CN101078584A - 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78584A CN101078584A CN 200610013853 CN200610013853A CN101078584A CN 101078584 A CN101078584 A CN 101078584A CN 200610013853 CN200610013853 CN 200610013853 CN 200610013853 A CN200610013853 A CN 200610013853A CN 101078584 A CN101078584 A CN 1010785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ir
- refrigerant
- piping
- pipe arran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包含:内部流动有冷媒的冷媒配管;用于支撑冷媒配管的配管支撑装置;用于防止配管支撑装置和冷媒配管的相互干扰的防干扰构件;其中配管支撑装置中包含:设置于冷媒配管的上侧,并在上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上侧构件;设置于冷媒配管的下侧,并在下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下侧构件;用于结合配管上侧构件和配管下侧构件的结合构件;配管支撑装置固定设置于形成外观的本体的内部一侧。本发明可预防由于冷媒配管受到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而发生破裂现象,可防止空调器进行操作时冷媒流动而引起的振动,预防由于振动而引起的冷媒配管发生破裂的现象,减少冷媒的流动而引起的噪音,预防冷媒的泄漏,整体上提高空气调节效率。
Description
现有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舒适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使用有空调器。上述空调器是根据用户的目的,将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的空气保持最佳状态的装置。
一般来说,空调器是安装于车辆、办公室或家庭等室内的一个空间或墙面上,并对室内进行冷房或暖房操作的冷/暖房装置,它构成压缩—冷凝—膨胀—蒸发的一系列循环。
特别是,空调器可划分为:主要安装于室外的室外机(也称为‘室外侧’或‘放热侧’)中形成的2次流路;主要安装于室内的室内机(也称为‘室内侧’或‘吸热侧’)中形成的1次流路。其中,在上述1次流路中安装蒸发器;在上述2次流路中安装冷凝器和压缩机。
众所周知,上述空调器大体上可以分为:1次流路和2次流路分开安装的分体式空调器;1次流路及2次流路一体形成的一体式空调器。
最近的空调器,除了上述冷/暖房功能以外,还附加设置有以下多种增值功能:将吸入室内被污染的空气进行过滤,然后将得到净化的空气再排出到室内的空气净化功能;将潮湿的空气转化为干燥空气,然后再排出到室内的除湿功能等。
下面,将参照附图,以一体式空调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2、3所示,空调器中设置有形成外观的外壳10,上述外壳中包含有:形成前面外观的前面板(图中未示);形成上面外观的上面板12;形成左侧面外观的左侧面板(图中未示);形成右侧面外观的右侧面板14;形成后面外观的后面板16。
上述上面板12的后半部设置有上面排出口20,上述上面排出口20使上述外壳10的内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向上方排出。上述上面排出口20设置有多个,并将外壳10的内部空气向外部排出。
上述左侧面板(未图示)和右侧面板14的后半部形成有栅网形状的侧面格栅14’,上述侧面格栅14’使外部的空气流入到上述外壳10的后半部内部。上述后面板16中形成有栅网形状的后面格栅16’,上述后面格栅16’使后方的空气流入到外壳10的后半部内部。
上述外壳10的内部空间通过隔板30划分为前方和后方。通过上述隔板30划分的前方空间中将形成1次流路(图中未示),上述1次流路中设置有起到蒸发器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图中未示),以及使空气强制流动的室内风扇(图中未示)。
并且,通过上述隔板30划分的后方空间中将形成2次流路40,上述2次流路40中设置有以下部件:用于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42;起到冷凝器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50;用于引导冷媒的流动的多个配管。
上述2次流路40的上面设置有上面板12,上述上面板12上穿孔形成有盖有格网22的上面排出口20。上述上面排出口20设置有多个,并作为2次流路40的内部形成有将得到调节的空气向上方排出的通路。
从侧方观察,上述室外热交换器50大致以“V”形状进行安装,其整体上构成横向较长的矩形板形状。上述室外热交换器50中包含有:从上述隔板30的后面向后方具有向下倾斜度安装的第1热交换器52;从上述后面板16的前面向前方具有向下倾斜度安装的第2热交换器54。
上述第2热交换器54的下方安装有多个压缩机42,上述压缩机用于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上述压缩机42的一侧还设置有储液器44,上述储液器44用于回收液体状态的冷媒,并只允许气体状态的冷媒流入到上述压缩机42的内部。
上述压缩机42和储液器44及室外热交换器50通过多个配管进行连接,上述配管用于引导上述压缩机42中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的流动,同时引导上述室外热交换器50中流动并与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的内部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媒。
因此,上述配管由流动有高压状态压缩的冷媒的高压管,以及流动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处于低压状态的冷媒的低压管构成。上述配管具有多次弯曲并复杂成型的结构,并连接上述压缩机42和储液器44及室外热交换器50。
但是,如上所述结构的现有的空调器存在如下问题:
连接上述压缩机42和储液器44及室外热交换器50的配管由高压管和低压管构成,上述配管将以从上述外壳10的底面悬空的状态进行连接。
由此,上述配管将以不很稳定的状态连接于上述压缩机42和储液器44及室外热交换器50。
在搬运空调器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时,上述以不稳定状态形成的配管将可能发生配管破裂的现象。
并且,在空调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冷媒流动引起的振动,将可能使上述配管发生破裂。
在上述配管发生破裂的情况下,需要更换整个配管或其一部分,从而导致增加服务费用。
并且,上述配管的破裂状态将导致冷媒发生泄漏并降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效率,从而导致增加产品的维修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可预先防止冷媒配管破裂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内部流动有冷媒的冷媒配管;用于支撑上述冷媒配管的配管支撑装置;用于防止上述配管支撑装置和冷媒配管的相互干扰的防干扰构件。
前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中配管支撑装置中包含有: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的上侧,并在上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上侧构件;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的下侧,并在下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下侧构件;用于结合上述配管上侧构件和配管下侧构件的结合构件。
前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中配管支撑装置固定设置于形成外观的本体的内部一侧。
前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中配管上侧构件和配管下侧构件中形成有固定孔。
前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中配管上侧构件中还设置有卡块部,上述卡块部用于支撑配管下侧构件的下面。
本发明可防止冷媒配管发生破裂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一般空调器的后视立体图;
图2是现有一般空调器的2次流路内部的立体图;
图3是现有一般空调器的室外热交换器下侧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器外形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器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器2次流路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配管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0:本体 110:前面板
112:前面吸入口 114:吸入风道连接部
116:前面排出口 118:排出风道连接部
120:左侧面板 122:左侧前方面板
124:左侧后方面板 126:左侧格栅
126’:左侧前方格栅 126”:左侧后方格栅
130:右侧面板 132:右侧前方面板
134:右侧后方面板 136:右侧格栅
136’:右侧前方格栅 136”:右侧后方格栅
140:后面板 142:后面格栅
150:上面板 152:上面排出口
154:排出格栅 160:下面板
200:隔板 300:1次流路
310:室内热交换器 320:室内风扇
330:风扇外壳 332:支撑构件
334:排出孔 340:室内电机(原文为室外电机)
342:电机支架 350:风扇皮带轮
352:风扇皮带轮支架 360:排出引导装置
370:控制箱 372:主电路板
374:电容器 376:变压器
400:2次流路 410:室外热交换器
412:第1热交换器 414:第2热交换器
420:压缩机 422:储液器
430:室外风扇 440:节流孔
450:室外电机 452:室外电机支架
500:配管支撑装置 510:配管上侧构件
520:上面部 530:卡块部
532:左侧面部 534:支撑部
540:右侧面部 542:固定孔
550:配管下侧构件 560:下面部
570:固定部 580:弯曲面
590:防干扰构件 P:冷媒配管
S:结合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4、5,对本发明中的空调器进行说明。空调器中形成有本体100,上述本体构成空调器外观。上述本体100由以下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形成前面外观的前面板110;形成左侧面外观的左侧面板120;形成右侧面外观的右侧面板130;形成后面外观的后面板140;形成上面外观的上面板150;形成下面外观的下面板160。
上述前面板110上设置有前面吸入口112,上述前面吸入口112作为上述本体100前方的空气吸入到本体100内部的通路。上述前面吸入口112以纵向长度较长的矩形穿孔形成于上述前面板110,并且,沿着上述前面吸入口112的边缘向前方凸出形成有吸入风道连接部114。
上述前面吸入口112中安装有前面过滤器(图中未示),上述前面过滤器用于过滤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质,从而使得到净化的空气吸入到上述本体100的内部。
上述前面吸入口112的左侧方设置有前面排出口116,它使通过上述前面吸入112吸入的外部空气在上述本体100的内部进行调节后向外部排出。上述前面排出口116以纵向长度较长的矩形穿孔形成于上述前面板110上,并且沿着上述前面排出口116的边缘向前方凸出形成有排出风道连接部118。
上述左侧面板120形成上述本体100的左侧面外观,其包含有:形成以下将要说明的1次流路(图5中的300)的左侧面外观的左侧前方面板122;形成以下将要说明的2次流路(图5中的400)的左侧面外观的左侧后方面板124。
上述左侧后方面板124中形成有栅网形状的左侧格栅126,上述左侧格栅126作为外部的空气向上述本体100的后半部内部流入的通路。从左侧方观察,上述左侧格栅126由两个三角形形状的结构相互面对而成。
即,上述左侧后方面板124由两个面板构成,在上述两个面板中,设置于前方的面板的左侧前方格栅126’越向后方越向下倾斜形成,设置于后方的面板的左侧后方格栅126”则越向后方越向上倾斜形成。
上述上面板150的后半部上形成有多个上面排出口152,上述上面排出口152使上述本体100的内部进行调节的空气向上方排出,上述上面排出口152的上面安装有排出格栅154。
下面,将参照图5,对空调器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上述本体100的内部通过隔板200划分为前方和后方,上述隔板200大致以矩形板材形状形成,并从上述左侧面板120到右侧面板130横跨形成。
通过上述隔板200划分的上述本体100的前方空间中形成有1次流路300,而后方空间中则形成有2次流路400。上述1次流路300中设置有起到蒸发器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310。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在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右侧空间向右侧方具有向上的倾斜度进行安装,并且,整体上大致以矩形板形状形成。通过上述前面吸入口112流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的空气,将通过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并进行热交换。
即,通过上述前面吸入口112流入到1次流路300的内部的空气,将通过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并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的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为此,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的上端部与上述右侧面板130的内周面进行接触,下端部则安装于形成上述本体100的下面外观的下面板160的上面。
并且,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的前端部安装于上述前面板110的后面,后端部则安装于上述隔板200的前面。由此,当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在上述1次流路300的右侧空间倾斜安装时,将可防止外部的空气不通过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而直接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的左侧方设置有室内风扇320,上述室内风扇320使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空气强制流动。上述室内风扇320进行旋转运动,并使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空气强制流动,其主要使用横流式风扇。上述横流式风扇是广泛应用于换气或空气的强制流动的送风机的一种,其具有较多的翼片,因此也称为多叶片式风扇。
上述室内风扇320的外周面设置有风扇外壳330,上述风扇外壳330以围住上述室内风扇320的外周面的形状形成。上述风扇外壳330的左侧面中央部和右侧面中央部开口形成,从而可吸入空气,上述风扇外壳330的下面可排出空气。上述风扇外壳330用于保护室内风扇320,同时用于引导通过上述室内风扇320强制流动的空气。
上述风扇外壳330大致以横卧的圆筒形状形成,其左右侧面的中央部开口形成,并使空气向下侧排出,从而引导通过上述室内风扇320强制流动的空气。即,上述风扇外壳330用于将从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下方引导。
上述风扇外壳330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支撑上述风扇外壳330的支撑构件332,从前方观察,上述支撑构件332大致以“∩”形状形成。上述支撑构件332的下端部安装于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而上述支撑构件332的上面将支撑上述风扇外壳330的下面。
上述支撑构件332具有既定的高度,从而使上述风扇外壳330的下端部与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具有既定的间距离隔。此外,上述支撑构件332的上面穿孔形成有排出孔334,从而使通过上述风扇外壳330引导的空气向下方排出。
上述风扇外壳330的前方设置有室内电机340,接通外部电源后,上述室内电机340将产生旋转动力。通过上述室内电机340的旋转动力,将使上述室内风扇320进行旋转。此外,上述室内电机340的下侧形成有电机支架342,上述电机支架342向前方以具有向下的倾斜度形成,上述电机支架342的上面将支撑上述室内电机340的下端部。
上述室内风扇320的左侧安装有风扇皮带轮350,上述风扇皮带轮350用于将上述室内电机340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给上述室内风扇320。上述风扇皮带轮350以具有既定的直径的圆形状形成。上述风扇皮带轮350上形成有风扇皮带轮支架352,上述风扇皮带轮支架352从中心部向外侧方以放射状形成,通过上述风扇皮带轮支架352可加强上述风扇皮带轮350的强度。
上述室内电机340的旋转动力将通过连接皮带(图中未示)传递给上述室内风扇320。也就是说,当接通外部电源时,将通过上述室内电机340产生旋转动力,上述室内电机340产生的旋转动力将通过连接皮带(未图示)传递给上述风扇皮带轮350,上述风扇皮带轮350中传递的动力将传递到与上述风扇皮带轮350结合的室内风扇320,从而使上述室内风扇320进行旋转。
上述支撑构件332的前端部上结合有排出引导装置360,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的后端部与上述支撑构件332的前端部结合,并向前方延长形成,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将作为通过上述风扇外壳330引导的空气向上述前面排出口116流动的通路。
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的后端部与上述支撑构件332的前端部进行接触,其前端部与上述前面排出口116的后端部进行接触,从而使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的上面向前方具有向上的倾斜度。
由此,当上述室内风扇320接到上述室内电机340的旋转动力进行旋转时,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的空气将通过上述风扇外壳330的引导,并经由上述支撑构件332通过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通过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的空气将通过上述前面排出口116排出到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中。
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中还可安装有加热器(图中未示),上述加热器用于加热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中通过的进行调节的空气,并使排出空气的温度上升,上述加热器最好在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的内部横跨设置。
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的左侧设置有控制箱370,上述控制箱370以矩形箱形状形成,并具有既定的内部空间。上述控制箱370的内部设置有矩形板材形状的主电路板372,上述主电路板372上将安装电容器374和变压器376等多个电子部件。
此外,上述隔板200的后方形成有2次流路400。在形成上述2次流路400的外观的各面板,即,在上述左侧后方面板124和右侧面板130的右侧后方面板134及后面板140中,形成有作为外部空气吸入的通路的栅网。
也就是说,上述左侧后方面板124中形成有左侧格栅126,上述右侧后方面板134中形成有与上述左侧格栅126具有相同的形状的右侧格栅136,并且,上述后面板140中形成有后面格栅142。
上述2次流路400中设置有起到冷凝器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410,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整体上大致以矩形板材形状形成,并由第1热交换器412和第2热交换器414构成。
上述第1热交换器412的上端部安装于上述隔板200的后面,其下端部安装于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并且越向后方越向下倾斜安装。另外,上述第2热交换器414的上端部安装于上述后面板140的前面,其下端部安装于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并且越向后方越向上倾斜安装。由此,从侧方观察,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大致以“V”形状安装。
上述第2热交换器414的下侧安装有压缩机420,上述压缩机420用于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上述压缩机420使用较为大型的涡旋式(scroll)压缩机。上述压缩机420的一侧设置有储液器422,上述储液器422用于过滤上述压缩机420的内部流入的液体状态的冷媒,并且只允许气体状态的冷媒供给到上述压缩机420的内部。
上述2次流路400中设置有室外风扇430,通过上述室外风扇430的旋转运动,将使2次流路400的空气强制流动。上述室外风扇430为多叶片式风扇的一种,其形成有多个翼片,并安装于上述上面排出口152的下侧。在上述室外风扇430的外侧方的外周面,节流孔440安装于上述上面排出口152的下面。在这里,上述节流孔440用于引导通过上述室外风扇430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
上述室外风扇430的下侧设置有室外电机450,上述室外电机450通过接通外部电源而产生旋转动力。上述室外电机450通过轴结合方式与上述室外风扇430进行结合,上述室外电机450的下侧设置有室外电机支架452,上述室外电机支架452用于支撑上述室外电机450。
上述室外电机支架452的中央部由具有既定面积的圆环形状构成。从上述室外电机支架452的中央部的外周面向外侧方延长,并向上方弯曲形成有多个柱腿,上述向上方弯曲形成的柱腿的上端部构成凸缘形状,它与上述上面板150的下面结合固定,并支撑上述室外电机450。
即,上述室外电机450的下端面支撑于上述室外电机支架452的中央部,通过上述室外电机支架452结合固定于上述上面板150的下面,将通过上述室外电机支架452支撑上述室外电机450。
此外,在设置于上述第2热交换器414的下侧的上述压缩机420和储液器422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之间,用于引导冷媒的流动的多个冷媒配管以多次弯曲并复杂缠绕的状态形成。
下面,将参照图6、图7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压缩机420的内部压缩为高温高压的状态的冷媒,将流动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的内部,此时上述冷媒将通过多个冷媒配管P引导流动,其中上述冷媒配管P具有2米以上的长度形成。并且在上述后面板140的前面结合有用于支撑上述冷媒配管P的配管支撑装置500。
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中包含有: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P的上侧,并在上述冷媒配管P的上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上侧构件510: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P的下侧,并在上述冷媒配管P的下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下侧构件550;用于结合上述配管上侧构件510和配管下侧构件550的结合构件S。
上述配管上侧构件510具有既定的厚度,并多次弯曲形成。从前方观察,上述配管上侧构件510大致以
形状形成。即,上述配管上侧构件510的中央部上形成的上面部520具有既定的厚度,并以横向长度较长的矩形板材形状形成。
上述上面部520的左侧端部一体形成有卡块部530,上述卡块部530从上述上面部520的左侧端部向下方弯曲延长,并再向右侧方弯曲延长形成。由此,从前方观察,上述卡块部530大致以“”形状形成,并与上述上面部520一体形成。
上述上面部520的右侧端部形成有右侧面部540,上述右侧面部540从上述上面部520的右侧端部向下方弯曲并延长形成。上述右侧面部540上穿孔形成有固定孔542,上述固定孔542用于与以下将要说明的配管下侧构件550进行结合,上述固定孔542在纵方向上形成有多个。
由于上述固定孔542呈在纵方向上形成多个的结构,因此可以根据上述冷媒配管P的直径,而调节上述上面部520和上述配管下侧构件550之间的间距。
并且,上述卡块部530由以下部分构成:形成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的左侧面的左侧面部532;用于支撑上述配管下侧构件550的前端部的支撑部534。其中,最好可对上述支撑部534的高度进行调节。从前方观察,上述配管下侧构件550整体上大致以
形状形成。即,上述配管下侧构件550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P的下侧的下面部560;形成于上述下面部560的右侧端部的固定部570。
上述下面部560具有与上述上面部520对应的形状,其左侧端部与上述左侧面部532的内侧面进行接触,上述固定部570的右侧面与上述右侧面部540的内侧面进行接触。
上述固定部570穿孔形成有下侧固定孔(图中未示),上述下侧固定孔形成为与上述固定孔542相对应的数量,并与上述固定孔542处在同心位置上。并且,从上述固定部570的下端部向右侧方弯曲并延长形成有弯曲面580。上述弯曲面580与上述固定部570一体形成。上述右侧面部540的下端部将与上述弯曲面580的上面进行接触。
在如上所述结构的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的配管上侧构件510和配管下侧构件550之间安装有上述冷媒配管P。即,冷媒配管P将通过上述配管上侧构件510的下面和上述配管下侧构件550的上面之间的空间。
此外,通过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的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上缠绕设置有防干扰构件590,作为上述防干扰构件590使用丁基胶带(butyl tape),上述丁基胶带是以丁基橡胶(butyl rubber)为原料制造的黑色胶带,是一种具有自我粘性的封闭构件,上述丁基胶带是主要在汽车的缝隙等中作为封闭构件使用的丁基橡胶系胶带。
上述丁基胶带使用高分子中缓冲效率最佳的丁基系橡胶,使其具有自身将面板的振动能转换为热能的除振功能。上述丁基胶带具有半永久性的物理特性,是一种具有极高的储藏稳定性的胶带。
由于上述丁基胶带具有自我粘性,因此在使用时无需另外的粘结剂,并且在使用后无需进行另外的硬化工序。上述丁基胶带具有稳定的热性能,即使是在通过电烤箱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其原有的性能。并且上述丁基胶带通过极强的粘结作用力设置于紧贴面,从而具有优良的除振效果和隔音效果。
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具有优良特性的丁基胶带作为防干扰构件590使用,并将其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即设置于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之间安装的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从而通过上述防干扰构件590,可防止上述冷媒配管P和配管支撑装置500相互发生干扰。
下面,将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空调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用户为了使用空调器而接通外部电源时,上述本体100的内部设置的多个电子部件将接通电源。并且当上述主电路板372中接通电源时,上述电容器374及变压器376中也将接通电源并使空调器进行驱动。
当接通外部电源时,上述压缩机420将进行驱动,并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上述压缩机420的内部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将沿着作为上述多个冷媒配管P中一个的高压管的内部流动,并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和室外热交换器410的内部流动。
上述流动到室内热交换310的内部的冷媒,将与通过安装于上述前面板110的吸入风道连接部114的风道(图中未示)流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即,当接通外部电源时,上述室内电机340将产生旋转动力,上述室内风扇320将通过上述室内电机340的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从而在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产生吸入力。在上述吸入力的作用下,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中的空气将通过与上述前面吸入口112连接安装的风道(未图示)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内部。
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空气将通过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并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的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上述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将流入到上述风扇外壳330的内部。流入到上述风扇外壳330内部的空气,将通过上述室内风扇320的旋转而向圆周方向排出,并通过上述支撑构件332,由上述排出引导装置360引导,随后将通过上述前面排出口116,并经由风道(图中未示)排出到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中。
此时,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0的内部流动并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媒,将由作为上述多个冷媒配管P中的一个的低压管引导,经由上述储液器422,再次流入到上述压缩机420的内部,并反复进行循环操作。
并且,通过上述压缩机420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将通过作为上述多个冷媒配管P中的一个的高压管引导,并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的内部,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的内部的冷媒,将与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内部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即,当接通外部电源时,上述室外电机450将产生旋转动力,上述室外风扇430将通过上述室外电机450的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运动,并通过上述室外风扇430的旋转运动而产生吸入力。在上述吸入力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将通过上述左侧格栅126和右侧格栅136及后面格栅142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内部。
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内部的外部空气,将通过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并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10的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将流入到上述节流孔440的内部,并通过上述上面排出口152排出到外部。
也就是说,在上述室外风扇430的旋转运动而引起的吸入力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将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内部。
此时,通过上述后面格栅142和上述左侧后方格栅126”及右侧后方格栅136”流入的外部空气,将通过上述第2热交换器414,并与上述第2热交换器414的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通过左侧前方格栅126’和右侧前方格栅136’流入的外部空气,则通过上述第1热交换器412,并与上述第1热交换器412的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上述冷媒配管P将通过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得到支撑,从而可防止由于上述冷媒的流动而引起的上述冷媒配管P发生移动的现象。上述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上缠绕设置有由丁基胶带形成的防干扰构件590,从而可防止上述冷媒配管P和上述配管支撑装置500相互发生干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丁基胶带作为防干扰构件使用,但也可以将其它构件作为防干扰构件使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冷媒配管由一个配管多次弯曲形成,但也可以在上述配管支撑装置中形成连接管,并在左侧和右侧分别结合冷媒配管。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上述支撑托架稳定支撑冷媒配管的状态下,将可预防由于冷媒配管受到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而发生破裂的现象。并可防止空调器进行操作时冷媒的流动而引起的振动,从而可预防由于振动而引起的冷媒配管发生破裂的现象,并可减少由于冷媒的流动而引起的噪音,可预防冷媒的泄漏,并可整体上提高空气调节效率。
Claims (5)
1、一种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
内部流动有冷媒的冷媒配管;
用于支撑上述冷媒配管的配管支撑装置;
用于防止上述配管支撑装置和冷媒配管的相互干扰的防干扰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配管支撑装置中包含有:
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的上侧,并在上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上侧构件;
设置于上述冷媒配管的下侧,并在下侧进行支撑的配管下侧构件;
用于结合上述配管上侧构件和配管下侧构件的结合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配管支撑装置固定设置于形成外观的本体的内部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配管上侧构件和配管下侧构件中形成有固定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配管上侧构件中还设置有卡块部,上述卡块部用于支撑配管下侧构件的下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10013853 CN101078584A (zh) | 2006-05-25 | 2006-05-25 | 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10013853 CN101078584A (zh) | 2006-05-25 | 2006-05-25 | 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78584A true CN101078584A (zh) | 2007-11-28 |
Family
ID=38906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13853 Pending CN101078584A (zh) | 2006-05-25 | 2006-05-25 | 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07858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16214A (zh) * | 2016-03-09 | 2016-06-29 | 张素平 | 一种中央空调冷气管扣架 |
-
2006
- 2006-05-25 CN CN 200610013853 patent/CN10107858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16214A (zh) * | 2016-03-09 | 2016-06-29 | 张素平 | 一种中央空调冷气管扣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4805C (zh) | 一种空调器的户外单元 | |
CN101078584A (zh) | 空调器的冷媒配管支撑结构 | |
CN101078556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 |
CN1888585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01078540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01078588A (zh) | 空调器的温度检测结构 | |
CN1888684A (zh) | 空调器的电机设置结构 | |
CN1782576A (zh) | 一拖多空气调节器 | |
CN1888694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结构 | |
CN1888617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888620A (zh) | 空调器 | |
CN1734185A (zh) |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 | |
CN1888683A (zh) | 空调器的控制盒设置结构 | |
CN1888682A (zh) | 空调器的风扇以及电机设置结构 | |
CN1782561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
CN1888676A (zh) | 空气调节器的电动机安装结构 | |
CN1712790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 |
CN1888615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782555A (zh) | 一拖多吸顶式空调器的室外机 | |
CN1755286A (zh) | 分体式空调器的热交换器固定装置 | |
CN1755242A (zh) | 一体型空调机 | |
CN1888616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693799A (zh) | 分体式空调室内机的风向调节装置 | |
CN1755280A (zh) | 空调器 | |
CN101078539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电机固定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