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4304A - 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04304A CN101004304A CNA200610140502XA CN200610140502A CN101004304A CN 101004304 A CN101004304 A CN 101004304A CN A200610140502X A CNA200610140502X A CN A200610140502XA CN 200610140502 A CN200610140502 A CN 200610140502A CN 101004304 A CN101004304 A CN 1010043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heat exchanger
- refrigerant
- pressure
- heat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8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53/8008—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nding and joining
- B29C53/8016—Storing, feeding or applying winding materials, e.g. reels, thread guides, tension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 B29C70/1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 B29C70/1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 B29C70/22—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forming a two dimensional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3/00—Producing tubular articles
- B29D23/001—Pipes; Pipe joi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9/00—Rigid pipes
- F16L9/02—Rigid pipes of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该热泵包括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四通阀以及膨胀阀,其中,该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包括: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管上分支出来的旁路管,该旁路管连接至连接在膨胀阀与室内热交换机之间的制冷剂管;以及安装在旁路管上用于打开旁路管的开启/关闭装置,当压缩机的排出压力过高时,该开启/关闭装置将引入至室外热交换机的一部分气体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机。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第200510066034.1号的分案申请,第200510066034.1号的专利申请其申请日是2005年4月22日,发明名称是“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具体涉及这样一种热泵,其具有蓄压器入口侧导管,该管延伸通过压缩机的排出管,从而防止由于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经由室外热交换机流入压缩机而造成压缩机受损,因此防止了液体制冷剂进入蓄压器和压缩机,当室外气温较低或过载时,该热泵将压缩机排出压力维持在预定的压力水平,从而稳定压缩机吸入压力,而且,当冬天室外气温下降而让室外热交换机上覆盖有霜冻因此不能进行蒸发过程时,该热泵能控制液体压缩现象,从而防止压缩机受到损坏。
此外,本发明涉及上述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当制冷荷载或加热荷载过量时,该装置能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降低至设定的压力和温度水平,从而均衡地维持压缩机排出压力和压缩机吸入压力。
背景技术
图1示出的是传统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传统热泵包括:压缩机10,其用于在加热工作模式下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冷凝器,即室内热交换机20,其用于在压缩机10所压缩的制冷剂与空气(如果该热泵是空气冷却型热泵)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气体制冷剂冷凝成液体制冷剂;膨胀阀30,其通过节流膨胀作用将室内热交换机20所冷凝的高温、高压液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室外热交换机40,其用于蒸发由膨胀阀30膨胀过的制冷剂,通过利用制冷剂的汽化潜热从而在制冷剂与鼓风机所吹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冷却空气,并将气体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0;以及蓄压器50,其用于将从室外热交换机40收集到的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从而只将气体制冷剂供给至压缩机10。
在上述热泵中,蓄压器50用来将室外热交换机40蒸发的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从而只将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压缩机10。此外,蓄压器50用来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0,从而防止由于液体制冷剂的压缩而使得压缩机10受到损坏。
当制冷剂在热泵中循环时,气体制冷剂转变成液体制冷剂,然后液体制冷剂又转变成气体制冷剂。加热工作模式与制冷工作模式之间的转换操作由热泵中的四通阀60来完成。该热泵是这样一个系统,其提供高温加热源作为进行加热操作所必需的热源。
然而,在传统热泵中,很难提供这种高温加热源。尽管传统热泵提供了高温加热源,但加热源的量是非常小的。此外,传统热泵间歇地提供高温加热源。因此,当冬天室外气温下降时,热泵性能急剧变差,从而使加热源的温度降低。而且,已引入至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和比容增大了,从而让压缩机排出压力与蒸发压力的压力比增大。因此,降低了热泵的压缩效率,且压缩机温度过度升高而导致压缩机受到损坏。特别是,冷凝器在高温、高压下工作以产生高温加热源,因此,将过量的荷载施加给了压缩机。结果是压缩机受到损坏。
而且,随着蒸发压力的降低和冷凝压力的升高,热泵性能急剧变差,且压缩机的运转功率增大。因此,压缩机受损,且热泵的能耗增大。当冬天室外气温下降时,蒸发温度较低,从而降低了比容和效率。因此,热泵性能降低,且热泵的能耗增大。尤其是对于传统热泵,当室外气温下降时,压缩比即冷凝压力与蒸发压力的比率增大。因此,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从而降低了热泵性能。
在传统热泵中,当过载时,压缩机排出压力和温度过高,从而使压缩机受到损坏。
发明内容
因此,提出本发明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热泵,其具有蓄压器入口侧导管,该管延伸通过压缩机的排出管,从而防止由于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经由室外热交换机后被引入至压缩机而造成压缩机受损,因此防止了液体制冷剂进入蓄压器和压缩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低温学热泵,当室外气温较低或过载时,该热泵能将压缩机排出压力维持在预定的稳定压力水平,从而稳定压缩机吸入压力。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低温学热泵,当随着冬天室外气温下降而让室外热交换机上覆盖有霜冻因此不能进行蒸发过程时,该热泵能控制液体压缩现象,从而防止压缩机受到损坏。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当制冷荷载或加热荷载过量时,该装置能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高压力和温度降低到预定的稳定压力和温度水平,从而均衡地维持压缩机排出压力和压缩机吸入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上述和其它目的可通过以下的热泵装置来实现,该热泵包括: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它们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来冷凝或蒸发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四通阀,其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将压缩过的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机或室外热交换机;膨胀阀,其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选择性地降低液体制冷剂的压力;止回阀,其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用于将液体制冷剂导向膨胀阀;蓄压器,其用于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入口;多个连接管,用于将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四通阀、膨胀阀、止回阀以及蓄压器相互连接起来,从而让它们相互连通;以及热交换部件,其用于在连接至蓄压器入口的连接管与连接至室内热交换机的连接管之间进行热交换。
优选的是,延伸通过热交换部件的连接管在其外壁部位上具有多个散热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这样一种热泵,其包括: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它们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来冷凝或蒸发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四通阀,其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将压缩过的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机或室外热交换机;分别安装在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处的第一和第二膨胀阀,它们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选择性地降低液体制冷剂的压力;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它们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用于将液体制冷剂分别导向第一和第二膨胀阀;蓄压器,其用于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入口;以及多个连接管,用于将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四通阀、第一和第二膨胀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以及蓄压器相互连接起来,从而让它们相互连通,其中,该热泵还包括:其上安装有旁路阀的旁路管,该旁路管连接在连接着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的连接管与蓄压器之间,在热泵的加热操作中,当室外热交换机的蒸发功能下降或过量荷载施加到压缩机上时,该旁路管将引入至室外热交换机的一部分制冷剂导向蓄压器。
优选的是,该热泵还包括:多个分配器,它们分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膨胀阀以及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其中,各分配器均具有多个连接至对应的室内或室外热交换机的支管,从而让室内或室外热交换机根据制冷或加热工作模式有效地执行冷凝或蒸发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该热泵包括: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四通阀以及膨胀阀,其中,该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管上分支出来的旁路管,该旁路管连接至连接在膨胀阀与室内热交换机之间的制冷剂管;以及安装在旁路管上用于打开旁路管的开启/关闭装置,当压缩机的排出压力过高时,该开启/关闭装置将引入至室外热交换机的一部分气体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机。
优选的是,上述开启/关闭装置包括:具有入口和出口的装置主体;安装在装置主体中的排出压力调节板,其利用已经由入口引入至装置主体中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打开或关闭出口;以及弹簧,其一端连接至装置主体内侧,另一端连接至排出压力调节板,该弹簧朝着入口弹性支撑排出压力调节板。
优选的是,上述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制冷剂管上的辅助膨胀阀,其连接至开启/关闭装置的出口,用于通过节流膨胀作用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随后将该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室内热交换机。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进行更清晰和具体的说明。
附图中:
图1显示的是传统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热泵中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的分配器;
图5显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安装在热泵中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按照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2显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按照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热泵包括压缩机10、室内热交换机20、膨胀阀30、室外热交换机40、蓄压器50、四通阀60以及多个连接管。
四通阀60经由第一连接管1连接至压缩机10的出口。四通阀60还经由第二连接管2连接至室内热交换机20。室内热交换机20经由第三连接管3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40。
在第三连接管3上安装着用于控制制冷剂流动的膨胀阀30和用于防止制冷剂回流的止回阀31。膨胀阀30和止回阀31相互并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3上。
四通阀60经由第四连接管4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40。四通阀60还经由第五连接管5连接至蓄压器50以及压缩机10的入口。制冷剂经由上述五个连接管在热泵中循环。
邻近于室内热交换机20安装有室内风扇(未示出),以将空气吹向室内热交换机20。邻近于室外热交换机40安装有室外风扇(未示出),以将空气吹向室外热交换机40。
在第二连接管2上安装着具有较大直径的热交换部件110。第五连接管5延伸通过热交换部件110,从而让流向蓄压器50的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与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在热交换部件110中进行热交换。于是,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被蒸发,因此,从室外热交换机40排出的、未被蒸发的液体制冷剂被热交换部件110蒸发。所以,没有液体制冷剂而只有气体制冷剂被引入蓄压器50中。
在延伸通过热交换部件110的第五连接管5的外壁部位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钉5a以促进热交换。
下面说明按照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具有上述构造的低温学热泵的操作。
当用户在冬天选择加热工作模式时,压缩机10基于控制器(未示出)的控制信号进行运转,从而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管1将该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供给到四通阀60。
随后,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连接管2从四通阀60流向室内热交换机20。由室内热交换机20冷凝该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使得该制冷剂散发热量。此时,室内风扇将空气吹向室内热交换机20,因此,将室内热交换机20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吹至室内热交换机20的空气。结果,安装有室内热交换机的房间内的温度上升。按照这种方式,实现了热泵的加热操作。
已经过室内热交换机20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由第三连接管3流向室外热交换机40。
流向室外热交换机40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30,在这里,将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
随后,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供给到室外热交换机40,由此将该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
经由第四连接管4、四通阀60以及第五连接管5,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引入至蓄压器50和压缩机10。按照这种方式,制冷剂不断地循环,因此,热泵的加热操作持续进行下去。
如上所述,第五连接管5延伸通过安装在第二连接管2上的热交换部件110,在该第二连接管2中流过的是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所以,利用热交换部件110将经过第五连接管5的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蒸发,从而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然后引入至蓄压器50中。因此,防止了液体制冷剂进入蓄压器50和压缩机10,从而防止压缩机10受到损坏。
按照本发明,利用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将从室外热交换机40排出的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蒸发,因此,显著提高了压缩机10在冬天的压缩效率。
图3显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热泵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热泵中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的分配器。
如图3和4所示,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热泵包括:压缩机221、室内热交换机227、第一制冷操作分配器232和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第二制冷操作分配器237和第二加热操作分配器238、第一膨胀阀231和第二膨胀阀235、室外热交换机239、蓄压器244、四通阀222以及旁路管260。
四通阀222经由第一连接管223连接至压缩机221的出口,该第一连接管223上安装有高压开关226。高压开关226由压力传感器操作。四通阀222还经由第二连接管228连接至室内热交换机227。室内热交换机227经由第三连接管229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239。
在第三连接管229上安装有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和用于防止制冷剂回流至室内热交换机227的第一止回阀230。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和第一止回阀230相互串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229上还安装着第一膨胀阀231和具有滤网的第一制冷操作分配器232。第一膨胀阀231和第一制冷操作分配器232相互串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229上,第一膨胀阀231和第一制冷操作分配器232与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和第一止回阀230并联地连接着,以控制制冷剂的流动。
在第三连接管229上还安装着用于防止制冷剂回流至室外热交换机239的第二止回阀234和第二制冷操作分配器237。第二止回阀234和第二制冷操作分配器237相互串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229上也安装有具有滤网的第二加热操作分配器238和第二膨胀阀235。第二加热操作分配器238与第二膨胀阀235相互串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229上,第二加热操作分配器238和第二膨胀阀235与第二止回阀234和第二制冷操作分配器237并联地连接着,以控制制冷剂的流动。
四通阀222经由第四连接管240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239。四通阀222还经由第五连接管245连接至压缩机221的入口,该第五连接管245上安装有低压开关243和蓄压器244。低压开关243由压力传感器操作。经由上述五个连接管,制冷剂在热泵中循环。
邻近于室内热交换机227安装有室内风扇258,以将空气吹向室内热交换机227。邻近于室外热交换机239安装有室外风扇259,以将空气吹向室外热交换机239。
第三连接管229和蓄压器244选择性地经由旁路管260相互连通,该旁路管260上安装有旁路阀261。当室外气温较低或过载时,经由室外热交换机239引入至压缩机221的一部分制冷剂经由旁路管260进行循环。因此,稳定了压缩机221的压力。
如图4所示,分配器232,236,237和238各具有多个支管,这些支管连接至室外热交换机239的制冷剂管,从而让室外热交换机239进行最佳的热交换。因此,显著地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而且,尤其是在冬天当室外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时,蒸发过程也能稳定地进行,从而防止室外热交换机239上覆盖霜冻。
下面说明按照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具有上述构造的低温学热泵的操作。
在夏天,当用户给热泵通电并选择制冷工作模式时,压缩机221基于控制器(未示出)的控制信号进行运转,从而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管223将该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供给到四通阀222。
随后,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四连接管240从四通阀222流向室外热交换机239。由室外热交换机239冷凝该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因此,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转变成高温、高压液体制冷剂,且通过室外风扇259将制冷剂散发的热量排放到外面。
已流过室外热交换机239的高温、高压液体制冷剂流经安装在第三连接管229上的第二制冷操作分配器237和第二止回阀234,然后流经第一制冷操作分配器232和第一膨胀阀231。当经过第一膨胀阀231时高温、高压液体制冷剂膨胀,从而让该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急剧下降。
当通过室内热交换机227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转变成气体制冷剂时,已流过第一膨胀阀231的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吸收该制冷剂周围的热量。此时,通过室内风扇258,将热量已被制冷剂吸收的空气吹入安装着室内热交换机227的房间内。按照这种方式,实现了热泵的制冷操作。
随后,已流过室内热交换机227的低温、低压制冷剂经由第二连接管228流向四通阀222,然后被引入至安装在第五连接管245上的蓄压器244。在蓄压器244中,将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接着将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压缩机221中,并在那里将该气体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上述过程重复进行。
当热泵的制冷操作如上所述进行时,室外温度与安装着室内热交换机227的房间内部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影响该热泵。因此,就不会出现热泵过度工作,而能让热泵进行正常的制冷操作。
在冬天,当用户选择加热工作模式时,压缩机221基于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进行运转,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管223将该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供给到四通阀222。
随后,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连接管228从四通阀222流向室内热交换机227。由室内热交换机227冷凝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从而让该制冷剂散发热量。此时,由室内风扇258将空气吹向室内热交换机227,因此将室内热交换机227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已吹至室内热交换机227的空气。所以,安装着室内热交换机227的房间内的温度升高。按照这种方式,实现了热泵的加热操作。
已流过室内热交换机227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由第三连接管229流向室外热交换机239。
流向室外热交换机239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和用于防止制冷剂回流至室内热交换机227的第一止回阀230,然后经过具有滤网的第二加热操作分配器238和第二膨胀阀235。当制冷剂经过第二膨胀阀235时,该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
随后,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供给到室外热交换机239,由此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
经由第四连接管240、四通阀222和第五连接管245将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引入至蓄压器244和压缩机221。按照这种方式,制冷剂不断地循环,因此,热泵的加热操作持续进行。
当热泵进行加热操作而室外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时,室外热交换机239的蒸发过程不能稳定地进行。因此,压力下降,且室外热交换机239上覆盖霜冻。所以,导致室外热交换机239不能充分地进行热交换操作,从而将液体制冷剂引入压缩机。因此,压缩机221受到损坏。
为了防止如上所述的、当室外气温较低时室外热交换机239上覆盖霜冻,或者当过载时减轻荷载,将旁路阀261打开,因此,当已流过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和第一止回阀230的液体制冷剂流过第三连接管229时,已流过第一加热操作分配器236和第一止回阀230的一部分液体制冷剂经由旁路阀261流向蓄压器244。
结果,减少了引入至室外热交换机239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因此,室外热交换机239就能充分地进行热交换操作。于是,防止了压缩机221在冬天被冻住,且减小了室外热交换机239的高压。
同时,通过第三膨胀阀249来降低流过旁路管260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因此,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引入至蓄压器244,在那里,利用室外热交换机239所蒸发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将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缓慢地蒸发。随后,将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压缩机221。
图5显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安装在热泵中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按照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5和6所示,按照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旁路管310和开启/关闭装置320。
旁路管310是从压缩机301排出的制冷剂所流经的制冷剂管的支管,该旁路管310与连接在室内热交换机302与膨胀阀303之间的制冷剂管相连接。
开启/关闭装置320安装在旁路管310上,当压缩机301排出的气压过高时,该开启/关闭装置320打开旁路管310,从而将引入至室外热交换机304的一部分气体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机302。
更具体地说,开启/关闭装置320包括:具有入口321a和出口321b的装置主体321;安装在装置主体321中的排出压力调节板323,其利用已经由入口321a引入至装置主体321中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打开或关闭出口321b;以及弹簧322,其一端连接至装置主体321内侧,另一端连接至排出压力调节板323,该弹簧朝着入口321a弹性支撑排出压力调节板323。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的上述构造。优选的是,辅助膨胀阀330安装在连接至出口321b的制冷剂管上,其通过节流膨胀作用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将已被辅助膨胀阀330膨胀过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室内热交换机302。
下面具体说明按照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具有上述构造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的操作。
当制冷剂在热泵中循环时,将气体制冷剂转变成液体制冷剂,然后又将液体制冷剂转变成气体制冷剂。加热工作模式与制冷工作模式之间的转换操作由热泵中的四通阀来完成。安装在热泵中的压缩机301用于将气体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
当制冷或加热荷载过量而热泵长时间运转时,压缩机301的排出压力过度增大,因此可能让压缩机301受到损坏。当压缩机301的排出压力超过预定水平时,排出压力调节板323克服弹簧322的弹力从入口321a处向下移,于是,入口321a连通出口321b。
因此,从压缩机301排出的一部分气体制冷剂流经旁路管310。流经旁路管310的气体制冷剂经过辅助膨胀阀330。此时,通过节流膨胀作用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将已被辅助膨胀阀330膨胀过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室内热交换机302。结果是,降低了从压缩机30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因此,引入至压缩机301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上升。
由于从压缩机30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下降,从而防止了压缩机301受损,且升高了引入至压缩机301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
从上述说明可明显地看出,当室外气温较低时热泵也能正常工作,且防止了从室外热交换机排出的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进入蓄压器和压缩机。因此,本发明具有预防压缩机受到损坏的效果。
此外,当室外气温较低或者如果过载时,将压缩机排出压力维持在预定的稳定压力水平。因此,本发明具有稳定压缩机吸入压力的效果。
另外,在冬季当室外气温下降因而室外热交换机上覆盖霜冻而不能进行蒸发过程时,可以有效地控制液体压缩现象。因此本发明具有预防压缩机受到损坏的效果。
而且,当制冷荷载或加热荷载过量时,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过高压力和温度被降低至预定的稳定压力和温度水平。因此,本发明具有均衡地维持压缩机排出压力和压缩机吸入压力的效果。
尽管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公开的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Claims (3)
1.一种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该热泵包括压缩机、室内和室外热交换机、四通阀以及膨胀阀,其中,该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包括:
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经的制冷剂管上分支出来的旁路管,该旁路管连接至连接在膨胀阀与室内热交换机之间的制冷剂管;以及
安装在旁路管上用于打开旁路管的开启/关闭装置,当压缩机的排出压力过高时,该开启/关闭装置将引入至室外热交换机的一部分气体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开启/关闭装置包括:
具有入口和出口的装置主体;
安装在装置主体中的排出压力调节板,其利用已经由入口引入至装置主体中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打开或关闭出口;以及
弹簧,其一端连接至装置主体内侧,另一端连接至排出压力调节板,该弹簧朝着入口弹性支撑排出压力调节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
安装在制冷剂管上的辅助膨胀阀,其连接至开启/关闭装置的出口,用于通过节流膨胀作用将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以便将该低温、低压气体制冷剂引入至室内热交换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40027883 | 2004-04-22 | ||
KR1020040027883A KR20050102479A (ko) | 2004-04-22 | 2004-04-22 | 히트펌프의 냉매과열도 개선구조 |
KR1020040027886 | 2004-04-22 | ||
KR1020040088480 | 2004-11-02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60341A Division CN100552327C (zh) | 2004-04-22 | 2005-04-22 |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04304A true CN101004304A (zh) | 2007-07-25 |
Family
ID=353462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603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2327C (zh) | 2004-04-22 | 2005-04-22 |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CNA200610140502XA Pending CN101004304A (zh) | 2004-04-22 | 2005-04-22 | 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603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2327C (zh) | 2004-04-22 | 2005-04-22 |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20050102479A (zh) |
CN (2) | CN100552327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3642A (zh) * | 2010-07-23 | 2013-03-27 | 开利公司 | 喷射器循环 |
CN111936804A (zh) * | 2018-04-13 | 2020-11-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13052B1 (ko) * | 2006-11-13 | 2008-03-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6831209B2 (ja) * | 2016-10-27 | 2021-02-17 |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CN109093962A (zh) * | 2018-07-24 | 2018-12-28 | 安徽继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墙体快速注塑机构 |
-
2004
- 2004-04-22 KR KR1020040027883A patent/KR2005010247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
- 2005-04-22 CN CNB2005100660341A patent/CN1005523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4-22 CN CNA200610140502XA patent/CN10100430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3642A (zh) * | 2010-07-23 | 2013-03-27 | 开利公司 | 喷射器循环 |
CN103003642B (zh) * | 2010-07-23 | 2015-07-08 | 开利公司 | 喷射器循环 |
US9752801B2 (en) | 2010-07-23 | 2017-09-05 | Carrier Corporation | Ejector cycle |
CN111936804A (zh) * | 2018-04-13 | 2020-11-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11936804B (zh) * | 2018-04-13 | 2022-02-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52327C (zh) | 2009-10-21 |
KR20050102479A (ko) | 2005-10-26 |
CN1690595A (zh) | 2005-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84621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9028413B (zh) |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US7353664B2 (en) | Heat pump and compressor discharge pressure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
CN108168145B (zh) | 一种吸附和蒸气压缩结合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282401A (zh) |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US6094926A (en) | Electricity storage typ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oling/heating source device therefor | |
EP2541170A1 (en) |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 system | |
CN112944522A (zh) | 一种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联供系统 | |
KR20100059170A (ko) | 히트펌프 축열 시스템 | |
US6843425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0552327C (zh) |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
CN202813592U (zh) | 空调装置 | |
CN100432551C (zh) | 变容量空调 | |
KR20100059176A (ko) | 축열 시스템 | |
CN101344338B (zh) | 节能控制式风冷三用机组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3847747A (zh) | 双级压缩多蒸发器交替化霜热泵机组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
US6915658B2 (en) | Accumul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KR101964946B1 (ko) | 외기온도 보상형 고효율 냉각시스템 | |
CN206478771U (zh) | 一种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 | |
KR20100046365A (ko) |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US7069740B2 (en) | Accumul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KR20100005734U (ko) | 히트펌프 축열 시스템 | |
CN101319832A (zh) | 适用于寒冷环境的高效空气源热泵 | |
KR20100005736U (ko) |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CN213873261U (zh) | 一种数据中心用混合制冷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