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7039C -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7039C
CN100517039C CNB2006101622515A CN200610162251A CN100517039C CN 100517039 C CN100517039 C CN 100517039C CN B2006101622515 A CNB2006101622515 A CN B2006101622515A CN 200610162251 A CN200610162251 A CN 200610162251A CN 100517039 C CN100517039 C CN 10051703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rystal display
switching mode
plane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622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4523A (zh
Inventor
南美淑
洪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04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4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70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703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8Waveplates, i.e. plates with a retardation value of lambda/n

Abstract

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延迟层设置在液晶面板的上基板的反射区域中,从而在改善对比度的同时在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下均实现有效工作。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栅线和数据线,形成在下基板上使得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薄膜晶体管,形成在栅线和数据线间的交叉处;反射片,形成在反射区域;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形成在像素区域,每个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的一部分与第一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中的另一个的一部分交替设置;延迟层,形成在上基板上,对应反射区域;液晶层,形成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及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分别形成在下基板和上基板的外表面。

Description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要求分别在2005年12月30日申请的申请号为P2005-135406和在2006年8月14日申请的申请号为P2006-76703的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在此通过参考的方式援引这两件专利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尤其涉及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延迟层设置在液晶面板的上基板的反射区域中,从而实现在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的有效工作,同时改善其对比度。
背景技术
最近,作为广泛使用的平面显示器件之一的液晶显示器件是一种包括具有液体流动性和晶体光学性质的液晶的器件,其中将电场施加于液晶以改变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液晶显示器件的功耗小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并且液晶显示器件的体积小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而且,液晶显示器件可以制造成大尺寸并且具有高清晰度。因此,液晶显示器件被广泛使用。
这种液晶显示器件包括构成上基板的滤色片阵列基板以及构成下基板的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两基板设置为彼此相对,具有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层形成在上下基板之间。当经由用于选择像素的地址线切换附连到成几十万个像素的TFT时,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器件被驱动,从而施加电压到相应像素。
根据液晶的性质和图案结构,液晶显示器件可以构造为多种不同模式。
具体地说,液晶显示器件可以分为扭曲向列(TN)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设置液晶指向矢使得液晶指向矢扭曲90°,并且将电压施加于液晶指向矢以控制液晶指向矢;多域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一个像素分成多个域,并且改变各个域的主视角的指向矢以实现宽视角;光学补偿双折射(OCB)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补偿膜附着在基板上以补偿依赖光路的光相位的改变;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两个电极形成在一个基板上,从而液晶指向矢在取向膜的均匀平面上扭曲,等等。
同时,液晶显示器件可以分为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背光用作光源;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外部自然光代替背光用作光源;以及反射-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不仅克服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的背光功耗巨大的问题,而且克服在外部自然光模糊时不能使用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的问题。
反射-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在每个单元像素中均具有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因此,在必要时,反射-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能用作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和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
这里,在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和反射-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中包括的透射区域的情况下,如果背光产生的光经过下基板入射,则透射区域透射光到液晶层,从而得到增加的亮度。在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和反射-透射式液晶显示器件中包括的反射区域的情况下,如果亮的外界自然光经过上基板入射,则反射区域反射外界光,从而得到增加的亮度。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化各个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工作效率,提出了一种透射区域的盒间隙大概是反射区域的盒间隙的两倍的双盒间隙技术。
最近,提出了一种在透射反射模式下运行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方法。甚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于双盒间隙技术构造电极,可以最大化透射反射模式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效率。
现在,参照附图对在透射反射模式下工作的传统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传统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传统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形成在上基板20与下基板10之间的液晶层50、形成在下基板10外表面的第一偏振片31以及形成在上基板20外表面的第二偏振片32。在下基板10上限定分离的透射区域12和反射区域11。
透射区域12和反射区域11组成各个像素区域,在各个像素区域,像素电极(未示出)和公共电极(未示出)交替形成。当电压施加到各电极时,电极产生水平电场,使得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的液晶沿水平方向取向。
这里,下基板10是形成有大量线和薄膜晶体管以施加信号到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基板20是形成有滤色片阵列的滤色片阵列基板。
虽然未示出,在下基板10上形成大量栅线和数据线,从而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各个像素区域。薄膜晶体管形成在栅线和数据线间的各个交叉处。栅绝缘膜形成为栅线和数据线之间的层间膜,并且保护膜形成为数据线和像素电极之间的层间膜。
在上述结构中,对应反射区域11的部分液晶层50的光程是对应透射区域12的剩余部分液晶层50的光程的两倍。因此,反射区域11中的盒间隙确定为是透射区域12中的盒间隙的一半。这样,通过调节形成在各反射区域11和透射区域12中的栅绝缘膜和保护膜的厚度,实现对盒间隙的调节。
为此,去除预定厚度的反射区域11内的栅绝缘膜和保护膜。使反射区域11和透射区域12具有双盒间隙的理由是为了匹配反射区域11和透射区域12的开/关模式,以及最大化透射模式下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效率。透射区域的盒间隙(d1)与反射区域的盒间隙(d2)的比例大概为2∶1。
因此,入射到反射区域的光和入射到透射区域的光同时到达显示图像的屏面。换句话说,如果外界自然光从上侧入射到反射区域,则该光在反向经过液晶层50之后到达屏面。并且,如果来自背光的光入射到透射区域,该光在经过盒间隙为反射区域的两倍的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后,到达屏面。结果,外界自然光和来自背光的光同时到达屏面。
同时,在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第一和第二取向膜(未示出),以使得液晶层50的液晶分子按预定方向取向。第一和第二偏振片31和32分别设置在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的外表面。在上基板20和第二偏振片32之间可以进一步设置用于延迟相位差的相位差片(未示出)。
第一偏振片31和第二偏振片32起到仅使平行于光透射轴的入射光透射的作用,从而将自然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相位差片通过将入射的线偏振光的相位延迟180°角,起到改变光的偏振态的作用。通常,具有对应λ/2的相位差的半波片(HWP)用作相位差片。
通过调节偏振片31和32之一的透射轴、相位差片的透射轴以及液晶分子的指向矢的角度,液晶显示器件可以为常黑模式。
具体地说,相位差片,即半波片的光轴布置为与上偏振片的透射轴偏离+θ角,而下偏振片的透射轴布置为与半波片的光轴偏离+θ。而且,液晶初始沿与下偏振片的透射轴偏离+45°的方向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驱动液晶,则出射的光的偏振方向朝下偏振片的透射轴旋转-45°,从而实现白色电平。
首先考虑反射区域,当未驱动液晶(处于OFF状态)时,入射到上偏振片的外界自然光经过相位差片,其偏振方向旋转2θ。随后,当光经过液晶时改变为圆偏振光,然后到达反射片。如果圆偏振光被反射片反射,则当圆偏振光经过液晶时再次转变为线偏振光。此后,线偏振光经过相位差片,其偏振方向旋转2θ。结果,出射光与上偏振片的透射轴偏离90°角。然而,该光不能通过上偏振片的透射轴,得到黑色电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反射区域中的液晶盒间隙为d/2(即Δnd),并且液晶层的盒间隙为d/2,则液晶用作具有相位差对应λ/4的四分之一波片(QWP),从而将线偏振光变为圆偏振光,将圆偏振光变为线偏振光。
而且,当驱动液晶(处于ON状态)时,入射到上偏振片的外界自然光的偏振方向通过经过相位差片旋转2θ。该光在经过液晶后,没有任何改变地到达反射片。如果光被反射片反射,则光再次经过液晶并没有任何改变。此后,光经过相位差片,其偏振方向旋转2θ。结果,出射光的方向与上偏振片的透射轴的方向相同。因此,光最后经过上偏振片,得到白色电平。在驱动液晶的情况下,液晶旋转-45°,因此沿与下偏振基板的透射轴相同的方向取向。
同时,考虑透射区域,当未驱动液晶(处于OFF状态)时,从背光入射到下偏振片的光的偏振方向被沿初始方向取向的液晶改变90°,并且进一步被相位差片改变2θ。结果,出射光的方向与上偏振片的透射轴偏离90°。因此,光不能通过上偏振片,得到黑色电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透射区域中的液晶盒间隙是d(即2Δnd)并且液晶层的盒间隙是d,则液晶用作具有相位差对应λ/2的半波片(HWP),从而改变光的偏振方向。也就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取向方向的基础上均匀改变。
而且,当液晶被驱动(处于ON状态),从背光入射到下偏振片的光经过液晶而没有任何改变,然后,光的偏振方向被相位差片改变。结果,出射光的方向与上偏振片的透射轴方向相同,得到白色电平。在液晶单元被驱动的情况下,液晶旋转-45°,从而沿与下偏振片的透射轴相同的方向取向。
然而,与透射式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不同,在反射-透射式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透射区域,光的偏振态经由通过液晶(用作HWP)和诸如HWP的相位差片得到的双折射而改变。因此,存在可能产生诸如椭圆偏振光等具有无意的偏振方向的光的风险,导致在黑色电平上有一点亮度。这具有劣化作为IPS的基本特性之一的黑色电平的状态优势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基本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中延迟层仅设置在反射区域中的液晶面板的上基板上,从而在改善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之间的对比度的同时,实现在所述两种模式下的有效操作。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点,一部分将在以下说明中阐明,一部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通过对以下内容的研究明了,或从本发明的实践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书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其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实现和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根据在此处例示以及宽泛说明的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栅线和数据线,其形成在所述下基板上,所述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薄膜晶体管,其形成在栅线和数据线间的交叉处;反射片,其形成在反射区域;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其形成在所述像素区域中,从而每个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具有与第一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中的另一个的一部分交替设置的部分;延迟层,其形成在上基板上对应所述反射区域;液晶层,其形成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以及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其分别形成在下基板和上基板的外表面。
这里,延迟层可以具有λ/2的相位延迟,并且延迟层的光轴可具有20~45°角度。
液晶层的盒间隙情况可以为允许液晶层在透射区域具有λ/2的相位延迟,在反射区域具有λ/4的相位延迟。因此,液晶层可以在白色状态具有45°的光轴,在黑色状态具有相对于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为0°或90°的光轴。
在这种情况下,液晶层可以具有对应137~320nm的延迟值,并且延迟层可以具有对应137~300nm的延迟值。
反射片可以设置在与数据线相同的层上。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还可以包括形成在与栅线相同层上并且与公共电极连接的公共线。
公共电极可以形成在与栅线相同的层上。
公共电极可以形成在与像素电极相同的层上。
该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还可以包括形成在包括延迟层的上基板上的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上基板上、对应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可以在透射区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以补偿形成在反射区域中的延迟层的厚度。在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保护层都可以具有平坦的表面。
延迟层可以具有1~2μm的厚度。
该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还可以包括分别形成在下基板和上基板的内表面上用于确定液晶层取向的第一取向膜和第二取向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取向膜可以形成在包括栅线、数据线、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公共电极和反射片的下基板的整个表面上。而且,第二取向膜可以形成在包括延迟层的上基板的整个表面上。
延迟层可以包括活性液晶原(RM)。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延迟层上形成用于确定延迟方向的第三取向膜。
延迟层可以通过沉积或涂覆方法形成。
由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限定的区块可以是反射区域或透射区域。
在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取向。因此,可以调节在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使得在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在最大反射和最大透射状态下均旋转45°。
第一偏振片的偏振轴可以排列为与第二偏振片的偏振轴垂直,并且液晶层可以初始取向,使得其光轴与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中的任一偏振片的透射轴相一致。
结果,与将相位差片设置在液晶面板外侧的现有技术不同,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延迟层设置在液晶面板的受限的内部区域,尤其是,在反射区域,从而在透射模式中实现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有效工作。
因此,因为液晶面板的透射区域不存在由于延迟层的光双折射的风险,所以能够完全地消除黑色电平的亮度,从而改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对比度。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在该下基板上的栅线和数据线,所述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薄膜晶体管,其设置在所述栅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处;在该反射区域中的反射片;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其在该像素区域中设置成交替图案;延迟层,其设置为与该反射区域相对应;液晶层,其在所述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以及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其分别在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在该下基板上形成栅线和数据线,使得所述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在所述栅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处形成薄膜晶体管;在该反射区域中形成反射片;在该像素区域以交替图案形成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在该上基板上形成与该反射区域相对应的延迟层;在所述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以及分别在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
可以理解,本发明的以上概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用于提供对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本发明所包含的附图用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且被结合来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文字描述一起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传统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原理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原理侧视图,其中延迟层设置在下基板上;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原理侧视图;
图4A和图4B分别是示出在图3的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中的各层的透射轴或光轴的示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限定的反射区域的黑色和白色光状态的结构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平面图;
图7是沿图6的I-I’线的剖视图;以及
图8是沿图6的I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详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只要可能,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用于指代相同的或相似的部分。
此后参照附图,将对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原理侧视图,其中延迟层设置在下基板上。
具体地说,图2示出延迟层形成在下基板100上的状态,以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在黑色电平产生一点亮度的问题。
现在将对图2所示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下基板100和上基板110;在下基板100和上基板110之间密封的液晶层130;仅形成在下基板100上的反射区域内的延迟层160;分别形成在下基板100和上基板110的内表面并且适于确定液晶层130的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的第一和第二取向膜(未示出);以及分别附着在下基板100和上基板110的外周缘表面的第一和第二偏振片151和152。下基板具有多条彼此交叉以限定各个像素区域的栅线(未示出)和数据线(未示出)、薄膜晶体管(未示出)和公共电极(未示出)以及像素电极(未示出),其用于产生水平电场。像素区域分为反射区域101和透射区域102。
上述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可在透射反射模式下工作。也就是,透射区域通过来自背光的光在透射模式下工作,而反射区域通过外界自然光在反射模式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入射到反射区域的外界光被延迟层160相位延迟。因此,延迟层可以起到消除在黑色状态出现小亮度的可能性的作用,得到常黑状态。
然而,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延迟层160形成在形成有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的下基板100上。当在公共电极或像素电极的上侧形成延迟层160时,然而,存在施加到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的驱动电压必须增大以产生正常的水平电场的问题。而且,当在公共电极或像素电极下侧形成延迟层160时,因为在形成透明电极时所进行的高温处理,延迟层160必须由具有耐热性和抗化学性的材料制成。因此,在选择延迟层160的组成材料上存在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提出了将延迟层160形成在形成有滤色片阵列的上基板上。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原理侧视图。图4A和图4B分别是示出在图3的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中的各层的透射轴或光轴的示图。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限定的反射区域的黑色和白色光状态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下基板210和上基板220,形成在下基板210上的反射片240,形成在上基板220上对应反射片240的延迟层230,以及形成在下基板210和上基板220之间的液晶层250。
下基板210上形成有薄膜晶体管阵列。薄膜晶体管阵列包括:彼此交叉以限定各个像素区域的栅线(未示出,见图6的“201”)和数据线(未示出,见图6的“202”);像素电极(未示出,见图6的“203”)和公共电极(未示出,见图6的“205”),其形成在像素区域内使得每个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具有与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中的另一个的部分交替设置的部分,像素区域分为反射区域R和透射区域;以及形成在栅线和数据线间的交叉处的薄膜晶体管。
这里,将反射区域R限定为形成反射片240和延迟层230的区域,剩余的区域限定为透射区域T。
上基板220上形成有黑矩阵层(未示出,见图7的“221”),滤色片层(未示出,见图7的“222”)以及保护层(未示出,见图7的“223”)。
这里,下基板210、上基板220和液晶层250的组合被称为液晶面板200。第一偏振片310和第二偏振片310分别形成在液晶面板200的上下外表面。
虽然未示出,为了确定液晶层250中的液晶相对于下基板210和上基板220的初始取向,进一步形成第一和第二取向膜(见图7的“213”和“224”)。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和第二取向膜构建为具有平行于或垂直于第一和第二偏振片310和320中每一个的透射轴的取向方向。
这里,延迟层230由包含活性液晶原(reactive mesogen,(RM))的液晶材料形成,并且通过沉积法或涂覆法形成。在延迟层230中,延迟层230的分子必须沿预定方向排列以确定其光轴。虽然未示出,第三取向膜(未示出)进一步设置在延迟层2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以确定延迟层230的取向。
具体地说,在上基板220上对应反射区域R的一定区域上涂覆第三取向膜之后,对涂覆的第三取向膜进行摩擦工序以确定其取向方向。此后,将包含液晶原的液晶材料涂覆在待初始取向的第三取向膜上。然后,如果使液晶材料固化,则完成延迟层230的形成。
现在,将参照4A和图4B,对设置在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的每层的光轴或者透射轴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关于反射区域,其中入射的外界光被反射片240反射到外侧,从顶部顺序叠置的第一偏振片310、延迟层230、液晶层250和反射区域中的反射片240示出光学变化。
如图4B所示,关于透射区域,其中从下侧背光单元(未示出)出射的光进入第一偏振片310,从底部顺序叠置的第二偏振片320、液晶层250和第一偏振片310示出光学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以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为基础,延迟层230的光轴为20°至45°,液晶层250的光轴为0°或90°,并且第二偏振片320的透射轴为90°。在这种情况下,液晶层250的光轴的方向与第一偏振片310或第二偏振片320的透射轴方向相同。例如,在黑色状态为初始状态的常黑模式下,第一和第二偏振片310和320的每一个的透射轴选择性地为0°和90°。而且,液晶层250的光轴在黑色状态下为90°,并且在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分别具有最大反射率和最大透射率的白色状态下为45°。
如图4A和图4B所示,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250的液晶分子具有彼此相同的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延迟层230和反射片240选择性地仅形成在反射区域,液晶层250的盒间隙根据延迟层230的延迟值和光轴方向可以显示出多种情况。结果,将液晶层250的盒间隙确定为在透射区域引起λ/2相位延迟,而在反射区域引起λ/4相位延迟。
如图5A和图5B所示,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和第二偏振片310和320的透射轴角度、延迟层230的光轴角度以及液晶分子的指向矢,将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制造为具有常黑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调节液晶层250的盒间隙,使得在反射区域中的液晶层250的相位差值为λ/4,在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250的相位差值为λ/2。如上所述,具有对应λ/2相位差的半波片用作延迟层230。
这里,以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为基础,延迟层230的光轴为20°至45°。而且,在常黑模式状态下,在没有施加电压的黑色状态,液晶层250的光轴为90°,但是在白色状态,经由液晶旋转,液晶层250的光轴为45°。如图5A所示,在对应无电压施加的情况Voff的黑色状态,如果线偏振光沿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入射到第一偏振片310,则入射光顺序经过第一偏振片310、上基板220以及延迟层230。在经过延迟层230之后,光改变与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偏离45°角的线偏振光。然后,在经过液晶层250后光改变为圆偏振光,从而入射到反射片240。此后,圆偏振光被反射片240反射,再次经过液晶层250和延迟层230,并在经过延迟层230后,变为与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偏离90°角的线偏振光。因此,所得到的光的出射被第一偏振片310截止,得到黑色状态。
根据液晶层250的延迟值确定实现黑色状态的延迟层230的延迟值。在这种情况下,液晶层250的延迟值对应137至320nm,并且延迟层230的延迟值对应137至300nm。
如图5B所示,在对应有电压施加的情况Von的白色状态,如果线偏振光沿与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相同的方向入射,则入射光顺序经过第一偏振片310和上基板220,并到达延迟层230。然后,在经过延迟层230之后,光改变为45°线偏振光。当液晶层250的光轴通过电场旋转45°,则45°线偏振光经过液晶层250而不改变其偏振状态,从而入射到反射片240。随后,被反射片240反射的光再次经过液晶层250并不改变其偏振状态。此后,当经过延迟层230,45°线偏振光改变,从而沿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出射,得到白色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当光经过液晶层250后变为线偏振光时,光具有最大亮度。在这种情况下,线偏振光的方向与亮度无关。
实验中,在利用具有对应λ/2相位差的HWP准备延迟层230的情况下,延迟层230的光轴与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偏离24°角,并且液晶层250的光轴与第一偏振片310的透射轴偏离90°角,可以观察到在黑色状态(没有施加电压)下基本没有可见光波长内的光反射。而且,在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其中反射片240和延迟层230设置在仅与反射区域相关的液晶面板200中,并且在透射区域没有设置延迟层,其具有防止现有技术中当相位差片设置在液晶面板外侧时在透射区域中引起的双折射的影响的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在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250中的液晶分子具有彼此相同的取向。为此,调节形成在下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当如图5B所示施加电压时,在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250的分子在最大反射率和最大透射率条件下旋转45°。
结果,根据本发明,在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在透射反射模式下工作的情况下,延迟层仅形成在反射区域,从而当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在透射模式下工作时,不会引起在黑色电平不希望的亮度增大。
而且,延迟层的上述设置允许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具有彼此相同的液晶盒间隙,从而使工艺更简单。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中的液晶面板的内部结构。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平面图。图7是沿图6的I-I’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6至图8所示,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形成在下基板(即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201上彼此交叉的栅线201和数据线202。栅线201和数据线202限定各个像素区域,并由栅绝缘膜211绝缘。薄膜晶体管(TFT)形成在栅线201和数据线202间的交叉处,并适于基于寻址信号控制电压的导通和切断。反射片240形成在反射区域R的下基板210上。如果外界自然光经过上基板220(即滤色片基板)入射到反射片240,则反射片240反射光至滤色片基板。保护膜212形成在包括薄膜晶体管的下基板210的整个表面,而公共线206形成在保护膜212上,平行于栅线201延伸。公共电极205从公共线206分叉,并且像素电极203平行于公共电极205形成。像素电极203穿过保护膜212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漏极202b。第一取向膜213形成在包括公共电极205和像素电极203的保护膜212的整个表面,并适于确定液晶的初始取向。
延迟层230形成在上基板220上对应反射区域R的位置。
如上所述,上述液晶显示器件的像素区域分为反射区域R和透射区域T。反射区域或透射区域是由像素区域中的像素电极和相邻公共电极限定的凸出区域。可选择性地确定像素区域中的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布置。在图8中,按照反射区域R、透射区域T、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R的顺序布置。
像素区域中的凸出区域的数目不限于特定数目,可以根据诸如液晶显示器件的面积、像素数量以及像素间的节距等多个因素改变。虽然图6示出四区块结构,例如,如果液晶显示器件具有和图6的相同的尺寸,但是像素的节距大于图6的,则像素区域的面积增大,因此液晶显示器件可能具有六区块结构。反之,如果像素的节距小于图6的,则像素区域的面积减小,因此液晶显示器件可能具有两区块结构。
在上述结构中,反射片240形成在与数据线202相同的层上。公共线206和公共电极205形成在保护膜202上,从而它们可以和像素电极203同时形成以与像素电极203位于相同的层上,或可与栅线201同时形成以与栅线201位于相同的层上。
薄膜晶体管(TFT)包括:从栅线201分叉的栅极201a;叠置在栅极201a上的栅绝缘膜202;半导体层204,其使用非晶硅(a-Si:H)在栅极201a上沉积并具有岛形;欧姆接触层204a,其通过沉积向非晶硅注入杂质离子获得的n+a-Si形成,欧姆接触层204a用于改善半导体层204相对于其上设置的某层的接触特性;以及源/漏极202a和202b,其从数据线202分叉,形成在半导体层204上。
这里,栅线层和数据线层通过利用溅射法沉积诸如铜(Cu)、铝(Al)、铝合金(AlNd)、锡(Sn)、钼(Mo)、铬(Cr)、钛(Ti)、钽(Ta)、钼-钨(MoW)层等低电阻金属层并对沉积的金属层构图而形成。反射片240也是由具有高反射特性的低电阻金属层制成。
传统上通过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在下基板210的整个表面沉积诸如氧化硅(SiOx)或氧化氮(SiNx)的无机绝缘材料形成栅绝缘膜211。通过沉积诸如氧化硅(SiOx)、氧化氮(SiNx)或类似无机绝缘材料,或通过涂覆诸如苯并环丁烯(BCB)或丙烯酸材料的有机绝缘材料形成保护膜212。
同时,在上基板220上形成黑矩阵221、滤色片层222和保护层223。黑矩阵221形成在上基板上由于不稳定的电场难以对液晶精确控制的区域,尤其是,形成在对应单位像素和薄膜晶体管的边缘的区域,从而用于截止光泄漏。滤色片层222形成在黑矩阵221的相邻部分之间,适于实现红色、绿色和蓝色。保护层223形成在包括滤色片层222的上基板220的整个表面,适于使上基板220平坦化。形成在上基板220上的滤色片层222和保护层223用于补偿由延迟层230引起的厚度差,并具有平坦化表面。
这里,延迟层230的厚度大约为1至2μm。
而且,第二取向膜224形成在保护层223上。
从以上描述明显可知,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假设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设计为在透射反射模式下工作,根据本发明,延迟层仅形成在液晶面板的上基板的反射区域。这种延迟层的受限设置具有防止当液晶显示器件在透射模式下工作时黑色电平的亮度增大的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可以在透射反射模式下工作,并保持作为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特性之一的高对比度。
第二,因为在透射区域没有形成延迟层,所以与相位差片设置在基板表面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可以减少大概0.2至0.3mm的厚度。而且,在反射区域选择使用延迟层,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第三,根据本发明,因为延迟层形成在上基板,所以延迟层的形成不受对包括像素电极、公共电极等透明电极的沉积和构图的影响。因此,对构成延迟层的材料选择没有限制。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意图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内容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正和改变。

Claims (28)

1.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包括:
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
栅线和数据线,其形成在该下基板上使得所述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
薄膜晶体管,其形成在所述栅线和数据线间的交叉处;
反射片,其形成在该反射区域;
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其在所述像素区域以交替图案设置;
延迟层,其形成在该上基板上,对应该反射区域;
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其形成在包括该延迟层的上基板上;
液晶层,其形成在所述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其分别形成在所述下基板与上基板的外表面,其中所述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形成在该上基板上以对应所述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并且在该透射区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以补偿该反射区域中的该延迟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层具有λ/2的相位延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该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该延迟层的光轴具有20~45°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的盒间隙情况为允许该液晶层在该透射区域具有λ/2的相位延迟,并且在该反射区域具有λ/4的相位延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在白色状态具有相对于该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为45°的光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在黑色状态具有相对于该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为0°或90°的光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黑色状态下,相对于该第二偏振片的透射轴,该延迟层具有24°的光轴,并且该液晶层具有90°的光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具有对应137~320nm的延迟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层具有对应137~300nm的延迟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片设置在与该数据线相同的层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公共线,其形成在与该栅线相同层上,并且与该公共电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公共电极形成在与该栅线相同的层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公共电极形成在与该像素电极相同的层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在所述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均具有平坦的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层具有1~2μm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取向膜和第二取向膜,其分别形成在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的内表面上用于确定该液晶层取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取向膜形成在包括所述栅线、数据线、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公共电极和反射片的该下基板的整个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取向膜形成在包括该延迟层的该上基板的整个表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层包括活性液晶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取向膜,其形成在该延迟层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层通过沉积法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层通过涂覆法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限定的区块是所述反射区域或透射区域。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具有彼此相同的取向。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使得在所述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在最大反射和最大透射状态下均旋转45°。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偏振片的偏振轴排列为与该第二偏振片的偏振轴垂直,并且
该液晶层初始取向,使其光轴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中的任一偏振片的透射轴相一致。
27.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
在该下基板上的栅线和数据线,所述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
薄膜晶体管,其设置在所述栅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处;
在该反射区域中的反射片;
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其在该像素区域中设置成交替图案;
延迟层,其设置为与该反射区域相对应;
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其形成在包括该延迟层的上基板上;
液晶层,其在所述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其分别在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
其中所述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形成在该上基板上以对应所述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并且在该透射区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以补偿该反射区域中的该延迟层的厚度。
28.一种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彼此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
在该下基板上形成栅线和数据线,使得所述栅线和数据线彼此交叉以限定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像素区域;
在所述栅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处形成薄膜晶体管;
在该反射区域中形成反射片;
在该像素区域以交替图案形成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
在该上基板上形成与该反射区域相对应的延迟层;
在包括该延迟层的上基板上形成该滤色片层和保护层;
在所述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以及
分别在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上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
其中所述滤色片层和保护层形成在该上基板上以对应所述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并且在该透射区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以补偿该反射区域中的该延迟层的厚度。
CNB2006101622515A 2005-12-30 2006-12-13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05170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50135406 2005-12-30
KR1020050135406 2005-12-30
KR1020060076703 2006-08-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4523A CN101004523A (zh) 2007-07-25
CN100517039C true CN100517039C (zh) 2009-07-22

Family

ID=38507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622515A Active CN100517039C (zh) 2005-12-30 2006-12-13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0760942B1 (zh)
CN (1) CN100517039C (zh)
DE (1) DE102006062859B4 (zh)
TW (1) TWI3541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15573B1 (ko) 2007-11-30 2014-07-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108066B1 (ko) * 2010-04-05 2012-02-09 동아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EP2610668A4 (en) * 2010-08-23 2015-05-20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3163701B (zh) * 2011-12-16 2015-09-3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网状公共电极结构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3418A (zh) * 2015-04-30 2015-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00958A (ko) * 2003-06-25 2005-01-06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횡전계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082683B2 (ja) * 2003-09-29 2008-04-30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KR20050060847A (ko) * 2003-12-17 2005-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와, 이의 광학 필름 어셈블리
KR101031669B1 (ko) * 2003-12-30 2011-04-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강유전성 액정배향막을 구비한 반투과형 평면구동모드액정표시소자
JP4223993B2 (ja) * 2004-05-25 2009-02-12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223992B2 (ja) * 2004-05-25 2009-02-12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4523A (zh) 2007-07-25
KR20070072338A (ko) 2007-07-04
KR100760942B1 (ko) 2007-09-21
DE102006062859B4 (de) 2012-06-14
TW200727215A (en) 2007-07-16
TWI354170B (en) 2011-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99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pixel electrodes each having first, second, and third stem electrodes
US84827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589808B2 (en) Wide viewing angle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US20090161044A1 (en) Wide viewing angle circular polarizers
US923508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619707B2 (en) Multi-doma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7790488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n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10019137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766371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630044B2 (en)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CD device hav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common and pixel electrodes in the reflective part being greater than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common and pixel electrodes in transmitting part
US6741311B1 (en) Reflective type-fringe switching mode LCD having liquid crystal retardation (2n+1)λ/4
US7570325B2 (en) Transflective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0517039C (zh)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14387C (zh) 半透射半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
US682272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wide viewing angle
CN101874226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20050070773A (ko) 반사형 액정표시소자 및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소자
US8212977B2 (en)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retardation layer formed directly on a color filter substrate in a reflection region
CN100476536C (zh)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
KR101117988B1 (ko)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소자
KR100327444B1 (ko) 투과 및 반사형 겸용 액정표시장치
US7692742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192755B1 (ko)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소자
US788929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050069422A (ko) 광시야각모드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