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6424C - 一种叠合倒t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合倒t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6424C
CN100516424C CNB2006101262825A CN200610126282A CN100516424C CN 100516424 C CN100516424 C CN 100516424C CN B2006101262825 A CNB2006101262825 A CN B2006101262825A CN 200610126282 A CN200610126282 A CN 200610126282A CN 100516424 C CN100516424 C CN 1005164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haped board
laminated reverse
arbitrary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262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4231A (zh
Inventor
邱则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Juxing Light Weight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邱则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邱则有 filed Critical 邱则有
Priority to CNB20061012628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16424C/zh
Publication of CN1924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4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64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642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一种叠合倒T形板,包括底板(1)、纵肋(2),纵肋(2)设置在底板(1)上,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有至少二条横向凹槽(3),有至少二条相邻横向凹槽(3)之间有至少一根横向外露钢筋(4)。这样,当底板上有至少二条横向凹槽,有至少二条相邻横向凹槽之间有至少一根横向外露钢筋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浇入凹槽中,相应形成了现浇砼加强暗肋,同时,横向外露钢筋与现浇砼相结合后,使底板能够参与结构传力,而且,将底板与现浇砼结构牢牢嵌固形成了整体,使现浇与预制界面不易开裂破坏,充分保证了叠合楼板的质量,从而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适用于现浇钢筋砼或预应力钢筋砼的叠合楼盖、屋盖、墙体、基础底板以及桥梁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叠合倒T形板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合倒T形板。
(二)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楼板有现浇楼板和预制楼板,现浇楼板整体性好,但需现场支模,然后浇筑混凝土,施工周期难度大,模板损耗大,成本高,预制楼板不需现场支模,施工周期短,造价低,但预制构件自重大,吊装困难,构件拼接部位易产生裂缝,整体性差,如专利号为ZL0322765.2、名称为一种钢筋混凝土拼装楼板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筋砼预制构件,预制构件由板、肋构成,肋上有穿钢筋的孔洞,这种板的厚度大,使后置于现浇砼中的钢筋有效高度大为减少,影响了楼板的双向受力平衡,难以形成等效双向板等。因此,研制一种新型的叠合倒T形板已为急需。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合倒T形板,具有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少支模、节省材料、施工方便、周期短、整体性、抗裂性和抗震性好等特点。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包括底板、纵肋,纵肋设置在底板上,其特征在于底板上有至少二条横向凹槽,有至少二条相邻横向凹槽之间有至少一根横向外露钢筋。这样,当底板上有至少二条横向凹槽,有至少二条相邻横向凹槽之间有至少一根横向外露钢筋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浇入凹槽中,相应形成了现浇砼加强暗肋,同时,横向外露钢筋与现浇砼相结合后,使底板能够参与结构传力,而且,将底板与现浇砼结构牢牢嵌固形成了整体,使现浇与预制界面不易开裂破坏,充分保证了叠合楼板的质量,从而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适用于现浇钢筋砼或预应力钢筋砼的叠合楼盖、屋盖、墙体、基础底板以及桥梁使用,尤其适用于叠合楼盖使用。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为贯通纵肋的凹槽。这样,当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叠合楼板中时,现浇砼浇入凹槽中并同时穿过纵肋,形成同时嵌固底板与纵肋的现浇砼结构,使之形成为双向叠合预制现浇结构板,大幅度提高了楼板的结构整体性能,使叠合部位不易产生裂缝。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为预先设置的纵筋靠近设置相交横向结构受力钢筋的深入底板用的沉筋结构凹槽。这样,当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到楼板中时,因沉筋结构凹槽的设置,使后置于现浇砼结构中的钢筋与底板内的钢筋间距大为缩小,大幅度提高了钢筋在楼板结构中的有效高度,同时也提高了楼板的承力结构性能,使板的厚度大为减少,承载力提高。
本发明特征在于沉筋凹槽不是粗糙表面的凹槽,而是结构凹槽。这样,当凹槽为结构凹槽时,现浇砼浇入结构凹槽中,形成了现浇砼与预制构件相结合的现浇预制叠合楼板,使预制构件牢牢嵌固于现浇砼中,叠合界面不易损坏开裂。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上有横向凸板或凸条。这样,当底板上有横向凸板或凸条时,凸板或凸条大幅度提高了叠合倒T形板的横向刚度,使板不易变形损坏,提高了叠合倒T形板的施工荷载承受能力,充分保证了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上的横向凹槽与凸条相间设置。这样,当横向凹槽与凸条相间设置时,可有效提高底板的横向刚度与抗折强度,同时,也能很好地降低板的自重。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的板边或板面或凸条或横向凹槽有露筋或网。这样,当底板的板边或板面或凸条或横向凹槽有露筋或网时,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时,露出的筋或网与现浇砼相结合后,大幅度提高了现浇砼与预制构件结合界面的强度,使其二者不易开裂破坏,保证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上设置有盖槽筋。这样,当横向凹槽上设置有盖槽筋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盖槽筋与现浇砼相结合后,大幅度提高了槽内现浇砼结构的刚度与强度,保证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中有连接件或铁丝。这样,当横向凹槽中有连接件或铁丝时,叠合倒T形板在应用至楼板的过程中,钢筋及其它预埋管线可十分方便地通过连接件或铁丝锚固锁定,使其不易移位,保证了楼板的浇筑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边或凸条边有横向抗裂露筋,连接底板纵筋的连接件或铁丝。这样,当横向凹槽边或凸条边有横向抗裂露筋,连接底板纵筋的连接件或铁丝时,叠合倒T形板在应用至楼板的过程中,钢筋及其它预埋管线可十分方便地通过连接件或铁丝锚固锁定,使其不易移位,保证了楼板的浇筑质量,同时,外露的横向抗裂露筋对接合界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使接合面不易开裂损坏。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为后置通钢筋的卧筋凹槽。这样,当横向凹槽为后置通钢筋的卧筋凹槽时,极大地方便了在施工应用过程中钢筋的穿设,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为上小下大的收口凹槽。这样,当横向凹槽为上小下大的收口凹槽时,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到楼板中后,现浇砼浇注入凹槽中凝结硬化后,将底板牢牢嵌固于现浇砼结构中,使底板无论在何情况下均不会开裂掉落,充分保证了应用安全性和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均设置有凹槽。这样,当纵肋两侧均设置有凹槽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到楼板中后,现浇砼将底板及纵肋均匀地嵌固,使底板能够均匀受力,不易开裂,提高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凹槽对称设置。这样,当纵肋两侧的凹槽对称设置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到楼板中后,现浇砼将底板及纵肋均匀地嵌固,使底板能够均匀受力,不易开裂,提高了楼板的质量,同时,方便了钢筋的布设,提高了施工速度。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两凹槽的槽在同轴的同一直线上。这样,当纵肋两侧的两凹槽的槽在同轴的同一直线上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到楼板中后,现浇砼将底板及纵肋均匀地嵌固,使底板能够均匀受力,不易开裂,提高了楼板的质量,同时,方便了钢筋的布设,提高了施工速度。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上设置有联槽孔洞,并将纵肋两侧的凹槽连通。这样,联槽孔洞的设置使凹槽形成贯通的凹槽,方便了在应用过程中现浇砼的浇注,保证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联槽孔洞与凹槽截面相同或不相同。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需要,合理选用相同或不同联槽孔洞的叠合倒T形板,方便实施应用。
本发明特征在于联槽孔洞断面小于凹槽的至少一个截面。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需要,合理选用联槽孔洞断面小于凹槽的截面的叠合倒T形板,方便实施应用。
本发明特征在于联槽孔洞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需要,合理选用各种形状的联槽孔洞的叠合倒T形板,方便实施应用。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平面为变宽凹槽。这样,当凹槽平面为变宽凹槽时,可大幅度提高现浇砼与底板之间的接合嵌固面积,使接合界面更加可靠,不易开裂破,保证了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内有纵向或横向的露筋。这样,当凹槽内有纵向或横向的露筋时,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时,露出的筋或网与现浇砼相结合后,大幅度提高了现浇砼与预制构件结合界面的强度,使其二者不易开裂破坏,保证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内有连接纵向或横向钢筋的连接件。这样,当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时,连接件可将设置于凹槽内的钢筋与底板内的纵筋连接,防止钢筋错位,保证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与纵肋正交或斜交。这样,当凹槽与纵肋正交或斜交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可在凹槽中相应形成现浇砼结构,有效地分散集中应力,防止开裂。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中有至少二条平行设置。这样,当凹槽中有至少二条平行设置时,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可在凹槽中相应形成现浇砼结构,有效地分散集中应力,防止开裂。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凹槽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15-35cm。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凹槽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5-15cm。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凹槽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35-75cm。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凹槽平行设置。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同一底板平行凹槽多于12条。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同一直线上凹槽槽深相同。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凹槽槽深相同。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能够十分良好地形成现浇砼结构,使楼板的受力性能更加良好。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槽宽为3-25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不同宽度尺寸的叠合倒T形板。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槽宽为1-5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不同宽度尺寸的叠合倒T形板。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相邻的凹槽之间有凸筋。这样,凸筋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底板的强度与刚度,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不易损坏,且应用后具有良好的承力性能,可参与结构传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两侧的相邻的凹槽之间有凸板。这样,凸筋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底板的强度与刚度,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不易损坏,且应用后具有良好的承力性能,可参与结构传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退进底板的边缘。这样,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两板拼接部位有一定的空间,使现浇砼能进入拼合缝中,将底板完全含固,使现浇预制接合界面不会开裂破坏。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为外窄内宽的凸板。这样,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能够将其牢牢嵌固,使现浇与预制接合界面不易开裂损坏,提高了楼板的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上设置有孔。这样,当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时,钢筋及预埋管线可从孔中穿设,方便了施工应用。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内设置有钢筋。这样,纵肋的强度与刚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使其不易变形损坏,而且,应用至楼板中后,还可参与结构传力,进一步提高楼板的承力能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上设置有竖向凹槽。这样,当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能够更好地将其嵌固牢靠,使现浇与预制界面不易开裂破坏。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上设置有横向凹槽。这样,当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后,现浇砼能够更好地将其嵌固牢靠,使现浇与预制界面不易开裂破坏。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的横侧边有露筋。这样,当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时,露筋可牢牢锚固于现浇砼中,大幅度提高了预制与现浇接合界面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其不易开裂损坏,充分保证了楼板的质量,而且,底板形成结构底板可参与结构传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横向露筋。这样,当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楼板中时,露筋可牢牢锚固于现浇砼中,大幅度提高了预制与现浇接合界面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其不易开裂损坏,充分保证了楼板的质量,而且,底板形成结构底板可参与结构传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位于孔洞边。这样,凸板可对纵肋起到良好的支撑与连接,并对孔洞部位进行了加强,使其不易损坏,充分保证了质量。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上表面与孔洞上或下壁平、低或高。这样,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情况的实际需要,方便了种异形部位的施工应用。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内有至少二条纵筋平行设置。这样,使底板具有十分良好的协同受力性能,大幅提高了底板的荷载能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内有至少二条纵向预应力钢筋平行设置。这样,使底板具有十分良好的协同受力性能,大幅提高了底板的荷载能力。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的纵筋与底板内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平行。这样,使底板具有十分良好的协同受力性能,大幅提高了底板的荷载能力。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横向凸板有横向预应力凸块。这样,使底板的横向强度、刚度更好,抗弹性变形能力强,抗冲击破坏能力更好,使底板不易损坏,同时,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现浇预制叠合楼板中后,底板可参与结构承力,改善楼板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横向凹槽有横向预应力凹槽。这样,使底板的横向强度、刚度更好,抗弹性变形能力强,抗冲击破坏能力更好,使底板不易损坏,同时,所述叠合倒T形板应用至现浇预制叠合楼板中后,底板可参与结构承力,改善楼板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与凹槽的宽度比为0.1-1.0或1.01-9。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高与纵肋高为0.05-0.5或0.501-1。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的长度为250-720cm之间。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的长度为250-350cm、350.1-400cm、400.1-500cm、500.1-600cm、600.1-720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的宽度为40-120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的宽度为40-50cm、50.1-65cm、65.1-85cm、85.1-100cm、100.1-120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的深度为1-6cm、6.1-12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的深度为1-2cm、2-3.5cm、3.5-4.5cm、4.5-6cm、6.1-12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的宽度为0.5-5cm或5.1-10cm或10.1-20cm或20.1-30cm或30.1-40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的宽度为5-10cm、11-20cm、21-35cm、35-50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纵肋的高为1.5-25cm,纵肋的宽为3-25cm、25.1-35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纵肋的高为2-3cm、3-5cm、5-8cm、8-10cm、10-15cm、15.1-25cm,纵肋的宽为3-5cm、5-6cm、6-10cm、10-25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的宽度为0.5-5cm、5.1-35cm、35.1-45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的宽度为5-25cm、25-100cm、101-350cm。这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9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20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21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22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23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24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如附图所示,包括底板1、纵肋2,纵肋2设置在底板1上,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有至少二条横向凹槽3,有至少二条相邻横向凹槽3之间有至少一根横向外露钢筋4。各附图中,1为底板,2为纵肋,3为凹槽,4为钢筋,以下各附图中,编号相同的,其说明相同。如图1所示,叠合倒T形板包括底板1、纵肋2,纵肋2设置在底板1上,其底板1上设置有多条横向凹槽3,相邻横向凹槽3之间设置有横向外露钢筋4。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为贯通纵肋2的凹槽。如图2所示,其凹槽3为贯通纵肋2的凹槽。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为预先设置的纵筋5靠近设置相交横向结构受力钢筋4的深入底板1用的沉筋结构凹槽。如图3所示,其横向凹槽3为预先设置的纵筋5靠近设置相交横向结构受力钢筋4的深入底板1用的沉筋结构凹槽。
本发明特征在于沉筋凹槽3不是粗糙表面的凹槽,而是结构凹槽。如图3所示,其沉筋凹槽3不是粗糙表面的凹槽,而是结构凹槽。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1上有横向凸板或凸条6。如图4所示,其底板1上有横向凸条6。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1上的横向凹槽3与凸条6相间设置。如图4所示,其底板1上的横向凹槽3与凸条6相间设置。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1的板边或板面或凸条6或横向凹槽3有露筋或网7。如图5所示,其底板1的板面上设置有露筋7。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上设置有盖槽筋8。如图6所示,其横向凹槽3上设置有盖槽筋8。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中有连接件9或铁丝10。如图7所示,其横向凹槽3中有连接件9和铁丝10。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边或凸条6边有横向抗裂露筋,连接底板纵筋的连接件9或铁丝10。如图8所示,其横向凹槽3边有横向抗裂露筋7,连接底板纵筋的连接件9和铁丝10。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为后置通钢筋的卧筋凹槽。如图3所示,其横向凹槽3为后置通钢筋的卧筋凹槽。
本发明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为上小下大的收口凹槽。如图9所示,其横向凹槽3为上小下大的收口凹槽。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均设置有凹槽3。如图1所示,其纵肋2两侧均设置有凹槽3。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两凹槽3对称设置。如图1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两凹槽3对称设置。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两凹槽3的槽在同轴的同一直线上。如图1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两凹槽3的槽在同轴的同一直线上。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联槽孔洞11,并将纵肋2两侧的凹槽3连通。如图2所示,其纵肋2上设置有联槽孔洞11,并将纵肋2两侧的凹槽3连通。
本发明特征在于联槽孔洞11与凹槽3截面相同或不相同。如图10所示,其联槽孔洞11与凹槽3截面不相同。
本发明特征在于联槽孔洞11断面小于凹槽3的至少一个截面。如图10所示,其联槽孔洞11断面小于凹槽3的截面。
本发明特征在于联槽孔洞11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如图10所示,其联槽孔洞11为椭圆形。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平面为变宽凹槽。如图11所示,其凹槽3平面为变宽凹槽。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内有纵向或横向的露筋7。如图12所示,其凹槽3内有纵向的露筋7。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内有连接纵向或横向钢筋的连接件9。如图11所示,其凹槽3内有连接纵向和横向钢筋的连接件9。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与纵肋正交或斜交。如图12所示,其凹槽3与纵肋正交。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中有至少二条平行设置。如图13所示,其多条凹槽3平行设置。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15-35cm。如图1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凹槽3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20cm。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5-15cm。如图2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凹槽3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10cm。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35-75cm。如图3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凹槽3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50cm。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平行设置。如图13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凹槽3平行设置。
本发明特征在于同一底板1平行凹槽3大于12条。如图13所示,其同一底板1平行凹槽3有13条。
本发明特征在于同一直线上凹槽3槽深相同。如图13所示,其同一直线上凹槽3槽深相同。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槽深相同。如图13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凹槽3槽深相同。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槽宽为3-25cm。如图1所示,其凹槽3槽宽为15cm。
本发明特征在于凹槽3槽宽为1-5cm。如图2所示,其凹槽3槽宽为5cm。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相邻的凹槽3之间有凸筋12。如图14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相邻的凹槽3之间有凸筋12。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相邻的凹槽3之间有凸板6。如图15所示,其纵肋2两侧的相邻的凹槽3之间有凸板6。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6退进底板1的边缘。如图14所示,其凸板6退进底板1的边缘。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6为外窄内宽的凸板。如图16所示,其凸板6为外窄内宽的凸板。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孔13。如图17所示,其纵肋2上设置有孔13。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内设置有钢筋4。如图18所示,其纵肋2内设置有钢筋4。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竖向凹槽14。如图19所示,其纵肋2上设置有竖向凹槽14。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横向凹槽3。如图20所示,其纵肋2上设置有横向凹槽3。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1的横侧边有露筋7。如图21所示,其底板1的横侧边有露筋7。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6横向露筋7。如图22所示,其凸板6横向露筋7。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6位于孔洞11边。如图22所示,其凸板6位于孔洞11边。
本发明特征在于凸板6上表面与孔洞11上或下壁平、低或高。如图23所示,其凸板6上表面比孔洞11上表面高。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1内有至少二条纵筋5平行设置。如图22所示,其底板1内有多条纵筋5平行设置。
本发明特征在于底板1内有至少二条纵向预应力钢筋15平行设置。如图24所示,其底板1内有二条纵向预应力钢筋15平行设置。
本发明特征在于纵肋2的纵筋5与底板1内的纵向预应力钢筋15平行。如图24所示,其纵肋2的纵筋5与底板1内的纵向预应力钢筋15平行。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横向凸板6有横向预应力凸块。如图24所示,其横向凸板6有横向预应力凸块。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有横向预应力凹槽。如图24所示,其横向凹槽3有横向预应力凹槽。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6与凹槽3的宽度比为0.1-1.0或1.01-9。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6高与纵肋2高为0.05-0.5或0.501-1。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1的长度为250-720cm之间。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1的长度为250-350cm、350.1-400cm、400.1-500cm、500.1-600cm、600.1-720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1的宽度为40-120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底板1的宽度为40-50cm、50.1-65cm、65.1-85cm、85.1-100cm、100.1-120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深度为1-6cm、6.1-12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深度为1-2cm、2-3.5cm、3.5-4.5cm、4.5-6cm、6.1-12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宽度为0.5-5cm或5.1-10cm或10.1-20cm或20.1-30cm或30.1-40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宽度为5-10cm、11-20cm、21-35cm、35-50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纵肋2的高为1.5-25cm,纵肋2的宽为3-25cm、25.1-35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纵肋2的高为2-3cm、3-5cm、5-8cm、8-10cm、10-15cm、15.1-25cm,纵肋2的宽为3-5cm、5-6cm、6-10cm、10-25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6的宽度为0.5-5cm、5.1-35cm、35.1-45cm。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凸板6的宽度为5-25cm、25-100cm、101-350cm。
本发明实施时,先将带纵肋底板搁置在支座上(墙上或梁边缘上或梁侧模上),然后将横向钢筋穿在底板的板槽内,横向钢筋与底板纵向预应力筋可绑扎连接,再在支座处设置负筋,最后在上面现浇混凝土,叠合后形成双向受力板。

Claims (63)

1、一种叠合倒T形板,包括底板(1)、纵肋(2),纵肋(2)设置在底板(1)上,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有至少二条横向凹槽(3),有至少二条相邻横向凹槽(3)之间有至少一根横向外露钢筋(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为贯通纵肋(2)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为预先设置的纵筋(5)靠近设置相交横向结构受力钢筋(4)的深入底板(1)用的沉筋结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沉筋凹槽(3)不是粗糙表面的凹槽,而是结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有横向凸板或凸条(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的横向凹槽(3)与凸条(6)相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板边或板面或凸条(6)或横向凹槽(3)有露筋或网(7)。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上设置有盖槽筋(8)。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中有连接件(9)或铁丝(10)。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边或凸条(6)边有横向抗裂露筋(7),连接底板纵向钢筋的连接件(9)或铁丝(1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为后置通钢筋的卧筋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为上小下大的收口凹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均设置有凹槽(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两凹槽(3)对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两凹槽(3)的槽在同轴的同一直线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联槽孔洞(11),并将纵肋(2)两侧的凹槽(3)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联槽孔洞(11)与凹槽(3)截面相同或不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联槽孔洞(11)断面小于凹槽(3)的至少一个截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联槽孔洞(11)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平面为变宽凹槽。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内有纵向或横向的露筋(7)。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内有连接纵向或横向钢筋的连接件(9)。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与纵肋正交或斜交。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中有至少二条平行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15-35cm。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5-15cm。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至少二条平行,相邻平行中心距为35-75cm。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平行设置。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底板(1)平行凹槽(3)多于12条。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直线上凹槽(3)槽深相同。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凹槽(3)槽深相同。
3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槽宽为3-25cm。
3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凹槽(3)槽宽为1-5cm。
3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相邻的凹槽(3)之间有凸筋(12)。
3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两侧的相邻的凹槽(3)之间有凸板(6)。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退进底板(1)的边缘。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为外窄内宽的凸板。
3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孔(13)。
3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内设置有钢筋(4)。
4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竖向凹槽(14)。
4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上设置有横向凹槽(3)。
4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横侧边有露筋(7)。
43、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横向露筋(7)。
4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位于联槽孔洞(11)边。
4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上表面与联槽孔洞(11)上或下壁平、低或高。
4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内有至少二条纵筋(5)平行设置。
4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内有至少二条纵向预应力钢筋(15)平行设置。
4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的纵筋(5)与底板(1)内的纵向预应力钢筋(15)平行。
4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凸板(6)有横向预应力凸块。
5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横向凹槽(3)有横向预应力凹槽。
51、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与凹槽(3)的宽度比为0.1-1.0或1.01-9。
52、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高与纵肋(2)高为0.05-0.5或0.501-1。
5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长度为250-720cm之间。
5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长度为250-350cm、350.1-400cm、400.1-500cm、500.1-600cm、600.1-720cm。
5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宽度为40-120cm。
5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的宽度为40-50cm、50.1-65cm、65.1-85cm、85.1-100cm、100.1-120cm。
5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深度为1-2cm、2-3.5cm、3.5-4.5cm、4.5-6cm、6.1-12cm。
5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宽度为0.5-5cm或5.1-10cm或10.1-20cm或20.1-30cm或30.1-40cm。
5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板凹槽(3)的宽度为5-10cm、11-20cm、21-35cm、35-50cm。
6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的高为1.5-25cm,纵肋(2)的宽为3-25cm、25.1-35cm。
6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纵肋(2)的高为2-3cm、3-5cm、5-8cm、8-10cm、10-15cm、15.1-25cm,纵肋(2)的宽为3-5cm、5-6cm、6-10cm、10-25cm。
62、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的宽度为0.5-5cm、5.1-35cm、35.1-45cm。
63、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叠合倒T形板,其特征在于凸板(6)的宽度为5-25cm、25-100cm、101-350cm。
CNB2006101262825A 2006-09-06 2006-09-06 一种叠合倒t形板 Active CN10051642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1262825A CN100516424C (zh) 2006-09-06 2006-09-06 一种叠合倒t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1262825A CN100516424C (zh) 2006-09-06 2006-09-06 一种叠合倒t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4231A CN1924231A (zh) 2007-03-07
CN100516424C true CN100516424C (zh) 2009-07-22

Family

ID=37817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262825A Active CN100516424C (zh) 2006-09-06 2006-09-06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6424C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4231A (zh) 2007-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8656B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489245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489246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1200934A (zh) 一种叠合板
CN100545391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516424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537965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932196B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1200928B (zh) 一种叠合板
CN1932195B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932194B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537964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501093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535346C (zh) 一种预制构件板
CN101922192A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1851976A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560907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975052B (zh) 一种叠合板
CN1924240B (zh) 一种叠合板
CN101851975A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0467808C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970947A (zh) 一种叠合板
CN101012684A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1545296A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CN101550738A (zh) 一种叠合倒t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ANGSHA GIANT STAR LIGHT QUALITY BUILDING MATERIA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QIU ZEYOU

Effective date: 201507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0

Address after: 410205, Hunan, Changsha Province, Yuelu District Road, 8 star road, star industry base, 4 floor

Patentee after: Changsha Juxing Light Weight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0011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Furong Road two section 59 Suncheon City 28 floor

Patentee before: Qiu Ze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