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5998C - 带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 - Google Patents

带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5998C
CN100435998C CNB200580012736XA CN200580012736A CN100435998C CN 100435998 C CN100435998 C CN 100435998C CN B200580012736X A CNB200580012736X A CN B200580012736XA CN 200580012736 A CN200580012736 A CN 200580012736A CN 100435998 C CN100435998 C CN 1004359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gger
lever
linkage
trigger frame
cable t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127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6496A (zh
Inventor
J·D·小玛格侬
A·法赫兰恩
J·坦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 Installation Products International LLC
Original Assignee
Thomas and Betts International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omas and Betts International LLC filed Critical Thomas and Betts International LLC
Publication of CN1946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6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59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599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电缆系带工具(20)具有通过对其的连接(58)被支持在工具把手(24)内的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54)。扳机连杆机构(54)连接于杠杆(38,39)和在打开和闭合位置之间可运动,以致使扳机连杆机构(54)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引起杠杆(38,39)在其上的近或远位置处将扳机连杆机构(54)连接于杠杆(38,39),以便当对扳机连杆机构(54)施加不变的力、用于它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时,在远位置(48)的接合造成由杠杆(38,39)对工具头部(35)施加的力大于在近位置(46)的接合所产生的由杠杆(38,39)对工具头部(55)所施加的力。

Description

带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04年3月19日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0/554,412和于2004年3月19日递交的瑞士专利申请号0400706-8的优先权和权益,所有这些专利申请的全部揭示内容都结合在此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具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尤其涉及对电缆系带工具的工具头部可以提供不同张力的这一扳机连杆机构。
发明背景
利用电缆系带捆扎或固定一组物品,例如电线或电缆。传统结构的电缆系带包括电缆系带头部和从其延伸的细长系带。围绕一束物品缠绕该系带,然后将该系带插入通过头部中的一通道。电缆系带的头部通常支持锁定部分,该锁定部分延伸进入头部通道,允许将系带插入通过该通道,但阻止系带通过头部内的通道缩回。从而系带的两个纵向分开的部分固定于头部,以形成用于将该组物品保持在一起的一圈。
在使用中,安装人员手工将该系带放在要捆扎的物品的周围,将系带插入通过头部通道,然后在该捆扎周围手工拉紧系带。可以由电缆系带工具提供电缆系带的进一步拉紧,这样增加系带中的张力。
这一电缆系带工具的一型式包括一把手,该工具大体为手枪形和具有一筒体,系带可以插入筒体内,用于对其施加张力。把手具有从筒体悬伸的一握持部分。该工具包括扳机机构,该机构的一部分被支持在位于筒体之下的和握持部分的前方内的扳机壳体内。扳机壳体是细长的和处于相对筒体的大体悬伸关系中,从而,当使用者的手的跟部依靠握持部分、以致使用者的手指向前延伸时,手指可以围绕扳机壳体的前表面。朝手的跟部用力拉动手指,例如挤压扳机壳体和握持部分,引起扳机壳体朝握持部分移动。扳机机构也被支持在筒体内和能够抓紧系带,和以正比于施加到扳机壳体的拉力或挤压力对其施加张力。
施加于电缆系带的张力对施加于扳机壳体的拉力或挤压力的比例通常是不变的和由扳机机构确定。因此,要对电缆系带施加更大的张力,那么要求对扳机壳体施加相应较大的拉力或挤压力。
因为电缆系带受到事先张紧之后它通常阻止进一步张紧,尤其是如果这事先张紧是相当紧的,所以随着电缆系带被张紧通常要求对电缆系带施加更大的张力。这又常常要求对扳机壳体施加通常由使用者的手提供的更大的拉力或挤压力。如果该所要求的拉力或挤压力变得很大,在提供该力方面使用者的手可能遇到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缆系带工具包括具有筒体结构的工具把手和支持在筒体结构中的工具头部。工具头部具有向前的端部,对于该端部可以固定一电缆系带,用于它的张紧。
通过对其的一可枢转连接细长杠杆支持在工具手柄内。该杠杆上具有近位置和远位置,这些位置具有离开枢转连接的相应的纵向缩短的和增大的间距。该杠杆连接于工具头部和在不工作位置和张紧位置之间可枢转,从而当一根电缆系带固定于工具头部时,从不工作位置将该杠杆枢转到张紧位置引起该杠杆对工具头部施加一力,电缆系带中张力的增加与该杠杆施加于工具头部的力成正比。
电缆系带工具包括通过对其的连接被支持在工具把手中的可变扳机连杆机构。扳机连杆机构连接于该杠杆和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可动,以致将扳机连杆机构从打开位置运动到关闭位置引起该杠杆从不工作位置枢转到张紧位置。扳机连杆机构在近位置或远位置结合该杠杆,以提供对该杠杆的连接,当对扳机连杆机构施加不变的力用于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它的运动时,在远位置的接合造成该杠杆施加于工具头部的力大于从近端的接合所产生的该杠杆对工具头部施加的力。
可变扳机连杆机构提供该杠杆对工具头部施加的、取决于扳机连杆机构在其上的近位置或远位置处接合该杠杆的两个不同的力。由于工具头部对电缆系带施加的张力涉及由该杠杆对其施加的力,因此工具头部对电缆系带施加取决于由扳机连杆机构对其施加的力的不同的张力。
由扳机连杆机构对电缆系带施加不同张力用于在电缆系带被逐渐张紧时施加更大的张力。因为电缆系带的逐渐张紧将经常要求对其施加更大的张力,所以这是有利的。可变扳机连杆机构提供用手对扳机连杆机构施加不变的拉力或挤压力产生施加更大的张力。因此,对于扳机连杆机构对工具头部和因此对电缆系带施加更大的力不要求由使用者的手施加更大的拉力或挤压力。因此,使用者、尤其是它的手、减轻了对扳机连杆机构和握持部分必须施加更大的拉力或挤压力的困难。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的叙述,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的右方立体图;
图2是图是图1的电缆系带工具的分解立体图,去除了工具头部和左部分,以示出可变扳机连杆机构;
图3是图2是扳机支架的左方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扳机支架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扳机支架的前视图;
图6是对应于图5的左侧图,它示出了在弯曲它成为图3所示的结构之前扳机支架的平面轮廓;
图7是图1的电缆系带工具的侧视图,它示出了除去工具头部的左剖面,可变扳机连杆机构被示为处于打开位置和具有啮合的自动齿轮,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手尺寸调节被示为用于大手;
图8是对应于图7的侧视图,它示出了处于闭合位置的可变扳机连杆机构;
图9是图1的电缆系带工具的侧视图,它示出了去除工具把手后的左剖面,可变扳机连杆机构被示为处于打开位置和具有被啮合的自动齿轮,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手尺寸调节被示为用于小手;
图10是对应于图9的侧视图,它示出了处于闭合位置的可变扳机连杆机构;
图11是图1的电缆系带工具的侧视图,示出了去除工具把手后的左剖面,可变扳机连杆机构被示为处于打开位置和具有被啮合的固定齿轮,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手尺寸调节被示为用于大手;
图12是对应图11的侧视图,示出了可变扳机连杆机构处于闭合位置;
图13是图1的电缆系带工具的侧视图,示出了去除工具把手后的左剖视图,可变扳机连杆机构处于打开位置和具有被啮合的固定齿轮,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手尺寸调节被示为用于小手;以及
图14是对应于图13的侧视图,示出了可变扳机连杆机构处于闭合位置。
在该若干附图中相应的标号表示相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尤其是参阅图1、2和7,电缆系带工具20被示为用于将电缆系带22固定于一捆物品,例如电线或电缆。电缆系带工具20包括具有手枪形的工具把手24。工具把手24包括筒形结构26,从筒形结构悬伸的握持结构28。握持结构28具有当使用者握紧工具把手24时由使用者的手掌握紧的外表面30。筒体结构26具有细长空腔30和对其提供进出通道的敞开前端31。工具把手24具有由销钉34保持在一起的左和右部分32、33。
如本文所使用的,“向后方向”是指例如从前端31至握持结构28的方向。“向前方向”是指与向后方向相反的方向。“左”和“右”是指面向向前方向的两侧。
电缆系带工具20包括被支持在筒体结构26的空腔30中的工具头部35。工具头部35具有对其固定电缆系带22的前端36,用于对其张紧。USPTO于1999年6月29日发表的美国专利号5,915,425、USPTO于2005年2月11日存档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1/056,078、以及USPTO于2005年2月11日存档的美国专利申请号中揭示了工具头部35的例子,这些专利的全部揭示内部结合在此供参考。
电缆系带工具20包括细长的左和右杠杆38、39,这些杠杆的每根杆由杆销钉40被支持在工具把手24内,该杠杆销钉被支持在握持结构28的内表面上。杠杆销钉40提供了在杠杆38、39的握持结构28之间的可枢转的连接,用于在不工作位置和张紧位置42、44之间枢转该两杠杆。
杠杆38、39连接于工具头部35,以致当电缆系带22固定于工具头部35时,将杠杆38、39从不工作位置42枢转到张紧位置44引起该杠杆对工具头部施加一力,以正比于该杠杆对工具头部施加的力在电缆系带中增加张力。该杠杆38、39各自在其上具有近和远位置46、48,该两位置具有离开杠杆销钉40的相应的纵向缩短的和加长的分开距离50、52。
电缆系带工具20包括具有扳机支架56的扳机连杆机构54,该支架的上端被支持在工具把手24内和由扳机销58对其可枢转地连接。扳机销58侧向延伸越过工具把手24的内部和被连接于握持结构28的内表面。
扳机支架56包括板条结构60和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如图3、4和5所示。板条结构60具有矩形孔65。突出结构62从板条结构60向上和向下扩展,如图4所示。板条和突出结构60、62、64可以是一体的单一结构和从一块板66形成,图6示出了该板的一个例子。弯曲该板66形成扳机支架56。扳机支架56相对于握持结构28定向,使板条结构60在突出结构62、64的前方。突出结构62、64的上端从扳机销58悬挂着,用于扳机支架56相对于工具把手24在向前和向后方向枢转。
扳机支架56包括形成在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中的左和右狭槽68、70,以致左和右狭槽各自与板条结构连接。并且,扳机支架56包括延伸在突出结构62、64之间的和与其连接的齿轮销72。齿轮销72和突出结构62、64之间的连接可用于齿轮销相对其的转动。扳机支架56在突出结构62、64的下边缘具有半圆形左和右凹槽74、76。扳机支架56包括在突出结构62、64之间延伸的和对其连接的引导销78。引导销78在板条结构60的后方,如图7和8所示。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具有细长本体82和加大的头部84的推杆80,该头部与该本体的后端为一体。头部84被支持在杠杆38、39之间,和可枢转地连接到推杆销86上。推杆销86在杠杆38、39的两个近位置46之间延伸并连接在这两个近位置上。推杆销86延伸通过头部84,用于推杆80相对于杠杆38、39的向上和向下枢转。左和右E形夹87、88固定于推杆销86的相应端部,以致相应的E形夹位于相应杠杆38、39的左和右侧。E形夹87、88限制推杆销86相对于杠杆38、39和头部84的侧向移动。
推杆80的本体82从头部84向前延伸进入在突出结构62、64之间的扳机支架56的内部。本体82具有延伸通过它的长向部分的一狭槽,如图2和7所示。狭槽89位于本体82的前端90的后方和附近。本体82相对于突出结构62、64定向,以致引导销78延伸通过狭槽89。引导销78延伸通过狭槽89提供了对本体82的垂直支持和限制它围绕推杆销86、相对于杠杆38、39的向上和下向枢转。引导销78的直径和狭槽89的横向尺寸提供了在引导销和狭槽之间的垂直间隙,以致引导销在该狭槽内的长向位置可以变化。当扳机支架56围绕扳机销58以向前方向充分枢转时引导销78结合狭槽89的前端。因此,扳机支架56在向前方向的枢转被引导销78与狭槽89的前端的接合限制。
推杆80的本体82的前端90具有缩小的横剖面积和延伸通过板条结构60的孔65。这允许推杆80相对于板条结构60纵向位移,这又允许扳机支架56围绕扳机销58相对于工具把手24的向前和向后枢转。推杆80具有面对前方和位于本体82和前端90之间的相交处的变换表面96。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螺旋驱动弹簧98,该弹簧被支持在推杆80上,并与其为同轴线关系,如图2和7所示。驱动弹簧98的后端抵靠着推杆80的头部84。驱动弹簧98的前端抵靠着扳机支架56的引导销78。因此,扳机支架56的向后枢转对驱动弹簧98加压,该弹簧又对推杆80的头部84施加向后的力。这也对推杆销86赋予向后的力,推杆销推动杠杆38、39围绕杠杆销40以向后的方向枢转。当被压缩时,驱动弹簧98对引导销78施加向前的力,在对扳机支架56不施加充分大的相反力的情况下,在向前方向推动引导销,以产生扳机支架的相应的向前枢转。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被支持在扳机支架56内的变换结构100,如图2、7和11所示。变换结构100包括横向件102和从其悬伸的制动结构103。变换结构100包括从横向件以向后方向延伸的、并与其为一体关系的三个定向凸起104。诸定向凸起104位于制动结构侧向的左方。并且,诸定向凸起104相互之间侧向定位,以形成一中央凸起和分别位于中央凸起的左侧和右侧的左和右凸起。诸定向凸起104的左和右凸起各自具有为相同的相应的纵向尺寸,中央凸起具有比左和右凸起的纵向尺寸较大的纵向尺寸。
制动结构103在横向件102的诸端部之间侧向偏置。变换结构100包括左和右钮105、106,该左和右钮分别固定于横向件102的左和右侧。横向件102分别延伸通过左和右狭槽68、70,以致左和右钮105、106分别位于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的左侧和右侧。
横向件102的长度比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的外表面之间的横向尺寸较大,用于变换结构相对于扳机支架56的横向位移。钮105、106和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的两外表面之间的接合限制了该横向位移。钮105、106从横向件102的轴线偏置、以及钮的横剖面积大于狭槽68、70的横剖面积,造成了该限制。因此,变换结构100相对于扳机支架56向右侧的位移被左钮105和右突出结构62的外表面的接合限制。变换结构100相对于扳机支架56向左的位移被右钮106与右突出结构64的外表面的接合限制。
制动结构的横向偏置用于与对右钮106比较制动结构更靠近左钮105。而且,制动结构103和左钮105之间的尺寸用于当左钮105与左突出结构的外表面平齐接触时制动结构位于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之间的当中。
制动结构103向推杆80的本体82的左侧的定位造成制动结构不阻挡扳机支架56相对于推杆80的向后移动,因此形成变换结构的脱开位置107。通过右钮106相对于扳机支架56向左横向移动,造成右钮与右突出结构64的外表面的平齐接触,得到脱开位置107。制动结构103向本体82的左侧的该位移足以建立在制动结构和本体82之间的横向间隙,以致制动结构到达其左侧。该横向间隙由制动结构103和右钮106之间的尺寸产生和足以造成制动结构103不阻挡扳机支架56相对于推杆80的向后运动。
制动结构103定位在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中间保证制动结构接合推杆70的变换表面96。制动结构103和变换表面96之间的接合造成扳机支架56的向后枢转产生推杆80的相应的向后移动。这接合还造成推杆80的向前移动产生扳机支架56的相应的向前枢转,因此,制动结构103定位在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的当中形成了变换结构100的接合位置。由左钮105相对于扳机支架56向右侧的横向移动、使左钮与左突出结构62的外表面的平齐接触得到接合位置108。由于左钮和制动结构之间的尺寸,左钮105与左突出结构62的接触造成制动结构103位于左突出结构和右突出结构64中间。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在左和右杠杆38、39的远位置之间延伸的和与其连接的齿轮114。齿轮114和杠杆38、39之间的连接可提供齿轮相对其的转动。当扳机支架56以向后方向枢转时齿轮销72可以啮合齿轮114。在这啮合之后,扳机支架56的连续向后枢转造成左和右杠杆38、39以向后方向的向后枢转。较佳地,齿轮销72和齿轮114的一个或两个可以分别地相对于扳机支架56和杠杆38、39转动,以减小在相互接触的齿轮销和齿轮的表面之间可能的滑动摩擦。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连接于右杠杆39和握持结构28的内表面的杆返回弹簧115,用于阻止右杠杆从不工作位置42枢转到张紧位置44。由于齿轮114和推杆销86提供的在左和右杠杆之间的横向连接,对于右杠杆39枢转的该阻力也对左杠杆38从不工作位置42枢转到张紧位置44提供了相应的阻力。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具有U形后部117和与其为悬垂关系的细长前部118的扳机壳体116。扳机壳体116为单件结构,其中后部117与前部为一体。后部117的上部被支持在工具把手24内和由扳机销58对其可枢转地连接。前部118具有外表面119,当使用者握持工具把手24时使用者的手指握持该外表面。如果使用者握持扳机壳体116充分有力,就造成扳机壳体围绕扳机销58以向后方向从它的打开位置枢转到闭合装置。
扳机壳体116在向前方向的枢转受到前部118的上边缘120与筒体结构26的下表面的接合的限制,这限制形成了图7、9、11和13中所示的扳机壳体的静止位置。扳机壳体116在向前方向越过静止位置的枢转可以被电缆系带工具的其它另件之间的接合限制,例如在杠杆38、39的上端和工具头部35的后端之间的接合。
扳机壳体116的后部117具有在其下端的缺口121。该缺口121具有为U形的剖面。由后部117的前和后边缘122、123使缺口121对其前和后部分定界。可枢转地连接至工具把手24的扳机支架56被支持在扳机壳体116的后部内。
扳机连杆机构54包括手尺寸的调节机构125,通过该机构扳机壳体116连接于扳机支架56。调节机构125包括具有细长本体128和与该本体的前端一体的加大的头部130的调节杆126。调节杆126具有左止动销132和右止动销,这两销的每一个都从头部130的下表面以与其一体的关系横向延伸。头部130被支持在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之间,并由调节销134与其可枢转地连接。本体128相对于扳机支架56在向上方向的充分枢转造成左止动销132和右止动销各自成为位于左和右凹槽74、76内,从而这限制了调节杆128的该向上枢转的程度。
调节杆126的本体128的外表面加工有螺纹。调节机构125包括内表面加工有螺纹的调节轮136,以便将该轮拧到外表面有螺纹的本体128上。轮136和本体128之间的螺纹啮合造成该轮相对于本体128的转动产生该轮相对于该本体的纵向移动。调节轮136具有变成粗糙或不平的外表面,以便于使用者握持。
扳机壳体116相对于调节机构125设置,用于使它处在后部117内。该设置还提供了对调节轮136的通过缺口121的进出通道,尤其到达该轮外表面的底和侧部,用于使用者的手指或大拇指的握持,用于转动该轮。
调节轮136具有外径,该外径充分大到向下延伸进入缺口121。因此,轮136相对于调节杆126的本体128的前和后移动造成该轮与后部117的相应的前和后边缘122、123接合。这接合引起扳机壳体116相对于扳机支架56的相应的向前或向后枢转。
扳机连杆结构54包括细长定位弹簧138,用于将变换结构100保持在脱开或啮合位置107、108中。定位弹簧138位于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之间和到达板条结构60的后方。定位弹簧138的上端形成为向左方向延伸的上钩140。定位弹簧138的下端形成为向前方向延伸的下钩142。上钩140挂在左突出结构62的上边缘上和下钩42围绕调节杆126的头部130的下表面延伸,以致定位弹簧被调节杆的头部和左突出结构支持。定位弹簧138具有在上和下钩140、142之间的中部。
定位弹簧138横向相对于变换结构100定位,以致当变换结构横向被定位在脱开位置107中时中间部分144在诸定位凸起104的左凸起和中间凸起之间延伸。中间部分144定位在诸定位凸起104的左和中间凸起之间依据对横向件102的横向移动提供阻力保持变换结构100处于脱开位置107中。定位弹簧138相对于变换结构100的横向定位进一步提供了当变换结构横向被定位在啮合位置108中时中部144延伸在诸定位凸起104的中央凸起和右凸起之间。中间部分144位于诸定位凸起104的中央凸起和右凸起之间依据对横向件102的横向运动提供阻力保持变换结构100处于啮合位置108中。诸定位凸起104的中央凸起的增加的纵向尺寸提供了对变换结构100在脱开和啮合位置107、108之间的横向移动的阻力。
在操作中,操纵手尺寸调节机构125,用于调节在扳机壳体116的前表面和握持结构28的后表面之间在向前方向的距离,以适合电缆系带工具20的使用者的手尺寸。这通过转动调节轮136以引起其相对于调节杆126的本体128的向前或向后移动来进行。轮138相对于本体128的向前移动引起它与后部117的前边缘122接合。轮136的连续的向前移动造成后部117的相应的向前运动,因此造成扳机壳体116相对于扳机支架56的向前枢转。这向前枢转在向前方向增加了在扳机壳体116的前表面和握持结构28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为提供加大的离所操纵的调节机构125的例子示出在图7、8、11和12中。当电缆系带工具20的使用者的手尺寸较大时通常希望增加扳机壳体116和握持结构28之间的距离。
当电缆系带工具20的使用者的手较小时,操纵手尺寸调节机构125以相对于本体128的向后方向移动轮136。因此,轮136接合后部117的后边缘123。轮136的连续的向后续移动造成后部117的相应的向后枢转,因此造成扳机壳体116相对于扳机支架56的向后枢转。该向后枢转在向后方向缩小了在扳机壳体116的前表面和握持结构28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为提供缩小的距离所操纵的调节机构125的例子示出在图9、10、13和14中。当电缆系带工具20的使用者的手尺寸较小时通常希望缩小在扳机壳体116和握持结构28之间的距离。
通过分别将变换结构100定位在脱开或啮合位置107、108中,可以在自动齿轮操作或固定齿轮操作之间变换扳机连杆机构54。尤其,通过横向向左推变换结构100的右钮与右突出结构64的外表面成抵靠状态,使变换结构100移动到达脱开位置107,就将扳机连杆机构54变换到自动齿轮操作。用足够的力推右钮106,以克服定位弹簧38对诸定位凸起104的相应的横向移动的阻力。右钮106移动成为与右突出结构54抵靠着造成制动结构103横向向左的相应的移动,这足以在制动结构和推杆80的本体82之间建立横向间隙。当变换结构100处于脱开位置107中时,制动结构103不阻挡扳机支架56相对于推杆80的向后移动。在图7、8、9和10中示出了在脱开位置107中的变换结构的例子,因此,示出了被构造成用于自动齿轮操作的扳机连杆机构54。
使用者握持电缆系带工具20,以致使用者的手掌握持该握持结构28的外表面30和手指包绕扳机壳体116的前部的外表面119。然后用力地闭合手,以向后方向朝握持结构28拉动扳机壳体116,用于使扳机壳体从它的打开位置枢转到闭合位置。因此,以向后方向枢转扳机壳体116,这引起后部117的前边缘122以向后方向驱动调节轮136。这又引起轮136以向后方向拉动调节杆126,这引起扳机支架56以向后方向枢转。
扳机支架56在向后方向的枢转引起引导销78在向后方向被传动,这造成了引导销通过推杆80内的狭槽89移动和在向后方向移动驱动弹簧98的前端。这造成驱动弹簧98的压缩和/或驱动弹簧98的后端在向后方向的移动。驱动弹簧98的后端的向后移动引起推杆80的头部84的相应的向后移动。头部84的向后移动造成左和右杠杆38、39在向后方向从不工作位置42至张紧位置44的枢转。因此,通过近位置46提供扳机支架56和杠杆38、39之间的连接。并且,左和右杠杆38、39在向后方向的枢转造成杠杆返回弹簧115的压缩。
作为其对工具头部35的连接的结果,杠杆38、39的向后枢转引起对其固定的电缆系带22中的张力增加。此外,当驱动弹簧98的压缩受到充分限制时,杠杆38、39的向后枢转造成齿轮114相对于齿轮销72的向后移动,引起该齿轮与该齿轮销的向后分离。
通常,随着电缆系带22中的张力增加,电缆系带阻止它的张力的进一步增加。这阻力通过扳机连杆机构54传送到扳机壳体116,这造成要求由使用者的手指对前部118的外表面119施加逐渐加大的力,用于在向后方向连续枢转扳机壳体。对扳机壳体116的逐渐加大的进一步压缩在引导销78和推杆80的头部84之间的驱动弹簧98。
驱动弹簧98的压缩造成齿轮114和齿轮销72之间的分离缩小。当充分压缩驱动弹簧98时,齿轮销72接触齿轮114,从而扳机支架56通过齿轮销72和该齿轮而不是通过在该齿轮销和齿轮之间的啮合之前提供该连接的驱动弹簧98和推杆销86传动该杠杆38、39的向后枢转。因此,通过远位置48提供扳机支架56和杆38、39之间的连接。
对于施加于扳机壳体116、用于在向后方向它从打开位置枢转到闭合位置的一相同的力,连接从近位置46至远位置48的转移造成由杠杆38、39的向后枢转施加于工具头部35的力的增加。与在推杆销86和杠杆销40之间的较小的间距相比在齿轮114和杠杆销40之间的较大的间距造成施加于工具头部35的力的增加。在齿轮销72与齿轮114的啮合之后,扳机壳体116在向后方向的枢转造成施加于工具头部35的力的增加,因此增加电缆系带22的张力。
当充分地增加电缆系带22的张力时,放松握持该握持结构28和扳机壳体的使用者的手。这造成杠杆返回弹簧115扩展,该弹簧扩展有力地使左和右杠杆38、39以向前方向枢转。此外,驱动弹簧98伸展,该伸展有力地使引导销78相对于推杆80在向前方向移动。因此,引导销78在向前方向枢转扳机支架56,这又在向前方向枢转扳机壳体116。如果充分放松使用者的手,可以允许扳机壳体116在向前方向充分地枢转,以致杠杆38、39返回到不工作位置42和扳机壳体116返回到它的静止位置,如图7和9所示。
通过充分地放松扳机壳体116以允许杠杆返回弹簧115以向前方向枢转杠杆38、39到达不工作位置和允许驱动弹簧98以向前方向枢转扳机支架56以致扳机壳体116返回到它的停止位置之后,扳机连杆机构54从自动齿轮操作变换到固定齿轮操作。对于在脱开位置107中的变换结构100,这向前枢转造成推杆80的本体82在向前方向的相应的移动,以致变换表面96到达制动结构103的后方一些距离。对于相对于制动结构103被保持在该位置的本体80,使变换结构100的左钮105横向朝右移动、抵靠着左突出结构62的外表面。用充分地力移动左钮105以克服定位弹簧138对定位凸起104的相应的横向移动的的阻力。移动左钮105与左突出结构62抵靠着造成制动结构横向朝右的相应的移动、到达在左和右突出结构62、64之间的一中间位置,以致制动结构直接到达啮合位置108中的变换表面96的前方。当变换结构100处于啮合位置108中时,制动结构103阻止扳机支架56相对于推杆80的向后移动。图11、12、13和14示出了在啮合位置108中的变换结构100的例子,因此,扳机连杆机构50被构造成用于固定的齿轮操作。
使用者握持电缆系带工具20,以致使用者的手掌握持该握持结构28的外表面和使用者的手指包绕扳机壳体116的前部的外表面。然后用力闭合该手,以向后方向朝握持结构28拉动扳机壳体116,以枢转扳机壳体从它的打开位置到达它的闭合位置。因此,扳机壳体116以向后方向枢转,这引起后部117的前边缘122以向后方向传动调节轮136。这又引起轮136以向后方向拉动调节杆126,这造成以向后方向枢转扳机支架56。
扳机支架56在向后方向的枢转引起板条结构60以向后方向传动变换结构100,从而制动结构103接触推杆80的变换表面96。扳机支架56在向后方向的连续枢转引起制动结构103以向后方向有力地移动推杆80的本体82。推杆80的这移动通过推杆销86传送到左和右杠杆38、39,引起它在向后方向从不工作位置42枢转到张紧位置44。左和右杠杆38、39在向后方向的枢转造成杠杆返回弹簧115的压缩。并且,杠杆38、39的向后枢转、作为它对工具头部35的连接的后果、引起对其固定的电缆系带22的张力的增加。
在扳机支架的整个枢转过程中推杆80和推杆销86提供了在扳机支架56和杠杆38、39之间的连接。因此,通过近位置46提供在扳机支架56和杠杆38、39之间的连接,与自动的齿轮操作相比较不传送到远位置48。因此,对于扳机壳体116以向后方向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整个枢转,通过远位置48的连接产生由杠杆38、39的向后枢转施加于工具头部35的力。并且与自动的齿轮操作比较,该连接固定的齿轮操作不使用驱动弹簧98。
当充分增加了电缆系带22中的张力时,放松握持该握持结构28和扳机壳体116的使用者的手。这造成杠杆返回弹簧115扩展,该扩散有力地以向前方向枢转左和右杠杆38、39,这又以向前方向传动推杆销86。推杆销86的向前移动以向前方向传动推杆80和制动结构103,这又以向前方向传动板条结构60。因此,扳机支架56以向前方向枢转,这又以向前方向枢转扳机壳体116。如果充分放松使用者的手,可以允许扳机壳体116充分地以向前方向枢转,以致杠杆38、39返回到不工作位置42和扳机壳体116返回到它的静止位置,如图11和13所示。
虽然已参照特定的实施例叙述了本发明,应该理解在所述的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内能够作出许多变化。因此,意味着本发明不局限所揭示的实施例,而是它具有以下权利要求书的术语所允许的整个范围。

Claims (13)

1.一电缆系带工具,该工具包括:
具有一筒体结构的一工具把手;
一被支承在所述筒体结构内的工具头部,工具头部具有一前端,一电缆系带可以固定于该前端,用于对其张紧;
通过对其的一可枢转连接被支持在所述工具把手内的一细长杠杆,所述杠杆上具有近位置和远位置,这些位置具有离开所述可枢转的连接处的相应的长向的较小的和较大的距离,所述杠杆连接于所述工具头部和在不工作位置和张紧位置之间可枢转,以便在将一电缆系带固定于所述工具头部时将所述杠杆从所述不工作位置枢转到张紧位置,这引起该杠杆对所述工具头部施加一力,电缆系带中张力的增加与所述杠杆对所述工具头部施加的力成正比;
通过对其的连接被支持在所述工具把手内的一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所述扳机连杆机构连接于所述杠杆和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可运动,以致所述扳机连杆机构从所述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运动引起所述杠杆从所述不工作位置枢转到张紧的位置,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在所述近位置或远位置接合所述杠杆,以提供对所述杠杆的所述连接,以致对于所述扳机连杆机构从所述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对所述扳机连杆机构施加一相同的力时,在所述远位置处的所述接合造成由所述杠杆施加于所述工具头部的所述力比在所述近位置处所述接合产生的由所述杠杆对所述工具头部施加的所述力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工具把手的一扳机支架,所述扳机支架在所述远位置接合所述杠杆,
所述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一驱动弹簧,所述驱动弹簧被支持在所述扳机支架内,用于在所述近位置接合所述杠杆,
当为了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在所述打开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对所述板机连杆机构施加的一力时,在驱动弹簧充分压缩之前,由在所述驱动弹簧和杠杆之间的所述接合提供在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杠杆之间的所述连接,
当为了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在所述打开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对所述板机连杆机构施加的一力时,当驱动弹簧充分压缩之后,由在所述扳机支架和杠杆之间的所述接合提供在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杠杆之间的所述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可枢转的连接将所述扳机支架连接于所述工具把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弹簧包括一螺旋弹簧,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一推杆,该推杆在所述近位置连接于所述杠杆,并可选择地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所述推杆以与其同轴线关系被包含在所述驱动弹簧内,所述推杆对所述扳机支架的所述连接阻止在所述远位置处在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杠杆之间的所述接合,所述推杆对所述杠杆的所述连接保证了通过所述扳机支架从所述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所述运动所产生的所述杠杆对所述工具头部施加的所述力在所述扳机支架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所述近位置提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变换结构,所述变换结构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用于相对于所述推杆在接合和脱开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变换机构处于所述接合装置中时,所述变换结构连接于所述推杆以在所述扳机支架和推杆之间提供所述连接,当所述变换结构处在所述脱开位置中时,所述变换结构不阻挡在所述近或远位置处所述扳机连杆机构接合所述杠杆。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把手包括从所述筒体结构悬伸的一握持结构,所述握持结构具有被使用者的手掌握持的一外表面,
所述扳机支架和驱动弹簧位于所述筒体结构之下,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工具把手的一扳机壳体,以致所述扳机壳体具有当手握持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握持结构时被该手的一个手指或多个手指握持的一外表面,所述扳机壳体和握持结构的诸所述外表面分开一距离,该距离限定一握持尺寸,所述扳机壳体在向前和向后方向相对于所述扳机支架可运动以改变所述握持尺寸,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和扳机壳体的一手尺寸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提供所述扳机壳体的所述运动,以改变所述握持尺寸,所述调节机构位于所述驱动弹簧之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工具把手的一扳机支架,所述扳机支架连接于所述杠杆,以在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杠杆之间提供所述连接,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在所述近位置连接于所述杠杆的和可选择地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的一推杆,所述推杆对所述扳机支架的所述连接防止在所述远位置处的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杠杆之间的所述接合,对于施加于所述板机支架的一个不变的力,所述推杆对所述扳机支架的所述连接保证了由所述扳机支架从所述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所述运动所产生的所述杠杆施加于所述工具头部的所述力是不变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的一变换结构,用于相对于所述推杆在啮合和脱开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变换结构处于所述啮合位置时,所述变换结构连接于所述推杆以提供在所述扳机支架和推杆之间的所述连接,当所述变换结构处于所述脱开位置时,所述变换结构不妨碍在所述近或远位置所述扳机连杆机构交替地接合所述杠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把手包括从所述筒体结构悬伸的一握持结构,所述握持结构具有由使用者的手掌握持的一外表面,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工具把手的一扳机支架,所述扳机支架连接于所述杠杆,以提供在扳机连杆机构和杠杆之间的所述连接,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工具把手的一扳机壳体,以致所述扳机壳体具有当手握持所述扳机连杆机构和握持结构时由该手的一个手指或多个手指握持的一外表面,所述扳机壳体和握持结构的诸所述外表面分开一距离,该距离限定了一握持尺寸,所述扳机壳体在向前和向后方向相对于所述扳机支架可运动,以改变握持尺寸,
所述可变的扳机连杆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和所述扳机壳体的一手尺寸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提供所述扳机壳体的所述运动,以改变所述握持尺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支架位于所述扳机壳体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尺寸调节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扳机支架的一调节杆,以致所述调节杆具有有一向前向后的定向,在所述调节杆和扳机支架之间的所述连接保证了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扳机支架固定在向前或向后方向中,
所述手尺寸调节机构还包括由所述扳机壳体支持的一调节轮,以致当所述调节轮在所述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时所述扳机壳体跟随所述调节轮,所述调节轮相对于所述扳机支架被定位,以致所述调节杆延伸通过所述调节轮,以及它的转动提供它相对于所述调节杆的向前或向后移动,这引起所述扳机壳体相对于所述扳机支架的相应的向前或向后移动,用于所述握持尺寸的所述变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扳机壳体内,所述扳机壳体具有一缺口,通过该缺口对所述调节轮的一外表面提供进出通道,用于由手直接接触所述调节轮产生它的转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缆系带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壳体具有一下表面和连接所述下表面的诸相对的侧表面,所述调节轮靠近下和诸侧表面,所述缺口连续延伸通过所述下和诸侧表面,以致对所述调节轮的所述外表面的一底和诸侧部提供通过所述缺口的进出通道。
CNB200580012736XA 2004-03-19 2005-03-17 带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59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5441204P 2004-03-19 2004-03-19
US60/554,412 2004-03-19
SE04007068 2004-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6496A CN1946496A (zh) 2007-04-11
CN100435998C true CN100435998C (zh) 2008-11-26

Family

ID=38045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273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5998C (zh) 2004-03-19 2005-03-17 带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3599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4082A (zh) * 2017-12-14 2018-04-24 朱凌 一种多自由度手持扎带机内部结构
CN108016645B (zh) * 2017-12-14 2023-11-21 朱凌 一种多自由度手持扎带机及其使用方法
JP7395616B2 (ja) * 2019-05-06 2023-12-11 ダニエルズ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ケーブルレーシングテープ装置に張力をかけるための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5156A (en) * 1973-09-17 1975-02-11 Panduit Corp Powered strap tensioning and severing tool
EP0299387A1 (de) * 1987-07-09 1989-01-18 Paul Hellermann GmbH Werkzeug zum Spannen und Abscheiden eines Haltebandes
US4997011A (en) * 1990-01-11 1991-03-05 Tyton Corporation Hand held tie tensioning and cut-off tool
US5915425A (en) * 1996-08-28 1999-06-29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Cable tie installation too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5156A (en) * 1973-09-17 1975-02-11 Panduit Corp Powered strap tensioning and severing tool
EP0299387A1 (de) * 1987-07-09 1989-01-18 Paul Hellermann GmbH Werkzeug zum Spannen und Abscheiden eines Haltebandes
US4997011A (en) * 1990-01-11 1991-03-05 Tyton Corporation Hand held tie tensioning and cut-off tool
US5915425A (en) * 1996-08-28 1999-06-29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Cable tie installation to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6496A (zh) 2007-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5680B2 (en) Cable tie tool having variable trigger linkage
US8500180B2 (en) Pick up device with leverage action trigger
US9486915B2 (en) Pick up device with telescoping tube
US6513844B1 (en) Gripping device having gripp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US6520556B1 (en) Gripping device having length adjusting mechanism
US7293485B2 (en) Quick adjusting pliers
US11383357B2 (en) Universal pliers
US6698698B1 (en) Telescopic tube
JP2006513044A (ja) 作動位置および作動軸を変更可能なピックアップツール
US5129158A (en) Plastic pipe cutter
CN100435998C (zh) 带有可变扳机连杆机构的电缆系带工具
US20040107549A1 (en) Locking pliers
US20040194590A1 (en) Quick adjusting pliers
US5431370A (en) Fish tape tugger
TWI233869B (en) One hand actuated ""C"" clamp
US6041680A (en) Pincers
US11267104B2 (en) Adjusting pliers
EP1742750B1 (en) Cable tie tool having variable trigger linkage
CN207344468U (zh) 一种仿生钳
KR20070105709A (ko) 바이스 플라이어
US20080004655A1 (en) Automatic lock mechanism for bar clamp
JP3062029U (ja) ペンチ
AU2015264837A1 (en) Pick up device with telescoping tube
MXPA06010704A (en) Cable tie tool having variable trigger link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