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1491C -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11491C CN100411491C CNB2006100668155A CN200610066815A CN100411491C CN 100411491 C CN100411491 C CN 100411491C CN B2006100668155 A CNB2006100668155 A CN B2006100668155A CN 200610066815 A CN200610066815 A CN 200610066815A CN 100411491 C CN100411491 C CN 10041149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ing
- rate
- real
- rice
- w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控制方法,预先设置掉话率比较门限,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b.判断该实时掉话率是否大于掉话率比较门限,如果是,则对当前的空口负载进行控制;否则,不执行负载控制。本发明同时还公开了另一种负载控制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负载控制方案不能根据掉话率对空口负载进行控制的问题。通过本发明方案实现了根据掉话率进行负载控制,且在掉话率低时可以增加负载接入量,从而在保证掉话率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涉及通信系统中的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宽带码分多址(W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过高的空口负载会影响已接入用户的服务质量,因此系统必须有效控制负载量。负载控制由此也是WCDMA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所谓负载控制就是为保证系统在一定负荷范围内正常工作而对系统负荷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负载控制可以保证系统在一定负载情况下已接入用户的服务质量及系统的稳定性。
目前的负载控制方法大都是在负载达到预设门限时启动负载控制算法,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控制负载的升高。比如,设置一定的负载门限,然后用获取的当前负载值与该门限进行比较,当负载达到该门限时执行相应的负载控制策略,从而将负载控制在该门限之内。目前所使用的负载控制算法通常为准入控制及过载控制等。其中,准入控制算法在当前负载值超过负载门限时,所采用的负载控制策略通常为:对新用户的接入进行控制,比如,只接入优先级高的用户。过载控制算法在当前负载值超过负载门限时,所采用的负载控制策略通常为:降低已接入用户的速率,还可以强制挂断某些用户,以及将某些用户强行接入到其它小区或网络。
目前的这些负载控制方法只能有效地将负载控制在一个预定的范围之内。虽然这些负载控制方法能保证系统已接入用户的服务质量及系统的稳定性,但系统控制负载的最终目的是在保证系统服务质量、保证掉话率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得系统容量最大、阻塞率最小,而这些负载控制方法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
其中,对于掉话率来说,由于环境变化及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掉话率与目前所确定的负载范围并没有很直接的对应关系。比如,在相同负载情况下,终端运动速度快时的掉话率比较高,可能不能满足运营商的要求,而运动速度慢时的掉话率要低很多,可能比运营商要求达到的掉话率要好很多。类似的还有,环境复杂区域的掉话率比空旷区域掉话率要高很多。
显然,运营商更希望在掉话率低的情况下能够多接入一些用户,并且在掉话率高的情况下通过负载控制来降低掉话率。而目前只对负载范围进行简单控制的负载控制技术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因此无法根据掉话率进行负载控制,也就无法在保证掉话率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根据掉话率来进行负载控制的方法。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负载控制方法,预先设置掉话率比较门限,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b.判断该实时掉话率是否大于掉话率比较门限,如果是,则对当前的空口负载进行控制;否则,不执行负载控制。
所述步骤b之前进一步包括:
b0.判断步骤a监测到的实时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
如果在该掉话率范围之内,则直接执行步骤b;
如果不在该掉话率范围之内,则计算累积掉话率,并判断该累积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b,否则,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之后再执行步骤b。
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在线用户数通过在预设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或者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预设周期,计算每个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并计算最近一个以上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当前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其中,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在线用户数通过在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或者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所述步骤b0中,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为:累积掉话率大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上限;所述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为:降低掉话率比较门限;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或者为:累积掉话率小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下限;所述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为:提高掉话率比较门限。
所述步骤b0中,
所述计算累积掉话率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累计计数当前计算周期内的掉话用户数及业务建立数,并将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或者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且该计算周期对应一个以上的实时掉话率,对该计算周期内的所有实时掉话率取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所述步骤b中,所述对当前的空口负载进行控制为:直接拒绝新用户接入;或,只接入高优先级的用户;或,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负载限制;或,直接拒绝新用户接入,并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负载限制;或,只接入高优先级的用户,并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负载限制。
所述调整掉话率比较门限为:根据预先设置的比较门限调整量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另一种负载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B.判断该实时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不在所述掉话率范围之内,则调整负载控制所使用的负载控制算法的负载控制门限,之后再按照调整后的负载控制门限进行负载控制。
所述步骤B中,
所述实时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为:实时掉话率高于所述掉话率范围的上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降低负载控制门限;
所述实时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或者为:实时掉话率高于所述掉话率范围的下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提高负载控制门限。
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在线用户数通过在预设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实时掉话率;
或者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实时掉话率。
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预设周期,计算每个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并计算最近一个以上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当前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其中,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在线用户数通过在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或者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所述步骤B中,所述在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之前,进一步包括:计算累积掉话率,并判断该累积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在累积掉话率没有在该累积掉话率范围内时,执行调整负载控制门限的步骤。
所述步骤B中,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为:累积掉话率大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上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降低负载控制门限;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或者为:累积掉话率小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下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提高负载控制门限。
所述步骤B中,
所述计算累积掉话率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累计计数当前计算周期内的掉话用户数及业务建立数,并将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或者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且该计算周期对应一个以上的实时掉话率,对该计算周期内的所有实时掉话率取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本发明的一种实现方案通过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并在该掉话率大于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时对当前的空口负载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根据掉话率对空口负载的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在进行负载控制时没有考虑到掉话率而导致的负载控制具有一定盲目性的问题。
本发明方案通过根据掉话率进行负载控制,且在掉话率低时通过降低掉话率比较门限来增加不执行负载控制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负载接入量,并在保证掉话率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还通过设置累积掉话率,并根据累积掉话率来调整实时掉话率的比较门限,从而使得系统能够进一步灵活地根据掉话率进行负载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现方案是在采用现有的负载控制算法进行负载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实时监测掉话率的处理,并在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的情况下,调整负载控制算法的负载控制门限,之后再按照调整后的负载控制门限进行负载控制。该方案同样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在进行负载控制时没有考虑到掉话率而导致的负载控制具有一定盲目性的问题,并且该方案对现有技术的改动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处理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处理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处理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方案主要是实时监测系统因负载原因的掉话率,并在掉话率到达预设门限时触发负载控制。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一的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对应以下步骤:
步骤101、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D1。
用户在正常接入业务后,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掉话,比如,空口负载过高、传输拥塞、硬件设备负载过高等都会导致掉话。由于本发明针对负载,因此这里需要监测的实时掉话率D1为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具体来说,用户的移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无线链路失步或RLC复位而导致的掉话,网络侧进行空口负载的过载控制时主动释放用户也会导致掉话,这些都属于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本步骤所要监测的实时掉话率D1包括这几种情况。
实时掉话率D1可以通过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计算得到,即实时掉话率D1=掉话用户数/在线用户数。
计算实时掉话率有多种方法:
方法A:预设周期t,首先计算该周期内的实时掉话用户数,具体可以对掉话的用户数量在周期t内进行累计计数,得到实时掉话用户数S。之后再计算该周期内的在线用户数,具体可以在该周期内取n个采样点,并获取这n个采样点的在线用户数,然后再取这n个采样点的在线用户数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周期内的实时在线用户数X,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之后再用得到的掉话用户数除以该实时在线用户数,,从而得到该周期t内的实时掉话率D1=S/X。
方法B:预设周期t,首先计算该周期内的掉话用户数,具体可以对掉话的用户数量在周期t内进行累计计数,得到S。之后再对该周期t内的业务建立数进行累计计数,得到Y。之后再用得到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除以该实时业务建立数,从而得到该周期t内的实时掉话率D1=S/Y。
方法C:预设周期t,计算当前周期内的掉话率,并计算最近n个周期的掉话率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当前周期的实时掉话率,n为大于1的自然数。其中,每个周期内的掉话率可以采用上述方法A的计算方法,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B的计算方法。
步骤102、判断步骤101监测到的掉话率D1是否大于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T,如果大于,则进入步骤103;否则,进入步骤104。
本步骤中所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T体现系统要求的掉话率目标值。
步骤103、进行负载控制,之后结束本次处理流程。
本步骤中,所进行的负载控制具体可以是对用户接入行为进行限制,比如,直接拒绝新用户接入,或只接入高优先级的用户,或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速率限制、功率限制之类的负载限制,或者是这几种控制方式的组合。
步骤104、确定不用进行负载控制,之后结束本次处理流程。
在当前掉话率较低的情况下,则没有必要对用户业务的接入进行限制,因此可以直接接入用户。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基于掉话率对空口负载进行控制。
上述实施例一中设置的比较门限T是固定值,由于不同时段的掉话率可能不同,因此还可以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掉话率来调整比较门限T的值。下面通过实施例二对这种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二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对应以下步骤:
步骤201、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D1。
该监测方法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步骤202、判断步骤201监测到的掉话率D1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206;否则,执行步骤203。
本步骤中所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可以是通过设置高门限H1和低门限L1实现,如果掉话率D1在高门限H1和低门限L1之间,则说明该掉话率在所设置的掉话率范围内。
步骤203、计算累积掉话率D2。
累积掉话率D2的计算方法可以为:取更长的一个时间周期t’,该周期t’大于计算实时掉话率D1时设置的周期t,并累计计数当前时间周期内的掉话用户数及业务建立数,并将该周期t’内的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作为累积掉话率D2。
累积掉话率D2还可以通过对该周期t’内的所有实时掉话率D1取平均值得到,比如,时间周期t’内包含了n个周期t,则相应地有n个实时掉话率D1,因此可以对该n个实时掉话率D1取平均值,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
步骤204、判断D2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206;否则,执行步骤205。
同样,该累积掉话率范围可以通过设置的高门限H2和低门限L2确定。
步骤205、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T,之后进入步骤206。
本步骤中,在调整掉话率比较门限T时,如果累积掉话率D2高于所设置的高门限H2,则说明这段时间的掉话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可以降低比较门限T的值;如果累积掉话率D2低于所设置的低门限L2,则说明这段时间的掉话较少,因此可以提高比较门限T的值。
另外,为便于调整比较门限T,还可以设置比较门限的调整量ΔT。各个时段掉话率的变化量通常不同,各个时段的调整量ΔT可以设置为时间段的函数,即ΔT=f(t)。当然,对于某些掉话率通常较高或较低的特殊小区,还可以根据该小区的具体情况设置特殊的掉话率门限T及掉话率调整量ΔT。
步骤206、判断掉话率D1是否大于当前的比较门限T,如果大于,则进入步骤207;否则,进入步骤208。
如果在步骤206之前没有执行步骤205,则本步骤中的比较门限T即为预先设置的比较门限值,如果执行了步骤205,则该比较门限为调整后的比较门限值。
步骤207、进行负载控制,之后结束本次处理流程。
步骤208、确定不用进行负载控制,之后结束本次处理流程。
通过上述处理,即实现了在调整比较门限T的基础上进行负载控制。
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负载控制算法是设置一定的负载门限,并在当前的负载值达到该负载门限时执行相应的负载控制策略,本发明还提供了根据监测实时掉话率D1对现有技术中的负载控制算法的门限阀值进行调整的处理方案。其中,现有技术所采用的负载控制算法通常为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下面再以负载控制算法为准入控制/过载控制为例,结合实施例三、四对该处理方案进行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对应以下步骤:
步骤301、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D1。
该监测方法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步骤302、判断步骤301监测到的掉话率D1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304;否则,执行步骤303。
与之前的实施例类似,该掉话率范围可以通过设置高门限H3和低门限L3确定。
步骤303、调整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的门限阀值,之后进入步骤304。
本步骤中,如果掉话率D1高于高门限H3,则说明现有控制算法的负载偏大,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质量,需要降低负载控制门限,以降低实际负载;如果掉话率D2低于低门限L3,则说明现有控制算法的负载偏小,为提高系统效率,可以通过提高负载控制门限使得实际负载更高。
步骤304、按照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及当前的门限阀值进行负载控制。
如果在执行本步骤之前没有执行步骤303,则本步骤中的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的门限阀值即为预先设置的门限阀值,如果执行了步骤303,则该门限阀值为调整后的门限阀值。
以上即为实施例三的处理过程。
上述实施例三是根据实时监测的掉话率D1确定是否调整负载控制算法的门限阀值,实际过程中实时掉话率的变化范围可能较大,为了使掉话率收敛到系统掉话率目标值,不能只根据实时掉话率控制,还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累积掉话率表现加以修正。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提出了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的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对应以下步骤:
步骤401、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D1。
该监测方法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步骤402、判断步骤401监测到的掉话率D1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406;否则,执行步骤403。
步骤403、计算累积掉话率D2。
累积掉话率D2同样可以采用上述步骤203的计算方法得到。
步骤404、判断D2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406;否则,执行步骤405。
步骤405、调整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的门限阀值,之后进入步骤406。
累积掉话率范围由预设的高门限H4和低门限L4确定,如果D2高于H4,则调整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的门限阀值即为降低该门限阀值;如果D2低于L4,则该调整为提高门限阀值。
步骤406、按照准入控制/过载控制算法及当前的门限阀值进行负载控制。
通过以上步骤即实现了实施例四的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方案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设置掉话率比较门限,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b.判断该实时掉话率是否大于掉话率比较门限,如果是,则对当前的空口负载进行控制;否则,不执行负载控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之前进一步包括:
b0.判断步骤a监测到的实时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
如果在该掉话率范围之内,则直接执行步骤b;
如果不在该掉话率范围之内,则计算累积掉话率,并判断该累积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是,则直接执行步骤b,否则,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之后再执行步骤b。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在线用户数通过在所述预设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或者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预设周期,计算每个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并计算最近一个以上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当前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其中,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在线用户数通过在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或者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0中,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为:累积掉话率大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上限;所述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为:降低掉话率比较门限;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或者为:累积掉话率小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下限;所述调整预先设置的掉话率比较门限为:提高掉话率比较门限。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0中,
所述计算累积掉话率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累计计数当前计算周期内的掉话用户数及业务建立数,并将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或者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且该计算周期对应一个以上的实时掉话率,对该计算周期内的所有实时掉话率取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对当前的空口负载进行控制为:直接拒绝新用户接入;或,只接入高优先级的用户;或,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负载限制;或,直接拒绝新用户接入,并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负载限制;或,只接入高优先级的用户,并对已接入用户的业务进行负载限制。
8. 根据权利要求2、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掉话率比较门限为:根据预先设置的比较门限调整量进行调整。
9.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实时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B.判断该实时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如果不在所述掉话率范围之内,则调整负载控制所使用的负载控制算法的负载控制门限,之后再按照调整后的负载控制门限进行负载控制。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
所述实时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为:实时掉话率高于所述掉话率范围的上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降低负载控制门限;
所述实时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掉话率范围之内或者为:实时掉话率高于所述掉话率范围的下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提高负载控制门限。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在线用户数通过在所述预设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实时掉话率;
或者为:监测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其中,预设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实时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实时掉话用户数与实时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因空口负载导致实时掉话率。
12.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
所述监测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为:预设周期,计算每个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并计算最近一个以上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掉话率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当前周期的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率,
其中,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在线用户数通过在周期内取一个以上的采样点,并对这些采样点上的在线用户数取平均值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在线用户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所述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或者包括:监测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其中,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实时掉话用户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用户数得到,业务建立数通过累加计算周期内的业务建立数得到,之后通过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得到周期内因空口负载导致的掉话率。
13.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在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之前,进一步包括:计算累积掉话率,并判断该累积掉话率是否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在累积掉话率没有在该累积掉话率范围内时,执行调整负载控制门限的步骤。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为:累积掉话率大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上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降低负载控制门限;
所述累积掉话率不在预先设置的累积掉话率范围之内或者为:累积掉话率小于该累积掉话率范围的下限;所述调整负载控制门限为:提高负载控制门限。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
所述计算累积掉话率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累计计数当前计算周期内的掉话用户数及业务建立数,并将该掉话用户数与业务建立数的比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或者为:预设累积掉话率的计算周期,且该计算周期对应一个以上的实时掉话率,对该计算周期内的所有实时掉话率取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计算周期内的累积掉话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668155A CN100411491C (zh) | 2006-03-29 | 2006-03-29 |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668155A CN100411491C (zh) | 2006-03-29 | 2006-03-29 |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3403A CN1863403A (zh) | 2006-11-15 |
CN100411491C true CN100411491C (zh) | 2008-08-13 |
Family
ID=37390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668155A Active CN100411491C (zh) | 2006-03-29 | 2006-03-29 |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1149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87260B (zh) * | 2011-10-20 | 2014-03-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掉话率确定方法及系统 |
CN107925961B (zh) * | 2015-04-17 | 202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中调整功率的方法和无线接入点 |
CN107948447B (zh) * | 2017-12-21 | 2021-02-1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掉话率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8650294B (zh) * | 2018-04-03 | 2021-07-16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技术系统间交易信息传递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90489A1 (en) * | 2002-04-15 | 2003-10-30 | Motorola, Inc. | Participant lists and timers in a session of a dispatch call |
CN1492614A (zh) * | 2003-09-10 | 2004-04-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US6832086B1 (en) * | 2000-06-13 | 2004-12-14 | Motorola, Inc. | Manager-directed method for event pressure reduction |
CN1642347A (zh) * | 2004-01-07 | 2005-07-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协调通信系统中掉话率和通信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
-
2006
- 2006-03-29 CN CNB2006100668155A patent/CN100411491C/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32086B1 (en) * | 2000-06-13 | 2004-12-14 | Motorola, Inc. | Manager-directed method for event pressure reduction |
WO2003090489A1 (en) * | 2002-04-15 | 2003-10-30 | Motorola, Inc. | Participant lists and timers in a session of a dispatch call |
CN1492614A (zh) * | 2003-09-10 | 2004-04-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CN1642347A (zh) * | 2004-01-07 | 2005-07-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协调通信系统中掉话率和通信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3403A (zh) | 2006-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509409C (en) | Flow control in network devices | |
US7706403B2 (en) | Queuing delay based rate control | |
KR101576704B1 (ko) | 사용자 장비의 결정된 리소스 메트릭에 기초한 미디어 콘텐츠 전달의 최적화 | |
EP2200362B1 (en) | Dynamic mobile network traffic control | |
CN109861920A (zh) | 一种弹性限流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1557644B (zh) | 一种无线信道带宽的调整方法 | |
JP2004533188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ふくそう制御のための方法と装置 | |
CN107454628B (zh) | 竞争多址中基于统计负载的分组调度方法 | |
CN100411491C (zh) | 一种负载控制方法 | |
CN103081537B (zh) | 用于许可控制的通信设备、方法和计算机可实现的产品 | |
CN110855570A (zh) | Sdn网络丢包判断方法、装置、系统和多网络控制系统 | |
CN102124803B (zh) | 基站、上位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4698032A (zh) | 一种调度控制方法及无线智能控制器 | |
CN102196512A (zh) | 终端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9451553B2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load sharing power control | |
CN104902570B (zh) | 一种信道动态配置方法和装置 | |
WO2000049822A1 (en) | Adaptive control of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with measurements of varying time-delays | |
CN104578079B (zh) | 一种用于自动发电控制的电网断面功率控制方法 | |
Pan et al. | An adaptive network congestion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the change trend of average queue length | |
CN100365957C (zh) | 一种反向负荷控制方法 | |
CN102860101B (zh) | 一种调度信息的触发方法及装置 | |
Moorman et al. | Wireless call admission control using threshold access sharing | |
CN100518002C (zh) | 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提高系统覆盖的方法 | |
CN102714863B (zh) | 用于在通信网络中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0162406B (zh) | 一种支持性能保障的操作模式虚拟机数量评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