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7122C - 存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存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7122C
CN100407122C CN200610066171XA CN200610066171A CN100407122C CN 100407122 C CN100407122 C CN 100407122C CN 200610066171X A CN200610066171X A CN 200610066171XA CN 200610066171 A CN200610066171 A CN 200610066171A CN 100407122 C CN100407122 C CN 10040712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device
computer
storage area
request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661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8056A (zh
Inventor
里山爱
江口贤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8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8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712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712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1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allocating resources to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 G06F3/0607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by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of upgrading existing storage systems, e.g. for improv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host and storage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Distributed or networked storage systems, e.g.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4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operation
    • G06F11/1402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 G06F11/1415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at system level
    • G06F11/1435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at system level using file system or storage system meta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rror detection, to error correction, and to monitoring
    • G06F2201/84Using snapshots, i.e. a logical point-in-time copy of the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在存储系统中,谋求有效活用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目标设备资源。计算机(10),一旦从客户端计算机(30)接受对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请求,就指定应使用的目标设备;计算机(10),对存储装置系统(20),请求附加存储请求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TD访问的抽点打印文件的逻辑设备LDEV;计算机10,一旦从存储装置系统(20)接收到附加结束的通知,就把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安装到存储有抽点打印文件的目录中。

Description

存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计算机和具有多个逻辑存储区的存储装置系统的存储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在存储系统中,计算机(文件系统)可以经目标设备访问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所要的文件(存储区)。目标设备是计算机做为访问对象可识别的存储装置系统上的逻辑设备,由软件来虚拟地提供,或者用硬件来物理地提供。目标设备被与存储区唯一地对应起来,计算机,用端口ID(例如,用来唯一识别叫做WWN(World Wide Name)的端口的标示符)和LUN(Logical UnitMumber)指定目标设备,这样就可以访问所要的存储区。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42039号公报
但是,在存储装置系统可提供的目标设备数有限的情况下,可存储在存储装置系统内的数据容量就会受目标设备数的限制;另外,即使在存储装置系统可提供的目标设备数事实上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目标设备数随着文件数的增加而增加,也会消耗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目标设备资源。
这些问题,在进行可再现规定时刻的存储装置系统的存储状态的软件瞬间备份(Point in Time Copy)、所谓抽点打印时尤为显著。即,存储装置系统是用来存储从客户端计算机逐次发送来的数据的系统,一旦因抽点打印文件数增加而使目标设备资源减少,应分配到要存储客户计算机写入的数据的新的存储区的目标设备数就会减少。而且,在目标设备数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存储装置系统内有用来存储数据的足够的存储区,由于在规定的定时存储增加的抽点打印文件,存储装置系统也无法存储本来应存储的信息,从而为了存储抽点打印文件而损害了存储装置系统应提供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目的在于,在存储系统,可以有效活用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目标设备资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具备计算机和具有由计算机访问的多个逻辑存储区的存储装置系统的存储系统。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存储系统中,所述计算机,具有:对应于所述多个存储区,接收对作为由所述计算机识别的存储区的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中的、一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访问请求的接收部、从被计算机识别为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请求访问的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把所述目标设备安装在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单元和把对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所述存储区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发送部;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具有:形成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存储装置、能分配所述多个存储区中的一个存储区的所述多个目标设备、接收由所述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访问请求的接收部和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请求所述访问的存储区的分配切换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存储系统,计算机,从被识别为所述存储装置中的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的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再把对与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存储区的、作为经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访问的请求的访问请求发送到存储装置;存储装置系统,根据计算机发送的访问请求,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对应于请求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存储区,因此,能够谋求在存储系统中有效活用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目标设备资源。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存储系统,其具备计算机以及具有包含存储主信息的逻辑存储区和存储用来提供任意时期内的所述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的存储装置系统。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存储系统中,所述计算机,具有:接收对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访问请求的接收部、从计算机识别为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对应于存储用来提供被请求的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所述存储区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把对存储用来提供所述被请求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存储区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发送部;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具有:形成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存储装置、能分配所述多个存储区中的一个存储区的所述多个目标设备、接收所述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访问请求的接收部、和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存储用来提供请求所述访问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存储区的分配切换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存储系统,计算机,从识别为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存储用来提供被请求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再把经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对存储用来提供所述被请求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存储区的访问请求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存储装置系统,根据计算机发送的访问请求,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存储用来提供请求访问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存储区,因此,能够在存储系统中有效活用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目标设备资源。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计算机,其对具有形成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的存储装置系统进行访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计算机,是对具有形成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的存储装置系统进行访问的计算机,具备:分别对应所述多个存储区,提供由所述计算机识别的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计算机侧存储区提供单元;接收对所述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中一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访问的请求的接收部;从计算机识别为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的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判定应与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所述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安装在了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判定单元;在判定为应与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情况下,拆除所述目标设备的拆除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分配结束通知之后,把所述目标设备安装在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安装单元;把对与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所述存储区的、经被被指定的所述目标设备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的发送部。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计算机,从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的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然后判定应与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在应与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对应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情况下,拆除所述目标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分配结束通知之后,把所述目标设备安装在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再把对与所述被请求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存储装置系统的存储区的、经被指定的所述目标设备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因此,能够在存储系统中有效活用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目标设备资源。
本发明的存储系统和计算机,除此之外,还能够作为存储系统的控制方法、计算机的控制方法、存储系统的控制程序、计算机的控制程序以及记录了这些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媒体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的构成略图;
图2是被存储在包含在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内的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的各种程序、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4是一个存储目录设备信息的表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5是一个存储设备安装信息的表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6是一个存储设备安装信息的表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7是被存储在包含在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内的存储装置系统的存储器中的各种程序、模块的示意图;
图8是一个存储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9是一个存储使用虚拟卷时的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10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11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12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13是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抽点打印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4是对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5是取得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时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6是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抽点打印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逻辑设备与存储在存储池内的抽点打印数据群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7是对copy onlight(磁盘镜像刻入光盘)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8是取得copy onlight(磁盘镜像刻入光盘)型的抽点打印文件时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9是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抽点打印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逻辑设备与存储在存储池内的正侧卷文件的数据群和抽点打印数据群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20是变形例中的一个存储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21是变形例中的一个存储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22是其他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A的构成略图;
图23是第四实施例中的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24是第四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文件管理信息表详图;
图25是第四实施例中对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26是第五实施例的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文件和数据群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27是第五实施例中的一个存储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图28是第五实施例中对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虚拟卷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29是计算机具备的一个客户识别表的示例图;
图30是其他实施例中的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文件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31是询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10A…计算机
11、11A…中央处理装置(CPU)
12、12A…存储器
13、13A、27、27A…LAN接口
14A、26A…存储器接口
20、20A…存储装置系统
21、21A…CPU
22、22A…存储器
23、25A…磁盘接口
24、24A…磁盘装置
23A、25、26…FC接口
27、28…LAN接口
30、31…客户端计算机
40…局域网络
41…存储域网络(SAN)
50…管理装置
51…业务主计算机
100、100A…存储系统
OS…操作系统
CT1…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
CT2…目录设备信息表
CT3…设备安装信息表
CT4…可使用设备信息表
FP…存储装置管理程序
Mc1…请求接收模块
Mc2…目标设备指定模块
Mc3…安装判定模块
Mc4…安装模块
Mc5…拆除模块
Mc6…访问请求发送模块
Mc7…软件瞬间备份请求模块
ST1…设备附加信息表
ST2…虚拟卷使用时设备附加信息表
ST3…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
ST31、ST32…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
CP…命令处理程序
Ms1…访问请求接收模块
Ms2…软件瞬间备份复制模块
Ms3…分配切换模块
Ms4…分配判定模块
Ms5…分配解除模块
Ms6…分配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存储系统参照附图根据几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系统的构成:
参照图1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的概略构成。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设置有计算机10和计算机10访问的存储装置系统20。客户端计算机30、31、管理装置50、业务主机51经网络40或直接连接在存储系统100上。在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中,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被收纳在同一个筐体内,被外部计算机识别为文件服务器。另外,由于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被收纳在同一个筐体内,所以在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之间用共同的控制命令进行文件的写入/读出、文件的生成。
第一实施例中的计算机10,经网络40连接在客户端计算机30、31上。网络40,是用以太网(注册商标)构建起来的局域网(LAN),使用TCP/IP协议作为通信协议进行数据的传送。客户端计算机30、31是利用存储系统100的外部计算机,经存储系统100内的计算机10请求对存储装置系统20的文件写入/读出、生成。
计算机10,在内部设置有中央处理装置(CPU)11、存储器12、LAN接口13。CPU11、存储器12、LAN接口13经总线相互连接起来。CPU11是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2内的各种程序、模块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12是所谓的内部存储装置,包含存储各种模块等的非挥发性存储器和暂时存储运算结果的挥发性存储器两方;LAN接口13被连接在网络40上,按TCP/IP协议在客户端计算机30、31之间进行命令、数据的授受。
存储装置系统20,设置有中央处理装置(CPU)21、存储器22、FC接口23、26、多个盘装置24、盘接口25、LAN接口27。CPU21通过执行被存储在存储器22内的各种程序、模块,来进行存储装置系统20内的各种处理;存储器22是所谓内部存储装置,包含存储各种模块等的非挥发性存储器和暂时存储运算结果的挥发性存储器两方。
FC接口23,例如,用光缆、铜线连接,在计算机10与存储装置系统20之间按照光纤通道协议进行命令、数据的授受。
盘装置24是由多个磁硬盘驱动器按RAID方式构成的磁盘阵列装置,由多个磁硬盘驱动器提供一个或多个存储区即逻辑设备(LDEV),或者由一个硬盘驱动器提供一个或多个逻辑设备。用逻辑单元号(LUN)和逻辑块地址(LBA)进行对各逻辑设备(也叫做逻辑单元)的访问。
CPU21经磁盘接口25连接在磁盘装置24上,磁盘接口25把从CPU21发送的逻辑地址映射为逻辑块地址,并实现由CPU21对各逻辑设备的访问。
业务主计算机51经光缆连接在FC接口26上,或者,经SAN(Storage AreaNetwork存储域网络)41连接业务主计算机51。业务主计算机51,执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等的业务程序,并把处理结果写入存储装置系统20,或者,活用保存在存储装置系统20内的信息资源。在SAN中采用诸如光纤通道、iSCSI这样的通信协议。
客户端计算机30、31,例如,是对存储装置系统20用于输入或输出各种数据的终端装置,也可以设置1台或3台以上。客户端计算机30、31经网络40与业务主计算机51相连接,也可以经业务主计算机51具备的应用程序连接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上。
管理装置50,是进行对存储系统100管理、例如、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卷的作成、对主机的分配、分区、LUN屏蔽的设定的管理计算机。管理装置50,经存储系统100的LAN接口28连接在存储装置系统20的LAN接口27上,按TCP/IP协议与存储装置系统20之间进行命令、数据的收授。
参照图2~图6来说明存储在计算机10的存储器12内的各种程序、模块。图2是存储包含在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内的计算机10的存储器12中的各种程序、模块的示意图;图3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4是一个存储目录设备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5是一个存储设备安装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6是一个存储设备安装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在本实施例中,以下,用存储在存储系统100中把抽点打印文件存储在逻辑设备内的例子进行说明。存储器12内存储着实现计算机10的基干处理的操作系统OS、在操作系统OS上运行的存储装置管理程序FP、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目录设备信息表CT2、设备安装信息表CT3、可使用设备信息表CT4。
存储装置系统管理程序FP,是用来管理对存储装置系统20的访问的程序,包含有几个执行模块。请求接收模块Mc1,接收来自客户端计算机30、31的由计算机10识别的对计算机侧逻辑设备(目录)的访问请求,一旦请求接收模块Mc1接收对规定的计算机侧逻辑设备的访问请求,目标设备指定模块Mc2,就指定应安装在请求访问的计算机侧逻辑设备内的目标设备。这里,所谓目标设备是在计算机10访问存储装置系统20时作为访问对象的设备可识别的逻辑设备,由端口ID和LUN来定义。即,计算机10可以经起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端口作用的目标设备,访问对应于计算机侧逻辑设备的所希望的逻辑设备。一般来说,虽然目标设备与计算机侧逻辑设备存在唯一的关系,且路径被固定,但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对一个目标设备动态地分配一个或多个计算机侧逻辑设备,所以对逻辑设备的路径变动。另外,目标设备也可以是被设置在存储装置系统20内的多个物理端口,或者,也可以是用存储装置系统20具备的端口提供模块逻辑上提供的虚拟的端口。
安装判定模块Mc3,判定由目标设备指定模块Mc2指定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安装到其他计算机侧逻辑设备内,即,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对目标设备分配多个计算机侧逻辑设备,所以必须进行这种判定。安装模块Mc4,对已经请求访问的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安装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结果,计算机10就可以经目标设备访问对应于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的存储装置系统20的逻辑设备。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对其他逻辑设备的错误的访问,在从存储装置系统20侧接收到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请求逻辑设备的附加已结束的旨意的通知之后,安装模块Mc4对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安装被指定的目标设备。
拆除模块Mc5,解除对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的目标设备的安装。结果,计算机10就不可能进行经目标设备的对对应于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的存储装置系统20的逻辑设备的访问。另外,具备作为实体的目标设备和逻辑设备的是存储装置系统20,在计算机10内,在操作系统(文件系统)上进行对用软件方式实现的计算机逻辑设备(目录)的计算机侧的目标设备的安装、拆卸处理。如后所述,在存储装置系统20侧,进行对应于对计算机10内的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的指定的目标设备的安装/拆卸的目标设备和逻辑设备的附加(分配)或分离(分配解除)。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在计算机10的操作系统上识别的目标设备(目标设备的信息)为目标设备Dev,假设存储装置系统20内的实际的目标设备为目标设备TD。把计算机侧存储区叫做目录,把存储装置系统20的存储区叫做逻辑设备LDEV,另外,也把逻辑设备LDEV叫做逻辑单元LU。
访问请求发送模块Mc6,把请求访问对应于计算机侧请求逻辑设备的存储装置系统20的逻辑设备的命令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在该命令中包含用来识别应附加到目标设备内的逻辑设备的信息。
软件瞬间备份请求模块Mc7,是请求对存储装置系统20进行软件瞬间备份、所谓抽点打印文件的取得的模块。抽点打印,是规定时刻的规定卷(目录)的复制或取得对源卷的差分数据,然后再现规定时刻的卷的技术。一般来说,前者是通过把规定时刻的规定卷复制到其他卷内来进行的反射型的抽点打印;后者是通过对于对原始的卷的变更部分把变更前的信息退避到其他卷来进行的copy onlight型的抽点打印。在哪种情况下,都可以从客户端计算机30、31调出规定时刻(世代)的规定的卷。
目录提供模块Mc8,提供对应于存储装置系统20设置的存储区(逻辑设备)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目录),即,在计算机10侧可以经目录识别、操作存在于存储装置系统20侧的逻辑设备,该模块功能,例如由文件系统来提供。
参照图3说明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抽点打印系统由被抽点打印的主卷(正卷)与存储抽点打印的卷(副卷)对构成,因此,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中包含有抽点打印的正侧信息和副侧信息。正侧信息中存储有正侧的目录信息,副侧的信息中包含有表示抽点打印世代的ID、所存储的目录信息、表示是否取得了抽点打印即表示是否已经存储了抽点打印文件的信息。在图3的例子中,正侧目录(/mnt/home)和各副侧目录(/mnt/ss/home-sN)构成对,在ID=1~3的副目录中存储有抽点打印文件。
参照图4说明目录设备信息表CT2。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包含有应安装目标设备Dev的目录的信息、安装有目录的目标设备Dev的信息、对应于目录的逻辑设备LDEV的信息。另外,如后所述,适用采用虚拟卷的copyonlight型的抽点打印的情况下,对多个副目录分配同一个逻辑设备LDEV。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安装设备信息是否是NULL(拆除或未安装)来判断逻辑设备LDEV是否已经被安装。在图4的例子中,目标设备Dev1被安装在副侧目录(/mnt/ss/home-s1)中,对应于副侧目录(/mnt/ss/home-s1)的逻辑设备LDEV是LDEV1;在副侧目录(/mnt/ss/home-s2)中,未安装目标设备Dev,对应于副侧目录(/mnt/ss/home-s2)的逻辑设备是LDEV2。
参照图5说明设备安装信息表CT3。设备安装信息表CT3表示当前已经被安装在目标设备Dev内的目录,图5的例子中,对于目标设备Dev1已经安装有副侧目录(/mnt/ss/home-s1)。
参照图6说明可使用设备信息表CT4。可使用设备信息表CT4是表示可使用的目标设备Dev的信息表。图6的例子中,在目标设备Dev0内安装有正目录(/mnt/home),在目标设备Dev1内安装有副目录(/mnt/ss/home-s1)。
参照图7~图12来说明被存储在存储装置系统20的存储器22内的各种程序、模块。图7是存储在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中包含的存储装置系统20的存储器22内的各种程序、模块的示意图;图8是一个存储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9是一个存储使用虚拟卷时的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10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11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12是一个存储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在存储器22中,存储有用来解释从计算机10接收到的命令并进行所请求的处理的命令处理程序CP、设备附加信息表ST1、使用虚拟卷时设备附加信息表ST2、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ST32、地址映射信息表ST2、文件管理信息表ST5。
命令处理程序CP,是用来实现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抽点打印的取得、所请求的对逻辑设备(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写入/读出)的执行的程序,包含有几个执行模块。访问请求接收模块Ms1,接收来自计算机10的访问请求。访问请求接收模块Ms1,当接收到访问请求时,分配切换模块Ms3,把被请求访问的逻辑设备LDEV分配给指定的目标设备TD。为了适当地把逻辑设备LDEV分配给指定的目标设备TD,分配切换模块Ms3还具有三个子模块即分配判定模块Ms4、分配解除模块Ms5和分配模块Ms6。
分配判定模块Ms4,对要求分配逻辑设备LDEV的所指定的目标设备TD判定是否已经分配(附加)了其他逻辑设备LDEV。即,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对目标设备TD分配多个逻辑设备LDEV,所以必须进行这种判定。
分配解除模块Ms5,解除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分配。结果,可以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TD分配请求访问的逻辑设备LDEV。分配模块Ms6,对被指定的目标设备TD分配请求访问的请求逻辑设备LDEV。通过切换对逻辑设备LDEV的通路来实现对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分配、分配解除。
软件瞬间备份模块Ms37,是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进行所谓抽点打印文件的取得的模块,在取得抽点打印时,进行针对正卷的副卷作成、正卷数据向副卷的复制或对正卷的更新对象数据向副卷的退避、抽点打印管理信息的更新。
参照图8说明设备附加信息表ST1。在设备附加信息表ST1中记述着被分配(附加)到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在图8的例子中,在目标设备TD0内附加逻辑设备LDEV0;在目标设备TD1内附加逻辑设备LDEV1;在目标设备TD2内不附加逻辑设备LDEV。
参照图9说明使用虚拟卷时的设备附加信息表ST2。在适用copy onlight型的抽点打印时采用虚拟卷,即,用copy onlight型的抽点打印把正卷中成为更新(修正)的对象的数据的更新前的数据(差分数据)与更新时期的信息一起存储在由多个逻辑设备形成的存储池内。在请求对规定时刻的抽点打印文件访问时,计算机10用规定时刻以后的差分数据群形成虚拟卷,并附加到对应的逻辑设备LDEV。计算机10用被存储在当前的正卷内的数据和差分数据群作成规定时刻的抽点打印文件。
使用虚拟卷时的设备附加信息表ST2,存储着用来附加虚拟卷(抽点打印文件)的逻辑设备、附加有抽点打印文件的正卷的逻辑设备LDEV的信息、抽点打印ID。图9的例子中,未取得抽点打印,而后来取得抽点打印并由抽点打印ID1~3共享逻辑设备LDEV1的情况下,在LDEV1的抽点打印ID栏内存储1~3的某个值。
参照图10说明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在存储装置系统20具备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内,包含有表示各逻辑设备LDEV是否处于与某个其他逻辑设备LDEV成对的状态、表示处于成对状态的逻辑设备LDEV是正逻辑设备还是副逻辑设备的对属性、存储指示成为对象的对的逻辑设备LDEV信息的指针的对象对信息。图10的例子中,逻辑设备LDEV0和LDEV1处于成对状态,逻辑设备LDEV0是复制源的正逻辑设备,逻辑设备LDEV1是复制目标(抽点打印文件存储目标)的副逻辑设备。在逻辑设备LDEV2中未存储抽点打印文件,状态被设为simplex(未成对的状态),对属性被设为NULL。
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由包含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的对象对信息内的指针指示的正侧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和副侧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2。在正侧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内包含有存在与正侧逻辑设备成对关系的副侧逻辑设备的抽点打印ID、逻辑设备号、表示是否已经取得了抽点打印的取得状况。在图11的例子中,抽点打印ID=0的逻辑设备LDEV1被登录为成对的逻辑设备LDEV。在副侧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2内包含有存在与副侧逻辑设备成对关系的正侧逻辑设备的信息。在图12的例子中,在副侧逻辑设备LDEV1内正侧逻辑设备LDEV0被登录为成对的逻辑设备LDEV。
另外,在使用虚拟卷时,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的逻辑设备号、正侧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1的正侧逻辑设备号和副侧逻辑设备号以及副侧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2的正侧逻辑设备号和副侧逻辑设备号分别表示虚拟卷号。
在成为访问的对象的卷是虚拟卷的情况下,地址映射信息表ST2存储用来链接虚拟卷的地址与构成虚拟卷的存储池区域的实际地址的信息的地址映射信息。即,地址映射信息,是用虚拟卷中的各数据的地址管理无法用卷号指定的存储池区域内的各数据的实际存储位置所使用的信息。而且,在成为访问对象的卷是实际卷的情况下,可以用卷号来指定数据的存储位置。
文件管理信息表ST5,存储有用来管理存储着文件的目录的文件管理信息,后述其细节。
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进行对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时的访问处理。图13是由计算机10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抽点打印文件信息SS和目标设备信息Dev、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目标设备TD与逻辑设备LDEV(抽点打印文件的实信息)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14是对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3中,用文件P代表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识别的正卷文件,用抽点打印文件S1~Sn代表抽点打印文件;用文件Pr代表实际的正卷文件,用抽点打印文件Sr1~Sm代表实际的抽点打印文件。正卷文件P和抽点打印文件S1~Sn由目录SS来指定,实际的抽点打印文件Sr1~Sm由逻辑设备LDEV来指定。在图13的例子中,把目标设备Dev0安装在正卷文件P内;可以把作为正卷文件的副卷文件的抽点打印文件S1~S3分别排他地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由于图13中请求对抽点打印文件S1访问,所以把抽点打印文件S1的目录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计算机10识别的各目标设备Dev,分别唯一地与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目标设备TD相对应。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设置有多个目标设备TD,对一个目标设备TD附加多个逻辑设备LDEV(实际抽点打印文件)。例如,在目标设备TD中排他地附加正卷文件Pr,在目标设备TD1中排他地附加多个实际的抽点打印文件Sr1~Sr3。在图13的例子中,把目标设备TD1附加在存储实际的抽点打印文件Sr1的逻辑设备LDEV1内。即,为了对应于对计算机10内的目录SS的目标设备Dev的安装,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对目标设备TD附加逻辑设备LDEV。
在客户端计算机30、31请求访问对正卷文件P的规定的世代的抽点打印文件Sn时,进行图14所示的流程。CPU11用被存储在存储器12内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检索存储着被请求的抽点打印文件Sn的目录SS(步骤SC100),具体地说,用从客户端计算机30、31发送来的抽点打印文件的ID(识别符),检索请求访问的目录SS,例如,从客户端计算机30接收到对/mnt/home的ID=1的抽点打印的访问请求的情况下,就请求对目录(/mnt/ss/home-s1)的访问。
CPU11用可使用用来访问被检索过的目录的目标设备Dev的设备信息表CT4进行检索(步骤SC110),即检索(指定)可使用的目标设备Dev。在图6所示的可使用设备信息表CT4的例子中,对于目录(/mnt/ss/home-s1)目标设备Dev1是可使用的。以下,在具体例中,设请求目录为(/mnt/ss/home-s1),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为Dev1。
CPU11判定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是否已经被安装在所请求的目录内(步骤SC120)。具体地说,在图4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判定对于请求目录(/mnt/ss/home-s1)的安装设备信息是否是Dev1。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已经被安装在请求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120:是),因为已经把目标设备Dev安装在请求目录内,并且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也已经对对应的目标设备TD所请求的抽点打印文件Sr是已经附加完毕,所以结束本处理程序。即,客户端计算机30、31处于可访问抽点打印文件S1的状态。
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还未被安装在请求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120:否),判定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是否已经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步骤SC130)。具体地说,CPU11,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在判定对于请求目录的安装设备信息是NULL的同时,还判定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是否已经被登录在对其他目录的安装设备信息内。例如,在请求目录是(/mnt/ss/home-s2)且被指定的目标设备是Devl的情况下,在图4的例子中,因为已经把目标设备Dev1安装在(/mnt/ss/home-s1)内,并且请求目录(/mnt/ss/home-s2)的安装设备信息是NULL,所以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已经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
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已经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130:是),从其他目录内安装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步骤SC140)。具体地说,CPU11,使已经安装存储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的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1的其他目录(/mnt/ss/home-s1)的安装设备信息和设备安装信息表CT3中的目标设备Dev1的目录信息无效,即做成NULL。
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还未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130:否),越过步骤SC140,转移到步骤SC150。
在步骤SC150,CPU11,把包含用来指定应附加到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内的逻辑设备LDEV的指定信息的访问请求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在指定信息中,使用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检索出的、对应于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的逻辑设备的信息。具体地说,发送指定逻辑设备LDEV1的信息。
存储装置系统20的CPU21,在从计算机10接收到访问请求时,在唯一对应于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的目标设备TD中拆除所附加的其他逻辑设备LDEV(SS100)。具体地说,CPU21,使设备附加信息表ST1中的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TD的附加中LDEV无效即NULL。
CPU21,对拆除了逻辑设备LDEV的目标设备TD,附加由从计算机10接收到的由特定信息指定的逻辑设备(步骤SS110)。具体地说,CPU21,把LDEV1登录在设备附加信息表ST1内的、成为对象的目标设备TD的附加中LDEV内。
CPU21,把拆除/附加结束报告发送到计算机10(步骤SS120),然后结束本处理的程序。
计算机10的CPU11,当从存储装置系统20接收到拆除/附加结束报告时,把所请求的目录安装到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信息Dev内(步骤SC160),然后结束本处理程序。具体地说,CPU11把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信息Dev登录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的目录信息的安装装置信息内,把请求目录登录在设备安装信息表CT3中的目标设备信息Dev的目录信息内。例如,请求目录是(/mnt/ss/home-s2)的情况下,把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信息Dev1登录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的请求目录(/mnt/ss/home-s2)的安装设备信息内,把请求目录(/mnt/ss/home-s2)登录在设备安装信息表CT3中的目标设备信息Dev的目录信息内。
然后参照图15说明用来取得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处理。图15是取得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时进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对于与用图14说明过的对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处理中的步骤同样的处理仅限于简单的说明。
从客户端计算机30、31请求取得抽点打印文件的计算机10的CPU11,检索应存储被请求的抽点打印的请求目录(步骤SC200);检索与请求目录相对应的目标设备信息Dev(步骤SC210)。具体地说,CPU11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检索取得状况表示未取得的目录,例如,按抽点打印ID小的顺序指定请求目录。CPU11从可使用设备信息表CT4中检索对应于请求目录的目标设备Dev,并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指定对应的逻辑设备LDEV。
CPU11,把抽点打印文件的取得请求与所指定的逻辑设备的信息一起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步骤SC220)。
存储装置系统20的CPU21,把与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唯一对应的目标设备TD从其他逻辑设备LDEV上分离(SS200);对从其他逻辑设备LDEV所拆除的目标设备TID,附加所指定的逻辑设备LDEV(SS210)。具体的步骤已经在图14的SS100和SS110的说明中说明了。
CPU21,在所指定的逻辑设备LDEV中作成正卷的副卷,并取得抽点打印文件(SS220)。具体地说,对所指定的逻辑设备LDEV生成正卷的副卷。
CPU21,更新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SS230);对计算机10发送正常结束报告(SS240),然后结束本处理的程序。以下具体说明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的更新步骤。CPU21,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中把新存储了抽点打印文件的逻辑设备LDEV的状态更新为“Pair”;把对属性更新为“副”。CPU21在正侧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1中,把存储了抽点打印文件的逻辑设备LDEV号重新登录到新的抽点打印ID的逻辑设备号;把新的抽点打印ID的取得状况更新为已经取得。CPU21在副侧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2中,把逻辑设备LDEV0重新登录到存储了抽点打印文件的逻辑设备LDEV的正侧逻辑设备中。
计算机10一旦从存储装置系统20接收到正常结束报告,就结束本处理程序。
按照以上说明过的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在计算机10中,在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输入了访问请求的情况下,对于存储有所请求的抽点打印文件的目录SS安装目标设备Dev(TD),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目标设备Dev的资源。即,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由于可以对一个目标设备Dev安装多个目录SS,所以与现有技术不同,不必对每个目录维持目标设备的资源。结果,在存储系统100整体中,就能够减少对抽点打印文件应分配的目标设备Dev的资源量。因此,在按规定的定时生成多个抽点打印文件的抽点打印系统中能够降低或消除显著的目标设备的资源不足。
另外,对客户端计算机30、31能够假装由计算机10进行抽点打印处理,而实际的抽点打印处理的进行是在存储装置系统20侧进行,所以,可以有效地活用计算机10提供的其他的文件处理功能。
另外,计算机10也可以不预先指定应存储新的抽点打印文件的目录而对存储装置系统20请求取得抽点打印文件,这种情况下,在取得抽点打印文件之后,只要从存储装置系统20接收作成抽点打印文件的逻辑设备LDEV的信息,更新各种表就可以。或者,在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中,在作成新的抽点打印文件的情况下,只要事先决定好按顺序把抽点打印文件存储在空的小的逻辑设备LDEV内的规则即可,也可以不进行计算机10执行的步骤SC200和步骤SC210。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16~图18说明copy onlight(磁盘镜像刻入光盘)型的抽点打印文件处理。图16是由计算机10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抽点打印文件信息SS和目标设备信息Dev、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TD、逻辑设备LDEV与存储在存储池内的抽点打印数据群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17是对copy onlight(磁盘镜像刻入光盘)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18是取得copy onlight(磁盘镜像刻入光盘)型的抽点打印文件时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除抽点打印类型是copy onlight(磁盘镜像刻入光盘)型之外,都与用图13~图15说明过的反射型的抽点打印处理一样,因此对同样的部分省略其说明,仅以不同点为中心予以说明。
图16中,文件P代表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识别的计算机10中的正卷文件,抽点打印文件S1~Sn代表抽点打印文件;文件Pr代表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实际的正卷文件,Sd1~Sd3代表规定时刻的更新数据(差分数据),VS1~VSn代表访问抽点打印文件时形成在逻辑设备LDEV上的虚拟卷。用目录SS来指定正卷文件P和抽点打印文件S1~Sn,用逻辑设备LDEV来指定实际抽点打印文件Sd1~Sd3。在图16的例子中,在正卷文件P内安装有目标设备Dev0,可以把作为正卷文件的副卷文件的抽点打印文件S1~S3分别排他地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在图16的例子中,由于对抽点打印文件S1提出了访问请求,所以仅把抽点打印文件S1的目录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计算机10识别的各目标设备Dev分别唯一地对应于存储装置系统20的目标设备TD。计算机10,用正卷文件P和差分数据生成规定时刻的抽点打印文件,并提供给客户端计算机30、31。
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设置有多个目标设备TD,对一个目标设备TD附加唯一的逻辑设备LDEV(虚拟卷VS)。规定时刻的更新数据(差分数据)Sd1~Sd3被存储在由逻辑设备LDEV形成的存储池Sp内。一旦接收到对规定世代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请求,存储装置系统20,例如,在图16的例子中,就把差分数据附加到逻辑设备LDEV1内,来在逻辑设备LDEV1上形成虚拟卷VS1。把多个差分数据Sr1~Sr3排他地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内,即,在存储装置系统20内把差分数据Sr附加到逻辑设备LDEV内,以便对应于计算机10中对目录SS的目标设备Dev的安装。
一旦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请求访问对正卷文件P的规定世代的抽点打印文件Sn,就进行图17所示的流程。CPU11,用存储在存储器12内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检索存储有被请求的抽点打印文件Sn的目录SS(步骤SC300)。
CPU11用可使用设备信息表CT4检索用于访问被检索出的目录的目标设备Dev(步骤SC310);CPU11判定用目录设备信息表CT2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是否已经被安装在所请求的目录内(步骤SC320)。另外,在使用虚拟卷的情况下,在图4所示的目录设备信息表CT2中,对多个目录SS分配同一个逻辑设备LDEV。
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过的目标设备Dev已经被安装在请求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320:是),结束本处理程序。客户端计算机30、31处于可访问抽点打印文件S1的状态。
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未被安装在请求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320:否),判定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是否已经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步骤SC330);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已经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330:是),从其他目录拆除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步骤SC340)。
CPU11,在判定为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未被安装在其他目录内的情况下(步骤SC330:否),越过步骤SC340,转移到步骤SC350。
在步骤SC350,CPU11对存储装置系统20发送包含用来指定应附加到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内的差分数据的指定信息的访问请求。在指定信息内使用目标设备Dev的信息、正侧卷的信息、抽点打印ID。
存储装置系统20的CPU21,一旦从计算机10接收到访问请求,就把唯一地对应于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的目标设备TD的信息变换为对应的逻辑设备LDEV的信息(步骤SS300)。即,指定唯一对应于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
CPU21,分离被附加到对应于检索过的目标设备TD的对象逻辑设备内的其他抽点打印数据Sd(步骤SS310)。具体地说,CPU21使设备附加信息表ST2中的对象逻辑设备的正侧逻辑设备信息和抽点打印ID无效即NULL化。
CPU21对分离了其他抽点打印数据Sd的逻辑设备LDEV附加由从计算机10接收到的指定信息指定的抽点打印数据(步骤SS320)。具体地说,CPU21把正侧逻辑设备的信息登录在设备附加信息表ST2中的成为对象的逻辑设备LDEV内,把接收到的抽点打印ID登录到抽点打印ID。例如,在正侧逻辑设备是LDEV0而抽点打印ID是1的情况下,在设备附加信息表ST2中的成为对象的逻辑设备LDEV内登录“LDEV0”,抽点打印ID中登录“1”。
CPU21对计算机10发送分离/附加结束报告(步骤SS330),结束本处理程序。
计算机10的CPU11,从存储装置系统20接收到分离/附加结束报告时,把所请求的目录安装到被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内(步骤SC360),结束本处理程序。
以下,参照图18说明用来取得反射型的抽点打印文件的处理。
从客户端计算机30、31请求取得抽点打印文件的、计算机10的CPU11,检索应存储所请求的抽点打印文件的请求目录(步骤SC400);检索与请求目录相对应的目标设备信息Dev(步骤SC410)。具体的步骤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了说明。
CPU11,把抽点打印文件的取得请求与所指定的逻辑设备的信息一起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步骤SC420)。
存储装置系统20的CPU21从计算机10接收到访问请求时,把与检索出的目标设备Dev唯一对应的目标设备TD的信息变换为对应的逻辑设备LDEV的信息(步骤SS400);CPU21分离被附加到对应于检索出的目标设备TD的对象逻辑设备内的其他抽点打印数据Sd(步骤SS410)。
CPU21在存储池Sp内作成用来存储差分数据Sr的副卷,并取得抽点打印文件(步骤SS420)。具体地说,把对应于在正卷中更新(变更)过的部分的更新前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的复制存储在所作成的副卷内。识别抽点打印的世代的信息与各数据关联,通过使用这种识别信息就可以识别有关规定的世代的差分数据Sr。
CPU21更新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步骤SS430),下面具体说明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的更新步骤。在使用虚拟卷的情况下,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ST32中的逻辑设备号就表示虚拟卷号。
CPU21,在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中通过附加抽点打印数据来把提供虚拟卷的逻辑设备LDEV的状态更新为“Pair”,把对属性更新为“副”。CPU21在正侧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1中把提供虚拟卷的逻辑设备LDEV号登录为新的抽点打印ID的逻辑设备号,把新的抽点打印ID的取得状况更新为已经取得。CPU21在副侧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2中,把逻辑设备LDEV0登录在提供虚拟卷的逻辑设备LDEV正侧逻辑设备内。
CPU21,对分离了其他抽点打印数据Sd的逻辑设备LDEV,附加由从计算机10接收到的指定信息指定的抽点打印数据(步骤SS440);CPU21,对计算机10发送正常结束报告(步骤SS450),结束本处理程序。
计算机10,一接收到来自存储装置系统20的正常结束报告,就结束本处理程序。
如上所述,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即使在使用虚拟卷的情况下,在计算机10中也把目标设备Dev安装在存储有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所请求的抽点打印文件的目录SS内,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目标设备Dev的资源。另外,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由于可以对提供虚拟卷的逻辑设备LDEV排他地分配多个差分数据Sr给,所以,与现有技术不同,不必对每个差分数据维持目标设备的资源。结果,在存储系统100整体中,就能够降低对抽点打印文件应分配的目标设备Dev、TD的资源量。
计算机10,可以通过持有成为访问对象的卷是实际卷还是虚拟卷的信息,或者通过询问存储装置系统20,来识别成为访问对象的卷是实际卷还是虚拟卷。
·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
参照图19~图21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的变形例。图19是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抽点打印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逻辑设备与存储在存储池内的正侧卷文件的数据群和抽点打印数据群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20是变形例中的一个存储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21是变形例中的一个存储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的表的示例图。
在本变形例中,不仅抽点打印文件S1~Sn由虚拟卷形成,而且抽点打印文件S1~Sn的正卷文件P0也由虚拟卷形成。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9中,仅仅示出了对正卷文件P0的抽点打印文件S1~Sn,当然,抽点打印文件S1~Sn同样也存在于正卷文件P1、P2中。
图19中,用文件P0~P2代表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识别的计算机10内的正卷文件,用抽点打印文件S1~Sn表示抽点打印文件。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用VPr代表对应于正卷文件的虚拟卷,用VS1~VSn代表访问抽点打印文件时形成在逻辑设备LDVE上的虚拟卷。另外,用文件Pd0~Pd2代表存储池Sp中的正卷文件的实际数据,用Sd1~Sd3代表规定时刻的抽点打印的更新数据(差分数据)。由目录SS来指定正卷文件P0~P2和抽点打印文件S1~Sn,用文件Pd0~Pd2来指定正卷文件的实际数据,用逻辑设备LDEV来指定实际抽点打印文件Sd1~Sdn。
在图19的例子中,将正卷文件P0~P2分别排他地安装在目标设备Dev0内;将作为正卷文件的副卷文件的抽点打印文件S1~S3分别排他地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在图19的例子中,由于取正卷文件P0的抽点打印为例,所以,在目标设备Dev0内仅安装正卷文件P0的目录,另外,由于对于抽点打印文件S1作了访问请求,所以,仅把抽点打印文件S1的目录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
在存储装置系统20内,设置有多个目标设备TD,对一个目标设备TD附加唯一的虚拟卷VPr、VS(逻辑设备LDEV)。各正卷文件的实际数据Pd0~Pd2,被存储在由逻辑设备LDEV形成的存储池Sp内。一接收对某个正卷文件的访问请求,例如在图19的例子中,存储装置系统20,就把正卷文件的实际数据Pd0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0内,并在逻辑设备LDEV0上形成虚拟卷VPr。将多个实际数据Pd0~Pd2排他地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上。即,为了与对计算机10中的目录SS的目标设备Dev的安装对应起来,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对逻辑设备LDEV附加实际数据Pd0~Pd2。而且,用分配切换模块Ms3,执行对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逻辑设备LDEV的实际数据Pd0~Pd2的附加。
参照图20来说明正卷文件为虚拟卷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设备附加信息表ST2。设备附加信息表ST2存储有用来附加虚拟卷(正卷文件)的逻辑设备、正卷文件ID、抽点打印ID。图20的例子中,存储池Sp内的实际数据Pd0~Pd2中的被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0内的实际数据的识别信息(ID)被存储在逻辑设备LDEV0内。另外,在任何实际数据都未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0内的情况下,正卷文件ID被取为NULL。在图20的例子中未取得抽点打印,以后取得抽点打印。
参照图21说明正卷文件为虚拟卷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正侧的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正侧的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中,包含正侧逻辑设备号、与正侧逻辑设备存在成在图21的例子中,上段所表示的是未把虚拟卷分配给正卷文件、而将正侧逻辑设备号取为NULL,并且也还未取得抽点打印的例子;而下段所表示的是已经把虚拟卷分配给正卷文件、并且已经把LDEV10登录在正侧逻辑设备号内的例子。另外,已经取得一次抽点打印,抽点打印ID=1的逻辑设备LDEV1被登录为成对的逻辑设备LDEV。而且,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的正侧逻辑设备号和副侧逻辑设备号分别表示虚拟卷号。
·第三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把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收纳在同一个筐体内的存储系统100、存储抽点打印文件的情况,而如图22所示,即使对分体构成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的存储系统也同样适用。图22是其他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A的构成略图。
图22的存储系统100A,设置有计算机10A和由计算机10A访问的存储装置系统20A。客户端计算机30、31、管理装置50经网络40或直接连接在存储系统100A上。计算机10A的文件系统中使用的命令和存储装置系统20A中使用的命令之间一般是没有互换性的,所以必须定义特殊的命令,从计算机10A向存储装置系统20A发送指示。
图22中的计算机10A经网络40与客户端计算机30、31连接。计算机10A在内部设置有中央处理装置(CPU)11A、存储器12A、LAN接口13A、存储器接口14A、FC接口15A。CPU11A、存储器12A、各接口13A、14A、15A经总线相互连接起来。
存储装置系统20A设置有中央处理装置(CPU)21A、存储器22A、FC接口23A、多个盘装置24A、盘接口25A、存储器接口26A和LAN接口27A。
FC接口15A、23A,例如与光缆、铜线连接,在计算机10A与存储装置系统20A之间通过光纤通道协议进行命令、数据的收授。管理装置50经LAN接口27A连接在存储装置系统20A上,进行命令、数据的收授。
盘装置24A是由多个磁硬盘驱动器按RAID方式构成的磁盘阵列装置,由多个磁硬盘驱动器提供一个或多个存储区即逻辑设备(LDEV),或者由一个硬盘驱动器提供一个或多个逻辑设备。
CPU21A,经盘接口25A连接在盘装置24A上。盘接口25A把从CPU21A发送的逻辑地址映射为逻辑块地址,并实现CPU21A对各逻辑设备的访问。
存储器接口14A、26A,是在计算机10A和存储装置系统20A之间用来交换指示对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分离/附加的特殊命令的接口,特殊命令,是预先规定的对逻辑设备LDEV(命令装置)的标准的写入/读出命令,例如附加有指示对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分离/附加的命令、指示抽点打印的取得的命令。计算机10A经存储器接口14A把特殊命令发送给存储装置系统20A的存储器接口26A;存储器接口26A,在接收到的命令是对命令装置的写入/读出命令的情况下,解释对所附加的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分离/附加命令,并指示CPU21A进行对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分离/附加处理和抽点打印取得处理。
·第四和第五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存储系统100中,虽然说明了存储抽点打印文件的例子,但是,即使在存储一般的文件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降低目标设备Dev、TD的资源量,并能够实现存储系统100的有效灵活的使用。这种情况下,就无需计算机10侧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CT1和存储装置系统20侧的抽点打印管理信息表ST3以及抽点打印详细管理信息表ST31、32。
参照图23~图29说明在一般的文件系统中使用存储系统100、100A的情况。图23是第四实施例中的、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24是第四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文件管理信息表详图;图25是第四实施例中的对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26是第五实施例的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文件和数据群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27是第五实施例中的一个存储设备附加信息的表的示例图;图28是第五实施例中对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虚拟卷文件的访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29是计算机具备的一个客户识别表的示例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构成为例,使用图1所示的符号进行说明,不言而喻,对图22所示的构成同样可以适用。在适用于一般的文件系统的情况下,由于多个客户端计算机共享一个目标设备Dev,所以,根据客户端计算机要求把目标设备安装在适当的目录中。作为对这种要求的解决方法,例如可以考虑:
(a)在同一个目标设备之下,作成每个客户端计算机的目录。
(b)利用客户端计算机的IP地址信息。
在前者的情况下,可以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说明过的步骤依据客户端计算机,把目标设备安装在适当的目录中。即,把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抽点打印文件S1~Sn作为各客户端计算机专用的目录(文件),这样,计算机就可以把目标设备安装在适当的目录中,存储装置系统20就可以把逻辑设备LDEV附加到适当的目标设备TD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存储系统100中,每当产生对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请求时,由于进行了对目录的目标设备的安装、对目标设备TD的逻辑设备LDEV的附加,所以只要把对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请求作为从客户端计算机对文件的访问请求来处理就可以。另外,计算机10和存储装置系统20,除关于抽点打印的表之外,具有同样的表。
以下参照图23~图25作为第四实施例来说明(a)的第一解决方法。图23中,用文件F1~Fn代表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识别的文件;用实际文件L1~Ln代表被存储在存储装置系统20内的实际的文件数据。用目录FG指定各文件F;用逻辑设备LDEV指定实际文件L1~Ln。例如,可以把文件F1~F3分别排他地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在图23的例子中,由于已经对文件F1形成了访问请求,所以把实际文件L1的目录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
计算机10识别的各目标设备Dev分别被唯一地与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目标设备TD对应起来。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设置有多个目标设备TD,对一个目标设备TD附加多个逻辑设备LDEV(实文件)。例如,把多个实文件L1~L3排他地附加在目标设备TD1内。在图23的例子中,目标设备TD1被附加在存储实文件L1的逻辑设备LDEV内。即,为了对应于对计算机10中的目录FG的目标设备Dev的安装,而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对目标设备TD安装逻辑设备LDEV。
参照图24说明文件管理信息表ST6(?)。文件管理信息表ST6(?)中对应存储着由客户端计算机30指定的计算机侧的目录FG(文件名)与存储着存储装置系统20侧的实文件的目录信息(/mnt/ss/home fN)。
参照图25说明(a)的第一种解决方法中的对实文件的访问处理。计算机10的CPU11,从客户端计算机30接收对文件F的访问请求时,与存储装置系统20一起进行在图14中已经说过的附加处理(步骤SC500、SS500)。访问请求中,包含有用来识别对应于被请求访问的计算机侧的文件F的实文件L的识别信息。例如,在图22的例子中,计算机10的CPU11作为用来访问请求目录F1的目标设备Dev检索Dev1,并把指定应附加到检索到的目标设备Dev1中的目录L1的目录信息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接收到目录信息的存储装置系统20的CPU21,对唯一对应于计算机侧目标设备Dev1的目标设备TD1附加存储所请求的实文件数据的逻辑设备LDEV(L1)。计算机10的CPU11,从存储装置系统20接受附加结束报告时,就把目标设备Dev1安装到目录F1内。
计算机10的CPU11,作为访问请求把读/写请求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SC510);接收到读/写请求的存储装置系统20判定是否是读请求(步骤SS510);如果是写请求(步骤SS510:否),进行所请求的写处理(步骤SS520),结束本处理程序。
存储装置系统20,在判定为是读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S510:是),进行所请求的读处理(步骤SS530),把所读出的数据发送到客户端计算机30,结束本处理程序。
然后,参照图26~图28作为第五实施例来说明(a)的第二种解决方法。图26中,用文件F1~Fn代表由客户端计算机30(31)识别的计算机10中的文件;用VS1~VSn代表存储装置系统20内的对文件F访问时形成在逻辑设备LDEV上的虚拟卷;用Po1~Po3代表存储池Sp中的文件的实数据。目录FG指定文件F1~Fn;逻辑设备LDEV指定文件的实数据Po1~Po3。例如,可以把文件F1~F3分别排他地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在图26的例子中,由于对文件F1已经进行访问请求,所以仅把文件F1的目录安装在目标设备Dev1内。计算机10识别的各目标设备Dev,分别与存储装置系统20中的目标设备TD唯一地对应起来。
在存储装置系统20内,设置有多个目标设备TD,对一个目标设备TD附加唯一的逻辑设备LDEV(虚拟卷VS)。文件的实数据Po1~Po3被存储在由逻辑设备LDEV形成的存储池Sp内。一旦接收对规定的文件的访问请求,存储装置系统20例如就把实数据Po1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1内,并在逻辑设备LDEV1上形成虚拟卷VS1。将多个实数据Po1~Po3排他地附加在逻辑设备LDEV上。即,为了与对计算机10中的目录FG的目标设备Dev的安装对应起来,在存储装置系统20中对逻辑设备LDEV附加实数据Po。另外,实数据Po的存储区域,当初未把相当于对应的文件F的卷容量的区域确保在存储池内,故随文件F的更新存储区域被增大。存储装置系统20,在更新实际数据Po时要把因更新而追加的存储区域的地址加在管理地址上。
参照图27说明本实施例中所用的设备附加信息表ST2′。虚拟卷使用时的设备附加信息表ST2′,存储着用来附加虚拟卷的逻辑设备、为了形成虚拟卷而应附加的实际数据Po。对于逻辑设备LDEV0,将实数据Po1~Po3的某一个设为附加,或者设为无附加(NULL);对于逻辑设备LDEV0将实数据Po4~Po6的某一个设为附加,或者设为无附加(NULL)。
参照图28说明(a)的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对实文件的访问处理。计算机10的CPU11,从客户端计算机30接收对任意文件F的访问请求时,把对与任意文件F相对应的虚拟卷VS*的读/写请求发送到存储装置系统20(SC600)。以下为了使说明容易起见,以已经产生对文件F1访问请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存储装置系统20的CPU21判定对于与被请求访问的文件F1相对应的虚拟卷VS1是否已经附加了文件F1的实数据Po1(步骤SS600)。CPU21在判定为对虚拟卷VS1(逻辑设备LDEV0)已经附加了实数据Po1的情况下(步骤SS600:是),判定访问请求是否是读请求(步骤SS610)。CPU21在判定为不是读请求即是写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S610:否),进行对虚拟卷VS1的写处理,然后结束本处理程序。
CPU21在判定为是读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S610:是),进行对虚拟卷VS1的读处理(步骤SS62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通过格式化而把数据值“0”记录在虚拟卷VS内,所以,被读取出来的数据的值是存储在虚拟卷VS内的数据的值,或者在格式化后未进行写入的情况下,为“0”。
CPU21,在步骤SS600中,当判定为对虚拟卷VS1(逻辑设备LDEV0)未附加实数据Po1的情况下(步骤SS600:否),判定访问请求是否是读请求(步骤SS630)。CPU21,在判定为是读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S630:是),读出ALL0,作为数据而取得(步骤SS640)。即,由于成为对象的实数据Po1未被附加在虚拟卷VS1上,并不存在应读出的数据,所以,把值“0”从读写控制器(盘控制器)返回去。
CPU21,在判定为不是读请求即是写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S630:否),把对应的实际数据Po1附加在虚拟卷VS1上(步骤SS645)。或者与读请求的情况一样,由于作为应写入的虚拟卷VS附加了实数据Po1的虚拟卷VS1并不存在,所以也可以取得ALL0。即,在本实施例中,ALL0代表请求处理的执行结果不成功。
CPU21把读出来的数据或所取得的数据发送到计算机10(步骤SS650),结束本处理。计算机10接收从存储装置系统20读出来的数据值或值“0”(步骤SC610),结束本处理程序。
在后者(b)的情况下,例如,通过设置图29所示的表,就能够对每个客户端计算机把目标设备安装在适当的目录内。
如图29所示,用来识别各客户端计算机的IP地址与各客户端计算机可使用的目标设备被一一对应。计算机10从客户端计算机接收到访问请求时,取得客户端计算机的IP地址,并决定应让其访问的目标设备。在由其他客户端计算机正在使用所决定的目标设备的情况下,计算机10通知客户端计算机在规定期间内不可访问的旨意,经过规定期间之后,把中断访问的请求发送给存储装置系统20。
或者,计算机10立刻对存储装置系统20发送中断访问的请求,并对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对所希望的文件的访问。
即使在以上说明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存储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资源的有效灵活利用。
·其他实施例:
(1)参照图30~图31说明对存储装置系统20询问设备的容量和状态的询问处理(Inquiry处理)。图30是其他实施例中的由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识别的文件信息和目标设备信息、存储装置系统中的文件目标设备与逻辑设备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31是询问处理中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在图30的例子中,文件F1被安装在计算机10的目标设备Dev1内,逻辑设备被安装在存储装置系统20的目标设备TD1内。像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存储装置系统20的目标设备TD1与计算机10的目标设备Dev1存在唯一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一旦计算机10接受来自客户端计算机30的询问请求,就把“询问请求”发送给作为启动程序端口的目标设备层(Dev层)。在图30的例子中,虽然已经定义了目标设备Dev1、2和5,但是并未定义目标设备Dev3、4。因此,不存在有关目标设备Dev3、4的信息。
计算机10经已经被定义的目标设备Dev1、2和5对目标端口(存储装置系统20的目标设备TD)发送询问(步骤SC700)。接受了询问的存储装置系统20,对与计算机10侧的目标设备Dev1、2和5相对应的存储装置系统20侧的目标设备TD1、2和5,取得容量和状态(步骤SS700)。
在图30的例子中,把逻辑设备L1附加在目标设备TD1内,而在其余的目标设备TD2、5中未附加逻辑设备。因此,存储装置系统20对目标设备TD1将状态:附加中、容量:逻辑设备L1的容量作为应答,对目标设备TD2、5将状态:未附加、容量:0作为应答,并发送到计算机10(步骤SS710),结束本处理程序。
计算机10接收应答(步骤SC710),把接收到的应答返回给客户端计算机30,然后结束本处理程序。
按照以上的询问处理,可以从客户端计算机30、31取得有关存储装置系统20具备的目标设备TD的状态和逻辑设备的容量的信息。而且,客户端计算机30、31,除如上所述那样直接把询问请求发送到存储系统100之外,也可以经网络40与业务主计算机51连接,经业务主计算机51具备的应用程序对存储系统100发送询问请求。
(2)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对存储系统设置有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置多台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必须防止计算机间的目标设备的重复利用。例如,对计算机显示目标设备的使用状况,计算机根据这种使用状况对存储装置系统发送访问请求。或者,对每台计算机事先固定逻辑设备,即,事先决定对每台计算机可利用的目标设备,由此,就能够防止目标设备的重复利用。
(3)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把对抽点打印文件的访问处理流程和抽点打印取得处理流程组合起来。这种情况下,抽点打印取得后可以立即访问抽点打印文件。即,由于目标设备Dev是已经安装到了存储有新取得的抽点打印文件的目录中,所以可以立即访问(读出/写入)抽点打印文件。
以上,根据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存储系统、计算机、存储系统的控制方法,但是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当然,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宗旨和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变更、改进,同时在本发明中还包含其等价物。

Claims (22)

1.一种存储系统,具备计算机和由计算机访问的并具有多个逻辑存储区的存储装置系统;
所述计算机,
具有:
对应于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接收对作为由所述计算机识别的存储区的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中一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访问请求的接收部;
从被计算机识别为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被已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
把所述目标设备安装在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单元;和
把对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所述逻辑存储区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发送部;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
具有:
形成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存储装置;
能分配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中、一个逻辑存储区的所述多个目标设备;
接收由所述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访问请求的接收部;和
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请求所述访问的逻辑存储区的分配切换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机,
还具有把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与所述目标设备对应起来的计算机侧对应信息;
所述目标设备指定单元用所述计算机侧对应信息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还具有把所述逻辑存储区与所述目标设备对应起来的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用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请求所述访问的逻辑存储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访问请求,包含识别对应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所述逻辑存储区的存储区识别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用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和所述存储区识别信息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请求所述访问的逻辑存储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逻辑存储区是根据访问的请求虚拟形成的虚拟存储区;
所述计算机还具有把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与所述目标设备对应起来的计算机侧对应信息;
所述目标设备指定单元用所述计算机侧对应信息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目标设备;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还具有把所述虚拟存储区与所述目标设备对应起来的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用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对应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逻辑存储区来形成所述虚拟存储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访问请求,包含识别对应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逻辑存储区的存储区识别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用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和所述存储区识别信息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请求所述访问的逻辑存储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逻辑存储区,是由主信息与对该主信息的差分信息虚拟形成的虚拟存储区;
所述计算机,还具有把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与所述目标设备对应起来的计算机侧对应信息;
所述目标设备指定单元用所述计算机侧对应信息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还具有把所述虚拟存储区与所述目标设备对应起来的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用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对应于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逻辑存储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访问请求,包含:识别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识别信息、识别所述主信息的主信息识别信息、识别为形成请求所述访问的虚拟存储区所必要的所述差分信息的差分信息识别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用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侧对应信息、所述主信息识别信息和差分信息识别信息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请求所述访问的逻辑存储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机,还具有:
判定应该对应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判定单元;和
在判定为应该对应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情况下,拆除所述目标设备的拆除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中的分配切换单元,还具有:
判定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分配到其他逻辑存储区的分配判定单元;
在判定为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分配到其他逻辑存储区的情况下,解除对所述其他逻辑存储区的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分配的分配解除单元;和
把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到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逻辑存储区的分配单元。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设置有把被存储在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内、一个逻辑存储区中的主信息在任意时期保存到其他存储区内的软件瞬间备份单元;
所述计算机具备对于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请求取得所述任意时期的主信息的软件瞬间备份请求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件瞬间备份单元,通过把被存储在所述一个逻辑存储区内的任意时期的主信息复制到其他逻辑存储区来实现所述任意时期的主信息的保存。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件瞬间备份单元,通过把对被存储在所述一个逻辑存储区内的主信息的变更历史记录在其他逻辑存储区内来实现所述任意时期的主信息的保存。
13.一种存储系统,具备计算机以及具有存储主信息的逻辑存储区和存储用来提供任意时期内的所述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的存储装置系统;
所述计算机,具有:
接收对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访问请求的接收部;
从被计算机识别为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对应于存储用来提供被请求所述访问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所述逻辑存储区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和
把对存储用来提供被请求所述访问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发送部;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具有:
形成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存储装置;
能分配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中、一个逻辑存储区的所述多个目标设备;
接收由所述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访问请求的接收部;和
根据所述访问请求,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存储用来提供请求所述防问的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的分配切换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用来提供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是复制了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通过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存储复制了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来对所述计算机提供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存在多个所述主信息;
存储所述主信息的逻辑存储区是接受访问请求而形成的虚拟存储区;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还具有对所述主信息分配的目标设备;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还对分配给所述主信息的目标设备分配存储所述多个主信息中请求所述访问的主信息的实际数据的逻辑存储区,由此对所述计算机提供请求了所述访问的主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用来提供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的信息,是对所述任意时期之前的主信息的变更历史的信息;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还具备使用所述任意时期内的所述变更历史和所述主信息来形成虚拟存储区的虚拟存储区形成单元;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通过对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所述被形成的虚拟的存储区,来对所述计算机提供所述任意时期内的主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更历史的信息中,包含有:对于所述主信息的变更处的变更前的信息的变更前信息和用来识别生成变更前信息的任意时期的时期识别信息;
所述虚拟存储区形成单元,用与相当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的任意时期的所述时期识别信息相关联的所述变更前信息来形成所述虚拟存储区。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存在多个所述主信息;
存储所述主信息的逻辑存储区是接受访问请求而形成的虚拟存储区;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还具有对所述主信息分配的目标设备;
所述分配切换单元,还对分配给所述主信息的目标设备分配存储所述多个主信息中请求所述访问的主信息的实际数据的逻辑存储区,由此对所述计算机提供请求了所述访问的主信息。
19.一种存储系统,具备计算机和由计算机访问的并具有多个逻辑存储区的存储装置系统;
所述计算机,具有:
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提供被所述计算机识别的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计算机侧存储区提供单元;
接收对所述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中一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访问的请求的接收部;
从被计算机识别为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
判定应该对应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判定单元;
在判定为应该对应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安装在所述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情况下,拆除所述目标设备的拆除单元;
接收到来自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分配结束通知后,把所述目标设备安装到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单元;和
把对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所述逻辑存储区的、经被指定的所述目标设备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的发送部;
所述存储装置系统,具有:
形成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存储装置;
能分配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中、一个逻辑存储区的所述多个目标设备;
接收由所述计算机发送的所述访问请求的接收部;
根据所述防问请求,判定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被分配到其他逻辑存储区的分配判定单元;
在判定为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分配到其他逻辑存储区的情况下,解除对所述其他逻辑存储区的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分配的分配解除单元;
把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分配到对应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逻辑存储区的分配单元;和
在所述分配正常结束了的情况下,将所述分配结束通知通知所述计算机的分配结束通知单元。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分配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的所述逻辑存储区,是通过排他地分配对应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所述计算机侧存储区的实际数据而形成的虚拟的存储区。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逻辑存储区,包含存储主信息的逻辑存储区和存储用来提供任意时期内的所述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所述被指定的目标设备,被分配给存储用来提供任意时期内的所述主信息的信息的逻辑存储区。
22.一种计算机,对具有形成多个逻辑存储区的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的存储装置系统进行访问,
具备:
分别对应所述多个逻辑存储区,提供由所述计算机识别的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计算机侧存储区提供单元;
接收对所述多个计算机侧存储区中一个计算机侧存储区的访问的请求的接收部;
从被计算机识别为所述存储装置系统中的访问对象的多个目标设备中,指定应安装在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指定单元;
判定应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目标设备是否已经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安装判定单元;
在判定为应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目标设备已经被安装在其他计算机侧存储区内的情况下,拆除所述目标设备的拆除单元;
接收到来自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分配结束通知之后,把所述目标设备安装在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的安装单元;和
把对与被请求所述访问的计算机侧存储区相对应的所述逻辑存储区的、经被指定的所述目标设备的访问请求发送到所述存储装置的发送部。
CN200610066171XA 2005-03-25 2006-03-24 存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712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7475 2005-03-25
JP2005087475 2005-03-25
JP2006015741 2006-01-2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99061A Division CN101373418B (zh) 2005-03-25 2006-03-24 存储系统和访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8056A CN1838056A (zh) 2006-09-27
CN100407122C true CN100407122C (zh) 2008-07-30

Family

ID=3599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990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3418B (zh) 2005-03-25 2006-03-24 存储系统和访问方法
CN20061006617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7122C (zh) 2005-03-25 2006-03-24 存储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990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3418B (zh) 2005-03-25 2006-03-24 存储系统和访问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40415B2 (zh)
EP (1) EP1705555B1 (zh)
CN (2) CN1013734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05472A1 (en) * 2006-06-30 2008-01-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Running applications from removable media
JP4703738B2 (ja) * 2009-03-18 2011-06-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ジ装置
US8959300B2 (en) * 2010-05-18 2015-02-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ascade ordering
WO2016018439A1 (en) * 2014-07-30 2016-02-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ile directory storage on a storage device
JP6620238B2 (ja) * 2016-06-06 2019-12-11 株式会社日立システムズ データ移行システム、データ移行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4866A1 (en) * 1998-06-29 2004-03-18 Blumenau Steven M. Mapping of hosts to logical storage units and data storage ports in a data processing system
US20040133575A1 (en) * 2002-12-23 2004-07-08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cheduled creation of point-in-time views
US20050066222A1 (en) * 2003-09-23 2005-03-24 Revivi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me dependent data storage and recov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9152A (en) 1994-10-13 1997-07-15 Vinc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static snapshot of data stored on a mass storage system
JP3993773B2 (ja) 2002-02-20 2007-10-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トレージサブシステム、記憶制御装置及びデータコピー方法
US7249218B2 (en) * 2002-08-29 2007-07-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program for managing an out of available space condition
JP4054690B2 (ja) * 2003-02-13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4292882B2 (ja) * 2003-03-18 2009-07-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複数のスナップショット維持方法及びサーバ装置及びストレージ装置
JP4400913B2 (ja) * 2003-11-26 2010-01-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スクアレイ装置
JP4490451B2 (ja) * 2007-03-02 2010-06-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階層型ストレージ管理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要求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要求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4866A1 (en) * 1998-06-29 2004-03-18 Blumenau Steven M. Mapping of hosts to logical storage units and data storage ports in a data processing system
US20040133575A1 (en) * 2002-12-23 2004-07-08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cheduled creation of point-in-time views
US20050066222A1 (en) * 2003-09-23 2005-03-24 Revivi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me dependent data storage and recove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40415B2 (en) 2009-12-29
US20060218368A1 (en) 2006-09-28
EP1705555B1 (en) 2013-07-10
CN101373418A (zh) 2009-02-25
CN1838056A (zh) 2006-09-27
EP1705555A1 (en) 2006-09-27
CN101373418B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3780B1 (en) Multi-node removal
CN100472463C (zh) 用于对存储区中的选定数据执行操作的方法和设备
US8255420B2 (en) Distributed storage
CN102681789B (zh) 在一储存系统架构下产生一虚拟卷的数据存取方法
US796647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logical volume in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
US8209505B2 (en)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of taking over logical unit in storage system
US5845295A (en) System for providing instantaneous access to a snapshot Op data stored on a storage medium for offline analysis
US20070185934A1 (en) Restoring a file to its proper storage tier in an 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JP5277991B2 (ja) 割当制御プログラム、割当制御装置及び割当制御方法
JP4987307B2 (ja)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US8386707B2 (en) Virtual disk management program, storage device management program, multinode storage system, and virtual disk managing method
CN101179593B (zh) 访问环境构建系统及方法
US20100036896A1 (en) Computer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aging Backup of Data
CN101556529A (zh) 具有多个存储系统模块的存储系统
US20090077099A1 (en) Method and Infrastructure for Storing Application Data in a Grid Application and Storage System
US20050210314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storage system
CN101799743A (zh) 用于逻辑卷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80909A (zh) 计算机系统及其管理方法以及程序
CN100407122C (zh) 存储系统
JP2003248630A (ja) 媒体識別子に基づいてデータストレージ媒体へのドライブアクセスをセキュア化する方法
CN101147118A (zh) 用于重新配置存储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CN101165645B (zh) 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操作控制信息的设定方法
WO2007134918A1 (en) Distributed storage
US20090228658A1 (en) Management method for cache memory, storage apparatus, and computer system
CN104272281A (zh) 计算机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环境转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