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038476A1 -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038476A1
WO2020038476A1 PCT/CN2019/102380 CN2019102380W WO2020038476A1 WO 2020038476 A1 WO2020038476 A1 WO 2020038476A1 CN 2019102380 W CN2019102380 W CN 2019102380W WO 2020038476 A1 WO2020038476 A1 WO 202003847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ound
microphone
electronic component
guide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023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王跃强
李永坚
陈云斌
张浩锋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003847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038476A1/zh
Priority to US17/172,06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272278B2/en
Priority to US17/646,865 priority patent/US11627399B2/en
Priority to US18/297,905 priority patent/US20230247338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10Electronic devices other than hearing ai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H04R1/083Special constructions of mouthpie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06Hearing ai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14Side-members
    • G02C5/143Side-members having special ear pie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14Side-members
    • G02C5/20Side-members adjustable, e.g. telescopic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22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8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erforming functions other than acoustics, e.g. electric cand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3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4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 H04R1/406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46Special adaptations for use as contact microphones, e.g. on musical instrument, on stethosco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05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combining the signals of two or more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33Headphones for stereophonic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microphone with electric circuitry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7Monophonic and stereophonic headphones with microphone for two-way hands fre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13Hearing devices using bone conduction transducers

Definitions

  •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cludes a component body.
  • a cavity is formed inside the component body, and a first circuit board and a second circuit board inclined to each other are disposed in the cavity.
  • the side walls of the circuit board facing the component body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microphone element and a second microphone element.
  • the component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ound guiding hole on a side wall opposite to the first microphone element, and the first sound guiding hole is used for introducing sound to the first microphone element;
  • a second sound guide hole is provided on the opposite side wall of the microphone element, and the second sound guide hole is used for introducing sound to the second microphone element.
  • the module body 10 includes a receiving body 11 and a cover 12.
  • the accommodating body 11 is hollow inside to form the cavity 111.
  • the accommodating body 11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112 communicating with the cavity 111.
  • the cover 12 is disposed on the opening 112 and covers the opening.
  • the cavity 111 is closed.
  • the cavity 111 may be an internal cavity formed by assembly of two or more parts together, or may be an internal cavity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 a mold during the integral molding process of the component.
  • the cavity 111 may be used to receive a plurality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circuit structures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 the component body 10 may be used to seal the cavity 111, and the cavity 111 may be completely sealed by the component body 10, or may be sealed by the component body 10 and other accessories on the component body 10.
  • FIG. 7 is a partial cross-sectional view of an embodiment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soft cover layer 122 after the soft cover layer 122 extends to contact the outer area 1132 of the opening edge 113, it further extends along the area between the cover portion 1212 and the opening edge 113 to the inner area 1131 of the opening edge 113. Between the inside area 1131 of the opening edge 113 and the covering portion 1212, the covering portion 1212 is pressed onto the inside area 1131 of the opening edge 113 to form an "opening edge 113-soft cover layer 122-covering portion 1212-soft cover" Layer 122 "structure.
  •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further includes a circuit component 13 disposed in the cavity 111, and the circuit component 13 is provided with a switch 1311.
  • an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circuit board 131 and a plane on which the cover 12 is located is in a range of 5 ° -20 °.
  •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circuit board 131 and the plane on which the cover 12 is located may be within an included angle range, such as 5 ° Any angle of, 8 °, 10 °, 15 °, 20 ° is not specifically limited here.
  • the cover body 12 or the first sound guide hole 1223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second sound guide hole 114 on a side wall of the containing body 11.
  • the soft-hard combined double-layer circuit board may be a circuit board including regions of different hardness. Specifically, two sides of the soft-hard combined double-layer circuit board are rigid circuit boards with higher hardness, and a flexible medium with lower hardness is in the middle. Connection plate.
  • the flexible connection board divides the rigid circuit board into two regions, and the two regions form a first circuit board 131 and a second circuit board 132, respectively.
  • the number of the annular ridge portion 41 and the annular connection portion 42 may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actual use.
  • the number of the annular ridge portion 41 and the annular connection portion 42 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length of the protective sleeve 40.
  • the width of the protective sleeve 40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s set.
  • the annular ridge portion 41 on the side facing the inner region of the bent shape may not be provided with a groove 41 on the inner side wall of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sleeve 40 .
  • the width of the groove 41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protective sleeve 40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side facing the outer side of the bent shape toward the inner side towards the bent shape, so that the inner area facing the bent shape becomes smaller.
  • the inner wall of the protective sleeve 40 corresponding to the annular ridge portion 41 on one side is not provided with a groove 411.
  • the angle between the symmetry plane ⁇ of the spectacle frame 21 and the symmetry plane ⁇ of the connecting member 23 is related to the head shape of the user. For example, the angle corresponding to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rowd and the Asian crowd is different.
  •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temple main body 221 is supported by the user's ea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de of the temple main body 221 is abutted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user's head to fix the bone conduction speaker 31 in a suitable position. .
  • the eyeglass frame 21 may be far away from the user's eye, and the earphone eyeglass frame 21
  • the fitting surface 311 of the bone conduction speaker 31 cannot be fitted to the back of the auricle because it is far away from the back of the auricle; if the distance is small, when using the glasses function and the headphon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tacle frame 21 and the bone conduction speaker 31 clamp the head too tightly before and after the user's head at the same time, which causes discomfort to the user, or when the distance is too small, it is even difficult to use both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 the distance h3 between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rotation axis 2311 of each hinge 231 and the center point O of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311 of the bone conduction speaker 31 corresponds to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rotation axis 2311 of the hinge 231 to the connection surface 311 and the user.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butment on the back of the auricle; and the vertical distance h2 of the line connecting the symmetrical center point of the spectacle frame 21 to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pivot axis 2311 of the two hinges 231 corresponds to 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of the user's head to the back of the ear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组件及容纳所述电子组件的眼镜,所述电子组件包括组件本体,组件本体内部形成腔体,腔体内设置有相互倾斜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组件本体的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元件和第二麦克风元件。其中,所述组件本体在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相对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音孔,所述第一导音孔用于将声音导入至第一麦克风元件;所述组件本体在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相对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音孔,所述第二导音孔用于将声音导入至第二麦克风元件。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充分利用电子组件的空间,在电子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优先权信息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8月24日提交的中国申请号为201810975514.7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组件及容纳所述电子组件的眼镜。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产品等的多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麦克风的电子设备在采集语音信号时,容易受到其他噪声的影响,比如周围环境中的噪音,别人讲话的声音,导致麦克风不能接收到纯净的语音信号。双麦克风技术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降噪技术,通过分析双麦克风采集的信号可以区分出语音信号和其他噪声的影响。
然而,一般情况下,双麦克风的使用需要电子设备中集成更多的电子器件和更复杂的电路结构,这无疑需要增加电子设备的空间,难以满足电子设备轻薄化要求。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电子组件的安装及组合方式,使得电子设备既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容纳双麦克风及其他的电子元件,又能满足轻薄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包括组件本体,组件本体内部形成腔体,腔体内设置有相互倾斜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 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组件本体的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元件和第二麦克风元件。其中,所述组件本体在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相对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音孔,所述第一导音孔用于将声音导入至第一麦克风元件;所述组件本体在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相对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音孔,所述第二导音孔用于将声音导入至第二麦克风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本体包括容置本体和盖体;所述容置本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腔体,所述容置本体设置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开口上并将所述腔体封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面向所述盖体设置,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面向所述盖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音孔设置于所述盖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以平行或倾斜于所述盖体的方式面向所述盖体,且所述第一导音孔垂直或倾斜于所述盖体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音孔的中轴线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容置本体设置,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设置于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容置本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孔设置于与所述盖体或所述第一导音孔相对的所述容置本体的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孔的中轴线与第二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孔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导音孔的中轴线重合或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与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或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为骨传导麦克风,所述骨传导麦克风通过第二导音孔伸出所述容置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硬质支架以及一体注塑于所述支架的表面上的软质盖层,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容置本体进行机械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麦克风孔,所述软质盖层覆盖所述麦克风孔,且在对应所述麦克风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音件,所述第一挡音件经所述麦克风孔朝向所述腔体的内部延伸,并定义一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音孔连通,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从所述导音通道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导音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本体在对应所述第二导音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音件,所述第二挡音件经所述第二导音孔朝向所述腔体的内部延伸,以限制声音向第二麦克风元件的传输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面积。所述开口和所述盖体呈对应的长条状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沿所述盖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电路板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还间隔设置有开关和发光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还设置有主控芯片和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由柔性电路板或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制成;其中,所述柔性电路板在所述腔体内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或所述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包括柔性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柔性连接板两端的硬性电路板,两个所述硬性电路板相互倾斜设置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眼镜,所述眼镜包括:眼镜架,所述眼镜架包括眼镜框以及两条眼镜腿,所述眼镜腿包括与所述眼镜框连接的镜腿 主体,至少一条所述镜腿主体包括如上述的电子组件,所述容置本体为所述镜腿主体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眼镜腿还包括与所述镜腿主体远离所述眼镜框的端部通过铰链进行铰接的连接件;所述眼镜还包括骨传导扬声器,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设置成使得所述骨传导扬声器相对于所述镜腿主体能够在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并在所述骨传导扬声器处于所述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能够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附图说明
本申请将以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并非限制性的,在这些实施例中,相同的编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其中:
图1是本申请电子组件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电子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电子组件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电子组件在组合状态下沿图2中的A-A轴线的截面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电子组件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图;
图8为本申请电子组件在组合状态下沿图2中的B-B轴线的截面图;
图9本本申请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与图8不同夹角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电子组件在组合状态下沿图2中的C-C轴线的截面图;
图11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的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沿D-D轴线的截面图;
图14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原始状态图;
图15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原始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16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弯折状态图;
图17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弯折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18至图21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相关面的示意图;
图22至图23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相关元件之间的距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申请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
本申请中的电子组件可应用于电子设备当中,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任何需要对内部结构进行密封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具有电 路组件、电子器件的眼镜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图1是本申请电子组件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电子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图;图3是本申请电子组件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图;图4是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至图4所示,电子组件包括组件本体10,组件本体内部形成腔体111。这里所说的电子组件可以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或需求的电子设备,此处不做限制。
组件本体10可以是由至少两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的结构;也可以是由一体成型技术制造而成的结构,例如通过一体注塑工艺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组件本体10的空间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长方体、正方体、椭球体、球体、锥体以及其他不规则空间形状等。所述组件本体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硅胶、橡胶、塑胶、玻璃、陶瓷、合金、不锈钢等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组件本体10包括容置本体11和盖体12。所述容置本体11内部中空形成所述腔体111,所述容置本体11设置有与所述腔体111连通的开口112,所述盖体12盖设于所述开口112上并将所述腔体111封闭。所述腔体111可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部件组装时共同构成的内部空腔;也可以是组件在一体成型过程中,根据成型模具形状所形成的内部空腔。所述腔体111可以用于容纳电子组件的多个电子元件和电路结构。所述组件本体10可以用于密封腔体111,所述腔体111可以是由组件本体10完全密封的,也可以是由组件本体10和组件本体10上的其他配件共同密封的。
其中,容置本体11可以为电子设备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容置本体11具体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用于盛放例如电路板、电池以及电子元件等的结构,例如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外壳等的整体或者一部分。
另外,容置本体11通过设置具有开口112的腔体111用来容置上述电路板、电池以及电子元件等。所述开口112与所述腔体连通,用于上述电路板、电池以及电子元件等的装卸通道。具体地,开口112的数量可以 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此处不做限定。
盖体12的形状至少部分与上述开口112匹配,从而将盖体12盖设在开口112上对腔体111进行密封。其中,盖体12的材质可以与容置本体11不同,或者至少部分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包括硬质支架121以及软质盖层122。其中,硬质支架121用于与容置本体11进行机械连接,软质盖层122一体注塑于硬质支架121的表面上,用于在硬质支架121与容置本体11连接后为腔体111提供密封。
具体地,硬质支架121的材质可以为硬质的塑胶,软质盖层122的材质可以为软质的硅胶、橡胶等。其中,硬质支架121朝向容置本体11一侧的形状可与开口112匹配,以通过插接、扣合等方式固定于腔体111的开口112上,从而与容置本体11机械连接在一起。而硬质支架121与容置本体11连接处容易形成缝隙而降低腔体111的密封性,进一步地,软质盖层122一体注塑而形成在硬质支架121远离容置本体11的外表面上,可进一步覆盖在硬质支架121与容置本体11的连接处,从而实现腔体111的密封。
上述方式中,盖体12包括硬质支架121以及一体注塑于硬质支架121的表面上的软质盖层122,硬质支架121与容置本体11进行机械连接,软质盖层122进一步在硬质支架121与容置本体11连接后为腔体111提供密封,且软质盖层122更有利于贴合硬质支架121与容置本体11之间的缝隙,以进一步提高电子组件的密封性,从而提高电子组件的防水效果。同时,硬质支架121与软质盖层122一体注塑而成,能够简化电子组件的装配工序。
在一实施方式中,硬质支架121包括插入部1211和覆盖部1212,覆盖部1212盖设在开口112上,插入部1211设置在覆盖部1212的一侧, 并沿腔体111的内壁延伸入腔体111内,以将覆盖部1212固定在开口112上。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插入部1211还可以不通过腔体111的内壁进行插接,例如,腔体111的内部还可设置有与硬质支架121的插入部1211的形状匹配的插接部,使得插入部1211能够与插接部插接,将插接部固定在腔体111内部。例如,插入部1211的形状为圆柱体,此时插接部可以为能够包绕该圆柱体插接部的圆环,其中,圆环的插接部的内径可适当小于圆柱体的插接部的外径,从而使得在插入部1211插接在插接部中时与插接部过盈配合而使得硬质支架121能够与腔体111稳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插接方式,只要能够使得插入部1211插入腔体111内部并与腔体111固定即可。
具体的,覆盖部1212设置在插入部1211背离腔体111的一侧,并在插入部1211插入腔体111后覆盖在开口112上。其中,覆盖部1212可以为完整结构,或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在其上设置一些孔洞,从而实现一定的功能。
请进一步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电子组件在组合状态下沿图2中的A-A轴线的截面图。在一实施方式中,容置本体11包括用于定义开口112的开口边缘113,覆盖部1212压合在开口边缘113的靠近开口112的内侧区域1131,软质盖层122覆盖在覆盖部1212远离容置本体11的外表面上,并压合在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外围的外侧区域1132上,进而实现与开口边缘113之间的密封。
其中,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和外侧区域1132均属于开口边缘113,而并非开口边缘113之外的其它区域。其中,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为开口边缘113的靠近开口112的区域,而开口边缘113的外侧区域1132为开口边缘113的远离开口112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中,硬质支架121的覆盖部1212压合在开口边缘113的靠近开口112的内侧区域1131,能够使得覆盖部1212首先对开口边缘113处进行初步密封。但是,由于容置本体11与硬质支架121均为硬质材质,二者之间的连接以及覆盖部1212的进一步覆盖也并不能够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在覆盖部1212压合在开口边缘113并远离开口112的端部容易与开口边缘113之间产生缝隙,并进一步通过该缝隙与腔体111贯通,从而降低密封性。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软质盖层122覆盖在覆盖部1212远离容置本体11的外表面上,并进一步压合在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外围的外侧区域1132上,从而能够将硬质支架121的覆盖部1212与开口边缘113之间产生的缝隙进一步覆盖,且由于软质盖层122为软质材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组件的密封效果而使得电子组件的防水性更好。
请进一步参阅图6,图6是图5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在盖体12扣合状态下,覆盖部1212的外围覆盖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并与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接触;而软质盖层122设置在覆盖部1212远离容置本体11的一侧,从而使得位于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的覆盖部1212夹设在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与软质盖层122之间,且软质盖层122进一步向覆盖部1212远离开口112的方向以及朝向开口边缘113的方向延伸,直至与开口边缘113的外侧区域1132接触,从而使得覆盖部1212与开口边缘113的接触端面和软质盖层122与开口边缘113的接触端面彼此平齐设置,并在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上从而形成“开口边缘113-覆盖部1212-软质盖层122”的结构。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请进一步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电子组件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图。本应用场景中,软质盖层122在延伸至与开口边缘113的外侧区域1132接触后,进一步沿覆盖部1212与开口边缘113之间 的区域延伸至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进而假设在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与覆盖部1212之间,并由覆盖部1212压合在开口边缘113的内侧区域1131上从而形成“开口边缘113-软质盖层122-覆盖部1212-软质盖层122”的结构。本应用场景中,软质盖层122在覆盖硬质支架121的覆盖部1212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硬质支架121和开口边缘113之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腔体111与盖体12之间的密封,以及进一步提高电子组件的防水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7,电子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腔体111内的电路组件13,电路组件13上设置有开关1311。
具体地,电路组件13可包括第一电路板131,开关1311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1朝向腔体111的开口112的外部一侧。其中,开关13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开关1311的数量为多个时,可间隔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上。
相应地,硬质支架121上设置有与开关1311对应的开关孔1213,软质盖层122进一步覆盖开关孔1213,且在对应开关孔1213的位置设置有抵压部1221,抵压部1221经开关孔1213朝向腔体111的内部延伸,在软质盖层122的对应位置被按压时,抵压部1221抵压电路组件13上的开关1311,从而触发电路组件13执行预设的功能。
其中,软质盖层122上设置的抵压部1221由软质盖层122朝向支架121的一侧朝向开关孔1213以及开关1311的方向凸出形成,抵压部1221的形状与开关孔1213匹配,使得在软质盖层122对应的位置被按压时,抵压部1221能够穿过开关孔1213到达第一电路板131上的对应的开关1311。同时抵压部1221沿朝向开关1311方向的长度设置成能够使得在软质盖层122对应的位置无按压时不抵压开关1311,而在被按压时能够抵压对应的开关1311即可。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软质盖层122上对应于抵压部1221的位置朝向背离硬质支架121的一侧进一步凸出形成以凸起的按压部1222,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明确开关1311的位置,并通过按压对应的按压部1222从而出发电路组件13执行相应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麦克风组件。进一步,所述电子组件可以包括双麦克风组件。所述双麦克风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所述第一麦克风组件可以设置在距离主声源(例如,人的嘴巴)较近的位置,第二麦克风可以设置于距离主声源较远的位置。所述第一麦克风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麦克风元件及安装所述第一麦克风的电路板,所述第二麦克风组件可以包括第二麦克风元件及安装所述第二麦克风的电路板。在一些实施例中个,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按照特定的方式分布在所述电子组件中,使得主声源(例如,人的嘴巴)位于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指向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的方向上。
当用户佩戴所述电子组件时,由于嘴巴(主声源)相对于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的距离比环境中其他声源(例如,噪声源)相对于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的距离近,可以认为嘴巴是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的近场声源。对于近场声源,两组麦克风组件所接收到的声音大小与距声源的距离相关。由于第一麦克风组件距离主声源较近,因此第一麦克风组件将接收到较大的音频信号V J1;第二麦克风组件距离主声源较远,因此第二麦克风组件将接收到较小的音频信号V J2,即V J1>V J2
由于环境中的噪声源相对于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的距离较远,可以认为环境中的噪声源是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的远场声源。对于远场声源,两组麦克风组件接收到的噪声信号大小相近,即V Y1≈V Y2
因此,第一麦克风组件接收到的声音总信号为V 1=V J1+V Y1,第二组麦克风组件接收到的声音总信号为V 2=V J2+V Y2,为排除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中的噪声,可以对第一麦克风组件声音总信号与第二麦克风组件声音总信号做差分处理。差分处理的形式可以是按照如下形式:
V=V 1-V 2=(V J1-V J2)+(V Y1-V Y2)≈V J1-V J2   (1)
进一步地,根据公式(1)获得的信号的差分结果,结合第一麦克风组件和第二麦克风组件相对于主声源的距离,可以进一步获得第一麦克风组件和/或第二麦克风组件实际获得的主声源发出的音频信号,即V J1或V J2
因此,为保证最终获得的音频信号的质量,应使公式(1)中获得的信号的差分结果尽可能大,即V J1>>V J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这一效果:使第一麦克风组件的安装位置尽可能靠近主声源(如人的嘴部);使第二麦克风组件的安装位置尽可能远离主声源(如人的嘴部);隔绝两个麦克风空间;在两个麦克风组件之间设置挡音件等。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手段均可以实现提高音频信号质量的效果,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使第一麦克风组件的安装位置尽可能靠近主声源(如人的嘴部),可以将安装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第一电路板131设置为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为使第二麦克风组件的安装位置尽可能远离主声源(如人的嘴部),可以将安装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第二电路板132设置为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灵活调整以满足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所需的安装位置。例如,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可以相互垂直或者以任意角度倾斜。同时也可以在每个麦克风组件安装区域设置相应的导音通道及挡音件。具体的安装方式可以进一步参见图8-10及其相关描述。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进一步参阅图8、图9,图8为本申请电子组件 在组合状态下沿图2中的B-B轴线的截面图;图9是本申请中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具有与图8中不同夹角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路板131包括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具体地,所述第一电路板131面向所述盖体12设置,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1面向所述盖体12的一侧。例如,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开关1311间隔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上。具体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用于接收来自电子组件外部的声音信号,并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进行分析处理。
相应地,支架121上设置有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对应的麦克风孔1214,软质盖层122上设置有与麦克风孔1214对应的第一导音孔1223。第一导音孔1223可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对应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导音孔1223设置于所述盖体12上,第一导音孔1223的一端连接盖体12上的麦克风孔1214,第一导音孔1223的另一端面向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从而可以缩短导音距离,提高导音效果。
具体的,第一电路板131以平行或倾斜于所述盖体12的方式面向所述盖体12,且所述第一导音孔1223垂直或倾斜于所述盖体12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112的深度方向相对于容置本体11的底部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当所述开口112是竖直的,所述盖体12盖上后相对于容置本体11为水平的;当所述开口112是倾斜的,所述盖体12盖上后相对于容置本体11为倾斜的,所述倾斜为面向人体嘴部一侧倾斜,此方式可以使第一导音孔1223更直接的面向人的嘴部或面部,提高麦克风组件获取主声源声音的效果。
进一步的,当开口112是倾斜的,开口112所在平面与容置本体宽度方向所在平面的夹角位于10°~30°范围内,以使得第一导音孔1223更进一步面向人的嘴部区域。具体的,当开口112是倾斜的,开口112所在 平面与容置本体宽度方向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任意角度,例如10°、15°、20°、23°、27°、30°等均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第一导音孔1223贯通软质盖层122设置,当所述开口112为竖直的且第一电路板131平行于盖体12时,第一导音孔1223垂直于盖体12设置,即第一导音孔1223为竖直的;当所述开口112为竖直的且第一电路板131倾斜于盖体12时,第一导音孔1223倾斜于盖体12设置,即第一导音孔1223为倾斜的;当所述开口112为倾斜的且第一电路板131平行于盖体12时,第一导音孔1223垂直于盖体12设置,即第一导音孔1223为倾斜的;当所述开口112为倾斜的且第一电路板131倾斜于盖体12时,第一导音孔1223也可以倾斜于盖体12设置,即第一导音孔1223可以是竖直,也可以是倾斜的。
进一步的,当第一电路板131以倾斜于所述盖体12的方式面向所述盖体12时,第一电路板131与盖体12所在平面的夹角位于5°~20°范围内。具体的,当第一电路板131以倾斜于所述盖体12的方式面向所述盖体12时,第一电路板131与盖体12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是夹角范围内如5°、8°、10°、15°、20°的任意角度,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第一导音孔1223与支架121上的麦克风孔1214对应,进而将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与电子组件的外部连通,使得电子组件外部的声音可通过第一导音孔1223以及麦克风孔1214而被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所接收。
为进一步提高导音效果,所述第一导音孔1223的中轴线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重合。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是指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上接收声波的区域(例如,振膜)。当第一导音孔1223的中轴线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重合时,主声源的声音被麦克风孔1214采集后,通过第一导音孔1223 可以直接导向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进一步减小声音的传播路径,既可以避免主声源在腔体内反复传播造成损失和回声,又可以避免主声源通过腔体内的通道传入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所在区域,从而起到提高音效的作用。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盖体12呈长条状设置,其中第一导音孔1223的主轴线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在盖体1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合。其中,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是指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在盖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主轴线,如图8中的轴线n,第一导音孔1223的主轴线如图8中的轴线m,轴线n和轴线m重合。
第一导音孔1223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能够将电子组件外界的声音输入即可。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导音孔1223为尺寸较小的圆孔,设置在盖体12对应麦克风孔1214的区域内。小尺寸第一导音孔1223能够减少电子组件内的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等与外界的连通,从而提高电子组件的封闭性。
进一步地,为了将由第一导音孔1223进入的声音信号引导至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可将导音通道12241设置为弯曲状。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导音孔1223的主轴线在所述盖体12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盖体12的中部。
同时,软质盖层122在对应麦克风孔1214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一挡音件1224,第一挡音件1224经麦克风孔1214朝向腔体111的内部延伸,并定义导音通道12241,导音通道12241的一端与软质盖层122上的第一导音孔1223连通,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从导音通道12241的另一端插入至导音通道12241。
其中,在电子组件还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开关1311时,开关孔 1213和麦克风孔1214可间隔设置在硬质支架121上。
进一步的,开关孔1213和麦克风孔1214的间隔距离可以是10~20mm,具体的还可以是10mm、15mm、20mm等。
对应地,第一挡音件1224由软质盖层122自第一导音孔1223的外围,穿过麦克风孔1214,向腔体111内部延伸至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外围,从而形成由第一导音孔1223至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导音通道12241,以使得电子组件进入导音孔的声音信号能够通过导音通道12241直接到达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
具体地,导音通道12241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上的形状可以与麦克风孔1214或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形状一致,当然也可以不一致。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麦克风孔1214和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在垂直于支架121朝向腔体111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均为四方形,且麦克风孔1214的尺寸略大于导音通道12241的外围尺寸,而导音通道12241的内部尺寸也不小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外围尺寸,从而使得导音通道12241能够穿过第一导音孔1223到达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并包裹在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外围。
通过上述方式,电子组件的软质盖层122上设置有第一导音孔1223以及由第一导音孔1223外围穿过麦克风孔1214而到达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并包裹在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外围的导音通道12241,该导音通道12241的设置使得由第一导音孔1223进入的声音信号能够通过该第一导音孔1223到达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被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所接收,从而能够降低声音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泄露,进而提高电子组件接收声音信号的效率。
其中,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电子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导音通道12241内的防水网布14,该防水网布14由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抵持于软质盖层122 朝向麦克风元件的一侧,并覆盖第一导音孔1223。
具体地,导音通道12241内可靠近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位置支架121凸出形成一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相对的凸面,从而使得防水网布14夹设在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与该凸面之间,或者还可以直接粘接在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外围,具体设置方式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的防水网布14除了进一步对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起到防水作用之外,还可具有透声等作用,以避免对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受音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路组件13本身设置的需要,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可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的第一位置上,而在设置第一导音孔1223时,又由于美观、方便等需求,从而将第一导音孔1223设置在盖体12的第二位置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盖体12的宽度方向上可并不对应,从而导致第一导音孔1223的主轴线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在盖体1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从而由第一导音孔1223输入的声音可能不能够沿直线达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
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体的一部分,而为了满足电子设备的整体美观需求,第一导音孔1223可设置在盖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以使得第一导音孔1223看上去更加对称,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本应用场景中,可将对应的导音通道12241设置为沿图1中B-B轴线的截面呈台阶状,从而将第一导音孔1223导入的声音信号通过台阶状的导音通道12241传播至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而为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所接收。
进一步地,请进一步参阅图10,图10本申请电子组件在组合状态下 沿图2中的C-C轴线的截面图。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组件还包括一发光元件1313。具体地,发光元件1313可设置在电路组件13的第一电路板131上,以容置于腔体111内。例如,发光元件1313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开关1311、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一起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上。
相应地,硬质支架121上设置有与发光元件1313对应的出光孔1215,软质盖层122覆盖出光孔1215,且软质盖层122对应于出光孔1215的区域的厚度设置成允许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经软质盖层122透射。
其中,发光元件1313可以为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13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硬质支架121上的出光孔1215的数量可与发光元件1313一致,在发光元件1313的数量为多个时,则对应有不同的出光孔1215,进而可通过不同的发光元件1313传递不同的信号。
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一定手段将使得软质盖层122在覆盖出光孔1215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将发光元件1313所发射出的光线透射至电子组件的外部。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可将软质盖层122对应于出光孔1215的整体区域或者部分区域的厚度设置成小于软质盖层122对应于出光孔1215外围的区域的厚度,以使得发光元件1313所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出光孔1215并进一步由软质盖层122透射出去。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手段使得在软质盖层122覆盖出光孔1215的区域能够透射光线,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将软质盖层122对应于出光孔1215的整体区域或者部分区域设置一个窗口,窗口上覆盖一层透明或透光材料(例如,薄膜、石英等),以使得发光元件1313所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出光孔1215并进一步由窗口透射出去。
通过上述方式中,软质盖层122在覆盖对应发光元件1313的出光孔 1215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成能够使得发光元件1313所发射的光线从软质盖层122透射至电子组件的外部,从而能够在不影响电子组件发光功能的情况下通过软质盖层122将发光元件1313密封,以提高电子组件的密封性以及防水性能。
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硬质支架121在出光孔1215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朝向腔体111的内部延伸的挡光件1216,挡光件1216限制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的传输方向。
其中,出光孔1215的形状可以为任意能够将发光元件1313所发出的光线透出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本实施方式中,出光孔1215的形状为圆形。
由于发光元件1313与出光孔1215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若不设置约束,那么发光元件1313所发射出的光线将会在到达出光孔1215的过程中泄露掉一部分,从而不能够有效的传播至出光孔1215,进而降低从电子组件外部所能够看到的光的亮度,从而不便于用户接收信号。而本实施方式中挡光件1216的设置能够限制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的传输方向,以减少漏光,从而提高由出光孔1215所透出的光线的亮度。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挡光件1216可部分或者全部由硬质支架121形成,例如,硬质支架121可以沿着出光孔1215的外围向腔体111内部延伸,并包围发光元件1313,从而形成一光线传播的光通道,通过该光通道,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能够沿着该通道的设置方向直接向出光孔1215传播;或者,硬质支架121也可不形成光通道,而是仅从一个方向或者几个方向上限制光线的传播,例如硬质支架121可以仅由出光孔1215的一侧向腔体111内延伸而形成一侧遮挡发光元件1313的挡光件1216。或者还可以进一步配合其它部件来限制光线的传播。例如,硬质支架121由出光孔1215的一侧向腔体111内延伸而形成一侧遮挡发光元件1313的挡 光件1216,该挡光件1216进一步配合腔体111的内壁或者硬质支架121的其它结构等来从多个方向限制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的传输方向。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发光元件1313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相邻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上,对应的出光孔1215和麦克风孔1214间隔设置在硬质支架121上,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在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外围设置有由软质盖层122所形成的定义一导音通道12241的第一挡音件1224,该第一挡音件1224穿过麦克风孔1214设置,从而将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与发光元件1313以及麦克风孔1214与出光孔1215间隔设置。
具体地,本应用场景中,硬质支架121形成的挡光件1216与第一挡音件1224靠近发光元件1313的一侧壁配合,二者共同限制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的传输方向。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腔体111在垂直于开口112方向的截面上呈长条状设置,对应地,硬质支架121也呈长条状由开口112通过插入部1211插入腔体111内,从而与腔体111形成机械连接。在沿硬质支架1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插入部1211,从而发光元件1313在沿硬质支架1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也设置有对应的硬质支架121的插入部1211,以在发光元件1313的两侧限制光线,进一步地,在本应用场景中,挡光件1216进一步设置在发光元件1313的垂直于硬质支架121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而第一挡音件1224的侧壁则设置在发光元件1313的垂直于硬质支架121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二者可为彼此并行的板体,并进一步与发光元件1313两侧的插入部1211共同限制发光元件1313所产生的光线的传输方向。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组件中的电路组件13包括上述电子组件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路板131,且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电路板132,具体可参阅图2、图5、图8、图9。
具体的,所述第二电路板132面向所述容置本体11设置,且第二电 路板132倾斜于第一电路板131设置于腔体111内,第二电路板132面向所述容置本体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麦克风元件。
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面向容置本体11的侧壁设置,使得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附近有较大空间,可以方便在容置本体11上设置与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相应的功能件。并且,第二电路板132倾斜于第一电路板131设置,两个电路板上的功能件可以相互错位设置,也可以起到缩小功能件之间间距的作用,可以进一步节约、压缩电子组件内部空间。
其中,所述盖体12或所述第一导音孔1223相对的所述容置本体1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导音孔114。
容置本体11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第二导音孔114,第二导音孔114与第一导音孔1223相互远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本体11的开口112为倾斜开口,盖体12相对容置本体11倾斜,与第一导音孔1223相对的所述容置本体11的侧壁为腔体111的一侧侧面,第二导音孔114设置于容置本体11的一侧侧面。进一步的,第二导音孔114设置于容置本体11的一侧侧面,距离容置本体11的顶部3~6mm的范围内。具体可以为3mm、4mm、5mm、6m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本体11的开口112的深度方向相对于容置本体的底部为竖直时,盖体12相对容置本体11水平,与第一导音孔1223相对的所述容置本体11的侧壁为腔体111的顶部,导音孔114设置于容置本体11的顶部。进一步的,第二导音孔114设置于容置本体11的顶部中间位置。
上述方式可以使第二导音孔114远离主声源,减少第二导音孔114接收到的主声源声音,提高第二导音孔114接收环境噪声的比例,增强降噪效果。
而如上述本申请电子组件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12上设置有与第一 麦克风元件1312以及麦克风孔1214对应的第一导音孔1223,其中,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用于接收经第一导音孔1223输入的声音,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用于接收经第二导音孔114输入的声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音孔114的中轴线与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
当第二导音孔114的中轴线与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时,噪声通过第二导音孔114可以直接导向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减少噪声在腔体111内部的传播。同时,噪声通过第一导音孔1223可以直接导向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与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接收到的噪声近似相同,有利于后续处理中消除噪声,提高主声源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孔114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导音孔1223的中轴线重合或平行。
第二导音孔114与第一导音孔1223具有相同的中轴线方向,即两者的中轴线重合或平行。并且,第二导音孔114的声音入口和第一导音孔1223的声音入口朝向相反的方向,减小第二导音孔114接收到的主声源,有利于后续处理中消除噪声,提高主声源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的主轴线与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重合或平行。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接收来自第二导音孔114的声音信号;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接收来自第一导音孔1223的声音信号。由于第二导音孔114中的主声源信号较小,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接收到的主声源信号较小,有利于实现提高音频信号质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31可以平行开口112的开口平面且靠近开口112设置。可选地,第一电路板131也可以倾斜于开口112的开 口平面且靠近开口112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电路板131上还可进一步设置如上所述的开关1311、发光元件1313等,开关1311、发光元件1313以及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等可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上,对应地,分别在盖体12上间隔设置开关孔1213、出光孔1215以及麦克风孔1214等,以通过对应的孔与电子组件的外部进行信号的传输。
进一步的,麦克风孔1214可以设置在盖体12的中部中心位置,开关孔1213和出光孔1215可以在盖体12长度方向上分别设置于麦克风孔1214的两侧。开关孔1213和出光孔1215距离麦克风孔1214的距离可以是5~10mm的范围内,具体的可以是5mm、6mm、7mm、8mm、9mm、10mm等。开关孔1213和出光孔1215距离麦克风孔1214的距离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本体11自开口112沿垂直于开口平面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腔体111,第二电路板132可以平行于腔体111的宽度方向,并垂直于开口平面设置。可选地,第二电路板132也可以倾斜于腔体111的宽度方向,并倾斜于开口112平面设置。第二电路板132倾斜于第一电路板131设置于腔体111内。其中,第二电路板132上可进一步设置有主控芯片和天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132倾斜于腔体111的宽度方向,并倾斜于开口112平面设置。第二电路板132与腔体111的宽度方向的夹角位于5°~20°范围内。具体的,第二电路板132与腔体111的宽度方向的夹角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任意角度,例如5°、10°、15°、20°等均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在用户使用该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的主轴线与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的受音区13121的主轴线重合,且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和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与用户的嘴 巴在一条直线上。
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两个电路板上设置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和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两个麦克风元件分别通过第一导音孔1223和第二导音孔114接收声音信号,其中一个麦克风元件可用于收集人声等主要声音,而另一个麦克风元件可具备背景噪声采集功能,方便采集周围环境噪音,二者配合对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能够起到降噪等的作用,从而提高声音信号的处理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示图9是本申请电子组件在组合状态下的与图8不同夹角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互相倾斜设置于同一个腔体111内,可以使两个电路板的安装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两个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大小和位置调整两个电路板之间的夹角,从而提高电子组件的空间利用率,在进一步应用于电子设备时,能够节省电子设备的空间,以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进一步的,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的夹角位于50°~150°范围内,具体的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的夹角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任意角度,例如70°、80°、90°、100°、110°等均可。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开口112和盖体12呈对应的长条状设置,第一电路板131的形状与开口112的形状相匹配,且第一电路板131的宽度d 1不大于开口平面沿开口11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使得第一电路板131(平行或倾斜于开口所在平面)能够容置于腔体111内靠近开口112的位置,即第一电路板131也呈长条状设置。对应地,开关1311、发光元件1313以及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可沿第一电路板131的长度方向,也即盖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为骨传导麦克风,所述骨传导麦克风通过第二导音孔114伸出所述容置本体11。所述骨传导麦克 风安装于容置本体11的一侧侧壁。所述侧壁为用户佩戴电子组件时贴合用户身体的一侧侧壁,以便所述骨传导麦克风更好地接收主声源的振动信号。当用户佩戴电子设备进行语音输入时,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将主要采集主声源的振动信号,并将所述振动信号与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气导)采集的声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与噪声)进行对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上述对比结果,对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1312采集的声音信号进行优化,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组件本体10上设置贯通腔体111的侧壁的第二导音孔114,且在对应第二导音孔114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音件115,第二挡音件115经第二导音孔114朝向腔体111的内部延伸,以限制声音向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传输方向。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第二导音孔114设置在组件本体10上,并贯通腔体111以将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与外界连通,以使得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能够接收外界的声音信号。
其中,第二挡音件115可以为硬质材料,或者软质材料,例如第二挡音件115可以由容置本体11在腔体111内部一侧沿第二导音孔114的外围向腔体111内部延伸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挡音件114可由与容置本体11一体注塑而成的软胶在腔体111内部一侧沿第二导音孔114的外围向腔体111内部延伸而形成。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二挡音件115可以沿第二导音孔114的四周向腔体111内部延伸,并延伸至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并进而包围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以形成一连接第二导音孔114和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通道,使得外界输入至第二导音孔114的声音信号直接经过该通道而被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的受音区所接收。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二挡音件115可并不完全包围在第二导音孔114的四周,而仅沿第二导音孔114的一侧或者两侧等向腔体111内部延伸,并延 伸至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以引导由第二导音孔114输入的声音传播至第二麦克风元件1321而被其受音区所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由柔性电路板或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制成。例如,所述柔性电路板在所述腔体内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再例如,所述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包括柔性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柔性连接板两端的硬性电路板,两个所述硬性电路板相互倾斜设置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
所述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可以是包含不同硬度区域的电路板,具体的,所述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的两侧为硬度较高的硬性电路板,中间为硬度较低的柔性连接板。所述柔性连接板将硬性电路板分割为两个区域,所述两个区域分别形成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是同一块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可以在腔体内部进行折弯,以便更好地适应腔体空间。所述电路板折弯后,折弯处两端的两个部分分别形成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折弯后,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相互倾斜。柔性电路板由于其自身的可形变性能,使得电路板的安装更加容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是同一块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为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可以在腔体内部进行折弯,以便更好地适应腔体空间。所述折弯区域为软质材料制成,折弯区域的两侧为硬质材料制成,分别形成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折弯后,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相互倾斜。由于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具备形变能力,使得电路板能更好地适应腔体内有限的空间。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的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 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眼镜与常规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太阳镜等相比,进一步设置有电路结构、电子器件等而使其成为具有其它功能的电子设备。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眼镜包括一眼镜架20,该眼镜架20包括眼镜框21以及两条眼镜腿22,眼镜腿22包括与眼镜框21连接的镜腿主体221,至少一条镜腿主体221包括如上述本申请电子组件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组件。
其中,电子组件中的组件本体为镜腿主体221,或者镜腿主体221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在镜腿主体221内设置有一腔体111,用于容置与上述电子组件实施方式相应的电路组件13,从而使得眼镜具有相应的功能。
进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上述电子组件用于本实施方式中时,在用于佩戴该眼镜时,上述第一电路板131和第二电路板132均设置在同一条眼镜腿22的腔体111内,例如可以设置在右侧眼镜腿内,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左侧眼镜腿内。其中,盖体12以及对应的出光孔1215、按键以及第一导音孔1223等都位于镜腿主体221的朝向用户头部下方的一侧,镜腿主体221朝向用户头部上方一侧可以为镜腿主体221的壳体所完整的包围,另外,第二导音孔114则位于镜腿主体221朝向用户头部外侧的一侧靠上的位置。
其中,电子组件的其它相关结构以及功能等与本申请上述电子组件实施方式中的相同,相关详细内容请参阅上述本申请电子组件实施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眼镜腿22还包括与镜腿主体221远离眼镜框21的端部通过铰链231进行铰接的连接件23。进一步地,眼镜还包括功能件30,该功能件30设置于连接件23上,以通过组件本体内的电路组件13等实现相应的功能。
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功能件可以为气传导扬声器或者骨传导 扬声器。仅仅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骨传导扬声器31为例对所述功能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3设置成使得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能够在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并在骨传导扬声器3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通过贴合面311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具体地,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的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如图11中所示,相对于镜腿主体221的第二相对固定位置如图12中所示。
其中,耳廓为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软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将扬声机构贴合至耳廓背面,进而可利用耳廓的软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将扬声机构在耳廓背面贴合,在提高音质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声音传递过程中对耳道的影响。
请进一步参阅图13,图13是图11中沿D-D轴线的截面图。在一实施方式中,镜腿主体221的组件本体位于镜腿主体221靠近眼镜框21的一侧,镜腿主体221进一步包括从组件本体向连接件23延伸的杆状件2211,杆状件2211上设置有减重槽22111,软质盖层122进一步从支架121向外延伸成覆盖并密封减重槽22111。
本实施方式中,镜腿主体221分为两部分设置,一部分靠近镜框设置,另一部分靠近连接件23设置。靠近镜框的一侧设置有组件本体,以容置相应的电路组件13。而靠近连接件23的杆状件则用于在用户佩戴眼镜时至少部分支撑在用户的耳朵上。
其中减重槽22111可设置在镜腿主体221的内部,并沿杆状件2211的延伸方向设置,从而将杆状件2211设置成部分空心的结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眼镜整体的重量,且能够提高杆状件的整体弹性,进而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度。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请进一步一并参阅图14至图17,其中,图 14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原始状态图,图15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原始状态的局部截面图,图16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弯折状态图,图17是本申请眼镜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管的弯折状态的局部截面图。眼镜进一步可包括套设置在铰链231的外围的保护套管40,该保护套管40可随铰链231发生弯折,对铰链231起保护作用,同时能够避免用户在佩戴眼镜时铰链231夹到用户头发而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具体地,保护套管随铰链231在骨传导扬声器31在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时发生弯折。
具体地,保护套管40包括沿保护套管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环状凸脊部41以及设置于环状凸脊部41之间并用于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环状凸脊部的环状连接部42,其中环状凸脊部41的管壁厚度大于环状连接部42的管壁厚度。
其中,保护套管40的长度方向与铰链231的长度方向一致,保护套管40具体可沿铰链231的长度方向设置。该保护套管40可以由软质材料做成,例如软质的硅胶、橡胶等。
环状凸脊部41可由保护套管40的外侧壁进一步向外凸出形成,而环状凸脊部41对应的保护套管40的内侧壁的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内侧壁可以为平滑的,或者还可在内侧壁上对应环状凸脊部41设置有凹陷等。
环状连接部42用于连接相邻的环状凸脊部41,具体连接于环状凸脊部41的靠近保护套管40内部的边缘区域,从而在保护套管40的外侧壁一侧可相对于环状凸脊部41呈凹陷设置。
具体地,环状凸脊部41和环状连接部4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定,例如,可以根据保护套管40的长度、环状凸脊部41和环状连 接部42本身在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上的宽度等情况设定。
进一步地,环状凸脊部41和环状连接部42的管壁厚度分别是指环状凸脊部41和环状连接部42所对应的保护套管40的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的厚度。本实施方式中,环状凸脊部41的管壁厚度大于环状连接部42的管壁厚度。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保护套管40随铰链231发生弯折时,保护套管40所形成的弯折形状的外侧区域,环状凸脊部41和环状连接部42处于拉伸状态,而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的内侧区域,环状凸脊部41和环状连接部42处于挤压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环状凸脊部41的管壁厚度大于环状连接部42的管壁厚度,从而使得环状凸脊部41相对于环状连接部42更硬,从而在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处于弯折形状的外部一侧的保护套管40处于拉伸状态,环状凸脊部41能够为保护套管40提供一定的强度支撑;同时,处于弯折状态的内部一侧的保护套管40区域受到挤压,环状凸脊部41还能够承受一定的挤压力,从而对保护套管40起到保护作用,提高保护套管40的稳定性,延长保护套管40的寿命。
进一步地,需要指出的是,保护套管40的弯折形状与铰链231所处的状态一致。本实施方式中,功能件30和镜腿主体221能够通过铰链231在小于或等于180°的范围内进行转动,也就是说,保护套管40仅能够朝向一侧进行弯折,那么在眼镜使用的过程中,保护套管40的沿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中有一侧可受到挤压,另一侧可受到拉伸。
在一实施方式中,环状凸脊部41在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朝向保护套管40所形成的弯折形状外部一侧的沿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朝向弯折形状内部一侧的沿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的宽度。
其中,沿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上,增大环状凸脊部41的宽度能够 进一步提高保护套管的强度。同时,本实施方式中,功能件30和镜腿主体221之间的初始夹角的角度小于180°,此时,若保护套管40的环状凸脊部41均匀设置,则会使得保护套管40在原始状态下便受到挤压。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弯折状态时朝向弯折形状外部一侧的环状凸脊部41的宽度较大,从而能够扩大该侧保护套管40的长度,从而在提高保护套管40的强度的同时,还使得在保护套管40弯折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拉伸侧的拉伸程度;同时,环状凸脊部41在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朝向弯折形状内部一侧的沿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的宽度较小,能够增大挤压的环状连接部42在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挤压侧的挤压。
进一步地,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环状凸脊部41的宽度在从朝向弯折形状的外侧区域一侧向朝向弯折形状的内侧区域一侧逐渐变小,从而使得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朝向保护套管40所形成的弯折形状的外侧区域一侧的宽度大于朝向弯折形状所形成的内侧区域一侧的宽度。
容易理解地,环状凸脊部41围绕设置在保护套管40的外围,在保护套管40的长度方向上,一侧对应拉伸侧,另一侧对应挤压侧。本实施方式中,环状凸脊部41的宽度从朝向弯折形状外部一侧向朝向弯折形状内部一侧逐渐变小,从而使得环状凸脊部41的宽度的变化较为均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护套管40的稳定性。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环状凸脊部41在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朝向保护套管40所形成的弯折形状外部一侧的保护套管40内部的内环面设置有凹槽411。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凹槽411沿垂直于保护套管40的长度方向设置,进而使得对应的环状凸脊部41在保护套管40在长度方向上受到拉伸时能够进行适当的伸展。
如上所述,在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朝向保护套管40所形成的弯折形状的外侧区域一侧的保护套管40处于拉伸状态,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在对应的环状凸脊部41对应的保护套管40内部的内环面上设置凹槽411,从而能够在该侧保护套管拉伸时,凹槽411对应的环状凸脊部41能够适当伸展以承担部分拉伸,从而减少该侧保护套管所受到的拉力,进而对保护套管40起到保护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保护套管40处于弯折状态时,朝向弯折形状的内侧区域的一侧的环状凸脊部41可在对应的保护套管40的内侧壁上不设置凹槽41。在一实施方式中,凹槽41沿保护套管40长度方向的宽度在从朝向弯折形状外侧区域一侧向朝向弯折形状内部一侧逐渐变小,从而使得在朝向弯折形状的内侧区域一侧的环状凸脊部41所对应的保护套管40的内侧壁上没有凹槽411设置。
具体地,保护套管40可以与分别设置在保护套管4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镜腿主体221以及骨传导扬声器31连接在一起。在一个应用场景中,保护套管40与盖体12中的软质盖层122一体成型,从而使得眼镜更加封闭、一体。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功能件为骨传导扬声器31,铰链231包括一转轴2311,该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垂面α、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以及骨传导扬声器31贴合耳朵的贴合面311中心点O同在一个平面内,或在相对平面的预定误差范围内。
其中,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垂面α是指垂直于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轴向且将该铰链231的转轴2311对称分割的面,具体请参阅图18。
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是指将连接件23对称分割的面,即在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两侧,连接件23呈对称分布,具体请参阅图19。
其中,预定误差范围可以根据经验以及连接件的材料、规格以及耳 朵的形状的统计数据等综合得出。
需要指出的是,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垂面α、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以及骨传导扬声器31贴合耳朵的贴合面311中心点同在一个平面内时,能够使得与连接件23连接的骨传导扬声器31能够直接贴合用户的耳廓背面,连接件23受力发生形变时,形变方向、以及骨传导扬声器31的移动方向一致,且都位于该平面内,而避免在上述各面和点不在同一平面内,且连接件23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因连接件23及骨传导扬声器31发生扭转而导致骨传导扬声器31无法贴合或完全贴合到用户的耳廓背面,从而造成声音/振动传递效率的降低,进而降低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当然,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垂面α、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以及骨传导扬声器31贴合耳朵的贴合面311中心点可在相对平面的预定误差范围内,这样能够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不会对用户使用造成过多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与用户耳廓背面的贴合效果。
进一步地,在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由两条镜腿主体22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为65°~85°。
其中,由两条镜腿主体22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是指与两条镜腿主体221的顶部同时相切的平面,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该平面进一步垂直于眼镜框21的对称面,具体如图20所示;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与如上述图19中所示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容易理解地,在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若由两条镜腿主体22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较大,则骨传导扬声器31会较为靠近耳廓背面的外侧,过大时甚至不能贴合到耳廓;而若该夹角较小,则会太靠近 耳廓背面的内侧,甚至压迫头部的颅骨,进而一方面会降低用户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会影响骨传导扬声器通过耳软骨进行声音/振动的传递,进而降低骨传导扬声机构的音质。而在该夹角位于65°~85°范围内时,则可以使得骨传导扬声机构能够贴合在用户耳廓背面较为的适中的位置。
另外,在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由两条镜腿主体22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70°~82°,以使得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更进一步靠近耳轮脚位置正对的耳廓背面区域。
具体地,在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由两条镜腿主体22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如70°、75°、80°、82°等均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眼镜框21的对称面λ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为5°~30°。
其中,眼镜框21的对称面λ是指将眼镜框21对称分割的对称平面,具体如图21所示。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与上述图19中所示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上述眼镜框21的对称面λ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与用户的头型有关,例如,欧美人群与亚洲人群对应的该角度是不同的。在用户佩戴时,一方面靠用户的耳朵支撑镜腿主体221的底面,另一方面还需要靠镜腿主体221的侧面抵靠用户的头部的侧面进而将骨传导扬声器31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因此,若该角度较大,镜腿主体221的前部抵靠头部,而后部远离头部;若该角度较大,则镜腿主体221的前部远离头部,而后部抵靠头部,两种情况下,镜腿主体221均不能与头部良好接触,从 而容易导致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脱离耳廓背面,从而降低骨传导扬声器31的音质,且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
其中,在骨传导扬声器31相对于镜腿主体22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眼镜框21的对称面λ与连接件23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0°~25°,具体还可以为10°、15°、20°、25°等,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2,两条眼镜腿22对应的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1可以为90~150mm。该距离h1对应于用户头部的左右宽度。
容易理解地,两条眼镜腿22放置在用户的耳朵上部并夹持在头部两侧,若两条眼镜腿22对应的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1较大,则眼镜腿22朝向用户头部的夹持力较小,会出现“夹不紧”的情况,从而导致容易从用户头部松离,进而导致骨传导扬声器31偏离对应耳廓背面的位置;而若该内收角交小,则眼镜腿22会过于夹紧用户的头部,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
其中,两条眼镜腿22对应的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1还可以为100~130mm,具体还可以为100mm、110mm、120mm、130mm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用户的头型不同,可以选择该距离h1的范围较为合适的耳机。例如男款的距离h1可以为115~130mm,女款的范围则可以为100~115mm,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两个范围的中间值,以同时适应两种人群。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22,眼镜框21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为105~170mm。
需要指出的是,眼镜框21的对称中心点为位于眼镜框21中间的鼻梁的中点位置,该垂直距离对应于用户头部的前后长度。
容易理解地,若该垂直距离h2较大,则在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 面311能够贴合到耳廓背面时,眼镜框21可能离用户的眼部较远,而在耳机眼镜框21佩戴合适时,则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由于离耳廓背面较远而不能够合适得贴合在耳廓背面;若该距离较小,则在同时使用眼镜功能以及耳机功能时,眼镜框21和骨传导扬声器31同时在用户头部前后过紧夹持头部,给用户带来不适,或者在距离过小时,甚至难以同时使用两个功能。
其中,眼镜框21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还可以为130~150mm,具体还可以为130mm、140mm、150mm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使用人群,可以对应不同的距离范围,例如,男款的距离h2可以为140~160mm,女款的范围则可以为或105~135mm,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两个范围的中间值,以同时适应两种人群。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22和图23,每个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到对应的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h3与眼镜框21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的比例h3/h2为0.1~1.5。
其中,每个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到对应的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h3对应于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到贴合面311与用户耳廓背面的贴合处的距离;而眼镜框21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对应于用户头部的前部到耳后的垂直距离。在用户头部的前部到耳后的垂直距离为一定时,若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到贴合面311与用户耳廓背面的贴合处的距离较大,即上述比例较大时,说明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到对应的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合面3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较大,则骨传导扬声器31容易贴合在耳廓背面较为靠下的部位;而在上述比例较小时,说明铰链231的转轴2311的中心点到对应的骨传导扬声器31的贴 合面3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较小,则骨传导扬声器31容易贴合在耳廓背面较为靠上的部位,从而会影响骨传导扬声器31对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进而影响音质。
其中,h3/h2还可以为0.125~0.35,具体如0.125、0.15、0.20、0.25、0.30、0.35等,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比例,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上述各参数的不同设置不同规格的骨传导发声装置,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头型进行选择,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可能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1)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电子组件包括:组件本体、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其中,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相互倾斜设置于组件本体的腔体内,两个电路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元件以及第二麦克风元件,对应地,盖体和组件本体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音孔和第二导音孔,以使得第一麦克风元件以及第二麦克风元件分别接受第一导音孔和第二导音孔输入的声音。通过上述方式,两个麦克风元件的设置能够起到降噪的作用;(2)同时两个电路板根据腔体的空间结构相互倾斜设置于一个腔体内,充分利用电子组件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进而在电子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实施例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不同,在不同的实施例里,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可以是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可能获得的有益效果。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 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针对本申请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 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作为参考。与本申请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申请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申请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申请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申请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最后,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原则。其他的变形也可能属于本申请的范围。因此,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替代配置可视为与本申请的教导一致。相应地,本申请的实施例不仅限于本申请明确介绍和描述的实施例。

Claims (20)

  1. 一种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组件包括:
    组件本体,组件本体内部形成腔体,腔体内设置有相互倾斜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组件本体的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元件和第二麦克风元件;其中,所述组件本体在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相对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音孔,所述第一导音孔用于将声音导入至第一麦克风元件;所述组件本体在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相对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音孔,所述第二导音孔用于将声音导入至第二麦克风元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本体包括容置本体和盖体;所述容置本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腔体,所述容置本体设置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开口上并将所述腔体封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面向所述盖体设置,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面向所述盖体的一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孔设置于所述盖体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以平行或倾斜于所述盖体的方式面向所述盖体,且所述第一导音孔垂直或倾斜于所述盖体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孔的中轴线与第一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容置本体设置,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设置于第二电路板面向所述容置本体的一侧。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音孔设置于与所述盖体或所述第一导音孔相对的所述容置本体的侧壁上。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音孔的中轴线与第二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音孔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导音孔的中轴线重合或平行。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与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的受音区的主轴线重合或平行。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麦克风元件为骨传导麦克风,所述骨传导麦克风通过第二导音孔伸出所述容置本体。
  13. 根据权利要2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硬质支架以及一体注塑于所述支架的表面上的软质盖层,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容置本体进行机械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麦克风孔,所述软质盖层覆盖所述麦克风孔,且在对应所述麦克风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音件,所述第一挡音件经所述麦克风孔朝向所述腔体的内部延伸,并定义一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音孔连通,所述第一麦克风元件从所述导音通道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导音通道。
  14. 根据权利要13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本体在对应所述第二导音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音件,所述第二挡音件经所述第二导音孔朝向所述腔体的内部延伸,以限制声音向第二麦克风元件的传输方向。
  1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面积。
    所述开口和所述盖体呈对应的长条状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沿所述盖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电路板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还间隔设置有开关和发光元件。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还设置有主控芯片和天线。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由柔性电路板或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制成;
    其中,所述柔性电路板在所述腔体内弯折后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
    或所述软硬结合双层电路板包括柔性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柔性连接板两端的硬性电路板,两个所述硬性电路板相互倾斜设置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
  19. 一种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包括:眼镜架,所述眼镜架包括眼镜框以及两条眼镜腿,所述眼镜腿包括与所述眼镜框连接的镜腿主体,至 少一条所述镜腿主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组件,所述容置本体为所述镜腿主体的至少一部分。
  20. 根据权利要19所述的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腿还包括与所述镜腿主体远离所述眼镜框的端部通过铰链进行铰接的连接件;
    所述眼镜还包括骨传导扬声器,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设置成使得所述骨传导扬声器相对于所述镜腿主体能够在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并在所述骨传导扬声器处于所述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能够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PCT/CN2019/102380 2018-08-24 2019-08-24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WO2020038476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172,068 US11272278B2 (en) 2018-08-24 2021-02-09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glasses
US17/646,865 US11627399B2 (en) 2018-08-24 2022-01-03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glasses
US18/297,905 US20230247338A1 (en) 2018-08-24 2023-04-10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glass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5514.7A CN108882077A (zh) 2018-08-24 2018-08-24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201810975514.7 2018-08-2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172,068 Continuation US11272278B2 (en) 2018-08-24 2021-02-09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glass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38476A1 true WO2020038476A1 (zh) 2020-02-27

Family

ID=64321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02380 WO2020038476A1 (zh) 2018-08-24 2019-08-24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272278B2 (zh)
CN (2) CN108882077A (zh)
WO (1) WO20200384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9795A (zh) * 2021-04-23 2021-07-3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智能眼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2077A (zh) 2018-08-24 2018-11-2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109769167A (zh) * 2019-01-05 2019-05-17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骨传导扬声装置
KR102077483B1 (ko) * 2019-05-24 2020-02-14 박태수 안경에 탈부착 가능한 탈부착 모듈
CN110221438A (zh) * 2019-07-02 2019-09-10 宜视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现实眼镜
WO2021183429A1 (en) * 2020-03-09 2021-09-16 Bose Corporation Individually assignable transducers to modulate sound output in open ear form factor
USD1022020S1 (en) *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USD1022019S1 (en) *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USD1022011S1 (en)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V-shaped part of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USD1022023S1 (en)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Endpieces of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USD1022018S1 (en) *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USD1022017S1 (en) *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USD1022016S1 (en) * 2021-09-15 2024-04-09 Shenzhen Shokz Co., Ltd. Glasses with headphones
TWI825597B (zh) * 2022-02-23 2023-12-11 大陸商美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電路板模組之耳機
CN114679668A (zh) * 2022-03-25 2022-06-28 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电路板模块之耳机
CN116614738B (zh) * 2023-07-21 2023-12-08 江西红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送话器及骨传导送话器组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12817A1 (en) * 2013-03-13 2016-04-21 Kopin Corporation Head wearable acoustic system with noise canceling microphone geometry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CN205982890U (zh) * 2016-05-27 2017-02-22 北京云视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眼镜
CN206301081U (zh) * 2016-12-30 2017-07-04 贵州小爱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双麦克风的智能眼镜和智能交互系统
CN207731040U (zh) * 2017-10-16 2018-08-14 福建太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通道蓝牙眼镜
CN108882077A (zh) * 2018-08-24 2018-11-2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208783025U (zh) * 2018-08-24 2019-04-2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208849971U (zh) * 2018-08-24 2019-05-1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35229C2 (de) * 1996-08-30 2001-04-26 Siemens Audiologische Technik Richtungsempfindliche Hörhilfe
WO2007079633A1 (en) * 2006-01-11 2007-07-19 Leo Chen A pair of spectacles with miniature camera
CN2876825Y (zh) * 2006-03-16 2007-03-07 陈笠 设有摄像头的眼镜
US7472298B1 (en) 2008-01-31 2008-12-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saving energy based on storage classes with corresponding power saving policies
US8934261B2 (en) * 2008-12-23 2015-01-13 Apple Inc. Compact device housing and assembly techniques therefor
US8094858B2 (en) * 2009-04-27 2012-01-10 Joseph Adam Thiel Eyewear retention device
DE102012213304A1 (de) * 2012-07-30 2014-01-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dreidimensionalen Leiterplattenanordnung und dreidimensionale Leiterplattenanordnung
EP2973533A4 (en) * 2013-03-15 2016-11-30 Oakley Inc ELECTRONIC ORNAMENTATION FOR EYEWEAR
CN103792683B (zh) * 2014-01-26 2015-04-08 杭州双弯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骨传导蓝牙眼镜
JP6586527B2 (ja) * 2015-12-31 2019-10-02 シェンジェン ロイオ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端末及び電子装置
EP3273753A1 (de) * 2016-07-22 2018-01-2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Baugruppe bestehend aus zumindest zwei platinen und zumindest einem gewinkelten und leitfähigen verbindungsmittel
US10699691B1 (en) * 2017-06-29 2020-06-3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for bone conduction speaker of a head-mounted wearable device
US11195347B2 (en) * 2018-08-08 2021-12-07 Motolink Llc Operation and riding data collection device, and connectivity platform, for powersports vehicles
US11223889B2 (en) * 2019-12-16 2022-01-11 Bose Corporation Audio device with vibrationally isolated transducer
US11410669B2 (en) * 2020-02-28 2022-08-09 Bose Corporation Asymmetric microphone position for beamforming on wearables form facto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12817A1 (en) * 2013-03-13 2016-04-21 Kopin Corporation Head wearable acoustic system with noise canceling microphone geometry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CN205982890U (zh) * 2016-05-27 2017-02-22 北京云视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眼镜
CN206301081U (zh) * 2016-12-30 2017-07-04 贵州小爱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双麦克风的智能眼镜和智能交互系统
CN207731040U (zh) * 2017-10-16 2018-08-14 福建太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通道蓝牙眼镜
CN108882077A (zh) * 2018-08-24 2018-11-2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208783025U (zh) * 2018-08-24 2019-04-2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208849971U (zh) * 2018-08-24 2019-05-1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9795A (zh) * 2021-04-23 2021-07-3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智能眼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72278B2 (en) 2022-03-08
CN117499825A (zh) 2024-02-02
US20230247338A1 (en) 2023-08-03
US20210211795A1 (en) 2021-07-08
US11627399B2 (en) 2023-04-11
CN108882077A (zh) 2018-11-23
US20220132233A1 (en) 2022-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38476A1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WO2020038482A1 (zh) 一种眼镜
US20210173232A1 (en) Glasses
US20230082738A1 (en) Earphone
CN208780932U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KR101762142B1 (ko) 이어윙
CN108882076B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WO2020140444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TWI683580B (zh) 耳機
CN109061902A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WO2011007448A1 (ja) イヤホン及び電子機器
CN109061901A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108897143A (zh) 一种眼镜
CN208783025U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WO2019104494A1 (zh) 一种可灵活调节骨传导耳机位置的太阳眼镜
JP2020522756A (ja) バイオセンサを有する眼鏡
CN218941308U (zh) 一种夹耳式耳机
CN208780933U (zh) 一种眼镜
CN208847989U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208849971U (zh) 一种电子组件及眼镜
CN111918165B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移动终端
WO2019104503A1 (zh) 一种带有骨传导耳机的太阳眼镜
TWM620164U (zh) 藍芽耳機及結合有藍芽耳機之物件
WO2020114211A1 (zh) 耳机
CN212183713U (zh) 具有卡扣的耳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85294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985294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