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5255A - 呼叫分配系统的附加功能及业务特征的实现 - Google Patents

呼叫分配系统的附加功能及业务特征的实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25255A
CN1425255A CN 00818522 CN00818522A CN1425255A CN 1425255 A CN1425255 A CN 1425255A CN 00818522 CN00818522 CN 00818522 CN 00818522 A CN00818522 A CN 00818522A CN 1425255 A CN1425255 A CN 1425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equipment
group
user port
nwc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8185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3687C (zh
Inventor
J·兰特曼恩
T·格雷温格
F·埃弗尔
N·鮑梅特
R·苏普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425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5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36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36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3/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 H04Q3/0016Arrangements providing connection between exch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2314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in private branch exch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6Arrangements for calling a number of substations in a predetermined sequence until an answer is obtained
    • H04M3/465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ly calling a number of substations until an answer is obtain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0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or busy subscribers ; 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 H04M3/51Centralised call answering arrangements requiring operator intervention, e.g. call or contact centers for telemarketing
    • H04M3/523Centralised call answering arrangements requiring operator intervention, e.g. call or contact centers for telemarketing with call distribution or queue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3/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 H04Q3/64Distributing or queue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3/00Aspects of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2203/20Aspects of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related to features of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H04M2203/2044Group features, e.g. closed user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7/00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 H04M2207/08ISD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228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in networks
    • H04M3/42297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in networks with number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0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or busy subscribers ; 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 H04M3/51Centralised call answering arrangements requiring operator intervention, e.g. call or contact centers for telemarketing
    • H04M3/5125Centralised call answering arrangements requiring operator intervention, e.g. call or contact centers for telemarketing with remote located op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09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in systems involving PBX or KT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6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using auxiliary connection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e.g. where the auxiliary connection is a signalling system number 7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072Sequence circuits for call signaling, ACD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097Numbering, addr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02Common transla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03Memo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04Central control, comput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07Control equipment for a part of the connection, distributed control, co-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76Common channel signaling, CCS7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09ISD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2PB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22PBX circuits in public exchange, centr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8Call transfer, e.g. in PB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82Call forward, follow-me, call di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88Closed user groups, CU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45Intelligent networks, SC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xchange Systems With Centralized Control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Sub-Exchange Stations And Push- Button Telephones (AREA)

Abstract

被分配给至少两个交换设备(LE1...3)且具有所配置的业务特征的用户端口(TA1...6)的至少一部分被分配给至少一个组(NWCD),呼叫中心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SDN,TsKGrp1,2)是可分配给该组的。通过上述的交换设备(LE1)之一控制该组(NWCD),其中,在物理上未分配给该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作为虚拟的用户端口被分配给该交换设备。

Description

呼叫分配系统的附加功能及业务特征的实现
当前通信网络的运营商正计划引入全网络分布的呼叫中心。在此,全网络意味着譬如地区性的,要不就是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譬如在PAN-欧洲运营的运营商中就是这样。
基于当前在通信网络内所使用的交换设备—譬如西门子股份公司的交换系统EWSD,利用在这此设立的呼叫中心用的呼叫分配系统—也称为“CDS”—可以提供相当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根据任务组来实现大量的有关自动呼叫分配的业务特征或特征。通过这些任务组来譬如表示操作员和代理的个人活动概况—也称为“技能”—以及按白天时间而错开的或短时修改的任务分配。此外,通过这些呼叫分配系统来支持应答机—譬如用于自动问候或计费通知—以及储存转发机—譬如用于在呼叫号码查询之后自动进行转移-的引入。此外,外部数据库可以通过“支持应用服务器”(SAS)而被接入到呼叫分配系统或CDS内,以便譬如把呼叫传送到主叫方的主要合作方,或者根据主叫方的呼叫号码而立即指示操作员在相应的通信终端上记录相关的用户数据组—也称为MSB(多功能交换台)或MAC(多功能服务控制台)。在呼叫分配系统的范围内为操作员或服务员或代理而使用的控制台是相当复杂的,并因此是相当昂贵的。也希望除了MSB/MAC控制台之外还使用正常的电话端口,即不仅使用模拟的、而且也使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基本端口作为CDS内的“基本代理”,它们譬如能在一定的负载高峰时刻作为“本地代理”与各自的呼叫中心连接起来。这些基本代理应当与MSB/MAC控制台一起被组织在同一任务组内,并且可以按照预定的分配机制分配工作。以本地代理形式的所谓的基本代理通常被连接到另一交换设备上,尽可能地也连接到不同制造商的交换局上。相反,MSB/MAC控制台由于其专有的接口而必须永远连接到确定的控制-交换设备上—譬如西门子股份公司的EWSD-,必要时经远程的外围交换设备—譬如经西门子股份公司的远程DLU。在当前的通信网络内,通过其控制远程DLU的那台交换设备同时也是在其内安排呼叫分配系统的那个交换局。
在当前的电话网络内,根据ITU-T信令系统第7号—也称为SS7号-来产生用于建立和拆除64K比特有用信道连接的信令,以便控制ISDN业务。
7号信令方法的原本任务是在通信网络内交换信令消息。信令消息通过用户部分在参考模型内交换。按照信令消息的类型而譬如区分为电话用户部分-TUP-、数据用户部分-DUP-、ISDN用户部分-ISUP-、和宽带ISDN用户部分-B-ISUP-。TUP已作为7号信令方法内的第1应用被实现。为了通常确定ISDN以及为了确定ISDN内的信令,以TUP为基础定义了ISUP。作为最新的应用,从ISUP产生基于ATM的网络内的应用的B-ISUP。ISUP的主要任务是:
—建立和拆除有用信道连接,
—处理业务特征的信令,
—两“逻辑”信令连接的耦合(譬如从国内到国际网络的过渡)。
ISDN用户部分直接利用消息传递部分-MTP-,并且利用信令连接的控制部分-SCCP,层4-,因此ISUP本身在OSI参考模型内也被纳入层4到7。ISDN用户部分既控制用于达到目标的逐段的信令,也控制在源交换局和目标交换局之间的端到端的信令关系。借助逐段的信令来搜索有用信道连接和信令连接的路径,并且按照相应的指令建立它。为此使用MTP。为了有用信道连接,必须把关于譬如有用信道被接通的信息通知给所有参与的交换局,而为了控制所述的业务特征,只有源交换局和目标交换局交换信令消息。对于端对端的信令,ISUP利用了SCCP的业务。在ISDN用户部分中交换原本的信令信息。由所有处于下面的层负责可靠地传输该信息并且到达被定址的用户部分。为了交换端对端的信令消息以处理ISDN业务特征,采用了以TCAP对话为基础的SCCP的端对端信令。
对于通信网内的更加复杂的应用,譬如为了在智能网—也称为IN—的业务中或在移动无线应用中支持数据库询问,在7号信令方法内引入了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TCAP-。譬如,利用智能网的免费电话业务通过通信连接的启动器选择一个IN呼叫号码(0130或0800),它通过调用到智能网中而根据用户参数求出一个目标呼叫号码。为了求出有效的目标呼叫号码只需交换信令消息,有用信道不用接到IN。该业务调用譬如是典型的TCAP应用。在TCAP实例的通信情况下,区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对话。在结构化传输情况下,在信息交换前开始事务关系,并且在所参与的两个信令节点的两通信设备内分配用于识别该关系的事务标识—也称为事务ID-。在BEGIN(开始)消息之后,在结构化的对话中通过CONTINUE(继续)消息传输各个信息。BEGIN消息包含启动器的事务标识,CONTINUE消息按照传输方向而包含有启动器的标识或作为源标识的通信伙伴标识,并包含作为目标标识的通信伙伴标识。在信息传输之后,通过END(结束)消息例行地终止对话。结构化的对话譬如为了数据库询问而譬如被应用在移动无线网络或IN内,所有交换的消息可以通过事务标识而被标明为属于该活动。
智能网或IN是一个与结构体系相类似的概念,用于把复杂的业务引入到现有的通信网络内,其中,结构体系描绘了一个具体的IN实现的结构。该结构体系是如此设计的,使得它适合作为大量不同的业务的统一基础。智能网的结构体系作为对传统通信网络的补充而表现为在其上建立原本业务的一个平台。在标准中已建立三个(物理)层,这些层设有智能网的设计模型的各种组分和功能。
通过IN结构体系实现的平台不仅包含硬件组分,而且也包含软件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借助于合适的辅助手段通过IN运营商发展非常专门的业务,并能加载到硬件组分内。智能网的硬件主要由电话网络的交换局—也称为SSP或“业务交换点”—组成,由它识别IN业务的原本调用,并传输到相应的SCP—也称为“业务控制点”。原本的业务在SCP的一种具有大而复杂数据库的极有效的计算机上运行,通过该数据库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处理许多询问。为了运行该业务,还需要也被称为SMP或“业务—管理—点”的另一层。业务用户可以经SMP拨号到智能网,并且为了各自的业务而改变或匹配其各自的设置数据或参数。
由实现业务交换功能的业务交换点识别IN呼叫,并把询问进一步传送到相应的SCP上。SCP是具有专用控制程序的数字化交换局(譬如某个层的所有长途交换局)。IN功能的调用是在交换局的控制器内借助于预定的触发器来耦合的。这里,不仅一定的呼叫号码表示了所谓的触发点—也称为触发检测点(Trigger Detection Point)-,而且一定的连接状态—譬如遇到占用的用户和用户未回答等等-也可以与IN触发点相耦合。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只提起电话而不再拨号以启动IN触发器。进一步的动作—譬如拨呼叫号码—已经可以通过IN评定。借助7号消息,譬如通过TCAP或INAP对话来产生多个SSP与SCP的通信。
在SCP或业务控制点内实现用于识别和控制IN业务的功能。SCP通过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构成,通过该系统识别IN业务并相应地加以控制。SCP譬如把通信路由信息再传输到相应的SSP,并求出为了利用相应的ISDN业务而承担的费用。
通过业务管理功能实现的业务管理点或SSP可以建立、改变、管理和监控SCP的IN业务,其中所有参数—譬如呼叫号码、时间依赖性等-可以经SMP调整和改变。
通过上述的IN单元-SSP、SCP、SMP-来主要影响通信网络内的连接控制。借助于7号信令方法,需在通信网络内进行交换的通信连接的信令被转移到SCP,但不是有用信道。根据通过IN实现的控制功能来交换在电信网络内的有用信道。但是为了某些业务也要求包括有用信道。譬如如果必须实现用户询问,则必须接通某些通过IN系统控制的通知,并且必要时必须记录下对预定的可能选择的应答或对用户的识别。用户应答常常以也在有用信道内发送的DTMF信号形式给出。为了这些特殊的任务,在IN结构体系内提供了专用装置,该装置一方面具有有用信道,而在另一方面具有对IN的信令连接。这类专用装置也称为智能外设或IP。这些不必局限于预定通知的播放或DTMF信号的记录。在将来,这类系统也可以扩展到语音识别系统或面向数据的系统。各种IN功能的合并,尤其是SCP和SSP的功能也称为业务节点或SN。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在于,对提供一些实现用户交换机功能的业务特征进行改进,尤其是改进呼叫分配系统或呼叫中心的功能和业务特征。本任务从权利要求1和3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和通信装置出发,通过其特征部分来解决。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具有各自配置的用户业务特征的用户端口在物理上被分配给许多彼此相连的交换设备。本发明方法的主要方面在于:至少两个交换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用户端口被分配给至少一个组。呼叫中心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是可分配给至少一个组的,其中,分配给该组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由交换设备之一进行控制。在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内,所述组的在物理上并未分配给该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作为虚拟的用户端口进行分配,其中呼叫中心的至少一部分功能和业务特征通过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来控制。
本发明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已在许多交换设备内安装并单独配置的用户端口可以以简单而经济的方式扩展一些附加功能,即扩展呼叫中心的功能,其中,已经实现的用户业务特征继续可供使用。在本发明方法的范围内,可以以便宜的方式-譬如通过更新交换设备的控制软件而无须购买附加的硬件组分-给所连接的用户或通信终端提供新的吸引人的业务特征和性能。尤其是在中小型公司的范围内,其办公室和事务所呈空间分布,已有的用户端口可以在保持已经配置的用户端口专用业务特征的情况下再扩展一些附加的、譬如与用户交换机相一致的业务特征,因此不再要求购买用户交换机。通过便宜地提供新的、有吸引力的业务特征,为通信网络的、尤其是长途电话网络的运营商实现了增值,这譬如可导致销售收入的增加,并提供了区别于竞争者的可能性。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现全网络分布的呼叫中心,这一方面允许把与外部交换设备相连的“基本代理”引入到控制CDS的中央交换设备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另外的呼叫分配系统来控制所述的控制台或终端,而不是执行呼叫分配的那些系统。
根据本发明方法的第一实施方案变型,交换设备是这样被管理的,使得从和到所述在物理上并不分配给那些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的通信关系在交换技术的意义上通过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进行交换。在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内,测定在物理上分配给它的用户端口以及虚拟的用户端口各自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其中,分配给所述用户端口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根据各自测定的运行技术状态和交换技术状态而被控制—权利要求2。
在用于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该变型方案中,需要从和向所述分配给该组的用户端口、或从和向与其相连的通信终端设备建立的通信关系通过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或通过控制-交换设备来控制。这也称为“呼叫信道化”。通过“呼叫信道化”,各个用户端口或通信终端设备各自当前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可以通过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来测定—也称为“占用/空闲处理”。如此测定的交换技术信息以相应的数据组被储存在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内。
根据用于实现本发明方法的另一变型方案,交换设备是这样被管理的,使得所述在物理上并不分配给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被传输到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上,或者所述在物理上并不分配给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的每一改变被传输到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上。在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内测定所述在物理上分配给它的用户端口和虚拟的用户端口的各自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根据各自测定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来控制分配给用户端口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权利要求4。
在本发明方法的这种有利的实施方案变型中,避免了在权利要求2内所要求的“呼叫信令化”的受设计制约的缺点,其中,从和向所述在物理上并不分配给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输出和输入呼叫必须通过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来进行交换—也称为“环接”。通过把在物理上并不分配给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的每一次改变传输到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避免了网络资源或连接信道的不必要的占用。
根据本发明方法的有利扩展,给所述的组分配至少一个组专用的队列。对于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未发现空闲用户端口的情况下,把通信关系在至少一个队列内排队。在找到一个空闲用户端口后,通信关系由队列解脱出来,并且继续交换到空闲用户端口—权利要求13。通过该有利的扩展,防止了通信连接在占用情况下被拒绝。
有利地,通过用户端口为信息传输提供至少一条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可交换的有用数据信道—权利要求15,其中,在具有多个有用数据信道的用户端口情况下,在搜索方法范围内对用户端口可交换的有用数据信道数目是专门地可预定的—权利要求16。利用该有利的改进方案,可以防止所有由用户端口提供的有用数据信道在搜索方法范围内,也即在所分配的组-呼叫号下被占用。由此对用户端口至少预留一条有用数据信道,以用于在组-搜索方法之外直接选择一个用户或用于输出的通信关系。
根据另一有利的扩展方案,将至少一个用户呼叫号分配给用户端口,其中,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在一个用户呼叫号下同时使用的有用数据信道数量是可专门预定的—权利要求17。通过该有利的扩展方案,防止了在搜索方法范围内在一个用户呼叫号下同时控制或交换多个连接或通信关系。由此防止了到达的通信关系由于譬如已经具有交换技术状态“占线”的用户呼叫号而在搜索方法范围内遭到拒绝。
本发明方法的其它有利的改进方案以及用于实现附加业务特征的通信装置可以从其它权利要求获得。
下面借助多个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其中:
图1示出了在通信网络内安排的彼此相连的交换设备,其具有许多在物理上分配的用户端口,这些用户端口在本发明的方法内被分配给至少一个组。其中所述的组受一个控制-交换设备控制,
图2示出了在本发明方法的范围内实现的呼叫信道化,用于从用户端口出发并经由控制-交换设备的通信关系,
图3示出了借助用户呼叫号的修正和借助通信网络内路由选择的管理适配的,在用户端口方向上应交换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的第1实施方案变型,
图4示出了借助用户呼叫号的修正和利用交换技术业务特征“号码可移植性”的,在外部用户端口方向应交换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的第2实施方案变型,
图5示出了借助从外部用户端口向控制-交换设备进行“自动呼叫转移”交换技术业务特征的,在外部用户端口方向应交换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的第3实施方案变型,
图6示出了本发明方法的另一实施方案变型,其中,为取代呼叫信令化而把外部用户端口的当前占用状态传输到控制-交换设备,
图7示出了用于实现全网络的呼叫中心的本发明方法的变型方案,
图8到11示出了实现全网络呼叫中心的各种方案或可能途径。
图1以方框图示出了安排在通信网络内的许多交换设备LE1...3,它们经接线组AG和中继线TR...3彼此相连。经另外的接线组AG,彼此互接的交换设备LE1...3与上级的、譬如作为长途电话网络构成的通信网络KN相连接。在通信网络KN内安排了许多通信终端设备KE1...6,它们经各自1条连接线AL和各自1个用户端口TA1...6连接到图1所示的交换设备LE1...3上。在本实施例内,第1通信终端设备KE1被构造为与ISDN相一致的通信终端—譬如具有集成ISDN卡的ISDN电话或个人计算机。第1通信终端设备KE1经第1个被实施为ISDN基本端口的用户端口TA1连接到第2交换设备LE2。第1用户呼叫号DN1分配给第1通信终端设备KE1,通过该呼叫号可以单值地对通信网络KN内的第1通信终端设备KE1寻址。第2通信终端设备KE2也实施为与ISDN相一致的通信终端设备,并经实施为ISDN基本端口的第2用户端口TA2连接到第1交换设备LE1。第2用户呼叫号分配给第2通信终端设备KE2。第3通信终端设备KE3实施为模拟电话机并经模拟连接线AL和经类似构造的第3用户端口TA3连接到第2交换设备LE2。第3用户呼叫号DN3分配给第3通信终端设备KE3。第4通信终端设备KE4实施为移动的无线通信终端或手机,并经无线传输信道和被实施为移动无线用户端口的第4用户端口TA4连接到第3交换设备LE3。第4用户呼叫号分配给第4通信终端设备KE4。第5通信终端设备KE5实施为数字通信终端设备—譬如个人计算机—,该设备经实施为ADSL线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的连接线AL和经第5用户端口TA5连接到第1交换设备LE1。第5用户呼叫号DN5分配给第5通信终端设备KE5。第6通信终端设备KE6实施为与ISDN相一致的通信终端设备,它经实施为ISDN基本端口的第6用户端口TA6连接到第3交换设备LE3。第6用户呼叫号DN6分配给第6通信终端设备KE6。
三个交换设备LE1...3各具有一个数据库DB,其内各储存了用户端口专用的信息。用户端口专用信息譬如是分配给各用户端口TA1...6的用户呼叫号DN1...6、表示用户端口各自的结构或类型(譬如模拟端口、ISDN基本端口、ISDN一次群多路复用端口、ADSL端口和与移动无线相一致的用户端口等等)的信息、以及表示为各自的用户端口TA1...6专用配置的用户业务特征的信息。
对其它的实施例假设:连接到三个交换设备LE1...3上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组合成一组NWCD,其中,对于分配给该组NWCD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应提供组专用的业务特征。譬如,组专用的业务特征的例子是譬如通过专用用户交换机提供的业务特征,譬如:一个组专用的业务呼叫号SDN的分配以及分配给该组的搜索方法—也称为寻线算法—以用于找到一组NWCD内空闲的用户端口TA1...6。
按照本发明,连接到不同交换设备LE1...3上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的组合、或在物理上分配给不同交换设备LE1...3的用户端口TA1...6的组合是分多个步骤来进行的。根据本发明,不同构造的用户端口TA1...6,即ISDN基本端口、ISDN一次群多路复用端口、和实现xDSL传输方法的用户端口被分配给上级的组NWCD。组合成一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可能已经具有用户端口专用的业务特征。用户端口专用的业务特征的例子是ISDN补充业务“多用户号码MSN”或类似的模拟业务特征“一次DN”和“二次DN”。结合上述业务特征,也能根据所选择的用户呼叫号来使用其它的业务特征,如保密呼叫号或铃信号。用户端口专用的业务特征可以为应传输的不同信息类型-譬如语音、传真、数据单独配置—而专门地配置,譬如针对转移类型和转移目标。
第一步,确定通过交换设备LE1...3中的哪一个应该对需形成的组NWCD进行管理或控制。在该实施例内,应通过第一交换设备LE1控制需形成的组NWCD。控制该组NWCD的第1交换设备在下文也称为控制-交换设备LE1。可选地,组NWCD也可以通过安排在通信网络KN内的另一交换设备(未示出)来控制。为了实现组NWCD,在第1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DB内建立和储存表示组NWCD的组织单元OGRP。在表示组NWCD的组织单元OGRP内储存所分配的组专用的业务呼叫号码SDN以及表示所选择的搜索方法的信息。在组织单元OGRP内可以储存其它的组专用的信息,通过该信息确定或定义分配给组NWCD的其它的组专用性能。
分配给组NWCD的、在物理上未安排在控制-交换设备LE1内的用户端口—这里指TA1、TA3、TA6、TA4-通过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管理而作为虚拟用户端口分配。在控制-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DB内为所述虚拟分配的用户端口TA1、TA3、TA6、TA4提供寻址信息TR1、2,借助寻址信息TR1、2可以分别从控制-交换设备LE1向所述各自在物理上并未安排在控制-交换设备LE1内的用户端口TA1、TA3、TA4、TA6建立通信关系。在下文中,在物理上并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TA1、TA3、TA4、TA6也称为外部用户端口。在控制-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内提供其它管理信息或寻址信息用于虚拟的用户端口TA1、TA3、TA6、TA4-譬如分配给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的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这些呼叫号是为A方的访问授权检验或B方的呼叫传送所需要的。
分配给组NWCD的虚拟用户端口TA1、TA3、TA6、TA4以及在物理上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2、TA5与组织单元OGRP连接。为此,表示相应的用户端口TA2、5或相应的虚拟用户端口TA1、3、4、6的信息被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内。譬如,分配给各自的用户端口TA1...6的用户呼叫号DN1...6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内,其中给虚拟用户端口TA1、3、4、6分配了寻址信息TR1、3及相应用户呼叫号DN1、3、4、6的分配关系。
如果各自的用户端口TA1...6借助搜索方法进行选择,则通过与组织单元OGRP进行逻辑连接,每一用户端口TA1...6不仅经各自的用户端口专用的用户呼叫号DN1...6,而且经分配给组NWCD的业务呼叫号SDN都是可以达到的。如果选择分配给组NWCD的业务呼叫号SDN,则适用当前分配给组NWCD或组织单元OGRP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或性能。在选择分配给用户端口TA1...6之一的用户端口专用的用户呼叫号DN1...6的情况下,适用分配给各自用户端口TA1...6的用户端口专用的业务特征。在通过通信终端设备KE1...6启动通信关系的建立时,适用分配给各信令呼叫号的用户业务特征。另外,也可以应用那些在管理上预设的用户呼叫号的各自业务特征。
以下来详细说明在组织单元OGRP内组合成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的逻辑连接。在组织单元OGRP内提供一个数据组DS1...6给组NWCD的每一成员,也即给每一分配的用户端口TA1...6。在第1数据组DS1内储存表示第1外部用户端口TA1的信息。除了分配给第1用户端口TA1的用户呼叫号DN1之外,还储存把第1用户端口TA1标识为虚拟用户端口的信息—这里为“Virt”—以及表示第1用户端口TA1类型的信息—这里为ISDN基本端口“ba”—和相应的寻址信息—这里为表示第1中继线TR1的信息“trkl”。此外,在第1数据组DS1内还储存表示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的信息“bi”。
分配给第2用户端口TA2的用户呼叫号DN2储存在第2数据组DS2内。此外,表明第2用户端口TA2为实的-即在物理上被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的信息“real”和表示ISDN基本端口的信息“ba”储存在第2数据组DS2内。图1所示的数据组DS3-DS6内的其余录入项是一目了然的。第3用户端口被标识为经第1中继线TR1与控制-交换设备LE1相连的虚拟的模拟用户端口。第4用户端口TA4被标识为经第2中继线TR2与控制-交换设备LE1相连的虚拟的、与移动无线电相一致的用户端口。第5用户端口TA5被标识为实的用户端口,即在物理上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根据ADSL传输方法配置的用户端口。第6用户端口TA6被标识为经第2中继线TR2与控制-交换设备LE1相连的虚拟ISDN基本端口。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方法,必须经控制-交换设备来控制需要从和向分配给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或从和向与其相连的通信终端设备建立的通信关系。这也称为“呼叫信道化”。通过“呼叫信道化”,用户端口TA1...6或通信终端设备KE1...6的各自当前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通过控制-交换设备LE1被测定—也称为“占线/空闲处理”—,并作为交换技术信息bi被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的各自的数据组DS1...6内。各自的用户端口TA1...6的当前的运行技术状态和交换技术状态对于合适地实现在组NWCD内寻找空闲用户端口TA1...6的搜索方法是必要的。
呼叫信道化可以按不同方式实现,其中,3个交换设备LE1...3各自的数据库DB以及选择地还有在通信网络KN内安排的其它交换设备(未示出)的数据库通过管理是如此设置的,使得从和到分配给组NWCD的外部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关系或出入呼叫始终是经控制-交换设备LE1进行交换。
图2示出了从外部用户端口TA1、3、4、6出发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在图2通过示例的方式表示了通过第3通信终端设备KE 3启动的通信关系建立。在设有被分配给组NWCD的外部用户端口TA1、3、4、6的交换设备内—这里是LE2和LE3—,建立专用的访问码“前缀”或“访问码”。在通过组NWCD的外部用户端口TA1、3、4、6—这里是TA3—启动的通信关系的建立中,该“访问码”被放在所希望的B用户的目标呼叫号—这里是B-DN-之前,这里是“前缀+B-DN”。通过前置“访问码”把需要建立的通信关系交换或路由到控制-交换设备LE1—通过第1箭头表示。“访问码”与“承载访问码”是可比较的,利用它譬如可以在当前解除管制的通信网络内选择另一网络运营商。该方法也称为“逐个呼叫方法”。“逐个呼叫方法”受当前解除管制的通信网络内所使用的所有交换设备的支持。为了避免“访问码”的人工输入,可以使用在当前解除管制的通信网络内已知的其它“预选”功能。在“预选”方法中,在每一次发出呼叫时通过各自的交换设备LE2、3在所选择的所需用户的B呼叫号之前自动地插入所述的前置“访问码”。“预选”方法的用户必须相应地被标识。经中继线交换到控制-交换设备LE1的通信关系通过称为“筛选”的识别方法并借助传输的A呼叫号—这里是DN3—来进行识别。譬如在交换技术业务“呼叫线路识别CLI”的范围内进行A呼叫号的传输。借助传输的A呼叫号DN3在控制-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DB内求出组织单元OGRP内的相应数据组—这里是DS3—,而且各自的用户端口TA3识别为虚拟用户端口—通过第2箭头表示。接着,通信关系被转送到目标呼叫号B-DN或进入通信网络KN—通过第3箭头表示。
图3示出了借助用户呼叫号的修正和通过在通信网络KN内的路由选择的管理性适配,在外部用户端口TA1、3、4、6方向上应交换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的第1实施方案变型。安排在第2和第3交换设备LE2、LE3内的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6、TA4的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或与其相连的通信终端设备KE1、3、4、6的用户呼叫号DN1、DN 3、DN6、DN4在管理上是这样修正的,使得它们不再能直接(即从通信网络KN出发)进行选择,但仍然能用于路由选择或用于在交换设备LE2、LE3和控制-交换设备LE1之间的交换。修正的用户呼叫号—也称为虚拟的用户呼叫号、这里是DN1n、DN3n、DN4n、DN6n-譬如借助一个简单的算法从原用户呼叫号DN1、3、4、6导出,并且储存在交换设备LE1...3的数据库DB内。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的修正可以譬如通过给各自的用户呼叫号添加一个16进制数值范围的数字来实现。譬如用户呼叫号DNX=72 16 14 90被转变为相应修正的用户呼叫号DNXn=E72 26 14 90。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6、TA4的原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被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内的相应虚拟用户端口,或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的相应数据组DS1、DS3、DS6、DS4内,并被分配给相应的虚拟用户呼叫号DN1n、DN3n、DN4n、DN5n。此外,在通信网络KN内安排的路由选择表(未示出)是如此适配的,使得原来分配给外部用户端口TA1、3、4、6的用户呼叫号—这里是DN3-的选择将导致与控制-交换设备LE1的连接,这通过第1箭头表示。在通过分析相应的数据组—这里是DS3-内的相应交换信息bi而检验分配给所选择的用户端口TA3的虚拟用户端口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之后,如果借助储存在数据组DS3内的寻址信息或虚拟用户呼叫号TR1、DN3n找到空闲的用户端口TA3,则从控制-交换设备LE1经第1中继线TA1向第3用户端口TA3进一步交换所需的通信关系—通过第2箭头表示。
图4示出了借助修正用户呼叫号DN1、3、4、6和使用交换技术业务特征“号码可移植性”,在外部用户端口TA1、3、4、6方向应交换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的第2实施方案变型。正如已经在第1实施方案变型中所述的一样,在第2和第3交换设备LE2、LE3内安排的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6、TA4的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通过管理是如此地修正的,使得其不再能直接地、也即从通信网络KN进行选择,但仍然能用于路由选择或用于在交换设备LE2、LE3和控制-交换设备LE1之间的交换。原来分配给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的外部用户呼叫号DN1、DN3、DN4、DN6被标识为“可移植的”,其中,相应的表示可移植性的信息—这里是“LP”-被储存在第2和第3交换设备LE2、LE3的数据库DB内。不仅储存在上级通信网络KN内而且也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的相应数据组DS1、3、4、6内的另一可移植性的用户呼叫号DN1p、DN3p、DN4p、DN6p被分配给标识为可移植的用户端口TA1、TA3、TA4、TA6。在利用原用户呼叫号—这里为DN3—从通信网络KN建立通信关系的情况下,通信关系首先被交换到相应的具有所选用户端口-这里为TA3-的第2交换设备LE2,通过第1箭头表示。通过把所选择的用户端口TA3标识为可移植性,从第2交换设备LE2把通信关系返回交换到通信网络KN,其中,附加信息—这里是譬如“CV#25:LP”-被传输到安排在通信网络KN内的、实现“智能网”功能的组分—譬如SCP(业务控制点)。在通过智能网提供的功能的范围内,求出分配给原用户呼叫号DN3的另一可移植性用户呼叫号—这里是DN3p-,通过该呼叫号把通信关系继续交换到控制-交换设备LE1上—通过第3箭头表示。在控制-交换设备LE1内,在组织单元OGRP内把所选择的可移植用户呼叫号DN3p识别为组NWCD的成员,并且在检验相应的用户端口TA3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之后,借助在相应的数据组DS3内储存的寻址信息或虚拟的用户呼叫号trk1、DN3n经第1中继线TR1把通信关系继续交换到第3用户端口TA3-通过第4箭头表示。
图5示出了借助从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到控制-交换设备LE1的“自动呼叫转移”而在外部用户端口TA1、3、4、6方向上应交换的通信关系的呼叫信道化的第3实施方案变型。“自动呼叫转移”—也称为“交换机控制的呼叫转移”ECCF-表示了通过交换设备提供的交换技术业务特征。正如已经在两个第1实施方案变型中所描述的,安排在第2和第3交换设备LE2、LE3内的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6、TA4的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通过管理是如此地修正的,使得其不再能直接地、也即从通信网络KN进行选择,但仍然可用于路由选择或用于在交换设备LE2、LE3和控制-交换设备LE1之间的交换。此外,为原来分配给用户端口TA1、TA3、TA4、TA6的用户呼叫号DN1、DN3、DN6、DN4建立一个无条件的呼叫转移以转移到控制-交换设备LE1,相应的信息—这里是ECCF-被储存在第2和第3交换设备LE2、3的数据库DB内。这譬如通过相应的路由信息—这里是DN1f、DN3f、DN4f、DN6f-至各用户端口TA1、3、4、6的分配关系来实现,其中,路由信息DN1f、DN3f、DN4f、DN6f被储存在第2和第3交换设备LE1、2的数据库内,并附加地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的相应数据组DS1、DS3、DS4、DS6内。如果通信关系譬如应从通信网络KN交换到第3用户端口TA3,则该通信关系借助所选择的用户呼叫号DN3首先被交换到具有所选择的用户端口TA3的第2交换设备LE2-通过第1箭头表示。通过第1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内储存的无条件的呼叫转移—这里譬如是“DN3:ECCF→DN3f”—把通信关系转移或继续交换到控制-交换设备LE1-通过第2箭头表示。借助在被转移的通信关系内所传输的信息—这里是DN3f-,通过控制-交换设备LE1在组织单元OGRP内求出相应的数据组,并且借助在数据组DN3内储存的寻址信息trk1、DN3n经第1中继线TR1把通信关系继续交换到第3用户端口TA3-通过第3箭头表示。
图2、3、4和5所描绘的用于实现呼叫信道化的变型方案是基于由所有现代的、在当前通信网络内使用的交换设备所提供的交换技术标准功能。
在组织单元OGRP内对用户端口TA1...6进行逻辑连接之后,分配给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通过管理被标识为空闲的,而且相应的信息b/I被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各自的数据组DS1..6内。然而,在建立组NWCD之后的瞬态时间内可能出现如下情况,即:在物理上并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TA1、TA3、TA6、TA4在当前具有交换技术状态“被专用”,而在组织单元OGRP内被标识为空闲。对于该情况,必须由自动校正方法来负责所述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的各数据组DS1、3、4、6内的、表示当前交换技术状态的信息b/i被相应地校正或同步。
在上述呼叫信道化的实施方案变型内,所有应交换的通信关系必须不利地经控制-交换设备LE1进行交换。因为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6、TA4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必须通过控制-交换设备进行测定,所以经控制-交换设备LE1的中央交换是必要的。正如已经说明的,在呼叫信道化时因“环接”而浪费了网络资源,这在那些空间上广泛分布的组中不再是可接受的。
下面来讲述用于实施本发明方法的另一变型方案—如图6简要所示—,其中避免了环接。该替代实施方案变型的先决条件是,所使用的交换设备LE1...3满足一定的最小标准。前提是SCCP/TCAP能力以及能力集CS1的子功能,正如它们被定义用于智能网内的业务交换点-SSP-一样,尤其是支持触发检测点TDP1(或替代地为TDP2)和TDP12。
对从组NWCD的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出发的通信关系建立如下配置:
在设有分配给组NWCD的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的交换设备内—这里是LE2和LE3-,在各自的用户端口TA1、TA3、TA4、TA6或用户连接线路上建立触发检测点TDP1。与该触发检测点TDP1进行逻辑连接的控制参数是如此设置的,使得当每次通过外部用户启动一个连接建立时—譬如通过提起听筒(摘机触发)—,便经触发检测点TDP1启动程序过程,以利用控制-交换设备开展TCAP事务。借助发送一个其内嵌有IN-消息“初始_DP”的TC_开始-消息,把组NwHG的各自的外部用户TA1、TA3、TA4、TA6的呼叫号转送到控制-交换设备LE1,以便指示出各自的用户TA1、TA3、TA4、TA6被占用。
控制-交换设备LE1以应答“TC连续”对此作出反应,其中,借助于嵌入的IN-消息“请求报告BCSM”,对此可能的后续动作—也称为事件检测点EDPs-在重新放上话筒—也称为“挂机”—的过程中被配置或提供。这意味着,请求用户交换设备LE2、LE3在各自的外部用户TA1、TA3、TA4、TA6重新挂机时再次传输TCAP-消息到控制-交换设备LE1。
一旦通过外部用户TA1、TA3、TA4、TA6终止通信连接-譬如通过放上话筒-,则通过相应配置或提供的事件检测点EDPs在各自的用户交换设备LE2、LE3内启动一个程序过程,该程序过程借助嵌有IN-消息“事件报告BCSM”的TC_终止-消息把该事件传送给控制-交换设备LE1,并因此终止事务处理。
可选地,如果相同的动作与触发检测点TDP2进行逻辑连接,则可以实现相同的过程。如果在通信网络内存在其他制造商的交换设备,且在该交换设备中未实现触发检测点TDP1,则可以应用该替换方案。
作为替代方案,关于重新挂机的通知也可以通过单独的“挂机触发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消息“请求报告BCSM”和与之相联系的消息过程并通过听筒的重新挂机动作而实现配置。在重新放下话筒之前,事务处理也不保持开启或激活。
此外,针对需继续交换到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6、TA4的通信关系而建立下列配置:
在回避对整个组NWCD进行寻线的情况下,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也可以被直接呼叫。在这种情况下,当相应的用户端口TA1、TA3、TA4、TA6或相应的连接线不再被提供用来经组NWCD的业务呼叫号SDN进行线路选择时,必须通知控制-交换设备LE1有关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的当前占用状态。
在设有各自的外部用户端口TA1、TA3、TA4、TA6的交换设备LE2、LE3内,在各自的用户连接线路或用户端口TA1、TA3、TA4、TA6上建立触发检测点TDP12。与该触发检测点TDP12作逻辑连接的控制参数是如此被调整的,使得每次当通信关系被交换到该外部用户端口TA1、3、4、6时—也称为“终接线路触发器(Terminating LineTrigger)”—,便经触发检测点TDP12启动在各自交换设备LE2、3内的程序过程,由该程序过程利用控制-交换设备LE1展开TCAP事务处理,其中,嵌有IN-消息“初始DP”的“TC开始消息”被传输到控制-交换设备LE1。在此,被呼叫的外部用户端口TA1、3、4、6的呼叫号被传输到控制-交换设备LE1,以便指示出各自的用户端口TA1、3、4、6在当前被占用。控制-交换设备LE1以相应的应答“TC继续”对此进行应答,其中,在再放下话筒或“挂机”的过程中,借助于嵌入其内的IN-消息“请求报告BSCM”来提供对此可能的后续动作或事件检测点EDP。这意味着,要求相应的交换设备LE2、3在重新挂机外部用户端口TA1、3、4、6的情况下把相应的TCAP-消息传输到控制-交换设备LE1。
一旦检测到在外部用户端口TA1、3、4、6处挂机,则经相应配置的事件检测点EDP在相应的用户交换设备LE2、3内重新启动程序过程,由该程序过程借助嵌有IN-消息“事件报告BCSM”的TC终止-消息把该事件传送给控制-交换设备LE1,并因此终止事务处理。
其它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或性能可以分配给那些被分配给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或与其相连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其中,表示该其它的业务特征和性能的附加信息被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内。作为其它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的例子有:
—定义搜索方法的可选择的起始点-譬如定义附加的、分配给用户端口TA1...6的用户呼叫号,在其拨打该号时开始所述的搜索方法,并且与在该用户端口中预置的搜索算法无关,
—定义“停止-搜索-位置(Stop-Hunt-Position)”—定义用户端口TA1...6,其中,即使还没有求出空闲的用户端口TA1...6或空闲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也无论如何终止该搜索方法,
—定义“跳跃-搜索-位置(Skip-Hunt-Position)”—定义用户端口TA1...6,其中,即使当前该用户端口是空闲的,这些用户端口也应当暂时或持久地不在搜索方法的考虑之列。
分配给组NWCD的组专用的其它性能的例子有:
—确定一个呼叫号DN1...6、SDN-譬如专用的与ISDN相一致的MSN或组专用的业务呼叫号SDN—在该业务呼叫号下可识别从组NWCD来的通信关系,
—确定一个呼叫号DN1...6、SDN,当存在从组NWCD来的通信关系时对该呼叫号产生计费。
各个用户端口TA1...6至组NWCD的分配关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所以在任一时间点通过管理可以把用户端口TA1...6从组NWCD中去掉。为此目的,表示应去除的用户端口TA1...6的相应信息在组织单元OGRP内被清除。在从组NWCD清除用户端口TA1...6之后,通过它仅还提供已经配置的、模拟的或与ISDN相一致的用户端口专用的用户业务特征。
根据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有利改进方案,可以把至少一个队列分配给组NWCD。队列通常是在用户交换机内实现的功能,该功能譬如被设立在呼叫中心内。为了把业务特征“队列”分配给建立的组NWCD,把另一存储区分配给在控制-交换设备LE1内储存的组织单元OGRP,通过该存储区实现许多瞬态的等候位置。许多输入的通信关系可能终止在这些瞬态等候位置。该队列-功能性是这样配置的,使得指向一个用户呼叫号DN1...6的通信关系或通信连接按照上述方式经控制-交换设备LE1直接交换到相应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只要该相应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是空闲的。在指向组NWCD的组专用的业务呼叫号SDN的通信关系情况下,启动组专用的搜索方法。如果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不能找到空闲的用户端口TA1...6或没有空闲的有用数据信道或没有空闲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则有关的通信关系在所述的队列内排队。一旦用户端口TA1...6或有用数据信道或通信终端设备KE1...6被测定为当前空闲,则把在队列内排队的通信关系继续交换到空闲的用户端口。在队列内编入有许多通信关系的情况下,借助选择方法从队列中选出一个通信关系,并且对其进行继续交换。通信关系譬如可以借助FIFO原理或优先控制地进行选择。
对于在队列内排队的主叫方可以建立综合的通知。这些通知可以具有譬如下述的组成部分:
—问候,
—逐个地通知主叫方在队列中是排队在哪个位置,
—逐个地通知在队列中大概的等候时间有多长,
—逐个地广告通知和音乐插曲,
—逐个地直接在主叫方从队列中被取出和继续交换之前,重新进行问候通知。
业务特征“队列”特别对业务提供者是有意义的,通过电话来给予该业务提供者的订单,随后再传递或发送商品或价值。这样的例子譬如有“比萨饼家庭业务”、经代理的银行业务、采购代理或旅游代理。通过使用队列,用户在占线的情况下不会被拒绝,并且可以在排队时被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这使丢失用户的危险降低到最小。
下面来讲述本发明方法的另一种应用变型方案,其中,通过分配给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或通过与其相连的通信终端设备KE1...6来实现全网络的呼叫中心或全网络的呼叫分配系统。在图7描绘了如图6所示的这种全网络呼叫中心的基本结构—也称为“全网络呼叫分布”或NWCD。在图7描绘的NWCD中,允许现有的单独端口TA1...6或“基本代理”KE1...6跨越交换局而被集成到全网络呼叫中心NWCD上,其中,通过以下方式同时避免了已经描述过的环接的缺点,即借助TCAP-消息把单独端口TA1...6当前的空闲-占线-状态传输到控制呼叫中心NWCD的交换设备LE1上。根据图7所描绘的实施例,连接到外部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设备KE1、3、4、6被实施为分配给全网络呼叫中心NWCD的外部控制台或“基本代理”。连接到所述控制全网络呼叫中心NWCD的控制-交换设备LE1上的通信设备KE2、5被实施为MSB/MAC控制台。
除了直接连接的控制台KE2、5之外-这些控制台也可以经远程交换设备(譬如经远程DLU或RDLU)被连接到控制-交换设备LE1上—,外部控制台KE1、3、4、6也必须对控制NWCD的交换设备LE1是已知的。这通过上文所述的设置来实现,即把这些外部控制台KE1、3、4、6设为控制-交换设备LE1内的虚拟用户。给这些控制台分配所有必要的管理信息,譬如:需要被用来进行B方呼叫传送的、全网络呼叫分配系统NWCD的有关外部成员的呼叫号,以及用于识别各自的占用状态(占线/空闲状态)的、在图7称为b/i信息的控制信息。
此外,呼叫中心NWCD的第1、第2和第3控制台KE1、2、3被分配给第1任务组TskGrp1,而第4、第5和第6控制台被分配给第2任务组TskGrp2。
对某个任务组TskGrp1、2中的代理KE1...6进行集中的线路选择的先决条件是:控制呼叫分配系统NWCD的交换设备LE1始终知道呼叫中心NWCD的所有分配的外部和内部用户KE1...6的当前占用状态。只有这样,控制-交换设备LE1才知道在全网络呼叫中心NWCD的线路中那些线路是空闲的,并能在相应的代理选择中考虑它。为了更新NWCD成员的占用状态所需要的措施—譬如通过呼叫信道化或借助于TCAP-消息把当前的占用状态b/I特别地传输到所述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上—已经在上文详细地描绘过了。
在图7描绘的实施例中考虑了如下事实,即当前的通信网络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即使用户端口或单独端口被连接到不同制造商的交换设备上,但全网络分布的基本代理也可以集成到中央呼叫中心。然而,其内连接了所谓基本代理的交换设备必须满足一些最低标准。其前提是:
—SCCP-TCAP能力,
—能力集CS1的子功能,譬如它们被定义用于IN-SSP,尤其是支持触发检测点TDP1(或替代地为TDP2)或TDP12,以及用于某些实施方案变型,
—连接有呼叫号转换器的触发检测点TDP3,
—建立通知用的“建立暂时连接”ETC的可能性,
—通过IN功能实现计费—譬如“提供变化信息”,FCI。
为实现全网络呼叫中心可以提出各种方案—参看图8-11。呼叫中心所应用的结构体系主要取决于各呼叫中心的运营商的具体要求,譬如:他们是更多地基于地区性运营还是基于全国性或可能国际性的运营。此外,所使用的结构体系同样取决于网络内的情况,尤其是也与交换设备的能力有关,有时还与基本代理所连接的远程交换设备的能力有关。图8~11描绘的方案表示了全网络呼叫中心的各种改进方案变型,它们是基于图7所示的全网络呼叫中心的基本原理。
方案1(参看图8):
地区呼叫中心,它具有利用TCAP-消息的占线/空闲-同步。
在本方案中,所有通向呼叫中心CDS的输入呼叫—譬如来自连接到任一交换设备ASW上的呼叫用户A(参看箭头1)—都借助所选择的业务呼叫号SDN-也称为业务DN-被直接交换或路由到所述控制呼叫中心NWCD的交换设备CDS上,并在那里经分配给业务呼叫号SDN的任务组被分别传送到进行处理工作的内部或外部NWCD成员B1...3—参看箭头2-,这些成员经合适的交换设备SSP或经远程交换设备RDLU被连接到控制-交换设备CDS。
如果当前没有合适的处理者或代理B1...3是空闲的,则呼叫在控制的交换设备CDS内按照普通的方式在队列内排队,并且直到合适的代理B1...3空闲,主叫方才被连接到通知上。这些过程是与地区性工作的呼叫中心相同的。
方案2(参看图9):
地区呼叫中心,在高负荷或过载的情况下受集中的或全网络的呼叫中心或呼叫分配中心的支持。
图9示出了分配给上级中央呼叫中心MCDS的、在通信网络KN内安排的2个地区呼叫中心CDS1、2。在本方案中,通向呼叫中心或地区呼叫中心CDS1、2的所有输入呼叫—通过箭头1表示—借助所选择的业务呼叫号SDN直接被交换到控制地区呼叫中心CDS1的交换设备。只要该地区呼叫中心CDS1在所分配的任务组内还具有足够多的空闲代理B1_1...B1_3或只需接受短时间的等候,则各自的呼叫仍然分别被分配给地区呼叫中心CDS1,并传送到相应的地区代理B1...B1_3—用箭头2表示。只有当地区呼叫中心CDS1对各自的任务组被识别为高负荷或过载时-譬如由于变得更长的队列-,地区呼叫中心CDS1才借助TCAP-对话在集中地安排在通信网络KN内的上级中央呼叫中心MCDS—也称为主CDS—内求出其它的地区呼叫中心CDS2是否能接受呼叫。
该TCAP询问通过在地区呼叫中心CDS1和主CDS MCDS之间专有的协议来进行。借助于TC_开始-消息,主叫方的呼叫号及其选择的业务DN SDS与相应的业务密钥一起被转送到中央主CDS MCDS。中心MCDS根据关于所有分配的地区呼叫中心CDS1、2的全网络概况来确定一个通向另一地区性呼叫中心CDS2的新业务呼叫号SDN′—通过箭头2′表示,或者找出原呼叫是否必须保持在原呼叫中心CDS1内并在那里编入队列。所述的中心或主CDS MCDS把该信息在TC_终止-消息内转送到地区呼叫中心CDS,并终止事务处理。
在本方案中的先决条件是:上级呼叫中心MCDS具有关于在各地区呼叫中心CDS1、2内的当前负载状态的概况。这通过借助TCAP消息TCAP在地区呼叫中心CDS1、2和上级呼叫中心或主CDS MCDS之间交换特殊的同步信息Sync来实现。
除了图9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可以连同外部基本代理一起把控制台直接连接到上级呼叫中心MCDS-未示出。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呼叫中心MCDS另外还象地区呼叫中心一样工作。各自的地区呼叫中心CDS1、2能从上级呼叫中心MCDS返回的信息识别出:待继续交换的呼叫是否必须编入队列或转送到另一呼叫中心CDS2(具有新的业务呼叫号SDN′)—参看箭头2′。这种转送可以通过地区呼叫中心CDS1实现,或如果在各自的通信网络内支持业务特征“绕回(Crank Back)”,则也可以代之以通过用“改道(Redirection)”反向触发到新的目标来实现—未示出。
本方案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在主叫方A和各自的代理B1_1...B1_3,B2_1,B2_2之间的语音连接总是经具有呼叫中心或CDS功能性的交换设备CDS1、2来控制。在该交换设备CDS1、2内逐个地管理队列,如果希望的话,可以告知主叫方他的等候位置及其可能的等候时间。此外,还进行各自的呼叫中心业务的计费。
方案3(参看图10):
集中的呼叫中心,通过其控制在地区呼叫中心上的任务/负荷的分布。
本方案类似于上述方案2,而其差别在于:通过各自的主叫方A利用所选择的业务呼叫号SDN来直接向上级呼叫中心MCDS或向主CDS启动TCAP对话,并在那里求出该呼叫必须继续交换到哪一个地区呼叫中心CDS1、2。
为了能够由或用各制造商的交换设备实现该TCAP询问,使用了在智能网内标准化的过程:
根据本发明,在源交换设备ASSP(必须具有SSP功能性)内,或替代地在具有SSP功能性的上级中转交换设备内—未描绘—,触发检测点TDP3被建立到呼叫中心或上级呼叫中心MCDS的各自的业务呼叫号SDN上。一旦选择这样的业务呼叫号SDN,则呼叫号询问rqDN将借助TCAP-对话被发送到上级交换设备MCDS—用箭头1表示。呼叫号询问所使用的协议与被用来把其它受IN支持的号码-可移植性-询问传输到SCP的协议是相同的。
根据全地区呼叫中心CDS1、2的全网络概况,由上级呼叫中心MCDS再次确定一个新的业务呼叫号—这里是SDN′-,该号指向地区呼叫中心CDS1、2,并把相应的信息发送回到源交换设备ASSP和终止事务处理—参看箭头1′。该方案的前提也是:上级呼叫中心MCDS具有关于各个地区呼叫中心CDS1、2的占用状态的概况。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本方案中,上级呼叫中心MCDS另外也象地区呼叫中心那样地运行。
如果所选择的地区呼叫中心CDS1、2不再具有任何空闲的代理以用于经业务呼叫号SDN选择的任务组,则呼叫也按通常的方法在地区呼叫中心CDS1、2相应的队列中排队。在这种情况下,从所选择的呼叫中心CDS1、2播放相应的通知。
在本方案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仍然是:在主叫方A和相应代理B1_1...B1_3,B2_1,B2_2之间的语音连接始终是经具有CDS功能性的交换设备CDS1、2来控制。在各自控制地区呼叫中心的这些交换设备CDS1、2内,逐个地管理队列,如果希望的话,则可以给主叫方通知其等候位置和其可能的等候时间。此外,还进行呼叫中心业务的计费。
方案4(参看图11):
完全集中的呼叫中心,它经类似IN的对话来控制通向代理的直接连接建立。
在本方案中,如方案3那样进行拨号:
主叫方A用所选择的业务呼叫号SDN经TCAP对话被直接继续交换到在通信网络KN内集中安排的呼叫中心CDS,在其内求出必须继续向其交换呼叫的那些代理B_1...B1_3,B2_1,B2_2。为了实现CDS功能性而使用了标准化的IN过程,以便也能够通过不同制造商的交换设备实现交换设备ASSP、SSP的TCAP-询问。在此,在源交换设备ASSP(必须具有SSP功能性)或者替代地在具有SSP功能性的上级中转交换设备—未示出—内向呼叫中心CDS的业务呼叫号SDN建立触发检测点TDP3。一旦选择一个这样的业务呼叫号SDN,则把呼叫号询问rgDN发送到控制中央呼叫中心CDS的交换设备。该呼叫号询问所使用的协议与被用来把其它受IN支持的号码-可移植性-询问传输到SCP的协议是相同的。
与方案3的差别在于:在本方案4中,主叫方A不被告知地区呼叫中心的业务呼叫号,而是直接告知所选择的代理B1_1...B_3,B2_1,B2_2的呼叫号。在本方案中,主叫方A的语音连接不再(象在至为止所描绘的方案1到3那样)经具有CDS功能性的交换局来进行,而是直接从主叫方或经与主叫方A相连的源交换设备ASSP向所选择的代理B1_1...B1_3,B2_1,B2_2来进行。由此再也不能利用中央呼叫中心CDS的通知可能性和计费可能性;它们必须象IN控制的功能那样在通信网络KN内进行模拟:
所述的通知可以譬如在源交换设备ASSP内接通,通过中央呼叫中心CDS的返回消息并借助“连接到资源”和“播放通知”来控制。这意味着,在通信网络内必须给所有可能的源交换设备装配呼叫中心专用的通知。为了避免这个缺点,还有另外一个变型方案,其中,这些通知被集中在通信网络内的具有SSP功能性的专用IP(“智能外设”)内。然而,为此必须由中央呼叫中心CDS促使源交换设备建立通向通知IP的暂时连接—譬如借助于动作序列“建立暂时连接”、“辅助请求指令”、“连接到资源”和“播放通知”—,并且在等候时间过去之后再拆除该暂时连接。
在本方案中,计费必须由源交换设备ASSP接管。为此,中央呼叫中心CDS借助“提供计费信息”也把相应的计费信息与所求出的代理呼叫号一起发送到源交换设备,该交换设备因此为呼叫中心业务编制相应的计费率。业务特征“提供计费信息”在当前还尚未在所有的通信网络内流行,而是作为ETSI能力集CS3范畴内的标准化的对象。
作为上述4个方案的替代方案,可以实现另一种呼叫中心变型方案—未示出-,其中,不利用TCAP-消息交换来实现当前的占用状态或占线/空闲状况的识别,而是由控制中央呼叫中心的交换设备通过上述已作为呼叫信道化而讲述过的、所有输出或输入呼叫的路由选择来实现。
借助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全网络内利用呼叫中心运营商的新的、有吸引力的功能,以及在高峰负荷时刻通过接通简单的终端来提高呼中心的容量。因此这为通信系统的运营商提供了增值,而且,无需额外的硬件配备就能只通过软件交换在全网络内为其客户提供新的、有吸引力的功能,并因此提高了其销售额,或能与竞争者保持距离。

Claims (34)

1.对具有各自配置的用户业务特征的、并在物理上被分配给彼此相连的交换设备(LE1...3)的用户端口(TA1...6)实现附加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交换设备(LE1...3,CDS,MCDS,SSP)的至少部分用户端口(TA1...6)被分配给至少一个组(NWCD),
—呼叫中心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  可以被分配给所述的至少一个组(NWCD),
—由交换设备(LE1,CDS,MCDS)之一控制所述被分配给该组(NWCD)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
—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内,所述组(NWCD)的在物理上未分配给该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作为虚拟的用户端口进行分配,其中,呼叫中心的至少一部分功能和业务特征通过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交换设备(LE1...3)是这样被管理的,使得从和到在物理上并未分配给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关系在交换技术意义上经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进行交换,
—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内,测定在物理上分配给它的用户端口(TA2,3)和虚拟用户端口(TA1,3,4,6)的各自当前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
—分配给用户端口(TA1...6)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根据各自测定的运行技术状态和交换技术状态而被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交换设备(LE1...3)是至少一个上级通信网络(KN)的集成部分,其中,从和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关系按照交换技术的意义经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进行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交换设备(LE1...3)是这样被管理的,使得
—所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或运行技术状态被传输到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上,或
—所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的用户端口(TA1,3,4,6)的交换技术状态和/或运行技术状态的每一改变被传输到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上;
—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内,测定在物理上分配给它的用户端口(TA2,3)和虚拟用户端口(TA1,3,4,6)的各自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或运行技术状态;和
—根据各自测定的运行技术状态和/或交换技术状态来控制分配给用户端口(TA1...6)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表示其各自当前的交换技术状态和/或运行技术状态或交换技术状态和/或运行技术状态变化的状态信息(b/i)借助基于7号信令方法的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协议(TCAP)进行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状态信息(b/i)借助控制智能网功能的消息进行传输。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组专用的或呼叫中心专有的组-呼叫号(SDN)被分配给所述的至少一个组(NWCD)。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应交换到至少一个组专用的组-呼叫号(SDN)的通信关系情况下,给所述的至少一个组(NWCD)分配一个组专用的搜索方法或寻线算法,以用于在组(NWCD)内求出空闲的用户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应交换到至少一个组专用的组-呼叫号(SDN)的通信关系情况下,由另一交换设备(ASSP)对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进行询问(rgDN),其中,在进行控制的交换设备(LE1,CDS,MCDS)内,在询问(rgDN)的范围内求出在组(NWCD)内的空闲用户端口,以及把表示所求出的用户端口的信息(SDN,SDN′)传输到进行询问的交换设备(ASSP)。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询问(rgDN)和表示所求出的用户端口的信息(SDN,SDN′)借助基于7号信令方法的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协议(TCAP)进行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询问通过在其它的交换设备(ASSP)内提供的触发检测点(TDP1,2,3,12)启动。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DB)内提供表示所述的至少一个组(NWCD)的组织单元(OGRP),其中,
—表示分配给组(NWCD)的用户端口(TA1...6)的端口信息(DN1...6,DN1p,DN3P,DN4p,DN6p,DN1f,DN3f,DN4f,DN6f)和
—表示分配给组(NWCD)的组专用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的信息(SDN,HUNT)被储存在组织单元(OGRP)内。
13.根据权利要求8到12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给所述的组(NWCD)分配至少一个组专用的队列,其中,对于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未找到空闲的用户端口(TA1...6)的情况下,应交换的通信关系在至少一个队列内排队,并且在确定一个空闲的用户端口(TA1...6)之后把该通信关系从队列取出,并将其继续交换到空闲的用户端口(TA1...6)。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的数据库(DB)内,把表示至少一个队列的、实现至少一个等候位置的存储区分配给所述的组织单元(OGRP)。
15.根据权利要求8到1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用户端口(TA1...3)为信息传输提供至少一个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可交换的有用数据信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多个有用数据信道的用户端口(TA1...6)的情况下,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对用户端口(TA1...6)可交换的有用数据信道的数目是可预定的。
17.根据权利要求8到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用户呼叫号(DN1...6)被分配给用户端口(TA1...6),
—在搜索方法的范围内,在一个用户呼叫号(DN1...6)下能同时使用的有用数据信道的数量是可预定的。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各至少一条寻址信息(DN1,3,4,6,DN1n,3n,4n,5n,DN1f,3f,4f,6f)被分配给虚拟用户端口,借助该寻址信息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和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之间建立通信关系。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交换设备(LE1...3)经至少一条中继线(TR1...3)彼此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2到19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交换设备(LE1...3)是这样被管理的,使得应该从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交换到用目标-信息(B-DN)确定的目标的通信关系借助于添加到目标-信息中的路由-信息(前缀)被首先交换到控制-交换设备(LE1),并从该控制-交换设备交换到所述的目标。
21.根据权利要求2到20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应交换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关系被继续交换到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上,并随即借助分配给各自虚拟用户端口的寻址信息(DN1,3,4,6,DN1n,3n,4n,5n,DN1f,3f,4f,6f)被继续交换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
22.根据权利要求2到20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6)在交换技术业务特征“号码可移植性”的范围内被标识为可移植的,
—应交换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关系在交换技术业务特征“号码可移植性”的范围内首先被交换到所述在物理上分配有用户端口(TA1,3,4,6)的相应交换设备(LE2,3),并随即借助交换技术业务特征“号码可移植性”被交换到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LE1)上,然后借助分配给各自的虚拟用户端口的寻址信息(DN1,3,4,6,DN1n,3n,4n,5n,DN1f,3f,4f,6f)被继续交换到所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相应用户端口(TA1,3,4,6)。
23.根据权利要求2到20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应交换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用户端口(TA1,3,4,6)的通信关系首先被交换到所述在物理上分配有用户端口(TA1,3,4,6)的相应交换设备(LE2,3),随即在交换技术业务特征“呼叫转移”的范围内被转移到控制该组的交换设备(LE1)上,然后借助分配给各自的虚拟用户端口的寻址信息(DN1,3,4,6,DN1n,3n,4n,5n,DN1f,3f,4f,6f)被继续交换到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LE1)的相应用户端口(TA1,3,4,6)上。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用户端口上连接各自至少一个通信终端设备(KE1...6)。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信终端设备(KE1...6)被构造为呼叫中心的操作员或代理的控制台。
2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端口(TA1...6)被构造为
—模拟用户端口,和/或
—ISDN基本端口,和/或
—ISDN一次群多路复用端口,和/或
—实现xDSL-传输方法的用户端口,和/或
—连接无绳通信终端设备的无绳用户端口,和/或
—连接移动无线通信终端设备的、与移动无线电一致的用户端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到26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交换设备(CDS1,2)控制分配给组(NWCD)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
在交换设备(CDS1,2)之间交换各自分配的用户端口(B1_1,B12,B1_3,B2_1,B2_2)的各自的当前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b/i)。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各自的当前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b/i)经上级交换设备(MCDS)进行交换和/或储存在其内。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应交换到至少一个组专用的组-呼叫号(SDN)的通信关系情况下,由另一交换设备(ASSP)对上级交换设备(MCDS)进行询问(rqDN),其中,在该询问(rqDN)的范围内在上级交换设备(MCDS)内求出在组(NWCD)内的一个空闲用户端口(B1_1,B1_2,B1_3,B2_1,B2_2),并把表示所求出的用户端口的信息(SDN,SDN′)传输到进行询问的交换设备(ASSP)。
30.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被交换的交换技术状态和运行技术状态(b/i),应交换到至少一个组专用的组-呼叫号(SDN)的通信关系从控制-交换设备(CDS1,2)之一被继续交换到该组(NWCD)的未分配给该控制-交换设备(CDS1,2)的用户端口(B1_1,B1_2,B1_3,B2_1,B2_2)。
31.用于对具有各自配置的用户业务特征的、并在物理上被分配给彼此相连的交换设备(LE1...3)的用户端口(TA1...6)实现附加功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交换设备(LE1...3)具有用于把至少一部分用户端口(TA1...6)分配给至少一个组(NWCD)的分配装置,
—所述交换设备(LE1)之一具有用于控制可分配给该组(NWCD)的、呼叫中心的业务特征和/或性能的控制装置,
—所述的分配装置是这样配置的,使得在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内,该组(NWCD)的在物理上未分配给控制-交换设备的用户端口(TA1,3,4,6)作为虚拟用户端口进行分配,其中呼叫中心的至少一部分业务特征和性能通过控制该组(NWCD)的交换设备(LE1)进行控制。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交换设备(LE1...3)是上级通信网络(KN)的集成部分。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户端口(TA1...6)被构造为
—模拟用户端口,和/或
—ISDN基本端口,和/或
—ISDN一次群多路复用端口,和/或
—实现xDSL传输方法的用户端口,和/或
—连接无绳通信终端设备的无绳用户端口,和/或
—连接移动无线通信终端设备的、与移动无线电一致的用户端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1到33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组(NWCD)的一部分用户端口(TA1...6)上连接了呼叫中心的操作员或代理用的所分配的控制台。
CN 00818522 1999-11-19 2000-11-16 呼叫分配系统的附加功能及业务特征的实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36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55761 1999-11-19
DE19955761.6 1999-11-19
DE10025437A DE10025437A1 (de) 1999-11-19 2000-05-23 Verfahren und Kommunikationsanordnung zur Realisierung von Funktionen und Leistungsmerkmalen eines Anrufverteilsystems
DE10025437.3 2000-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5255A true CN1425255A (zh) 2003-06-18
CN1203687C CN1203687C (zh) 2005-05-25

Family

ID=26005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081852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3687C (zh) 1999-11-19 2000-11-16 呼叫分配系统的附加功能及业务特征的实现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230810A1 (zh)
JP (1) JP2003515994A (zh)
CN (1) CN1203687C (zh)
BR (1) BR0015709A (zh)
DE (1) DE10025437A1 (zh)
WO (1) WO200103952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7745C (zh) * 2003-09-07 2008-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呼叫中心实现数据检索控制的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1945185A (zh) * 2010-09-19 2011-01-12 广州广哈通信有限公司 调度组呼叫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0072A1 (de) * 2001-04-24 2002-11-07 Siemens Ag Vermittl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Überwachung einer Gruppenrufnummer
EP1345457A1 (de) * 2002-03-12 2003-09-17 Tenovis GmbH & Co. KG Vernetzung von Telefonanlagen
DE102004013330A1 (de) * 2004-03-17 2005-10-27 Tenovis Gmbh & Co. Kg Telekommunikationsanlage, Verbund aus Telekommunikationsanlagen, Verfahren zur Konfiguration und zum Betrieb eines solchen Verbundes sowie Software zur Indentifizierung eines Kunden und einer Anlage darin
DE102005050587A1 (de) 2005-10-21 2007-05-03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Weiterleiten von Signalisierungsdaten in einer Netzübergangseinheit und in einer Steuereinheit sowie zugehörige Einheit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95916C (en) * 1990-11-20 1999-09-14 Jack Shaio Telephone call handling system
US5276312A (en) * 1990-12-10 1994-01-04 Gtech Corporation Wagering system using smartcards for transfer of agent terminal data
JP3024833B2 (ja) * 1991-09-18 2000-03-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Isdn電子交換機の内線代表方式
US5247571A (en) * 1992-02-28 1993-09-21 Bell Atlantic Network Services, Inc. Area wide centrex
FI98687C (fi) * 1993-09-20 1997-07-2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 ja menetelmä etätyöaseman kytkemiseksi matkaviestinverkon kautta dataverkkoon
US5459780A (en) * 1994-01-31 1995-10-17 At&T Ipm Corp. Work at home agent ACD call distribution
DE19527806C1 (de) * 1995-07-28 1997-01-02 Siemens Ag Netzwerkemulator für private Kommunikationsendeinrichtungen
US5778060A (en) * 1996-04-19 1998-07-07 At&T Corp Work at home ACD agent network with cooperative control
US5987116A (en) * 1996-12-03 1999-11-16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Call center integration with operator services databases
US5946387A (en) * 1997-02-10 1999-08-31 Genesys Tele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Inc, Agent-level network call routing
US6049602A (en) * 1997-09-18 2000-04-11 At&T Corp Virtual call center
DE19805686A1 (de) * 1998-02-12 1999-08-19 Cit Alcatel Verfahren zur Übermittlung von Dienst-Signalisierungsnachrichten, Konvertierungsknoten und Dienststeuereinrichtung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7745C (zh) * 2003-09-07 2008-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呼叫中心实现数据检索控制的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1945185A (zh) * 2010-09-19 2011-01-12 广州广哈通信有限公司 调度组呼叫方法和系统
CN101945185B (zh) * 2010-09-19 2012-10-10 广州广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调度组呼叫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0015709A (pt) 2002-07-16
JP2003515994A (ja) 2003-05-07
WO2001039521A1 (de) 2001-05-31
EP1230810A1 (de) 2002-08-14
DE10025437A1 (de) 2001-05-31
CN1203687C (zh) 2005-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051C (zh) 用户号码可再定位的电信网及方法
US7039173B2 (en)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 of intelligent network services
CN1167232C (zh) 电信系统和呼叫处理方法
US5761290A (en) Alternate service activation
CN1097970C (zh) 电信网络的发信令方法
CN1133334C (zh) 提供电话号码可移植性的方法和电话交换系统
CN1183872A (zh) 提供可移动电话号码服务的系统和方法
CN1913550A (zh) 利用软交换实现固网查询用户集中数据库的系统和方法
CN1105499A (zh) 智能网的路由选择
US697814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ng wireless handsets with wireline switches
CN1203683C (zh) 为具有业务特征的用户端口实现附加功能
CN1174640C (zh) 涉及到号码翻译的电信业务的方法
CN1203687C (zh) 呼叫分配系统的附加功能及业务特征的实现
CN1254466A (zh) 在电信网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和系统
EP1054569A1 (en)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across a telephone network and an IP network
CN101076062B (zh) 彩铃系统、以及在该彩铃系统中进行业务呼叫的方法
CN1123235C (zh) 用于传送呼叫到多个业务供应商管区的一种方法和系统
US670440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wireline telephone to a wireline switch in a wirelin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99411C (zh) 电信网络中的用户数据处理
CN101965005B (zh) 分布式接入网关系统
CN1213622C (zh) 用于把电信设备连接到分组交换通信网上的接口单元
US6683868B1 (en) Gateway making it possible to develop new services independently from the underlying network
CN1203682C (zh) 用于实现用户业务特征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5883C (zh) 呼叫与连接分开的电信网络及建立路由选择与呼叫的方法
US6968051B1 (en) Programmable feature que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OKIA SIEMENS COMMUNICATI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G

Effective date: 200805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509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