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8598B -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8598B
CN116938598B CN202311181434.1A CN202311181434A CN116938598B CN 116938598 B CN116938598 B CN 116938598B CN 202311181434 A CN202311181434 A CN 202311181434A CN 116938598 B CN116938598 B CN 116938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request
data acquisition
forwarded
request respo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814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38598A (zh
Inventor
刘晨曦
胡芳
连玉超
赵建华
胡莎莉
王志永
王苗苗
解男
谢思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ke Intelligent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ke Intelligent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ke Intelligent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ke Intelligent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814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85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8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8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38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8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2Applying verification of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eparating internal from external traffic, e.g. firewalls
    • H04L63/0227Filtering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detecting or protecting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04L63/1441Countermeasures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对数据获取请求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响应于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获取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根据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对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通过请求响应链路,对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该实施方式与实现了对恶意数据访问请求的有效过滤,降低了因恶意数据访问请求造成的服务器资源浪费的问题,以及请求响应速度。

Description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针对信息发布类型网站,往往需要承受大量的数据访问(获取)请求,如何快速地响应数据访问请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数据访问(获取)请求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方式为:当接收到数据访问(获取)请求时,通过创建套接字链接实现信息的发送。
然而,当采用上述方式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当客户端发起大量的恶意数据访问请求时,可能会造成请求阻塞,从而造成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
第二,采用单套接字链接的方式进行信息发送,当信息量较大时,信息发送效率较低。
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并不形成本国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响应于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响应于上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获取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对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装置,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安全验证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上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信息拆分单元,被配置成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信息封装单元,被配置成对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保证了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的数据获取,以及减少了服务器资源的浪费。具体来说,造成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的原因在于:当客户端发起大量的恶意数据访问请求时,可能会造成请求阻塞,从而造成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如客户端发起DDoS攻击时,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恶意数据访问请求,从而造成请求阻塞,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此外还会使得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降低针对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速度。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首先,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通过当前时间窗口可以确定固定时间范围内的、目标客户端发起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其次,响应于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通过预设请求数量和预设时间差值进行初步异常请求识别,当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时,再对请求进行安全验证。进一步,响应于上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以此得到多条用于转发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的链路。此外,获取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接着,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以此得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一步,对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最后,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对恶意数据访问请求的有效过滤,降低了因恶意数据访问请求造成的服务器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通过多条的请求响应链路实现信息的分块发送,大大提高了请求的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信息发送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信息发送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继续参考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信息发送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100。该信息发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发送的执行主体(例如,计算设备)可以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目标客户端可以是用于发送数据获取请求,以及接收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的客户端。实践中,目标客户端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当目标客户端为软件时,目标客户端可以是安装在如手机等硬件上的应用程序软件。当目标客户端为硬件时,目标客户端可以是如手机等具有信息收发功能的硬件。当前时间窗口可以是预设窗口大小的滑动窗口。预设窗口大小以时间尺度设置。例如,预设窗口大小可以是1分钟。数据获取请求是用于获取对应的待转发信息的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设备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计算设备为硬件时,可以实现成多个服务器或终端设备组成的分布式集群,也可以实现成单个服务器或单个终端设备。当计算设备体现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硬件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应该理解,计算设备的数目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
步骤102,响应于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数据获取请求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数据获取请求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
其中,预设请求数量可以是6。即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允许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的数量≤6。预设时间差值可以是2秒,即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2秒。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上述目标条件为: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接收时间与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对应最新请求接收时间相同。请求接收时间表征上述执行主体接收到数据获取请求,或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时间。安全验证信息可以表征数据获取请求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是否通过安全验证。
作为示例,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可以包括:历史数据获取请求A、历史数据获取请求B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C。其中,历史数据获取请求A对应的请求接收时间可以是2022年8月29日11:08:39。历史数据获取请求B对应的请求接收时间可以是2022年8月29日11:10:39。历史数据获取请求C对应的请求接收时间可以是2022年8月29日11:11:39。因此,历史数据获取请求C可以是上述目标数据获取请求。
作为又一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数据获取请求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请求参数验证。例如,请求参数验证可以是空值参数验证(用于确定请求参数是否为空),异常参数验证等(用于确定请求参数是否为异常参数),以实现对数据获取请求和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的安全验证。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令牌的令牌有效期,作为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
其中,请求令牌是由请求转发服务器分配给数据获取请求的标识令牌,当数据获取请求分配有请求令牌时,允许请求转发服务器将数据获取请求转发至执行主体。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表征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令牌的令牌有效期。实践中,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包括令牌有效期时间段。例如,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是“T1时间点;T2时间点”,表征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令牌的令牌有效期从T1时间点至T2时间点。
第二步,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每个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有效期信息,作为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得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
其中,请求令牌是由请求转发服务器分配给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标识令牌,当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分配有请求令牌时,允许请求转发服务器将历史数据获取请求转发至执行主体。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表征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令牌的令牌有效期。实践中,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包括令牌有效期时间段。例如,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是“T1时间点;T2时间点”,表征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令牌的令牌有效期从T1时间点至T2时间点。
第三步,确定上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有效期重叠比。
其中,有效期重叠比表征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重叠的令牌有效期占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整个时间段的占比。
作为示例,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是“T3时间点;T4时间点”。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可以包括: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A。其中,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A可以是“T1时间点;T2时间点”。其中,T1时间点<T3时间点<T2时间点<T4时间点。因此,有效期占比=(T2时间点-T3时间点)/T4时间点-T1时间点。
可选地,上述执行主体确定上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有效期重叠比,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子步骤,生成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
其中,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时间跨度与上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时间跨度相同。
作为示例,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是“T3时间点;T4时间点”。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可以包括: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A。其中,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A可以是“T1时间点;T2时间点”。其中,T1时间点<T3时间点<T2时间点<T4时间点。因此,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时间跨度可以是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例如,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之间的时间跨度可以是10分钟,因此,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的数组长度可以是10,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的数组下标为0-9。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可以是[0,0,0,0,0,0,0,0,0,0]。
第二子步骤,根据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起始时间和上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确定上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组偏移量,得到上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据区间,作为第一数据区间。
作为示例,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可以是“T3时间点;T4时间点。例如,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之间的时间跨度可以是3分钟,因此,第一数据区间可以是数组下标为7-9。
第三子步骤,通过预设数组值,对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中的、上述第一数据区间内的数组值进行值更新。
实践中,通过预设数组值,对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中的、上述第一数据区间内的数组值进行值叠加。
作为示例,预设数组值可以是1,因此更新后的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可以是[0,0,0,0,0,0,0,1,1,1]。
第三子步骤,对于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执行以下第一处理步骤:
步骤1:根据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起始时间和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确定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组偏移量,得到上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据区间,作为第二数据区间。
其中,第二数据区间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见第一数据区间的确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通过上述预设数组值,对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中的、上述第二数据区间内的数组值进行值更新。
通过上述预设数组值,对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中的、上述第二数据区间内的数组值进行值叠加。
作为示例,预设数组值可以是1。更新后的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可以是[0,0,0,0,2,2,2,2,1,1]。
步骤3:对更新后的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进行数组值遍历,得到满足筛选条件的数组值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
其中,筛选条件可以是:数组值大于0。
步骤4:将上述目标数量和上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的数组长度的比值,确定为上述有效期重叠比。
第四步,响应于确定上述有效期重叠比小于预设有效期重叠比,分别对上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可信终端验证。
其中,预设有效期重叠比可以人为设定,例如,预设有效期重叠比可以是0.7。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分别获取目标客户端发送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发送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终端IP地址。然后,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比对多个IP地址的地址变化情况,当IP地址的地址变化跨度较大时,生成表征验证未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当IP地址的地址变化跨度较小时,生成表征验证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
第五步,响应于确定通过可信终端验证,生成表征验证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
第六步,响应于确定上述有效期重叠比大于上述预设有效期重叠比,或未通过可信终端验证,生成表征验证未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
作为示例,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分别获取目标客户端发送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发送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终端IP地址。然后,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比对多个IP地址的地址变化情况,当IP地址的地址变化跨度较大时,生成表征验证未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当IP地址的地址变化跨度较小时,生成表征验证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
步骤103,响应于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其中,请求响应链路可以是用于响应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用于发送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所请求的信息的通信链路。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与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用于与目标客户端通信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连接,作为请求响应链路。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将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套接字连接,作为请求响应链路。
步骤104,获取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获取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其中,待转发信息是数据获取请求所请求的数据信息。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数据字段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数据获取请求所要获取的数据,作为待转发信息。
步骤105,根据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拆分后待转发信息是用于通过请求响应链路发送至目标客户端的、待转发信息内的部分信息。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的数量,对待转发信息进行平均信息拆分,得到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对于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每个请求响应链路,确定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
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PING命令,确定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转发数据的往返时间RTT。然后,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往返时间RTT的二分之一,确定为请求转发时间,即请求转发时间=往返时间RTT/2。
第二步,根据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对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进行递减排序,得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
第三步,对于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中的每个请求响应链路,执行以下第二处理步骤:
子步骤1: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在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中的相对位置,确定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
其中,信息转发份额表征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占待转发信息的比重。请求响应链路序列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的和等于1。
作为示例,请求响应链路序列可以包括:请求响应链路A、请求响应链路B、请求响应链路C和请求响应链路D。因此,请求响应链路A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可以是1/2。请求响应链路B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可以是1/4。请求响应链路C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可以是1/8。请求响应链路D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可以是1/8。
子步骤2:从上述待转发信息中无重复地拆分出与上述信息转发份额匹配的信息,作为候选待转发信息。
子步骤3:对上述候选待转发信息添加信息干扰内容,得到干扰内容添加后待转发信息。
其中,上述信息干扰内容可逆。信息干扰内容是用于侧信道攻击的内容。实践中,信息干扰内容可以是可逆函数生成的一段抗干扰信号。
子步骤4:对上述干扰内容添加后待转发信息添加相对位置标识和校验码标识,作为拆分后待转发信息。
其中,相对位置标识表征干扰内容添加后待转发信息对应的候选待转发信息在上述待转发信息中的相对位置。校验码标识可以表征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
步骤106,对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参考模型对应的网络协议对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逐层信息封装,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其中,封装后待转发信息是待通过请求响应链路发送的比特流。
步骤107,通过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作为示例,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可以包括:请求响应链路A、请求响应链路B和请求响应链路C。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可以包括:封装后待转发信息A、封装后待转发信息B和封装后待转发信息C。其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并行通过请求响应链路A发送封装后待转发信息A、通过请求响应链路B发送封装后待转发信息B,以及通过请求响应链路C发送封装后待转发信息C。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通过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设置针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信息发送顺序信息。
其中,信息发送顺序信息用于控制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转发次序,以保证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能够同时发送至上述目标客户端。实践中,信息发送顺序信息可以包括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转发次序以及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发送时间。
第二步,对于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每个请求响应链路,根据上述信息发送顺序信息,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发送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
步骤105和步骤107中的“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中的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发明点,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即“采用单套接字链接的方式进行信息发送,当信息量较大时,信息发送效率较低”。实践中,在进行信息发送时,执行主体往往是与目标客户端之间创建单链路的套接字连接以进行信息发送,受限于数据报文对于数据量的限制,当信息量较大时,会增加信息的发送效率。基于此,首先,本公开根据请求响应链路在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中的相对位置,确定上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其次,根据信息转发份额对待转发信息进行拆分。接着,根据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设置针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信息发送顺序信息。以控制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发送次序和发送时机。最后,根据信息发送顺序信息,通过请求响应链路进行多链路的信息发送,提高了信息的发送效率。同时考虑到信息发送时可能遭受侧信道攻击,即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上述执行主体还会在候选待转发信息添加信息干扰内容以提升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抗信息泄露能力。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步,响应于发送成功、创建针对上述目标客户端的心跳探测计时器。
其中,心跳探测计时器是用于探测请求响应链路是否链路通路的计时器。
第二步,响应于上述心跳探测计时器到达第一预设计时值时,未收到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心跳探测请求,将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调整为链路休眠状态。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挂起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线程,以实现将请求响应链路调整为链路休眠状态。
第三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心跳探测计时器到达第二预设计时值时,未收到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心跳探测请求,断开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
其中,第一预设计时值时小于第二预设计时值时。
第四步,响应于确定在上述第一预设计时值和上述第二预设计时值内,收到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心跳探测请求,将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调整为链路激活状态。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唤醒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线程,以实现将请求响应链路调整为链路激活状态。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保证了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的数据获取,以及减少了服务器资源的浪费。具体来说,造成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的原因在于:当客户端发起大量的恶意数据访问请求时,可能会造成请求阻塞,从而造成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如客户端发起DDoS攻击时,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恶意数据访问请求,从而造成请求阻塞,以及造成服务器资源的浪费。此外还会使得正常的数据访问请求无法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降低针对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速度。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首先,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通过当前时间窗口可以确定固定时间范围内的、目标客户端发起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其次,响应于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通过预设请求数量和预设时间差值进行初步异常请求识别,当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时,再对请求进行安全验证。进一步,响应于上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以此得到多条用于转发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的链路。此外,获取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接着,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以此得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一步,对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最后,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对恶意数据访问请求的有效过滤,降低了因恶意数据访问请求造成的服务器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通过多条的请求响应链路实现信息的分块发送,大大提高了请求的响应速度。
进一步参考图2,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信息发送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的信息发送装置200包括:第一确定单元201、安全验证单元202、第二确定单元203、获取单元204、信息拆分单元205、信息封装单元206和信息发送单元207。其中,第一确定单元201,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安全验证单元202,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第二确定单元203,被配置成响应于上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获取单元204,被配置成获取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信息拆分单元205,被配置成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信息封装单元206,被配置成对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信息发送单元207,被配置成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可以理解的是,该信息发送装置2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1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信息发送装置2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3,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计算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3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3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3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3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随机访问存储器3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3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301、只读存储器302以及随机访问存储器303通过总线3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接口305也连接至总线3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3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3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3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308;以及通信装置309。通信装置3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3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3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3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3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3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308被安装,或者从只读存储器3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3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 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响应于确定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和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上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响应于上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上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上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获取上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根据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上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对上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第一确定单元、安全验证单元、第二确定单元、获取单元、信息拆分单元、信息封装单元和信息发送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信息发送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通过上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上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所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
响应于确定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和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所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
响应于所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
获取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
根据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所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所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
对所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
通过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所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发送成功、创建针对所述目标客户端的心跳探测计时器;
响应于所述心跳探测计时器到达第一预设计时值时,未收到所述目标客户端发送心跳探测请求,将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调整为链路休眠状态;
响应于确定所述心跳探测计时器到达第二预设计时值时,未收到所述目标客户端发送心跳探测请求,断开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
响应于确定在所述第一预设计时值和所述第二预设计时值内,收到所述目标客户端发送心跳探测请求,将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各个请求响应链路调整为链路激活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和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请求令牌的令牌有效期,作为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
确定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每个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有效期信息,作为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得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
确定所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有效期重叠比;
响应于确定所述有效期重叠比小于预设有效期重叠比,分别对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和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可信终端验证;
响应于确定通过可信终端验证,生成表征验证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
响应于确定所述有效期重叠比大于所述预设有效期重叠比,或未通过可信终端验证,生成表征验证未通过的安全验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有效期重叠比,包括:
生成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其中,所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时间跨度与所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和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对应的时间跨度相同;
根据所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起始时间和所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一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据区间,作为第一数据区间;
通过预设数组值,对所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区间内的数组值进行值更新;
对于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执行以下第一处理步骤:
根据所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对应的起始时间和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确定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二令牌有效期信息对应的数据区间,作为第二数据区间;
通过所述预设数组值,对所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中的、所述第二数据区间内的数组值进行值更新;
对更新后的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进行数组值遍历,得到满足筛选条件的数组值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
将所述目标数量和所述初始令牌有效期数组的数组长度的比值,确定为所述有效期重叠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所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包括:
对于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每个请求响应链路,确定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
根据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对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进行递减排序,得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
对于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中的每个请求响应链路,执行以下第二处理步骤:
根据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在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序列中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信息转发份额;
从所述待转发信息中无重复地拆分出与所述信息转发份额匹配的信息,作为候选待转发信息;
对所述候选待转发信息添加信息干扰内容,得到干扰内容添加后待转发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干扰内容可逆;
对所述干扰内容添加后待转发信息添加相对位置标识和校验码标识,作为拆分后待转发信息,其中,相对位置标识表征干扰内容添加后待转发信息对应的候选待转发信息在所述待转发信息中的相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过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所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包括:
根据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请求转发时间,设置针对所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信息发送顺序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发送顺序信息用于控制封装后待转发信息的转发次序,以保证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能够同时发送至所述目标客户端;
对于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每个请求响应链路,根据所述信息发送顺序信息,通过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发送所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所述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
7.一种信息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确定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其中,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所述目标客户端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发起的请求;
安全验证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数量小于预设请求数量、且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时间与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值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差值,对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和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进行安全验证,以生成安全验证信息,其中,所述目标历史数据获取请求是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中满足目标条件的历史数据获取请求;
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所述安全验证信息表征验证通过,根据所述历史数据获取请求集合,确定针对所述数据获取请求的请求响应链路集合;
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对应的待转发信息;
信息拆分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对所述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拆分,得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其中,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和所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拆分后待转发信息一一对应;
信息封装单元,被配置成对所述拆分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拆分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封装,以生成封装后待转发信息,得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
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成通过所述请求响应链路集合中的请求响应链路,对所述封装后待转发信息集合中、请求响应链路对应的封装后待转发信息进行信息发送。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311181434.1A 2023-09-14 2023-09-14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6938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1434.1A CN116938598B (zh) 2023-09-14 2023-09-14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1434.1A CN116938598B (zh) 2023-09-14 2023-09-14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8598A CN116938598A (zh) 2023-10-24
CN116938598B true CN116938598B (zh) 2023-11-24

Family

ID=88382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81434.1A Active CN116938598B (zh) 2023-09-14 2023-09-14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859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57595A1 (zh) * 2019-09-29 2021-04-01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472850A (zh) * 2021-05-31 2021-10-01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数据获取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760674A (zh) * 2021-01-15 2021-12-07 北京京东拓先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448730A (zh) * 2022-04-07 2022-05-06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网络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交易处理方法
WO2023065969A1 (zh) * 2021-10-20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访问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57595A1 (zh) * 2019-09-29 2021-04-01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760674A (zh) * 2021-01-15 2021-12-07 北京京东拓先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472850A (zh) * 2021-05-31 2021-10-01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数据获取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65969A1 (zh) * 2021-10-20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访问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448730A (zh) * 2022-04-07 2022-05-06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网络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交易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8598A (zh)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58749B2 (ja) 負荷平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接続を確立するデバイス及び方法
CN111865598A (zh) 网络功能服务的身份校验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468518B (zh) 访问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12165480B (zh) 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7707557B (zh) 匿名访问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930709B (zh) 数据存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22037706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a web security protocol
CN114071544B (zh) 网络测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96107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network device to obtain a trusted st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ate of the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network
EP389168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 state of an account in a network device running a light client protocol of a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network
CN116938598B (zh)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361455B (zh) 一种数据传输存储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设备
CN110572805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553206B (zh) 数据事件执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614660B (zh) 安全验证缺陷检测的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763646A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839828A (zh) 一种网络质量探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
CN115297046B (zh) 网关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和产品
CN113849756A (zh) 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124533A (zh) 数据拦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7692324A (zh)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4172946A (zh) 请求结果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6389014A (zh) 访问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997727A (zh) 用于cdn的日志落盘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7201562A (zh) 基于WebSocket的控制系统、方法、设备和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