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5934B -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5934B
CN114285934B CN202010981178.4A CN202010981178A CN114285934B CN 114285934 B CN114285934 B CN 114285934B CN 202010981178 A CN202010981178 A CN 202010981178A CN 114285934 B CN114285934 B CN 114285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vibrator
vibration intensity
intensity value
phase dif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11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5934A (zh
Inventor
纪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11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59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85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5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检测到电子设备中发生振动触发事件,其中,振动触发事件使得振动器发生振动;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并且确定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根据确定的握持区域,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使得用户握持终端设备时,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

Description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一般地,移动终端如手机会搭载有振动器(例如马达)。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手机系统产生振动事件(例如来电呼叫),马达根据手机系统生成的振动事件产生振动,并向手机的框体、触摸屏等振动体传递振动。用户握持手机的振动体,在与振动体接触的人体的部位感受振动触觉体验。
但随着手机尺寸越来越大,马达由于在手机上放置的位置差异,用户在不同的握持区域振动触觉体验感受不一致,甚至在手机的不同握持区域带来的振动触觉体验差异较大。这样会影响用户使用手机的振动触觉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用于实现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振动调节,使得用户握持终端设备时,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包括振动器,振动器例如是马达。振动调节方法包括:检测到电子设备中发生振动触发事件,其中,振动触发事件使得振动器发生振动,例如是来电呼叫、短信、各种通知消息、闹铃、待办事项、倒计时等提醒、针对手机的按压、滑动、点击等手势操作反馈;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并且确定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用户单手握持手机的不同部位时,也即用户在手机的不同握持区域时,用户感受到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都是在预设范围内。例如是振动强度值G2等于振动强度预设值G0。也可以理解为,用户在不同的握持区域感受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大体一致的。从而,用户切换不同的握持姿势,在手机的不同握持区域,用户感受到的振动强度都是大体一致的。实现用户在手机不同握持区域,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的舒适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包括:调整振动器的振动驱动条件,以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振动驱动条件是驱动电压,振动器的振动状态是振动强度。在此情况下,手机中的振动器的数量不做限制。振动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振动,以使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在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驱动电压V0为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振动器振动的电压。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振动器在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值为振动强度预设值G0。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确定G0-G1>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后的第一驱动电压V1驱动振动器振动,以使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在第一驱动电压V1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初始驱动电压V0为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振动器振动的电压,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驱动电压V0减小后的第二驱动电压V2驱动振动器振动,以使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在第二驱动电压V2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驱动电压V0为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振动器振动的电压。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将驱动振动器振动的初始驱动电压V0调整为第一驱动电压V1。即,确定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后,根据比值来调整初始驱动电压V0。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确定G0-G1>ΔC1的情况下,K1=G0/G1,K2=V1/V0,K1=K2;其中,K1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K2表示第一驱动电压V1和初始驱动电压V0的比值,V1表示第一驱动电压,V0表示初始驱动电压。相当于,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与初始驱动电压V0的比值等于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单手握持的状态。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振动调节方法还包括: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根据驱动电压乘以小于1的设定系数后的实际驱动电压驱动振动器振动。由于是双手握持手机,用户的振动触觉感受要比单手握持手机的振动触觉感受强。因此,双手握持振动器时,驱动振动器振动的驱动电压适当减小。这样,双手握持手机时的振动触觉感受不会特别强烈,用户双手握持手机舒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振动器,振动驱动条件是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振动器的振动状态是振动方向。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以使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相位差模式为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振动的相位差模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各振动器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的振动强度值为振动强度预设值G0。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确定G0-G1>ΔC1的情况下,以第一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以使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在第一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相位差模式为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振动的相位差模式;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初始相位差,在第一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第一相位差,第一相位差小于初始相位差。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第二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以使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在第二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相位差模式为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振动的相位差模式;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初始相位差,在第二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第二相位差,第二相位差大于初始相位差。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单手握持的状态。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振动调节方法还包括: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根据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增加设定相位差调整值后的实际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同样,由于是双手握持手机,用户的振动触觉感受要比单手握持手机的振动触觉感受强。因此,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适当增大。这样,双手握持手机时的振动触觉感受不会特别强烈,用户双手握持手机舒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与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的距离成反比。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0.1g。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确定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包括:通过握持区域中设置的传感器确定第一振动强度值G1。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确定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包括:根据握持区域的距离和振动器的距离关系,以及振动器的振动强度值,计算并确定第一振动强度值G1。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振动器;振动调节方法还包括:检测到来自用户的针对电子设备进行的操作;确定用户在电子设备的操作区域;根据操作区域与各振动器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振动触发事件使得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发生振动;根据用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被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
用户切换操作区域,手机会自动调整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并根据当前的握持区域调整振动器的振动状态。实现用户任意切换握持区域和操作区域,用户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和操作手机的舒适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电子设备沿电子设备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根据操作区域与各振动器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包括:判断出操作区域位于电子设备的第一区域,选定位于第一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器作为振动源;判断出操作区域位于电子设备的第二区域,选定位于第二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器作为振动源。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针对电子设备进行的操作,包括:长按、点击、滑动操作。其中,点击包括单击或多击手机的触摸屏。滑动包括在手机的触摸屏上进行上下滑动、左右滑动等滑动方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振动器,用于产生振动;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器包括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二;
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三;
图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四;
图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五;
图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六;
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构造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七;
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八;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的流程图三;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的流程图四;
图1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九;
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实现振动调节的场景示意图十;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片上系统(SoC)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用于实现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振动调节,使得用户握持终端设备时,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
以下以如图1所示的手机10为例解释本申请的实施例。手机10包括屏幕12、中框11和电池盖14(参考后述的图10所示),屏幕12和电池盖14安装于中框11的厚度方向(图1中X方向所示)的相反两侧上。屏幕12可以是柔性屏或硬性屏,此处不做任何限定。
另外,手机10还包括振动器13(图1中虚线所示)。振动器13安装于手机10的中框11、屏幕12以及电池盖14围成的空间内。当手机10中发生振动触发事件,振动触发事件使得振动器13发生振动。例如,手机10在振动模式下,手机10收到来电呼叫或短信等振动触发事件时,振动器13发生振动产生振动提示。如此,手机10发生振动事件后,通过振动的方式来提醒用户有来电或短信,而不是通过响铃的方式来提醒用户有来电或短信。
上述的振动触发事件不限于是来电呼叫或短信。振动触发事件还可以例如是收到各种通知消息、或者诸如闹铃、待办事项、倒计时等提醒。可以预先设置振动触发条件,当手机10发生振动触发事件符合该振动触发条件时,就会引起振动器13的振动。
此外,振动器13不仅可以用于通知或提醒的振动提示,还可以用于用户操作手机时的触摸振动反馈。例如,用户作用于手机10不同应用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例如针对手机10的按压、滑动、点击等手势操作场景,拍照、音频播放、游戏中的撞击场景等)。用户作用于手机10屏幕12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振动器13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
如图2至图6所示,用户单手或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区域。在振动器13振动时,用户握持手机10的不同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是不一致的,这会影响用户感受振动触觉的体验。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振动调节方法,可在手机10产生振动触发事件时,根据用户在手机10的握持区域,对手机10的振动进行调节。实现用户单手或双手在手机10不同握持区域时,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10的舒适性。
在如图1至图6所示的场景中,手机10作为终端设备的本体的示例被提供。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该终端设备的本体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具有振动器的电子设备。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实施例中的手机10的结构可以与该电子设备100相同。具体地: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头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处理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
电子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本申请提供的振动调节方法,实现对手机的振动调节。
压力传感器1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压力传感器180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包括至少两个具有导电材料的平行板。当有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180A,电极之间的电容改变。电子设备100根据电容的变化确定压力的强度。当有触摸操作作用于显示屏194,电子设备100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检测触摸操作强度。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的检测信号计算触摸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作用于相同触摸位置,但不同触摸操作强度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操作指令。例如: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小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查看短消息的指令。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新建短消息的指令。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1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80B确定电子设备1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180B检测电子设备1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电子设备1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电子设备1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1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180F,用于测量距离。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80F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接近光传感器1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电子设备100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电子设备100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确定电子设备100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电子设备100可以确定电子设备100附近没有物体。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180G检测用户手持电子设备100贴近耳朵通话,以便自动熄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接近光传感器180G也可用于皮套模式,口袋模式自动解锁与锁屏。
环境光传感器1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194亮度。环境光传感器180L也可用于拍照时自动调节白平衡。环境光传感器180L还可以与接近光传感器180G配合,检测电子设备100是否在口袋里,以防误触。
指纹传感器180H用于采集指纹。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触摸传感器180K,也称“触控器件”。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1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180K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表面,与显示屏194所处的位置不同。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上述实施例中的振动器13的结构可以与马达191相同。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1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1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例如,本实施例中,在图书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以及会议中或与他人交谈的情况下,在不能引起噪音的时候,可使手机10处于振动模式。手机10产生来电呼叫或短信等振动触发事件时,通过马达振动来提醒用户有来电呼叫或短信。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在结合附图解释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以下结合图1至图6先说明手机10中振动器13的不同设置情形,以及手机10中相应的振动区域的情况。
参考图1,上述振动器13发生振动时,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手机10的长度方向(图1中Z方向所示)、宽度方向(图1中Y方向所示)、厚度方向(图1中X方向所示)。振动器13振动时,会向手机10的中框11、屏幕12以及电池盖14等结构件传递振动,从而手机10发生振动。如图2中(a)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时,在与中框11、屏幕12及电池盖14等结构件接触的人体的部位感受振动触觉体验。但受手机10尺寸、振动器13在手机10上放置的位置以及振动器13的架构等因素的影响,手机10的不同区域的振动强度是不一样的。那么,用户握持手机10的不同区域时,感受振动触觉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图1、图2中(a)以及图3中(a)所示,以手机10的底部中间位置处设置一个振动器13为示例。手机10底部的振动器13振动时,手机10的底部区域的振动强度相比于手机10的其它区域的振动强度要强,尤其是手机10靠近振动器13的附近区域的振动强度是最强的。为方便说明手机10的不同区域的振动强度的关系,本申请以将手机10沿长度方向分成不同的振动区域为示例说明。
如图3中(a)所示,沿手机10的长度方向,与振动器13的距离为L1的区域为强振动区域A1;与振动器13的距离为L2的区域为中振动区域A2;与振动器13的距离为L3的区域为弱振动区域A3。上述距离L1、L2和L3的数值不做具体限定,根据设计需求相应选择。其中,振动器13位于手机10的中框11、屏幕12和电池盖14围成的强振动区域A1中。以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是1.1g为示例说明。由于振动器13距离中框11、屏幕12和电池盖14等结构件有一定距离,在振动器13向手机10传递振动的过程中振动强度会有损失。相应地,强振动区域A1对应的振动强度是强,例如是1g。中振动区域A2对应的振动强度是中,例如是1/2g。弱振动区域A3对应的振动强度是弱,例如是1/6g。
即,沿手机10的长度方向,手机10的振动区域距离振动器13的距离越远,该区域的振动强度越弱。换言之,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的振动强度、中振动区域A2的振动强度以及弱振动区域A3的振动强度由强变弱。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一个振动器13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是设置在手机10的底部,也可以是设置在手机10的顶部、手机10的中部等位置。相应地,手机10的振动区域也包括强振动区域A1、中振动区域A2以及弱振动区域A3。
参考图2中(a),手机10在振动模式下(图2中(a)右上角具有振动模式图标)。手机10收到一条微信TM产生的通知信息,会使得手机10底部的振动器13产生振动,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例如是1.1g。如图2中(a)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时,属于握持靠近振动器13的区域,用户右手振动触觉感受强烈。用户右手感受的振动强度大致为强振动区域A1对应的振动强度,例如是1g。
如图4中(a)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中振动区域A2时,属于握持偏离振动器13一定距离的区域,用户右手振动触觉感受适中。用户右手感受的振动强度大致为中振动区域A2对应的振动强度,例如是1/2g。
如图4中(b)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弱振动区域A3时,属于握持远离振动器13的区域,用户右手振动触觉感受较弱。用户右手感受的振动强度大致为弱振动区域A3对应的振动强度,例如是1/6g。
从而,在手机设置一个振动器13的情况中,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不一致。
另外,手机10在设置一个以上的振动器13时,手机10也会存在不同振动强度的振动区域。如图2中(b)和图3中(b)所示,以手机10的底部中间位置处和顶部靠右处分别设置一个振动器13为示例。手机10底部和顶部的振动器13振动时,如图3中(b)所示,沿手机10的长度方向,与手机10底部的振动器13的距离为L1的区域为强振动区域A1;与手机10顶部的振动器13的距离为L1的区域为强振动区域A1;位于手机10的两个强振动区域A1之间的区域为中振动区域A2。
即,手机10设置两个振动器13时,手机10的振动区域包括两个强振动区域A1和一个弱振动区域A3。那么,图2中(b)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时,属于握持靠近振动器13的区域,用户振动触觉感受强烈。感受的振动强度大致为强振动区域A1对应的振动强度,例如是1g。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中振动区域A2时,属于握持偏离振动器13一定距离的区域,用户右手振动触觉感受适中。用户右手感受的振动强度大致为中振动区域A2对应的振动强度,例如是1/2g。
同样,手机设置一个以上振动器13,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也存在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不一致的情形。
以上介绍的是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用户的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以下介绍用户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的情形。
如图5所示,以手机10设置一个振动器13为示例。用户的左手握持手机10的弱振动区域A3,右手握持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那么,用户左手握持手机10的弱振动区域A3,属于握持远离振动器13的区域,用户的左手振动触觉感受较弱。用户右手握持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属于握持靠近振动器13的区域,用户的右手振动触觉感受强烈。
当用户以其它方式握持手机10的振动区域时,例如是用户的左手握持弱振动区域A3,右手握持中振动区域A2。或者是,用户的左手握持中振动区域A2,右手握持强振动区域A1。又或者是用户的双手同时握持强振动区域A1、或者中振动区域A2、或者弱振动区域A3。
从而,手机设置一个振动器13,用户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也不一致。
如图6所示,以手机10设置两个振动器13为示例。用户的左手和右手都是握持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那么,用户左手和右手握持手机10的强振动区域A1,都属于握持靠近振动器13的区域,用户的左手和右手振动触觉感受强烈。
当用户以其它方式握持手机10的振动区域时,例如是用户的左手握持强振动区域A1,右手握持中振动区域A2。或者是,用户的左手握持中振动区域A2,右手握持强振动区域A1。又或者是用户的双手同时握持强振动区域A1或者中振动区域A2。
从而,手机设置一个以上振动器13,用户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也不一致。用户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也不一致。
需说明的是,以上本申请对手机10的振动区域的划分不限于此。对振动区域的划分是为了说明,受手机10尺寸、振动器13在手机10上放置的位置以及振动器13的架构等因素的影响,手机10的不同区域的振动强度是不一样的。例如还可以是将手机10的振动区域划分为最强振动区域、强振动区域、中振动区域、弱振动区域、最弱振动区域等。
综上,无论手机10设置的振动器13的数量是一个还是一个以上,手机10在产生振动触发事件时,振动器13产生振动。用户单手或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振动区域时,感受到的振动强度是不一致的,影响用户感受振动触觉的体验。
以下将以手机10作为电子设备举例,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动调节方法。如前,用户会握持手机的不同区域,因此会存在不同的握持区域。此外,用户还会在手机的不同操作区域对手机进行触摸操作,因此也会存在不同的操作区域。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调节方法,可实现根据用户在手机10的握持区域和操作区域,对手机10的振动进行调节。实现用户在手机10不同握持区域、操作区域时,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10的舒适性。
根据握持区域进行振动调节的过程
【实施例一】
以下结合图8所示的流程图,详细介绍手机10的振动调节的过程。
具体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检测到手机10中发生振动触发事件。
振动触发事件能够使得振动器13发生振动。即,本步骤是检测手机10中是否发生了能够引起振动器13振动的振动触发事件。如前,振动触发事件包括来电呼叫、短信、通知消息、闹铃等事件。相应地,手机10会检测手机10中是否产生来电呼叫、短信、通知消息或闹铃等事件。一般手机10还会检测手机10是否处于振动模式。从而,实现检测手机10中是否发生了振动触发事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振动触发事件的检测不包括检测手机10是否处于振动模式。即,手机10处于静音模式或响铃模式下,振动器13也会发生振动。例如,检测到用户作用于手机10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振动触发事件),也可以使得振动器13发生振动。或者,检测到用户作用于手机10的屏幕12不同区域的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振动触发事件),也可以使得振动器13发生振动。
S200:检测到手机10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并且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
本实施例中,以手机10被用户单手(左手或右手)握持为示例进行说明。用户使用手机10时,会根据需要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部位。相应的,会存在不同的握持区域。如图2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如图4中(a)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中部区域。如图4中(b)所示,用户使用右手单手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如前,用户握持手机10的不同区域时,当振动源的振动强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所感受到的振动触觉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本步骤会检测手机10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示例性,检测用户是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或是握持手机10的中部区域,或是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在检测到具体的握持区域后,会确定该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
示例性的,振动强度值G1可以是与手机10的位置对应地预先存储在手机10中。检测到手机10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即确定了手机10上的对应位置)后,即可在手机10中查找确定出该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
关于检测手机10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的实现方式和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的方式详见后文。
S300:根据用于手机10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以使握持区域获得振动强度值G2。
在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并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将确定的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与振动强度预设值G0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后,握持区域获得振动强度值G2。该握持区域以调整后的振动强度值G2进行振动,用户在该握持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的数值是振动强度值G2。其中,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调整后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的预设范围为±0.1g。例如,调整后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相等。
那么,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部位时,也即用户在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时,用户感受到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都是在预设范围内。也可以理解为,用户在不同的握持区域感受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大体一致的。从而,用户切换不同的单手握持姿势,在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用户感受到的振动强度都是大体一致的。实现用户单手在手机10不同握持区域,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10的舒适性。
上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确定方式一般是根据人因研究实验得到的。通过人因研究实验确定出一个合适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将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大小设置为接近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是手机10产生振动触发事件,启动振动器13振动时所对应的原始振动强度。也即,手机10预先设置好的,振动器13振动所对应的振动强度。例如,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是1.1g,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g。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0.1g。
参考图9和图10,具体说明步骤S200中检测手机10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的实现方式和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的实现方式的示例性过程。
下面先介绍检测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的过程。
如图9和图10所示,确定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的方式,可通过手机10上设置的触摸传感器15实现。触摸传感器15的结构可以和上述电子设备100中的触摸传感器180K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中,触摸传感器15感应到被用户的手掌接触之后,将触发信号传送给手机10的处理器110。从而,手机10的处理器110可获取到手机10上触摸传感器15当前的触发情况,并根据触摸传感器15当前的触发情况确定手机10被用户单手握持的握持区域。
以触摸传感器15是压力传感器为示例说明。具体而言,参考图9,在手机10的电池盖14、中框11的左侧面111和中框11的右侧面设置多个触摸传感器15。压力传感器能在用户握持手机10时,感应到用户的手对手机10的电池盖14、左侧面111和右侧面产生的压力,并将该压力转换为可输出的信号传送给手机10的处理器110。手机10处理器110根据压力信号获得压力传感器当前的触发情况。压力传感器的触发情况包括:压力值大小和压力分布情况。
其中,根据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值大小可以确定用户的握持方式。当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小于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设定阈值时,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被用户单手握持(如图2和图4所示)。当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大于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设定阈值时,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如图5和图6所示)。
例如,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设定阈值为5N。当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为2N,则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被用户单手握持。当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为7N,则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
根据压力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用户的握持区域。处理器110根据压力传感器当前被触发的触控点的分布情况,绘制压力分布图。其中,压力分布图为被用户的手握持手机10时触发的压力传感器的触控点的位置分布图。将压力分布图与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分布图进行比较,确定与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分布图重合度高于预设重合度值的区域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
例如,如图10所示,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分布图包括三个压力分布区域。分别是位于手机10底部区域的底部压力分布区域B1、手机10中部区域的中部压力分布区域B2、手机10顶部区域的顶部压力分布区域B3。这三个压力分布区域分别由手机10的电池盖14、中框11的左侧面111和中框11的右侧面的轮廓围成。当检测到手机10的电池盖14、中框11的左侧面111和中框11的右侧面的靠近底部的区域(图10中B1和B2)中的压力传感器被触发(图10中黑色圆圈所示)。将被触发的压力传感器的触控点的分布情况,绘制成压力分布图(如图10中B4所示)。压力分布图例如是将各被触发的压力传感器的触控点连接形成的图形。
处理器110将压力分布图B4与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底部压力分布区域B1、中部压力分布区域B2、顶部压力分布区域B3进行比较,确定压力分布图B4与底部压力分布区域B1重合度高,高于预设重合度值。因此,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的底部区域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同理,在压力分布图与中部压力分布区域B2重合度高时,确定手机10的中部区域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在压力分布图与顶部压力分布区域B3重合度高时,确定手机10的顶部区域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
其中,预设重合度值的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预设重合度值的数值为60%,或者80%,或者90%。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至此,手机10的处理器110根据压力传感器当前的触发情况确定手机10的底部区域为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
以上是以触摸传感器15为压力传感器进行的示例说明,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摸传感器15是电容传感器,相应的,手机10处理器110根据电容传感器反馈的电容信号获得电容传感器当前的触发情况。同理,电容传感器的触发情况包括:电容值大小和电容分布情况。手机10的处理器110根据电容传感器当前的触发情况确定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是在手机10的电池盖14、中框11的左侧面111和中框11的右侧面设置多个触摸传感器1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仅在手机10的电池盖14设置触摸传感器15。或者,仅在手机10的中框11的四个侧面设置多个触摸传感器15。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触摸传感器15的设置区域,及确定触摸传感器15的类型及灵敏度等,此处不做限定。
下面再介绍在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后,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的过程。
一般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与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13的距离成反比,但本申请不限于此。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13越远,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越小。示例性的,如前,手机10的底部区域设置一个振动器13时,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时,该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13的距离最近,对应的振动强度值是最大的。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时,该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13的距离最远,对应的振动强度值是最小的。握持手机10的中部区域时,该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13的距离居中,对应的振动强度值是居中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手机10中预先存储有握持区域与该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对照列表。处理器110确定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后,根据对照列表即可查找确定出该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
本申请可以根据握持区域的距离和振动器13的距离关系,以及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值(例如是1.1g),计算并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握持区域的距离和振动器13的距离关系是手机10的长度方向上二者的距离关系。
从而,确定握持区域与该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对照列表。例如,手机10底部区域的底部压力分布区域B1对应前述的强振动区域A1。相应的,若手机10的底部区域(强振动区域A1)被用户握持,该握持区域对应的是强振动强度G11。用户单手握持强振动区域A1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1例如是1g。
手机10中部区域的中部压力分布区域B2对应前述的中振动区域A2。若手机10的中部区域(中振动区域A2)被用户握持,该握持区域对应的是中振动强度G12。用户单手握持中振动区域A2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2例如是1/2g。
手机10顶部区域的顶部压力分布区域B3对应前述的弱振动区域A3。若手机10的顶部区域(弱振动区域A3)被用户握持,该握持区域对应的是弱振动强度G13。用户单手握持弱振动区域A3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3例如是1/6g。
根据上述关系,示例性的,手机10中可以存储如下对照列表1:
握持区域与振动强度值的对照列表1
握持区域 振动强度值G1
手机的底部区域 1g
手机的中部区域 1/2g
手机的顶部区域 1/6g
那么,根据对照列表1,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为手机10的底部区域,确定该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是1g。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为手机10的中部区域,确定该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是1/2g。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为手机10的顶部区域,确定该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是1/6g。
需说明的是,握持区域和振动强度值G1的关系不限于上述对照列表1。即,本申请不限于是根据握持区域的距离和振动器13的距离关系,以及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值,计算并确定得到对照列表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可以根据手机10的架构设置其它可能的数值。例如,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底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8g。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中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6g。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顶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3g。
或者,在一些可能的方式中,还可以通过握持区域中设置的传感器确定振动强度值G1。传感器例如是振动传感器。示例性的,可以在手机10的电池盖14和中框11上设置振动传感器,驱动振动器13产生振动。进行振动测试,以检测得到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并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多次振动测试后,形成握持区域与振动强度值的对照列表。并将通过振动测试获得的握持区域与振动强度值的对照列表预先存储在手机10中,以在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后,根据对照列表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
其中,在进行振动测试时,当振动器13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时,可以是以后述的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13振动,以检测不同的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例如,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V0为1V驱动下的振动强度是1.1g。检测到握持区域为手机10的底部区域时,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8g。检测到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中部区域时,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6g。检测到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顶部区域时,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3g。
或者,当振动器1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可以是以后述的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以检测不同的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例如,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是1/2π,各振动器13在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下的振动强度是1.1g。检测到握持区域为手机10的底部区域时,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8g。检测到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中部区域时,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6g。检测到握持区域是手机10的顶部区域时,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为0.3g。
参考图11,具体说明步骤S300中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的示例性过程。
本申请通过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驱动条件,以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振动驱动条件是驱动电压,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是振动强度。即,通过调整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来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手机10中设置的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改变后,相应地,振动器13振动传递给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也发生改变。
从而,可以使得握持区域获得上述的振动强度值G2。需说明的是,由于振动驱动条件是驱动电压,那么本实施例中振动器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个以上,例如两个、三个等。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以振动器13的数量为一个进行示例说明。如图11所示,调整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以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301:确定手机10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是否超过设定阈值ΔC1。
本实施例,ΔC1≥0。处理器110通过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与设定阈值ΔC1的大小,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处理器110根据判定结果,分别进入后述的S302和S3011。
S302: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没有超过设定阈值ΔC1,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13振动。
即,处理器110判断|G1-G0|≤ΔC1,处理器110的判定结果为“否”。处理器110确定振动强度预设值G0接近振动强度值G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110确定前文的手机10的底部区域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
此时,处理器110确定不需要调整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13振动。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V0的驱动下,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其中,初始驱动电压为手机10默认的用于启动振动器13振动的电压。
例如,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g,ΔC1是0.2g。|G1-G0|≤ΔC1,处理器110确定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13振动,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下的振动强度是1.1g,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是1g。
上述设定阈值ΔC1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例如是±0.1g。
另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值为振动强度预设值G0。
S3011: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超过设定阈值ΔC1,再确定手机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否超过振动强度值G1。
处理器110通过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否超过振动强度值G1,来确定如何调整(增大或减小)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处理器110根据判定结果,分别进入后述的S303和S304。
S303: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超过振动强度值G1,确定G0-G1>ΔC1,以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驱动振动器13振动。
即,处理器110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大于振动强度值G1,处理器110的判定结果为“是”。处理器110确定G0-G1>ΔC1,且振动强度值G1与振动强度预设值G0差异较大。说明用户当前在手机10的握持区域不靠近振动器13。例如,处理器110确定前文的手机10的顶部区域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若不调整初始驱动电压,用户在握持区域感受的振动强度就是G1,这会与振动强度预设值G0差异较大,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不佳。
此时,处理器110确定需要调整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以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驱动振动器13振动。即,需要增大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从而增加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以使不靠近振动器13的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13在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
例如,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6g,ΔC1是0.2g。G0-G1>ΔC1,处理器110确定以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驱动振动器13振动,振动器13在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驱动下的振动强度是6g,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是1g。
另外,如前,一般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与握持区域距离振动器13的距离成反比。那么,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越大,用户在握持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也越大。那么,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越大,用户在握持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也越大。
因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将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为驱动电压V1。即,确定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后,根据比值来增大初始驱动电压V0。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K1=G0/G1,K2=V1/V0,K1=K2。相当于,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与初始驱动电压V0的比值等于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以用户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为示例说明。例如,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6g,初始驱动电压V0是1V。K1=G0/G1=6,而K1=K2=V1/V0=6。从而,V1=6V0=6V。即,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振动强度值G1的6倍,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是初始驱动电压的6倍。
也即,在确定G0-G1>ΔC1后,初始驱动电压V0扩大6倍后,可以使得用户在握持区域感受的振动强度值G2与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用户握持手机10的振动触觉体验好。
S304: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没有超过振动强度值G1,确定G1-G0>ΔC1,以初始驱动电压V0减小后的驱动电压V2驱动振动器13振动。
即,处理器110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小于振动强度值G1,处理器110的判定结果为“否”。处理器110确定G1-G0>ΔC1,且振动强度值G1与振动强度预设值G0差异较大。说明用户当前在手机10的握持区域尤其靠近振动器13,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13振动,这可能会使得用户在尤其靠近振动器13的握持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大于振动强度预设值G0,振动触觉感受特别强烈,可能会引起用户的握持不舒适。
此时,处理器110确定需要调整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以初始驱动电压V0减小后的驱动电压V2驱动振动器13振动。即,需要减小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从而减小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以使在尤其靠近振动器13的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13在减小后的驱动电压V2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从而,用户在尤其靠近振动器13的握持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适中,不会引起用户的握持不舒适。
例如,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0.8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3g,ΔC1是0.1g。G1-G0>ΔC1,处理器110确定以初始驱动电压V0减小后的驱动电压V2驱动振动器13振动,振动器13在减小后的驱动电压V2驱动下的振动强度是1.1g,握持区域获得与振动器13在初始驱动电压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是1g。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先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是否超过设定阈值ΔC1,再进入后续的S302和S3011为示例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直接根据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大小比较,进入后续的S302和S3011。
综上,本实施通过调整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来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实现对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的调整,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用户单手在手机10不同握持区域时,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舒适性。
【实施例二】
以下根据图12,说明步骤S300中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的另一个示例性过程。
实施例一中,振动驱动条件是驱动电压,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是振动强度。并且,实施例一中对振动器13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手机10包括至少两个振动器13。本实施例中振动驱动条件是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是振动方向。
可以在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来调整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也即,调整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的驱动时间。例如首先驱动其中一个振动器振动2秒后,再驱动另外一个振动器振动。
手机10中设置的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改变后,相应地,振动器13振动传递给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也发生改变。从而,可以使得握持区域获得上述的振动强度值G2。
下面结合图12所示,重点描述本实施例的各步骤(后述的S305、S3051、S306、S307和S308分别与实施例一中S301、S3011、S302、S303和S304的不同之处,其余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相应步骤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中调整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来调整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305:确定手机10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是否超过设定阈值ΔC1。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中S30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处理器110通过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与设定阈值ΔC1的大小,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处理器110根据判定结果,分别进入后述的S306和S3051。
S306: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没有超过设定阈值ΔC1,以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中S302的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器110的判定结果为“否”,此时,处理器110确定不需要调整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的相位差模式,以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13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其中,初始相位差模式为手机10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13振动的相位差模式。即,手机10产生振动触发事件,启动各振动器13振动时所对应的原始相位差模式。
以手机10设置两个振动器13为示例说明,如图2中(b)所示,手机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一个振动器13。例如,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P0是1/2π,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g,ΔC1是0.2g。|G1-G0|≤ΔC1,处理器110确定以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各振动器13在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下的振动强度是1.1g,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13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是1g。
另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振动器13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的振动强度值为振动强度预设值G0。
S3051: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超过设定阈值ΔC1,再确定手机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否超过振动强度值G1。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中S3011的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器110通过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是否超过振动强度值G1,来确定如何调整(增大或减小)振动器13的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处理器110根据判定结果,分别进入后述的S307和S308。
S307: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超过振动强度值G1,确定G0-G1>ΔC1,以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初始相位差P0减小后的相位差P1对应的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中S303的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器110的判定结果为“是”,此时,处理器110确定需要调整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的相位差模式,以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初始相位差减小后的相位差对应的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即,需要缩小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各振动器13的相位差越接近于0,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越一致,各振动器13的对应的振动强度叠加后强度越强。从而振动器13振动传递给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也增强。那么,可以使得握持区域获得上述的振动强度值G2。
例如,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P0是1/2π,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中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2g,ΔC1是0.2g。G0-G1>ΔC1,则缩小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例如缩小后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P1为0。在相位差为0所对应的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相同。从而各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相叠加,例如叠加后的振动强度是2g,那么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13在相位差P1为0所对应的相位差模式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是1g。
S308:判断出振动强度预设值G0没有超过振动强度值G1,确定G1-G0>ΔC1,以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初始相位差P0增大后的相位差P2对应的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
本步骤与实施例一中S304的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器110的判定结果为“否”,此时,处理器110确定需要调整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的相位差模式,以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初始相位差P0增大后的相位差P2对应的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即,需要增大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各振动器13的相位差越接近于π,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越不一致(例如两个振动器13振动方向相反,其中一个振动器13往某方向振动,另一个振动器13往反方向振动),则振动位移叠加后抵消,各振动器13的对应的振动强度抵消一部分后强度越弱。从而振动器13振动传递给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也减弱。那么,可以使得握持区域获得上述的振动强度值G2。
例如,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P0是1/2π,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0.8g,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是1g,ΔC1是0.2g。G1-G0>ΔC1,则增大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例如增大后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P2增大3/4π。在相位差P2为3/4π所对应的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相抵消一部分,例如抵消后一部分的振动强度是0.9g,那么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13在相位差P2为3/4π所对应的相位差模式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振动强度值G2是0.8g。从而,用户在尤其靠近振动器13的握持区域感受到的振动强度适中,不会引起用户的握持不舒适。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先判断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差值绝对值是否超过设定阈值ΔC1,再进入后续的S306和S3051为示例进行的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直接根据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的大小比较,进入后续的S306和S3051。
综上,本实施通过调整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来调整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实现对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的调整,以使握持区域获得的振动强度值G2和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用户单手在手机10不同握持区域时,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舒适性。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一中,以手机10被用户单手握持为示例说明,振动器13的驱动条件是驱动电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以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为示例说明。由于是双手握持手机10,用户的振动触觉感受要比单手握持手机10的振动触觉感受强。因此,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相比于实施例一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要小。这样,双手握持手机10时的振动触觉感受不会特别强烈,用户双手握持手机10舒适。
具体是,检测到手机10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则后续根据实施例一中确定的驱动电压乘以小于1的设定系数Th后的实际驱动电压驱动振动器13振动。由于振动器13的实际驱动电压适当下调,振动器13的振动强度也适当降低,从而振动器13振动传递给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也适当降低。但由于是双手握持手机10,因此用户在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用户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依然可以是大体一致的。
相应的,实施例一中S302确定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振动器13振动。那么,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实际驱动电压Va=V0*Th。
实施例一中S303确定以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后的驱动电压V1驱动振动器13振动。那么,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实际驱动电压Va=V1*Th。
实施例一中S304确定以初始驱动电压V0减小后的驱动电压V2驱动振动器13振动。那么,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实际驱动电压Va=V2*Th。
上述设定系数Th的具体数值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手机10架构做相应设置。例如,设定系数Th是0.9。
另外,对于确定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的实现方式,可以是通过实例一中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当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大于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设定阈值时,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如图5和图6所示)。例如,手机10中预先设置的压力设定阈值为5N。当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为7N,则处理器110确定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
此外,由于是双手握持。那么用户可能是双手握持的是手机10的同一区域(底部区域、中部区域或顶部区域)。也可能是双手握持手机10的不同区域,例如左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右手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从而,手机10可能会检测到手机10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时,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为一个或两个。
对于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为一个时,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的过程可参考实施例一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为两个时,则可以选择将靠近手机10的振动器13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握持区域。再根据实施例一中描述的检测到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后,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的过程来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例如,用户分别握持手机10的顶部区域和中部区域,中部区域是靠近设于手机10底部的振动器13的区域,因此确定手机10的中部区域作为用户握持手机10的握持区域。从而,根据实施例一中描述的方式,在检测到用户的中部区域为握持区域时,确定该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例如是1/2g。
综上,本实施例检测到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时,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相比于实施例一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要小。可以节约用电,降低手机10电池的电量消耗,延长手机10电池的使用时间。
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可以和实施例一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相同。即无论是单手握持手机10或双手握持手机10,在相同的握持区域处,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相同。
【实施例四】
实施例二中,以手机10被用户单手握持为示例说明,振动器13的驱动条件是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以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为示例说明。由于是双手握持手机10,用户的振动触觉感受要比单手握持手机10的振动触觉感受强。因此,本实施例中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相比于实施例二中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要大。这样,双手握持手机10时的振动触觉感受不会特别强烈,用户双手握持手机10舒适。
具体是,检测到手机10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则后续根据实施例二中确定的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增加设定相位差调整值Ph后的实际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由于各振动器13的实际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实际相位差有所增大,各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存在相反的情形,则振动位移会存在叠加抵消的情形。各振动器13的对应的振动强度抵消一部分后强度有所减弱,从而振动器13振动传递给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的振动强度也适当降低。但由于是双手握持手机10,因此用户在手机10的不同握持区域,用户感受到的振动强度依然可以是大体一致的。
相应的,实施例二中S306确定以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振动器13振动,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为P0。那么,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实际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实际相位差Pa=P0+Ph。
实施例二中S307确定以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初始相位差P0减小后的相位差P1对应的相位差模式驱动振动器13振动。那么,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实际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实际相位差Pa=P1+Ph。
实施例二中S308确定以以初始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初始相位差P0增大后的相位差P2对应的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13振动。那么,本实施例中,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实际相位差模式对应的实际相位差Pa=P2+Ph。
上述设定系数Ph的具体数值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手机10架构做相应设置。例如,设定系数Ph是1/8π。
另外,对于确定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的实现方式,可以是通过实例一中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具体可参考实施例一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检测到手机10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确定握持区域处的振动强度值G1的过程可参考实施例三中相关部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手机10被用户双手握持,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和实施例二中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相同。即无论是单手握持手机10或双手握持手机10,在相同的握持区域处,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相同。
综上,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示出的是根据确定的手机10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调整驱动振动器13振动的驱动电压或者调整各振动器13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实现手机10的振动调节,以使用户任意切换握持区域,在手机10不同握持区域时,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10的舒适性。
根据握持区域和操作区域进行振动调节的过程
【实施例五】
以下根据图13,说明手机10的振动调节的另一个示例性过程。
如上,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是根据确定的手机10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进行手机10的振动调节。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是根据确定的手机10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以及用户在手机10上的操作区域,进行手机10的振动调节。此外,本实施例中,振动器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振动调节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400:检测到来自用户的针对手机10进行的操作。
用户对手机10进行的操作例如是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以使手机10呈现相应的响应。如图14所示,用户在手机10的屏幕12进行长按的操作。具体是可以对屏幕12的显示桌面上安装的多款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APP),例如QQTM、手机10淘宝TM、微信TM、支付宝TM、今日头条TM等APP的图标进行长按操作。手机10呈现的相应的响应例如是:卸载被长按的APP。
其中,手机10对用户针对手机10的操作检测可以通过触摸传感器180K实现。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15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110,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例如是上述的长按、点击、滑动等触摸事件。
S500:确定用户在手机10的操作区域。
手机10检测到来自用户的针对手机10进行的操作后,会进一步确定用户具体是在手机10的哪一个区域进行的上述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即会确定用户在手机10的具体操作区域。例如是,用户在手机10的底部区域进行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或者,用户在手机10的中部区域进行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或者,用户在手机10的顶部区域进行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
本步骤中确定用户在手机10的操作区域的实现方式,也可以同手机10上设置的触摸传感器15实现。触摸传感器15例如是压力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等能够与用户触摸接触的传感器。可以在手机10的不同区域设置多个触摸传感器15,例如是在手机10的屏幕12的顶部区域、中部区域以及底部区域设置多个触摸传感器15。在检测到相应区域的触摸传感器15被触发后,确定被触发的触摸传感器15所在的区域为用户在手机10的操作区域。例如,检测到手机10的顶部区域的触摸传感器15被触发,处理器110确定用户在手机10的顶部区域进行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
S600:根据操作区域与各振动器13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
确定用户在手机10的操作区域,则根据操作区域与各振动器13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其中,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所描述的振动触发事件能够使得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发生振动。
换言之,手机10中发生振动的振动器13的选择与用户在手机10的操作区域有关。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会选择与用户在手机10上的操作区域处于同一区域的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其余区域的振动器13不会发生振动。这样设置,会优化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因为,用户在手机10的某一操作区域进行操作时,该区操作区域内的振动器13发生振动时,可以更好地向用户进行振动反馈,提升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
根据操作区域与各振动器13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如图14和图15所示,手机10沿手机10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图14和图15中Z方向所示)划分为下部区域M1和上部区域M2,图14和图15中虚线M示出划分界线。示例性的,划分界线M将手机10均分为上部区域M2和下部区域M1,但本申请不限于此。手机10判断出操作区域位于手机10的上部区域M2,则选定位于上部区域M2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手机10判断出操作区域位于手机10的下部区域M1,则选定位于下部区域M1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
例如,图14和图15示出手机10设置两个振动器13,两个振动器13分别位于手机10的上部区域M2和下部区域M1。用户在手机10的上部区域M2进行长按的操作。手机10上的触摸传感器15确定操作区域位于手机10的上部区域M2,则选定位于上部区域M2的一个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位于上部区域M2的振动器13能够被振动触发事件的触发而发生振动。
同理,若用户在手机10的下部区域M1进行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手机10上的触摸传感器15确定操作区域位于手机10的下部区域M1,则选定位于下部区域M1的一个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位于下部区域M1的振动器13能够被振动触发事件的触发而发生振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S400中检测到来自用户的针对手机10进行的操作可以作为振动触发事件。即,用户针对手机10进行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可以使得振动器13发生振动。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用户针对手机10进行上述操作,振动器13可以不发生振动。在手机10产生其它振动触发事件(例如产生通知消息)时,振动器13发生振动。
S309:根据用于手机10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振动强度值G1,调整被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
确定了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后,振动器13与用户握持手机10的区域的位置关系也就确定了。相应地,也就可以根据前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确定手机10的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从而,手机10产生振动触发事件,会引起上述S400中被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发生振动。根据确定的操作区域,对被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的调整过程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上述S400中示例性的选定位于手机10上部区域M2的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图14示出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的底部区域,该握持区域远离上部区域M2的振动器13。需要对手机10上部区域M2的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进行调整,以使该握持区域获得上述的振动强度值G2。例如,可按照实施例一中S303或实施例二中S307所描述的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的方法,来调整本实施例中手机10上部区域M2的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
综上,本实例中,用户切换操作区域,手机10会自动调整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13,并根据当前的握持区域调整振动器13的振动状态。实现用户任意切换握持区域和操作区域,用户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10和操作手机10的舒适性。
根据手机10所处环境进行振动调节的过程
【实施例六】
用户实际使用手机10的过程中,手机10可能会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手机10可以是处于光滑平坦、坚硬的环境,手机10的接触面比较坚硬、光滑,例如是放置于桌面上。或者手机10处于口袋环境,手机10的接触面比较柔软,例如手机10位于用户的口袋或包中。当手机10处于光滑平坦、坚硬的环境,手机10的振动强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会形成噪声。当手机10处于口袋环境,手机10的振动强度不宜过小,否则无法被用户感知。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检测手机10所处的环境,根据手机10所处的环境对手机10的振动强度进行适应调节。
本实施例中,手机10中的振动器13为两个以上。以设置两个振动器13为示例进行说明,如图2中(b)所示,手机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一个振动器13。可以设置每个振动器13的振动方向不同。例如,位于手机10顶部的振动器13被设置为沿手机10的厚度方向(即垂直于手机10屏幕12的方向,如图1中X方向所示)振动。位于手机10底部的振动器13被设置为沿手机10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手机10屏幕12的方向,如图1中Y方向所示)振动。
检测到手机10处于光滑平坦、坚硬的环境,则选择沿手机10的宽度方向振动的振动器13,这样可以避免振动器13沿手机10的厚度方向振动带来的振动噪音。例如是,选择设置在手机10的底部的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手机10产生振动触发事件,手机10的底部的振动器13沿着手机10的宽度方向振动。从而,当手机10处于平坦、坚硬的环境中(例如会议桌上)。当有来电时,手机10产生较小强度的振动,手机10较小的振动强度也可以被用户感知。可以使得手机10不会在桌面上产生较大的振动,从而手机10的振动强度适中,避免产生振动噪音,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手机10处于平坦、坚硬的环境的检测方式,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的加速度传感器180E、陀螺仪传感器180B、接近光传感器180G、环境光传感器180L或任意其他类似和/或合适的传感器,来分析至少一个检测信号、或通过检测当前振动噪音推测手机10是否处于平坦、坚硬的环境。以噪音传感器为示例说明,噪音传感器用于检测振动噪音,例如设定阈值是40dB。噪音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振动噪音是60dB,大于设定阈值,说明手机10处于平坦、坚硬环境。
检测到手机10处于口袋环境,则选择沿手机10的厚度方向振动的振动器13或者选择手机10中所有的振动器13振动。这样可以增强手机10的振动强度,可以更好地被用户感知,增强提示效果。例如是,选择设置在手机10的顶部的振动器13作为振动源或者手机10中两个振动器13都作为振动源。手机10产生振动触发事件,手机10的顶部的振动器13沿着手机10的厚度方向振动或者手机10中的两个振动器13都振动。从而,当手机10处于口袋环境。当有来电时,手机10产生较大强度的振动。手机10较大的振动强度能够方便被用户感知。
对于手机10处于口袋环境的检测方式,可以通过上述的加速度传感器180E、环境光传感器180L等分析,确定手机10是否处于口袋环境。例如,以环境光传感器180L为示例说明。通过环境光传感器180L感知环境光亮度,若检测结果是:手机10所处的环境的光亮度低于设定阈值,则表明手机10处于口袋里。比如,光亮度的设定阈值是400lux,环境光传感器180L检测到手机10所处的环境的光亮度是1lux,远低于设定阈值,说明手机10处于口袋里。
综上,本申请通过识别用户在手机10的握持区域、操作区域,对手机10的振动进行动态调节。从而,用户任意切换在手机10的握持区域、操作区域,用户的振动触觉体验保持一致,提升用户握持手机10和操作手机10的舒适性。
现在参考图16,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的框图。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耦合到控制器中枢403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1。对于至少一个实施例,控制器中枢403经由诸如前端总线(FSB,Front Side Bus)之类的多分支总线、诸如快速通道连(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之类的点对点接口、或者类似的连接406与处理器401进行通信。处理器401执行控制一般类型的数据处理操作的指令。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器中枢403包括,但不局限于,图形存储器控制器中枢(GMCH,Graphics&Memory Controller Hub)(未示出)和输入/输出中枢(IOH,Input Output Hub)(其可以在分开的芯片上)(未示出),其中GMCH包括存储器和图形控制器并与IOH耦合。
电子设备400还可包括耦合到控制器中枢403的协处理器402和存储器404。或者,存储器和GMCH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以被集成在处理器内(如本申请中所描述的),存储器404和协处理器402直接耦合到处理器401以及控制器中枢403,控制器中枢403与IOH处于单个芯片中。
存储器404可以是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相变存储器(PCM,Phase Change Memory)或这两者的组合。存储器404中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具体而言,存储有该指令的暂时和永久副本。该指令可以包括:由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时导致电子设备400实施如图8、图11至图13所示方法的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或组合实施例公开的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协处理器402是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高吞吐量MIC(ManyIntegrated Core,集成众核)处理器、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图形处理器、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图形处理单元上的通用计算)、或嵌入式处理器等等。协处理器402的任选性质用虚线表示在图16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网络接口(NIC,NetworkInterface Controller)406。网络接口406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为电子设备400提供无线电接口,进而与任何其他合适的设备(如前端模块,天线等)进行通信。在各种实施例中,网络接口406可以与电子设备400的其他组件集成。网络接口406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单元的功能。
电子设备400可以进一步包括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设备405。I/O405可以包括:用户界面,该设计使得用户能够与电子设备400进行交互;外围组件接口的设计使得外围组件也能够与电子设备400交互;和/或传感器设计用于确定与电子设备400相关的环境条件和/或位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图16仅是示例性的。即虽然图16中示出了电子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01、控制器中枢403、存储器404等多个器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使用本申请各方法的设备,可以仅包括电子设备400各器件中的一部分器件,例如,可以仅包含处理器401和网络接口406。图16中可选器件的性质用虚线示出。
现在参考图17,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500的框图。在图17中,相似的部件具有同样的附图标记。另外,虚线框是更先进的SoC的可选特征。在图17中,SoC500包括:互连单元550,其被耦合至处理器510;系统代理单元580;总线控制器单元590;集成存储器控制器单元540;一组或一个或多个协处理器520,其可包括集成图形逻辑、图像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和视频处理器;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Random-Access Memory)单元530;直接存储器存取(DMA,Direct Memory Access)单元560。在一个实施例中,协处理器520包括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图形处理单元上的通用计算)、高吞吐量MIC处理器、或嵌入式处理器等。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53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具体而言,存储有该指令的暂时和永久副本。该指令可以包括:由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时导致SoC实施如图8、图11至图13所示方法的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方法。
本申请的各方法实施方式均可以以软件、磁件、固件等方式实现。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文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由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性指令来实现,指令表示处理器中的各种逻辑,指令在被机器读取时使得该机器制作用于执行本文的技术的逻辑。被称为“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核”的这些表示可以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被提供给多个客户或生产设施以加载到实际制造该逻辑或处理器的制造机器中。
在一些情况下,指令转换器可用来将指令从源指令集转换至目标指令集。例如,指令转换器可以变换(例如使用静态二进制变换、包括动态编译的动态二进制变换)、变形、仿真或以其它方式将指令转换成将由核来处理的一个或多个其它指令。指令转换器可以用软件、硬件、固件、或其组合实现。指令转换器可以在处理器上、在处理器外、或者部分在处理器上且部分在处理器外。

Claims (27)

1.一种电子设备的振动调节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中发生振动触发事件,其中,所述振动触发事件使得所述振动器发生振动;
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的处于被用户握持的握持区域,并且确定所述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
将确定的握持区域对应的振动强度值G1与振动强度预设值G0进行比较,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的比较结果,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所述振动状态包括振动强度和振动方向中的任意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包括: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驱动条件,以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驱动条件是驱动电压,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是振动强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
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所述振动器振动,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与所述振动器在所述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
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所述初始驱动电压V0为所述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所述振动器振动的电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在所述初始驱动电压V0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值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
确定G0-G1>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驱动电压V0增大后的第一驱动电压V1驱动所述振动器振动,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与所述振动器在所述第一驱动电压V1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
所述初始驱动电压V0为所述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所述振动器振动的电压,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
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驱动电压V0减小后的第二驱动电压V2驱动所述振动器振动,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与所述振动器在所述第二驱动电压V2驱动下的振动强度关联的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
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所述初始驱动电压V0为所述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所述振动器振动的电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将驱动所述振动器振动的初始驱动电压V0调整为所述第一驱动电压V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G0-G1>ΔC1的情况下,K1=G0/G1,K2=V1/V0,K1=K2;其中,
K1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的比值,K2表示所述第一驱动电压V1和所述初始驱动电压V0的比值,V1表示所述第一驱动电压,V0表示所述初始驱动电压。
10.如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单手握持的状态。
11.如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
根据驱动电压乘以小于1的设定系数后的实际驱动电压驱动所述振动器振动。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振动器,所述振动驱动条件是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是振动方向。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
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初始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在所述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
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所述初始相位差模式为所述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振动的相位差模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振动器在所述初始相位差模式下振动的振动强度值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
确定G0-G1>ΔC1的情况下,以第一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在所述第一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
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相位差模式为所述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振动的相位差模式;
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初始相位差,在所述第一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第一相位差,所述第一相位差小于所述初始相位差。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所述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第二振动强度值G2,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和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包括:
确定G1-G0>ΔC1的情况下,以第二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与各振动器在所述第二相位差模式下振动关联的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其中,
ΔC1表示第一设定阈值,G1表示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0表示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初始相位差模式为所述电子设备默认的用于启动各振动器振动的相位差模式;
在初始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初始相位差,在所述第二相位差模式下,各振动器的驱动电压波形的相位差为第二相位差,所述第二相位差大于所述初始相位差。
17.如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单手握持的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处于被用户双手握持的状态;
根据相位差模式对应的相位差增加设定相位差调整值后的实际相位差模式驱动各振动器振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与握持区域距离所述振动器的距离成反比。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为1±0.1g。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包括:通过所述握持区域中设置的传感器确定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握持区域处的第一振动强度值G1,包括:根据所述握持区域的距离和所述振动器的距离关系,以及所述振动器的振动强度值,计算并确定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
23.如权利要求1至9、12至16、19至22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振动器;所述振动调节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来自用户的针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的操作;
确定用户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区域;
根据所述操作区域与各振动器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所述振动触发事件使得作为所述振动源的振动器发生振动;
根据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振动强度预设值G0与所述第一振动强度值G1,调整被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的振动状态,以使所述握持区域获得所述第二振动强度值G2。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沿所述电子设备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根据所述操作区域与各所述振动器的位置关系选定作为振动源的振动器,包括:
判断出所述操作区域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区域,选定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器作为所述振动源;
判断出所述操作区域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区域,选定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器作为所述振动源。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的操作,包括:长按、点击、滑动操作。
2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振动器,用于产生振动;
处理器;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包括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调节方法。
CN202010981178.4A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285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1178.4A CN114285934B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1178.4A CN114285934B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934A CN114285934A (zh) 2022-04-05
CN114285934B true CN114285934B (zh) 2023-03-24

Family

ID=80867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1178.4A Active CN114285934B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8593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9440A (zh) * 2016-05-31 2016-10-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振动马达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347534A (zh) * 2018-05-16 2018-07-3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491577A (zh) * 2018-11-26 2019-03-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握持交互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69867B2 (en) * 2016-12-15 2021-04-06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ontroller device, controller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9440A (zh) * 2016-05-31 2016-10-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振动马达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347534A (zh) * 2018-05-16 2018-07-3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491577A (zh) * 2018-11-26 2019-03-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握持交互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934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6570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2907725B (zh) 图像生成、图像处理模型的训练、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2650405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及电子设备
JP7329150B2 (ja) タッチボタン、制御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1142260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display in same
CN110096865B (zh) 下发验证方式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909717B (zh) 电动汽车的轻量化水平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6096854B1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動作方法
CN109977570B (zh) 车身噪声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257489B (zh) 一种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862972B (zh) 语音交互服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047048B2 (ja) 携帯機器、タッチパネルの制限領域設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4285934B (zh) 一种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076378A1 (zh) 图像传感器、拍摄方法和移动终端
JP2018014111A (ja) 電子機器
CN107992230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779920A (zh) 一种基于生物识别的全车窗手势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155128A1 (ja) 表示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KR101668242B1 (ko)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2018136400A (ja)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16394852A (zh) 驾乘信息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39365A (zh) 信号处理方法、触摸传感器、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166173A (zh) 软键盘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842047A (zh) 缓存更新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580676A (zh) 电子墨水屏幕的画面刷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