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3084B -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 Google Patents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3084B
CN113273084B CN201980087858.7A CN201980087858A CN113273084B CN 113273084 B CN113273084 B CN 113273084B CN 201980087858 A CN201980087858 A CN 201980087858A CN 113273084 B CN113273084 B CN 1132730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word
field
information
frame
ldp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8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3084A (zh
Inventor
辛岩
林伟
区国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73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3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3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30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03M13/1105Decoding
    • H03M13/1111Soft-decision decoding, e.g. by means of message passing or belief propagation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03M13/1105Decoding
    • H03M13/1128Judging correct decoding and iterative stopping criteria other than syndrome check and upper limit for decoding it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03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the interleaver involving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 H03M13/2707Simple row-column interleaver, i.e. pure block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5Interleaver wherein the permutation pattern is obtained using a congruential operation of the type y=ax+b modulo c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5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repetition or insertion of dummy data, i.e. rate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包括:将一组信息比特分成一组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包括相应的多个信息比特;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编码,对每个信息块进行编码以生成对应的码字;将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接收指示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未被目的站点成功解码的反馈消息;对与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信息块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对交织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交织的码字;以及将交织的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

Description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空中接口技术,尤其涉及用于重传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是用于数据传输的差错控制方法,其可以应用于提高诸如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系统中的可靠性。ARQ协议通常使用应答和超时,其允许发射器检测先前发送的数据帧是否发生错误,且如果检测到错误,则重传部分或全部数据帧。例如,如果发射器在指定超时时段内未接收到关于发送的数据帧的应答(acknowledgement,Ack),则发射器将确定发生了错误并重传先前发送的部分或全部数据帧。一些ARQ协议还可以依赖于接收器发送的指定发生了错误的否定应答(negativeacknowledgment,Nack)消息。
ARQ协议被规定为根据诸如IEEE 802.11a/n/ac/ad[IEEE std 802.11TM-2016]、IEEE802.11ax[802.11axD3.2]、和IEEE 802.11ay[802.11ayD2.0]之类的Wi-Fi协议运行的网络中的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过程。例如,IEEE std 802.11TM-2016规定了用于嵌入单个MAC协议数据单元(MAC protocol data unit,MPDU)的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协议数据单元(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PPDU)的传输以及还用于嵌入多个MPDU的聚合MPDU(aggregate-MPDU,A-MPDU)PPDU的传输的ARQ协议。在发送具有Ack要求的单个MPDU PPDU的情况下,成功接收MPDU(基于帧校验序列(framecheck sequence,FCS)确定成功)的接收站点将在定义的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space,SIFS)之后发送Ack帧。发送站点将在指定的超时时段内未接收到有效Ack帧解释为MPDU传输失败。发送站点随后可以重传MPDU。在A-MPDU PPDU的情况下,接收站点基于相应的FCS分别确定每个MPDU的成功,然后发送包括指定每个MPDU的解码错误状态(例如,成功或不成功)的块Ack位图的BlockAck帧。在接收到响应于发送的A-MPDU PPDU的BlockAck帧时,发送站点可以重排队并重传在块Ack位图中指示为不成功的任何MPDU的数据。
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是用于数据传输的另一种差错控制方法,其可以应用于提高诸如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系统中的可靠性。虽然ARQ方法的吞吐量随着信道差错率的增加而降低,但是FEC方法在给定码率下的吞吐量并不会随着信道差错率的增加而发生大的变化。已经在无线网络系统中,包括例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第四代(Long Term Evolution,4G)长期演进LTE[3GPP TS 36.212v12.0.0]、以及第5代(5th Generation,5G)新无线电(New Radio,NR)[3GPP TS 38.212v15.2.0]中采用或考虑了ARQ和FEC的组合,称为混合ARQ(hybrid ARQ,HARQ)。还需要进一步开发HARQ差错控制方法,包括用于诸如Wi-Fi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WLAN)系统的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示例方面的是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一组信息比特分成一组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包括相应的多个信息比特;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parity check,LDPC)编码,对每个信息块进行编码以生成对应的码字;将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接收指示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未被目的站点成功解码的反馈消息;对与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信息块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对交织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交织的码字;以及将交织的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
在第一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基于用于LDPC编码的LDPC码选择用于交织的交织器。在一些示例中,该方法包括基于与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信息块的信息比特先前包括在发送至目的站点的码字中的次数,选择用于交织的交织器。在一些示例中,对信息比特进行交织包括:通过以第一顺序将信息比特写入M行N列矩阵且以第二顺序从矩阵中读出信息比特,对信息比特应用行-列块交织,其中,M*N等于信息比特的数目。在一些示例中,N=54,且信息比特被逐行写入矩阵,并从该矩阵中被逐列读出。在一些示例中,交织信息比特包括应用循环排列交织。
在第一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反馈消息包括码字位图字段,码字位图字段包含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解码状态比特指示该码字是否被成功解码。
根据第二示例方面的是一种站点,该站点被配置为执行第一示例方面的方法。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该站点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中且被配置为:将一组信息比特分成一组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包括相应的多个信息比特;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对每个信息块进行编码以生成对应的码字;将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接收指示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未被目的站点成功解码的反馈消息;对与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信息块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对交织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交织的码字;以及将交织的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
根据第三示例方面的是一种用于在无线局域网(WLAN)的站点解码码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站点通过无线介质接收包括多个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的码字的第一分组;以及发送包括码字位图字段的反馈消息,码字位图字段包含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上述解码状态比特指示该码字是否被成功解码。
在第三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反馈消息帧,帧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字段。在一些示例中,帧控制字段和持续时间字段的大小均为2个八比特组,码字位图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且FCS字段的大小为4个八比特组。
在第三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反馈消息包括帧,帧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接收地址字段、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FCS)字段。在一些示例中,帧控制字段和持续时间字段的大小均为2个八比特组,接收地址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码字位图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FCS字段的大小为4个八比特组。在一些示例中,码字位图字段的大小大于6个八比特组。
在第三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第一分组包括多个数据单元,每个数据单元包括相应的多个LDPC编码的码字,码字位图包括数据单元包括的码字中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在一些示例中,反馈消息包括块确认(BA)帧,BA帧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接收地址字段、发送地址字段、BA控制字段、指示数据单元中的每个数据单元的相应状态比特的BA位图字段、用于码字位图的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FCS)字段。
在第三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在发送反馈消息之后,在站点通过无线介质接收第二分组,第二分组包括在源站点生成的LDPC编码的码字,该LDPC编码的码字通过对用于生成包括在第一分组中且在该消息中被指示为具有未成功解码状态的对应码字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生成;以及解码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
在一些示例中,解码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包括将来自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的信息与来自包括在第一分组中的对应码字的信息进行合并。
在第三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对获得的有关第二分组中包括的LDPC码字中包括的信息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值和获得的有关第一分组中包括的对应码字中包括的对应信息比特的LLR值进行合并。在一些示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将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LLR值和获得的有关第二分组中包括的LDPC码字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将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LLR值与获得的有关第一分组中包括的LDPC码字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
在第三示例方面的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对获得的有关第二分组中包括的LDPC码字中包括的信息比特的信道比特值以及获得的有关第一分组中包括的对应码字中包括的对应信息比特的信道比特值进行软合并。在一些示例中,将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信道比特值与获得的有关第二分组中包括的LDPC码字中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将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信道比特值与获得的有关第一分组中包括的LDPC码字中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
根据第四示例方面的是一种可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使用的站点,且被配置为执行第三示例方面的方法。
在至少一些配置中,一些示例方面可以减轻可能落入陷阱集中的码字比特中的模式、或者提高提供给解码器的重传数据的可靠性、或以上二者均可,从而改善通信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中的一个或两个。
附图说明
现以示例的方式参考示出本申请示例实施例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通信网络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处理系统的框图;
图3示出了用于通过图1的通信网络的无线介质交换信息的示例帧格式;
图4是表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在图1的通信网络中的源站点执行的动作、目的站点执行的动作、以及源站点和目的站点之间交换信号的框图;
图5是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在源站点的编码过程的框图;
图6是表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目的站点的解调器和解码器的框图;
图7示出了用于图1的通信网络中的Nack帧格式的第一示例;
图8示出了用于图1的通信网络中的Nack帧格式的第二示例;
图9示出了用于图1的通信网络中的BlockAck帧格式的示例;
图10是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在源站点的重传编码过程的框图;
图11示出了行-列块交织器的示例;
图12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用于不同LDPC码的行-列块交织器的可能的矩阵维度的图表;
图13示出了循环排列交织器的示例;
图14示出了根据示例实施例的重传解码过程;
图15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实施例的重传解码过程;
图16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在目的站点执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在源站点执行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整个附图中,使用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类似的要素和特征。虽然将结合所示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教导了用于在无线网络中重传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下一代WLAN系统(包括例如下一代Wi-Fi系统)将需要比上一代系统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的可靠性。HARQ差错控制方法有助于实现高数据速率和高可靠性目标。如上所述,HARQ差错控制包括ARQ差错控制方法和FEC差错控制方法的组合。在至少一些Wi-Fi系统(例如IEEE 802.11/n/ac/ax兼容系统)中,FEC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在本公开中示出了HARQ差错控制方法的示例实施例,其将基于LDPC码的FEC差错控制过程与WLAN系统中的Nack差错控制过程进行组合。
参考图1和图2提供了下文描述的差错控制过程可以在其中运行的环境的示例。图1示出了包括多个站点(station,STA)的通信网络100,该多个站点可以包括固定的、便携的、和移动的站点。图1的示例示出了单个固定的STA,接入点站点(access-point station,AP-STA)104以及可以是便携式或移动的多个STA 102。STA 102和AP-STA 104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如本文所描述的发射器、接收器、编码器、解码器、调制器、和/或解调器。网络100可以根据一个或多个通信或数据标准或技术运行,但是在至少一些示例中,网络100是WLAN,并且在至少一些示例中,网络100是根据802.11协议族中的一个或多个协议运行的下一代Wi-Fi兼容网络。
每个STA102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台式PC、PDA、Wi-Fi手机、无线发送/接收单元(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WTRU)、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移动电话、传感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装置、或其他支持计算的无线或移动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STA 102包括在通信网络100中具有发送数据、接收数据、或发送和接收数据能力但执行除通信以外的基本功能的机器。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器包括具有用于通过通信网络100发送和/或接收数据的器件的设备或装置,但是此类设备或装置通常不由用户操作用于通信的主要目的。AP-STA 104可以包括网络接入接口,该网络接入接口用作网络100中的STA 102的无线发射点和/或接收点。AP-STA 104可以连接至回程网络110,使得数据可在AP-STA104与其他远程网络(包括例如因特网)、节点、AP、和装置(未示出)之间交互。通过与每个STA 102建立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出的上行通信信道和下行通信信道,AP-STA 104可以通过未许可无线电频谱无线介质106支持与每个STA102的通信。在一些示例中,STA 102可以被配置为彼此通信。网络100的通信可以是未调度的、由网络100中的AP-STA 104或由调度或管理实体(未示出)调度、或可以是调度和非调度通信的混合。
图2示出了示例处理系统150,其可以用于实现本文描述的方法和系统,诸如STA102或AP-STA 104。可以使用适于实现本公开中描述的方法和系统的其他处理系统,其可以包括不同于下文讨论的组件。尽管图2示出了每个组件的单个实例,但是处理系统150中可以存在每个组件的多个实例。
处理系统1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152,诸如处理器、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专用逻辑电路、或其组合。处理系统15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54,其可以实现与一个或多个适当的输入装置和/或输出装置(未示出)的连接。输入装置和/或输出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作为组件包含在处理系统150中,或者可以在处理系统150的外部。处理系统15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与网络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的网络接口158。在示例实施例中,网络接口158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收发器,这些收发器可在WLAN(如网络100)中进行通信。网络接口158还可包括用于与网络(例如但不限于内联网、因特网、P2P网络、WAN、LAN、和/或蜂窝或移动通信网络(例如5G NR、4G LTE、或如上所述的其他网络))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的接口。网络接口158可包括用于网络内和/或网络间通信的有线链路(例如,以太网电缆)和/或无线链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射频链路)的接口。例如,网络接口158可以经由例如一个或多个发射器或发射天线、一个或多个接收器或接收天线、以及各种信号处理硬件和软件来提供无线通信。在这方面,一些网络接口158可以包括与处理系统150类似的相应处理系统。在该示例中,示出了单个天线160,其可以用作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然而,在其他示例中,可以存在用于发射和接收的独立天线。网络接口158可以被配置向回程网络110或网络100中的其他STA、用户设备、接入点、接收点、发射点、网络节点、网关、或中继(未示出)发送和接收数据。
处理系统15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单元170,其可以包括大容量存储单元,例如固态驱动器、硬盘驱动器、磁盘驱动器、和/或光盘驱动器。处理系统1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72,其可以包括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和/或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非暂时性存储器172可以存储用于由处理装置152执行例如以执行本公开的指令。存储器172可以包括例如用于实现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功能的其他软件指令。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或多个数据集和/或模块可以由外部存储器(例如,与处理系统150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的外部驱动器)提供,或者可以由暂时性或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提供。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RAM、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闪存、CD-ROM、或其他便携式存储器。
在示例实施例中,处理系统150包括用于将源字编码为码字的一个或多个编码器162和用于将码字调制为符号的调制器164。如下所述,编码器162对源字执行LDPC编码,以生成以比特为单位的码字。调制器164对码字执行调制(例如,通过诸如BPSK、QPSK、16QAM、或64QAM的调制技术)。在一些示例中,存储器172中编码的指令可以将处理装置152配置为执行编码器162和/或调制器164的功能,使得编码器162和/或调制器164可以不是处理系统150的不同物理模块。在一些示例中,编码器162和调制器164可以在作为处理系统150的网络接口158的一部分的发射器模块中实施。在一些示例中,发射天线160、编码器162、和调制器164可以实施为处理系统150外部的发射器组件,并可简单地传送来自处理系统150的源字。
处理系统150可包括用于处理接收信号的解调器180和一个或多个解码器190。解调器180可以对接收的调制信号(例如,BPSK、QPSK、16QAM、或64QAM信号)执行解调。然后,解码器190可以对解调的信号执行适当的解码,以便恢复包含在接收信号中的原始源字。在一些示例中,存储器172中编码的指令可以将处理装置152配置为执行解调器180和/或解码器190的功能,使得解调器180和/或解码器190可以不是处理系统150的不同物理模块。在一些示例中,解调器180和解码器190可以在处理系统150的网络接口158的接收器模块内实施。在一些示例中,接收天线160、解调器180、和解码器190可以实施为处理系统150外部的接收器组件,并可简单地将从接收到的信号解码的信号传送至处理系统150。
总线192可以提供处理系统150的组件之间的通信,这些组件包括处理装置152、I/O接口154、网络接口158、存储单元170、存储器172、编码器162、调制器164、解调器180、以及解码器190。总线19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总线结构,包括例如存储器总线、外围总线、或视频总线。
在示例实施例中,网络100中的STA之间的通信,包括例如STA 102和AP-STA 104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技术对源字进行编码以生成码字来实现。由各个源字的LDPC编码产生的码字被嵌入在被调制并通过AP-STA 104和STA 102之间的无线介质发送的分组(packet)中。在示例实施例中,用于网络100中的通信的物理层分组结构对应于IEEE std 802.11TM-2016中定义的PPDU分组结构,如图3中示出的示例。就此而言,PPDU 300分组结构可以包括若干字段,这些字段分别包括PHY前导码(同步信息306和信道估计信息308)、PHY报头信息310、和PHY有效载荷312。编码的MPDU 302或A-MPDU 304可以嵌入PHY有效载荷312。
如图3所示,MPDU 302包括MAC报头信息314、MAC服务数据单元(MAC service dataunit,MSDU)316、和FCS 318的相应字段。FCS 318包括针对MAC报头信息314和MSDU 316的组合内容确定的帧校验序列。A-MPDU 304包括多个MPDU 302。特别地,A-MPDU包括A-MPDU子帧320(1)至A-MPDU子帧320(n)以及之后的帧尾(end of frame,EOF)填充322。每个A-MPDU子帧320(i)包括MPDU分隔符324、MPDU 302、和填充326的相应字段。
图4示出了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对于通过无线介质106传输的码字(包括在例如PPDU300中),由源站点(例如AP-STA 104)执行的源动作400和由目的站点(例如STA 102)执行的目的动作402。虽然在本示例中,AP-STA 104被示出为源站点且STA102被示出为目的站点,但是角色可以反转,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目的站点和源站点可以是彼此通信的两个相应的STA 102。
如图4所示,AP-STA 104被配置为生成并发送包括一组或多组LDPC码字b1至bNCW的PPDU 300(动作404),该一组或多组LDPC码字b1至bNCW通过对一个或多个MPDU 302进行LDPC编码而获得。在这方面,图5示出了编码过程500的示例,该编码过程500例如可在AP-STA104的编码器162处执行,用于生成包含在PPDU 300中的一组码字b1至bNCW。在示例实施例中,编码过程500可以与用于生成符合IEEE std 802.11TM-2016的PPDU 300的LDPC码字的已知过程相同。在这方面,数据比特(例如,组成MPDU 302或A-MPDU 304的比特)经过加扰、缩短、和分段502,产生一组信息块IB1至IBNCW,每个信息块的长度为k比特。在图5的示例中,信息块IB1至IBNCW被用作相应的k比特源字s1至sNcw,这些k比特源字s1至sNcw各自经过LDPC编码504,产生相应的n比特码字b1至bNCW。在本说明书中,下标“j”用于表示通用信息块IBj、源字sj、和码字bj,其中1≤j≤NCW。
在示例实施例中,应用于示例实施例中的LDPC编码504使用在IEEE 802.11n/ac/ax协议中的一个或多个协议中规定的LDPC码,包括例如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19.3.11.7.2节中规定的码率和码字块大小以及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19.3.11.7.4节中规定的奇偶校验矩阵。
因此,在编码过程500中,待包括在PPDU 300的PSDU312中的数据比特被分段成Ncw个信息块IB1至IBNCW,其对应于Ncw个k比特源字s1至sNCW。每个k比特源字sj可被认为是1×k行矢量或者一维二进制1×k矩阵sj=[s1,...,sk]。然后通过将源字与生成器矩阵G相乘(例如,b=s·G),将每个k比特源字sj编码为相应的n比特码字bj=[b1,...,bn]。n比特码字bj包括k个信息比特和n-k个奇偶校验比特。在示例实施例中,可以应用用于使用生成器矩阵G从源字生成LDPC码字的已知过程来执行LDPC编码504。
码字b1至bNCW中的每个码字可以经过相应的打孔和重复操作506,并合并成比特流包含在PPDU 300中。PPDU 300中的码字b1至bNCW被调制到RF信号401上并被发送至目的STA102。如上所述,在一些示例中,PPDU 300有效载荷312可以包括从单个MPDU 302生成的一组码字,且在一些示例中,PPDU 300有效载荷312可以包括由聚合成A-MPDU 304的多个MPDU 302生成的多个码字。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执行编码过程500,以针对A-MPDU 304中的比特生成一组码字。
再次参考图4,目的STA102被配置为接收源AP-STA104发送的具有PPDU300的调制的信号(动作406),且将嵌在PPDU 300中的接收的码字b1 T至bNCW T进行解码(动作408)(上标“T”表示在通过无线介质106的信道之后在目的STA102处接收的码字)。作为示例,图6是目的STA 102的解调器180和解码器190的框图表示。在示例实施例中,接收信号411被均衡以减少由RF信道引起的符号间干扰,且被解调器180解调以针对码字b1 T至bNCW T中的每个码字生成初始的一组软信道比特值。在示例实施例中,解码器190应用用于解码LDPC码字b1 T至bNCW T的已知过程。如本领域中已知的,解码的执行基于与在发送源处应用生成矩阵G以生成LDPC码字b1至bNCW的生成矩阵G对应的奇偶校验矩阵H和Tanner图。就这点而言,解码器190包括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计算器192,其被配置为计算码字bj T的每个软信道比特的LLR值,该LLR值在解码期间最初被分配给Tanner图的对应变量节点。然后,LDPC解码器194基于对数似然比(LLR)值应用迭代消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algorithm,MPA),以成功解码码字bj T并恢复源字sj,或确定码字bj T无法被成功解码。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如果在解码之后码字bj T可以满足H·bj T=0,则确定接收的码字bj T有效(例如,成功解码)。在示例实施例中,解码器190基于解码之后的每个码字的有效性,为接收到的PPDU 300中的码字b1 T至bNCW T中的每个码字提供解码状态。特别地,对于码字b1 T至bNCW T中的每个码字,解码状态可以是:(a)成功解码或(b)未成功解码。
如上所述,每组码字b1 T至bNCW T对应于MPDU302,因此从码字b1 T至bNCW T解码获得的恢复的源字对应于MPDU302的比特,如上所述MPDU 302包括MAC报头314、MSDU316、以及FCS318。在示例实施例中,解码器190被配置为基于在目的STA 102处根据恢复的MAC报头314的比特和MSDU 316的比特计算的FCS是否与恢复的FCS 318匹配来确定MPDU 302的解码状态。因此,在示例实施例中,解码器190提供了从接收的PPDU 300中恢复的MPDU 302的解码状态,以及与每个MPDU 302对应的码字b1 T至bNCW T中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
在示例实施例中,目的STA102被配置为存储未被成功解码并因此标记为未成功解码的任何码字b1 T至bNCW T的中间解码结果和最终解码结果。举例来说,目的STA 102可以提供码字解码日志,该解码日志标识针对每个未成功解码的码字bj T的以下中的一个或两个:解调器180输出的软信道比特值;以及LLR计算器192输出的LLR值。还可以存储在由LDPC解码器194执行的MPA的迭代期间生成的软比特LDPC解码值。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在示例实施例中,这些值可以与根据重传的码字生成的对应值进行合并,以辅助解码重传的码字。
再次参考图4,在示例实施例中,如动作410所指示的,目的STA 102被配置为生成被调制到RF信号411的反馈消息413并在PPDU 300传输后的SIFS持续时间之后将其发送回源AP-STA104。在示例实施例中,发送的反馈消息413的类型和反馈消息413的内容基于对以下的确定:(i)解码结果完全成功,或(ii)解码结果包括一些错误。因此,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如果所有MPDU 302的FCS解码状态都指示成功解码,则目的STA 102被配置为使用Ack帧格式发送反馈消息413,该Ack帧格式将由源AP-STA104解释为指示完全解码成功。在一些示例中,指示成功解码的Ack帧格式与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3.1.4节中规定的Ack帧格式相同,且包括按下列顺序的以下字段:2个八比特组帧控制字段、2个八比特组持续时间字段、6个八比特组接收地址(receiver address,RA)字段、以及4个八比特组FCS字段。
在一些示例中,如果关于至少一个MPDU的FCS解码状态指示发生了错误,则反馈消息413使用HARQ帧格式向源AP-STA 104提供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消息。在示例实施例中,不同类型的HARQ帧格式用于关于包括单个MPDU 302的PPDU 300和包括A-MPDU 304的多个PPDU 300的Nack类型反馈消息413。首先参考图7和图8描述用于确认嵌入单个MPDU 302的PPDU 300的HARQ帧格式的示例。
图7示出了HARQ帧600A的帧格式,HARQ帧600A可以被调制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的RF信号411上作为反馈消息413,以提供从目的STA102至源AP-STA104的反馈。除了用码字(codeword,CW)位图字段替换清除发送(clear-to-send,CTS)帧的MAC报头的接收地址(RA)字段之外,HARQ帧600A具有与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3.1.3节中为CTS帧规定的格式相同的帧格式。因此,如图7所示,HARQ帧600A的帧格式具有14个八比特组的长度,被分成以下字段:2个八比特组“帧控制”字段用于帧控制信息、2个八比特组“持续时间”字段、6个八比特组“CW位图”字段、以及4个八比特组FCS字段。CW位图用于指定接收到的码字b1 T至bNCW T中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例如,接收到的码字b1 T至bNCW T中的每个码字可以在CW位图中具有分配给它的相应比特位置,其中,分配给码字bj T的位置中的比特值“1”指示码字bj T已被成功解码,而分配给码字bj T的位置中的比特值“0”指示码字bj T未被成功解码。应当理解,6个八比特组“CW位图”字段包括48个比特,因此允许指示多达48个码字的解码状态。因此,在所示示例中,NCW≤48。在示例实施例中,如果码字的数量大于48,则可以使用多个HARQ帧。在示例实施例中,持续时间字段用于以下所需的总时间的估计持续时间值:(i)传输包括在CW位图中标识为未成功解码的待重传的任何码字的待处理数据,以及要从源AP-STA 104发送至目的STA 102的任何新数据;(ii)待发送的另一HARQ或Ack帧;(iii)两个SIFS。
HARQ帧600A具有与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3.1.4节中规定的当前Ack帧格式相同的长度,即14个八比特组。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与Ack帧大小相同的HARQ帧可以有助于准确估计包括在持续时间字段中的持续时间。
图8示出了HARQ帧600B的帧格式,HARQ帧600B可以被调制在第二示例实施例中的RF信号411上作为反馈消息413,以提供从目的STA102至源AP-STA104的反馈。HARQ帧600B具有比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3.1.4节中规定的当前Ack帧格式的14个八比特组长度更长的帧格式。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除了用码字(codeword,CW)位图字段替换请求发送(request-to-send,RTS)帧的MAC报头的发送方或发送地址(transmitter address,TA)字段之外,HARQ帧600B与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3.1.2节中为请求发送(RTS)帧规定的格式相同。因此,如图8所示,在示例实施例中,HARQ帧600B的帧格式具有20个八比特组长度,被分成以下字段:2个八比特组“帧控制”字段、2个八比特组“持续时间”字段、6个八比特组“接收地址(RA)”字段、6个八比特组“CW位图”字段、和4个八比特组FCS字段。
在示例实施例中,各个字段使用如下:(A)帧控制字段:帧控制字段包括类型和子类型子字段,其指示HARQ帧600B是当前未在IEEE std 802.11TM-2016中规定的控制帧的类型,即控制帧–“HARQ”(例如,帧控制字段中的类型值B3 B2=01和子类型值B7 B6 B5 B4=0011的组合指示“HARQ”类型帧)。(B)持续时间字段:持续时间字段包括持续时间值是以下所需的总估计时间:(i)传输包括在CW位图中标识为未成功解码的待重传的任何码字的待处理数据,以及要从源AP-STA104发送至目的STA 102的新数据;(ii)待发送的另一HARQ帧或Ack帧;(iii)两个SIFS。(C)RA字段:RA字段与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3.1.4节中规定的Ack帧格式定义的RA字段相同(即来自前一个单独寻址数据帧的地址2字段的非带宽信令TA的地址–例如,本示例中的源AP-STA 104的地址)。(D)FCS字段:规定在MAC报头字段和帧主体字段(例如,如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9.2.4.8节中所规定的)的所有字段上计算的FCS。(E)CW位图字段:提供码字b1 T至bNCW T中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的位图指示,例如,“1”指码字已被成功解码;“0”指码字未被成功解码。
如上所述,HARQ帧600B的CW位图字段具有6个八比特组的长度,因此允许指示最多48个码字的解码状态。在一些示例中,替代格式可以用于HARQ帧600B,其中CW位图字段具有大于6个八比特组的长度,例如K个八比特组,其中K大于或等于1,且K的值基于码字的数量选择或规定。在一些示例中,目的STA 102可以被配置为使用具有6个八比特组CW位图字段的HARQ帧600B,且在一些示例中,当NCW≤8*K时,STA102将使用具有K个八比特组CW位图字段的HARQ帧600B。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源站点AP-STA 104和目的站点STA 102可以被配置为还使用HARQ帧600A或600B而不是Ack帧来指示完全成功解码。在这种情况下,HARQ帧600A或600B的CW位图字段将被设置为指示所有接收的码字的成功解码。因此,在示例实施例中,HARQ帧600A或600B可以用作Ack帧(例如,CW位图设置为指示所有码字被成功解码)以及用作Nack帧(例如,CW位图中的至少一些比特指示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在目的STA 102处成功解码所有码字,但是FCS解码状态未通过的情况,并且在一些示例中,目的STA 102被配置为通过不发送任何反馈消息413来响应这种情况。如现有IEEE Std 802.11TM-2016中所规定的,如果源STA在超时时段内未接收到应答,则说明PPDU传输失败并可以重传PPDU。
将参照图9描述用于确认包括具有多个MPDU 302的A-MPDU 304的PPDU 300的反馈消息413中的HARQ类型帧的示例格式,图9示出了可以被调制到RF信号411上的BlockAck_CW帧900的帧格式。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10.3.2.9节中规定了包括块Ack(Block Ack,BA)信息字段中的BA位图子字段的BlockAck帧900的帧格式。块Ack位图子字段包括64比特,其可以基于那些MPDU的FCS字段指示最多64个聚合的MPDU的状态。在示例实施例中,BlockAck_CW帧900具有与在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10.3.2.9节中规定的格式类似的格式,但是如下所述,BA信息字段被扩展为包括对于每个MPDU的CW位图子字段。
如图9所示,BlockAck_CW帧900的帧格式包括以下字段:2个八比特组“帧控制”字段、2个八比特组“持续时间”字段、6个八比特组“接收地址(RA)”字段、6个八比特组“发送地址(TA)”字段、2个八比特组“BA控制”字段、K'个八比特组“BA_CW信息”字段(K'≥1)、以及4个八比特组FCS字段。在BlockAck_CW帧900中,各个字段使用如下:(A)帧控制字段:包括指示帧类型的类型和子类型子字段。(B)持续时间字段:指定对Ack帧或BlockAck_CW帧的估计时间加上SIFS的持续时间值。(C)RA字段:BlockAck_CW帧900被发送至的站点的地址。(D)TA字段:发送BlockAck_CW帧900的站点的地址。(E)BA控制字段:标识BlockAck CW帧变体,其进而指定用于BA-CW信息的格式。(F)FCS字段:指定对所有先前字段(包括BA-CW信息字段)计算的FCS。(G)BA_CW信息字段:包括2个八比特组块Ack起始序列控制子字段和8个八比特组块Ack位图子字段,以及用于所有MPDU的码字的CW位图子字段。块Ack起始序列控制子字段和块Ack位图子字段对BlockAck帧执行与IEEE std 802.11TM-2016的第10.3.2.9节中规定的相同的功能。CW位图子字段包括CW位图,其指定嵌入在接收的PPDU 300中的多个MPDU包括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
再次参考图4,尤其是在源AP-STA 104处执行的源动作400,在发送PPDU 300之后,源AP-STA 104被配置为等待来自目的STA 102的反馈消息413,该反馈消息413指示PPDU300中包括的码字b1至bNCW中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在各种示例中,在PPDU 300包括单个MPDU302的情况下,反馈消息413可以采用Ack帧、HARQ帧600A、或HARQ帧600B(具有6个八比特组或K个八比特组CW位图字段长度)的形式,或在PPDU 300包括多个聚合的MPDU 302的情况下采取BlockAck_CW帧900的形式。如动作412所示,源AP-STA 104被配置为在定义的超时时段等待反馈消息413。在示例实施例中,如果在超时时段内未接收到反馈消息413,则源AP-STA104确定PPDU 300的传输完全失败并返回到动作404以再次重传整个PPDU 300。
在示例实施例中,如果在超时时段期满之前接收到反馈消息413是Ack帧(或指示完全成功解码的HARQ帧),则不需要进行数据重传。否则,源AP-STA 104被配置为基于反馈消息413中包括的CW位图来识别哪些码字在目的STA 102处未被成功解码,然后在新的PPDU300R(动作414)中重传未成功解码的码字(或不正确的码字的版本)。现在将根据一些示例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作为动作414的一部分执行的重传过程。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源AP-STA104执行重传过程以重传未成功解码的码字以及在目的STA 102处执行的后续解码过程被配置为基于从失败的传输中已知的信息来增加成功的机会。作为背景,LDPC编码能够纠正传输错误的程度受嵌入在奇偶校验矩阵中的组合配置的分布的影响,例如短周期、二进制擦除信道(binary erasure channel,BEC)的停止集、和二进制对称信道(binary symmetric channel,BSC)和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uassian noise,AWGN)信道的陷阱集。高SNR区域的错误事件可能与较小的停止集和陷阱集有关。停止集和陷阱集由奇偶校验矩阵的设计及其针对LDPC码的对应的Tanner图确定。基于LDPC的系统中的前向错误率(forward error rate,FER)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1)减少LDPC码设计中的陷阱集,(2)避免可能落入陷阱集的解码器输入(错误模式),以及(3)提高提供给解码器的输入的可靠性。鉴于LDPC码设计在本领域中,包括例如在IEEE std802.11TM-2016中已经很好地定义,下面描述的示例实施例旨在通过解决上述后两点来改善重传的LDPC码字中的FER,即:(2)避免可能落入陷阱集的解码器输入,以及(3)提高提供给解码器的输入的可靠性。
在这点上,对于每个失败的码字bj,源AP-STA 104知道失败的码字bj的比特顺序和内容及其对应的源字sj(如上所述,其与从输入数据流分段的信息块IBj信息比特对应)。为了减轻可能落入陷阱集的码字比特中的模式,在示例实施例中,源AP-STA 104被配置为应用交织过程来重排序包括在原始信息块IBj中的信息比特以生成修改的源字s'j,然后进行LDPC编码以生成修改的码字b'j。然后可以发送修改的码字b'j,其在至少一些情况下可以提高提供给目的STA102的解码器190的输入的可靠性。
在这方面,图10示出了MPDU重传编码过程1000,其在示例实施例中作为动作414的一部分在源AP-STA104处执行。如动作1002所示,源AP-STA 104基于反馈消息413中包括的CW-Bitmap来识别包括在原始发送的PPDU 300中的MPDU 302的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出于说明的目的,对于本说明,原始码字b1至bNCW的子集(例如,码字bf、bj、和bq)被识别为未被成功解码。用于与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bf、bj、和bq对应的原始源字sf、sj、和sq的原始信息块(例如,IBf,IBj和IBq)被选择进行相应的重编码过程(动作1004)。将参考代表性的信息块IBj描述重编码过程。特别地,在示例实施例中,应用交织1008(下面详细讨论)以重排序包括在原始信息块IBj中的信息比特,以生成修改的源字s'j,然后对该修改的源字s'j进行LDPC编码1010以生成修改的码字b'j。在示例实施例中,在过程1000中应用的LDPC编码1010使用与在原始编码过程500中的LDPC编码504中使用的相同的LDPC码。
在示例实施例中,然后对修改的码字b'j进行打孔/重复1012。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在过程1000中应用的打孔/重复1012与在原始编码过程500中应用的打孔/重复506中执行的相同。应当理解,对于重传,使用与用于原始传输相同的打孔/重复序列对应于已知的软合并(chase combining,CC)重传技术。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在过程1000中应用的打孔/重复1012不同于在原始编码过程500中应用的打孔/重复506的执行。特别地,在打孔/重复1012中可以比在原始编码过程500中应用的打孔/重复506中对更少或不同的奇偶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可以理解,与用于原始传输的打孔相比,使用不同的打孔来重传FEC编码数据对应于已知的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重传技术。
如图10所示,从各个重编码过程生成的修正的码字b'f、b'j、和b'q随后被合并以提供用于嵌入在重传PPDU 300R中的MPDU。
在示例实施例中,交织1008由通过编码器162实现的交织器执行。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基于LDPC编码应用的特定LDPC码来选择用于重传LDPC码字的交织过程。例如,可以对具有不同速率和码字长度的LDPC码应用不同的交织属性。此外,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可能发生多次重传,可以基于特定重传迭代来选择所应用的特定交织过程。在这方面,在一些示例中,MPDU重传编码过程1000包括选择交织器的动作1006,其基于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选择用于交织1008的交织过程:正在应用的LDPC码和重传迭代。
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行-列块交织器来实现交织1008,其中,来自信息块IBj的信息比特以第一顺序(例如,逐行)被输入至M×N矩阵中,然后以不同的顺序(例如逐列)被读出以生成修改的源字s'j。在这方面,图11中示出了行-列块交织器1100的简化示例,示出了信息块IBj=(B1,B2,B3,B4,B5,B6)中的信息比特B1至B6被逐行写入M=2行N=3列的矩阵中。信息比特被逐列读出以生成修改的源字s'j=(B1,B4,B2,B5,B3,B6)。
在示例实施例中,基于将在LDPC编码1010期间应用的LDPC码来选择(例如,在选择交织器动作1006期间)用于行-列块交织器1100的矩阵的维度。举例来说,可以针对每个可能的LDPC码率/源字长度(k)/码字长度(n)预先确定得到优化的交织性能的矩阵维度,然后将优化的矩阵维度用于每个LDPC码。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用于行-列块交织器1100的矩阵具有恒定数量的列(例如,N=54),并且行的数量(M)基于LDPC码从一组预定值中选择。在这方面,图12示出了标识对应于不同LDPC码的12个唯一LDPC码率/源字长度(k)/码字长度(n)组合,以及将在用于行-列块交织器1100的N=54列的矩阵中使用的指定矩阵行的数量(M)的列1202的图表。可以使用具有矩阵条目总数等于源字比特的数量(例如,N*M=k)的替代行-列块交织器配置。在一些示例中,不同的行-列块交织器配置用于不同的重传迭代。在一些示例中,用于特定重传的交织器选择可以指定不应用交织。例如,第一次重传可以选择不进行交织,第二次重传可以选择基于图12的图表的行-列块交织器配置,第三次重传选择另外的行-列块交织器配置。
对于每次重传使用不同的交织器的情况下,重传索引可以包括在内嵌重传的MPDU或A-MPDU的PPDU 300R的PHY报头中。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循环排列交织来实现交织1008。举例来说,图13表示循环排列交织器1300。在图13的示例中,循环排列交织器的输出ya(a=0,1,2,...,k-1)(即,修改的源字s'j)是信息比特xb(b=0,1,2,...,k-1)(信息块IBj)的函数,循环排列交织器可以用以下函数描述:
b=(a+P(R)·NROT)mod k
其中:k表示发送的LDPC码的信息比特的长度;
P(R)表示可变排列系数,其取决于当前传输R的数量;
NROT表示固定排列系数。
因此,应当理解,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重传编码过程1000生成在反馈消息413的CW_bitmap中标识为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的修改版本。经修改的码字b'(例如,来自图10的示例的b'f、b'j、b'q)包括在重传PPDU 300R中。如果反馈消息413是包括针对多个MPDU的CW-Bitmap的BlockAck帧900,则执行对应于CW-Bitmap的重传编码过程1000,并且PPDU300R可包括重传的A-MPDU 304。在第一次传输之后被成功解码的原始码字b1至bNCW中的任意码字不会再现或包括在重传PPDU 300R中。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将新数据添加到PPDU300R,使得PPDU 300R包括与先前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的修改版本对应的码字以及全新码字。
再次参考图4,源AP-STA 104被配置为将重传PPDU 300R调制到RF信号415上以通过无线介质106的信道传输。目的STA 102被配置为接收RF信号415并对RF信号415进行解调(动作416)以恢复包括在重传PPDU 300R中的码字b'T的软信道比特值,然后对其进行重传解码过程418。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在重传解码过程418期间针对重传的码字b'j T所执行的动作在图14中示出。
如上所述,在示例实施例中,目的STA 102可以提供码字解码日志,其包括来自原始PPDU传输的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bT的解码结果。对于每个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bj T,码字解码日志(在图14中由附图标记1402表示)可以例如标识:解调器180输出的软信道比特值和LLR计算器192输出的LLR值。在示例实施例中,码字解码日志1402中包括的值可用于与根据重传的码字生成的对应值进行合并,以辅助解码重传的码字。在发生多次重传的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码字解码日志1402可以提供重传值以及与码字相关联的原始传输值。
因此,在图14中所示的示例重传解码过程418中,重传解码418开始于对先前针对原始码字bj T的k个信息比特确定的软信道比特值进行交织(动作1404)。动作1404中应用的交织与由源AP-STA102应用于信息块IBj以生成修改的源字s'j的交织相同。因此,动作1404将原始码字bj T的软信道比特值的信息比特顺序与重传码字b'j T的软信道比特值的信息比特顺序对齐。然后,将对齐的重传码字b'j T和原始码字bj T的信息比特(例如,源字比特)的软信道比特值进行软合并(动作1406)。然后,将合并的源码比特值与重传码字b'j T的奇偶校验比特的软信道值连接,产生由k个信息比特组成的混合码字bH j T,每个信息比特是原始信息比特和重传信息比特的软信道值、以及重传码字b'j T的奇偶校验比特的软信道值的软合并。然后,针对混合码字bH j T的比特计算LLR值(动作1410),并且基于LLR值执行LDPC解码(动作1412)。
如图14中所示,在示例实施例中,如果LDPC解码不成功且尚未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可以尝试原始码字和重传码字的软信道比特值的不同合并。在图14的特定示例中,对动作1406中生成的针对源字比特的软合并信道值进行去交织,以使源字比特的顺序回到与原始源字sj的比特顺序对齐,然后,将原始接收的和当前接收的源字比特的软合并信道值与原始码字bj T的奇偶校验比特的软信道值进行连接(动作1414)。新的混合码字由k个信息比特组成,每个信息比特是原始信息比特和重传信息比特的软信道值、以及原始码字bj T的奇偶校验比特的软信道值的软合并。然后针对新混合码字计算LLR值(动作1410),并再次执行LDPC解码(动作1412)。在示例实施例中,可以在动作1414中在不同的迭代中执行不同的排列和合并,以创建不同的修改的混合码字,直到成功解码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如果成功解码,则可以将指示成功的Ack消息发送至源AP-STA 104。这样的Ack消息可以是IEEE std 802.11TM-2016中定义的Ack帧格式,或者如上所述的,替代地可以是反馈消息413,其中,CW位图指示每个码字的成功解码。
如图4所示,如果未成功解码,则可以生成包括指示未成功解码的码字的CW位图的反馈消息413,并将其发送至源AP-STA 104(动作420)。在这方面,如动作422所指示,源AP-STA 104被配置为在超时时段等待反馈消息413。如果还有未被成功解码的码字,则可以重复重传动作414,并且如上所述,可以针对另外的重传应用不同的交织属性或过程。
再次参考图14中所示的重传解码过程418,可以类似地在重传的码字的连续集之间执行合并和连接动作。
如上所述,图14中所示的重传解码过程418是多个不同可能性中的一个示例,其中来自相同信息比特的两次不同传输的信息可被合并以在解码时减轻错误模式并提高解码器的输入的质量。在这方面,图15示出了替代的重传解码过程418A。替代的重传解码过程418A与重传解码过程418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动作1406中合并的值基于计算的LLR值而不是软信道比特值。
参考图16概述了在目的WLAN站点(例如STA 102)处执行的方法的示例实施例。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介质106在站点接收包括多个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的码字b1至bNCW的第一分组(例如,PPDU 300)(方框1602);以及发送包括码字位图字段(CW位图)的反馈消息(例如反馈消息413),该码字位图字段包含码字b1至bNCW中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解码状态比特指示该码字是否被成功解码(方框1606)。
在一些示例中,反馈消息413采取否定应答(Nack)帧(例如,HARQ帧600A)的形式,其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用于码字位图的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FCS)字段。在一些示例中,反馈消息采用HARQ帧(例如HARQ帧600B)的形式,其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接收地址字段、码字位图字段、以及FCS字段。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分组(例如,PPDU 300)包括多个数据单元,每个数据单元包括相应的多个LDPC编码的码字和码字位图,码字位图包括数据单元包括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在这样的示例中,反馈消息413可以采取块确认(BA)帧的形式,其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接收地址字段、发送地址字段、BA控制字段、指示每个数据单元的相应状态比特的BA位图字段、用于码字位图的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FCS)字段。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目的站点通过无线介质106接收第二分组(例如,PPDU 300R)。第二分组包括在源站点(例如,AP-STA 104)生成的LDPC编码的码字b'j,该LDPC编码的码字b'j通过对用于生成包括在第一分组(例如PPDU 300)中且在消息(例如反馈消息413)中被指示为具有未成功解码状态的对应码字bj的相同信息比特(IBj)进行交织生成(方框1610)。然后,对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进行解码(方框1612)。
在示例实施例中,对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进行解码包括将来自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的信息与来自包括在第一分组中的对应码字的信息进行合并。在一些示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将关于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包括的信息比特获得的对数似然比(LLR)值或软信道值与关于包括在第一分组中的对应码字包括的对应信息比特获得的相应LLR值或软信道值进行软合并。在一些示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将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LLR值或软信道值与关于包括在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获得的值进行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合并信息包括将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LLR值或软信道值与关于包括在第一分组中的LDPC码字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获得的值进行连接。
参考图17概述了在源站点(例如AP-STA 104)处执行的方法的示例实施例。如图17所示,该方法包括:将一组信息比特分成一组信息块IB1至IBNcw,每个信息块包括相应的多个信息比特(方框1702);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对信息块IB1至IBNcw中的每个信息块进行编码以生成相应的码字b1至bNcw(方框1704);将码字b1至bNcw发送至目的站点(例如STA102)(方框1706);接收指示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例如,码字bj)尚未被目的站点成功解码的反馈消息(例如,反馈消息413)(方框1708);对与至少一个码字bj对应的信息块IBj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方框1710);使用LDPC编码,对交织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交织的码字b'j(方框1712);以及将交织的码字b'j发送至目的站点(例如,STA 102)(方框1714)。在一些示例中,该方法还包括选择用于交织的交织器(方框1709)。在一些示例中,基于用于LDPC编码的LDPC码来选择交织器。在一些示例中,基于与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信息块的信息比特先前包括在发送至目的站点的码字中的次数来选择交织器。
在一些示例中,交织信息比特包括通过以第一顺序将信息比特写入M行N列矩阵并以第二顺序将信息比特从矩阵中读出,对信息比特应用行-列块交织,其中M*N等于信息比特的数量。在一些示例中,N=54,并且信息比特被逐行写入矩阵,并从矩阵中被逐列读出。
在一些示例中,对信息比特进行交织包括应用循环排列交织。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实现所公开的方法和系统的示例的某些示例算法和计算。然而,本公开不受任何特定算法或计算的约束。尽管本公开以特定顺序描述了具有步骤的方法和过程,但是可以适当地省略或改变方法和过程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一个或多个步骤可以适当地以不同于其描述的顺序进行。
通过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可以通过仅使用硬件,或通过使用软件和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或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实施。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非易失性或非暂时性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k read-only memory,CD-ROM)、USB闪存驱动器、或硬盘。该软件产品包括许多指令,这些指令使计算机装置(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网络装置)能够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及其优点,但是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进行各种改变、替换、和更改。
此外,本申请的范围不限于说明书中描述的过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器件、方法、和步骤的特定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容易理解,可以根据本发明使用现有或以后开发的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或与本文所述的相应实施例实现基本相同的结果的过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器件、方法、或步骤。因此,所附权利要求旨在在其范围内包括这样的过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器件、方法、或步骤。

Claims (27)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将一组信息比特分成一组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包括相应的多个信息比特;
使用LDPC编码,对每个信息块进行编码以生成对应的码字;
将所述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
接收指示所述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未被所述目的站点成功解码的反馈消息;
至少基于重传迭代选择用于进行交织的交织器;
使用所述交织器对与所述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所述信息块的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所述交织;
使用LDPC编码,对交织的所述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交织的码字;以及
将所述交织的码字发送至所述目的站点;
其中,所述反馈消息包括帧,所述帧包括持续时间字段,所述持续时间字段包括的持续时间值是以下所需的总估计时间:(i)传输包括在码字位图中标识为未成功解码的待重传的码字的待处理数据,以及要发送至所述目的站点的新数据;(ii)待发送的另一HARQ帧或Ack帧;(iii)两个短帧间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还基于用于所述LDPC编码的LDPC码选择用于所述交织的所述交织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基于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所述信息块的所述信息比特先前包括在发送至所述目的站点的码字中的次数,选择用于所述交织的交织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交织包括:通过以第一顺序将所述信息比特写入M行N列矩阵并以第二顺序从所述矩阵中读出所述信息比特,对所述信息比特应用行-列块交织,其中,M*N等于信息比特的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N=54,且所述信息比特被逐行写入所述矩阵,并从所述矩阵被逐列读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交织包括应用循环排列交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馈消息还包括码字位图字段,所述码字位图字段包含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所述解码状态比特指示所述码字是否被成功解码。
8.一种可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的站点,所述站点被配置为:
将一组信息比特分成一组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包括相应的多个信息比特;
使用LDPC编码,对每个信息块进行编码以生成对应的码字;
将所述码字发送至目的站点;
接收指示所述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未被所述目的站点成功解码的反馈消息;
至少基于重传迭代选择用于进行交织的交织器;
使用所述交织器对与所述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所述信息块的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所述交织;
使用LDPC编码,对交织的所述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交织的码字;以及
将所述交织的码字发送至所述目的站点;
其中,所述反馈消息包括帧,所述帧包括持续时间字段,所述持续时间字段包括的持续时间值是以下所需的总估计时间:(i)传输包括在码字位图中标识为未成功解码的待重传的任何码字的待处理数据,以及要发送至所述目的站点的新数据;(ii)待发送的另一HARQ帧或Ack帧;(iii)两个短帧间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站点,其中,所述站点被配置为还基于用于所述LDPC编码的LDPC码选择用于所述交织的所述交织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站点,其中,所述站点被配置为:基于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所述信息块的所述信息比特先前包括在发送至所述目的站点的码字中的次数,选择用于所述交织的交织器。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站点,其中,所述反馈消息还包括码字位图字段,所述码字位图字段包含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所述解码状态比特指示所述码字是否被成功解码。
12.一种用于在无线局域网(WLAN)的站点解码码字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站点通过无线介质接收包括多个LDPC编码的码字的第一分组;
发送包括码字位图字段的反馈消息,所述码字位图字段包含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所述解码状态比特指示所述码字是否被成功解码;
在发送所述反馈消息之后,在所述站点通过所述无线介质接收第二分组,所述第二分组包括在源站点生成的LDPC编码的码字,所述LDPC编码的码字通过对用于生成包括在所述第一分组中且在所述消息中被指示为具有未成功解码状态的对应码字的信息比特进行交织生成;以及
解码包括在所述第二分组中的所述LDPC编码的码字,其中
所述LDPC编码的码字是至少基于重传迭代进行交织的;
其中,所述反馈消息还包括帧,所述帧包括持续时间字段,所述持续时间字段包括的持续时间值是以下所需的总估计时间:(i)传输包括在码字位图中标识为未成功解码的待重传的任何码字的待处理数据,以及要发送至目的站点的新数据;(ii)待发送的另一HARQ帧或Ack帧;(iii)两个短帧间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馈消息包括所述帧,所述帧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所述持续时间字段、所述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字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帧控制字段和所述持续时间字段的大小均为2个八比特组,所述码字位图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所述帧校验序列字段的大小为4个八比特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馈消息包括所述帧,所述帧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所述持续时间字段、接收地址字段、所述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字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帧控制字段和所述持续时间字段的大小均为2个八比特组,所述接收地址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所述码字位图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所述帧校验序列字段的大小为4个八比特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帧控制字段和所述持续时间字段的大小均为2个八比特组,所述接收地址字段的大小为6个八比特组,所述码字位图字段的大小基于PPDU中发送的码字的数量为1个八比特组或大于1个八比特组,所述帧校验序列字段的大小为4个八比特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16、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分组包括多个数据单元,每个数据单元包括相应的多个LDPC编码的码字,所述码字位图包括所述数据单元中包括的码字中的每个码字的解码状态比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馈消息还包括块确认帧,所述块确认帧按以下顺序包括:帧控制字段、所述持续时间字段、接收地址字段、发送地址字段、块确认控制字段、指示所述数据单元中的每个数据单元的相应状态比特的块确认位图字段、用于所述码字位图的码字位图字段、以及帧校验序列字段。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解码包括在所述第二分组中的所述LDPC码字包括:
将来自包括在所述第二分组中的LDPC码字的信息与来自包括在所述第一分组中的所述对应码字的信息进行合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合并信息包括:
对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二分组中包括的所述LDPC码字中包括的信息比特的对数似然比值和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所述对应码字中包括的对应信息比特的对数似然比值进行软合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合并信息包括:
将所述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对数似然比值和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二分组中包括的所述LDPC码字中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合并信息包括:
将所述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对数似然比值与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所述LDPC码字中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合并信息包括:
对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二分组中包括的所述LDPC码字中包括的信息比特的信道比特值以及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所述对应码字中包括的对应信息比特的信道比特值进行软合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合并信息包括:
将所述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信道比特值与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二分组中包括的所述LDPC码字中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合并信息包括:
将所述信息比特的软合并的信道比特值与获得的有关所述第一分组中包括的所述LDPC码字中包括的奇偶校验比特的值进行连接。
27.一种可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使用的站点,所述站点被配置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80087858.7A 2019-01-11 2019-01-11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Active CN113273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1317 WO2020143019A1 (en) 2019-01-11 2019-01-11 Data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3084A CN113273084A (zh) 2021-08-17
CN113273084B true CN113273084B (zh) 2023-10-20

Family

ID=71520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858.7A Active CN113273084B (zh) 2019-01-11 2019-01-11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36719A1 (zh)
EP (1) EP3895323A4 (zh)
JP (1) JP2022516802A (zh)
KR (1) KR20210111811A (zh)
CN (1) CN113273084B (zh)
WO (1) WO20201430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58771A1 (en) * 2019-03-12 2022-05-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of enabling harq, network entity and computer program
US11463201B2 (en) * 2019-06-26 2022-10-0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HARQ TXOP frame exchange for HARQ retransmission using HARQ threads
US20210218498A1 (en) * 2020-01-10 2021-07-1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Nested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CN115885491A (zh) * 2020-08-20 2023-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置换扩展和缩短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CN116112118A (zh) * 2021-11-10 2023-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9357A (zh) * 2004-12-02 2007-11-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对数据块冗余版本进行解码的Turbo解码器
CN101150551A (zh) * 2006-09-18 2008-03-26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的qpsk/8psk系统的交织方案
CN102124772A (zh) * 2008-04-21 2011-07-13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用于harq协议的方法和系统
WO2017091244A1 (en) * 2015-11-23 2017-06-01 Intel IP Corporation Hybrid arq schemes based on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KR20180107692A (ko) * 2017-03-22 2018-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harq 적용시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98445B1 (en) * 1999-11-04 2011-0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leaving method for the turbocoding of data
US7254769B2 (en) * 2002-12-24 2007-08-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itute Encoding/decoding apparatus using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GB2419788B (en) * 2004-11-01 2007-10-31 Toshiba Res Europ Ltd Interleaver and de-interleaver systems
US7778978B2 (en) * 2006-05-01 2010-08-17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coder for a system with H-ARQ with cross-packet coding
US20090031185A1 (en) * 2007-07-23 2009-01-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ybrid arq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et-based networks
US7889707B2 (en) * 2007-10-02 2011-0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with block codes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8464142B2 (en) * 2010-04-23 2013-06-11 Lsi Corporation Error-correction decoder employing extrinsic message averaging
US20170230149A1 (en) * 2013-07-11 2017-08-10 InterDigital Panten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mart harq for wifi
US9876614B1 (en) * 2014-01-20 2018-01-2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10348448B2 (en) * 2015-01-22 2019-07-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ter and repeti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70279464A1 (en) * 2016-03-22 2017-09-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ldpc code encoding for reducing signal overhea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826539B2 (en) * 2016-05-11 2020-11-03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vanced outer coding
US20180367245A1 (en) * 2017-06-19 2018-1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WITH SELF-DECODABLE REDUNDANCY VERSIONS (RVs) USING SYSTEMATIC COD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9357A (zh) * 2004-12-02 2007-11-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对数据块冗余版本进行解码的Turbo解码器
CN101150551A (zh) * 2006-09-18 2008-03-26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的qpsk/8psk系统的交织方案
CN102124772A (zh) * 2008-04-21 2011-07-13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用于harq协议的方法和系统
WO2017091244A1 (en) * 2015-11-23 2017-06-01 Intel IP Corporation Hybrid arq schemes based on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KR20180107692A (ko) * 2017-03-22 2018-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harq 적용시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43019A1 (en) 2020-07-16
JP2022516802A (ja) 2022-03-02
EP3895323A1 (en) 2021-10-20
US20210336719A1 (en) 2021-10-28
KR20210111811A (ko) 2021-09-13
EP3895323A4 (en) 2022-01-05
CN113273084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3084B (zh)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US10084569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479297B2 (en) Fractional HARQ re-transmission
US9876614B1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JP5650332B2 (ja) 集約されたパケットの送信におけるパケットレベル消去保護コーディング
US11121806B2 (en) Decoding performance
US20090031185A1 (en) Hybrid arq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et-based networks
US1193648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ARQ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11181699A (zh) Harq成帧和重新发射
EP2733881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er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iver apparatus for a joint transmission of first data units and at least second data units
Huang et al. CodeRepair: PHY-layer partial packet recovery without the pain
EP382155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harq for wi-fi
US20230208555A1 (en) Permutated extension and shortened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WO2022050019A1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復号化方法
WO2023050102A1 (en) Methods and appratus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transmission using check blocks generated according to subblock interleavers
WO2022050018A1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CN114389750A (zh) 无线传输信息的方法、解码无线传输的信息的方法及接收装置
EP3142280A1 (en)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ymbols between at least two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