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7924B -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7924B
CN112787924B CN202011039343.0A CN202011039343A CN112787924B CN 112787924 B CN112787924 B CN 112787924B CN 202011039343 A CN202011039343 A CN 202011039343A CN 112787924 B CN112787924 B CN 1127879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lot
path
network node
forwarding path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393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7924A (zh
Inventor
温建中
周华东
陈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03934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79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7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7924A/zh
Priority to EP21871508.4A priority patent/EP4221003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9687 priority patent/WO2022063138A1/zh
Priority to US18/029,067 priority patent/US2023041249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7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79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4Interdomain routing, e.g. hierarchical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2Flo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7Interaction among intermediate nodes, e.g. hop by h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实现时隙交叉业务路径的自动化创建,易于跨域跨厂商互通,无需部署标签分发协议,协议部署更简洁,且配置效率更高。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Description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的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网络提供了一种TDM(时分复用)业务,该业务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基于时隙交叉的业务转发路径,该转发路径通过SDH网管进行集中式算路和分配链路时隙。这种业务开通方式配置复杂(时隙交叉关系对用户可见),配置效率低(配置需下发到转发路径上所有节点),难以实现跨厂商的灵活组网(不同厂商设备在不同管理域,不能实现端到端路径计算)。
在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自动交换光网络)网络中提供了一种时隙自动化分配的解决方案,通过分布式节点或集中式控制器实现路径计算,再引入标签分发协议的扩展来传递链路时隙分配信息,从而完成端到端时隙交叉路径的创建。
随着新一代5G网络的兴起,在移动回传网络中提出了一种基于FlexE(灵活以太网)Shim层66比特码块时隙交叉的MTN(Metro Transport Network,城域传送网)通道转发路径(G.mtn),但在5G移动回传网络中简化了协议部署,不再引入标签分发协议,因此,无法采用ASON的解决方案,而且ASON的方案是针对SDH/OTN网络,即使在5G移动回传网络中部署标签分发协议,也需要对协议进行改造才可适用于MTN网络。但是,如果采用类似传统SDH的方式来创建端到端的时隙交叉路径,同样存在配置复杂、配置效率低和难以跨厂商组网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内部网关协议IGP域内的网络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
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本网络节点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若本网络节点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将出向时隙分配标识的状态设置为不分配链路时隙的状态,并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配置为预设值;
所述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之后、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所述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
若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若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内其他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二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处于转发路径中,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
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并将所述上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
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并将所述下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以及在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出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入端口;
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尾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入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出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还包括转发路径中其他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指定链路时隙;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相应方向链路时隙未被使用,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相应方向链路时隙配置为所述指定链路时隙;其中,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相应方向为出向,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相应方向为入向;
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所述相应方向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和第二IGP域的首节点,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为串行下发方式,则在第二IGP域内发送第一泛洪报文,以使第二IGP域内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泛洪报文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本网络节点的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第一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但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且不属于第二IGP域,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发送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链路时隙发送至第二IGP域的首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包括第一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和第二转发路径描述信息,所述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路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和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包括: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第一转发路径和/或第二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
所述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
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一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或,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二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泛洪报文和所述第二泛洪报文为ISIS协议报文或OSPF协议报文;
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转发路径标识、带宽和时隙交叉路径列表,所述时隙交叉路径列表至少包括转发路径涉及的节点数量和各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所述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入向链路标识和出向链路标识、入向链路时隙列表和出向链路时隙列表、用于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状态的标记。
又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前所述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
又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本公开实施例在集中式控制器完成转发路径计算的基础上,自动实现转发路径上所涉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从而完成端到端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的创建,避免了标签分发协议的部署,同时利用IGP协议的泛洪特性,可以实现同时为多条转发路径分配链路时隙,使得时隙交叉业务路径以更高效的方式创建;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基于FlexE码块时隙交叉的MTN网络中实现MTN Channel时隙交叉路径的自动化链路时隙分配,实现时隙交叉业务路径的自动化创建,易于跨域跨厂商互通,相比ASON网络解决方案,无需部署标签分发协议,协议部署更简洁,且配置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GP域首节点执行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GP域中间节点执行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一;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GP域中间节点和尾节点执行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二;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各节点配置相同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跨域场景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一;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跨域场景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二;
图7a-图7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SIS协议格式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OSPF协议格式示意图;
图9a-图9b为本公开实施例1、3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1、7中节点A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3中节点A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的示意图;
图14a-图14b为本公开实施例4、5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4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4、5中节点A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4中节点C发送的第二泛洪报文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4、6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示意图;
图19a-图19b为本公开实施例6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6中节点D发送的第二泛洪报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图21b为本公开实施例7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实施例7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实施例7中节点A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实施例7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示意图;
图2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本文所述实施例可借助本公开的理想示意图而参考平面图和/或截面图进行描述。因此,可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容限来修改示例图示。因此,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旨在是限制性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分为转发路径计算及下发和链路时隙分配两个步骤,转发路径可以由分布式节点计算或由集中式控制器计算,而链路时隙分配过程则采用分布式节点分配链路时隙+IGP协议扩展完成,最终形成完整的时隙交叉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IGP协议SR扩展+集中式控制器部署方式(集中式控制器部署可能涉及BGP-LS/PCEP部署)。
在网络初始化阶段,生成网络拓扑信息数据库。
在转发路径计算及下发阶段,可以基于网络拓扑信息数据库,根据用户的业务部署要求,在集中式控制器进行转发路径计算,这里转发路径可能存在多条(比如点到点业务的工作和保护路径,或者多点MESH(无线网格网络)连接业务的转发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SR隧道技术方案,用一组Adj-SID来描述转发路径所涉及的链路。
本公开实施例中以集中式控制器计算转发路径为例说明,集中式控制器将一条或多条转发路径计算结果下发到网络节点,这里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单域场景:如图9a所示,该场景下转发路径处于单个IGP(内部网关协议)域内,控制器将转发路径配置到IGP域的首节点(即业务首节点)。
2、节点跨域场景:如图14a所示,该场景下转发路径经过多个IGP域,且IGP域的边界是一个网络节点,即:域边界节点同属于多个IGP域。节点跨域场景下控制器下发转发路径有以下两种方式:
(1)串行方式:控制器将转发路径下发到业务首节点,由业务首节点发起在第一个IGP域内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再由域边界节点发起在第二个IGP域内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
(2)并行方式:控制器同时将转发路径下发到每个IGP域的首节点,由每个IGP域的首节点同时分别发起所在的IGP域内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并行方式相比串行方式更为复杂,但效率更高。
3、链路跨域场景:如图19a所示,该场景下转发路径经过多个IGP域,且IGP域的边界是一条链路,即:域边界节点只属于一个IGP域。链路跨域场景有两种转发路径分配方案:
(1)控制器分配:控制器将转发路径下发到每个IGP域的首节点,由IGP域首节点发起该域内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同时由控制器完成IGP域边界链路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
(2)网络节点分配:控制器将转发路径下发到每个IGP域的首节点,由IGP域首节点发起该域内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IGP域边界节点和控制器配合完成域边界链路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比如在上一跳时隙分配的原则下,由上游IGP域的尾节点完成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然后通告给控制器,由控制器将链路时隙分配结果下发给下游IGP域的首节点,作为该下游IGP域的首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分配。控制器下发转发路径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网管接口(Qx)、Netconf接口,或者PCEP协议、BGP协议等,具体实现方式不在本公开的描述范围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IGP域内的网络节点,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
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可以包括:转发路径标识(Service ID)、转发路径带宽(BW)和转发路径列表,其中,转发路径列表为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信息序列,网络节点信息包括:转发路径经过的节点标识(Node-SID)、转发路径经过的链路标识(Adj-SID)、转发路径链路上的时隙列表(Slot-list),其中,转发路径经过的链路区分入向/出向,一条业务可能分配多个时隙,且区分入向/出向。
步骤12,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
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在一些实施例中,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转发路径标识(Service ID)、带宽(BW)和时隙交叉路径列表(XC-list),所述时隙交叉路径列表至少包括转发路径涉及的节点数量(XC-list)和各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所述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Node-SID)、入向链路标识和出向链路标识(Adj-SID)、入向链路时隙列表和出向链路时隙列表(Slot-list)、用于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状态的标记(Flag)。
在本步骤中,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填入时隙交叉路径列表中,在时隙交叉路径列表中,转发路径上其它节点的时隙信息则填缺省值(比如全0)或者首节点期望其配的时隙号。
IGP域的首节点在IGP域内发送第一泛洪报文,以泛洪的方式发送给出向链路所在的IGP域内的其它所有节点,发起转发路径上各网络节点的链路时隙自动配置,从而形成业务的时隙交叉路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本公开实施例在集中式控制器完成转发路径计算的基础上,自动实现转发路径上所涉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从而完成端到端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的创建,避免了标签分发协议的部署,同时利用IGP协议的泛洪特性,可以实现同时为多条转发路径分配链路时隙,使得时隙交叉业务路径以更高效的方式创建;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基于FlexE码块时隙交叉的MTN网络中实现MTN Channel时隙交叉路径的自动化链路时隙分配,实现时隙交叉业务路径的自动化创建,易于跨域跨厂商互通,相比ASON网络解决方案,无需部署标签分发协议,协议部署更简洁,且配置效率更高。
时隙分配原则包括上一跳分配原则和下一跳分配原则。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本网络节点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若本网络节点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将出向时隙分配标识的状态设置为不分配链路时隙的状态,并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配置为预设值。
相应的,所述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即步骤11)之后、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即步骤1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也就是说,对于采用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的IGP域的首节点来说,需要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对于采用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的IGP域的首节点来说,不再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例如将链路时隙分配状态标识设置为表示不分配的值,并将出向链路时隙配置为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GP域中间节点执行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步骤22,若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IGP域的其它网络节点接收到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后,根据步骤21获取到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识别本节点是否在某一条或多条转发路径中,若本节点不在任何一条转发路径中,则不处理该第一泛洪报文。若识别出本节点在某一条或多条发路径中,则获取第一泛洪报文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本步骤中,接收到第一泛洪报文的网络节点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说明本网络节点为单域场景下转发路径中的尚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的中间节点,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分配链路时隙时可采用指定策略,或者,优先按照首节点指定的链路时隙分配,在指定时隙不可用时再按其它策略分配链路时隙。
步骤23,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所述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本步骤中,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完成本节点出向或入向链路时隙配置后,将转发路径信息和本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泛洪给IGP域内其它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当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时,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当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时,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IGP域的中间节点和尾节点执行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内其他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二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步骤32,若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处于转发路径中,则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若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并将上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若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并将下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即步骤22)之后,以及在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即步骤32)之后,所述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对于IGP域内的中间节点,在出向链路时隙和入向链路时隙均配置完成后,建立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以完成本节点的时隙交叉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之后,所述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出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入端口;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尾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入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出端口。也就是说,由转发路径上的首节点配置用户侧业务与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的业务映射关系,由转发路径上的尾节点配置用户侧业务与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的业务映射关系,至此,整个转发路径的链路时隙分配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发路径为双向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即第一向转发路径和第二向转发路径,第一向和第二向互为反向的两个方向。在配置完成第一向转发路径后,配置第二向转发路径。
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入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出端口;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尾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本网络节点出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入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路径时隙配置信息还包括转发路径中其他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指定链路时隙。图4为各节点配置相同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步骤42,若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相应方向链路时隙未被使用,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相应方向链路时隙配置为所述指定链路时隙。
需要说明的是,当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时,相应方向为出向;当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时,相应方向为入向。
在本步骤中,接收到第一泛洪报文的网络节点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相应方向链路时隙未被使用,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说明本网络节点为单域场景下转发路径中的尚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的中间节点,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相应方向链路时隙。链路时隙分配策略可以为按照首节点指定的时隙(即指定链路时隙)分配,在指定链路时隙不可用时再按其它链路时隙分配策略分配链路时隙。
步骤43,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所述相应方向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即步骤21)之后,所述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若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和第二IGP域的首节点,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在本步骤中,接收到第一泛洪报文的网络节点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和第二IGP域的首节点,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说明本网络节点为节点跨域场景下尚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的跨域节点,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所述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为并行下发方式,则不再生成第二泛洪报文。也就是说,跨域节点(既是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又是第二IGP域的首节点)不再生成第二泛洪报文,但是该跨域节点也是第二IGP域的首节点,因此,还需要生成第一泛洪报文,并在第二IGP域内发送,以便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通知给第二IGP域内的其他网络节点,以使第二IGP域内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包括该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
若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为串行下发方式,则在第二IGP域内发送第一泛洪报文,以使第二IGP域内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第一泛洪报文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本网络节点的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第一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也就是说,跨域节点(既是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又是第二IGP域的首节点)需要生成第一泛洪报文,并在第二IGP域内发送,以便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通知给第二IGP域内的其他网络节点,从而在第二IGP域内发起链路时隙自动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链路跨域场景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一,在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即步骤21)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但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且不属于第二IGP域,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本步骤中,接收到第一泛洪报文的网络节点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但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且不属于第二IGP域,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说明本网络节点为链路跨域场景下第一IGP域中尚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的尾节点。
步骤52,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发送至控制器,以使控制器将所述链路时隙发送至第二IGP域的首节点。
在本步骤中,链路跨域场景下第一IGP域中尚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的尾节点利用控制器将本节点的链路时隙配置信息传递到第二IGP域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由控制器完成IGP域边界链路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链路跨域场景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示意图二,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链路时隙。
在本步骤中,第二IGP域的首节点接收控制器发送的链路时隙,该链路时隙即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步骤62,根据链路时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本步骤中,第二IGP域的首节点将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配置为本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反向链路时隙。例如,控制器下发给第二IGP域的首节点的链路时隙是第一IGP域的尾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则第二IGP域的首节点将该第一IGP域的尾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包括第一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和第二转发路径描述信息,所述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路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和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包括:根据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第一转发路径和/或第二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
所述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一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或,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二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也就是说,针对业务同时配置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场景,需要分别配置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链路时隙。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IGP路由协议进行了扩展,以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转发路径标识、带宽和时隙交叉路径列表,所述时隙交叉路径列表至少包括转发路径涉及的节点数量和各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所述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入向链路标识和出向链路标识、入向链路时隙列表和出向链路时隙列表、用于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状态的标记。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泛洪报文和第二泛洪报文可以利用ISIS协议报文或OSPF协议报文实现。在ISIS协议中,可以增加新的PDU类型,或者在现有PDU类型中定义新的TLV来实现;在OSPF协议中,可以增加新的LSA类型,或者在LSA中定义新的链路类型及相应链路数据来实现。
图7a-7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SIS协议格式示意图,ISIS协议采用TLV方式描述,图7a为转发路径描述的TLV格式,包括:类型(Type)、长度(Length)和路径时隙配置信息,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转发路径标识(Service ID)、带宽(BW)和时隙交叉路径列表(XC-list)。时隙交叉路径列表包括:类型(Type)、长度(Length)、转发路径涉及的节点数量(XC-num)和各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
图7b为ISIS协议定义的IGP域首节点、中间节点、尾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内容,如图7b所示,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包括:类型(Type)、长度(Length)、节点标识(Node-SID)、入向链路标识(In Adj-SID)和出向链路标识(Out Adj-SID)、入向链路时隙列(In-Slot list)表和出向链路时隙列表(Out-Slot list)、用于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状态的标记(Flag)。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OSPF协议格式示意图,OSPF协议与ISIS协议定义格式的区别在于,OSPF协议没有采用TLV方式描述,没有长度(Length)字段。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IGP路由协议的扩展,实现转发路径上所涉节点的时隙交叉关系的配置,从而完成端到端时隙交叉路径的创建。
为了清楚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为域内单向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假设有一个采用了FlexE技术的SPN或IPRAN网络,支持G.mtn中所述MTN Channel的时隙交叉业务转发路径,网络拓扑如图9a所示,所有节点都在一个ISIS路由域内。要在网络中提供一条单向时隙交叉业务,其业务路径为A->B->C->D->Z,带宽为30M(占3个时隙),该业务路径要求采用MTN Channel提供一个硬隔离、确定时延的转发路径。
按SR-MPLS网络进行初始化配置,为网络节点分配Node-SID(转发路径经过的节点标识),为链路分配Adj-SID(转发路径经过的链路标识),如图9b所示,采用集中式控制器计算转发路径。
配置L2VPN业务,假设指定业务经由节点A的port1(图中未绘示)接入,经由节点Z的port2转发出去,带宽需求为30M,则此时先由控制器计算出A-B-C-D-Z的转发路径,假设该转发路径编号为1001,该路径描述为:Ingress_Node:101:18001→PNode:102:18002(In),18003(Out)→PNode:103:18004(In),18005(Out)→PNode:104:18006(In),18007(Out)→Egress_Node108:18008。控制器计算得到如图10所示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将该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下发至节点A。
IGP域的首节点A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并形成完整路径的时隙交叉关系。假设采用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链路时隙分配过程步骤如下:
(1)在节点A,如图11所示,对ISIS协议扩展,根据图10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构建一个放在ISIS链路状态PDU(类型18)中的TLV,并发起泛洪。该TLV为top TLV,描述完整的时隙交叉转发路径,其中又包含多级子TLV。其中节点A分配出向时隙2-1/2-5/2-9,其余节点未分配链路时隙,默认填全0。Flag用于表示本节点是否分配了出向链路时隙,1为已分配,0为未分配。长度(Length)按实际报文长度填写。
(2)IGP域中其它节点收到节点A泛洪的ISIS PDU后,解析TLV字段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判断本节点是否在转发路径中。节点E、F、G判断本节点不在转发路径中,则不处理,节点B、C、D、Z判断本节点在转发路径中,且未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链路时隙分配策略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而Z节点为最后一跳,无需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因此也不处理。
(3)节点B、C、D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TLV中泛洪。
(4)IGP域中其它节点收到步骤(3)发送的ISIS PDU后,判断自己是否在转发路径中,如果在,则将上游节点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作为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例如:节点C收到节点B配置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节点Z收到节点D配置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
(5)B、C、D节点将入向链路+入向时隙-->出向链路+出向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到转发面,完成时隙交叉配置。最后形成如图12所示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图12仅示出了节点A、B、Z的链路时隙配置结果,并未示出节点C和节点D的链路时隙配置结果。
(6)在节点A配置用户侧端口port1到A节点出向链路(18001)+出向时隙(2-1/2-5/2-9)的业务映射关系,在节点Z配置入向链路时隙(18008)+入向时隙(4-5/4-10/4-18)到用户侧端口port2的业务解映射关系。至此,已完成转发路径端到端的链路时隙分配和业务创建配置。
在该方案下,用户只需在网络中部署ISIS协议,即可在控制器完成转发路径计算后,通过ISIS协议扩展,自动完成转发路径上各节点的时隙交叉配置,形成完整的端到端时隙交叉路径,在SPN/IP RAN网络中不增加新的协议部署条件下,实现了自动化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创建。
实施例2
实施例2为域内双向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要求创建一条双向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即,用户在指定节点A和节点Z后,要创建A->B->C->D->Z和Z->D->C->B->A两条双向同路径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主要步骤相同,主要区别在步骤(5)和(6)。在实施例2的步骤(5)中,节点B、C、D除了将入向链路+入向时隙-->出向链路+出向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到转发面,同时也将反向的交叉关系,即出向链路+出向时隙-->入向链路+入向时隙也配置到转发面。
在实施例2的步骤(6)中,在节点A配置用户侧端口port1到A节点出向链路(18001)+出向时隙(2-1/2-5/2-9)的业务映射关系和反向的业务解映射关系,在节点Z配置用户侧端口port2到入向链路时隙(18008)+入向时隙(4-5/4-10/4-18)的业务映射关系和反向的业务解映射关系。
实施例3
实施例3为域内按首节点意图分配端到端时隙,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实现端到端最低时延或者其它特殊要求,希望端到端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时隙号,同时采用OSPF协议扩展实现链路时隙分配信息的传递。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主要步骤相同,主要区别在步骤(1)和(2)。在实施例3的步骤(1)中,在节点A,对OSPF协议扩展,如图8所示,在OSPF协议定义一种新的LSA(假设LSA类型15,表示时隙交叉LSA),描述完整的时隙交叉转发路径。其中节点A配置出向时隙2-1/2-5/2-9,并期望其余节点也分配相同时隙,因此,如图13所示,在所有出向时隙字段中都填入2-1/2-5/2-9。
在实施例3的步骤(2)中,IGP域中其它节点收到节点A泛洪的LSA后,解析报文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判断本节点是否在转发路径中。节点E、F、G判断本节点不在转发路径中,则不处理;节点B、C、D判断本节点在转发路径中,且未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A节点填入的期望时隙2-1/2-5/2-9,判断该时隙是否被使用,如未使用,则节点B、C、D配置出向时隙2-1/2-5/2-9,否则根据一定链路时隙分配策略另行分配出向时隙。节点Z为最后一跳,无需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因此也不处理。
实施例4
实施例4为节点跨域场景单向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假设有一个采用了FlexE技术的SPN或IP RAN网络,支持G.mtn中所述MTN Channel的时隙交叉业务转发路径,网络拓扑如图14a所示,整个网络划分两个ISIS路由域,节点A、B、C、E、F在IGP1域,节点C、D、F、G、Z在IGP2域,其中节点E、F同时在两个IGP域中。要在网络中提供一条单向时隙交叉业务,其业务路径为A->B->C->D->Z,带宽为10M(占一个时隙),该业务路径要求采用MTN Channel提供一个硬隔离、确定时延的转发路径。
按SR-MPLS网络进行初始化配置,为网络节点分配Node-SID,为网络链路分配Adj-SID,如图14b所示,采用集中式控制器计算转发路径。
配置L2VPN业务,假设指定业务经由节点A的port1接入,经由节点Z的port2转发出去,带宽需求为10M,则此时先由控制器计算出A-B-C-D-Z的转发路径,假设该转发路径编号为2001,该路径描述为:Ingress_Node:101:18001→PNode:102:18002(In),18003(Out)→PNode:103:18004(In),18005(Out)→PNode:104:18006(In),18007(Out)→Egress_Node108:18008。控制器计算得到如图15所示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假设采用并行方式,控制器同时将该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下发至节点A(IGP1域首节点)和节点C(IGP2域首节点)。
节点A在出向链路所在的IGP1域内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节点C在出向链路所在的IGP2域内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以便形成完整路径的时隙交叉关系,假设采用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ISIS协议扩展方案同实施例1,即采用图7a和图7b所示的TLV格式,则链路时隙分配过程步骤如下:
(1)在节点A发起ISIS LSP泛洪,其中携带的TLV内容如图16所示,其中A节点分配出向时隙2-11,其余节点未分配链路时隙,默认填全0。在节点C发起ISIS LSP泛洪,其中携带的TLV内容如图17所示,其中节点C配置出向时隙3-15,其余节点未分配链路时隙,默认填全0。
(2)IGP1域中其它节点收到A节点泛洪的ISIS PDU后,解析TLV字段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判断本节点是否在转发路径中。节点E、F判断本节点不在转发路径中,则不处理,节点B、C判断本节点在转发路径中,且未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链路时隙分配策略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同样在IGP2域中,D节点也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节点Z为IGP2域的尾节点,不需分配出向链路时隙。
(3)节点B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TLV中并在IGP1域泛洪,节点C不再在IGP1域泛洪。节点D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TLV中并在IGP2域泛洪。
(4)IGP域中其它节点收到步骤(3)发送的ISIS PDU后,判断自己是否在转发路径中,如果在,则将上游节点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作为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例如:节点C收到节点B配置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节点Z收到节点D配置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
(5)节点B、C、D将入向链路+入向时隙-->出向链路+出向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到转发面,完成时隙交叉配置,最后形成如图18所示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
(6)在节点A配置用户侧端口port1到节点A出向链路(18001)+出向时隙(2-11)的业务映射关系,在节点Z配置入向链路时隙(18008)+入向时隙(5-1)到用户侧端口port2的业务解映射关系。至此,已完成转发路径端到端的链路时隙分配和业务创建配置。
实施例5
实施例5为节点跨域场景单向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实施例5与实施例4区别在于跨域链路时隙分配时采用串行方式。
网络初始化配置过程以及控制器计算A-B-C-D-Z的转发路径的过程,实施例4相同。控制器将图15所示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下发至节点A(IGP1域首节点),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这里不再下发给节点C(IGP2域首节点)。
节点A在出向链路所在的IGP1域内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链路时隙分配过程步骤如下:
(1)在节点A发起ISIS LSP泛洪,其中携带的TLV内容如图16所示,其中A节点分配出向时隙2-11,其余节点未分配链路时隙,默认填全0。
(2)IGP1域中其它节点收到A节点泛洪的ISIS PDU后,解析TLV字段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判断本节点是否在转发路径中。节点E、F判断本节点不在转发路径中,则不处理,节点B、C判断本节点在转发路径中,且未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则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
(3)在IGP1域中,节点B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TLV中并在IGP1域泛洪。节点C分配出向链路时隙后,判断该出向链路在IGP2中,因此C节点在IGP2发起链路时隙分配流程,并触发IGP2中继续执行步骤(2)和(3),即节点D分配出向链路时隙,并泛洪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
(4)IGP1和/IGP2中其它节点收到上游节点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后,作为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例如:节点C收到节点B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节点Z收到节点D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
(5)节点B、C、D将入向链路+入向时隙-->出向链路+出向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到转发面,完成时隙交叉配置,同实施例4。
(6)在节点A和节点Z分别完成业务映射/解映射关系配置,同实施例4。至此,已完成转发路径端到端的链路时隙分配和业务创建配置。
实施例6
实施例6为链路跨域场景单向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实施例6与实施例4类似,但划域方式有区别,如图19a所示,节点A、B、C、E、F在IGP1域内,节点D、G、Z在IGP2域内,其中链路C-D、F-G为跨域链路。
与实施例4相同,按SR-MPLS网络进行初始化配置,如图19b所示。控制器计算出A-B-C-D-Z的转发路径,将如图15所示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下发至节点A(IGP1域首节点)和节点D(IGP2域首节点)。
节点A在出向链路所在的IGP1域内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节点D在出向链路所在的IGP2域内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以便形成完整路径的时隙交叉关系,假设采用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ISIS协议扩展方案同实施例1,即采用图7a和图7b所示的TLV格式,则链路时隙分配过程步骤如下:
(1)在节点A发起ISIS LSP泛洪,其中携带的TLV内容如图16所示,其中A节点分配出向时隙2-11,其余节点未分配链路时隙,默认填全0。在节点D发起ISIS LSP泛洪,其中携带的TLV内容如图20所示,其中D节点分配出向时隙5-1,其余节点未分配链路时隙,默认填全0。
(2)IGP1域中其它节点收到A节点泛洪的ISIS PDU后,解析TLV字段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判断本节点是否在该转发路径中。节点E、F判断本节点不在该转发路径中,则不处理,节点B、C判断本节点在转发路径中,且未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链路时隙分配策略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在IGP2域中,节点Z收到节点D泛洪的ISIS PDU后,由于其为尾节点,不需要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
(3)节点B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TLV中并在IGP1域泛洪。节点C是IGP1域的尾节点,但不是业务转发路径的尾节点,则将其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上报给控制器。
(4)IGP1/IGP2中其它节点收到步骤(3)发送的ISIS PDU后,判断自己是否在转发路径中,如果在,则将上游节点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作为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例如:节点C收到节点B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节点Z收到节点D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而控制器则将节点C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下发至节点D,由节点D将该出向链路时隙作为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
(5)节点B、C、D将入向链路+入向时隙-->出向链路+出向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到转发面,完成时隙交叉配置,最后形成如图18所示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
(6)在节点A和节点Z完成业务映射/解映射关系配置,同实施例4。至此,已完成转发路径端到端的链路时隙分配和业务创建配置。
实施例7
实施例7为域内多条单向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实施例7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针对用户指定的业务同时配置工作和保护路径,其组网和业务需求如图21a所示,其工作业务路径为A->B->C->D->Z,带宽为30M(占3个时隙),保护业务路径为A->E->F->G->Z。
按SR-MPLS网络进行初始化配置,为网络节点分配Node-SID,为网络链路分配Adj-SID,如图21b所示,采用集中式控制器计算转发路径。
配置L2VPN业务,假设指定业务经由节点A的port1接入,经由节点Z的port2转发出去,带宽需求为30M,则此时先由控制器计算出工作转发路径A-B-C-D-Z和保护转发路径A->E->F->G->Z。控制器将如图22所示的工作和保护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下发至节点A。
IGP域的首节点A发起链路时隙分配过程,并形成完整路径的时隙交叉关系。假设采用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链路时隙分配过程步骤如下:
(1)在节点A,对ISIS协议扩展,根据图22的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构建两个放在ISIS链路状态PDU(类型18)中的TLV,并发起泛洪。其中工作路径TLV填写内容如图11所示,保护路径TLV填写如图23所示(未包括节点F和节点G的配置信息),其中A节点在工作/保护转发路径上均配置好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
(2)IGP域中其它节点收到A节点泛洪的ISIS PDU后,解析TLV字段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判断本节点是否在工作或保护转发路径中。节点B、C、D、Z判断本节点在工作转发路径中,节点E、F、G判断本节点在保护转发路径中,因此均需要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节点Z为最后一跳,无需进行出向链路时隙分配,因此也不处理。
(3)节点B、C、D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工作路径描述TLV中泛洪,节点E、F、G将本节点的出向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填入到ISIS PDU的保护路径描述TLV中泛洪。
(4)IGP域中其它节点收到步骤(3)发送的ISIS PDU后,判断自己是否在工作/保护转发路径中,如果在,则将上游节点分配的出向链路时隙作为本节点的入向链路时隙,例如:节点C收到节点B配置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节点Z收到节点D配置的出向链路时隙后,将其作为本节点的入向时隙。
(5)节点B、C、D、E、F、G将入向链路+入向时隙-->出向链路+出向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配置到转发面,完成时隙交叉配置,最后形成如图12所示的工作转发路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和如图24所示的保护转发路径链路时隙分配结果;
(6)在节点A和Z完成用户侧端口到网络侧业务转发路径的业务映射/解映射关系以及业务转发路径的工作/保护关系。至此,已完成转发路径端到端的链路时隙分配和业务创建配置。
在该方案下,用户只需在网络中部署ISIS协议,即可在控制器完成转发路径计算后,通过ISIS协议扩展,自动完成多条转发路径上各节点的时隙交叉配置,形成完整的端到端时隙交叉路径。在SPN/IP RAN网络中不增加新的协议部署条件下,实现了自动化的时隙交叉业务路径创建。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节点设备,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域内的网络节点,如图25所示,所述网络节点设备包括:接收模块101和第一处理模块102,接收模块101用于,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
第一处理模块102用于,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本网络节点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若本网络节点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将出向时隙分配标识的状态设置为不分配链路时隙的状态,并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配置为预设值。
如图26所示,所述网络节点设备还包括配置模块103,配置模块103用于,在接收模块101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之后、在第一处理模块102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之前,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模块101还用于,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配置模块103还用于,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第一处理模块102还用于,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所述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模块103用于,若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若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模块101还用于,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内其他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二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配置模块103还用于,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处于转发路径中,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模块103用于,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并将所述上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并将所述下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模块103还用于,在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以及在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所述网络节点设备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104,第二处理模块104用于,在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之后,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出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入端口;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尾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入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出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还包括转发路径中其他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指定链路时隙。接收模块101还用于,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配置模块103还用于,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相应方向链路时隙未被使用,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相应方向链路时隙配置为所述指定链路时隙;其中,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相应方向为出向,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相应方向为入向。
第一处理模块102还用于,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所述相应方向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模块103还用于,在接收模块101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之后,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和第二IGP域的首节点,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模块102还用于,若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为串行下发方式,则在第二IGP域内发送第一泛洪报文,以使第二IGP域内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泛洪报文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本网络节点的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第一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模块103用于,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但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且不属于第二IGP域,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第一处理模块102还用于,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发送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链路时隙发送至第二IGP域的首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包括第一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和第二转发路径描述信息。配置模块103还用于,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路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和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模块103用于,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包括: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第一转发路径和/或第二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一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或,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二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述第一泛洪报文和所述第二泛洪报文为ISIS协议报文或OSPF协议报文;
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转发路径标识、带宽和时隙交叉路径列表,所述时隙交叉路径列表至少包括转发路径涉及的节点数量和各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所述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入向链路标识和出向链路标识、入向链路时隙列表和出向链路时隙列表、用于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状态的标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存储装置;其中,存储装置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前述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本文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Claims (17)

1.一种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内部网关协议IGP域内的网络节点,所述网络节点为所述IGP域内的首节点时,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
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以使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根据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生成,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本网络节点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若本网络节点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将出向时隙分配标识的状态设置为不分配链路时隙的状态,并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配置为预设值;
所述接收控制器发送的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之后、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携带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的第一泛洪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所述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
若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
若所述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内其他网络节点发送的第二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处于转发路径中,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
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链路时隙,并将所述上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
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分配原则,则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转发路径中本网络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并将所述下一跳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时隙配置为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出向时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以及在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和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入向链路时隙到出向链路时隙的时隙交叉关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出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入端口;
若本网络节点为所在IGP域的尾节点,则建立用户侧端口与入向链路时隙的映射关系,所述用户侧端口为转发路径对应的业务在本网络节点上的出端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还包括转发路径中其他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指定链路时隙;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且相应方向链路时隙未被使用,且转发路径处于一个IGP域内,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相应方向链路时隙配置为所述指定链路时隙;其中,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上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相应方向为出向,若所述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为下一跳时隙分配原则,则所述相应方向为入向;
在本网络节点所在的IGP域内发送第二泛洪报文,所述第二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所述相应方向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GP域包括第一IGP域和第二IGP域,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且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和第二IGP域的首节点,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为串行下发方式,则在第二IGP域内发送第一泛洪报文,以使第二IGP域内转发路径上的网络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泛洪报文中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配置本网络节点的链路时隙,以形成时隙交叉路径;其中,所述第一泛洪报文携带包括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GP域包括第一IGP域和第二IGP域,接收本网络节点所在IGP域的首节点发送的第一泛洪报文,获取其中携带的路径时隙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但为第一IGP域的尾节点且不属于第二IGP域,且本网络节点未进行链路时隙分配,则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将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发送至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链路时隙发送至第二IGP域的首节点。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包括第一转发路径描述信息和第二转发路径描述信息,所述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根据预设的时隙分配原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本网路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和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转发路径中的中间节点,包括:根据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确定本网络节点为第一转发路径和/或第二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
所述配置本网络节点在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包括:
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一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一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和/或,若本网络节点处于第二转发路径,则配置本网络节点在第二转发路径上的链路时隙。
15.如权利要求3-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泛洪报文和所述第二泛洪报文为ISIS协议报文或OSPF协议报文;
所述路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转发路径标识、带宽和时隙交叉路径列表,所述时隙交叉路径列表至少包括转发路径涉及的节点数量和各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所述节点的链路时隙分配信息至少包括:节点标识、入向链路标识和出向链路标识、入向链路时隙列表和出向链路时隙列表、用于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状态的标记。
16.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
CN202011039343.0A 2020-09-28 2020-09-28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Active CN1127879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9343.0A CN112787924B (zh) 2020-09-28 2020-09-28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EP21871508.4A EP4221003A1 (en) 2020-09-28 2021-09-22 Timeslot cross path configuration method, computer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PCT/CN2021/119687 WO2022063138A1 (zh) 2020-09-28 2021-09-22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8/029,067 US20230412493A1 (en) 2020-09-28 2021-09-22 Timeslot cross path configuration method, computer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9343.0A CN112787924B (zh) 2020-09-28 2020-09-28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7924A CN112787924A (zh) 2021-05-11
CN112787924B true CN112787924B (zh) 2022-02-18

Family

ID=75750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9343.0A Active CN112787924B (zh) 2020-09-28 2020-09-28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2493A1 (zh)
EP (1) EP4221003A1 (zh)
CN (1) CN112787924B (zh)
WO (1) WO20220631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7924B (zh) * 2020-09-28 2022-0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9921A (zh) * 2011-09-22 2012-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隙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5393507A (zh) * 2013-07-20 2016-03-09 思科技术公司 在无线确定性网络中配置新路径
CN106803811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7204941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灵活以太网路径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82804B2 (en) * 2013-09-26 2018-01-30 Cisco Technology, Inc. Co-existence of a distributed routing protocol and centralized path computation for deterministic wireless networks
EP3038303B1 (en) * 2013-09-26 2018-09-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of a cross-domain path
US9510347B2 (en) * 2014-05-08 2016-11-29 Cisco Technology, Inc. Timeslot distribution in a distributed routing protocol for deterministic wireless networks
CN105634940B (zh) * 2014-10-27 2020-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r信息获取方法及建立段路由网络的方法
WO2017005328A1 (en) * 2015-07-09 2017-01-12 Nec Europe Ltd. Pre-scheduled and pre-configured time-dependent bulk rerouting in transport networks
CN111181848B (zh) * 2018-11-09 2022-02-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分片方法、系统、路由器和存储介质
CN112787924B (zh) * 2020-09-28 2022-0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9921A (zh) * 2011-09-22 2012-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隙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5393507A (zh) * 2013-07-20 2016-03-09 思科技术公司 在无线确定性网络中配置新路径
CN106803811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7204941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灵活以太网路径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412493A1 (en) 2023-12-21
EP4221003A1 (en) 2023-08-02
WO2022063138A1 (zh) 2022-03-31
CN112787924A (zh)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95472B2 (en) Partial survivability for multi-carrier and multi-module optical interfaces
US7660326B2 (en) Enhanced reservation based media access control for dynamic networks and switch-fabrics
US9172658B2 (en) Call setup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dynamic link tagging and overbooking of links in multi-domain transport networks
US10205523B2 (en) Designing and configuring packet optical networks
Muñoz et al. PCE: What is it, how does it work and what are its limitations?
US88244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control plane across multiple optical network domains
Channegowda 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extended OpenFlow deployment for high-performance optical networks
CN112787924B (zh) 时隙交叉路径配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CN104301219A (zh) 一种网络拓扑的方法及系统
US9935822B2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link in a label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1238195A1 (zh) 业务资源预配置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318293B (zh) 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ugini et al. A novel signaling approach to encompass physical impairments in GMPLS networks
JP5027776B2 (ja) 通信ノード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路制御プログラム
Hadjiantonis et al. Evolution to a converged layer 1, 2 in a global-scale, native ethernet over WDM-based optical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Martınez et al. GMPLS/PCE-controlled Multi-Flow Optical Transponders in Elastic Optical Networks
CN113873359A (zh) 光传送网路由计算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193751A1 (zh) 时隙配置方法、业务路径创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Benhaddou et al. Layer 1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in multidomain next-generation networks
US11843414B2 (en) FlexO/ZR subrating and partial survivability
Verchere et al. The Advances i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or Transport Networks
Bukva GMPLS-based provisioning of ethernet connections over WSON with quality of service
Liu et al. Algorithm design of the routing and spectrum allocation in OFDM-based software defined optical networks
Papadimitriou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link management protocol to discovery and forwarding adjacencies
Wu et al. Control architecture of multiple-hop connections in IP over WDM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