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9684B -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9684B
CN112769684B CN202110126707.7A CN202110126707A CN112769684B CN 112769684 B CN112769684 B CN 112769684B CN 202110126707 A CN202110126707 A CN 202110126707A CN 112769684 B CN112769684 B CN 1127696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friend
password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67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69684A (zh
Inventor
孙熙
贺三元
赵嬴
郭春杨
朱忠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267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96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9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9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69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9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for supportin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identity of one or more communicating identities is hidd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8Key distribution or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sharing or updating,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1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6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involving user or device identifiers, e.g. serial number, physical or biometrical information, DNA, hand-signature or measurabl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2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 H04L9/3226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using a predetermined code, e.g. password, passphrase or P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添加好友的方式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的问题。该方法包括:服务端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在接收到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Description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CN107294832A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年3月 30日;申请号为:201610192499.X;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上各类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了便于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目前很多应用都具有好友功能,某用户基于应用的好友功能,可以相互添加另一位用户为自己在该应用内的好友。一般地,即时通讯类应用、电子商务类应用、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类应用等都具有好友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添加好友的一种方式是:第一用户将自己在应用内的标识ID(比如用户账号)予以公布,第二用户看见第一用户的ID时,可以在该应用的客户端上登录后,在客户端提供的用于添加好友的页面上输入第一用户的ID,然后提交给该应用的服务端,由服务端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
但是,这种添加好友的方式由于需要第一用户将自己的ID进行公布,这相当于是直接泄露了自己的部分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其他不相干用户的骚扰,存在信息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不止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添加好友的方式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包括:
服务端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所述服务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
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第二用户的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添加好友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服务端上,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口令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口令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
好友添加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包括:
向服务端发送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并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将携带所述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所述服务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添加好友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上,包括:
口令请求模块,用于向服务端发送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口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标识信息),生成并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将携带所述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所述服务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是由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的;
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添加好友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上,包括:
口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是由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的;
口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上述至少一种技术方案,在添加好友的过程中,无需用户直接公布自己的标识,相当于不会直接泄露该用户这部分的个人信息,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好友口令的长度也是可控的,当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时,便于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以及便于其他用户记忆,便利性较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从服务端角度描述的,添加好友的方法的过程;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从第一用户的客户端角度描述的,添加好友的方法的过程;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从第二用户的客户端角度描述的,添加好友的方法的过程;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下,执行本申请的部分方案时,服务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这三端以及第三方平台的交互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用于实施本申请的方案的系统架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的添加好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2的添加好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的添加好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现有技术中,除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添加好友的方式以外,还有基于二维码添加好友的方式,具体地,第一用户在应用的客户端上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信息生成一个二维码,然后让第二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添加第一用户为好友。但是,基于二维码添加好友的方式也存在问题,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需要使用支持二维码功能的设备,而且一般还会涉及应用间的切换,便利性较差。
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解决上述问题以及背景技术中的问题。下面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
一般地,参与添加好友过程的用户有两方用户,或者,两方以上的多方用户,对于这两种应用场景,本申请的方案均可适用。由于多方用户相互之间添加好友的过程也可以分解为多个两方用户添加好友的过程,因此,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主要基于“参与添加好友过程的用户有两方用户”这种应用场景,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的两方用户,将这两方用户中让对方添加自己为好友的一方用户称为“第一用户”,相应地,将添加对方为好友的一方用户称为“第二用户”。在这种情况下,添加好友的过程可以涉及三端,即:服务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以下分别从这三端中的每一端的角度,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添加好友的方法的过程,图1中的过程是从服务端的角度进行描述的,执行主体即为服务端。所述服务端可以是任意具有好友功能的应用的服务端,第一用户、第二用户是所述应用的用户,服务端一般搭载于服务器上,所述服务器包括但不限于:作为服务器的个人计算机、大中型计算机、计算机集群等。具有好友功能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即时通讯类应用、电子商务类应用(比如电子钱包应用、购物应用等)、SNS类应用,等等。
图1中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服务端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均为所述服务端的客户端,第一用户可以通过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好友口令可以是字符串,字符串包含的字符具体可以是数字字符、英文字符、中文字符等。
S102: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可以是用于唯一确定第一用户(也即,将第一用户与与其他用户区分开来)的一种信息或多种信息的组合。比如,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可以是第一用户的标识ID、或第一用户的邮箱地址、或第一用户指定的用户名等,也可以是诸如服务端分配给第一用户的用户编号等信息。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也可以是列举的这些信息中的多种信息的组合。为了便于描述,以下的实施例主要以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是第一用户的ID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可以携带有第一用户的相关信息,比如,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等。服务端响应于接收到的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根据该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的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在该好友口令的有效期间(如果设置该有效期间的话),该好友口令可以唯一对应于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当然,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也可以不携带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端可以根据与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比如,建立的通信连接的详细信息等),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再根据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服务端生成好友口令的过程,具体可以是服务端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对特定信息进行转换生成一个字符串作为好友口令的过程。特定信息中一般可以包括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一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码等),还可以包括环境信息(比如,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等),等等。本申请对所述信息转换算法并不做限定,信息转换算法可以为诸如用于计算哈希(hash)值的算法、服务端自定义的字符映射算法、现有的各类加密算法等。
在好友口令是根据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该好友口令中隐含有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或者,隐含有可用于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的信息。但是,一般地,只有生成该好友口令的服务端可以根据该好友口令,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而对于用户而言,任意用户都难以根据该好友口令,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S103:所述服务端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端将生成的好友口令返回给第一用户。比如,返回至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上,则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可以将好友口令显示,第一用户看见好友口令后,可以将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便于第二用户可以基于好友口令,添加第一用户为好友。
而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类添加好友的方式时,第一用户则需要将自己的标识分享给第二用户,假定第一用户是通过在服务端对应的应用之外的第三方平台(比如微博、论坛等)上公布自己的标识,以将自己的标识分享给第二用户的话,则除了第二用户之外,可能还会有其他不相干用户看到第一用户的标识,从而第一用户相当于是直接泄露了自己的部分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其他不相干用户的骚扰,存在信息安全风险。
如前所述,由于任意用户都难以根据该好友口令,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因此,即使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公布了该好友口令,任意用户也不能直接看到第一用户的标识,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类添加好友的方式,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减少信息安全风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可以口头形式将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将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还可以通过服务端,以临时对话(非好友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将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等等。第二用户获取好友口令后,可以通过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将该好友口令发送给服务端(这个动作可以相当于是请求服务端将该好友口令对应的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该好友口令对应的用户也即第一用户)。
S104: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将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后,第二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将该好友口令发送给服务端。
如前所述,该好友口令可以是由服务端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生成的,则相应地,服务端也可以基于该信息转换算法,对该好友口令进行解析,获得该好友口令中隐含的信息,并基于隐含的信息确定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至此,服务端可知第二用户发送该好友口令的想要请求添加的好友是第一用户,进而,服务端可以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第二用户以外的不相干用户利用该好友口令添加第一用户为好友,服务端在解析该好友口令获得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后,也可以不直接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而是只有在征得第一用户的同意后,再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
类似地,为了防止其他不相干用户冒充第一用户向第二用户分享其他不相干用户的好友口令,以误导第二用户添加其他不相干用户为好友,服务端在解析该好友口令获得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后,可以向第二用户通知该好友口令对应的用户确实是第一用户,或者,也可以向第二用户发送该好友口令对应的用户的预定信息,以便于第二用户根据所述预定信息自行判断该好友口令对应的用户是否是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可以在确定该好友口令对应的用户是第一用户后,再向服务端发送确认信息,进而,服务端在接收到该确认信息后,再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相反,若服务端未接收到该确认信息,则可以不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其中,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可以是第一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比如,第一用户的昵称、年龄、性别、生日等属性信息。
现有技术除了上面提及的问题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问题。比如,由于目前很多应用的用户数量都比较庞大,在标识信息是ID的情况下,相应地,用户的ID的长度可能比较长,这样的话,在现有技术中,当第一用户以口头形式向第二用户分享第一用户的ID时,第二用户难以记忆,进而也会影响添加好友的便利性。对于这种问题,本申请的方案也可以解决,具体地,即使用户的ID比较长,但是服务端生成的好友口令的长度是可控的,可以通过服务端可以生成长度短于(甚至远短于)用户的ID的长度的短口令作为好友口令,一般地,该短口令相比于该用户的ID更容易记忆,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本段中提到的问题。
例如,假定第一用户的ID为某个邮箱地址abcdef@fgh.com,长度比较长,共14个字符长度,服务端在执行步骤S101时,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信息转换算法,生成长度短于14个字符长度的好友口令,比如,生成的好友口令可以是类似于短信验证码的4位数字串“1234”或6为字符串“123456”,可以是4个中文字符串“我很高兴”,可以是10位数字和英文字母混合字符串“12345abcde”,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大部分用户的ID都比较长,但是,也有小部分用户的ID比较短。若服务端预先对生成的好友口令设定了一个固定长度,则大部分用户的ID的长度都比对应的好友口令的长度长,但是,也有小部分用户的ID长度并不比对应的好友口令的长度长。对于这种情况,本申请的方案仍然可以部分地解决由于用户的ID可能比较长,则对方用户难以记忆,进而也影响添加好友的便利性的问题。
当然,在本申请的方案中,也可以不对好友口令的长度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影响本申请的方案部分或全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添加好友的方式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的问题。
通过图1中的方法,在添加好友的过程中,无需用户直接公布自己的标识,相当于不会直接泄露该用户这部分的个人信息,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并且,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提交该用户分享的好友口令即可添加该用户为好友,无需二维码功能支持,当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好友口令时,可以不用涉及应用间的切换,便利性较好,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好友口令的长度也是可控的,当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时,便于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以及便于其他用户记忆。
基于图1中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图1中的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扩展方案,下面进行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应用的用户数量都很庞大,则服务端接收到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的数量可能也会很多,由于好友口令的长度有限,而服务端需要为不同的用户生成不同的好友口令,为了防止好友口令无限累积的情况发生,可以为生成的好友口令设定生命周期,当某用户对应的好友口令的存活时间长度超过设定的生命周期长度后可以失效,服务端可以为另一用户生成该好友口令,则该好友口令对应于该另一用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或者要生成好友口令时的时间,记录该好友口令的存活时间,则服务端可以将这些时间信息记录下来,用于后续过程。
例如,服务端可以将这些时间信息隐含在好友口令中。具体地,对于步骤S102,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和/或服务端要生成好友口令时的时间,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当然,除了上述的时间信息之外,也可以将第一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也隐含在好友口令中,本申请对步骤S102中生成的好友口令中可隐含的信息的内容不一一举例说明,只要服务端可根据该好友口令,确定出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即可。
进一步地,对于步骤S104,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具体可以包括:对所述好友口令进行解析,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从而实现了对好友口令中隐藏的信息的还原,以及可以完成添加好友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端在根据接收到第二用户的、携带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后,确定该好友口令对应于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时,也可以在征得第一用户的同意后,再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具体地,对于步骤S104,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前,还可以执行: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得所述第二用户的预定信息并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所述第二用户的预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接收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二用户的预定信息返回的确认信息。若服务端未接收到第一用户返回的确认信息,则可以不执行后续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步骤S104,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前,还可以执行: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接收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返回的确认信息。若服务端未接收到第二用户返回的确认信息,则可以不执行后续步骤。
通过上两段中的方案,可以进一步地减小信息安全风险,提高添加好友的过程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好友口令除了可以用于添加好友以外,还可以实现其他业务。具体地,可以在发送给服务端的、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请求中同时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或者,直接向服务端发送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而不发送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于前一种方案,服务端可以只生成好友口令,并将业务类型信息携带在好友口令中,其中,该业务类型信息包括“添加好友”这种业务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和/或所述其他业务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对于后一种方案,服务端可以生成其他业务口令,并将所述其他业务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携带在其他业务口令中。从而可以使本申请的方案扩展支持其他业务。
以前一种方案为例,服务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所述好友口令时,可以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包含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业务类型信息对应的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在好友口令中携带业务类型信息的方式并不做限定。一般地,可以通过好友口令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保存业务类型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面已经提到,为了提高便利性,本申请中所述的好友口令可以为短口令,此处的“短”可以是相对于用户的ID的长度而言的。具体地,在实际应用中,好友口令的长度可以短于其对应的用户的ID的长度,或者,好友口令的长度可以短于大多数用户的ID的长度,等等,当然,本申请的方案也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用户的ID的长度不长于其对应的好友口令的长度。
基于与图1中的方法同样的思路,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从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的角度进行描述的添加好友的方法,该方法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中的过程的执行主体即为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一般搭载于终端上,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车载移动台等。
图2中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201:向服务端发送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S202: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并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将携带所述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所述服务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通过图2中的方法,在添加好友的过程中,无需用户直接公布自己的标识,相当于不会直接泄露该用户这部分的个人信息,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并且,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提交该用户分享的好友口令即可添加该用户为好友,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和第二用户的客户端所在设备均无需二维码功能支持,当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好友口令时,可以不用涉及应用间的切换,便利性较好,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好友口令的长度也是可控的,当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时,便于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以及便于其他用户记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向第二用户分享好友口令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以下列举两类作为示例。
第一类,第一用户可以以口头形式,向第二用户分享好友口令,在分享过程中,无需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服务端参与。
第二类,第一用户可以基于第三方平台,向第二用户分享好友口令,在分享过程中,可能需要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参与。其中,第三方平台可以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对应的应用以外的其他应用或网站,比如,微博、论坛等。
以第二类好友口令的方式为例,具体地,对于步骤S202,在接收到所述服务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后,还可以执行: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分享操作,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分享至第三方平台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从所述第三方平台上获取所述好友口令。
基于与图1中的方法同样的思路,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从第二用户的客户端的角度进行描述的添加好友的方法,该方法的过程如图3所示。
图3中的过程的执行主体即为第二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一般搭载于终端上,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车载移动台等。
图3中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1:获取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是由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的。
S302: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通过图3中的方法,在添加好友的过程中,无需用户直接公布自己的标识,相当于不会直接泄露该用户这部分的个人信息,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并且,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提交该用户分享的好友口令即可添加该用户为好友,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和第二用户的客户端所在设备均无需二维码功能支持,当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好友口令时,可以不用涉及应用间的切换,便利性较好,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好友口令的长度也是可控的,当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时,便于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以及便于其他用户记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可以以口头形式向第二用户分享好友口令,则第二用户可以在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上手动输入该好友口令;第一用户也可以基于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和第三方平台向第二用户分享好友口令,则第二用户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在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上输入该好友口令,或者,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也可以自动识别获得该好友口令,这种方式便利性较好。
例如,对于步骤S301,获取好友口令,具体可以包括:接收所述第二用户输入的好友口令;或者,主动识别所述第二用户的剪切板中保存的好友口令,所述剪切板中保存的好友口令是由所述第二用户从所述第一用户分享所述好友口令的第三方平台上复制得到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对图1的说明,对于步骤S302,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后,还可以执行: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显示给所述第二用户,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当监测到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预定信息的确认操作时,向所述服务端返回针对所述预定信息的确认信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这样的话,可以防止第二用户误添加第一用户以外的其他不相干用户为好友。
上面分别从三端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在一种实际应用场景下,执行本申请的部分方案时,三端以及第三方平台的交互示意图,如图4所示。
在图4中,服务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这三端对应的应用为电子钱包应用,用于分享好友口令的第三方平台为微博应用。
图4中的交互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401:电子钱包应用的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步骤S401的执行可以是由第一用户操作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上的预设控件触发的。比如,预设控件可以是用于请求生成好友口令的按钮控件,则当第一用户点击该按钮控件时,会触发步骤S401的执行。
S402:电子钱包应用的服务端根据第一用户的ID和请求时间,生成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第一用户的ID可以是直接携带在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的,也可以是服务端通过其他方式确定出的。
S403:电子钱包应用的服务端将生成的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第一用户的客户端。
S404:电子钱包应用的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基于第一用户的分享操作,将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分享至微博应用平台上。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404、S405,而是由第一用户以口头形式将好友口令直接分享给第二用户,则第二用户可以在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中手动输入好友口令,进而,可以从步骤S406往下继续执行。
S405:电子钱包应用的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基于第二用户的输入操作或在微博应用平台的复制操作,获得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例如,第二用户可以在微博应用平台上复制好友口令(复制后保存在剪切板中),然后打开第二用户的客户端,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主动识别出剪切板里面的好友口令,或者,第二用户也可以将复制的好友口令在第二用户的客户端的相关界面中粘贴。
S406:电子钱包应用的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携带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
S407:电子钱包应用的服务端解析接收到的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确定第一用户的ID。
S408:电子钱包应用的服务端根据第一用户的ID,获得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返回给第二用户的客户端。
S409:电子钱包应用的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基于第二用户针对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的确认操作,向服务端返回相应的确认信息。
S410:电子钱包应用的服务端在接收到确认信息后,将第一用户添加为第二用户的好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实施本申请的方案的系统架构图,如图5所示。
在图5中,口令服务端即为上述的服务端,口令客户端可以为上述的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或第二用户的客户端,口令服务端与口令客户端之间可以有网关。口令客户端中可以包含数据采集和业务归属组件、规则执行组件和协议解析器等,口令服务端中可以包含通讯协议组件和规则生成器等。
图5中的系统不仅可以支持添加好友业务,也可以支持其他业务。可以看到,通过图5的系统生成的口令的前两个字符为业务类别(也即,携带有业务类型信息),口令服务端在接收到口令后,可以根据口令携带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与该业务类型信息对应的业务处理操作。例如,假定口令携带的业务类型信息对应与添加好友业务,则服务端相应地可执行添加好友的操作。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添加好友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基于同样的思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添加好友的装置,如图6、图7、图8所示。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的添加好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位于服务端上,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口令生成模块6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口令返回模块603,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
好友添加模块604,用于在接收到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可选地,口令生成模块6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可选地,好友添加模块604具体用于:对所述好友口令进行解析,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可选地,好友添加模块604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前,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接收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预定信息返回的确认信息。
可选地,所述好友口令中包含业务类型信息,所述装置还包括:
业务处理模块605,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所述好友口令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包含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业务类型信息对应的业务。
可选地,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ID,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所述短口令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的长度。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2的添加好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位于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上,包括:
口令请求模块701,用于向服务端发送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
口令接收模块702,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并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将携带所述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所述服务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口令分享模块703,用于在所述口令接收模块接收所述服务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后,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分享操作,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分享至第三方平台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从所述第三方平台上获取所述好友口令。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的添加好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位于第二用户的客户端上,具体包括:
口令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是由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的;
口令发送模块802,用于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所述好友添加请求是所述第二用户的请求。
可选地,口令获取模块801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用户输入的好友口令;或者,
主动识别所述第二用户的剪切板中保存的好友口令,所述剪切板中保存的好友口令是由所述第二用户从所述第一用户分享所述好友口令的第三方平台上复制得到的。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认模块803,用于在所述口令发送模块将所述好友口令发送给所述服务端后,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显示给所述第二用户,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当监测到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预定信息的确认操作时,向所述服务端返回针对所述预定信息的确认信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通过上述的装置,在添加好友的过程中,无需用户直接公布自己的标识,相当于不会直接泄露该用户这部分的个人信息,降低了信息安全风险,并且,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提交该用户分享的好友口令即可添加该用户为好友,无需二维码功能支持,当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好友口令时,可以不用涉及应用间的切换,便利性较好,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好友口令的长度也是可控的,当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时,便于用户以口头形式分享,以及便于其他用户记忆。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服务端,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不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
根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携带添加好友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
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包括:
对所述好友口令进行解析,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预定信息返回的确认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用户针对所述第二用户的预定信息返回的确认信息,则不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好友口令中包含业务类型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所述好友口令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包含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业务类型信息对应的业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好友口令携带除添加好友之外的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所述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特定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其中,所述特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特定信息还包括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或者好友口令生成时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对应的请求时间或者好友口令生成时间,记录所述好友口令的存活时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若所述好友口令的存活时间长度不超过设定的生命周期,则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ID,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为短口令,所述短口令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用户的ID的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是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发送的,所述客户端为即时通讯类应用客户端或电子商务类应用客户端或社交网络服务类应用客户端。
14.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包括:
向服务端发送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不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使所述服务端根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携带添加好友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
接收所述服务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使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接收所述服务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分享操作,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分享至第三方平台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从所述第三方平台上获取所述好友口令。
16.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是由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生成的;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携带添加好友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
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使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不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生成所述好友口令包括:
服务端根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输入的好友口令;或者,
主动识别所述第二用户的剪切板中保存的好友口令,所述剪切板中保存的好友口令是由所述第二用户从所述第一用户分享所述好友口令的第三方平台上复制得到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并显示给所述第二用户,所述第一用户的预定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属性信息;
当监测到所述第二用户针对所述预定信息的确认操作时,向所述服务端返回针对所述预定信息的确认信息,以便于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
19.一种添加好友的装置,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不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
口令生成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携带添加好友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
口令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返回给所述第一用户,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
好友添加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20.一种添加好友的装置,包括:
口令请求模块,用于向服务端发送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不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使所述服务端根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携带添加好友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
口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以便于所述第一用户将所述好友口令分享给第二用户,以及以便于所述第二用户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使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21.一种添加好友的装置,包括:
口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所述好友口令是由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生成的;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携带其他业务口令生成请求;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携带添加好友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
口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端,以使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的好友添加请求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和所述第二用户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第一用户添加为所述第二用户的好友,并根据所述好友口令中携带的所述其他业务的业务类型信息,执行所述其他业务;
所述好友口令生成请求中不携带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服务端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生成请求生成所述好友口令包括:
服务端根据与所述第一用户的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情况确定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具体包括:
采用预定的信息转换算法,将所述第一用户的标识信息转换为字符串,作为所述第一用户的好友口令。
CN202110126707.7A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769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6707.7A CN112769684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6707.7A CN112769684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CN201610192499.XA CN107294832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92499.XA Division CN107294832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9684A CN112769684A (zh) 2021-05-07
CN112769684B true CN112769684B (zh) 2023-07-04

Family

ID=600868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92499.XA Active CN107294832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CN202110126707.7A Active CN112769684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92499.XA Active CN107294832B (zh) 2016-03-30 2016-03-30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2948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82039B (zh) * 2017-12-21 2021-05-25 厦门攸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语音传送方法和系统
CN110290051B (zh) * 2019-06-03 2022-06-10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陌生人社交连接方法及其装置
CN110381059B (zh) * 2019-07-19 2023-01-1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生物识别添加好友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1343076A (zh) * 2020-02-13 2020-06-2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CN112383470B (zh) * 2021-01-15 2021-04-13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通讯好友添加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126848B (zh) * 2021-04-28 2022-06-14 浙江贝才之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添加好友的方法和系统
CN113225737A (zh) * 2021-05-08 2021-08-06 广东智能精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授权码的交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4181A (zh) * 2011-09-02 2013-03-2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社交网络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CN10324855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49313A (zh) * 2013-07-23 2015-02-1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业务授权方法、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1702C (zh) * 2006-08-29 2009-02-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网络社区好友同步管理方法
CN101067856A (zh) * 2007-06-28 2007-11-07 向亚峰 一种实现网络支付的方法及系统
CN103533014B (zh) * 2013-04-23 2017-04-05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供临时扩展空间的方法及系统
CN104184652B (zh) * 2013-05-28 2017-05-24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
CN105049319B (zh) * 2015-05-25 2018-09-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好友添加方法及系统、客户端及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4181A (zh) * 2011-09-02 2013-03-2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基于社交网络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CN10324855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49313A (zh) * 2013-07-23 2015-02-1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业务授权方法、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94832B (zh) 2021-01-05
CN112769684A (zh) 2021-05-07
CN107294832A (zh) 2017-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69684B (zh) 一种添加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US10693885B2 (en) Social networking behavior-based identity system
US10063547B2 (en) Authorization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473258B (zh) 信息聚合服务
US871990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er access to at least one service offered by at least one other user
WO2019218747A1 (zh) 一种第三方授权登录方法及系统
TWI761385B (zh) 設備配置方法及裝置、系統
WO2015078402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exchanging name card
WO2019072197A1 (zh) 一种红包发放方法、设备以及介质
CN103716326A (zh) 一种资源访问方法及用户资源网关
KR20120036831A (ko) 갱신들의 소셜 네트워킹 서비스 내로의 통합
US11349832B2 (en) Account recovery
CN107251528A (zh) 作为服务的网络标识
EP3105891B1 (en) Instant messaging with non subscriber users
JP2022130673A (ja) グループベー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外部許可提供及び外部メッセージング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リクエストを管理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CN110430292B (zh) 邀请登录网络平台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Westerkamp et al. Tawki: Towards self-sovereign social communication
CN104270357A (zh) 一种发送业务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US10447692B2 (en) Auto-creation of application passwords
CN112073297B (zh) 一种为第三方应用提供社交应用服务的方法及服务端
US20150156157A1 (en) Associ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s modes
CN113946739A (zh) 敏感数据查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756927B2 (en) Method for virtually connecting two persons, corresponding media and system
KR20150072680A (ko) 안심번호 관리 장치 및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기록매체
JP6378727B2 (ja) メッセージ送信方法、メッセージ送信用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ッセージ送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