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1847A -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1847A
CN111901847A CN202010091525.6A CN202010091525A CN111901847A CN 111901847 A CN111901847 A CN 111901847A CN 202010091525 A CN202010091525 A CN 202010091525A CN 111901847 A CN111901847 A CN 111901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bearer
remote
pc5rlc
data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15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梦珍
陈琳
杜伟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09152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018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01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1847A/zh
Priority to EP21754116.8A priority patent/EP4106410A4/en
Priority to CA3167947A priority patent/CA3167947A1/en
Priority to US17/799,626 priority patent/US2023007346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71419 priority patent/WO2021159906A1/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31495A priority patent/KR20220140605A/ko
Priority to BR112022015948A priority patent/BR112022015948A2/pt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所述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包括: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Description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sidelink(直通链路/旁链/侧行链路)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人们对高数据速率和用户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对传统蜂窝网络的系统容量和覆盖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公共安全、社交网络、近距离数据共享、本地广告等应用场景也使得人们对邻近服务(Proximity Services,ProSe)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支持更广范围的通信应用和服务,基于sidelink(简称SL)的中继(relay)通信可以扩展覆盖和改善功耗,如应用于室内中继通信、智能农业、智能工厂、公共安全等。然而,由于5G/NR(New Radio,新空口)的sidelink通信与4G LTE的sidelink通信机制存在较大差别,如帧结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处理、承载配置及建立等,基于LTE的sidelink relay方案并不适用于5G/NR系统,如何实现适用于5G/NR系统的sidelink中继通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适用于5G/NR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通信,包括:
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包括:
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包括:
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包括:
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包括: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设置为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第一数据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包括:
第二信息指示模块,设置为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设置为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包括:
第三数据接收模块,设置为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第三数据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四信息获取模块,设置为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第四数据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
关于本申请的以上实施例和其他方面以及其实现方式,在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和权利要求中提供更多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sidelink中继通信方案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L2 UE-to-network relay控制面协议栈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L2 UE-to-Network relay用户面协议栈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remote UE通过relay UE与基站建立RRC连接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L2 UE-to-network relay数据转发承载建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不同空口制式下的中继转发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不同空口制式下的中继转发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L2 UE-to-UE relay控制面协议栈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L2 UE-to-UE relay用户面协议栈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多跳L2 UE-to-UE relay协议栈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L2 UE-to-UE relay承载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描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方式之前,首先对sidelink中继通信的相关知识进行示例性地解释说明。
传统的以基站为中心的蜂窝网络在高数据速率以及邻近服务的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这种需求背景下,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技术应运而生。D2D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蜂窝网络的负担、减少用户设备的电池功耗、提高数据速率,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的鲁棒性,很好地满足高数据速率业务和邻近服务的要求。D2D技术又称之为邻近服务(Proximity Services,ProSe),单边/旁链/直通链路(Sidelink,SL)通信,其中,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接口为PC5接口(直通链路接口),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接口为Uu接口(空中接口)。
为了支持更广范围的应用和服务,基于sidelink的中继通信可以扩展覆盖和改善功耗,如应用于室内中继通信、智能农业、智能工厂、公共安全等。其中,sidelink中继通信主要有如下两种应用场景:
1)UE到网络中继(UE-to-Network relay):在弱/无覆盖区域的UE中继传输,如图1中的模式1,允许信号质量较差的UE1通过附近有网络覆盖的UE2与网络进行通信,能帮助运营商扩展覆盖、提高容量,其中,UE2称为UE-to-Network relay,即中继UE(relay UE),UE1称为远端UE(remote UE)。
2)UE到UE中继(UE-to-UE relay):在发生地震或紧急情况,蜂窝网络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或者为了扩展sidelink通信范围,允许设备间通过中继UE进行通信,如图1中的模式2,UE3和UE4之间通过UE5或多跳中继UE进行数据通信,其中,UE5称为UE-to-UE relay,即中继UE,UE3和UE4分别为源UE或目标UE。
LTE中提供了基于IP层(层3,Layer 3)和接入层(层2,Layer 2)两种UE-to-Network relay技术方案。其中层3relay,即根据目标IP地址/端口号等信息进行数据的转发;层2relay,即relay UE在接入层进行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的路由转发,可以使得运营商(即核心网网元以及基站)能更有效的管理远端设备(remote UE)。
本申请所包括的技术术语包括但不限于:
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Unit,PDU),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回传(backhaul,BH),单边/旁链/直通链路(Sidelink,SL),PC5接口(直通链路接口),Uu接口(空中接口),信令无线承载(Signal Radio Bearer,SRB),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SRB),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AdaptationProtocol,SDAP),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5G服务质量标识(5GQoSidentifier,5QI),QoS流标识(QoS flow identifier,QFI),流保证比特率(GuaranteedFlow Bit Rate,GFBR),最大流比特率(Maximum Flow Bit Rate,MFBR),逻辑通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LCID),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C-RNTI),Sidelink承载(Sidelink radio bearer,SLRB),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访问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无线接入网NG应用协议标识(RadioAccess Network NG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ID,RAN NGAP ID),聚合最大比特率(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AMBR),近距离通信分组优先级PPPP(Per-PacketPriority,ProSe),操作管理维护(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直通链路接口服务质量流标识(PC5 QoS flow identifier,PFI),PC5接口上的5QI(PC5 5QI,PQI)。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适用于NR系统的sidelink中继通信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转发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执行,该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集成在通信设备中,通信设备可以是层2UE-to-Network relay通信的中继UE。
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层2UE-to-Networkrelay通信,包括:
S110、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S120、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其中,数据包可以是控制面数据包,也可以是用户面数据包。当源通信设备为远端UE时,目标通信设备为基站;对应的,源通信设备为基站时,目标通信设备为UE。
对于L2 UE-to-Network relay,remote UE可通过relay UE与基站保持RRC连接态,即基站可识别remote UE,保存remote UE上下文,网络可寻呼到remote UE,基站/核心网为remote UE维护PDU会话(session)。相当于在空口上remote UE的数据通过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接口SLRB和relay 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转发承载传输到基站,然后仍旧通过remote UE的PDU session传输到5GC,需要考虑这中间的数据路由、承载映射等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源通信设备将数据包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给中继UE,中继UE接收数据包之后,将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由此实现了适用于5G/NR系统的源通信设备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中继数据转发。
L2 UE-to-Network relay控制面协议栈如图3所示,用户面协议栈如图4所示,其中可以引入中继适配层(Adaptation Layer)用于实现L2转发路由功能。其中,PC5接口上Adaptation Layer(如图中虚线框所示)是可选的,指的是在如下描述某些方案中是不需要Adaptation Layer来实现L2转发路由功能。
在一示例中,所述源通信设备为远端UE,所述目标通信设备为基站,即为L2 UE-to-Network relay通信数据路由为上行,数据包括控制面数据及用户面数据。
进而,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可以具体为:
中继UE接收远端UE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远端UE基于设定映射关系从Uu承载映射到所述远端UE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传输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可以具体为:
中继UE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并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承载上传输给所述基站。
设定映射关系指的是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也即远端UE根据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Uu承载与PC5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从Uu承载映射到PC5 RLC承载(bearer)。
其中,PC5 RLC bearer又称PC5 BH bearer、SL BH bearer、Access BH bearer;Uu承载指的是Uu DRB/SRB;中继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中继空口承载,这几个表述是相同的,都是指relay UE和基站之间的承载。
示例性的,预定义的Uu承载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可以是,协议定义UuSRB0映射到sidelink逻辑信道LCID0(仅用于示例,可为LCID1或其它)关联的PC5 RLCbearer,Uu SRB1映射到sidelink逻辑信道LCID1关联的PC5 RLC bearer,以此类推。
具体的,首先,Remote UE高层产生数据包,并基于5G Uu QoS处理规则和/或承载配置,将数据包或者Uu RRC信令/消息映射到相应Uu DRB/SRB的PDCP实体(entity),执行UuPDCP层操作,如头压缩、加密、完保、包封装等。其次,Remote UE将Uu PDCP PDU映射到与relay UE之间的PC5 RLC bearer上。再次,Remote UE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Uu承载与PC5 RLC bearer之间的映射关系,将Uu PDCP PDU映射到PC5 RLC bearer之后,进行RLC/MAC/PHY层处理,通过sidelink资源,将数据包发送给relay UE。
Relay UE接收remote UE发送的数据包并进行解析,识别出数据包是需要转发给基站的数据包,识别出数据包所属的remote UE Uu承载,并将需转发的数据包映射到与基站之间的中继空口承载上传输给基站。
基站收到relay UE转发的数据之后,进行数据包解析,识别数据包对应的remoteUE及Uu承载,并将数据包递交到对应的remote UE Uu承载的接收PDCP entity。如果接收的是remote UE的控制面信令,基站进一步将其递交到RRC层处理;如果接收的是remote UE的用户面数据,基站进一步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应remote UE的PDU session的NG接口传输隧道发送给核心网网元(UPF)。
在一示例中,远端UE从Uu承载映射到所述远端UE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到一一对应的PC5 RLC承载上;
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和/或递交到适配层,经适配层处理后映射到PC5 RLC承载上。
如果remote UE Uu SRB/DRB与PC5 RLC bearer为一一映射关系,则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不需要适配层。如果remote UE的多个Uu SRB或DRB可映射到同一PC5 RLCbearer,则可以通过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适配层指示当前数据包属于remote UE的哪个Uu SRB/DRB,以便relay UE将数据包转发到基站后,基站能识别并递交到对应Uu SRB/DRB的接收PDCP entity。具体地,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remoteUE的Uu承载标识/索引。
在一示例中,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和/或递交到适配层进行处理包括: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所述适配层包头中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中继转发指示,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QFI。
为了使relay UE接收到数据包之后能够区分是终结到relay UE自己的数据还是需要转发的数据,可通过以下方法:
使用专用于转发数据的PC5 RLC bearer,如remote UE和relay UE之间通过PC5RRC信令协商哪些PC5 RLC bearer或逻辑信道(PC5 RLC bearer标识或LCID)专用于转发数据,或定义哪些逻辑信道(如LCID x与LCID y之间的所有LCID)专用于转发数据;
通过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适配层指示当前数据包是终结到relay UE自己的数据还是需要转发的数据,如适配层包头中通过1bit或中继转发指示域指示是否中继转发数据;
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的普通单播连接与中继转发的PC5连接是对应于不同源标识和目标标识的PC5连接,relay UE通过MAC子头中的源标识和目标标识就可区分。
可选的,为了relay UE接收到需转发的数据之后映射到中继空口承载,PC5适配层可指示数据包所属Uu QoS流的5QI或QoS配置信息(如5QI、5QI关联的优先级(priority/PBR/PER)、GFBR/MFBR、资源类型(resource type)等)或数据包所属Uu SRB/DRB的承载优先级或5QI。
综上,若Remote UE与relay UE之间引入PC5/SL适配层,PC5/SL适配层包头中可包含以下至少之一:remote 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中继转发指示,remote UE Uu承载优先级,5QI,GFBR/MFBR。
在一示例中,中继UE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包括:
中继UE通过从基站获取的或预定义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一一映射关系,或者通过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来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
Relay UE接收remote UE发送的数据包并进行解析,通过与remote UE交互的专用于转发数据的PC5 RLC bearer/LCID或适配层包头中的中继转发指示识别是需要转发给基站的数据包。并且,Relay UE可通过remote UE Uu SRB/DRB与PC5 RLC bearer的一一映射关系,或适配层中包含的remote 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识别数据包所属的remote UE UuSRB/DRB。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承载上传输给所述基站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E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关联的Uu RLC承载上传输;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中继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上发送。
在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中继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上发送的情况下,relay Uu BH bearer没有对应的PDU session及核心网传输隧道。其中,relay UuBH bearer可以是一一映射,即不同remote UE的数据分别通过不同的relay Uu BH bearer发送,也可以是多对一映射,即多个remote UE的相似QoS的数据包可映射到同一relay UuBH bearer发送,relay UE适配层对数据包进行处理并映射到relay Uu BH bearer。
在一示例中,当relay Uu BH bearer是多对一映射时,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上,包括:
中继UE适配层为所述数据包添加包头并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所述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信息:remote UE标识,remote UE Uu承载标识,PC5 RLC bearer标识,PC5 RLCbearer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或逻辑信道优先级,remote UE Uu承载优先级,添加上述信息是为了让基站能识别relay UE转发过去的数据包是哪个remote UE的哪个SRB/DRB的数据。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的方式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中继UE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如基于承载标识的映射或基于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PC5 RLC承载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到相同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PC5适配层中包含的远端UE Uu承载优先级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PC5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5Q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5Q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
在一示例中,基站收到relay UE转发的数据之后,进行数据包解析,识别数据包对应的remote UE及Uu承载的方式,可以是根据专用于转发remote UE某个Uu承载数据的relay Uu BH bearer来识别;或者可以是,根据适配层包头中的remote UE标识、PC5 RLCbearer标识/逻辑信道标识和remote UE Uu承载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来识别;或者可以是,根据适配层包头中的remote UE标识、remote UE Uu承载标识来识别。
在一示例中,所述源通信设备为基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为远端UE,即为L2 UE-to-Network relay通信数据路由为下行,数据包括控制面数据及用户面数据。
进而,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可以具体为:
中继UE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基站从远端UE的Uu承载映射到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中继承载上发送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可以具体为: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远端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发送给所述远端UE。
具体的,基站接收UPF发送给remote UE的下行数据,将下行remote UE数据或基站生成的给remote UE的RRC信令消息映射到remote UE Uu承载,将remote UE Uu承载映射到与relay UE之间的中继承载发送给relay UE。Relay UE收到数据后进行解析,识别出数据包是需要转发给remote UE的数据包,映射到PC5承载上发送给remote UE。Remote UE接收PC5接口数据并解析,识别数据包对应的remote UE Uu承载,并递交到Uu承载关联的PDCPentity。
在一示例中,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映射到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中继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基站将remote UE Uu承载数据包(PDCP PDU)映射到专用于转发该remote UE该Uu承载数据的relay Uu BH bearer;
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数据包(PDCP PDU)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E PDU会话关联的Uu RLC承载;
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数据包递交到适配层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并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该中继Uu回传承载无相应的PDU session及NG接口传输隧道。其中,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远端UE标识,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数据包对应的QoS流的5QI),QoS流标识QFI,PC5 RLC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示例中,Relay UE收到数据后进行解析,可以基于专用转发承载或适配层包头中的remote UE标识信息识别是需要转发给remote UE的数据。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远端UE之间的PC5RLC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若PC5 RLC承载为双向承载,则基于上行PC5 RLC承载到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进行反向映射;
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PDCP PDU)映射到PC5 RLC承载,其中,映射关系可以是承载标识映射,或者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
基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承载优先级或逻辑信道优先级,将数据包(PDCP PDU)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或优先级信息,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PDCP PDU)映射到PC5 RLC承载,其中,映射关系可以是承载标识映射,或者承载优先级映射;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5Q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5QI/QFI与PC5 RLC承载的优先级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PDCP PDU)映射到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PC5 RLC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将数据包(PDCPPDU)映射到PC5 RLC承载;其中,上述提到的数据包(PDCP PDU)可以是去掉适配层包头的数据包;
中继UE将解析的Uu口的数据包递交到PC5接口适配层进行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并映射到PC5 RLC承载传输;其中,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QFI。当remote UE的多个Uu SRB/DRB可以映射到同一relay Uu BH bearer/PC5 RLC bearer时,remote UE接收到PC5 RLC bearer上的数据后无法区分该往哪个Uu SRB/DRB对应的PDCP entity递交,通过适配层包头中的信息即可正确区分。可选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中继转发指示,用于指示是接收的数据是relay自己的数据还是需要转发的下行数据。
在一示例中,Remote UE接收PC5接口数据并解析,识别数据包对应的remote UEUu承载的方式如下:
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remote UE Uu承载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如承载/逻辑信道标识映射,或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或
基于PC5接口适配层包头中的信息,如remote UE Uu承载标识/索引或remote UEUu承载优先级,将数据包递交到相应remote UE Uu承载;或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5Q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remote UE Uu承载与5QI/QFI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递交到相应remote UE Uu承载。
上述提到的适配层包头中的远端UE标识,用于relay UE及基站识别remote UE,在一示例中,所述远端UE标识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UE层2标识,部分UE层2标识,基站为远端UE配置的C-RNTI或本地标识,中继UE为远端UE配置的本地标识。
其中,UE层2标识,即remote UE L2 ID,L2 ID为24bits,在适配层包头中可完全包含,空口开销较大;
部分UE层2标识,即Remote UE L2 ID截断部分,如截取L2 ID的低m bit位用于标识remote UE,m为1-24之间任意整数;
基站为remote UE配置的C-RNTI或本地标识,该本地标识在relay UE下唯一,基站可通过relay UE及该本地标识识别remote UE;若为C-RNTI,relay UE就可知道remote UE的C-RNTI,会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具体地,Relay UE收到remote UE发送的PC5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向基站指示要进行Relay通信,如通过sidelink UE Information消息向基站指示要进行中继通信,sidelink UE Information消息包含以下至少之一:UE类型为RelayUE、relay UE L2 ID、remote UE L2 ID,基站为remote UE配置C-RNTI或本地标识,并发送给relay UE;
Relay UE为remote UE分配的本地标识,该本地标识在relay UE下唯一,基站可通过relay UE及该本地标识识别remote UE。该本地标识长度小于L2 ID或C-RNTI,可节省空口开销。具体地,Relay UE收到remote UE发送的PC5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为remote UE分配本地标识,并在向基站指示要进行relay通信时携带该本地标识,如通过sidelink UEInformation消息向基站指示要进行中继通信,sidelink UE Information消息包含以下至少之一:UE类型为Relay UE、relay UE L2 ID、remote UE L2 ID、remote UE本地标识,基站为relay UE配置relay通信资源。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适用于NR系统的sidelink中继通信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转发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执行,该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集成在通信设备中,通信设备可以是层2UE-to-Network relay通信的中继UE。
如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层2UE-to-Networkrelay通信,包括:
S210、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中继通信辅助信息,指的是用于中继UE向基站指示进行中继通信的信息。在一示例中,所述中继通信辅助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中继通信指示,中继UE指示,中继类型,服务的远端UE信息,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的通信制式,中继UE支持的PC5通信制式。其中,中继UE指示用于指示自己为中继UE,中继类型用于指示是UE-to-Network中继还是UE-to-UE中继,通信制式可以是LTE或NR。例如,Relay UE收到remote UE发送的层2连接建立请求后,发送sidelink UE Information消息(即中继通信辅助信息)给基站,向基站指示进行relay通信并指示服务的remote UE,sidelink UE Information包含以下至少之一:作为relay UE指示,remote UE L2 ID,remote UE本地标识(由relay UE分配的)。
S220、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基站接收到中继UE指的是中继通信辅助信息之后,为中继UE进行中继通信配置,中继UE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之后,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完成通信配置后进行中继数据转发。其中,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可以是承载配置信息,中继UE完成承载配置后进行中继数据转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中继UE向基站指示进行中继通信,基站对中继基站进行中继通信配置,以使中继UE基于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完成配置后进行中继数据转发,以此实现了适用于5G/NR系统的源通信设备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中继数据转发。
在一示例中,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PC5 RLC承载配置,承载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信令转发承载指示、数据转发承载指示、承载标识、RLC模式、RLC配置、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优先级、逻辑信道组标识、逻辑信道相关配置。
PC5 RLC承载可分为双向PC5 RLC承载和单向PC5 RLC承载,所述单向PC5 RLC承载配置包括sidelink承载发送或接收的相关参数,所述双向PC5 RLC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RLC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其他RLC及逻辑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PC5 RLC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基站为relay UE配置PC5 RLC bearer,PC5 RLC bearer分为双向PC5 RLC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又可分为上行PC5RLC bearer(remoteUE发送,relay UE接收)、下行PC5 RLC bearer(relay UE发送,remote UE接收);其中,上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仅包括SLRB接收相关参数,如RLC SN size、逻辑信道标识等;下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SLRB发送所需相关参数;双向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RLC AM模式或UM模式,其它RLC及逻辑信道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的,基站配置relay BH bearer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可进一步包括relay BH bearer与双向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relay BH bearer与下行PC5 RLCbearer的映射关系、上行PC5 RLC bearer与relay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没有配置PC5 RLC承载的情况下,也可能配置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RLC承载的映射关系与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及PC5 RLC承载配置无关。
进一步的,中继UE转发基站为远端UE配置的远端通信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远端通信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Uu承载配置,PC5 RLC承载配置,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所述Uu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标识,QFI或5QI到Uu承载的映射,是否携带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包头,PDCP配置;
所述PC5 RLC承载分为双向PC5 RLC承载和单向PC5 RLC承载,所述单向PC5 RLC承载配置包括sidelink承载发送或接收的相关参数,所述双向PC5RLC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RLC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其他RLC及逻辑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
可选的,基站为remote UE配置PC5 RLC bearer,PC5 RLC bearer分为双向PC5RLC 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又可分为上行PC5 RLC bearer(remote UE发送,relay UE接收)、下行PC5 RLC bearer(relay UE发送,remote UE接收);其中,上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SLRB发送所需相关参数;下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SLRB接收相关参数,如RLC SN size、逻辑信道标识等;双向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RLC AM模式或UM模式,其它RLC及逻辑信道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的,Uu承载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包括:Uu承载与双向PC5 RLCbearer的映射关系、Uu承载与上行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下行PC5 RLC bearer与Uu承载的映射关系。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没有配置PC5 RLC承载的情况下,也可能配置Uu承载与PC5RLC承载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与Uu承载配置及PC5 RLC承载配置无关。
进一步的,在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之后,所述基站向AMF实体指示或更新所述UE与所述远端UE的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层2标识,远端UE无线接入网NG应用协议标识RAN NGAP ID,中继UE层2标识,中继UE RAN NGAP ID。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对于进行SL通信的RRC连接态UE,由基站通过RRC专有信令为UE配置SL承载;RRC空闲/非激活态(idle/inactive)UE基于系统消息中的SL承载配置进行SL承载建立;无覆盖UE基于预配置信息中的SL承载配置进行SL承载建立。
假设,UE1为无覆盖UE(remote UE),寻找覆盖内UE2(relay UE),为其进行与网络之间的信令及数据转发。如图6所示,remote UE发现relay UE后,与relay UE建立层2连接(L2 link/PC5-S link),并通过relay UE进行信令转发,与基站建立RRC连接,进而基站即可通过RRC专有信令为remote UE配置SL承载。具体地:
Relay UE收到remote UE发送的层2连接建立请求后,发送sidelinkUEInformation消息给基站,向基站指示进行relay通信并指示服务的remote UE,即sidelinkUEInformation包含以下至少之一:作为relay UE指示,remote UE L2 ID,remote UE本地标识(由relay UE分配的)。
基站为relay UE配置用于转发远端UE信令的relay BH bearer,relay BH bearer包含以下至少之一信息:信令转发承载指示、承载标识/索引、RLC AM模式、最大重传次数、轮询相关配置、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优先级、逻辑信道组标识。或者,定义专用于转发远端UE信令的一个或多个默认信令转发承载,则无需基站进行承载配置。
Relay UE根据基站配置建立relay BH bearer(控制面),并发送RRC重配完成消息给基站。同时,relay UE回复层2连接建立响应消息给remote UE。
Remote UE生成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并映射到定义的默认PC5 RLC bearer发送给relay UE,relay UE按照如图3和图4所示的协议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并通过relay BHbearer发送给基站。基站为remote UE生成RRC连接建立消息,并映射到relay BH bearer发送给relay UE,relay UE进一步将其通过PC5RLC bearer转发给remote UE。Remote UE回复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给基站,并执行注册流程。
可选的,基站在发送关于remote UE的Initial UE message给AMF(for remoteUE)时,指示remote UE连接的relay UE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relay UE L2ID,relay UERAN NGAP ID。
可选的,基站向relay UE的AMF指示新接入的remote UE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remote UE L2 ID,remote UE RAN NGAP ID。所述信息可通过NG接口UE-associated消息发送,如UE context setup/modification response,uplink NAS transport等。
Relay UE为了支持为remote UE进行数据转发,有如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relay UE及网络建立完整的专用于数据转发的PDU session,包含Uu口relay BH bearer及NG-U tunnel,但是relay UE的NG-U tunnel并未使用,使用的是remoteUE PDU session关联的NG-U tunnel。具体的,基站及核心网会维护remote UE的PDUsession,上行remote UE数据到达基站后,基站通过remote UE PDU session关联的NG-Utunnel发送给remote UE的UPF;下行remote UE数据通过remote UE PDU session关联的NG-U tunnel发送到基站后,基站发送给relay UE转发给remote UE。由此可见,relay UE建立的专用于数据转发的PDU session关联的NG-U tunnel并无作用,存在的必要性不强。
另一种是,仅建立Uu接口口relay BH bearer,不需建立完整的用于数据转发的PDU session,也即不需维护关联的NG-U tunnel。
图7所示为relay UE为remote UE转发数据时空口数据转发承载建立过程。RemoteUE通过relay UE与基站建立RRC连接并注册到核心网之后,当remote UE有数据发送或网络触发UE发起PDU session建立时,remote UE发起PDU session建立过程。5GC提供PDUsession建立相关QoS信息(如PDU session AMBR,QoS流等级QoS参数)给基站。基站基于5GC提供的QoS信息进行remote UE数据承载配置及relay UE空口数据转发承载的配置。
基站为relay UE配置空口数据转发承载(relay BH bearer/relay RLC bearer),空口数据转发承载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转发承载指示,承载标识,RLC模式,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组标识,逻辑信道优先级,优先保证比特率,桶大小持续时间,RLC相关配置。
可选的,基站为relay UE配置PC5 RLC bearer,PC5 RLC bearer分为双向PC5 RLC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又可分为上行PC5RLC bearer(remoteUE发送,relay UE接收)、下行PC5 RLC bearer(relay UE发送,remote UE接收);其中,上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仅包括SLRB接收相关参数,如RLC SN size、逻辑信道标识等;下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SLRB发送所需相关参数;双向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RLC AM模式或UM模式,其它RLC及逻辑信道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的,基站配置relay BH bearer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可进一步包括relay BH bearer与双向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relay BH bearer与下行PC5 RLCbearer的映射关系、上行PC5 RLC bearer与relay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relay BHbearer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RLC承载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PC5 RLC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基站配置5QI/QFI与relay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relay 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5QI/QFI将上行数据映射到relay BH bearer。可选的,基站配置5QI/QFI与PC5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relay 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5QI/QFI将下行数据包映射到PC5RLC bearer发送给remote UE。基站发送给relay UE的上述配置信息通过RRC重配消息发送。Relay UE基于基站配置建立relay BH bearer,并发送响应消息给基站。
基站为remote UE配置Uu DRB及Uu DRB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Remote UEUu DRB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承载标识,QoS flow/QFI/5QI到DRB的映射,是否携带SDAP包头,PDCP配置。
可选的,基站为remote UE配置PC5 RLC bearer,PC5 RLC bearer分为双向PC5RLC 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单向PC5 RLC bearer又可分为上行PC5 RLC bearer(remote UE发送,relay UE接收)、下行PC5 RLC bearer(relay UE发送,remote UE接收);其中,上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SLRB发送所需相关参数;下行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SLRB接收相关参数,如RLC SN size、逻辑信道标识等;双向PC5 RLC bearer配置信息包括:RLC AM模式或UM模式,其它RLC及逻辑信道相关配置信息。
Uu DRB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包括:Uu DRB与双向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Uu DRB与上行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下行PC5 RLC bearer与Uu DRB的映射关系。Uu DRB与PC5 RLC bearer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承载/逻辑信道标识映射,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基站发送给remote UE的上述配置信息通过RRC重配消息发送,由relay UE转发给remote UE。Remote UE基于基站配置建立Uu DRB(SDAP实体及PDCP实体)及PC5RLC bearer,并发送配置完成消息给基站。
值得注意的是,图7中步骤6-7与8-9不限定时间顺序。如果基站统一给relay UE和remote UE配置了PC5 RLC bearer(包括逻辑信道标识),则remote UE与relay UE不需再交互PC5 RLC bearer配置。如果不是由基站统一配置,则remote UE与relay UE还需交互PC5RLC bearer配置,以便PC5接口数据双向正确收发。
进一步的,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为第一通信制式,中继UE与基站之间为第二通信制式,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基站建立RRC连接后,远端UE与基站之间为第二通信制式。对于L2 relay,存在第一通信制式与第二通信制式不同的情况。
在一示例中,第一通信制式为LTE,第二通信制式为NR,远端UE的Uu承载为NR Uu承载,PC5 RLC承载为LTE PC5 RLC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为NR Uu回传承载。也即,remote UE(UE1)与relay UE之间为LTE PC5通信,而relay UE的基站为NR基站,relay UE与基站之间为NR Uu通信,Remote UE通过relay UE连接到该NR基站,如图8所示。
在一示例中,远端UE NR Uu承载与LTE 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5QI或QFI与近距离通信分组优先级PPPP的映射关系,5QI中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Uu承载QoS与PPPP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
也即,Remote UE处需考虑NR Uu DRB与LTE PC5 BH bearer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配置如下任意映射关系:5QI/QFI与PPPP的映射关系,5QI中priority level与PPPP的映射关系,Uu DRB QoS与PPPP的映射关系,Uu DRB标识或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其中,Uu DRBQoS为DRB level QoS参数,如5QI、GFBR/MFBR、AMBR等。
上述映射关系可以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配置,或者由邻近服务ProSe或V2X控制功能配置,或者由OAM配置,或者由协议定义。
在一示例中,中继UE获取的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之一:根据如下之一的映射关系实现中继数据转发:中继Uu回传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远端UE的Uu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远端UENR Uu承载与LTE 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也即,为了支持relay UE数据转发,可配置如下任意映射关系:relay BH bearer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remote UE UuDRB与relay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远端UE NRUu承载与LTE 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可以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配置,或者由邻近服务ProSe或V2X控制功能配置,或者由OAM配置,或者由协议定义。可选的,relay UE获取remote UE的NR Uu DRB与LTE PC5 bearer之间的映射关系,可由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OAM配置或协议定义。
在一示例中,第二通信制式为LTE,第一通信制式为NR,远端UE的Uu承载为LTE Uu承载,PC5 RLC承载为NR PC5 RLC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为LTE Uu回传承载。也即,如图9所示,UE1与relay UE之间为NR PC5,relay UE连接到LTE基站,relay UE与基站之间为LTEUu,UE1通过relay UE连接到该LTE基站,UE1 Uu为LTE Uu。
在一示例中,远端UE LTE Uu承载与NR 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QCI与PQI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或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标识的映射关系。
也即,Remote UE处需考虑LTE Uu DRB与NR PC5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可配置如下任意映射关系:QCI与PQI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或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标识的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可以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配置,或者由邻近服务ProSe或V2X控制功能配置,或者由OAM配置,或者由协议定义。
在一示例中,中继UE获取的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QCI与PQI的映射关系,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与中继Uu回传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Uu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PQI与中继Uu回传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LTEUu承载与NR 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也即,为了支持relay UE数据转发,可配置如下任意映射关系:QCI与PQI的映射关系,PC5 BH bearer逻辑信道优先级与relay BH bearer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remote UE Uu DRB与relay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QCI与PC5 BH bearer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PQI与relay BH bearer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LTE Uu承载与NR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可以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配置,或者由邻近服务ProSe或V2X控制功能配置,或者由OAM配置,或者由协议定义。可选的,relay UE获取remoteUE的LTE Uu DRB与NR PC5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可由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OAM配置或协议定义。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适用于NR系统的sidelink中继通信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转发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执行,该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集成在通信设备中,通信设备可以是层2UE-to-UE relay通信的中继UE。
如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层2UE-to-UErelay通信,包括:
S310、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S320、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源UE与目标UE通过中继UE进行数据转发。对于L2 UE-to-UE relay,源UE与目标UE可通过relay UE建立单播连接(L2 link/PC5-S link/unicast link establishment),以及进行PC5 RRC信令交互,并且维护端到端的PDCP。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源UE将数据包映射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RLC承载发送给中继UE,中继UE接收并解析数据包,识别与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E与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上发送给目标UE,由此实现了适用于5G/NR系统的源通信设备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中继数据转发。
考虑到relay UE可能同时服务于多个远端UE对,发送UE在发送数据给relay UE时,需要指示目标remote UE;relay UE在转发数据给目标remote UE时,需要指示源发送remote UE;并且接收UE/目标UE需要能够识别从PC5 BH bearer上接收的数据对应哪个SLRB并递交到相应PDCP实体。因此,源UE与relay UE和/或relay UE与目标UE之间需要适配层进行数据路由处理。L2UE-to-UE relay控制面协议栈如图11所示,用户面协议栈如图12所示。
假设UE1为源发送UE,UE3为目标UE,UE1与relay UE之间称为access BH,relay UE与UE3之间为relay BH,控制面及用户面数据路由处理如下:
UE1通过relay UE转发到不同目标UE的具有相同/相近信令优先级或类似QoS的信令或数据可以映射到同一access BH bearer发送给relay UE;来自于不同的remote UE的经relay UE发送给同一目标UE的具有相同/相近信令优先级或类似QoS的信令或数据可以映射到同一relay BH bearer发送给目标UE。
对于控制面数据,UE1生成针对源目标UE对(pair){UE1,UE3}的PC5-S/PC5 RRC信令消息,并基于承载配置将信令消息映射到相应源目标UE pair的SL SRB的PDCP entity,执行PDCP层操作,如头压缩、加密、完保、包封装等。对于用户面数据,UE1高层针对源目标UEpair{UE1,UE3}之间的数据进行QoS处理,经QoS规则得到QoS流(flow),并将QoS flow数据递交到AS层相应源目标UE pair的SDAP实体,SDAP层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SL DRB配置及QoS flow到SL DRB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应SL DRB的PDCP实体,执行PDCP层操作,如头压缩、加密、完保、包封装等。
在一示例中,所述数据包在被所述源UE映射到PC5 RLC承载之前,还包括: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递交至适配层进行处理;其中,适配层处理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适配层包头包含以下至少之一:目标UE标识,源UE标识,sidelink承载标识,信令承载优先级,PQI或PFI或5QI或QFI。
其中,该适配层包头指的是源UE适配层为数据包添加的适配层包头。如果UE1的发送PC5-S/PC5-RRC消息的SL SRB或发送数据的SL DRB与access BH bearer是一对一映射,则该适配层包头中可仅携带目标UE标识;如果UE1的发送PC5-S/PC5-RRC消息的SL SRB或发送数据的SL DRB与access BH bearer是多对一映射(多个SL SRB/DRB可映射到同一accessBH bearer),则该适配层包头中携带目标UE标识和SL SRB/DRB标识;可选的,该适配层包头中携带信令承载优先级或数据包对应的PQI/PFI/5QI/QFI,可用于relay UE进行relay BHbearer映射。
在一示例中,在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之前,还包括: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经适配层进行处理;其中,所述适配层处理包括,包括: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所述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源UE标识,目标UE标识,sidelink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标识或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sidelink承载优先级。
其中,该适配层包头指的是中继UE适配层为数据包添加的适配层包头。
具体的,UE1将SL PDCP PDU递交到适配层进行处理,将封装的适配层adapt PDU映射到与relay UE之间的access BH bearer(又称为PC5/SL backhaul/RLC bearer)上,经RLC/MAC/PHY处理之后发送给relay UE。Relay UE接收UE1发送的数据包并解析到适配层,通过适配层包头中的信息识别目标UE,并且识别数据包对应的SL SRB/DRB,然后将解析的数据包重新经适配层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将适配层封装的adapt PDU映射到与目标UE之间的relay BH bearer发送给目标UE。目标UE收到后,对数据包进行解析,识别数据包对应的源发送UE及SL承载(SL SRB/DRB),并将数据包递交到相应源目标UE pair的SL承载的接收PDCP entity,如果接收的是源UE发送的控制面信令,目标UE进一步将其递交到RRC层/PC5-S处理,如果接收的是源UE的用户面数据,目标UE进一步将数据包递交到SDAP层及应用层。
可选的,源发送UE基于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的或预配置的SL SRB/DRB与accessBH bearer的映射关系或SL SRB/DRB与LCID(LCID关联的access BH bearer)的映射关系,如SL SRB0映射到LCID1关联的access BH bearer,SL SRB1映射到LCID2关联的access BHbearer,以此类推,将封装的适配层adapt PDU映射到与relay UE之间的access BHbearer。
在一示例中,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包括:
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的sidelink承载,其中,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的sidelink承载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通过适配层包头中的sidelink承载标识来识别;
通过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的或预配置的sidelink承载与PC5 RLC承载或与LCID的映射关系来识别;
通过源UE基于PC5 RRC信令通知中继UE的sidelink承载与PC5 RLC承载或与LCID的映射关系来识别。
具体地,UE1通过PC5 RRC信令通知relay UE,SL SRB/DRB与access BH bearer/LCID的映射关系;具体地,UE1发送给relay UE的PC5 RRC配置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之一:源UE标识,目标UE标识,每个SL SRB/DRB关联的access BH bearer/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的方式,也即将适配层封装的adapt PDU映射到与目标UE之间的relay BH bearer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中继UE基于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如基于承载标识的映射,或基于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将转发的数据包映射到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PC5 RLC承载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到相同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sidelink承载标识或信令承载优先级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sidelink承载标识或承载优先级,及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sidelink承载或承载优先级与LCID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应LCID关联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5QI或PQI或PF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5QI或PQI或PFI或QFI与中继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回传承载。
目标UE收到数据包后对数据包进行解析,识别数据包对应的源发送UE及SL承载(SL SRB/DRB)的方式如下:
如果配置的是一对一映射,目标UE根据接收的relay BH bearer可识别源UE及SL承载;
根据适配层包头中的信息,如源UE标识、SL SRB标识/优先级或access BH bearer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来识别源UE及SL承载;
根据适配层包头中的信息,如源UE标识、SL DRB标识,来识别源UE及SL承载;
根据适配层包头中的信息,如源UE标识、5QI/PQI/PFI/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SL DRB与5QI/PQI/PFI/QFI的映射关系,来识别源UE及SL承载。
综上所述,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access BH link上的适配层包头可携带以下至少之一:目标UE标识,SL承载标识,承载优先级,数据包对应的PQI/PFI/5QI/QFI;relay UE与目标UE之间的relay BH link上的适配层包头可携带以下至少之一:源UE标识,SL承载标识,access BH bearer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承载优先级,数据包对应的PQI/PFI/5QI/QFI。
可选的,为保证端到端时延(end-to-end latency),可考虑源UE在适配层包头中携带时间戳信息,并且relay UE在转发数据时在适配层包头中保留该时间戳信息,则目标UE在接收到数据后,可根据源UE的时间戳信息及当前时间确定端到端时延。或者,由源UE自己或其基站基于业务时延需求配置access BH bearer和relay BH bearer各自需满足的时延(即各PC5 BH link上的时延),可体现在配置适配层包丢弃定时器discard timer,如果在当前定时器超时数据包仍未传输,则丢弃该数据包。
其中,源UE标识、目标UE标识为以下之一:L2 ID,或源UE与目标UE协商分配的标识,或relay UE为源UE和目标UE分配的本地标识,或应用层标识。
针对多跳relay的情况,如图13所示,relay UE1在将UE1发送给UE3的数据转发给relay UE2时,relay UE2需要知道来自于哪个源UE以及发送到哪个目标UE,因此relay UE1与relay UE2之间的PC5 BH link(可称为intermediate relay BH)上的适配层包头中需要至少携带源UE标识和目标UE标识。此外,如上所述,为了relay UE2或最终UE3能识别相应的SL承载,适配层包头中可携带SL承载标识;可选的,为了辅助relay UE2进行承载映射,适配层包头中可携带承载优先级/数据包对应的PQI/PFI/5QI/QFI等。
可选的,若UE1可通过access BH link(UE1与relay UE1之间)发送不同源UE ID到不同目标UE ID的数据,则UE1适配层还需携带源UE标识;同理,relay UE2与目标UE3之间的适配层还需携带目标UE标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源UE、中间各relay UE、目标UE之间的适配层包头格式相同,携带相同的信息,至少都需要携带源UE标识和目标UE标识。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适用于NR系统的sidelink中继通信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转发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执行,该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集成在通信设备中,通信设备可以是层2UE-to-UE relay通信的中继UE。
如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层2UE-to-UErelay通信,包括:
S410、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指的是基站为中继UE进行中继通信的配置信息,可以是承载配置信息。
S420、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中继UE根据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完成承载配置建立之后,即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中继数据转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中继UE接收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以使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完成配置后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中继数据转发,以此实现了适用于5G/NR系统的源通信设备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中继数据转发。
具体的,在中继UE获取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中继UE向基站上报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所述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源UE与目标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
具体的,基站接收中继UE上报的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基于所述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为中继UE进行中继通信配置,将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中继UE,其中,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之一:中继UE与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回传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进一步的,上述中继通信方法还包括:
源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
源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通过中继UE与目标UE通信。
具体的,在源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之前,源UE向基站上报直通链路终端信息,所述直通链路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指示,目标UE标识,与目标UE标识对应的QoS流信息,中继UE标识。
具体的,基站接收源UE上报的直通链路终端信息,基于所述直通链路终端信息为源UE进行中继通信配置,将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中继UE,其中,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源UE到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与源UE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包括以下任一:目标UE标识,承载标识或索引,QoS flow到sidelink承载的映射,是否携带SDAP子头,PDCP配置,关联的源UE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标识或索引。
具体的,在源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通过中继UE与目标UE通信之前,源UE通过PC5 RRC信令与中继UE交互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源UE与目标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和/或,
通过中继UE转发PC5 RRC信令与目标UE交互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假设UE1处于gNB1下RRC连接态,UE3处于无覆盖,UE1寻找到一个relay UE,并通过relay UE与UE3进行通信,relay UE处于gNB2下RRC连接态。
如图15所示,UE1通过relay UE发现UE3,UE1与relay UE、relay UE与UE3分别建立L2 link用于数据转发,PC5-S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指示中继转发,并且UE1与UE3通过relayUE建立L2 link,交互业务类型及QoS信息service/QoS info。
UE1向基站发送sidelink UE Information,上报通信的目标UE及relay UE及QoS信息,即sidelink UE Information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信息:目标UE标识(如UE3标识),与目标UE标识的QoS flow信息,relay UE标识,其中,QoS flow信息包括以下任意组合:PFI,PQI,GFBR/MFBR,通信范围(range)。
gNB1基于UE1上报的信息进行承载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 BH bearer配置,源UE-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与源UE-relay UE之间的PC5 BH bearer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包括以下任一:目标UE标识,承载标识/索引,QoS flow到SL DRB的映射,是否携带SDAP子头,PDCP配置,关联的源UE-relay UE之间的PC5BH bearer标识/索引;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 BH bearer配置,包括以下任一:relay UE标识,PC5 BH bearer标识/索引,关联的源UE-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标识/索引,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组标识,逻辑信道优先级,RLC模式,RLC SN size,RLCAM轮询相关参数,PBR,BSD。可选的,gNB1发送给UE1的承载配置信息中包含的relay UE与目标UE之间的relay BH bearer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relay BH bearer标识/索引,RLC,逻辑信道,MAC相关配置。
UE1接收基站配置,并通过PC5 RRC信令与relay UE交互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 BH bearer配置。可选的,UE1通过PC5 RRC消息将UE1与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发送给relay UE,以便relay UE获取或配置relay BH bearer。其中,UE1与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目标UE标识(如UE3标识),与目标UE标识的QoS flow信息,relay UE标识。其中,QoS flow信息包括以下任意组合:PFI,PQI,GFBR/MFBR,通信范围range。可选的,UE1通过PC5 RRC消息将基站配置的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发送给relay UE。
Relay UE向其基站上报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UE1与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 BH bearer配置。其中,UE1与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来自于UE1通过PC5RRC消息发送给relay UE,或者携带在适配层包头中。
基站为relay UE配置relay UE与目标UE之间的relay BH bearer,以及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 BH bearer与relay BH bearer之间的映射关系。
Relay UE接收基站配置,并通过PC5 RRC信令与目标UE交互relay BH bearer配置。UE1接收基站配置后,通过relay UE转发PC5 RRC信令与UE3交互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图15中步骤8与步骤5-7并无时序限制,步骤8也可在步骤5之前。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配置于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中,该装置包括:第一数据接收模块510和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其中,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510,设置为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设置为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示例中,所述源通信设备为远端UE,所述目标通信设备为基站;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510,具体设置为中继UE接收远端UE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远端UE基于设定映射关系从Uu承载映射到所述远端UE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PC5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上传输给所述中继UE;
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具体设置为中继UE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并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承载上传输给所述基站。
在一示例中,远端UE从Uu承载映射到所述远端UE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到一一对应的PC5 RLC承载上;
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和/或递交到适配层,经适配层处理后映射到PC5 RLC承载上。
在一示例中,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和/或递交到适配层进行处理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所述适配层包头中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中继转发指示,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G服务质量标识5QI,QoS流标识QFI。
在一示例中,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具体设置为中继UE通过从基站获取的或预定义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一一映射关系,或者通过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来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承载上传输给所述基站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E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关联的Uu RLC承载上传输;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中继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上发送。
在一示例中,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具体设置为中继UE适配层为所述数据包添加包头并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所述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信息:远端UE标识,远端UE Uu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示例中,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的方式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中继UE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PC5 RLC承载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到相同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PC5适配层中包含的远端UE Uu承载优先级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PC5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5Q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5Q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
在一示例中,所述源通信设备为基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为远端UE;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510,具体设置为中继UE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基站从远端UE的Uu承载映射到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中继承载上发送给所述中继UE;
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具体设置为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远端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发送给所述远端UE。
在一示例中,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映射到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中继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E PDU会话关联的Uu RLC承载;
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数据包递交到适配层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并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其中,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远端UE标识,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QoS流标识QFI,PC5 RLC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远端UE之间的PC5RLC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若PC5 RLC承载为双向承载,则基于上行PC5 RLC承载到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进行反向映射;
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PC5 RLC承载;
基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承载优先级或逻辑信道优先级,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或优先级信息,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PC5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5Q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5QI或QFI与PC5 RLC承载的优先级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PC5 RLC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将数据包映射到PC5 RLC承载;
中继UE将解析的Uu口的数据包递交到PC5接口适配层进行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并映射到PC5 RLC承载传输;其中,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QFI。
在一示例中,所述远端UE标识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UE层2标识,部分UE层2标识,基站为远端UE配置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或本地标识,中继UE为远端UE配置的本地标识。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配置于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中,该装置包括:第二信息指示模块610和第二数据传输模块620,其中,
第二信息指示模块610,设置为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620,设置为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示例中,所述中继通信辅助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中继通信指示信息,中继UE指示,中继类型,以及服务的远端UE信息,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的通信制式,中继UE支持的PC5通信制式。在一示例中,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PC5 RLC承载配置,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信令转发承载指示、数据转发承载指示、承载标识、RLC模式、RLC配置、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优先级、逻辑信道组标识、逻辑信道相关配置。
所述PC5 RLC承载分为双向PC5 RLC承载和单向PC5 RLC承载,所述单向PC5 RLC承载配置包括sidelink承载发送或接收的相关参数,所述双向PC5RLC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RLC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其他RLC及逻辑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配置信息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转发基站为远端UE配置的远端通信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远端通信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Uu承载配置,PC5 RLC承载配置,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所述Uu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标识,QFI或5QI到Uu承载的映射,是否携带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包头,PDCP配置;
所述PC5 RLC承载分为双向PC5 RLC承载和单向PC5 RLC承载,所述单向PC5 RLC承载配置包括sidelink承载发送或接收的相关参数,所述双向PC5RLC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RLC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其他RLC及逻辑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
在一示例中,在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之后,所述基站向访问和移动管理功能AMF实体指示或更新所述中继UE与远端UE的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层2标识,远端UE无线接入网NG应用协议标识RAN NGAP ID,中继UE层2标识,中继UE RAN NGAP ID。
在一示例中,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为第一通信制式,中继UE与基站之间为第二通信制式,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基站建立RRC连接后,远端UE与基站之间为第二通信制式。
在一示例中,第一通信制式为LTE,第二通信制式为NR,远端UE的Uu承载为NR Uu承载,PC5 RLC承载为LTE PC5 RLC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为NR Uu回传承载。
在一示例中,远端UE NR Uu承载与LTE 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5QI或QFI与近距离通信分组优先级PPPP的映射关系,5QI中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Uu承载QoS与PPPP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
在一示例中,中继UE获取的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远端UE的Uu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远端UE NR Uu承载与LTE 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一示例中,第二通信制式为LTE,第一通信制式为NR,远端UE的Uu承载为LTE Uu承载,PC5 RLC承载为NR PC5 RLC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为LTE Uu回传承载。
在一示例中,远端UE LTE Uu承载与NR 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QCI与PQI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或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标识的映射关系。
在一示例中,中继获取的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QCI与PQI的映射关系,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与中继Uu回传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Uu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PQI与中继Uu回传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LTEUu承载与NR 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一示例中,所述映射关系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配置,或者由邻近服务ProSe或V2X控制功能配置,或者由OAM配置,或者由协议定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配置于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中,该装置包括:第三数据接收模块710和第三数据转发模块720,其中,
第三数据接收模块710,设置为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第三数据转发模块720,设置为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示例中,源UE适配层处理模块,设置为所述数据包在被所述源UE映射到PC5RLC承载之前,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递交至适配层进行处理;其中,适配层处理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适配层包头包含以下至少之一:目标UE标识,源UE标识,sidelink承载标识,信令承载优先级,PQI或PFI或5QI或QFI。
在一示例中,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包括:
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的sidelink承载,其中,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的sidelink承载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通过适配层包头中的sidelink承载标识来识别;
通过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的或预配置的sidelink承载与PC5 RLC承载或与LCID的映射关系来识别;
通过源UE基于PC5 RRC信令通知中继UE的sidelink承载与PC5 RLC承载或与LCID的映射关系来识别。
在一示例中,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E基于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转发的数据包映射到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PC5 RLC承载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到相同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sidelink承载标识或信令承载优先级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sidelink承载标识或承载优先级,及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sidelink承载或承载优先级与LCID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应LCID关联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5QI或PQI或PF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5QI或PQI或PFI或QFI与中继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回传承载。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中继UE适配层处理模块,设置为在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之前,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经适配层进行处理;其中,所述适配层处理包括,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所述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源UE标识,目标UE标识,sidelink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标识或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sidelink承载优先级。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可以配置于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中,该装置包括:第四信息获取模块810和第四数据转发模块820,其中,
第四信息获取模块810,设置为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第四数据转发模块820,设置为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中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中继UE上报模块,设置为在中继UE获取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之前,中继UE向基站上报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所述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源UE与目标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
在一示例中,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之一:中继UE与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回传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源UE中继通信配置模块,设置为源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源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通过中继UE与目标UE通信。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源UE上报模块,设置为在源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之前,源UE向基站上报直通链路终端信息,所述直通链路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指示,目标UE标识,与目标UE标识对应的QoS流信息,中继UE标识。
在一示例中,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源UE到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与源UE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包括以下任一:目标UE标识,承载标识或索引,QoS flow到sidelink承载的映射,是否携带SDAP子头,PDCP配置,关联的源UE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标识或索引。
在一示例中,还包括承载配置交互模块,设置为在源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通过中继UE与目标UE通信之前,源UE通过PC5 RRC信令与中继UE交互源UE与relay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源UE与目标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和/或,通过中继UE转发PC5 RRC信令与目标UE交互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10和存储器920;该通信设备的处理器91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20中以一个处理器910为例;存储器920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10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10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或者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
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器910、存储器92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20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9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中的第一数据接收模块510和第一数据转发模块520,再例如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中的第二信息指示模块610和第二数据传输模块620),又如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中的第三数据接收模块710和第三数据转发模块720,再例如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中的第四信息获取模块810和第四数据转发模块820)。存储器9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9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9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9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通信节点。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或者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
其中,一种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一种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一种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一种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术语用户终端涵盖任何适合类型的无线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便携数据处理装置、便携网络浏览器或车载移动台。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实体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光盘(Compact Disk,CD))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通过示范性和非限制性的示例,上文已提供了对本申请的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但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来考虑,对以上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调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恰当范围将根据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43)

1.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UE到网络中继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通信设备为远端UE,所述目标通信设备为基站;
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中继UE接收远端UE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远端UE基于设定映射关系从Uu承载映射到所述远端UE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PC5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上传输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包括:
中继UE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并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承载上传输给所述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远端UE从Uu承载映射到所述远端UE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到一一对应的PC5 RLC承载上;
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和/或递交到适配层,经适配层处理后映射到PC5 RLC承载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远端UE将Uu承载数据包映射和/或递交到适配层进行处理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所述适配层包头中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中继转发指示,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G服务质量标识5QI,QoS流标识QFI。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包括:
中继UE通过从基站获取的或预定义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一一映射关系,或者通过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来识别所述数据包所属的远端UE的Uu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承载上传输给所述基站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E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关联的UuRLC承载上传输;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中继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上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上,包括:
中继UE适配层为所述数据包添加包头并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所述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信息:远端UE标识,远端UE Uu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的方式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中继UE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PC5 RLC承载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到相同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PC5适配层中包含的远端UE Uu承载优先级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Uu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PC5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5Q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5Q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Uu回传承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通信设备为基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为远端UE;
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中继UE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基站从远端UE的Uu承载映射到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中继承载上发送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包括: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远端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发送给所述远端UE。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映射到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UE之间的中继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数据包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E PDU会话关联的UuRLC承载;
基站将远端UE的Uu承载数据包递交到适配层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并映射到专用于数据转发的中继Uu回传承载,其中,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远端UE标识,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QoS流标识QFI,PC5 RLC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远端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上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若PC5 RLC承载为双向承载,则基于上行PC5 RLC承载到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进行反向映射;
基于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PC5 RLC承载;
基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承载优先级或逻辑信道优先级,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或优先级信息,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5Q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或预定义的5QI或QFI与PC5 RLC承载的优先级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PC5 RLC承载;
中继UE基于适配层包头中的PC5 RLC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将数据包映射到PC5RLC承载;
中继UE将解析的Uu口的数据包递交到PC5接口适配层进行处理,添加适配层包头,并映射到PC5 RLC承载传输;其中,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远端UE的Uu承载标识或索引,远端UE的Uu承载优先级,5QI,QFI。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UE标识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UE层2标识,部分UE层2标识,基站为远端UE配置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或本地标识,中继UE为远端UE配置的本地标识。
13.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通信辅助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中继通信指示,中继UE指示,中继类型,服务的远端UE信息,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的通信制式,中继UE支持的PC5通信制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PC5 RLC承载配置,承载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中继Uu回传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信令转发承载指示、数据转发承载指示、承载标识、RLC模式、RLC配置、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优先级、逻辑信道组标识、逻辑信道相关配置;
所述PC5 RLC承载分为双向PC5 RLC承载和单向PC5 RLC承载,所述单向PC5 RLC承载配置包括sidelink承载发送或接收的相关参数,所述双向PC5RLC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RLC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其他RLC及逻辑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中继Uu回传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远端UE的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PC5 RLC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继UE转发基站为远端UE配置的远端通信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远端通信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Uu承载配置,PC5 RLC承载配置,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所述Uu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标识,QFI或5QI到Uu承载的映射,是否携带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包头,PDCP配置;
所述PC5 RLC承载分为双向PC5 RLC承载和单向PC5 RLC承载,所述单向PC5 RLC承载配置包括sidelink承载发送或接收的相关参数,所述双向PC5RLC承载配置至少包括下述之一:RLC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其他RLC及逻辑信道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Uu承载与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承载或逻辑信道标识映射,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之后,所述基站向访问和移动管理功能AMF实体指示或更新所述中继UE与远端UE的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层2标识,远端UE无线接入网NG应用协议标识RAN NGAP ID,中继UE层2标识,中继UE RAN NGAP ID。
1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为第一通信制式,中继UE与基站之间为第二通信制式,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基站建立RRC连接后,远端UE与基站之间为第二通信制式。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通信制式为LTE,第二通信制式为NR,远端UE的Uu承载为NR Uu承载,PC5 RLC承载为LTE PC5RLC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为NRUu回传承载。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远端UE NR Uu承载与LTE 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5QI或QFI与近距离通信分组优先级PPPP的映射关系,5QI中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Uu承载QoS与PPPP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获取的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之一:中继Uu回传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与PPPP的映射关系,远端UE的Uu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5QI或QFI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远端UE NR Uu承载与LTE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通信制式为LTE,第一通信制式为NR,远端UE的Uu承载为LTE Uu承载,PC5 RLC承载为NR PC5RLC承载,中继Uu回传承载为LTEUu回传承载。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远端UE LTE Uu承载与NR 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QCI与PQI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或优先级或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Uu承载标识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标识的映射关系。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获取的承载映射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之一:
QCI与PQI的映射关系,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与中继Uu回传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Uu承载与中继Uu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QCI与PC5 RLC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PQI与中继Uu回传承载逻辑信道优先级的映射关系,远端UE LTE Uu承载与NR PC5 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25.根据权利要求20-21、23-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由基站配置,或者为预配置,或者由邻近服务ProSe或V2X控制功能配置,或者由OAM配置,或者由协议定义。
26.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在被所述源UE映射到PC5RLC承载之前,还包括: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递交至适配层进行处理;其中,适配层处理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适配层包头包含以下至少之一:目标UE标识,源UE标识,sidelink承载标识,信令承载优先级,PQI或PFI或5QI或QFI。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包括:
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的sidelink承载,其中,中继UE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的sidelink承载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通过适配层包头中的sidelink承载标识来识别;
通过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的或预配置的sidelink承载与PC5 RLC承载或与LCID的映射关系来识别;
通过源UE基于PC5 RRC信令通知中继UE的sidelink承载与PC5 RLC承载或与LCID的映射关系来识别。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的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之一:中继UE基于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转发的数据包映射到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PC5 RLC承载的逻辑信道优先级映射到相同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sidelink承载标识或信令承载优先级映射到相同承载或逻辑信道优先级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sidelink承载标识或承载优先级,及协议定义的或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sidelink承载或承载优先级与LCID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相应LCID关联的中继回传承载;
中继UE基于接收的适配层包头中包含的5QI或PQI或PFI或QFI,及基站配置或预配置的5QI或PQI或PFI或QFI与中继回传承载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包映射到中继回传承载。
30.根据权利要求26、27、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之前,还包括:
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经适配层进行处理;其中,所述适配层处理包括,包括:
添加适配层包头,其中,所述适配层包头至少包括下述之一:源UE标识,目标UE标识,sidelink承载标识,PC5 RLC承载标识或关联的逻辑信道标识,sidelink承载优先级。
31.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继UE获取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中继UE向基站上报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所述转发业务数据相关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源UE与目标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中继UE与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与中继回传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源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
源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通过中继UE与目标UE通信。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源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源UE向基站上报直通链路终端信息,所述直通链路终端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远端UE指示,目标UE标识,与目标UE标识对应的QoS流信息,中继UE标识。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至少包括下述之一:
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配置,源UE到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与源UE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包括以下任一:目标UE标识,承载标识或索引,QoS flow到sidelink承载的映射,是否携带SDAP子头,PDCP配置,关联的源UE到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标识或索引。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源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二配置信息通过中继UE与目标UE通信之前,还包括:
源UE通过PC5 RRC信令与中继UE交互源UE与relay UE之间的PC5RLC承载配置,源UE与目标UE3之间的待传输业务QoS信息,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和/或,
通过中继UE转发PC5 RRC信令与目标UE交互源UE与目标UE之间的端到端sidelink承载配置。
38.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设置为中继UE接收被源通信设备映射到所述源通信设备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承载上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包括远端UE或基站;
第一数据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目标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上,并传输给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对应地包括基站或远端UE。
39.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网络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信息指示模块,设置为中继UE向基站指示中继通信辅助信息;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设置为中继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中继通信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40.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数据接收模块,设置为中继UE接收源UE发送给目标UE的数据包,其中,所述数据包被所述源UE映射到所述源UE与中继UE之间的PC5 RLC承载发送给所述中继UE;
第三数据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解析所述数据包,识别与所述数据包对应的目标UE,将所述数据包映射到所述中继UE与所述目标UE之间的中继回传承载,发送给所述目标UE。
41.一种sidelink中继通信装置,配置于应用于UE到UE中继通信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四信息获取模块,设置为中继UE获取基站发送的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
第四数据转发模块,设置为中继UE根据所述中继通信第一配置信息为源UE和目标UE进行数据转发。
42.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3-25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26-30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31-37任一所述的方法。
43.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3-25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26-30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31-37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010091525.6A 2020-02-13 2020-02-13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19018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1525.6A CN111901847A (zh) 2020-02-13 2020-02-13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EP21754116.8A EP4106410A4 (en) 2020-02-13 2021-01-13 SIDELINK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CA3167947A CA3167947A1 (en) 2020-02-13 2021-01-13 Sidelink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US17/799,626 US20230073469A1 (en) 2020-02-13 2021-01-13 Sidelink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PCT/CN2021/071419 WO2021159906A1 (zh) 2020-02-13 2021-01-13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KR1020227031495A KR20220140605A (ko) 2020-02-13 2021-01-13 Sidelink 릴레이 통신 방법, 장치, 설비 및 매체
BR112022015948A BR112022015948A2 (pt) 2020-02-13 2021-01-13 Método e aparelho de comunicação de relé de link lateral, dispositivo e meio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1525.6A CN111901847A (zh) 2020-02-13 2020-02-13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1847A true CN111901847A (zh) 2020-11-06

Family

ID=73169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1525.6A Pending CN111901847A (zh) 2020-02-13 2020-02-13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3469A1 (zh)
EP (1) EP4106410A4 (zh)
KR (1) KR20220140605A (zh)
CN (1) CN111901847A (zh)
BR (1) BR112022015948A2 (zh)
CA (1) CA3167947A1 (zh)
WO (1) WO2021159906A1 (zh)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9906A1 (zh) * 2020-02-13 2021-08-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220007445A1 (en) * 2020-07-01 2022-01-06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ue-to-ue relay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012274A1 (zh) * 2020-07-14 2022-01-2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副链路中继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017348A1 (zh) * 2020-07-24 2022-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信令无线承载配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080836A (zh) * 2021-09-30 2022-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切换辅助信息的方法、切换方法、装置及介质
WO2022073431A1 (zh) * 2020-10-09 2022-04-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2120653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WO2022135336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夏普株式会社 QoS分割和携带方法、对象侧QoS确定方法及UE
WO2022151295A1 (zh) * 2021-01-14 2022-07-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包时延预算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2165719A1 (zh) * 2021-02-04 2022-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2165702A1 (en) * 2021-02-04 2022-08-11 Lenovo (Beijing)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hannel access priority determination for sidelink transmission
WO2022205349A1 (zh) * 2021-04-01 2022-10-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2213234A1 (en) * 2021-04-05 2022-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in l2 relay
WO2022217540A1 (zh) * 2021-04-15 2022-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222202A1 (zh) * 2021-04-20 2022-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WO2022232959A1 (en) * 2021-05-03 2022-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node identifier update
CN115603882A (zh) * 2021-07-09 2023-01-1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Tw) 用于支持ue到网络中继的无线电承载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WO2023283804A1 (zh) * 2021-07-13 2023-01-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WO2023005887A1 (zh) * 2021-07-28 2023-02-0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QoS参数配置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005519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011411A1 (zh) * 2021-08-03 2023-02-0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重配失败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3044826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Apple Inc. User equipment aggregation for uplink communications
WO2023060435A1 (zh) * 2021-10-12 2023-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65999A1 (zh) * 2021-10-20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3066062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3088118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3131013A1 (zh) * 2022-01-07 2023-07-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信息传输设备
WO2023213285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夏普株式会社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23236931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和终端
WO2023241670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端到端通信建立方法及系统
WO2024021997A1 (zh) * 2022-07-29 2024-02-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到终端中继场景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EP4351192A4 (en) * 2021-06-30 2024-05-22 Huawei Tech Co Ltd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38894B2 (en) * 2020-04-08 2023-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lity of service or priority configuration for relay user equipment
CN113543367B (zh) * 2020-04-20 2024-04-0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52092A1 (en) * 2020-09-14 2022-03-1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layer 2 ue-to-network relay
CN114513866A (zh) * 2020-11-16 2022-05-17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Uu无线电承载到pc5无线电链路控制承载映射的方法和设备
CN115842786A (zh) * 2021-09-14 2023-03-2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782316B (zh) * 2022-03-15 2024-03-26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的侧链路适配层的方法和设备
WO2024001993A1 (en) * 2022-06-28 2024-01-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relaying for a remote ue using an ideal backhaul link
KR20240008232A (ko) * 2022-07-11 2024-01-18 아서스 테크놀러지 라이센싱 아이엔씨.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qos(quality of service) 플로우 설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2512A (zh) * 2015-04-09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承载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7014716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Intel IP Corporation Layer 2 relay protocols and mobility relay method
CN108307536B (zh) * 2016-08-11 2023-04-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方法和设备
CN108307472B (zh) * 2016-08-12 2023-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CN108391285B (zh) * 2017-02-03 2023-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数据转发方法及装置
US11310707B2 (en) * 2018-04-13 2022-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cilitating quality of service flow remapping utilizing a 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 layer
CN111901847A (zh) * 2020-02-13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ed B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9906A1 (zh) * 2020-02-13 2021-08-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220007445A1 (en) * 2020-07-01 2022-01-06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ue-to-ue relay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871465B2 (en) 2020-07-01 2024-01-09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UE-to-UE relay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012274A1 (zh) * 2020-07-14 2022-01-2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副链路中继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017348A1 (zh) * 2020-07-24 2022-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信令无线承载配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073431A1 (zh) * 2020-10-09 2022-04-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2120653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WO2022135336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夏普株式会社 QoS分割和携带方法、对象侧QoS确定方法及UE
WO2022151295A1 (zh) * 2021-01-14 2022-07-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包时延预算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2165719A1 (zh) * 2021-02-04 2022-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2165702A1 (en) * 2021-02-04 2022-08-11 Lenovo (Beijing)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hannel access priority determination for sidelink transmission
EP4262322A4 (en) * 2021-02-04 2024-02-14 Huawei Tech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2205349A1 (zh) * 2021-04-01 2022-10-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2213234A1 (en) * 2021-04-05 2022-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in l2 relay
WO2022217540A1 (zh) * 2021-04-15 2022-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222202A1 (zh) * 2021-04-20 2022-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WO2022232959A1 (en) * 2021-05-03 2022-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node identifier update
US11824622B2 (en) 2021-05-03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node identifier update
EP4351192A4 (en) * 2021-06-30 2024-05-22 Huawei Tech Co Ltd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5603882A (zh) * 2021-07-09 2023-01-1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Tw) 用于支持ue到网络中继的无线电承载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WO2023283804A1 (zh) * 2021-07-13 2023-01-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WO2023005887A1 (zh) * 2021-07-28 2023-02-0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QoS参数配置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005519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011411A1 (zh) * 2021-08-03 2023-02-0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重配失败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3044826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Apple Inc. User equipment aggregation for uplink communications
CN114080836A (zh) * 2021-09-30 2022-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切换辅助信息的方法、切换方法、装置及介质
WO2023060435A1 (zh) * 2021-10-12 2023-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65999A1 (zh) * 2021-10-20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3066062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3088118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3131013A1 (zh) * 2022-01-07 2023-07-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信息传输设备
WO2023213285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夏普株式会社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23236931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和终端
WO2023241670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端到端通信建立方法及系统
WO2024021997A1 (zh) * 2022-07-29 2024-02-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到终端中继场景下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06410A1 (en) 2022-12-21
EP4106410A4 (en) 2024-02-28
BR112022015948A2 (pt) 2022-10-04
US20230073469A1 (en) 2023-03-09
CA3167947A1 (en) 2021-08-19
KR20220140605A (ko) 2022-10-18
WO2021159906A1 (zh)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01847A (zh) sidelink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210112471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fronthaul interface, method for performing access for a u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for a ue, data forward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20220217575A1 (en) Side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307536B (zh) 一种路由方法和设备
CN106162930B (zh) 在设备直通系统中承载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US1191744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417695A (zh) 一种通信路径转换方法及设备
CN112512080A (zh) 流量控制、链路状态通知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EP3952398B1 (en) Radio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9787791B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036614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14511168A (ja) 移動体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方法
US20150312942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Through Control Plane Signaling
CN108366355B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终端以及基站
WO2017118191A1 (zh)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190504A1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200162854A1 (en) Ser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4189949A (zh) 用于第2层ue到网络中继的连接建立方法与设备
CN115699816A (zh) 用于在双连接下进行侧行链路中继通信的方法
CN113973399A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026706A1 (zh) 一种f1接口管理方法及装置
US20230247418A1 (en) Network edge comput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22257811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EP413203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135329B (zh) 参数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