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3095A -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3095A
CN111523095A CN202010244564.5A CN202010244564A CN111523095A CN 111523095 A CN111523095 A CN 111523095A CN 202010244564 A CN202010244564 A CN 202010244564A CN 111523095 A CN111523095 A CN 111523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application
task
information
exec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45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23095B (zh
Inventor
张亚男
周轩
龙嘉裕
彭玉卓
李栋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4456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30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3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3095A/zh
Priority to US17/916,500 priority patent/US20230185889A1/en
Priority to EP21778822.3A priority patent/EP411684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1568 priority patent/WO202119708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23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3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35Tracking the activity of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4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6Markers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ession, e.g. session cookie or URL-en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一设备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第一设备通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在第一设备需要通过第一应用与该目标用户联系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应用直接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避免了使用第一设备的用户在该第一设备的第一应用上查找该目标用户,提高了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并且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每个人拥有的电子设备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同时使用多个电子设备的场景也越来越普遍,如用户在使用手机与联系人沟通时,可能还会通过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与该联系人沟通,用户在通过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与该联系人沟通时,需要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上再次查找该联系人,十分不便,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提高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该方法提高了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
第一方面,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一设备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因此,第一设备通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在第一设备需要与该目标用户联系时,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避免了使用第一设备的用户在该第一设备上查找该目标用户,提高了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二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包括:根据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和/或该第二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当在第一设备端获取到第二设备的正在沟通的联系人时,第一设备可以调用第二设备上匹配好的联系人的可用的通讯软件,这种方式不需要每个设备独立做联系人的匹配,减小了设备计算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与该第二设备通过同一身份识别号ID或同一身份的关联ID进行关联。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包括:根据用户登陆的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通过第一设备判断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是否相同,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时,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数据可以共享,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不相同时,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数据不可以共享,进而确保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与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相同。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包括: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设备接收该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该第二设备将该匹配关系发送给该第一设备。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方法,第一设备获取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一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二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通过该第二应用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包括:
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系统,包括:第二设备正在执行任务,该任务的对象为目标用户;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一设备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通过该当前使用的应用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二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更新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包括:根据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更新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和/或该第二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包括:根据登陆的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为第一设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收发单元,用于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该收发单元还用于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具体用于: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具体用于: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还用于: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当前使用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与该第二设备通过同一身份识别号ID或同一身份的关联ID进行关联。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用户登陆的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与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相同。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设备,该设备为第二设备,包括: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收发单元,还用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该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收发单元还用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用于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该收发单元将该匹配关系发送给该第一设备。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一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发送单元,用于通过该第二应用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七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第一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七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还用于:建立该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处理器用于从该通信接口调用并运行指令,当该处理器执行该指令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或源于其他的指令。当该指令被执行时,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关联设备状态跨设备交互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a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
图3b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
图3c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
图4a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
图4b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
图4c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示出了一种基于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场景图。
图7a示出了基于正在微信对话的联系人,快速在平板上继续对话的示意性框图。
图7b示出了基于正在微信对话的联系人,快速在电脑上继续对话的示意性框图。
图8a示出了在智能手表上控制音响音乐的示意性框图。
图8b示出了在手机上控制音响音乐的示意性框图。
图8c示出了在智能手表或手机上的悬浮球控制电视视频的示意性框图。
图9a示出了在平板上继续手机上处理的文档的示意性框图。
图9b示出了在电脑上继续手机上处理的文档的示意性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以及后续演进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
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应用场景100的示意图。在图1中包括智能手机110、智能手表120、电脑130和平板140。其中,智能手机110、智能手表120、电脑130和平板140已经进行关联,关联的方式可以是用户通过同一账号进行登录,或者用户通过不同账号登录,但这些不同账号是关联账号,如该不同账号对应同一身份确认信息,又如该不同账号之间互相绑定,又或者,关联的方式可以是不同的无关联账号,但是是在同一个无线局域网内,或着同一个蓝牙网络中,或者是通过WiFi直连。
应理解,图1所示的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更多的节点,例如其他终端设备,图1所示的系统中包括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上述各种形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在图中不再一一示出。
现有技术中,每个人拥有的电子设备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同时使用多个电子设备的场景也越来越普遍,用户在使用手机与联系人沟通时,可能还会通过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与该联系人沟通,用户在通过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与该联系人沟通时,需要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上再次查找该联系人,十分不便,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
下面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关联设备状态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关联设备状态跨设备交互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200可以应用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当然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通信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终端设备作为执行方法的执行主体为例,对方法进行说明。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执行方法的执行主体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
如图2所示,图2中示出的方法200可以包括S201至S210。下面结合图2详细说明方法200中的各个步骤。
S210,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S220,该第一设备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
S230,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更新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S240,该第一设备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在S210中,该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一设备判断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数据可以共享,该第一设备可以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如果该第一设备判断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不相同,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数据不可以共享,该第一设备不允许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两设备的数据共享是指,在一定距离内,通过WIFI/蓝牙或局域网技术,可以实现特定距离内两个设备间的数据共享。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时,可以将该第一终端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手机端的联系人列表、手机端正在联系的用户ID,发送到一定距离内关联的该第二设备上,其中该第一终端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可以是打电话、发短信息、第三方软件聊天,如QQ、微信聊天等。
通过第一设备判断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是否相同,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时,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数据可以共享,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不相同时,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数据不可以共享,进而确保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具体而言,在该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为主设备,该第二设备为从设备。当该第一设备判断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后,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就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二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具体而言,在该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设备为主动方,该第一设备为从动方。当该第一设备判断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后,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二信息后,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二信息后,并不会立即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第二设备会在进一步收到该第一设备发送的该第一信息后,在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包括:根据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例如,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一种基于关联设备状态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图3包括图3a,图3b,图3c。Ann在手机上给Laura打电话,Ann的手机和电脑是登陆的同一个账户号,其中,Ann的手机为上文所述的第二设备,Ann的电脑为上文所述的第一设备,图3所示电脑为Ann的电脑。Ann在手机上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是给Laura打电话,Ann同时使用电脑,Ann的电脑可以获取到Ann手机在执行“正在和Laura通话的任务”,因此在电脑的任务栏显示正在通话中的联系人Laura的头像(图中以L代替),如图3a所示。该头像对应了服务卡片,在Ann的电脑上点击联系人Laura的头像打开对应的服务卡片,该卡片上展示了“正在通话中的任务”,以及和本任务相关的“发消息”、“发邮件”、“挂电话”、“静音”“切到电脑接听”等原子化能力的操作,如图3b所示。用户可以点击“发消息”,调用手机的IM对话能力,在电脑上显示该和Laura的IM对话界面,给Laura发消息。该头像对应的服务卡片功能,还可以包括向正在通话的联系人发送文件,Ann可以将需要分享给Laura的文件拖动到该服务卡片中,快速分享给Laura,如图3c所示。Ann也可也点击服务卡片上的邮件按钮,发起在电脑上快速给Laura发邮件。Ann也可以拖动某个文件到该服务卡片或Laura的头像区域,将该电脑上的文件快速分享给通话中的Laura。
应理解,原子化能力还可以实现用户在该第一设备上通过第一应用和目标联系人联系,用户同时使用该第二设备时,可以将该第一应用在该第二设备上打开,该第二设备上没有安装该第一应用,其实现的原理可以是,该第二设备在向该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该第一应用在该第二设备上执行命令,该第一设备在收到该切换该第一应用在该第二设备上执行命令时,将该第一应用的数据发送给该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一应用的数据时,可以在该第二设备上通过第一应用和目标联系人联系。Ann在手机上给Laura发送微信视频,手机为第一设备,电脑为第二设备,Ann同时使用电脑,电脑上并没有安装微信,但是原子化能力提供了“切到电脑执行”的原子化能力的操作,Ann在电脑上点击该“切到电脑执行”的命令,电脑向手机发送该命令,手机收到该命令时,向电脑发送微信的数据,该数据可以是缓存的与Laura发送微信视频的当前数据,也可以是微信缓存的所有数据,包括历史聊天数据等。电脑接收到该微信的数据时,可以启动通过微信视频与Laura聊天。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用户在该第一设备上通过第一应用和目标联系人联系,用户同时使用该第二设备时,可以将该第一应用在该第二设备上打开,该第二设备上没有安装该第一应用,其实现的原理可以是,在该第二设备上安装有应用调用结构,该应用调用结构可以打开不同的应用,例如Ann在手机上给Laura发送微信视频,手机为第一设备,电脑为第二设备,Ann同时使用电脑,电脑上并没有安装微信,但是电脑上安装了应用调用结构,Ann在电脑上点击该“应用调用结构”的命令,可以获取手机上Ann与Laura发送的微信数据。
还应理解,Ann的手机和电脑的应用版本可能不一样,如Ann的手机安装的是安卓版的微信,Ann的电脑安装的是windows版的微信,但Ann的手机和Ann的电脑的系统一样,例如都是华为鸿蒙系统,在该场景下,Ann在手机上与Laura微信聊天,在Ann放下手机时,改用电脑时,Ann的电脑的任务栏会出现Laura微信图像,该头像对应了服务卡片,在Ann的电脑上点击联系人Laura的微信头像打开对应的服务卡片,该卡片上展示了“正在微信的任务”,以及和本任务相关的“发消息”、“发邮件”等原子化能力的操作,Ann可以在电脑上与Laura微信聊天,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与Laura通信。
应理解,上文所述的在电脑的任务栏显示的正在通话中的联系人Laura的头像。该头像对应了服务卡片,该服务卡片上展示了“正在通话中的任务”,以及和本任务相关的“发消息”、“发邮件”等原子化能力的操作。原子化能力是绿盟原子化服务工作组的定义,原子化服务(元能力)(Atomic ability,AA)是一个可以独立执行,实现单一功能的程序实体,它的承载实体类型可以是一个小程序/快应用/Native服务。AA是对外提供能力或服务的最小单位。由于其对应用内服务的切割更加彻底,因此具备以下特点:可以以最小集启动,尽可能较少资源消耗;不同应用间的AA通过系统打通,更匹配用户的场景需要;通过分发平台提供的丰富入口,使得服务提供更加多元,智能。AA是应用的业务基本组成单元,这些业务单元是逻辑上相互正交的个体。它们经过多样的组合构建出应用的完整业务,并且可以随应用的业务需要按需加载。这些业务单元不仅可以在应用内使用,也可以为其它应用使用,从而实现应用的基本业务单元能够最大化的被复用。系统中不再只是应用的集合,更可以是服务或能力的集合。系统通过对AA的组合,就可以衍生出更加广泛的业务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逻辑上,AA有自己的描述信息,可以做为服务被唤起/调用,也可以组合成更复杂的服务。同时也有相应的运行框架来管理相应的生命周期,权限等。
电脑的任务栏即task bar。任务栏一般是由开始菜单,快速启动工具栏,和应用程序按钮分布区域,通知区域四大部分组成。任务栏可以将在电脑上已经打开的应用程序图标显示在此处,即电脑正在执行的任务/程序会在任务栏显示。当应用到跨设备场景交互时,其它设备上的同一用户的正在执行的任务可以在电脑的任务栏显示。
本文仅用windows系统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到苹果系统中。在苹果系统中,电脑的Dock区即Dock bar(停靠栏)对应windows系统的任务栏。Dock是图形用户界面中用于启动、切换运行中的应用程序的一种功能界面。Dock是苹果公司MacOS X操作系统及其始祖NeXTSTEP和OPENSTEP操作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Newton OS中也有dock概念的一些早期例子。在不同操作系统中有很多不同的dock程序。按照业界对Dock区的定义,正在执行的任务/程序会在Dock区显示。
上文图3主要描述了在电脑上通过目标联系人图像对应的服务卡片进行跨设备交互的方法,本申请的方案还可以实现在电脑上装载的应用程序进行跨设备交互,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一种跨设备交互的场景图,图4包括图4a,图4b和图4c。图4中,Ann的手机和电脑是登陆的同一个账户号,其中,Ann的手机为上文所述的第二设备,Ann的电脑为上文所述的第一设备,图4所示电脑为Ann的电脑。Ann在手机上给Laura打电话的同时使用电脑时,Ann的电脑可以获取到Ann手机在执行“正在和Laura通话的任务”,在电脑的任务栏显示正在通话中的联系人Laura的头像(图中以L代替)。Ann使用电脑给Laura发邮件,Ann在电脑上打开邮箱新建邮件时,在点击收件人时,电脑推荐正在通话的Laura为联系人,如图4a所示。Ann使用电脑给Laura发消息,Ann在电脑上打开消息时,新建消息中的推荐的收件人为正在通话的Laura为联系人,如图4b所示。Ann使用电脑给Laura发文件,Ann在电脑上打开文件进行分享时,电脑推荐分享给正在通话的Laura,如图4c所示。
因此,第一设备通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在第一设备需要与该目标用户联系时,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避免了使用第一设备的用户在该第一设备上查找该目标用户,提高了用户对跨设备交互的便利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切换执行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切换信息,该切换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执行该正在执行的任务,该第二设备收到该切换信息后,不再执行该正在执行的任务。
例如,Ann在手机上给Laura打电话。Ann的手机和电脑是登陆的同一个账户ID。电脑可以获取到Ann手机在执行“正在和Laura通话的任务”,Ann如果在电脑上点了“切换到电脑通话”,则电脑将该指令发送到手机端,手机端执行指令,暂停通话。同时,电脑端调起手机的通讯录信息,将该通话的音频输入输出和画面输入输出从手机切换到电脑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结束该正在执行的任务,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任务结束信息,该第二设备在收到该任务结束信息后,结束该正在执行的任务。
例如,Ann在手机上给Laura打电话。Ann的手机和电脑是登陆的同一个账户ID。电脑可以获取到Ann手机在执行“正在和Laura通话的任务”,Ann如果在电脑上点了挂电话,则电脑将挂电话的指令发送到手机端,手机端执行挂电话的指令。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和/或该第二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具体而言,当两个设备是同一个ID或关联ID时,可以通过数据虚拟化的方式,实现以第一设备为显示端,以第二设备为计算端,当在第一设备端获取到第二设备的正在沟通的联系人时,用户在第一设备端点击联系人头像的同时,可以调用第二设备上匹配好的联系人的可用的通讯软件(华为的短信/华为的社交软件或匹配的三方社交软件),这种方式不需要每个设备独立做联系人的匹配,减小了设备计算量。
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其一,在用户授权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自动匹配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应用的联系人和第二应用的联系人可以是实名制注册的,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名字迅速匹配第一应用联系人与第二应用联系人;第一应用的联系人和第二应用的联系人也可以不是实名制注册的,但是第一应用的联系人和第二应用的联系人都使用了联系人的身份信息验证,因此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对应第一应用的联系人和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身份信息,匹配第一应用联系人与第二应用联系人,例如,第一应用为电话通讯录,在通讯录中输入联系人Ann时,同时绑定了Ann的身份信息,第二应用为微信,在微信联系人中输入联系人Sun(Sun是Ann的微信昵称)时,同时绑定了Ann的身份信息,第一设备通过查找通讯录联系人的身份信息和微信联系人的身份信息,确定Ann匹配微信应用中的Sun。
其二,需要用户介入,用户需要在第一设备的第一应用上,手动绑定该第一应用的联系人匹配的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账号。例如,第一应用为电话通讯录,用户手动在通讯录中,添加第一应用的每个联系人第二应用的微信/叮叮/Welink账号等。
应理解,该第一应用可以是本地联系人的应用,如手机的通话通讯录,该第二应用可以是第三方应用,比如微信/叮叮/Welink。第三方应用是由开发人员创建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不是运行该应用程序的设备的制造商或提供该应用程序的网站的所有者。例如,iPhone上的Safari网络浏览器应用程序是由Apple制作的本机应用程序,但App Store包含Apple批准在iPhone上使用但未开发的其他网络浏览器应用程序,这些应用是第三方应用。第三方应用即非系统本身自带的软件程序(含操作系统本身和自带的应用程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包括:根据用户登陆的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具体而言,在用户使用第一设备时,第一设备通过用户登陆该第一设备的账号密码、第一设备的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方式鉴定电脑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和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是同一个,则满足数据互传的授权条件。
用户除了面临跨设备交互的问题还面临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问题,如现在的终端设备上都装载了多种APP,用户A通过手机与联系人B打电话,此时用户A需要在手机上给B发送图片,现有技术中,用户A需要在第三方软件中查找B,比较麻烦,有时可能因为用户疏忽找不到联系人B。鉴于此,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用户A不需要在第三方软件中查找B,而是手机在第三方APP中直接推荐联系人B,提高了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便利性。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关联设备状态跨设备交互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分布式云端结构进行实施。下面对通过分布式云端结构实现关联设备状态跨设备交互的方法进行描述。
云端服务器用来存储多个关联设备的数据,该云端服务器可以是一个服务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执行的任务等数据会同步到云端服务器,该云端服务器可以将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发送给该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更新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第一设备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例如,手机和电脑为关联设备,手机和电脑执行的任务等数据会同步到云端服务器,当手机和电脑登陆同一个账号时,通过云端服务器同步获取到同账号的其它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及任务详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云端服务器可以将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发送给该第一设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更新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包括:根据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和/或该第二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该第一设备将该匹配关系同步到云端服务器,远端存储该匹配关系,用于其他与该第一设备关联的设备调用该匹配关系。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包括:根据用户登陆的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切换执行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该第一设备向该云端服务器发送切换信息,该切换信息用于告知该云端服务器该第一设备执行该正在执行的任务,该第二设备收到该切换信息后向该第二设备发送切换信息,该第二设备收到该切换信息后不再执行该正在执行的任务。
例如,Ann在手机上给Laura打电话。Ann的手机和电脑是登陆的同一个账户ID。电脑可以获取到Ann手机在执行“正在和Laura通话的任务”。Ann在电脑上点了“切换到电脑通话”,电脑通过云端服务器将该指令同步到手机端,手机端执行该指令。同时,电脑端调起手机的通讯录信息,将该通话的音频输入输出/画面输入输出从手机切换到电脑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结束该正在执行的任务,该第一设备向该云端服务器发送任务结束信息,该云端服务器将该任务结束信息发送给该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在收到该任务结束信息后,结束该正在执行的任务。
例如,Ann在手机上给Laura打电话。Ann的手机和电脑是登陆的同一个账户ID。电脑可以获取到Ann手机在执行“正在和Laura通话的任务”。Ann如果在电脑上点了挂电话,则电脑将挂电话的指令同步到云端服务器,再通过云端服务器同步指令到手机端,执行挂电话的指令。
应理解,本申请提供的跨设备交互的实施例都可以通过云端数据同步的方式实现。
下面结合图5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方法,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300可以应用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当然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通信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终端设备作为执行方法的执行主体为例,对方法进行说明。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执行方法的执行主体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
如图5所示,图5中示出的方法300可以包括S310至S330。下面结合图5详细说明方法300中的各个步骤。
S310,第一设备获取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和该目标用户所在的目标设备的身份标识号码ID,该第一应用安装在该第一设备上。
应理解,目标设备的身份标识号码(Identity document,ID),也可以称为序列号或帐号,是某个体系中相对唯一的编码,相当于是一种“身份证”。一般而言,这个规则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在设计上有一定的主观性,如:“员工工号”、“身份证号码”“计算机网址”等。身份标识号码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手机的ID,一般指手机序列号,每一个移动电话机在组装完成后都将被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的一组号码。
S320,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更新第二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该第二应用安装在该第二设备上。
S330,该第一设备通过该第二应用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包括: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例如,如图6所示,用户Ann使用手机在给Laura打电话,Ann使用的手机可以获取到Ann正在与Laura打电话的行为以及Laura的手机ID,Ann的手机自动将手机上的多个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设置为Laura,该多个应用与手机上的通讯录建立了联系人匹配关系,该第一应用为通话,该第二应用为手机上的除了通话的多个应用,例如分享图片、发邮件等。在Ann分享图片、音视频、地图时优先推荐联系人Laura。除图6所示的分享图片、音视频、地图以外,Ann使用的手机上的“新建信息”页面的联系人列表里,优先显示Laura,Ann使用的手机上“新建邮件”时,推荐发邮件给Laura。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300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具体而言,不同的应用对应的联系人的名称可能不同,如果事先不建立多个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可能出现第一设备无法在多个应用中查找当前联系人,导致该方法无法实现。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可以参考方法200中的描述,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基于正在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对话的联系人,快速跨设备继续对话。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可以分为个人即时通讯和商务即时通讯。个人即时通讯,主要是以个人(自然)用户使用为主,开放式的会员资料,非赢利的目的,方便聊天、交友、娱乐,例如QQ、微信、移动飞信等。商务即时通讯,此处商务泛指买卖关系为主。商务即时通讯,如企业平台网的阿里旺旺贸易通、阿里旺旺淘宝版等。
当Ann使用手机与Laura发微信时,Ann没有退出手机上的微信对话,且开始使用其他与该手机关联的设备,例如Ann使用平板电脑或者折叠屏设备时,该平板电脑或者折叠屏设备可以向该手机发送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用于该手机将该手机上正在执行的微信对话发送到该平板电脑或者折叠屏设备,该IM对话可以在平板电脑或者折叠屏设备上可继续进行,其中,该手机为该第二设备,该平板电脑或者折叠屏设备为该第一设备。
如图7a所示,图7a示出了基于正在微信对话的联系人,快速在平板上继续对话的示意性框图。Ann在手机上与Laura微信聊天,当Ann收起手机(未关闭手机上与Laura微信聊天对话窗口),Ann在使用平板/折叠屏设备时,平板设备会向Ann手机获取手机上正在执行的微信对话,该平板显示与Momo微信对话的悬浮球。点击悬浮球,在平板打开与Laura对话的悬浮窗/卡片。
如图7b所示,图7b示出了基于正在微信对话的联系人,快速在电脑上继续对话的示意性框图。Ann在手机上与Laura微信聊天,当Ann收起手机(未关闭对话窗口),Ann在使用电脑时,Ann的电脑会向Ann手机获取手机上正在执行的微信对话,该电脑任务栏区显示Laura的图像。点击Laura的图像,在电脑上打开与Laura微信对话的悬浮窗或者卡片,继续聊天。
本申请还提供了基于正在播放的音视频,快速跨设备控制该音视频的方法。用户使用第一设备播放音乐,该用户在一定距离内(如同一WIFI要求的范围内)又使用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关联,该第二设备可以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用于该第一设备将该第一设备上正在执行的播放音乐的数据发送到该第二设备上,该用户可以在该第二设备上对该音乐直接进行控制。
如图8a所示,图8a示出了在智能手表上控制音响音乐的示意性框图。Ann在音箱上播放音乐,该音箱为第一设备,一定距离内,Ann佩戴了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为第二设备,并且Ann开始使用智能手表,如Ann看时间,此时智能手表可以向音箱发送请求信息,请求该音箱将音箱上正在执行的播放音乐的数据发送到该智能手表上,Ann在智能手表首页上滑,智能手表上展示正在播放的音乐的控制界面,Ann可以在智能手表上直接进行音乐控制。
如图8b所示,图8b示出了在手机上控制音响音乐的示意性框图。Ann在音箱上播放音乐时,该音箱为第一设备,一定距离内,Ann开始使用手机时,该手机为第二设备,手机可以向音箱发送请求信息,请求该音箱将音箱上正在执行的播放音乐的数据发送到该手机上,可以在手机上用悬浮球的方式显示正在播放的音乐,点击音乐悬浮球,展开音乐控制卡片进行音乐控制。用户也可以设置隐藏悬浮球,通过特定手势调出音乐悬浮球,进行音乐控制。
如图8c所示,图8c示出了在智能手表或手机上的悬浮球控制电视视频的示意性框图。当Ann在电视上播放视频时,一定距离内,Ann也可以通过佩带的智能手表或手机上的悬浮球,快速进行视频的播放控制,该电视为第一设备,该智能手表或手机为第二设备。其方法和上述在智能手表或手机上快速进行音频的播放控制一样,可以参考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基于正在处理的文档或者图片,快速跨设备继续处理该文档或者该图片的方法。用户使用第一设备处理文档或者图片,该用户在一定距离内(如同一WIFI要求的范围内)又使用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关联,该第二设备可以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用于该第一设备将该第一设备上正在处理的文档或者图片数据发送到该第二设备上,该用户可以在该第二设备上继续处理该文档或者该图片。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该方法,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以下手机为第一设备,平板、电脑为第二设备。
如图9a所示,图9a示出了在平板上继续手机上处理的文档的示意性框图。当Ann在手机上编辑或者阅读文档,Ann收起手机(未关闭手机上的文档)打开平板时,平板向手机发送请求信息,请求该手机将手机上正在执行的编辑或者阅读文档的数据发送到该平板上,平板上显示文档的悬浮球。Ann点击悬浮球,在平板上打开该正在编辑或者阅读的文档。
如图9b所示,图9b示出了在电脑上继续手机上处理的文档的示意性框图。当Ann在手机上编辑或者阅读文档,Ann收起手机(未关闭手机上的文档)打开电脑时,电脑向手机发送请求信息,请求该手机将手机上正在执行的编辑或者阅读文档的数据发送到该电脑上,电脑任务栏区显示文档的图标。Ann点击文档图标,在电脑上打开该正在编辑或者阅读的文档。
同理,当Ann在手机上编辑或者浏览图片,Ann收起手机(未关闭手机上的图片)打开平板时,平板向手机发送请求信息,请求该手机将手机上正在执行的编辑或着浏览图片的数据发送到该平板上,平板上显示图库的悬浮球。Ann点击悬浮球,在平板上打开该正在编辑或者浏览的图片。
当Ann在手机上编辑或者浏览图片,Ann收起手机(未关闭手机上的图片)打开电脑时,电脑向手机发送请求信息,请求该手机将手机上正在执行的编辑或着浏览图片的数据发送到该电脑上,电脑任务栏区显示图库的图标。Ann点击图库图标,在电脑上打开该正在编辑或者浏览的图片。
上文所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种终端设备可以是用户的私有设备,如用户的手机,用户的平板或者用户的电脑,该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都根据用户身份进行了关联。也可以是公共终端设备,该公共终端设备可以是家用的公共终端设备,如电脑,在该电脑上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进行登录,该公共终端设备上记录了以登录的用户的账号与该用户其他设备的关联关系。
以上结合图1至图9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卡终端设备的通信参数测量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以下,结合图10至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400的示意性框图。
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400可以为第一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第一设备的芯片或电路。
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400可以为第二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第二设备的芯片或电路。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该装置4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410(即,处理器的一例)和收发单元430。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410还可以称为确定单元。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43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可选的,收发单元430可以通过收发器或者收发器相关电路或者接口电路实现。
可选的,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420。一种可能的方式中,该存储单元420用于存储指令。可选的,该存储单元也可以用于存储数据或者信息。存储单元420可以通过存储器实现。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该处理单元410用于执行该存储单元420存储的指令,以使装置400实现如上述方法中第一设备执行的步骤。或者,该处理单元410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单元420的数据,以使装置400实现如上述方法中第一设备执行的步骤。
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该处理单元410用于执行该存储单元420存储的指令,以使装置400实现如上述方法中第二设备执行的步骤。或者,该处理单元410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单元420的数据,以使装置400实现如上述方法中第二设备执行的步骤。
例如,该处理单元410、存储单元420、收发单元430可以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例如,该存储单元4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单元410可以用于从该存储单元420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计程序,以控制收发单元430接收信号和/或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或接入网设备的步骤。该存储单元420可以集成在处理单元410中,也可以与处理单元410分开设置。
可选地,若该装置400为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该收发单元430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其中,接收器和发送器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可选地,若该装置400为芯片或电路,该收发单元430包括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收发单元430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单元410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单元或者通用芯片实现。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考虑使用通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即将实现处理单元410、收发单元430功能的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单元420中,通用处理单元通过执行存储单元420中的代码来实现处理单元410、收发单元430的功能。
一些实施例中,装置400可以为第一设备,或设置于第一设备的芯片或电路。
当装置400为第一设备,或设置于第一设备的芯片或电路时,处理单元410用于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收发单元430用于获取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该处理单元410还用于,根据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该目标用户;该收发单元430还用于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430具体用于: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430具体用于: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具体用于:根据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还用于:建立该第一设备的当前使用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与该第二设备通过同一身份识别号ID或同一身份的关联ID进行关联。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具体用于:根据用户登陆的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该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与该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获取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该第一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和第一设备正在联系的目标用户的所在的目标设备ID;该处理单元410根据该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该收发单元430通过该第二应用向该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该第一设备根据该第一应用的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该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该第一设备建立该第一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当该装置400配置在或本身即为第一设备时,装置400中各模块或单元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装置400可以为第二设备,或设置于第二设备的芯片或电路。
当装置400为第二设备,或设置于第二设备的芯片或电路时,收发单元430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设备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该收发单元430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430接收该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告知该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和该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该第二设备接收到该第二信息后,该收发单元430向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10该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该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当该装置400配置在或本身即为第二设备时,装置400中各模块或单元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中第二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应理解,上述第一设备可以为第二设备,上述第二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设备。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500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50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执行的动作。
为了便于说明,图11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11所示,终端设备5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
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传输预编码矩阵的指示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码本。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11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例如,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1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该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该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500的收发单元510,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500的处理单元520。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500包括收发单元510和处理单元5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5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5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该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该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或者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例如可以是处理器。该通信单元例如可以是通信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可执行计算机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内的芯片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
可选地,该计算机指令被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前述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本申请中的各个实施例可以独立的使用,也可以进行联合的使用,这里不做限定。
另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应理解,“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A和B中的至少一个”,类似于“A和/或B”,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该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该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接入网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该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该,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7)

1.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所述目标用户;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告知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所述目标用户,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设备的当前使用的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的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通过同一身份识别号ID或同一身份的关联ID进行关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包括:
根据用户登陆的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与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相同。
9.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告知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11.根据权利要去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匹配关系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
12.一种单设备跨应用交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获取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所述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应用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应用的联系人与所述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所述第一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15.一种跨设备交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正在执行任务,所述任务的对象为目标用户;
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所述目标用户;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当前使用的应用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告知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信息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更新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所述目标用户,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更新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备用目标联系人为所述目标用户。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和/或
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包括:
根据登陆的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21.一种设备,所述设备为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收发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所述目标用户;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告知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对应的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的目标用户。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建立所述第一设备的当前使用的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的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通过同一身份识别号ID或同一身份的关联ID进行关联。
27.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用户登陆的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账号密码、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声纹识别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方式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用户身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所在的应用与所述第一设备当前使用的应用相同。
29.一种跨设备交互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告知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用户身份相同;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
31.根据权利要去29或3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所述第一设备的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所述收发单元将所述匹配关系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
3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所述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应用正在执行的任务的目标用户,确定所述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应用向所述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的联系人与所述第二应用的联系人的匹配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应用的目标联系人为目标用户。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建立所述第一应用联系人与所述第二应用联系人的匹配关系。
35.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7.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244564.5A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Active CN1115230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4564.5A CN111523095B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17/916,500 US20230185889A1 (en) 2020-03-31 2021-03-18 Cross-device interac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EP21778822.3A EP4116848A4 (en) 2020-03-31 2021-03-18 INTER-DEVICE INTERAC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PCT/CN2021/081568 WO2021197084A1 (zh) 2020-03-31 2021-03-18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4564.5A CN111523095B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3095A true CN111523095A (zh) 2020-08-11
CN111523095B CN111523095B (zh) 2024-03-15

Family

ID=7190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4564.5A Active CN111523095B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5889A1 (zh)
EP (1) EP4116848A4 (zh)
CN (1) CN111523095B (zh)
WO (1) WO2021197084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5767A (zh) * 2020-10-13 2021-01-15 深圳市晨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2637195A (zh) * 2020-12-21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197084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2089207A1 (zh) * 2020-10-28 2022-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应用交互方法、电子设备与服务器
WO2022100239A1 (zh) * 2020-11-16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协作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584615A (zh) * 2022-03-01 2022-06-03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云服务协同交互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5202546A (zh) * 2021-04-14 2022-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交互方法及设备
EP4220627A4 (en) * 2020-10-30 2024-03-20 Huawei Tech Co Ltd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0682A1 (en) * 2010-01-14 2011-07-14 Avaya, Inc. Universal contact manager
US20160065626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Cross device task continuity
CN106385470A (zh) * 2016-09-26 2017-02-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推送方法及装置
CN106911666A (zh) * 2017-01-04 2017-06-30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及其消息处理方法、系统
CN107613091A (zh) * 2017-08-07 2018-01-1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通信的方法及终端
US20180336011A1 (en) * 2017-05-22 2018-1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thereof
CN109379431A (zh) * 2018-10-29 2019-02-22 上海爱优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联系人信息更新方法、云端服务器及终端
CN110537165A (zh) * 2017-10-26 2019-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1081B (zh) * 2014-12-25 2021-05-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第一电子设备
WO2017190233A1 (en) * 2016-05-05 2017-11-09 Nanoport Technology Inc. Cross-device interaction verification
CN106921777B (zh) * 2017-03-07 2020-11-0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523095B (zh) * 2020-03-31 2024-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0682A1 (en) * 2010-01-14 2011-07-14 Avaya, Inc. Universal contact manager
US20160065626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Cross device task continuity
CN106385470A (zh) * 2016-09-26 2017-02-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推送方法及装置
CN106911666A (zh) * 2017-01-04 2017-06-30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及其消息处理方法、系统
US20180336011A1 (en) * 2017-05-22 2018-1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thereof
CN107613091A (zh) * 2017-08-07 2018-01-1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通信的方法及终端
CN110537165A (zh) * 2017-10-26 2019-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9379431A (zh) * 2018-10-29 2019-02-22 上海爱优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联系人信息更新方法、云端服务器及终端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7084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2235767A (zh) * 2020-10-13 2021-01-15 深圳市晨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设备及介质
WO2022089207A1 (zh) * 2020-10-28 2022-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应用交互方法、电子设备与服务器
EP4220627A4 (en) * 2020-10-30 2024-03-20 Huawei Tech Co Ltd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100239A1 (zh) * 2020-11-16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协作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637195A (zh) * 2020-12-21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202546A (zh) * 2021-04-14 2022-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交互方法及设备
CN114584615A (zh) * 2022-03-01 2022-06-03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云服务协同交互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6848A1 (en) 2023-01-11
WO2021197084A1 (zh) 2021-10-07
EP4116848A4 (en) 2023-08-02
CN111523095B (zh) 2024-03-15
US20230185889A1 (en)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3095B (zh) 一种跨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20220147228A1 (en) Display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20110202853A1 (en) Contact objects
EP3046352B1 (en) Method by which portable device displays information through wearable device,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8684206B (zh) 一种搜索方法及装置
CN107483320B (zh) 一种群组创建的方法及服务器
US20220358089A1 (en) Learning-Based Keyword Search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41791A (zh) 一种显示输入法虚拟键盘的方法及终端
US20230054451A1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126377B (zh) 系统启动的方法及装置
CN111656347B (zh) 一种项目的显示方法及终端
CN113923611A (zh) 一种呼叫转移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14691277A (zh) 应用程序处理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450894A (zh) 信息交互方法、装置、系统、服务器用户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40148A (zh) 一种向输入框中输入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240168603A1 (en) Card Display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0622160B (zh) 通过筛选好友类型进行交友的方法及装置
CN111373703B (zh) 一种消息的显示方法及终端
WO2022052706A1 (zh) 一种服务的分享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9491655A (zh) 一种输入事件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460424B (zh) 一种锁屏配置的交互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595007A (zh) 操作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549823B (zh) 终端的多角色使用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
CN116016418B (zh)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120499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