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5559B -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5559B
CN111245559B CN201811447701.4A CN201811447701A CN111245559B CN 111245559 B CN111245559 B CN 111245559B CN 201811447701 A CN201811447701 A CN 201811447701A CN 111245559 B CN111245559 B CN 111245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terminal
instruction
downlink
uplink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477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5559A (zh
Inventor
陈东杰
王�华
李国银
谢玖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4770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5559B/zh
Priority to TW108129454A priority patent/TW20202260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8681 priority patent/WO202010832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245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5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5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5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其中,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指令超时时间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背景技术
LoRaWAN是一种基于LoRa(Long Range Radio,远距离无线电)联盟开发的,为LoRa远距离通信网络设计的一套协议规范。
LoRaWAN的网络架构主要由LoRa终端、网关及服务端构成,LoRa终端入网之后即可以通过网关与服务端进行数据交互,其中,LoRa终端通过网关中转向服务端上报数据的过程为上行过程,服务端通过网关中转向LoRa终端下发指令的过程称为下行过程。而LoRa终端接收到服务端的下行指令时,需要进行响应并反馈给服务端应答指令,在LoRaWAN的协议规范中,LoRa终端有两种响应模式:立即响应模式及业务上报模式。立即响应模式是指终端接收到下行指令之后即立即进行响应并向服务端反馈应答指令,业务上报模式是指针对下行指令的应答指令需要在终端下一次业务上报时携带,终端可以选择任意一种响应模式对下行指令进行响应。
为了保证可靠性,服务端会采用超时机制设定指令超时时间,若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超过指令超时时间,则可以认为下行指令执行失败,从而可以继续重传下行指令。由于终端可以周期性进行业务上报,也可以非周期性进行业务上报,为了适应上报周期较长的终端,指令超时时间通常设置较大,但是指令超时时间较大,对于执行失败的下行指令,将无法及时重传,就会影响下行指令执行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判断方法,包括:
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LoRa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判断方法,包括:
向LoRa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获取所述LoRa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LoRa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包括:
响应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第一特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第一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包括:
间隔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第二特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第二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判断装置,包括:
指令下发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超时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获取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也即对历史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进行分析,确定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结合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并根据历史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即可以准确获得匹配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保证了指令超时时间的准确性。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息判断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操作的序号如101、102等,仅仅是用于区分开各个不同的操作,序号本身不代表任何的执行顺序。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基于LoRaWAN网络系统实现的通信场景中。LoRaWAN技术广泛应用在工业、科学和医疗等领域,实现广域通信。
LoRaWAN网络系统主要由LoRa终端(在下文相应解释中,简称为终端)、网关(Gateway)以及服务端构成,当然还可以包括用户端等,终端上报的数据可以通过网关及服务端发送至用户端,以供用户查看等。
由背景技术中描述可知,终端与服务端的数据交互分为上行以及下行,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服务端向终端发送的内容可以统称为下行指令,终端上报至服务端的内容可以统称为上行数据。在LoRaWAN的协议规范中,终端对下行指令需要进行响应并反馈应答指令,该应答指令也即作为一种上行数据上报至服务端。
其中,服务端可以包括NS(Network server,核心网服务器)、AS(applicationserver,应用服务器)、CS(Custom server、用户服务器)等。终端为远程通信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其可以例如是进行业务数据采集的远程传感器或者电能/电表等采集设备。NS为直接与网关通信的服务器,因此下行指令是由NS通过网关中转下发至终端,而下行指令可能是NS或者AS的生成指令,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下行指令可以不同,比如下行指令可以是进行数据采集的启动指令,以控制终端开始进行业务数据采集等。
而终端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上报上行数据,比如将采集获得的业务数据上报至服务端等。
其中,终端存在三种工作模式:A、B以及C。
工作模式A是指:终端先发送,在发送后开启一段时间的接收窗口,终端只有在发送后才可以接收。也就是说上行没有限制,下行指令只有在上行数据发送上来的时候终端才可以接收到。
工作模式B是指:终端和服务器约定好接收窗口的开启时间,然后仅再约定时间接收下行指令。
工作模式C是指:终端在发送以外的其他时间都开启接收窗口,可以随时接收下行指令。
其中,终端对下行指令的响应模式包括:立即响应模式以及业务上报模式。
立即响应模式是指:终端接收到下行指令之后即立即进行响应并向服务端反馈应答指令;
业务上报模式是指:针对下行指令的应答指令携带在终端下一次业务上报的上行数据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是指从下行指令发送直至接收到应答指令的经过时间。指令超时时间即是基于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来设定,而由于服务端对于终端的上报周期无法确定,因此为了适应上报周期较长的终端,现有技术中,指令超时时间通常设置的较大,但是这对于立即响应模式或者上报周期较短的终端,如果下行指令是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但是当前还未到达指令超时时间时,将无法进行指令重传,从而就会影响下行指令执行效率。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指令超时时间设定的并不合理,也不够准确。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下,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比较短,通常即为网络延时时间,且不同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均比较接近,分布较为集中;而若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周期性进行上报、且工作在工作模式A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比较长,且不同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均接近上报周期,分布较为集中;而若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周期性上报、且工作在工作模式B或者工作模式C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比较长且不同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相差较大,分布离散、最长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接近上报周期;而若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且非周期性上报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比较长且不同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相差较大,分布离散。也即终端处于由任意响应模式、任意工作模式以及任意上报模式组成的任意工作状态下,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各有各自的特征,为了方便清楚描述,下表1列出了一个终端处于不同工作状态下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分布情况。
表1
Figure BDA0001886069840000091
结合表1的分析结果,发明人发现,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终端的响应模式、终端的工作模式、及终端的上报模式(周期或非周期)有关、且在不同响应模式、不同工作模式以及不同上报模式下,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分布情况不同。因此为了设定合理、准确的指令超时时间,可以综合考虑终端的响应模式、工作模式以及上报模式,为不同终端设定自适应的指令超时时间,使得服务端针对不同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对终端的下行指令响应过程进行监控,在保证指令可靠性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指令执行效率。
因此,发明人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综合考虑了终端的响应模式、工作模式和/或上报模式,为终端设置相匹配的合适、准确的指令超时时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也即对历史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进行分析,确定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结合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并根据历史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即可以准确获得适合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保证了指令超时时间的准确性,实现了对不同终端的个性化设置。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01: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可选地,可以是获取终端最近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该终端即可以是指LoRaWAN网络系统中的LoRa终端,下行指令由LoRaWAN网络系统中的服务端下发至LoRa终端,该服务端可以具体是指NS,NS通过网关中转下发至LoRa终端。
为了保证数据时效性,可以获取向终端最近下发的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来参与指令超时时间的确定。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所述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可以包括:
获取终端针对距离当前时间第一时长内的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比如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时长可以为10天,也即选择最近10天内下发的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式,所述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可以包括:
获取终端针对最近下发的第一数量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该第一数量例如可以为100条等,也即选择最近100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其中,该预设时长以及该预设数量可以结合对数据时效性以及准确性的要求而进行实际设定,本申请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制。
102: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103: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该指令超时时间即用于服务端判断向所述终端下发的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等。
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分布情况,可以表明终端所处工作状态,因此,结合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基于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即可以预测指令超时时间。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表示,结合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具体如何衡量终端所处工作状态以及如何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在下面实施例中会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可以针对不同终端确定各自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而不采用统一的超时时间,实现了为终端自适应选择指令超时时间的目的,保证了下行指令在该终端中的执行效率以及下行指令的可靠性,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获得的指令超时时间更加准确。
在一个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表示。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按照第一时长将第一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该第一时间范围可以基于预设最小响应时间以及预设最大响应时间确定,该预设最小响应时间例如可以为0s(秒),当然也可以是指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中的最小时间;该预设最大响应时间可以是指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中的最大时间,当然也可以是指一个预配置时间。
该第一时长可以将第一时间范围均匀划分为多个响应时间区间,例如第一时间范围为0s~90s,第一时长可以为30s,则划分得到3个响应时间区间:0s~30s、30s~60s、60s~90s。
该第一时长可以结合实际应用中对指令超时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进行设定,本申请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定。
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可以根据每个响应时间命中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条数与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总条数的比值确定。
例如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总条数为100条,处于0s~30s响应时间区间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为3条,则该响应时间区间对应的分布概率为3/100=3%;处于30s~60s响应时间区间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为95条,则该响应时间区间对应的分布概率为95/100=95%;处于60s~90s s响应时间区间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为2条,则该响应时间区间对应的分布概率为2/100=2%。
该第一集中要求作为一种可选方式可以是指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因此,可选地,所述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根据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可以是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的响应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例如,若30s~60s响应时间区间对应的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则可以将60s作为指令超时时间,也可以是将30s~60s响应时间区间命中的最大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一概率阈值例如可以设定为95%等。
若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的响应时间区间包括多个时,则可以根据其中的最大响应时间区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当然,作为其它可实现方式,还可以是根据分布概率最大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将最大响应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不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则可以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由上文分析可知,终端对应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分布集中以及分布离散两种,而在数据分布集中情况下,终端对应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接近,相差较小;而在数据分布离散情况下,终端对应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相差较大。
因此,若存在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可以认为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且数据集中在该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因此,即可以利用该响应时间区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而如果不存在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则可以认为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结合上文分析可知,若数据分布离散,终端在该工作状态下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相差较大,不具有规律性,此时即可以直接采用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为了适应上报周期较长的终端,该预定超时时间可以设置的比较大,例如24小时等。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式,由于终端会向服务端上报上行数据,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时,上行数据可以是指业务数据,也可以是指针对下行指令的应答指令;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时,应答指令会携带在业务数据中进行上报,因此上行数据可以是指业务数据,也可以包括业务数据以及应答指令。
终端上报的上行数据之间存在时间间隔,也即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在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且周期性上报时,该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是指上报周期。
由上文分析可知,终端周期性上报且处于工作模式A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上报周期接近;终端周期性上报且处于工作模式B或C时,最长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上报周期接近。因此,在某些场景下,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等于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据此,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发明人想到,也可以结合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来预测指令超时时间。
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可以是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其中,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可以是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第一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大于预设间隔时长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也即对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进行筛选,小于预设间隔时长的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可以认为是终端重传操作导致,在LoRaWAN的协议规范中,终端重传间隔通常较小,例如为10s,对于重传操作生成的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不太可能是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因此可以只选择大于预设间隔时长的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参与指令超时时间的确定。
其中,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可以是距离当前时间第二预设时长内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或者最近生成的第二数量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可选地,该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表示。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该第二时长例如可以为200s,可以将第二时间范围均匀划分为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该第二时间范围可以基于预设最小间隔时间以及预设最大间隔时间确定,该预设最小间隔时间例如可以为0s,当然也可以是指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中的最小间隔时间;该预设最大间隔时间可以是指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中的最大间隔时间,当然也可以是指预配置的一个时间。
该第二集中要求作为一种可选方式可以是指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因此,可选地,所述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二概率阈值例如可以设定为70%。
若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包括多个时,则可以根据其中的最大上报时间区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当然,作为其它可实现方式,还可以是根据分布概率最大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将该最大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值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若任意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二集中要求,则可以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由于可以将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使用,因此,若存在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则可以认为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因此可以利用该上报时间区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而如果不存在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则可以认为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离散,此时即可以直接采用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01:获取终端针对最近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202:按照第一时长将第一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
203: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204:判断是否存在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若是,执行步骤205;若否,执行步骤206;
205: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206: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207: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208: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209:判断是否存在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若是,执行步骤210,若否,执行步骤211。
210: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211: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作为又一个实施例,该第二数据分布特征也可以采用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表示。该第二离散程度例如可以是指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方差或者标准差。
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所述结合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该第二离散程度也即表示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偏离平均间隔时间的偏离程度。
其中,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可以是将第二离散程度和伸缩系数的乘积,叠加在平均间隔时间上来获得该指令超时时间,该伸缩系数大于1,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具体设定。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可以是: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该第二离散程度可以是指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方差,该第二离散条件例如可以是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方差大于第二离散阈值。
若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与平均间隔时间偏离较小,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此时,即可以利用第二离散程度以及平均间隔时间,来计算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可以是将第二离散程度和伸缩系数的乘积,叠加在平均间隔时间上来获得该指令超时时间,该伸缩系数大于1,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具体设定。
则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二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也即若第二离散程度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与平均间隔时间偏离较大,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离散,此时,可以直接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可以是: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将所述平均间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由于第二离散程度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与平均间隔时间偏离较大,而第二离散程度即可以是指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与平均间隔时间的偏离程度,因此,在平均间隔时间基础上补偿上该第二离散程度,可以平衡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与平均间隔时间的偏离程度,获得结果即可以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而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与平均间隔时间偏离较小,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第二离散程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直接将平均间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又一个可能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离散程度表示。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
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该第一离散程度可以是指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方差,因此,该第一离散程度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计算获得:
Figure BDA0001886069840000201
其中,σ2为方差,表示第一离散程度,X为下行指令响应时间,μ为平均响应时间,N表示该多条下行质量响应时间的总条数。
当然,该第一离散程度还可以是指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标准差、极差等。该第一离散程度表示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偏离平均响应时间的偏离程度。
其中,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可以是将第一离散程度和伸缩系数的乘积,叠加至平均响应时间上来获得该指令超时时间,该伸缩系数大于1,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如下述公式所述:
M=μ+α*σ2
其中,M表示指令超时时间,α为大于1的伸缩系数。
其中,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一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包括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方差;
所述第一离散条件可以为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方差大于第一离散阈值。
若第一离散程度为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平均响应时间偏离较小,该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此时,即可以利用第一离散程度以及平均响应时间,来计算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也即若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平均响应时间偏离较大,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离散,此时,可以直接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作为又一种可选方式,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由上文分析可知,在某些场景下,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等于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因此,在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时,可以结合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来预测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可以是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大于预设间隔时长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该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表示。该第二离散程度例如可以是指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方差或者标准差。
因此,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该第二离散程度也即表示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偏离平均间隔时间的偏离程度。
其中,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可以是将第二离散程度和伸缩系数的乘积,叠加在平均间隔时间上来获得该指令超时时间,该伸缩系数大于1,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具体设定。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可以是: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则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二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可以是: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将所述平均间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01:获取终端针对最近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302: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
303:判断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是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若否,执行步骤304,若是,执行步骤306。
304: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305: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306: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307: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308:判断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是否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若否,执行步骤309,若是,执行步骤311。
309: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310: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311: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当然,作为又一个实施例,也可以是在第二离散程度满足第二离散条件时,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而在第二离散程度不满足第二离散条件时,直接将平均间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将平均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由于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可以认为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与平均响应时间的偏离较大,而第一离散程度即是指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平均响应时间的偏离程度,因此在平均响应时间的基础上补偿上该第一离散程度,可以平衡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平均响应时间的偏离程度,获得结果即可以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而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可以认为该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平均响应时间偏离较小,该多个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第一离散程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直接将平均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式,该第二数据分布特征也可以采用该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表示。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该第二集中要求作为一种可选方式可以是指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因此,可选地,所述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若任意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二集中要求,则可以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由上文分析可知,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下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较小,且不同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接近,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分布比较集中。而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下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较大,而且与上报周期相关。
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执行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的步骤;
若否,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利用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预测指令超时时间的方式可以参见上文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终端处于周期上报模式,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是指上报周期。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可以包括:
判断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是否均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其中,若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均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此外,由上文分析可知,终端对应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分布集中以及分布离散两种,而在数据分布集中情况下,终端对应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接近,相差较小;而在数据分布离散情况下,终端对应的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相差较大。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则可以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则可以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数据分布集中表明终端可能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或者周期性业务上报模式且处于工作模式A下,终端处于数据分布集中对应的工作状态下,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相接近,因此可以利用历史的该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而数据分布离散表明终端可能处于非周期业务上报模式、或者周期上报模式且处于工作模式B/C下,终端处于数据分布离散对应的工作状态下,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不具备规律性,且相差较大,此时则可以直接选择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为了适应上报周期较长的终端,该预定超时时间可以设置的比较大,例如24小时等。
其中,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比如,可以将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又如,也可以首先计算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基于该第一离散程度再对平均响应时间进行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表示,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
所述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第一离散程度、补偿计算方式等可以参见上文相应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又如,也可以分析多条下行指令响应的数据集中区域,基于该数据集中区域对应的时间范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采用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表示。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
按照第一时长将第一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则所述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按照第一时长将第一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上述实现方案中相同或相近步骤可以参见上文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还可以利用历史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来预测指令确定时间。
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利用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见上文相应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的信息确定方法中,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01: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可选地,可以是获取终端针对最近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402: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403: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404: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可选地,可以是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405: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406: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406: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离散,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设定指令超时时间,例如可以将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又如,也可以首先计算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基于该第二离散程度再对平均间隔时间进行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又如,也可以分析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集中区域,基于该数据集中区域对应的时间范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可以是将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501: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可选地,可以是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502: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503: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由于终端会向服务端上报上行数据,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时,上行数据可以是指业务数据,也可以是指针对下行指令的应答指令;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时,应答指令会携带在业务数据中进行上报,因此上行数据可以是指业务数据,也可以包括业务数据以及应答指令。
终端上报的上行数据之间存在时间间隔,也即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在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且周期性上报时,该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是指上报周期。由上文分析可知,终端周期性上报且处于工作模式A时,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上报周期接近;终端周期性上报且处于工作模式B或C时,最长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与上报周期接近。
因此,在某些场景下,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等于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且在某些场景下,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也即等于上报周期,因此利用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可以预测指令超时时间,可以保证指令超时时间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步骤,在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若是,执行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的步骤;
若否,获取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若所述终端未处于业务上报模式,也即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此时即可以利用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来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具体实现方式在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可以包括:
判断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是否均大于第二时间阈值;其中,若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均大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所述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判断方法,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601: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602: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的确定具体可以参见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01以及步骤602操作并不仅限定于本实施例的执行步骤,步骤602可以预先指令,也可以与步骤601同时执行,本申请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定。
603: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其中,若下行指令执行失败,则可以执行重传操作等,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际应用中,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基于LoRaWAN网络系统实现的通信场景中,在LoRaWAN网络系统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也即具体是指LoRa终端,下行指令为服务端下发至LoRa终端,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该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相似步骤可以参见图1~图4所示的任一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
获取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该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相似步骤可以参见图5所示实施例,可以包括:
获取LoRa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作为又一个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判断方法,该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相似步骤可以参见图6所示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包括:
向LoRa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获取所述LoRa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LoRa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包括:
响应时间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第一特征确定模块702,用于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第一时间确定模块703,用于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在LoRaWAN通信场景中,所述响应时间获取模块即具体是获取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征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按照第一时长将第一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是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的响应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该第一时间确定模块还用于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一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第二特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第二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获取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大于预设间隔时长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特征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该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可以是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时间确定模块还用于若任意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情况均未满足所述第二集中要求,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征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
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可以是在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一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该第一时间确定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具体是: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将平均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该第一离散条件为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方差大于第一离散阈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时间获取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第二特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第二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特征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可以是在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此外,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二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响应时间获取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获取终端针对距离当前时间第一时长内的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或者,
获取终端针对最近下发的第一数量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一模式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触发第一特征确定模块执行。
第三时间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模式判断模块为否时,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第二特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第二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模式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判断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是否均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其中,若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均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离散,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图7所示信息确定装置可以执行图1~图3以及图5所示任一实施例的信息确定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信息确定装置其中各个模块、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7所示实施例的信息确定装置可以实现为一计算设备,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该计算设备即可以为NS,当然也可以是独立设备,其获得的指令超时时间用于发送至NS,由NS据此进行下行指令的判断。
如图8所示,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存储组件801以及处理组件802;
所述存储组件801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所述处理组件802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802用于:
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计算机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当然处理组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存储组件801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计算设备中的操作。存储组件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当然,计算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通信组件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1~图3以及图5所示任一实施例的信息确定方法。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包括:
间隔时间获取模块901,用于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第二特征确定模块902,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第二时间确定模块903,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在LoRaWAN通信场景中,所述间隔时间获取模块即具体是获取LoRa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特征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还用于若任意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情况均未满足所述第二集中要求,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特征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可以是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确定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二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模式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触发所述第二特征确定模块执行;
第四时间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模式判断模块为否时,获取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第一特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第一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模式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判断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是否均大于第二时间阈值;其中,若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均大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所述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图9所示信息确定装置可以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的信息确定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信息确定装置其中各个模块、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9所示实施例的信息确定装置可以实现为一计算设备,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该计算设备即可以为NS,当然也可以是独立设备,其获得的指令超时时间用于发送至NS,由NS据此进行下行指令的判断。
如图10所示,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存储组件1001以及处理组件1002;
所述存储组件1001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所述处理组件1002调用执行。
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计算机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当然处理组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存储组件1001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计算设备中的操作。存储组件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当然,计算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通信组件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5所示实施例的信息确定方法。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判断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包括:
指令下发模块1101,用于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时间获取模块1102,用于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
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具体可以参见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超时判断模块1103,用于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其中,在LoRaWAN通信场景中,指令下发模块具体用于向LoRa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所述时间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LoRa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11所示实施例的信息判断装置可以实现为一计算设备,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该计算设备即可以为LoRaWAN系统中的NS,NS为与网关直接通信设备,下行指令由NS发送。
如图12所示,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存储组件1201以及处理组件1202;
所述存储组件1201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所述处理组件1202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1202用于: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可以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其中,处理组件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计算机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当然处理组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存储组件1201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计算设备的操作。存储组件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当然,计算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通信组件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6所示实施例的信息判断方法。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44)

1.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包括:
按照第一时长将第一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一集中要求的响应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一概率阈值的响应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下行指令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包括:
若任意响应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均未满足所述第一集中要求,获取所述终端的最近大于预设间隔时长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包括:
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任意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情况均未满足所述第二集中要求,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离散程度;
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一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平均响应时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二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满足第一离散条件,利用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响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离散程度未满足所述第一离散条件,将平均响应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散程度包括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方差;
所述第一离散条件为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方差大于第一离散阈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包括:
获取终端针对距离当前时间第一时长内的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包括:
获取终端针对最近下发的第一数量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未处于立即响应模式,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是否均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其中,若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均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所述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数据分布离散,获取所述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集中,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如果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数据分布离散,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26.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若是,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包括:
按照第二时长将第二时间范围划分得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
确定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在所述多个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概率;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分布概率满足第二集中要求的上报时间区间,设定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将分布概率大于第二概率阈值的上报时间区间的最大边界时间或者对应的最大上行数据上报间隔,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任意上报时间区间的分布情况均未满足所述第二集中要求,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离散程度;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包括:
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利用所述第二离散程度对所述平均间隔时间进行时间补偿,获得指令超时时间。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未满足第二离散条件,计算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平均间隔时间。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离散程度满足所述第二离散条件,将预定超时时间作为指令超时时间。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未处于业务上报模式,获取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是否均大于第二时间阈值;其中,若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均大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所述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35.一种信息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36.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LoRa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37.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LoRa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LoRa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若是,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LoRa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38.一种信息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LoRa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基于所述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判断所述LoRa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获取所述LoRa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LoRa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LoRa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39.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响应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第一模式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第一特征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一模式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时,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第一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40.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间隔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第二模式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第二特征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二模式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终端处于业务上报模式时,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第二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41.一种信息判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令下发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第一模式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时间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模式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终端处于立即响应模式时,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超时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42.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获取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
基于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确定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及所述第一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43.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获取终端的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
基于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业务上报模式;
若是,确定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第二数据分布特征,设定所述终端的指令超时时间。
44.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用以被所述处理组件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向终端发送下行指令;
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立即响应模式;
若是,获取所述终端对应的指令超时时间;其中,所述指令超时时间为基于所述终端针对多条下行指令的响应时间以及所述多条下行指令响应时间的第一数据分布特征确定,或者基于所述终端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及所述多个上行数据上报间隔的第二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基于所述指令超时时间判断所述下行指令是否执行失败。
CN201811447701.4A 2018-11-29 2018-11-29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Active CN1112455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7701.4A CN111245559B (zh) 2018-11-29 2018-11-29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TW108129454A TW202022602A (zh) 2018-11-29 2019-08-19 資訊確定方法、資訊判斷方法、裝置及計算設備
PCT/CN2019/118681 WO2020108326A1 (zh) 2018-11-29 2019-11-15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7701.4A CN111245559B (zh) 2018-11-29 2018-11-29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5559A CN111245559A (zh) 2020-06-05
CN111245559B true CN111245559B (zh) 2023-04-18

Family

ID=70854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47701.4A Active CN111245559B (zh) 2018-11-29 2018-11-29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45559B (zh)
TW (1) TW202022602A (zh)
WO (1) WO20201083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3927A (zh) * 2021-09-02 2021-11-30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报表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9603A (zh) * 2015-09-11 2016-01-27 福建师范大学 可动态配置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及方法
US9752840B1 (en) * 2015-05-05 2017-09-05 Jonpaul Betro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utomated intelligence module (AIM) and management system
CN108182134A (zh) * 2017-12-29 2018-06-19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接口监控方法、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
CN108615186A (zh) * 2018-05-11 2018-10-02 深圳市口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报销方法及其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18136B1 (en) * 2003-02-05 2017-11-14 Steven M. Hoffber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ntingent relevance
US8955033B2 (en) * 2008-11-25 2015-02-10 Citrix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TTP callouts for policies
CN103428037A (zh) * 2012-05-16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探测用户在线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JP6171386B2 (ja) * 2013-02-15 2017-08-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5451260B (zh) * 2014-08-12 2019-12-20 优视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请求方法、网络波动性衡量方法及装置
CN105868002B (zh) * 2015-01-22 2020-02-2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在分布式计算中处理重发请求的方法与设备
CN104732075B (zh) * 2015-03-06 2017-07-07 中山大学 一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实时预测方法
CN105208125B (zh) * 2015-09-30 2019-12-17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161140B (zh) * 2016-06-28 2019-07-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确定被监控节点工作状态的方法、监控节点和集群系统
US10321397B2 (en) * 2016-11-09 2019-06-11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power management in a long range radio network environment
EP3331187B1 (en) * 2016-12-05 2021-05-19 Alcatel Lucent Improved control of packet retransmission for 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
US10680883B2 (en) * 2017-01-04 2020-06-09 Hall Labs Llc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consumer-installed hub-based intermediate-range packetized wireless networks utilizing assignable operational channels
JP6772860B2 (ja) * 2017-01-27 2020-10-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EP3389316A1 (en) * 2017-04-10 2018-10-17 Viloc NV Automated asset tracking
CN108509325B (zh) * 2018-03-07 2021-01-15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系统超时时间的动态确定方法与装置
CN108834213B (zh) * 2018-04-04 2022-04-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物联网中的低下行延迟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8306776B (zh) * 2018-04-19 2021-07-1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信息提示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650688B (zh) * 2018-08-22 2022-08-16 苏州凌犀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扫频测试的方法及Lora网关
CN108900776B (zh) * 2018-08-22 2020-11-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响应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52840B1 (en) * 2015-05-05 2017-09-05 Jonpaul Betro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utomated intelligence module (AIM) and management system
CN105279603A (zh) * 2015-09-11 2016-01-27 福建师范大学 可动态配置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及方法
CN108182134A (zh) * 2017-12-29 2018-06-19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接口监控方法、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
CN108615186A (zh) * 2018-05-11 2018-10-02 深圳市口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报销方法及其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of LoRa Technology;Yanzhi Sun et.al.;《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Technology,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ICCTEC)》;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2602A (zh) 2020-06-16
WO2020108326A1 (zh) 2020-06-04
CN111245559A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2252B2 (en) Server intelligence for network speed testing control
CN106330757B (zh) 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US8812742B2 (en) Communication path selection
CN110247816B (zh) 指标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10505540B (zh) 一种判断pon端口扩容优先级的方法及装置
CN106210129B (zh) 一种基于Web服务器配置的限流方法及系统
CN111277640B (zh) 用户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8069236B2 (en) Flow control of events based on threshold, grace period, and event signature
CN111142942B (zh) 窗口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2015557A (zh) 资源调整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EP4020892A1 (en) Network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245559B (zh) 信息确定方法、信息判断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0098976B (zh) 网络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7992416B (zh) 一种网页时延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EP3876485A1 (en) Nominal bandwidth adjusting method and device
EP4037272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8156086B (zh) 一种策略规则下发方法及装置
CN113965445B (zh) 一种质差根因的定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32486B (zh) 网络诊断的方法、电子设备、系统与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49741A (zh) 一种调度方法、调度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78047B (zh) 非服务小区的csi的处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09756384B (zh) 数据源状态判定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79063A (zh) 充电设备的离线判断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448808A (zh) 一种削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580961A (zh) 访问请求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