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7360B -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37360B
CN110737360B CN201910914554.5A CN201910914554A CN110737360B CN 110737360 B CN110737360 B CN 110737360B CN 201910914554 A CN201910914554 A CN 201910914554A CN 110737360 B CN110737360 B CN 110737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rea
trunk
layer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45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37360A (zh
Inventor
叶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45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37360B/zh
Priority to US16/639,753 priority patent/US11126315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27372 priority patent/WO202105687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737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7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37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7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分别设置成主干以及分支结构,第一电极分支与第一电极主干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分支与第二电极主干电性连接,并且第一电极分支与第二电极分支形成“回字形”的极限耦合形状,可以提高手指触摸时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并且相邻的“回字形”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二分支电极之间设置“回字形”并且不相互连接的第三电极,这有效降低基础互电容值Cm,并且可有效减小对地的寄生电容。

Description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柔性折叠智能手机,通常采用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搭配柔性触控屏,其中以网格金属On-cell(触摸面板和液晶面板的一体化)触控技术为目前的重点技术开发方向。
可折叠触摸显示屏决定了,其保护盖板无法采用类似于传统手机的比较厚的刚性玻璃盖板,必须采用较薄的透明柔性薄膜作为保护盖板,如透明薄膜。目前针对薄盖板下悬浮触控,盖板变薄使手指的感应量加大,悬浮和不悬浮时的信号△C差异大,多指触控时会相互耦合导致出现不报点或者鬼点,当手机处于悬浮状态时,多指触摸时,容易引起其余的手指信号量的衰减,从而无法识别多指触摸。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减少手指信号量的衰减等问题,进而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分别设置成主干以及分支结构,第一电极分支与第一电极主干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分支与第二电极主干电性连接,并且第一电极分支与第二电极分支形成“回字形”的极限耦合形状,提高手指触摸时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
为了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层,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条第一电极链,每条第一电极链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电极;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多条第二电极链,每条第二电极链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每条第一电极链和每条第二电极链相互绝缘;其中,每个第一电极与所述每个第一电极交叉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一触控电极单元,每个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分支,每个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分支,每个第一电极分支和每个第二电极分支相互绝缘且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绝缘,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分支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分支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触控单元内,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主干,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电极主干,所述第一电极主干与所述第二电极主干相交于一交叉区,在所述交叉区,所述第一电极主干与所述第二电极主干相互绝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主干包括上电极主干、下电极主干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上电极主干以及所述下电极主干且对应所述交叉区;所述第二电极主干包括左电极主干、右电极主干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左电极主干以及所述右电极主干且对应所述交叉区。
进一步地,缓冲层;绝缘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中,所述第一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中;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所述第二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中。
进一步地,缓冲层;绝缘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具有一连接桥且对应所述交叉区;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所述第一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中;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中,在所述交叉区,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连接桥,所述上电极主干与所述下电极主干通过所述连接桥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由金属网格线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分支、所述第二电极分支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形状为L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主干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主干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分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所述第一电极分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主干,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所述第二电极分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主干,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
进一步地,所述上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连接所述上电极主干;所述下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连接所述下电极主干;
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不连通,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不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左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连接所述左电极主干,所述右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连接所述右电极主干;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不连通,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与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不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极具有若干第一金属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一金属线互相不连通,并且每根第一金属线设于相邻的第一主干电极分支与第二主干电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中形成“回”字型图案;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中形成“回”字型图案;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三电极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中形成“回”字型图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分支具有至少一电极凸起,所述电极凸起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分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薄膜晶体管层,设于所述基板上;显示层,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通过导线连接至集成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还设有薄膜封装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分别设置成主干以及分支结构,第一电极分支与第一电极主干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分支与第二电极主干电性连接,并且第一电极分支与第二电极分支形成“回字形”的极限耦合形状,可以提高手指触摸时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并且相邻的“回字形”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二分支电极之间设置“回字形”并且不相互连接的第三电极,这有效降低基础互电容值Cm,并且可有效减小对地的寄生电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单元平面示意图;
图3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单元的第一电极平面示意图;
图4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单元的第二电极平面示意图;
图5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单元的第三电极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放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单元金属网格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触控电极单元另一实施例的金属网格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电极层在所述交叉区沿第一电极主干方向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双桥连接方案1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双桥连接方案2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单桥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另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单元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触控电极单元100、100a;第一电极101;第二电极102;
第一电极主干1011;第一电极分支1012、1012a;第二电极主干1021;
第二电极分支1022;第一区域110;第二区域120;
第三区域130;第四区域140;交叉区150;
上电极主干1011a;下电极主干1011b;第一连接部104;
第三电极103;第一金属线1031;左电极主干1021a;
右电极主干1021b;第二连接部105;电极凸起1013a;
触控电极层200;缓冲层201;绝缘层202;
触控显示装置300;OLED显示面板310;偏光片305;
玻璃盖板306;基板301;薄膜晶体管层302;
显示层303;封装层30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以用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图式的方向。本发明提到的元件名称,例如第一、第二等,仅是区分不同的元部件,可以更好的表达。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文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形式,本发明不应仅被解释为本文阐述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层20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包括沿第一方向21设置的多条第一电极链11,每条第一电极链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电极101;沿第二方向22设置的多条第二电极链12,每条第二电极链12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102,每条第一电极链11和每条第二电极链12相互绝缘。所述第一方向21垂直所述第二方向22。所述第一电极链11为图1标记的纵向虚线菱形框标注,所述第二电极链12为图2标记的横向菱形虚线框。
每个第一电极101与所述每个第一电极101交叉对应的第二电极102形成一触控电极单元100。
同时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极101具有第一电极主干1011以及多个第一电极分支1012,所述第二电极102具有第二电极主干1021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分支1022,每个第一电极分支1012和每个第二电极1012分支相互绝缘交错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101是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102是感应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纵向设置于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中间,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横向设置于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中间,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分成第一区域110、第二区域120、第三区域130以及第四区域140,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垂直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与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互不连通并在中心处形成交叉区150。
每一第一电极分支1012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还可以换句话讲,每一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相连。在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举例来讲,在图2中用指引线标示出三个第一电极分支1012-1,1012-2,1012-3。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的数量不止三个。
每一第二电极分支1022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还可以换句话讲,每一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相连。在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1022。举例来讲,在图1中用指引线标示出三个第二电极分支1022-1,1022-2,1022-3。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分支1022的数量不止三个。
其中,在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中,所述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交错分布并且相互之间的间隔相同,并且在每两相邻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第一电极分支1012之间均设有一第三电极103,所述第三电极103与所述第一电极101同层设置。
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包括上电极主干1011a、下电极主干1011b以及第一连接部104,所述第一连接部104连接所述上电极主干1011a以及下电极主干1011b。
同时参照图3所示,所述上电极主干1011a设于所述第一区域110以及所述第二区域120之间,所述第一区域110以及所述第二区域120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连接所述上电极主干1011a;所述下电极主干1011b设于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之间,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连接所述下电极主干1011b。
所述第一区域110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所述第三区域130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不连通,所述第二区域120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所述第四区域140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不连通。
同时参照图2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包括左电极主干1021a、右电极主干1021b以及第二连接部105,所述第二连接部105连接所述左电极主干1021a以及右电极主干1021b。
在交叉区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05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上方,在附图2中,第一连接部104的标记用虚线标注。
所述左电极主干1021a设于所述第一区域110以及所述第三区域130之间,所述第一区域110以及所述第三区域130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1022连接所述左电极主干1021a,所述右电极主干1021b设于所述第二区域12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之间,所述第二区域12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1022连接所述右电极主干1021b。
所述第一区域110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所述第二区域120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不连通,所述第三区域130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所述第四区域140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不连通。
同时参照图2及图5所示,所述第三电极103具有若干第一金属线1031,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
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的第一金属线1031互相不连通,并且所述每根第一金属线1031设于相邻的第一主干电极分支以及第二主干电极之间。亦即,在每两相邻的第一主干电极分支与第二主干电极之间均设置有一根第一金属线1031。
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所述第二电极分支1022以及所述第三电极103的形状为L型,其中,每个L型的电极分支的直角都是朝向交叉区150的,且每根L型的电极分支的两端分别垂直第一电极主干1011以及第二电极主干1021。
如图3所示,因此,可以根据附图得知,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中形成“回”字型图案;这里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回”字形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由于整个触控电极单元100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被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隔断。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中形成“回”字型图案;这里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回”字形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由于整个触控电极单元100的第二电极分支1022被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隔断。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区域110、所述第二区域120、所述第三区域130以及所述第四区域140的第三电极103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中形成“回”字型图案。这里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回”字形的第三电极103,由于整个触控电极单元100的第三电极103被所述第一电极主干1011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主干1021隔断。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极101、所述第二电极102以及所述第三电极103都是金属网格结构。附图2中的白色区域为第三电极103,由于作图的时候需要对三种电极进行区分,所以第三电极103并没有画出网格结构。
如图7所示,本发明部分的金属网格结构,为了更好的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限定,将电极的金属网格结构描述成图2~图5的线性结构,并且金属网格结构的布线对应子像素的间隙,提高子像素的开口。
从图7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本分发明所述第一电极101、所述第二电极102以及所述第三电极103的为金属网格状。所述第三电极103设置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分支1012和第二电极分支1022之间。从图中的虚线标记框中看到,第三电极103与所述第一电极101、所述第二电极102不连接,绝缘的设置在第一电极分支1012和第二电极分支1022之间。
如图8所示,具体地所述触控电极层200的剖面结构包括:缓冲层201、绝缘层202、第一金属层23、第二金属层24以及第三金属层25。
所述绝缘层202设于缓冲层201上。所述第一电极链11形成与第一金属层23中,所述第二电极链12形成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中24,所述第三电极103形成于所述第三金属层25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23与所述第二金属层24同层设置。
如图9所示,在所述交叉区150,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为连接桥,设于所述绝缘层202中,用来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01;所述第二连接部105与所述第二电极102(标号见图1)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05皆为金属导线,所述第三金属层25与所述第一金属层23同层设置。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可以不同层设置,进而避免交叉区的交叉连接,在交叉区,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可以直接相连接,不用设置连接桥。具体的讲,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中,所述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而所述第三金属层可以与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也可以与第二金属层同层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对连接桥数量和结构的并没有做出限定,其采用如图10所示的方案1的双桥结构,两根连接桥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并没有连接。
也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方案2的双桥结构,方案2与方案1的区别在于,方案2的两根连接桥是通过第一电极主干1011引出,而方案1的两根连接桥是通过靠近中间的第一电极分支1013引出。
还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方案3的单桥结构,其连接桥直接将第一电极主干1011相连接。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层200,通过将第一电极101以及第二电极102分别设置成主干以及分支结构,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第一电极主干1011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第二电极主干1021电性连接,并且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第二电极分支1022形成“回字形”的极限耦合形状,可以有效降低基础互电容值,从而提高手指触摸时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并且相邻的“回字形”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二分支电极之间设置“回字形”并且不相互连接的第三电极103,可以有效减小第一电极(TX)/第二电极(RX)对地的寄生电容,从而有效降低RC电信号的负载。
如图1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触控电极单元100a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a具有至少一电极凸起1013a。
所述电极凸起1013a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分支1012a,电极凸起1013a可以进一步增大TX/RX相邻交界耦合面积来提高手指触摸时的互电容信号变化量△Cm,从而有效提高触摸灵敏度。
如图1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300,包括:基板301、薄膜晶体管层302、显示层303以及封装层304、所述触控电极层200、偏光片305以及玻璃盖板306。
所述薄膜晶体管为低温多晶硅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层302设于所述基板301上,所述显示层303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302上,所述封装层304设于所述显示层303上。
所述触控电极层200设于所述显示层303上,所述触控电极层200通过导线203连接集成芯片;所述偏光片305设于所述触控电极层200上,所述玻璃盖板306设于所述偏光片306上,所述玻璃盖板306与所述偏光片305通过光学胶相互粘贴。
其中所述玻璃盖板306可以用透明薄膜,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制成折叠的显示设备。
所述触控电极层200的电极网格走线避开触控显示装置300的子像素,电极布线应设于子像素之间。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300,通过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100的第一电极101以及第二电极102分别设置成主干以及分支结构,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第一电极主干1011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分支1022与第二电极主干1021电性连接,并且第一电极分支1012与第二电极分支1022形成“回字形”的极限耦合形状,可以提高手指触摸时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并且相邻的“回字形”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二分支电极之间设置“回字形”并且不相互连接的第三电极103,可以有效降低基础互电容值Cm,并且有效减小第一电极(TX)/第二电极(RX)对地的寄生电容。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发明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对发明的限制。总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Claims (9)

1.一种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条第一电极链,每条第一电极链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电极;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多条第二电极链,每条第二电极链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每条第一电极链和每条第二电极链相互绝缘;
其中,每个第一电极与所述每个第一电极交叉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一触控电极单元,每个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分支,每个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分支,每个第一电极分支和每个第二电极分支相互绝缘且交错设置;
在触控单元内,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主干,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电极主干,所述第二电极主干垂直所述第一电极主干,所述第一电极主干与所述第二电极主干相交于一交叉区,在所述交叉区,所述第一电极主干与所述第二电极主干相互绝缘;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分支具有至少一电极凸起,所述电极凸起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分支;
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绝缘,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分支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分支之间;
所述第一电极主干包括上电极主干、下电极主干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上电极主干以及所述下电极主干且对应所述交叉区;
所述第二电极主干包括左电极主干、右电极主干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左电极主干以及所述右电极主干且对应所述交叉区;
所述第一电极主干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主干将所述触控电极单元分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
所述第一电极分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主干,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
所述第二电极分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主干,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分别设置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中形成“回”字型图案;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中形成“回”字型图案;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三电极在所述触控电极单元中形成“回”字型图案;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一电极主干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二电极主干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二电极分支形成“回”字型图案,以提高手指触摸时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在所述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二电极分支之间设置“回” 字形,且该“回” 字形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和所述第二电极分支均不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以降低基础互电容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缓冲层;
绝缘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
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中,所述第一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中;
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所述第二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
缓冲层;
绝缘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具有一连接桥且对应所述交叉区;
第一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所述第一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中;
第二金属层,设于所述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链形成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中,在所述交叉区,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连接桥,所述上电极主干与所述下电极主干通过所述连接桥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由金属网格线形成;
所述第一电极分支、所述第二电极分支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形状为L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连接所述上电极主干;所述下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第一电极分支连接所述下电极主干;
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不连通,
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与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一电极分支不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连接所述左电极主干,所述右电极主干设于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之间,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第二电极分支连接所述右电极主干;
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与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不连通,
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与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二电极分支不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具有若干第一金属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
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第一金属线互相不连通,并且每根第一金属线设于相邻的第一主干电极分支与第二主干电极之间。
8.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薄膜晶体管层,设于所述基板上;
显示层,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
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通过导线连接至集成芯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还设有薄膜封装层。
CN201910914554.5A 2019-09-26 2019-09-26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7373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4554.5A CN110737360B (zh) 2019-09-26 2019-09-26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6/639,753 US11126315B2 (en) 2019-09-26 2019-12-23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PCT/CN2019/127372 WO2021056878A1 (zh) 2019-09-26 2019-12-23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4554.5A CN110737360B (zh) 2019-09-26 2019-09-26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7360A CN110737360A (zh) 2020-01-31
CN110737360B true CN110737360B (zh) 2022-05-17

Family

ID=69269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4554.5A Active CN110737360B (zh) 2019-09-26 2019-09-26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37360B (zh)
WO (1) WO20210568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1090A (zh) * 2020-06-22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11651093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736736A (zh) * 2020-07-14 2020-10-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4461088B (zh) * 2020-11-09 2023-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58276B2 (en) * 2007-12-21 2013-01-22 Apple Inc. Touch pad electrode design
CN102062979B (zh) * 2010-11-16 2012-05-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电极以及其相关液晶显示面板
US9024910B2 (en) * 2012-04-23 2015-05-05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Touchscreen with bridged force-sensitive resistors
KR101944503B1 (ko) * 2012-06-21 2019-04-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센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센싱 표시 패널
KR101483788B1 (ko) * 2012-12-28 2015-01-16 주식회사 지니틱스 분기된 접지배선을 갖는 터치패널
TW201443723A (zh) * 2013-05-10 2014-11-16 Wintek Corp 觸控感測單元以及觸控面板
KR101582887B1 (ko) * 2013-11-27 2016-01-07 주식회사 리딩유아이 터치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터치센싱장치
CN203812221U (zh) * 2014-04-03 2014-09-03 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板
CN103970354B (zh) * 2014-04-29 2015-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4407755B (zh) * 2014-11-21 2018-01-23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204790935U (zh) * 2015-07-01 2015-11-18 敦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互电容触控电极、触控屏及触控装置
CN106066733B (zh) * 2016-06-06 2019-0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6339142A (zh) * 2016-08-29 2017-01-18 贵州乾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GB2559569B (en) * 2017-02-09 2020-05-20 Solomon Systech Ltd Touch sensor
GB2559646A (en) * 2017-02-09 2018-08-15 Solomon Systech Ltd Touch Sensor
CN109885203B (zh) * 2019-02-28 2020-12-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7360A (zh) 2020-01-31
WO2021056878A1 (zh)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7360B (zh)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1243645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493681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KR102498978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20180124326A (ko) 표시 장치
CN113284932A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61365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90075136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그 제조방법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949154A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KR102463801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CN101887904B (zh) 集成触摸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20190055940A (ko)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패널
KR20210101347A (ko) 표시 장치
CN112860095B (zh) 触摸显示装置
CN110737353B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KR20190081596A (ko) 표시 장치
US10831294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sensor disposed on a display panel
KR20210069289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126315B2 (en)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2445365A (zh) 触摸显示装置
CN112286406B (zh) 触摸显示装置
KR20210050099A (ko) 터치 구동 회로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1196076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1196083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KR20210152305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