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7825B - 一种双面觇牌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面觇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7825B
CN110017825B CN201910266222.0A CN201910266222A CN110017825B CN 110017825 B CN110017825 B CN 110017825B CN 201910266222 A CN201910266222 A CN 201910266222A CN 110017825 B CN110017825 B CN 1100178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vision
near vision
reflector
f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662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7825A (zh
Inventor
马海志
王思锴
梁贵民
赵京华
刘瑞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Survey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Survey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Survey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Survey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662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178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17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7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7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7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5/00Surveying instrum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3/00
    • G01C15/02Means for marking measuring points
    • G01C15/06Surveyors' staffs; Movable markers
    • G01C15/08Plumbing or registering staffs or markers over ground ma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觇牌,包括觇牌框架、近视觇牌和远视觇牌,所述近视觇牌和所述远视觇牌设于所述觇牌框架上;所述觇牌框架具有相对平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近视觇牌设于所述觇牌框架的第一面;所述近视觇牌包括近视透明觇牌板和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所述远视觇牌设于所述觇牌框架的第二面;所述远视觇牌包括远视觇牌板和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与近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重合。设在近视觇牌的近视觇牌反射体与设在远视觇牌的远视觇牌反射体的瞄准点的聚焦方式不同,使得观测者会在不同的距离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觇牌,能实现更快瞄准。

Description

一种双面觇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觇牌。
背景技术
在工程测量中,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需要在目标点设置觇牌和棱镜,用来实现瞄准定位和距离测量。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不管进行近距离测量还是远距离测量,仅能通过同一个觇牌进行瞄准定位,不方便瞄准定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觇牌,通过近视觇牌用于近距离测量,通过远视觇牌用于远距离测量,设在近视觇牌的近视觇牌反射体与设在远视觇牌的远视觇牌反射体的瞄准点的聚焦方式不同,使得观测者会在不同的距离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觇牌,能实现更快瞄准。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觇牌,包括觇牌框架、近视觇牌和远视觇牌,所述近视觇牌和所述远视觇牌设于所述觇牌框架上;
所述觇牌框架具有相对平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互为正反面;
所述近视觇牌设于所述觇牌框架的第一面;
所述近视觇牌包括近视透明觇牌板和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所述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分别为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和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分别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为近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其中一条直线上,并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
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另外一条直线上,并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
随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横截面向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分别包括渐缩部和等截面部,所述渐缩部和所述等截面部相接,且相接处的所述等截面部的截面长度不大于所述渐缩部的截面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位于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渐缩部和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之间,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位于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渐缩部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间;
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位于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渐缩部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间;
所述远视觇牌设于所述觇牌框架的第二面;
所述远视觇牌包括远视觇牌板和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上,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对称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线上,所述远视觇牌板相互垂直的两条线的交点为远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的横截面随着向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距离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且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之外;
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与近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重合。
优选地,还包括照亮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第一照明系统,所述第一照明系统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和/或,还包括照亮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的第二照明系统,所述第二照明系统设于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照明系统包括多个第一灯具,所述第一灯具的数量不少于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数量,且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的边线外侧对应于一个所述第一灯具。
优选地,所述第二照明系统包括多个第二灯具,所述第二灯具的数量不少于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的数量,且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的边线外对应于一个所述第二灯具。
优选地,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设于所述觇牌框架上,所述电源线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照明系统,和/或,所述电源线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照明系统。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照明系统,所述第三照明系统包括第三灯具,所述第三灯具设于所述觇牌框架相向于地面的一侧。
优选地,还包括棱镜装置,所述棱镜装置可旋转的设于所述觇牌框架上;
所述棱镜装置包括棱镜框架和三棱镜,所述棱镜框架为具有一侧开口的框架体,所述三棱镜固定在所述棱镜框架开口内侧;
所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平行所述棱镜框架的开口;
所述棱镜框架可旋转的与所述觇牌框架连接;
所述三棱镜的中间的横截面所在平面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和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
优选地,所述棱镜框架通过旋转阻尼轴与所述觇牌框架连接;且所述旋转阻尼轴的轴线平行所述三棱镜的轴线。
优选地,还包括棱镜照明系统,所述棱镜照明系统包括多个第四灯具,所述第四灯具的数量不小于三个,且多个所述第四灯具均布设在所述棱镜框架的开口处内侧。
优选地,所述觇牌框架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于临近地面处的所述觇牌框架上;所述连接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觇牌框架的第一面,且所述连接孔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的投影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在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
所述双面觇牌还包括弹簧销,所述弹簧销设于连接孔上固定所述双面觇牌。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觇牌框架的第一面设置所述近视觇牌,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观测目标三百五十米以内时可视为近距离观察,采用近视觇牌作为目标瞄准点。
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分别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当测量瞄准时,观测者通过全站仪在观测点就可以直接观测到有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向内聚焦的交点,然后就可以读出全站仪显示的数据。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其中一条直线上,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上下两侧,用于在垂直方向上的瞄准定位,同时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观测者就可以将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的部分作为近视测量瞄准点,因此会快速的瞄准觇牌,提供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用眼强度。
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另外一条直线上,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左右两侧,用于水平方向上的瞄准定位,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协同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聚焦。
随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横截面向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其目的在于方便所有的近视觇牌反射体能够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进行聚焦,形成真正的视觉上观测的瞄准点。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每个渐缩部以及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横截面的渐变特点,用于所有的近视觇牌反射体能够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进行聚焦,形成真正的视觉上观测的瞄准点。
将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与各自的渐缩部之间,且等截面部的截面尺寸均匀不变,是为了不会引起视觉的偏移,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对瞄准点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即定位在等截面部的垂向对称线上。使得观测者更容易找到其垂向对称线,相对采用尖点或者变截面更方便快捷,降低观测者的用眼强度。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各自的渐缩部和等截面部在相接处的所述等截面部的截面长度不大于所述渐缩部的截面长度,能够保持各自渐缩部向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聚焦的功能。
将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位于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渐缩部和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之间,前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在各自等截面部的垂向对称线进行了定位,也就是定位在了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上,因此最后就可以采用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的等截面部作为瞄准点进行测量了。
所述觇牌框架的第二面设置所述远视觇牌,在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观测目标大于三百五十米时可视为远距离观察,采用远视觇牌作为目标瞄准点。
所述远视觇牌包括远视觇牌板和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上,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对称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线上。当瞄准时,观测者通过全站仪在观测点就可以直接观测到有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向内聚焦的交点,然后就可以读出全站仪显示的数据,测量下一个目标点。
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的横截面随着向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距离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且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设于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之外;,其目的在于方便所有的远视觇牌反射体能够在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进行聚焦,形成真正的视觉上观测的瞄准点。当观测距离远视时,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本身也相对比较小,所以距离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每个远视觇牌反射体的近端就像在一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就像一个点似的,所以这个空间就是观测者用于瞄准的瞄准点。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的觇牌能够适用近距离测量和远距离测量,针对近距离测量和远距离测量所使用的觇牌反射体也不同,瞄准点的聚焦方式不同,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测量距离,观测者会更快对准觇牌,形成瞄准点,与预定瞄准点更接近,尤其是近距离观测时。
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与近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上的投影重合,可理解地,采用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对所使用的觇牌的瞄准点需要与使用的全站仪之间的高度关系有所要求,虽然在同一目标点不一定需要同时进行近距离和远距离测量,但是对于具有用于同一产品来说,两个瞄准点与地面上的目标点的垂向距离是相等的,与地面上的目标点所形成的直线也重合的,测量人员不论进行近距离还是远距离,在设置是只需调整好其中一个瞄准点与地面上的目标点之间的距离就好,也防止测量人员在使用时会用错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设有照明装置的觇牌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觇牌框架;2、近视觇牌;3、远视觇牌;4、弹簧销;5、电源;6、镜装置;7、旋转阻尼轴;8、棱镜照明系统;10、第一照明系统;20、第二照明系统;30、第三照明系统;11、连接孔;21、近视透明觇牌板;22、近视觇牌反射体;31、远视觇牌板;32、远视觇牌反射体;61、棱镜框架;62、三棱镜;81、第四灯具;101、第一灯具;201、第二灯具;301、第三灯具;221、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
40、照明开关;12、电池槽;13、电池槽盖;14、线路槽;321、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2、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3、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4、第四远视觇牌反射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觇牌,包括觇牌框架1、近视觇牌2和远视觇牌3,所述近视觇牌2和所述远视觇牌3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上;
所述觇牌框架1具有相对平行的第一面(正面)和第二面(反面),即第一面和第二面互为正反面;
所述近视觇牌2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的第一面,也就是铺设在所述觇牌框架1的正面;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观测目标三百五十米以内时可视为近距离观察,采用近视觇牌2作为目标瞄准点。
如图1所示,所述近视觇牌2包括近视透明觇牌板21和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22,通过压丝将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固定在所述觇牌框架1上,所述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22分别为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和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分别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可理解地,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采用的是透明材质的材料,能够减少光线的反射。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22可为设置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额的凸体,也可为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向其内部开挖的凹槽,将凸体上或者凹槽喷涂成白色;再或者直接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的外表面喷涂白色,可增大光线的反射效果,并且近距离观测时,白色的颜色柔和,观测者的眼睛会较舒适。当瞄准时,观测者通过全站仪在观测点就可以直接观测到有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向内聚焦的交点,然后就可以读出全站仪显示的数据,并测量下一个目标点。
上面涉及到的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自身均关于其所在的直线对称设置,同时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是对称结构,对称的结构不易造成视觉偏移,也就是观察者的聚焦交点的判断会更准确,使得真正的瞄准点更接近理想的瞄准点。当观测者对准近视觇牌2瞄准时,前述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为近视测量瞄准点,也就由于距离近视觇牌2一定的距离后,就会观测到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在其内部形成一个点状物(近视测量瞄准点),所以全站仪就对准这个点状物(近视测量瞄准点)瞄准,从而达到测量的目的。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设于其中一条直线上,并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上下两侧,用于在垂直方向上的瞄准定位。具体地,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位于下侧,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位于上侧,并且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反射面最大,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反射面最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述反射面其实就是在观测时观测者所能看到的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表面;由于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反射面最大,同时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反射面最小,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所以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相对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更会被引起注意,也相对先被观测到,当观测瞄准时,观测到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时,观测者就可以将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的部分作为近视测量瞄准点,因此会快速的瞄准觇牌,提供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用眼强度。
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设于另外一条直线上,并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左右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反射面的大小和形状一样,所以可将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设在左侧,也可将其设在右侧;且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反射面小于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反射面,大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反射面,同时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协同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聚焦,所以在看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首选映入眼帘的还是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反射面,所以观测者就可以将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的部分作为近视测量瞄准点了。
更进一步地,随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横截面向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其目的在于方便所有的近视觇牌反射体22能够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进行聚焦,形成真正的视觉上观测的瞄准点。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分别包括渐缩部和等截面部,所述渐缩部和所述等截面部相接,且相接处的所述等截面部的截面长度不大于所述渐缩部的截面长度。可理解地,如前所述,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设于其中一条直线上,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反射面最大,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反射面最小,就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测者在看到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瞬间,首先看到的就是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其中上述三个渐缩部以及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横截面的渐变特点,用于所有的近视觇牌反射体22能够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进行聚焦,形成真正的视觉上观测的瞄准点。
其中,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的渐缩部位于远离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端,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的等截面部位于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的渐缩部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间;
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渐缩部位于远离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端,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等截面部位于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渐缩部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间;
上述将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等截面部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与各自的渐缩部之间,且等截面部的截面尺寸均匀不变,是为了不会引起视觉的偏移,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对瞄准点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即定位在等截面部的垂向对称线上。使得观测者更容易找到其垂向对称线,相对采用尖点或者变截面更方便快捷,降低观测者的用眼强度。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各自的渐缩部和等截面部在相接处的所述等截面部的截面长度不大于所述渐缩部的截面长度,能够保持各自渐缩部向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聚焦的功能。
另外,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渐缩部位于远离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端,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等截面部位于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渐缩部和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之间,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等截面部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也就是说通过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在各自等截面部的垂向对称线进行定位后,也就是定位在了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等截面部上,因此最后就可以采用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等截面部作为瞄准点进行测量了。
如图2所示,所述远视觇牌3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的第二面,也就是铺设在所述觇牌框架1的背面,;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观测目标大于三百五十米时可视为远距离观察,采用远视觇牌3作为目标瞄准点。
所述远视觇牌3包括远视觇牌板31和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32,通过压丝将所述远视觇牌板31固定在所述觇牌框架1上,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31上,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对称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31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线上,可理解地,所述远视觇牌板31采用的是透明材质的材料,能够减少光线的反射。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32可为设置在所述远视觇牌板31上的凸体,也可为在所述远视觇牌板31上向其内部开挖的凹槽,将凸体上或者凹槽喷涂成黄色;再或者直接在所述远视觇牌板31的外表面喷涂黄色,可增大光线的反射效果,并且远距离观测时,黄色这种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观测者较容易观测到,且不会太刺激眼睛。当瞄准时,观测者通过全站仪在观测点就可以直接观测到有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向内聚焦的交点,然后就可以读出全站仪显示的数据,测量下一个目标点。
上面的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自身均关于其所在的直线对称设置,同时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是对称结构,对称的结构不易造成视觉偏移,也就是观察者的聚焦交点的判断会更准确,使得真正的瞄准点更接近理想的瞄准点。当观测者对准远视觇牌3瞄准时,前述所述远视觇牌板31相互垂直的两条线的交点为远视测量瞄准点,也就由于距离远视觇牌3一定的距离后,就会观测到四个所述近远视觇牌反射体32在其内部形成一个点状物(即为远视测量瞄准点),所以全站仪就对准这个点状物瞄准,从而达到测量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32分别为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2、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和第四远视觇牌反射体324。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与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设于其中一条直线上,相对设置在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上下两侧,具体地,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位于下侧,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位于上侧,并且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的反射面最大,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的反射面最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述反射面其实就是在观测时观测者所能看到的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表面;由于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的反射面最大,同时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经过所述远测量瞄准点上,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的反射面最小,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设于所述远测量瞄准点之外,所以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相对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更会被引起注意,也相对先被观测到,当观测瞄准时,观测到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时,观测者就可以将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经过所述远测量瞄准点上的部分作为远视测量瞄准点,因此会快速的瞄准觇牌,提供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用眼强度。
同样,所述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2和所述第四远视觇牌反射体324设于另外一条直线上,相对设置在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2和所述第四远视觇牌反射体324的反射面的大小和形状一样,所以可将所述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2设在左侧,也可将其设在右侧;且所述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2和所述第四远视觇牌反射体324的反射面小于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的反射面,大于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的反射面,同时所述第二远视觇牌反射体322和所述第四远视觇牌反射体324设于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之外,协同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与所述第三远视觇牌反射体323聚焦,所以在看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首选映入眼帘的还是所述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反射面,所以观测者就可以将第一远视觇牌反射体321经过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上的部分作为远视测量瞄准点了。
还有,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横截面随着向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距离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且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设于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之外;,其目的在于方便所有的远视觇牌反射体32能够在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进行聚焦,形成真正的视觉上观测的瞄准点。当观测距离远视时,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本身也相对比较小,所以距离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每个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近端就像在一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就像一个点似的,所以这个空间就是观测者用于瞄准的瞄准点。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的觇牌能够适用近距离测量和远距离测量,针对近距离测量和远距离测量所使用的觇牌反射体也不同,瞄准点的聚焦方式不同,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测量距离,观测者会更快对准觇牌,形成瞄准点,与预定瞄准点更接近,尤其是近距离观测时。
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的投影与近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的投影重合,可理解地,采用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对所使用的觇牌的瞄准点需要与使用的全站仪之间的高度关系有所要求,虽然在同一目标点不一定需要同时进行近距离和远距离测量,但是对于具有用于同一产品来说,两个瞄准点与地面上的目标点的垂向距离是相等的,与地面上的目标点所形成的直线也重合的,测量人员不论进行近距离还是远距离,在设置是只需调整好其中一个瞄准点与地面上的目标点之间的距离就好,也防止测量人员在使用时会用错数据。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双面觇牌还包括照亮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第一照明系统10,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可理解地,当夜晚或光线不足的时候,需要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能够反射光,观测人员才能够观看到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并进行瞄准,所以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设置第一照明系统10,以照亮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打开第一照明系统10,测量人员就可以看到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不需要其他工作人员单独使用手电筒对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进行照射;操作方便简单,减少工作人员所携带物品的数量,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本发明的双面觇牌还包括照亮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第二照明系统20,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设于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上。同理,夜晚或光线不足的时候,打开第二照明系统20,测量人员就可以看到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不需要其他工作人员单独使用手电筒对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进行照射;操作方便简单,减少工作人员所携带物品的数量,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优选地,如图1所示,作为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包括多个第一灯具101,所述第一灯具101的数量不少于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数量,且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边线外侧对应于一个所述第一灯具101,也就是所有所述第一灯具101设在由所有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形成的平面形状的外侧,对应于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均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灯具101,当夜晚或光线不足候进行近距离测量时能够为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照亮,然后能够产生反射光线,使得观测人员能够看到所有的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测量工作。
优选地,如图2所示,作为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包括多个第二灯具201,所述第二灯具201的数量不少于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数量,且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边线外对应于一个所述第二灯具201,也就是所有第二灯具201所述设在由所有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形成的平面形状的外侧,且对应于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均设置一个所述第二灯具201,当夜晚或光线不足的时候进行远距离测量时能够为每个所述第二灯具201照亮,然后能够产生反射光线,使得观测人员能够看到所有的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测量工作。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双面觇牌还包括电源5,所述电源5可以采用电池,所述电源5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上,即在觇牌框架1距离地面较近框架上设有电池槽12和电池槽盖13,所述电池槽盖13与所述电池槽12匹配;所述电源5线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用于为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提供电能,从而照亮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使得夜晚或光线不足进行近距离测量时,测量人员能够进行瞄准。其中线路设于觇牌框架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内的线路槽14内。
所述电源5线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用于为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提供电能,从而照亮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使得夜晚进行远距离测量时,测量人员能够进行瞄准。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双面觇牌还包括第三照明系统30,所述第三照明系统30包括第三灯具301,所述第三灯具301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相向于地面的一侧,在夜晚或光线不足时,所述第三灯具301可照亮地面,便于本双面觇牌准确的设置在目标点上。
同时,在所述觇牌框架1相向于地面的一侧,避免所述第三灯具301所在位置,设有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所述第三照明系统30以及其他照明系统开闭所用的照明开关40。
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双面觇牌还包括棱镜装置6,所述棱镜装置6可旋转的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上;可理解地,在当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或放样测量时,除了使用觇牌进行水平角度测量(需要使用觇牌),同时还需要水平距离进行测量(需要使用棱镜),用以实现瞄准和定位。将觇牌和所述棱镜装置6设为同一个装置,不需要将觇牌取下再重新安装棱镜,测量人员不需要他人协助就可独立完成,较人性化,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提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所述棱镜装置6包括棱镜框架61和三棱镜62,所述棱镜框架61为具有一侧开口的框架体,所述三棱镜62固定在所述棱镜框架61开口内侧,所述棱镜框架61的框架体采用螺丝连接缝;所述三棱镜62的一个侧面平行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所述开口背离所述棱镜框架61的后盖,用于测量时瞄准使用。
将所述棱镜框架61可旋转的与所述觇牌框架1连接,根据测量时的距离,调整位于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侧的所述三棱镜62的侧面所处位置,可分别与近视觇牌2和远视觇牌3配合使用,满足测量需要。
因为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和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与地面目标点的位置已经被设定好,所以将所述三棱镜62的中间的横截面所在平面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和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使得无论是远距离测量还是近距离测量,都能够分别保证所述三棱镜62的地面上目标点的位置关系。
优选地,如图1所示,作为所述棱镜装置6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棱镜框架61通过两个旋转阻尼轴7与所述觇牌框架1连接,且两个所述旋转阻尼轴7设为所述棱镜框架61外侧,两个所述旋转阻尼轴7的轴线重合;用于实现将平行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的所述三棱镜62的那个侧面旋转至近视觇牌2所在侧,进行近距离测量,或者,旋转至远视觇牌3所在侧,来进行远距离测量。
且所述旋转阻尼轴7的轴线平行所述三棱镜62的轴线能够保证平行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的所述三棱镜62的那个侧面与近视觇牌2平行,也能够保证平行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的所述三棱镜62的那个侧面与远视觇牌3平行。
优选地,如图3所示,作为所述棱镜装置6的优选实施例,还包括棱镜照明系统8,用于在夜晚测量时,照亮所述棱镜装置6的所述三棱镜62,使得测量人员能够观测才能够观看到所述三棱镜62并进行瞄准。
所述棱镜照明系统8包括多个第四灯具81,优选地,作为棱镜照明系统8的实施例,所述第四灯具81的数量不小于三个,能够满足照亮所述三棱镜62测量所需的每个镜面,且多个所述第四灯具81均布设在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处内侧,满足照亮所述三棱镜62测量所需的每个镜面的同时,,将所述第四灯具81均布设在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处内侧也能够线路线槽的设置,也能够保护所述第四灯具81。
优选地,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觇牌框架1具有连接孔11,所述连接孔11设于临近地面处的所述觇牌框架1上,用于将本发明的双面觇牌固定在目标点的位置之上;所述连接孔11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觇牌框架1的第一面,且所述连接孔11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的投影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在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的投影,能够保证远视测量瞄准点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地面上的目标点重合,也能够保证与近视测量瞄准点在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地面上的目标点重合。
如图4所示,所述双面觇牌还包括弹簧销4,所述弹簧销4设于连接孔11上配合固定钉丝以固定所述双面觇牌,固定牢靠,并拆卸方便。
在上述的详细描述中,各种特征一起组合在单个的实施方案中,以简化本公开。不应该将这种公开方法解释为反映了这样的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实施方案需要比清楚地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陈述的特征更多的特征。相反,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本发明处于比所公开的单个实施方案的全部特征少的状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特此清楚地被并入详细描述中,其中每项权利要求独自作为本发明单独的优选实施方案。
为使本领域内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发明,上面对所公开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方式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定义的一般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基础上适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公开并不限于本文给出的实施例,而是与本申请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上文的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举例。当然,为了描述上述实施例而描述部件或方法的所有可能的结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各个实施例可以做进一步的组合和排列。因此,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改变、修改和变型。此外,就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含”,该词的涵盖方式类似于术语“包括”,就如同“包括,”在权利要求中用作衔接词所解释的那样。此外,使用在权利要求书的说明书中的任何一个术语“或者”是要表示“非排它性的或者”。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面觇牌,其特征在于:包括觇牌框架(1)、近视觇牌(2)和远视觇牌(3),所述近视觇牌(2)和所述远视觇牌(3)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上;
所述觇牌框架(1)具有相对平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互为正反面;
所述近视觇牌(2)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的第一面;
所述近视觇牌(2)包括近视透明觇牌板(21)和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22),所述四个近视觇牌反射体(22)分别为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和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四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分别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为近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与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设于其中一条直线上,并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上,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
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设于另外一条直线上,并相对设置在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设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外;
随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的横截面向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
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和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分别包括渐缩部和等截面部,所述渐缩部和所述等截面部相接,且相接处的所述等截面部的截面长度不大于所述渐缩部的截面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等截面部位于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渐缩部和所述第三近视觇牌反射体(223)之间,所述第一近视觇牌反射体(221)的等截面部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的等截面部位于第二近视觇牌反射体(222)的渐缩部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间;
所述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等截面部位于第四近视觇牌反射体(224)的渐缩部与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之间;
所述远视觇牌(3)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的第二面;
所述远视觇牌(3)包括远视觇牌板(31)和四个远视觇牌反射体(32),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31)上,四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对称设于所述远视觇牌板(31)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线上,所述远视觇牌板(31)相互垂直的两条线的交点为远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横截面随着向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的距离靠近,所述横截面的长度线性变短,且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设于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之外;
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的投影与近视测量瞄准点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的投影重合;
所述的觇牌,还包括棱镜装置(6),所述棱镜装置(6)可旋转的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上;
所述棱镜装置(6)包括棱镜框架(61)和三棱镜(62),所述棱镜框架(61)为具有一侧开口的框架体,所述三棱镜(62)固定在所述棱镜框架(61)开口内侧;
所述三棱镜(62)的一个侧面平行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
所述棱镜框架(61)可旋转的与所述觇牌框架(1)连接;
所述三棱镜(62)的中间的横截面所在平面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和所述远视测量瞄准点;
所述棱镜框架(61)通过旋转阻尼轴(7)与所述觇牌框架(1)连接;且所述旋转阻尼轴(7)的轴线平行所述三棱镜(62)的轴线;
所述觇牌框架(1)具有连接孔(11),所述连接孔(11)设于临近地面处的所述觇牌框架(1)上;所述连接孔(11)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觇牌框架(1)的第一面,且所述连接孔(11)在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的投影经过所述近视测量瞄准点在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的投影;
所述双面觇牌还包括弹簧销(4),所述弹簧销(4)设于连接孔(11)上固定所述双面觇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觇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照亮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第一照明系统(10),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设于所述近视透明觇牌板(21)上;和/或,还包括照亮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第二照明系统(20),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设于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觇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包括多个第一灯具(101),所述第一灯具(101)的数量不少于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数量,且每个所述近视觇牌反射体(22)的边线外侧对应于一个所述第一灯具(10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觇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包括多个第二灯具(201),所述第二灯具(201)的数量不少于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数量,且每个所述远视觇牌反射体(32)的边线外对应于一个所述第二灯具(20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觇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5),所述电源(5)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上,所述电源(5)线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照明系统(10),和/或,所述电源(5)线路连接于所述第二照明系统(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觇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照明系统(30),所述第三照明系统(30)包括第三灯具(301),所述第三灯具(301)设于所述觇牌框架(1)相向于地面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觇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棱镜照明系统(8),所述棱镜照明系统(8)包括多个第四灯具(81),所述第四灯具(81)的数量不小于三个,且多个所述第四灯具(81)均布设在所述棱镜框架(61)的开口处内侧。
CN201910266222.0A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双面觇牌 Active CN1100178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6222.0A CN110017825B (zh)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双面觇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6222.0A CN110017825B (zh)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双面觇牌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7825A CN110017825A (zh) 2019-07-16
CN110017825B true CN110017825B (zh) 2023-11-24

Family

ID=67190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66222.0A Active CN110017825B (zh)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双面觇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17825B (zh)

Citation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5291A (en) * 1987-03-20 1989-10-24 Omni Optical Products, Inc. Rotating reflector prism and target
JPH02116708A (ja) * 1988-10-27 1990-05-01 Asahi Seimitsu Kk 測量機械の基準ビーム放射装置
CN1143744A (zh) * 1996-07-19 1997-02-26 清华大学 大型工件内外径激光瞄准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US6002473A (en) * 1997-12-24 1999-12-14 Dove-Tec, Inc. Optical level and square
CN1842691A (zh) * 2003-07-03 2006-10-04 奥普特锐斯有限公司 瞄准设备及具有可接触或不接触地测量、工作和/或操作装置的设备
CN201107033Y (zh) * 2007-06-09 2008-08-27 杨红林 多功能测量觇牌
CN101278171A (zh) * 2005-09-29 2008-10-01 莱卡地球系统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反射器和双面瞄准物
CN201402139Y (zh) * 2009-04-14 2010-02-10 武汉天宇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单棱镜反射装置
CN101839694A (zh) * 2010-05-17 2010-09-22 西南交通大学 反光式高速铁路专用测量觇牌
CN201689633U (zh) * 2010-05-17 2010-12-29 西南交通大学 高速铁路专用反光式测量觇牌
CN201697632U (zh) * 2009-10-30 2011-01-05 杨红林 地下工程专用测量觇标
CN102072687A (zh) * 2010-11-22 2011-05-25 保定维特瑞交通设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速瞄功能的双觇孔瞄准具
CN202092635U (zh) * 2011-05-18 2011-12-28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跨河水准测角照准觇牌
CN202281855U (zh) * 2011-10-08 2012-06-20 江阴香江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金属单框棱镜组
CN102985787A (zh) * 2010-07-07 2013-03-20 莱卡地球系统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高精度觇标点照准功能的大地测量装置
CN103575258A (zh) * 2012-08-10 2014-02-12 李先一 钢缆中心测定觇标架
CN103737433A (zh) * 2013-12-03 2014-04-23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大尺寸构件复合式精度测量方法
CN203687946U (zh) * 2014-01-20 2014-07-02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井下、隧洞、夜间高精度角度测量的发光觇牌
CN204101032U (zh) * 2014-06-18 2015-01-14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全站仪棱镜强制对中装置
CN104677344A (zh) * 2015-02-16 2015-06-03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长距离觇板及其使用方法
CN204421906U (zh) * 2014-12-23 2015-06-24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远距离配合全站仪使用的精确棱镜杆
KR20160038876A (ko) * 2015-10-27 2016-04-07 김진태 초근거리를 볼 수 있는 교정렌즈
CN205403792U (zh) * 2016-03-08 2016-07-27 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隧道的便携式发光led棱镜
CN207007170U (zh) * 2017-06-22 2018-02-13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80部队 一种夜间三角测量辅助觇板
CN207741753U (zh) * 2018-01-30 2018-08-17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山地密林的测量棱镜头
CN209605829U (zh) * 2019-04-03 2019-11-08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面觇牌

Patent Citation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5291A (en) * 1987-03-20 1989-10-24 Omni Optical Products, Inc. Rotating reflector prism and target
JPH02116708A (ja) * 1988-10-27 1990-05-01 Asahi Seimitsu Kk 測量機械の基準ビーム放射装置
CN1143744A (zh) * 1996-07-19 1997-02-26 清华大学 大型工件内外径激光瞄准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US6002473A (en) * 1997-12-24 1999-12-14 Dove-Tec, Inc. Optical level and square
CN1842691A (zh) * 2003-07-03 2006-10-04 奥普特锐斯有限公司 瞄准设备及具有可接触或不接触地测量、工作和/或操作装置的设备
CN101278171A (zh) * 2005-09-29 2008-10-01 莱卡地球系统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反射器和双面瞄准物
CN201107033Y (zh) * 2007-06-09 2008-08-27 杨红林 多功能测量觇牌
CN201402139Y (zh) * 2009-04-14 2010-02-10 武汉天宇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单棱镜反射装置
CN201697632U (zh) * 2009-10-30 2011-01-05 杨红林 地下工程专用测量觇标
CN101839694A (zh) * 2010-05-17 2010-09-22 西南交通大学 反光式高速铁路专用测量觇牌
CN201689633U (zh) * 2010-05-17 2010-12-29 西南交通大学 高速铁路专用反光式测量觇牌
CN102985787A (zh) * 2010-07-07 2013-03-20 莱卡地球系统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高精度觇标点照准功能的大地测量装置
CN102072687A (zh) * 2010-11-22 2011-05-25 保定维特瑞交通设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速瞄功能的双觇孔瞄准具
CN202092635U (zh) * 2011-05-18 2011-12-28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跨河水准测角照准觇牌
CN202281855U (zh) * 2011-10-08 2012-06-20 江阴香江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金属单框棱镜组
CN103575258A (zh) * 2012-08-10 2014-02-12 李先一 钢缆中心测定觇标架
CN103737433A (zh) * 2013-12-03 2014-04-23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大尺寸构件复合式精度测量方法
CN203687946U (zh) * 2014-01-20 2014-07-02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井下、隧洞、夜间高精度角度测量的发光觇牌
CN204101032U (zh) * 2014-06-18 2015-01-14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全站仪棱镜强制对中装置
CN204421906U (zh) * 2014-12-23 2015-06-24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远距离配合全站仪使用的精确棱镜杆
CN104677344A (zh) * 2015-02-16 2015-06-03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长距离觇板及其使用方法
KR20160038876A (ko) * 2015-10-27 2016-04-07 김진태 초근거리를 볼 수 있는 교정렌즈
CN205403792U (zh) * 2016-03-08 2016-07-27 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隧道的便携式发光led棱镜
CN207007170U (zh) * 2017-06-22 2018-02-13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80部队 一种夜间三角测量辅助觇板
CN207741753U (zh) * 2018-01-30 2018-08-17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山地密林的测量棱镜头
CN209605829U (zh) * 2019-04-03 2019-11-08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面觇牌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多用型觇板研制及在全站仪检定中的应用研究;何福久;任保刚;臧炳贵;;地理信息世界(第03期);全文 *
跨河水准新式觇牌设计及照准方案研究;周建红;刘世振;;科技创新导报(第2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7825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4733B (zh) 用于短投照明的照明透镜
CN106092039B (zh) 一种转轴式双筒测距望远镜
CN108646400A (zh) 一种自准直仪及其工作方法
US2459021A (en) Binocular loupe
CN102824157A (zh) 检影镜
CN110017825B (zh) 一种双面觇牌
JPH074967A (ja) 測量装置
CN203555717U (zh) 一种手自一体智能数字化同视机
CN201378226Y (zh) 带照明半导体激光测距望远镜
CN209605829U (zh) 一种双面觇牌
CN114963869B (zh) 瞄准镜
CN106950689A (zh) 激光测距单眼望远镜
CN109798806A (zh) 一种棱镜分光式红点枪用瞄准镜
CN206684379U (zh) 激光测距单眼望远镜
WO2018192068A1 (zh) 一种激光测距单眼望远镜
CN203012235U (zh) 一种激光照明望远镜光学系统
CN205909813U (zh) 一种转轴式双筒测距望远镜
CN209745283U (zh) 一种新型前视发光棱镜
CN204613502U (zh) 一种具有同轴照明效果的体视显微镜
CN110017826A (zh) 一种具有照明装置的觇牌
CN103529546A (zh) 准直式瞄准器
CN210072251U (zh) 液晶显示器光照视角检测装置
CN208475112U (zh) 一种灯具及展示柜
CN203606562U (zh) 一种新型准直式瞄准器
CN208751494U (zh) 一种便于市政工程造价用多方位测距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