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6367A -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6367A
CN108116367A CN201611076399.7A CN201611076399A CN108116367A CN 108116367 A CN108116367 A CN 108116367A CN 201611076399 A CN201611076399 A CN 201611076399A CN 108116367 A CN108116367 A CN 108116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intelligent key
intelligent
controller
objective f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763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6367B (zh
Inventor
郑林
张帆
韩永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763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163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16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6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6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6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所述预置根密钥。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使无钥匙系统中的一个防盗模块完成匹配后,其他防盗模块自动与已匹配的防盗模块完成匹配,起到了优化无钥匙系统匹配过程的效果,提高了匹配效率,且避免了匹配过程中出现漏匹配的问题。

Description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智能控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无钥匙系统逐渐成为所有汽车的标配。无钥匙系统是一种智能电子防盗系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实现对智能钥匙的智能检测和认证,进而实现车门的自动开启和车辆启动。为了保证汽车的防盗安全性,汽车无钥匙系统必须先进行合法匹配后才能正常使用。汽车无钥匙系统匹配一般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匹配、智能钥匙匹配、电子转向锁匹配、发动机匹配等其他防盗模块匹配。
相关技术中,通常需要人工使用诊断设备连接到无钥匙系统的每个模块上,然后按照诊断设备的提示,一步步地完成匹配操作,当所有模块均匹配完成后,无钥匙系统才匹配完成,此匹配方法效率不高,且容易出现漏匹配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所述无钥匙系统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
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以供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所述预置根密钥。
可选地,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智能钥匙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智能钥匙ID和授权码;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来自所述智能钥匙的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
在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
可选地,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步骤还包括:
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请求信息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可选地,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所述无钥匙系统中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确定向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的发送顺序;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所述发送顺序,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可选地,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的步骤包括: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向服务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服务器的第一序列号进行保存并反馈确认信息给所述服务器;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经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得到所述预置根密钥;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所述预置根密钥获取第二序列号;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比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是否一致;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与所述第二序列号一致,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则保存所述预置根密钥。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以供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所述预置根密钥。
可选地,所述智能钥匙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所述智能钥匙ID和所述授权码;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验证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的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并对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在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
可选地,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第二发送子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三发送模块发送的匹配请求信息,则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根据所述无钥匙系统中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确定向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的发送顺序;
第三发送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顺序,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四发送子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保存反馈子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服务器的第一序列号进行保存并反馈确认信息给所述服务器;
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经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
解密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得到所述预置根密钥;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置根密钥获取第二序列号;
对比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是否一致;
保存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一致,则保存所述预置根密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并将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对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预置根密钥,可以使无钥匙系统中的一个防盗模块(如智能钥匙控制器)完成匹配后,其他防盗模块自动与已匹配的防盗模块完成匹配,起到了优化无钥匙系统匹配过程的效果,提高了匹配效率,且避免了匹配过程中出现漏匹配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系统的匹配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智能钥匙的匹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钥匙控制器与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方法的流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中智能钥匙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中智能钥匙的结构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中目标功能模块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系统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无钥匙系统100包括:高频接收模块102,智能钥匙控制器104,智能钥匙106,车身控制模块(BodyControl Module,BCM)108,发动机控制模块(Engine Control Module,ECM)110,转向轴锁112等组成。当用户携带智能钥匙106,触碰到位于车门把手上的微动开关或者按动智能钥匙106上的相应按钮时,可触发智能钥匙控制器104驱动探测天线搜索其覆盖范围内是否有智能钥匙106存在,再通过高频收发器接收智能钥匙106反馈的高频信号(包括:预置根密钥)并验证智能钥匙106的身份是否合法。此外,无钥匙系统中的目标功能模块(如车身控制模块108、发动机控制模块110和转向轴锁112等)也会根据智能钥匙106的根密钥依次对智能钥匙106的身份进行验证。若无钥匙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均对智能钥匙106验证合法,智能钥匙控制器104则可通过CAN总线对车身控制模块108、发动机控制模块110以及转向轴锁112等进行控制,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开启车门、解锁转向轴锁、点火等等)。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首先将模块1(如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服务器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其余待匹配模块(如模块2、模块3和模块4)向已匹配模块(模块1)发送匹配请求,模块1检测到匹配请求后,与待匹配模块建立匹配连接,然后自动完成待匹配模块的匹配过程,这些待匹配模块(模块2、模块3和模块4)之间也可进行自动匹配,如图2所示。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3,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31中,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
在该实施例中,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通过与服务器的交互,获取预置根密钥,完成与服务器的匹配。
接下来,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301中,智能钥匙控制器向服务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在步骤S302中,服务器接收到匹配请求信息后生成第一序列号并保存。
服务器接收到智能钥匙控制器的匹配请求后,可根据智能钥匙控制器的相关生产信息生成第一序列号,该第一序列号可唯一标识智能钥匙控制器。在该实施例中,智能钥匙控制器的相关生产信息可以例如包括但不限于:该智能钥匙控制器的生产日期、工位号等等。通过在服务器的相应操作界面上输入智能控制器的相关信息,服务器根据预设算法即可生成第一序列号。
在步骤S303中,服务器将第一序列号发送给智能钥匙控制器。
服务器将第一序列号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并设定为可通过诊断设备进行读取,同时将第一序列号发送给智能钥匙控制器,使得空白的钥匙控制器具有一个唯一的序列号,用于与其他的智能钥匙控制器区分开。
在步骤S304中,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第一序列号进行保存,并反馈确认信息给服务器。
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接收到的第一序列号进行存储,存储成功后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序列号的确认信息。若服务器未收到来自智能控制器的确认信息,则返回步骤S303,即重新向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第一序列号。
在步骤S305中,服务器根据第一序列号生成预置根密钥。
在步骤S306中,服务器将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控制器。
为了保证根密钥传送过程的安全性,在该实施例中,服务器可先将第一序列号生成预置根密钥R,再对预置根密钥R进行加密处理,也就是根据内部的加密算法A(如DES加密算法和RSA加密算法等),将预置根密钥R加密生成加密密钥RK,并下发给智能钥匙控制器。
S307,智能钥匙控制器对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得到预置根密钥。
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加密密钥RK),使用与服务器相同的内部加密算法(如DES加密算法和RSA加密算法等)对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RK进行解密,即对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逆运算,就可得到预置根密钥R。
S308,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预置根密钥,获取第二序列号;
智能钥匙控制器再使用与服务器相同的预设算法,根据预置根密钥R计算出第二序列号。
S309,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比计算出的第二序列号是否和保存的序列号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进入S310,如果不一致,则返回到S305重新执行.
由智能钥匙控制器在对接收到的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RK进行层层解密得到序列号(第二序列号)时,可能会因为外部干扰导致计算出的序列号不是之前存储的序列号(第一序列号),因此需要将第一序列号与计算出的第二序列号进行对比,只有当第一序列号与计算出的第二序列号相同时,才能进行下一步匹配。否则返回步骤S305,由服务器重新将第一序列号生成预置根密钥。
S310,智能钥匙控制器保存预置根密钥。
将预置根密钥保存到内部存储器中,并设定为保护状态,不能通过外部方式进行读取;
若第一序列号与第二序列号相同,则目标匹配模块将预置根密钥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并设定为保护状态,即不能通过外部方式进行读取。预置根密钥保存完毕,则目标匹配模块匹配完成,同时智能钥匙的第二识别码也保存到了服务器中。
在该实施例中,智能钥匙控制器还可将匹配状态反馈给服务器,以使服务器接收到该已匹配状态后结束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的匹配。匹配状态包括已匹配和未匹配两种状态。
此外,目标功能模块还可在匹配完成后将匹配状态(已匹配状态)通过CAN总线广播给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以接收其他模块的匹配请求信息,与其他模块进行匹配。
接下来,对步骤S32进行说明。
在步骤S33中,智能钥匙控制器将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目标功能模块至少包括以下其中之一:车身控制模块、发动机模块和转向轴锁。智能钥匙控制器与各个目标功能模块之间可通过有线(如CAN总线)的方式连接来进行通信。
智能钥匙控制器通过CAN总线检测到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请求信息后,可开始与响应匹配模块进行匹配。由于智能钥匙控制器的预置根密钥R中含有用于标志目标匹配模块的身份资料(如序列号)。因此,对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进行匹配可通过向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发送该预置根密钥R来实现,即使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中均含有该预置根密钥R。
为了保证该预置根密钥R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采用加密算法B对预置根密钥R加密得到加密密钥BK,并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这样,就可以使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中均含有相同的预置根密钥R,进而实现了无钥匙系统的匹配。
参照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2包括:
在步骤S321中,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无钥匙系统中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确定向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的发送顺序。
在步骤S322中,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发送顺序,将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
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可能不同,预设匹配优先级高的模块可先进行匹配,预设匹配优先级低的模块次之。因此可根据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确定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的发送顺序,以使预设匹配优先级高的模块先与智能钥匙控制器进行匹配,待预设优先级高的模块与智能钥匙控制器匹配完成后,预设匹配优先级次之的模块再接着与智能钥匙控制器进行匹配,直到所有的待匹配模块均完成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预设优先级可为智能钥匙的优先级高于目标匹配模块。因此,智能钥匙控制器可先向智能钥匙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待与智能钥匙匹配好后再向目标功能模块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无钥匙系统的不同模块之间的匹配方法可能有差异,例如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智能钥匙的匹配、智能钥匙控制器与目标功能模块(如车身控制模块、发动机控制模块和转向轴锁)的匹配等等。
接下来,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分别对本公开中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智能钥匙之间的匹配方法和智能钥匙控制器与目标功能模块之间的匹配方法进行说明,可参见图6和图7。
根据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智能钥匙的匹配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61中,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智能钥匙的ID和授权码。
在智能钥匙与智能钥匙控制器进行匹配时,可先将智能钥匙控制器与车辆的诊断接口连接,并将智能钥匙放置于车辆中靠近智能钥匙控制器的探测天线附近的相应位置(如靠近车辆的启动按钮处且靠近智能钥匙控制器),通过诊断设备可对智能钥匙进行编程,也就是生成一个智能钥匙ID和授权码并写入待匹配的智能钥匙中。此外,诊断设备还通过车辆的诊断接口将该智能钥匙ID和授权码发送给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控制器对该智能钥匙ID进行存储。与此同时,智能钥匙控制器还驱动探测天线检测其覆盖范围内是否有智能钥匙存在。若有智能钥匙存在,则可通过与智能钥匙的无线通信,获取该智能钥匙的ID。
在步骤S62中,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
由于智能钥匙涉及到合法身份的认证,因此智能钥匙控制器在与智能钥匙进行匹配前,需依次对授权码的合法性以及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当授权码验证成功后再对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只有当该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均验证成功时,才能与智能钥匙进行匹配;若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中的一个验证失败,则结束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授权码的验证,可通过与智能钥匙的内部存储器中预置的授权码进行对比实现。该预置授权码可在智能钥匙控制器进行匹配时获取和保存。若该授权码与预置的授权码相同,则该授权码验证成功;反之,该授权码验证失败,结束匹配。
对于智能钥匙ID的验证,可将从诊断设备中获取的智能钥匙ID与通过探测天线探测到的智能钥匙ID进行对比。若两个智能钥匙ID不相同,则表明检测到的智能钥匙可能不是待匹配的智能钥匙,则内部存储器中的智能钥匙ID删除,并结束匹配。若两个智能钥匙ID相同,则继续进行匹配。
在步骤S63中,在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智能钥匙控制器将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
在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智能钥匙控制器对预置根密钥进行加密处理,即使用加密算法B1将预置根密钥R加密生成加密密钥BK1,并将该加密密钥BK1发送给智能钥匙。
在步骤S64中,智能钥匙对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获得预置根密钥并保存。
智能钥匙接收到该加密密钥BK1后,根据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相同的加密算法B1进行解密,即将加密密钥BK1还原为预置根密钥R,并保存到内部存储器中,且设定为保护状态,即不能通过外部方式进行读取。这样,智能钥匙中就存有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相同的预置根密钥,由此便完成了智能钥匙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的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智能钥匙在匹配完成后,还可将匹配状态(已匹配状态)通过CAN总线广播给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可使得智能钥匙控制器不再与其进行匹配。此外,已匹配完成的智能钥匙还可响应于目标功能模块(如车身控制模块、发动机控制模块和转向轴锁)的匹配请求信息,与目标功能模块进行匹配。
根据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钥匙控制器和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71中,目标功能模块向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在步骤S72中,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匹配请求信息后,将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目标功能模块。
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目标功能模块(如车身控制模块、发动机控制模块和转向轴锁)的匹配请求信息后,可向目标功能模块反馈匹配应答信息,就可对目标功能模块进行匹配。由于目标功能模块不涉及到身份认证的问题,因此可在接收到响应匹配请求信息后,对预置根密钥进行加密处理,即使用加密算法B2将预置根密钥R加密生成加密密钥BK2,并发送给目标功能模块。
在步骤S73中,目标功能模块对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获得预置根密钥并保存。
目标功能模块在接收到该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加密密钥BK2)后进行解密,即使用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相同的加密算法B2,将加密密钥BK2还原为预置根密钥R,并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且设定为保护状态,即不能通过外部方式进行读取。这样,目标功能模块就存有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相同的预置根密钥R,由此便完成了目标功能模块与智能钥匙控制器的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目标功能模块可在匹配完成后将匹配状态(已匹配状态)通过CAN总线广播给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可使得智能钥匙控制器不再与其进行匹配。此外,已匹配完成的目标功能模块还可接收其他模块的匹配请求信息,与其他模块进行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钥匙系统的匹配过程中,服务器与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智能钥匙、智能钥匙控制器与目标功能模块之间的预置根密钥传送都使用了加密算法,且服务器与智能钥匙控制器之间、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智能钥匙之间以及智能钥匙控制器与目标功能模块之间的预置根密钥传送使用的加密算法是不同的,这样,可以提高各个模块之间预置根密钥传输过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无钥匙系统匹配的安全性。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可用于无钥匙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均为首次匹配时的匹配方法,还可用于售后对至少一个模块进行更换后进行的匹配。
若无钥匙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防盗失效,售后可对失效的模块进行更换,更换后的模块同样需要完成匹配才能使用。
对于售后更换模块的情况,可分为两种情况,即:
情况一:售后更换智能钥匙控制器。
对于更换智能钥匙控制器的匹配,需要先将智能钥匙控制器与服务器进行匹配(可参照4的实施例示出的匹配方法,在此不再详细说明),而原有的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仍然有效。
情况二:售后更换智能钥匙。
对于更换智能钥匙的匹配,需将智能钥匙与智能钥匙控制器进行匹配,匹配方法可参照图6的实施例示出的匹配方法,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情况三:售后更换目标功能模块。
对于更换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其匹配方法可参照图7的实施例示出的匹配方法,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中智能钥匙控制器的结构框图,该无钥匙匹配系统还包括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参照图8,智能钥匙控制器800可以包括:获取模块801和第一发送模块802。
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
第一发送模块802用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以供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所述预置根密钥。
可选地,第一发送模块802包括:
验证子模块821,用于对来自所述智能钥匙的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
第一发送子模块822,用于在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
可选地,第一发送模块802包括:
第二发送子模块823,用于接收到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请求信息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可选地,第一发送模块802包括:
确定子模块824,用于根据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预设优先级,确定发送顺序;
第三发送子模块825,用于根据所述发送顺序,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可选地,获取模块801包括:
第四发送子模块811,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保存反馈子模块812,用于接收到所述服务器的第一序列号进行保存并反馈确认信息给所述服务器;
接收子模块81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经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
解密子模块814,用于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得到所述预置根密钥;
第二获取子模块815,用于根据所述预置根密钥获取第二序列号;
对比子模块816,用于对比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是否一致;
保存子模块817,用于若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一致,则保存所述预置根密钥。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中智能钥匙的结构框图,该无钥匙匹配系统还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和目标功能模块。参照图9,智能钥匙900可以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901,用于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智能钥匙ID和授权码。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中目标功能模块的结构框图,该无钥匙匹配系统还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和智能钥匙。参照图10,目标功能模块1000可以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1001,用于向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所述无钥匙系统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
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以供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所述预置根密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智能钥匙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智能钥匙ID和授权码;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来自所述智能钥匙的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
在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步骤还包括:
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匹配请求信息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所述无钥匙系统中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确定向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的发送顺序;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所述发送顺序,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的步骤包括: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向服务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服务器的第一序列号进行保存并反馈确认信息给所述服务器;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经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得到所述预置根密钥;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根据所述预置根密钥获取第二序列号;
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对比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是否一致;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与所述第二序列号一致,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则保存所述预置根密钥。
6.一种无钥匙匹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智能钥匙控制器、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并保存预置根密钥;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智能钥匙和目标功能模块,以供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分别进行解密,获得所述预置根密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钥匙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所述智能钥匙ID和所述授权码;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验证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发送的授权码和智能钥匙ID并对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进行验证;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在所述授权码和所述智能钥匙ID验证成功后,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智能钥匙控制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第二发送子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三发送模块发送的匹配请求信息,则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根据所述无钥匙系统中各个模块的预设匹配优先级,确定向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发送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的发送顺序;
第三发送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顺序,将所述预置根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所述智能钥匙和所述目标功能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四发送子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匹配请求信息;
保存反馈子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服务器的第一序列号进行保存并反馈确认信息给所述服务器;
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经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
解密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加密后的预置根密钥进行解密,得到所述预置根密钥;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置根密钥获取第二序列号;
对比子模块,用于对比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是否一致;
保存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一致,则保存所述预置根密钥。
CN201611076399.7A 2016-11-29 2016-11-29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Active CN1081163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76399.7A CN108116367B (zh) 2016-11-29 2016-11-29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76399.7A CN108116367B (zh) 2016-11-29 2016-11-29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6367A true CN108116367A (zh) 2018-06-05
CN108116367B CN108116367B (zh) 2020-08-25

Family

ID=62225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76399.7A Active CN108116367B (zh) 2016-11-29 2016-11-29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1636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9461A (zh) * 2019-01-26 2020-08-04 北京智辉空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集团用蓝牙钥匙系统
CN113561934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盗匹配方法、系统、诊断仪及存储介质
CN115102726A (zh) * 2022-06-07 2022-09-2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遥控钥匙的双重认证匹配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
CN115384447A (zh) * 2021-05-24 2022-11-2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钥匙搜索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6387A (ja) * 1994-08-12 1996-02-27 Alpine Electron Inc キーレス/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CN201559616U (zh) * 2009-10-29 2010-08-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防盗系统
CN105313837A (zh) * 2015-09-25 2016-02-1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钥匙匹配方法和系统
CN105365773A (zh) * 2014-08-30 2016-03-0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无钥匙进入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6387A (ja) * 1994-08-12 1996-02-27 Alpine Electron Inc キーレス/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CN201559616U (zh) * 2009-10-29 2010-08-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防盗系统
CN105365773A (zh) * 2014-08-30 2016-03-0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无钥匙进入方法和系统
CN105313837A (zh) * 2015-09-25 2016-02-1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钥匙匹配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9461A (zh) * 2019-01-26 2020-08-04 北京智辉空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集团用蓝牙钥匙系统
CN113561934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盗匹配方法、系统、诊断仪及存储介质
CN113561934B (zh) * 2020-04-29 2022-07-1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盗匹配方法、系统、诊断仪及存储介质
CN115384447A (zh) * 2021-05-24 2022-11-2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钥匙搜索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5102726A (zh) * 2022-06-07 2022-09-2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遥控钥匙的双重认证匹配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
CN115102726B (zh) * 2022-06-07 2024-04-05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遥控钥匙的双重认证匹配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6367B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3320B2 (en) Electronic key registration system
US10166950B2 (en) Electronic key system, onboard apparatus, and portable apparatus
US7734046B2 (e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nd checking authentication data between a portable transponder device and a vehicle reader unit
JP6609557B2 (ja) リレーアタックを防ぐための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JP3876712B2 (ja) 車載機器遠隔制御システム
US7327216B2 (en) Secret key programming technique for transponders using encryption
CN108116367A (zh) 无钥匙系统匹配方法及无钥匙匹配系统
JP5248930B2 (ja) 暗号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暗号鍵更新方法
JP5902597B2 (ja) 電子キー登録システム
CN107564145A (zh) 内置安全芯片的汽车双模式自动开关车门系统及其方法
Razmjouei et al. Ultra-lightweight mutual authentication in the vehicle based on smart contract blockchain: Case of MITM attack
CN107277033A (zh) 充换电设备和待充换电对象的鉴权方法和系统
JP2010168869A (ja) スマートキーシステム
CN112384918A (zh) 被动进入被动启动(peps)系统中的安全通信
EP1688889B1 (e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nd checking authentication data between a portable transponder device and a vehicle reader unit
CN112653548B (zh) 密钥处理方法、网关、电检设备、诊断仪及电子控制单元
JP7127502B2 (ja) 送信制御装置、車両システム、送信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147097A (zh) 汽车无钥匙认证系统
JP5249180B2 (ja)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JP2011063938A (ja)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JP2019100059A (ja) 車載器及びリモー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
CN112455386B (zh) 汽车防盗系统及方法
JP2009296059A (ja) 認証システム
JP2009068255A (ja) 車載機器遠隔制御装置
CN107566464A (zh) 抗攻击的汽车双模式自动开关车门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