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32928A -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32928A
CN107332928A CN201710643060.9A CN201710643060A CN107332928A CN 107332928 A CN107332928 A CN 107332928A CN 201710643060 A CN201710643060 A CN 201710643060A CN 107332928 A CN107332928 A CN 107332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account
synchronous
synchronization
trigg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430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32928B (zh
Inventor
杜冰
张俊
林志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4306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329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32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2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32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2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1Access control lists [AC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对满足允许同步条件的同步白名单以外应用的同步动作进行响应,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保证常用应用、或者是正在活跃的应用的正常同步,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Description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
当前电子设备中,例如智能手机,应用需要通过后台进程来实现运行,但是,为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通常系统会定期自动清理后台进程,使用率不高的应用会优先被关闭。所以,一些应用为了提升自己应用的存活率,会通过账号数据同步实现对应用进程拉起与保活,使得这些应用的进程一直运行在系统后台,从而影响后台进程的清理效果,降低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加系统的耗电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可以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根据所述使用状态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所述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使用状态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多条指令适于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
第四方面,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加载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用于执行如上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对满足允许同步条件的同步白名单以外应用的同步动作进行响应,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保证常用应用、或者是正在活跃的应用的正常同步,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第一应用场景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第二应用场景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另一实现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第三应用场景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同步白名单的实现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本发明的原理是以实施在一适当的运算环境中来举例说明。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例示的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发明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在以下的说明中,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将参考由一部或多部计算机所执行的步骤及符号来说明,除非另有述明。因此,这些步骤及操作将有数次提到由计算机执行,本文所指的计算机执行包括了由代表了以一结构化型式中的数据的电子信号的计算机处理单元的操作。此操作转换该数据或将其维持在该计算机的内存系统中的位置处,其可重新配置或另外以本领域测试人员所熟知的方式来改变该计算机的运作。该数据所维持的数据结构为该内存的实体位置,其具有由该数据格式所定义的特定特性。但是,本发明原理以上述文字来说明,其并不代表为一种限制,本领域测试人员将可了解到以下所述的多种步骤及操作亦可实施在硬件当中。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为在该运算系统上执行的软件对象。本文所述的不同组件、模块、引擎及服务可为在该运算系统上的实施对象。而本文所述的装置及方法可以以软件的方式进行实施,当然也可在硬件上进行实施,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而是某些实施例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或某些实施例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模块。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第一场景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发起账号同步请求,然后调用与账号同步相关的服务进程将与账号同步请求对应的需同步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使服务器上与该电子设备相关的数据完成同步(上传需同步的数据),或者是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同步指令,使服务器发送与该账号同步请求对应的数据至电子设备以完成账号数据的同步(下载需同步的数据)。
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如智能手机)或者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计算机,例如,平板电脑,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的车载计算机,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在此不作限定。
当应用在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环等终端。其中,该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可运行在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中,可包括但不限于Windows操作系统、Mac OS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Symbian(塞班)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实现流程,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对满足允许同步条件的同步白名单以外应用的同步动作进行响应,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保证常用应用、或者是正在活跃的应用的正常同步,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如图2所示,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若应用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直接允许同步;若应用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白名单包括一个或多个允许账号同步的应用的名单,该名单内至少包括应用的名称或与该应用相关的属性参数,该名单可以为人为设置,也可以是电子设备或服务器基于一定规则确定。该同步白名单其可存储于电子设备中,也可以存储于与该电子设备关联的服务器中,具体实现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应用为了提升自己应用的存活率,会通过账号数据同步实现对应用进程拉起与保活,如采用系统的周期同步机制使自身进程在每隔指定时长后拉起该应用的进程,使其进程在后台运行。在这过程中,电子设备会周期发送账号同步请求至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当电子设备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此时可以首先判断该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接收到某应用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时,会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此时可以从电子设备或者服务器调取该同步白名单,将该应用的名称或者属性与该同步白名单中的应用名称或者属性的名单或集合进行比对,又或者根据该应用与同步权限相关的参数来判断该应用是否属于同步白名单。
当然,若应用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直接允许同步;若应用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例如,如图3所示,该图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电子设备中安装有需要进行周期同步的应用A、应用B、应用C、应用D以及应用E五个应用,其中,应用A、应用B以及应用C位于同步白名单中,而应用D以及应用E位于同步白名单以外。
当电子设备接收到应用A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此时电子设备会获取同步白名单,并与同步白名单中的应用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应用A是位于同步白名单内的应用,则确定该应用A为允许周期同步的应用,响应该应用A的账号同步请求,以允许其与服务器进行账号的周期同步。
当电子设备接收到应用D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此时电子设备会获取同步白名单,并与同步白名单中的应用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应用D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可以确定应用D为限制周期同步的应用,不响应该应用D的账号同步请求,以限制其与服务器进行账号的周期同步。
步骤S102,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主动同步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动操作行为触发的,可以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通过对应用的账号数据进行修改,或者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对应用的同步操作(可触控图标按钮、特定的操控动作)。
根据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数据同步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频繁使用该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也会较多,利用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判断应用的使用情况,相较只靠统计应用在前、后台的使用时长等方式来获知该应用的常用程度,统计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使用户对该应用的同步需求的了解更加有针对性。
例如,如图3所示,当接收到应用D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D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32次,或者当接收到应用E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E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6次。
步骤S103,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是,则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否,则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于判断的次数阈值数据,将获取到的第一预设时长内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与预设的次数阈值进行比对,获得比对结果。
如图3所示,例如,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32次,而预设的次数阈值为10次,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次数阈值,从而确定该应用D满足允许同步条件。而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6次,而预设的次数阈值为10次,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小于次数阈值,从而确定该应用E不满足允许同步条件。
步骤S104,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当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时,则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步骤S105,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允许同步条件,则系统会相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允许其进行账号同步,使其调用相关进程并和与之关联的服务器进行连接,完成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
在同步过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发起账号同步请求,然后调用与账号同步相关的服务进程将与账号同步请求对应的需同步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使服务器上与该电子设备相关的数据完成同步(上传需同步的数据),或者是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同步指令,使服务器发送与该账号同步请求对应的数据至电子设备以完成账号数据的同步(下载需同步的数据)。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图3中应用D虽然不是位于同步白名单内,但是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32,大于预设的次数阈值,从而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系统则会允许其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正常进行周期同步,以避免对其进行限制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
步骤S106,不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当发送账号同步请求的应用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且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时,则不响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以限制该应用的周期同步。
例如,图3中应用E不仅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而且该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6,小于预设的次数阈值,从而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则不响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对其进行周期同步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首先,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然后,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并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满足,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根据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是否允许该应用进行周期同步,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更加准确地判定应用的活跃情况,从而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参见图4,图中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另一实现流程,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其中,该图示中部分步骤与图2所示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相类似,具体内容可参考图2相应的介绍,下面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若应用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直接允许同步;若应用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
步骤S202,若应用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
根据该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使用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通过该应用下载的数据量较大时,利用该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可以有效获知应用在这段时间内的活跃度。
例如,如图5所示,当接收到应用D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D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D的数据下载量为27MB/min,或者当接收到应用E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E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E的数据下载量为0.8MB/min。
步骤S203,根据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判断应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下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若是,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若否,则不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1周等,而下载量阈值可以为监测到的单位时间内的下载量,其时间以及下载量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MB/min(兆字节/分钟)、B/h(字节/小时)等,该第二预设时长以及下载量阈值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于判断的下载量阈值数据,将获取到的第二预设时长内应用的数据下载量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进行比对,获得比对结果。
如图5所示,例如,应用D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为27MB/min,而预设的下载量阈值10MB/min,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D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大于下载量阈值,从而允许获取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而应用E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为0.8MB/min,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E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小于次数阈值,则不响应该应用E的账号同步请求。
若应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下载量大于或等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若否,则不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步骤S204,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主动同步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动操作行为触发的,可以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通过对应用的账号数据进行修改,或者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对应用的同步操作(可触控图标按钮、特定的操控动作)。
根据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使用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频繁使用该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也会较多,利用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判断应用的使用情况,可以有效获知应用在这段时间内的活跃度。
步骤S205,判断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若是,则所述应用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否,则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1周等,次数阈值可以为5次、10次等任意一个整数,该第一预设时长以及次数阈值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于判断的次数阈值数据,将获取到的第一预设时长内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与预设的次数阈值进行比对,获得比对结果。
通过对第一预设时长内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进行统计和判断,可以更加准确地获知该应用的使用情况,从而有利于判断该应用的活跃度。
步骤S206,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允许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以完成对应用的账号同步。
当确定应用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则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具体的,系统会允许执行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以使应用通过系统相应的服务进程与提供该应用服务的服务器连接,当应用与该服务器连接上以后,即可根据需要同步的内容完成自身的同步。
第三预设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一样,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者1周等,该第三预设时长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这第三预设时长内,应用可以不必经过前面的步骤来判断其自身的活跃度,系统直接会根据其发出的账号同步请求与其服务器进行连接,从而保证该应用正常的账号同步,并起到缩短执行流程,提高系统对该应用的处理速度的效果。
例如,图5中应用D虽然不是位于同步白名单内,但是应用D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大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并且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阈值,从而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系统则会允许其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正常进行周期同步,以避免对其进行限制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
当然,若该应用在当次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的总时长超过第三预设时长,则重新限制所述应用与所述服务器的连接。具体的,如果所述应用需要进行账号同步,则需要从步骤S201重新对其活跃度进行判断,从而保证系统对应用的周期同步动作进行差异化管理。
步骤S207,不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当发送账号同步请求的应用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且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时,则不响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以限制该应用的周期同步。
与图2中的发明实施例相比,在图4所示的发明实施例中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根据应用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确定是否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从而通过判断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确定允许该应用进行周期同步,同样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更加准确地判定应用的活跃情况,从而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参见图6,图中示出了确定同步白名单的实现流程,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
在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之前,还包括以下同步白名单的确定步骤:
步骤S401,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历史时间段,可以是在当前时间之前的一段指定时间内,例如是最近的1小时、1天,甚至1周内,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主动同步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动操作行为触发的,可以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通过对应用的账号数据进行修改,或者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对应用的同步操作(可触控图标按钮、特定的操控动作)。
步骤S402,根据所述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同步白名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白名单可以根据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的多少来对应用进行排序,并将活跃度最高的若干应用确定为同步白名单内的应用,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允许活跃度高的应用进行账号的周期同步,以提高活跃度高的应用的账号内容的时效性,并通过该同步白名单将活跃度不高的其他应用的周期同步进行限定,避免活跃度不高的应用利用周期同步拉起相关的进程,增加耗电。
除了上述步骤,同步白名单还可以通过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的前、后台使用时间、下载量等数据,来确定每一应用的活跃度,进而确定同步白名单内的应用名单,并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根据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确定同步白名单的实现流程,根据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使用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频繁使用该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也会较多,利用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判断应用的使用情况,可以有效获知应用在这段时间内的活跃度。并利用该活跃度确定同步白名单,可以起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电子设备的耗电量的效果。
参见图7,图中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
如图7所示,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包括第一判断模块401、获取模块402、第二判断模块403以及执行模块404,其中:
第一判断模块401,用于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若应用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直接允许同步;若应用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白名单包括一个或多个允许账号同步的应用的名单,该名单内至少包括应用的名称或与该应用相关的属性参数,该名单可以为人为设置,也可以是电子设备或服务器基于一定规则确定。该同步白名单其可存储于电子设备中,也可以存储于与该电子设备关联的服务器中,具体实现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应用为了提升自己应用的存活率,会通过账号数据同步实现对应用进程拉起与保活,如采用系统的周期同步机制使自身进程在每隔指定时长后拉起该应用的进程,使其进程在后台运行。在这过程中,电子设备会周期发送账号同步请求至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当电子设备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此时可以首先判断该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接收到某应用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时,会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此时可以从电子设备或者服务器调取该同步白名单,将该应用的名称或者属性与该同步白名单中的应用名称或者属性的名单或集合进行比对,又或者根据该应用与同步权限相关的参数来判断该应用是否属于同步白名单。
例如,如图3所示,该图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一个应用场景。电子设备中安装有需要进行周期同步的应用A、应用B、应用C、应用D以及应用E五个应用,其中,应用A、应用B以及应用C位于同步白名单中,而应用D以及应用E位于同步白名单以外。
当电子设备接收到应用A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此时电子设备会获取同步白名单,并与同步白名单中的应用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应用A是位于同步白名单内的应用,则确定该应用A为允许周期同步的应用,响应该应用A的账号同步请求,以允许其与服务器进行账号的周期同步。
当电子设备接收到应用D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此时电子设备会获取同步白名单,并与同步白名单中的应用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应用D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可以确定应用D为限制周期同步的应用,不响应该应用D的账号同步请求,以限制其与服务器进行账号的周期同步。
获取模块402,用于若应用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主动同步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动操作行为触发的,可以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通过对应用的账号数据进行修改,或者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对应用的同步操作(可触控图标按钮、特定的操控动作)。
根据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数据同步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频繁使用该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也会较多,利用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判断应用的使用情况,相较只靠统计应用在前、后台的使用时长等方式来获知该应用的常用程度,统计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使用户对该应用的同步需求的了解更加有针对性。
例如,如图3所示,当接收到应用D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D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32次,或者当接收到应用E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E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6次。
第二判断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是,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否,则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1周等,次数阈值可以为5次、10次等任意一个整数,该第一预设时长以及次数阈值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于判断的次数阈值数据,将获取到的第一预设时长内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与预设的次数阈值进行比对,获得比对结果。
如图3所示,例如,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32次,而预设的次数阈值为10次,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次数阈值,从而确定该应用D满足允许同步条件。而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6次,而预设的次数阈值为10次,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小于次数阈值,从而确定该应用E不满足允许同步条件。
当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时,则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执行模块404,用于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允许同步条件,则系统会相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允许其进行账号同步,使其调用相关进程并和与之关联的服务器进行连接,完成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
在同步过程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发起账号同步请求,然后调用与账号同步相关的服务进程将与账号同步请求对应的需同步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使服务器上与该电子设备相关的数据完成同步(上传需同步的数据),或者是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同步指令,使服务器发送与该账号同步请求对应的数据至电子设备以完成账号数据的同步(下载需同步的数据)。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图3中应用D虽然不是位于同步白名单内,但是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32,大于预设的次数阈值,从而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系统则会允许其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正常进行周期同步,以避免对其进行限制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
执行模块404,还用于不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当发送账号同步请求的应用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且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时,则不响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以限制该应用的周期同步。
例如,图3中应用E不仅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而且该应用E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为6,小于预设的次数阈值,从而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则不响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对其进行周期同步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首先,当第一判断模块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然后,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获取模块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第二判断模块中的第一判断子模块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满足,执行模块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根据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是否允许该应用进行周期同步,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更加准确地判定应用的活跃情况,从而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参见图8,图中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另一结构,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其中,该图示中部分结构与图7所示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相类似,具体内容可参考图7对相应结构的介绍,下面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包括第一判断模块401、获取模块402、第二判断模块403以及执行模块404,其中,获取模块402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4021、第二判断子模块4022以及第二获取子模块4023,执行模块404包括执行子模块4041,具体的:
第一判断模块401,用于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获取模块402,用于若应用不在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其中,所述获取模块402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第二判断子模块以及第二获取子模块,具体的:
第一获取子模块4021,用于若应用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
根据该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使用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通过该应用下载的数据量较大时,利用该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可以有效获知应用在这段时间内的活跃度。
例如,如图5所示,当接收到应用D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D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D的数据下载量为27MB/min,或者当接收到应用E发出的与周期同步相关的账号同步请求并判断该应用E不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该应用E的数据下载量为0.8MB/min。
第二判断子模块4022,用于根据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判断应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下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
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1周等,而下载量阈值可以为监测到的单位时间内的下载量,其时间以及下载量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MB/min(兆字节/分钟)、B/h(字节/小时)等,该第二预设时长以及下载量阈值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于判断的下载量阈值数据,将获取到的第二预设时长内应用的数据下载量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进行比对,获得比对结果。
如图5所示,例如,应用D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为27MB/min,而预设的下载量阈值10MB/min,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D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大于下载量阈值,从而允许获取应用D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而应用E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为0.8MB/min,可以很容易通过对比得出应用E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小于次数阈值,则不响应该应用E的账号同步请求。
第二获取子模块4023,用于若是,则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主动同步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动操作行为触发的,可以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通过对应用的账号数据进行修改,或者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对应用的同步操作(可触控图标按钮、特定的操控动作)。
根据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数据同步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频繁使用该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也会较多,利用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判断应用的使用情况,相较只靠统计应用在前、后台的使用时长等方式来获知该应用的常用程度,统计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使用户对该应用的同步需求的了解更加有针对性。
第二判断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是,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否,则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1周等,次数阈值可以为5次、10次等任意一个整数,该第一预设时长以及次数阈值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于判断的次数阈值数据,将获取到的第一预设时长内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与预设的次数阈值进行比对,获得比对结果。具体的,第二判断模块403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4031,其中:
第一判断子模块4031,用于判断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若是,则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当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时,则确定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执行模块404包括执行子模块,其中:
执行子模块4041,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允许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以完成对应用的账号同步。
当确定应用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则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具体的,系统会允许执行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以使应用通过系统相应的服务进程与提供该应用服务的服务器连接,当应用与该服务器连接上以后,即可根据需要同步的内容完成自身的同步。
第三预设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一样,可以是人工设定的时长,例如是1小时、1天或者1周等,该第三预设时长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制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这第三预设时长内,应用可以不必经过前面的步骤来判断其自身的活跃度,系统直接会根据其发出的账号同步请求与其服务器进行连接,从而保证该应用正常的账号同步,并起到缩短执行流程,提高系统对该应用的处理速度的效果。
例如,图5中应用D虽然不是位于同步白名单内,但是应用D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大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并且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阈值,从而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系统则会允许其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正常进行周期同步,以避免对其进行限制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
当然,若该应用在当次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的总时长超过第三预设时长,则重新限制所述应用与所述服务器的连接。具体的,如果所述应用需要进行账号同步,则需要重新对其活跃度进行判断,从而保证系统对应用的周期同步动作进行差异化管理。
执行模块404,还用于不响应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当发送账号同步请求的应用不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且不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时,则不响应该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以限制该应用的周期同步。
与图7中的发明实施例相比,在图8所示的发明实施例中,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根据应用在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下载量确定是否获取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从而通过判断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确定允许该应用进行周期同步,同样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更加准确地判定应用的活跃情况,从而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参见图9,图中示出了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的再一结构,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内容相关的部分。
如图所示,该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除了图8所示的结构以外,还包括以下结构:
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历史时间段,可以是在当前时间之前的一段指定时间内,例如是最近的1小时、1天,甚至1周内,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主动同步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动操作行为触发的,可以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通过对应用的账号数据进行修改,或者是用户在电子设备上对应用的同步操作(可触控图标按钮、特定的操控动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同步白名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白名单可以根据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的多少来对应用进行排序,并将活跃度最高的若干应用确定为同步白名单内的应用,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允许活跃度高的应用进行账号的周期同步,以提高活跃度高的应用的账号内容的时效性,并通过该同步白名单将活跃度不高的其他应用的周期同步进行限定,避免活跃度不高的应用利用周期同步拉起相关的进程,增加耗电。
除了上述步骤,同步白名单还可以通过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的前、后台使用时间、下载量等数据,来确定每一应用的活跃度,进而确定同步白名单内的应用名单,并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根据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9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根据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可以获知用户对该应用的使用情况,当一段时间内用户频繁使用该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也会较多,利用该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来判断应用的使用情况,可以有效获知应用在这段时间内的活跃度。并利用该活跃度确定同步白名单,可以起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电子设备的耗电量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与上文实施例中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在所述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上可以运行所述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方法,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所述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掌上电脑等设备。请参阅图10,电子设备500包括处理器501以及存储器502。其中,处理器501与存储器502电性连接。
所述处理器500是电子设备5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加载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应用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500的各种功能并处理数据,从而对电子设备500进行整体监控。
所述存储器5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5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5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服务器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5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50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501对存储器502的访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500中的处理器501会按照如下的步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的进程对应的指令加载到存储器502中,并由处理器501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2中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如下:
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501还可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若是,则确定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包括所述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所述处理器501还可以用于:
根据所述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下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若是,则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501还可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根据所述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同步白名单。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501还可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允许所述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以完成对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若允许所述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则重新限制所述应用与所述服务器的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首先,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然后,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可过滤掉一定数量应用的同步动作,并对满足允许同步条件的同步白名单以外应用的同步动作进行响应,可以在限制不常用应用的同步动作的前提下,保证常用应用、或者是正在活跃的应用的正常同步,避免对常用应用进程的过度清理,并可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
请一并参阅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显示器503、射频电路504、音频电路505、无线保真模块506以及电源507。其中,其中,显示器503、射频电路504、音频电路505以及电源507分别与处理器501电性连接。
所述显示器503可以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器503可以包括显示面板,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
所述射频电路504可以用于收发射频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设备或其他电子设备建立无线通讯,与网络设备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收发信号。
所述音频电路505可以用于通过扬声器、传声器提供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音频接口。
所述电源506可以用于给电子设备500的各个部件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506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0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尽管图11中未示出,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多条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比如:获取所述电子设备中应用对应的关联进程,以及所述关联进程的优先级,所述关联进程包括所述应用的主进程,以及与所述主进程绑定的次进程;分别获取所述主进程和所述次进程的运行状态;根据所述主进程和所述次进程的运行状态,调整所述主进程和所述次进程的绑定状态,并对经调整所述绑定状态后的所述主进程和所述次进程进行优先级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多条指令,该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的介质中,该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
若是,则确定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包括:
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获取所述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
根据所述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下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
若是,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之前,还包括:
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根据所述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同步白名单。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包括:
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允许所述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以完成对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
若当次允许所述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的总时长超过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则重新限制所述应用与所述服务器的连接。
6.一种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时,判断所述应用是否位于预设的同步白名单内;
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应用不在所述同步白名单内,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判断所述应用是否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以及
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响应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请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应用在第一预设时长内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次数阈值;若是,则确定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满足预设的允许同步条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应用的数据下载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在第二预设时长内的数据下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下载量阈值;以及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若是,则获取所述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还包括:
统计模块,用于统计在预设的历史时间段内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以及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一应用被触发的主动同步的次数确定同步白名单。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模块,包括:
执行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在第三预设时长内若所述应用满足所述允许同步条件,则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允许所述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以完成对所述应用的账号同步;若允许所述应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三预设时长,则重新限制所述应用与所述服务器的连接。
1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多条指令适于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加载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
CN201710643060.9A 2017-07-31 2017-07-31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73329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3060.9A CN107332928B (zh) 2017-07-31 2017-07-31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3060.9A CN107332928B (zh) 2017-07-31 2017-07-31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32928A true CN107332928A (zh) 2017-11-07
CN107332928B CN107332928B (zh) 2019-09-24

Family

ID=60227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3060.9A Active CN107332928B (zh) 2017-07-31 2017-07-31 应用账号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3292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74779A1 (en) * 2006-11-03 2014-03-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content player, content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synchronizing content state lists between portable content player and content storage device
CN103765377A (zh) * 2011-08-30 2014-04-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终端及其应用管理方法
CN105324749A (zh) * 2013-06-14 2016-02-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终端及用于其的应用同步方法
CN105787709A (zh) * 2016-03-24 2016-07-20 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系统账号同步方法
CN106022108A (zh) * 2016-05-17 2016-10-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管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74779A1 (en) * 2006-11-03 2014-03-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content player, content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synchronizing content state lists between portable content player and content storage device
CN103765377A (zh) * 2011-08-30 2014-04-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终端及其应用管理方法
CN105324749A (zh) * 2013-06-14 2016-02-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终端及用于其的应用同步方法
CN105787709A (zh) * 2016-03-24 2016-07-20 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系统账号同步方法
CN106022108A (zh) * 2016-05-17 2016-10-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管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32928B (zh) 201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9307437B2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PDCCH, an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633151B (zh) 分布式发布消息集群分区平衡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6776036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US11172530B2 (en) Communica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7357617A (zh) 应用更新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6870158B2 (ja) メモリ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記憶媒体
EP2649859B1 (en) Automatically enab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4735671A (zh) 一种识别恶意电话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211705A1 (zh) 一种联系人的推荐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479954B (zh) 进程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463435A (zh) 应用进程优先级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5187733A (zh) 视频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463445A (zh) 应用进程优先级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E10359284A1 (de)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Nutzung von Ressourcen
CN114461240A (zh) 软件升级方法、软件升级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9561014A (zh) 一种web即时通讯方法及系统
WO2023088209A1 (zh) 一种跨设备音频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JP2021521737A (ja) アクセス制御方法、メッセージ放送方法及び関連装置
CN110352616A (zh) 非连续接收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02626A (zh) 应用周期同步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908273B (zh) 应用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602772A (zh) WiFi模块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6254669A (zh) 数据流量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0413359C (zh) 移动终端
CN106878927B (zh) 多功能蓝牙设备及其连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