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0979A - 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0979A
CN106790979A CN201611033135.3A CN201611033135A CN106790979A CN 106790979 A CN106790979 A CN 106790979A CN 201611033135 A CN201611033135 A CN 201611033135A CN 106790979 A CN106790979 A CN 106790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device
portable mobile
usage
message
usage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331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煜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0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09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66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tracing or monitoring
    • G06F11/3495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tracing or monitoring for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17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is implementing multitas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1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is an embedded system, i.e. a combin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dicated to perform a certain function in mobile devices, printers, automotive or aircraft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2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is a software syst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38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monitoring of user a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52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09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 G06F11/3419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y assessing tim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rror detection, to error correction, and to monitoring
    • G06F2201/81Thresh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以一个伺服媒介为工具,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包含显示应用编程的一个荧幕,及执行前述应用编程的一个处理器,该方法主要是先获取评估一个使用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比较参数,然后,判断该比较参数是否大于一个基准值,如果是,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产生与使用者互动的一个负向回馈机制,如果否,产生不干扰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应用编程执行的一个正向回馈机制。借此,利用特殊的回馈机制,以调整、控制、奖励的方式,戒除因为使用该应用编程可能造成的问题,而非完全不使用,而能够确实达到改善效果。

Description

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使用程度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泛指各种对网际网络的过度使用,致影响正常作息的情况。根据教育部最新调查显示,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童,网络成瘾高危险群占20.40%;初中生网络成瘾高危险群,占23.70%;高中职生网络成瘾高危险群,占32.30%。从数据显示,目前小学四年级到高中职,约2成左右的学生为网络成瘾高危险群,也就是说每5个高中小学生,就有1个可能会发展成网络成瘾。
目前判断是否有「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或方法,往往只能由使用时间概略估计,且精神医学界对网络成瘾的治疗经验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成瘾科学专家及一些的治疗网络成瘾的临床工作者,皆认为治疗网络成瘾可能比药物酒精滥用更困难,因为在现今社会中,无论是学业、工作需求中,网络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治疗药酒瘾的「勒戒」、「住院治疗」难以套用在网络成瘾治疗的模式中。
因此,为了解决前述如何判断是否有过度使用的行为,本案申请人先前所申请的中国专利申请号第201610364447.6号「评估一使用者对一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案,主要是利用自动记录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使用状态的方式,客观的呈现用于判断的比较参数,进而真实的呈现使用行为,及判断使用行为的准确性。
前述第201610364447.6号案虽然可以全自动侦测纪录使用者使用这些应用编程所花费的时间、成瘾程度,然而,若以现有方式每日纪录、乃至分析比较,在实务上殊为不易,且分析比较结果通常是被动性的书面文字,对于如何改善网络成瘾并无主动的作为,以致于改善的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禁用的情形下可以达到改善效果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以一个伺服媒介为工具,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包含显示一个应用编程的一个荧幕,及执行前述应用编程的一个处理器,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a: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一个使用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比较参数,前述比较参数可以是一个预设监测期该应用编程的使用次数、该应用编程的使用总时数、所述使用次数的中位数其中的一种。
步骤b:该伺服媒介于一个预设回馈期内判断该比较参数是否大于一个基准值,如果是,进行步骤c,如果否,进行步骤d。
步骤c:该伺服媒介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产生与使用者互动的一个负向回馈机制。
步骤d:该伺服媒介产生不干扰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应用编程执行的一个正向回馈机制。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a的比较参数来自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处理器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执行前述应用编程的评估结果。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b是于一个预设回馈期内判断该比较参数是否大于该基准值。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预设回馈期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其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该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平均值为该基准值。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该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一个特定百分位为该基准值。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一个群体的多个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平均值为该基准值。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一个群体的多个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一个特定百分位为该基准值。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特定百分位可以是比较参数的35百分位、50百分位、75百分位、35百分位~75百分位其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预设监测期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其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产生警示效果的一个通知讯息。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通知讯息可以是推播讯息、简讯、铃声、振动、灯光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通知讯息为显示在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荧幕的推播讯息、简讯其中一种,且讯息内容至少包括有警告用语。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通知讯息的讯息内容还包括有一个第三方的资讯,该第三方的资讯包括联系地址、联系地址的地图连结、咨询网站、电话至少其中的一种,及其一个组合。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产生缩短应用编程使用时间的一个编程。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自动建立能够使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与一个第三方的对谈的一个管道。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管道可以是电话、即时通讯的应用编程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第三方可以是亲人、朋友、师长、职场主管、治疗师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自动发布一个公开讯息于一个公开媒介,该公开讯息至少包括相关于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及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使用资讯。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d的正向回馈机制包括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核发并累计一个奖励点数,前述奖励点数可用于兑换一个实物或一个虚拟物。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d的正向回馈机制包括发布一个公开讯息于一个公开媒介,该公开讯息包括相关于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及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使用资讯。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该公开媒介可以是社交网站、自订群组的电子邮件、社交类应用编程中的动态消息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社交类应用编程可以是脸书、QQ、Line、微信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d的正向回馈机制包括步骤d-1:该伺服媒介产生显示在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荧幕且用于决定是否发布该公开讯息的一个确认讯息,步骤d-2:该伺服媒介判断是否接收触发该确认讯息的一个触发讯号,如果是,进行步骤d-3:该伺服媒介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发布公开讯息,如果否,回到步骤a。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无线感测网络、蜂巢式网络传送公开讯息。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公开讯息可以是推播讯息、简讯、发布在一个社交网站的推文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前述公开讯息中的使用资讯是以图表呈现。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步骤a的比较参数可以来自于社交类的应用编程、游戏类的应用编程、商务类的应用编程至少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可以是具有通讯功能的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该伺服媒介为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相互通讯的一个伺服主机。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该伺服媒介为该可携式行动装置。
本发明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与一个伺服主机相互通讯,且将对照参数、比较参数等数据,及评估结果上传至该伺服主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特殊的回馈机制,以调整、控制、奖励的方式,戒除因为使用该应用编程可能造成的问题,而非完全不使用,而能够确实达到改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个方块图,说明本发明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的一个第一实施例;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中以相对标准的对照参数的平均值获取基准值且以1个月为预设回馈期产生通知讯息的一个示意图;
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对标准以1天为预设回馈期产生通知讯息的一示意图;
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流程图;
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中以绝对标准的对照参数的平均值获取基准值的一个示意图;
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中的绝对标准以1个月为预设回馈期产生通知讯息的一个示意图;及
图7是一方块图,说明本发明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的一个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图2、图3与图4,本发明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的一个第一实施例,以一个伺服媒介为工具。该伺服媒介在本实施例即为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且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一个互动应用编程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背景作业中执行。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附属于一个使用者,可以是具有通讯功能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或可穿戴式设备。在本实施例中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是具有通讯功能的智能手机,并包含显示应用编程的一个荧幕11、执行前述应用编程与互动编程的一个处理器12,及一个通讯模块13。
以下即针对实施例步骤说明如下:
步骤20:编程开始。
步骤21: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获取评估一个使用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D1。前述对照参数D1来自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于一个预设监测期M1内,执行社交类的应用编程(如FB、line、QQ、微信…等等)、或游戏类的应用编程(如神魔之塔)、或商务类的应用编程(如outlook、pages、word…等等)的评估结果。前述预设监测期M1可以是一天、或一周、或一个月。例如:前述评估结果可以是一个月中某一个应用编程的使用总时数、或使用次数、或所述使用次数的中位数…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前述对照参数D1的取得方式与结果,已公开于中国专利申请号第201610364447.6号「评估一使用者对一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案,由于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步骤22: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以步骤21的对照参数D1的平均值为一个基准值V,例如:使用总时数平均值、或使用次数平均值,或以该对照参数D1的一个特定百分位为该基准值V,前述特定百分位界于25百分位~75百分位间,较佳的,可以是25百分位、或50百分位(中位数)、或75百分位。
前述获取的对照参数D1,及以对照参数D1计算出的基准值V,是以使用者个人的使用程度为相对标准。
步骤23: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获取评估该使用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使用程度的一个比较参数D2。前述比较参数D2的取样样态对应于对照参数D1,同样来自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于预设监测期M1内,执行社交类的应用编程(如脸书即Facebook、line、QQ、微信即Wechat…等等)、或游戏类的应用编程(如神魔的塔)、或商务类的应用编程(如outlook、pages、word…等等)的评估结果。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由于是以使用者个人的使用程度为相对标准,因此,以预设监测期M1为1个月为例,则使用者个人第1个月的监测可以取得对照参数D1,从使用者个人的第2个月开始,则以“月”为单位,每一个月可以取得比较参数D2。
步骤24: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判断该比较参数D2是否大于该基准值V,如果是,进行步骤25,如果否,进行步骤26。
步骤25: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产生与使用者互动的一个负向回馈机制。前述负向回馈机制包括:
步骤251: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产生具有警示效果的一个通知讯息S1,然后进行步骤254。前述通知讯息S1可以是推播讯息、或简讯、或铃声、或振动、或灯光,当前述通知讯息为推播讯息或简讯时,主要是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荧幕11显示,且讯息内容还包括一个第三方的资讯,前述第三方可以是亲人、或朋友、或师长、或职场主管、或治疗师其中一种。该第三方的资讯包括联系地址、联系地址的地图链接、咨询网站、电话…等等,借此,提供咨商辅导的管道给需要协助的过度使用者。
例如:在一个手机安装一个游戏后的第一个月,该应用编程会记录、并且计算平均每天玩该游戏的时间为1小时,且以1小时为基准值V。至第二个月起(安装游戏第29天后),若某日执行该游戏的时间为4小时,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会发送该通知讯息S1(简讯)给使用者,除了作为警惕外,也提供寻求第三方协助的管道,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个状况时,是否选择第三方协助由使用者决定。
步骤252: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产生缩短应用编程使用时间的一个编程,然后进行步骤254。同样以前述在手机安装游戏为例,若某日执行该游戏的时间为4小时而超过基准值V的1小时,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会不断发送该通知讯息S1(简讯)给使用者,而干扰使用者执行该游戏,及中断该游戏执行,进而达到缩短该应用编程使用时间的目的。
步骤253: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通过该通讯模块13发布一个公开讯息S2于一个公开媒介,然后进行步骤254。该公开讯息S2可以是推播讯息、或简讯、或一个推文。该公开媒介可以是社交网站、或自订群组的电子邮件、或社交类应用编程中的动态消息。在本实施例中,该公开讯息S2为发布在社交网站的推文,且至少包含相关于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及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使用程度与鼓励用语的使用资讯。同样以前述在手机安装游戏为例,若某日执行该游戏的时间为4小时而超过基准值V的1小时,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会发送该公开讯息S2,例如:在社交网站自动贴文、在line的动态消息中发布动态消息…等等。借此,通过社交网站将讯息分享给使用者的朋友、家长、老师、医师、心理师、咨商师等专业人员。值得说明的是,前述发布公开讯息S2的对象可以是经使用者同意而预设的人员,或预设的公开媒介。
另外,前述步骤251、步骤252、步骤253产生负向回馈机制的动作可以定期回馈或不定期回馈,说明如下:
参阅图2,以定期回馈为例,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可于一个预设回馈期M2期满时,产生通知讯息S1、或执行缩短应用编程使用时间、或发布公开讯息S2的编程,前述预设回馈期M2可以是一天、或一周、或一个月。举例来说,当预设监测期M1、预设回馈期M2分别为1个月,对照参数D1来自于应用编程line在1个月内的使用总次数500次,则基准值V可以如图2所示为对照参数D1一个月的平均值即16.7次,或为对照参数D1的75百分位(假设是25次),当一个月所获得的比较参数D2平均值大于16.7次或25次时,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会在前述预设回馈期M2期满(如满24小时,或满29天)时产生通知讯息S1、或限制应用编程line的使用时间、或发布公开讯息S2。
参阅图3,以不定期回馈为例,当某一天的某一个时段、或某一个月的某一天所获得的比较参数D2平均值大于16.7、或大于25次时,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就会产生通知讯息S1、或执行缩短应用编程使用时间、或发布公开讯息S2。
步骤254: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判断该比较参数D2是否连续在一个观察期M3内都大于该基准值V,如果是,进行步骤255,如果否,回到步骤23。前述观察期M3可以是预设监测期M1的倍数,以预设监测期M1为1个月,观察期M3为3个月为例,则判断连续3个月产生的三个比较参数D2是否大于该基准值V。
步骤255: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自动建立能够使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与第三方对谈的一个管道。前述管道可以是电话、即时通讯的应用编程其中一种,借此,强迫使用者与第三方进行对谈,并主动提供咨商辅导的管道给需要协助的过度使用者,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个状况时,与第三方对谈是强迫的选项。
步骤26: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产生不干扰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应用编程执行的一个正向回馈机制。前述正向回馈机制包括:
步骤261: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核发并累计一个奖励点数,然后,进行步骤262。前述奖励点数可用于兑换一个实物或一个虚拟物。同样的,前述产生正向回馈机制的动作可以定期回馈或不定期回馈。
步骤262: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产生显示在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荧幕11且用于确认是否发布一个公开讯息S3于一个公开媒介的一个确认讯息S4。该公开讯息S3可以是推播讯息、或简讯、或一个推文。该公开媒介可以是社交网站、或自订群组的电子邮件、或社交类应用编程中的动态消息。在本实施例中,该公开讯息S3为发布在社交网站的推文,且至少包含相关于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及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使用程度与奖励用语的使用资讯。借此,通过社交网站将讯息分享给使用者的朋友、家长、老师、医师、心理师、咨商师等专业人员。同样的,前述产生正向回馈机制的动作可以定期回馈或不定期回馈。
步骤263: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判断是否接收触发该确认讯息S4的一个触发讯号,如果是,进行步骤264,如果否,回到步骤23。
步骤264: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处理器12发布该公开讯息S3,之后,回到步骤23。
值得说明的是,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可以通过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无线感测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蜂巢式网络(Cellular network)传送前述公开讯息S2、S3,且前述公开讯息S2、S3中的使用资讯是以图表呈现。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前述步骤21~步骤22获取的对照参数D1,及以对照参数D1计算出的基准值V的方式,也能够如图5所示,以一个群体的多个使用者于该预设监测期M1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为绝对标准,计算方式如图所示是以在一个预设监测期M1内,每一个使用者的使用次数的平均值为对照参数D1,再以所述使用者的各个对照参数D1的平均值为基准值V,或以前述平均值的的一个特定百分位为该基准值V。借此,如图6所示,在一个预设回馈期M2内,有比较参数D2或比较参数D2的平均值大于基准值V时,产生通知讯息S1、或限制应用编程的使用时间。
且本实施例的可携式行动装置1也能够通过该通讯模块13与一个伺服主机相互通讯,将获取的对照参数D1、比较参数D2等数据,及评估结果、公开讯息S2、S3等资讯上传至云端的伺服主机。
参阅图7,是本发明一个第二实施例,其与该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
该伺服媒介在本实施例为一个伺服主机3。该伺服主机3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通讯模块13的相互通讯,通过安装在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互动应用编程,获取该可携式行动装置1的对照参数D1、比较参数D2等数据,及执行前述步骤。
由于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一、本发明能够利用特殊的回馈机制,与生活目标结合,以调整、控制、奖励的方式,戒除因为使用该应用编程可能造成的问题,而非完全不使用,借此,协助使用者做好时间管理,量化地提醒使用者减少或戒除成瘾性高的应用编程,而能够确实达到改善效果。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定立规范:每天读书时间达到一定标准,可以玩手机游戏30分钟作为奖励(正向回馈);相反地,成绩未达设定的标准,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则由30分钟限缩至15分钟(负向回馈)。
二、且本发明能够利用前述回馈机制,完全自动提醒、侦测、分析,及提供咨商辅导的管道,或强迫进行咨商辅导,而作为咨商辅导、医疗系统与使用者间的桥梁。
三、将讯息分享给使用者的朋友、家长、老师、医师、心理师、咨商师等专业人员的方式,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1、同侪:利用团体治疗的力量,有助于改善过度使用或睡眠时间上网等不健康使用的情形。
2、家长或学校老师:可以作为家长替未成年子女购买手机的条件,而不会滥用的管控工具,也是学校老师维护课堂秩序的好帮手。
3、治疗师:可以作为医师、心理师在治疗时的重要根据,例如对手机成瘾性做提早预防、自我觉察或治疗指标。
4、职场:可以帮助使用者、职场主管、同侪了解工作效率。例如帮助使用者了解同样是处理商务,哪一种应用编程是比较适合的。再者,自己与主管能了解工作的黄金时段、过劳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形,是否有「星期一症候群」(Monday blue),或提供工作时间增加但工作效率下降的警讯。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32)

1.一种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以一个伺服媒介为工具,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包含显示一个应用编程的一个荧幕,及执行前述应用编程的一个处理器,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a: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一个使用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比较参数,前述比较参数可以是一个预设监测期该应用编程的使用次数、该应用编程的使用总时数、所述使用次数的中位数其中的一个;
步骤b:该伺服媒介判断该比较参数是否大于一个基准值,如果是,进行步骤c,如果否,进行步骤d;
步骤c:该伺服媒介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产生与使用者互动的一个负向回馈机制;及
步骤d:该伺服媒介产生不干扰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应用编程执行的一个正向回馈机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的比较参数来自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处理器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执行前述应用编程的评估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是于一个预设回馈期内判断该比较参数是否大于该基准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预设回馈期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其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该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平均值为该基准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该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一个特定百分位为该基准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一个群体的多个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平均值为该基准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含有在步骤a前的步骤e-1:该伺服媒介获取评估一个群体的多个使用者于一个预设监测期内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一个对照参数,步骤e-2:该伺服媒介以步骤e-1的对照参数的一个特定百分位为该基准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特定百分位可以是比较参数的35百分位、50百分位、75百分位、35百分位~75百分位其中的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5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预设监测期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其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产生警示效果的一个通知讯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通知讯息可以是推播讯息、简讯、铃声、振动、灯光其中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通知讯息为显示在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荧幕的推播讯息、简讯其中一种,且讯息内容至少包括有警告用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通知讯息的讯息内容还包括有一个第三方的资讯,该第三方的资讯包括联系地址、联系地址的地图链接、咨询网站、电话至少其中的一种,及其一个组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产生缩短应用编程使用时间的一个编程。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自动建立能够使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与一个第三方的对谈的一个管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管道可以是电话、即时通讯的应用编程其中一种。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三方可以是亲人、朋友、师长、职场主管、治疗师其中一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的负向回馈机制包括自动发布一个公开讯息于一个公开媒介,该公开讯息至少包括相关于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及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使用资讯。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的正向回馈机制包括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核发并累计一个奖励点数,前述奖励点数可用于兑换一个实物或一个虚拟物。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的正向回馈机制包括发布一个公开讯息于一个公开媒介,该公开讯息包括相关于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及对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使用资讯。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公开媒介可以是社交网站、自订群组的电子邮件、社交类应用编程中的动态消息其中一种。
23.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社交类应用编程可以是脸书、QQ、Line、微信其中一种。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的正向回馈机制包括步骤d-1:该伺服媒介产生显示在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的荧幕且用于决定是否发布该公开讯息的一个确认讯息,步骤d-2:该伺服媒介判断是否接收触发该确认讯息的一个触发讯号,如果是,进行步骤d-3:该伺服媒介通过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发布公开讯息,如果否,回到步骤a。
25.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无线感测网络、蜂巢式网络传送公开讯息。
26.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公开讯息可以是推播讯息、简讯、发布在一个社交网站的推文其中一种。
27.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公开讯息中的使用资讯是以图表呈现。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的比较参数可以来自于社交类的应用编程、游戏类的应用编程、商务类的应用编程至少其中一种。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可以是具有通讯功能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伺服媒介为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相互通讯的一个伺服主机。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伺服媒介为该可携式行动装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行动装置与一个伺服主机相互通讯,且将对照参数、比较参数等数据,及评估结果上传至该伺服主机。
CN201611033135.3A 2015-11-24 2016-11-22 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Pending CN1067909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8883 2015-11-24
TW104138883A TWI588744B (zh) 2015-11-24 2015-11-24 Method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use of portable mobile devic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0979A true CN106790979A (zh) 2017-05-31

Family

ID=58721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33135.3A Pending CN106790979A (zh) 2015-11-24 2016-11-22 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47467A1 (zh)
CN (1) CN106790979A (zh)
TW (1) TWI58874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40167A (zh) * 2017-11-26 2018-05-15 上海爱优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限制终端使用的方法
CN109101307A (zh) * 2018-07-20 2018-12-28 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终端的“一键平安”微信小程序后台组合图片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96518B2 (en) * 2016-12-01 2019-12-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code based on usag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55306U (zh) * 2013-01-03 2013-06-11 Yu-Hsuan Lin 觸控式電子裝置使用狀態監測系統
US20140045157A1 (en) * 2012-08-09 2014-02-13 David Gross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 treatment and weaning from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9111C (zh) * 2005-12-29 2010-02-10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预防沉迷手机游戏方法
CN100395766C (zh) * 2006-03-10 2008-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网络游戏用户进行时间限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2053566A (zh) * 2009-10-30 2011-05-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健康保护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电子设备
US8751621B2 (en) * 2011-06-16 2014-06-10 Radiumone, Inc. Building a social graph based on links received and selected by receiving users of the open web
TW201327493A (zh) * 2013-03-08 2013-07-01 ming-wei Xu 受害人訊息通報系統
US20150052456A1 (en) * 2013-08-16 2015-02-19 Salesforce.Com,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sharing posts across social feed platforms
TW201520960A (zh) * 2013-11-25 2015-06-0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健康促進系統以及方法及其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45157A1 (en) * 2012-08-09 2014-02-13 David Gross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 treatment and weaning from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TWM455306U (zh) * 2013-01-03 2013-06-11 Yu-Hsuan Lin 觸控式電子裝置使用狀態監測系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40167A (zh) * 2017-11-26 2018-05-15 上海爱优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限制终端使用的方法
CN109101307A (zh) * 2018-07-20 2018-12-28 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终端的“一键平安”微信小程序后台组合图片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47467A1 (en) 2017-05-25
TWI588744B (zh) 2017-06-21
TW201719392A (zh)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lt et al. Links between adolescents' deep and surface learning approaches,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Zhu et 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contro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a blended course
Macfarlane Student performa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onverting learning as a private space into a public performance
Steele et al. School nurses' perceived barriers to discussing weight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Ledbetter-Cho et al. Meta-analysis of tablet-mediated interventions for teaching academic skills to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Davies et al. Current challenges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ngland
Woods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with children and families
Foreman et al.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alertness and communicativ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with multiple and severe disability following in‐class mentor modelling for staff in segregated and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Zhou et al. Mediating effects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academic burnout in nursing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N106790979A (zh) 改善可携式行动装置的使用程度的方法
Øhrstrøm Helping autism-diagnosed teenagers navigate and develop socially using e-learning based on mobile persuasion
Parmar et al.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in the delivery of person-centered care: evaluation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the healthcare workforce
Gotel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on global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s: does ‘getting to know you’really matter?
Ecclestone Emotional well-being in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a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US20140148930A1 (en) Gamified study environment
Hirshberg et al. Can the academic and experiential study of flourishing improve flourishing in college students? A multi-university study
Hidayati Distance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uring Pandemic Covid-19
Stephens Youth at risk: A new plan for saving the world's most precious resource
JP2013250456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
Cook et al. A simple intervention for stereotypical engagement with an augmentative alternative communicative device
Greene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Simmer‐Beck et al. Measuring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incorporating academic service learning throughout a dental hygiene curriculum
Bovarnick et al. Child sexual exploitation prevention education: a rapid evidence assessment
Bteddini et al. Process eval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 of a school-based waterpipe tobacco smoking prevention program for teens in Lebanon
Pape et al. A short-term manual for webcam-based tele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rnet use disord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