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81788A -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81788A
CN106381788A CN201610993528.2A CN201610993528A CN106381788A CN 106381788 A CN106381788 A CN 106381788A CN 201610993528 A CN201610993528 A CN 201610993528A CN 106381788 A CN106381788 A CN 106381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roads
intermediate isolating
crossing
gr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935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敏
李卓洋
李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9935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817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81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817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2Crossings, junctions or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the same lev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包括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的等级依次递减;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道路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团体及私家车保有量与当年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车辆并以每年惊人的速度在增加。道路在拓宽,建立交、修高架,道路设施在改善,交通管理措施也在不断更新,甚至一些高科技手段也不断的推出,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道路拥堵没有改变,大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尤其是在城市,行车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车辆不断的增加等无疑是道路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如果从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看,交通观念的改变,交通规则科学性、适应性才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主方向。目前现行的规则没有利用好道路,没有充分发挥道路应有的作用。现行的规则是为确保车辆交叉行驶而采取“红绿灯”分时段停止或放行的方式,使得道路资源50-60%以上被无端的浪费。
道路拥堵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路口车辆通行能力差,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现行的“红灯停,绿灯行”规则,其实是建立车辆较少,人、车混行道路并以“安全”为主要目的形成的规定,已与现在人、车分行的道路现实不相适应了,反而限制了车辆通行能力。首先,我们看道路上的十字路口,在现行的“红绿灯”信号指引下,横向和纵向道路只能有1/2的时间才能通过车辆,加之各相邻路口信号的“共振效应”通行能力还要差,再加上车辆停车、起步的技术因素,整个路口的通行能力更是大打折扣。其次,在一些丁字路口,为了确保左转弯车辆的安全通行,也是采用“红绿灯”分时段调整,这种信号设置“性价比”更低,对道路通行能力浪费比率更大。我们经常看到在信号灯处车辆在拥挤的排队,而在排队车辆后面只有稀疏的车辆在加入这个“队伍”,也就是说,在信号灯以远的路面上车辆密度并不是很高,我们看到的堵车现象就是信号灯一次次累计积压下来的车辆。再次,代表现代化交通设施的高架路、立交桥也经常处于拥堵状态。纠其原因也是出口处的“红绿灯”信号形成的“瓶颈”有关。
二是路口设置不科学,制约道路之间的贯通方式,使得干道、支道模糊,影响了不同等级道路功能的发挥。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但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系统整体,交通规则和信号应用在主干道和支道上基本相同,都是“红灯停,绿灯行”交叉路口也分别分时段放行,没有发挥主干道应有的优势,作为车辆在干道和支道上司机的行车感受是一样的,因而司机在选择行车路线时,也常常是选择最近的路线,主干道也只是若干车辆所选路线的自然“叠加线”。在一个城市交通全网中,制定的交通规则和信号也不具备引导作用,主干道无法发挥应有的“主动脉”的作用。
三是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被轻视,成为治堵的瓶颈。就目前来看,大多交通方案均是解决车辆通行的技术方案,也有少部分解决行人通行的技术方案,但是这些解决行人通行的技术方案还没有站在城市全网的这个大系统上,将行人、非机动车辆、机动车一并解决的技术方法。这些单一的技术方案看似很好,但缺少对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重视,很难得以应用和实施。比如从一个很好的解决机动车辆顺畅通行的技术方案中就不难看出,单看方案是将车辆通行的问题解决很好,但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怎么通行,使得方案也成为空中楼阁。换句话说,这种单一的方案都无法实现城市治堵的方法应用。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需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来全面解决车辆通行及行人通行过程中交通拥堵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对道路交汇口的改造提供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包括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的等级依次递减;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其中,隔离带也可以设置为隔离栏。
本发明的该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根据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道路车流量的特定,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的结构,实现车辆全时通行,较高程度上挖掘了道路资源,解决了车辆行驶拥堵的问题;同时,还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行驶和通行方式一并设置,并给予综合解决,可行性较强。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
所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边沿设置有弧形外扩区域。
设置该弧形外扩区域便于车辆调头及直行车辆避让,确保调头车辆在较短时间实现转向、变道和道路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所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内车道比非拐弯掉头区域处的内车道宽。该结构也便于车辆调头及直行车辆避让,确保调头车辆在较短时间实现转向、变道和道路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部设置有环岛,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采用高架桥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第二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在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干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另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该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包括:
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的等级依次递减;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部设置有环岛,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或采用高架桥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第二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在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干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也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
所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边沿设置有弧形外扩区域。设置该弧形外扩区域便于车辆调头及直行车辆避让,确保调头车辆在较短时间实现转向、变道和道路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该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根据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道路车流量的特定,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的结构,解决了车辆行驶拥堵的问题;同时,还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行驶和通行方式一并设置,并给予综合解决,实现车辆全时通行,较高程度上挖掘了道路资源,可行性较强。
(2)本发明的该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还针对同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进行了改进,将整个城市道路进行了改进,从整个城市道路考虑,实现了不采用红绿灯即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地下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十字路口处车辆自高等级道路转入低等级道路行驶示意图;
图5是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十字路口处车辆自高低级道路转入高等级道路行驶示意图;
图6是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丁字路口处高、低等级道路车辆互通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快速道路的交叉路口简易互通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c级以下等级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互通行驶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非机动车路口处行人与机动车互通示意图。
其中,1、贯通交叉路口的中间隔离带;2、隔断的中间隔离带;3、指示灯;4、标示线;5、弧形外扩区域;6、第一地下通道;7、第二地下通道;8、第三地下通道;9、第四地下通道;10、道坡;11、辅道;12、地下通道出入口;13、辅道拓宽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隔离带为绿化区域或护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包括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的等级依次递减;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为便于叙述把4个等级道路分别用a、b、c、d标识,即:快速路(a)、主干路(b)、次干路(c)、支路(d),如图1所示。同时设定:“高等级道路优先于低等级道路”的原则,通过改造道路交汇路口后建立道路之间的贯通方式、信号、标识设置及车辆行驶路线,引导更多的车辆选择等级较高的道路,发挥等级较高的道路的优越性,使大小道路发挥各自应有的优势和作用,较好的提高了等级较高的道路通行能力,确保“主动脉”道路的主流量作用。
所谓“高等级道路优先于低等级道路”,主要表现在道路的路口连接处。是指,当高等级道路与低等级道路交汇,本技术方案在对路口的改造、信号设置和行车路线规划时加以体现,即:a道路优先于b、c、d道路,b道路优先于c、d道路,c道路优先于d道路。当不同等级的道路交汇时,确保相对高等级道路直行车辆能够全时均可以在路口处直行(直接)通过路口,低等级道路上拟过路口直行的车辆只能绕行(间接)通过路口,如图1所示。这种“主次有别”的区分,将高等级道路的优势得以明显的突出。
本技术方案所说的道路贯通,只是说明平面道路之间的贯通,不含高架路与高架路之间的贯通,高架路出口按c级道路等级。
关于不同等级道路的贯通及车辆、行人的通行方式:
1.在十字路口处将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在十字路口处贯通,低等级路的中间隔离带断开,十字路口为单方向成封闭状。并在路口处设置供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过的“直通式”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以“直通式”为例,如图2所示:
当两个不同等级道路相互交汇成十字路口,以a、b道路交汇为例如图2,在十字路口处将a道路的中间隔离带在十字路口处为贯通交叉路口的中间隔离带1,b道路在中间隔离带在十字路口处为隔断的中间隔离带2,十字路口形成单方向成封闭状。在a道路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分别距离路口处设置距离路口一定距离处(如200m为宜)A、B两端各设置开口,用于车辆转向调头。A、B之间的路段设为变道区,在A、B两处分别装置指示灯3,用以指示、引导车辆预知转向、调头的位置;提示直行车辆减速、避让调头及变道的车辆。如图2所示。
将隔离带距离路口处调头车辆转入车道内道适当加宽,并设置有标示线4,其中标示线4可采用白虚线标识,该路段同向各车道一次向右顺延,直至该处道路边沿设置有弧形外扩区域5,便于车辆调头及直行车辆避让,确保调头车辆在较短时间实现转向、变道和道路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如图2所示。
在该路口处沿各辅道方向分别设置第一地下通道6、第二地下通道7、第三地下通道8和第四地下通道9,用于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路口,避免人车混行,确保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上述这些地下通道的道坡10建在辅道11上,辅道11的外侧还设置有辅道拓宽区域13,E、F分别为地下通道出入口12。这种直通式通道有效避免行人、非机动车辆在路面横穿道路,有效实现行人、车辆的分流,增强道路安全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如图2所示。
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地下通道的侧剖面图解,如图3所示:
地下通道两端的坡道是在马路辅导上开挖建造的,顶部为开放式坡道,该通道上方EF为平面桥梁方式与道路路面做成同一平面,形成一个小型平面桥梁。采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一是减少建设开挖面,对建设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小,便于实施;二是通行路线简单便捷,便于人们选择,也利于交通管理。
2.在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上拟直行车辆因没有交叉行驶的车辆和红绿灯限制,进入A、B这两个隔离带端点处的变道区路段减速、避让变道车辆行,车路线为:直接通过该路口,如图4所示。
在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路口处:
当较高等级道路上的车辆行至十字路口,拟转行至左侧横向道路时,行车路线为:进入A、B这两个隔离带端点处的变道区路段减速,与直行车辆顺行通过路口变道进入左侧内车道,在A或B开口处左后转弯绕过隔离带,与新进入车道上的车辆顺行,尔后逐渐变道至右行车道,行至横向路口处右转弯进入拟行车道,如图4所示。
当较高等级道路上的车辆行至十字路口,拟转向右侧横向道路时,行车路线为:进入A、B这两个隔离带端点处的变道区路段减速变道至右行车道,在路口处向右转弯进入直行车道,如图4所示。
当较高等级道路上的车辆行至十字路口,拟180度调头行驶时,行车路线为:进入A、B这两个隔离带端点处的变道区路段减速,与直行车辆顺行通过路口变道进入左侧内车道,在A、B这两个隔离带端点处左后转弯绕过隔离带,与新进入车道上的车辆顺向行驶,尔后变道直行,如图4所示。
此外,当任意两个等级的道路交汇成丁字路口时,较高等级道路上的车辆进入较低等级道路时或小区及单位大门进入道路行车路时,按顺向行驶的原则选择转弯、调头方法同上与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路口一致,如图6所示。
3.在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路口处:
当较低等级道路上的车辆行至十字路口,拟直行时,车辆不能直接通过路口,应当在路口处绕行,其行车路线为:进入A、B这两个隔离带端点处变道区路段减速、变道至右行车道,先向右转弯进入高等级道路与其道路上的直行车辆顺行,逐渐变道进入左侧内车道,在A或B开口处左后转弯绕过隔离带,与新进入车道上的车辆顺行,尔后逐渐变道至右行车道,行至路口处右转弯进入拟行车道。如图5所示。
拟行至左侧横向道路时,不能直接在路口左转弯,行车路线为:进入A、B变道区路段减速,右转弯与较高等级道路上直行车辆顺行,再变道进入左侧内车道,在A或B处开口处左后转弯绕过隔离带,与新进入车道上的车辆顺向行驶变道直行,如图5所示。
拟转向右侧横向道路时,行车路线为:进入A、B变道区路段减速,变道右转弯与高等级道路上直行车辆顺向行驶,尔后变道直行。如图5所示。
拟180度调头行驶时,行车路线为:进入路口处减速慢行,变道进入左行车道,在该道路隔离带末端处左后转弯与该道路直行车辆顺向行驶,尔后变道直行。如图5所示。
此外,当任意两个等级的道路交汇成丁字路口时,较低等级道路上的车辆进入较高等级道路时或小区及单位大门进入道路行车路时,按顺向行驶的原则选择转弯、调头方法同上与任意两个不同等级道路交叉路口一致,如图6所示。
如图7所示,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部设置有环岛,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采用高架桥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本实施例的该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根据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道路车流量的特定,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的结构,解决了车辆行驶拥堵的问题;同时,还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行驶和通行方式一并设置,并给予综合解决,可行性较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包括:
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的等级依次递减;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部设置有环岛,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或采用高架桥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第二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在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干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针对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的设置及行车路线,如实施例一中的图3-图5所示,此处将不再累述。
进一步地,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也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
进一步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边沿设置有弧形外扩区域。设置该弧形外扩区域便于车辆调头及直行车辆避让,确保调头车辆在较短时间实现转向、变道和道路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当两条交汇的道路的等级相差至少为两个等级时,可以设置较高等级道路与低等级道路上的车辆只能相互右转弯,但隔离带调头开口应当与相邻若干个路口合并设置。
此外,c级以下等级道路交汇的十字路口(比如c+c,c+d,d+d)处,非机动车辆行车方法,以c+d为例图解,如图8所示。c道直行车辆应当减速慢行直接通过横向道路进入对面非机动车道;c道右转弯车辆减速慢行在非机动车道直接实现右转弯;c道拟转入左侧横道路的车辆,在路口处减速慢行进入机动车变道区,实现转向、调头进入非机动车道。d道转弯车辆按绿色线路行驶,如图8所示。
行人穿过c级或d级等级道路的道路口,也可在指示灯闪烁下经斑马线标识路段择时通过,但车辆通行时间要长。在城市闹市区、旅游景点等行人流量较大的行人密集区,且距离机动车道路口较远路段,设置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方式分流。不便于建设过街天桥的情况下,设立行人斑马线并以红绿灯调整,短暂停车确保行人安全通行,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的该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还针对同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进行了改进,将整个城市道路进行了改进,从整个城市道路考虑,避免交叉行驶,实现了不采用红绿灯的分时段放行,挖掘了道路资源,增强了道路通行能力,即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分别设置为等级依次递减的道路;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边沿设置有弧形外扩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内车道比非拐弯掉头区域处的内车道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部设置有环岛,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采用高架桥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第二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在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干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8.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这四种等级的道路,快速道路、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和支道路的等级依次递减;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其交叉的较低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指示灯,用以引导车辆预知转向及调头的位置;
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在两条快速道路道路的交叉路口的中部设置有环岛,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或采用高架桥来连通这两条交叉的快速道路;
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这两条交叉的道路均设置有中间隔离带,这两条交叉的道路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还用于将与第二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隔断,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均设置有拐弯掉头区域;在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干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相对的两个道路口之间还设置有地下通道,用于作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两种等级道路的交叉路口处,较高等级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还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在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两条次干道路或两条支道路的交叉路口处,第一条道路的中间隔离带的两端也设置有缓冲带,用以减缓车辆行驶速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拐弯掉头区域处的所对应侧道路的边沿设置有弧形外扩区域。
CN201610993528.2A 2016-11-11 2016-11-11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Pending CN1063817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93528.2A CN106381788A (zh) 2016-11-11 2016-11-11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93528.2A CN106381788A (zh) 2016-11-11 2016-11-11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81788A true CN106381788A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58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93528.2A Pending CN106381788A (zh) 2016-11-11 2016-11-11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8178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1869A (zh) * 2017-12-28 2018-04-06 王小安 一种车辆路口掉头方案设计
CN109871572A (zh) * 2018-12-27 2019-06-11 霍丽红 一种道路交通路线设计方法
CN111133150A (zh) * 2017-07-01 2020-05-08 都快通(北京)交通疏导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多个道路方向的道路枢纽以及道路行车方法
CN115331465A (zh) * 2022-10-17 2022-11-11 杭州柏尚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城市立体景观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3150A (zh) * 2017-07-01 2020-05-08 都快通(北京)交通疏导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多个道路方向的道路枢纽以及道路行车方法
CN107881869A (zh) * 2017-12-28 2018-04-06 王小安 一种车辆路口掉头方案设计
CN109871572A (zh) * 2018-12-27 2019-06-11 霍丽红 一种道路交通路线设计方法
CN115331465A (zh) * 2022-10-17 2022-11-11 杭州柏尚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城市立体景观系统
CN115331465B (zh) * 2022-10-17 2023-04-07 杭州柏尚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城市立体景观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5031069A1 (fr) Systeme routier urbain d'echangeur complet et sa methode d'utilisation par le trafic
CN106381788A (zh) 一种城市道路全网贯通结构
WO2006060950A1 (fr) Installation de circulation routiere et son procede de construction
CN104093907A (zh) 一种城市十字路口结构
CN102747661B (zh) 基于城市道路中的扭转式立交桥的结构及其用途
CN207073044U (zh) 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
CN102277806A (zh) 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移位型互通立交桥
CN1534138A (zh) 设置第二停止线的路面行车管理方法
US4927288A (en) Road traffic network
CN209602887U (zh) 一种无红灯十字路口立交桥
CN103541286B (zh) 十字交叉路口机动车无冲突偶合桥
CN102900000B (zh) 全方位全直通直接左转右行立交桥
CN201411610Y (zh) 回旋式互通立交桥
CN101487214A (zh)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CN107974886A (zh) 一种用于城市十字路口交通疏导系统
CN201024362Y (zh) 一种无冲突点城市机动车道路系统
CN1102229A (zh) 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CN203890822U (zh) 持续互通t字型立交桥
CN106958173A (zh) 城市道路无红绿灯设计
Findley Highway geometric design
CN110453554A (zh) 一种立体交通桥
CN204803700U (zh) 快速十字立交桥
CN102286902B (zh) 解决道路交通车堵的方法
CN202247566U (zh) 一种能使城市车道交叉路口的车辆畅通分流的车道设施
CN207582207U (zh) 城市道路丁字路口道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