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0200B - 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和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和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40200B
CN105340200B CN201480036110.1A CN201480036110A CN105340200B CN 105340200 B CN105340200 B CN 105340200B CN 201480036110 A CN201480036110 A CN 201480036110A CN 105340200 B CN105340200 B CN 105340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electrode
data
electric curren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61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40200A (zh
Inventor
弗洛里昂·佩尼瑟
布律诺·沙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mei Ansh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ide Secure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FR13560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FR3007598B1/fr
Priority claimed from FR13560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FR3007599B1/fr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ide Secure SA filed Critical Inside Secure SA
Publication of CN105340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40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H04B13/005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sis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8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the near field of leaky cables, e.g. of leaky coaxial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DV),包括:意在与受试者的身体或者与环境电容性耦接的第一电极(2);以及对第一电极加电偏压的电路,该电路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电极(2)附近的电线圈(CL),以便从交流信号生成交变磁场(B2),该交变磁场(B2)具有入射到第一电极(2)上的场力线并且在其中生成感应电流(ECi),所述感应电流(ECi)进而感应出生成体内电流的电场(E)。

Description

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和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便携式 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电子设备,该装置包括意在与受试者(subject)的身体或者与环境电容地耦接的至少一个电极。
本发明更特别地涉及在欧洲专利第EP0824799以及在由麻省理工学院的ThomasGuthrie Zimmerman于1995年9月公开的文献“Personal Area Networks(PAN)-Near-FieldIntra-Body Communication(个人区域网络(PAN)近场体内通信)”中所述类型的“IBAN”(“身体内部区域网络”)或者“PAN”(“个人区域网络”)的数据传送技术。
背景技术
图1示意性示出包括传送器D1、接收器D2以及受试者的身体HB的IBAN数据传送系统。传送器D1包括:外电极OE1或者环境电极;内电极IE1或者身体电极;以及耦接至这两个电极的电压发生器SG。接收器D2也包括外电极OE2以及内电极IE2。
传送器D1的发生器SG在电极OE1与IE1之间建立振荡电位Vi1。电场E形成于内电极IE1与受试者的身体HB之间以及外电极OE1与环境之间。身体HB被认为是能够由传送器D1充电和放电的大型电容器极板。环境示意性地由地面所表示,并且具有被视为形成IBAN系统的接地端GND的基准电位。施加于受试者的身体的电荷赋予其不同于环境电位的电位,该电位使得身体与环境之间以及身体与接收器D2之间出现电场E。电压Vi2出现在接收器D2的电极IE2上。接收器电路RCT测量相对于外电极OE2的电位的电压Vi2。
图2是以电容性和电阻性电子网络形式的图1的IBAN系统的表示。电容器C1表示设备D1的内电极IE1与示意性地由点P1表示的最接近该电极的身体区域之间的电容耦合。电容器C2表示设备D2的内电极IE2与示意性地由点P2表示的最接近该电极的身体的区域之间的电容耦合。电容器C3表示设备D1的外电极OE1与环境之间的电容耦合。电容器C4表示设备D2的外电极OE2与环境之间的电容耦合。电容器C5表示电极OE1与IE1之间的电容耦合。电容器C6表示电极OE2与IE2之间的电容耦合,并且电容器C7表示脚部与环境之间的电容耦合。为简单起见,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型中表征的其他耦合电容器并未表示在此。
身体HB在此被认为是由电阻器R1、R2、R3、R4、R5示意性表示的纯电阻节点。电阻器R1和R2串联并且经由虚拟的中点P3流通。它们图示出点P1与P2之间的身体的全部电阻器。例如,假定用户借助其右手和左手电容性耦接设备D1和D2,则电阻器R1是右臂和右肩的电阻器,并且电阻器R2是左肩和左臂的电阻器,中点P3位于两肩之间。电阻器R3将点P3链接至在骨盆附近的虚拟点P4并且表示胸部的电阻器。电阻器R4和R5并联并将点P4链接至由电容器C7耦接至环境的虚拟点P5,并且表示左腿和右腿的串联电阻器。
当电压Vi1被施加于电极IE1、OE1时,由电压发生器SG传输电流。该电流的一部分Ia流经电容器C5到达外电极OE1,并且该电流的一部分Ib通过电容器C1流入身体内,以形成体内电流。电流Ib的一部分Ic流经电阻器R1、胸部的电阻器R3以及腿部的电阻器R4、R5,然后流经电容器C7,以通过流经环境和电容器C3接入设备D1的外电极OE1,所述环境由虚线所表示。电流Ib的一部分Id流经电阻器R1、R2以及电容器C1到达设备D2的内电极IE2,然后流经设备D2并且通过流经环境和电容器C3接入设备D1的外电极OE1,如也由虚线所表示。电阻R3+R4或者R3+R5可能远高于电阻R2,并且电流Ic可能远低于电流Id。体内电流Id在电极IE2、OE2的端子处产生电压Vi2。由接收器电路RCT来测量所述电压,该接收器电路RCT也可以被配置成测量电流Id。
为从设备D1向设备D2传递数据,由数据载波信号来调制电压Vi1的振幅。在电流Id中以及在电压Vi2中发现振幅调制。设备D2解调电流Id或者电压Vi2并且从其中提取其包含的数据。
电流Id非常低,正如电压Vi2,其通常是一毫伏至几毫伏的级别。由于在微电子学领域取得的进展,当今制出能够检测极低的AC信号并且从其中提取数据载波调制信号的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使得IBAN应用能够被实现,由此位于身体附近的设备能够交换数据。
在本发明的框架内,计划将IBAN技术集成于通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特别是移动电话中。图3示出预期应用的示例。第一IBAN数据传送设备IDV1被集成于移动电话MP1内并且第二IBAN数据传送设备IDV2被集成于电子门锁内,门的把手包括或者形成设备IDV2的内电极。当持电话MP1的用户触碰把手或者使其手部更靠近把手时,设备IDV1、IDV2通过流经受试者的身体HB的体内电流Ib来交换数据。电话例如向设备IDV2提供打开门锁所需的认证码。
因此,会期望提供使得IBAN数据传送设备能够被集成于便携式电子对象内的装置。
仍就在本发明的框架内,还计划将IBAN数据传送设备集成于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或者NFC(“近场通信”)设备的便携式电子对象内。
图4示意性表示包括NFC数据传送设备NDV的移动电话MP2。设备NDV包括集成于电话(未示出)内的天线线圈并且被配置成通过与例如NFC阅读器的外部设备ED电感耦合来交换数据。在通信期间,外部设备ED发送磁场B1,该磁场由设备NVD的天线线圈接收。设备NVD本身可以发送磁场B2以将数据发送至外部设备ED。
因此,也会期望提供使得IBAN数据传送设备能够被集成于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的便携式电子对象内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其包括意在与受试者的身体或者与环境电容性耦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一电极加电偏压的电路,其中所述用于对所述第一电极加偏压的电路包括电线圈,该电线圈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附近并且能够从AC信号生成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具有入射到所述第一电极上的场力线并且在其中生成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进而感应出生成体内电流的电场。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包括围绕导磁芯的同轴绕组,并且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磁轴。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设备包括印刷电路,该印刷电路包括形成所述第一电极的导电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被安装于所述印刷电路的一面上并且所述导电面延伸于所述印刷电路的相同面之上。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处于浮动电位。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形成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的接地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意在与所述环境或者与所述身体电容性耦接的第二电极。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电极是数字显示器的导电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电极被耦接至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的接地端子。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并且所述电线圈是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的天线线圈。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以及所述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公共AC信号发生器,该公共AC信号发生器提供用于通过体内电流的数据传送的第一AC信号以及用于通过电感耦合的数据传送的第二AC信号。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两个AC信号具有相同的频率。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以及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公共放大器,用于放大AC信号并且将其施加到所述天线线圈。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配置成向所述公共放大器提供携带待传送数据的第一调制信号的传送器电路,并且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配置成向所述公共放大器提供携带待传送数据的调制信号的传送器电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设备还包括无线电话设备。
附图说明
这些以及其他特征将在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实施例的下述描述中参照但不限于附图来进行更详细地阐释,在附图中:
-图1同上述示意性示出IBAN系统;
-图2同上述是图1中的IBAN系统的等效布线图;
-图3同上述示出IBAN应用的示例;
-图4同上述示出NFC应用的示例;
-图5示出NFC数据传送设备的架构的示例;
-图6示出IBAN数据传送设备的架构的示例;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的架构;
-图8是图7中的设备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图7中的设备的局部俯视图;
-图10A、10B、10C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布线图、剖面图和俯视图;
-图10D示出图10C中的实施例的一个替选方案;
-图11A、11B相应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布线图和剖面图;
-图12A、12B、12C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布线图、剖面图和俯视图;
-图13A和13B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四实施例的布线图和剖面图;
-图14A和14B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五实施例的布线图和剖面图;
-图15A和15B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六实施例的布线图和剖面图;
-图16A和16B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七实施例的布线图和剖面图;
-图17A和17B分别表示图7中的设备的第八实施例的布线图和剖面图;以及
-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5表示例如在在先申请EP2431925、EP2431926、EP2431927和WO 2012/038664中所述类型的常规NFC数据传送设备的总体构架。设备NDV包括处理器MP1、传送器电路NTX、接收器电路NRX、AC信号Sn发生器SG1、传送放大器AX1、接收放大器AR1以及天线电路。天线电路包括天线线圈CL以及使得天线电路能够被调谐到确定的工作频率的天线组件CP。
在数据发送模式中,处理器向传送器电路NTX提供数据DTx。所述传送器电路NTX向放大器AX1提供合并AC信号Sn和数据DTx的携带数据的信号Sn(DTx),所述数据DTx可能已由传送器电路NTX预先编码。放大器AX1将信号Sn(DTx)施加到天线电路,该天线电路由此生成携带数据DTx的振荡磁场B2。
在数据接收模式中,携带外部数据DTr的磁场B1在天线电路中生成天线信号Sn(DTr),由放大器AR1提取出该天线信号Sn(DTr),该放大器向接收器电路NRX提供该天线信号。所述接收器电路NRX解调信号Sn(DTr),从其中提取数据DTr并且向处理器提供这样的数据。
图6表示在以申请人名义的法国申请No.1353384中所述类型的IBAN数据传送设备IDV的总体架构。设备IDV包括处理器MP2、传送器电路ITX、接收器电路IRX、AC信号Si发生器SG2、传送放大器AX2、接收放大器AR2、耦接至设备的接地端的外电极OE(意在耦接至环境的电极)以及内电极IE(意在耦接至受试者的身体的电极)。
在数据发送模式中,处理器向传送器电路ITX提供数据DTx。所述传送器电路ITX向放大器AX2提供合并AC信号Si和数据DTx的携带数据的信号Si(DTx),所述数据DTx可能已由电路ITX预先编码。放大器AX2将信号Si(DTx)施加到电极IE,以当电极IE被耦接至受试者的身体时生成振荡电场E,振荡电场E产生如参照图2所述体内电流Ib的出现。
在数据接收模式中,携带外部数据DTr的电场在电极IE与OE之间生成AC信号Si(DTr),该AC信号Si(DTr)在提供至接收器电路IRX之前由接收放大器AR2所检测和放大。所述接收器电路IRX解调信号Si(DTr)以提取数据DTr,然后向处理器提供这样的数据。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针对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即具有两种操作模式,并且能够在第一操作模式中以NFC模式(即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并在第二操作模式中以IBAN模式(即经由体内电流)传送数据。更特别地,目标在于联合上述设备NDV和IDV的元件,以便降低这样的设备与IBAN设备和NFC设备的简单并置相比较的复杂性、妨碍性以及成本价格。这样的联合可能涉及到设备IDV、NDV的不同单元:
-处理器MP1、MP2
-传送器电路NTX和ITX
-接收器电路NRX和IRX
-发生器SG1、SG2
-用于发送数据的接口装置,分别是用于IBAN数据传送的电极和用于NFC数据传送的天线线圈以及它们的相关放大器。
处理器MP1、MP2以单个处理器形式的联合本身不会引起任何特定的技术问题。关于传送器电路NTX和ITX,应注意到,它们实施通常迥然不同的数据调制和编码技术。接收器电路NRX和IRX同样如此。因此,在下文应考虑到,这些电路保持其个体性,不排除任何包含使用由一方面合并电路NTX、ITX且另一方面合并电路NRX、IRX所致的具有两种操作模式的传送器或接收器电路的实施例。
关于发生器SG1、SG2,IBAN数据传送技术可以使用覆盖从RF频率到UHF频率的大值域的载波频率。其次,利用天线线圈的NFC数据传送技术通常使用RF频率。更特别地,13.56MHz标准频率当今被用于嵌入便携式电子对象内的NFC应用中。
测试表明,该频率能够被用于IBAN数据传送。因此,可以作出规定,在根据本发明的IBAN-NFC设备的某些实施例中,单个的AC信号发生器兼由传送器/接收器电路NTX/NRX和传送器/接收器电路ITX/IRX所使用。该信号发生器可以提供单频信号或者在IBAN数据传送期间具有第一频率并且在NFC数据传送期间具有第二频率的信号。
生产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须解决的具体问题涉及用于发送数据的接口装置。这些接口装置具有极为不同的性质并且包括用于IBAN数据传送的电极以及用于NFC数据传送的天线线圈。如上所述,这些装置中的每一个原则上都要求专用的传送放大器。提供一方面会在IBAN数据传送期间耦接至电极并且另一方面会在NFC数据传送期间耦接至天线线圈的单个的传送放大器,会涉及提供必须支持高电压的复杂开关以交替地将传送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这些接口装置中的一个或另一个。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针对这些接口装置的简化并且基于以下发现:IBAN电极能够在由电线圈产生的磁场中受到电偏压,而不是直接接收偏电压。
在图7中表示实施该电极偏压方法的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的整体架构。设备DV包括控制电路CT、天线电路AC和电极2。天线电路AC包括天线线圈CL和天线组件CP。天线线圈AC被耦接至电极2,术语“耦接”意味着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B2包括场力线,所述场力线入射到电极2上并且在所述电极2中生成感应电流,通常称作傅科电流(Foucaultcurrent)。电极2优选地非常靠近天线线圈AC,以使在所述电极2中生成感应电流的磁场流尽可能强。
控制电路CT包括配置成管理两种操作模式的处理器MP,这两种操作模式分别为IBAN操作模式和NFC操作模式。其还包括为两种操作模式所共有的AC信号Si/Sn发生器SG12以及上述类型的传送器NTX、ITX和接收器NRX、IRX电路。
在NFC数据传送(即通过电感耦合的数据传送)期间,发生器SG12向传送器电路NTX提供频率F1的载波信号Sn,频率F1例如13.56MHz的标准频率。在IBAN数据传送(即通过体内电流的数据传送)期间,发生器SG12向传送器电路ITX提供频率F2的载波信号Si。根据一个实施例,频率F1和F2相同并且例如等于13.56MHz。
控制电路CT也包括:传送放大器AX12,传送放大器AX12具有耦接至传送器电路NTX的输出端和传送器电路ITX的输出端的输入端;以及接收放大器AR12,接收放大器AR12具有耦接至接收器电路NRX的输入端和接收器电路IRX的输入端的输出端。传送放大器AX12的输出端和接收放大器AR12的输入端被耦接至天线线圈AC。放大器AR12是低噪音放大器(“LNA”),具有由处理器MP控制的可变增益。其在IBAN操作模式中的增益远大于其在NFC操作模式中的增益,例如100倍以上,在IBAN数据传送或接收期间会检测到的电压或者电流极低。在一个替选实施例中,不同增益的两个接收放大器可以被并排设置,一个用于IBAN操作模式且另一个用于NFC操作模式。
传送器电路NTX、ITX的输出端与放大器AX12之间的链路可以包括复用器,以使其输出端彼此隔绝。为简单起见,在此考虑到,当设备操作为IBAN传送器时,传送器电路NTX的输出端具有高阻抗,并且当设备操作为NFC传送器时,传送器电路ITX的输出端具有高阻抗。类似地,可在放大器AR12的输出端与电路NRX、IRX的输入端之间提供解复用器,但在此将这样的输入端假定为在这些电路中的一个或另一个被激活期间之外具有高阻抗。
如图8的剖面图以及图9的俯视图所示,电极2优选为例如由铜制成的印刷电路1的导电面2。导电面可以如图所示被布置于印刷电路的表面上或者被嵌入印刷电路中。控制电路CT优选为被布置于印刷电路1上的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线圈CL被布置于印刷电路上并且优选为在申请EP 2 431 925中所述的类型。其由此包括绕例如由铁素体制成的导磁芯安装的同轴绕组,并且在此具有平行于印刷电路的平面以及导电面2的磁轴。这样的线圈被提供用于NFC应用,在NFC应用中,通过发射出磁场的脉冲串来进行负载调制以将数据传送至NFC阅读器,所述脉冲串模拟阅读器的接收器电路中的被动负载调制。
图8和9示出上述布置引发的技术效果,使得天线线圈CL能够结合导电面2被使用以实现IBAN数据传送。线圈生成交变磁场B2,该交变磁场具有入射到导电面上的场力线并且在所述导电面中生成感应电流ECi,如上结合图9所述。这些感应电流对导电面2加电偏压并且生成电场E,借此能够使得当形成电极的导电面2被耦接至受试者的身体HB时体内电流出现。
图8也表示一种IBAN数据交换系统,包括受到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B2的导电面2、用户的身体HB以及外部IBAN设备IDV。对于由发送器SG12提供的AC信号Si的瞬时值,例如所述信号的正半波,符号“+”和“-”象征在导电面2的上面和下面上的电场的极性。该极性沿着电流的流向在信号Si的每个半波处反转。在图8中所示的瞬间,导电面2的上面在感应电流的作用下具有正极性,并且下面具有负极性。携带数据DTx的电流Ib(在与电子的流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由导电面2的一面发送,流经身体HB,在身体HB中该电流被分成电流Id和电流Ic。电流Id流经提取其包括的数据的外部设备IDV并且经过环境返回到导电面2。电流Ic通过流经身体的其他部分以及环境而返回到导电面2。
电流Id被外部IBAN设备IDV捕获。该电流取决于由传送器电路ITX通过放大器AX12提供给天线线圈CL的携带数据DTx的信号Sn。由外部设备IDV对电流Id的解调制由此使得所述外部设备能够接收数据DTx。
在数据接收模式中(数据DTr)中,由设备DV使用天线线圈CL以检测由外部设备IDV发射的携带数据的电场中的变化。由于任何导体都对电场敏感,因此外部电场中的变化使线圈的端子处的电压相对于设备的接地端产生变化不大。这些变化由具有极高增益的放大器AR12在IBAN接收模式中放大,如上所述。由此所拾取的信号由接收器电路IRX来解调制,该接收器电路IRX从所拾取的信号中提取数据DRr。
图10A、11A表示图7中的设备DV的两个实施例DV1、DV2。设备DV1、DV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不对称天线电路AC1以及与控制电路CT相同的控制电路CT1。在不对称天线电路AC1中,天线线圈CL的第一端子被连接至导线10,该导线10通过解耦电容器Ca而被耦接至放大器AX12,并且该第一端子被连接至放大器AR12的输入端。天线线圈CL的第二端子被连接至导线11,该导线11被耦接至设备DV1、DV2的接地面。调谐电容器Cb将天线线圈的第一和第二端子耦接。放大器AX12、AR12的接地端所连接的电路CT的接地端子Tg也经由导线12而被耦接至接地面。
天线电路AC1由此具有根据线圈CL的电感以及电容器Ca和Cb的电容变化的调谐频率,并且该调谐频率须等于或近似于激励信号Sn或Si的频率或者工作频率。如果这两个信号具有不同的频率,则能够借助开关所选择的调谐电容器可以被设置于天线线圈内,以将其调谐频率调节至所期望的工作频率。
在设备DV1中,导电面2形成设备的接地面。反之,设备DV2包括与导电面2不同的接地面3,所述导电面2处于浮动电位。在这两种情况下,实现了目标在于能够传输IBAN数据的技术效果,即在由天线线圈所发射的磁场的作用下,在导电面2的任意侧上出现电场E,以发送体内电流。
图10B是设备DV1的剖面图并且图10C是其俯视图。在图10B中的剖面图具有图10C中所示的剖面轴AA'和BB'。如上所述,电路CT1是布置于容置导电面2的印刷电路1上的半导体芯片,所述导电面2在此形成接地面,天线线圈CL经由导线11耦接至该接地面并且电路CT的接地端子Tg经由导线12耦接至该接地面。导线10、11、12是印刷电路的路径,路径11和12通过导电通孔v1、v2被耦接至导电面2。
图11B是设备DV2的剖面图。容置设备DV2的印刷电路1在此包括处于浮动电位的导电面2以及与导线11和12相连接的接地面3。
图10D是图10C中的实施例的替选方案的俯视图,其中导电面2在印刷电路的表面上延伸并且环绕天线线圈CL。应注意到,为形成IBAN电极,导电面2须具有至少一个被由天线线圈CL射出的磁通线穿过的区域,参见图9则更加清楚。
图10B和11B也示出一种IBAN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导电面2(在此假定受到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用户的身体HB以及外部IBAN设备IDV。对于由发送器SG12所提供的AC信号Si的瞬时值,符号“+”和“-”象征在导电面2的每个面上的电场的极性。如上所述,导电面2发送携带数据的电流Ib,该电流Ib流经身体HB,该电流Ib在身体HB处分成电流Id和电流Ic。电流Id流经提取其包括的数据的外部设备IDV并且经过环境返回到导电面2。电流Ic通过流经身体的其他部分以及环境而返回到导电面2。
图12A是图7中的设备DV的另一个实施例DV3的布线图。图12B是设备DV3的剖面图并且图12C是其俯视图。
电路DV3包括控制电路CT2和天线电路Ac2。控制电路CT2与先前所述的控制电路CT、CT1的区别在于,传送放大器AX12被替换为具有两个输出端的差分传送放大器AX13。天线电路Ac2是对称天线电路,其与先前所述的天线电路AC1的区别在于,连接至天线线圈CL的第一端子的导线11在此通过解耦电容器Cc而被耦接至放大器AX13的第二输出端。天线电路AC2由此具有根据线圈CL的电感以及电容器Ca、Cb和Cc的电容变化的调谐频率。导电面2在此是设备DV3的接地面,电路CT2的接地端子Tg经由导线12而连接至该接地面。
在图12B中,控制电路CT2是安装于印刷电路1上的半导体晶片,导电面2被嵌入所述印刷电路1内。在图12C中,导线10、11、12是印刷电路的路径,路径12通过导电通孔v1被耦接至导电面2。如上所述,导电面1也可以被制作于印刷电路1的表面上。
图13A是图7中的设备DV的一个实施例DV4的布线图,并且图13B是设备DV4的剖面图。电路DV4包括控制电路CT2和对称天线电路AC2。其与设备DV3的区别在于,导电面2处于浮动电位。控制电路CT2的接地端子Tg经由导线12而被耦接至不同于导电面2的接地端3。在图13B的剖面图中,印刷电路1由此包括两个导电面,处于浮动电位的导电面2以及与导线12相连接的接地面3。
图12B和13B也示出一种IBAN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的导电面2(在此假定受到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用户的身体HB以及外部IBAN设备IDV。携带数据DTx的电流Ib由导电面2来发送,流经身体HB,该电流在身体HB被分成电流Id和电流Ic。电流Id流经外部设备IDV并且经过环境返回到导电面2。电流Ic通过流经身体的其他部分以及环境而返回到导电面2。
以上描述的是仅用一个电极就能够传送IBAN数据的设备DV和一些实施例DV1至DV4。尽管在IBAN数据传送设备中通常需要两个电极,以便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势差,但刚刚所述的用于经由感应电流来生成电场的方法则能够仅使用一个电极。该电极能够是设备所基于的印刷电路的一部分,并且因此显著简化了将IBAN数据传送设备集成到移动电话中。此外,NFC天线线圈的耦接和IBAN导电面的耦接使得能够经由NFC天线线圈控制IBAN电极,以使用诸如处理器或者AC信号发生器的已经存在于NFC数据传送设备中的某些元件,以最低的成本制作紧凑的IBAN-NFC设备。
可能需要通过添加第二电极来完善该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电极制作于容置第一电极的印刷电路中,例如制作在印刷电路的背面上。然而,可能需要提供大于印刷电路的厚度的电极间距,以减小极间电容(电容器C6,图2)的值。两个IBAN电极之间的距离越大,极间电容越低并且其阻抗越高。将两个电极尽量远离彼此使得电场E能够在电极之间减弱并且在电极之外加强,以提高其在环境中的作用,特别地提高体内电流的强度。
在此寻求的一种改进方案由此涉及,在将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集成于移动电话或者等同设备中的构架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不太靠近第一电极的第二IBAN电极。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是基于以下观察:移动电话类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通常具有数字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或者使用OLED或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的有机显示器。然而,这样的显示器通常具有至少一个大型导电面。这样的导电面常被布置于数字显示器的背面并且常被耦接至显示器的电子电路的接地端,以中和所述显示器由于其高开关频率而发出的电磁辐射干扰。
图14A是根据本发明的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DV5的布线图,该设备DV5与图11A中设备DV2的区别在于该设备DV5包括由数字显示器的导电面21所形成的第二IBAN电极。形成第一电极的导电面2处于浮动电位,而经由导线12与设备的接地端子Tg相连接的控制电路CT1的接地面3则通过导体13被连接至显示器20的导电面21。
图14B是设备DV5的剖面图。如上,导电面2和接地面3是印刷电路1的导电层,它们可以被嵌入(如图所示)或布置在印刷电路的表面上。将接地面3耦接至显示器的导电面21的导体13例如是电线或者导电条。
图14B也示出一种IBAN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的导电面2(在此假定受到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用户的身体HB、外部IBAN设备IDV以及形成第二电极的导电面21。对于由发送器SG12所提供的AC信号Si的瞬时值,符号“+”象征导电面2的极性并且符号“-”象征导电面21的极性。在图14B中所示的瞬间,导电面2在感应电流的作用下具有正极性,并且导电面21具有负极性。电流Ib(在与电子的流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由导电面2发送,流经身体HB,并且被分成电流Id和电流Ic。电流Id流经外部设备并且经过环境(由接地符号所表示)返回到导电面21。电流Ic通过流经身体的其他部分以及环境而进入导电面21。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注意到,内电极(电容性耦接至受试者的身体)与外电极(电容性耦接至环境的电极)的概念是相对地,并且取决于双电极设备相对于身体的布置。导电面2可以形成内电极或者外电极,并且导电面21可以形成外电极或者内电极。
图15A是根据本发明的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DV6的布线图,并且图15B是其剖面图,该设备DV6与设备DV5的区别在于该设备DV6不包括接地面3。控制电路CT1的接地端子Tg经由导线12而被直接连接至显示器20的导电面21。此外,如图15B中所见的,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形式的控制电路CT1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被布置在显示器20的背面上,在背容置电子组件的背面的区域内,或者在导电面21上并且贯穿电绝缘层22。
图15B也示出一种IBAN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的导电面2(在此假定受到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用户的身体HB、外部IBAN设备IDV以及形成第二电极的导电面21。由此形成的网络等同于参照图14所述的网络。
图16A是根据本发明的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DV7的布线图,该设备DV7与图13A中设备DV4的区别在于该设备DV7包括由数字显示器的导电面21所形成的第二电极。如上,导电面2处于浮动电位,而控制电路CT1的接地面3经由导体13而被连接至导电面21。控制电路CT2的接地端子Tg经由导线12而被连接至接地面3。
图16B是设备DV7的剖面图,该图示出作为印刷电路1的导电层的导电面2和接地面3,导电面2和接地面3可以被嵌入(如图所示)或布置在印刷电路的表面上。如上,导体13可以是电线或者导电条。
图16B也示出一种IBAN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的导电面2(在此假定受到由天线线圈CL发射的磁场)、用户的身体HB、外部IBAN设备IDV以及形成第二电极的导电面21。由此形成的网络等同于参照图14所述的网络。
图17A是根据本发明的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DV8的布线图,并且图17B是其剖面图,该设备DV8与设备DV7的区别在于该设备DV8不包括接地面3。控制电路CT1的接地端子Tg经由导线12而被直接连接至显示器20的导电面21。此外,如图15B中所见的,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形式的控制电路CT2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被直接布置在显示器20的背面上,在容置电子组件的区域内,或者在导电面21上贯穿电绝缘层22。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容许各种实施例以及各种其他应用。例如,尽管已结合IBAN-NFC数据传送设备的制作描述使用数字显示器的导电面作为第二IBAN电极,但该特征也可以被用于制作没有NFC功能的IBAN数据传送设备。此外,第二电极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例如由布置在容置IBAN-NFC设备的设备箱中的导电片组成。
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设备DV(DV1至DV8),该设备DV集成于包括主处理器BB或者无线电话的“基带处理器”的移动电话MP3内。主处理器BB被耦接至设备DV的处理器MP以触发NFC或IBAN应用。按用户的需求触发这些应用或者通过周期性变换NFC操作模式和IBAN操作模式而在检测到NFC磁场或者IBAN电场之后触发这些应用。借助设备DV,电话可以与远程NFC设备ED建立通信,通过由远程设备ED发射的磁场B1接收数据,或者通过自身发射磁场B2来发送数据。电话也可以与远程IBAN数据传送设备IDV建立通信,发射电场E1,并且发送携带数据的体内电流Id1或者接收由设备DV发射或发送的电场E2和携带数据的体内电流Id2。

Claims (15)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意在与受试者的身体或者与环境电容性耦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一电极加电偏压的电路,
其中,所述用于对所述第一电极加偏压的电路包括电线圈,所述电线圈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附近并且能够从AC信号生成交变磁场,所述交变磁场具有入射到所述第一电极上的场力线并且在所述第一电极中生成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进而感应出生成体内电流的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线圈包括围绕导磁芯的同轴绕组,并且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磁轴。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一项所述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印刷电路,所述印刷电路包括形成所述第一电极的导电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线圈被安装于所述印刷电路的面上,并且所述导电面在所述印刷电路的相同面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处于浮动电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形成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的接地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意在与所述环境或者与所述身体电容性耦接的第二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电极是数字显示器的导电面。
9.根据权利要求7和8中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被耦接至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的接地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其中,所述电线圈是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的天线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和所述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公共AC信号发生器,所述公共AC信号发生器提供用于通过体内电流的数据传送的第一AC信号和用于通过电感耦合的数据传送的第二AC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两个AC信号频率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以及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公共放大器,所述公共放大器用于放大AC信号并且将所放大的AC信号施加到所述天线线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用于通过电感耦合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传送器电路,所述传送器电路被配置成向所述公共放大器提供携带待传送数据的第一调制信号,并且
-所述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设备包括传送器电路,所述传送器电路被配置成向所述公共放大器提供携带待传送数据的调制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无线电话设备。
CN201480036110.1A 2013-06-24 2014-06-10 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和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Active CN105340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356005 2013-06-24
FR1356008 2013-06-24
FR1356005A FR3007598B1 (fr) 2013-06-24 2013-06-24 Dispositif portable comprenant des moyens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par couplage inductif et courant intracorporel
FR1356008A FR3007599B1 (fr) 2013-06-24 2013-06-24 Dispositif portable comprenant une electro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par courant intracorporel
PCT/FR2014/051381 WO2014207337A1 (fr) 2013-06-24 2014-06-10 Dispositif portable comprenant des moyens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par couplage inductif et courant intracorpor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0200A CN105340200A (zh) 2016-02-17
CN105340200B true CN105340200B (zh) 2018-07-31

Family

ID=513007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6254.7A Active CN105359437B (zh) 2013-06-24 2014-06-10 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电极的便携式设备
CN201480036110.1A Active CN105340200B (zh) 2013-06-24 2014-06-10 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和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6254.7A Active CN105359437B (zh) 2013-06-24 2014-06-10 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电极的便携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71563B2 (zh)
EP (2) EP3014793B1 (zh)
KR (2) KR102271738B1 (zh)
CN (2) CN105359437B (zh)
WO (2) WO2014207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9437B (zh) * 2013-06-24 2018-06-19 英赛瑟库尔公司 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电极的便携式设备
US10277334B2 (en) * 2016-11-03 2019-04-30 Khalif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ybrid OFDM body coupled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KR20200082252A (ko) * 2018-12-28 2020-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Nfc 보조 장치 및 방법
US10833732B2 (en) * 2019-01-09 2020-11-10 Wolfgang Richter System for extending the range of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communicate with an object over a user skin
EP3996290A4 (en) * 2019-07-01 2023-07-26 Nexty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932793B (zh) * 2019-11-25 2021-03-30 北京理工大学 适用于电流/电容耦合型人体通信的复合式电极
US11251517B2 (en) * 2019-12-26 2022-02-1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Antenn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4701A (en) * 1995-05-08 1999-06-2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n-contact system for sensing and signalling by externally induced intra-body currents
US6211799B1 (en) * 1997-11-06 2001-04-0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body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d information
JP2001298425A (ja) * 2000-04-13 2001-10-26 Ntt Docomo Inc 通信システム
JP2001352298A (ja) * 2000-06-08 2001-12-2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トランシーバ
CN1682473A (zh) * 2002-07-18 2005-10-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电子通信系统、装置和电极铺设方法
CN101116268A (zh) * 2005-02-09 2008-01-30 日本皇帝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
CN101120527A (zh) * 2005-02-17 2008-02-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能在网络内部工作的设备、网络系统、在网络内部操作设备的方法、程序部件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08098397A1 (de) * 2007-02-14 2008-08-21 Kaba Ag System und portables gerät für die übertragung von identifikationssignalen
CN101325427A (zh) * 2007-06-14 2008-12-17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1667870A (zh) * 2003-02-27 2010-03-10 奎法克特股份有限公司 用在准静电场的通信中的电极的电极制造方法
JP4616366B2 (ja) * 2008-03-24 2011-01-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界通信装置
CN102448004A (zh) * 2010-10-12 2012-05-09 Gn瑞声达A/S 带有天线的助听器
CN102571215A (zh) * 2011-12-20 2012-07-1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基于人体通信系统的健康服务网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28567A (ko) * 2007-04-20 2009-12-15 알프스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통신기기, 수신기 및 송신기
US9002263B2 (en) * 2007-12-20 2015-04-07 Koninklijke Philips N.V.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coupling modes
US20090233548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kin-based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mobile devices
KR101599057B1 (ko) * 2008-10-31 2016-03-03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신체―결합 통신 시스템들을 위한 광대역 통신
JP2012511274A (ja) * 2008-12-05 2012-05-1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体結合通信に基づかれるユーザー識別
JP5854991B2 (ja) 2009-06-24 2016-02-09 マイクロチップ テクノロジー ジャーマニー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の電極配置
US9788145B2 (en) * 2012-02-29 2017-10-10 Intel Corporation Detection of device motion and nearby object motion
JP5814854B2 (ja) * 2012-04-18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US20140023216A1 (en) * 2012-07-17 2014-01-23 Starkey Laboratories, Inc. Hearing assistance device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or on- and off- body accessories
CN105359437B (zh) * 2013-06-24 2018-06-19 英赛瑟库尔公司 包括用于通过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电极的便携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4701A (en) * 1995-05-08 1999-06-2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n-contact system for sensing and signalling by externally induced intra-body currents
US6211799B1 (en) * 1997-11-06 2001-04-0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body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d information
JP2001298425A (ja) * 2000-04-13 2001-10-26 Ntt Docomo Inc 通信システム
JP2001352298A (ja) * 2000-06-08 2001-12-2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トランシーバ
CN1682473A (zh) * 2002-07-18 2005-10-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电子通信系统、装置和电极铺设方法
CN101667870A (zh) * 2003-02-27 2010-03-10 奎法克特股份有限公司 用在准静电场的通信中的电极的电极制造方法
CN101116268A (zh) * 2005-02-09 2008-01-30 日本皇帝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
CN101120527A (zh) * 2005-02-17 2008-02-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能在网络内部工作的设备、网络系统、在网络内部操作设备的方法、程序部件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08098397A1 (de) * 2007-02-14 2008-08-21 Kaba Ag System und portables gerät für die übertragung von identifikationssignalen
CN101325427A (zh) * 2007-06-14 2008-12-17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JP4616366B2 (ja) * 2008-03-24 2011-01-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界通信装置
CN102448004A (zh) * 2010-10-12 2012-05-09 Gn瑞声达A/S 带有天线的助听器
CN102571215A (zh) * 2011-12-20 2012-07-1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基于人体通信系统的健康服务网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9437A (zh) 2016-02-24
KR102271756B1 (ko) 2021-07-01
KR102271738B1 (ko) 2021-07-01
EP3014793B1 (fr) 2017-08-02
EP3014793A1 (fr) 2016-05-04
CN105359437B (zh) 2018-06-19
KR20160021820A (ko) 2016-02-26
US9871563B2 (en) 2018-01-16
US20160156389A1 (en) 2016-06-02
US9838088B2 (en) 2017-12-05
EP3014794B1 (fr) 2017-08-02
WO2014207337A1 (fr) 2014-12-31
US20160142106A1 (en) 2016-05-19
WO2014207338A1 (fr) 2014-12-31
KR20160021819A (ko) 2016-02-26
CN105340200A (zh) 2016-02-17
EP3014794A1 (fr)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40200B (zh) 包括用于通过电感耦合和体内电流传送数据的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TWI586130B (zh) 非接觸式極高頻資料通訊
CN108737999B (zh) 近场通信装置
CN104604077B (zh) 非接触充电装置以及使用该非接触充电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01861703B (zh) 用于无接触通信的收发电路
US20110170231A1 (en) Passive Coupler Between Package Substrate and System Board
US9941981B2 (en) Body coupl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7667377B (zh) 用于人体通信hbc的电场耦合技术
US9654184B2 (en) Transmitter to receiver communication link in a wireless power system
EP2503491B1 (en) RFID module
CN108632794A (zh) 近场通信装置
CN109980759B (zh) 用于对系统内的非接触通信和非接触充电进行管理的方法及对应系统
CN101552614B (zh) 近场通信设备的单天线调谐电路
US11038553B2 (en) EMC inductor-free RF front-end method and topology with power by field function for an inductively couple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594136A (zh) 共存于无线电容性信号接收和发送系统和/或无线电容性电源发送系统中的差分电容性天线端口
CN105703804B (zh) 使用差分线圈拓扑提高近场通信的数据速率或范围
Hu et al. A low-cost 2.45-GHz wireless power link for biomedical devices
CN105914478B (zh) 具有多个触点的微电子芯片
CN108429590A (zh) 体耦合通信设备和系统以及用于设计所述体耦合通信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工具和方法
Li et al. Ground switching load modulation with ground isolation for passive HF RFID transponders
US11211820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t chip scale
US10171132B1 (en) Current-mode receivers for induction-based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3314535B (zh) 用于近场芯片间多信道传送的接收器
Khromov et al. The human body as the ele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CN207083237U (zh) 一种多对多的近距离身份识别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Fa Guomeilvai

Patentee after: Weimei Anshi Co., Ltd

Address before: Fa Guomeilvai

Patentee before: Inside Sec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