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73058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73058B
CN105173058B CN201510623418.2A CN201510623418A CN105173058B CN 105173058 B CN105173058 B CN 105173058B CN 201510623418 A CN201510623418 A CN 201510623418A CN 105173058 B CN105173058 B CN 105173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rn
blade
hous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234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73058A (zh
Inventor
刘晓东
潘通
陈智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234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73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73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73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73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73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部,第一壳体设有开口;机臂,机臂的第一端部连接容置空间中的支撑部,机臂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的第二端部与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桨叶,设置于机臂中的第二端部;动力输出件,设置在机臂的第二端部,用于向设置在机臂的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组桨叶输出动力,使至少一组桨叶向特定方向产生推动力。实施本发明,能够支持收缩电子设备的外形,以节约电子设备所占用的收纳空间。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支持收缩外形以减小占用空间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能够飞行的电子设备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和民事用途;例如,可以装载采集设备以用于地形探测(如雷达盲区的地形探测),各种场合的多媒体采集(如在消防场合、在演唱会中提供空中视野);在玩具领域也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
由于电子设备往往会设置有两个或多个旋翼以支持飞行,这就导致会占用比较大的空间,不方便携带和收纳,例如对于军事用途来讲,能否便于携带是考量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对于民事用途,如果能够节省放置时所占用的收纳空间,也是考量实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支持收缩自身的外形,以节约所占用的收纳空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M个开口,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N个机臂,所述机臂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容置空间中的所述支撑部,以基于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机臂,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所述机臂处于伸长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距离,所述机臂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T组桨叶,设置于所述N个机臂中的第二端部,其中每个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桨叶,T为大于或等于N的整数;
T个动力输出件,设置在所述N个机臂的第二端部,用于向设置在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组桨叶输出动力,使所述至少一组桨叶向特定方向产生推动力。
优选地,所述机臂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所述至少两个连接件形成嵌套结构;
当所述至少两个连接件处于完全嵌套的状态时所述机臂具有第一长度;
当所述至少两个连接件处于部分嵌套的状态时所述机臂具有至少两种不同的第二长度。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还用于在未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处于松弛状态,在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因所述动力输出件产生的离心力而保持展开状态;
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还用于在支撑所述至少一组桨叶的机臂经由对应的开口收缩时,因与所述开口接触而被所述开口向内挤压形成收拢状态。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组桨叶上设置有弹性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至少一组桨叶包括的桨叶,并在所连接的桨叶之间产生收拢桨叶的力;
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还用于在未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因所述收拢的力而处于收拢状态;
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还用于在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因所述动力输出件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所述收拢的力而处于展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M个开口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开设位置呈离散性分布,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M个开口中任意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每个所述开口供至少一个所述机臂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所述T与所述N取值相同,且所述T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优选地,所述机臂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所述第二距离。
优选地,所述机臂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二距离;
且与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开口的部分距离所述支撑部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部位距离所述支撑部的第二距离。
优选地,所述N个机臂中每个机臂的第二端部包括:
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侧,用于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组桨叶;
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背,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放置在支撑面上时与所述支撑面接触,以使所述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稳固。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固定件,用于支撑具有第二壳体的处理系统,以支持所述处理系统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支撑部和/或所述N个机臂上设置有第一耦合件,所述第一耦合件使所述第一壳体的支撑部和所述N个机臂形成可分离式结构;所述T组桨叶和/或所述N个机臂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耦合件,所述第二耦合件使所述T组桨叶和所述N个机臂形成可分离式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件如机臂至少可以容置于第一壳体的容置空间中,这样在需要携带或放置电子设备时能够减小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便于电子设备的携带和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四;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四;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五;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六;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子设备与处理系统固定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记载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M个开口,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N个机臂,所述机臂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容置空间中的所述支撑部,以基于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机臂,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所述机臂处于伸长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距离,所述机臂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T组桨叶,设置于所述N个机臂中的第二端部,其中每个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桨叶,T为大于或等于N的整数;
T个动力输出件(例如可以由电机实现),设置在所述N个机臂的第二端部,用于向设置在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组桨叶输出动力,使所述至少一组桨叶向特定方向产生推动力;
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中还可以设置用于给动力输出件提供电能的电源;由于电子设备的机臂支持收缩状态和伸长状态,这样当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时可以使机臂伸长至需要的长度;当不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时,可以使机臂最大程度进行收缩,从而能够减小电子设备所需要的收纳空间,使电子设备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下面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对电子设备可实施的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记载一种电子设备,参见图1,包括:
第一壳体10,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部(图1中未示出,支撑部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内部的中间区域),第一壳体10设置有两个开口11,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相聚最远的两个端部设置,从而使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呈离散性分布;
两个机臂20,与两个开口11一一对应设置,也就是每个开口11供一个机臂20与支撑部连接;
每个机臂20的第一端部21连接容置空间中的支撑部,以基于支撑部支撑机臂20;其中,
机臂20处于伸长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位于第一壳体10外,设图1中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第一壳体10形成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参见图4中示出的机臂20相对于图1中示出的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第一壳体10形成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两组桨叶30,每组桨叶30对应设置在一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
两个动力输出件40,对应设置在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连接,用于向设置在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输出动力(其中向两组桨叶30输出的动力的方向不同,以使两组桨叶30的旋转方向相反,以抵消电子设备在飞行时扭矩),使桨叶向特定产生推动力,当产生的推动力大于电子设备的重力时能够实现使电子设备飞行,例如在空中悬浮或在空中向特定方向运动等。
电子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需要桨叶保持展开状态以产生推动力,而需要收纳电子设备时需要使桨叶处于收拢状态;实际实施时,桨叶之间可以具有相对紧固的结构,相对紧固的结构是指实现以下效果的结构:桨叶的状态需要用户以手动方式调整桨叶的状态(如手动调整桨叶使处于收拢状态或展开状态);图3示出了设置在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处于收拢状态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还能实现使桨叶自动切换状态的效果,也就是在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使桨叶自动处于展开状态,在收缩电子设备机臂20(以减小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时使桨叶自动处于收拢状态,无法用户手动调整,下面结合不同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1)作为一个示例,图1和图2中示出的桨叶的初始状态为松弛状态,也就是在未被与一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处于松弛状态;在被与一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动力输出件40产生动力,使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桨叶因离心力而保持展开状态;
当机臂20通过对应的开口11向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收缩时,桨叶与开口11接触而被开口11向内挤压形成收拢状态,从而容置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需要指出的是,本示例中是基于开口11产生的向内挤压的力而使一组桨叶30收拢,因此,参见图5和图6,桨叶在收拢时的朝向对应的开口11方向,与图3和图4中示出的处于收拢状态的桨叶的朝向相反。
2)作为另一个示例,每组桨叶30默认的初始状态为收拢状态,也就是在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每组桨叶30处于收拢状态;其中每组桨叶30上设置有弹性连接件(例如弹簧),弹性连接件连接一组桨叶30包括的桨叶,弹性连接件在默认状态下因形变产生的拉力在所连接的桨叶之间产生收拢桨叶的力,当一组桨叶30在未被与该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收拢的力而处于收拢状态;
当一组桨叶30在被与该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动力输出件40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大于连接件产生的收拢的力而处于展开状态,相应地,当动力输出件40停止输出动力时,每组桨叶30在弹性连接件而感应到的收拢的力处于收拢状态。
作为机臂20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机臂20包括三个连接件(连接件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三个连接件形成嵌套结构,当然在实际实施时可以采用多于三个或者两个连接件构成的嵌套结构;当两个连接件处于完全嵌套的状态时,机臂20处于收缩的状态,机臂20具有第一长度(例如当连接件的长度相同时,第一长度与连接件的长度对应;当连接件的长度不同时,第一长度与最长的连接件的长度对应);当两个连接件处于部分嵌套的状态时,机臂20具有至少能够形成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不同的第二长度;
在实际实施时,构成机臂20的连接件可以通过阻尼结构(例如相互嵌套的连接件之间填充具有阻尼特性的介质如阻尼润滑油来实现)实现机臂20长度的连续性的变化,也就是实现在收缩状态具有的第一长度、以及完全伸长状态的第二长度之间的任意长度;或者,构成机臂20的连接件之间设置卡位件实现机臂20的阶段性的长度变化,也就是实现在收缩状态具有的第一长度、以及完全伸长状态的第二长度之间的至少两种固定长度(固定长度的种类取决于卡位件的设置数量)。
作为设置开口11的一种方式,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口11也可以采用仅在第一壳体10的侧面上开设,从而使第一壳体10不具有图3和图4中示出的弧形的缺部,这样机臂20在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完全容置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并与第一壳体10形成上述的第二距离,显著减少了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
作为设置开口11的另一种方式,图1中示出的开口11采用使第一壳体10向内形成缺部的方式开设,从而图3和图4中示出的第一壳体10的俯视图中使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形成不完整圆弧形的缺部;如图4所示,当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位于述第一壳体10外,与所述第一壳体10形成有第二距离,并且,与机臂20(也就是第二端部22位于第一壳体10外的机臂20)对应的开口11的部分距离所述支撑部(或对应支撑部的第一壳体10)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部22位距离所述支撑部的第二距离,也就是说,由于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形成的不完整的圆弧形的缺部对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围绕,使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设置在第一壳体10之外时,与该第二端部22对应的开口11的部分较第二端部22更远离第一壳体10中的支撑部,这样机臂20收缩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不会突出于第一壳体10之外,最大程度减少了电子设备占用的空间。
实际实施时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以及每组桨叶30进行支撑,参见图1,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相背的两侧设置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两类支撑件(实际实施时每类支撑件的数量与第二端部22的数量一致),其中,第一支撑件50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第一侧,第二支撑件60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第二侧,第一支撑件50用于支撑(并起到放置桨叶在旋转时脱离第二端部22的作用)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当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放置在支撑面上时第二支撑件60与支撑面接触,以使电子设备相对于支撑面稳固。
本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实现模块化控制,在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上可以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可以采用卡扣等形式,支持外部的处理系统(具有独立于第一壳体10的第二壳体,如手机)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由外部的处理系统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例如控制电子设备的飞行状态等;其中第二壳体可以容置或部分容置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并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也可以在第一壳体10之外的容置空间之外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实际实施时,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通用串行总线等方式与处理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以支持处理系统发送控制信号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其中处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运行对应的主控程序以向电子设备发送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实现模块化结构,例如在第一壳体10的支撑部和/或机臂20上设置第一耦合件(可以采用磁性耦合、螺栓耦合、卡扣耦合的结构),第一耦合件使第一壳体10的支撑部和两个机臂20形成可分离式结构,在需要收纳电子设备时将机臂20与第一壳体10分离,这样机臂20可以单独放置,减小占用的容置空间;再例如,两组桨叶30和/或两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设置有第二耦合件(可以采用螺栓、卡扣的形式),第二耦合件使每组桨叶30和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形成可分离式结构,便于将桨叶单独收纳,也便于对电子设备的部件(如桨叶、机臂20)进行替换。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就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上设置两个开口,并且每个开口供一个机臂通过与第一壳体中的支撑部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第一壳体的每个开口可以供多于一个机臂通过与第一壳体中的支撑部连接;本实施例就第一壳体的每个开口可以供两个个机臂通过与第一壳体中的支撑部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记载一种电子设备,参见图7,包括:
第一壳体10,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部(图中未示出,支撑部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内部的中间区域),第一壳体10设置有两个开口;
四个机臂20,其中每个开口供两个机臂20通过以与第一壳体10中的支撑部连接,每个机臂20的第一端部21连接容置空间中的支撑部,以基于支撑部支撑机臂20;其中,
机臂20处于伸长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位于第一壳体10外,设图7中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第一壳体10形成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参见图9中示出的机臂20相对于图1中示出的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第一壳体10形成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四组桨叶30,每组桨叶30对应设置在一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
四个动力输出件40,对应设置在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连接,用于向设置在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输出动力,使桨叶向特定方向产生推动力,当产生的推动力大于电子设备的重力时能够实现使电子设备飞行,例如在空中悬浮或在空中向特定方向运动等。
电子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需要桨叶保持展开状态以产生推动力,而需要收纳电子设备时需要使桨叶处于收拢状态;实际实施时,桨叶之间可以具有相对紧固的结构,相对紧固的结构是指实现以下效果的结构:桨叶的状态需要用户以手动方式调整桨叶的状态(如手动调整桨叶使处于收拢状态或展开状态);图8示出了设置在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处于收拢状态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还能实现使桨叶自动切换状态的效果,也就是在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使桨叶自动处于展开状态,在收缩电子设备机臂20(以减小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时使桨叶自动处于收拢状态,无法用户手动调整,下面结合不同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1)作为一个示例,图7中示出的桨叶的初始状态为松弛状态,也就是在未被与一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处于松弛状态;在被与一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动力输出件40产生动力,使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桨叶因离心力而保持展开状态;
当机臂20通过对应的开口向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收缩时,桨叶与开口接触而被开口向内挤压形成收拢状态,从而容置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需要指出的是,本示例中是基于开口产生的向内挤压的力而使一组桨叶30收拢,因此,桨叶在收拢时的朝向对应的开口方向,与图9中示出的处于收拢状态的桨叶的朝向相反。
2)作为另一个示例,每组桨叶30默认的初始状态为收拢状态,也就是在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每组桨叶30处于收拢状态;其中每组桨叶30上设置有弹性连接件(例如弹簧),弹性连接件一组桨叶30包括的桨叶,弹性连接件在默认状态下因形变产生的拉力在所连接的桨叶之间产生收拢桨叶的力,当一组桨叶30在未被与该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收拢的力而处于收拢状态;
当一组桨叶30在被与该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动力输出件40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大于连接件产生的收拢的力而处于展开状态,相应地,当动力输出件40停止输出动力时,每组桨叶30在弹性连接件而感应到的收拢的力处于收拢状态。
作为机臂20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机臂20包括两个连接件(连接件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至少两个连接件形成嵌套结构,当然在实际实施时可以采用三个以上的连接件构成的嵌套结构;当两个连接件处于完全嵌套的状态时,机臂20处于收缩的状态,机臂20具有第一长度(例如当连接件的长度相同时,第一长度与连接件的长度对应;当连接件的长度不同时,第一长度与最长的连接件的长度对应);当两个连接件处于部分嵌套的状态时,机臂20具有至少能够形成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不同的第二长度;
在实际实施时,构成机臂20的连接件可以通过阻尼结构(例如相互嵌套的连接件之间填充具有阻尼特性的介质如阻尼润滑油来实现)实现机臂20长度的连续性的变化,也就是实现在收缩状态具有的第一长度、以及完全伸长状态的第二长度之间的任意长度;或者,构成机臂20的连接件之间设置卡位件实现机臂20的阶段性的长度变化,也就是实现在收缩状态具有的第一长度、以及完全伸长状态的第二长度之间的至少两种固定长度(固定长度的种类取决于卡位件的设置数量)。
作为设置开口的一种方式,参见图8,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口也可以采用仅在第一壳体10的侧面上开设,从而使第一壳体10不具有图3和图4中示出的弧形的缺部,这样机臂20在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部分容置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并与第一壳体10形成上述的第二距离,显著减少了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
实际实施时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以及每组桨叶30进行支撑,参见图7,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相背的两侧设置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件50和第二支撑件60两类支撑件(实际实施时每类支撑件的数量与第二端部22的数量一致),其中,第一支撑件50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第一侧,第二支撑件60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第二侧,第一支撑件50用于支撑(并起到放置桨叶在旋转时脱离第二端部22的作用)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当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放置在支撑面上时第二支撑件60与支撑面接触,以使电子设备相对于支撑面稳固。
本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实现模块化控制,在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上可以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可以采用卡扣等形式,支持外部的处理系统(具有独立于第一壳体10的第二壳体,如手机)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由外部的处理系统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例如控制电子设备的飞行状态等;其中第二壳体可以容置或部分容置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并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也可以在第一壳体10之外的容置空间之外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实际实施时,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通用串行总线等方式与处理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以支持处理系统发送控制信号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其中处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运行对应的主控程序以向电子设备发送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实现模块化结构,例如在第一壳体10的支撑部和/或机臂20上设置第一耦合件(可以采用磁性耦合、螺栓耦合、卡扣耦合的结构),第一耦合件使第一壳体10的支撑部和四个机臂20形成可分离式结构,在需要收纳电子设备时将机臂20与第一壳体10分离,这样机臂20可以单独放置,减小占用的容置空间;再例如,四组桨叶30和/或四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设置有第二耦合件(可以采用螺栓、卡扣的形式),第二耦合件使每组桨叶30和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形成可分离式结构,便于将桨叶单独收纳。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四个开口,并且每个开口供一个机臂通过以与第一壳体中的支撑部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记载一种电子设备,参见图10,包括:
第一壳体10,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壳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部(图10中未示出,支撑部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内部的中间区域),第一壳体10设置有四个开口11,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相聚最远的两个端部设置,从而使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呈离散性分布;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的开设位置呈离散性分布,开口11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参见图13示出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四个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等距离分布;参见图14示出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四个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非等距离分布;
四个机臂20,与四个开口11一一对应设置,也就是每个开口11供一个机臂20与支撑部连接;每个机臂20的第一端部21连接容置空间中的支撑部,以基于支撑部支撑机臂20;其中,
机臂20处于伸长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位于第一壳体10外,设图10中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第一壳体10形成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参见图16中示出的机臂20相对于图10中示出的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第一壳体10形成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四组桨叶30,每组桨叶30对应设置在一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图10中示出的第二端部22设置的一组桨叶30包括两个桨叶,当然,第二端部22设置的一组桨叶30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桨叶,如图11所示,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设置的一组桨叶30中包括四个桨叶;
四个动力输出件40,对应设置在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与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连接,用于向设置在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输出动力,使桨叶向特定方向产生推动力,当产生的推动力大于电子设备的重力时能够实现使电子设备飞行,例如在空中悬浮或在空中向特定方向运动等。
电子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需要桨叶保持展开状态以产生推动力,而需要收纳电子设备时需要使桨叶处于收拢状态;实际实施时,桨叶之间可以具有相对紧固的结构,相对紧固的结构是指实现以下效果的结构:桨叶的状态需要用户以手动方式调整桨叶的状态(如手动调整桨叶使处于收拢状态或展开状态);图15示出了设置在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处于收拢状态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还能实现使桨叶自动切换状态的效果,也就是在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使桨叶自动处于展开状态,在收缩电子设备机臂20(以减小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时使桨叶自动处于收拢状态,无法用户手动调整,下面结合不同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1)作为一个示例,图10中示出的桨叶的初始状态为松弛状态,也就是在未被与一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处于松弛状态;在被与一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动力输出件40产生动力,使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桨叶因离心力而保持展开状态;
当机臂20通过对应的开口11向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收缩时,桨叶与开口11接触而被开口11向内挤压形成收拢状态,从而容置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需要指出的是,本示例中是基于开口11产生的向内挤压的力而使一组桨叶30收拢,因此,参见图17和图18,桨叶在收拢时的朝向对应的开口11方向,与图15中示出的处于收拢状态的桨叶的朝向相反。
2)作为另一个示例,每组桨叶30默认的初始状态为收拢状态,也就是在动力输出件40输出动力时每组桨叶30处于收拢状态;其中每组桨叶30上设置有弹性连接件(例如弹簧),弹性连接件一组桨叶30包括的桨叶,弹性连接件在默认状态下因形变产生的拉力在所连接的桨叶之间产生收拢桨叶的力,当一组桨叶30在未被与该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收拢的力而处于收拢状态;
当一组桨叶30在被与该组桨叶30连接的动力输出件40驱动时,因动力输出件40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大于连接件产生的收拢的力而处于展开状态,相应地,当动力输出件40停止输出动力时,每组桨叶30在弹性连接件而感应到的收拢的力处于收拢状态。
作为机臂20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10,机臂20包括三个连接件(连接件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三个连接件形成嵌套结构,当然在实际实施时可以采用多于三个或者两个连接件构成的嵌套结构;当两个连接件处于完全嵌套的状态时,机臂20处于收缩的状态,机臂20具有第一长度(例如当连接件的长度相同时,第一长度与连接件的长度对应;当连接件的长度不同时,第一长度与最长的连接件的长度对应);当两个连接件处于部分嵌套的状态时,机臂20具有至少能够形成图10和图12所示的两种不同的第二长度;
在实际实施时,构成机臂20的连接件可以通过阻尼结构(例如相互嵌套的连接件之间填充具有阻尼特性的介质如阻尼润滑油来实现)实现机臂20长度的连续性的变化,也就是实现在收缩状态具有的第一长度、以及完全伸长状态的第二长度之间的任意长度;或者,构成机臂20的连接件之间设置卡位件实现机臂20的阶段性的长度变化,也就是实现在收缩状态具有的第一长度、以及完全伸长状态的第二长度之间的至少两种固定长度(固定长度的种类取决于卡位件的设置数量)。
作为设置开口11的一种方式,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口11也可以采用仅在第一壳体10的侧面上开设,从而使第一壳体10不具有图13中示出的弧形的缺部,这样机臂20在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完全容置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并与第一壳体10形成上述的第二距离,显著减少了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
作为设置开口11的另一种方式,图10中示出的开口11采用使第一壳体10向内形成缺部的方式开设,从而图13中示出的第一壳体10的俯视图中使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形成不完整圆弧形的缺部;如图16所示,当机臂20处于收缩状态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位于述第一壳体10外,与所述第一壳体10形成有第二距离,并且,与机臂20(也就是第二端部22位于第一壳体10外的机臂20)对应的开口11的部分距离所述支撑部(在图16中未示出支撑部,支撑部为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的中心区域)、或对应支撑部的第一壳体10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部22位距离所述支撑部的第二距离,也就是说,由于开口11在第一壳体10上形成的不完整的圆弧形的缺部对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围绕,使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设置在第一壳体10之外时,与该第二端部22对应的开口11的部分较第二端部22更远离第一壳体10中的支撑部,这样机臂20收缩时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不会突出于第一壳体10之外,最大程度减少了电子设备占用的空间。
实际实施时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以及每组桨叶30进行支撑,参见图10,每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的相背的两侧设置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两类支撑件(实际实施时每类支撑件的数量与第二端部22的数量一致),其中,第一支撑件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第一侧,第二支撑件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第二侧,第一支撑件用于支撑(并起到放置桨叶在旋转时脱离第二端部22的作用)设置在第二端部22的一组桨叶30;当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10放置在支撑面上时第二支撑件与支撑面接触,以使电子设备相对于支撑面稳固。
本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实现模块化控制,参见图19,在电子设的第一壳体10上可以设置有固定件70和数据连接件80,固定件70可以采用卡扣等形式,参见图20,支持外部的处理系统(具有独立于第一壳体10的第二壳体,如手机)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由外部的处理系统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例如控制电子设备的飞行状态等;其中第二壳体可以容置或部分容置于第一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并通过固定件70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也可以在第一壳体10之外的容置空间之外通过固定件70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实际实施时,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通用串行总线等形式的数据连接件80与处理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以支持处理系统发送控制信号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其中处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运行对应的主控程序以向电子设备发送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实现模块化结构,例如在第一壳体10的支撑部和/或机臂20上设置第一耦合件(可以采用磁性耦合、螺栓耦合、卡扣耦合的结构),第一耦合件使第一壳体10的支撑部和四个机臂20形成可分离式结构,在需要收纳电子设备时将机臂20与第一壳体10分离,这样机臂20可以单独放置,减小占用的容置空间。
当然,四组桨叶30和/或四个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设置有第二耦合件(可以采用螺栓、卡扣的形式),第二耦合件使每组桨叶30和机臂20的第二端部22形成可分离式结构,便于将桨叶单独收纳,也便于对电子设备的部件(如桨叶、机臂20)进行替换。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的机臂和桨叶可以容置于第一壳体的容置空间中,这样在需要携带或放置电子设备时能够减小电子设备占用的收纳空间,并且,每组桨叶的状态可以自动切换,例如在收纳时桨叶可以自动切换为收拢状态,在动力输出件的驱动下可以切换为展开状态,无需手动调整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支持模块化结构,能够方便对电子设备的部件进行替换且进一步节省电子设备的收纳空间;电子设备支持模块化控制,便于更换处理系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控制方式的升级、以及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设置对应的处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用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M个开口,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N个机臂,所述机臂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容置空间中的所述支撑部,以基于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机臂,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所述机臂处于伸长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距离,所述机臂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T组桨叶,设置于所述N个机臂中的第二端部,其中每个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桨叶,T为大于或等于N的整数;
T个动力输出件,设置在所述N个机臂的第二端部,用于向设置在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组桨叶输出动力,使所述至少一组桨叶向特定方向产生推动力;
其中,
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还用于在未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处于松弛状态,在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因所述动力输出件产生的离心力而保持展开状态,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还用于在支撑所述至少一组桨叶的机臂经由对应的开口收缩时,因与所述开口接触而被所述开口向内挤压形成收拢状态;
或者,
所述至少一组桨叶上设置有弹性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至少一组桨叶包括的桨叶,并在所连接的桨叶之间产生收拢桨叶的力,还用于在未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因所述收拢的力而处于收拢状态,还用于在被与所述至少一组桨叶连接的动力输出件驱动时,因所述动力输出件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所述收拢的力而处于展开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臂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所述至少两个连接件形成嵌套结构;
当所述至少两个连接件处于完全嵌套的状态时所述机臂具有第一长度;
当所述至少两个连接件处于部分嵌套的状态时所述机臂具有至少两种不同的第二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M个开口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开设位置呈离散性分布,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M个开口中任意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开口供至少一个所述机臂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所述T与所述N取值相同,且所述T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臂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所述第二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臂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机臂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二距离;
且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开口的部分距离所述支撑部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部位距离所述支撑部的第二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机臂中每个机臂的第二端部包括:
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侧,用于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一组桨叶;
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背,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放置在支撑面上时与所述支撑面接触,以使所述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稳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固定件,用于支撑具有第二壳体的处理系统,以支持所述处理系统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支撑部和/或所述N个机臂上设置有第一耦合件,所述第一耦合件使所述第一壳体的支撑部和所述N个机臂形成可分离式结构;
所述T组桨叶和/或所述N个机臂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耦合件,所述第二耦合件使所述T组桨叶和所述N个机臂形成可分离式结构。
CN201510623418.2A 2015-09-25 2015-09-25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5173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23418.2A CN105173058B (zh) 2015-09-25 2015-09-25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23418.2A CN105173058B (zh) 2015-09-25 2015-09-25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73058A CN105173058A (zh) 2015-12-23
CN105173058B true CN105173058B (zh) 2017-05-24

Family

ID=54895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23418.2A Active CN105173058B (zh) 2015-09-25 2015-09-25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730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0211B (zh) * 2015-12-30 2018-10-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装置
CN106379515B (zh) * 2016-11-14 2020-03-31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可伸缩桨臂组件及无人机
CN107628243A (zh) * 2017-10-21 2018-01-26 庞海涛 一种园林造型树修剪飞行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66657U (zh) * 2012-10-24 2013-06-05 北京中科飞鸿科技有限公司 可变旋翼的多旋翼飞行器
CN204197289U (zh) * 2014-11-05 2015-03-11 成都好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的机架结构
CN104691749A (zh) * 2015-03-05 2015-06-10 葛讯 一种横向交错折叠四旋翼飞行器
KR101527544B1 (ko) * 2015-01-10 2015-06-10 최종필 접이식 무인비행기
CN204701765U (zh) * 2015-06-03 2015-10-14 江苏数字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带旋翼与悬臂收放的多旋翼飞行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52081B2 (en) * 2008-08-22 2011-11-08 Draganfly Innovations Inc. Dual rotor helicopter with tilted rotational ax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66657U (zh) * 2012-10-24 2013-06-05 北京中科飞鸿科技有限公司 可变旋翼的多旋翼飞行器
CN204197289U (zh) * 2014-11-05 2015-03-11 成都好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的机架结构
KR101527544B1 (ko) * 2015-01-10 2015-06-10 최종필 접이식 무인비행기
CN104691749A (zh) * 2015-03-05 2015-06-10 葛讯 一种横向交错折叠四旋翼飞行器
CN204701765U (zh) * 2015-06-03 2015-10-14 江苏数字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带旋翼与悬臂收放的多旋翼飞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73058A (zh)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73058B (zh) 电子设备
CN104580606B (zh) 一种可变为无人机的手机壳
US7658346B2 (en) Double ducted hovering air-vehicle
CN205554624U (zh) 拍摄设备及无人机
WO2005080792A3 (en) High altitude wind energy flying convertier
CN106005361A (zh) 航空动力单元及其飞行机架和模块化飞行器
CN204916161U (zh) 无旋翼式多轴飞行器
EP2772429A1 (en) Four-rotor aircraft
CN110637184B (zh) 云台、机架以及无人机
CN106218909A (zh) 飞行器及航拍系统
CN109050898A (zh) 非均匀动力布局式十旋翼无人机
CN107031828A (zh) 一种无人机
CN205366060U (zh) 一种昼夜摄像用无人机
CN111854541A (zh) 一种折叠翼微型导弹平台
CN207658057U (zh) 可调整显示尺寸的飞行式移动终端和系统
CN106839898A (zh) 火箭助推式智能悬浮弹系统
CN208752538U (zh) 可移动平台及其主机
CN205574264U (zh) 起落架结构和无人机
CN108622384A (zh) 一种旋翼喷气组合式运载飞机
CN208036619U (zh) 一种可投放催泪瓦斯的无人机
CN207956049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无人机
CN109361108A (zh) 一种无人机系留缆绳出线口装置
CN113086167B (zh) 一种模块化涵道机构
CN207208465U (zh) 一种可折叠飞行器
CN208198817U (zh) 一种双发动机四旋翼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