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6783A -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6783A
CN104836783A CN201410244671.2A CN201410244671A CN104836783A CN 104836783 A CN104836783 A CN 104836783A CN 201410244671 A CN201410244671 A CN 201410244671A CN 104836783 A CN104836783 A CN 104836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multimedia file
data
type
c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46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6783B (zh
Inventor
张哲铭
万乐
朱子荣
杨坤
阮锦晖
严华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4467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3678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0783 priority patent/WO2015185004A1/en
Publication of CN104836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6783A/zh
Priority to US15/215,158 priority patent/US1026405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6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6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04L65/612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for uni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5Network streaming protocols, e.g.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or 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 [RT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75Media network packet handling
    • H04L65/752Media network packet handling adapting media to network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63Discovery through centralising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7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H04L67/1076Resource dissemination mechanisms or network resource keeping policies for optimal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the overlay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87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cross-functional networking aspects
    • H04L67/1091Interfacing with client-server systems or between P2P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7Control signaling between network components and server or cli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e.g.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video stream, by dropping packets, protecting content from unauthorised alteration with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of network load, bridg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networks, e.g. between IP and wirel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应用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链接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从所述N类用户终端获取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本发明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视频播放技术中,由于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线观看视频,使得各大在线视频门户网站的网络带宽成本逐渐升高。为了减轻服务器的数据传输压力,节约网络带宽成本,各大在线视频门户网站通常采用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技术。P2P技术使得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通过所使用的用户终端上传正在观看的视频资源给其它用户,从而减少其它用户向服务器请求数据的数据量,进而减轻服务器的网络带宽压力。
传统的P2P技术通常适用于同一类终端的数据传输,例如,在某在线视频门户网站上,用户A使用PC1(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观看在线视频1,若用户B使用PC2希望在该在线视频门户网站上观看视频1,则:第一,PC2通过该在线视频门户网站的后台服务器获取视频1的种子文件;第二,PC2根据种子文件获取用户A正在观看的视频1的数据。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出现,现有终端逐渐多元化,同一类型终端之间进行P2P的数据传播将无法满足在不同类型的终端之间实现P2P的数据传播,因此,对于各个在线视频门户网站的服务器而言,依旧存在数据的传输压力,以及网络带宽资源的成本上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链接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从所述N类用户终端获取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预先备份数据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根据所述链接地址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所述第一数据请求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发送的,所述链接地址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后,由所述服务器反馈给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的,N≥1;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地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链接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从所述N类用户终端获取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预先备份数据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链接地址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所述第一数据请求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发送的,所述链接地址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后,由所述服务器反馈给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的,N≥1;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网络系统,所述网络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所述服务器与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相连,其中,
所述服务器为第四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的装置;
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为第五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的装置;和/或,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为第六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的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当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时,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以便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链接地址从N类用户终端中获取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所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在服务器侧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侧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侧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在服务器侧的结构方框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中所涉及的多媒体文件,至少包括:在线视频和在线音乐。其中,在线视频中的视频可以为:电影、电视剧、动漫、MV(Music Video,音乐视频)、微电影或网友上传视频。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所涉及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环境包括:服务器110和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120。
服务器110可以是一台服务器,或者由若干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是一个云计算服务中心。服务器110用于向终端提供通信数据流传输服务。
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120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12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播放器(Moving Picture Experts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 Picture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播放器、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和智能电视等等。
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120与服务器110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相连。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来举例说明。在服务器侧,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201,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步骤202,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步骤203,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
其中,该链接地址用于指示第N+1类用户终端从N类用户终端获取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通过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当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时,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以便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链接地址从N类用户终端中获取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来举例说明。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侧,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301,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步骤302,接收服务器根据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
其中,该预先备份数据是服务器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步骤303,根据链接地址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步骤304,接收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并接收服务器根据该数据请求发送的链接地址,进而根据该链接地址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并从N类用户终端获取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来举例说明。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侧,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401,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步骤402,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
其中,该第一数据请求是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发送的,该链接地址是第N+1类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对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后,由服务器反馈给第N+1类用户终端的,N≥1。
步骤403,根据该第一数据请求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通过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当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时,根据该第一数据请求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作为基于图2至图4任一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更为优选的实施例,本实施例通过服务器对不同类型的终端的进行P2P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阐述。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501,服务器根据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获取每个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时的使用记录和浏览记录。
其中,使用记录至少包括: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用户终端类型和多媒体文件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上的播放时间。浏览记录至少包括: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播放时长和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码率。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多媒体文件以在线视频为例进行说明,这里用户终端至少包括: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如使用安卓Android系统的手机或苹果IOS系统的手机)、laptop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和智能路由。
举例说明:
(1)服务器获取每个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时的使用记录,可以得到:
对于用户A:使用智能手机在2014年4月7日星期一至4月11日星期五,每天12:00至13:00通过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观看动漫;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并且使用PC每天22:00至23:00观看动漫;
这里用户A使用的终端为:PC和智能手机;登录时间为:“2014年4月7日星期一至4月11日星期五,每天12:00至13:00、每天20:00至22:00以及每天22:00至23:00”;网络服务的类型为:动漫和电影;登录账号为:用户A。
对于用户B:使用智能手机在2014年4月7日星期一至4月11日星期五,每天12:00至13:00通过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观看动漫;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22:00至23:00观看电视剧;
这里用户B使用的终端为:PC和智能手机;登录时间为:“2014年4月7日星期一至4月11日星期五,每天12:00至13:00、每天20:00至22:00以及每天22:00至23:00”;网络服务的类型为:动漫和电影,登录账号为:用户B。
其中,服务器获取的使用记录中用户终端的类型可以是根据每个用户在登录账号时的客户端类型确定。
(2)服务器获取每个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时的浏览记录,可以得到:
在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至4月18日星期五的时间段内:
对于用户A:
浏览记录1:用户A使用智能手机观看动漫《蜡笔小新》的次数为10次、观看动漫每集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为25分钟以及对应《蜡笔小新》每集的码率为“码率1”;
浏览记录2:用户A使用PC观看电影《霍比特人2》的次数为3次、观看电影使用PC的时长为120分钟以及对应《霍比特人2》的码率为“码率2”;
浏览记录3:用户A使用PC观看电视剧《一仆二主》的次数为10次、观看电视剧每集使用PC的时长为45分钟以及对应《一仆二主》的码率为“码率3”。
对于用户B:
浏览记录1:用户B使用智能手机观看动漫《蜡笔小新》的次数为12、观看动漫每集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为25分钟以及对应《蜡笔小新》每集的码率为“码率1”;
浏览记录2:用户B使用PC观看电影《霍比特人2》的次数为5次、观看电影使用PC的时长为120分钟以及对应《霍比特人2》的码率为“码率2”;
浏览记录3:用户B使用智能手机观看电视剧《一仆二主》的次数为8次、观看电视剧每集使用PC的时长为45分钟以及对应《一仆二主》的码率为“码率4。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仅以使用PC和智能手机观看在线视频为例,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为准,对适用的用户终端类型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502,服务器根据使用记录获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服务器根据使用记录获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包括:
服务器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其中,服务器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包括:
a、服务器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该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举例说明,
k-means聚类算法为:接受参数k;然后将事先输入的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
具体的,以步骤501中所述的使用记录为例,服务器通过k-means聚类算法获取用户A和用户B的预测时间:
其中,时间序列为:在2014年4月7日星期一至4月11日星期五的时间段中用户A和用户B在每天“12:00至13:00”、“20:00至22:00”和“22:00至23:00”使用不同终端观看的在线视频类型组成的离散序列。
根据用户A的使用记录得到用户A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在线视频的预测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时间 终端 用户账号 网络服务
12:00至13:00 智能手机 用户A 动漫
20:00至22:00 PC 用户A 电影
22:00至23:00 PC 用户A 动漫
这里如表1所示,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得到的预测时间可表示为:用户A在每天12:00至13:00使用智能手机登录账号“用户A”,观看动漫;用户A在每天20:00至22:00使用PC登录账号“用户A”,观看电影;用户A在每天22:00至23:00使用PC登录账号“用户A”,观看动漫。
根据用户B的使用记录得到用户B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在线视频的预测时间,如表2所示:
表2
时间 终端 用户账号 网络服务
12:00至13:00 智能手机 用户B 动漫
20:00至22:00 PC 用户B 电影
22:00至23:00 智能手机 用户B 电视剧
这里如表2所示,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得到的预测时间可表示为:用户B在每天12:00至13:00使用智能手机登录账号“用户B”,观看动漫;用户B在每天20:00至22:00使用PC登录账号“用户B”,观看电影;用户B在每天22:00至23:00使用智能手机登录账号“用户B”,观看电视剧。
其中,服务器通过用户登录用户账号的客户端获取用户所使用的终端类型。
根据表1和表2所示根据在线视频的类型可以分为3个聚类:
聚类a:用户A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12:00至13:00观看动漫;或,用户A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22:00至23:00,观看动漫;用户B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12:00至13:00观看动漫。
聚类b:用户A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用户B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
聚类c:用户B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22:00至23:00,观看电视剧。
b、服务器再次采样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使用记录。
其中,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这里假设再次采样时的采样周期为5个连续工作日,采样时间点仍为每天“12:00至13:00”、“20:00至22:00”和“22:00至23:00”,即,获取使用“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至4月18日星期五”的5个工作日的使用记录。
这里用户A在“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至4月18日星期五”中仅在每天22:00至23:00时段更改为观看在线视频“电视剧”。
c、服务器根据再次采样的用户的使用记录,校正预测时间,得到校正后的预测时间。
这里若在时间“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至4月18日星期五”内用户的使用记录中每天22:00至23:00对应的网络服务为“电视剧”,则上述表1所示的预测时间22:00至23:00对应的多媒体文件类型将更改为“电视剧”,修改后的聚类为:
聚类a:用户A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12:00至13:00观看动漫;用户B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12:00至13:00观看动漫;
聚类b:用户A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用户B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
聚类c:用户A通过使用PC登录用户账号“用户A”每天22:00至23:00,观看电视剧;用户B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用户账号“用户B”每天22:00至23:00,观看电视剧。
步骤503,服务器根据浏览记录获取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服务器根据浏览记录获取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包括:
服务器根据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其中,服务器根据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包括:
a、服务器在浏览记录中选取播放时长大于预设阈值的浏览记录作为有效浏览记录。
这里服务器通过设定阈值,从用户A和用户B的浏览记录中选取播放时长大于预设阈值的浏览记录,作为有效的浏览记录,使得用户A和用户B的浏览记录中若存在仅观看了1分钟的在线视频,就将该在线视频过滤掉,因为该在线视频不能显示出用户A或用户B在观看在线视频时的观影兴趣。
b、服务器根据有效浏览记录得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
c、服务器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其中,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其中根据步骤501所述的浏览记录进行聚类,这里根据步骤501中所述的浏览记录:在用户A和用户B的浏览记录中,用户A和用户B共使用智能手机观看动漫《蜡笔小新》的播放次数为22次;用户A和用户B共使用PC观看电影《霍比特人2》的播放次数为8次;用户A和用户B共使用PC观看电视剧《一仆二主》的播放次数为10次,
由此服务器得到的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中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为:
a、用户终端为智能手机时的热播视频为动漫《蜡笔小新》;
b、用户终端为PC时的热播视频为电影《霍比特人2》;
c、用户终端为PC时的热播视频为电视剧《一仆二主》。
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多个用户的浏览记录得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中多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即,为每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多个多媒体文件的排序,例如,用户A在时间序列中使用智能手机看过动漫《蜡笔小新》10次,《尸兄》5次,《洪门剑灵传说》6次;用户B在时间序列中使用智能手机看过动漫《蜡笔小新》12次,《尸兄》7次,《洪门剑灵传说》4次;用户C在时间序列中使用智能手机看过动漫《蜡笔小新》9次,《尸兄》5次,《洪门剑灵传说》6次,由此进行统计得到,智能手机端观看次数最多的前2部动漫为《蜡笔小新》31次和《尸兄》17次。PC端同理,同样的若存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用户终端,可以同样通过统计得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中多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本发明通过的实施例仅以上述为例进行说明,以实现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为准,对热度排序的多媒体文件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504,服务器根据预测时间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其中,服务器根据预测时间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包括:
a、服务器将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预测时间与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进行映射,得到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步骤502所述的预测时间以及步骤503所述的热度排序进行映射,得到的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用户A和用户B通过分别使用智能手机登陆用户账号“用户A”“用户B”,在每天12:00至13:00观看动漫《蜡笔小新》;
(2)用户A和用户B通过分别使用PC登陆用户账号“用户A”“用户B”,在每天20:00至22:00观看电影《霍比特人2》;
(3)用户A使用PC登陆用户账号“用户A”,在每天22:00至23:00观看电视剧《一仆二主》;用户B使用智能手机登陆用户账号“用户B”,在每天22:00至23:00观看电视剧《一仆二主》。
这里上述关系中“每天12:00至13:00”可以视为智能手机在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的高峰时间段,“每天20:00至22:00”以及“每天22:00至23:00”可以视为PC在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的高峰时间段。
b、服务器根据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根据步骤a中所述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关系为智能手机端生成动漫《蜡笔小新》的预先备份数据;为PC端生成电影《霍比特人2》和电视剧《一仆二主》的预先备份数据。
并且根据步骤a所述的关系,在数据传输时服务器可以优先向用户A和用户B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或PC中传输对应动漫、电影和电视剧的备份数据,以便其他用户在向服务器请求该动漫、电影或电视剧的数据时,通过用户A与用户B的预先备份数据对应的链接地址获取每个网络服务对应的数据。
步骤505,服务器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其中,服务器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包括:
a、服务器根据预测时间中每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用户终端类型,确定N类用户终端。
服务器根据步骤504所述,将预测时间20:00至22:00时使用PC在线观看电影中的PC,作为电影《霍比特2》对应的用户终端;将预测时间12:00至13:00时使用智能手机在线观看动漫中的智能手机,作为动漫《蜡笔小新》对应的终端。根据步骤504所述的电视剧,可以分别将智能手机和PC作为电视剧《一仆二主》的对应的用户终端。
b、服务器将每个网络服务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第一用户终端。
根据步骤a将动漫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智能手机,将电影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PC,将电视剧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智能手机和PC。由此当其他类型的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对电影或电视剧的数据请求时,服务器将动漫、电影或电视剧对应的链接地址发送至其他类型的用户终端。或,可以将动漫、电影或电视剧对应的种子文件发送至其他类型的用户终端。
步骤506,N类用户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预先备份数据。
步骤507,第N+1类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步骤508,服务器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步骤509,服务器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
其中,链接地址用于指示第N+1类用户终端从N类用户终端获取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步骤510,第N+1类用户终端接收服务器根据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
步骤511,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链接地址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步骤512,N类用户终端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
步骤513,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步骤514,第N+1类用户终端接收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这里步骤506至步骤514所述的方法,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当智能手机向服务器请求电影《霍比特人2》的资源时(即,在智能手机使用的高峰时间段时),服务器向智能手机发送电影《霍比特人2》在PC端的链接地址,以便智能手机根据链接地址向PC发送获取电影《霍比特人2》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的第一数据请求,并根据该第一数据请求获取PC发送的电影《霍比特人2》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其中,步骤506所述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在智能手机使用高峰时间段来临前,服务器向PC发送电影《霍比特人2》的预先备份数据,以便当智能手机的使用高峰时间段来临时,智能手机通过向PC发送第一数据请求,进而获取电影《霍比特人2》的预先备份数据。
可选的,步骤515,服务器根据预设阈值监控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
步骤516,当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服务器降低所述第i类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并增加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j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0≤i,j≤N。
步骤517,第N+1类用户终端接收N类中第j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这里步骤515至步骤517确保N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传输数据时,带宽输出不会由于上升带来对应的资费消耗。
步骤518,第N+1类用户终端接收第M类用户终端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步骤519,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数据请求向第M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N+1≤M。
具体的,在智能手机获取电影《霍比特人2》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若PC处于使用高峰时间段,则其他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向智能手机发送数据请求,获取电影《霍比特人2》的预先备份数据。这里智能手机不仅能够在同类型终端上进行P2P的数据共享,还可以向其他类型的用户终端提供数据共享。
可选的,步骤501中使用记录还包括:
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时登录对应客户端的时间、采样周期的各个采样时间点上用户所使用的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所处的网络上传速率和下载速率。
其中,服务器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网络上传速率和下载速率的使用记录,可以设定出用于调控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带宽输出的阈值,且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网络上传速率和下载速率判断每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是否具备向请求多媒体文件的用户终端传输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的能力。
此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时登录对应客户端的时间,用于若用户在使用用户终端登录对应客户端后并没有播放多媒体文件,则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终端没有播放多媒体文件的时间,调控该用户终端对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进行上传。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由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中获取到的使用记录进行k-means聚类计算得到各个类型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即根据该时间服务器端能够根据预测时间获知各个类型终端对应的带宽使用高峰时间,进而避免了在带宽高峰期来临时,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无法通过P2P的传输方式获取所需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又一方面,由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中获取到的浏览记录进行k-means聚类计算得到各个类型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使得结合使用记录得到的预测时间,削减了服务器向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的数量,并且由于根据热度排序向各个类型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从而更能满足用户的观影兴趣;再一方面,服务器通过对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带宽检测,避免了由于带宽输出过大带来的资费上涨。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数据传输的装置用于服务器侧,该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发送模块610、接收模块620和地址发送模块630。
发送模块610,用于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接收模块620,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地址发送模块630,用于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该链接地址用于指示第N+1类用户终端从N类用户终端获取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通过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当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时,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以便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链接地址从N类用户终端中获取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数据传输的装置用于服务器侧,该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发送模块610、接收模块620、地址发送模块630、获取模块640、预测模块650、排序模块660、生成模块670、监控模块680和调控模块690。
发送模块610,用于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接收模块620,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地址发送模块630,用于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该链接地址用于指示第N+1类用户终端从N类用户终端获取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可选的,请参考图8,数据传输的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640,用于在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之前,根据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获取每个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时的使用记录和浏览记录,该使用记录至少包括: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用户终端类型和多媒体文件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上的播放时间;浏览记录至少包括: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播放时长和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码率;
预测模块650,用于根据获取模块640获取的使用记录获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排序模块660,用于根据获取模块640获取的浏览记录获取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生成模块670,用于根据预测模块650获取的预测时间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排序模块660获取的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进一步的,预测模块650,包括:
第一聚类单元651,用于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进一步的,第一聚类单元651,包括:
第一聚类子单元6511,用于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该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可选的,第一聚类单元651,还包括:
第一采样子单元6512,用于在得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在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之后,再次采样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使用记录,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第一校正子单元6513,用于根据第一采样单元6512得到的再次采样的用户的使用记录,校正预测时间,得到校正后的预测时间。
可选的,排序模块660,包括:
第二聚类单元661,用于根据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进一步的,第二聚类单元661,包括:
第二聚类子单元6611,用于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该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可选的,第二聚类单元661,还包括:
筛选子单元6612,用于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之前,在浏览记录中选取播放时长大于预设阈值的浏览记录作为有效浏览记录;
获取子单元6613,用于根据筛选子单元6612得到的有效浏览记录得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
可选的,第二聚类单元661,还包括:
第二采样子单元6614,用于得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之后,再次采样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浏览记录,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第二校正子单元6615,用于根据第二采样子单元6614采集的再次采样的用户的浏览记录,校正热度排序,得到校正后的热度排序。
可选的,生成模块670,包括:
映射单元671,用于将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预测时间与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进行映射,得到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生成单元672,用于根据映射单元671得到的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可选的,发送模块610,包括:
确定单元611,用于根据预测时间中每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用户终端类型,确定N类用户终端;
发送单元612,用于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确定单元611确定的N类用户终端。
可选的,数据传输的装置,还包括:
监控模块680,用于在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之后,根据预设阈值监控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
调控模块690,用于当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降低第i类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并增加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j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0≤i,j≤N。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由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中获取到的使用记录进行k-means聚类计算得到各个类型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即根据该时间服务器端能够根据预测时间获知各个类型终端对应的带宽使用高峰时间,进而避免了在带宽高峰期来临时,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无法通过P2P的传输方式获取所需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又一方面,由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中获取到的浏览记录进行k-means聚类计算得到各个类型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使得结合使用记录得到的预测时间,削减了服务器向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的数量,并且由于根据热度排序向各个类型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从而更能满足用户的观影兴趣;再一方面,服务器通过对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带宽检测,避免了由于带宽输出过大带来的资费上涨。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数据传输的装置用于用户终端侧,该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710、第一接收模块720、第二发送模块730和第二接收模块740。
第一发送模块710,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第一接收模块720,用于接收服务器根据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该预先备份数据是服务器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730,用于根据第一接收模块720接收的链接地址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模块740,用于接收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并接收服务器根据该数据请求发送的链接地址,进而根据该链接地址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并从N类用户终端获取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数据传输的装置用于用户终端侧,该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710、第一接收模块720、第二发送模块730、第二接收模块740、第三接收模块750、第四接收模块760和第三发送模块770。
第一发送模块710,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第一接收模块720,用于接收服务器根据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该预先备份数据是服务器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730,用于根据第一接收模块720接收的链接地址向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模块740,用于接收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可选的,数据传输的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750,用于在接收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当N类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接收N类中第j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备份数据,0≤i,j≤N。
可选的,数据传输的装置,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760,用于接收N类用户终端根据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接收第M类用户终端对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第三发送模块770,用于根据第四接收模块760接收的数据请求向第M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N+1≤M。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另一发面,避免了在带宽高峰期来临时,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无法通过P2P的传输方式获取所需的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数据传输的装置用于用户终端侧,该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数据接收模块810、接收模块820和数据发送模块830。
数据接收模块810,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接收模块820,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第一数据请求是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发送的,该链接地址是第N+1类用户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对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后,由服务器反馈给第N+1类用户终端的,N≥1;
数据发送模块830,用于根据接收模块820接收的第一数据请求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装置,通过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当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时,根据该第一数据请求向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该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实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减轻了服务器传输数据时的压力以及解决了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请参考图12,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服务器9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901、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902和只读存储器(ROM)903的系统存储器904,以及连接系统存储器904和中央处理单元901的系统总线905。所述服务器900还包括帮助计算机内的各个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906,和用于存储操作系统913、应用程序910和其他程序模块915的大容量存储设备907。
所述基本输入/输出系统906包括有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器908和用于用户输入信息的诸如鼠标、键盘之类的输入设备909。其中所述显示器908和输入设备909都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905的输入输出控制器910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901。所述基本输入/输出系统906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器910以用于接收和处理来自键盘、鼠标、或电子触控笔等多个其他设备的输入。类似地,输入输出控制器910还提供输出到显示屏、打印机或其他类型的输出设备。
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907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905的大容量存储控制器(未示出)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901。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907及其相关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服务器900提供非易失性存储。也就是说,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907可以包括诸如硬盘或者CD-ROM驱动器之类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未示出)。
不失一般性,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RAM、ROM、EP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不局限于上述几种。上述的系统存储器904和大容量存储设备907可以统称为存储器。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述服务器900还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网络连接到网络上的远程计算机运行。也即服务器900可以通过连接在所述系统总线905上的网络接口单元911连接到网络912,或者说,也可以使用网络接口单元911来连接到其他类型的网络或远程计算机系统(未示出)。
所述存储器还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程序执行如图1至图4所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请参考图13,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的结构方框图,用户终端1000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010、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20、输入单元1030、显示单元1040、传感器1050、音频电路1060、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1070、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的处理器1080、以及电源10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通信单元10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该通信单元1010可以为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网络通信设备。特别地,当通信单元1010为RF电路时,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1080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作为通信单元的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收发信机、耦合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通信单元10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电子邮件、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短消息服务)等。存储器10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10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0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用户终端10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0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102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1080和输入单元1030对存储器1020的访问。
输入单元10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优选地,输入单元1030可包括触敏表面10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32。触敏表面1031,也称为触摸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1031上或在触敏表面10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敏表面10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080,并能接收处理器10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敏表面1031。除了触敏表面1031,输入单元10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1032。优选地,其他输入设备10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10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用户终端100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1040可包括显示面板1041,可选的,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41。进一步的,触敏表面1031可覆盖显示面板1041,当触敏表面10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0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0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10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13中,触敏表面1031与显示面板10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1031与显示面板1041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
用户终端1000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0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10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用户终端10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10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用户终端100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1060、扬声器1061,传声器1062可提供用户与用户终端10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0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1061,由扬声器10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10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10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1080处理后,经通信单元10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终端,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1020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1060还可能包括耳塞插孔,以提供外设耳机与用户终端1000的通信。
为了实现无线通信,该终端上可以配置有无线通信单元1070,该无线通信单元1070可以为WIFI模块。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用户终端1000通过无线通信单元1070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中示出了无线通信单元107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用户终端1000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1080是用户终端10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的数据,执行用户终端10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10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优选的,处理器10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80中。
用户终端100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1090(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0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106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尽管未示出,用户终端10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还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这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进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3)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链接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从所述N类用户终端获取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之前,还包括:
根据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获取每个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时的使用记录和浏览记录,所述使用记录至少包括: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用户终端类型和所述多媒体文件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上的播放时间;所述浏览记录至少包括:所述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播放时长和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时的码率;
根据所述使用记录获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根据所述浏览记录获取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所述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使用记录获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在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包括:
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包括:
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所述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在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之后,还包括:
再次采样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使用记录,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所述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根据再次采样的所述用户的使用记录,校正所述预测时间,得到校正后的预测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浏览记录获取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包括:
根据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次数进行聚类,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包括:
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所述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浏览记录中选取播放时长大于预设阈值的浏览记录作为有效浏览记录;
根据所述有效浏览记录得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之后,还包括:
再次采样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浏览记录,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所述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根据再次采样的所述用户的浏览记录,校正所述热度排序,得到校正后的热度排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测时间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所述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包括:
将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时的预测时间与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进行映射,得到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所述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包括: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中每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用户终端类型,确定所述N类用户终端;
将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所述N类用户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阈值监控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
当所述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降低所述第i类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并增加所述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j类用户终端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0≤i,j≤N。
13.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预先备份数据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根据所述链接地址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N类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接收所述N类中第j类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0≤i,j≤N。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还包括:
接收第M类用户终端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根据所述数据请求向所述第M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N+1≤M。
16.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所述第一数据请求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发送的,所述链接地址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后,由所述服务器反馈给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的,N≥1;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17.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N≥1;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用于请求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地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链接地址用于指示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从所述N类用户终端获取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将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N类用户终端之前,根据每个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获取每个用户在使用多媒体文件时的使用记录和浏览记录,所述使用记录至少包括: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用户终端类型和所述多媒体文件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上的播放时间;所述浏览记录至少包括:所述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播放时长和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时的码率;
预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使用记录获取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排序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浏览记录获取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模块获取的所述预测时间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所述排序模块获取的所述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模块,包括:
第一聚类单元,用于根据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类单元,包括:
第一聚类子单元,用于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类型进行聚类,得到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所述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类单元,还包括:
第一采样子单元,用于所述在得到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在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测时间之后,再次采样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使用记录,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所述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第一校正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采样单元得到的再次采样的所述用户的使用记录,校正所述预测时间,得到校正后的预测时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序模块,包括:
第二聚类单元,用于根据每个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的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类单元,包括:
第二聚类子单元,用于对于每个用户,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所述时间序列为在采样周期内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的各个采样时间点组成的离散序列。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类单元,还包括:
筛选子单元,用于所述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和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多媒体文件时的时间序列,将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的所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进行聚类之前,在所述浏览记录中选取播放时长大于预设阈值的浏览记录作为有效浏览记录;
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筛选子单元得到的所述有效浏览记录得到有效的多媒体文件播放次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类单元,还包括:
第二采样子单元,用于所述得到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之后,再次采样所述用户使用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浏览记录,再次采样时使用与所述时间序列相同的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点;
第二校正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采样子单元采集的再次采样的所述用户的浏览记录,校正所述热度排序,得到校正后的热度排序。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包括:
映射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播放所述多媒体文件时的预测时间与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的热度排序进行映射,得到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单元得到的所述多媒体文件与用户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生成所述热度排序中各个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中每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用户终端类型,确定所述N类用户终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发送至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N类用户终端。
28.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监控模块,用于在所述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之后,根据预设阈值监控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
调控模块,用于当所述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降低所述第i类用户终端的带宽输出,并增加所述N类用户终端中的第j类用户终端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0≤i,j≤N。
29.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请求;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所述预先备份数据是所述服务器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备份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链接地址向所述N类用户终端发送第一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当所述N类中的第i类用户终端向第N+1类用户终端输出的带宽大于预设阈值时,接收所述N类中第j类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的预先备份数据,0≤i,j≤N。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所述接收所述N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发送的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之后,接收第M类用户终端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数据请求向所述第M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数据,N+1≤M。
32.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各个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的多媒体文件的第一数据请求,所述第一数据请求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在所述N类用户终端的链接地址发送的,所述链接地址是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对所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请求后,由所述服务器反馈给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的,N≥1;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请求向所述第N+1类用户终端发送所述多媒体文件对应的预先备份数据。
33.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所述服务器与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相连,其中,
所述服务器为权利要求17至28任一所述的数据传输的装置;
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为权利要求29至31任一所述的数据传输的装置;和/或,所述各个类型的用户终端为权利要求32所述的数据传输的装置。
CN201410244671.2A 2014-06-04 2014-06-04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48367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4671.2A CN104836783B (zh) 2014-06-04 2014-06-04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CT/CN2015/080783 WO2015185004A1 (en) 2014-06-04 2015-06-0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5/215,158 US10264053B2 (en) 2014-06-04 2016-07-20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multiple devic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4671.2A CN104836783B (zh) 2014-06-04 2014-06-04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6783A true CN104836783A (zh) 2015-08-12
CN104836783B CN104836783B (zh) 2018-10-30

Family

ID=53814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4671.2A Active CN104836783B (zh) 2014-06-04 2014-06-04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4053B2 (zh)
CN (1) CN104836783B (zh)
WO (1) WO2015185004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8685A (zh) * 2015-12-29 2016-08-17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广告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5868259A (zh) * 2015-12-29 2016-08-17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6534898A (zh) * 2016-11-15 2017-03-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流媒体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905769A (zh) * 2017-12-08 2019-06-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媒体文件播放记录保存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213671A (zh) * 2019-06-04 2019-09-06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点短视频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0491419A (zh) * 2019-08-26 2019-11-2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控制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10830654A (zh) * 2019-11-07 2020-02-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语音消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2182002A (zh) * 2020-09-27 2021-01-05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容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495967A (zh) * 2020-03-20 202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数据的推送方法、设备、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86620B (zh) * 2021-12-28 2022-04-12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适用于中台的多区域信息备份验证恢复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337A (zh) * 2007-01-30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会议系统中向终端发送多媒体消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09033401A1 (fr) * 2007-09-13 2009-03-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et entité de fonction de commande de service
CN102065112A (zh) * 2009-11-18 2011-05-1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对等网络系统、建立对等网络系统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929938A (zh) * 2012-09-28 2013-02-13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播放型网络资源的排序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5521B2 (ja) * 2002-08-14 2008-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保管システム
DE102006021591B3 (de) * 2006-05-09 2007-04-05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Datenübertragung zwischen Peer-to-Peer-Netzwerken
US7886049B2 (en) * 2007-12-21 2011-02-08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xtensible software tool for investigating peer-to-peer usage on a target device
US9065835B2 (en) * 2008-07-23 2015-06-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directing web content
US8838683B2 (en) * 2008-11-24 2014-09-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ata by using peer-to-peer portal server
CN101409729B (zh) * 2008-11-27 2011-09-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媒体分发系统及其分发方法
CN201491019U (zh) * 2009-08-25 2010-05-26 北京原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多终端的网络视频系统
CN105100165B (zh) * 2014-05-20 2017-11-14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网络服务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6649282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896991B (zh) * 2017-02-21 2020-02-2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更新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337A (zh) * 2007-01-30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会议系统中向终端发送多媒体消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09033401A1 (fr) * 2007-09-13 2009-03-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et entité de fonction de commande de service
CN102065112A (zh) * 2009-11-18 2011-05-1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对等网络系统、建立对等网络系统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929938A (zh) * 2012-09-28 2013-02-13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播放型网络资源的排序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8685A (zh) * 2015-12-29 2016-08-17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广告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5868259A (zh) * 2015-12-29 2016-08-17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6534898A (zh) * 2016-11-15 2017-03-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流媒体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905769A (zh) * 2017-12-08 2019-06-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媒体文件播放记录保存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905769B (zh) * 2017-12-08 2021-07-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媒体文件播放记录保存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213671A (zh) * 2019-06-04 2019-09-06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点短视频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0213671B (zh) * 2019-06-04 2021-12-17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点短视频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0491419A (zh) * 2019-08-26 2019-11-2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控制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10830654A (zh) * 2019-11-07 2020-02-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播放语音消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3495967A (zh) * 2020-03-20 202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数据的推送方法、设备、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CN112182002A (zh) * 2020-09-27 2021-01-05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容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6783B (zh) 2018-10-30
WO2015185004A1 (en) 2015-12-10
US10264053B2 (en) 2019-04-16
US20160330272A1 (en) 2016-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6783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338368A (zh) 一种视频的直播流转点播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918124A (zh) 直播互动系统、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4967679A (zh) 信息推荐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5430424A (zh) 一种视频直播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066009B (zh) 节目识别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系统
CN105025314A (zh) 多媒体直播方法与装置
CN105554522A (zh) 在群组内播放音频的方法、服务器及终端
CN105005909A (zh) 预测流失用户的方法及装置
CN105046525A (zh) 广告投放系统、装置及方法
CN104822090A (zh) 视频播放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243671A (zh) 音量调节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554550A (zh) 视频播放方法及装置
CN105049423A (zh) 权限管理系统、装置及方法
CN105025043A (zh) 信息分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618222A (zh) 一种匹配表情图像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35955A (zh) 一种传输直播视频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427083A (zh) 调节音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3294515A (zh) 一种获取应用程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092556A (zh) 基于分布式系统的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965842A (zh) 搜索推荐方法和装置
CN104393848A (zh) 音量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4853081A (zh) 断点拍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187733A (zh) 视频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4837042A (zh) 数字多媒体数据的编码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