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2027B -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2027B
CN104742027B CN201510089799.0A CN201510089799A CN104742027B CN 104742027 B CN104742027 B CN 104742027B CN 201510089799 A CN201510089799 A CN 201510089799A CN 104742027 B CN104742027 B CN 1047420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control valve
shot
peening
flow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97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2027A (zh
Inventor
小林祐次
辻俊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42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20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20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20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08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e.g. smoothing a surface by making use of liquid-borne abra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1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compacting surfaces, e.g. shot-pe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本发明的喷丸硬化方法具备:对工件投射喷丸材料而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的第一工序;以及在该第一工序后,使用在第一工序中使用的喷丸硬化装置以及喷丸材料,以比第一工序的投射速度低的投射速度朝工件投射喷丸材料而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的第二工序。根据该方法,能在通过第一工序的处理和第二工序的处理得到期望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的同时,通过以比第一工序的投射速度低的投射速度进行的第二工序中的处理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得较小。并且,不需要喷丸材料的更换作业以及伴随该工换作业的处理条件的重新设定,且无需使用多个喷丸硬化装置。能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

Description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3年1月15日、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80034875.8、发明名称为“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2-30344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的喷丸硬化方法:在利用大粒径的喷丸材料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通过利用小粒径的喷丸材料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在表面下的临近表面的位置导入高压缩残留应力,并使表面粗糙度降低。
然而,在利用一台喷丸硬化装置进行如上的喷丸硬化处理的情况下,在利用大粒径的喷丸材料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需要从喷丸硬化处理除去大粒径的喷丸材料。进而,随后,需要将小粒径的喷丸材料投入至喷丸硬化装置,并在重新设定该小粒径的喷丸材料用的处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因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完成一系列的处理,因此成本提高。
与此相对,认为通过分别准备投入有大粒径的喷丸材料的喷丸硬化装置和投入有小粒径的喷丸材料的喷丸硬化装置,并依次使用这些装置,能够缩短喷丸材料的更换作业以及伴随该更换作业的处理条件的重新设定所需要的时间。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需要多个喷丸硬化装置,因此原始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的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方法具备:第一工序,使用喷丸硬化装置朝工件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以及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工序之后,使用在上述第一工序中所使用的上述喷丸硬化装置以及上述喷丸材料,以比上述第一工序中的投射速度低的投射速度朝上述工件投射上述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根据该喷丸硬化方法,能够在通过第一工序的处理和第二工序的处理得到期望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的同时,通过以比第一工序的投射速度低的投射速度进行的第二工序中的处理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得较小。
并且,在进行喷丸硬化处理时,仅变更投射速度即可,无需喷丸材料的更换作业以及伴随该更换作业的处理条件的重新设定,并且无需使用多个喷丸硬化装置。因而,能够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具备:投射单元,该投射单元构成为能够朝工件投射喷丸材料,且能够变更上述喷丸材料的投射速度;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执行以下步骤:存储步骤,存储第一投射速度和比上述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第一控制步骤,对上述投射单元进行控制,以便以在上述存储步骤中存储的上述第一投射速度朝上述工件投射上述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以及第二控制步骤,在上述第一控制步骤之后,对上述投射单元进行控制,以便以在上述存储步骤中存储的上述第二投射速度朝上述工件投射在上述喷丸硬化处理中使用的上述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根据该喷丸硬化装置,能够在以第一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因而,能够在通过以第一投射速度进行的处理和以第二投射速度进行的处理得到期望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的同时,通过以比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进行的处理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得较小。
并且,在进行喷丸硬化处理时,仅变更投射速度即可,无需喷丸材料的更换作业以及伴随该更换作业的处理条件的重新设定,并且无需使用多个喷丸硬化装置。因而,能够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具备:第一投射单元,该第一投射单元用于以第一投射速度朝工件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以及第二投射单元,该第二投射单元用于在利用上述第一投射单元投射上述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上述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朝上述工件投射在上述喷丸硬化处理中使用的上述喷丸材料从而对上述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根据该喷丸硬化装置,能够在以第一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因而,能够在通过以第一投射速度进行的处理和以第二投射速度进行的处理得到期望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的同时,通过以比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进行的处理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得较小。
并且,在进行喷丸硬化处理时,仅变更投射速度即可,无需喷丸材料的更换作业以及伴随该更换作业的处理条件的重新设定,并且无需使用多个喷丸硬化装置。因而,能够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7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0-168545号提出的,上述日本申请的内容作为本申请的内容而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并且,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能够更完全的理解本发明。然而,详细的说明以及特定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仅是为了进行说明的目的而记载的。这是因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从该详细说明能够想到各种变更、改进。
申请人并不意图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一个奉献于大众,在等同论的思想下,所公开的改进方案、替代方案中的在语言上未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方案也是本发明的一部分。
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对于名词以及同样的指示用语的使用,只要没有特意指明、或者根据上下文并未被明确否定,则应当解释为包含单数以及复数的双方。在本说明书中提供的任一个示例或者示例性的用语(例如“等”)的使用也只不过是意图易于说明本发明,只要并未特意记载于权利要求书,则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施加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第四变形例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第五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使喷丸材料的投射压力不同并测定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而得的结果的图。
图9是示出使喷丸材料的投射压力不同并测定从工件的表面起的沿深度方向的压缩残留应力的分布而得的结果的图。
图10是示出使喷丸材料的投射压力不同并测定从工件的表面起的沿深度方向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而得的其他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10具备: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投射单元14;操作单元16;控制单元18;以及壳体20。
投射单元14用于朝被收纳于壳体20的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具备:喷嘴24;容器26;流量控制阀28、30;投射量控制阀32;以及连接管34、36、38。
在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连接有连接管34,在该连接管34的前端连接有喷嘴24。喷嘴24以其喷射口朝向工件22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0的内部。连接管3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经由连接管36与容器26的入口40连接,容器26的出口42经由连接管38连接于连接管34中的与连接管36连接的连接部和喷嘴24之间。另外,在容器26的出口42设置有未图示的截止闸门。并且,容器26构成为能够贮存喷丸材料。
流量控制阀28、30例如由电-气比例阀等构成。流量控制阀28设置在连接管34中的与连接管36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连接管38连接的连接部之间,流量控制阀30设置于连接管36中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投射量控制阀32例如由电磁阀、混合阀等构成,且设置于连接管38中的长边方向中间部。
操作单元16构成为能够输入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时的处理条件,且形成为能够朝控制单元18输出与输入操作相应的信号的结构。控制单元18例如构成为具有存储装置、运算处理装置等,且形成为基于从操作单元16输出的信号对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流量控制阀28、30、投射量控制阀32以及上述的未图示的截止闸门等进行控制的结构。
另外,后面即将详细叙述,该喷丸硬化装置1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利用第一投射压力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装置之后,利用比该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因而,能够在操作单元16输入上述的第一投射压力以及第二投射压力。并且,控制单元18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输入至上述操作单元16的包括第一投射压力以及第二投射压力在内的处理条件。此外,在该控制单元18预先存储有利用输入至操作单元16的处理条件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的程序。
其次,对使用上述的喷丸硬化装置10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操作者对操作单元16输入处理条件。在该处理条件中包括上述的第一投射压力以及第二投射压力。当对操作单元16输入了处理条件时,该处理条件被存储于控制单元18。控制单元18的存储包括上述第一投射压力以及第二投射压力在内的处理条件的处理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存储步骤。
进而,例如,当对未图示的启动开关等进行操作时,控制单元18使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工作。当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工作时,从该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输送来的压缩空气经过连接管34、36被供给至容器26,从而容器26被加压。
接着,未图示的截止闸门打开,喷丸材料与压缩空气一起从上述容器26被喷出至连接管38。该压缩空气以及喷丸材料与从连接管34供给来的压缩空气汇合,并经过该连接管34从喷嘴24被喷出。进而,这样,喷丸材料被投射至工件22。
并且,与此同时,控制单元18对流量控制阀28、30以及投射量控制阀32进行控制。即,对流量控制阀28、30进行控制,以便从喷嘴24以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并且,对投射量控制阀32进行控制,以便投射量成为与第一投射压力相应的投射量。另外,此时,对每单位时间的投射量进行调节,以便根据工件22的种类而将压缩空气中的喷丸材料的浓度即混合比维持在预先确定的恒定的值。
进而,通过以这种方式朝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以第一投射压力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以上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工序。并且,该第一工序中的控制单元18的处理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控制步骤。
另外,朝工件22投射的喷丸材料由未图示的回收机构返还给容器26。
接着,在这样以第一投射压力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控制单元18对流量控制阀28、30以及投射量控制阀32的控制进行变更。即,对流量控制阀28、30进行控制,以便从喷嘴24以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并且,对投射量控制阀32进行控制,以便投射量成为与第二投射压力相应的投射量。另外,此时也对每单位时间的投射量进行调节,以便混合比被维持在恒定的值。
进而,通过以这种方式朝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以第二投射压力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以上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工序。并且,该第二工序中的控制单元18的处理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控制步骤。并且,在该喷丸硬化装置10中,不进行喷丸材料的更换,使用相同的喷丸材料。
这样,在该喷丸硬化装置10中,在以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上述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另外,投射速度与投射压力成比例。因而,在该喷丸硬化装置10中,在以第一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上述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该喷丸硬化装置10,能够在以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因而,能够在通过第一投射压力的处理和第二投射压力的处理得到期望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的同时,通过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的处理将工件22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得较小。
并且,在进行喷丸硬化处理时,仅变更投射压力即可,不需要进行喷丸材料的更换作业以及伴随该更换作业的处理条件的重新设定作业,并且,无需使用多个喷丸硬化装置。因而,能够降低喷丸硬化处理时的成本。
另外,图8中示出针对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从第二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从第一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以及未处理的情况测定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而得的结果。另外,作为一例,该情况下的第一投射压力为0.5MPa,第二投射压力为0.1MPa。从该图可知,与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以及从第二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相比,从第一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下的表面粗糙度小。即,能够确认:通过在基于第一投射压力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基于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进行喷丸硬化处理,表面粗糙度变小。
并且,图9中示出针对未处理的情况、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以及从第二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测定从工件的表面起的沿深度方向的压缩残留应力的分布而得的结果。从该图可知,在从第二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下,与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相比,压缩残留应力的分布几乎不变,并未得到使投射压力变化而产生的效果。
另一方面,图10中示出针对未处理的情况、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以及从第一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测定从工件的表面起的沿深度方向的压缩残留应力的分布而得的结果。从该图可知,在从第一投射压力变化至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下,在任一深度处,压缩残留应力均大于第二投射压力的情况以及第一投射压力的情况下的压缩残留应力。即,能够确认:通过在进行基于第一投射压力的喷丸硬化处理之后,进行基于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的喷丸硬化处理,残留压缩应力变大。
这样,若在以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则能够在将工件22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得较小的同时得到期望的压缩残留应力分布。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丸硬化装置10构成为:预先对操作单元16输入第一投射压力以及第二投射压力,并以所输入的第一投射压力以及第二投射压力依次投射喷丸材料,但也可以构成为如下方式。即,喷丸硬化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当对操作单元16输入第一投射压力时,以所输入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然后,当对操作单元16输入第二投射压力时,以所输入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
并且,流量控制阀28、30以及投射量控制阀30由控制单元18控制,但例如也可以由操作者等手动调节。
并且,喷丸硬化装置10是利用压缩空气投射喷丸材料的气动式,但也可以形成为利用叶轮投射喷丸材料的叶轮式。另外,在该情况下形成为:在以第一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之后,以比该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并且,喷丸材料的投射速度能够更具叶轮的转速变更。
并且,喷丸硬化装置10形成为能够分两级变更投射压力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分三级以上变更投射压力的结构。
并且,喷丸硬化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如下方式。即,在图2所示的变形例中,连接管36的前端侧分支成第一连接管36A和第二连接管36B。第一连接管36A以及第二连接管36B的前端连接于容器26的第一入口40A以及第二入口40B,且在该第一连接管36A以及第二连接管36B设置有第一流量控制阀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30B。第一连接管36A以及第一流量控制阀30A是高压用器件,第二连接管36B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30B是低压用器件。
进而,在以压力高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30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30A打开而第二流量控制阀30B关闭。另一方面,在以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30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30A关闭而第二流量控制阀30B打开。
并且,在图3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容器26设置有第一出口42A和第二出口42B。第一出口42A经由第一连接管38A连接于连接管34,第二出口42B经由第二连接管38B连接于连接管34。在第一连接管38A设置有第一流量控制阀28A以及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在第二连接管38B设置有第二流量控制阀2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第一连接管38A、第一流量控制阀28A以及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是高压用器件,第二连接管38B、第二流量控制阀2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是低压用器件。
进而,在以压力高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28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第二流量控制阀2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28A以及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打开,第二流量控制阀2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关闭。另一方面,在以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28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第二流量控制阀2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28A以及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关闭,第二流量控制阀2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打开。
并且,在图4所示的变形例中,连接管38的靠容器26侧的部分分支成第一连接管38A和第二连接管38B。第一连接管38A连接于容器26的第一出口42A,第二连接管38B连接于容器26的第二出口42B。在第一连接管38A设置有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在第二连接管38B设置有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第一连接管38A以及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是高压用的器件,第二连接管38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是低压用的器件。并且,在连接管38中的相比第一连接管38A以及第二连接管38B靠连接管34侧的位置设置有流量控制阀28S。
进而,在以压力高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打开而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关闭。另一方面,在以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关闭而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打开。
并且,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相对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变形例以下述方式变更。即,连接管3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支成第一连接管34A和相对于该第一连接管34A并列设置的第二连接管34B。在第一连接管34A设置有第一流量控制阀28A,在第二连接管34B设置有第二流量控制阀28B。第一连接管34A以及第一流量控制阀28A是高压用的器件,第二连接管34B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28B是低压用的器件。
进而,在以压力高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打开而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关闭。另一方面,在以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关闭而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打开。
并且,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组合了上述的图2所示的变形例和上述的图3所示的变形例。
进而,在以压力高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打开而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关闭。另一方面,在以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18对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28A、30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32A关闭而第二流量控制阀28B、30B以及第二投射量控制阀32B打开。
如上,即便以图2~图6所示的方式构成,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相对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10(参照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110以下述方式变更了结构。
即,该喷丸硬化装置110具备第一投射单元114A以及第二投射单元114B。第一投射单元114A具备第一喷嘴124A、第一容器126A、第一流量控制阀128A、130A、第一投射量控制阀132A、以及连接管134A、136A、138A。另一方面,第二投射单元114B具备第二喷嘴124B、第二容器126B、第二流量控制阀128B、130B、第二投射量控制阀132B、以及连接管134B、136B、138B。
该第一投射单元114A以及第二投射单元114B形成为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投射单元14相同的结构。并且,第一投射单元114A是高压用的投射单元,第二投射单元114B是低压用的投射单元。
进而,在以压力高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对第一流量控制阀128A、1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128B、130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128A、130A打开而第二流量控制阀128B、130B关闭。另一方面,在以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时,控制单元对第一流量控制阀128A、130A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128B、130B进行控制,以便第一流量控制阀128A、130A关闭而第二流量控制阀128B、130B打开。
即,在该喷丸硬化装置110中,利用第一投射单元114A以第一投射压力朝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进而,随后,利用第二投射单元114B以比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朝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另外,朝工件22投射的喷丸材料由未图示的回收机构返还给容器126A、126B。斌且,在该喷丸硬化装置110中,并不进行喷丸材料的更换,使用相同的喷丸材料。
即便以这种方式构成,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喷丸硬化装置110构成为:当对操作单元16输入有第一投射压力时,以所输入的第一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虽然,在对操作单元16输入有第二投射压力时,以所输入的第二投射压力投射喷丸材料。
并且,喷丸硬化装置110形成为以压缩空气投射喷丸材料的气动式,但也可以形成为利用叶轮投射喷丸材料的叶轮式。即,第一投射单元114A以及第二投射单元114B也可以分别形成为在第一喷嘴124A以及第二喷嘴124B具有叶轮的第一离心投射装置以及第二离心投射装置。
另外,在该情况下,利用第一投射单元114A以第一投射速度朝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并且,随后,利用第二投射单元114B以比第一投射速度低的第二投射速度朝工件22投射喷丸材料从而对工件22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并且,喷丸硬化装置110形成为能够分两级变更投射压力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分三级以上变更投射压力的结构。
在喷丸硬化装置10以及喷丸硬化装置110中,形成为能够利用设置于连接管34、36、38、34A、34B、36A、36B、38A、38B、134A、136A、138A、134B、136B、138B的流量控制阀28、30、28A、28B、30A、30B、128A、130A、128B、130B变更投射压力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利用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变更投射压力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也形成为投射单元的一部分。另外,该情况下的喷丸硬化装置的结构可以与图1所示的装置相同,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从图1所示的结构删除流量控制阀28、30后的结构。在压缩空气供给装置12由压缩机、鼓风机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输出压力变化而得到第一投射压力和第二投射压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加以实施。

Claims (5)

1.一种喷丸硬化装置,利用来自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压缩空气,以第一投射压力和比所述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对工件投射贮存于容器的喷丸材料,
所述喷丸硬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26),其对喷丸材料进行贮存;
喷嘴(24),其向工件投射所述喷丸材料;
第一连接管(34),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经由该第一连接管(34)向所述喷嘴输送压缩空气;
第一流量控制阀(28),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
在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侧的位置分支,且分别与所述容器连接的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两个第二连接管(36A、36B);
分别配置于所述两个第二连接管(36A、36B)的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的第二流量控制阀(30A)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第三流量控制阀(30B);
第三连接管(38),其将所述容器的出口与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喷嘴侧的位置连接;
投射量控制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以及
控制单元(18),其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动作、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动作、以及所述投射量控制阀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以所述第一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以及以所述第二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
2.一种喷丸硬化装置,利用来自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压缩空气,以第一投射压力和比所述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对工件投射贮存于容器的喷丸材料,
所述喷丸硬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26),其具有两个出口(42A、42B),对喷丸材料进行贮存;
喷嘴(24),其向工件投射所述喷丸材料;
第一连接管(34),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经由该第一连接管(34)向所述喷嘴输送压缩空气;
第一流量控制阀(28),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
第二连接管(36),其在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侧的位置分支,且与所述容器连接;
第二流量控制阀(30),其配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
分别与各所述出口连接,将所述容器的出口与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喷嘴侧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起来的两个第三连接管(38A、38B);
分别配置于所述两个第三连接管的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的投射量控制阀(32A)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投射量控制阀(32B);以及
控制单元(18),其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动作、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动作、以及所述投射量控制阀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以所述第一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以及以所述第二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
在所述两个第三连接管,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的第四流量控制阀(28A)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第五流量控制阀(28B)分别配置成比第一投射量控制阀和第二投射量控制阀靠所述第一连接管侧,这两个第三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丸硬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第三连接管在所述投射量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五流量控制阀之间汇合而构成一个第三连接管(38),所述第四流量控制阀(28A)和所述第五流量控制阀(28B)构成一个流量控制阀(28S)。
4.一种喷丸硬化装置,利用来自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压缩空气,以第一投射压力和比所述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对工件投射贮存于容器的喷丸材料,
所述喷丸硬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26),其对喷丸材料进行贮存;
喷嘴(24),其向工件投射所述喷丸材料;
第一连接管(34),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经由该第一连接管(34)向所述喷嘴输送压缩空气;
第一流量控制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
在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侧的位置分支,且分别与所述容器连接的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两个第二连接管(36A、36B);
分别配置于所述两个第二连接管(36A、36B)的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的第二流量控制阀(30A)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第三流量控制阀(30B);
第三连接管(38),其将所述容器的出口与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喷嘴侧的位置连接;
投射量控制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以及
控制单元(18),其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动作、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动作、以及所述投射量控制阀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以所述第一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以及以所述第二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
所述第一连接管进一步分支,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作为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的第四流量控制阀(28A)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第五流量控制阀(28B)而分别配置于所述分支后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在所述第四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五流量控制阀和连接有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位置之间汇合而构成一个第一连接管。
5.一种喷丸硬化装置,利用来自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压缩空气,以第一投射压力和比所述第一投射压力低的第二投射压力对工件投射贮存于容器的喷丸材料,
所述喷丸硬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其对喷丸材料进行贮存;
喷嘴,其向工件投射所述喷丸材料;
第一连接管,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经由该第一连接管向所述喷嘴输送压缩空气;
第一流量控制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
第二连接管,其在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侧的位置分支,且与所述容器连接;
第二流量控制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
第三连接管,其将所述容器的出口与比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靠所述喷嘴侧的位置连接;
投射量控制阀,其配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以及
控制单元(18),其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动作、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动作、以及所述投射量控制阀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以所述第一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以及以所述第二投射压力进行的投射,
所述容器具备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两个容器(126A、126B),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管也分别具备用于实现第一投射压力和用于实现第二投射压力的两个第一连接管(134A、134B)、两个第二连接管(136A、136B)以及两个第三连接管(138A、138B)。
CN201510089799.0A 2010-07-27 2011-04-22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Active CN1047420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8545 2010-07-27
JP2010-168545 2010-07-27
CN2011800348758A CN102985223A (zh) 2010-07-27 2011-04-22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48758A Division CN102985223A (zh) 2010-07-27 2011-04-22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2027A CN104742027A (zh) 2015-07-01
CN104742027B true CN104742027B (zh) 2018-05-18

Family

ID=455297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48758A Pending CN102985223A (zh) 2010-07-27 2011-04-22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CN201510089799.0A Active CN104742027B (zh) 2010-07-27 2011-04-22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48758A Pending CN102985223A (zh) 2010-07-27 2011-04-22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73176B2 (zh)
JP (1) JP5803918B2 (zh)
CN (2) CN102985223A (zh)
WO (1) WO2012014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5566A (en) 1998-01-12 2000-04-25 Lextron Systems, Inc. Customizable media player with online/offline capabilities
JP5887249B2 (ja) * 2012-10-19 2016-03-16 本州四国連絡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土木構造物補修用ブラス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土木構造物補修方法
JP6318048B2 (ja) * 2014-08-20 2018-04-2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インペラ昇降式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装置
JP6420095B2 (ja) * 2014-08-28 2018-11-07 ブラスト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スト加工装置及びブラスト加工方法
SG10201610688RA (en) 2016-12-20 2018-07-30 Abrasive Eng Pte Ltd Hub Controller for Shot Peening Valves
FR3061055B1 (fr) * 2016-12-26 2019-07-26 Safran Aircraft Engines Dispositif pour le traitement d'une piece metallique, procede et ensemble de projectiles associes
WO2018211879A1 (ja) * 2017-05-16 2018-11-22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加工方法及び表面処理加工装置
GB201713300D0 (en) * 2017-08-18 2017-10-04 Rolls Royce Plc Surface modification using abrasive blasting
CN112658997B (zh) * 2020-12-17 2023-02-28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组合强化喷丸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1426A (zh) * 1987-11-21 1988-07-27 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管材内表面喷砂处理设备
CN2319726Y (zh) * 1998-01-06 1999-05-19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拖三”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3022A (en) * 1959-04-03 1963-01-15 Gen Motors Corp Shot-peening treatments
US3521407A (en) * 1967-06-13 1970-07-21 Carborundum Co Metal cleaning device
US4428213A (en) * 1981-09-10 1984-01-31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Duplex peening and smoothing process
SU1058767A2 (ru) * 1982-06-25 1983-12-07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А-1944 Дробеструйный аппарат
US5230185A (en) * 1990-04-06 1993-07-27 Church & Dwight Co., Inc. Bla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H06246636A (ja) * 1993-02-26 1994-09-06 Eikichi Yamaharu ブラス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金型仕上げ装置
JPH06324741A (ja) * 1993-05-13 1994-11-25 Sony Corp 空気流量制御装置
US5460025A (en) * 1994-07-14 1995-10-24 Electronics Incorporated Shot peening method
JP3173756B2 (ja) * 1994-07-28 2001-06-04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イルばねの製造方法
JPH10251748A (ja) * 1997-03-12 1998-09-22 Chuo Spring Co Ltd 耐久性に優れた弁ばねの製造方法
JP2000345238A (ja) * 1999-03-31 2000-12-12 Showa Corp 自動車用懸架ばねの製造方法
JP4164995B2 (ja) 2000-07-19 2008-10-1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機械構造用合金鋼の表面改質方法及び表面改質材
WO2002033141A1 (fr) * 2000-10-19 2002-04-25 Nkk Corporation Tole d"acier plaque de zinc et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e cette tol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article forme par usinage a la presse
JP2003019670A (ja) * 2001-07-06 2003-01-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管内面処理装置及び管内面処理方法
US7210322B2 (en) * 2002-08-28 2007-05-01 Sintokogio, Ltd. Dent distribution diagram drawing method and system in shotblasting,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setting method and shotblasting device
JP2005003074A (ja) * 2003-06-11 2005-01-06 Togo Seisakusho Corp ば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91653B2 (ja) * 2006-05-12 2012-03-07 大陽日酸株式会社 ドライアイスのガス搬送機構およびドライアイス噴射装置
JP4650585B2 (ja) * 2007-08-11 2011-03-16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930849B2 (ja) * 2007-09-27 2012-05-16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直圧式連続噴射エアブラスト研掃装置
JP5188852B2 (ja) 2008-03-21 2013-04-24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ばねの表面処理方法
JP5393281B2 (ja) * 2009-06-17 2014-01-2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コイルばねの製造方法
US8308150B2 (en) * 2009-06-17 2012-11-13 Nhk Spring Co., Ltd. Coil spring for vehicle suspens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468862B2 (en) * 2010-02-09 2013-06-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eening process for enhancing surface finish of a componen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1426A (zh) * 1987-11-21 1988-07-27 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管材内表面喷砂处理设备
CN2319726Y (zh) * 1998-01-06 1999-05-19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拖三”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73176B2 (en) 2015-07-07
JP5803918B2 (ja) 2015-11-04
JPWO2012014542A1 (ja) 2013-09-12
US20130125600A1 (en) 2013-05-23
WO2012014542A1 (ja) 2012-02-02
CN102985223A (zh) 2013-03-20
CN104742027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2027B (zh) 喷丸硬化方法以及喷丸硬化装置
CN103313823B (zh) 用于处理至少一个工件的方法和设备
ATE337122T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reidimensionalen formkörpers
CN104498686B (zh) 一种不锈钢叶片的喷丸强化处理系统及其喷丸强化方法
US7140216B2 (en) laser aligned shotpeen nozzle
DE102010001287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Oberflächenverfestigung von Bliskschaufeln
CN208375072U (zh) 一种多型面回转体自动喷射抛光机
EP2178677B1 (en) A shot-blasting machine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products
JP3765376B2 (ja) 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GB1024214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coffee
CN204382102U (zh) 一种不锈钢叶片的喷丸强化处理系统
CN205879630U (zh) 木材年轮检测样本制作装置
Spitzer et al. Thin-section, freeze-fracture,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studies of the protein bodies of tomato seeds
KR101338896B1 (ko) 직압식 폴리싱 연마재 분사장치
KR20120017415A (ko) 용광로에 장입물을 공급하는 장치
CN207189469U (zh) 用于义齿表面处理的自动喷砂机
CN107321416A (zh) 一种减少碎米的大米加工工艺
JP2844083B2 (ja) 醸造原料米の蒸▼▲きょう▼▲装置
CN106884080B (zh) 大型剪切设备关键零件喷丸强化工艺
EP2149404A1 (de) Verfahren zum Behandlung einer Oberfläche einer Turbinenschaufel in einem Hohlraum der Turbinenschaufel und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einer Oberfläche eines Bauteils
CN214967101U (zh) 一种实验鼠麻醉辅助装置
CN210704327U (zh) 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大型自动喷砂机
CN211610769U (zh) 一种润药机
US11717865B2 (en) Method of cleaning a nozzle of a jet pump assembly of a nuclear reactor
US2021026994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injecting fibre material from multiple chambers into a single chamb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