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2933A -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 Google Patents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2933A
CN103982933A CN201410225084.9A CN201410225084A CN103982933A CN 103982933 A CN103982933 A CN 103982933A CN 201410225084 A CN201410225084 A CN 201410225084A CN 103982933 A CN103982933 A CN 103982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denser
import
pipeline
work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50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2933B (zh
Inventor
孙方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yuantaimeng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14102250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82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82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2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2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2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该机组包括水水换热器、喷射式热泵、一套或两套压缩式热泵,由连接管路耦合构成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水系统管路、工质系统管路,其中水系统管路分为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本发明可实现一次侧热水与二次侧热水之间的高效换热功能,大幅度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且使一次侧回水温度远低于二次侧回水温度,大幅提升一次热网输热能力。较低温度的一次热网回水有助于回收热源余热及其它工业余热,降低供热成本和供热能耗,从而实现供热领域的节能减排。

Description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的高层建筑密布,城市容积率大增,建筑能耗剧增,呈现出高密度用能需求。目前,我国北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既有管网按照传统的供热技术,已不能满足城市高密度供热需求,从而影响集中供热质量。大温差换热技术及其装置是解决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既有热网热量输配能力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北方城镇供热能耗约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60%,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能耗约占社会商品总能耗的65%左右,其能源利用效率一般在15~45%,废热浪费严重。对于集中供热系统,较低的一次热网回水也有助于废热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供热领域的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供热领域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有助于消除北方城市冬季雾霾天气。
采用何种“高效换热”技术手段及装备以降低一次热网回水温度,高效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等是目前节能减排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我国北方城镇集中供热系统既有一次热网热量输送能力不、工业余热或太阳能等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以提高既有一次热网热量输送能力,且有助于回收利用工业余热或太阳能,进而降低供热领域化石能源消耗,提高集中供热质量。
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
所述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主要由一个水水换热器、一个喷射式热泵和一个压缩式热泵构成,所述水水换热器、喷射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由连接管路耦合构成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水系统管路、工质系统管路,其中水系统管路分为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
所述工质系统管路包括由喷射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的工质管路分别组成的两个相对独立、封闭循环系统,二者工质互不连通;所述喷射式热泵为:发生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的进口连接,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储液罐的进口连接,储液罐的出口分别与发生器和第一蒸发器的工质进口连接,其中在储液罐与发生器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工质泵,在储液罐与蒸发器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第一节流阀;所述压缩式热泵为:第二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回热器的低温工质进口连接,回热器的低温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工质进口连接,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回热器的高温工质进口连接,回热器的高温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节流阀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工质进口连接;
所述一次侧管路为:一次侧供水管路与发生器的热媒进口连接,发生器的热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热媒进口连接,水水换热器的热媒出口与第一蒸发器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热媒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二蒸发器的热媒出口与一次侧回水管路连接;
所述二次侧管路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在二次侧回水管路与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在二次侧供水管路与水水换热器和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
在连接所述喷射器引射工质流体入口与第一蒸发器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且在该压气机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并在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在连接所述喷射器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且在该压气机的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并在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
所述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主要由一个水水换热器、一个喷射式热泵和两个压缩式热泵构成,所述水水换热器、喷射式热泵和两个压缩式热泵由连接管路耦合构成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水系统管路、工质系统管路,其中水系统管路分为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
所述工质系统管路包括由喷射式热泵和两个压缩式热泵的工质管路分别组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封闭循环系统,三者工质互不连通;所述喷射式热泵为:发生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的进口连接,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储液罐的进口连接,储液罐的出口分别与发生器和第一蒸发器的工质进口连接,其中在储液罐与发生器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工质泵,在储液罐与第一蒸发器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第一节流阀;所述第一个压缩式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回热器的低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回热器的低温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回热器的高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回热器的高温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节流装置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工质进口连接;所述第二个压缩式热泵,第三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回热器的低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低温工质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压缩机的工质出口与第三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三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回热器的高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高温工质出口与第三节流阀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三节流阀的工质出口与第三蒸发器的工质进口连接;
所述一次侧管路为:一次侧供水管路与发生器的热媒进口连接,发生器的热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热媒进口连接,水水换热器的热媒出口与第一蒸发器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热媒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二蒸发器的热媒出口与第三蒸发器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三蒸发器的热媒出口与一次侧回水管路连接;
所述二次侧管路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在二次侧回水管路与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在二次侧供水管路与水水换热器、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
在连接所述喷射器引射工质流体入口与第一蒸发器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且在该压气机的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在连接所述喷射器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且在该压气机的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第三冷凝器、水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冷媒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和第一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换热机组能够采用热泵技术充分利用一次热网高温供水中的有用能,大幅度降低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从而实现大幅度增大一次热网供、回水温差,进而大幅提高一次热网热量输送能力,降低一次热网输配能耗,同时也有利于废热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可用于太阳能、工业余热利用系统和热力站换热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五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6为本发明的第六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七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8为本发明的第八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9为本发明的第九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十种系统组成及管路连接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由水水换热器WE、发生器G、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一蒸发器E1、第二蒸发器E2、压缩机com、喷射器Ej、定频或变频的工质泵RP、一台或多台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回热器RH、储液罐RT、第一节流阀R1、第二节流阀R2、连接管路及阀门等附件构成。
机组运行时,一次侧管路高温热媒流程:一次侧高温热媒依次流经发生器G、水水换热器WE、第一蒸发器E1、第二蒸发器E2,逐级释放热量而降温,最后返回一次侧管路回水管。
机组运行时,二次侧管路冷媒流程:二次侧低温冷媒回水分三路,第一路进入第一冷凝器C1被喷射式热泵的工质加热升温;第二路进入水水换热器WE,被高温热媒加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冷凝器C2,被压缩式热泵的工质加热升温,然后被加热后的三路冷媒汇合后,返回至二次侧管路供水管。根据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热媒介质热力参数需求,二次侧管路连接方式有两种:
(1)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进口相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在二次侧回水管路与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V2、V1,在二次侧供水管路与水水换热器WE、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V3、V4,如图1所示;
(2)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二冷凝器C2、第一冷凝器C1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如图2所示。
机组运行时,喷射式热泵的工质流程:工质罐的液态工质分两路,其中一路经节流装置降压后进入蒸发器被热媒加热为低压蒸气,作为引射流体进入喷射器,另一路被工质泵RP加压后,进入发生器G并被热媒加热为高压蒸气后,作为工作流体再进入喷射器Ej引射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工质,两路工质在喷射器Ej混合、减速增压后,再进入第一冷凝器C1被冷凝为液态工质,最后流入储液罐RT,从而完成一个喷射式热泵循环;压缩式热泵的工质流程:来自压缩机Com的高压工质蒸气进入第二冷凝器C2,被冷凝为液态工质,再经回热器RH被冷却,进一步降温,经第二节流阀R2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E2,工质在第二蒸发器E2中被热媒加热为低压工质蒸气,然后进入回热器被加热升温,最后返回至压缩机,被压缩升压,从而完成压缩式热泵循环。
根据工况需求,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在喷射式热泵系统设置位置有两种:
(1)在连接喷射器Ej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C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增设,如图3所示;
(2)在连接喷射器Ej引射工质流体入口与第一蒸发器E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增设,如图4所示。
根据维修和变流量调节需求,在该压气机RC的进出口之间可并联一管路,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由一个水水换热器WE、一个喷射式热泵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压缩式热泵构成,本申请中仅列举了两个压缩式热泵的组成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增加压缩式热泵至三个、四个乃至更多。本实施例的其主要部件有:水水换热器WE、发生器G、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第一蒸发器E1、第二蒸发器E2、第三蒸发器E3、喷射器Ej、工质泵RP、一台或多台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储液罐RT、第一压缩机Com1、第二压缩机Com2、第一节流阀R1、第二节流阀R2、第三节流阀R3。
机组运行时,一次侧管路高温热媒流程:一次侧高温热媒依次流经发生器G、水水换热器WE、第一蒸发器E1、第二蒸发器E2、第三蒸发器E3,逐级释放热量而降温,最后返回一次侧管路回水管。
机组运行时,二次侧管路冷媒流程:二次侧低温冷媒回水分四路,第一路进入第一冷凝器C1被喷射式热泵的工质加热升温;第二路进入水水换热器WE,被高温热媒加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冷凝器C2,被压缩式热泵的工质加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三冷凝器C3,被压缩式热泵的工质加热升温,然后被加热后的四路冷媒汇合后,返回至二次侧管路供水管。根据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热媒介质热力参数需求,二次管路连接方式有四种:
(1)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如图5所示;
(2)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如图6所示;
(3)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C1、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如图7所示;
(4)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C1、水水换热器WE、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如图8所示。
机组运行时,喷射式热泵的工质流程:工质罐的液态工质分两路,其中一路经节流装置降压后进入蒸发器被热媒加热为低压蒸气,作为引射流体进入喷射器,另一路被工质泵RP加压后,进入发生器G并被热媒加热为高压蒸气后,作为工作流体再进入喷射器Ej引射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工质,两路工质在喷射器Ej混合、减速增压后,再进入第一冷凝器C1被冷凝为液态工质,最后流入储液罐RT,从而完成一个喷射式热泵循环;两个压缩式热泵的工质流程相同,其具体流程:来自第一压缩机Com1的高压工质蒸气进入第二冷凝器C2,被冷凝为液态工质,再经第一回热器RH1被冷却,进一步降温,经第二节流阀R2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E2,工质在第二蒸发器E2中被热媒加热为低压工质蒸气,然后进入回热器被加热升温,最后返回至压缩机,被压缩升压,从而完成压缩式热泵循环;来自第二压缩机Com2的高压工质蒸气进入第三冷凝器C3,被冷凝为液态工质,再经第二回热器RH2被冷却,进一步降温,经第三节流阀R3降压后进入第三蒸发器E3,工质在第三蒸发器E3中被热媒加热为低压工质蒸气,然后进入回热器被加热升温,最后返回至压缩机,被压缩升压,从而完成压缩式热泵循环。
根据工况需求,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在喷射式热泵系统设置位置有两种:
(1)在连接喷射器Ej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C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增设,如图9所示;
(2)在连接喷射器Ej引射工质流体入口与第一蒸发器E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增设,如图10所示。
根据维修和变流量调节需求,在该压气机RC的进出口可并联一管路,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Claims (10)

1.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主要由一个水水换热器(WE)、一个喷射式热泵和一个压缩式热泵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水换热器(WE)、喷射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由连接管路耦合构成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水系统管路、工质系统管路,其中水系统管路分为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
所述工质系统管路包括由喷射式热泵的工质管路和压缩式热泵的工质管路,两者分别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循环系统,二者工质互不连通;所述喷射式热泵为:发生器(G)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Ej)的工作流体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E1)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Ej)的引射流体的进口连接,喷射器(Ej)的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C1)的工质进口连接,冷凝器(C1)的工质出口与储液罐(RT)的进口连接,储液罐(RT)的出口分别与发生器(G)和第一蒸发器(E1)的工质进口连接,其中在储液罐(RT)与发生器(G)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工质泵(RP),在储液罐(RT)与蒸发器(E1)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第一节流阀(R1);所述压缩式热泵为:第二蒸发器(E2)的工质出口与回热器(RH)的低温工质进口连接,回热器(RH)的低温工质出口与压缩机(Com)的工质进口连接,压缩机(Com)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C2)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C2)的工质出口与回热器(RH)的高温工质进口连接,回热器(RH)的高温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R2)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节流阀(R2)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蒸发器(E2)的工质进口连接;
所述一次侧管路为:一次侧供水管路与发生器(G)的热媒进口连接,发生器(G)的热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热媒进口连接,水水换热器(WE)的热媒出口与第一蒸发器(E1)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E1)的热媒出口与第二蒸发器(E2)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二蒸发器(E2)的热媒出口与一次侧回水管路连接;
所述二次侧管路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进口相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在二次侧回水管路与第一冷凝器(C1)和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在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和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喷射器(Ej)引射工质流体入口与第一蒸发器(E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且在该压气机(RC)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并在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喷射器(Ej)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C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且在该压气机(RC)的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并在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二冷凝器(C2)、第一冷凝器(C1)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5.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主要由一个水水换热器(WE)、一个喷射式热泵和两个压缩式热泵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水换热器(WE)、喷射式热泵和两个压缩式热泵由连接管路耦合构成大温差换热机组;所述的连接管路分为水系统管路、工质系统管路,其中水系统管路分为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
所述工质系统管路包括由喷射式热泵和两个压缩式热泵的工质管路分别组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封闭循环系统,三者工质互不连通;所述喷射式热泵为:发生器(G)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Ej)的工作流体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E1)的工质出口与喷射器(Ej)的引射流体的进口连接,喷射器(Ej)的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C1)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冷凝器(C1)的工质出口与储液罐(RT)的进口连接,储液罐(RT)的出口分别与发生器(G)和第一蒸发器(E1)的工质进口连接,其中在储液罐(RT)与发生器(G)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工质泵(RP),在储液罐(RT)与第一蒸发器(E1)之间的工质管路上设置第一节流阀(R1);所述第一个压缩式热泵,第二蒸发器(E2)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回热器(RH1)的低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回热器(RH1)的低温工质出口与第一压缩机(Com1)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压缩机(Com1)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器(C2)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C2)的工质出口与第一回热器(RH1)的高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一回热器(RH1)的高温工质出口与第二节流阀(R2)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节流装置(R2)的工质出口与第二蒸发器(E2)的工质进口连接;所述第二个压缩式热泵,第三蒸发器(E3)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回热器(RH2)的低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回热器(RH2)的低温工质出口与第二压缩机(Com2)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压缩机(Com2)的工质出口与第三冷凝器(C3)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工质出口与第二回热器(RH2)的高温工质进口连接,第二回热器(RH2)的高温工质出口与第三节流阀(R3)的工质进口连接,第三节流阀(R3)的工质出口与第三蒸发器(E3)的工质进口连接;
所述一次侧管路为:一次侧供水管路与发生器(G)的热媒进口连接,发生器(G)的热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热媒进口连接,水水换热器(WE)的热媒出口与第一蒸发器(E1)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一蒸发器(E1)的热媒出口与第二蒸发器(E2)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二蒸发器(E2)的热媒出口与第三蒸发器(E3)的热媒进口连接,第三蒸发器(E3)的热媒出口与一次侧回水管路连接;
所述二次侧管路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相连接,在二次侧回水管路与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在二次侧供水管路与水水换热器(WE)、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置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喷射器(Ej)引射工质流体入口与第一蒸发器(E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且在该压气机(RC)的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喷射器(Ej)混合流体出口与第一冷凝器(C1)工质出口的连接管路上设置定频或变频的压气机(RC),且在该压气机(RC)的进出口之间并联一根管路,管路上安装手动或电动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C1)、第三冷凝器(C3)、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第一冷凝器(C1)、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管路的连接方式替换为:二次侧回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冷凝器(C1)、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进口相连接,第三冷凝器(C3)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进口连接,第二冷凝器(C2)的冷媒出口与水水换热器(WE)的冷媒进口连接,二次侧供水管路分别与水水换热器(WE)和第一冷凝器(C1)的冷媒出口相连接。
CN201410225084.9A 2014-05-26 2014-05-26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Active CN103982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25084.9A CN103982933B (zh) 2014-05-26 2014-05-26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25084.9A CN103982933B (zh) 2014-05-26 2014-05-26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2933A true CN103982933A (zh) 2014-08-13
CN103982933B CN103982933B (zh) 2016-04-06

Family

ID=51275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5084.9A Active CN103982933B (zh) 2014-05-26 2014-05-26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8293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8584A (zh) * 2015-05-06 2015-08-19 天津大学 太阳能喷射与太阳能光伏蒸汽喷射压缩联合热泵系统
CN107435973A (zh) * 2016-05-27 2017-12-05 哈尔滨工大金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连式大温差换热装置
CN108826728A (zh) * 2018-06-20 2018-11-1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高效co2热泵余热回收装置
CN109297076A (zh) * 2018-08-24 2019-02-01 赖中练 自驱动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19296U (zh) * 2010-09-29 2011-05-04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双级压缩式热泵型换热机组
EP2333429A2 (de) * 2009-11-26 2011-06-15 Domoteck, Ltd. Steuer- und Versorgungseinrichtung
CN201885295U (zh) * 2010-09-29 2011-06-29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压缩式热泵型换热装置
CN102434907A (zh) * 2011-10-27 2012-05-02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喷射式热泵回收一次网回水余能的二级换热站供暖系统
CN102589033A (zh) * 2012-03-01 2012-07-18 清华大学 一种双级带回热器的喷射式换热机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33429A2 (de) * 2009-11-26 2011-06-15 Domoteck, Ltd. Steuer- und Versorgungseinrichtung
CN201819296U (zh) * 2010-09-29 2011-05-04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双级压缩式热泵型换热机组
CN201885295U (zh) * 2010-09-29 2011-06-29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压缩式热泵型换热装置
CN102434907A (zh) * 2011-10-27 2012-05-02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喷射式热泵回收一次网回水余能的二级换热站供暖系统
CN102589033A (zh) * 2012-03-01 2012-07-18 清华大学 一种双级带回热器的喷射式换热机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8584A (zh) * 2015-05-06 2015-08-19 天津大学 太阳能喷射与太阳能光伏蒸汽喷射压缩联合热泵系统
CN107435973A (zh) * 2016-05-27 2017-12-05 哈尔滨工大金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连式大温差换热装置
CN107435973B (zh) * 2016-05-27 2020-12-22 哈尔滨工大金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连式大温差换热装置
CN108826728A (zh) * 2018-06-20 2018-11-1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高效co2热泵余热回收装置
CN109297076A (zh) * 2018-08-24 2019-02-01 赖中练 自驱动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2933B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9585B (zh) 适合低温气候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
CN102607091B (zh) 低温工业冷却循环水余热与区域集中供热联合方法
CN203657051U (zh) 一种直凝式空气源热泵地暖系统
CN201569208U (zh) 石油工业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01776316A (zh) 一种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江南模式系统及其操控方法
CN102032612A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及方法
CN103982933B (zh) 喷射-压缩复合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CN102226602B (zh) 一种两级引射式热泵型换热机组
CN102022770A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及方法
CN103994486B (zh) 燃气锅炉大温差高效供热系统
CN102226542A (zh) 一种引射式热泵型换热机组
CN205536060U (zh) 一种火电厂低温余热利用系统
CN204535084U (zh) 低温热泵热水机
CN201836967U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202092208U (zh) 新型引射式热泵型换热机组
CN207907342U (zh) 一种节水节能型热泵热水系统
CN203501528U (zh) 一种直接膨胀式土壤源热泵空调冷热水机组
CN203687444U (zh) 一种三用型地源吸收式热泵系统
CN101832592A (zh) 一种利用空压机余热的洗澡供暖装置
CN101865488A (zh) 大容量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电机组排汽余热利用方法
CN105222342A (zh) 强化换热式热泵系统
CN202792189U (zh) 热泵型增热换热机组
CN201836969U (zh) 利用直接空冷机组余热供热的热电联产节能装置
CN201757540U (zh) 一种多功能冷热联供热泵系统
CN200979288Y (zh) 废水余热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8

Address after: 100083 10th floor, block C, Yousheng building, 28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A YUAN TAI MENG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 zhanzhanguan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