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6881B -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6881B
CN103716881B CN201210377527.7A CN201210377527A CN103716881B CN 103716881 B CN103716881 B CN 103716881B CN 201210377527 A CN201210377527 A CN 201210377527A CN 103716881 B CN103716881 B CN 103716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wine
base station
strategy
access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75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6881A (zh
Inventor
吴建军
彭程晖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7752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1688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4079 priority patent/WO2014056317A1/zh
Priority to BR112015007725-0A priority patent/BR112015007725B1/pt
Priority to RU2015116261A priority patent/RU2615500C2/ru
Priority to EP13844617.4A priority patent/EP2897433B1/en
Publication of CN103716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881A/zh
Priority to US14/680,866 priority patent/US1027816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6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2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and access point cont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9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n access point and the access point control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9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adapted for mobile IP [M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增强型基站包括:接收器,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处理器,用于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与增强型基站实现了无线接入网在控制面和用户面上的分离。

Description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无线蜂窝网络,例如2G/3G/4G通信网络,主要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两部分。无线接入网主要由基站(eNodeB)构成,eNodeB主要负责无线资源管理,IP数据报头压缩,空口加解密等。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与eNodeB之间的接口属于空中接口。该空中接口的协议栈,可分为物理层(L1)、数据链路层(L2)和网络层(L3)三层。其中,L1层主要用于为高层业务提供传输的无线物理通道;L2层主要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简称为MAC)子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为RLC)子层、分组数据集中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为PDCP)子层三个子层;而L3层的子层中,最低层与L2层接口,记作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为RRC),而诸如移动管理(Mobile Management,简称为MM)和呼叫控制(Call Control,简称为CC)的更高层信令属于非接入段,属于核心网范畴。
从控制面(C-plane)和用户面(U-plane)的角度来讲,上述空中接口的各个层次在控制面和用户面上是混合的,没有实现分离。目前,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方案,主要针对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这就导致了这类方案主要是对无线网络中核心网层面的改进,无线接入网未纳入管理范围,没有实现无线接入网的承载和控制分离,影响了整体网络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用以实现无线接入网在控制面和用户面上的分离。
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增强型基站,包括:
接收器,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所述空口控制策略是由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的;所述开放接口是所述增强型基站和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之间的接口;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空口控制策略;
发送器,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以使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其中,所述开放接口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所述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
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增强型基站;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用于生成空口控制策略,通过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下发给所述增强型基站;其中,所述开放接口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所述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
所述增强型基站,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并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以使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增强型基站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所述空口控制策略是由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的;
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由上述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由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负责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并将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增强型基站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负责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负责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控制面功能的处理,增强型基站负责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的处理,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增强型基站配合完成控制和承载分离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增强型基站配合完成控制和承载分离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2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NoC通过C3接口触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进行无线L2和L3层对增强型基站的控制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C3接口触发NoC进行对增强型基站的IP层以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控制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2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C3接口触发NoC进行对增强型基站的IP层以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控制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3-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中各网元的用户面和控制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实现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为了将无线接入网纳入管理范围,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出了在无线接入网实现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网络架构和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思想是:从接入网基站中剥离出无线L2和L3控制面功能,由单独的功能实体实现,并通过与核心网控制面配合,实现对用户承载端到端的管理,而无线L2和L3用户面功能由单独的功能实体实现,主要负责完成空口用户面数据处理,所述空口用户面数据处理包括:数据传输,数据分段、级联、排序、重组、丢弃,数据报头的压缩和解压缩,数据安全性保护,如数据的加解密、完整性保护等等。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
其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主要用于生成空口控制策略,通过开放接口将空口控制策略下发给增强型基站20。增强型基站20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下发的空口控制策略,并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位于无线接入网内。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属于无线接入网内的控制面网元,即空口控制面网元,主要用于通过空口控制策略控制增强型基站20完成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具体包括抽离出的无线L2和L3层协议控制面的功能,无线L2和L3层协议控制面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为HARQ)重传,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为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为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UE测量报告与控制、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简称为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服务指令(Quality of Service,简称为QoS)管理等等。
增强型基站20属于无线接入网内的用户面网元,在空口层面(或者说是Radio层面)接受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控制,主要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控制下完成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具体集成了无线L2和L3层所有用户面的处理功能,一般只具备用户面功能,无线L2和L3层所有用户面的处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传输,数据分段、级联、排序、重组、丢弃,数据报头的压缩和解压缩,数据安全性保护,如数据的加解密、完整性保护等等。在本实施例中,增强型基站20可以是各种类型各种制式的无线基站,例如各种宏基站、微基站等等。在无线接入网中,增强型基站20的数量较多,也就是一个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同时控制多个增强型基站20,多个增强型基站20通过开放接口与一个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相连,并接受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控制。
其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与增强型基站20之间的接口为开放接口,还可以称之为开放无线(英文为OpenRadio)接口,但不限于OpenRadio接口该名称。Open Radio接口用于使增强型基站20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控制下实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也就是说通过该Open Radio接口将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开放给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这里所说的开放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现有技术中的空口控制功能在LTE系统中是封装在增强型基站(英文为eNodeB)中实现的,在UMTS系统中是封装在基站(英文为NodeB)和无线控制器(RNC)中实现的,本实施例中将部分或全部空口控制功能集中到独立网元,即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中来实现,相当于现有eNodeB,或者NodeB和RNC将空口控制功能开放给了本实施例中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这样可以实现相对集中的控制,也可以使控制的流程等变得简洁。Open Radio接口主要承载空口控制面策略,因为接入网内所有空口的L2和L3层控制面功能都集中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内处理,增强型基站20只负责相应的用户面功能,因此,涉及到空口控制时,需要通过Open Radio接口来承载空口控制策略,空口的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空口资源的调度(如QoS控制)、寻呼、广播等等。即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所具有的无线L2和L3层的控制面功能,都需要通过Open Radio接口下发给增强型基站20。另外,增强型基站20也可以通过该Open Radio接口主动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请求一些控制策略。即增强型基站20还用于在接收空口控制策略之前,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发送空口策略请求。这样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就会根据空口策略请求为增强型基站20生成并下发空口控制策略。
在此说明,本实施例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通过配合实现的一些基本流程,如承载建立、移动性管理等,与现有技术类似,不再一一详述。
下面给出一个例子,说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是如何配合完成控制和承载分离的整个过程的。假设新用户接入,由该用户的UE当前连接的增强型基站20触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为该用户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具体流程如图1B所示,包括:
步骤S 1、用户接入网络,增强型基站20发现了这一新用户,确定需要为该用户的UE请求无线资源。
步骤S2、由于增强型基站20只具有用户面功能,而不具有控制面资源分配功能,因此通过Open Radio接口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发送无线资源分配请求,该无线资源分配请求中携带UE的用户标志,以便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进行存储和后续识别。
步骤S3、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收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后,可以根据UE的用户标志从核心网侧获取UE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本地存储的无线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获取的UE的相关信息等信息,为该UE分配无线资源。这里的无线资源可以为某一数量的信道、时隙、甚至是传输的优先级等等。
步骤S4、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向增强型基站20发送无线资源分配应答,该无线资源分配应答包括上述资源分配结果。
步骤S5、增强型基站20接收到无线资源分配应答后,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分配的无线资源上,进行该UE的用户面数据操作,如传输数据包等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无线资源分配请求即为一种空口策略请求,上述无线资源分配结果为一种空口控制策略。
下面再给出一个例子,说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是如何配合完成控制和承载分离的整个过程的。当某一个增强型基站20覆盖范围下,接入用户过多,会造成该增强型基站20过载,对用户的QoS体验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小区边缘用户。另外,由于增强型基站20的资源不足等原因会导致小区边缘用户的QoS体验较差,体验度打破预设体验度门限,例如,用户接收到业务的时延大于预设时延门限值,或者用户接收到视频/语音业务清晰度小于预设的清晰度门限值等等。在上述情景下,可通过强迫小区边缘用户实施多基站联合处理技术,解决小区边缘用户的公平性问题。为了实现该过程,需要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的配合,具体流程如图1C所示,包括:
步骤A1、增强型基站20发现自己覆盖范围下,接入的用户过多,增强型基站覆盖下的边缘用户的业务吞吐量不满足业务吞吐量需求,和/或接入增强型基站的用户体验度打破预设体验度门限,即发现当前情况满足上述预设触发条件至少其中之一。
步骤A2、增强型基站20向UE发送相邻小区测量请求,触发UE进行相邻小区测量过程。这里的相邻小区测量主要是指获取能够反映相邻小区当前性能状态的各种参数的过程,例如包括对相邻小区的信号强度的测量、对相邻小区中UE数量的测量等等。
步骤A3、UE向增强型基站20上报相邻小区测量结果。在该实施例中仅以UE的相邻小区为第一增强型基站为例来说明,实际上UE可以有多个相邻小区。
步骤A4、增强型基站20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发送异常处理请求,该异常处理请求包括相邻小区测量结果,还包括:用户资源不足的情况等信息。
步骤A5、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收到增强型基站20发送的异常处理请求后,生成联合处理策略。具体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以结合该增强型基站20相邻小区拓扑和相邻小区测量结果,以及本地存储的回程(backhaul)等信息,做出联合处理策略。
在该步骤A5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策略,如决策将增强型基站20的该小区边缘处用户迁往临近比较空闲的小区(称为小区迁移策略),或者决策增强型基站20保持现有状态等,本实施例以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决策为增强型基站20实施多小区联合处理为例说明。在该决策过程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除了决策出为增强型基站20实施多小区联合处理之外,还要决策出联合处理相关的其他信息,如涉及到的增强型基站有哪些,采用哪种联合处理算法,增强型基站之间可以共享的信息类型等等。在本实施例中,以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选择了增强型基站20和第一增强型基站进行联合处理为例,而联合处理算法可选择现有技术的各种联合处理算法。
步骤A6、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向增强型基站20和第一增强型基站下发联合处理策略。
步骤A7、增强型基站20和第一增强型基站按照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下发的联合处理策略为UE实施联合处理。
在此说明,如果步骤A5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作出的处理策略为将边缘用户迁往临近小区,则之后的步骤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将作出的控制策略下发到增强型基站(即源增强型基站),其中包含策略的详细内容(即将边缘用户迁往相邻小区)和迁往的增强型基站(即目的增强型基站)的标识等,同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还会向即将迁往的相邻小区中的增强型基站发送类似的控制策略,通知该小区的增强型基站将有新的用户迁入,而源增强型基站和即将迁往的增强型基站收到控制策略后,开始执行边缘用户的切换过程,其过程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用户切换,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异常处理请求为一种空口策略请求,相应的,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为一种空口控制策略。
除了以上给出的无线资源分配控制和联合处理控制外,还可以采用类似的流程,实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对增强型基站20其他操作的控制,如数据加密方式的控制,调度优先级的控制,多播广播的控制等等。简而言之,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具有的控制面功能,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流程传达给增强型基站20,这种控制过程可以由增强型基站20请求而触发的,也可以由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主动下发控制策略给增强型基站20,而增强型基站20则负责依据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控制结果,进行用户面的相应操作。
由上述可见,本实施例通过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实现无线接入网中L2和L3层的控制面功能,通过增强型基站实现无线接入网中L2和L3层的用户面功能,实现了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提高了整体网络的性能。
图2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图1A所示实施例实现,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还包括:网络控制器(Network Controller,NoC)30。
NoC30用于生成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将数据转发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20。基于此,增强型基站20还用于接收NoC30发送的数据转发策略,并根据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对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对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收发处理。
NoC30位于核心网,是核心网主要的控制面网元,主要负责用户面数据转发策略的制定,具体的,NoC30可以根据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信息等信息生成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并提供给增强型基站20以使接入网内的增强型基站20根据该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路由。上述数据转发策略包括增强型基站20将用户面数据转发给谁,或者通过谁转发用户面数据,或者从谁接收用户面数据等信息。另外,NoC30除具有制定数据转发策略功能之外,还可以进行端到端承载管理,例如,NoC30可处理来自接入网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发送的各种请求,如承载建立请求等。上述用户状态信息包括用户是否发生了移动或切换,从哪个增强型基站20切到了哪里,或者用户是否发起新的会话等等;网络状态信息包括网络中某个增强型基站20的资源使用已经饱和,不能再接受新的业务等等。
其中,NoC30与增强型基站20之间的接口称为C2接口,但不限于C2接口该名称。C2接口主要承载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的控制面信令(即数据转发策略),即通过C2接口,增强型基站20接收NoC30下发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并按照该数据转发策略路由数据,这里的数据主要指IP层及IP层以上的数据。可选的,NoC30可以通过开放流(OpenFlow,简称为OF)协议对增强型基站20进行控制管理,则从C2接口的角度来看,NoC30与增强型基站20之间的关系类似于OF控制器(OFcontroller)和OF交换机(OFSwitch),则可理解为C2接口承载在OF协议之上。下面对OF协议进行详细说明。
OF是一种交换技术,OF网络架构主要包括:OF交换机和OF控制器。OF交换机是整个OF网络的核心部件,主要管理数据层的转发。每个OF交换机都有一张流表(英文为flowtable),进行包查找和转发。OF交换机可以通过OF协议经一个安全通道连接到外部控制器,对流表进行查询和管理。OF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包后,首先在本地的流表上查找转发目标端口,如果没有匹配,则把数据包转发给OF控制器,由控制层决定转发端口。OF控制器实现了控制层的功能,OF控制器通过OF协议这个标准接口对OF交换机中的流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网络进行集中控制。
OF的流表由很多个流表项组成,每个流表项就是一个转发规则。进入OF交换机的数据包通过查询流表来获得转发的目的端口。OF的流表中每一个流表项(entry)支持3个部分:规则、操作和状态。规则用来定义流(英文为flow),OF协议中的flow定义十分宽泛,支持10个域,除了传统的7元组之外增加了交换端口、以太网类型、Vlan ID,头域是个十元组,是流表项的标识。操作就是转发、丢弃等行为,操作标明了与该流表项匹配的数据包应该执行的操作。状态部分则是主要用来做流量的统计数据。
基于上述,OF协议关键的特性就是支持远端的控制,试想,如果要改变流表项就必须跑到OF交换机前重新编程写入,这会很麻烦,且效率会很低,而通过远程控制可以提高便利性和效率,因此,远程控制成为OF的一大特性。有了OF协议,可以在正常运行的网络中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规则,让符合规则的流量按照需求走任意的路径,就仿佛将一张物理网络切成了若干不同的虚拟网络一样,同时运行而又各不干扰。从这个意义上说,OF协议将传统的物理固定的硬件互联网改造成为了动态可变的软件定义互联网。而一个软件定义的可控的互联网,除了更加灵活以外,毫无疑问,通过恰当的控制算法,将大大提高网络自身的健壮性、运行效率以及安全性。
基于OF协议所具有的优势,本实施例中NoC30可采用OF协议对增强型基站20进行管理,同样具有灵活、方便、运行效率高等优势。当然,如果未来出现类似于OF的协议或超越OF的协议,NoC30也可采用该协议对增强型基站20进行管理。可选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也可以采用类似OF协议的流表形式的控制,对增强型基站20进行管理,其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分别相当于OF网络中的OF控制器和OF交换机。
在实际部署时,NoC30和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分别单独部署,也可以合并起来部署,当单独部署时,为了在NoC30上实现端到端承载管理,需要通过C3接口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进行交互。其中,将NoC30和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之间的接口称为C3接口,但不限于C3接口该名称。C3接口主要用于承载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上报给NoC30的空口的控制信息,以及NoC30下发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端到端的控制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NoC30中还存储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识信息,NoC30可根据这些信息的变化,主动向接入网触发一些控制,影响接入网内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对增强型基站20的空口控制,以间接实现对空口的控制。具体的,NoC30还用于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发送用户信息,以使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根据用户信息生成空口控制策略。相应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具体用于接收NoC30发送的用户信息,根据用户信息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其中,用户信息包括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识信息等等。所述用户状态信息包括用户当前是激活(英文为active)还是空闲(英文为idle)状态,用户业务信息包括用户签约信息、用户QoS信息等等。举例说明,例如NoC30发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用户业务信息中指示,用户发起或接收了一项新的业务,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做出决策,为用户的这项新业务分配无线资源,指示由哪个或哪几个增强型基站20来转发这个新业务相关的数据包(即空口控制策略)。又例如,NoC30发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用户状态信息中指示,当前空闲(英文为idle)状态下的用户在某个或某些个增强型基站20的覆盖范围下,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就可以做出决策,由哪个增强型基站20来发起寻呼操作(即空口控制策略)。
下面给出一个例子,说明NoC30如何通过C3接口触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进行无线L2和L3层对增强型基站20的控制。在该例子中,NoC30中存储了用户业务相关的一些信息,如QoS信息,NoC30将QoS信息下发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后,出于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或者满足用户QoS需求的目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重新调整资源分配方案,调整单个/多个增强型基站20占有的资源,将资源分配结果反馈给单个/多个增强型基站20,增强型基站20按照接收到的资源分配结果,在重新分配到的资源上传输数据。具体流程如图2B所示,包括:
步骤D1、UE在入网时,与NoC30协商QoS策略,NoC30中存储了UE的QoS信息,或者,NoC30从UE或者应用服务器处得到UE的QoS信息。
步骤D2、NoC30将UE的QoS信息通过C3接口下发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
步骤D3、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接收到NoC30下发的QoS信息后,出于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或者满足用户QoS需求的目的,重新调整L2层资源分配方案,调整单个或多个增强型基站20占有的资源。这里的资源可以是信道、时隙、调度优先级等等。这里之所以可以调整单个或多个增强型基站20,是因为一个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以控制多个增强型基站20,为了满足需求,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能会同时调整一个以上增强型基站20的资源分配方案。图2B中以省略号表示多个增强型基站20。
步骤D4、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将资源分配结果发送给单个或多个增强型基站20。
步骤D5、单个或多个增强型基站20接收到资源分配结果后,在重新分配到的资源上传输数据。
除了上面给出的NoC30根据QoS信息触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重新进行资源分配的流程外,NoC30还可以通过下发其他信息,例如用户的业务信息、网络拓扑信息等,触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在空口对增强型基站20其他操作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流程与上述流程类似,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还用于向NoC30发送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以使NoC30根据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生成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可选的,NoC30除了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上报的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数据信息之外,还可以在本地预先存储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网络状态信息包括网络拓扑信息、用户UE的信息等等。
下面给出一个例子,说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如何通过C3接口触发NoC30进行对增强型基站20的IP层以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控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获知接入网内网络拓扑信息的变化,将该网络拓扑信息的变化上报到NoC30,则NoC30相应的调整用户面转发策略,将调整后的用户面转发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20,增强型基站20按照新的用户面转发策略进行IP层以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具体流程如图2C所示,包括:
步骤E1、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感知到网络拓扑信息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自己感知到的,也可以是其他网元(例如增强型基站20)告知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
步骤E2、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将网络拓扑信息的变化通过C3接口告知NoC30。
步骤E3、NoC30收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发送的网络拓扑的变化信息后,按照新的网络拓扑信息,重新制定出用户面转发策略。这里的用户面转发策略主要是针对IP层以IP层以上各层的的用户面数据的,策略中包含有由哪些增强型基站20来转发哪些数据等信息。
步骤E4、NoC30将新的用户面转发策略通过C2接口发送给相应的增强型基站20。
步骤E5、增强型基站20接收到新的用户面转发策略之后,按照新的用户面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
除了上面给出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根据网络拓扑信息的变化触发NoC30重新制定并下发用户面转发策略的流程之外,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还可以根据其他信息,例如用户移动性信息等等触发NoC30重新制定并下发用户面转发策略,具体实现流程如图2D所示。
步骤F1、增强型基站感知到用户发生了移动,由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了本增强型基站(即目的增强型基站),本增强型基站、源增强型基站以及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之间进行用户移动切换过程,其切换过程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步骤F2、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向NoC发送切换信息,该切换信息包括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本增强型基站的标识,这里的标识例如可以是IP地址等,以便NoC识别。
步骤F3、NoC收到切换信息后,根据UE移动后的位置,重新为本增强型基站制定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使用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面转发策略。例如,数据面转发策略包含有由哪些增强型基站来转发哪些用户面数据等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数据面转发策略主要包括指示由本增强型基站进行该UE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源增强型基站停止转发该UE的用户面数据的信息。
步骤F4、NoC将上述数据面转发策略通过C2接口下发到相应的增强型基站(即源增强型基站和目的增强型基站中的至少一个,如果只下发到其中一个基站,则后续可能伴随接收到转发策略的基站将该转发策略转发给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步骤F5、本增强型基站和/或源增强型基站按照上述数据面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
由上述可见,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还用于向网络控制器发送切换信息;所述切换信息是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发现UE从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该切换到的增强型基站后发送的,所述切换信息包括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切换到的增强型基站的标识。相应的,网络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接收到上述切换信息后生成数据转发策略。
在此说明,上述NoC30通过C3接口触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进行无线L2和L3层对增强型基站20的控制的流程,与上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通过C3接口触发NoC30进行对增强型基站20的IP层以IP层以上各层的用户面数据的转发控制的流程,可同时进行,这样就完整的构成了本实施例中NoC30、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和增强型基站20三者及他们之间的接口配合实现的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架构的功能。
由上述可见,本实施例通过三个功能实体和它们之间接口的配合,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控制面分为核心网(IP层及以上IP层以上各层)和空口(无线L2和L3层)两个层面,核心网层面的主要控制网元NoC30用于制定和下发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空口的主要控制网元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主要制定和下发空口(即无线L2和L3层)的空口控制策略,两个层面的控制网元在实际部署中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开部署,分开部署时,两个网元之间的接口承载的控制信令,可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控制;用户面的主要网元增强型基站在空口接受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而在IP层以及IP层以上各层接受NoC的控制管理,完成空口用户面数据以及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中各网元的用户面协议栈如图3所示。增强型基站20的用户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面向UE的和面向应用服务器(APP Server)的。增强型基站20面向UE的用户面协议栈从下往上依次为:PHY、MAC、RLC和PDCP层;面向应用服务器的用户面协议栈从下往上依次为:L1、L2和IP1层。UE的用户面协议栈从下往上依次为:PHY、MAC、RLC、PDCP、IP1、TCP/UDP和APP层。应用服务器的用户面协议栈从下往上依次为:L1、L2、IP1TCP/UDP和APP层。如图3协议栈所示,增强型基站20可以在NoC30的控制下接收来自于应用服务器的用户面数据,同时,增强型基站20还可以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的控制下接收来自于UE的用户面数据。本实施例中各网元的控制面协议栈如图4所示,具体不再一一详述。增强型基站20与NoC30之间的控制面协议栈如图5所示,也不再一一详述。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IP1、L2和L1分别表示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为ISO)7层协议栈中的IP层(还可称为网络层,英文为Network layer),二层(还可称为数据链路层,英文为Data link layer)和一层(还可称为物理层,英文为Physical layer),而不是前文中所述的无线侧的L1和L2层;图4中的OR表示Open Radio接口层,C3表示C3接口层;图5中的C2表示C2接口层。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空口信息处理系统中至少存在两个增强型基站20。则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还用于对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20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这里的物理层功能也就是无线侧L1层的功能,例如编译码、调制解调、多天线映射以及其他典型物理层功能等。本发明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增强型基站20的L1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的过程,称为联合处理(Joint Processing,简称为JP)。由于联合计算要求资源非常高,将联合处理功能部署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中,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增强型基站20中,通过这种集中部署方式可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并且还可以减少增强型基站20之间的相互传输。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可以采用现有算法对各增强型基站20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具体过程不再详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还包括:联合处理设备40。该联合处理设备40与各增强型基站20连接,用于对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20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联合处理设备40也可以采用现有算法对各增强型基站20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具体过程不再详述。在此说明,联合处理设备40独立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
由上述可见,对各增强型基站20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的功能实体可以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位于同一物理网元中,即可以由无线接入网控制器10执行,也可以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位于不同的物理网元中。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还包括:域路由器(Domain Router,DR)50。DR50用于接收NoC30发送的数据转发策略,根据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这里对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同样包括但不限于:对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收发处理。可选的,DR50还用于为UE分配IP地址,向UE发送所分配的IP地址,以及将所分配的IP地址上报给NoC30。可选的,DR50还可以将UE的标识等信息上报给NoC30。NoC30接收DR50上报的所分配的IP地址、UE的标识等信息,有利于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数据转发策略的制定。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DR50具有IP层以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处理功能,与互联网(英文为internet)存在接口,位于域边缘位置,可以位于核心网也可以位于接入网内(图7中示意了位于核心网的情况),负责根据NoC30下发的数据转发策略进行数据的收发,另外还可以参与承载建立、切换等处理流程。除此之外,DR50还可负责IP地址的管理、维护、分配和下发等。不同的接入制式可连接到不同的DR50,各个DR50之间互联,实现互通。较优选的,DR50部署在与位置无关的网络层次上。
NoC30与DR50通过C1接口连接,将NoC30和DR50之间的接口称为C1接口。C1接口可用于传输NoC30对DR50下发的各种控制策略,所谓NoC30对DR50的控制主要包括通过下发数据转发策略控制DR50的路由转发,还包括UE切换等控制。可选的,NoC30可以采用OF协议对DR50进行控制,则从C1接口来看,NoC30和DR50之间的关系类似于OF协议中的OF控制器和OF交换机,C1接口具体可借鉴OF协议中的接口来实现,但不限于此。
可选的,DR50还可以与增强型基站20连接,用于彼此间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转发,通过两者的配合,实现了整个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DR50和增强型基站20之间的接口,是基于IP的接口,传输的主要是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
在此说明,在图7所示系统中,联合处理设备40为一可选网元。
由以上功能实体和接口构成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从而将接入网纳入了管理范围,提高了整体网络的性能。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包括:处理器81和发送器82。
其中,处理器81,用于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发送器82,与处理器81连接,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处理器81生成的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以使增强型基站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其中,上述开放接口是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用于使增强型基站在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将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增强型基站通过该开放接口将原来由该增强型基站实现的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开放给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
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体可以是无线接入网中的控制面网元,关于其具体介绍可参见上述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还包括:接收器83。接收器83,用于接收核心网内的NoC发送的用户信息,并将用户信息提供给处理器81。处理器81还与接收器83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器83接收到的用户信息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其中,用户信息包括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识信息等。用户状态信息包括用户是否发生了移动或切换,从哪个增强型基站20切到了哪里,用户业务信息包括用户是否发起新的会话、用户的QoS信息等等。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发送器82还用于向核心网内的NoC发送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以使NoC根据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制定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该数据转发策略用于使增强型基站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发送器82还用于向核心网内的NoC发送切换信息,以使NoC重新为上述增强型基站制定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使用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并将所述重新制定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下发到切换前的源增强型基站和切换后的上述增强型基站中的至少一个,如果只下发到其中一个基站,则后续可能伴随接收到转发策略的基站将该转发策略转发给另一个基站的过程。所述切换信息是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发现UE从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上述增强型基站后发送的,所述切换信息中包含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上述增强型基站的标识。
本实施例中的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HARQ重传、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UE测量报告与控制、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QoS管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网络中至少存在两个增强型基站。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发送器82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空口控制策略发送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相应的,本实施例的处理器81还用于对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优化处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接收器83还用于在处理器81生成空口控制策略之前,接收增强型基站发送的用于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的空口策略请求,将空口策略请求发送给处理器81,使处理器81根据空口策略请求为增强型基站生成空口控制策略。
举例说明,空口策略请求为异常处理请求,相应的,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则接收器83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增强型基站发送的异常处理请求,所述异常处理请求包括UE上报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处理器81具体用于进行处理和决策,根据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生成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并提供给发送器82。发送器82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
举例说明,空口控制为无线资源分配,相应的,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则接收器83还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增强型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分配请求并提供给处理器81。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是增强型基站在新用户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时发送的。处理器81用于根据接收器83接收到的无线资源分配请求进行资源分配,生成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并提供给发送器82。发送器82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发送给增强型基站。可选的,发送器82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无线资源分配应答消息发送给增强型基站。该无线资源分配应答消息携带有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与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称为OpenRadio接口,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与NoC之间的接口称为C2接口。关于上述接口的描述可参见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与增强型基站相互配合,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空口的控制面功能,而增强型基站实现了用户面的功能,使得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从而将接入网纳入了管理范围,提高了整体网络的性能。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包括:接收器91和处理器92。
其中,接收器91,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处理器92,与接收器91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器91接收到的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上述开放接口是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和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之间的接口,用于使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通过其与无线接入网控制之间的开放接口,将原来由增强型基站实现的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开放给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
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具体可以是无线接入网中的用户面网元,关于其具体介绍可参见上述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接收器91还用于接收核心网内的NoC发送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相应的,处理器92还用于根据接收器91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本实施例中的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HARQ重传、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UE测量报告与控制、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QoS管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还包括:发送器93。发送器93,用于通过上述开放接口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空口策略请求,以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请求上述空口控制策略,使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该请求为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生成并下发空口控制策略。
举例说明,空口控制为无线资源分配,则发送器93具体用于在新用户接入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时,通过开放接口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收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为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生成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并返回无线资源分配应答消息。上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包括所述新用户的用户标志。相应的,接收器91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可选的,接收器91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无线资源分配应答消息。该无线资源分配应答消息携带有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又例如,空口策略请求为异常处理请求,相应的,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则发送器93还用于在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向UE发送相邻小区测量请求,以触发UE进行相邻小区测量过程。所述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条件或其组合:接入本实施例增强型基站的用户数量大于预设数量门限;本实施例增强型基站覆盖下的边缘用户的吞吐量不满足吞吐量需求;接入本实施例增强型基站的用户体验度打破预设体验度门限。接收器91还用于接收UE发送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发送器93具体用于在接收器91接收到UE发送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后,通过开放接口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异常处理请求,该异常处理请求包含上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以使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该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确定空口控制策略。接收器91具体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所述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是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上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确定的。
在本实施例中,将增强型基站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之间的接口称为Open Radio接口,将增强型基站与NoC之间的接口称为C3接口。关于上述接口的描述可参见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与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相互配合,实现了用户面的功能,而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空口的控制面功能,使得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从而将接入网纳入了管理范围,提高了整体网络的性能。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1001、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
步骤1002、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开放接口将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以使增强型基站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开放接口是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用于使增强型基站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增强型基站通过其与无线接入网控制之间的开放接口,将原来由增强型基站实现的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开放给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的过程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接收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志信息;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所述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空口控制策略。所述用户业务信息包括用户QoS信息。
上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HARQ重传、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UE测量报告与控制、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QoS管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空口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向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以使网络控制器根据所述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制定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所述数据转发策略用于使增强型基站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空口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向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切换信息,以使网络控制器重新为该增强型基站制定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使用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并将所述重新制定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下发到切换前的源增强型基站和切换后的目的增强型基站(即上述增强型基站)中的至少一个,如果只下发到其中一个基站,则后续可能伴随接收到转发策略的基站将该转发策略转发给另一个基站的过程。所述切换信息是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发现UE从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该增强型基站后发送的,所述切换信息包括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上述增强型基站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增强型基站为至少两个,则上述空口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对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优化处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之前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增强型基站发送的用于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的空口策略请求。然后,根据该空口策略请求生成空口控制策略。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包含UE上报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的异常处理请求,相应的,上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或者,上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相应的,上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负责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并将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增强型基站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负责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101、增强型基站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
所述开放接口是增强型基站和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之间的接口,用于使增强型基站在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的增强型基站通过其与无线接入网控制之间的开放接口,将原来由增强型基站实现的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开放给了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空口控制策略是由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的。
步骤1102、增强型基站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
步骤1103、增强型基站接收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
步骤1104、增强型基站根据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上述步骤1101、1102描述的流程与上述步骤1103、1104描述的流程之间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独立执行,也可以同时执行。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在步骤1101之前包括:增强型基站向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空口策略请求,以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在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包含UE上报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的异常处理请求,相应的,上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或者,上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相应的,上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上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HARQ重传、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UE测量报告与控制、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QoS管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强型基站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负责生成并下发的空口控制策略,根据空口控制策略负责进行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实现了无线接入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分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0)

1.一种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器,用于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所述空口控制策略是由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的;所述开放接口是所述增强型基站和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之间的接口;其中,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控制面的控制;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所述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的网际协议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器,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空口策略请求,以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异常处理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在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向用户设备UE发送相邻小区测量请求,以触发所述UE进行相邻小区测量过程;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UE发送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
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在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所述异常处理请求,所述异常处理请求包括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所述接收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所述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条件或其组合:
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的用户数量大于预设数量门限;
所述增强型基站覆盖下的边缘用户的吞吐量不满足吞吐量需求;
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的用户体验度打破预设体验度门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在新用户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时,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包括所述新用户的用户标志;
所述接收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所述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无线链路控制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用户设备UE测量报告与控制、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增强型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接口用于使所述增强型基站在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所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
9.一种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其中,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控制面的控制;
发送器,用于通过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以使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所述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其中,所述开放接口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所述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志信息;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状态信息为用户服务质量QoS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以使所述网络控制器根据所述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制定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所述数据转发策略用于使所述增强型基站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切换信息,以使所述网络控制器重新制定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并将所述重新制定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下发到切换前的源增强型基站和切换后的目的增强型基站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切换信息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发现用户设备UE从所述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所述增强型基站后发送的,所述切换信息包含所述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所述增强型基站的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发送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优化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增强型基站发送的用于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的空口策略请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异常处理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
所述接收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增强型基站发送的所述异常处理请求,所述异常处理请求包括用户设备UE上报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生成所述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
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将所述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发送给所述增强型基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所述接收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增强型基站发送的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是所述增强型基站在新用户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时发送的;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生成所述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将所述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发送给所述增强型基站。
18.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无线链路控制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用户设备UE测量报告与控制、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接口用于使所述增强型基站在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所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
20.一种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增强型基站;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用于生成空口控制策略,通过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下发给所述增强型基站;其中,所述开放接口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和所述增强型基站之间的接口;其中,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控制面的控制;
所述增强型基站,用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并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所述L2和L3层协议的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网络控制器,用于生成网际协议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将所述数据转发策略发送给所述增强型基站;
所述增强型基站还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控制器还用于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用户信息,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所述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空口控制策略,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识信息;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用户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生成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状态信息为用户服务质量QoS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还用于向所述网络控制器发送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以使所述网络控制器根据所述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生成所述数据转发策略。
25.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还用于向所述网络控制器发送切换信息;所述切换信息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发现用户设备UE从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所述增强型基站后发送的,所述切换信息包括所述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所述增强型基站的标识;
所述网络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切换信息后生成所述数据转发策略。
26.根据权利要求20-24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型基站为至少两个。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还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联合处理设备,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处理。
29.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域路由器,用于接收所述网络控制器发送的所述数据转发策略,根据所述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域路由器还用于为用户设备UE分配IP地址,并向所述UE发送所分配的IP地址,以及将所分配的IP地址上报给所述网络控制器。
31.根据权利要求20-24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型基站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之前,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空口策略请求,以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异常处理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
所述增强型基站具体用于在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向用户设备UE发送相邻小区测量请求,以触发所述UE进行相邻小区测量过程,并接收所述UE发送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然后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所述异常处理请求,所述异常处理请求包括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以使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生成所述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并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将所述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发送给所述增强型基站。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条件或其组合:
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的用户数量大于预设数量门限;
所述增强型基站覆盖下的边缘用户的吞吐量不满足吞吐量需求;
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的用户体验度打破预设体验度门限。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所述增强型基站具体用于在新用户接入所述增强型基站时,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包括所述新用户的用户标志;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无线资源分配请求生成所述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并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将所述无线资源分配结果发送给所述增强型基站。
3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无线链路控制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用户设备UE测量报告与控制、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36.根据权利要求20-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口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接口用于使所述增强型基站在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所述无线接入网的空口侧用户面功能。
37.一种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其中,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控制面的控制;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开放接口将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发送给增强型基站,以使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所述L2和L3层协议的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包括: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接收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业务信息、用户状态信息和/或用户标志信息;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根据所述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状态信息为用户服务质量QoS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向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以使所述网络控制器根据所述网络状态信息和/或用户状态信息制定网际协议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所述数据转发策略用于使所述增强型基站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41.根据权利要求37-40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向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切换信息,以使所述网络控制器重新制定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并将所述重新制定的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下发到切换前的源增强型基站和切换后的目的增强型基站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切换信息是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在发现用户设备UE从所述源增强型基站切换到所述增强型基站后发送的,所述切换信息包括所述源增强型基站的标识和所述增强型基站的标识。
42.根据权利要求37-40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型基站为至少两个;
所述空口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对所述至少两个增强型基站的物理层功能进行联合优化处理。
43.根据权利要求37-40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空口控制策略之前包括:
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通过所述开放接口接收所述增强型基站发送的用于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的空口策略请求。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包括用户设备UE上报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的异常处理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或者
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45.根据权利要求37-40任一项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无线链路控制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用户设备UE测量报告与控制、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46.一种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增强型基站通过开放接口接收具有无线接入网的空口控制功能的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所述空口控制策略是由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生成的;其中,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无线L2和L3层协议的控制面的控制;
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空口控制策略进行所述L2和L3层协议的空口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增强型基站接收核心网内的网络控制器发送的网际协议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的数据转发策略;
所述增强型基站根据所述数据转发策略进行IP层及IP层以上各层用户面数据的处理。
48.根据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型基站通过开放接口接收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的空口控制策略之前包括:
所述增强型基站通过所述开放接口向所述无线接入网控制器发送空口策略请求,以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包括用户设备UE上报的相邻小区测量结果的异常处理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联合处理策略或小区迁移策略;或者
所述空口策略请求为无线资源分配请求,所述空口控制策略为无线资源分配结果。
50.根据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空口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控制策略对应的空口控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无线资源分配、上下行调度、调度优先级选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无线链路控制RLC连接控制和管理、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控制平面协议的加密和解密、广播、寻呼、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管理、移动性管理、密钥管理、用户设备UE测量报告与控制、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控制、NAS消息直传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CN201210377527.7A 2012-10-08 2012-10-08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37168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77527.7A CN103716881B (zh) 2012-10-08 2012-10-08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PCT/CN2013/074079 WO2014056317A1 (zh) 2012-10-08 2013-04-11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BR112015007725-0A BR112015007725B1 (pt) 2012-10-08 2013-04-11 Estação base melhorada, e sistema e método para processamento de informação sobre interface aérea
RU2015116261A RU2615500C2 (ru) 2012-10-08 2013-04-11 Система,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радиоинтерфейса
EP13844617.4A EP2897433B1 (en) 2012-10-08 2013-04-11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air interface
US14/680,866 US10278165B2 (en) 2012-10-08 2015-04-07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air interface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77527.7A CN103716881B (zh) 2012-10-08 2012-10-08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6881A CN103716881A (zh) 2014-04-09
CN103716881B true CN103716881B (zh) 2018-08-14

Family

ID=50409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7527.7A Active CN103716881B (zh) 2012-10-08 2012-10-08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8165B2 (zh)
EP (1) EP2897433B1 (zh)
CN (1) CN103716881B (zh)
BR (1) BR112015007725B1 (zh)
RU (1) RU2615500C2 (zh)
WO (1) WO20140563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40170B1 (es) * 2012-07-27 2015-03-11 Telefonica Sa Metodo para implementar un mecanismo de equilibrado de carga de celula en redes inalambricas
SG11201603443TA (en) * 2013-10-30 2016-05-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priority services congestion
CN104023355B (zh) * 2014-05-15 2017-07-21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集中控制和内容分发的无线通信网络系统
US9844070B2 (en) * 2014-09-10 2017-12-1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coupling long term evolution media access control scheduling from subframe rate procedures
US9729396B2 (en) 2014-11-04 2017-08-08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dynamic radio access network orchestration
CN105813098B (zh) * 2014-12-30 2019-06-0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接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5813091B (zh) * 2014-12-30 2019-07-2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收发方法和系统、虚拟宏基站控制装置、微基站
CN106162743A (zh) * 2015-04-08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162578B (zh) 2015-04-24 2020-03-17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转发控制方法、移动终端信息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CN106162519B (zh) 2015-04-24 2020-02-04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信息发送方法及发送装置
US10791048B2 (en) * 2015-05-13 2020-09-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and disseminating local policy decisions in a software programmable radio network
US10244422B2 (en) 2015-07-16 2019-03-26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manage network utilization according to wireless backhaul and radio access network conditions
CN108141846A (zh) * 2015-08-07 2018-06-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多个装置的无线电传输控制的冲突指示
US9979604B2 (en) * 2015-08-12 2018-05-2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Network management for content broadcast
US10015640B2 (en) 2015-08-12 2018-07-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Network device selection for broadcast content
CN106535330B (zh) * 2015-09-11 2020-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10057015B1 (en) * 2015-10-02 2018-08-21 Sprint Spectrum L.P. Hybrid ARQ re-transmission over peer-to-peer air interface upon error in transmission over client-server air interface
EP3340532B1 (en) * 2015-10-22 2020-09-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service
WO2017088189A1 (zh) * 2015-11-27 2017-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数据处理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SG10201600276YA (en) * 2016-01-14 2017-08-30 Huawei Int Pte Ltd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global assistant signals in a network-on-chip
US10420134B2 (en) 2016-02-02 2019-09-17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subframe scheduling in a split medium access control radio access network environment
CN107277865B (zh) * 2016-04-07 2019-11-1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控制面融合时的用户切换方法及系统、网元
CN106102106B (zh) * 2016-06-20 2020-03-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终端接入的方法、装置及网络架构
US10080215B2 (en) * 2016-08-05 2018-09-18 Nokia Technologies Oy Transportation of user plane data across a split fronthaul interface
US10231254B2 (en) * 2016-08-05 2019-03-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5G cloud RAN method for symbol by symbol bit streaming
CN107846270B (zh) * 2016-09-20 2021-05-2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传输策略配置方法及装置、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012338A (zh) * 2016-11-02 2018-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应用及基站
CN108366397B (zh) * 2017-01-26 2024-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映射方法及装置和无线设备
WO2018195803A1 (zh) * 2017-04-26 2018-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7135487B (zh) * 2017-05-03 2019-08-09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sdn的mbms网络架构及网络优化方法
US11277814B2 (en) * 2017-06-20 2022-03-15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aging a remote unit with a direct mobile connection
AU2017432625B2 (en) 2017-09-22 2023-08-10 Viasat, Inc. Flexible intra-satellite signal pathways
CN109699013B (zh) * 2017-10-24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WO2019127068A1 (en) * 2017-12-27 2019-07-04 Intel Corporation User plane apparatus for edge computing
CN112020873B (zh) * 2018-05-03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包流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0862804B2 (en) * 2018-10-09 2020-12-08 Colotokens Inc. Redirecting data packets between overlay network and underlay network
US11470479B2 (en) 2020-02-11 2022-10-11 Altiostar Networks, Inc.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13382422B (zh) * 2020-03-09 2023-03-2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基站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4181622A1 (en) * 2020-07-07 2023-05-17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US11785427B2 (en) * 2021-10-20 2023-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plane-based communication of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service key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9578A (zh) * 2004-06-15 2007-05-2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平滑硬切换方法及适用于该方法的移动台和基站
CN101262277A (zh) * 2007-03-06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数据同步调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14987B1 (en) * 1999-11-05 2004-03-3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rchitecture for an IP centric distributed network
FI20000138A (fi) * 2000-01-24 2001-07-25 Nokia Networks Oy Palvelun laadun varaaminen langattomasa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SE0101846D0 (sv) * 2001-05-22 2001-05-2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US20030208601A1 (en) * 2001-10-25 2003-11-06 Campbell Edward P.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ssion control in a mobile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
AU2002219217A1 (en) * 2001-12-21 2003-07-09 Nokia Corporation Traffic control in an ip based network
US6985459B2 (en) * 2002-08-21 2006-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arly transmission and playout of packe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0947741B1 (ko) * 2003-05-09 2010-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rrc연결설정 방법
US7983716B2 (en) * 2003-09-30 2011-07-1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entralized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DE602004030956D1 (de) * 2004-06-15 2011-02-17 Panasonic Corp Prioritätsbehandlung für Datenübertragungen
WO2006005227A1 (fr) * 2004-07-13 2006-01-19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Systeme de reseau d'acces radio dans un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mobile
CA2598473C (en) * 2005-02-18 2015-01-27 Lg Electronics Inc. Supporting handover of multi-mode mobile terminal betwee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7583635B2 (en) * 2005-02-18 2009-09-01 Lg Electronics Inc. Establishing network address of mobile termina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137327B1 (ko) * 2005-05-06 2012-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채널 스케쥴링을 위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상향링크 채널 스케쥴링 방법
WO2007052972A1 (en) * 2005-11-04 2007-05-10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channel hopping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systems
EP1793520B1 (en) * 2005-11-30 2012-02-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nfigurable acknowledgement mode for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KR101268200B1 (ko) * 2006-01-05 2013-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 할당방법
US8121126B1 (en) * 2006-09-08 2012-02-21 Juniper Networks, Inc. Layer two (L2) network access node having data plane MPLS
WO2008096959A1 (en) * 2007-02-06 2008-08-14 Lg Electronics Inc. Use of dedicated rach signatures
US8515473B2 (en) * 2007-03-08 2013-08-20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Cognitive radio methodology, physical layer policies and machine learning
EP2760238B1 (en) * 2007-04-30 2016-07-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 home (e)node-b with new functionality
US7899451B2 (en) * 2007-07-20 2011-03-01 Jianhong Hu OWA converged network access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US7743121B2 (en) * 2007-08-15 2010-06-2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up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in P2P wireless networks
GB2452698B (en) * 2007-08-20 2010-02-24 Ipwireles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91824B1 (ko) * 2007-09-18 2016-02-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폴링 과정 수행 방법
WO2009116497A1 (ja) * 2008-03-19 2009-09-24 株式会社 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20090268635A1 (en) * 2008-04-29 2009-10-29 Gallagher Michael 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E-UTRAN Cells at Call Establishment
US8583781B2 (en) * 2009-01-28 2013-11-12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Simplified service network architecture
US8488634B2 (en) * 2008-07-07 2013-07-16 Apple Inc. Use of first and second preamb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ignals
US8554200B2 (en) * 2008-09-12 2013-10-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for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094943B2 (en) * 2008-09-19 2015-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and mobile device initiated quality of service
US8279817B2 (en) * 2008-11-03 2012-10-02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ag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offse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792876B1 (en) * 2008-12-12 2014-07-29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sioning flows in a WiMAX network environment
EP3229507B1 (en) * 2009-03-13 2023-05-3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Local breakout with optimized interface
US8498208B2 (en) * 2009-07-20 2013-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urning on flows in network initiated QoS
EP2296408A1 (en) * 2009-09-14 2011-03-16 Alcatel Lucent A method for scheduling transmissions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s, a base station and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refor
WO2011038359A2 (en) * 2009-09-26 2011-03-31 Cisco Technology, Inc. Providing services at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edge
CN102986288B (zh) * 2009-12-04 2016-12-07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混合网络中的汇聚网关的扩展本地ip接入
US8638815B2 (en) * 2010-01-08 2014-01-2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for up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US8868029B2 (en) * 2010-01-29 2014-10-21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mobile resource usage
CN102164375A (zh) * 2010-02-22 2011-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收集终端测量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US9001784B2 (en) * 2010-09-09 2015-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over of multimode user equipment between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for reduced call setup time
US8787303B2 (en) * 2010-10-05 2014-07-22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ffic offloading at a router
KR101539155B1 (ko) * 2010-10-27 2015-07-23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진보형 애플리케이션 인터페이스의 조정가능한 정책 제어형 패킷 검사 시스템 및 방법
EP2643952B1 (en) * 2010-11-22 2023-05-31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ler,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forwarding path of packet flow
US9565117B2 (en) * 2010-12-22 2017-02-07 Cisco Technology, Inc. Adaptive intelligent rout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20230293A1 (en) * 2011-03-08 2012-09-13 Edward Grinshpun Method of performing an inter-technology handoff in a loosely coupled architecture
US9820335B2 (en) * 2011-04-01 2017-11-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a common PDP context
WO2012154325A1 (en) * 2011-04-01 2012-11-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nnectivity to a network
TW201246879A (en) * 2011-04-13 2012-11-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nd/or enforcing policies for managing internet protocol (''IP'') traffic among multiple accesses of a network
US8873398B2 (en) * 2011-05-23 2014-10-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mplementing EPC in a cloud computer with openflow data plane
EP2538719B1 (en) * 2011-06-24 2020-03-11 Vodafone IP Licensing limit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2732672B1 (en) * 2011-07-12 2017-11-2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rat access mode operation
US8762501B2 (en) * 2011-08-29 2014-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mplementing a 3G packet core in a cloud computer with openflow data and control planes
US20130137469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related message
US20130208605A1 (en) * 2012-01-04 2013-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e-based handover during network coverage holes
US9119074B2 (en) * 2012-06-05 2015-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downlink resource partitions in access point design
US9084176B2 (en) * 2012-06-29 2015-07-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 admission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9578A (zh) * 2004-06-15 2007-05-2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平滑硬切换方法及适用于该方法的移动台和基站
CN101262277A (zh) * 2007-03-06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数据同步调度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rchetecture mobility and Services Second Edition;Heikki Kaaranen ET AL.;《Part Three UMTS Network》;20051120;第287页至第34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56317A1 (zh) 2014-04-17
EP2897433A1 (en) 2015-07-22
EP2897433B1 (en) 2019-07-31
US10278165B2 (en) 2019-04-30
BR112015007725B1 (pt) 2022-02-22
EP2897433A4 (en) 2016-01-06
RU2615500C2 (ru) 2017-04-05
CN103716881A (zh) 2014-04-09
BR112015007725A2 (pt) 2017-07-04
US20150215918A1 (en) 2015-07-30
RU2015116261A (ru) 2016-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6881B (zh)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Rebecchi et al. Data offloading techniques in cellular networks: A survey
CN105264845B (zh) 数据传输控制节点、通信系统及数据传输管理方法
CN105165087B (zh) 长期演进无线电接入网络
CN101305568B (zh) 基于多个请求提供qos处理
CN104685920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947258B (zh) 移动通信系统和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改进用户体验的信息处理方法
CN109691155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管理用户平面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71913A (zh) 用于处理用户平面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9076409A (zh) 用于传输控制协议知悉式切换类型确定的技术
CN105578513B (zh)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Lien et al. Ultra-low-latency ubiquitous connections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CN107750064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830473B (zh) 一种通讯方法、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及应用服务器
CN11051980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248391A (zh)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接入点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23508623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スライシングのための機械学習アーキテクチャの決定
CN10498206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493565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集中处理节点、网关及基站
Zeng et al. Proactive and adaptive reconfiguration for reliable communication in tactical networks
CN106358211B (zh) 一种异构网络的通信架构及通信方法
CN106850125B (zh) 面向蜂窝网和wlan融合组网的mac层数据包重传机制优化方法
Zhang et al. SDN based uniform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future wireless networks
CN102143589B (zh) 异构网络下的网络资源调度方法和无线资源控制器
CN107027136A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