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2596A -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2596A
CN102082596A CN2009102501780A CN200910250178A CN102082596A CN 102082596 A CN102082596 A CN 102082596A CN 2009102501780 A CN2009102501780 A CN 2009102501780A CN 200910250178 A CN200910250178 A CN 200910250178A CN 102082596 A CN102082596 A CN 102082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binary channels
dual
gain
algorith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501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明
曹基荣
傅思宁
耿瑄
王皆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5017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825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2082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25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通过应用双极化双通道天线,提升现有的TD-SCMDA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系统的覆盖能力、强化覆盖的精确度和深度,降低TD-SCDMA系统建设难度。解决了TD网络在高校、居民区等区域的覆盖能力不足的难题,系统建设能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更加贴合于TD系统的建设方向,不仅如此,同样覆盖能力下,天线点位可减少一半,天线隐蔽性更高,可减轻周边居民的协调难度,减少建设协调投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系统主要有单通道技术和八通道技术两种射频设计方案。 
其中,八通道技术采用多通道的智能天线,辅以多通道射频拉远单元(Radio Remote Unit,RRU)和多通道赋型算法,其优点是赋型增益高、用户选择性强,联合检测效果好,系统内部干扰抑制程度高。 
但其缺点在于天线尺寸大、物业协调和工程实施难度高,通常适用于宏基站覆盖方式。 
单通道技术采用普通天线,无赋型能力,无法使用联合检测,增益小,内部干扰大。因此通常智能适用于室内分布系统覆盖。 
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TD-SCDMA系统频率高、穿透能力差,覆盖效果较原有2G系统弱。且根据其自身特点,TD特色业务的主要发起通常存在于室内,如居民小区、高校等。 
这些区域由于建筑密度高,衰减严重,普通的宏站规划思路难以奏效,需要进行室外分布系统建设进行精确深度覆盖。 
而现有的TD射频技术难以对以上区域或建设模式进行支撑,使用八通道设备,由于天线尺寸较大,必会引起大规模的居民纠纷;采用单通道则会降低系统增系和干扰抑制能力,导致系统能力下降,影响用户感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使得广告根据电子支付的业务情况计费的模式,位置业务的搜索结果根据电子支付的业务情况排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双通道天线根据双通道赋形和调整算法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 
所述双通道天线通过正交的双通道发送所述进行增益处理后的通信信号。 
优选的,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双通道具有±45°的极化正交。 
优选的,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之间的空间间隔大于或等于10cm。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通道天线,具体包括: 
增益模块,用于根据双通道赋形和调整算法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 
通信模块,与所述增益模块相连接,用于通过正交的双通道发送所述所述增益模块进行增益处理后的通信信号。 
优选的,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双通道具有±45°的极化正交。 
优选的,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之间的空间间隔大于或等于10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广告实现后向收费,联合电子实现广告的反馈模式,降低最终用户使用业务的门槛,提供给商家一个推广产品的机会,是从移动增值业务向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转变的尝试,通过电子支付系统,实现广告系统按实际使用券计费,实现LBS业务的搜索排序考虑用户消费情况这一因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双极化双通道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基于TD-SCDMA系统的双通道技术,设计了双极化双通道扮装天线,以及与此技术相配套的赋型算法和快速调度算法。 
在该技术条件下,双极化双通道天线尺寸减小为单极化双通道天线的30%左右,较单通道天线仅大15%,更加利用人群密集区域的建设隐蔽性和便利性。同时,采用了双通道系统后,较之原有的单通道系统,系统下行增益增加3dB,系统上行增益提升1.7dB,覆盖范围可扩大一倍。 
在同样的覆盖要求下,TD-SCDMA系统的天线点位需求降低仅为原有的50%,降低了网络改造建设难度,降低建设成本,减小了用户纠纷的可能,提升了TD-SCDMA系统能力和公司的企业社会形象。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其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双通道天线根据双通道赋形和调整算法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 
步骤S102、双通道天线通过正交的双通道发送所述进行增益处理后的通信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说的双通道技术及相应算法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在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双通道双极化天线部署的技术方案都可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而相应的双通道算法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凡是匹配相应的双通道双极化天线部署的算法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提升现有的TD-SCMDA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系统的覆盖能力、强化覆盖的精确度和深度。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系统上行增益提升3dB,下行增益提升1.3-1.7dB,边缘吞吐率提升70%以上。 
降低TD-SCDMA系统建设难度。双通道双极化天线尺寸和同增益的单极化天线尺寸接近,仅为8通道天线的1/16。在进行小区室外分布系统建设中,协调、建设的难度大大降低,提升了公司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 
解决了TD网络在高校、居民区等区域的覆盖能力不足的难题,系统建设能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更加贴合于TD系统的建设方向。 
同样覆盖能力下,天线点位可减少一半,天线隐蔽性更高,可减轻周边居民的协调难度,减少建设协调投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现有的TD双通道技术为业内首创,创造性的利用双通道技术进行室外小区分布系统建设,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覆盖能力、降低内部干扰,降低系统建设难度,解决了在高密度建筑区域,如居民小区、高校等区域的TD覆盖难题,提升系统能力,降低建设成本。 
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全国同行提高该领域的水平。 
在日常使用的无线网络中,往往会遇到无线路由器、无线AP,信号覆盖范围不够广、穿透力不够强的情况。换一个信号更强的无线设备,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成本,其实无线设备能否能实现远距离的信号稳定传送,除了与协议、无线模块、设备本身的设计有关外,天线同样充当重要的角色,无线设备的天线能够达到增强无线信号的目的,可以把它理解为无线信号的放大器。 
目前不少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卡天线都是采用可拆卸式设计,要提升无线网络信号强度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更换更高功率增益的天线。 
天线有两个参数非常关键:天线增益和方向性。方向性指的是天线辐射和接收是否有指向,即天线是否对某个角度过来的信号特别灵敏和辐射能量 是否集中在某个角度上。天线根据水平面方向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定向天线的优点是可以将增益做得很高,一般的方向性越尖锐的天线增益就越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就越远。全向天线安装起来比较方便,不需要考虑两端天线安装角度的问题,全向天线的特点是覆盖面积广、承载功率大、架设方便、极化方式(水平极化或垂直极化)可灵活选择。 
增益表示天线功率放大倍数,数值越大表示信号的放大倍数就越大,也就是说当增益数值越大,信号越强,传输质量就越好。目前市场中销售的无线路由大多都是自带2dbi或3dbi的天线,用户可以按不同需求更换4dbi、5dbi甚至是9dbi的天线。 
根据天线辐射方向不同,可分为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根据天线极化方式不同,可分为单极化、双极化等。根据天线外形不同,可分为常规天线和隐蔽天线。根据天线类型不同,可分为普通天线和特殊天线。 
所谓双极子天线,就是由两根粗细和长度都相同的导线构成,中间为两个馈电端。
最常见的3种天线接口为TNC接口、RP-SMA接口、N-K接口,经典的Linksys WRT54G就是采用TNC天线接口,大部分可拆卸天线的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都是采用RP-SMA接口。 
N-K接口则可以实现接口转换,利用转换线可将N-K接口转换成RP-SMA接口,这样就可以把吸顶天线连到无线路由器或无线网卡之上。 
在实际一种天线结构中,下层为L型探针馈电微带天线,上层为T型探针馈电微带天线。其中,下层贴片用来实现GSM频段(820MHz~960MHz,中心频率为900MHz)的覆盖,上层贴片用来实现3G频段(1710MHz~2170MHz,中心频率为1940MHz)的覆盖。 
在对两种单独的单元天线进行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一体化的双频双极化单元天线的尺寸: 
底板200mm×200mm,下层贴片120mm×120mm,上层贴片62mm×62mm,下层贴片距底板的距离为32mm,上层贴片与下层贴片的距离为 26mm。 
L型探针的水平臂长26mm,水平臂距底板的距离为30mm,探针距天线中心的距离为40mm。 
T型探针垂直长度为20mm,探针顶部电容片的直径为12mm,探针距天线中心36mm。 
为提高增益,需对上面设计出的双频双极化单元天线进行组阵。组阵时,阵元间距的选择应考虑对波束宽度的要求,并且要兼顾辐射元与馈线间应有的适当间距,以避免产生可能的耦合和栅瓣。 
通过对不同阵元间距的天线阵列进行仿真分析,发现当阵元间距在0.5λ~0.85λ之间时,天线阵的方向图性能良好。对于该双频双极化单元天线,GSM部分在下,中心频率定为900MHz,波长λ1=333mm;3G部分在上,中心频率定为1940MHz,波长λ2=155mm。 
在单元天线组阵时将各边与水平方向成正负45°放置,所以对于GSM频段,即使单元天线间距取最小值0.5λ1时,对于3G频段的单元天线,其间距也大于0.85λ2。通过仿真发现,此时天线的方向图中会出现两个较大的栅瓣。 
所以须对阵列结构进行改进,即在两个双频单元天线之间加入一个3G的单频段单元天线,这样对于GSM频段和3G频段,均满足了阵元间距在0.5λ~0.85λ的条件,同时又增加3G频段的阵元数,从而提高天线在3G频段内的增益。 
本技术方案的主要技术创新方面是设计了专用的双极化双通道TD专用天线、并开发了适用于双通道系统的双通道赋型算法、快速调度算法和RRU设备等。 
目的和方向是为了能更有效的提升TD系统的适用性、灵活性以及覆盖深度和覆盖精确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将TD-SCDMA协议规范、智能天线技术深入挖掘和现场工程实施技术等多方面相结合,提出了针对TD-SCDMA系统的多通道、 智能天线、赋型和调度算法的优化提升技术,实现双通道系统及相关赋型算法、调度算法和双通道、双极化天线的应用,在行业内尚属首创。 
双通道TD-SCMDA网络技术以现网TD-SCDMA系统组网技术为基础,在现有TD-SCDMA接入网络的基础上,以TD现有多通道和单通道技术为基础,结合现有网络建设上的经验和技术能力,设计了可适用于隐蔽条件下的双极化双通道天线和双通道赋型算法和快速调度算法。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可以采用双极化天线平板天线阵实现具体的天线部署,该天线阵由两组天线组成,每组天线有N个天线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一组天线上每个天线单元的所有天线阵子相对普通垂直极化天线单元转+45°,而另一组天线上每个单元的所有天线阵子相对普通垂直极化天线单元转-45°,即这两组天线是正交极化的。 
每一组天线中两个相邻天线单元的水平距离是相等的,且该距离为发射信号的半个波长到一个波长之间。 
在接收时,结合分集技术和智能天线的算法,该天线阵能提高接收灵敏度。 
发射时,利用智能天线的算法可以实现全向波束赋型,该天线阵能够改善同步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信号在多径环境下的传输性能。 
但为了达到更加出色的技术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具体定义并实现了一种小巧灵活的9dBi和12dBi两种双极化双通道板状天线,并且采用的全部是双通道的系统和双通道的天线,全部采用双通道技术进行组网和覆盖。 
从天线距离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无线网卡与无线路由器距离较近的时候,天线增益对信号的影响并不明显,距离1米的时候,2dbi天线与9dbi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上,测得信号强度只相差5%,当距离增远高增益的天线开始体现出其性能,低增益的天线随着距离的增加信号强度衰减速度也不断加剧。 
另外从测试结果里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把高增益的天线接到无线网卡上效果要比接到无线路由器上要好,但是当天线增益不高时,例如 手头上有两根天线,1根天线增益为2dbi、1根天线增益为5dbi,这样较高增益的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上,即5dbi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2dbi天线接到无线网卡的效果要比2dbi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上,5dbi天线接到无线网卡的效果要好。 
从穿墙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天线增益越高,穿墙性能越好,2dbi天线和9dbi天线在穿1堵水泥墙后信号强度相差将近20%。和距离测试一样,如果天线增益不高,则应把相对较高增益的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上,把天线增益较低的天线接在无线网卡,如把5dbi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2dbi天线接到无线网卡,穿过1堵墙后,信号强度要比2dbi天线接到无线路由器,5dbi天线接到无线网卡强10%。当路由器和无线网卡两端都是高增益天线时,天线换转对穿墙性能影响并不大,这点则和距离测试有所不同。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的天线为双极化条件下的双通道天线阵列系统,频段为TD-SCDMA系统A、B双频段,配合双通道赋型算法和快速分配算法,专用于TD-SCDMA系统双通道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双通道天线,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 
增益模块21,用于根据双通道赋形和调整算法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 
通信模块22,与所述增益模块21相连接,用于通过正交的双通道发送所述所述增益模块21进行增益处理后的通信信号。 
优选的,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双通道具有±45°的极化正交。 
优选的,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之间的空间间隔大于或等于10cm。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说的双通道技术及相应算法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在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双通道双极化天线部署的技术方案都可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而相应的双通道算法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凡是匹配相应的双通道双极化天线部署的算法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提升现有的 TD-SCMDA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系统的覆盖能力、强化覆盖的精确度和深度。 
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系统上行增益提升3dB,下行增益提升1.3-1.7dB,边缘吞吐率提升70%以上。 
降低TD-SCDMA系统建设难度。双通道双极化天线尺寸和同增益的单极化天线尺寸接近,仅为8通道天线的1/16。在进行小区室外分布系统建设中,协调、建设的难度大大降低,提升了公司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 
解决了TD网络在高校、居民区等区域的覆盖能力不足的难题,系统建设能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更加贴合于TD系统的建设方向。 
同样覆盖能力下,天线点位可减少一半,天线隐蔽性更高,可减轻周边居民的协调难度,减少建设协调投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现有的TD双通道技术为业内首创,创造性的利用双通道技术进行室外小区分布系统建设,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覆盖能力、降低内部干扰,降低系统建设难度,解决了在高密度建筑区域,如居民小区、高校等区域的TD覆盖难题,提升系统能力,降低建设成本。 
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全国同行提高该领域的水平。 
下面,进一步结合具体的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该项目将TD-SCDMA协议规范、智能天线技术深入挖掘和现场工程实施技术等多方面相结合,提出了针对TD-SCDMA系统的多通道、智能天线、赋型和调度算法的优化提升技术,实现双通道系统及相关赋型算法、调度算法和双通道、双极化天线的应用。 
双通道TD-SCMDA网络技术以现网TD-SCDMA系统组网技术为基础,在现有TD-SCDMA接入网络的基础上,以TD现有多通道和单通道技术为基础,结合中国移动在现有网络建设上的经验和技术能力,设计了可适用于隐蔽条件下的双极化双通道天线和双通道赋型算法和快速调度算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要技术创新方面是设计了专用的双极化双通道TD专用天线、并开发了适用于双通道系统的双通道赋型算法、快速调度算法和 RRU设备等。 
目的和方向是为了能更有效的提升TD系统的适用性、灵活性以及覆盖深度和覆盖精确性。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基带动态产生空间定向波束,将天线方向图主瓣对准有用信号到达方向,低增益副瓣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借助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入射方向上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智能天线相当于空时滤波器,在多个指向不同用户的并行天线波束控制下,使信号在有限的方向区域发送和接收,从而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增大系统容量。 
一、智能天线应用的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分为移动台和基站,本部分仅讨论智能天线应用于基站的实现技术,其中智能化发射技术、接收技术和动态信道分配是3项关键的技术。 
1、智能化接收技术 
应用智能天线CDMA系统中,由于不同用户占用同一信道,不同用户带来的多址干扰(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MAI)和多径信道带来的码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会使到达基站的用户信号产生畸变,所以必须采用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将各用户信号进行分离和恢复,即多用户检测MUD(Multiple User Dimension,多用户层面),整个上行信道等效为一个多重单输入多输出系统。 
另一方面,为了给智能发射提供依据,在上行中还需要估计反映用户空间位置信息的参量,如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空域特征(SpatialSignature,SS)等,它们的精度估计将直接影响到下行选择性发送的性能。 
目前,完成智能化接收的方法主要有基于高分辨率阵列信号处理方法和基于信号时域结构方法两类。前一类方法又分子空间方法和基于参数估计准则的方法两大类。后一类方法主要利用信号的时域信息和先验特征进行空域处理。 
2、智能化发射技术 
在蜂窝系统中,为满足多媒体业务通信质量的要求,发射信号功率一定要动态控制,在保证整个蜂窝系统各小区的信号总功率平衡的情况下(各小区干扰基本稳定),满足各种业务的不同传输速率和不同的误码率要求。 
智能化发射技术利用用户的空间差异,保证每个用户只接收基站发给它的下行信号,不受同一信道中基站发给其他用户信号的干扰。 
实现智能化发射有基于反馈和基于上行链路参数估计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是基站通过移动台返回基站的训练信号,估计下行信道的响应情况,其缺点是浪费带宽。 
基于上行链路参量估计的方法是利用一些特征参量相对于上下行链路的不变性,通过各用户对上行信号的估计,确定下行链路的波束形成方案。TD-SCDMA采用后一种方法。 
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中,上、下行链路使用同一载波频率,在信道特征变化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认为上、下行链路的信道特征相同,可使用对上行信道的估计设置下行链路参数。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中,由于上、下行链路载频不同,上、下行链路的信道特性差异很大,要分别估计上、下行链路特征,所以在FDD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比在TDD系统中使用要复杂得多,这也是TDD系统较FDD系统的优势所在。 
3、动态信道分配 
在通信中,信道分配是保障通信质量、有效利用信道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空分信道引入系统后,空、频、时和码分信道的动态分配技术已成为新的技术难点。后三种信道分配技术是确定性的,可由系统根据用户情况动态分配,但空分信道分配不同。 
在基站处,接收功率相差不大和用户方向角度差大于天线主波瓣的用户,可分享同一时、频域信道。这样,空分信道分配就成为动态的条件组合问题,且随着用户空间位置的移动,为跟踪用户,空分信道必须相应变化,随时进行动态分配。空分信道分配必须与时、频信道分配和切换相结合,这就需要 形成一种高效算法,以适应用户的移动性。 
对于CDMA系统,由于其容量是软容量,信道分配相对简单。智能天线本身具有功率控制功能,其性能要优于现有的功率控制技术。同时基站间的越区切换也将更为灵活。 
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用户检测(MUD)是一项关键技术。MUD利用多址干扰的信号结构特征,对所有的激活用户进行联合估计,可以明确估计出期望用户的多址干扰,从而抑制多用户干扰,从本质上解决远近问题(Near Far Problem)。 
然而多址干扰和无线信道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如果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将为干扰抑制提供新的维度。 
智能天线引入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后,可以实现对移动用户的定向发射和定向接收,能从空域上消除大量的多用户干扰,并能减轻多径效应。因此,利用时空多用户检测技术进行干扰抑制,将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时域信息和空域信息的结合有级联和联合两种方式。在时空级联处理方法中,空间滤波器用来去除未被多用户检测器去除的多址干扰,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接收效果,但不能应用于过载情况。 
时空联合处理方法将空域特征和时域特征等同看待,与传统的时域多用户检测器相比增加了等效处理增益,提高了用户特征之间的正交性,从而改善了接收机性能,且可以应用于过载系统中。 
因此,基于时空联合处理方法性能优于级联处理方法,但是其需要的运算量大。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中实现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JD)技术的有机结合。 
由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具有相似的信道特性,所以TD-SCDMA系统能够把上行链路联合检测过程中获得的冲击响应估计值应用于下行链路,用类似于最大功率合成的方法实现下行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赋形算法,这是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算法的独特之处。 
联合检测算法可以分为3类:非线性算法、判决反馈算法、线性算法。 
非线性算法主要有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SequenceEstimation,MLSE),该算法极度复杂,在要求实时性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难以应用。 
判决反馈算法是在线性算法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扩展得到,有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算法(ZF-BDFE)和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均衡器算法(MMSE-BDFE),它们的计算复杂度较大。 
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线性算法。 
其原理是先用线性块均衡器M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得到K个用户发送符号的连续值估计,然后用K个量化器对这些连续值估计进行量化,就可得到对用户发送符号的离散值估计。 
基于时空二维处理的智能天线和多用户检测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组合。 
在看到时空二维多用户检测器的巨大容量潜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优良的性能是以巨大的运算量为代价的。运算量大是时空二维多用户检测器实用化的主要障碍。研究快速算法将是今后时空二维多用户检测器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中,智能天线已经成为一个最活跃的领域。 
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无线资源的空间可分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对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并从根本上提高系统容量。虽然实现智能天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但可以预见智能天线将在未来的移动通信领域中大放异彩。 
1、双极化双通道天线 
双通道双极化天线采用了双极化天线设计思路。在双极化天线是一种新型天线技术,组合了+45°和-45°两副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并同时工作在收发双工模式下,因此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节省单个定向基站的天线数量,减小多纬度多通道天线。 
一般TD-S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使用的定向12dB或9dB定向板状天线,尺寸为80cm*50cm,尺寸过大,容易识别,无法在隐蔽条件下的居民小 区、高校区域等地方使用。 
设计双极化天线,在双极化天线中,±45°的极化正交性可以保证+45°和-45°两副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满足互调对天线间隔离度的要求(≥30dB),因此双极化天线之间的空间间隔仅需10cm,可大大的降低双极化天线的尺寸。 
另外,双极化天线具有电调天线的优点,在移动通信网中使用双极化天线同电调天线一样,可以降低呼损,减小干扰,提高全网的服务质量。 
如果使用双极化天线,由于尺寸变小,双极化天线对架设安装要求不高,从而节省基建投资,使基站布局更加合理,基站站址的选定更加容易。 
2、双通道赋型和快速调度算法 
在现有的TD系统已有的多通道天线赋型和快速调度算法基础上,重新开发了适用于两通道双极化天线的特殊赋型算法和快速调度算法。 
在新型算法下,系统的下行增益在一定的发射功率情况下提升了1.3-1.7dB,上行增益提升了3dB左右。 
同样的天线点位条件下,天线增益的提升可扩大覆盖面积一倍,边缘吞吐率提升1.5倍,误码率降低70%;在同样的覆盖面积情况下,天线点位数量可减少50%。 
采用双通道技术,引入了双通道的联合检测算法,较单通道系统有更高的抗干扰性能,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内部干扰,提升频率资源利用率。 
通过双极化双通道天线和新型赋型算法、调度算法的使用,TD-SCDMA系统可在现有的频率条件下接近GSM系统的覆盖能力、进一步降低TD-SCDMA系统的自身干扰;同时,天线的尺寸大小,安装适应性和隐蔽性也达到了现有的GSM系统的水平。 
也就是说,利用这两种新型技术,可大大提升现有的TD-SCDMA系统的覆盖能力和适应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说的双通道技术及相应算法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在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双通道双极化天线部署的技术方案都可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而相应的双通道算法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凡是匹配相应的双通道双 极化天线部署的算法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提升现有的TD-SCMDA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系统的覆盖能力、强化覆盖的精确度和深度。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系统上行增益提升3dB,下行增益提升1.3-1.7dB,边缘吞吐率提升70%以上。 
降低TD-SCDMA系统建设难度。双通道双极化天线尺寸和同增益的单极化天线尺寸接近,仅为8通道天线的1/16。在进行小区室外分布系统建设中,协调、建设的难度大大降低,提升了公司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 
解决了TD网络在高校、居民区等区域的覆盖能力不足的难题,系统建设能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更加贴合于TD系统的建设方向。 
同样覆盖能力下,天线点位可减少一半,天线隐蔽性更高,可减轻周边居民的协调难度,减少建设协调投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现有的TD双通道技术为业内首创,创造性的利用双通道技术进行室外小区分布系统建设,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覆盖能力、降低内部干扰,降低系统建设难度,解决了在高密度建筑区域,如居民小区、高校等区域的TD覆盖难题,提升系统能力,降低建设成本。 
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全国同行提高该领域的水平。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实施例各个实施场景所述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双通道天线根据双通道赋形和调整算法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
所述双通道天线通过正交的双通道发送所述进行增益处理后的通信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双通道具有±45°的极化正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之间的空间间隔大于或等于10cm。
4.一种双通道天线,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
增益模块,用于根据双通道赋形和调整算法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
通信模块,与所述增益模块相连接,用于通过正交的双通道发送所述所述增益模块进行增益处理后的通信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通道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双通道具有±45°的极化正交。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通道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双通道天线的之间的空间间隔大于或等于10cm。
CN2009102501780A 2009-11-30 2009-11-30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Pending CN1020825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501780A CN102082596A (zh) 2009-11-30 2009-11-30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501780A CN102082596A (zh) 2009-11-30 2009-11-30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2596A true CN102082596A (zh) 2011-06-01

Family

ID=44088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01780A Pending CN102082596A (zh) 2009-11-30 2009-11-30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8259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6260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与基站
CN104080202A (zh) * 2013-03-28 2014-10-01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隧道中的双通道射频拉远单元及分布式基站系统
CN105703970A (zh) * 2014-12-16 2016-06-22 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在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之间生成rtc连接的电信系统和方法
CN110719126A (zh) * 2019-09-04 2020-01-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mimo通信系统的隐蔽通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9092A (zh) * 2002-12-17 2004-06-30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 基于数字波束形成的智能天线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630219A (zh) * 2004-04-26 2005-06-22 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化分集的小灵通phs通信系统全向智能天线
CN101162933A (zh) * 2007-11-14 2008-04-16 北京天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接收分集的td-scdma终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9092A (zh) * 2002-12-17 2004-06-30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 基于数字波束形成的智能天线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630219A (zh) * 2004-04-26 2005-06-22 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化分集的小灵通phs通信系统全向智能天线
CN101162933A (zh) * 2007-11-14 2008-04-16 北京天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接收分集的td-scdma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TD-SCDMA窄带双极化智能天线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6260A (zh) * 2011-08-04 2013-02-0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与基站
CN104080202A (zh) * 2013-03-28 2014-10-01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隧道中的双通道射频拉远单元及分布式基站系统
CN105703970A (zh) * 2014-12-16 2016-06-22 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在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之间生成rtc连接的电信系统和方法
US10455595B2 (en) 2014-12-16 2019-10-22 Unify Gmbh & Co. Kg Tele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and procedures to establish a RTC connection between a first and second endpoint
CN105703970B (zh) * 2014-12-16 2020-05-15 统一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在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之间生成rtc连接的电信系统和方法
US10813105B2 (en) 2014-12-16 2020-10-20 Ringcentral, Inc. Tele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and procedures to establish a RTC connection between a first and second endpoint
US11357019B2 (en) 2014-12-16 2022-06-07 Ringcentral, Inc. Tele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and procedures to establish a RTC connection between a first and second endpoint
CN110719126A (zh) * 2019-09-04 2020-01-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mimo通信系统的隐蔽通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6775B (zh) 基于用户位置的跟踪预测的有源天线阵列波束优化方法
CN102378205B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CN104320169B (zh) 多用户3d‑mimo系统中三维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CN104935366A (zh) 毫米波通信中的波束搜索方法
CN101635391A (zh) 支持mimo及智能天线技术的天线阵列
CN101848021A (zh) 一种智能天线阵广播波束权值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9714085B (zh) 一种基于双极化mimo的下行noma传输方法
CN1379558A (zh) 一种带自适应阵列的基站设备及其接收和发射方法
CN103248414A (zh)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和波束赋形的多中继两跳传输方法
Gampala et al. Massive MIMO—Beyond 4G and a basis for 5G
CN105244634B (zh) 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的降维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系统
CN105049166B (zh) 大规模天线小区中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导频分配方法
CN102075955A (zh) 用于时分双工同步系统室内覆盖的组网系统
CN102082596A (zh)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69328B (zh) 一种基于波束到达角的多用户调度方法
CN104539330B (zh) 一种三维多输入多输出垂直码本设计方法
CN107078402A (zh) 波束赋形方法和设备
Rappaport 5G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Trials, testimonies, and target rollouts
CN102595432B (zh) 一种室内多系统共用的上、下行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2598755A (zh) 用于改善蜂窝电信网络的服务质量的方法
CN105375963A (zh) 一种用于微小区基站的辐射图可配置的天线
CN105356922A (zh) 3d mimo信道下基于非均匀分割的垂直维码本设计方法
CN100336315C (zh) 极化分集的小灵通phs通信系统全向智能天线
CN106792734B (zh) 利用三维统计信道信息的异构网络干扰协调方法
CN103731846A (zh) 一种定向天线与全向天线结合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