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5518B -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95518B
CN101895518B CN200910084641A CN200910084641A CN101895518B CN 101895518 B CN101895518 B CN 101895518B CN 200910084641 A CN200910084641 A CN 200910084641A CN 200910084641 A CN200910084641 A CN 200910084641A CN 101895518 B CN101895518 B CN 101895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wisted
length
designated value
s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84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95518A (zh
Inventor
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846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955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95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5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95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55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与局端设备连接的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与网络侧线缆连接的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的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通过总线型的双绞线接入网络;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且通信过程中所发送的最短帧的字节长度为指定值。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以太网系统、一种局端设备和一种终端设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降低了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的成本,并且支持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理论值的高速通信。

Description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尤指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一种以太网系统、一种局端设备和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以太网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arrier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技术来说,现有标准规定了对于10Base-T,其接入半径是2000米,对于100Base-T,其接入半径是200米,而对于1000Base-T,采用载波扩展的情况下,其理论接入半径可以达到160米。
IEEE802.3标准定义了10Mbps的以太网标准,采用CSMA/CD协议,以半双工方式运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太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0BaseT是运行在3类或更高类别的双绞线上的以太网,10Base2/5是运行在同轴电缆上的以太网,10BaseFL是运行在光纤上的以太网。由于CSMA/CD中的冲突检测机制要求一个512位(即512比特)的时间槽以保证无错误地检测到冲突,即最短的以太网帧为512/8=64字节,所以以太网的距离覆盖范围受到了限制,10BaseFL最大的距离覆盖范围为2000米,即最大的覆盖半径为2000米,运行在光纤上的以太网10BaseT在一个网段内的最大覆盖距离为100米。这里“Mbps”中“M”表示“兆,“bps”表示“比特/每秒”。
IEEE802.3u定义了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标准,它可以采用半双工方式的CSMA/CD协议,也可以采用全双工方式。由于快速以太网对以太网的后向兼容性,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快速以太网成为局域网中的主流技术。100BaseTX是运行于5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FX是运行于光纤上的快速以太网。对于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快速以太网,同样也有距离覆盖范围的限制,并且由于快速以太网以100Mbps的速率运行,时间槽长度同样是512位,所以它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是以太网的1/10,即为200米。
对于快速以太网来说,512位的时间槽内电波或光可以传输400米远,那么如果在千兆以太网中,512位的时间槽内电波或光的传输距离则只有40米远,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在半双工千兆以太网的覆盖半径只有20米,这样的距离覆盖范围在实际中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EEE标准组织对以太网的媒质访问控制(MAC)层协议做出了如下的修改:
(a)载波扩展
为了使千兆以太网的距离覆盖范围达到实用标准,半双工千兆以太网时间槽长度扩展到了4096位,即512字节,这样半双工千兆以太网的距离覆盖范围扩展到了160米。为了兼容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中的帧结构,半双工千兆以太网的最小帧长度仍需要保持为64字节。但考虑到时间槽长度为512字节,为了能够匹配时间槽的长度,当某个以太网设备发送小于512字节的帧时,半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将在正常发送的数据之后发送一个载波扩展序列直到该帧的长度达到512字节。例如,当以太网设备发送一个64字节的帧时,以太网设备的MAC层会将该64字节后加入512-64=448字节的载波扩展序列,如果以太网设备发送的帧长度大于512字节,则其MAC层不对该帧做任何改变。
在载波扩展的情况下,解决了千兆半双工以太网距离覆盖范围的问题,但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长度较小的以太网帧的发送效率降低了。对于一个64字节的帧来说,尽管发送速度较快速以太网增加了10倍,但要发送的数据量增加了8倍,这样的效率未必比快速以太网高多少。为了解决千兆半双工以太网的效率问题,引入了帧突发技术。
(b)帧突发
帧突发的工作方式如下:对于以太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个小于512字节的帧,依然使用载波扩展到512字节,但随后发送的小于512字节的短帧不再使用载波扩展,而是加入96比特(bit)的帧间隔序列,然后连续发送短帧,最长可以突发到65536位。使用了帧突发的半双工千兆以太网的效率得到了改善,当一个以太网设备连续突发64字节的短帧并且突发持续65536位时,其效率为72%。
目前,现有的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均为单点接入技术。例如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oop)技术、长距离以太网(LRE,Long Range Ethernet)技术、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技术、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oop))技术以及无源光网络(XPON)技术等。其中,对于1对电话双绞线的LRE技术来说,现有技术中可以做到100Mbps速率下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230米,已经超过了100Mbps速率下运行CSMA/CD所要求的最大理论距离200米的指标。
单点接入技术只能满足用户室内的一台终端享受宽带业务,即只有一台终端能够接入以太网。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内往往有多台终端需要接入以太网,例如,客厅和卧室分别有计算机需要宽带上网等。
为了满足用户室内的对点接入的需求,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用户室内增加一个家庭网关设备,以支持多个端口下的多点接入。
由于需要增加一个家庭网关,因此现有的支持室内多点接入的方案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该方法降低了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的成本,并且支持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标准要求的理论值的高速通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以太网系统,该系统降低了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的成本,并且支持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标准要求的理论值的高速通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这些设备降低了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的成本,并且支持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标准要求的理论值的高速通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
与局端设备连接的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与网络侧线缆连接的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的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通过总线型的双绞线接入网络;
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
其中,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所述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具体为: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其中,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以太网系统,包括:网络侧的局端设备和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局端设备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分别与总线型双绞线的多个接入点一一连接;
局端设备,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每个终端设备,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局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其中,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局端设备,该局端设备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分别与总线型双绞线的多个接入点一一连接;该局端设备包括:
指定值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指定值,并将获得的指定值通知半双工通信模块;
半双工通信模块,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与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的一个接入点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与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局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
指定值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指定值,并将获得的指定值通知半双工通信模块;
半双工通信模块,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这种与局端设备连接的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与网络侧线缆连接的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的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通过总线型的双绞线接入网络;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时,不需要一个额外的家庭网关,因此大大降低了实现成本,并且最小的以太网帧长度的字节数为所述指定值,因此能够支持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标准要求的理论值的高速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以太网系统的组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局端设备的组成结构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与局端设备连接的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
步骤102,与网络侧线缆连接的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的双绞线;
步骤103,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通过总线型的双绞线接入网络;
步骤104,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其中,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
本步骤,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
在图1中,步骤101至步骤103是组网的过程,不限定先后顺序,在步骤101至步骤103的基础上执行步骤104。其中,在宽带接入到户的应用场景下,网络侧线缆即为入户线,用户侧线缆即为室内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即为用户室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
根据图1所示的技术方案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时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家庭网关,因此可以大大降低了实现成本。并且最小的以太网帧长度的字节数为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的指定值,该指定值要比目前以太网帧的64字节最小帧长度要长,因此能够支持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标准要求的理论值的高速通信。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分别介绍本发明中的技术关键点。
(1)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线上为半双工通信方式
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的好处包括:线缆资源可以到达每户,且每户的线缆是独立的,点对点的;可以支持高速的到户带宽。
(2)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双绞线,线上为半双工通信方式
由于目前用户室内一般都存在总线型的电话线,且电话线为双绞线,因此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资源。
并且,由于网络侧线缆和用户侧线缆均为双绞线,因此可以直接连接,不需要媒质中继来进行相应的转换。
(3)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的与双绞线连接的端口支持半双工模式的数据收发
在现有的电话双绞线以太网设备(包括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中,其与传输线连接的电话双绞线物理层(PHY)芯片是不支持半双工数据传输模式的,对应到本实施例中即为以太网设备中的与双绞线连接的双绞线介质PHY芯片是不支持半双工数据传输模式的,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在以太网设备的双绞线介质PHY模块中增加实现半双工的功能模块,并且其配套的MAC层芯片也要支持半双工数据传输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协议实现局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半双工通信。采用CSMA/CD协议实现半双工通信的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有数据帧发送时,执行以下步骤:A、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执行步骤B,否则执行步骤C;B、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返回步骤A;C、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
对于以太网CSMA/CD技术来说,标准规定了对于10Base-T来说,接入半径是2000米,对于100Base-T来说,接入半径是200米,而对于1000Base-T来说,采用载波扩展(从512bit扩展到4096bit)情况下,理论上可以支持160米。
现有的以太网设备的电话双绞线介质PHY芯片采用了类似千兆网的PAM编码,实现全双工通信,并且也参考了千兆技术在无数据发送时的空闲(Idle)帧发送方式,即在有数据时发送数据,无数据时在线路上不停地发送Idle帧。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在现有的双绞线介质PHY芯片中实现以下两点功能:能够侦听载波;在无数据时,不发送任何编码。
(4)为了支持100Mbps速率下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超过200米的高速通信,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发送数据帧时,最短帧的长度字节数为大于或等于74字节的整数。
在背景技术中提到,在100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下,在LRE技术中在电话双绞线上可以做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230米,比理论上100Mbps速率下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200米指标还要远30米。在100Mbps的速率下,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200米时,其最短以太网帧为64字节,那么在100Mbps的速率下,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230米时,其最短以太网帧的长度为64字节的1.15(230/200=1.15)倍,即73.6字节。考虑到取整数,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发送数据帧时的最短帧长度为大于或等于74字节的整数。如果进一步考虑取2的倍数,则最短帧长度可以取大于或等于74的偶数。
例如,最短帧长度可以取80字节,则80字节是一个临界点,当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要发送的数据帧大于80字节时,则按照现有的方式直接发送,发送完一个数据帧后,间隔一个数据帧间隔的时间再发送下一个数据帧;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帧小于80字节,则将其扩展到80字节并发送。
同样,在上述(1)、(2)和(3)中所述组网中的电话双绞线上实现其他速率的高速通信时,也可以按照(4)中所述的推算过程获得最短帧长度。
例如,假设在200Mbps速率的情况下,LRE技术在电话双绞线上可以做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是200米。那么根据背景技术中提到的100Mbps速率下半双工的最大理论半径是200米,所以200Mbps速率下半双工的最大理论半径就是100米。即在200Mbps速率下,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100米时,其最短以太网帧为64字节,那么在200Mbps的速率下,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200米时,其最短以太网帧的长度为64字节的2(200米/100米=2)倍,即128字节。
扩展数据帧的方法可以为以下两种,这里以最小数据帧长度为80字节为例:
(a)在要发送的数据帧长度小于80字节时,发送完该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到该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达到80字节后停止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然后间隔一个数据帧间隔时间后,再接着发送下一个数据帧;
(b)采用增加前导码的方法,增加数据帧的长度。现有的以太网技术中,在以太网数据帧的前面有8个字节的前导码,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帧为64字节,则再增加16个字节的前导码就可以将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80字节。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以太网系统的组网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以太网系统包括:网络侧的局端设备和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图2中示意出了3个终端设备。其中局端设备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分别与总线型双绞线的多个接入点一一连接。
在图2中,局端设备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同样,每个终端设备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局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CSMA/CD方式的半双工模式。在通信过程中,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例如,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
所述指定值的具体推算过程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所述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所述指定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例如,当所述指定速率为100Mbps、所述第一长度为200米、所述第一数量为64、所述第二长度为230米时,所述第二数量为74,所述指定值为大于或等于74的整数。
在图2中,局端设备,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2中,局端设备在所要发送的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2中,每个终端设备,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2中,终端设备在所要发送的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局端设备的组成结构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局端设备即为图2中的局端设备。图3中的该局端设备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分别与总线型双绞线的多个接入点一一连接;如图3所示,该局端设备包括:指定值获取模块301和半双工通信模块302。
在图3中,指定值获取模块301,用于根据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指定值,并将获得的指定值通知半双工通信模块302;
半双工通信模块302,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3中,在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指定值获取模块301,用于将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并将所述指定值取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
如图3所示,半双工通信模块302包括:载波侦听子模块303和数据发送子模块304,其中:
载波侦听子模块303,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通知数据发送子模块304;
数据发送子模块304,用于在收到载波侦听子模块303发送的通知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3中,数据发送子模块304,用于在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终端设备即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图4中的该终端设备与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的一个接入点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与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局端设备;如图4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指定值获取模块401和半双工通信模块402。
在图4中,指定值获取模块401,用于根据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指定值,并将获得的指定值通知半双工通信模块402;
半双工通信模块402,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4中,在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指定值获取模块401,用于将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并将所述指定值取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
如图4所示,半双工通信模块402包括:载波侦听子模块403和数据发送子模块404,其中:
载波侦听子模块403,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通知数据发送子模块404;
数据发送子模块404,用于在收到载波侦听子模块403发送的通知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在图4中,数据发送子模块404,用于在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这种,与局端设备连接的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与网络侧线缆连接的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的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通过总线型的双绞线接入网络,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实现以太网室内多点接入时,不需要一个额外的家庭网关,因此大大降低了实现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与局端设备连接的网络侧线缆采用双绞线;与网络侧线缆连接的用户侧线缆采用总线型的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通过总线型的双绞线接入网络;
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
其中,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所述局端设备或终端设备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具体为: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其中,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包括:
在所述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所述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所述指定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局端设备与各个终端设备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包括:
局端设备/终端设备在有数据帧发送时,执行以下步骤:
A、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执行步骤B,否则执行步骤C;
B、退避一个随机的等待时间,返回步骤A;
C、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包括:
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
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6.一种以太网系统,包括:网络侧的局端设备和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局端设备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分别与总线型双绞线的多个接入点一一连接;
局端设备,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每个终端设备,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局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其中,根据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所述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所述指定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所述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所述指定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端设备/终端设备,还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端设备/终端设备,还用于在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10.一种局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局端设备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用户侧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分别与总线型双绞线的多个接入点一一连接;该局端设备包括:
指定值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指定值,并将获得的指定值通知半双工通信模块;
半双工通信模块,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局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
所述指定值获取模块,还用于将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并将所述指定值取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局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双工通信模块包括:载波侦听子模块和数据发送子模块,其中,
载波侦听子模块,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通知数据发送子模块;
数据发送子模块,用于在收到载波侦听子模块发送的通知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局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发送子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1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终端设备与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的一个接入点连接,用户侧的总线型双绞线与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网络侧的双绞线连接局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
指定值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和最短数据帧,以及在指定速率下的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获得指定值,并将获得的指定值通知半双工通信模块;
半双工通信模块,用于通过双绞线与各终端设备进行半双工模式的通信,并在通信过程中以指定速率发送数据帧时,将数据帧的长度与指定值字节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预定策略发送所述数据帧;其中,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指定值字节,则直接发送所述数据帧,如果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则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所述指定值字节并发送所述数据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指定速率下,以半双工方式运行的以太网的最大距离覆盖范围达到第一长度时,其最短帧为第一数量字节;而在指定速率下,半双工双绞线以太网可以达到最大距离覆盖范围为第二长度;
所述指定值获取模块,还用于将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的比值乘以第一数量所得到的值再向上取整得到第二数量,并将所述指定值取值为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数量的整数。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双工通信模块包括:载波侦听子模块和数据发送子模块,其中,
载波侦听子模块,用于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是则退避一个预定的等待时间后再继续侦听双绞线线路是否被占用,直到侦听到双绞线线路空闲时通知数据发送子模块;
数据发送子模块,用于在收到载波侦听子模块发送的通知时,向双绞线线路发送数据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发送子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数据帧的长度小于指定值字节时,发送所述数据帧后发送载波扩展序列,直至所述数据帧和所发送的载波扩展序列的长度和为指定值字节,或者,通过增加所述数据帧的前导码将所述数据帧的长度扩展到指定值字节后,再发送所述数据帧。
CN200910084641A 2009-05-18 2009-05-18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55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4641A CN101895518B (zh) 2009-05-18 2009-05-18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4641A CN101895518B (zh) 2009-05-18 2009-05-18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5518A CN101895518A (zh) 2010-11-24
CN101895518B true CN101895518B (zh) 2012-09-05

Family

ID=43104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846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5518B (zh) 2009-05-18 2009-05-18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9551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0837A (zh) * 2000-03-20 2003-07-16 塞尔科尼特有限公司 电话出口以及通过电话线路联接的局域网系统
CN1484898A (zh) * 2000-11-17 2004-03-24 使用可变长度数据包的单点对多点无源光网络
CN101262386A (zh) * 2007-06-20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不同速率链路绑定和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0837A (zh) * 2000-03-20 2003-07-16 塞尔科尼特有限公司 电话出口以及通过电话线路联接的局域网系统
CN1484898A (zh) * 2000-11-17 2004-03-24 使用可变长度数据包的单点对多点无源光网络
CN101262386A (zh) * 2007-06-20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不同速率链路绑定和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5518A (zh) 201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52380A (en) Network adapter utilizing an ethernet protocol and utilizing a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physical layer driver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US7835369B2 (en) Data stream bon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bonding data streams
D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AU704793B2 (en) Information network acces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packets via telephone lines
US725411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er noise reduction in a frame-bas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817991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peater in a power line network
US769752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ggregation of packets for transmission through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880448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MoCA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short burst packets
US20070147354A1 (en) Local area network
EP0853403B1 (en) Carrier extension for ethernet networks
EP0727883A2 (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centr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ed in the system,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modulation method
EP1738533A1 (en) Transceiver with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based on auto-negociation
US20090245120A1 (en) Ethernet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 with Auto-Ranging Function
Chowdhury High speed LAN technology handbook
US2014012641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36640B2 (en) Encapsulation of data
Lee et al. Field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IEEE 802.11 b and HomePlug 1.0
CN101895518B (zh)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CN101990141A (zh) 一种实现宽带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US10420140B2 (en) Multi-destination burst protocol
CN101888321A (zh) 以太网多点接入方法、以太网系统以及设备
CN115150037B (zh) 多链路块确认协议建立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083139B (zh) 一种用于网络接入的电子产品及相应的三级双接入方法
Litwin The medium access control sublayer
Kaplan et al. The Ethernets: Evolution from 10 to 10,000 Mbps–How it all 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