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1242B -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 Google Patents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1242B
CN101601242B CN2007800305351A CN200780030535A CN101601242B CN 101601242 B CN101601242 B CN 101601242B CN 2007800305351 A CN2007800305351 A CN 2007800305351A CN 200780030535 A CN200780030535 A CN 200780030535A CN 101601242 B CN101601242 B CN 1016012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web
nfc
equipment
form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05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1242A (zh
Inventor
M·T·阿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riginal Assignee
Microsof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soft Corp filed Critical Microsof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01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1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1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12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means, e.g. RF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兼容web的信息利用基于web的格式来通过无线通信不费力地交换。可通过例如NFC空中链路和其他无线通信手段来使用这些技术以便在设备之间以实际上web可交换形式共享信息。这些通信技术允许在诸如PDA、蜂窝电话、自助服务终端、电影海报等资源受限设备之间自动建立轻量通信。可利用这些技术来传递和/或检索信息。这些通信手段还可用于通过在可允许利用其他通信协议的设备之间传递握手数据来建立替换类型的通信。

Description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背景
无线设备已经变得非常寻常。它们使得用户能够不受限制地移动,同时通过各种手段仍旧保持通信。某些设备利用诸如卫星或无线电技术等远程通信。其他设备利用诸如蓝牙设备等较短程通信。虽然较短程通信可能在最初看上去是个缺点,但它们实际上允许更好地区分发送方和接收方。例如,蓝牙设备可被限于30至60英尺的通信区域。这显著地减少了对其他用户的干扰。不幸的是,蓝牙技术需要由设备来“发现”以便找到其他蓝牙源。在其中存在许多用户的会议环境中,蓝牙发现会话可揭示具有非常相似的标识标签的多个用户和设备。这使得用户难以区分出他们想要连接到哪些用户或设备。
已经开发了近场通信(NFC)以消除现有通信技术的某些不便,同时允许紧邻的设备快速、安全地连接。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已开发了用于近场通信的标准,NFCIP-1(ECMA-340,ISO/IEC 18092)近场通信接口和协议。这些标准将帮助引导制造商开发兼容NFC的设备。NFC的主要优点之一是两个设备能够在它们彼此靠近时自动创建通信链路。这使得能够在设备之间快速共享信息。例如,在会议中,可通过将NFC设备彼此靠拢来容易地共享名片信息。邻近限制允许NFC设备在其他NFC设备之间进行区分以控制信息流。
然而,NFC的缺点之一是制造商倾向于只是为了新兴技术而开发新数据交换协议的趋势。创建新的数据格式和通信方法是昂贵的并且往往隔离该新技术直到行业中大多数已采用这些方法。这不可避免地抛弃了拒绝采用深奥方法并使其继续有效的少数制造商。最终,用户通过不得不学习如何将NFC设备与不同的数据交换方法相协调来为与制造商的不协调付出代价。
概述
利用web格式来提供通过无线通信的兼容web的信息交换。这允许通过例如NFC空中链路和其他无线通信手段来使用现有web标准和/或语言以便在设备之间以实际上web可交换形式不费力地共享信息。这些通信技术允许在诸如PDA、蜂窝电话、自助服务终端、电影海报等资源受限设备之间自动建立轻量通信。可利用这些技术来传递和/或检索信息。例如,NFC标签可由具有兼容NFC的PDA的用户仅仅通过将该PDA靠拢至紧邻该NFC标签来读取。同样,例如,电影海报可包含能够仅通过将蜂窝电话靠近该电影海报上的一个点来传递给该蜂窝电话的信息。这些通信手段还可用于通过在可允许利用其他通信协议的设备之间传递握手数据来建立替换类型的通信。这些技术允许信息在设备之间无缝传递且仍旧保持与web信息结构和格式兼容,从而基本上降低了轻量通信的技术成本和复杂性。
以上提出了本发明的简化概述以便提供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本概述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全面综述。它不旨在标识各实施例的关键/重要的元素也不旨在描绘本发明的范围。其唯一目的是以简化形式呈现本发明的某些概念,作为以下呈现的更详细描述的序言。
为了实现以上和相关目的,在这里结合以下描述及附图来描述各实施例的某些说明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仅指示了可采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法中的几种,且本发明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及其等效方面。当结合附图考虑以下详细描述时,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新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简述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发送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接收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一方面的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图示。
图5是根据一实施例的一方面的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与基于web格式的标签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图示。
图6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利用各种模式的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用于建立替换通信手段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了一实施例可在其中交互的示例系统。
详细描述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全文中相同的元素。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然而,显然,本发明各实施例能够在无需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在其它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便于描述这些实施例。
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组件”旨在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它可以是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者执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码、执行的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为说明,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以及该服务器都可以是计算机组件。一个或多个组件可以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的线程内,并且组件可以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个或更多的计算机之间。
无线通信已经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移动而变得寻常。但是每一新的无线技术都需要建立新的标准和协议以供特定设备进行通信。此处所公开的各实例提供了通过无线技术来利用现有web格式的技术。实际上,这将web延伸到其普通边界之外的实体世界中。用户现在能够名不符实地“剪切和粘贴”各种类型的信息而不限于台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连接web的设备。移动设备现在也被允许在不丢失信息的结构方面的情况下不费力地交换信息。由此,例如,名片能够仅通过将一个设备带到另一个设备附近来电子地从一个设备传递到另一个设备,同时保持其结构。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表示在图1中示出。在该示例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使用单个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来提供通信的发送和接收两方面。在其他实例中,可改为利用单独的组件来提供这些功能。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接收/发送信息104并发送/接收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在发送时,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接受信息104并利用web格式来编码信息104并将其作为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来无线地发送。同样,在接收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时,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通过解码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来提供信息104。
信息104可包括,但不限于诸如原始数据、表格、图表、图形、音频、游戏、通信协议和软件应用程序等信息。此处所公开的各实例提供了用于传输数据并且不对可传输的数据类型施加限制的技术。由此,例如,用户可走近自助服务终端并且容易地将其名片传送到各种各样的电子“鱼缸”,或者他们可容易地从该自助服务终端下载新铃声。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在其针对基于web格式的无线传输进行处理之后表示信息104。它还可包括各种类型的无线通信手段所需的数据传输要求。用于将信息104处理成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的不同技术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因为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利用web格式,所以无线通信就不需要新的标准和协议,从而基本上降低了无线通信系统安装的总体实现成本和复杂性。
例如,在用于近场通信(NFC)的一个实例中,实体对象(例如,海报、自助服务终端等)携带由“启用通信的”指示符(例如,符号等)标识的NFC标签。典型的NFC标签包含射频和数/模电路、存储器阵列、可任选的到外部系统的接口和遵守NFC通信标准的天线。“启用通信的”指示符用于经由NFC空中链路来公开内容的可用性并且用作NFC设备的触摸标记。它通常与标签天线位于同处,但标签芯片本身和和支持的电子产品可隔开某一距离。然后利用web格式来将信息封装到NFC数据交换格式(NDEF)包装器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担当启用NFC的移动设备,其能够以NFC读写器模式操作并且与NFC标签或另一启用NFC的设备(例如,web自助服务终端等)进行通信。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102还用于建立到NFC标签或另一NFC设备的NFC空中链路并且以标准化的NFC方式进行通信以提供/接收web可交换无线信息106。
图2示出了发送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200的示例,该系统利用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202来将信息208变换成web可交换无线信息210。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202使用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来接收信息208并利用web格式来对其进行处理。无线通信组件206接收经处理的信息208并将其作为web可交换无线信息210来发送。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可使用各种web格式来处理信息208(以下讨论)。同样,无线通信组件206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手段来发送web可交换无线信息210。这些通信手段可包括例如,近场通信(NFC)、蓝牙、超宽带(UWB)、红外线(IrDA)和其他无线通信。
可以理解,如果以诸如例如,作为电子标签等无源方式来利用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200,则信息208可在其由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处理后存储在该标签中。这允许可以是无源和/或有源的无线通信组件206直接从数据存储中发送经处理的信息208而不等待其被处理。无源电子标签通常由发送向该标签的发射电路供电所需的信号的接收设备来供电。由此,此处所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无源标签设备、卡仿真设备和或对等设备等。
在一个实例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202可利用例如NFC通信手段(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其中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可选择并处理数据对象以便通过NFC空中链路来传输。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然后可生成NDEF包以便封装通常在网页上使用的常见的数据对象微格式(将在下文中讨论)。这允许例如启用NFC的移动设备将信息发送至例如海报和/或自助服务终端等。
在图3中类似地,接收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300经由无线通信组件306来接收web可交换无线信息310并通过经由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304解码信息308来提供该信息。如上所述,无线通信组件306还可本地地和/或远程地“按原样”存储web可交换无线信息310而不解码该信息。这可完成以使得信息能够在多个设备等之间来回传递。本质上,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300担当数据读取器。因此,它可用作例如,在自助服务终端鱼缸处接收名片的设备等。与上述的发送版本类似,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300可使用各种无线通信手段和web格式来执行其功能。
在一个实例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302可利用例如NFC通信手段,其中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304解析NDEF包并识别通常在网页上使用的常见的数据对象微格式。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304还可包含可保存、处理和/或显示所检索的数据对象的功能。这允许例如启用NFC的移动设备从例如海报和/或自助服务终端等中读取信息。
图4展示了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402、406之间的信息交换400。在该示例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A”402正将信息404作为web可交换无线信息发送至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B”406。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B”406然后提供信息408。在一种情形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A”402可驻留在移动设备中,而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B”406可驻留在固定对象和/或设备中。这将允许该移动设备当该设备来到由用于发送和接收web可交换无线信息的无线通信手段建立的特定邻近范围内时将信息传递给该固定设备。这将类似于自助服务终端处的鱼缸示例。
在另一种情形中,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A”402可以在固定设备中,而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B”406可以在移动设备中。例如,固定设备可以是只要一合格的移动设备来到指定距离内就提供电影日期和时间以及人物信息的电影海报。因此,由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组件“B”406表示的移动设备能够给该固定设备供电(如果有必要的话)并接收web可交换无线信息。
组件402、406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有源和/或无源组件。此处所公开的技术的实例并不在有源和无源设备之间加以区分,而是对于两种类型的设备和/或混合设备高效地操作。因此,这些实例可与读写器、卡仿真和/或对等通信系统等一起使用。如上所述,信息404、408可以按其web可交换形式来储存以便于信息交换。
图5描绘了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503和海报506中的基于web格式的标签508之间的信息交换500。当用户502走近海报506且其移动设备包含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系统504时,该系统经由基于web格式的标签508来与海报506交互以检索信息(在该示例中)。图5所示的基于web格式的标签508仅仅是出于说明的目的并且不旨在表示任何物理相似,也不旨在表示所提议的基于web格式的标签508的商标表示。任何符号、声音和/或其他指示符都可用于训练用户走近该点以便交换基于web格式的信息。
此处所公开的各实例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无线通信系统。较新近的无线通信类型中的一个被称为近场通信,即“NFC”。NFC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的简单且安全的双向交互的基于标准的、短程的(几厘米)无线连接技术。NFC设备能够改变其操作模式以便处于读写器、对等或卡仿真模式中。不同的操作模式都是基于ISO/IEC 18092 NFCIP-1和ISO/IEC 14443非接触式智能卡标准的。在读写器模式中,NFC设备能够读取诸如以上海报标签情形中的NFC标签类型。该读写器模式也是遵守ISO 14443和索尼公司的FeliCa(从ISO 18092导出的、无源通信模式)模式的射频接口。
在对等模式中,设备能够交换数据。例如,可交换诸如对于蓝牙或WiFi链路设置参数等替换通信手段协议和/或诸如虚拟名片或数码照片等数据等。对等模式基于ISO/IEC 18092标准来标准化。在卡仿真模式中,设备可担当对外部读取器看上去很像传统的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标签。标签通常是存储由启用NFC的设备来读取的数据的无源设备。这允许例如非接触式支付和检票等。
通常预期的使用是将NFC标签放到户外广告上(例如,电影海报、自动贩卖机、公共汽车候车亭等)。诸如移动电话或PDA等启用NFC的移动设备的用户可将其设备放到海报上的标签附近,并且与广告客户及其宣传相关的信息可被传送至移动设备以供将来使用和参考。可以预见,可传送电话号码、地点地址、地图、日历事件记录、视觉和文本信息以及其他数据类型。然而,NFC具有妨碍其日常使用的许多问题。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NFC数据链路来交换用户感兴趣且熟悉的数据类型。
此处所提供的一个实例在松散协作的应用程序(即,设备)之间使用双向、异步复制过程来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例如,微软的简单共享扩展(SSE)等)传送信息。该技术基于允许传输数据的web格式的内容包装(例如,UserLand的真正简单聚合,即RSS 2.0等)。SSE是支持将RSS 2.0用作项目共享的基础并提供两个或多个交叉订阅的RSS订阅源之间的新的和已改变的项目的双向、异步复制的标准。
因此,此处所提供的各实例可利用这种类型的基于web格式的SSE和类似SSE的模式来通过例如NFC空中链路无线地交换信息。本质上,用两个松散协作的应用程序(启用NFC的设备)之间的NFC空中链路来替换交叉订阅的订阅源。然后可利用两个完全不同的端点(除了web组件之外的)来来回粘贴信息。例如,一个端点可以是具有NFC链路的移动设备,而另一个端点可以是具有NFC链路的固定的海报或自助服务终端等。由此,这两个松散协作的应用程序在移动设备和固定的海报或自助服务终端上,而不是在web服务器上运行,从而在本质上替换web服务并且没有了HTTP的负担。
也可使用用于保持web信息结构的其他web格式。就像台式PC的用户能够在其应用程序之间进行剪切和粘贴一样,web用户将在web浏览器中具有相似的能力。各实例还可利用剪切和粘贴过程的该web格式以便于通过无线通信来传送信息,同时保持其结构。本质上,可使用剪切过程来存储具有其原来样子的原始结构的数据,例如,标签(即,固定的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设备),直到例如移动设备(即,移动的、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设备)来到特定距离之内。此时,可以从该标签向该移动设备执行粘贴。
为了保持该信息的结构,可利用各种类型的web格式。例如,可以使用一组微格式,其表示常见数据类型(例如,类似vCard的名片格式、日历事件格式iCalendar等)的语义内容,但被包装在遵守XHTML的XML中并适于使用常见的web浏览器来进行样式标记、布局以及显示。微格式本质上是常见的数据对象(例如,hCard、hCalendar等)的XML表示。使得微格式尤其有用的是其使用XML的作为语义标记的文本表示。以此形式,即使数据对象的真正的语义含义并非直接由域专用的应用程序来支持,该数据也可使用任何常见的web浏览器来布局、样式化并呈现。使用从其导出微格式的底层二进制格式是不可能的。例如,vCard并非旨在供直接人类解释使用,vCard需要应用程序支持来进行解释。相反,从vCard导出的hCard是人类可读XML并且能够在web浏览器中样式化并呈现,即使没有可用于直接处理它的域专用应用程序。
将web浏览器使用的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叠加到NFC协议栈上的链路层之上是可能的。在这样做时,web浏览器可访问诸如户外广告、公共汽车候车亭、剧院门厅中的电影海报或信息自助服务终端等实物资产。但该解决方案(包括TCP/IP、DHCP和较低栈层)在一个人只是希望直接通过NFC空中链路来交换数据的情况下就超重(over-weight)了。此外,使用HTTP需要通过两个端点的有源通信。NFC标签是无源的,即,它无法在高抽象层进行有源通信。其主要功能是响应于相当简单的射频命令和响应协议来提供数据。
由此,例如,应用于RSS 2.0格式的聚合内容的SSE可被直接封装到NDEF(NFC数据交换格式)消息中并被置于NFC“标签”中,该标签然后应用于海报、建筑物、自助服务终端和/或其他实体对象等。通过将保持信息结构的web剪切和粘贴技术应用于例如实体海报中的标签,启用NFC的移动设备的用户能够以与他们能够使用浏览器来与网页交互的相同的方式使用“触摸姿势”来与实体世界交换信息。但他们“触摸”设备,而不是用鼠标“点击”。在该上下文中,触摸指的是来到特定邻近范围之内,而不是需要实际的接触。在另一示例中,通过用适当的接口电子器件和软件将标签附连到例如web自助服务终端,混合范例也是有可能的-在自助服务终端上显示网页;然后将启用NFC的移动设备触摸到自助服务终端外壳上的“触摸标记”以便在设备和自助服务终端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上下文相关的特制数据。由相同的图释标识并根据网页上所使用的相同的数据格式化转换来结构化的、从海报或web自助服务终端“下载”数据对象/与海报或web自助服务终端“交换”数据对象的概念缩小了教育差异、降低了用户挫败感并扩展了现有后端系统的范围。
NFC通信可利用若干不同的格式来交换数据。此处所公开的各实例可利用例如,通过NFCIP-1标准来交换的SSE标记、通过NFC数据链路控制协议来交换的SSE标记和/或封装在NFC数据交换格式消息组合中的SSE标记等。HTML/XHTML/CSS/ECMAScript、对象交换(OBEX)和/或常见的数据对象微格式等的传送也可使用NFC数据交换格式消息组合通过NFC链路来实现以便于保持信息结构。可以理解,SSE不是可用于通过以上NFC格式来传送信息的唯一的web格式。
考虑到以上示出并描述的示例性系统,参考图6-9的流程图将可以更好地理解可依照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尽管出于简化解释的目的,各方法被显示和描述为一系列的框,但应该理解和明白,各实施例不受框的顺序所限,因为根据一实施例,一些框能够以与在此所示出和描述所不同的顺序发生和/或与其他框同时发生。此外,并非所有示出的框都是实现根据各实施例的方法所必需的。
各实施例可以在由一个或多个组件执行的诸如程序模块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通用上下文中描述。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数据结构等。通常,程序模块的功能可以在各实施例的各个实例中按需进行组合或分布。
在图6中,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600的流程图。方法600通过在两个或多个设备之间提供无线通信链路604来开始602。可利用各种无线通信手段来建立该链路。这些通信手段可包括例如,近场通信(NFC)、蓝牙、超宽带(UWB)、红外线(IrDA)和其他无线通信。然后利用基于web格式的数据交换过程来通过通信链路在设备之间传送信息606,从而结束该流程608。基于web格式的数据交换过程可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封装通常在网页上使用的常见的数据对象微格式的NDEF包。这些web格式有助于在通过无线通信链路传输信息期间保持信息结构。其他过程在上文中描述。
转向图7,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700的流程图。方法700通过将遵守近场通信(NFC)的空中链路用作无线通信链路704来开始702。然后基于用于在设备之间传送信息的web格式的内容包装,利用松散耦合的数据交换格式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来在两个或多个遵守NFC的设备之间交换信息706,从而结束该流程708。例如,可使用SSE(基于RSS 2.0)来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传送信息。这允许遵守NFC的设备担当接受包装在XML中的内容的松散耦合的应用程序。
查看图8,描绘了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利用各种模式的通过遵守NFC的空中链路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800的流程图。方法800通过利用兼容NFC的空中链路来建立通信804来开始802。然后使用读写器模式、对等模式和/或卡仿真模式来在兼容NFC的设备之间传送web可交换信息806,从而结束该流程808。此处所提供的各实例可与有NFC能力的模式中的任一个一起使用。web格式的信息的交换不受启用NFC的设备的发送/接收类型和/或有源/无源特性的限制。
参考图9,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一方面的用于建立替换通信手段的基于web格式的信息交换方法900的流程图。方法900通过利用兼容NFC的空中链路来建立通信904来开始902。然后在兼容NFC的设备之间传送web可交换信息以建立替换通信手段906,从而结束该流程908。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可包括,但不限于,诸如原始数据、表格、图表、图形、音频、游戏、通信协议和软件应用程序等信息。此处所公开的各实例提供了用于传输数据并且不对可传输的数据类型施加限制的技术。因此,例如,它还可包括建立除了NFC之外的各种类型的无线通信手段所需的数据协议要求。这允许例如用户“触摸”其他启用NFC的设备并且不费力地建立例如蓝牙连接。这基本上比使用蓝牙的“查找”特征并在确定哪个链接是正确的之前对可能的链接列表进行排序来得容易。
图10是各实施例可在其中交互的样本系统1000的框图。系统1000表示通过因特网共享信息的典型的基于web的系统。此处所提供的各实例可利用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结构来与这一系统交互。系统1000包括一个或多个客户机1002。客户机1002可以是硬件和/或软件(例如,线程、进程、计算设备)。系统100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服务器1004。服务器1004也可以是硬件和/或软件(例如,线程、进程、计算设备)。在客户机1002和服务器1004之间的一种可能的通信能够以适合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进程之间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形式进行。系统1000包括可以用来使客户机1002和服务器1004之间通信更容易的通信框架1008。客户机1002连接到可用于存储对客户机1002本地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客户机数据存储1010。类似地,服务器1004连接到可用于存储对服务器1004本地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器数据存储1006。
可以理解,各实施例的系统和/或方法可以在有助于计算机组件并同样有助于非计算机相关组件的web可交换无线通信中使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会认识到,各实施例的系统和/或方法可以在大量电子相关技术中采用,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和/或手持式电子设备等。
以上所描述的包括各实施例的示例。当然,出于描绘各实施例的目的而描述组件或方法的每一个可以想到的组合是不可能的,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许多进一步的组合和排列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所有这些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改变、修改和变动。此外,就在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术语“包括”而言,这一术语旨在以与术语“包含”在被用作权利要求书中的过渡词时所解释的相似的方式为包含性的。

Claims (20)

1.一种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来传送信息的方法,包括:
在两个或多个设备之间提供无线通信链路;
使用web格式将该信息封装到web可交换无线信息中,其中该信息选自下列项目:原始数据、表格、图表、图形、音频、游戏、通信协议和软件应用程序;
利用基于web格式的数据交换过程来通过所述通信链路在所述设备之间传送该web可交换无线信息;以及
对该web可交换无线信息进行解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利用NFC数据交换格式消息组合来通过近场通信(NFC)链路传送所述信息的同时,使用兼容web的语言、脚本和/或常见的数据对象微格式来保持所述信息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遵守近场通信NFC的空中链路用作所述无线通信链路;以及
利用基于web的格式来通过所述遵守NFC的空中链路在两个或多个遵守NFC的设备和/或电子标签之间交换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web格式的内容包装利用松散耦合的数据交换格式来在所述设备之间传送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多个松散协作的设备之间使用双向、异步复制过程来通过所述遵守NFC的空中链路传送信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使用NFC数据链路控制协议来通过所述遵守NFC的空中链路传送所述信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遵守NFC的空中链路来传送封装在NFC数据交换格式消息组合中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遵守NFC的空中链路利用对象交换(OBEX)格式来传送所述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持在所述设备之间传送的信息的至少一个结构方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利用xml模式和/或微格式模式来在传送期间保持结构化数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送初始化信息以建立替换通信链路协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以读写器模式、对等模式和/或卡仿真模式来操作至少一个设备。
13.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的设备(102),包括选自由计算机、服务器、电子标签和手持式电子设备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14.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来传输数据的系统,包括:
能够无线地接收和/或发送信息(208、308)的无线通信组件(206、306);以及
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304),所述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利用web可交换格式来编码信息并将经编码的信息提供给所述无线通信组件(206、306)以供传输和/或将从所述无线通信组件(206、306)接收到的web可交换格式解码成信息,其中该信息选自下列项目:原始数据、表格、图表、图形、音频、游戏、通信协议和软件应用程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web格式的信息组件(204、304)在接收和/或发送所述信息时保持所述信息的web可交换数据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组件(206、306)是无源和/或有源组件。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在电子标签设备、在读写器系统、在卡仿真系统和/或在对等通信中使用。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组件(206、306)利用兼容红外数据关联(IrDA)、超宽带(UWB)和/或蓝牙的标准来进行通信。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组件(206、306)使用NFC空中链路来发送和/或接收信息。。
20.一种便于无线通信的系统,包括:
用于在设备之间提供无线通信的装置(206、306);
用于使用web格式将信息封装到web可交换无线信息中的装置,其中该信息选自下列项目:原始数据、表格、图表、图形、音频、游戏、通信协议和软件应用程序;
用于利用web可理解的格式来通过所述无线通信在所述设备之间交换该web可交换无线信息的装置;以及
用于对该web可交换无线信息进行解码的装置。
CN2007800305351A 2006-08-17 2007-08-03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Active CN1016012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465,328 US8102797B2 (en) 2006-08-17 2006-08-17 Web format-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465,328 2006-08-17
PCT/US2007/017417 WO2008021032A2 (en) 2006-08-17 2007-08-03 Web format-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1242A CN101601242A (zh) 2009-12-09
CN101601242B true CN101601242B (zh) 2013-01-02

Family

ID=39082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05351A Active CN101601242B (zh) 2006-08-17 2007-08-03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102797B2 (zh)
EP (1) EP2052507B1 (zh)
JP (1) JP5066570B2 (zh)
KR (1) KR101507179B1 (zh)
CN (1) CN101601242B (zh)
BR (1) BRPI0714141B1 (zh)
CA (1) CA2658424C (zh)
IL (1) IL196304A (zh)
MX (1) MX2009001385A (zh)
RU (1) RU2488228C2 (zh)
WO (1) WO200802103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20878A1 (en) * 2007-02-23 2008-09-11 Oliver Michaelis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reate or Join Gaming Sessions Based on Proximity
US20100293263A1 (en) * 2007-12-28 2010-11-18 Giovanni Caire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a network of distributed entities
US20090192935A1 (en) * 2008-01-30 2009-07-30 Kent Griffin One step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ransactions
US8879524B2 (en) * 2008-04-02 2014-11-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rvice delivery to a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a mobile communication unit for access and service control
US8401468B2 (en) * 2008-05-28 2013-03-1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scheduling using a mobile device
WO2009148289A2 (en) 2008-06-06 2009-1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data i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etwork
FR2935510B1 (fr) * 2008-08-28 2010-12-10 Oberthur Technologies Procede d'echange de donnees entre deux entites electroniques
FI20095120A0 (fi) * 2009-02-09 2009-02-09 Valtion Teknillinen NFC-leikepöytä ja tähän liittyvä menetelmä
JP4660829B2 (ja) * 2009-03-16 2011-03-30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モバイル通信端末及びモバイル通信システム
FI121948B (fi) * 2009-04-09 2011-06-15 Solocem Systems Oy Järjestely NFC-yhteensopivaa mobiililaitetta varten muodostetun ystäväyhteyden viivästetyksi siirtämiseksi ja siihen liittyvä menetelmä
US8593255B2 (en) * 2009-04-24 2013-11-2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ser interaction via transponders
US20120109768A1 (en) * 2009-06-25 201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Enabling a Media Purchase
US20110076941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Ebay In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data/product transfer
ES2606002T3 (es) 2010-01-29 2017-03-1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Caja de anuncios inteligente que utiliza interacciones electrónicas
US10977965B2 (en) 2010-01-29 2021-04-13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Smart sign box using electronic interactions
US8620215B2 (en) * 2010-08-05 2013-12-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rsonalization of a mobile communcation device
US8068011B1 (en) 2010-08-27 2011-11-29 Q Street,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active user-directed interfacing between handheld devices and RFID media
US9961182B2 (en) 2010-09-23 2018-05-01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providing data transfer using selec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mats and related methods
US20140146731A1 (en) * 2011-05-09 2014-05-29 Cumbari Ab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for network connected devices
US8989658B2 (en) * 2011-06-24 2015-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improving NFC parameter update mechanisms
US9858583B2 (en) 2011-09-01 2018-01-02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consumer product interest using mobile devices
JP2015502595A (ja) * 2011-10-24 2015-01-22 リップル リゾート メディア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施設のための無線タグ通信アプリケーション
US8630908B2 (en) 2011-11-02 2014-01-14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point of sale,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and product informa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106267B1 (en) * 2011-12-15 2015-08-1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ession feedback
US20130166399A1 (en) * 2011-12-22 2013-06-27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rich couponing and advertising content at the point of sale initiated by a single nfc tap
JP2013157736A (ja) 2012-01-27 2013-08-15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019675B2 (ja) 2012-03-30 2016-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装置
JP6019676B2 (ja) 2012-03-30 2016-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9113373B2 (en) * 2012-04-10 2015-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peer communications using an 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
US20130344804A1 (en) * 2012-06-22 2013-12-2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Nfc transport auto discovery
EP2677773B1 (en) * 2012-06-22 2020-05-13 BlackBerry Limite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transport auto discovery
US9736680B2 (en) 2012-06-27 2017-08-15 Google Inc. Techniques for transferring a data payload utiliz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JP5867319B2 (ja) 2012-07-03 2016-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KR101421568B1 (ko) 2012-07-27 2014-07-2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스마트카드, 스마트카드 서비스 단말 및 스마트카드 서비스 방법
JP5900228B2 (ja) * 2012-08-06 2016-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2771845B1 (en) 2012-09-10 2019-01-02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zed diversion of nfc tags
US10891599B2 (en) 2012-09-12 2021-01-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Use of state objects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transactions
EP3214572B1 (en) 2012-10-18 2020-01-29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nfc security
CN102932960A (zh) * 2012-11-06 2013-02-13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名片交换系统及交换方法
WO2014077882A1 (en) 2012-11-19 2014-05-22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Nfc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abling unauthorized
KR20140097832A (ko) 2013-01-30 2014-08-07 주식회사 케이티 가상 카드를 물리적 카드로 생성 및 만료하는 장치
KR20140103210A (ko) 2013-02-14 2014-08-26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주거래 결제수단 설정 장치 및 방법
JP2014222865A (ja) * 2013-05-14 2014-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9052891B2 (en) * 2013-05-14 2015-06-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clarative configuration and execution of card content management operations for trusted service manager
KR20150009065A (ko) * 2013-07-12 2015-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단말기
KR101754176B1 (ko) * 2013-07-26 2017-07-05 후아웨이 디바이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태그 식별 방법 및 장치
JP6264815B2 (ja) 2013-09-30 2018-0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2860950B1 (en) 2013-10-11 2017-04-12 Nxp B.V. Transferring a descriptive web interface language code between two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JP6402494B2 (ja) 2014-05-30 2018-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システム、機能実行装置、及び、通信端末
CN104243691A (zh) * 2014-08-20 2014-12-24 文爱瑶 基于nfc标签的名片信息获取方法及系统
KR101678468B1 (ko) * 2015-04-03 2016-11-23 주식회사 디앤디랩 온라인 쇼핑의 주문 정보 공유 방법 및 장치
JP6406364B2 (ja) * 2017-01-04 2018-10-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9615038A (zh) * 2018-11-30 2019-04-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1717B1 (en) * 1999-09-10 2002-07-16 Avantgo, Inc.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ustomizing channels, content, and data for mobile devices
CN1433239A (zh) * 2001-12-27 2003-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将web页html数据表现为适合在无线移动站的屏幕上显示的格式的装置和方法
CN1578185A (zh) * 2003-07-22 2005-02-09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5761A (ja) 1997-06-02 1999-01-22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赤外線通信機能を持つ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541465B2 (ja) * 1998-09-10 2010-09-08 ミルストーン トランスファー エージー、エル.エル.シー. 電子タグ、電子タグ識別システム
US7031661B2 (en) * 2001-06-29 2006-04-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L.P.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and print device print by reference protocol
US7565108B2 (en) 2002-03-26 2009-07-21 Nokia Corporatio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based discovery for short range radio communication with reader device having transponder functionality
US20040203381A1 (en) 2002-12-31 2004-10-14 Cahn Janet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fer
JP2004240709A (ja) * 2003-02-06 2004-08-2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コンテンツ提供システム及び方法と、コンテンツ仲介サーバ
JP2004336727A (ja) * 2003-04-17 2004-11-25 Sharp Corp ワイヤレス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機器、被制御機器、機器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4092692B2 (ja) 2003-06-06 2008-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060206582A1 (en) * 2003-11-17 2006-09-14 David Finn Portable music device with song tag capture
US8112103B2 (en) * 2004-01-16 2012-02-07 Kuang-Chao Eric Yeh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obile device messaging
US8639819B2 (en) 2004-02-05 2014-01-28 Nokia Corporation Ad-hoc connec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
JP2005252612A (ja) * 2004-03-03 2005-09-15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モジュール,モジュールホルダー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GB0416474D0 (en) 2004-07-23 2004-08-2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method for accessing services
US7375616B2 (en) 2004-09-08 2008-05-20 Noki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enabled multifunctional device and method of its operation
EP1635508A1 (en) 2004-09-08 2006-03-1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ecure pair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US7747797B2 (en) 2004-09-28 2010-06-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ss storage device with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EP2840717B1 (en) 2004-10-29 2017-02-01 Sony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for operating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183462A1 (en) * 2005-02-11 2006-08-17 Nokia Corporation Managing an access account using personal area networks and credentials on a mobile device
DE602005055216C5 (de) * 2005-03-07 2023-07-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Verfahren und mobile endgerätevorrichtung mit chipkartenmodul und nahfeldkommunikationsmitteln
CN101147387B (zh) * 2005-04-19 2012-09-26 诺基亚公司 控制移动终端设备中应用启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8244179B2 (en) * 2005-05-12 2012-08-14 Robin Dua Wireless inter-device data processing configured through inter-device transmitted data
US20070067303A1 (en) * 2005-09-21 2007-03-22 Jukka Linjama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interaction
KR100972072B1 (ko) * 2005-11-07 2010-07-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엔에프씨 호스트 콘트롤러 인터페이스
US8195762B2 (en) * 2006-05-25 2012-06-05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Locating a portion of data on a computer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1717B1 (en) * 1999-09-10 2002-07-16 Avantgo, Inc.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ustomizing channels, content, and data for mobile devices
CN1433239A (zh) * 2001-12-27 2003-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将web页html数据表现为适合在无线移动站的屏幕上显示的格式的装置和方法
CN1578185A (zh) * 2003-07-22 2005-02-09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658424A1 (en) 2008-02-21
KR20090041398A (ko) 2009-04-28
BRPI0714141A2 (pt) 2012-12-25
EP2052507A4 (en) 2013-03-20
EP2052507B1 (en) 2018-12-26
IL196304A0 (en) 2009-09-22
BRPI0714141B1 (pt) 2019-11-19
RU2009105248A (ru) 2010-08-27
RU2488228C2 (ru) 2013-07-20
IL196304A (en) 2013-04-30
EP2052507A2 (en) 2009-04-29
KR101507179B1 (ko) 2015-03-30
US20080046570A1 (en) 2008-02-21
US8102797B2 (en) 2012-01-24
WO2008021032A2 (en) 2008-02-21
CA2658424C (en) 2015-03-24
JP2010501135A (ja) 2010-01-14
WO2008021032A3 (en) 2008-04-03
CN101601242A (zh) 2009-12-09
JP5066570B2 (ja) 2012-11-07
MX2009001385A (es) 2009-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1242B (zh) 基于web格式的无线通信
Vazquez-Briseno et al. Using RFID/NFC and QR-code in mobile phones to link the physical and the digital world
Want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gelaccio et al. Smart and mobile access to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n ancient Italian renaissance villas
CN103426013A (zh) 用于对近场通信标签交互进行日志记录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01855616A (zh) 方法和包含浏览器的装置
CN101601211A (zh) 使用人体通信提供媒体广告服务的设备和方法
CA2737030C (en) Virtual machine readable communication tag
Anokwa et al. A user interaction model for NFC enabled applications
McHugh et al.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and implications
KR101221656B1 (ko) 대기표 운용 시스템 및 그 운용방법
Pohjanheimo et al. Implementing touchme paradigm with a mobile phone
Choi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in South Korean libraries
Ayu et al. Rich information service delivery to mobile users using smart posters
Ruiz et al. University smart poster: Study of NFC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ambient
Miraz et al. University of things: Applications of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environments
SN et al.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applications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Rukzio et al. The physical mobile interaction framework (pmif)
CN100581196C (zh) 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网络获取个人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Kaasinen et al. Ubimedia based on readable and writable memory tags
Herting et al. Acceptance and Usability of Physical Mobile Applications.
Paolucci et al. Bringing semantic services to real-world objects
Dobrigkeit et al. Exchange of contact data between mobile phones using NFCIP
Setiabudi et al.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Delivering Information in Museums
SangDong A Smart Attendance and Abse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F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CROSOFT CORP.

Effective date: 201504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28

Address after: Washington State

Patentee after: Micro soft technique license Co., Ltd

Address before: Washington State

Patentee before: Microsoft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