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257026A1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257026A1
WO2022257026A1 PCT/CN2021/099014 CN2021099014W WO2022257026A1 WO 2022257026 A1 WO2022257026 A1 WO 2022257026A1 CN 2021099014 W CN2021099014 W CN 2021099014W WO 2022257026 A1 WO2022257026 A1 WO 202225702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nit
modulation
header field
fiel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1/0990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孔令晓
潘众
钟威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194453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340260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99014 priority patent/WO2022257026A1/zh
Priority to CN202180098722.3A priority patent/CN117397188A/zh
Publication of WO202225702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257026A1/zh
Priority to US18/530,605 priority patent/US20240113805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Definitions

  • the receiving end needs to demodulate and decode the header field first to obtain the modulation method of the payload fiel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odul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obtained modulation method.
  • the payload field is demodulated in a manner, and then the payload field is decoded. That is, header fields and payload fields are decoded separately.
  • 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 FEC decoding is performed in units of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that is, the header field and the payload field need to be decoded by FEC together. Therefore, the retransmission order reduction scheme in the prior art cannot be applied to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FEC technology.
  • a communication method includes: a sending end device sends a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cludes a header field, and the header field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generated a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modulation mod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and send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bit rate of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can be an integer multiple of the bit rate of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that is,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data generated by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An integer multiple of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transmission unit.
  •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using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includes n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generated by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Therefore, during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there is at least n intervals between any two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generated using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and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generated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generated by the sending end device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mod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the second modulation mode, where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first modulation mode is higher than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second modulation mode.
  • the receiving-end device may also send a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to the sending-end device. Based on this scheme, reduced-order retransmission can be realized.
  • the reduced-order retransmission can not only guarantee th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system, but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it error rate of the system.
  •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when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fails to verify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uses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to decode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ollowing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odulation. Based on this solution, the receiver device may receiv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dicating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ithin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and then determine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ollowing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 may further include: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receives the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demodulates the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is solution, for the received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modulation mode can be used by default to demodulate the subsequent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verify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hich can reduce the processing burden of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Moreover, since no verification is required, the problem that the verification may be wrong and the robust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reduced is avoided.
  • the receiver device receives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data transmission unit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device outside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and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seve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demodulates the seve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y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will receiv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dicating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ithin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outside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are all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and the modulation mod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lso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at is, the first modulation mode). Therefore,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may directly use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to demodulate the seve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ithout checking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ased on this scheme, the processing load of the receiver device can be reduced. Moreover, since no verification is required, the problem that the robust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may be reduced due to a possible verification error is avoided.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is used for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devices.
  •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ay be a transceiver, an input/output interface, an interface circuit, an output circuit, an input circuit, a pin or a related circuit, and the like.
  • the above-mentioned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ay be an input/output interface, an interface circuit, an output circuit, an input circuit, a pin or a related circuit on the chip or the chip system Wait.
  • the aforementioned processor may also be embodied as a processing circuit or a logic circuit.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ntaining instructions is provided, and when it is run on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can execute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any one of the above aspects.
  • FIG. 3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EC technology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4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5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6 is a flowchart of a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7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data transmission unit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8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plurality of consecutive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generated by a sender devi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10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processing a plurality of consecutive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by a receiver device provided in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13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nother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SNR signal-to-noise ratio
  • ITU-T G.998.4 the retransmission technique is adopted.
  • the prior art also uses high-order PAM modulation to retransmit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during retransmission, multiple retransmissions are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it error rate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ultiple retransmissions will obviously increase Latency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ing high-order modulation during normal transmission and reducing to low-order modulation during retransmis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it error rate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out affecting the bandwidth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 the reduction of can further reduce the delay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 FIG. 2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cludes a header field and a payload field.
  • SerDes serializer/deserializer
  • PHY physical layer
  • MIPI 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 communication method, which can not only realize reduced-order retransmission, but also can be applied to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FEC, and can also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cessing without affec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fer rate.
  • the processor 501 can be a general-purpos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a microprocessor, a specific applic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or one or more for controll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program integrated circuit.
  •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 ASIC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 the memory 503 is used to store computer-executed instruc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olution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nd the exec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processor 501 .
  • the processor 501 is configured to execute computer-executed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memory 503, so as to implement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mputer-executed instructions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also be referred to as application program codes, which is not specifically limit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sending end device sends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receives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demodulates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modulation mod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processing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y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includes: demodulating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n decoding the demodula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so as to obtain data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may determine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efore receiving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so as to demodulat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ed modulation mode.
  •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indicated by a data transmission unit preceding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may obtain the indicated modulation mode after processing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efor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n demodulat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indicated modulation mode.
  • the embodiment of this application provides a communication method.
  •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sent by the sending device can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so that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receive
  •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received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determines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subsequent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device at the receiving end may complete demodulation of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ed modulation mode.
  • the header field and the payload field of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can be decoded through FEC together. Therefore,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FEC technology.
  • bit rate symbol rate*log2m
  • m is the modulation order
  • the symbol rate of the sam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the same.
  •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can be PAM4, and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can be PAM2.
  • the bit rate of PAM4 modulation under the same symbol rate is twice that of PAM2 modulation, so that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a data transmission unit using PAM2 modulation is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twice that of th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at is,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twice that of th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subsequent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may send a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to the sender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sender device may receive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from the receiver device, and The retransmission request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ollowing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device at the sending end generates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sets the modulation method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s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generated by the device at the sending end using a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and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s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s an example.
  •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subsequent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After receiving the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demodulates the thir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y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receiver device may also receive a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here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data transmission unit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device outside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seve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demodulates the seve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by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six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device outside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modulation method indicated by its header field is also the modulation method adopted by th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at is, the first modulation mode).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retransmitted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n-1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re all generated by the sending end device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schem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in on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the first modulation scheme.
  •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generated by the device at the sending end using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and the modulation method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in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Fig. 8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plurality of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generated by a sender device. As shown in Fig. 8, it is assumed tha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1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PAM4, a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1 indicates the following
  • the modulation method of on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 is PAM2, so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is a retransmission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using PAM2.
  • the modulation mode indicated by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should be PAM4, so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3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using PAM4.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following data transmission unit 1 should be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PAM4, and the modulation method indicated by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It is also PAM4, so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4) after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generated by using PAM4.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3 include two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generated by using PAM4. Continuing to refer to FIG.
  •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may be an integer multiple of th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receiver device defaults to The first modulation mode is used to demodulate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dicated by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Therefore, assuming that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fails to verify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dicating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ill use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as multipl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demodulation. Of course, after demodulating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verification will definitely fail, and the first modulation mode will be used by default to demodulat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scheme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can prevent the continuous propagation of errors.
  • FIG 11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ceiving device processing multiple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shown in Figure 9, as shown in Figure 11, assuming that the receiving device fails to verify when processing data transmission unit 1, and fails to obtain the indicated modulation method: PAM2, which will use PAM4 to demodulate the first half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3 by default.
  • the receiver device After processing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2 , the receiver device will determine the modulation mode: PAM4, so that the receiver device will use PAM4 to demodulat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3 . After demodulat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3 using PAM4, the receiver device will fail to verify, and it will use PAM4 to demodulate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4 by default.
  • the receiver device After demodulat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3 using PAM4, the receiver device will also fail to verify, and it will use PAM4 to demodulate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5 by default. When the receiver device adopts PAM4 to demodulate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4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5, the verification will be successful, and the error propagation is terminated at this time.
  • the field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ethod is also generated using a high-order modulation method, so it can avoid existing In the technology, the header fields all adopt a low-order modulation mode, which reduces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the entir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duc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 the sender can use the level +12 or -12 to transmit the data in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in the header field.
  • This method is compared to the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PAM2 modulation
  • the two levels corresponding to the unit are +9 or -9, and the way to transmit the data in the modulation indicator field in the header fiel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Decibel (decibel, dB).
  •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is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value of n may be preconfigured on the sending end device and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 the value of n may also be indicated by a field in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is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does not limit it.
  • the receiver device sends a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to the sender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sender device receives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from the receiver device.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n-1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re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and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n-1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are generated by the sending end device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at is,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nd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generated by the sending end device using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schemes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s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re all the first modulation schemes.
  • the receiver device demodulates the first to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s after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receiver device will demodulate the 1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n-1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PAM4, and demodulate the nth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PAM2.
  • the processor 501 in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50 shown in FIG. 5 can call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code stored in the memory 502 to instruct the sending device to execute, and the receiving device The processor 501 in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50 shown in FIG. 5 can call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code stored in the memory 502 to instruct the receiver device to execute the action, which is not limited in this embodiment.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s a communication device, which may be the sending end device or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 or a device including the above sending end device or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or a device that can be used to send end device or part of a receiving end device.
  • a communication device which may be the sending end device or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 or a device including the above sending end device or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or a device that can be used to send end device or part of a receiving end device.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es hardware structures and/or software modules corresponding to each function.
  •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hardware or a combination of hardware and computer softwa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units and algorithm steps of each example described in the embodiments disclosed herein.
  • the transceiver module 1301 is configured to send a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ncludes a header field, and the header field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ollowing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processing module 1302 is configured to generate a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modulation mod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 the transceiver module 1301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send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receiving device.
  • the transceiving module 1301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a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from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 the processing module 1302 is configured to generate a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generated by the sending end device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method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modulation method is performed by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newly 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a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generated by the sending end device using the first modulation method
  • the modulation scheme indicated by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transmission unit is the second modulation scheme, where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first modulation scheme is higher than the modulation order of the second modulation scheme.
  • the processing module 1302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send a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to the sender device.
  • the transceiver module 1301,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rom the sender device includes: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rom the sender device within a first time interval.
  • the first time interval is a time interval during which the receiving end device expects to receive the retransmitte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after sending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quest to the sending end device.
  • the processing module 1302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check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modulation mode adopted by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following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processing module 1302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use the first modulation mode to demodulate the second data transmission unit when the receiver device fails to verify the modulation indication field of the header field of the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unit.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30 provided in this embodiment can execute the above-mentione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 technical effect it can obtain can refer to 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 embodiment, and details are not repeated here.
  • the computer instructions may be stored in or transmitted from on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o another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example, the computer instructions may be transmitted from a website, computer, server, or data center Transmission to another website site, computer, server or data center via wired (such as coaxial cable, optical fiber,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 or wireless (such as infrared, wireless, microwave, etc.).
  • th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may be any available medium that can be accessed by a computer, or may be a data storage device including one or more servers, data centers, etc. that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medium.
  • the available medium may be a magnetic medium (such as a floppy disk, a hard disk, or a magnetic tape), an optical medium (such as a DVD), or a semiconductor medium (such as a solid state disk (Solid State Disk, SSD)), etc.
  • a magnetic medium such as a floppy disk, a hard disk, or a magnetic tape
  • an optical medium such as a DVD
  • a semiconductor medium such as a solid state disk (Solid State Disk, SS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可以应用于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该通信方法中,发送端装置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指示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使得接收端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确定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之后,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经过FEC解码前,接收端装置可以按照确定好的调制方式完成对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解调制。从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可以一起通过FEC解码。因此,该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脉冲幅度调制(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PAM)是通信系统中常用的一种信号调制方式。其中,PAM的阶数越高,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越高。基于此,目前的高速通信系统一般采用PAM4及以上的调制阶数(可以称为高阶PAM)调制数据。
然而,PAM的阶数越高,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也越高。基于高速通信系统对鲁棒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例如车载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要求一般低于1e -15时)的需求,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重传的技术方案,即通信系统可以将错误的数据传输单元重新传输,以提升通信系统的稳定性,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但是,由于现有技术在重传时也是采用的高阶PAM调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需要经过多次重传才能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而多次重传显然会增大通信系统的时延。为此,现有技术中又提出了降阶重传的技术方案,即对于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低阶的PAM进行调制。
不过,现有技术的重传降阶方案中,由于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由头部字段指示,因此接收端需要先解调制以及解码头部字段,得到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才能根据得到的调制方式解调制负载字段,进而对负载字段解码。也就是说,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是分别进行解码的。而在采用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FEC解码是以数据传输单元为单位进行的,即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需要一起通过FEC解码。因此,现有技术的重传降阶方案无法适用于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方案无法应用在使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头部字段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之后,发送端装置可以按照第一数据传输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生成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并发送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基于该方案,发送端装置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指示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使得接收端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确定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进而,之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经过FEC解码前,接收端装置可以按照确定好的调制方式完成对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解调制。从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可以一起通过FEC解码。因此,该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可以包括负载字段,负载字段包括 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和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换言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仅通过一种调制方式生成。基于该方案,通信系统仅在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处切换调制方式,且只有当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发生变化时才切换调制方式,无需频繁的切换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并且,对于多路并行的通信系统,可以设计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为并行度的整数倍,由于每个数据传输单元仅通过一种调制方式生成,从而可以保证每个处理周期内的调制方式相同,通信系统处理的复杂度较低。此外,采用同一种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是相等的,不同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采用的调制阶数不同时,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也会成比例关系。又由于接收端装置可以提前确定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因此在接收端装置确定出一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后,便可根据不同数据传输单元长度的比例关系确定出后续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从而接收端装置无需检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降低了通信系统的负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在发送端装置生成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发送端装置可以接收来自接收端装置的第一重传请求,并根据第一重传请求确定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降阶重传。降阶重传不仅可以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的速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误码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可以是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即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是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的整数倍。基于该方案,可以确保在通信系统发生误判时,后续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也不会被打乱,以保证后续的数据传输仍然可以正常进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发送端装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一调制方式。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即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一调制方式。基于该方案,在进行数据重传时,一个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前后包括了n个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的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从而在传输过程中,任意两个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至少间隔n个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的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其中,调制指示域采用第一电平或第二电平传输,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为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基于该方案,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端装置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 段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之后,接收端装置可以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并可以根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解调制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基于该方案,发送端装置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指示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使得接收端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确定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进而,之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经过FEC解码前,接收端装置可以按照确定好的调制方式完成对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解调制。从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可以一起通过FEC解码。因此,该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可以包括负载字段,负载字段包括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和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换言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仅通过一种调制方式生成。基于该方案,通信系统仅在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处切换调制方式,且只有当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发生变化时才切换调制方式,无需频繁的切换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并且,对于多路并行的通信系统,可以设计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为并行度的整数倍,由于每个数据传输单元仅通过一种调制方式生成,从而可以保证每个处理周期内的调制方式相同,通信系统处理的复杂度较低。此外,采用同一种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是相等的,不同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采用的调制阶数不同时,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也会成比例关系。又由于接收端装置可以提前确定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因此在接收端装置确定出一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后,便可根据不同数据传输单元长度的比例关系确定出后续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从而接收端装置无需检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降低了通信系统的负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其中,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在接收端装置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接收端装置还可以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降阶重传。降阶重传不仅可以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的速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误码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收端装置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其中,第一时间区间为接收端装置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后,预计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时间区间。在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处理后,接收端装置还可以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包括:在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解调制。基于该方案,接收端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而确定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 调制方式。
可选地,在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接收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基于该方案,接收端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而确定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用于指示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三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端装置接收第三数据传输单元,接收端装置会根据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三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基于该方案,对于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可以默认采用调制方式解调制其后的第三数据传输单元,无需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校验,可以降低接收端装置处理的负担。并且,由于无需进行校验,因此避免了校验可能出错导致通信系统鲁棒性降低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收端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为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数据传输单元,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五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可以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在接收端装置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在接收第五数据传输单元之后,根据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在接收端装置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接收端装置在接收第五数据传输单元之后,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基于该方案,可以理解为,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数据传输单元均进行校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是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即有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是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的整数倍。基于该方案,可以确保在通信系统发生误判时,后续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也不会被打乱,以保证后续的数据传输仍然可以正常进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发送端装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一调制方式。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一调制方式。基于该方案,在进行数据重传时,一个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前后包括了n个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的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从而在传输过程中,任意两个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至少间隔n个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的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接收端装置接收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为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外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单元,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会在接收到第七数据传输单元后,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 解调制。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接收端装置会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以及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在第一时间区间外的第六数据传输单元均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且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也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即第一调制方式)。从而,接收端装置可以直接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无需对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基于该方案,可以降低接收端装置处理的负担。并且,由于无需进行校验,避免了校验可能出错导致通信系统鲁棒性降低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其中,调制指示域采用第一电平或第二电平传输,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为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该通信装置包括实现上述方法相应的模块、单元、或手段(means),该模块、单元、或means可以通过硬件实现,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并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之后,根据该指令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该通信接口可以为收发器、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电路、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管脚或相关电路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芯片或芯片系统。其中,当该通信装置是芯片系统时,该通信装置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通信装置为芯片或芯片系统时,上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上的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电路、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管脚或相关电路等。上述处理器也可以体现为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其中,第三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不同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发送端装置,和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接收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调制阶数的PAM对应的信噪比-误码率曲线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FEC技术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装置生成的连续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装置生成的连续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装置处理连续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装置处理连续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首先给出本申请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或定义如下。
现有技术中,数据可以以信号的方式传输。PAM是一种信号调制方式,可以将数据调制为用于传输数据的信号,进而通信系统通过调制后的信号传输数据。其中,PAM可以包括多个调制阶数,比如PAM2、PAM4、PAM8以及PAM16等。PAM的调制阶数越低,通信系统的稳定性越强,抗噪抗干扰能力越强。PAM的调制阶数越高,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越高。比如,相同符号(symbol)率下PAM4调制的比特率是PAM2调制的比特率的2倍(比特率=符号率*log2m,m为调制阶数),从而采用PAM4调制获得的信号的传输速率为采用PAM2调制获得的信号的传输速率的2倍。但是,采用PAM4及以上的调制阶数进行数据调制会使得通信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误码率较高。图1为不同调制阶数的PAM对应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误码率曲线图,从图1可以看出,相同SNR下,调制阶数越低,误码率越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下述的数据传输单元均为经过PAM调制的用于传输数据的信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单元也可以称之为PAM信号。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单元也可以称之为码块,在此统一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数据传输单元的名称不做具体限定。
目前,由于车载通信系统具有高速率传输的需求,因此一般采用PAM4及以上的调制阶数(可以称为高阶PAM)调制数据。然而,车载通信对鲁棒性和稳定性要求也较高,例如车载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要求一般低于1e -15。基于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重传的技术方案,即通信系统可以将错误的数据传输单元重新传输,以提升通信系统的稳定性,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比如,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下属的电信标准化部门(ITU for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ITU-T)所制定的用于提高数字用户线路收发器噪声保护的标准:ITU-T G.998.4中,就采用了重传技术。但是,由于现有技术在重传时也是采用的高阶PAM调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需要经过多次重传才能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而多次重传显然会增大通信系统的时延。
有实验结果表明,如果采用低阶的PAM调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经过一次重传便可以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例如,采用PAM4的车载通信系统采用重传技术前, 车载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可达1e -5,调制阶数不变经过两次重传后,车载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即可达1e -15,而当调制阶数降为PAM2时,一次重传后车载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远低于1e -15。因此,正常传输时用高阶调制,重传时降为低阶调制,可以在不影响通信系统带宽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提升通信系统稳定性,且重传次数的减少可以进一步降低通信系统的时延。
据此,现有技术中又提出了降阶重传的技术方案,即对于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低阶的PAM进行调制。示例地,图2为一种数据传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在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联盟发布的汽车长距离串行器/解串器(SerDes)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接口规范:MIPI a-phy中,规定了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通过其头部字段指示。并且,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默认采用低阶的PAM(如PAM2)调制,新传输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采用高阶PAM(如PAM4)调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采用低阶PAM调制(如PAM2)。
在该方案中,新传输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采用高阶PAM调制,确保了通信系统具备较高的传输速率,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采用低阶PAM调制能够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提高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并且,重传的次数较少,也降低通信系统的时延。
FEC技术是一种检纠错技术,能够为数据传输提供编码增益,是提升通信系统鲁棒性的有效方法。在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接收端处理数据传输单元的顺序是:先对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之后再通过FEC解码,从而得到数据传输单元的数据。示例地,图3为一种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送端需要对待传输的数据先进行FEC编码,再进行调制,之后才将调制后的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接收端。接收端对于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单元,需要先进行解调制,再进行FEC解码才能够得到数据传输单元中的数据。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的降阶重传方案中,由于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由头部字段指示,因此接收端需要先解调制以及解码头部字段,得到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才能根据得到的调制方式解调制负载字段,进而对负载字段解码。也就是说,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是分别进行解码的。然而,在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采用FEC编码的数据传输单元需要整体通过FEC解码,才能够获得FEC增益。换言之,FEC解码是以数据传输单元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现有技术的降阶重传方案无法应用在使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
并且,在现有技术的降阶重传方案中,由于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均采用低阶调制方式,负载字段可以采用高阶或低阶的调制方式,使得采用高调制阶数的数据传输单元与采用低调制阶数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不成比例关系,从而通信系统无法提前确定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因此接收端需要检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通信系统的负担较大,且如果接收端对某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部分的调制方式判断错误,可能导致后续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连续判断错误。此外,一个数据传输单元包含的调制方式可能不同,一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与下一个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也可能不同,从而通信系统需要频繁地切换调制方式。进一步的,对于多路并行的通信系统,在一个并行周期内可能出现在不同的通路上切换调制方式,因此通信系统处理的复 杂度较高。此外,头部字段均采用低阶调制方式也降低了整个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既可以实现降阶重传,又可以应用于采用FEC的通信系统中,并且还可以降低通信系统处理的复杂度,同时不影响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申请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得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便于理解。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方法所应用的通信系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40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通信系统40包括发送端装置401和接收端装置402。其中,发送端装置401和接收端装置402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应该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比如,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发送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每个发送端装置与至少一个接收端装置建立通信连接,每个接收端装置也与至少一个发送端装置建立通信连接。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一个发送端装置也可以作为接收端装置,一个接接收端装置也可以作为发送端装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装置或接收端装置也可以称之为通信装置,其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装置或接收端装置的相关功能可以由一个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由一个设备内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 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或者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
例如,本申请涉及的发送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的相关功能可以通过图5中的通信装置50来实现。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5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5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01,通信线路5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图5中仅是示例性的以包括通信接口504,以及一个处理器501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03。
处理器5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线路502可包括一通路,用于连接不同组件之间。
通信接口504,可以是收发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例如,所述收发模块可以是收发器、收发机一类的装置。可选的,所述通信接口504也可以是位于处理器501内的收发电路,用以实现处理器的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
存储器503可以是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例如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502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5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5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501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方法。
或者,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处理器501执行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的处理相关的功能,通信接口504负责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5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5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5中的处理器501和处理器5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ore)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ore)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或人工智能处理器等各类运行软件的计算设备, 每种计算设备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执行软件指令以进行运算或处理的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5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505和输入设备506。输出设备505和处理器5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5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506和处理器5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506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通信装置50有时也可以称为通信设备,其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例如通信装置5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上述终端,上述网络设备、或具有图5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通信装置50的类型。
此外,图5中示出的组成结构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除图5所示部件之外,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通信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601、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相应地,接收端装置接收第一数据传输单元。
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可以包括头部字段,头部字段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包括调制指示域,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可以通过调制指示域的值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示例地,调制指示域可以包括一个比特位,调制指示域的值为0表示的调制方式为PAM2,调制指示域的值为1表示的调制方式为PAM4。当然,调制指示域也可以包括更多的比特位,用于指示更多种的调制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数据传输单元,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传输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602、发送端装置根据第一数据传输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生成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装置生成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调制,然后对调制后的数据进行编码,从而得到数据传输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在此统一说明,下文不再赘述。
发送端装置可以在生成第二数据传输单元时,采用第一数据传输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调制数据。
S603、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相应地,接收端装置接收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S604、接收端装置根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应理解的是,接收端装置在接收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前,可以完成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处理,从而得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从而,接收端装置可以根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装置处理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对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然后对解调制后的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码,从而得到数据传输单元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在此统一说明,下文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装置在处理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时,也需要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端装置可以在接收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确定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从而根据确定好的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比如,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可以由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的数据传输单元所指示。接收端装置可以在处理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的数据传输单元后,得到其指示的调制方式,进而根据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或者,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装置可以按照预先配置的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应理解的是,该实现方式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也是发送端装置根据该预先配置的调制方式生成的。比如,通信系统在未进行数据重传时,传输的一定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接收端装置可以按照预配置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示例地,对于采用PAM4调制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通信系统,发送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预配置的调制方式可以为PAM4。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发送端装置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指示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使得接收端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确定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进而,之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经过FEC解码前,接收端装置可以按照确定好的调制方式完成对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解调制。从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和负载字段可以一起通过FEC解码。因此,该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采用FEC技术的通信系统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不仅适用于包括FEC的通信系统,也可以用于不包括FEC的通信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可以包括负载字段,负载字段包括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可以和其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换言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仅通过一种调制方式生成。
此种情况下,通信系统仅在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处切换调制方式,且只有当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发生变化时才切换调制方式,无需频繁的切换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并且,对于多路并行的通信系统,可以设计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为并行度的整数倍,由于每个数据传输单元仅通过一种调制方式生成,从而可以保证每个处理周期内的调制方式相同,通信系统处理的复杂度较低。此外,采用同一种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是相等的,不同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采用的调制阶数不同时,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也会成比例关系。又由于接收端装置可以提前确定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因此在接收端装置确定出一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后,便可根据不同数据传输单元长度 的比例关系确定出后续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从而接收端装置无需检测每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降低了通信系统的负担。
可选地,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包括调制指示域,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为例。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中,接收端装置在接收并处理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可以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单独进行校验。在接收端装置对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在后续接收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后,会根据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而在接收端装置对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接收端装置在后续接收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后,会默认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其中,第一调制方式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由在先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指示其后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中用于指示调制方式的调制指示域进行单独校验,可以确保数据处理的可靠性,从而避免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传输过程中,调制指示域的数据传输出错,导致后续接收端装置采用错误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的问题。而在校验失败时,接收端装置默认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可以确保接收端装置不会将第一调制方式误判为第二调制方式,第二调制方式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当然,基于该方案,第二调制方式有可能误判为第一调制方式,但是由于通信过程中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占比很小,从而该通信方法可以保证通信系统的整体误判率较低。
可选地,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可以是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即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是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的整数倍。
其中,比特率=符号率*log2m,m为调制阶数,同一通信系统的符号率是相同的。示例地,第一调制方式可以为PAM4,第二调制方式可以为PAM2,相同符号率下PAM4调制的比特率是PAM2调制的2倍,从而采用PAM2调制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为采用PAM4调制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的2倍,也即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2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会默认采用PAM4处理该数据传输单元指示的其后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从而在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发生误判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会按照PAM4处理。由于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2倍,因此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会按照2个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处理,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没有被打乱。从而,基于该方案,即使通信系统发生误判,后续数据传输单元的边界也不会被打乱,后续的数据传输仍然可以正常进行。
可选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可以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可以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换言之,可以用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指示后续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此种情况下,在执行上述步骤S601之前,接收端装置可以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相应地,发送端装置可以接收来自接收端装置的第一重传请求,并根据第一重传请求确定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进而,发送端装置生成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并将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 指示的调制方式设置为第二调制方式。其中,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当通信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重传时,可以对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低阶的调制方式,从而可以实现降阶重传。降阶重传不仅可以保证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速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示例地,发送端装置可以采用PAM4生成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PAM2生成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并且,通过设置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可以使得该降阶重传的方案也适用于采用FEC的通信系统。
可选地,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用于指示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的调制指示域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端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到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其中,第一时间区间为接收端装置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后预计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时间区间。并且,接收端装置接收并处理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可以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在接收端装置对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会根据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解调制。在接收端装置对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接收端装置确定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解调制。
换言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装置在发送第一重传请求之后,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的处理时延确定出第一时间区间,该第一时间区间为接收端装置预计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时间区间。并且,该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也会在该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使得接收端装置可以确定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可选地,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可以用于指示其后的第三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在接收到第三数据传输单元后,会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三数据传输单元解调制。
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仅用于指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因此接收端装置在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指示调制方式的数据传输单元时,默认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解调制即可。换言之,接收端装置无需对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基于该方案,可以降低接收端装置处理的负担。并且,由于无需进行校验,避免了校验可能出错导致通信系统鲁棒性降低的问题。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还会接收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为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数据传输单元。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五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可以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在接收端装置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在后续接收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后,会采用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 对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在接收端装置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接收端装置在后续接收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后,会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结合上述实施例的方案,可以理解为,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其他数据传输单元均进行校验。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接收端装置还可以接收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为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外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单元。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可以用于指示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接收端装置在接收到第七数据传输单元后,会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换言之,通信系统在未进行数据的重传时,传输的应当是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而在需要进行数据重传时,由于接收端装置会确定出第一时间区间,并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以及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外接收到的第六数据传输单元均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且其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也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即第一调制方式)。从而,接收端装置可以直接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无需对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基于该方案,可以降低接收端装置处理的负担。并且,由于无需进行校验,避免了校验可能出错导致通信系统鲁棒性降低的问题。
可选地,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为例,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时,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一调制方式。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一调制方式。
根据上述方案可知,在需要进行数据重传时,可以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并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调度重传的数据,从而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而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均为第一调制方式,表示该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也将是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基于该方案,在进行数据重传时,一个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前后包括了n个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的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从而在传输过程中,任意两个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至少间隔n个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的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下面通过几个示例进行具体说明。
示例地,假设n=1,也即是由前一个数据传输单元指示其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图8为一种发送端装置生成的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假设数据传输单元1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1指示其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2)的调制方式为PAM2,从而数据传输单元2为采用PAM2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数据传 输单元2指示的调制方式应为PAM4,从而数据传输单元3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可以看出,数据传输单元2前后均包括1个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继续参考图8,假设数据传输单元3指示其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4)的调制方式为PAM2,则类似的,数据传输单元4为采用PAM2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5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看出,数据传输单元4前后也都包括1个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
或者示例地,假设n=2,也即是由前一个数据传输单元指示其后的第2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图9为一种发送端装置生成的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假设数据传输单元1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1指示其后的第2个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3)的调制方式为PAM2,从而数据传输单元3为采用PAM2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数据传输单元1其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2)应当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2指示的调制方式也为PAM4,从而数据传输单元2之后的第2个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4)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可以看出,数据传输单元3前后均包括2个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继续参考图8,假设数据传输单元4指示其后的第2个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6)的调制方式为PAM2,则类似的,数据传输单元6为采用PAM2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5、数据传输单元7和数据传输8为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看出,数据传输单元6前后也都包括2个采用PAM4生成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
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可以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整数倍,接收端装置在对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默认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调制指示域所指示的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从而,假设接收端装置对于指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该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会当做多个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解调制。当然,在解调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后一定会校验失败,会默认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解调制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但是由于基于上述方案,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间至少间隔n个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解调制该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并不会出错。可以看出,即使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也能够正确对后续的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从而后续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指示域会校验成功。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阻止错误的连续传播。
示例地,假设第一调制方式为PAM4,第二调制方式为PAM2,若接收端装置未能正确获取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所指示的第二调制方式:PAM2,则接收端装置会按照PAM4对该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由于采用PAM2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是采用PAM4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2倍,从而接收端装置会按照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所指示的PAM4解调制该采用PAM2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前半部分,按照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所指示的PAM4解调 制该采用PAM2生成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后半部分。
图10为接收端装置处理图8所示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假设接收端装置在处理数据传输单元1时校验失败,未能获取到指示的调制方式:PAM2,其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2的前半部分。而接收端装置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2的前半部分后也会校验失败,其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2的后半部分。而接收端装置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2的后半部分之后也会校验失败,其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3。接收端装置在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3后会校验成功,此时错误传播终止。
图11为接收端装置处理图9所示多个数据传输单元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假设接收端装置在处理数据传输单元1时校验失败,未能获取到所指示的调制方式:PAM2,其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3的前半部分。接收端装置处理数据传输单元2后会确定出调制方式:PAM4,从而接收端装置会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3的后半部分。接收端装置在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3的前半部分后会校验失败,其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4。接收端装置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3的后半部分后也会校验失败,其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5。接收端装置采用PAM4解调制数据传输单元4和数据传输单元5时均会校验成功,此时错误传播终止。
由于校验失败会自动终止,因此该方案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当然,由于该通信方法需要在间隔n个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之后才能传输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会使得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调度延时n个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时间。不过n的取值可以与通信系统的处理速率负相关,对于高速通信系统而言,n的取值可以很小,从而该通信方法带来的调度延时也很小。示例地,以传输速率为10千兆比特每秒(gigabit/second,Gb/s)的超高速系统为例,设n=2,采用PAM4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大小为1000比特(bit),则基于上述方案带来的调度延时只有0.2微秒(us)。
应理解的是,虽然现有技术也可以实现降阶重传,但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指示负载部分调制方式的头部字段均默认采用低阶调制方式,使得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也是采用低阶调制方式(比如PAM2)生成的,导致通信系统的整体传输速率下降,降低了通信系统的性能。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整体是采用高阶调制方式(比如PAM4)生成的,当然用于指示调制方式的字段也是采用高阶调制方式生成的,因此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头部字段均采用低阶调制方式使得整个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下降,降低了通信系统的性能的问题。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需要指示的调制方式最多包括两种,因此在传输经过高阶PAM调制后的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时,可以采用高阶PAM调制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传输用于指示调制方式的字段。示例地,在一个典型的功率归一系统中,经过PAM4调制的数据传输单元对应的4个电平为+12,+4,-4,-12,经过PAM2调制的数据传输单元对应的两个电平为+9、-9。以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调制方式为例。假设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PAM4生成的,发送端可以用电平+12或-12传输头部字段中调制指示域的数据, 此方法相较于采用经过PAM2调制的数据传输单元对应的两个电平+9或-9,传输头部字段中调制指示域的数据的方式,通信系统的性能提高:
Figure PCTCN2021099014-appb-000001
分贝(decibel,dB)。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时,n值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n的取值可以预先配置在发送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上。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的值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字段来指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n的取值可以与通信系统的处理速率负相关,对于处理速率快的通信系统,n的值可以设置的越小。当然,n的值也可以不考虑通信系统的处理速率,人为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以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该通信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201、接收端装置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相应地,发送端装置接收来自接收端装置的第一重传请求。
其中,接收端装置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接收数据的状态(正确或错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重传。接收端装置在确定需要对数据进行重传时,会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
此外,接收端装置在发送第一重传请求之后可以根据通信系统的处理时延确定出第一时间区间,该第一时间区间的相关描述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1202、发送端装置确定重传的数据。
发送端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并可以确定调度该重传的数据的时间。比如,发送端装置可以确定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调度重传的数据。换言之,发送端装置可以确定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即为需要重传的数据对应的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
S1203、发送端装置生成第一数据传输单元。
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并且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中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其中,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且采用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为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数据传输单元的长度的整数倍。
示例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PAM4生成的,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中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PAM2。
S1204、发送端装置向接收端装置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相应地,接收端装置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是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
S1205、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应当为接收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解调制的。接收端确定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可以参考步骤S604中的相关说明。
S1206、接收端装置确定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
接收端装置在解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可以获得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数据。并且,接收端装置会对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中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在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可以确定采用第二调制方式解调制其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校验失败时,确定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解调制其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示例地,假设调制指示域的值为0指示的调制方式为PAM4,调制指示域的值为1指示的调制方式为PAM2。接收端装置在步骤S1205处理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得到调制指示域的值为1,在接收端装置校验成功时,接收端装置便可以确定采用PAM2解调制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S1207、发送端装置生成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该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即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该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并且,该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均为第一调制方式。
S1208、发送端装置向接收端装置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相应地,接收端装置接收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
S1209、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假设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中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第一调制方式为PAM4,第二调制方式为PAM2。那么,接收端装置会按照PAM4解调制该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按照PAM2解调制该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案,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也是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对于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接收端装置在接收并处理每个数据传输单元后,会对每个数据传输单元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以确定其后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的调制方式。对于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由于其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因此接收端装置不会对其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而是会默认采用PAM4解调制其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装置的动作可以由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中的处理器501调用存储器5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指令该发送端装置执行,接收端装置的动作可以由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中的处理器501调用存储器5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指令该接收端装置执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图6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由发送端装置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 也可以由可用于发送端装置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接收端装置实现的方法和/或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接收端装置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
上述主要从发送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装置或接收端装置,或者包含上述发送端装置或接收端装置的设备,或者为可用于发送端装置或接收端装置的部件。可以理解的是,该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通信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13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3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30包括收发模块1301和处理模块1302。收发模块1301,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用以实现收发功能,例如可以是收发电路,收发机,收发器或者通信接口。
以通信装置130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装置为例:
收发模块1301,用于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头部字段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处理模块1302,用于按照第一数据传输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生成第二数据传输单元。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向接收端装置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
可选地,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接收来自接收端装置的第一重传请求。处理模块1302,用于根据第一重传请求,生成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
以通信装置130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装置为例:
收发模块1301,用于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头部字段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接收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处理模块1302,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可选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其中,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
可选地,收发模块1301,用于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用 于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来自发送端装置的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其中,第一时间区间为接收端装置向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后预计接收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时间区间。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其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在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采用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可选地,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在接收端装置对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可选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用于指示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三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接收第三数据传输单元。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根据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三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可选地,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为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和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数据传输单元,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五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在接收端装置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采用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在接收端装置对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可选地,收发模块1301,还用于接收第六数据传输单元。其中,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为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外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单元,第六数据传输单元包括的头部字段用于指示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处理模块1302,还用于采用第一调制方式对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通信装置130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该通信装置130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的形式。
比如,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中的处理器501可以通过调用存储器5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通信装置5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
具体的,图13中的收发模块1301和处理模块1302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中的处理器501调用存储器5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或者,图13中的处理模块1302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中的处理器501调用存储器5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图13中的收发模块13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5中所示的通信装置500中的通信接口504来实现。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30可执行上述通信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 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为准。

Claims (37)

  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装置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所述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发送端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生成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发送端装置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包括负载字段,所述负载字段包括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和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在所述发送端装置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装置接收第一重传请求;
    所述发送端装置根据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生成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是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所述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所述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其中,所述调制指示域采用第一电平或第二电平传输,所述第一电平和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
  7.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装置接收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所述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接收端装置接收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接收端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包括负载字段,所述负载字段包括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 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和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在所述接收端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装置发送第一重传请求。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
    所述接收端装置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时间区间为所述接收端装置向所述发送端装置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预计接收到所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时间区间;
    在所述接收端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接收端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包括:
    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所述接收端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所述接收端装置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三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装置接收所述第三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接收端装置根据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三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13.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间接收第四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五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
    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接收所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之后,根据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 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接收所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之后,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14.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是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所述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所述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所述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n个数据传输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16.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装置接收第六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间外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六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接收端装置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17. 根据权利要求7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其中,所述调制指示域采用第一电平或第二电平传输,所述第一电平和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
  18. 一种发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所述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生成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包括负载字段,所述负载字段包括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和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一重传请求;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生成第一数据传输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送端装置,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是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所述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所述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23. 根据权利要求18至22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其中,所述调制指示域采用第一电平或第二电平传输,所述第一电平和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
  24. 一种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第一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头部字段,所述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还包括负载字段,所述负载字段包括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中待传输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方式和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负载字段的调制方式相同。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置采用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第二调制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高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一重传请求。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包括:用于在第一时间区间接收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时间区间为所述接收端装置向所述发送端装置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预计接收到所述重传的数据传输单元的时间区间;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二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确定采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 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29. 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三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数据传输单元;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三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30. 根据权利要求27至29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间区间接收第四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的除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之外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五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进行校验;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成功时,采用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指示的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端装置对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的调制指示域校验失败时,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五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31. 根据权利要求27至30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装置,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的比特率是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的比特率的整数倍。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均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生成的,且所述第1个数据传输单元至所述第n-1个数据传输单元中的头部字段所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发送端装采用所述第二调制方式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中的头部字段指示的调制方式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33. 根据权利要求27至32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n个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为所述接收端装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间外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六数据传输单元包括的头部字段用于指示所述第六数据传输单元之后的第七数据传输单元采用的调制方式;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采用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七数据传输单元进行解调制。
  34. 根据权利要求24至33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为新传的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的头部字段包括调制指示域;其中,所述调制指示域采用第一电平或第二电平传输,所述第一电平和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对应的多个电平中绝对值最高的两个电平。
  35.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以使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6或7-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6.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
    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计算机执行指令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6或7-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7.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6或7-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1/099014 2021-06-08 2021-06-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257026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944536.8A EP4340260A4 (en) 2021-06-08 2021-06-08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CT/CN2021/099014 WO2022257026A1 (zh) 2021-06-08 2021-06-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180098722.3A CN117397188A (zh) 2021-06-08 2021-06-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8/530,605 US20240113805A1 (en) 2021-06-08 2023-12-06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99014 WO2022257026A1 (zh) 2021-06-08 2021-06-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530,605 Continuation US20240113805A1 (en) 2021-06-08 2023-12-06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7026A1 true WO2022257026A1 (zh) 2022-12-15

Family

ID=84424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1/099014 WO2022257026A1 (zh) 2021-06-08 2021-06-08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13805A1 (zh)
EP (1) EP4340260A4 (zh)
CN (1) CN117397188A (zh)
WO (1) WO2022257026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7766A (zh) * 1997-08-29 2000-12-2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重新选择前向纠错编码和/或调制的信息块自动重发请求方法和系统
CN101547076A (zh) * 2008-03-24 2009-09-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中的降阶调制方法
CN101662438A (zh) * 2008-08-28 2010-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发送方法、接收解码方法及装置
WO2010056357A2 (en) * 2008-11-17 2010-05-20 Thomson Licensing Fec frame header design for cable television signals
CN104348576A (zh) * 2013-07-26 2015-02-11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harq重传中msc等级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6656415A (zh) * 2016-09-29 2017-05-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自适应传输信道的数据帧超产生方法
JP2020010110A (ja) * 2018-07-04 2020-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00396021A1 (en) * 2019-06-12 2020-12-17 Viavi Solutions Inc. Evaluation of bit error vectors for symbol error analysis
CN112534756A (zh) * 2018-07-25 2021-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wi-fi的harq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47232B2 (en) * 2003-09-30 2008-11-04 Intel Corporation Data burst transmission methods in WLAN devices and systems
WO2018205226A1 (en) * 2017-05-11 2018-11-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Transmission control mechanis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7766A (zh) * 1997-08-29 2000-12-2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重新选择前向纠错编码和/或调制的信息块自动重发请求方法和系统
CN101547076A (zh) * 2008-03-24 2009-09-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中的降阶调制方法
CN101662438A (zh) * 2008-08-28 2010-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发送方法、接收解码方法及装置
WO2010056357A2 (en) * 2008-11-17 2010-05-20 Thomson Licensing Fec frame header design for cable television signals
CN104348576A (zh) * 2013-07-26 2015-02-11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harq重传中msc等级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6656415A (zh) * 2016-09-29 2017-05-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自适应传输信道的数据帧超产生方法
JP2020010110A (ja) * 2018-07-04 2020-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534756A (zh) * 2018-07-25 2021-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wi-fi的harq的装置和方法
US20200396021A1 (en) * 2019-06-12 2020-12-17 Viavi Solutions Inc. Evaluation of bit error vectors for symbol error analysi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340260A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13805A1 (en) 2024-04-04
EP4340260A4 (en) 2024-07-10
CN117397188A (zh) 2024-01-12
EP4340260A1 (en) 202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349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probability non-uniform modulation
US9661350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rror rate estimation
US1159516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nvergent multi-bit feedback
US20160099795A1 (en) Technologies for exchanging host loss and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apabilities on a 25g ethernet link
US9979566B2 (en) Hybrid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and replay technique for low latency
US11652573B2 (en) Error correction in network packets using soft information
US20230261795A1 (en) Method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and Apparatus
CN117749323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18223841A1 (zh) 下行多用户叠加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2564851B (zh) 以太网链路速率切换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116458A1 (zh) 一种tbs确定方法
US20110145674A1 (en) High-efficiency dynamic transmission that has a high speed and reliability
WO2022257026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9654251B1 (en) Joint crosstalk-avoidance and error-correction coding for parallel data busses
US8225161B2 (en) Retransmissions of data using increased data rate
WO2022193101A1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4001874A1 (zh) 模式协商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843460B2 (en) Bluetooth receiver,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 Bluetooth receiver
EP433675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240072926A1 (en) Burst error correction
CN117294392A (zh) 前向纠错方法、前向纠错装置、电子装置与存储介质
CN112448934A (zh) 基于摘要的软件可信消息实现方法
WO2022212027A1 (en) Channel estimation and coding for throughput increa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19445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80098722.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CN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9445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9445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1213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