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094135A1 -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094135A1
WO2020094135A1 PCT/CN2019/116808 CN2019116808W WO2020094135A1 WO 2020094135 A1 WO2020094135 A1 WO 2020094135A1 CN 2019116808 W CN2019116808 W CN 2019116808W WO 2020094135 A1 WO2020094135 A1 WO 202009413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reed
contact
spring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168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钟叔明
代文广
傅大鹏
王萌
Original Assignee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33077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55993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62411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65919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62405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659198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62394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659197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62396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67159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62411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9830404B/zh
Priority to KR1020217013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KR102606473B1/ko
Priority to KR1020237039041A priority patent/KR102652524B1/ko
Priority to US17/292,418 priority patent/US11670472B2/en
Priority to KR1020237039033A priority patent/KR102652528B1/ko
Priority to EP23202507.2A priority patent/EP4280245A3/en
Priority to EP23202512.2A priority patent/EP4300534A3/en
Priority to ES19881489T priority patent/ES2977180T3/es
Priority to JP2021524964A priority patent/JP7341234B2/ja
Priority to EP19881489.9A priority patent/EP3879553B1/en
Priority to EP23202501.5A priority patent/EP4283650A3/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KR1020237039044A priority patent/KR20230159645A/ko
Priority to EP23202491.9A priority patent/EP4283649A3/en
Priority to EP23202516.3A priority patent/EP4280246A3/en
Priority to KR1020237039039A priority patent/KR102652522B1/ko
Priority to KR1020237039035A priority patent/KR102652506B1/ko
Publication of WO202009413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094135A1/zh
Priority to US18/305,376 priority patent/US12020880B2/en
Priority to US18/305,373 priority patent/US12027333B2/en
Priority to US18/305,378 priority patent/US12027334B2/en
Priority to US18/305,380 priority patent/US12027335B2/en
Priority to US18/305,379 priority patent/US12020881B2/en
Priority to JP2023134139A priority patent/JP2023154101A/ja
Priority to JP2023134137A priority patent/JP2023154099A/ja
Priority to JP2023134135A priority patent/JP2023154097A/ja
Priority to JP2023134136A priority patent/JP2023154098A/ja
Priority to JP2023134138A priority patent/JP2023154100A/ja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0Branched or multiple-limb main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3/00Relays using the dynamo-electric effect, i.e. relays in which contacts are opened or closed due to relative movement of current-carrying conductor and magnetic field caused by for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 H01H53/02Electrodynamic relays, i.e. relays 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is between two current-carrying conductors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quires a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number 201811330771.1 filed on November 9, 2018, a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number 201811624114.8 filed on December 28, 2018, and an application number filed on December 28, 2018
  • 201811623949.1 the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number 201811624058.8 filed on December 28, 2018, and the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number 201811624113.3 filed on December 28, 2018, on December 28, 2018
  • the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filed with the application number 201811623963.1 has a total of 6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ities. The entire contents of these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s are incorporated herein by reference.
  • the two pieces of magnet ste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pair of moving and stationary contacts are set at offset positions relative to the same pair of moving and stationary contacts, and the two pieces of magnetic steel are distributed in a misaligned manner.
  • the magnetic poles of the two magnets facing the moving and static contacts are set to be the same.
  • the magnetic poles of the two magnetic steel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side of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springs on the side facing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s are set to be opposite.
  • the yoke clips are U-shaped, the U-shaped bottom walls of the two yoke clips are respectively adapted to the two sides of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spring leaf, and the two side walls of the U-shaped clips of the two yoke clips The ends of the are connected to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two pieces of magnetic steel.
  • the present invention adopts that two pieces of magnetic steel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s outside the two ends of the length of the moving reed, and the magnetic poles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two pieces of magnetic steel are set to be opposite;
  • the magnetic steel is also connected to two yoke clips, and the two yoke clips further include at least yoke segment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spring leaf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s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s; and two moving contacts on the moving spring leaf
  • the upper guide magnet is installed above the position between the points, and the lower guide magnet that can move with the moving reed is installed below the 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moving contacts of the moving reed; the moving spring at the position At least one through hole is provided in the sheet, so that the upper magnet and the lower magnet can approach or contac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and the upper magnet and the lower magnet are formed at least on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spring Two independent magnetic circuit.
  • FIG 2 is a cross-sectional view of a partial structure of the first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cross-sectional view along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spring);
  • the upper guide magnet 61 is an upper armature and the moving reed 2 below a preset position is equipped with a lower guide magnet 62 that can move along with the reed.
  • the lower guide magnet 62 is a lower armature; in this embodiment, the upper guide magnet 61 is fixed to the In the push rod part 3, the lower magnet 62 is fixed to the moving spring 2; at least one through hole 22 is provided in the moving spring at the preset position so that the upper magnet 61 and the lower magnet 62 can approach each other or contac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through-hole 22, and the upper magnet 61 and the lower magnet 62 form at least two independent magnetic conduction circuits on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reed 2 to use each magnetic conduction
  • the magnetic pole face of the circuit at the corresponding through-hole position increases, when the moving reed 2 has a large fault current, the suction forc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tact pressure is generated to resist the fault current between the moving reed and the leading end of the static contact.
  • the magnetic poles of the two magnets 71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side of the width of the moving spring 2 to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atic and dynamic contacts are set to be opposite.
  • the magnetic pole on the side of the magnetic steel 71 near the lead-out end 11 of the stationary contact toward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 is set as N pole
  • the magnetic pole 71 on the side close to the leading end 12 of the static contact toward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 is set as the S pole
  • the right two magnetic steels 71 correspon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current flow of the moving reed In the middle, the magnetic pole 71 on the side near the stationary contact leading end 11 facing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 is set to the N pole, and the magnetic steel 71 on the side near the stationary contact leading end 12 is facing the corresponding
  • the magnetic pole on one side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 is set to the S pole.
  • the magnetic poles of the two magnetic steels 71 on the left correspon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current flow of the moving reeds toward the corresponding moving and stationary contacts are set to S poles, corresponding to the moving springs
  • the magnetic poles of the two magnetic steels 71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the sheet facing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and static contacts are set to the N pole; because the magnetic field direction is opposite, the direction of the magnetic blowing force is all toward the inside and is magnetically blown
  • the arcs will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to some extent.
  • This structure of this embodiment is suitable for users who do not have the requirement of breaking the arc.
  • a DC relay with magnetic steel arc extinguishing and capable of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a polarity requirement for the load,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rc extinguishing capabilities vary great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 Breaker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动簧片(2)和一个推动杆部件(3),在动簧片(2)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2)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在所述预设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对应的通孔(22)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2)与静触点引出端(11、12)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并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Description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交叉引用
本发明要求于2018年11月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330771.1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18年12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624114.8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18年12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623949.1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18年12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624058.8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18年12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624113.3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18年12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623963.1的中国专利申请,共计6项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些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直流继电器,是采用直动式磁路结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即两个负载引出端)分别安装在壳体上,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设有静触点,其中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入,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出,在壳体内装有动簧和推动杆部件,动簧采用直片式动簧片(也称为桥式动簧片),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推动杆部件中,推动杆部件与直动式磁路相连接,在直动式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带动动簧片向上移动,使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现有技术的这种直流继电器,当出现故障短路电流时,会在动、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影响动、静触点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迅速发展,各车厂及电池包厂对故障短路电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保持体积小特点的基础上,要求直流继电器具有抗短路功能,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大电流时提供辅助吸力,以抵抗动簧受到的电动斥力。目前市场要求的典型输入的抗短路要求为8000A,5ms不烧、不炸;而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在保持体积小的特点下无法提供足够的吸力,即触点压力不足以抵抗动簧受到的电动斥力,因此很难满足市场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能够在保持产品体积小的特点下提供足够的触点压力,以抵抗动簧受到的大短路电流所造成的电动斥力,并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在动簧片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所述预设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预设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为动簧片的对应于长度上的两个动触点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为至少一个一字型上导磁体,所述下导磁体为至少两个U型下导磁体;其中,一个U型下导磁体与对应的一字型上导磁体组成一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且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之间不相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中,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一字型上导磁体为共用的一个,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分别配合在一个一字型上导磁体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中,所有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一字型上导磁体均为独立的两个,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分别配合在对应的一字型上导磁体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回路为两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一个通孔,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穿过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且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在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内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在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内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错位分布,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错位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回路为两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两个通孔,且两个通孔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并排分布,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配合在动簧 片的两个通孔中,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回路为两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两个通孔,且两个通孔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错位分布,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配合在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中,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错位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回路为三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两个通孔,三个U型下导磁体沿着动簧片的宽度顺序排列,其中,中间的一个U型下导磁体的两侧壁分别穿过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两边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两边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穿过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且动簧片中的同一通孔内的两个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U型下导磁体的侧壁的顶端与所述动簧片的上表面大致平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衔铁,上衔铁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衔铁与下衔铁之间存在一个预置的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轭铁,上轭铁固定于用来安装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壳体上,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轭铁与下衔铁相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杆部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座和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顶部与所述弹簧座相固定,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与所述弹簧座相固定,所述动簧片和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组成的动簧组件通过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U型支架内,其中,所述动簧片的上面抵靠所述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固定在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内壁,弹簧弹性抵在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与所述弹簧座的顶端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还分别设有用来定位所述弹簧的半圆槽,并使两个半圆槽围成一个整圆以适配在所述弹簧的顶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还分别设有用来定位所述弹簧的定位柱,以利用定位柱在弹簧的顶部的外侧对弹簧予以定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中,在对应于通孔位置的宽度的两边还分别设有加宽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在动簧片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预设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进一步地,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各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均由一字型上导磁体和U型下导磁体相配合所形成,可以用相同的零件,成本低;且各个U型下导磁体之间存在间隙;一字型上导磁体可以固定于推动杆部件,也可以固定于用来安装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壳体上,各个U型下导磁体是以铆接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动簧片中,且U型下导磁体的侧壁的顶端露于所述动簧片的上表面。本发明的这种结构,是利用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截面处形成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当动簧片经过故障电流时,在多个导磁回路上产生磁通,在每个导磁回路的导磁体间产生吸力,该吸力为触点压力增加的方向,用于抵抗触点间的电动斥力,由于使用了多个导磁回路,每个回路通过包容的故障电流仅为Imax/n,使得磁路不易饱和,通过电流越大,触点压力增加越大,导磁回路产生的吸力也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一个推动杆部件和四块磁钢;所述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配合;所述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相反,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是设在相对于所述 同一对动静触点的偏置位置,且两块磁钢为错位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相反,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以及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四块磁钢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一个推动杆部件和两块磁钢;所述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配合;所述两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所对应的动静触点为不相同;所述两块磁钢还分别连接一个轭铁夹,两个轭铁夹分别为L型,轭铁夹的L型的一边连接在对应磁钢的背向动静触点的一面,轭铁夹的L型的另一边处在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外的位置;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块磁钢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两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所对应的动静触点为不相同;所述两块磁钢还分别连接一个轭铁夹,两个轭铁夹分别为L型,轭 铁夹的L型的一边连接在对应磁钢的背向动静触点的一面,轭铁夹的L型的另一边处在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外的位置;以及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两块磁钢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一个推动杆部件和四块磁钢;所述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配合;所述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四块磁钢中,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四块磁钢中,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以及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 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四块磁钢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一个推动杆部件和两块磁钢;所述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配合;所述两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外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的相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所述两块磁钢还连接两个轭铁夹,两个轭铁夹还至少包括处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的轭铁段;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块磁钢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轭铁夹为U型,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底壁分别与两块磁钢相背的一面相连接,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的端部分别构成对应的轭铁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轭铁夹为U型,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底壁分别与两块磁钢相背的一面相连接,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的端头分别超过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所述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中包含所述轭铁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轭铁夹为U型,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底壁分别适配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的端头分别与两块磁钢的相背的一面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两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外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的相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所述两块磁钢还连接两个轭铁夹,两个轭铁夹还至少包括处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的轭铁段;以及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在动簧 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两块磁钢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一个推动杆部件和四块磁钢;所述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配合;所述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四块磁钢中,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左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四块磁钢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以及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四块磁钢 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对应于沿着动簧片的长度剖示)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对应于沿着动簧片的宽度剖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动簧片、上、下导磁体和推动杆部件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动簧片、上、下导磁体和推动杆部件相配合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动簧片和上、下导磁体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动簧片和上、下导磁体相配合(翻转一面)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推动杆部件的U型支架和上导磁体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动簧片和下导磁体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双导磁回路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相配合(触点断开)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相配合(触点接触)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相配合(触点断开)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相配合(触点接触)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上、下导磁体和动簧片相配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上、下导磁体和动簧片相配合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动簧片的构造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局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磁钢分布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磁钢灭弧结构转动一个角度(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局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磁钢分布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中磁钢另一种分布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局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磁钢分布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中的磁钢另一种分布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中的另一种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局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磁钢分布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局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磁钢分布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八中另一种磁钢灭弧结构(轭铁夹未示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顶”、“底”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分别作为电流流入和电流流出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2和一个用来带动动簧片2运动以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的推动杆部件3;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装在壳体4上,动簧片2和推动杆部件3的一部分容纳在壳体4内,推动杆部件3还与磁路结构中的动铁芯5相连接,在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3带动动簧片2向上移动,使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以实现动簧片2能够相对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位移(实现触点的超行程);在动簧片2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本实施例中,上导磁体61为上衔铁,在动簧片2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本实施例中,下导磁体62为下衔铁;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所述预设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下导磁体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所谓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是指两个导磁回路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也就是磁通不存在相互抵消的情况。
所述预设位置为动簧片的对应于长度上的两个动触点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为动簧片2的长度的大致中间21。
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由于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当动簧片2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11、12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之间存在一个预置的间隙,这样,导磁回路存在磁间隙。
所述上导磁体为至少一个一字型上导磁体,所述下导磁体为至少两个U型下导磁体;其中,一个U型下导磁体与对应的一字型上导磁体组成一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且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之间不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导磁回路为两个,两个导磁回路均由一个一字型上导磁体61和一个U型下导磁体62相配合所形成;两个一字型上导磁体61分别以铆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两个U型下导磁体62以铆接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 动簧片2,且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侧壁的顶端均露于所述动簧片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的通孔22设为让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侧壁穿出。
本实施例中,导磁回路为两个,即导磁回路Φ1和导磁回路Φ(如图9所示),两个一字型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两个一字型上导磁体6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各一侧壁621分别贴于动簧片2的宽度的对应侧边,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各另一侧壁622分别穿过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22,且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622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两个导磁回路的磁通不会相互抵消。
本实施例中,所述U型下导磁体的侧壁的顶端与所述动簧片的上表面大致平齐,即U型下导磁体62的侧壁621和侧壁622的顶端与所述动簧片2的上表面大致平齐。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中,在对应于通孔位置的宽度的两边还分别设有加宽部23。
参见图9,由于本发明有两个以上的导磁回路,两个U型下导磁体62共有四个侧壁(即两个侧壁621、两个侧壁622)的顶端与上导磁体61配合,即两个U型下导磁体62有四个磁极面,相对于只有一个导磁回路(仅有两个磁极面)来说,在下导磁体62的结构特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增加了两个磁极面(相当于通孔位置的两个磁极面是增加的),从而提高了磁效率,增大了吸力。当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两个独立导磁回路即导磁回路Φ1和导磁回路Φ2产生吸力F,去抵抗动簧片与静簧引出之间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故障电流)能力。
受结构条件的限制,磁回路的导磁截面不够,在故障电流下,一个磁回路极易饱和,从而吸力不再上升。而本发明实施例的两个磁回路相当于将电流流动方向分成两个截面区,每个截面区对应于一个分流电流,分流电流基本为故障电流的一半,磁回路不会出现磁饱和,磁通会增加,所产生的吸力也会增加,回此,本发明申请的两个磁回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一个磁回路的抗短路电流相当于增加了一倍,根据系统故障电流的量级和导磁截面积,磁回路可以阵列为N个,例如图14示出3个磁回路。
所述推动杆部件3包括U型支架32、弹簧座33和推动杆34,所述推动杆34的顶部与所述弹簧座33相固定,推动杆34的底部则连接动铁芯5,所述U型支架32的底部与所述弹簧座33相固定,U型支架32与弹簧座33围成一个框形,所述动簧片2和两个U型下导磁体62所组成的动簧组件20(见图8)通过所述弹簧31安装在所述U型支架与弹簧座33围成的框形内,其中,动簧片2的上面抵向U型支架32的顶部内壁,弹簧31弹性抵在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底端与所述弹 簧座33的顶端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底端还分别设有用来定位所述弹簧的定位柱623,以利用定位柱623(见图8)在弹簧31的顶部的外侧对弹簧31予以定位。在弹簧座33上设有用来定位弹簧的底部的环形定位凹槽331(见图4)。
当然,弹簧顶部的定位结构也可以是,在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还分别设有用来定位所述弹簧的半圆槽,并使两个半圆槽围成一个整圆以适配在所述弹簧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两个U型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呈并排排列,当然,也可以将两个U型下导磁体设置成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呈错位排列。
在推动杆部件3未向上移动时,受弹簧31的作用,动簧片2的上面抵在一字型上导磁体61的底面,在推动杆部件3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相接触,随后,推动杆部件3继续向上移动,一字型上导磁体61也随推动杆部件3继续向上移动,而动簧片2由于已经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的底端相接触,动簧片2无法继续向上移动,实现触点的超行程,弹簧31提供触点压力,一字型上导磁体61的底端与动簧片2的上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也由此导致了一字型上导磁体61的底面与U型下导磁体62的顶面之间存在磁间隙。
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在动簧片2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且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所述预设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各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均由一字型上导磁体和U型下导磁体相配合所形成,可以用相同的零件,成本低;且各个U型下导磁体之间存在间隙;一字型上导磁体固定于推动杆部件;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导磁回路为两个,即,有两个一字型上导磁体61和两个U型下导磁体62,两个一字型上导磁体61之间有间隙,两个U型下导磁体62之间也有间隙,由于两个U型下导磁体62各有侧壁622穿在动簧片的通孔22中,因此,在动簧片的通孔22中,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侧壁622之间需要有间隙;所述各个一字型上导磁 体61分别以铆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各个U型下导磁体62以铆接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且U型下导磁体2的侧壁的顶端露于所述动簧片2的上表面,形成增大的磁极面,增大吸力。本发明的这种结构,是将动簧片2分成多个截面区,当动簧片2经过故障电流时,在多个导磁回路上产生磁通,在每个导磁回路的导磁体间产生吸力,该吸力为触点压力增加的方向,用于抵抗触点间的电动斥力,由于使用了多个导磁回路,每个回路通过包容的故障电流仅为Imax/n,使得磁路不易饱和,通过电流越大,触点压力增加越大,导磁回路产生的吸力也更大。
实施例二
参见图12至图13所示,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导磁体61为上轭铁,上轭铁是固定于用来安装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壳体上,这样,当动簧片2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11、12的静触点未接触配合(即触点相断开时)时,上导磁体61(上轭铁)与下导磁体62(下衔铁)之间存在一个预置的间隙,而在动簧片2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11、12的静触点相接触配合时,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相接触,即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之间基本没有间隙。
实施例三
参见图14至图16所示,本发明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磁回路为三个,所述动簧片2设有两个通孔22,三个U型下导磁体62沿着动簧片2的宽度顺序排列,其中,中间的一个U型下导磁体62的两侧壁621、622分别穿过动簧片的两个通孔22,两边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各一侧壁621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两边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各另一侧壁622分别穿过动簧片的两个通孔22,且动簧片2中的同一通孔22内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62的侧壁622之间具有间隙。
实施例四
参见图17至图20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分别作为电流流入和电流流出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2、一个用来带动动簧片2运动以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的推动杆部件3和四块磁钢71;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装在壳体4上,动簧片2和推动杆部件3(见图4)的一部分容纳在壳体4内,推动杆部件3还与磁路结构中的动铁芯5相连接,在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3带动动簧片2向上移动,使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以实现动簧片2能够相对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位移(实 现触点的超行程);四块磁钢71处在壳体4外,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2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相反,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71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72;本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11为电流流入,静触点引出端12为电流流出,则动簧片2中,电流是由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的这一端流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的另一端;如图18所示,四块磁钢71中,在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左边的两块磁钢71中,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在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右边的两块磁钢71中,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71,是设在相对于所述同一对动静触点的偏置位置,且两块磁钢71为错位分布;轭铁夹72大致成U型,轭铁夹72的U型的底壁对应在动簧片2的长度的两端的对应端的端外,轭铁夹72的U型的两侧壁分别连接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71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背面;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大致是动簧片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本实施例中,上导磁体61为上衔铁,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本实施例中,下导磁体62为下衔铁;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由于上导磁体61相对是固定的,而下导磁体62是相对可动的,因此,形成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下导磁体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18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朝向同方向的斜上方,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四个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还作用在动簧片2上,在动簧片2的一端形成向上的作用力,而在动簧片2的另一端则形成向下的力,这样,就可以在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形成搓动的效果,达到防止触点粘连的作用。
本发明的这种直流继电器,负载无极性要求,正反向灭弧能力相当。
本发明中,所谓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是指两个导磁回路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也就是磁通不存在相互抵消的情况。
该实施例四中除了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之外的其他结构,例如推动杆部件3、动簧片2、上导磁体61、下导磁体62等等,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将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的宽度2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相反,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72;以及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且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四块磁钢71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实施例五
参见图21至图2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分别作为电流流入和电流流出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2、一个用来带动动簧片2运动以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的推动杆部件3和两块磁钢71;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装在壳体4上,动簧片2和推动杆部件3的一部分容纳在壳体4内,推动杆部件3还与磁路结构中的动铁芯5相连接,在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3带动动簧片2向上移动,使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以实现动簧片2能够相对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位移(实现触点的超行程);两块磁钢71处在壳体4外,两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71所对应的动静触点为不相同,即一块磁钢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另一块磁钢71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 所述两块磁钢71还分别连接一个轭铁夹72,两个轭铁夹72分别为L型,轭铁夹72的L型的一边721连接在对应磁钢71的背向动静触点的一面,轭铁夹72的L型的另一边722处在对应于动簧片2的长度的两端外的位置;本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11为电流流入,静触点引出端12为电流流出,则动簧片2中,电流是由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的这一端流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的另一端,两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两块磁钢71中,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一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一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N极,即两块磁钢71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大致是动簧片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本实施例中,上导磁体61为上衔铁,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本实施例中,下导磁体62为下衔铁;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见图5)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由于上导磁体61相对是固定的,而下导磁体62是相对可动的,因此,形成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下导磁体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两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2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斜向上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两个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还作用在动簧片2上,在动簧片2的一端形成向上的作用力,而在动簧片2的另一端则形成向下的力,这样,就可以在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形成搓动的效果,达到防止触点粘连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这种直流继电器,负载无极性要求,正反向灭弧能力相当。
本发明中,所谓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是指两个导磁回路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也就是磁通不存在相互抵消的情况。
参见图24所示两块磁钢71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具体的是,两块磁钢71中,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一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的一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S极。本实施例中,两块磁钢71 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24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一个磁吹力的方向为斜向上侧,另一个磁吹力的方向为斜向下侧,当两个磁吹力都指向外侧时,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而当两个磁吹力都指向内侧时,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干扰。
该实施例五中除了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之外的其他结构,例如推动杆部件3(见图4)、动簧片2、上导磁体61、下导磁体62等等,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将两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71所对应的动静触点为不相同;所述两块磁钢71还分别连接一个轭铁夹72,两个轭铁夹72分别为L型,轭铁夹72的L型的一边连接在对应磁钢的背向动静触点的一面,轭铁夹72的L型的另一边处在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外的位置;以及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且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两块磁钢71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实施例六
参见图25至图2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分别作为电流流入和电流流出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2、一个用来带动动簧片2运动以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的推动杆部件3和四块磁钢71;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装在壳体4上,动簧片2和推动杆部件3的一部分容纳在壳体4内,推动杆部件3(见图4)还与磁路结构中的动铁芯5(见图2)相连接,在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3带动动簧片2向上移动,使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以实现动簧片2能够相对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位移(实现触点的超行程);四块磁钢71处在壳体4外,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即相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 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72;本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11为电流流入,静触点引出端12为电流流出,则动簧片2中,电流是由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的这一端流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的另一端,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四块磁钢71中,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左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右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N极;轭铁夹72大致成U型,轭铁夹72的U型的底壁对应在动簧片2的长度的两端的对应端的端外,轭铁夹72的U型的两侧壁分别连接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71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背面;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大致是动簧片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本实施例中,上导磁体61为上衔铁,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本实施例中,下导磁体62为下衔铁;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由于上导磁体61相对是固定的,而下导磁体62是相对可动的,因此,形成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下导磁体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朝向外侧(即图26中的斜上方),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还作用在动簧片2上,但是由于作用力相互抵消而没有产生作用。
参见图28、图29所示,四块磁钢71中,对应于动簧片2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具体的,对应于动簧片2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左边的两块磁钢71中,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磁钢71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磁钢71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右边的两块磁钢71中,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磁钢71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磁钢71 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
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15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朝向外侧(即图28中的斜上方和斜下方),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还作用在动簧片2上,但是由于作用力相互抵消而没有产生作用。
本发明的这种直流继电器,负载无极性要求,正反向灭弧能力相当。
该实施例六中除了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之外的其他结构,例如推动杆部件3、动簧片2、上导磁体61、下导磁体62等等,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将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相配合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也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72;以及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且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四块磁钢71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实施例七
参见图30至图3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分别作为电流流入和电流流出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2、一个用来带动动簧片2运动以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的推动杆部件3和两块磁钢71;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装在壳体4上,动簧片2和推动杆部件3的一部分容纳在壳体4内,推动杆部件3还与磁路结构中的动铁芯5相连接,在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3带动动簧片2向上移动,使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以实现动簧 片2能够相对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位移(实现触点的超行程);两块磁钢71处在壳体4外,两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长度的两端外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71的相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所述两块磁钢71还连接两个轭铁夹72,两个轭铁夹72还至少包括处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的轭铁段721;本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端11为电流流入,静触点引出端12为电流流出,则动簧片2中,电流是由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的这一端流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的另一端,两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两块磁钢71中,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1这一侧的一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对应于静触点引出端12这一侧的的一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大致是动簧片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本实施例中,上导磁体61为上衔铁,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本实施例中,下导磁体62为下衔铁;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由于上导磁体61相对是固定的,而下导磁体62是相对可动的,因此,形成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下导磁体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两个轭铁夹72均为U型,两个轭铁夹72的U型的底壁722分别与两块磁钢71相背的一面相连接,即一个轭铁夹72连接一块磁钢71,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723的端头分别超过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所述两个轭铁夹72的U型的两侧壁723中包含所述轭铁段721。
当然,轭铁夹72的U型的两侧壁723的长度也可以设置短一些,比如将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的端部设为轭铁段就可以了。
当然,还可以是将每个轭铁夹72都与两块磁钢相连接,也就是将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底壁分别适配在动簧片的宽度的两边,两个轭铁夹的U型的两侧壁的端头分别与两块磁钢的相背的一面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两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斜向外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两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还作用在动簧片2上,但是由于两个力相互抵消而没有产生作 用。
该实施例七中除了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之外的其他结构,例如推动杆部件3、动簧片2、上导磁体61、下导磁体62等等,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这种直流继电器,负载无极性要求,正反向灭弧能力相当。
本发明的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将两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长度的两端外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且两块磁钢71的相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所述两块磁钢71还连接两个轭铁夹72,两个轭铁夹72还至少包括处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位置的轭铁段721;;以及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且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两块磁钢71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实施例八
参见图33至图3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分别作为电流流入和电流流出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2、一个用来带动动簧片2运动以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的推动杆部件3和四块磁钢71;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分别装在壳体4上,动簧片2和推动杆部件3的一部分容纳在壳体4内,推动杆部件3还与磁路结构中的动铁芯5相连接,在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3带动动簧片2向上移动,使动簧片2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1、12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所述动簧片2通过弹簧31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3中以实现动簧片2能够相对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位移(实现触点的超行程);四块磁钢71处在壳体4外,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即相对应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72;本实施例中,静触点引出 端11为电流流入,静触点引出端12为电流流出,则动簧片2中,电流是由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1的这一端流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12的另一端,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正对动静触点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四块磁钢71中,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左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右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轭铁夹72大致成U型,轭铁夹72的U型的底壁对应在动簧片2的长度的两端的对应端的端外,轭铁夹72的U型的两侧壁分别连接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71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的背面;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大致是动簧片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本实施例中,上导磁体61为上衔铁,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本实施例中,下导磁体62为下衔铁;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由于上导磁体61相对是固定的,而下导磁体62是相对可动的,因此,形成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其中,上导磁体、下导磁体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形成如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磁吹力,两个方向的磁吹力分别对两对动静触点进行灭弧处理,由于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朝向外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还作用在动簧片2上,在触点位置形成了向下的力(如图3所示),会造成触点压力不足,则由导磁回路所形成的吸力还需用来克服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的磁场作用所产生的向下的力。
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适用于有分断电弧要求的用户使用。
参见图36所示四块磁钢71中,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左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S极,对应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的右边的两块磁钢71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N极;由于磁场方向相反,因此,磁吹力的方向均为朝向内侧,被磁吹的电弧会相互一定程度的干扰。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适用于没有分断电弧要求的用户使用。而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相配合所形成的磁场作用在动簧片2上时,在触点位置形成了向上的力,可增加触点的压力,即则由导磁回路所形成的吸力可以与四块磁钢 71及两个轭铁夹72的磁场作用所产生的向上的力一起来共同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本发明的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负载有极性要求,正反向灭弧能力差异较大。
该实施例八中除了四块磁钢71及两个轭铁夹72之外的其他结构,例如推动杆部件3、动簧片2、上导磁体61、下导磁体62等等,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将四块磁钢71分别配置在动簧片2的宽度的两边的对应于动静触点相配合的位置,且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反,而对应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同一边的两块磁钢的朝向相对应的动静触点的一面的磁极设为相同,在对应于同一对动静触点的两块磁钢之间还连接一轭铁夹72;以及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上方装有上导磁体61,在动簧片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下面装有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62;且所述上导磁体61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3,所述下导磁体6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在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的动簧片2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22(见图5),以使上导磁体61与下导磁体62能够通过所述通孔22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61和下导磁体62在动簧片2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利用四块磁钢71实现灭弧的基础上,再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增加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与触点压力叠加在一起去抵抗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多个独立的导磁回路将短路大电流基本均分,具有磁效率高,磁路不易饱和的特点。
应可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发明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发明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发明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发明。

Claims (22)

  1.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动簧片装于推动杆部件,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其特征在于:在动簧片的一个预设位置的上方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的上导磁体,在动簧片的所述预设位置的下面装有沿动簧片的宽度分布且能够随动簧片一起运动的下导磁体;在所述预设位置的动簧片中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以使上导磁体与下导磁体能够通过所述通孔相互靠近或相互接触,并由所述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在动簧片的宽度上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各个导磁回路在所对应的通孔位置增加的磁极极面,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位置为动簧片的对应于长度上的两个动触点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至少一个一字型上导磁体,所述下导磁体为至少两个U型下导磁体;其中,一个U型下导磁体与对应的一字型上导磁体组成一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且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之间不相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中,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一字型上导磁体为共用的一个,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分别配合在一个一字型上导磁体的下方。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独立的导磁回路中,所有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一字型上导磁体均为独立的两个,相邻的两个导磁回路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分别配合在对应的一字型上导磁体的下方。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回路为两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一个通孔,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穿过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且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在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内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在动簧片的同一个通孔内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错位分布,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错位分布。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回路为两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两个通孔,且两个通孔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并排分布,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配合在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中,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回路为两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两个通孔,且两个通孔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错位分布,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配合在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中,使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对应的两个导磁回路沿着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错位分布。
  1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回路为三个,所述动簧片设有两个通孔,三个U型下导磁体沿着动簧片的宽度顺序排列,其中,中间的一个U型下导磁体的两侧壁分别穿过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两边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一侧壁分别贴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对应侧边,两边的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各另一侧壁分别穿过动簧片的两个通孔,且动簧片中的同一通孔内的两个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12. 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下导磁体的侧壁的顶端与所述动簧片的上表面大致平齐。
  1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衔铁,上衔铁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衔铁与下衔铁之间存在一个预置的间隙。
  1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衔铁,上衔铁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衔铁与下衔铁之间存在一个预置的间隙。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衔铁,上衔铁固定于所述推动杆部件,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 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衔铁与下衔铁之间存在一个预置的间隙。
  1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至1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轭铁,上轭铁固定于用来安装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壳体上,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轭铁与下衔铁相接触。
  1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轭铁,上轭铁固定于用来安装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壳体上,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轭铁与下衔铁相接触。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为上轭铁,上轭铁固定于用来安装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壳体上,所述下导磁体为下衔铁,下衔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当动簧片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引出端的静触点相接触时,上轭铁与下衔铁相接触。
  19. 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部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座和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顶部与所述弹簧座相固定,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与所述弹簧座相固定,所述动簧片和两个U型下导磁体所组成的动簧组件通过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U型支架内,其中,所述动簧片的上面抵靠所述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固定在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内壁,弹簧弹性抵在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与所述弹簧座的顶端之间。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还分别设有用来定位所述弹簧的半圆槽,并使两个半圆槽围成一个整圆以适配在所述弹簧的顶部。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型下导磁体的底端还分别设有用来定位所述弹簧的定位柱,以利用定位柱在弹簧的顶部的外侧对弹簧予以定位。
  22.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中,在对应于通孔位置的宽度的两边还分别设有加宽部。
PCT/CN2019/116808 2018-11-09 2019-11-08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WO2020094135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3202507.2A EP4280245A3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KR1020237039035A KR102652506B1 (ko) 2018-11-09 2019-11-08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KR1020237039039A KR102652522B1 (ko) 2018-11-09 2019-11-08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EP23202516.3A EP4280246A3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EP23202491.9A EP4283649A3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KR1020237039044A KR20230159645A (ko) 2018-11-09 2019-11-08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EP23202501.5A EP4283650A3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7/292,418 US11670472B2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KR1020237039033A KR102652528B1 (ko) 2018-11-09 2019-11-08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KR1020217013254A KR102606473B1 (ko) 2018-11-09 2019-11-08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EP23202512.2A EP4300534A3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ES19881489T ES2977180T3 (es) 2018-11-09 2019-11-08 Relé de corriente continua resistente a la corriente de cortocircuito
JP2021524964A JP7341234B2 (ja) 2018-11-09 2019-11-08 短絡電流防止用直流リレー
EP19881489.9A EP3879553B1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KR1020237039041A KR102652524B1 (ko) 2018-11-09 2019-11-08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US18/305,376 US12020880B2 (en) 2018-11-09 2023-04-23 Direct-current relay having a function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3 US12027333B2 (en) 2018-11-09 2023-04-23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9 US12020881B2 (en) 2018-11-09 2023-04-24 Direct-current relay having a function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80 US12027335B2 (en) 2018-11-09 2023-04-24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8 US12027334B2 (en) 2018-11-09 2023-04-24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JP2023134138A JP2023154100A (ja) 2018-11-09 2023-08-21 短絡電流防止用直流リレー
JP2023134136A JP2023154098A (ja) 2018-11-09 2023-08-21 短絡電流防止用直流リレー
JP2023134135A JP2023154097A (ja) 2018-11-09 2023-08-21 短絡電流防止用直流リレー
JP2023134139A JP2023154101A (ja) 2018-11-09 2023-08-21 短絡電流防止用直流リレー
JP2023134137A JP2023154099A (ja) 2018-11-09 2023-08-21 短絡電流防止用直流リレ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0771.1A CN109559939B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1811330771.1 2018-11-09
CN201811624113.3 2018-12-28
CN201811624114.8 2018-12-28
CN201811623963.1 2018-12-28
CN201811623949.1 2018-12-28
CN201811624058.8A CN109659198B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1811623949.1A CN109659197B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1811623963.1A CN109671593B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1811624114.8A CN109830404B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CN201811624113.3A CN109659199B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1811624058.8 2018-12-2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292,418 A-371-Of-International US11670472B2 (en) 2018-11-09 2019-11-08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3 Continuation US12027333B2 (en) 2018-11-09 2023-04-23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6 Continuation US12020880B2 (en) 2018-11-09 2023-04-23 Direct-current relay having a function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80 Continuation US12027335B2 (en) 2018-11-09 2023-04-24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8 Continuation US12027334B2 (en) 2018-11-09 2023-04-24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8/305,379 Continuation US12020881B2 (en) 2018-11-09 2023-04-24 Direct-current relay having a function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94135A1 true WO2020094135A1 (zh) 2020-05-14

Family

ID=7061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16808 WO2020094135A1 (zh) 2018-11-09 2019-11-08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6) US11670472B2 (zh)
EP (6) EP4283650A3 (zh)
JP (6) JP7341234B2 (zh)
KR (6) KR102652506B1 (zh)
ES (1) ES2977180T3 (zh)
WO (1) WO20200941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0565A (zh) * 2021-05-31 2021-09-10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6401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EP4143867A1 (en) * 2020-04-30 2023-03-08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High-voltage dc relay
CN211980527U (zh) * 2020-05-29 2020-11-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13689680A (zh) * 2021-09-10 2021-11-23 泉州新汉特箱包轻工有限公司 定位查找器
DE102021126432A1 (de) * 2021-10-12 2023-04-13 Schaltbau Gmbh Bi-direktionales schaltgerät zur lichtbogenlöschung
CN216624127U (zh) * 2021-12-31 2022-05-27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动触头支架组件和接触器
USD1031671S1 (en) * 2022-03-23 2024-06-18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Assembly for relay devic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6873A (ja) * 2012-05-23 2013-12-09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205264626U (zh) * 2015-12-22 2016-05-25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双弹簧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7706055A (zh) * 2017-10-25 2018-02-1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耐瞬时大电流冲击的高压继电器
CN109559939A (zh) * 2018-11-09 2019-04-02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7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9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8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71593A (zh) * 2018-12-28 2019-04-2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830404A (zh) * 2018-12-28 2019-05-3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CN209000835U (zh) * 2018-11-09 2019-06-1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7888A (en) 1973-04-04 1975-06-03 Arrow Hart Inc High current switch
FR2517463A1 (fr) * 1981-11-30 1983-06-03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Contacteur muni de moyens d'auto-protection contre les effets des forces de repulsion entre les contacts, et son association a un organe de coupure et de limitation des courants de court-circuit
US5245303A (en) * 1992-11-03 1993-09-14 Aharonian Hrair N Relay activation assembly for use in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5892194A (en) * 1996-03-26 1999-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with contact gap adjustment capability
US5959517A (en) * 1998-07-21 1999-09-28 Eaton Corporation Fault current tolerable contactor
JP3420135B2 (ja) 1999-10-26 2003-06-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5026182A (ja) * 2003-07-02 2005-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CN101978453B (zh) * 2008-03-19 2013-11-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163317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206157B2 (ja) * 2008-06-30 2013-06-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573250B2 (ja) * 2010-03-09 2014-08-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5477460B2 (ja) * 2010-03-15 2014-04-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US9059523B2 (en) 2010-07-16 2015-06-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apparatus
JP2012038684A (ja) * 2010-08-11 2012-02-23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KR101072627B1 (ko) * 2010-10-15 2011-10-1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기의 가동접점 조립체
JP2012104364A (ja)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6028991B2 (ja) 2011-03-22 2016-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727862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04221119B (zh) * 2012-04-09 2016-08-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的弹簧负载调整结构和触点装置的弹簧负载调整方法
JP5986419B2 (ja) * 2012-04-13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65197B2 (ja) * 2012-04-13 2016-08-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5990028B2 (ja) * 2012-04-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JP5981760B2 (ja) * 2012-04-27 2016-08-3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US20140002215A1 (en) * 2012-06-29 2014-01-02 Siemens Industry, Inc. Electrical contact apparatus,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JP5990091B2 (ja) * 2012-11-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6064223B2 (ja) * 2012-12-28 2017-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10090127B2 (en) * 2013-06-28 2018-10-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JP6202943B2 (ja) * 2013-08-26 2017-09-2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20150187518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Gigavac, Llc Sectionalized contact contactor
KR101545893B1 (ko) * 2014-01-28 2015-08-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JP5741740B1 (ja) * 2014-03-14 2015-07-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73878B1 (ja) * 2014-03-14 2015-02-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DE102014212132A1 (de) * 2014-06-25 2015-12-3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Schaltanordnung
KR101581182B1 (ko) 2015-03-26 2015-12-30 주식회사 와이엠텍 영구자석을 이용한 직류 양방향 스위칭 장치
CN104882335B (zh) 2015-03-31 2017-07-2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磁钢错位分布的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KR101943363B1 (ko) * 2015-04-13 2019-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기
CN105374633B (zh) 2015-06-26 2018-07-0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动簧衔铁部件及其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KR20170027000A (ko) * 2015-09-01 2017-03-09 이석준 이미지 분석의 고속화와 고정밀화 장치 및 방법
KR101943365B1 (ko) * 2015-10-14 2019-01-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CN107910228B (zh) * 2015-12-22 2019-09-1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6252162A (zh) 2016-08-01 2016-12-2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TWI622075B (zh) * 2016-10-04 2018-04-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適用於電磁繼電器之接觸頭結構
CN110192261B (zh) * 2017-01-11 2021-08-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JP6844573B2 (ja) * 2018-03-30 2021-03-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DE102018208119A1 (de) * 2018-05-23 2019-11-28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Trennvorrichtung zur Gleichstromunterbrechung eines Strompfades sowie Schutzschalter
KR20200000312A (ko) *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CN209374356U (zh) 2018-12-28 2019-09-1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CN209374354U (zh) 2018-12-28 2019-09-1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9374357U (zh) 2018-12-28 2019-09-1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9357682U (zh) 2018-12-28 2019-09-06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9374355U (zh) 2018-12-28 2019-09-1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EP3742460A1 (en) * 2019-05-21 2020-11-25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High-voltage dc relay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6873A (ja) * 2012-05-23 2013-12-09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205264626U (zh) * 2015-12-22 2016-05-25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双弹簧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7706055A (zh) * 2017-10-25 2018-02-1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耐瞬时大电流冲击的高压继电器
CN109559939A (zh) * 2018-11-09 2019-04-02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9000835U (zh) * 2018-11-09 2019-06-1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7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9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8A (zh) * 2018-12-28 2019-04-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71593A (zh) * 2018-12-28 2019-04-2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830404A (zh) * 2018-12-28 2019-05-3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0565A (zh) * 2021-05-31 2021-09-10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
CN113380565B (zh) * 2021-05-31 2024-04-12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80246A3 (en) 2024-02-21
JP7341234B2 (ja) 2023-09-08
US12027334B2 (en) 2024-07-02
KR20230160953A (ko) 2023-11-24
EP4280246A2 (en) 2023-11-22
KR20210066896A (ko) 2021-06-07
ES2977180T3 (es) 2024-08-20
KR102652524B1 (ko) 2024-03-29
US20230260733A1 (en) 2023-08-17
JP2023154098A (ja) 2023-10-18
US20230260734A1 (en) 2023-08-17
US12027335B2 (en) 2024-07-02
EP4300534A3 (en) 2024-02-21
US12027333B2 (en) 2024-07-02
JP2023154099A (ja) 2023-10-18
EP4280245A2 (en) 2023-11-22
KR102652506B1 (ko) 2024-03-29
US20230260732A1 (en) 2023-08-17
KR20230160952A (ko) 2023-11-24
US12020880B2 (en) 2024-06-25
KR20230160951A (ko) 2023-11-24
KR102652522B1 (ko) 2024-03-29
KR102606473B1 (ko) 2023-11-29
KR102652528B1 (ko) 2024-03-29
EP4300534A2 (en) 2024-01-03
EP3879553B1 (en) 2024-01-10
US20230260731A1 (en) 2023-08-17
EP4283649A3 (en) 2024-02-21
JP2023154101A (ja) 2023-10-18
US20230260730A1 (en) 2023-08-17
US12020881B2 (en) 2024-06-25
US20220013316A1 (en) 2022-01-13
JP2023154100A (ja) 2023-10-18
EP4283650A3 (en) 2024-02-21
US11670472B2 (en) 2023-06-06
KR20230159645A (ko) 2023-11-21
JP2023154097A (ja) 2023-10-18
JP2022506868A (ja) 2022-01-17
KR20230160954A (ko) 2023-11-24
EP4283649A2 (en) 2023-11-29
EP3879553A1 (en) 2021-09-15
EP4283650A2 (en) 2023-11-29
EP3879553A4 (en) 2022-08-10
EP4280245A3 (en) 2024-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94135A1 (zh) 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9B (zh) 一种可灭弧并能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7B (zh) 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WO2021136401A1 (zh) 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109559939B (zh) 一种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59198B (zh) 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11092002A (zh) 一种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09374356U (zh) 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CN109671593B (zh) 一种带磁钢灭弧并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09830404B (zh) 一种具有灭弧及抗短路电流功能的直流继电器
CN209374355U (zh) 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WO2023108827A1 (zh) 一种抗短路的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88148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70132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K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5249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988148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