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7162097A1 -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WO2017162097A1 WO2017162097A1 PCT/CN2017/076984 CN2017076984W WO2017162097A1 WO 2017162097 A1 WO2017162097 A1 WO 2017162097A1 CN 2017076984 W CN2017076984 W CN 2017076984W WO 2017162097 A1 WO2017162097 A1 WO 2017162097A1
- Authority
- WO
- WIPO (PCT)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quency
- hopping
- channel
- group
- interv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NB-IoT基站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并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实现了将跳频引入NB-IoT,通过跳频从而提高了频率分集增益。
Description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将互联网的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通信。
现有技术中,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通过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在蜂窝网络中支持极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IoT的方法,并立项为NB-IoT课题。NB-IoT是一个运行在180kHz频谱上的窄带方案;对于NB-IoT终端来说,只需要在180kHz的窄带内进行发送和接收。
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NB-IoT的传输带宽非常窄,而导致频率分集增益较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NB-IoT的传输带宽非常窄,而导致频率分集增益较小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根据该跳频信息确定该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并在所确定的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通过第一方面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NB-IoT基站根据跳频信息,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并在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实现了将跳频引入NB-IoT,通过跳频从而提高了频率分集增益。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包括: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通过该实施方式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使得NB-IoT基站能够获得跳频信息,从而使得NB-IoT基站可以根据跳频信息进行跳频。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包括:NB-IoT基站根据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NB-IoT基站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包括:NB-IoT基站根据信道的类型,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NB-IoT基站根据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NB-IoT基站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包括:NB-IoT基站根据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跳频频率间隔;或者,NB-IoT基站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跳频频率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通过该实施方式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对PRB进行分组,并实现组内跳频和组间跳频的两级跳频方式,可以实现在有限的传输时间内在更大的频率范围的跳频。同时,通过将NB-IoT系统中组的大小配置成与eMTC系统中组的大小相同,可以更好实现NB-IoT系统与eMTC系统共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包括:NB-IoT基站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并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基站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通过该实施方式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使得信道能够获得较大的频率分集增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根据该跳频信息确定该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并在所确定的时频资源位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包括: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包括:NB-IoT终端根据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NB-IoT终端根据NB-IoT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初始频域位置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初始频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包括:NB-IoT终端根据信道的类型,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NB-IoT终端根据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NB-IoT终端根据NB-IoT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跳频时间间隔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包括:NB-IoT终端根据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跳频频率间隔;或者,NB-IoT终端根据NB-IoT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跳频频率间隔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跳频频率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包括:NB-IoT终端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NB-IoT终端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终端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上述第二方面以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包括:跳频信息确定模块、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和传输模块。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跳频信息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传输模块在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根据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根据信道的类型,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根据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跳频频率间隔;或者,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跳频频率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根
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上述第三方面以及上述第三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包括:跳频信息确定模块、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和传输模块。其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跳频信息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传输模块在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根据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根据NB-IoT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初始频域位置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初始频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根据信道的类型,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NB-IoT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跳频时间间隔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根据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根据NB-IoT基站发送的用于指示跳频频率间隔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跳频频率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上述第四方面以及上述第四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以及上述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道传输装置。
上述第五方面所提供的NB-IoT的信道传输系统,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1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三的组内组间跳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四跳频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NB-IoT基站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应用于NB-IoT,NB-IoT包括NB-IoT终端和NB-IoT基站。其中窄带(NB)是指对于NB-IoT终端来说,其只需要在180kHz的窄带内进行发送和接收;相应的,对于NB-IoT基站来说,其只需要在180kHz的窄带内与同一NB-IoT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NB-IoT的部署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
1、独立频带部署,其利用独立的频带,比如利用GSM网络一个或者多个载波;
2、保护带部署,其利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保护带中未利用的资源块;
3、带内部署,其利用LTE载波内的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NB-IoT基站的功能可以通过现有已部署蜂窝网络中的基站来实现;本申请中的NB-IoT终端可以为物联网中进行物物通信的终端。
由于NB-IoT的传输带宽非常窄,因此存在频率分集增益较小的问题。
图1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
步骤102、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
可选的,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包括时域位置和频域位置。
步骤103、所述NB-IoT基站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本步骤中,所述NB-IoT基站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向NB-IoT终端传输信道;或者,所述NB-IoT基站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接收NB-IoT终端的信道传输。
本实施例中,通过NB-IoT基站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并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实现了将跳频引入NB-IoT,通过跳频从而提高了频率分集增益。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01-步骤103的执行主体也可以为NB-IoT终端,对应
NB-IoT终端侧的实现。NB-IoT终端侧实现中,步骤101和步骤102只需要将执行主体由NB-IoT基站替换为NB-IoT终端,步骤103替换为所述NB-IoT终端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二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步骤101具体可以包括: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相应的,对于NB-IoT终端侧来说,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具体可以包括: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可以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所述NB-IoT基站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可以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基站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所述NB-IoT基站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所述初始频域位置,所述第一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初始频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所述第三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通知信令、所述第二通知信令和所述第三通知信令可以为同一通知信令,或者也可以为不同的通知信令。
以下,对不同信道的跳频信息的确定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1、窄带物理广播信道(Narrow Band-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NB-PBCH)。
其中,NB-PBCH的初始频域位置可以通过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来确定,NB-PBCH的跳频时间间隔和跳频频率间隔可以为预设值,该预设值可以为相关协议规定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带内部署场景下,由于NB-IoT终端与NB-IoT基站之间进行
NB-PBCH信道传输时,NB-IoT终端不能确定NB-IoT的系统带宽;因此可以假设为最小带宽进行NB-PBCH跳频。例如,假设最小带宽为3MHz(对应15个PRB),并且由于LTE系统最中心的6个PRB用于传输LTE系统的同步信号或广播信道,因此NB-PBCH可以在以NB-IoT中心频点为中心的3MHz的带宽范围内,除LTE系统最中心的6个PRB外的带宽范围内进行跳频。而对于保护带部署场景下,NB-IoT终端在进行网络同步时的初始频率偏移可以指示出可以LTE的系统带宽。
2、承载窄带系统消息块1的信道(Narrow Band-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1,NB-SIB1)。
由于NB-IoT终端与NB-IoT基站之间进行NB-SIB1传输之前,已经通过NB-PBCH承载的主消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信息获得了NB-IoT的系统带宽,因此NB-SIB1可以在NB-IoT的传输带宽内进行跳频。
当NB-IoT基站需要通过通知信令指示NB-SIB1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时间间隔和跳频频率间隔时,可以通过NB-PBCH承载的MIB信息实现。
3、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Narrow Band-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NB-PDCCH)。
当NB-IoT基站需要通过通知信令指示NB-PDCCH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时间间隔和跳频频率间隔时,可以通过NB-SIB1信息或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实现。
4、窄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Narrow Band-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NB-PDSCH)。
当NB-IoT基站需要通过通知信令指示NB-PDSCH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时间间隔和跳频频率间隔时,可以通过RRC信令或通过NB-PDCCH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实现。
5、窄带物理上行共享信道(Narrow Band-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NB-PUSCH)。
当NB-IoT基站需要通过通知信令指示NB-PUSCH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时间间隔和跳频频率间隔时,可以通过RRC信令或通过NB-PDCCH承载的DCI信令实现。
本实施例中,通过NB-IoT终端(或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使得NB-IoT终端(或NB-IoT基站)能够获得跳频信息,从而使得NB-IoT终端(或NB-IoT基站)可以根据跳频信息进行跳频。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三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
相应的,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
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
所占的带宽。
可选的,所述NB-IoT基站(或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包括:
所述NB-IoT基站(或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
所述NB-IoT基站(或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NB-IoT基站(或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基站(或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图2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三的组内组间跳频示意图,其中,以M和N都为3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黑色框表示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和频域位置。
可选的,M可以由NB-IoT基站与NB-IoT终端预先约定,并进一步根据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N;例如,假设一个PRB组由3个连续的PRB组成,在10MHz带宽的NB-IoT系统中包含50/3=16个PRB组。
或者,可选的,N可以根据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在确定N之后,进一步的根据N以及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M。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PRB进行分组,并实现组内跳频和组间跳频的两级跳频方式,可以实现在有限的传输时间内在更大的频率范围的跳频。同时,通过将NB-IoT系统中组的大小配置成与增强机器式通信(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eMTC)系统中组的大小相同,可以更好实现NB-IoT系统与eMTC系统共存。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四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当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所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
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图3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四跳频示意图;其中,黑色框表示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和频域位置。其中,黑色框表示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和频域位置。
此时,在通过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来确定NB-PBCH的初始频域位置时,具体可以为:通过小区ID的奇偶来隐性指示初始频域位置为两端的保护带中的哪一个。
本实施例中,通过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使得信道能够获得较大的频率分集增益。
需要说明的是,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方案应用于部署方式为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和独立频带部署的NB-IoT;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实施例四的方案可以应用于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的NB-IoT。
需要说明的是,当NB-IoT的部署方式为带内部署时,本申请中NB-IoT的系统带宽可以为带内部署所利用的LTE载波所属的LTE系统的系统带宽;当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时,本申请中NB-IoT的系统带宽可以为保护带的带宽;当NB-IoT的部署方式为独立频带时,本申请中NB-IoT的系统带宽可以为NB-IoT所占的独立频带的带宽。
图4为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跳频信息确定模块401、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402、传输模块403。其中,跳频信息确定模块401,用于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传输模块403,用于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二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跳频信息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跳频信息确定模块401,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可选的,跳频信息确定模块401,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跳频信息确定模块401,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二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三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
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可选的,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4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
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402,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可选的,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402,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三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四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
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所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四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与图4所示装置的结构类似,同样可以包括跳频信息确定模块、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和传输模块。其中,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六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五的基础上,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所述初始频域位置,所述第一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初始频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所述第三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二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七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五或实施例六的基础上,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
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
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可选的,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
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可选的,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三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八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五或实施例六的基础上,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所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四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NB-IoT的信道传输系统,包括: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装置,以及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实施例五至实施例八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装置。
图5为本申请NB-IoT基站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NB-IoT基站可以包括:处理器501和收发器502;其中,处理器501,用于确定信道
的跳频信息;处理器501,还用于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收发器502,用于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收发器502可以为一元件,如同时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或者可以为两个元件,如一个具有接收功能的天线以及一个具有发送功能的天线。
本实施例的NB-IoT基站,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基站实施例二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基站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处理器501,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具体包括: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处理器501,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可选的,处理器501,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处理器501,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本实施例的NB-IoT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二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基站实施例三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基站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
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可选的,处理器501,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
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处理器501,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
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可选的,处理器501,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本实施例的NB-IoT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三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基站实施例四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基站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所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的NB-IoT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四NB-IoT基站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终端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NB-IoT终端的结构与图5所示NB-IoT基站的结构类似,同样可以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本实施例的NB-IoT终端,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终端实施例二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终端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处理器,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具体包括:
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
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所述初始频域位置,所述第一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初始频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所述第三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本实施例的NB-IoT终端,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二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终端实施例三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终端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
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
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
Zi=(Z0+A)mod N (1)
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
Pi=(P0+B)mod M (2)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
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
(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
Ti+1=Ti+(C mod D) (3)
Ti+1=Ti+D (4)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可选的,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本实施例的NB-IoT终端,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三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B-IoT终端实施例四
可选的,在本申请NB-IoT终端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
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的NB-IoT终端,可以用于执行方法实施例四NB-IoT终端侧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45)
- 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所述NB-IoT基站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包括: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所述NB-IoT基站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基站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所述NB-IoT基站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包括: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包括: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Zi=(Z0+A)mod N (1)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Pi=(P0+B)mod M (2)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基站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包括: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Ti+1=Ti+(C mod D) (3)Ti+1=Ti+D (4)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所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 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所述NB-IoT终端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包括: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所述初始频域位置,所述第一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初始频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所述第三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包括: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包括: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Zi=(Z0+A)mod N (1)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Pi=(P0+B)mod M (2)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包 括: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Ti+1=Ti+(C mod D) (3)Ti+1=Ti+D (4)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2-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 根据权利要求12-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 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资源位置;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终端进行信道传输。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在所有未被分配的频域位置中,随机选择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从间隔集合中选择一个间隔,作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4-2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从频率集合中选择一个频率,作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4-2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 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Zi=(Z0+A)mod N (1)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Pi=(P0+B)mod M (2)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Ti+1=Ti+(C mod D) (3)Ti+1=Ti+D (4)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23-3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 根据权利要求23-2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所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 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信道的跳频信息;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频 资源位置;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频资源位置对应的时频资源上与NB-IoT基站进行信道传输。
-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跳频频率间隔及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具体包括:根据所述信道所处小区的小区标识ID,确定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一通知信令,确定所述初始频域位置,所述第一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初始频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时间间隔,具体包括:根据所述信道的类型,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终端所处的覆盖等级,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二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35-3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信息确定模块确定信道的跳频频率间隔,具体包括:根据所述NB-IoT的系统带宽,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或者,根据所述NB-IoT基站发送的第三通知信令,确定所述跳频频率间隔,所述第三通知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跳频频率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35-3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包括N个物理资源块PRB组,且每一组PRB包括连续的M个PRB,M和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跳频时间间隔,包括: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所述跳频频率间隔,包括:组内跳频频率间隔和组间跳频频率间隔;其中,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且所述组间跳频时间间隔除以所述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取模的余数为非0;所述组内跳频频率间隔为L×W,所述组间跳频频率间隔为O×M×W;L、O为大于0的整数,W表示1个PRB所占的带宽。
-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
- 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所述信道的初始频域位置、组内跳频频域间隔和组间跳频频域间隔,确定所述信 道跳频后的频域位置,具体包括: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1),确定Fi所属的PRB组Zi;Zi=(Z0+A)mod N (1)对于第i跳的频域位置Fi,采用如下公式(2),确定Fi在PRB组中的位置Pi;Pi=(P0+B)mod M (2)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Z0表示初始频域位置F0所属的PRB组,P0表示F0在PRB组中的位置,A表示组间跳频频域间隔,B表示组内跳频频域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资源位置确定模块,根据所述信道的组内跳频时间间隔和组间跳频时间间隔,确定所述信道跳频后的时域位置,具体包括:对于第i+1跳的时域位置Ti+1,当i+1为C mod D的整数倍时,采用如下公式(3),确定Ti+1;否则,采用如下公式(4),确定Ti+1;Ti+1=Ti+(C mod D) (3)Ti+1=Ti+D (4)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Ti表示第i跳的时域位置,C表示组间跳频时间间隔,D表示组内跳频时间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34-4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包括:带内部署、保护带部署或独立频带部署。
- 根据权利要求34-3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的部署方式为保护带部署,述信道第i跳的频域位置位于长期演进LTE系统传输带一端的保护带内,所述信道第i+1跳的频域位置位于所述LTE系统传输带另一端的保护带内;其中,i为大于0的整数。
- 一种窄带物联网NB-IoT的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3-33任一项所述的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以及权利要求34-44任一项所述的NB-IoT的信道传输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7769374.4A EP3393147B1 (en) | 2016-03-21 | 2017-03-16 |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nb-iot |
US16/137,100 US20190028247A1 (en) | 2016-03-21 | 2018-09-20 |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nb-io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62224.1A CN107222826B (zh) | 2016-03-21 | 2016-03-21 |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201610162224.1 | 2016-03-21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US16/137,100 Continuation US20190028247A1 (en) | 2016-03-21 | 2018-09-20 |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nb-iot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162097A1 true WO2017162097A1 (zh) | 2017-09-28 |
Family
ID=59899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PCT/CN2017/076984 WO2017162097A1 (zh) | 2016-03-21 | 2017-03-16 |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028247A1 (zh) |
EP (1) | EP3393147B1 (zh) |
CN (1) | CN107222826B (zh) |
WO (1) | WO201716209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50954A (zh) * | 2018-04-06 | 2019-10-18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43033A1 (ja) * | 2017-02-03 | 2018-08-0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
CN109788554A (zh) * | 2017-11-10 | 2019-05-2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跳频物理资源确定方法、用户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
CA3024030A1 (en) | 2017-11-10 | 2019-05-10 | Whitewater West Industries Ltd. | Water ride attraction incorporating interactive game play |
US10707915B2 (en) * | 2017-12-04 | 2020-07-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arrowband frequency hopping mechanisms to overcome bandwidth restrictions in the unlicensed frequency spectrum |
CN110167165B (zh) * | 2018-02-14 | 2021-08-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13038608A (zh) * | 2019-12-25 | 2021-06-25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跳频方法、通信系统和相关设备 |
US20210242985A1 (en) * | 2020-02-03 | 2021-08-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r bandwidth part frequency hopping |
US11570793B2 (en) | 2020-07-31 | 2023-01-31 | T-Mobile Usa, Inc. | Connectivity scheduler for NB-IoT devices |
US11451397B2 (en) | 2020-07-31 | 2022-09-20 | T-Mobile Usa, Inc. | Configurable UICC integrated in NB-IoT device |
US11664977B2 (en) | 2020-07-31 | 2023-05-30 | T-Mobile Usa, Inc. | Encryption key management for NB-IoT devices |
WO2022205236A1 (zh) * | 2021-03-31 | 2022-10-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跳频间隔确定、指示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6379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 |
CN103716841A (zh) * | 2012-09-29 | 2014-04-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4067048A1 (zh) * | 2012-10-29 | 2014-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US20150264626A1 (en) * | 2014-03-14 | 2015-09-17 | goTenn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
US20160081084A1 (en) * | 2014-09-17 | 2016-03-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user equipment (u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85831B2 (en) * | 2004-05-17 | 2011-12-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control via selective blanking/attenuation of interfering transmissions |
CN103379635A (zh) * | 2012-04-25 | 2013-10-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9820247B2 (en) * | 2014-07-30 | 2017-11-14 | Intel IP Corporation | Enhanced node B (ENB) and method for MTC coexistence |
US9860678B2 (en) * | 2015-05-22 | 2018-01-02 | Hyukjun Oh | Methods for performing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coverage enhancement,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
KR20180089400A (ko) * | 2015-11-04 | 2018-08-08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감소된 대역폭 wtru들을 위한 페이징 절차의 방법 |
-
2016
- 2016-03-21 CN CN201610162224.1A patent/CN107222826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16 EP EP17769374.4A patent/EP33931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3-16 WO PCT/CN2017/076984 patent/WO201716209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
- 2018-09-20 US US16/137,100 patent/US2019002824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6379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 |
CN103716841A (zh) * | 2012-09-29 | 2014-04-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4067048A1 (zh) * | 2012-10-29 | 2014-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US20150264626A1 (en) * | 2014-03-14 | 2015-09-17 | goTenn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
US20160081084A1 (en) * | 2014-09-17 | 2016-03-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user equipment (ue)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393147A4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50954A (zh) * | 2018-04-06 | 2019-10-18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350954B (zh) * | 2018-04-06 | 2020-11-06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93147B1 (en) | 2019-12-18 |
EP3393147A4 (en) | 2018-11-07 |
CN107222826A (zh) | 2017-09-29 |
EP3393147A1 (en) | 2018-10-24 |
CN107222826B (zh) | 2020-06-26 |
US20190028247A1 (en) | 2019-0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162097A1 (zh) | NB-IoT的信道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1098661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ating PUCCH spatial relation | |
RU2745386C1 (ru) |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данных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TW202102017A (zh) | 非週期性及交叉分量載波定位參考信號 | |
US20220232535A1 (en) | Multiple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s triggered by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US11665706B2 (en) | Layer mapping methods for piggybacke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US20210235441A1 (en) | Control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 |
CN115843424A (zh) | 用于全双工资源分配的带宽部分管理中的资源格式指示符 | |
CN110582962A (zh) | 码字映射的方法以及发送和接收点 | |
US11140683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eriodic uplink signals with hybrid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s | |
US20230035886A1 (en) | Techniques for multiplex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on uplink channel repetitions | |
US11398893B2 (en) | Reporting of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that share quasi co-location information | |
US20230030823A1 (en) | Enhanc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 |
WO2021247903A1 (en) | Wideband and subband precoder selection | |
EP4115574A1 (en) | Spectral efficiency for tone reservation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reduction | |
KR102437621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또는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230269599A1 (en) | Inter-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
US11659575B2 (en) | Phase coherent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techniques for cross-slot channel estimation | |
US20230189266A1 (en) |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techniques | |
WO2022183359A1 (en) | Cellular assisted sidelink discovery | |
WO2021155508A1 (en) |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usage enhancements | |
WO2022198435A1 (en) | Techniques for full-duplex sidelink and uplink transmissions | |
US20230078989A1 (en) | Multilevel coding for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 |
US20230261830A1 (en) |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21226860A1 (en) |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channel repeti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WWE |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
Ref document number: 20177693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
|
ENP |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
Ref document number: 20177693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180717 |
|
NENP |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
Ref country code: 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