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8629U -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8629U
TWM628629U TW111200961U TW111200961U TWM628629U TW M628629 U TWM628629 U TW M628629U TW 111200961 U TW111200961 U TW 111200961U TW 111200961 U TW111200961 U TW 111200961U TW M628629 U TWM628629 U TW M62862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pth information
image
information map
pixel
dep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0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譚馳澔
徐文正
林士豪
佑 和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0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8629U/zh
Publication of TWM628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8629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種立體影像產生裝置,處理:取得第1影像的第1深度資訊圖,第1深度資訊圖的每一像素點具有對應的深度資訊;以第1深度資訊圖的複數個邊緣為基準,距離複數個邊緣既定寬度以內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為對象,進行一致化處理,使得處理後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具有相同的深度資訊,以建立第2深度資訊圖;基於第2深度資訊圖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來設定第1影像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像素偏移量;對第1影像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第2影像;顯示立體影像的第1影像以及第2影像。

Description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本新型是關於影像處理裝置與影像處理方法,特別是關於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在習知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當中,有一種採用單眼深度估測技術的方法。
第1圖示意上述習知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首先,該方法是利用卷積神經網路模型,來估測第1影像21(即用來當作第1視角的原始影像)的每個像素點的深度資訊,以得到第1深度資訊圖22。然後,該方法會根據第1深度資訊圖22的每一個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來設定第1影像21中每個像素點的像素偏移量23。最後,該方法利用像素偏移量23對第1影像21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第2影像(即用來當作第2視角的參考影像,未圖示)。另外,以下為了簡便說明,第1圖的第1影像21、第1深度資訊圖22、以及像素偏移量23,是以影像寬度為5個像素點(Pixel)作為範例;此外,為簡潔起見,第1圖中僅示出2行像素點的深度資訊以及像素偏移量。
上述方法中,若是將第1影像21進行向右偏移的像素偏移處理,則產生的第2影像當中,位於左邊緣的一至多行像素點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就必須以黑點來填補原本不存在的像素值。同理可知,若是將第1影像21進行向左偏移的像素偏移處理,則第2影像的右邊緣也會發生相同情形。
由於向左或是向右的像素偏移量,是由深度資訊來決定的,因此,利用習知技術產生第2影像的成效,會受到第1深度資訊圖22的深度資訊所影響。例如,當第1深度資訊圖22左側與右側的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並非均一化數值時,對應的像素偏移量23也並非均一化數值,使得第2影像的左邊緣或右邊緣出現不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如此一來,以前述第1影像21與第2影像所產生的立體影像,就有可能影響使用者的觀看體驗。
本新型有鑑於先前技術的上述問題,而提供了一種立體影像產生方法與立體影像產生裝置,來解決先前技術產生第2影像時,左邊緣或右邊緣會出現不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的問題。
本揭露提供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包含:一儲存單元;一顯示單元,包含一顯示螢幕;以及一處理單元,與該儲存單元以及該顯示單元連接,該處理單元從該儲存單元取得一第1影像;該處理單元,處理該第1影像,以取得該第1影像每一像素點的深度資料,且配置為一第1深度資訊圖,該第1深度資訊圖具有該每一像素點所對應的一深度資訊;該處理單元,以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複數個邊緣為基準,且以距離該複數個邊緣一既定寬度以內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為對象,進行一致化處理,使得處理後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具有相同的對應深度資訊,以建立一第2深度資訊圖;該處理單元,基於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來設定該第1影像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一像素偏移量;該處理單元,對該第1影像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一第2影像;以及該處理單元,輸出該第1影像以及該第2影像至該顯示單元以顯示一立體影像。
一個實施例中,該複數個邊緣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上邊緣以及下邊緣。
一個實施例中,該複數個邊緣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左邊緣以及右邊緣。
一個實施例中,該既定寬度為1個像素點。
一個實施例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各自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當中的最大景深。
一個實施例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各自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當中的最小景深。
一個實施例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各自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一常數。
一個實施例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之算術平均值。
一個實施例中,若該深度資訊的值越大,則對應的該像素偏移量就越小;若該深度資訊的值越小,則對應的該像素偏移量就越大。
本揭露提供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包含:取得一第1影像,並處理該第1影像,以取得該第1影像每一像素點的深度資料,且配置為一第1深度資訊圖,該第1深度資訊圖具有該每一像素點所對應的一深度資訊;以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複數個邊緣為基準,且以距離該複數個邊緣一既定寬度以內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為對象,進行一致化處理,使得處理後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具有相同的對應深度資訊,以建立一第2深度資訊圖;基於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來設定該第1影像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一像素偏移量;對該第1影像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一第2影像;以及輸出該第1影像以及該第2影像以顯示一立體影像。
根據本新型,由於是根據第2深度資訊圖來設定第1影像的像素偏移量,因此使用本新型所產生的第2影像,左邊緣或右邊緣並不會出現不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
本新型之上述及其他目的及優點,在參考後面描述的詳細說明並搭配所附的新型圖式之後,將能更加明顯易懂。
第2A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的功能方塊概要圖,第2B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的硬體架構圖。
第2A圖當中,立體影像產生裝置1至少包含:儲存單元11、顯示單元12、以及處理單元13。第2B圖中,示意立體影像產生裝置1為筆記型電腦的範例。然而,筆記型電腦僅為其中一個示意性範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1也可以是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頭戴顯示器、伺服器、可攜式電子裝置或其他具有類似運算能力之電子裝置…等。
儲存單元11舉例來說,可以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可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Erasable Programmable Random Access Memory,EPROM)、可電氣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andom Access Memory,EEPROM)…等非揮發性記憶體或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
另外,儲存單元11還可以是磁碟、軟碟、光碟、CD、小型磁碟、或是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
換言之,儲存單元11可以儲存本說明書中提到的「第1影像」、「第2影像」、「第1深度資訊圖」、「第2深度資訊圖」、以及「像素偏移量」等任何一者或其組合,以及後面描述的處理單元13在執行處理時所有使用到的參數、公式、演算法、程式碼等。
顯示單元12舉例來說,可以是立體成像顯示器、系統整合型面板、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觸控式螢幕等具有顯示螢幕的輸出裝置。換言之,顯示單元12可以因應使用者的需要,將本說明書中提到的「第1影像」、「第2影像」、「第1深度資訊圖」、「第2深度資訊圖」、以及「像素偏移量」等任何一者或其組合顯示於顯示螢幕。在一些實施例中,立體影像產生裝置1可以不包含顯示單元,其可將產生的立體成像輸出至外接的顯示單元。
處理單元13與儲存單元11以及顯示單元12連接,與儲存單元11以及顯示單元12進行單向或雙向的互動。處理單元13使用儲存於儲存單元11當中的參數、公式、演算法、程式碼等,來執行後面描述的各種處理。另外,處理單元13可以由硬體、軟體、或是硬體與軟體的組合來實施。
處理單元13可以是由單一電路、複合電路、程式化處理器、平行程式化處理器、圖形處理器、應用特定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場式可程式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該等的組合,來實現本說明書提到的特定功能與處理。
另外,處理單元13還可以藉由讀取並執行儲存於儲存單元11的程式碼,來實現本說明書提到的特定功能與處理。換句話說,處理單元13可用來實現本說明書提到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
第3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1之運作方式的一種實施例。
如第3圖所示,處理單元13從儲存單元11取得第1影像31。處理單元13並利用如儲存於儲存單元11的深度估測模型,例如卷積神經網路模型(但是並非限定於此)等習知的深度估測模型,取得第1影像31的每個像素點的深度資料,以產生第1深度資訊圖32。第1影像31可以與第1圖所示的第1影像21相同,也可以不同。若第1影像31與第1影像21相同,則經過相同的深度估測處理之後,第1深度資訊圖32(與第1影像31對應)會與第2圖所示的第1深度資訊圖22(與第1影像21對應)相同或相似。以下為了簡便說明,我們預設第1影像31與第1影像21是相同的,且第1深度資訊圖32與第1深度資訊圖22也是相同的。
另外,以下為了簡便說明,第3圖的第1影像31、第1深度資訊圖32、第2深度資訊圖321A~321D、以及像素偏移量322A~322D,是以影像寬度為5個像素點(Pixel)作為範例。然而,以其中一個實施例來說,第1影像31也可以是尺寸為有256x256像素點的影像、1920x1080像素點的影像、1024x768像素點的影像、或是其他任意尺寸的影像。
第1深度資訊圖32的每一像素點,具有對應的深度資訊。本說明書中,深度資訊為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值,其定義為某個像素點在3維空間的位置與相機的相對距離。若深度資訊的值越大,則代表該像素點的拍攝位置距離相機較遠;相對地,若深度資訊的值越小,則代表該像素點的拍攝位置距離相機較近。
實際上,深度資訊可以因不同規格而變更數值範圍。本說明書為了簡便說明,故將深度資訊的範圍界定在0~10之間。0表示第1深度資訊圖32可偵測到的最小景深(即距離相機最近),10表示第1深度資訊圖32可偵測到的最大景深(即距離相機最遠)。
「深度資訊」與後面描述的「像素偏移量」具有某種對應關係。具體而言,在產生立體影像的過程中,針對深度資訊越大的像素點,會設定越小的像素偏移量;針對深度資訊越小的像素點,會設定越大的像素偏移量。會如此設定的原理是:將我們將一物體置於雙眼面前,進行相同位移量的橫向平移時,若該物體距離雙眼較遠,則雙眼所感受到的橫向位移變化較小;若該物體距離雙眼較近,則雙眼所感受到的橫向位移變化較大。因此,利用「深度資訊與像素偏移量」呈現「負相關」的特性,所產生的立體影像,就能反映出人眼觀看立體影像時的真實感受。而這也可以回頭解釋第1圖當中,第1深度資訊圖22的各邊緣像素點的深度資訊、與對應的像素偏移量之間的關聯性。
另外,在第1圖當中,深度資訊與像素偏移量之間的關係式,可以由「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表達。此關係式在後面的第3圖、第4圖也將繼續沿用,以利於讀者理解本說明書的技術內容,但不以該數學式為限。
接著,處理單元13對第1深度資訊圖32的深度資訊進行處理。處理單元13以第1深度資訊圖32的複數個邊緣為基準,並以距離複數個邊緣一既定寬度以內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為對象,進行一致化處理,使得處理後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具有相同的深度資訊,以建立一第2深度資訊圖。
此處提到的複數個邊緣,可以是影像的上邊緣以及下邊緣,也可以是影像的左邊緣以及右邊緣。上邊緣以及下邊緣意味著後面提到的像素偏移處理,是以向上或是向下的方式對第1影像進行像素偏移;而左邊緣以及右邊緣意味著後面提到的像素偏移處理,是以向左或是向右的方式對第1影像進行像素偏移。由於習知技術中,向左或是向右進行像素偏移的方式較為常見,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都是以左邊緣以及右邊緣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為對象。
另外,從演算法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用2維座標來嚴格定義本說明書所稱的「邊緣」。以尺寸為256x256的影像為例,若以影像最左下角的像素點為原點O(0,0),向右為+x方向,向上為+y方向,則所有x座標為0的像素點構成的線段,其線段未與其他像素點相鄰的一側,既可定義為「左邊緣」;所有x座標為255的像素點構成的線段,其線段未與其他像素點相鄰的一側,既可定義為「右邊緣」;所有y座標為255的像素點構成的線段,其線段未與其他像素點相鄰的一側,既可定義為「上邊緣」;所有y座標為0的像素點構成的線段,其線段未與其他像素點相鄰的一側,既可定義為「下邊緣」。
另外,距離任一邊緣的「既定寬度」,是以像素點(Pixel)為單位。舉例來說,若距離左邊緣以及右邊緣的既定寬度為2,則依照前述定義,一致化處理的對象即為所有x座標為0、1、254、255的邊緣像素點。若距離左邊緣以及右邊緣的既定寬度為1,則一致化處理的對象即為所有x座標為0、255的邊緣像素點,以此類推。
換言之,既定寬度可以是任意自然數。但為了避免產生的立體影像損失過多資訊,一般會將既定寬度設為1個像素點。第3圖示意「既定寬度=1」的實施例,第4圖示意「既定寬度=2」的實施例。
此處由處理單元13進行的「一致化處理」,是將第1深度資訊圖32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調整為一個相同的值。於第3圖示意的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可以選擇4種實施方式(A)~(D)之中的任何一種方式,來調整第1深度資訊圖32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而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複數個邊緣像素點以外的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則維持原狀而不進行調整。藉此,就可以使用一部分經過調整後的深度資訊,以及另一部分未調整的深度資訊,來建立以下所述的4種第2深度資訊圖321A~321D。
實施方式(A) 實施方式(A)當中(參照第3圖(A)),處理單元13可以將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的最大景深,也就是前面預設的10。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321A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10。
實施方式(B) 實施方式(B)當中(參照第3圖(B)),處理單元13可以將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的最小景深,也就是前面預設的0。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321B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0。
實施方式(C) 實施方式(C)當中(參照第3圖(C)),處理單元13可以將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0~10之間的任一常數,例如設定為9。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321C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9。
實施方式(D) 實施方式(D)當中(參照第3圖(D)),處理單元13可以對第1深度資訊圖32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計算算術平均值,並設定為該算術平均值。第3圖當中,由於第1深度資訊圖32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2組邊緣深度資訊分別為7、6、5、4、3與9、8、7、6、5,因此算出的算術平均值為6。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321D當中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6。
處理單元13依照上述實施方式(A)~(D)之中任何一種方式所產生的第2深度資訊圖321A~321D,由於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已經一致化;因此,當處理單元13基於第2深度資訊圖321A~321D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來設定第1影像31的每一個像素點對應的像素偏移量322A~322D時,就可以確保第1影像31的10個(2組)邊緣像素點,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皆為相同。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A),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321A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10(最大景深),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322A皆為1。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B),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321B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0(最小景深),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322B皆為21。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C),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321C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9(0~10之間的任一常數),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322C皆為3。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D),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321D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第1深度資訊圖32的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之算術平均值(本例為6),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322D皆為9。
從上述實施方式(A)~(D)來看,為了使處理單元13的演算法盡可能精簡,而節省程式資源,則我們可以考慮直接將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某個常數(9)。如此一來,處理單元13針對第1影像31的連續畫格(Frame)逐次進行處理時,就可以確保逐次設定的像素偏移量保持恆定而不會隨著時間而浮動。
另外,若為了避免對第1影像31進行像素偏移處理,所產生的第2影像產生過度的失真(即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面積過大),則處理單元13亦可直接將1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最大景深(10)。如此一來,就可以確保對應的像素偏移量為最小值(1),使得第2影像當中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面積為最小。
因此,依據本新型實施例的處理單元13,並不是根據第1深度資訊圖32(22)對應的像素偏移量(23),而是根據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已經過一致化處理的第2深度資訊圖321A~321D對應的像素偏移量322A~322D,對第1影像31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第2影像。藉此,當處理單元13將立體影像的第1影像31以及第2影像顯示於顯示單元12時,就不會在立體影像的邊緣出現不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而能讓觀見的使用者維持良好的體驗,故可以達成本案所欲實現的功效。
以上說明是使用第3圖,來說明「既定寬度」設定為1的情況。而在第4圖當中,則是說明「既定寬度」設定為2的情況。第4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運作的另一種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3圖之間的差異在於:處理單元13必須將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距離左邊緣寬度為2的5個邊緣像素點、以及距離右邊緣寬度為2的5個邊緣像素點也納入處理對象之內。因此,第4圖所示的一致化處理,將會有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需要進行調整。
實施方式(A) 實施方式(A)當中(參照第4圖(A)),處理單元13可以將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的最大景深,也就是前面預設的10。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421A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10。
實施方式(B) 實施方式(B)當中(參照第4圖(B)),處理單元13可以將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的最小景深,也就是前面預設的0。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421B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0。
實施方式(C) 實施方式(C)當中(參照第4圖(C)),處理單元13可以將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設定為0~10之間的任一常數,例如設定為8。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421C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8。
實施方式(D) 實施方式(D)當中(參照第4圖(D)),處理單元13可以對第1深度資訊圖42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計算算術平均值,並設定為該算術平均值。第4圖當中,由於第1深度資訊圖42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4組邊緣深度資訊分別為「5、4、3、2、1」、「6、5、4、3、2」、「8、7、6、5、4」以及「9、8、7、6、5」,因此算出的算術平均值為5。藉此,第2深度資訊圖421D當中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5。
依照上述實施方式(A)~(D)之中任何一種方式所產生的第2深度資訊圖421A~421D,由於20個(4組)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都已經一致化,因此,當處理單元13基於第2深度資訊圖421A~421D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來設定第1影像41的每一個像素點對應的像素偏移量422A~422D時,同樣也可以確保第1影像41的20個邊緣像素點,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皆為相同。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A),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421A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10(最大景深),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422A皆為1。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B),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421B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0(最小景深),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422B皆為21。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C),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421C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8(0~10之間的任一常數),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422C皆為5。
舉例來說,若根據實施方式(D),使得第2深度資訊圖421D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皆為第1深度資訊圖32的20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之算術平均值(本例為5),則依照「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其對應的像素偏移量422D皆為11。
因此,本案提供的處理單元13,並不是根據第1深度資訊圖42對應的像素偏移量,而是根據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已經過一致化處理的第2深度資訊圖421A~421D對應的像素偏移量422A~422D,對第1影像41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第2影像。藉此,當處理單元13將立體影像的第1影像41以及第2影像顯示於顯示單元12時,使用者就不會在立體影像的邊緣看到不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而能讓使用者維持良好的觀看體驗,故可以達成本案所欲實現的功效。
另外,與第3圖的實施例(既定寬度為1)相同,第4圖的實施例(既定寬度為2)當中,同樣也可以將深度資訊直接設定為某個常數,或是設定為最大景深,以達成第3圖的實施例當中提到的額外功效。
需注意的是,第2深度資訊圖321A~321D、421A~421D當中,複數個邊緣像素點以外的像素點,也都具有各自對應的深度資訊、以及經過數學式「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所轉換的像素偏移量。但如同本說明書前面所描述,由於本案只需要讓第2深度資訊圖的邊緣像素點對應的深度資訊一致化即可,因此,第2深度資訊圖的邊緣像素點以外的其他像素點,其對應的深度資訊一致與否,就不在本案的考量範圍之內了(反過來說,深度資訊不一致才是符合常態)。故於第3圖至第4圖當中並未特別繪製,並省略相關的說明。
另外,雖然本案是以「像素偏移量=21-深度資訊x2」(深度資訊:0~10)之數學式來表達深度資訊與像素偏移量之間的負相關性,但像素偏移量也不必然等同於偏移了同等數量的像素點,僅為一種以數值來傳達偏移程度的示意方式。無論是線性或非線性關係,其中的參數都可以參考其他習知技術進行調整。
綜上說明,無論處理單元13是採用第3圖至第4圖描述的總共8個實施方式之任何一者,由處理單元13將立體影像的第1影像以及第2影像顯示於顯示單元12時,使用者就不會在立體影像的邊緣看到不均勻的黑色影像區塊,而能讓使用者維持良好的觀看體驗,故可以達成本案所欲實現的功效。
以上已詳述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及其運作的方式與方法。需注意的是,上述的實施方式僅為例示性說明本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新型的範圍。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在不違背本新型的技術原理及精神下,均可以對實施例進行修改與適當變更。因此,本新型的權利保護範圍,應以後面的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11:儲存單元 12:顯示單元 13:處理單元 21:第1影像 22:第1深度資訊圖 23:像素偏移量 31:第1影像 32:第1深度資訊圖 321A~321D:第2深度資訊圖 322A~322D:像素偏移量 41:第1影像 42:第1深度資訊圖 421A~421D:第2深度資訊圖 422A~422D:像素偏移量
第1圖示意習知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 第2A圖示意第2A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的功能方塊概要圖,第2B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裝置的硬體架構圖。 第3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的其中一種實施例。 第4圖示意本新型的立體影像產生方法的其中一種實施例。
1: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11:儲存單元
12:顯示單元
13:處理單元

Claims (9)

  1. 一種立體影像產生裝置,包含: 一儲存單元; 一顯示單元,包含一顯示螢幕;以及 一處理單元,與該儲存單元以及該顯示單元連接,該處理單元從該儲存單元取得一第1影像; 該處理單元,處理該第1影像,以取得該第1影像每一像素點的深度資料,且配置為一第1深度資訊圖,該第1深度資訊圖具有該每一像素點所對應的一深度資訊; 該處理單元,以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複數個邊緣為基準,且以距離該複數個邊緣一既定寬度以內的複數個邊緣像素點為對象,進行一致化處理,使得處理後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具有相同的對應深度資訊,以建立一第2深度資訊圖; 該處理單元,基於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來設定該第1影像的每一像素點對應的一像素偏移量; 該處理單元,對該第1影像進行像素偏移處理,以產生一第2影像;以及 該處理單元,輸出該第1影像以及該第2影像至該顯示單元以顯示一立體影像。
  2. 如請求項1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複數個邊緣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上邊緣以及下邊緣。
  3. 如請求項1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複數個邊緣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左邊緣以及右邊緣。
  4. 如請求項3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既定寬度為1個像素點。
  5. 如請求項4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各自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當中的最大景深。
  6. 如請求項4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各自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當中的最小景深。
  7. 如請求項4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各自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一常數。
  8. 如請求項4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該第2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為該第1深度資訊圖的該複數個邊緣像素點對應的該深度資訊之算術平均值。
  9. 如請求項1至8任一項之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其中,若該深度資訊的值越大,則對應的該像素偏移量就越小; 其中,若該深度資訊的值越小,則對應的該像素偏移量就越大。
TW111200961U 2022-01-24 2022-01-24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TWM6286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961U TWM628629U (zh) 2022-01-24 2022-01-24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961U TWM628629U (zh) 2022-01-24 2022-01-24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8629U true TWM628629U (zh) 2022-06-21

Family

ID=83063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0961U TWM628629U (zh) 2022-01-24 2022-01-24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86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566B (zh) * 2022-01-24 2023-12-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與立體影像產生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566B (zh) * 2022-01-24 2023-12-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與立體影像產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9773B2 (en) Panoramic camera systems
JP7403528B2 (ja) シーンの色及び深度の情報を再構成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966129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536115B2 (ja) 立体表示可能ディスプレイにおける3dビデオ画像のレンダリング
US9554114B2 (en) Depth range adjustment for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US11256328B2 (en) Three-dimensional (3D) rende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yes
US10521919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applying an optimization model
CN103348360B (zh) 二维图像的再投影的形态学反混叠(mlaa)
US10950037B2 (en) Deep novel view and lighting synthesis from sparse images
Li et al. Depth-preserving warping for stereo image retargeting
TW201505420A (zh) 內容感知顯示適應方法
US20130106841A1 (en) Dynamic depth image adjust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US2022012223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enting image for virtual reality device,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22183500A1 (zh) 基于投影的点云质量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90114514A1 (en) Classification of 2d images according to types of 3d arrangement
TWM628629U (zh)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
CN103096102B (zh) 影像形变方法
TWI825566B (zh) 立體影像產生裝置與立體影像產生方法
WO2022155950A1 (zh) 虚拟视点合成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900825A (zh) 一种2d图像到3d图像的转换方法
KR20230022153A (ko) 소프트 레이어링 및 깊이 인식 복원을 사용한 단일 이미지 3d 사진
CN116708736A (zh) 立体影像产生装置与立体影像产生方法
TWI784428B (zh) 立體影像產生方法與使用該方法的電子裝置
US20240137483A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virtual reality display system
US20230196659A1 (en) Computer implemen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assifying an input image for new view synthesis in a 3d visual effect,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