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6371U - 防霧口罩之結構 - Google Patents
防霧口罩之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16371U TWM616371U TW110203610U TW110203610U TWM616371U TW M616371 U TWM616371 U TW M616371U TW 110203610 U TW110203610 U TW 110203610U TW 110203610 U TW110203610 U TW 110203610U TW M616371 U TWM616371 U TW M616371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ing member
- layer
- electrostatic
- gas
- ai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新型為有關於一種防霧口罩之結構,主要結構包括一口罩本體、一第一透氣層、一第一靜電層、一第二靜電層、一第二透氣層、一第一阻擋件、一第二阻擋件、及複數吊掛件,且第一阻擋件及第二阻擋件係為布料材質。藉上述結構,當配戴眼鏡的使用者吐氣時,向前飄之氣體會依序經過第一透氣層、第一靜電層、第二靜電層、第二透氣層,而第一靜電層與第二靜電層即會發揮堆積之效果,而向上飄之氣體則會受第一阻擋件及第二阻擋件抵擋,如此層層阻擋之設計,使本案不僅得以有效防霧,同時還可讓使用者在配戴時感到舒適,呼吸過程也非常通順。
Description
本新型為提供一種防霧口罩之結構,尤指一種有效防霧,並讓使用者配戴時感到舒適、呼吸通順的防霧口罩之結構。
按,口罩一般指配戴在口鼻部位之用具,主要用途為過濾進出口鼻的空氣,藉以阻擋細菌、粉塵、或飛沫進出配戴者之體內,目前的口罩多以布料或紙材所製成,並大多屬於一次性拋棄式之產品。
口罩的種類繁多,例如:棉布口罩、紙口罩、醫用口罩、活性碳口罩、防塵(霾)口罩、平面口罩及立體口罩……,當使用者平常進行環境清潔時,適合配戴防塵口罩,而當使用者具有感冒、發燒、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狀,亦或前往醫院、電影院等不通風場所時則適合配戴醫用口罩,藉由眾多的口罩種類,即可令使用者於不同的場合中,配戴適用於該場合的口罩,以過濾空氣中的細菌、粉塵,減少疾病的傳播,同時亦可保障自我的健康。
如上所述,市面上口罩的型態層出不窮,其中,係有將一塑膠片結合於口罩上側之防霧口罩,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塑膠片來防止口中呼出之氣體飄散至鏡片上,藉以避免鏡片起霧的情況發生。
然上述具塑膠片之防霧口罩於使用時,存在下列問題與缺失尚待改進:
第一,塑膠片貼附著鼻翼,容易令使用者感到不適。
第二,因塑膠本身材質因素,雖能夠有效阻隔氣體向鏡片處飄散,然而亦容易導致空氣無法流通、呼吸不順的問題。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新型之申請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本新型之申請人有鑑於上述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有效防霧,並讓使用者配戴時感到舒適、呼吸通順的防霧口罩之結構之新型專利者。
本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第一阻擋件與第二阻擋件之結構與材質,讓本案得以有效防霧同時提升配戴的舒適度,並且避免呼吸不順的情況發生。
本新型之再一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第一靜電層、第二靜電層對呼出之氣體進行堆積與吸收,以大幅降低氣體穿越口罩本體之速率,達到雙層過濾功效,並同時保有良好之透氣性及捕集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之主要結構包括:一口罩本體,口罩本體包含有一第一透氣層,第一透氣層之一側連接有一第一靜電層,第一靜電層背離第一透氣層之一側連接有一第二靜電層,第二靜電層背離第一靜電層之一側連接有一第二透氣層,而口罩本體上結合有一第一阻擋件及一第二阻擋件,第二阻擋件係位於第一阻擋件背離第一透氣層之一側處,且第一阻擋件及第二阻擋件皆為布料材質,此外,口罩本體之兩側設有複數吊掛件。
透過上述結構,當配戴眼鏡之使用者,利用吊掛件將口罩本體掛設於面部上,在使用者呼吸的期間,吐出來的氣體會分別向上與向前飄散,向前飄散的氣體會依序經過第一透氣層、第一靜電層、第二靜電層、及第二透氣層,此時會因第一靜電層與第二靜電層之結構,使氣體之飄散速度降低,同時對氣體進行堆積與吸收,故氣體會以緩慢的速度飄出口罩本體外,即可避免鏡片一次性接觸大量氣體,導致眼鏡起霧的情況發生。
此外,向上飄散之氣體會因第一阻擋件與第二阻擋件的設計,而無法直接由上方之縫隙中飄散至鏡片上,達到有效防霧之效果。且第一阻擋件及第二阻擋件皆由布料所製成,貼附於使用者之鼻翼上,並不會讓使用者感到不適,亦不會讓使用者感到呼吸不順的問題。
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具塑膠片之防霧口罩所存在之舒適度低及呼吸不順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上述優點之實用進步性。
1、1a:口罩本體
11、11a:第一透氣層
12、12a:第一靜電層
13、13a:第二靜電層
14、14a:第二透氣層
15a:結合部
16a:定型片
17a:第一容置空間
18a:第二容置空間
19a:第三容置空間
2、2a:第一阻擋件
21a:第一前端
22a:第一後端
23a:第一空間
3、3a:第二阻擋件
31a:第二前端
32a:第二後端
33a:第二空間
4、4a:吊掛件
5、5a:氣體
第一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透視圖。
第二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配戴示意圖。
第四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堆積示意圖。
第五圖 係為本新型再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透視圖。
第六圖 係為本新型再一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七圖 係為本新型再一較佳實施例第五圖之A-A線剖視圖。
第八圖 係為本新型再一較佳實施例之堆積示意圖。
第九圖 係為本新型再一較佳實施例之釋放示意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新型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新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透視圖及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新型包括:
一口罩本體1,該口罩本體1包含有一第一透氣層11、一連接於該第一透氣層11一側之第一靜電層12、一連接於該第一靜電層12背離該第一透氣層11一側之第二靜電層13、及一連接於該第二靜電層13背離該第一靜電層12一側之第二透氣層14;
一第一阻擋件2,該第一阻擋件2之一側結合於該第一透氣層11上,且該第一阻擋件2為布料材質;
一第二阻擋件3,該第二阻擋件3之一側結合於該第一透氣層11上,並位於該第一阻擋件2背離該第一透氣層11之一側,且該第二阻擋件3為布料材質;及
複數吊掛件4,各該吊掛件4設於該口罩本體1之兩側。
較佳地,第一阻擋件2之兩側及上側皆熱壓結合於口罩本體1上。
較佳地,第一阻擋件2之兩側及上側皆熱壓結合於口罩本體1上。
較佳地,第一透氣層11係為配戴口罩本體1時,接觸於臉部與口部的內側布料,第二透氣層14則為外側布料,第一靜電層12與第二靜電層13之密度及纖維徑皆不相同,另外,吊掛件4之數量為兩個且其具有彈性,藉以作為口罩本體1之耳繩。
藉由上述之說明,已可了解本技術之結構,而依據這個結構之對應配合,即可有效防霧,並讓使用者配戴時感到舒適、呼吸通順,而詳細之解說將於下述說明。
再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透視圖至堆積示意圖,藉由上述構件組構時,由圖中可清楚看出,當使用者欲同時配戴口罩本體1及眼鏡時,需先將吊掛件4掛設於雙耳上以完成配戴口罩本體1,再將眼鏡戴上,配戴的期間若使用者進行呼吸的動作,呼出的氣體5會向四面八方飄散,而最容易導致眼鏡起霧之原因即為向上飄散之氣體5與向前飄散之氣體5。
向前飄散之氣體5會依序經過口罩本體1之第一透氣層11、第一靜電層12、第二靜電層13、及第二透氣層14,之後才飄出口罩本體1外側。當氣體5經過第一透氣層11時,第一透氣層11會開始吸收氣體5中之水分,藉以阻隔水分穿過第一透氣層11,而當部分氣體5飄散穿越第一透氣層11,接觸連接於第一透氣層11之第一靜電層12時,第一靜電層12會透過其靜電荷結構,對氣體5內之粉塵及細菌產生過濾效果,進而將粉塵及細菌進行阻隔。
此時,受過濾之氣體5即會通過第一靜電層12並接觸連接於第一靜電層12一側之第二靜電層13,透過第二靜電層13之靜電荷結構,得以再次過濾粉塵及細菌並且達到減緩氣體5飄散速度、及堆積氣體5之效果,最後,受第二靜電層13所抵擋之氣體5,即會以緩慢之飄散速度穿過第二靜電層13,並且接觸到連接於第二靜電層13之第二透氣層14,雖其主要功能為防止飛沬、預防空氣中的粉塵及細菌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中,但第二透氣層14亦能輔助第二靜電層13,對氣體5達到緩和的效果,因此氣體5會再
一次受到緩和,並且得穿越第二透氣層14後,才得以飄出口罩本體1外。
眼鏡之所以會起霧,係因為眼鏡的溫度較呼出之氣體5低,當呼出之氣體5接觸眼鏡上之鏡片時,即會遇冷凝結成小水滴,並且附著於鏡片上,產生起霧的問題,但霧氣之消散速度亦非常快速,意即,若一次性大量氣體5接觸於鏡片上,才會產生起霧的狀況,而若氣體5以持續性緩慢的飄散而出,則會降低霧氣生成之速度,藉此就不會產生起霧等狀況。
因此,由口中呼出之氣體5經過第一靜電層12與第二靜電層13之堆積與吸收後,會以緩慢的飄散速度由口罩本體1中飄出,藉此即能夠避免鏡片一次性接觸大量氣體5,進而防止氣體5遇冷凝結成小水滴並且於鏡片上產生霧氣。
以上屬於向前飄散氣體5之阻擋過程,然而,在使用者呼氣時向上飄散之氣體5係會因第一阻擋件2及第二阻擋件3之設計,而無法一次性大量的飄散至使用者之鏡片上,由第四圖可清楚看出,使用時第一阻擋件2與第二阻擋件3會彼此分開以供使用者之鼻翼進行貼附,因此,呼出之氣體5即會堆積於第一阻擋件2與第二阻擋件3之間,並且因第二阻擋件3貼附於鼻翼上之緣故,使得口罩本體1上方不再具有縫隙,因此氣體5則無法由上方輕易的飄散至鏡片上。
且殘留於第一阻擋件2及第二阻擋件3之氣體5即會因無法由上方飄散,而隨著向前飄散之氣體5依序通過第一透氣層11、第一靜電層12、第二靜電層13、及第二透氣層14,並如上述之作動方式受到堆積與吸收。又,本案之第一阻擋件2及第二阻擋件3設限使用布料材質,即為了克服習用塑膠片所具備之缺點,透過布料材質之第一阻擋件2及第二阻擋件3,得以提升配戴時的舒適度,同時更不會有呼吸困難的問題,因布料本身仍具有細小的纖維孔,故可令使用者呼吸過程通順,而尤為重要的,即是透過第一阻擋件2、第二阻擋件3、第一靜電層12、及第二靜電層13,來達到多層阻隔之目的,進而避免眼鏡起霧。
根據資料顯示,醫用面罩須具備細菌過濾效率為95%以上,且壓差(呼吸阻抗)為5mmH2O/cm2以下之效能,才符合國家對於醫用面罩之規範,而利用第一靜電層12與第二靜電層13密度及纖維徑不同之結構,即可同時符合
上述兩項條件,進而在細菌過濾效率與壓差間,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令本新型不僅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粉塵與細菌,亦能保有良好之透氣效果。
再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五圖至第九圖所示,係為本新型再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透視圖至釋放示意圖,藉由上述構件組構時,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為大同小異,本實施例中,口罩本體1a兩側設有複數結合部15a,且吊掛件4a之兩端係連接於結合部15a,而口罩本體1a上具有一定型片16a,且定型片16a係鄰近於第一阻擋件2a及第二阻擋件3a,此外,第一阻擋件2a形成有一第一前端21a及一第一後端22a,以使第一阻擋件2a內形成一第一空間23a,第二阻擋件3a形成有一第二前端31a及一第二後端32a,以使第二阻擋件3a內形成一第二空間33a,又,第一透氣層11a與第一靜電層12a之間界定有一第一容置空間17a,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之間界定有一第二容置空間18a,而第二靜電層13a與第二透氣層14a之間界定有一第三容置空間19a。
較佳地,第一阻擋件2a及第二阻擋件3a係彎折形成U形態樣。
結合部15a係以一薄層布料為例,且其數量為兩個並位於口罩本體1a之左右兩側。結合部15a係供固定上述吊掛件4a,藉此使吊掛件4a得以穩固的結合於口罩本體1a上,進而防止吊掛件4a輕易脫落。
定型片16a係為一具有撓性之鼻樑條,本實施例之定型片16a設於對應鼻樑之位置處,藉此,使用者即可透過定型片16a,令口罩本體1a緊密貼合於使用者之鼻翼上,以降低細菌由口罩本體1a上側飄出之可能性,進而避免空氣接觸鏡片而產生霧氣,藉此提升整體之防霧效益。
透過第一阻擋件2a中第一前端21a、第一後端22a之設計,令第一阻擋件2a可彎折形成U形態樣並產生第一空間23a,如此,當氣體5a在穿過第一阻擋件2a之過程中,會先受第一空間23a之阻隔而暫存於第一空間23a中,此時第一空間23a即可發揮堆積、降低氣體5a飄散速率之功能,進而提升整體防霧效果。同理,第二阻擋件3a中之第二前端31a、第二後端32a、及第二空間33a亦可達到如此效果。
而第一容置空間17a、第二容置空間18a、與第三容置空間19a之設計,在使用者呼出氣體5a時,則會依序通過第一透氣層11a、第一容置空間17a、第一靜電層12a、第二容置空間18a、第二靜電層13a、第三容置空間19a、及第二透氣層14a,在第一靜電層12a對氣體5a進行過濾後,即可將粉塵及細菌阻隔於第一容置空間17a中,而在第二靜電層13a對氣體5a進行過濾並減緩氣體5a飄散速度後,亦可將氣體5a堆積並儲存於第二容置空間18a中,此外,第三容置空間19a同樣能夠達到輔助儲存之效果,故,透過第一容置空間17a、第二容置空間18a及第三容置空間19a之結構,係可增加氣體5a穿過口罩本體1a所需之時間。
又,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之基重介於10g/m2~30g/m2之間,本實施例以15g/m2為例,如此之配置可在過濾粉塵、細菌,及堆積氣體5a的同時,提升整體之透氣性,令使用者不會因為第一靜電層12a、第二靜電層13a、或第二容置空間18a之結構,而產生呼吸困難的情況,雖然將氣體5a堆積於第二容置空間18a中,但並不代表氣體5a無法穿過第二靜電層13a並釋放而出,上述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僅讓氣體5a儲存於第二容置空間18a中,並且利用其結構緩慢持續的釋放第二容置空間18a中之氣體5a,故,當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之基重符合上述範圍,即可在保有整體之透氣性及捕集性的同時,避免起霧的情況發生。能夠在堆積氣體5a之效率以及透氣層面上達到平衡,使氣體5a排出口罩本體1a的速度降低至無法於鏡片上產生霧氣,同時亦可令使用者在呼吸時保有良好之透氣效果。
又,第一透氣層11a之基重介於17g/m2~30g/m2之間,本實施例以20g/m2為例,如此之配置具有密度低及壓差低之效果,能夠有效吸收使用者於呼吸或講話時產生之水氣,因此第一透氣層11a係具備良好之透氣性,藉此,即可輔助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提升整體透氣效果。
又,第二透氣層14a之基重介於15g/m2~50g/m2,本實施例以30g/m2為例,如此之配置具有良好之飛沬阻隔性,得以有效防止由外界所濺散之水氣,同時輔助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減緩氣體5a之流速,當
位於第二容置空間18a中之氣體5a穿過第二靜電層13a,移動至第三容置空間19a並且想穿過第二透氣層14a時,即會因第二透氣層14a之結構,再次降低其飄散速度,進而降低鏡片上霧氣生成之機率。
又,本實施例之第一靜電層12a及第二靜電層13a係為熔噴不織布,熔噴不織布係將熔融的聚合體由紡嘴噴出,以加熱空氣與冷卻氣流之相互配合,將所噴出之聚合體切斷成纖維,最後再以篩面收集方式所製成的不織布。熔噴不織布因纖維徑小,故具有大表面積、小空隙、及高孔隙率之材質特色,而透過其材質特色,使其本身擁有良好的過濾性及屏蔽性,因此,當熔噴不織布作為過濾材料,並施加靜電荷處理時,可有效增進熔噴不織布的過濾效果。如此不僅能夠對空氣中產生之粉塵及細菌,達到精確過濾的效果,亦能透過其屏蔽性,將氣體5a堆積於第二容置空間18a中,因此,第一靜電層12a與第二靜電層13a為熔噴不織布之設計,能夠強化整體之細菌過濾效果,亦能提升氣體5a堆積之效益,進而避免鏡片上霧氣之產生。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新型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是以,本新型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可改善習用之技術關鍵在於:
第一,透過第一阻擋件2與第二阻擋件3之結構與材質,讓本案得以有效防霧同時提升配戴的舒適度,並且避免呼吸不順的情況發生。
第二,透過第一靜電層12、第二靜電層13對呼出之氣體5進行堆積與吸收,以大幅降低氣體5穿越口罩本體1之速率,達到雙層過濾功效,並同時保有良好之透氣性及捕集性。
第三,透過第一容置空間17a、第二容置空間18a及第三容置空間19a之結構,來增加氣體5a穿過口罩本體1a所需之時間。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防霧口罩之結構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新型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新型,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新型,以保障申請人之辛苦研發,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申請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口罩本體
11:第一透氣層
12:第一靜電層
13:第二靜電層
14:第二透氣層
2:第一阻擋件
3:第二阻擋件
4:吊掛件
Claims (10)
- 一種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主要包括:一口罩本體,該口罩本體包含有一第一透氣層、一連接於該第一透氣層一側之第一靜電層、一連接於該第一靜電層背離該第一透氣層一側之第二靜電層、及一連接於該第二靜電層背離該第一靜電層一側之第二透氣層;一第一阻擋件,該第一阻擋件之長邊側結合於該第一透氣層上,且該第一阻擋件為布料材質;一第二阻擋件,該第二阻擋件之長邊側結合於該第一透氣層上,並位於該第一阻擋件側處,且該第二阻擋件為布料材質;及複數吊掛件,各該吊掛件設於該口罩本體之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口罩本體兩側設有複數結合部,且各該吊掛件之兩端係連接於各該結合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口罩本體上具有一定型片,且該定型片係鄰近於該第一阻擋件及該第二阻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一阻擋件形成有一第一前端及一第一後端,以使該第一阻擋件內形成一第一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二阻擋件形成有一第二前端及一第二後端,以使該第二阻擋件內形成一第二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一透氣層與該第一靜電層之間界定有一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一靜電層與該第二靜電層之間界定有一第二容置空間,而該第二靜電層與該第二透氣層之間界定有一第三容置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一阻擋件之一長邊側,與兩短邊側係熱壓結合於該口罩本體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二阻擋件之一長邊側,與兩短邊側係熱壓結合於該口罩本體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一靜電層係為熔噴不織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霧口罩之結構,其中該第二靜電層係為熔噴不織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3610U TWM616371U (zh) | 2021-04-01 | 2021-04-01 | 防霧口罩之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3610U TWM616371U (zh) | 2021-04-01 | 2021-04-01 | 防霧口罩之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6371U true TWM616371U (zh) | 2021-09-01 |
Family
ID=78778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203610U TWM616371U (zh) | 2021-04-01 | 2021-04-01 | 防霧口罩之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16371U (zh) |
-
2021
- 2021-04-01 TW TW110203610U patent/TWM616371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74203U (zh) | 口罩的结构 | |
TW202033125A (zh) | 新穎口罩結構 | |
CN111358084A (zh) | 一种口罩 | |
KR20160094153A (ko) | 필터 마스크 | |
CN107156964A (zh) | 一种新型防雾霾口罩 | |
CN206577262U (zh) | 一种防寒防雾霾口罩 | |
CN108936890A (zh) | 一种中药微滤滤片、制作方法及其中药防雾霾口罩 | |
TWI750075B (zh) | 防霧口罩之結構 | |
TWM616371U (zh) | 防霧口罩之結構 | |
CN208436273U (zh) | 一种医用防菌口罩 | |
CN213188187U (zh) | 一种抗菌防水气口罩 | |
CN212233223U (zh) | 一种防护口罩 | |
CN107440186A (zh) | 一种净化效果好的防尘口罩 | |
CN206964067U (zh) | 一种新型防雾霾口罩 | |
CN207136304U (zh) | 净化效果好的防尘口罩 | |
CN207519667U (zh) | 一种呼吸内科门诊用面罩式双层口罩 | |
CN214071853U (zh) | 一种佩戴舒适并能防止眼镜起雾的平面口罩 | |
CN212325485U (zh) | 一种口罩 | |
CN212545681U (zh) | 一种具有提神醒脑功能的天然香味口罩 | |
CN217012878U (zh) | 一种新冠病毒防护口罩用无纺布 | |
CN214340302U (zh) | 除潮过滤防护口罩 | |
CN215737055U (zh) | 一种防起雾口罩 | |
WO2021196060A1 (zh) | 一种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半身护具 | |
CN212814406U (zh) | 一种防护口罩 | |
CN212185229U (zh) | 一种具有氯化钠防护层结构的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