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3931U - 行動電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行動電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63931U TWM463931U TW102206827U TW102206827U TWM463931U TW M463931 U TWM463931 U TW M463931U TW 102206827 U TW102206827 U TW 102206827U TW 102206827 U TW102206827 U TW 102206827U TW M463931 U TWM463931 U TW M463931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rotating member
- supply device
- electrical connector
- mobile pow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138 T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Description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行動電源裝置,尤指一種兼具充電與支撐功能之行動電源裝置。
現代各式各樣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行動電話、MP3播放器等,在室外使用時均是靠電池來提供電力。因此,使用者必須在外出前先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電池完成充電,且需攜帶多個電池以供長時間使用,非常不方便。為了解決此一問題,行動電源裝置便應運而生。使用者只需將行動電源裝置完成充電,即可在室外利用行動電源裝置對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充電。然而,目前的行動電源裝置都只具備充電功能,而無法供使用者另做其它用途,使得行動電源裝置的用途受到限制。
本創作提供一種兼具充電與支撐功能之行動電源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包含一電源殼體、一電源模組、一第一轉動件以及一第一電連接器。電源模組設置於電源殼體中,其中電源模組至少包括一電池單元以及一充/放電單元。第一轉動件樞接於電源殼體之一第一端。第一電連接器設置於第一轉動件上且電性連接於電源模組。第一轉動件可相對電源殼體轉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朝向一第一方向或一第二方向。於此實施例中,當第一電連接器朝向第一方向時,第一轉動件與電源殼體呈I字形;當第一電連接器朝向第二方向時,第一轉動件與電源殼體呈L字形。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第二轉動件,樞接於電源殼體之一第二端,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且第一轉動件之樞轉軸與第二轉動件之樞轉軸垂直。於此實施例中,第二轉動件可相對電源殼體轉動,以與電源殼體呈I字形或L字形。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創作之第一轉動件更包含一第一子轉動件以及一第二子轉動件,第二子轉動件樞接於電源殼體之第一端,第一子轉動件樞接於第二子轉動件,第一電連接器設置於第一子轉動件上,且第一子轉動件之樞轉軸與第二子轉動件之樞轉軸垂直。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子轉動件可相對電源殼體轉動,以與電源殼體呈I字形或L字形。
綜上所述,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之第一電連接器連接至電子裝置之連接埠,以經由電源模組對電子裝置進行充電。此外,使用者可轉動樞接於電源殼體之轉動件(亦即,上述之第一轉動件、第二轉動件或第二子轉動件),以使轉動件與電源殼體呈L字形。接著,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之第一電連接器連接至電子裝置之連接埠,以經由電源模組對電子裝置進行充電並且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將電子裝置支撐於平面上。藉此,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即可兼具充電與支撐功能,進而增加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用途。
關於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創作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2、3、4、5、6、7、8‧‧‧行動電源裝置
10‧‧‧電源殼體
12‧‧‧電源模組
14‧‧‧第一轉動件
14a‧‧‧第一子轉動件
14b‧‧‧第二子轉動件
16‧‧‧第一電連接器
18‧‧‧電連接線
20‧‧‧止滑墊
30‧‧‧凹凸結構
40‧‧‧操作件
50‧‧‧蓋體
70‧‧‧第二轉動件
90‧‧‧電子裝置
92‧‧‧平面
100‧‧‧樞軸
102‧‧‧穿孔
104‧‧‧凸柱
106‧‧‧第二電連接器
108‧‧‧電性凸柱
120‧‧‧微控制單元
122‧‧‧充/放電單元
124‧‧‧電池單元
128‧‧‧升壓單元
130‧‧‧保護單元
140‧‧‧軸孔
142‧‧‧導槽
144‧‧‧滑槽
146‧‧‧電性導槽
A1‧‧‧第一方向
A2‧‧‧第二方向
A3‧‧‧第三方向
D1‧‧‧第一邊緣
D2‧‧‧第二邊緣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X1、X2、X3、X4‧‧‧樞轉軸
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呈I字形。
第2圖為第1圖中的第一轉動件相對電源殼體轉動後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呈L字形。
第3圖為第1圖中的行動電源裝置的爆炸圖。
第4圖為第1圖中的行動電源裝置的內部元件示意圖。
第5圖為第4圖中的電源模組的功能方塊圖。
第6圖為利用第2圖中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將電子裝置支撐於平面上的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
第8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
第9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
第10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
第11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
第12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七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呈I字形。
第13圖為第12圖中的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相對電源殼體轉動後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呈L字形。
第14圖為利用第13圖中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將電子裝置支撐於平面上的示意圖。
第15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八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呈I字形。
第16圖為第15圖中的第二子轉動件相對電源殼體轉動後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呈L字形。
第17圖為第16圖中的第一子轉動件相對第二子轉動件轉動後的立體圖。
第18圖為利用第17圖中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將電子裝置支撐於平面上的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6圖,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1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1呈I字形;第2圖為第1圖中的第一轉動件14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後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1呈L
字形;第3圖為第1圖中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爆炸圖;第4圖為第1圖中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內部元件示意圖;第5圖為第4圖中的電源模組12的功能方塊圖;第6圖為利用第2圖中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1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的示意圖。
如第1圖至第5圖所示,行動電源裝置1包含一電源殼體10、一電源模組12、一第一轉動件14、一第一電連接器16以及一電連接線18。電源模組12設置於電源殼體10中。第一轉動件14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一第一端E1。第一電連接器16設置於第一轉動件14上且電性連接於電源模組10。於此實施例中,第一電連接器16可為符合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規格之電接頭或電連接埠,但不以此為限。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轉動件14具有一軸孔140,且電源殼體10之第一端E1具有一樞軸100,其中樞軸100樞接於軸孔140,使得第一轉動件14可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一第一方向A1(如第1圖所示)或一第二方向A2(如第2圖所示)。於此實施例中,第一轉動件14的長度短於電源殼體10的長度。當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1圖所示之第一方向A1時,第一轉動件14與電源殼體10呈I字形,亦即行動電源裝置1呈I字形。當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2圖所示之第二方向A2時,由於第一轉動件14的長度短於電源殼體10的長度,第一轉動件14與電源殼體10呈L字形,亦即行動電源裝置1呈L字形。需說明的是,本創作亦可將軸孔140形成於電源殼體10之第一端E1上,且將樞軸100形成於第一轉動件14上,視實際應用而定。
於此實施例中,樞軸100具有一穿孔102。電連接線18通過穿孔102而電性連接於電源模組12與第一電連接器16。於此實施例中,電連接線18可為一軟排線,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一轉動件14可具有一導槽142,且電源殼體10之第一端E1可具有一凸柱104,其中當樞軸100樞接於軸孔140時,凸柱104係可移動地設置於導槽142中。當第一轉動件14相對電源
殼體10轉動,使得凸柱104抵靠於導槽142之一第一邊緣D1時,第一電連接器16即會朝向第1圖所示之第一方向A1。當第一轉動件14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使得凸柱104抵靠於導槽142之一第二邊緣D2時,第一電連接器16即會朝向第2圖所示之第二方向A2。第一邊緣D1係與第二邊緣D2相對,使得第一轉動件14被限制在導槽142之第一邊緣D1與第二邊緣D2之間轉動,以避免第一轉動件14因轉動過頭而損壞或扯斷電連接線18。
如第4圖與第5圖所示,電源模組12可包含一微控制單元120、一充/放電單元122、一電池單元124、一升壓單元128以及一保護單元130,其中升壓單元128電性連接於電池單元124與充/放電單元122,保護單元130電性連接於充/放電單元122,且微控制單元120電性連接於電池單元124、充/放電單元122、升壓單元128及保護單元130。於此實施例中,充/放電單元122可為一充/放電電路,電池單元124可為一可重複充放電之電池,升壓單元128可為一升壓電路,保護單元130可為一保護電路,且微控制單元120係用以控制充/放電單元122、電池單元124、升壓單元128以及保護單元130。
如第2圖所示,行動電源裝置1更包含一第二電連接器106,第二電連接器106設置於電源殼體10之第二端E2,其中第二端E2與第一端E1相對。於此實施例中,第二電連接器106可為一電連接埠(例如,USB埠),但不以此為限。第二電連接器106電性連接於充/放電單元122,且第二電連接器106可藉由一電連接線(未顯示)連接至室內插座,以對電源模組12進行充電。當充/放電單元122接收到自第二電連接器106傳來之電源後,充/放電單元122即會對電池單元124進行充電。
如前所述,使用者可將第一轉動件14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1圖所示之第一方向A1或第2圖所示之第二方向A2。無論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一方向A1或第二方向A2,使用者皆可將行動電源裝置1之第一電連接器16連接至第6圖所示之電子裝置90之連接埠(未顯示),以經由電源模組12對電子裝置90進行充電。電源模組12對
電子裝置90進行充電時,電池單元124可對升壓單元128提供電源。升壓單元128將電池單元124提供之電源做一升壓的動作後,輸出至充/放電單元122,以對電子裝置90進行充電。保護單元130則是用以偵測電源模組12內部電路,例如充/放電單元122之工作狀態。當發生過充、過載或電路損壞異常等狀況時,保護單元130即會切斷對電子裝置90的充電。
如第2圖與第6圖所示,在使用者轉動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第一轉動件14,以使第一轉動件14與電源殼體10呈L字形後,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1之第一電連接器16連接至電子裝置90之連接埠(未顯示)。此時,行動電源裝置1之電源模組12即會對電子裝置90進行充電,且使用者可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1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來進行觀視或操作。換言之,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1兼具充電與支撐功能,進而增加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1的用途。需說明的是,使用者可使第一轉動件14與電源殼體10呈I字形,以方便攜帶或收納。於此實施例中,可在樞軸100設置樞紐轉軸(hinge)或擋止機構,以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1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時,防止第一轉動件14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而導致電子裝置90傾倒。
配合第6圖,請參閱第7圖。第7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2的立體圖。行動電源裝置2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2更包含一止滑墊20,設置於電源殼體10之第二端E2,其中止滑墊20可由橡膠製成。藉此,當使用者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2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來進行觀視或操作時,止滑墊20可使行動電源裝置2將電子裝置90穩固地支撐於平面92上,以防止電子裝置90因傾倒而損壞。需說明的是,第7圖中與第6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配合第6圖,請參閱第8圖。第8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3的立體圖。行動電源裝置3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要
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3更包含一凹凸結構30(例如,呈鋸齒狀之表面結構),形成於電源殼體10之第二端E2。藉此,當使用者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3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來進行觀視或操作時,凹凸結構30可使行動電源裝置3將電子裝置90穩固地支撐於平面92上,以防止電子裝置90因傾倒而損壞。需說明的是,第8圖中與第6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配合第1圖,請參閱第9圖。第9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4的立體圖。行動電源裝置4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4更包含一操作件40,且第一轉動件14之一側具有一滑槽144,其中操作件40可移動地設置於滑槽144中且連接於第一電連接器16。於此實施例中,操作件40可相對滑槽144來回移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突出或沒入第一轉動件14。換言之,使用者可推動操作件40相對滑槽144移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沒入第一轉動件14,以方便攜帶或收納行動電源裝置4。當使用者欲使用行動電源裝置4對電子裝置進行充電時,使用者可推動操作件40相對滑槽144移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突出第一轉動件14。需說明的是,第9圖中與第1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配合第1圖,請參閱第10圖。第10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5的立體圖。行動電源裝置5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5更包含一蓋體50,可拆卸地設置於第一轉動件14上,以遮蓋第一電連接器16。換言之,在行動電源1不使用時,使用者可利用蓋體50來遮蓋第一電連接器16,以防止第一電連接器16被灰塵弄髒而導致損壞。需說明的是,第10圖中與第1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配合第3圖,請參閱第11圖。第11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6的立體圖。行動電源裝置6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
要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6之第一轉動件14具有二個電性導槽146,且行動電源裝置6之電源殼體10之第一端E1具有二個電性凸柱108,其中二個電性導槽146電性連接於第一電連接器16,且二個電性凸柱108可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源模組12之電源正極接腳與電源負極接腳。於此實施例中,當樞軸100樞接於軸孔140時,二個電性凸柱108可移動地設置於二個電性導槽146中,使得第一電連接器16電性連接於電源模組12。於實際應用中,可於電性導槽146與電性凸柱108四周形成銅電極,以使電性導槽146與電性凸柱108接觸時形成電性連接。換言之,行動電源裝置6係利用電性導槽146與電性凸柱108來取代前述的電連接線18,使第一電連接器16電性連接於電源模組12。此時,即不需於樞軸100上形成前述的穿孔102。需說明的是,第11圖中與第3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配合第1圖、第2圖與第6圖,請參閱第12圖至第14圖。第12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七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7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7呈I字形;第13圖為第12圖中的第一轉動件14與第二轉動件70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後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7呈L字形;第14圖為利用第13圖中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7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的示意圖。行動電源裝置7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7更包含一第二轉動件70,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第二端E2,且第一轉動件14之樞轉軸X1與第二轉動件70之樞轉軸X2垂直。於此實施例中,第一轉動件14可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12圖所示之第一方向A1或第13圖所示之第二方向A2。此外,第二轉動件70的長度短於電源殼體10的長度,且第二轉動件70可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以與電源殼體10呈第12圖所示之I字形或第13圖所示之L字形。需說明的是,第12至14圖中與第1、2、6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如第13圖與第14圖所示,在使用者轉動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第二轉動件70,以使第二轉動件70與電源殼體10呈L字形,且轉動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第一轉動件14,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二方向A2後,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7之第一電連接器16連接至電子裝置90之連接埠(未顯示)。此時,行動電源裝置7之電源模組12即會對電子裝置90進行充電,且使用者可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7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來進行觀視或操作。此時,第二轉動件70係抵靠於平面92,可使行動電源裝置7將電子裝置90穩固地支撐於平面92上,以防止電子裝置90因傾倒而損壞。換言之,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7兼具充電與支撐功能,進而增加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7的用途。需說明的是,使用者可使第二轉動件70與電源殼體10呈I字形,以方便攜帶或收納。此外,第一轉動件14與電源殼體10間的樞接結構以及第二轉動件70與電源殼體10間的樞接結構可為第3圖或第11圖所示之方式,視實際應用而定。
此外,如第13圖所示,行動電源裝置7更包含一第二電連接器106,第二電連接器106設置於第二轉動件70上。於此實施例中,第二電連接器106可為一電連接埠(例如,USB埠),但不以此為限。第二電連接器106可藉由一電連接線(未顯示)連接至室內插座,以對電源模組12進行充電。
配合第1圖、第2圖與第6圖,請參閱第15圖至第18圖。第15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八實施例之行動電源裝置8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8呈I字形;第16圖為第15圖中的第二子轉動件14b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後的立體圖,其中行動電源裝置8呈L字形;第17圖為第16圖中的第一子轉動件14a相對第二子轉動件14b轉動後的立體圖;第18圖為利用第17圖中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8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的示意圖。行動電源裝置8與上述的行動電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行動電源裝置8之第一轉動件14包含一第一子轉動件14a以及一第二子轉動件14b,其中
第二子轉動件14b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第一端E1,第一子轉動件14a樞接於第二子轉動件14b,第一電連接器16設置於第一子轉動件14a上,且第一子轉動件14a之樞轉軸X3與第二子轉動件14b之樞轉軸X4垂直。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子轉動件14b可相對電源殼體10轉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15圖所示之第一方向A1或第16圖所示之第二方向A2,且第二子轉動件14b可與電源殼體10呈第15圖所示之I字形或第16、17圖所示之L字形。此外,第一轉動件14a可相對第二子轉動件14b轉動,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16圖所示之第二方向A2或第17圖所示之第三方向A3。需說明的是,第15至18圖中與第1、2、6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如第16圖至第18圖所示,在使用者轉動樞接於電源殼體10之第二子轉動件14b,以使第二子轉動件14b與電源殼體10呈L字形,且轉動樞接於第二子轉動件14b之第一子轉動件14a,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6朝向第三方向A3後,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8之第一電連接器16連接至電子裝置90之連接埠(未顯示)。此時,行動電源裝置8之電源模組12即會對電子裝置90進行充電,且使用者可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8將電子裝置90支撐於平面92上來進行觀視或操作。當使用者欲接聽電話時,使用者可直接握持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8,而不需將行動電源裝置8自電子裝置90拆卸下來。換言之,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8兼具充電、支撐與握持功能,進而增加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8的用途。需說明的是,使用者可使第二子轉動件14b與電源殼體10呈I字形,以方便攜帶或收納。此外,第一子轉動件14a與第二子轉動件14b間的樞接結構以及第二子轉動件14b與電源殼體10間的樞接結構可為第3圖或第11圖所示之方式,視實際應用而定。
綜上所述,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之第一電連接器連接至電子裝置之連接埠,以經由電源模組對電子裝置進行充電。此外,使用者可轉動樞接於電源殼體之轉動件(亦即,上述之第一轉動件、第二轉動件或第二子
轉動件),以使轉動件與電源殼體呈L字形。接著,使用者可將行動電源裝置之第一電連接器連接至電子裝置之連接埠,以經由電源模組對電子裝置進行充電並且利用呈L字形之行動電源裝置將電子裝置支撐於平面上。藉此,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即可兼具充電與支撐功能,進而增加本創作之行動電源裝置的用途。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1‧‧‧行動電源裝置
10‧‧‧電源殼體
12‧‧‧電源模組
14‧‧‧第一轉動件
16‧‧‧第一電連接器
A1‧‧‧第一方向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Claims (21)
- 一種行動電源裝置,包含:一電源殼體;一電源模組,設置於該電源殼體中,其中該電源模組至少包括一電池單元以及一充/放電單元;一第一轉動件,樞接於該電源殼體之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一電連接器,設置於該第一轉動件上且電性連接於該電源模組;其中,該第一轉動件可相對該電源殼體轉動,以使該第一電連接器朝向一第一方向或一第二方向。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轉動件的長度短於該電源殼體的長度。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電連接器朝向該第一方向時,該第一轉動件與該電源殼體呈I字形。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電連接器朝向該第二方向時,該第一轉動件與該電源殼體呈L字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轉動件具有一軸孔,該電源殼體之該第一端具有一樞軸,該樞軸樞接於該軸孔,使得該第一轉動件可相對該電源殼體轉動。
- 如請求項5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樞軸具有一穿孔,該行動電源更包含一電連接線,該電連接線通過該穿孔與該軸孔而電性連接於該電源模組與該第一電連接器。
- 如請求項6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轉動件具有一導槽,該電源殼體之該第一端具有一凸柱,該凸柱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導槽中,當該第一轉動件相對該電源殼體轉動,使得該凸柱抵靠於該導槽之一第一邊緣時,該第一電連接器朝向該第一方向,當該第一轉動件相對該電源殼 體轉動,使得該凸柱抵靠於該導槽之一第二邊緣時,該第一電連接器朝向該第二方向,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相對。
- 如請求項5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轉動件具有二個電性導槽,該二個電性導槽電性連接於該第一電連接器,該電源殼體之該第一端具有相對於該二個電性導槽之二個電性凸柱,該二個電性凸柱電性連接於該電源模組,該二個電性凸柱可移動地設置於該二個電性導槽中,使得該第一電連接器電性連接於該電源模組。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電源模組更包含:一升壓單元,電性連接於該電池單元與該充/放電單元;一保護單元,電性連接於該充/放電單元;以及一微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該電池單元、該充/放電單元、該升壓單元及該保護單元。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操作件,該第一轉動件之一側具有一滑槽,該操作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滑槽中且連接於該第一電連接器,該操作件可相對該滑槽來回移動,以使該第一電連接器突出或沒入該第一轉動件。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蓋體,可拆卸地設置於該第一轉動件上,以遮蓋該第一電連接器。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止滑墊,設置於該電源殼體之一第二端,該第二端與該第一端相對。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凹凸結構,形成於該電源殼體之一第二端,該第二端與該第一端相對。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第二電連接器,設置於該電源殼體之一第二端,該第二端與該第一端相對。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第二轉動件,樞接於該電源殼體之一第二端,該第二端與該第一端相對,該第一轉動件之樞轉軸與 該第二轉動件之樞轉軸垂直。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二轉動件的長度短於該電源殼體的長度。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二轉動件可相對該電源殼體轉動,以與該電源殼體呈I字形或L字形。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更包含一第二電連接器,設置於該第二轉動件上。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轉動件包含一第一子轉動件以及一第二子轉動件,該第二子轉動件樞接於該電源殼體之該第一端,該第一子轉動件樞接於該第二子轉動件,該第一電連接器設置於該第一子轉動件上,該第一子轉動件之樞轉軸與該第二子轉動件之樞轉軸垂直。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二子轉動件可相對該電源殼體轉動,以與該電源殼體呈I字形或L字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電連接器為一電接頭或一電連接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06827U TWM463931U (zh) | 2013-04-15 | 2013-04-15 | 行動電源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06827U TWM463931U (zh) | 2013-04-15 | 2013-04-15 | 行動電源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63931U true TWM463931U (zh) | 2013-10-21 |
Family
ID=49773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06827U TWM463931U (zh) | 2013-04-15 | 2013-04-15 | 行動電源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6393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05357A (zh) * | 2014-04-16 | 2015-10-28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变形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
TWI660556B (zh) * | 2018-05-03 | 2019-05-21 | 企航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Lithium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
-
2013
- 2013-04-15 TW TW102206827U patent/TWM463931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05357A (zh) * | 2014-04-16 | 2015-10-28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变形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
TWI507856B (zh) * | 2014-04-16 | 2015-11-11 | Wistron Corp | 可變形之穿戴式電子裝置 |
TWI660556B (zh) * | 2018-05-03 | 2019-05-21 | 企航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Lithium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75264B2 (en) | Charging and power-supply device | |
EP3051800A1 (en) | Smart phone and external micro-projector thereof | |
JP2014220994A (ja) | 保護ケース及び当該保護ケースを用いたタブレットパソコン保護機構 | |
TWM329280U (en) | Portable power supply module with wire-coiling structure | |
US20140328009A1 (en) | Portable power supply device | |
WO201607395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otatable prongs | |
US20140367138A1 (en) | Power adapter | |
TWM463931U (zh) | 行動電源裝置 | |
US10429886B2 (en) | Assembly and housing for terminal device | |
CN204947639U (zh) | 手持终端充电座 | |
US20060244417A1 (en) | Battery | |
CN215645364U (zh) | 可变换方位充电的电池充电器 | |
CN204947635U (zh) | 手机充电座 | |
TWM338497U (en) | Portable electric energy supply module capable of accommodating the adapting wires | |
KR200385075Y1 (ko) | 휴대전화 충전용 커넥터 수납 구조체 | |
CN205004770U (zh) | 移动电源及使用该移动电源的充电盒 | |
US20220352732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harging system thereof | |
CN204206263U (zh) | 多功能手机壳 | |
TW201503506A (zh) | 用來連接線纜與插座之連接器組合 | |
TWI538327B (zh) | 充電轉接頭及電子裝置的充電方法 | |
US2016013407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otatable prongs | |
CN213278549U (zh) | 一种新型墙面插座 | |
CN213817259U (zh) | 可旋转接口的移动电源 | |
CN207234875U (zh) | 一种带有可扩展应用的移动终端支架 | |
TWM517940U (zh) | 具有樞轉結構的充電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