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2949B - 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 Google Patents
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2949B TWI802949B TW110129172A TW110129172A TWI802949B TW I802949 B TWI802949 B TW I802949B TW 110129172 A TW110129172 A TW 110129172A TW 110129172 A TW110129172 A TW 110129172A TW I802949 B TWI802949 B TW I80294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jacquard
- color
- ground comb
- comb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25000002091 cation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3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60 car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mmobilizing And Processing Of Enzymes And Microorganism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編織方法,包含梳櫛配置調整步驟及編織步驟。於梳櫛配置調整步驟中,複數個梳櫛之配置順序調整為第一地梳單元、第一賈卡單元、第二賈卡單元、第二地梳單元、第三地梳單元、第四地梳單元,並由前針床至後針床依序設置。於編織步驟中,係將第一地梳單元編織成面層,將第三地梳單元及第四地梳單元編織成底層,將第一賈卡單元、第二賈卡單元及第二地梳單元於前針床及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其中第一賈卡單元及第二賈卡單元於第三地梳單元及第四地梳單元形成之底層形成不完全緹花。藉此,可製作出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之編織物。
Description
本發明提供一種編織方法及編織物,尤其是一種可編織出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之編織物及其編織方法。
由經編方式所編織而成之編織物具有透氣、輕薄、舒適等特徵,亦可經設計而具有獨特的網孔風格,因此被廣泛的應用於鞋材面料上。此外經編方式相較於緯編方式具有更高的產能,故經編方式受到許多紡織產品業者的喜愛,然而以經編方式所編織成的紡織物,於色彩上多為單色、雙色及三色,在顏色的繽紛性及變化上有其限制,且以經編方式所製作的編織物,其產品風格與設計需考慮編織物組織的運用搭配及機台的調整才可達成。
綜上所述,研發出一種可增加以經編方式製成之編織物之色彩多樣性,遂成為相關業者努力的目標。
本發明之一目的為透過將雙針床機台習知的梳櫛配置更改為第一地梳單元、第一賈卡單元、第二賈卡單元、第二地梳單元、第三地梳單元、第四地梳單元,並將第一賈卡單元及第二賈卡單元於第三地梳單元及第四地梳單元形成之面層形成不完全緹花,藉以獲得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之編織物。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編織方法,應用於一雙針床機台,所述編織方法包含梳櫛配置調整步驟以及編織步驟。梳櫛配置調整步驟係將雙針床機台之複數個梳櫛之配置順序調整為第一地梳單元、第一賈卡單元、第二賈卡單元、第二地梳單元、第三地梳單元、第四地梳單元,並由雙針床機台之前針床至後針床依序設置於雙針床機台。編織步驟包含將第一地梳單元於前針床進行編織,以形成面層;將第三地梳單元及第四地梳單元於後針床進行編織,以形成底層;將第一賈卡單元於前針床及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並將第一賈卡單元連接面層及底層;將第二賈卡單元於前針床及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並將第二賈卡單元連接面層及底層;將第二地梳單元於前針床及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並將第二地梳單元連接面層及底層。其中,第一賈卡單元及第二賈卡單元於第三地梳單元及第四地梳單元形成之底層形成不完全緹花。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雙針床機台可更包含二沉降片,且其中一沉降片與第一賈卡單元之傾斜角可為55∘至65∘。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編織步驟中可更包含將第一地梳單元編織成厚平布組織。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編織步驟中可更包含將第一賈卡單元編織成網孔組織、厚平布組織或雙V組織。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編織步驟中可更包含將第二賈卡單元編織成網孔組織、厚平布組織或雙V組織。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編織步驟中可更包含將第三地梳單元編織成複數個縱條薄組織,並搭配第四地梳單元對縱條薄組織進行顏色配置。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縱條薄組織之數量可為385條至395條,且各縱條薄組織之針數可為20針至25針。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編織步驟中可更包含將第二地梳單元編織成連接線組織,連接線組織連接面層及底層。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第一地梳單元及第一賈卡單元可具有第一顏色,第二賈卡單元可具有第二顏色,第三地梳單元可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第四地梳單元可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當第一賈卡單元於後針床編織成雙V組織時,第一賈卡單元之第一顏色可與第三地梳單元之第三顏色及第四地梳單元之第三顏色疊合,形成第四顏色。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當第二賈卡單元於後針床編織成雙V組織時,第二賈卡單元之第二顏色與第三地梳單元之第一顏色及第四地梳單元之第一顏色疊合,形成第五顏色。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當第二賈卡單元於後針床編織成雙V組織時,第二賈卡單元之第二顏色可與第三地梳單元之第三顏色及第四地梳單元之第三顏色疊合,形成第六顏色。
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第一地梳單元之材料、第一賈卡單元之材料、第二賈卡單元之材料、第二地梳單元之材料、第三地梳單元之材料、第四地梳單元之材料可分別為聚酯、尼龍、陽離子紗、聚氨酯、併紗、包芯紗、包覆紗或功能性紗線。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依據前述之編織方法所製成之編織物,所述編織物包含面層、底層以及內層。底層係由第三地梳單元及第四地梳單元編織而成。面層係由第一地梳單元編織而成。內層係設置於面層及底層之間,並包含第一賈卡單元、第二賈卡單元及第二地梳單元。第一賈卡單元連接面層及底層。第二賈卡單元連接面層及底層。第二地梳單元連接面層及底層。其中,所述編織物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
藉此,可達到以經編方式製作出具色彩多樣性之編織物之目標。
以下將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並且重複之元件將可能使用相同的編號表示之。
請參照第1圖、第2圖及第3圖,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編織方法100的步驟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編織方法100的雙針床機台200之側面剖視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以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編織物300之側面剖視示意圖。如第1圖、第2圖及第3圖所示,編織方法100包含步驟110及步驟120。
步驟110為梳櫛配置調整步驟,其係將雙針床機台200之複數個梳櫛210之配置順序調整為第一地梳單元211、第一賈卡單元212、第二賈卡單元213、第二地梳單元214、第三地梳單元215、第四地梳單元216,並由雙針床機台200之前針床220至後針床230依序設置於雙針床機台200。
步驟120為編織步驟,其包含將第一地梳單元211於前針床220進行編織,以形成面層320;將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於後針床230進行編織,以形成底層310;將第一賈卡單元212於前針床220及後針床230之間進行編織,並將第一賈卡單元212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將第二賈卡單元213於前針床220及後針床230之間進行編織,並將第二賈卡單元213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將第二地梳單元214於前針床220及後針床230之間進行編織,並將第二地梳單元214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其中,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於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形成之底層310形成不完全緹花。
詳細來說,習知的緹花結構係指將紗線在針床上成圈進行編織,而於本發明之編織方法中,部分紗線因需求以圓弧曲線環繞方式進行編織並未成圈,於本發明中將此結構稱為不完全緹花。
特別來說,習知的雙針床機台,如RDPJ6/2_E24,其梳櫛配置順序為第一地梳單元、第二地梳單元、第一賈卡單元、第二賈卡單元、第三地梳單元、第四地梳單元。而於本發明之編織方法100中,藉由調整梳櫛210之配置順序,以改變第一賈卡單元212之成圈軌跡,以達到更多樣的組織效果。
詳細來說,雙針床機台200更可包含二沉降片240,且其中一沉降片240與第一賈卡單元212之傾斜角θ可為55∘至65∘。藉此造成所述複數個梳櫛210彼此間的移動軌跡及角度產生差異,使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編織而成的組織結構變得更加緊湊,使得第二賈卡單元213於後針床230不完全顯露線圈,並達到後續使顏色重疊的效果,其細節會於後續段落詳述。於第2圖中,其中一沉降片240與第一賈卡單元212之傾斜角θ為60∘,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特別來說,於本發明中的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可為分離式。第一賈卡單元212可由第一賈卡子單元2121及第一賈卡子單元2122組成,第二賈卡單元213可由第二賈卡子單元2131及第二賈卡子單元2132組成,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一地梳單元211、第二地梳單元214、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分別具有墊紗組織。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分別具有原始墊紗組織及提花墊紗組織,其中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分別依據賈卡控制信息進行偏移。所述原始墊紗組織為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偏移之前的紗線組織,所述提花墊紗組織為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偏移之後紗線下一步走向及變化的紗線組織。透過控制賈卡控制信息來操控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的偏移,藉以達到組織花型變化的效果。
更仔細地說,墊紗組織、原始墊紗組織及提花墊紗組織分別具有墊紗數碼,所述墊紗數碼可代表第一地梳單元211、第一賈卡單元212、第二賈卡單元213、第二地梳單元214、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的編織路徑。另外,賈卡控制信息可接收一偏移信號,所述偏移信號以字母H及字母T表示,其中,字母H代表不偏移信號,字母T代表偏移信號。
具體來說,於步驟120中,可將第一地梳單元211編織成厚平布組織。可將第一賈卡單元212編織成網孔組織、厚平布組織或雙V組織。可將第二賈卡單元213編織成網孔組織、厚平布組織或雙V組織。可將第三地梳單元215編織成複數個縱條薄組織,並可搭配第四地梳單元216對縱條薄組織進行顏色配置。可將第二地梳單元214編織成連接線組織,連接線組織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前述之縱條薄組織之數量可為385條至395條,且各縱條薄組織之針數可為20針至25針,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更仔細地說,第一地梳單元211及第一賈卡單元212可具有第一顏色,第二賈卡單元213可具有第二顏色,第三地梳單元215可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第四地梳單元216可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其中當第一賈卡單元212於後針床230編織成雙V組織時,第一賈卡單元212之第一顏色可與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之第三顏色疊合,形成第四顏色。當第二賈卡單元213於後針床230編織成雙V組織時,第二賈卡單元213之第二顏色可與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之第一顏色疊合,形成第五顏色。當第二賈卡單元213於後針床230編織成雙V組織時,第二賈卡單元213之第二顏色可與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之第三顏色疊合,形成第六顏色。其細節會於後續實施例進行說明,在此不另贅述。
詳細來說,於編織方法100中,第一地梳單元211之材料、第一賈卡單元212之材料、第二賈卡單元213之材料、第二地梳單元214之材料、第三地梳單元215之材料、第四地梳單元216之材料可分別為聚酯、尼龍、陽離子紗、聚氨酯、併紗、包芯紗、包覆紗或功能性紗線,其中聚酯可為熱塑性聚酯,聚氨酯可為熱塑性聚氨酯,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編織物300包含底層310、面層320及內層330。其中底層310係由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編織而成。面層320係由第一地梳單元211編織而成。內層330係設置於面層320及底層310之間,並包含第一賈卡單元212、第二賈卡單元213及第二地梳單元214。第一賈卡單元212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第二賈卡單元213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第二地梳單
元214連接面層320及底層310。其中,第一賈卡單元212及第二賈卡單元213於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形成之底層310形成不完全緹花,使編織物300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編織物300之結構及變色細節會於後續實施例進行說明,在此不另贅述。
請參照第4圖、第5圖、第6A圖、第6B圖、第6C圖、第6D圖、第6E圖、第6F圖、第6G圖、第6H圖、第7A圖、第7B圖、第7C圖、第8A圖、第8B圖及第8C圖,第4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編織物301之面層320表面照片,第5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編織物301之底層310表面照片,第6A圖係繪示第一地梳單元211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B圖係繪示一第一賈卡子單元2121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C圖係繪示另一第一賈卡子單元2122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D圖係繪示一第二賈卡子單元2131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E圖係繪示另一第二賈卡子單元2132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F圖係繪示第二地梳單元214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G圖係繪示第三地梳單元215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6H圖係繪示第四地梳單元216之墊紗組織示意圖,第7A圖係繪示第一賈卡單元212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220編織網孔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第7B圖係繪示第一賈卡單元212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220編織厚平布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第7C圖係繪示第一賈卡單元212信號偏移為在後針床230編織雙
V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第8A圖係繪示第二賈卡單元213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220編織網孔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第8B圖係繪示第二賈卡單元213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220編織厚平布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第8C圖係繪示第二賈卡單元213信號偏移為在後針床230編織雙V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
如第2圖及第4圖至第8C圖所示,於第4圖及第5圖之編織物301中,第一地梳單元211及第一賈卡單元212具有第一顏色,第二賈卡單元213具有第二顏色,第三地梳單元215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第四地梳單元216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第一地梳單元211的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為2-3-2-2/1-0-1-1//,在前針床220形成厚平布組織以構成面層320。第一賈卡單元212的原始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為1-0-1-1/1-2-1-1//,第二賈卡單元213的原始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為1-0-1-1/1-2-1-1//。
第一賈卡單元212根據賈卡控制信息之網孔偏移信號偏移,以將第一賈卡單元212於前針床220編織為網孔組織,並形成具有第一顏色之區域410,其中網孔偏移信號為TTHHHHHH,網孔組織的墊紗數碼為2-1-1-1/1-2-1-1//,此時第二賈卡單元213根據賈卡控制信息之厚平布偏移信號偏移,以將第二賈卡單元213於前針床220編織為厚平布組織,且第一賈卡單元212與第二賈卡單元213分別形成具有第二顏色之區域420及區
域430,其中厚平布偏移信號為TTHHHHHH,厚平布組織的墊紗數碼為0-1-1-1/1-2-1-1//。
當設定第一賈卡單元212根據賈卡控制信息之厚平布偏移信號偏移,以將第一賈卡單元212於前針床220編織為厚平布組織,其中厚平布偏移信號為HHHHTTHH,厚平布組織的墊紗數碼為1-0-1-1/1-2-1-1//,並可搭配第二賈卡單元213於面層320形成混色效果。
另外,第三地梳單元215的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為1-1-1-0/1-1-1-2//,第四地梳單元216的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為1-1-1-0/0-0-0-1//,如區域440所示,第三地梳單元215編織成複數個縱條薄組織,並搭配第四地梳單元216對所述縱條薄組織進行顏色配置以構成底層310,使所述縱條薄組織具有第一顏色及第三顏色。具體來說,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地梳單元215於後針床230穿入387條縱條薄組織,且其針數為24針,但其條數及針數設定可依據需求進行更改,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當設定第一賈卡單元212根據賈卡控制信息之雙V偏移信號偏移,以將第一賈卡單元212於後針床230編織為雙V組織,其中雙V偏移信號為HTHTTHTH,雙V組織的墊紗數碼為1-1-1-2/2-2-2-1//。第一賈卡單元212的雙V組織於後針床230與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結合形成不完全緹花,且第一賈卡單元212之第一顏色與第三地梳單元215之第三顏色及第四地
梳單元216之第三顏色疊合,形成具有第四顏色之區域450。
特別來說,當第二賈卡單元213根據賈卡控制信息之雙V偏移信號偏移,以將第二賈卡單元213於後針床230編織為雙V組織,其中雙V偏移信號為THTHHTHT,雙V組織的墊紗數碼為0-0-0-1/1-1-1-0//。第二賈卡單元213的雙V組織於後針床230與第三地梳單元215及第四地梳單元216結合形成不完全緹花,第二賈卡單元213之第二顏色分別與第三地梳單元215之第一顏色及第四地梳單元216之第一顏色疊合,形成具有第五顏色之區域460,第二賈卡單元213之第二顏色分別與第三地梳單元215之第三顏色及第四地梳單元216之第三顏色疊合,形成具有第六顏色之區域470。
具體來說,第二地梳單元214的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為0-1-0-1/1-0-1-0//,以在面層320及底層310之間形成單絲間隔絲,其作用為連結面層320及底層310,並增加布面厚度、挺度及彈性程度。
藉由以上顏色搭配,整個編織物301可呈現六種的組織顏色搭配效果,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並可由觀賞角度的不同而產生顏色變化,以達到360°角度變色效果。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將各梳櫛的紗線顏色進行改變,以達到更多樣的顏色變化。
特別來說,於其他實施例中,更可將第一地梳單元
之的墊紗組織之墊紗數碼設定為1-0-0-0/0-0-0-1//,並搭配第一賈卡單元於前針床於編織為網孔組織,如此可於布面增加開孔的效果,並可將孔洞排列於縱條薄組織之間,以產生透視的效果,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藉此,本發明之編織方法及編織物藉由調整雙針床機台之梳櫛配置,以改變賈卡單元的成圈軌跡,並搭配紗線的顏色與賈卡單元及地梳單元的疊合,使編織物產生更多樣的顏色變化,並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
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2,3:墊紗數碼
100:編織方法
110,120:步驟
200:雙針床機台
210:梳櫛
211:第一地梳單元
212:第一賈卡單元
2121,2122:第一賈卡子單元
213:第二賈卡單元
2131,2132:第二賈卡子單元
214:第二地梳單元
215:第三地梳單元
216:第四地梳單元
220:前針床
230:後針床
240:沉降片
300,301:編織物
310:底層
320:面層
330:內層
410,420,430,440,450,460,470:區域
θ:傾斜角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編織方法的步驟示意圖;
第2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編織方法的雙針床機台之側面剖視示意圖;
第3圖係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編織物之側面剖視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編織物之面層表面照片;
第5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編織物之底層表面照片;
第6A圖係繪示第一地梳單元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B圖係繪示一第一賈卡子單元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C圖係繪示另一第一賈卡子單元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D圖係繪示一第二賈卡子單元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E圖係繪示另一第二賈卡子單元之原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F圖係繪示第二地梳單元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G圖係繪示第三地梳單元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6H圖係繪示第四地梳單元之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7A圖係繪示第一賈卡單元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編織網孔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7B圖係繪示第一賈卡單元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編織厚平布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7C圖係繪示第一賈卡單元信號偏移為在後針床編織雙V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8A圖係繪示第二賈卡單元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編織網孔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
第8B圖係繪示第二賈卡單元信號偏移為在前針床編織厚平布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以及
第8C圖係繪示第二賈卡單元信號偏移為在後針床編織雙V組織之提花墊紗組織示意圖。
100:編織方法
110,120:步驟
Claims (14)
- 一種編織方法,應用於一雙針床機台,包含:一梳櫛配置調整步驟,係將該雙針床機台之複數個梳櫛之一配置順序調整為一第一地梳單元、一第一賈卡單元、一第二賈卡單元、一第二地梳單元、一第三地梳單元、一第四地梳單元,並由該雙針床機台之一前針床至一後針床依序設置於該雙針床機台;以及一編織步驟,包含;將該第一地梳單元於該前針床進行編織,以形成一面層;將該第三地梳單元及該第四地梳單元於該後針床進行編織,以形成一底層;將該第一賈卡單元於該前針床及該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並將該第一賈卡單元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將該第二賈卡單元於該前針床及該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並將該第二賈卡單元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及將該第二地梳單元於該前針床及該後針床之間進行編織,並將該第二地梳單元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其中,該第一賈卡單元及該第二賈卡單元於該第三地梳單元及該第四地梳單元形成之該底層形成一不完全緹花。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該雙針床機台更包含二沉降片,且其中一該沉降片與該第一賈卡單元之傾斜角為55°至65°。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該編織步驟中更包含將該第一地梳單元編織成一厚平布組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該編織步驟中更包含將該第一賈卡單元編織成一網孔組織、一厚平布組織或一雙V組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該編織步驟中更包含將該第二賈卡單元編織成一網孔組織、一厚平布組織或一雙V組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該編織步驟中更包含將該第三地梳單元編織成複數個縱條薄組織,並搭配該第四地梳單元對該些縱條薄組織進行顏色配置。
- 如請求項6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該些縱條薄組織之數量為385條至395條,且各該縱條薄組織之針數為20針至25針。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在該編織步驟中更包含將該第二地梳單元編織成一連接線組織,該連接線組織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該第一地梳單元及該第一賈卡單元具有一第一顏色,該第二賈卡單元具有一第二顏色,該第三地梳單元具有該第一顏色及一第三顏色,該第四地梳單元具有該第一顏色及該第三顏色。
- 如請求項9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當該第一賈卡單元於該後針床編織成一雙V組織時,該第一賈卡單元之該第一顏色與該第三地梳單元之該第三顏色及該第四地梳單元之該第三顏色疊合,形成一第四顏色。
- 如請求項9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當該第二賈卡單元於該後針床編織成一雙V組織時,該第二賈卡單元之該第二顏色與該第三地梳單元之該第一顏色及該第四地梳單元之該第一顏色疊合,形成一第五顏色。
- 如請求項9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當該第二賈卡單元於該後針床編織成一雙V組織時,該第二賈卡單元之該第二顏色與該第三地梳單元之該第三顏色及該第四地梳單元之該第三顏色疊合,形成一第六顏色。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編織方法,其中該第一地梳單元之一材料、該第一賈卡單元之一材料、該第二賈卡單元之一材料、該第二地梳單元之一材料、該第三地梳單元之一材料、該第四地梳單元之一材料分別為聚酯、尼龍、 陽離子紗、聚氨酯、併紗、包芯紗、包覆紗或功能性紗線。
- 一種利用請求項1-13任一項所述之編織方法所製成之編織物,包含:該底層,由該第三地梳單元及該第四地梳單元編織而成;該面層,由該第一地梳單元編織而成;以及該內層,設置於該面層及該底層之間,並包含:該第一賈卡單元,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該第二賈卡單元,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及該第二地梳單元,連接該面層及該底層;其中,該編織物具有360°角度變色效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64418.5U CN216129740U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编织物 |
CN202110633859.6A CN115506076A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CN202121264418.5 | 2021-06-07 | ||
CN202110633859.6 | 2021-06-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48491A TW202248491A (zh) | 2022-12-16 |
TWI802949B true TWI802949B (zh) | 2023-05-21 |
Family
ID=85793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9172A TWI802949B (zh) | 2021-06-07 | 2021-08-06 | 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02949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538817A (zh) * | 2014-04-02 | 2015-10-16 | Fujian Huafeng New Materials Co Ltd | 一種表面反向墊紗賈卡提花三明治布的製備方法 |
CN107313171A (zh) * | 2017-08-23 | 2017-11-03 | 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 | 具有视觉三维效果的单层经编网布织造方法 |
CN110093712A (zh) * | 2019-06-11 | 2019-08-06 |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针床单贾卡经编机地梳配贾卡的织造方法 |
CN210765755U (zh) * | 2019-03-29 | 2020-06-16 | 常州裕源灵泰面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经编贾卡提花内衣面料 |
CN211339902U (zh) * | 2019-09-19 | 2020-08-25 | 福建信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双针床经编机 |
-
2021
- 2021-08-06 TW TW110129172A patent/TWI80294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538817A (zh) * | 2014-04-02 | 2015-10-16 | Fujian Huafeng New Materials Co Ltd | 一種表面反向墊紗賈卡提花三明治布的製備方法 |
CN107313171A (zh) * | 2017-08-23 | 2017-11-03 | 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 | 具有视觉三维效果的单层经编网布织造方法 |
CN210765755U (zh) * | 2019-03-29 | 2020-06-16 | 常州裕源灵泰面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经编贾卡提花内衣面料 |
CN110093712A (zh) * | 2019-06-11 | 2019-08-06 |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针床单贾卡经编机地梳配贾卡的织造方法 |
CN211339902U (zh) * | 2019-09-19 | 2020-08-25 | 福建信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双针床经编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48491A (zh) | 2022-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09643B (zh) |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11433400B (zh) | 间隔织物 | |
CN108754834B (zh) | 一种双纯色双针床单贾卡间隔织物及制作方法 | |
CN210506712U (zh) | 三贾卡系统及其经编间隔织物 | |
US11193221B2 (en) | Knitted component | |
US20210355613A1 (en) | Knitted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nd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ctive) textile | |
CN113338046B (zh) | 合成皮革 | |
CN110093712B (zh) | 一种双针床单贾卡经编机地梳配贾卡的织造方法 | |
JPH02277864A (ja) | パイルニツト製品の製造法と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経編機 | |
CN112538682A (zh) | 具有可移除纱线的立体织物 | |
JP2013155463A (ja) | メッシュ経編地及び衣類 | |
US8051684B2 (en) | Knitted tulle | |
JP2001123361A (ja) |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
JPH04241155A (ja) | 経編機 | |
CN216129740U (zh) | 编织物 | |
TWI802949B (zh) | 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 |
CN216040092U (zh) | 具有双列镶边网孔的编织物 | |
TWI768486B (zh) | 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 |
CN216074232U (zh) | 编织物 | |
EP3408435B1 (en) | Multi-carrier, zonal weaving system, method, and material | |
CN115506076A (zh) | 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
TW202248488A (zh) | 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 |
US1513066A (en) | of gloversville | |
TWI792159B (zh) | 經編浮紗織物的製造方法及經編浮紗織物 | |
TWI870814B (zh) | 雙拉舍爾經編機及雙拉舍爾經編織物之編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