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5674B - 發光觸控板 - Google Patents

發光觸控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5674B
TWI755674B TW109100795A TW109100795A TWI755674B TW I755674 B TWI755674 B TW I755674B TW 109100795 A TW109100795 A TW 109100795A TW 109100795 A TW109100795 A TW 109100795A TW I755674 B TWI755674 B TW I7556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touch panel
sheet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0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2987A (zh
Inventor
古士永
何信政
許文明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2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2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5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567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發光觸控板,包含一感測板、一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一第二板狀導光結構、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複數個第二光源。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設置於該感測板之感測面上,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設置於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上。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出光面與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底面於周圍處膠黏在一起。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具有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設置。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具有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該複數個第二光源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設置。

Description

發光觸控板
本發明關於一種觸控板,尤指一種具有發光功能之觸控板。
傳統筆記型電腦利用鍵盤、滑鼠與觸控板作為輸入介面。觸控板設置在筆記型電腦的系統端,相鄰於實體鍵盤。傳統觸控板的最上層表面通常為單色的不透光感應板,使用者手指在不透光感應板上滑移以操控滑鼠游標。單色的不透光感應板看來較為單調,不符合現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流行趨勢。新款的筆記型電腦可利用透光材質製作觸控感應板,並在透光感應板邊緣設置發光二極體提供照明;然而此種具色彩發光效果的觸控感應板通常僅能依據發光二極體提供單色照明,仍有些單調。此外,僅是將導光結構疊置於觸控板上,易使觸控板感測效果不佳,影響觸控功能。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發光觸控板,其包含多個板狀導光結構,與其感測板疊置在一起,以提供背光效果,並且透過感測板與板狀導光結構間之固定,以消除或抑制板狀導光結構對感測板感測穩定度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之發光觸控板包含一感測板、一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一第二板狀導光結構、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複數個第二光源。該感測板具有一感測面。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設置於該感測面上並具有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之一第一出光面、及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該第一底面正對該感測面,第一出光面具有一第一周圍。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設置於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上方 並具有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之一第二出光面、及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該第二底面正對該第一出光面並具有一第二周圍,該第二周圍膠黏至該第一周圍。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設置。該複數個第二光源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設置。藉此,該複數個第一光源發射之光線可經由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的導引以穿過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而射出該發光觸控板,該複數個第二光源發射之光線可經由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的導引而射出該發光觸控板。透過控制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選擇性的發光,該發光觸控板可呈現多樣變化的背光效果。又,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與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以環狀膠黏的方式固定,兼具結構固定及避免影響光傳導路徑的效果,能有效消除或抑制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與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對該感測板感測穩定度的影響。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5、7:發光觸控板
12、52:感測板
12a:感測面
122a、122b:位置感測區
52a:第一側
52b:第二側
14、34、54:第一板狀導光結構
14a:第一底面
14b:第一出光面
14c:第一入光區
14d:第一周圍
142、342:第一導光片
142a、342a:底面
142b、342b:頂面
142c:第一側面
142d:第一遮光區
1422、3422:第一導光部
1424:黏著層
1426:第三導光部
144、344:第一遮罩片
144a、344a:透光部
1442:透光基板
1442a、1442b:表面
1444:淺色油墨層
1446:深色油墨層
1446a:開口
1448:黏著層
1450:環狀黏膠
16、36、56、76:第二板狀導光結構
16a:第二底面
16b、56b、76b:第二出光面
16c:第二入光區
16d:第二周圍
162、362:第二導光片
162a、362a:底面
162b、362b:頂面
162c:第二側面
162d:第二遮光區
1622、3622:第二導光部
1624:貫穿槽
1626:第四導光部
164、364、564:第二遮罩片
164a、364a:透光部
1642:透光基板
1642a、1642b:表面
1644:淺色油墨層
1646:深色油墨層
1646a:開口
1648:黏著層
17:電路板
18:第一光源
20:第二光源
22:第三光源
24:第四光源
26、62:控制器
28、58、78:透光保護蓋
28a:頂面
28b:底面
28c、28d:觸碰區
78a:透光部
782:透光板
782a:上表面
782b:下表面
784:淺色油墨層
786:深色油墨層
786a:開口
788:黏著層
29:黏著層
60:光源
64:結構框架
642:上蓋
642a:窗口
644:托架
66:開關
D1:垂直方向
D2:水平方向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發光觸控板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發光觸控板之爆炸圖。
圖3為圖2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爆炸圖。
圖5為圖2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沿線X-X之剖面圖。
圖6為圖2中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爆炸圖。
圖7為圖2中第二板狀導光結構沿線Y-Y之剖面圖。
圖8為圖1中發光觸控板之俯視圖。
圖9為圖1中發光觸控板之沿線Z-Z之剖面圖。
圖10為根據一實施例之發光觸控板呈現背光之俯視示意圖。
圖11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發光觸控板部分構件之爆炸示意圖。
圖12為根據一實施例之發光觸控板之俯視圖。
圖13為圖12中發光觸控板沿線W-W之剖面圖。
圖14為圖12中發光觸控板沿線V-V之剖面圖。
圖15為根據一實施例之發光觸控板之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13相同。
圖16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發光觸控板之爆炸圖。
圖17為圖16於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圖18為圖16中透光保護蓋之示意圖。
請參閱圖1及圖3。根據一實施例之一發光觸控板1包含一感測板12、一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一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複數個第一光源18、複數個第二光源20及一控制器26(以一方塊示意於圖中);為便於說明,各構件係以誇張比例繪示於圖中。感測板12、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於一垂直方向D1(以一雙頭箭頭表示於圖1中)上疊置。其中,感測板12具有一感測面12a。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設置於感測面12a上並具有一第一底面14a、相對於第一底面14a之一第一出光面14b、及複數個第一入光區14c,第一底面14a正對感測面12a,第一出光面14b具有一第一周圍14d(以斜線表示其於第一出光面14b上之範圍)。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設置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上方並具有一第二底面16a、相對於第二底面16a之一第二出光面16b、及複數個第二入光區16c,第二底面16a正對第一出光面14b並具有一第二周圍16d(以斜線表示其於第二底面16a上之範圍)。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透過第一周圍14d膠黏至第二周圍16d而黏合在一起。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14c設置,使得每一個第一光源18發射之光線能經由對應的第一入光區14c進入第 一板狀導光結構14。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16c設置,使得每一個第二光源20發射之光線能經由對應的第二入光區16c進入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控制器26與感測板12、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電連接(以粗虛線表示於圖1中),使得控制器26能經由感測板12感測使用者對發光觸控板1的觸碰,且能控制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選擇性地發光以產生發光觸控板1的背光效果。
請亦參閱圖4及圖5。進一步而言,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包含一第一導光片142及一第一遮罩片144,第一遮罩片144位於第一導光片142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間。第一導光片142具有複數個第一導光部1422,位於第一導光片142的底面142a(朝向感測面12a)。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1422導引發射自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並進入第一導光片142之光線以朝向第一導光片142的頂面142b行進,進而穿過第一遮罩片144以射出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其中,光線之行進路徑以箭頭示意於圖5中。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部1422為一微細結構(以一帶斜線的區域表示於圖2至圖4中;其中於圖4中以虛線繪示),例如但不限於以壓印的方式形成於底面142a上(例如形成複數個錐狀凹陷);其可實施的結構及尺寸可透過一般導光板反射結構網點技術實施,不另贅述。此外,於實作上,第一導光部1422亦得以其他能導引(或反射)光線的結構實作,例如於底面142a塗佈或設置反射物質。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部1422用以產生特定背光輪廓,其為一數字之形狀;於實作上,第一導光部1422亦可包含一文字、數字、符號、圖形或其組合之形狀。每一個第一光源18對應一個第一導光部1422。
第一遮罩片144具有複數個透光部144a(於圖5中以虛線框表示),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1422。透過透光部144a以限制由對應的第一導光部1422導引出的光線。於本實施例中,透光部144a具有與對應的第一導光部1422相同的輪廓,故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可提供較清晰輪廓的背光。此外,於本實 施例中,第一遮罩片144包含一透光基板1442、設置於透光基板1442朝向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一表面1442a上之一淺色油墨層1444、及設置於淺色油墨層1444上之一深色油墨層1446。深色油墨層1446具有複數個開口1446a,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1422。開口1446a、深色油墨層1446對應的部分及透光基板1442對應的部分共同形成對應的透光部144a。於邏輯上,深色油墨層1446可視為不透光結構層,淺色油墨層1444可視為可透光結構層,故可視為光線僅經由透光部144a穿過第一遮罩片144。因此,於實作上,深色油墨層1446亦可由其他不透光結構層(例如不透明塗層)實作,淺色油墨層1444亦可由其他可透光結構層(例如透明或半透明塗層)實作。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淺色油墨層1444能降低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出光強度,可使背光柔和,亦可降低第一遮罩片144的透光區域與非透光區域的對比度以避免使用者自發光觸控板1外部輕易地觀察到第一遮罩片144的輪廓(例如透光部144a的輪廓、開口1446a的輪廓)。
此外,第一遮罩片144還包含設置於透光基板1442朝向第一導光片142之一表面1442b上之一黏著層1448、及設置於深色油墨層1446上(或邏輯上可視為設置於透光基板1442朝向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表面1442a上)之一環狀黏膠1450;其中,環狀黏膠1450的分佈區域相當於第一周圍14d(如圖2所示)。第一遮罩片144經由黏著層1448膠黏至第一導光片142的頂面142b,原則上黏著層1448充滿第一遮罩片144與第一導光片142之間。第一遮罩片144經由環狀黏膠1450以膠黏至第二周圍16d(如圖3所示)。於實作上,環狀黏膠1450亦可形成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的第二周圍16d上,同樣可實現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黏合。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黏著層1448可採用光學膠,以容許光線通過。環狀黏膠1450亦可採用光學膠或一般黏膠。
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中,第一遮罩片144的上側即相當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的第一出光面14b,第一導光片142的底面142a即相當於第一板狀導 光結構14的第一底面14a。第一導光片142之一第一側面142c作為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14c。此外,第一導光片142還包含複數個第一遮光區142d(其分布範圍以斜線表示於圖2至圖4中),該複數個第一遮光區142d及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14c交錯設置於第一側面142c,第一光源18正對對應的第一入光區14c。於實作上,第一遮光區142d可透過不透光的塗料或膠帶實現,其中膠帶可透過包覆第一導光片142邊緣以實現第一遮光區142d,此時膠帶或可部分貼附於底面142a及頂面142b。於實作上,塗料或膠帶均具有厚度,但為簡化圖式,第一遮光區142d僅以斜線區域表示於圖中。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遮罩片144非用於直接接收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發射之光線,故其正對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之側面上亦得以不透光的塗料或膠帶形成不透光結構;為簡化圖式,此不透光結構僅以斜線區域表示於圖中。於實作上,第一導光片142與第一遮罩片144亦可對齊側面並共同提供第一入光區14c及第一遮光區142d。此外,於實作上,第一導光片142及第一遮罩片144非正對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或其他光源)之側面上亦得以不透光的塗料或膠帶形成不透光結構,不另贅述。另外,第一導光片142的底面142a上可形成黏著層1424,第一導光片142經由此黏著層1424膠黏至感測面12a。於實作上,此黏著層1424亦可形成於感測面12a上。
請參閱圖1至圖3、圖6及圖7。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包含一第二導光片162及一第二遮罩片164,第二導光片162位於第二遮罩片164與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之間。第二導光片162具有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位於第二導光片162的底面162a(朝向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的第一出光面14b)。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導引發射自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並進入第二導光片162之光線以朝向第二導光片162的頂面162b行進,進而穿過第二遮罩片164以射出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其中,光線之行進路徑以箭頭示意於圖5中。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光部1622為一微細結構(以一帶斜線的區域表示於圖2、圖3及圖6中;其中 於圖6中以虛線繪示),例如但不限於以壓印的方式形成於底面162a上(例如形成複數個錐狀凹陷);其可實施的結構、尺寸及形成方法可透過一般導光板反射結構網點技術實施,不另贅述。此外,於實作上,第二導光部1622亦得以其他能導引(或反射)光線的結構實作,例如於底面162a塗佈或設置反射物質。每一個第二光源20對應一個第二導光部1622。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光片162具有複數個貫穿槽1624,區隔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且同時區隔出多個對應的導光區塊。第一導光部1622用以對對應的導光區塊提供背光,其輪廓依實際產品設計而定,不以圖中所示的形狀會為限。於本實施例中,不同於第一導光部1422,第二導光部1622反射來自對應的第二光源20的光線以使對應的導光區的頂面162b均有光線射出,進而於對應的導光區塊中產生整片的背光。於實作上,透過設計第二導光部1622(例如分佈區域的輪廓、分佈密度等),可調整背光的均勻度。
第二遮罩片164遮蓋該複數個貫穿槽1624並具有複數個透光部164a(於圖7中以虛線框表示),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透過透光部144a以限制由對應的第二導光部1622導引出的光線。於本實施例中,透光部164a具有與對應的區塊大致相同的輪廓。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遮罩片164包含一透光基板1642、設置於透光基板1642背向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之一表面1642a上之一淺色油墨層1644、及設置於淺色油墨層1644上之一深色油墨層1646。深色油墨層1646具有複數個開口1646a,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開口1646a、深色油墨層1646對應的部分及透光基板1642對應的部分共同形成對應的透光部164a。同樣的,於邏輯上,深色油墨層1646可視為不透光結構層,淺色油墨層1644可視為可透光結構層,故可視為光線僅經由透光部164a穿過第二遮罩片164。因此,於實作上,深色油墨層1646亦可由其他不透光結構層(例如不透明塗層)實作,淺色油墨層1644亦可由其他可透光結構層(例如透明或半透明塗層)實 作。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淺色油墨層1644能降低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出光強度,可使背光柔和,亦可降低第二遮罩片164的透光區域與非透光區域的對比度以避免使用者自發光觸控板1外部輕易地觀察到第二遮罩片164的輪廓(例如透光部164a的輪廓、開口1646a的輪廓)。
此外,第二遮罩片164還包含設置於透光基板1642朝向第二導光片162之一表面1642b上之一黏著層1648。第二遮罩片164經由黏著層1648膠黏至第二導光片162的頂面162b,原則上黏著層1648充滿第二遮罩片164與第二導光片162之間。於本實施例中,黏著層1648可採用光學膠,以容許光線通過。
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中,第二遮罩片164的上側即相當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的第二出光面16b,第二導光片162的底面162a即相當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的第二底面16a。第二導光片162之一第二側面162c作為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16c。第二導光片162的底面162a經由環狀黏膠1450與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黏合。此外,第二導光片162還包含複數個第二遮光區162d(其分布範圍以斜線表示於圖2、圖3及圖6中),該複數個第二遮光區162d及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16c交錯設置於第二側面162c,第二光源20正對對應的第二入光區16c。同樣的,於實作上,第二遮光區162d可透過不透光的塗料或膠帶實現,其中膠帶可透過包覆第二導光片162邊緣以實現第二遮光區162d,此時膠帶或可部分貼附於底面162a及頂面162b。於實作上,塗料或膠帶均具有厚度,但為簡化圖式,第二遮光區162d僅以斜線區域表示於圖中。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遮罩片164非用於直接接收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發射之光線,故其正對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之側面上亦得以不透光的塗料或膠帶形成不透光結構;為簡化圖式,此不透光結構僅以斜線區域表示於圖中。於實作上,第二導光片162與第二遮罩片164亦可對齊側面並共同提供第二入光區16c及第二遮光區162d。此外,於實作上,第二導光片162及第二遮罩片164非正對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或其他光 源)之側面上亦得以透光塗料或膠帶形成不透光結構,不另贅述。
請參閱圖1至圖3。於本實施例中,發光觸控板1還包含一透光保護蓋28,膠黏至第二出光面16b(或謂第二遮罩片164),以提供發光觸控板1一定程度的保護。使用者於使用發光觸控板1時,以手指觸碰透光保護蓋28的頂面28a以實施觸碰操作。於實作上,前述膠黏可透過但不限於於第二遮罩片164的上表面形成黏著層、或於透光保護蓋28的底面28b(朝向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上形成黏著層29而實現。此外,於實作上,透光保護蓋28朝向光源(例如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的側面上亦可形成遮光結構,以避免光線自此進入透光保護蓋28。此外,於本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設置於一電路板17(例如但不限於一軟性電路板)上,並經由電路板17以與控制器26電連接。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於一水平方向D2(以一雙頭箭頭表示於圖1中)上排成一列,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亦於水平方向D2上排成一列,水平方向D2垂直於垂直方向D1。又,於本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14c及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16c位於發光觸控板1的同側,
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交錯排成一列。每一個第一光源18正對對應的第一入光區14c設置,亦正對一個第二遮光區162d。第二遮光區162d可遮蔽第一光源18發射的光線進入第二導光片162,使得第一光源18雖亦正對第二導光片162設置,但不會對第二導光片162輸入光線。同樣的,每一個第二光源20正對對應的第二入光區16c設置,亦正對一個第一遮光區142d。第一遮光區142d可遮蔽第二光源20發射的光線進入第一導光片142,使得第二光源20雖亦正對第一導光片142設置,但不會對第一導光片142輸入光線。此外,於實作上,第一光源18可包含一或多個發光單元(例如但不限於發光二極體晶片),以增加背光色彩設計的彈性;第二光源20亦同,不另贅述。
請參閱圖1至圖3、圖8及圖9;於圖9中,其切面雖未通過第二入光區 16c及第二導光部1622,但為便於說明,第二入光區16c及第二導光部1622仍顯示於圖中,其位置即相當於其於該剖面之投影位置。於本實施例中,感測面12a上可定義複數個位置感測區122a(於圖2中以虛線區隔表現),每一個位置感測區122a對應一個第一導光部1422、一個第二導光部1622、一個第一光源18及一個第二光源20。透光保護蓋28的頂面28a上定義數個觸碰區28c(於圖2及圖8中以虛線區隔表現),分別對應位置感測區122a,亦即觸碰區28c及對應的位置感測區122a於垂直方向D1上之投影重疊。從另一方面而言,一個第一導光部1422對應一個第二導光部1622。第一導光部1422與對應的第二導光部1622於垂直方向D1上(或謂垂直於第一出光面14b及第二出光面16b之方向上)之投影錯開,其中一組投影以虛線表示於圖8中;藉此,此配置可有效地抑制第二導光部1622對由第一導光部1422導引的光線的影響,甚至可使第一導光部1422導引的光線原則上不受第二導光部1622的影響(其中,光線之行進路徑以箭頭示意於圖9中),使得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導引第一光源18發射之光線所形成之背光可被使用者自透光保護蓋28上方清楚地觀察到。換言之,於本實施例中,利用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及對應的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產生之背光可獨立或疊加呈現,第一導光部1422產生的背光輪廓可保持清晰。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發光觸控板1還包含複數個第三光源22及複數個第四光源24,相對於該複數個第一光源18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20設置於發光觸控板1之另一側。第一導光片142具有複數個第三導光部1426(以一帶斜線的區域表示於圖2至圖4中;其中於圖4中以虛線繪示),對應該複數個第三光源22;第二導光片162具有複數個第四導光部1626(以一帶斜線的區域表示於圖2、圖3及圖6中;其中於圖6中以虛線繪示),對應該複數個第四光源24。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光源22及第四光源24與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對稱設置,故關於第三光源22及第四光源24之其他說明(包含其與第一導光片142及第二導光片162之相對 設置關係、及導光部、入光區及遮光區之設置等等),可直接參閱前文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於兩側均設置光源(包含第一至第四光源18、20、22、24),故感測面12a上亦對應地定義複數個位置感測區122b,透光保護蓋28的頂面28a上亦對應地定義複數個觸碰區28d,使得發光觸控板1能呈現2×5陣列的背光顯示效果。控制器26可控制第一至第四光源18、20、22、24個別發光,以產生不同的背光效果。例如,控制器26控制一或多個第二光源20發光,以產生不同的背光效果(例如第二光源20間隔發光而呈現棋盤的背光效果、第二光源20輪流發光而呈現流動效果、第二光源20一起發光而呈現整片的背光效果、第二光源20發射不同色的光線而呈現彩虹、極光的背光效果)。又例如,控制器26自感測板12接收實施於發光觸控板1上之一觸碰之一位置資料,其中該觸碰可為使用者以手指觸碰透光保護蓋28的頂面28a而實現,該位置資料於實作上可為但不限於基於感測面12a之一座標資料。控制器26根據該位置資料決定出該觸碰對應該複數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中之那一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並控制對應該決定出的位置感測區122a、122b之第一光源18、第二光源20、第三光源22或第四光源24發光。
又例如,控制器26控制對應該複數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其中之一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的第一光源18、第二光源20、第三光源22或第四光源24發光。接著,控制器26自感測板12接收實施於發光觸控板1上之一觸碰之一位置資料。當控制器26根據該位置資料判斷出該觸碰落於該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內時,輸出對應該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之一預定輸出。例如若對應該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之第一導光部1422或第三導光部1426的輪郭呈現數字「9」,則控制器26輸出數值「9」(例如當發光觸控板1應用於一筆記型電腦中時,控制器26對筆記型電腦系統輸入數值「9」;當發光觸控板1作為一桌上型 電腦之輸入周邊時,控制器26對電腦主機輸入數值「9」)。當控制器26根據該位置資料判斷出該觸碰未落於該個位置感測區122a、122b內時,控制器26忽略該次觸碰或執行其他回應(例如根據不同設計而控制第一光源18、第二光源20、第三光源22或第四光源24發光以形成具提醒效果之背光)。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感測板12可為電容式感測架構,感測板12、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及透光保護蓋28固定在一起,且原則上感測面12a至透光保護蓋28的頂面28a間僅存有一空氣層,且為環狀黏膠1450所密封,此等結構配置均有益於感測板12的感測效果。於實作上,若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及透光保護蓋28均具有相當彈性,感測板12亦可採電阻式感測架構。
於本實施例中,發光觸控板1以兩排、共10個背光區塊的配置實作,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發光觸控板1可修改以僅採單排、共5個背光區塊的配置實作。於此架構中,第一光源18及第三光源22擇一保留,第二光源20及第四光源24亦擇一保留;前述第一遮光區142d及第二遮光區162d的設置(包含設置位置、範圍等)亦需對應修改,以避免第一光源18(或第三光源22)發射的光線直接進入第二導光片162中,第二光源20(或第四光源24)發射的光線直接進入第一導光片142中。又例如發光觸控板1可修改以包含更多個疊置的板狀導光結構及撘配的光源(並形成所需的遮光結構,包含遮光區、遮罩片等),進而能呈現更多排的陣列的背光顯示效果。其具體實施可基於前文說明可實現,不另贅述。
於發光觸控板1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以第一導光片142及第一遮罩片144疊合實作,但於實作上,第一遮罩片144的罩光結構亦可直接形成於第一導光片142上(例如淺色油墨層1444、深色油墨層1446直接形成於第一導光片142的頂面142b上),進而形成單一板件的結構。又,原則上,深色油墨層1446已足以實現遮罩效果,此時淺色油墨層1444亦得省略。此外,於實作上,若無 需透過罩光結構(例如第一遮罩片144)以呈現具有清晰輪廓的背光,或需柔化背光輪廓時,第一遮罩片144亦可移除。前述說明亦適用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不另贅述。另外,當不需要透光保護蓋28的保護效果時,又或當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本身即具有保護效果時(例如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的第二出光面14b耐磨耗),透光保護蓋28亦可移除。
於發光觸控板1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用以提供具數字輪廓(或文字、符號、圖形、其組合之輪廓)之背光,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用以提供區塊狀的背光,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二導光部1622亦可改為類似第一導光部1422之設計,使得對應單一位置感測區122a、122b(或謂對應單一觸部區28c、28d)能呈現兩種文字、數字、符號、圖形或其組合之形狀背光。此外,於實作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第二導光片162亦可移除貫穿槽1624,撘配使用的第二遮光片164亦一同移除,使得相鄰的導光區塊能產生部分混合的背光效果,如圖10所示;其中,以虛線區隔觸碰區28c、28d,以鏈線表現經由導光區塊呈現的背光範圍,其呈現相鄰的導光區呈現的背光範圍部分重疊。例如第二導光片162中之一個導光區域(經由對應的第二導光部1622)導引出紅色背光,相鄰的導光區域(經由對應的第二導光部1622)導引出綠色背光,兩者背光部分重疊而產生黃色背光。另外,於發光觸控板1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設置位置亦可交換;此時,發光觸控板1仍能提供多種背光效果,且第二導光部1622仍具有柔化第一導光部1422產生的背光輪廓的效果(例如移除第一遮罩片144,第二導光部1622導引出之光線不受第一罩光片144的遮光影響)。
另外,於發光觸控板1中,第一導光部1422與對應的第二導光部1622於垂直方向D1上(或謂垂直於第一出光面14b及第二出光面16b之方向上)之投影錯開,但實作上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1,其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發光觸控板之一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及一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之疊置示意圖;其中, 為簡化圖式,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之一第一導光片342及一第一遮罩片344以單一矩形方塊表示,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之一第二導光片362及一第二遮罩片364以單一矩形方塊表示。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結構邏輯與前述發光觸控板1之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相似,故關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之其他說明,請參閱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疊置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上方,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上方再疊置一透光保護蓋(未繪示於圖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下方設置一感測板(未繪示於圖中),複數個光源設置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3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36側邊以提供光線。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片342包含複數個第一導光部3422,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3422位於第一導光片342的底面342a;於圖11中,第一導光部3422隱藏輪廓以虛線繪示,例如第一導光部3422以一微細結構(其斜線表示其分佈範圍)實作。第一遮罩片344疊置於第一導光片342的頂面342b並具有複數個透光部344a,該複數個透光部344a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3422。第二導光片362包含複數個第二導光部3622,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3622位於第二導光片362的底面362a;於圖11中,第二導光部3622隱藏輪廓以虛線繪示,例如第二導光部3622亦以一微細結構(其斜線表示其分佈範圍)實作。第二遮罩片364疊置於第二導光片362的頂面362b並具有複數個透光部364a,該複數個透光部364a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3622且分別對應該複數個透光部344a。其中,第一導光部3422的輪廓與對應的第二導光部3622的輪廓至少部分重疊。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部3422為數字(例如1至5)之形狀,第二導光部3622為適於播放、錄音功能符號(例如代表下一首的曲子的向右三角形、代表暫停的兩橫槓、代表上一首的曲子的向左三角形、代表錄音的圓點、代表快進的十字形)之形狀,第一導光部3422 的輪廓與對應的第二導光部3622的輪廓的聯集與第二導光片362的透光部364a的輪廓相同。藉此,第一導光部3422及對應的第二導光部3622導引出的光線均可有效地穿過第二導光片362對應的透光部364a而射出發光觸控板,使得使用者可自發光觸控板外側觀察到與第一導光部3422及第二導光部3622輪廓相符的圖形背光。此外,第一導光部3422及第二導光部3622於實際上的的顯示應用,可參閱前文發光觸控板1中控制器26控制第一至第四光源18、20、22、24發光、透過第一板狀導光結構1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以提供各種背光態樣且可撘配感測板12共同運作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
另外,前述各實施例中之發光觸控板除可提供觸控功能外,亦可利用結構本身提供其他功能,例如實體按鍵功能。請參閱圖12至圖14,其顯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發光觸控板5包含一感測板52、一第一板狀導光結構54、一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一透光保護蓋58、複數個光源60、一控制器62(以一方塊示意於圖中)及一結構框架64;為便於說明,各構件係以誇張比例繪示於圖中。第一板狀導光結構54疊置於感測板52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疊置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54上,透光保護蓋58疊置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上,該複數個光源60設置於第一板狀導光結構54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之兩側,控制器62(以一方塊示意於圖13及圖14)與感測板52及光源60電連接(以粗虛線表示於圖13及圖14中)以控制感測板52及光源60之運作。於本實施例中,發光觸控板5與發光觸控板1結構邏輯相似,故關於發光觸控板5之其他說明,請參閱發光觸控板1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其中,該複數個光源60包含對應發光觸控板1之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之功能(選擇性提供第一板狀導光結構54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光線),為簡化說明及標示,該複數個光源60使用同一標號。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結構框架64用以提供發光觸控板5支撐,於實作上,發光觸控板5可結構整合至一電子裝置中(例如但不限於一筆記型電腦)。 於本實施例中,結構框架64包含一上蓋642及一托架644,上蓋642具有一窗口642a,感測板52支撐於托架644上,透光保護蓋58完整露出於窗口642a,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之第二出光面56b朝向於窗口642a,故使用者可自發光觸控板5外部觀察到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如圖14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托架644支撐感測板52之一第一側52a,感測板52(連同疊置其上方之第一板狀導光結構54、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及透光保護蓋58)得以第一側52a相對於托架644垂直偏轉。於本實施例中,發光觸控板5還包含一開關66,設置於感測板52相對於第一側52a之一第二側52b下方,使得感測板52得以第一側52a相對於托架644向下偏轉以觸發開關66;例如使用者按壓透光保護蓋58對應第二側52b的部分。於使用者不再按壓後,感測板52(及其上疊置的構件)可向上回復原位,例如透過彈性構件(例如彈簧)實作,又或托架644具有一定程度的結構彈性,以實現前述回復動作。又,於實作上,開關66可包含一橡膠圓突,亦有助於實現前述回復動作。另外,於實作上,開關66可整合至一電路板上(例如電子裝置之系統電路板、用於實作控制器62之電路板模組)。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如圖13所示,光源60未為上蓋642所遮蓋,但透光保護蓋58及第二板狀導光結構56的第二遮罩片564均有遮蓋到光源60,此可避免光源60漏光而被使用者自發光觸控板5外部看到。於實作上,亦可透過修改光源60相對於窗口642a之設置位置,使得即使不透過第二遮罩片564遮蓋光源60,仍可避免光源60漏光而被使用者自發光觸控板5外部看到。如圖15所示,上蓋642完整遮蓋住該複數個光源60,故可避免光源60漏光而被使用者看到。於此例中,第二遮罩片564即無需遮蓋住光源60。
另外,前述各實施例以具有獨立於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透光保護蓋為例說明,但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透光保護蓋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結構整合,使得透光保護蓋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共同實施遮光效果。請參閱圖16至 圖18。根據一實施例之一發光觸控板7,其與發光觸控板1結構邏輯相似,故關於發光觸控板7之其他說明,請參閱發光觸控板1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與發光觸控板1不同的是,發光觸控板7之第二板狀導光結構76本身不具有(如發光觸控板1中之第二遮罩片164),但發光觸控板7之透光保護蓋78上設置有遮光結構,能與第二板狀導光結構76相互作用,以實現如前述第二板狀導光結構16之遮光效果。
於本實施例中,透光保護蓋78膠黏至第二板狀導光結構76之第二出光面76b,透光保護蓋78具有複數個透光部78a,該複數個透光部78a分別對應第二板狀導光結構76之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1626。透光保護蓋78包含一透光板782、及疊置於透光板782之一上表面782a上之一淺色油墨層784及一深色油墨層786,深色油墨層786具有複數個開口786a,以形成該複數個透光部78a。第二板狀導光結構76之第二導光片162具有複數個貫穿槽1624,區隔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1622、1626,深色油墨層786遮蓋該複數個貫穿槽1624。透光保護蓋78還包含設置於透光板782朝向第二導光片162之一下表面782b上之一黏著層788,透光保護蓋78經由黏著層788膠黏至第二導光片162。藉此,於本實施例中,透光保護蓋78兼具保護蓋功能及遮光效果,使得發光觸控板7整體上具有較薄的厚度,有更好的發生效果及成本降低。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發光觸控板
12:感測板
12a:感測面
122a、122b:位置感測區
14:第一板狀導光結構
14a:第一底面
14b:第一出光面
14c:第一入光區
14d:第一周圍
142:第一導光片
142d:第一遮光區
144:第一遮罩片
144a:透光部
16:第二板狀導光結構
16a:第二底面
16b:第二出光面
16c:第二入光區
162:第二導光片
162d:第二遮光區
164:第二遮罩片
164a:透光部
17:電路板
18:第一光源
20:第二光源
22:第三光源
24:第四光源
26:控制器
28:透光保護蓋
28a:頂面
28c、28d:觸碰區

Claims (42)

  1. 一種發光觸控板,包含:一感測板,具有一感測面;一第一板狀導光結構,設置於該感測面上並具有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之一第一出光面、及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該第一底面正對該感測面,第一出光面具有一第一周圍;一第二板狀導光結構,設置於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上方並具有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之一第二出光面、及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該第二底面正對該第一出光面並具有一第二周圍,該第二周圍膠黏至該第一周圍;複數個第一光源,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設置;以及複數個第二光源,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周圍經由一環狀黏膠膠黏至該第一周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底面膠黏至該感測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更包含一透光保護蓋,其中該透光保護蓋膠黏至該第二出光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一導光片及一第一遮罩片,該第一遮罩片位於該第一導光片與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間,該第一導光片具有複數個第一導光部,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導引發射自該複數個第一光源並進入該第一導光片之光線以朝向該第一出光面行進。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導光部為一微細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導光片朝向該感測面之一表面上。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遮罩片具有複數個透光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每一個第一導光部包含一文字、數字、符號或圖形之形狀。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透光部具有與該對應的第一導光部相同的輪廓。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遮罩片包含一透光基板、設置於該透光基板朝向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一表面上之一淺色油墨層、及設置於該淺色油墨層上之一深色油墨層,該深色油墨層具有複數個開口,以形成該複數個透光部。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遮罩片包含一透光基板、設置於該透光基板朝向該第一導光片之一表面上之一黏著層、及設置於該透光基板朝向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另一表面上之一環狀黏膠,該第一遮罩片經由該黏著層膠黏至該第一導光片,該第一遮罩片經由該環狀黏膠以膠黏至該第二周圍。
  12.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二導光片,該第二導光片具有複數個第二導光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導引發射自該複數個第二光源並進入該第二導光片之光線以朝向該第二出光面行進。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導光部為一微細結構,設置於該第二導光片朝向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一表面上。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及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於垂直於該第一出光面之方向上之投影錯開。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分別對 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設置,該第一導光部的輪廓與該對應的第二導光部的輪廓至少部分重疊。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二遮罩片,該第二導光片位於該第二遮罩片與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間,該第二遮罩片具有複數個透光部,該複數個透光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導光部的輪廓與該對應的第二導光部的輪廓的聯集與該透光部的輪廓相同。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每一個第二導光部包含一文字、數字、符號或圖形之形狀。
  19.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包含複數個第一遮光區,該複數個第一遮光區及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交錯設置於該第一導光片之一第一側面,該複數個第一光源正對該複數個第一入光區設置,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複數個第二遮光區,該複數個第二遮光區及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交錯設置於該第二導光片之一第二側面,該複數個第二光源正對該複數個第二入光區設置。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位於該發光觸控板的同側,該複數個第一光源與該複數個第二光源交錯排成一列,該複數個第一光源正對該複數個第二遮光區,該複數個第二光源正對該複數個第一遮光區。
  2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二導光片,該第二導光片具有複數個第二導光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一導光部,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導引發射自該複數個第二光源並進入該第二導光片之光線朝向該第二出光面行進。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導光片具有複數個貫穿槽,區隔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二遮罩片,該第二導光片位於該第二遮罩片與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間,該第二遮罩片遮蓋該複數個貫穿槽並具有複數個透光部,該複數個透光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遮罩片包含一透光基板、設置於該透光基板背向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一表面上之一淺色油墨層、及設置於該淺色油墨層上之一深色油墨層,該深色油墨層具有複數個開口,以形成該複數個透光部。
  25.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二遮罩片,該第二導光片位於該第二遮罩片與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間,該第二遮罩片包含一透光基板及設置於該透光基板朝向該第二導光片之一表面上之一黏著層,該第二遮罩片經由該黏著層膠黏至該第二導光片。
  26.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中相鄰兩個第二導光部導引的光線部分混合。
  27.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更包含一透光保護蓋,其中該透光保護蓋膠黏至該第二出光面,該透光保護蓋具有複數個透光部,該複數個透光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透光保護蓋包含一透光板、及疊置於該透光板之一表面上之一淺色油墨層及一深色油墨層,該深色油墨層具有複數個開口,以形成該複數個透光部。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導光片具有複數個貫穿槽,區隔該複數個第二導光部,該深色油墨層遮蓋該複數個貫穿槽。
  30. 如請求項27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透光保護蓋包含一透光板及設置於該透光板朝向該第二導光片之一表面上之一黏著層,該透光保護蓋經由該黏著層膠黏至該第二導光片。
  3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感測板、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及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於一垂直方向上疊置,該複數個第一光源於一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該複數個第二光源於該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該水平方向垂直於該垂直方向。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交錯排成一列。
  3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更包含一控制器,其中該控制器與該感測板電連接,且該控制器與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電連接,以控制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選擇性地發光。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感測面上定義複數個位置感測區,每一個位置感測區對應一個第一光源及一個第二光源,該控制器自該感測板接收實施於該發光觸控板上之一觸碰之一位置資料,根據該位置資料決定出該觸碰對應該複數個位置感測區中之那一個位置感測區,並控制對應該決定出的位置感測區之該第一光源或該第二光源發光。
  35. 如請求項33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感測面上定義複數個位置感測區,每一個位置感測區對應一個第一光源及一個第二光源,該控制器控制對應該複數個位置感測區其中之一個位置感測區的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發光,並自該感測板接收實施於該發光觸控板上之一觸碰之一位置資料,當該控制器根據該位置資料判斷出該觸碰落於該個位置感測區內時,輸出對應該個位置感測區之一預定輸出。
  3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更包含一結構框架,其中該結構 框架包含一上蓋及一托架,該上蓋具有一窗口,該感測板支撐於該托架上,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之該第二出光面朝向於該窗口。
  37. 如請求項36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上蓋遮蓋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
  38. 如請求項36所述之發光觸控板,更包含一透光保護蓋,覆蓋至該第二出光面且露出於該窗口。
  39. 如請求項38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透光保護蓋完整露出於該窗口且遮蓋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
  40. 如請求項39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第二板狀導光結構包含一第二導光片及一第二遮罩片,該第二導光片位於該第二遮罩片與該第一板狀導光結構之間,該第二遮罩片遮蓋該複數個第一光源及該複數個第二光源。
  41. 如請求項36所述之發光觸控板,其中該托架支撐該感測板之一第一側,該感測板得以該第一側相對於該托架垂直偏轉。
  42. 如請求項41所述之發光觸控板,更包含一開關,設置於該感測板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下方,其中該感測板得以該第一側相對於該托架向下偏轉以觸發該開關。
TW109100795A 2019-07-10 2020-01-09 發光觸控板 TWI755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4292 2019-07-10
TW108124292 2019-07-10
TW108135999 2019-10-04
TW108135999 2019-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2987A TW202102987A (zh) 2021-01-16
TWI755674B true TWI755674B (zh) 2022-02-21

Family

ID=75234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0795A TWI755674B (zh) 2019-07-10 2020-01-09 發光觸控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5567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861B (zh) * 2022-09-13 2024-04-1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錯嵌合的多層導光片及其前光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99833A (zh) * 2020-02-18 2023-06-23 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TWI757070B (zh) 2021-01-27 2022-03-0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模組
TWI753769B (zh) * 2021-02-03 2022-0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按鍵輸入功能的觸控板
TWI833548B (zh) * 2023-01-11 2024-02-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觸控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7792U (en) * 2007-07-04 2008-08-01 Sentelic Corp Touch panel structure
TW201020887A (en) * 2008-11-28 2010-06-01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Illuminated touchpad module
US20100259485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Cheng-Yen Chuang Touch keyboard input device enabling pattern switching
TWM531615U (zh) * 2016-05-31 2016-11-01 Sunrex Technology Corp 觸控板之發光裝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7792U (en) * 2007-07-04 2008-08-01 Sentelic Corp Touch panel structure
TW201020887A (en) * 2008-11-28 2010-06-01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Illuminated touchpad module
TWI399681B (zh) * 2008-11-28 2013-06-21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發光觸控板模組
TWI409677B (zh) * 2008-11-28 2013-09-21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發光觸控板模組及其發光裝置
US20100259485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Cheng-Yen Chuang Touch keyboard input device enabling pattern switching
TWM531615U (zh) * 2016-05-31 2016-11-01 Sunrex Technology Corp 觸控板之發光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861B (zh) * 2022-09-13 2024-04-1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錯嵌合的多層導光片及其前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2987A (zh) 2021-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5674B (zh) 發光觸控板
TWI409677B (zh) 發光觸控板模組及其發光裝置
TWI501276B (zh) 發光鍵盤裝置
CN112306264A (zh) 发光触控板
TWI474216B (zh) 具有發光按鍵之鍵盤裝置
US20100137033A1 (en) Illuminated Touch Sensitive Surface Module
TWI523060B (zh) 發光鍵盤裝置
TWI416565B (zh) 發光鍵盤
KR20110032640A (ko) 멀티 터치 인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447434B (zh) 光电模块
TW201426801A (zh) 具有發光按鍵之感應式鍵盤裝置
TWI750764B (zh) 多層光電模組
JP5324972B2 (ja)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TWI753769B (zh) 具按鍵輸入功能的觸控板
US11163106B2 (en) Multilayer opto-electronic module
KR20160076869A (ko) 전자제품
CN114860112A (zh) 具有按键输入功能的触控板
JP5992165B2 (ja) 入力装置
TWI578205B (zh) 觸控面板總成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240028149A1 (en) Illuminated trackpad
TWM469606U (zh) 用於發光鍵盤之背光裝置
TWI777714B (zh) 發光觸控鍵盤及其背光模組
TWM450776U (zh) 薄型輸入裝置
TWI849909B (zh) 發光觸控板結構
TW201307916A (zh) 具有多層發光圖案之輸入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