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2475B -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2475B
TWI742475B TW108143596A TW108143596A TWI742475B TW I742475 B TWI742475 B TW I742475B TW 108143596 A TW108143596 A TW 108143596A TW 108143596 A TW108143596 A TW 108143596A TW I742475 B TWI742475 B TW I7424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mission control
control signal
transmission
broadcast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3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9674A (zh
Inventor
阪井塁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9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9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2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247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28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broadcast of plur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44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4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 H04H40/18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5Management operations performed by the server for facilitating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or administrating data related to end-users or client devices, e.g. end-user or client device authentication, learning user preferences for recommending movies
    • H04N21/266Channel or content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keys and entitlement messages in a 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 merging a VOD unicast channel into a multicast channel
    • H04N21/2665Gathering content from different sources, e.g. Internet and satelli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retriev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packets from an IP network
    • H04N21/4382Demodulation or channel decoding, e.g. QPSK de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1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 H04N21/6106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 H04N21/6112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volving terrestrial transmission, e.g. DVB-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有關於,可較確實地傳送傳輸控制訊號的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提供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本技術係可適用於例如,對應於ISDB-T方式等之播送方式的傳輸系統。

Description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本技術係有關於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特別是有關於,可較確實地傳送傳輸控制訊號的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例如,在日本,適合於地表數位電視播送之次世代化的進階化之研討正在進行,各式各樣的技術方式之研討正被進行(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7-1920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話說回來,在次世代的播送方式的運用開始時,雖然會設有從現行的播送方式往次世代的播送方式的轉移期間,但於該轉移期間中係要求,對於對應於現行方式的收訊裝置、與對應於次世代方式的收訊裝置之各者,能夠較確實地傳送傳輸控制訊號。
本技術係有鑑於如此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能夠較確實地傳送傳輸控制訊號。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送訊裝置,係為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通訊方法,係為一種送訊方法,係由送訊裝置: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於本技術的一側面的送訊裝置、及送訊方法中,在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所被包含的第1播送訊號中,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係被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被發送;並且,在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所被包含的第2播送訊號中,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係被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被發送。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收訊裝置,係為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其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前記收訊部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
本技術之一側面的收訊方法,係為一種收訊方法,其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可接收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的收訊裝置,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又,本技術之一側面的收訊方法,係為一種收訊方法,其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可接收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的收訊裝置,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並且,將前記第2播送訊號透過第2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於本技術的一側面的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係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被接收;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內容之訊號的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會被進行。
又,於本技術的一側面的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係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被接收,並且,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透過第2收訊天線而被接收;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被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會被進行。
此外,本技術的一側面之送訊裝置、及收訊裝置,係亦可為獨立的裝置,也可為構成1個裝置的內部區塊。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技術的實施形態。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2.變形例 3.電腦的構成
<1.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傳輸系統之構成例) 圖1係適用了本技術的傳輸系統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的圖示。此外,所謂系統,係指複數個裝置做邏輯性集合而成者。
於圖1中,傳輸系統1係為對應於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等之播送方式的系統。傳輸系統1係由:被設置在各播送台之關連設施中的資料處理裝置11-1乃至11-N(N為1以上之整數)、和被設置在送訊所的送訊裝置10、和被各使用者所擁有的收訊裝置20-1乃至20-M(M為1以上之整數)所構成。
又,於該傳輸系統1中,資料處理裝置11-1乃至11-N、和送訊裝置10,係透過通訊線路12-1乃至12-N而被連接。此外,通訊線路12-1乃至12-N,係可為例如專線。
資料處理裝置11-1,係對播送台A所製作的播送內容(例如播送節目等)之資料,實施編碼等之必要的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傳輸資料,透過通訊線路12-1而發送至送訊裝置10。
於資料處理裝置11-2乃至11-N中,係與資料處理裝置11-1同樣地,由播送台B或播送台Z等之各播送台所製作的播送內容之資料係被處理,其結果所得之傳輸資料,係透過通訊線路12-2乃至12-N而被發送至送訊裝置10。
送訊裝置10,係透過通訊線路12-1乃至12-N,而將從播送台側之資料處理裝置11-1乃至11-N所被發送過來的傳輸資料予以接收。送訊裝置10,係對來自資料處理裝置11-1乃至11-N之傳輸資料實施編碼或調變等之必要的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播送訊號,從被設置在送訊所中的送訊用之天線而予以發送。
藉此,來自送訊所側的送訊裝置10的播送訊號,係藉由所定之頻帶的電波,而分別被發送至收訊裝置20-1乃至20-M。
收訊裝置20-1乃至20-M係例如,以電視受像機或機上盒(STB:Set Top Box)等之固定收訊機的方式而被構成,被設置在各使用者的自宅等。
收訊裝置20-1,係藉由所定之頻帶的電波,將從送訊裝置10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予以接收並實施解調或解碼、解碼等之必要的處理,藉由而將使用者所致之選台操作所相應之播送內容(例如播送節目等)予以再生。
於收訊裝置20-2乃至20-M中,係與收訊裝置20-1同樣地,來自送訊裝置10之播送訊號係被處理,使用者所致之選台操作所相應之播送內容係被再生。
如此一來,於收訊裝置20中,播送內容之映像係被顯示於顯示器,與該映像同步的聲音係從揚聲器被輸出,因此使用者就可欣賞播送節目等之播送內容。
此外,於傳輸系統1中,M台的收訊裝置20中係有,支援現行方式者,與支援次世代方式者,是混合存在。於是,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支援現行方式的收訊裝置20,稱作現行收訊裝置20L,將支援次世代方式(亦即只支援次世代方式,或是現行方式與次世代方式之雙方式都支援)的收訊裝置20,稱作次世代收訊裝置20N,而加以區別。但是,現行收訊裝置20L和次世代收訊裝置20N,在不需要特別區分的情況下,則簡稱為收訊裝置20。
話說回來,在日本,適合於地表數位電視播送之次世代化的進階化的研討,正在進行。此處,作為從現行的播送方式(現行方式)往次世代的播送方式(次世代方式)之轉移方法之1,研討了使用現行的頻帶,來導入具有相容性之次世代方式。
在該播送方式的轉移期間中,想定會是,將現行方式的播送訊號(以下亦稱為現行播送訊號),與次世代方式的播送訊號(以下亦稱為次世代播送訊號),採用使用到複數個收送訊用之天線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方式而予以傳輸的方式。
具體而言,在日本,作為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的現行方式,是採用ISDB-T(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 - Terrestrial)方式。在ISDB-T方式中,1個頻道(頻帶)中所被分配的被實施了正交分頻多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複數的子載波之頻帶,係被分割成13個區段。此外,OFDM,係為數位調變之一種,藉由在某個頻帶內形成複數個不同的子載波(副載波)並同時將其予以傳輸,以進行多工化。
然後,在13個區段之中,12個區段被使用於固定收訊機專用之播送,剩下的1區段係被使用於行動收訊機專用之播送(也就是所謂的1Seg播送)。又,於這些13個區段中,播送用之資料係被同時發送。
對於具有如此區段之構成的現行方式(ISDB-T方式),作為不增加頻寬,而能擴大傳輸容量的無線技術,想定會利用MIMO方式(偏波MIMO方式)。亦即,在播送方式的轉移期間中,藉由使用MIMO方式(偏波MIMO方式),而可在水平偏波中,傳輸含有現行播送訊號與次世代播送訊號的播送訊號,在垂直偏波中,傳輸含有次世代播送訊號的播送訊號。
此處,圖2係模式性圖示了MIMO方式的傳輸。於圖2中,橫軸係表示頻率。
在圖2中係圖示了1個頻道的頻帶,如縱方向的虛線所示,各頻帶係由複數個區段(例如現行方式(ISDB-T方式)的情況下係為13個區段)所構成。
此處,為了使用MIMO方式,如圖2的A所示,藉由水平偏波,含有現行播送訊號與次世代播送訊號的播送訊號,亦即現行2K播送及1Seg播送、以及次世代4K播送,係被傳輸。
具體而言,在13個區段之中,中央的1區段係被使用於1Seg播送,其左右的3區段與2區段係被使用於次世代4K播送,更外側之左右的3區段與4區段係被使用於現行2K播送。
此外,在現行2K播送(的現行播送訊號)中,對應於2K映像的2K內容係被傳輸。又,在次世代4K播送(之次世代播送訊號)中,對應於4K映像的4K內容係被傳輸。
另一方面,如圖2的B所示,藉由垂直偏波,含有次世代播送訊號的播送訊號,亦即次世代4K播送,係被傳輸。
具體而言,作為垂直偏波的區段之構成,係對應於上述的水平偏波,中央的1區段之左右的3區段與2區段所對應之5區段,係被使用於次世代4K播送。
由如此的水平偏波與垂直偏波所成之播送訊號是從送訊裝置10被發送,藉此,在現行收訊裝置20L中,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會被接收,而可欣賞對應於現行2K播送的2K內容等。又,在次世代收訊裝置20N中,水平偏波與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會被接收,對應於次世代4K播送的4K內容可被欣賞。
如此,作為將現行方式(ISDB-T方式)的區段構成予以擴充,而追加次世代4K播送之次世代播送訊號的方式,係有MIMO方式,藉由採用此方式,就可將次世代4K播送以現行方式(ISDB-T方式)之規格予以傳輸。因此,不會對現行收訊裝置20L造成影響,就可對次世代收訊裝置20N,利用一部分的區段,而傳輸次世代4K播送(的4K內容)。
此處,在作為現行方式的ISDB-T方式中,作為傳輸控制訊號,係被規定有TMCC(Transmission Multiplexing Configuration Control)。TMCC訊號係含有:各階層之調變方式或錯誤訂正編碼率等之傳輸參數等之資訊。
次世代4K播送中所被使用的TMCC訊號,係與現行2K播送中所被使用的TMCC訊號不同,因此在採用MIMO方式的情況下,在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含入有次世代4K播送(的次世代播送訊號)時,雖然資料載波不會有問題,但TMCC訊號若非對應於現行2K播送的TMCC訊號,則對現行收訊裝置20L會造成影響。
於是,在本技術中係設計成,在從現行方式往次世代方式的轉移期間中,採用MIMO方式的情況下,在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係傳輸對應於現行方式之規格的TMCC訊號(以下稱作現行TMCC訊號),而另一方面,在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中,係傳輸對應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TMCC訊號(以下稱作次世代TMCC訊號)。
藉此,在接收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的現行收訊裝置20L中,係可接收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含之現行TMCC訊號,在接收水平偏波與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的次世代收訊裝置20N中,係可接收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含之次世代TMCC訊號。因此,可對只接收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的現行收訊裝置20L不造成影響,而對次世代收訊裝置20N,傳輸次世代TMCC訊號。
以下,於轉移期間中,使用MIMO方式,對現行收訊裝置20L不造成影響,而只讓次世代收訊裝置20N,可以接收次世代TMCC訊號的本技術,一面參照圖3乃至圖10而一面詳細說明。
(水平偏波的配置例) 圖3係圖示了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之例子。
於圖3中,在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係含有現行TMCC訊號(圖3的A)。又,該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係依據現行方式(ISDB-T方式)(圖3的B)。
亦即,圖3的B係圖示,令橫方向為載波號碼(頻率軸),令縱方向為OFDM符元號碼(時間軸)時的水平偏波之載波的構成,被配置在縱橫方向上的標示「S」或「SP」之文字的各矩形,係表示調變符元。
於圖3的B中,在調變符元之中,標示「S」之文字的調變符元,係為資料傳輸時所使用的資料符元,標示「SP」之文字的調變符元,係為導頻符元(導頻訊號)。導頻符元,係作為參考訊號而被使用。
例如,導頻符元,係為了以較少的導頻符元數就具有時間及頻率方向之解析能力,而在時間及頻率方向上被離散地配置,由於其樣子,而被稱為散佈導頻(SP:Scattered Pilot)符元(SP訊號)。又,資料符元中所被標示的Si,j 之下標字,係意味著這是在頻率方向上第i個、在時間方向上第j個資料符元。
又,於圖3的B中,作為水平偏波之載波係含有:用來傳輸TMCC訊號的TMCC載波、和用來傳輸AC (Auxiliary Channel)訊號的AC載波。TMCC訊號,係為含有傳輸參數等的傳輸控制訊號。AC訊號,係含有關於播送的附加資訊。
此處,在本技術中,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係依據現行方式(ISDB-T方式),而且不只載波配置,在TMCC載波中所被傳輸的TMCC訊號,也是對應於現行方式(ISDB-T方式)之規格的現行TMCC訊號。換言之,於轉移期間中,在MIMO方式所致之水平偏波中,連同對應於現行2K播送或1Seg播送之播送內容,現行TMCC訊號係被傳輸。
此外,在現行收訊裝置20L中,使用TMCC訊號來做通訊路推定或測定傳輸路品質的情況係被想定,因此以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而被傳輸的現行TMCC訊號,係與現狀為相同品質,較為理想。
(垂直偏波的配置例) 圖4係圖示了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之第1例。
於圖4中,在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中,係含有次世代TMCC訊號(圖4的A)。又,該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係假設為例如,依據現行方式(ISDB-T方式)(圖4的B)。
亦即,圖4的B係圖示,令橫方向為載波號碼,令縱方向為OFDM符元時的垂直偏波之載波的構成,是對應於圖3的B所示的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之構成。
此外,此處雖然是以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圖4的B),是對應於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圖3的B)的情況為一例做說明,但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係亦可為依據次世代方式者,而與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不同。
此處,在本技術中,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係依據次世代方式(ISDB-T方式之次世代方式),而且不只載波配置,在TMCC載波中所被傳輸的TMCC訊號,也是對應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次世代TMCC訊號。換言之,於轉移期間中,在MIMO方式所致之垂直偏波中,連同對應於次世代4K播送之播送內容,次世代TMCC訊號係被傳輸。
如此,在本技術中,藉由MIMO方式所致之水平偏波(之TMCC載波)而傳輸現行TMCC訊號,藉由垂直偏波(之TMCC載波)而傳輸次世代TMCC訊號,藉此,在水平偏波中,對應於次世代4K播送的區段(對於中央之1區段的左右之3區段與2區段)中也是,會傳輸與現行2K播送及1Seg播送相同的傳輸控制訊號(現行TMCC訊號)。
亦即,TMCC訊號,係為了強化抗雜訊性,必須所有的區段(例如全部13個區段)都傳輸相同的資訊,假設若傳輸不同的資訊,則在現行收訊裝置20L側可能引發問題。因此,在本技術中,係在水平偏波(之TMCC載波)中,只傳輸現行TMCC訊號,次世代TMCC訊號則是使用垂直偏波(之TMCC載波)來傳輸。
圖5係圖示了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之第2例。
於垂直偏波之載波中,TMCC載波之位置,係不限於圖4的B所示的例子,亦可配置在其他載波位置。例如,於圖5的B中,對應於現行TMCC訊號的載波位置,係設成NULL(圖中的塗黑之部分),將別的載波位置設成TMCC載波,來傳輸次世代TMCC訊號。
亦即,在本技術中,係在水平偏波(之TMCC載波)中,只傳輸現行TMCC訊號,次世代TMCC訊號則是使用垂直偏波(之TMCC載波)來傳輸,但在現行收訊裝置20L中,有時候會使用TMCC訊號的收訊訊號來進行通訊路推定等。
此處,在採用MIMO方式的情況下,會因為搬送電波的旋轉或天線訊號的訊號分離等,而有可能發生水平偏波與垂直偏波之干擾,但在本技術中則是,於垂直偏波中,將水平偏波中的現行TMCC訊號(配置其之載波位置)所對應的載波位置,設成NULL(圖中的塗黑之部分),而在別的載波位置,配置次世代TMCC訊號。
藉此,由於傳輸現行TMCC訊號之水平偏波的TMCC載波的位置、與傳輸次世代TMCC訊號之垂直偏波的TMCC載波的位置係為不同,因此可抑制垂直偏波所致之對水平偏波的干擾。
又,在水平偏波與垂直偏波間,使TMCC載波之位置互異的情況下,考慮對水平偏波中的現行方式之SP訊號(散佈導頻符元)之影響,垂直偏波中的TMCC載波之位置,是與水平偏波中的現行方式的SP訊號的載波位置不同,較為理想。
如此,在傳輸次世代TMCC訊號的垂直偏波中,載波位置或訊號格式,係不需要與現行方式(ISDB-T方式)相同,例如,如圖5所示,在水平偏波與垂直偏波間,使TMCC載波之位置互異等,作為垂直偏波中的次世代TMCC訊號的傳輸方式,係可使用各式各樣的傳輸方式。
例如,作為其他傳輸方式,在垂直偏波中,使含入至次世代TMCC訊號中的資訊、或載波位置等,符合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藉此,在轉移期間與轉移後,可使次世代收訊裝置20N中的控制能夠共通化。
(送訊裝置之構成) 圖6係為圖1的送訊裝置10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於圖6中,送訊裝置10係由: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1、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OFDM訊框構成部112-1、OFDM訊框構成部112-2、TMCC生成部113-1、TMCC生成部113-2、導頻生成部114、IFFT部115-1、IFFT部115-2、GI附加部116-1、及GI附加部116-2所構成。
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1,係為進行對應於現行方式之規格的前方錯誤訂正(FEC)或交錯之相關處理的訊號處理部。對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1,作為傳輸資料係被輸入有2K內容之訊號(2K訊號)。
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1,係對被輸入至其的2K訊號,實施例如:前方錯誤訂正編碼調變處理、時間交錯、及頻率交錯等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2K FEC訊號,供給至OFDM訊框構成部112-1。
又,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係為進行對應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前方錯誤訂正(FEC)或交錯之相關處理的訊號處理部。對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作為傳輸資料係被輸入有4K內容之訊號(4K訊號)。
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係對被輸入至其的4K訊號,實施例如:前方錯誤訂正編碼調變處理、時間交錯、及頻率交錯等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4K FEC訊號,供給至OFDM訊框構成部112-1及OFDM訊框構成部112-2。
TMCC生成部113-1,作為對應於現行方式的傳輸控制訊號,係生成現行TMCC訊號,並供給至OFDM訊框構成部112-1。
TMCC生成部113-2,作為對應於次世代方式的傳輸控制訊號,係生成次世代TMCC訊號,並供給至OFDM訊框構成部112-2。
此外,次世代TMCC訊號中,相較於現行TMCC訊號,係被追家有例如FEC區塊指標等之資訊。FEC區塊指標,係為用來表示OFDM訊框之開頭中所含之FEC區塊之開頭位置之偏置的指標。
導頻生成部114,係生成導頻訊號(SP訊號),並供給至OFDM訊框構成部112-1及OFDM訊框構成部112-2。
OFDM訊框構成部112-1,係為進行對應於現行方式之規格的OFDM訊框之相關處理的送訊部(之一部分)。對OFDM訊框構成部112-1係供給有:來自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1的2K FEC訊號、來自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的4K FEC訊號、來自TMCC生成部113-1的現行TMCC訊號、及來自導頻生成部114的導頻訊號。
OFDM訊框構成部112-1,係基於2K FEC訊號、4K FEC訊號、現行TMCC訊號、及導頻訊號,而構成對應於現行方式的OFDM訊框,將其結果所得之調變訊號,供給至IFFT部115-1。
IFFT部115-1,係對從OFDM訊框構成部112-1所被供給之調變訊號,實施逆高速傅立葉變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而從頻率領域之訊號轉換成時間領域之訊號,並將其結果所得之時間領域之調變訊號,供給至GI附加部116-1。
GI附加部116-1,係對從IFFT部115-1所被供給之時間領域之調變訊號,附加保護區間(GI:Guard Interval)。該附加了保護區間的時間領域之調變訊號,係透過送訊天線121-1,作為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而被送出(送訊)。
OFDM訊框構成部112-2,係為進行對應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OFDM訊框之相關處理的送訊部(之一部分)。對OFDM訊框構成部112-2係被供給有:來自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的4K FEC訊號、來自TMCC生成部113-2的次世代TMCC訊號、及來自導頻生成部114的導頻訊號。
OFDM訊框構成部112-2,係基於4K FEC訊號、次世代TMCC訊號、及導頻訊號,而構成對應於次世代方式的OFDM訊框,將其結果所得之調變訊號,供給至IFFT部115-2。
IFFT部115-2,係對從OFDM訊框構成部112-2所被供給之調變訊號,實施IFFT而從頻率領域之訊號轉換成時間領域之訊號,並將其結果所得之時間領域之調變訊號,供給至GI附加部116-2。
GI附加部116-2,係對從IFFT部115-2所被供給之時間領域之調變訊號,附加保護區間(GI)。該附加了保護區間的時間領域之調變訊號,係透過送訊天線121-2,作為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而被送出(送訊)。
在被構成如上的送訊裝置10中,藉由使用MIMO方式,藉由透過送訊天線121-1而被發送的水平偏波(圖3的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而將2K訊號及4K訊號連同現行TMCC訊號予以傳輸,藉由透過送訊天線121-2而被發送的垂直偏波(圖4或圖5的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而將4K訊號連同次世代TMCC訊號予以傳輸。
此外,在圖6所示的送訊裝置10中,係藉由OFDM訊框構成部112-1、IFFT部115-1、及GI附加部116-1,透過送訊天線121-1而發送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藉由OFDM訊框構成部112-2、IFFT部115-2、及GI附加部116-2,透過送訊天線121-2而發送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因此,在圖6所示的送訊裝置10中,亦可說是藉由OFDM訊框構成部112-1、112-2、IFFT部115-1、115-2、及GI附加部116-1、116-2,而構成了送訊部。
又,此處,為了簡化說明,作為現行方式(ISDB-T方式)之播送服務,是只針對現行2K播送來做說明,但實際上係還包含1Seg播送。亦即,在現行方式(ISDB-T方式)中,在13個區段之中,12個區段是被使用於適合固定收訊機之播送(現行2K播送),剩下的1區段是被使用於適合行動收訊機之播送(1Seg播送)。
(送訊處理之流程) 此處,參照圖7的流程圖,說明被圖6的送訊裝置10所執行的送訊處理之流程。
於步驟S101中,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1,係對被輸入至其的2K訊號,進行前方錯誤訂正編碼調變處理、時間交錯、及頻率交錯等之處理。
於步驟S102中,FEC編碼調變・交錯部111-2,係對被輸入至其的4K訊號,進行前方錯誤訂正編碼調變處理、時間交錯、及頻率交錯等之處理。
於步驟S103中,TMCC生成部113-1,係生成現行TMCC訊號。又,於步驟S104中,TMCC生成部113-2,係生成次世代TMCC訊號。此外,此時,藉由導頻生成部114,而會生成導頻訊號(SP訊號)。
於步驟S105中,OFDM訊框構成部112-1,係基於2K FEC訊號、4K FEC訊號、現行TMCC訊號、及導頻訊號,而構成(生成)對應於現行方式的OFDM訊框。
於步驟S106中,OFDM訊框構成部112-2,係基於4K FEC訊號、次世代TMCC訊號、及導頻訊號,而構成(生成)對應於次世代方式的OFDM訊框。
對於如此所被生成的OFDM訊框之調變訊號,係會被附加有IFFT或保護區間。然後,含有2K訊號及4K訊號以及現行TMCC訊號的播送訊號,係透過送訊天線121-1作為水平偏波而被送出(S107),含有4K訊號以及次世代TMCC訊號的播送訊號,係透過送訊天線121-2作為垂直偏波而被送出(S108)。
一旦步驟S107、S108之處理結束,圖7所示的送訊處理就結束。
以上說明了送訊處理的流程。
(收訊裝置之構成) 圖8係為圖1的收訊裝置20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於圖8中,收訊裝置20係由:OFDM解調部211-1、OFDM解調部211-2、TMCC解調解碼部212-1、TMCC解調解碼部212-2、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及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所構成。
此外,於圖8中,雖然圖示了對應於現行方式與次世代方式之雙方式的收訊裝置20之構成,但現行收訊裝置20L係至少含有:OFDM解調部211-1、TMCC解調解碼部212-1、及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而被構成。又,次世代收訊裝置20N係至少含有:OFDM解調部211-1、OFDM解調部211-2、TMCC解調解碼部212-2、及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而被構成。
OFDM解調部211-1,係為進行對應於現行方式之規格的OFDM訊框之相關處理的收訊部(之一部分)。OFDM解調部211-1,係對透過收訊天線221-1而被接收的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實施OFDM解調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解調訊號,供給至TMCC解調解碼部212-1、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及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
此外,作為OFDM解調部211-1所致之OFDM解調處理係包含例如:保護區間(GI)去除處理、或將時間領域之訊號轉換成頻率領域之訊號的高速傅立葉變換(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OFDM訊框解調處理等。
TMCC解調解碼部212-1,係對從OFDM解調部211-1所被供給之解調訊號實施TMCC解調解碼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現行TMCC訊號,供給至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
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係為進行對應於現行方式之規格的前方錯誤訂正(FEC)或去交錯之相關處理的訊號處理部。
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係基於從TMCC解調解碼部212-1所被供給之現行TMCC訊號,而對從OFDM解調部211-1所被供給之解調訊號(2K FEC訊號),實施例如頻率去交錯、時間去交錯、及前方錯誤訂正解調解碼處理等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2K訊號,供給至後段的電路(例如解碼器等)。
OFDM解調部211-2,係為進行對應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OFDM訊框之相關處理的收訊部(之一部分)。OFDM解調部211-2,係對透過收訊天線221-2而被接收的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實施OFDM解調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解調訊號,供給至TMCC解調解碼部212-2、及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
此外,作為OFDM解調部211-2所致之OFDM解調處理係包含例如:保護區間(GI)去除處理、或將時間領域之訊號轉換成頻率領域之訊號的高速傅立葉變換(FFT)、OFDM訊框解調處理等。
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係為,進行水平偏波之收訊訊號與垂直偏波之收訊訊號的MIMO等化,並進行對應於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前方錯誤訂正(FEC)或去交錯之相關處理的訊號處理部。
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係基於從TMCC解調解碼部212-2所被供給之次世代TMCC訊號,而對從OFDM解調部211-1及OFDM解調部211-2所被分別供給之解調訊號(4K FEC訊號),實施例如迫零(ZF:Zero Forcing)法所致之MIMO等化、頻率去交錯、時間去交錯、及前方錯誤訂正解調解碼處理等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4K訊號,輸出至後段的電路。
在被構成如上的收訊裝置20之中,在現行收訊裝置20L中,MIMO方式所致之水平偏波(圖3的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係透過收訊天線221-1而被接收,基於從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現行TMCC訊號,從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2K訊號會被處理,2K內容就變成可欣賞。
又,在次世代收訊裝置20N中,MIMO方式所致之水平偏波(圖3的水平偏波)及垂直偏波(圖4或圖5的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係透過收訊天線221-1及收訊天線221-2而分別被接收,基於從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次世代TMCC訊號,從水平偏波及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4K訊號會被處理,4K內容就變成可欣賞。
此外,於圖8所示的收訊裝置20中,是藉由OFDM解調部211-1,透過收訊天線221-1而接收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藉由OFDM解調部211-2,透過收訊天線221-2而接收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因此,在圖8所示的收訊裝置20中亦可說是,藉由OFDM解調部211-1及OFDM解調部211-2,而構成了收訊部。
又,此處也是,為了簡化說明,作為現行方式(ISDB-T方式)之播送服務,係不包含1Seg播送,而只針對現行2K播送做說明。
(對應於現行方式的收訊處理之流程) 此處,參照圖9的流程圖,說明被圖8的現行收訊裝置20L所執行的收訊處理之流程。
於步驟S201中,OFDM解調部211-1,係對透過收訊天線221-1而被接收的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進行OFDM解調處理。
於步驟S202中,TMCC解調解碼部212-1,係對水平偏波之解調訊號,進行TMCC解調解碼處理。藉由該TMCC解調解碼處理,在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被傳輸的現行TMCC訊號會被獲得。
於步驟S203中,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1,係基於從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現行TMCC訊號,而對水平偏波之解調訊號之中的現行播送訊號,進行頻率去交錯、時間去交錯、及前方錯誤訂正解調解碼處理等之處理。藉由進行這些處理,在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被傳輸的2K訊號,會被獲得。
然後,在現行收訊裝置20L中,係對從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2K訊號,進行解碼或渲染等之處理,相應於2K訊號的映像就被顯示在顯示器,與該映像同步的聲音就會從揚聲器被輸出。藉此,使用者係就可欣賞2K內容。
一旦步驟S203之處理結束,則圖9所示的收訊處理就被結束。
(對應於次世代方式的收訊處理之流程) 接著,參照圖10的流程圖,說明被圖8的次世代收訊裝置20N所執行的收訊處理之流程。
於步驟S231中,OFDM解調部211-1,係對透過收訊天線221-1而被接收的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進行OFDM解調處理。又,於步驟S232中,OFDM解調部211-2,係對透過收訊天線221-2而被接收的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進行OFDM解調處理。
於步驟S233中,TMCC解調解碼部212-1,係對水平偏波之解調訊號,進行TMCC解調解碼處理。藉由該TMCC解調解碼處理,在水平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被傳輸的現行TMCC訊號會被獲得,同時,可與垂直偏波之解調訊號(OFDM解調訊號)取得同步。
又,於步驟S234中,TMCC解調解碼部212-2,係對垂直偏波之解調訊號,進行TMCC解調解碼處理。藉由該TMCC解調解碼處理,在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被傳輸的次世代TMCC訊號會被獲得。
於步驟S235中,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213-2,係基於從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次世代TMCC訊號,而對水平偏波及垂直偏波之解調訊號之中的次世代播送訊號,進行MIMO等化、頻率去交錯、時間去交錯、及前方錯誤訂正解調解碼處理等之處理。藉由進行這些處理,在水平偏波及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中所被傳輸的4K訊號,會被獲得。
然後,在次世代收訊裝置20N中,係對從水平偏波及垂直偏波之播送訊號所得之4K訊號,進行解碼或渲染等之處理,相應於4K訊號的映像就被顯示在顯示器,與該映像同步的聲音就會從揚聲器被輸出。藉此,使用者係就可欣賞4K內容。
一旦步驟S234之處理結束,則圖10所示的收訊處理就被結束。
以上說明了,對應於現行方式與次世代方式的收訊處理之流程。
<2.變形例>
(其他播送方式的例子) 作為上述的說明,作為地表數位電視播送的播送方式,雖然說明了ISDB-T方式,但本技術係亦可適用於其他播送方式。又,不限於地表波(地表波播送),亦可適用於例如利用播送衛星(BS:Broadcasting Satellite)或通訊衛星(CS:Communications Satellite)的衛星播送,或者使用纜線的有線播送(CATV:Common Antenna TeleVision)等之播送方式。
(收訊裝置的其他構成) 又,在上述的說明中,收訊裝置20(圖1),係假設為電視受像機或機上盒(STB)等作為固定收訊機而被構成來做說明,但固定收訊機中係亦可還包含有例如:錄影機、遊戲機、個人電腦、網路儲存裝置等之電子機器。甚至,作為收訊裝置20(圖1),係不限於固定收訊機,亦可包含有例如:智慧型手機或行動電話機、平板型電腦等之行動收訊機、車載電視等之搭載於車輛的車載機器、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等之可穿戴式電腦等之電子機器。
甚至,亦可將具有圖6所示之構成的送訊裝置10,視為調變裝置或調變部(例如調變電路)等來看待。同樣地,亦可將具有圖8所示之構成的收訊裝置20,視為解調裝置或解調部(例如解調電路或解調IC)等來看待。
(包含通訊線路之構成) 又,於傳輸系統1(圖1)中,雖然未圖示,但就像是對網際網路等之通訊線路,會有各種伺服器連接般地,亦可為,具有通訊機能的收訊裝置20(圖1),透過網際網路等之通訊線路,對各種伺服器進行存取而進行雙方通訊,藉此而可接收內容或應用程式等之各種資料。
(其他) 此外,本揭露中所使用的用語係為一例,並非意圖性地排除使用其他用語。例如,在上述的說明中,訊框係有的時候可以置換成例如封包等之其他用語。
又,於本揭露中,所謂「2K映像」係為,大約1920×1080像素前後之畫面解析度所對應之映像,所謂「4K映像」係為,大約3840×2160像素前後之畫面解析度所對應之映像。又,在上述的說明中,作為播送內容,雖然說明了以現行2K播送(現行方式)而被傳輸的2K映像之2K內容,與以次世代4K播送(次世代方式)而被傳輸的4K映像之4K內容,但作為以次世代方式而被傳輸的播送內容,係亦可為8K映像等之更高畫質的內容。其中,所謂「8K映像」係為,大約7680×4320像素前後之畫面解析度所對應之映像。
<3.電腦的構成>
上述一連串處理,係可藉由硬體來執行,也可藉由軟體來執行。在以軟體來執行一連串之處理時,構成該軟體的程式,係可安裝至電腦。圖11係以程式來執行上述一連串處理的電腦的硬體之構成例的圖示。
於電腦1000中,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01、ROM(Read Only Memory)10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1003,係藉由匯流排1004而被彼此連接。在匯流排1004上係還連接有輸出入介面1005。輸出入介面1005上係連接有:輸入部1006、輸出部1007、記錄部1008、通訊部1009、及驅動機1010。
輸入部1006,係由鍵盤、滑鼠、麥克風等所成。輸出部1007係由顯示器、揚聲器等所成。記錄部1008,係由硬碟或非揮發性記憶體等所成。通訊部1009係由網路介面等所成。驅動機1010係驅動:磁碟、光碟、光磁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1011。
在如以上構成的電腦1000中,藉由CPU1001來把ROM1002或記錄部1008中所被記錄的程式,透過輸出入介面1005及匯流排1004,而載入至RAM1003裡並加以執行,就可進行上述一連串處理。
電腦1000(CPU1001)所執行的程式,係可記錄在例如封裝媒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1011中而提供。又,程式係可透過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數位衛星播送這類有線或無線的傳輸媒體而提供。
在電腦1000中,程式係藉由將可移除式記錄媒體1011裝著至驅動機1010,就可透過輸出入介面1005,安裝至記錄部1008。又,程式係可透過有線或無線之傳輸媒體,以通訊部1009接收之,安裝至記錄部1008。除此以外,程式係可事前安裝在ROM1002或記錄部1008中。
此處,於本揭露中,電腦依照程式所進行的處理,係並不一定要依照以流程圖方式而被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進行。亦即,電腦依照程式所進行的處理,係也包含平行地或個別地執行的處理(例如平行處理或是物件導向之處理)。又,程式係亦可被1個電腦(處理器)所處理,也可被複數個電腦做分散處理。
此外,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又,本技術係可採取如下的構成。
(1) 一種送訊裝置,係 具備送訊部,其係: 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 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送訊部,係對應於使用前記第1送訊天線及前記第2送訊天線的MIMO方式; 前記第1播送訊號,係作為水平偏波而被發送; 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作為垂直偏波而被發送。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施行OFDM調變; 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對應。 (4) 如前記(2)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施行OFDM調變; 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不同。 (5) 如前記(4)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於前記垂直偏波中, 在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對應位置的載波中,傳輸NULL; 在前記對應位置除外之位置的載波中,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對應位置係含包含: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導頻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位置。 (7) 如前記(2)乃至(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水平偏波,係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一部分; 前記垂直偏波,係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剩餘之一部分。 (8) 如前記(1)乃至(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第1方式的次世代方式; 前記送訊部,係在前記第1方式與前記第2方式的轉移期間中,在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含入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並透過前記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含入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並透過前記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9) 如前記(8)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方式係包含ISDB-T方式; 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ISDB-T方式的次世代方式。 (10) 一種送訊方法,係 由送訊裝置: 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 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11) 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其中, 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前記收訊部,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還具備:第1訊號處理部,係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13) 如前記(11)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收訊部,係將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前記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並且,將前記第2播送訊號透過第2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 還具備:第2訊號處理部,係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14) 如前記(11)乃至(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播送訊號,係作為MIMO方式中的水平偏波而被發送; 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作為MIMO方式中的垂直偏波而被發送。 (15) 如前記(14)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施行OFDM調變; 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對應。 (16) 如前記(14)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施行OFDM調變; 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不同。 (17) 如前記(16)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於前記垂直偏波中, 在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對應位置的載波中,傳輸NULL; 在前記對應位置除外之位置的載波中,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 (18) 如前記(17)所記載之收訊裝置,其中, 前記對應位置係含包含: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導頻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位置。 (19) 一種收訊方法,其中, 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可接收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的收訊裝置,係 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 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20) 一種收訊方法,其中, 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可接收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的收訊裝置,係 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並且,將前記第2播送訊號透過第2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 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1:傳輸系統 10:送訊裝置 11,11-1~11-N:資料處理裝置 20,20-1~20-M:收訊裝置 20L:現行收訊裝置 20N:次世代收訊裝置 111-1,111-2:FEC編碼調變・交錯部 112-1,112-2:OFDM訊框構成部 113-1,113-2:TMCC生成部 114:導頻生成部 115-1,115-2:IFFT部 116-1,116-2:GI附加部 121-1,121-2:送訊天線 211-1,211-2:OFDM解調部 212-1,212-2:TMCC解調解碼部 213-1: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 213-2:MIMO等化・去交錯・FEC解調解碼部 221-1,221-2:收訊天線 1000:電腦 1001:CPU 1002:ROM 1003:RAM 1004:匯流排 1005:輸出入介面 1006:輸入部 1007:輸出部 1008:記錄部 1009:通訊部 1010:驅動器 1011:可移除式記錄媒體
[圖1] 適用了本技術的傳輸系統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的圖示。 [圖2] MIMO方式之傳輸的模式性圖示。 [圖3] 水平偏波的載波配置之例子的圖示。 [圖4] 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之第1例的圖示。 [圖5] 垂直偏波的載波配置之第2例的圖示。 [圖6] 送訊裝置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圖7] 送訊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8] 收訊裝置的構成之例子的區塊圖。 [圖9] 對應於現行方式的收訊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10] 對應於次世代方式的收訊處理之流程的說明用流程圖。 [圖11] 電腦之構成例的圖示。
10:送訊裝置
111-1,111-2:FEC編碼調變.交錯部
112-1,112-2:OFDM訊框構成部
113-1,113-2:TMCC生成部
114:導頻生成部
115-1,115-2:IFFT部
116-1,116-2:GI附加部
121-1,121-2:送訊天線

Claims (20)

  1. 一種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第1方式的次世代方式;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係為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之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次世代輸控制訊號。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部,係對應於使用前記第1送訊天線及前記第2送訊天線的MIMO方式;前記第1播送訊號,係作為水平偏波而被發送;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作為垂直偏波而被發送。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實施OFDM調變;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對應。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實施OFDM調變;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不同。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於前記垂直偏波中,在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對應位置的載波中,傳輸NULL;在前記對應位置除外之位置的載波中,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對應位置係含包含: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導頻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位置。
  7.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水平偏波,係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一部分;前記垂直偏波,係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剩餘之一部分。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部,係在前記第1方式與前記第2方式的轉移期間中,在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含入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並透過前記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前記第2播 送訊號中含入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並透過前記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的送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方式係包含ISDB-T方式;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ISDB-T方式的次世代方式。
  10. 一種送訊方法,係由送訊裝置: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第1方式的次世代方式;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係為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之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次世代輸控制訊號。
  11. 一種收訊裝置,係具備收訊部,其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 發送;前記收訊部,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第1方式的次世代方式;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係為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之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次世代輸控制訊號。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還具備:第1訊號處理部,係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前記收訊部,係將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前記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並且,將前記第2播送訊號透過第2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還具備:第2訊號處理部,係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
  14.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播送訊號,係作為MIMO方式中的水平偏波而被發送;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作為MIMO方式中的垂直偏波而被發送。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實施OFDM調變;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對應。
  16. 如請求項14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係被實施OFDM調變;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與前記垂直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係為不同。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於前記垂直偏波中,在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對應位置的載波中,傳輸NULL;在前記對應位置除外之位置的載波中,傳輸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的收訊裝置,其中,前記對應位置係含包含:前記水平偏波中的用來傳輸導頻訊號的載波之位置所對應之位置。
  19. 一種收訊方法,其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 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可接收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的收訊裝置,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1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第1方式的次世代方式;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係為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之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次世代輸控制訊號。
  20. 一種收訊方法,其中,送訊裝置係具備送訊部,其係在含有對應於第1方式的第1內容之訊號及對應於第2方式的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1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的第1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1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並且,在含有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的第2播送訊號中,將對應於前記第2方式的第2傳輸控制訊號予以含入並透過第2送訊天線而予以發送;可接收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播送訊號的收 訊裝置,係將從前記送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第1播送訊號透過第1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並且,將前記第2播送訊號透過第2收訊天線而予以接收;基於已接收之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而對已接收之前記第1播送訊號及前記第2播送訊號中所含之前記第2內容之訊號進行包含解調及解碼之處理;前記第2方式係包含前記第1方式的次世代方式;前記第2傳輸控制訊號係為對應於前記第1方式之次世代方式之規格的次世代輸控制訊號。
TW108143596A 2018-12-10 2019-11-29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TWI7424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0975 2018-12-10
JP2018230975A JP7268343B2 (ja) 2018-12-10 2018-12-10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9674A TW202029674A (zh) 2020-08-01
TWI742475B true TWI742475B (zh) 2021-10-11

Family

ID=71075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3596A TWI742475B (zh) 2018-12-10 2019-11-29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3136B2 (zh)
JP (2) JP7268343B2 (zh)
TW (1) TWI742475B (zh)
WO (1) WO2020121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85089B1 (ko) * 2021-12-09 2024-07-15 (주)아울링크 지대공 비행 유도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45078A1 (ja) * 2013-09-26 2015-04-02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信号送信方法
US20160337012A1 (en) * 2014-02-07 2016-11-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41145B1 (ko) * 1995-07-21 1998-06-15 김광호 2튜너를 갖는 텔레비젼의 자동 선국 및/또는 진단 방법 및 장치
JP2003124853A (ja) * 2001-07-23 2003-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複合無線機及びダイバーシチスイッチング方法
JP4243558B2 (ja) * 2004-03-09 2009-03-25 日本放送協会 Ofdm信号送信装置
JP6228419B2 (ja) * 2012-10-11 2017-11-08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71954B2 (ja) 2013-11-08 2018-01-31 日本放送協会 Mimo受信システム、mimo受信装置、mimo送信装置及びmimo送受信システム
JP2016058968A (ja) * 2014-09-11 2016-04-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JP6742131B2 (ja) * 2016-04-14 2020-08-19 日本放送協会 Ofdm信号送信装置及びofdm信号受信装置
US10812872B2 (en) * 2016-06-30 2020-10-20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method for providing emergency alert information
US10615895B2 (en) * 2016-06-30 2020-04-07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JP6753508B2 (ja) 2017-02-23 2020-09-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放送用送信システム、放送用受信システム、放送用送受信システム、放送用送信方法および放送用送信プログラム
KR102263223B1 (ko) * 2017-03-14 2021-06-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7078361B2 (ja) * 2017-06-29 2022-05-31 日本放送協会 Mimo受信装置
JP2019201404A (ja) * 2018-05-10 2019-11-21 日本放送協会 制御信号符号化器、制御信号復号器、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7102220B2 (ja) 2018-05-15 2022-07-19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伝送波の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45078A1 (ja) * 2013-09-26 2015-04-02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信号送信方法
US20160337012A1 (en) * 2014-02-07 2016-11-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63136B2 (en) 2022-10-04
JP7529086B2 (ja) 2024-08-06
WO2020121798A1 (ja) 2020-06-18
US20220029666A1 (en) 2022-01-27
JP2023099036A (ja) 2023-07-11
JP7268343B2 (ja) 2023-05-08
TW202029674A (zh) 2020-08-01
JP2020096231A (ja)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3674B2 (en) Receiv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20210105534A1 (en) Service guid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service guide information reception method, service guid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service guide informat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1997812B (zh) 信号处理设备、信号处理方法和接收系统
US20170188099A1 (en) Broadcast transmit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operating broadcast transmitting apparatus, broadcast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broadcast receiving apparatus
JP7521657B2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5392554B2 (ja) 受信装置及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受信システム
JP7529086B2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19188395A1 (ja)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TW202127843A (zh)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TWI768267B (zh) 送訊裝置、送訊方法、收訊裝置、及收訊方法
Michael et al. Mobile performance of next generation Japanese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TWI730520B (zh) 收訊裝置、收訊方法、送訊裝置、及送訊方法
WO2023218981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KR101901944B1 (ko)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CA2748032C (en) Data distribution unit for vehicle entertainment system
WO2016067939A1 (ja) 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