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6251B - 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6251B
TWI716251B TW109100188A TW109100188A TWI716251B TW I716251 B TWI716251 B TW I716251B TW 109100188 A TW109100188 A TW 109100188A TW 109100188 A TW109100188 A TW 109100188A TW I716251 B TWI716251 B TW I7162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surface
module
normal direction
tou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0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0342A (zh
Inventor
葉俊瑋
林昇良
王怡涵
蔡宏育
Original Assignee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0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0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6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625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含:顯示模組、觸控模組及透光基材。顯示模組相反於顯示面的一側定義為底面。觸控模組透過輔助膠體固定設置於顯示面,輔助膠體、觸控模組及顯示面共同形成容置空間,容置空間位於顯示模組與觸控模組之間。透光基材設置於容置空間中,且透光基材的兩側分別透過第一光學膠及第二光學膠固定於顯示面及觸控模組。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且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藉此,相關維修人員能更輕易地使顯示模組與觸控模組相互分離,從而可達到便於檢修的功效。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顯示裝置,特別是一種工業用的觸控顯示裝置。
現有常見的工業用觸控顯示裝置,由於顯示器與觸控模組之間的固定方式難以拆卸。因此,在工業用觸控顯示裝置的顯示器或是觸控模組損壞時,維修人員難以保留未損壞的構件,從而導致生產廠商必需同時更換顯示器及觸控模組,據以造成維修成本的提升亦不環保。緣此,本發明人乃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問題的本發明。
本發明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用以改善現有技術中,觸控顯示裝置的觸控模組及顯示器兩者難以拆卸,而可能導致維修成本提升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含:一顯示模組、一觸控模組及一透光基材。顯示模組能被供電而獨立地運作,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顯示模組相反於顯示面的一側定義為一底面;其中,顯示模組被供電而運作時,顯示面能呈現一顯示畫面。觸控模組透過一輔助膠體固定設置於顯示面,輔助膠體、觸控模組及顯示面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位於顯示模組與觸控模組之間。透光基材設置於容置空間中,且透光基材的一寬側面透過一第一光學膠固定於顯示面,透光基板的另一寬側面透過一第二光學膠固定於觸控模組;其中,透光基材非由光學膠固化形成。其中,輔 助膠體的黏著力(adhesion/adhesive strength)高於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adhesion/adhesive strength),且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adhesion/adhesive strength);輔助膠體的黏著力介於50N/25mm至100N/25mm,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N/25mm至40N/25mm,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不大於5N/25mm。其中,觸控模組的折射率與透光基材的折射率的百分差值介於百分之零點一至百分之五。
本發明實施例也公開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含:一顯示模組、一框體、一透光基材、至少一輔助膠體、一第一氧化銦錫層、至少一第二光學膠及一觸控模組。顯示模組能被供電而獨立地運作,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顯示模組相反於顯示面的一側定義為一底面;其中,顯示模組被供電而運作時,顯示面能呈現一顯示畫面。框體固定設置於顯示模組的外圍,框體包含有一環包覆部及一上包覆部,環包覆部環繞包覆於顯示模組的外圍,上包覆部與環包覆部相連接,上包覆部對應位於顯示模組的顯示面的一側,且上包覆部與顯示面共同形成有一容置槽。透光基材透過一第一光學膠貼合設置於顯示面,透光基材對應位於容置槽中,且透光基材遠離顯示面的部份是高出於上包覆部遠離顯示面的一頂面;透光基材於顯示面的法線方向,高出於頂面的高度定義為一預定高度。至少一輔助膠體設置於頂面,輔助膠體於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預定高度。第一氧化銦錫層形成於透光基材面對顯示面的一側或遠離顯示面的一側。至少一第二光學膠設置於頂面,第二光學膠於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預定高度。觸控模組透過一第二光學膠貼合設置於透光基材遠離顯示模組的一側,且觸控模組透過第二光學膠貼合設置於頂面;上包覆部、透光基材及顯示模組對應位於觸控模組朝向透光基材一側的正投影的範圍中;觸控模組包含有一第二氧化銦錫層,第一氧化銦錫層及第二氧化銦錫層能相互配合,以於觸控模組被觸控時,對應產生X軸位置訊號及Y軸位置訊號;觸控模組的折射率與透光基材的 折射率的百分差值介於百分之零點一至百分之五。其中,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且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輔助膠體的黏著力介於50N/25mm至100N/25mm,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N/25mm至40N/25mm,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不大於5N/25mm。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觸控顯示裝置透過使輔助膠體的黏著力介於50N/25mm至100N/25mm,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N/25mm至40N/25mm,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不大於5N/25mm的設計,將可以讓相關維修人員更輕易地使顯示模組與觸控模組相互分離,從而可達到便於檢修的功效。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A:觸控顯示裝置
10:顯示模組
101:顯示面
102:底面
20:框體
201:環包覆部
202:上包覆部
2021:頂面
202a:內緣
203:底包覆部
30:電連接模組
31:電連接器
32:電路板
40:透光基材
40a:外緣
401:寬側面
402:寬側面
50:第一光學膠
60:輔助膠體
70:觸控模組
80:第二光學膠
90:第三光學膠
100:功能件
110:第一氧化銦錫層
120:第二氧化銦錫層
S:預定間隙
Sa:環狀槽
SP:容置槽
D1:厚度
D2:厚度
D3:厚度
D4:深度
D5:厚度
H1:高度
W1:寬度
W2:寬度
W3:距離
Z:容置空間
圖1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沿圖1所示Ⅲ剖面線剖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經切割後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六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八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5所示,圖1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沿圖1所示Ⅲ剖面線剖開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經切割後的示意圖。
觸控顯示裝置A包含一顯示模組10、一框體20、一電連接模組30、一透光基材40、一第一光學膠50、一輔助膠體60、觸控模組70及至少一第二光學膠80。
顯示模組10能被供電而獨立地運作,顯示模組10具有一顯示面101,顯示模組10相反於顯示面101的一側定義為一底面102。其中,顯示模組10被供電而運作時,顯示面101能呈現一顯示畫面。在具體的應用中,所述顯示模組10可以是被獨立地製造、販售或者顯示模組10也可以是經過簡單的組裝以進行販售。在實際應用中,顯示模組10可以是矩形立方體、正立方體,於此不加以限制,且顯示模組10的尺寸亦可依據需求變化。
框體20固定設置於顯示模組10的外圍,框體20包含有一環包覆部201及一上包覆部202,環包覆部201環繞包覆於顯示模組10的外圍,上包覆部202與環包覆部201相連接,上包覆部202對應位於顯示模組10具 有顯示面101的一側,且上包覆部202與顯示面101共同形成有一容置槽SP(如圖4所示)。
顯示模組10透過框體20的包覆,可以具有更好地防護效果,特別是可以應用於工業用環境中;換言之,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A,由於顯示模組10外部是包覆有框體20,因此,顯示模組10將不易受外在環境的破壞,從而可大幅提升觸控顯示裝置A的使用壽命。在實際應用中,框體20的材質可以是依據需求為金屬、塑膠等,於此不加以限制。
如圖2所示,電連接模組30可以是包含有一電連接器31及一電路板32,電連接器31設置於電路板32上,而電路板32上還可以是設置有其他用以輔助顯示模組10作動的電子零件。顯示模組10能透過電連接器31與外部控制裝置(例如是工業電腦等)電性連接,以接收來自外部控制裝置所提供的電力及影像訊號;換言之,外部控制裝置可以是透過相關的電連接線,與電連接器31電性連接,據以控制顯示模組10作動。於本實施例圖中,是以電連接模組30包含有單一個電連接器31為例,但電連接器31的個數不以此為限,其可依據需求增加;另外,關於電連接器31的設置位置,亦可以依據需求變化,不侷限於設置在底包覆部203(於後詳述)的一側。在框體20未包含有底包覆部203的實施例中,框體20與顯示模組10可以是緊配合的相互固定,且框體20與顯示模組10之間還可以是配合膠帶等固定構件加強彼此間的連接強度。
特別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顯示模組10及框體20可以是成組地製造及販售,而相關廠商可以直接依據需求將框體20及顯示模組10進行簡單組裝後應用於所需的產品中,或者也可以是直接販售包覆有框體20的顯示模組10。
如圖3及圖4所示,透光基材40透過一第一光學膠50貼合設置於顯示面101,透光基材40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SP中,且透光基材40遠 離顯示面101的部份是高出於上包覆部202遠離顯示面101的一頂面2021。所述透光基材40可以是任何可以透光的結構,當然透光基材40是必需能讓相關人員可以由透光基材40相反於顯示面101的一側,觀看到顯示模組10於顯示面101上所顯示的顯示畫面;舉例來說,透光基材40可以是玻璃、光學塑膠(例如PMMA)、或者玻璃及光學塑膠的結合等,於此不加以限制。所述第一光學膠50例如是固態透明光學膠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或者也可以是液態透明光學膠OCR(Optically Clear Resin),於此不加以限制。特別說明的是,於此所指的透光基材40並非固化的光學膠,相反地,本發明是利用透光基材40來取代光學膠,以降低成本高昂的光學膠的使用量,藉此降低觸控顯示裝置A整體的製造成本。
框體20的頂面2021設置有一輔助膠體60。在具體的實施中,輔助膠體60可以是包含有兩個離型紙(Release Papers)的固態膠。在實際應用中,輔助膠體60基本是佈滿整個頂面2021。
觸控模組70透過一第二光學膠80貼合設置於透光基材40相反於與顯示面101相連接的一側,且觸控模組70還同時透過輔助膠體60與框體20相互連接。換言之,觸控模組70是透過第二光學膠80及輔助膠體60,與透光基材40、框體20相互固定。其中,上包覆部202、透光基材40及顯示模組10是對應位於觸控模組70朝向透光基材40一側的正投影的範圍中,亦即,觸控模組70是整體蓋設於框體20及顯示模組10的一側,而透光基材40及顯示面101皆被觸控模組70遮蔽。
特別說明的是,透光基材40的折射率是大致與觸控模組70所具有的觸控板的折射率相同,如此,相關人員由觸控模組70的一側,透過透光基材40觀看顯示面101所顯示的顯示畫面時,將不會有殘影或是其他相關影像呈現上的問題。在實際應用中,觸控模組70的折射率與所述透光基材的折射率的百分差值可以是介於百分之零點一至百分之五。
如圖4所示,在實際的生產製造過程中,相關廠商可以是先利用第二光學膠80,將透光基材40固定設置於觸控模組70的一側;再於框體20的頂面2021設置輔助膠體60;最後,於透光基材40相反於觸控模組70的一側塗佈或是貼附第一光學膠50,並利用相關的機械設備(例如各式真空貼膜設備),使透光基材40透過第一光學膠50貼合設置於顯示面101上。在特殊的應用中,也可以將第一光學膠50塗佈或是貼附於顯示面101,再利用相關的機械設備,使透光基材40透過第一光學膠50與包覆有框體20的顯示模組10相互連接。
在實際應用中,所述輔助膠體60例如是固態膠,以固態膠作為輔助膠體60時,固態膠可以是具有兩個離型紙,相關人員或是機械設備可以是先撕除其中一離型紙,以使固態膠的黏著層外露,藉此貼附於上包覆部202的頂面2021(如圖3所示),而後,相關人員或是機械設備,在欲將設置有透光基材40的觸控模組70與包覆有框體20的顯示模組10相互連接時,可以再撕除輔助膠體60的另一離型紙。當然,在不同的實施例中,輔助膠體60也可以是液態膠,於此不加以限制。
需說明的是,貼附設置於上包覆部202的頂面2021的輔助膠體60,其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如圖3所示座標系的Z軸方向)的厚度D1,是高於透光基材40高出於上包覆部202的頂面2021的高度H1。也就是說,假設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高出於框體20的頂面2021的高度定義為一預定高度,則輔助膠體6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1是大於或等於所述預定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及第一光學膠5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3之總和,小於或等於輔助膠體6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1及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之總和;以數學式表示則為:D2+D3≦D1+D4。舉例來說, 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大於或等於0.1公釐,輔助膠體6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1介於0.05公釐至1.0公釐,容置槽SP(如圖4所示)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大於或等於0.1公釐。
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及第二光學膠8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5之總和,小於或等於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及輔助膠體6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1之總和;以數學式表示則為:D2+D5≦D4+D1。舉例來說,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大於或等於0.1公釐,第二光學膠8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5介於0.05公釐至1.0公釐,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大於或等於0.1公釐。
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及第二光學膠8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5之總和,大於或等於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以數學式表示則為:D2+D5≧D4。舉例來說,透光基材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大於或等於0.1公釐。
特別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由顯示面101及框體20所共同形成的容置槽SP的深度D4的生產誤差,與透光基材4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2大致相同,因此,如果於生產過程中,是以使透光基材40的厚度D2與容置槽SP的深度D4相同為標準,進行透光基材40的生產製造,如此,將容易發生透光基材40無法正確地置放於容置槽SP中的問題,從而可能導致觸控模組70無法平整地貼合設置於包覆有框體20的顯示模組10的一側;因此,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A透過前述使透光基材40設置於容置槽SP中時,是凸出於框體20的頂面2021的設計,將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於圖4中是以輔助膠體60為固態膠為例,而輔助膠體60大致呈現為環狀,但輔助膠體60的外型及數量不以此為限。舉例 來說,輔助膠體60也可以是四個條狀的結構,而對應貼附於上包覆部202的頂面2021,如此,相關廠商可以依據透光基材40、顯示面101及框體20的表面平整度,而透過調整設置於不同位置的輔助膠體60的厚度,從而使觸控模組70用以供使用者操作的表面,大致與顯示面101相互平行。
如圖3所示,在具體的應用中,上述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adhesion/adhesive strength)是高於第一光學膠50的黏著力(adhesion/adhesive strength),且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是高於第二光學膠80的黏著力(adhesion/adhesive strength)。舉例來說,在利用90度角Peel Adhesion方法(based on ASTM D3330)或者Normal Tenslle法(based on ASTM D-897),對第一光學膠50、輔助膠體60及第二光學膠80進行黏著力測試,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可以是介於50N/25mm至100N/25mm,第二光學膠80的黏著力可以是介於15N/25mm至40N/25mm,第一光學膠50的黏著力可以是不大於5N/25mm。上述數值在利用不同黏著力測試裝置(例如是試驗板、壓著裝置、剝離試裝置、成捲裝置等)及不同的黏著力測試方法(例如是剝離法、重疊法、成捲法等)進行測試時,其測試數值及其單位可能有些許的不同,但只要是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高於第一光學膠50的黏著力,且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亦高於第二光學膠80的黏著力,皆應該屬於本發明所屬實施範圍中。
請參閱圖5,其顯示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A經切割後的示意圖。如圖所示,透過使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高於第一光學膠50的黏著力,且輔助膠體60的黏著力亦高於第二光學膠80的黏著力的設計,相關維修人員在對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A進行維修時,可以是使刀具由觸控模組70與輔助膠體60之間的位置切入,據以可相對輕易地使觸控模組70與顯示模組10相互分離。在實際應用中,相關維修人員在利用刀具進行切割前,可以是先使觸控顯示裝置A設置於冷凍機中,據以脆化輔助膠體60及第二光學膠80,從而可相對容易地切割觸控模組70與輔助膠體60。值得一提的是,在透光基 材40為玻璃等相關材質的實施例中,由於觸控模組70與透光基材40之間還設置有第二光學膠80,因此,相關人員或是機械在利用刀具對輔助膠體60及第二光學膠80進行切割時,刀具切入輔助膠體60的位置,可以是由觸控模組70與輔助膠體60相連接的接觸面,向下至第二光學膠80的厚度的範圍內皆可,亦即,刀具的切入位置有些微的偏差時,仍應可使觸控模組70與顯示模組10相互分離。
值得一提的,如圖3所示,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使刀具相對容易切割輔助膠體60及第二光學膠80,可以是使輔助膠體6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1介於0.2公釐至3公釐,而使第二光學膠80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厚度D5介於0.05公釐至0.25公釐。
如圖6所示,其顯示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大致是沿圖1所示剖面線Ⅲ的位置剖開後的示意圖)。在不同的應用中,框體20還可以包含有一底包覆部203及一電連接模組30,底包覆部203與環包覆部201相連接,底包覆部203包覆顯示模組10的底部。其中,環包覆部201、上包覆部202及底包覆部203可以是一體成型的構件,並透過相關成型步驟,以包覆設置於顯示模組10外。其中,在框體20未具有底包覆部203的實施例中,框體20的整體將呈現為類似於中空的矩形體,而在框體20具有底包覆部203的實施例中,框體20整體將呈現為一側內凹有容槽的矩形體。
請一併參閱圖7及圖8,圖7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大致是沿圖1所示剖面線Ⅲ的位置剖開後的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另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透光基材40的外緣40a與上包覆部202的內緣202a之間可以是形成有一預定間隙S;也就是說,透光基材40於垂直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截平面(如圖中所示座標系的Z-Y平 面)上的寬度W1,是小於容置槽SP於垂直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截平面的寬度W2。
如圖8所示,當設置有透光基材40的觸控模組70與框體20相互固定,且透光基材40對應位於容置槽SP中時,容置槽SP將不會被透光基材40所填滿,而觸控模組70及顯示面101之間將會保留有一環狀槽Sa;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是對應形成有不相互連通的條狀槽,而非限定為環狀槽;透過環狀槽Sa的設計,將可使透光基材40受熱時有膨脹的空間。換言之,在沒有所述預定間隙的設計的實施例中,若觸控顯示裝置A長時間處於高溫狀態,透光基材40受熱膨脹後,可能會抵頂框體20,進而可能會造成框體20或是顯示模組10的毀壞。另外,透過上述預定間隙S或是環狀槽Sa的設計,亦可提升透光基材40在具有非預期的生產公差時,仍可設置於容置槽SP(如圖4所示)中的機率。在實際應用中,透光基材40的外緣40a與上包覆部202的內緣202a之間的距離W3可以是小於或等於0.3公釐;當然,透光基材40的外緣40a與上包覆部202的內緣202a之間的距離可以是依據觸控顯示裝置A尺寸大小不同而有所改變。
請參閱圖9,其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觸控顯示裝置A也可以是包含有多個透光基材40,多個透光基材40彼此間可以是透過一第三光學膠90相互連接,彼此相互連接的多個透光基材40固定設置於觸控模組70及顯示面101之間,且其中至少一個透光基材40的至少一部份是高出於頂面2021。所述第三光學膠90例如可以是液態透明光學膠OCR(Optically Clear Resin)或固態透明光學膠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於此不加以限制。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三光學膠的黏著力可以是介於15N/25mm至40N/25mm。
在實際應用中,相關廠商(例如是將觸控模組70貼合於顯示模組的廠商)可以是定製有不同厚度的透光基材40,而相關廠商可以在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比預期的深度更深時,配合第三光學膠90,額外增加相近厚度的透光基材40。在另一實際應用中,相關廠商也可以是依據容置槽SP於法線方向的深度D4,再決定透光基材40的數量。
換言之,透過多個透光基材40的設計,相關廠商可以依據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而適應性地調整透光基材40的數量,藉此可確保透光基材40能確實地與觸控模組70及顯示面101相連接,從而可避免為了確保透光基材40能與顯示面101相接觸,而大量地使用光學膠,進而導致成本大幅增加的問題。
在實際生產製造過程中,容置槽SP於顯示面101的法線方向的深度D4,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框體20的生產公差、顯示模組10的生產公差等,而與原本預期的深度不相同,如此若以原本預定的透光基材40與包覆有框體20的顯示模組10相連接時,則可能發生透光基材40與顯示面101之間形成有空氣層,使用者通過觸控模組70觀看顯示面101所顯示的顯示畫面時,將會看到疊影等問題;是以,透過上述本實施例的多個透光基材40的設計,將可有效地避免疊影等問題的發生。
請參閱圖10,其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透光基材40與顯示面101之間,還可以是設置有一功能件100,功能件100例如可以是抗電磁干擾片、偏光片及防窺片中的其中一個。當然,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是使功能件100設置於透光基材40與觸控模組70之間。
請參閱圖11,其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觸控顯示裝置A還可以是包含有一第一氧化銦錫層110及一第二氧化銦錫層120。第一氧化銦 錫層110可以是形成於透光基材40面對顯示面101的一側,第二氧化銦錫層120則可以是形成於觸控模組70中,而第一氧化銦錫層110及第二氧化銦錫層120兩者可以相互配合,以於觸控模組70被操作時,對應產生X軸座標資訊及Y軸座標資訊。換言之,透光基材40與第一氧化銦錫層110,配合觸控模組70將可作為具有完整控功能的觸控裝置。
請參閱圖12,其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氧化銦錫層110也可以是形成於透光基材40遠離顯示面101的一側,而第一氧化銦錫層110是對應位於透光基材40與第二光學膠80之間。具體來說,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可以是先於透光基材40的一側形成第一氧化銦錫層110,再利用第二光學膠80,使具有第一氧化銦錫層110的透光基材40與觸控模組70相互黏合。當然,彼此相互黏合的透光基材40及觸控模組70,其所分別包含的第一氧化銦錫層110及第二氧化銦錫層120是位於彼此相對的位置上,而兩者可以相互作用,以於觸控模組70被操作時,對應產生X軸座標資訊及Y軸座標資訊。在不同的應用中,觸控模組70被操作時,第一氧化銦錫層110也可以是對應產生Y軸座標資料,而第二氧化銦錫層120也可以是對應產生X軸座標資料。
請參閱圖13,其顯示為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第八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觸控顯示裝置A可以是不具有框體20,而觸控模組70是透過輔助膠體60固定設置於顯示面101。輔助膠體60、觸控模組70及顯示面101則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Z,容置空間Z位於顯示模組10與觸控模組70之間,亦即,輔助膠體60為環狀結構。透光基材40設置於容置空間Z中,而透光基材40的一寬側面401則透過第一光學膠50固定於顯示模組10的顯示面101,透光基材40的另一寬側面402則透過第二光學膠80固定於觸控模組70。
需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的圖13中,是以透光基材40大致填滿容置空間Z設置,但透光基材40不侷限為必需填滿容置空間Z設置,在不同的應用中,透光基材40也可以是不填滿容置空間Z設置,而呈現為類似於圖7的態樣。
綜上所述,現有的工業用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很大的材料成本來自於光學膠,而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透過透光基材的設置,將可有效地降低光學膠的使用量,從而可大幅降低觸控顯示裝置整體的製造成本。另外,在現有的工業用觸控顯示裝置中,是利用大量的光學水膠進行相關構件的連接,但由於光學水膠的厚度不易控制,因此,在最終成品中容易出現類似水波紋(Mura)的瑕疵;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透過透光基材的設置,將可大幅降低發生水波紋瑕疵發生的機率。
另外,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透過使輔助膠體的黏著力介於50N/25mm至100N/25mm,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N/25mm至40N/25mm,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不大於5N/25mm的設計,可以讓相關維修人員更輕易地使顯示模組與觸控模組相互分離,從而可達到便於檢修的功效。由於相關維修人員可以更輕易地使顯示模組與觸控模組相互分離,因此,相關人員進行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維修時,將可保留未損壞的顯示模組或觸控模組,而僅更換已經損壞的觸控模組或顯示模組,從而可降低維修成本。
A:觸控顯示裝置
10:顯示模組
101:顯示面
102:底面
20:框體
201:環包覆部
202:上包覆部
2021:頂面
40:透光基材
50:第一光學膠
60:輔助膠體
70:觸控模組
80:第二光學膠
D1:厚度
D2:厚度
D3:厚度
D4:深度
D5:厚度
H1:高度

Claims (13)

  1.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含: 一顯示模組,其能被供電而獨立地運作,所述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所述顯示模組相反於所述顯示面的一側定義為一底面;其中,所述顯示模組被供電而運作時,所述顯示面能呈現一顯示畫面; 一觸控模組,其透過一輔助膠體固定設置於所述顯示面,所述輔助膠體、所述觸控模組及所述顯示面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位於所述顯示模組與所述觸控模組之間; 一透光基材,其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且所述透光基材的一寬側面透過一第一光學膠固定於所述顯示面,所述透光基材的另一寬側面透過一第二光學膠固定於所述觸控模組;其中,所述透光基材非由光學膠固化形成; 其中,所述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所述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且所述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所述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所述輔助膠體的黏著力介於50 N /25mm至100 N /25mm,所述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 N /25mm至40 N /25mm,所述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不大於5 N /25mm; 其中,所述觸控模組的折射率與所述透光基材的折射率的百分差值介於百分之零點一至百分之五。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模組包含一顯示器及一框體,所述顯示器的一寬側面為所述顯示面,所述框體固定設置於所述顯示器的外圍,所述框體包含有一環包覆部及一上包覆部,所述環包覆部環繞包覆於所述顯示器的外圍,所述上包覆部與所述環包覆部相連接,所述上包覆部對應位於所述顯示器的所述顯示面的一側,且所述上包覆部與所述顯示面共同形成有一容置槽;所述輔助膠體固定設置於所述環包覆部的一側,而所述觸控模組、所述輔助膠體、所述上包覆部及所述顯示面共同形成所述容置空間;其中,所述透光基材遠離所述顯示面的部份是高出於所述上包覆部的一頂面,所述頂面位於所述上包覆部遠離所述顯示面的一側;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高出於所述頂面的高度定義為一預定高度;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所述預定高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及所述第一光學膠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之總和,小於或等於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及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之總和;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介於0.05公釐至1.0公釐,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及所述第二光學膠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之總和,小於或等於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及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之總和;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介於0.05公釐至1.0公釐,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基材的外緣與所述上包覆部的內緣之間形成有一預定間隙,而所述透光基材的外緣與所述上包覆部的內緣之間的距離小於或等於0.3公釐。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觸控顯示裝置包含有多個所述透光基材,多個所述透光基材彼此間透過一第三光學膠相互連接;所述第三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 N /25mm至40 N /25mm。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框體還包含有一底包覆部及一電連接模組,所述底包覆部與所述環包覆部相連接,所述底包覆部包覆所述顯示模組的底部,所述電連接模組包含有至少一電連接器,所述顯示模組能透過所述電連接器與外部控制裝置電性連接,以接收來自外部控制裝置所提供的電力及影像訊號;所述透光基材與所述顯示面之間或所述透光基材與所述觸控模組之間,設置有一功能件,所述功能件為抗電磁干擾片、偏光片及防窺片中的其中一個。
  8.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含: 一顯示模組,其能被供電而獨立地運作,所述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所述顯示模組相反於所述顯示面的一側定義為一底面;其中,所述顯示模組被供電而運作時,所述顯示面能呈現一顯示畫面; 一框體,其固定設置於顯示模組的外圍,所述框體包含有一環包覆部及一上包覆部,所述環包覆部環繞包覆於所述顯示模組的外圍,所述上包覆部與所述環包覆部相連接,所述上包覆部對應位於所述顯示模組的顯示面的一側,且所述上包覆部與所述顯示面共同形成有一容置槽; 一透光基材,其透過一第一光學膠貼合設置於所述顯示面,所述透光基材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透光基材遠離所述顯示面的部份是高出於所述上包覆部遠離所述顯示面的一頂面;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高出於所述頂面的高度定義為一預定高度; 至少一輔助膠體,其設置於所述頂面,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所述預定高度;以及 一第一氧化銦錫層,其形成於所述透光基材面對所述顯示面的一側或遠離顯示面的一側; 至少一第二光學膠,其設置於所述頂面,所述第二光學膠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所述預定高度; 一觸控模組,其透過一第二光學膠貼合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材遠離所述顯示模組的一側,且所述觸控模組透過所述第二光學膠貼合設置於所述頂面;所述上包覆部、所述透光基材及所述顯示模組對應位於所述觸控模組朝向所述透光基材一側的正投影的範圍中;所述觸控模組包含有一第二氧化銦錫層,所述第一氧化銦錫層及所述第二氧化銦錫層能相互配合,以於所述觸控模組被觸控時,對應產生X軸位置訊號及Y軸位置訊號;所述觸控模組的折射率與所述透光基材的折射率的百分差值介於百分之零點一至百分之五; 其中,所述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所述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且所述輔助膠體的黏著力高於所述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所述輔助膠體的黏著力介於50 N /25mm至100 N /25mm,所述第二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 N /25mm至40 N /25mm,所述第一光學膠的黏著力不大於5 N /25mm。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及所述第一光學膠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之總和,小於或等於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及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之總和;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介於0.05公釐至1.0公釐,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及所述第二光學膠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之總和,小於或等於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及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之總和;其中,所述透光基材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所述輔助膠體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厚度介於0.05公釐至1.0公釐,所述容置槽於所述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深度大於或等於0.1公釐。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基材的外緣與所述上包覆部的內緣之間形成有一預定間隙,而所述透光基材的外緣與所述上包覆部的內緣之間的距離小於或等於0.3公釐。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觸控顯示裝置包含有多個所述透光基材,多個所述透光基材彼此間透過一第三光學膠相互連接;所述第三光學膠的黏著力介於15 N /25mm至40 N /25mm。
  13.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框體還包含有一底包覆部及一電連接模組,所述底包覆部與所述環包覆部相連接,所述底包覆部包覆所述顯示模組的底部,所述電連接模組包含有至少一電連接器,所述顯示模組能透過所述電連接器與外部控制裝置電性連接,以接收來自外部控制裝置所提供的電力及影像訊號;所述透光基材與所述顯示面之間或所述透光基材與所述觸控模組之間,設置有一功能件,所述功能件為抗電磁干擾片、偏光片及防窺片中的其中一個。
TW109100188A 2019-04-15 2020-01-03 觸控顯示裝置 TWI716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3047 2019-04-15
TW108113047 2019-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0342A TW202040342A (zh) 2020-11-01
TWI716251B true TWI716251B (zh) 2021-01-11

Family

ID=74201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0188A TWI716251B (zh) 2019-04-15 2020-01-03 觸控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625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564143U (zh) * 2016-03-03 2016-09-07 深圳市恒久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opo胶材填充带高厚度边框显示模组的全贴合结构体
TW201708475A (zh) * 2015-06-30 2017-03-01 Lintec Corp 黏著性組成物、黏著片及顯示體
TWM573019U (zh) * 2018-08-20 2019-01-11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ouch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8475A (zh) * 2015-06-30 2017-03-01 Lintec Corp 黏著性組成物、黏著片及顯示體
CN205564143U (zh) * 2016-03-03 2016-09-07 深圳市恒久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opo胶材填充带高厚度边框显示模组的全贴合结构体
TWM573019U (zh) * 2018-08-20 2019-01-11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ouch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0342A (zh) 2020-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7693B1 (ko) 표시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30874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494446B2 (ja) 表示装置
CN106019666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0627662B2 (en) Pane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02031640A1 (e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WO2009006248A1 (en) Electro-optic displays, and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WO2015170678A1 (ja) 粘着部材、粘着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貼り合わせ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12153687A1 (ja) パネル複合体、表示装置及びパネル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3268168A (zh) 触控显示模块
TWM573019U (zh) Touch display device
TWI716251B (zh) 觸控顯示裝置
US8531842B2 (en) Display module
US10802638B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1484811B (zh) 一种泡棉、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0649254B2 (en) Display
JP2007264605A (ja) 光学機能フィルム、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機能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4447183B (zh) 显示模块
CN209118245U (zh) 触控显示设备
CN113407050B (zh) 光学面板的光学透明粘合层贴合结构
CN111831146B (zh) 触控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
CN110517584B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CN114388679A (zh) 显示装置
TW202009667A (zh) 觸控顯示裝置
JP2017219584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