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用以製造加濕膜之新穎之膜加濕裝置及膜加濕系統、以及用以製造加濕膜之新穎之方法。
本發明提供以下所示之膜加濕裝置及膜加濕系統、以及加濕膜之製造方法。
[1]一種膜加濕裝置,其係用以對長條膜連續地進行加濕者,並且包含:可調整內部之相對濕度的腔室、用以將上述膜導入至上述腔室內之導入口、用以自上述腔室導出經加濕之膜的導出口、及配置於上述腔室內,規定上述膜之搬送路徑之複數個導輥;上述複數個導輥之至少1個係可移動位置之可動導輥,藉由上述可動導輥之位置調整而進行上述膜之含水率之調整。
[2]如[1]所記載之膜加濕裝置,其中上述可動導輥可向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平行移動。
[3]如[1]或[2]所記載之膜加濕裝置,其中上述腔室包含上述導入口側之第1室、與上述導出口側之第2室,上述第1室及上述第2室可分別獨立地調整室內之相對濕度。
[4]如[3]所記載之膜加濕裝置,其中上述第1室及上述第2室各自具備上述可動導輥。
[5]一種膜加濕系統,其包含:加濕部,其具備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膜加濕裝置;檢測部,其檢測自上述加濕裝置導出之膜之含水率;及控制部,其基於上述檢測部之檢測結果,而控制上述可動導輥
之位置。
[6]一種加濕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將長條膜連續地導入至加濕裝置而製造加濕膜之方法,並且包括藉由使上述加濕裝置內之上述膜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而調整上述加濕膜之含水率的步驟。
[7]如[6]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加濕裝置具備可調整內部之相對濕度的腔室、與配置於上述腔室內而規定上述膜之搬送路徑之複數個導輥,上述複數個導輥之至少1個係可移動位置之可動導輥,上述調整含水率之步驟包括調整上述可動導輥之位置。
[8]如[7]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括:檢測自上述加濕裝置導出之上述加濕膜之含水率之步驟;與基於上述檢測步驟中所獲得之檢測結果,而控制上述可動導輥之位置之步驟。
[9]如[8]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檢測含水率之步驟中,上述含水率係一面搬送自上述加濕裝置導出之上述加濕膜,一面於產線上進行檢測。
[10]如[7]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可動導輥可向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平行移動。
[11]如[7]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腔室包含導入上述膜之側之第1室、與導出上述加濕膜之側之第2室,上述第2室內之相對濕度高於上述第1室內之相對濕度。
[12]如[11]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室及上述第2室各自具備上述可動導輥。
[13]如[6]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膜係聚乙烯醇系樹脂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用以製造加濕膜之新穎之膜加濕裝置及膜加濕系統、以及用以製造加濕膜之新穎之方法。
以下,揭示實施形態,對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及膜加濕系統、以及加濕膜之製造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膜加濕裝置及膜加濕系統>
圖1係以概略剖面圖表示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及包含其之膜加濕系統之一例。圖1中所示之膜加濕裝置3係用以連續地對長條膜進行加濕(使含水率上升)之裝置,包含可調整內部之相對濕度的腔室4。腔室4具有用以將作為加濕對象之長條膜1導入至腔室4內之導入口5、與用以將經加濕之膜(加濕膜)2自腔室4導出之導出口6。
於腔室4內配置有複數個導輥7、8。該等導輥7、8係引導腔室4內之膜1之輥,規定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自導入口5連續地導入至處於加濕環境下之腔室4內之膜1沿著該搬送路徑(以捲貼於各導輥7、8之外周之狀態下)連續地搬送。於該搬送過程中,膜1係藉由在處於加濕環境下之腔室4內放置一定滯留時間而進行加濕。經加濕之膜2連續地自導出口6導出,視需要捲取於捲取輥9上而製成膜捲筒。亦可不捲取所獲得之加濕輥2,而直接供於以後之步驟(使用加濕膜2之步
驟)。
於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中,設置於腔室4內之導輥群包含可移動位置之可動導輥8(於圖1之例中為2個)、與無法位置移動之非可動導輥7(於圖1之例中為3個)。所謂「可移動位置之可動導輥」係指可使導輥之旋轉軸於腔室4內之配置位置移動的導輥。非可動導輥7及可動導輥8可分別獨立為驅動輥,亦可為自由輥。所謂「驅動輥」係指可對與其接觸之膜提供用以進行膜搬送之驅動力的輥,可列舉與馬達等輥驅動源直接或間接地連接之輥,或吸輥(suction roll)等。所謂「自由輥」係指僅擔負對移行之膜進行支持之作用,無法提供用以進行膜搬送之驅動力之輥。
藉由包含可動導輥8之膜加濕裝置3,可藉由可動導輥8之位置調整而使膜加濕裝置3(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自由地變化。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表示膜加濕裝置3(腔室4)內之滯留時間之變化。因此,藉由可動導輥8之位置調整,可控制所獲得之加濕膜2之加濕狀態(含水率)。
於先前之膜加濕裝置中,一般情況下如上述專利文獻1般藉由控制加濕裝置內之加濕環境而調整所獲得之加濕膜之加濕狀態(含水率)。但是,藉由控制加濕裝置內之加濕環境而精密地調整加濕膜之加濕狀態之方法並不容易,將加濕裝置內之加濕環境調整為所需之環境需要某程度之時間,因此亦存在如下問題:於獲得具有所需之加濕狀態(含水率)之加濕膜之前,產生大量之膜損耗。根據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由於可於短時間內使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故而使滯留時間變化,因此即使於加濕膜2之加濕狀態(含水率)並未成為所需之狀態之情形,或使所需之加濕狀態(含水率)變化之情形等時,亦可以短時間提供具有所需之加濕狀態(含水率)之加濕膜2。又,由於利用藉由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而使搬送路徑長度變化之本
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可細緻地控制搬送路徑長度,故而可細緻地控制滯留時間,因此可精密地調整加濕膜2之加濕狀態(含水率)。
膜加濕裝置3所具備之非可動導輥7及可動導輥8之數量並不限定於圖1之例,具備至少1個可動導輥8即可。膜加濕裝置3所具備之導輥,亦可全部為可動導輥8。就可使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最大搬送路徑長度與最小搬送路徑長度之差)更大之方面、及可更細緻地控制搬送路徑長度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膜加濕裝置3具有2個以上之可動導輥8。
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例如可使用滾珠螺桿、油壓缸、氣壓缸、水壓缸、電動缸、線性制動器等之類的機構而進行。
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係例如圖1所示般,可使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發生變化之位置移動,其通常包含可動導輥8之平行移動。所謂「平行移動」係指位置移動前後之可動導輥8之旋轉軸為平行。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之方向並無特別限制,例如於以水平方向為基準時,可如圖2所示般與水平方向平行,亦可如圖1所示般為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於膜加濕裝置3具有2個以上之可動導輥8之情形時,該等可動導輥8可於相同方向上移動,亦可於不同方向上移動。又,該等可動導輥8之可動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
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方向係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於可減低膜加濕裝置3之佔有面積(設置地板面積)之方面而言有利。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之適宜之一例為鉛垂方向。即,於該情形時,可動導輥8係可於上下方向(縱方向)上升降之輥。例如,於將加濕之膜1向腔室4內之導入中,膜1之搬送方向可為水平方向;於將加濕膜2自腔室4之導出中,加濕膜2之搬送方向亦可為水平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於該情形時,鉛垂方向係與膜1或加濕膜2之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
腔室4係可藉由內部之水分調整而調整內部之相對濕度。可藉由
將長條膜1連續地通過腔室4而連續地進行膜1之加濕(含水率之上升)。腔室4內之相對濕度可根據所需之加濕膜2之加濕狀態(含水率)而設定。腔室4內之相對濕度例如為20%以上,較佳為30%以上,進而亦可為40%以上。
上述相對濕度通常為99%以下,較佳為95%以下。若相對濕度過高,則有因膜1之溫度而於膜1之表面發生結露之情形。如於膜1之表面產生結露,則會因水之蒸發潛熱,而於該結露部分,膜1之溫度並未上升至所需值,結果存在於該結露部分未成為所需之加濕狀態(含水率)之現象。又,若於膜1之表面發生結露,則有其後會產生結露痕跡,而對加濕膜2之外觀品質產生不良影響之情形。所謂「結露痕跡」係表示發生結露,其乾燥後所殘留之乾燥痕跡。
腔室4較佳為可與內部之相對濕度一同調整內部溫度者。藉由適度提高膜1之溫度,可有效率地進行膜1之加濕。內部溫度可藉由供給熱風等而提高。為了進行膜1之溫度調整,亦可使用紅外線加熱器、鹵素加熱器、板式加熱器等,或者使用熱輥作為導輥7、8之至少1個而代替熱風、或與熱風組合而使用。所謂「熱輥」係指於內部包含熱源(例如溫水等熱媒或紅外線加熱器),而可提高表面溫度之輥。
對膜1進行加濕處理時之腔室4之內部溫度、及膜1之溫度通常為35℃以上,較佳為40℃以上,更佳為45℃以上。藉由使內部溫度及膜1之溫度為35℃以上,可提高加濕處理之效率。另一方面,若內部溫度及膜1之溫度過高,則會導致膜1之熱劣化,因此腔室4之內部溫度及膜1之溫度較佳為150℃以下,更佳為130℃以下,進而更佳為100℃以下,尤佳為90℃以下。
腔室4內之膜1之滯留時間可根據所需之加濕膜2之加濕狀態(含水率),藉由可動導輥8之位置調整而控制。膜1之滯留時間例如為5~500秒左右。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及膜加濕系統之另一例之概略剖面圖。圖3中所示之膜加濕裝置3除了含有包含複數個室之腔室以外,具有與圖1中所示之膜加濕裝置3同樣之構成。具體而言,於圖3中所示之膜加濕裝置3中,腔室包含含有膜1之導入口5的第1室4a、與含有加濕膜2之導出口6的第2室4b。第1室4a與第2室4b係可分別獨立地調整室內之相對濕度者,較佳為可與室內之相對濕度一同調整內部溫度者。
為了可使各室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自由地變化,較佳為第1室4a與第2室4b分別包含至少1個上述可動導輥8。第1室4a所包含之導輥亦可全部為可動導輥8,第2室4b所包含之導輥亦可全部為可動導輥8。就可使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更大之方面、及可更細緻地控制搬送路徑長度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第1室4a與第2室4b分別具有2個以上之可動導輥8。第1室4a及第2室4b中所含之複數個可動導輥8可於相同之方向上移動,亦可於不同之方向上移動。又,該等可動導輥8之可動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
較佳為導出口6側之第2室4b內之相對濕度大於導入口5側之第1室4a內之相對濕度。藉由使其通過相對濕度更低之第1室4a之後,通過相對濕度更高之第2室4b,而可更有效率地進行膜1之加濕。
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亦可如圖3所示於第1室4a與第2室4b之間設置第3室等,而包含3個以上之室(腔室)。3個以上之室較佳為可分別獨立地調整室內之相對濕度者,更佳為可與室內之相對濕度一同調整內部溫度者。又,為了可使各室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自由地變化,較佳為各室分別包含至少1個上述可動導輥8。就可使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更大之方面、及可更細緻地控制搬送路徑長度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各室分別包含2個以上之可動導輥8。於3個以上之室中所含之複數個可動導輥8可於相同方向上移動,亦可於不同方向上移動。
又,該等可動導輥8之可動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
其次,對本發明之膜加濕系統進行說明。本發明之膜加濕系統如圖1及圖3所示包含:加濕部,其包含上述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檢測部10,其檢測自膜加濕裝置3導出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及控制部20,其與檢測部10及膜加濕裝置3所包含之可動導輥8連接,基於檢測部10之檢測結果而控制可動導輥8之位置。
本發明之膜加濕系統適於連續且穩定地製造具有所需之含水率之加濕膜2。即,根據本發明之膜加濕系統,可基於檢測部10之檢測結果,以加濕膜2之含水率成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之方式反饋控制可動導輥8之位置,從而反饋控制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
具體之控制流程例如如下所示。首先,藉由檢測部10檢測自導出口6導出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判定含水率檢測值是否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該判定可由檢測部10進行,亦可由控制部20進行。於含水率檢測值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之情形時,控制部20可使可動導輥8之位置不發生變化而進行維持。另一方面,於含水率檢測值並非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之情形時,控制部20可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而使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具體而言,控制部20於含水率檢測值大於所需值或所需範圍之情形時,以使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短之方式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於含水率檢測值小於所需值或所需範圍之情形時,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長之方式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而且,較佳為於使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後,再次藉由檢測部10檢測加濕膜2之含水率,確認含水率檢測值是否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反覆進行以上之控制直至含水率檢測值成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
較佳為檢測部10連續地或每隔某時間地持續地檢測加濕膜2之含水率,與此相應地,控制部20連續地、或每隔某時間地持續地進行可
動導輥8之位置之反饋控制。
於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而使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時,亦可預先調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量與加濕膜2之含水率之變化量之相互關係,基於其而決定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量。於膜加濕裝置3包含複數個可動導輥8之情形時,位置移動之可動導輥8或其數量、各個可動導輥8之移動距離等係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量成為特定值之方式適當選擇。
檢測部10較佳為可於產線上檢測移行中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者,作為此種檢測部,可適宜地使用紅外線吸收式含水率計。作為上述之含水率檢測值,可採用紅外線吸收式含水率計之含水率,或者亦可預先製成表示紅外線吸收式含水率計之含水率與依據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之關聯的校準曲線,採用藉由該校準曲線而換算之依據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作為含水率檢測值。
依據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係於將於105℃下乾燥2小時之膜之重量設為W1,將乾燥前之膜之重量設為W0時,依據下式而求出: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重量%)={(W0-W1)÷W0}×100。
控制部20可為可接受來自檢測部10之信號,基於其而控制可動導輥8之位置之電腦等。
雖然未圖示,但膜加濕系統可包含用以對配置於膜加濕裝置3之上游側的膜1進行加熱之加熱裝置。藉由使膜1通過加熱裝置之後導入至膜加濕裝置3中,可更有效地抑制或防止會於導入至膜加濕裝置3時發生之膜1表面之結露。上述加熱裝置可為可調整內部溫度之加熱腔室(可藉由供給熱風而提高內部溫度之熱風烘箱等)、1個或2個以上之熱輥、加熱器(紅外線加熱器、鹵素加熱器、板式加熱器等)等。
利用加熱裝置之膜1之加熱溫度例如為50~150℃,較佳為60~130℃,更佳為70~120℃。為了可有效地抑制或防止導入至膜加濕裝
置3時之膜1表面之結露,利用加熱裝置之膜1之加熱溫度較對膜1進行加濕處理時之腔室4之內部溫度、及腔室4內之膜1之溫度高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
利用加熱裝置之膜1之加熱處理通常於較腔室4內之相對濕度更低之相對濕度環境下實施。
所獲得之加濕膜2所需之含水率依存於加濕膜2之用途,又,可對加濕膜2賦予之含水率之上限值亦依存於該膜之材質,通常所獲得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可設為高於其於製造後進行保管之通常環境下或使用時之通常環境下(例如溫度23℃程度、相對濕度55%程度)之平衡含水率的含水率。所獲得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例如為0.5~15重量%,亦可為1~10重量%(例如1~5重量%)。此處所謂加濕膜2之含水率係依據上述之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
作為加濕之對象的膜1只要可藉由放置於加濕環境下而提高含水率,則可為需要加濕之任意膜。膜1通常為熱塑性樹脂膜,其代表例為圖像顯示裝置等光學裝置中所使用之光學膜或其中間體膜或原料膜。
膜1較佳為具有透光性之熱塑性樹脂,更佳為包含光學透明之熱塑性樹脂之膜。該熱塑性樹脂之具體例包括:聚乙烯醇系樹脂;鏈狀聚烯烴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等)、環狀聚烯烴系樹脂(降
烯系樹脂等)之類的聚烯烴系樹脂;三乙醯纖維素、二乙醯纖維素之類的纖維素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之類的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樹脂之類的(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氯乙烯系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系樹脂;丙烯腈-苯乙烯系樹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縮醛系樹脂;改性聚苯醚系樹脂;聚碸系樹脂;聚醚碸系樹脂;聚芳酯系樹脂;聚醯胺醯亞胺系樹脂;聚醯
亞胺系樹脂等。再者,所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係表示選自由丙烯酸系樹脂及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其他附有「(甲基)」之用語亦相同。
作為聚乙烯醇系樹脂,可使用對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進行皂化而成者。作為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除了作為乙酸乙烯酯之均聚物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外,可例示乙酸乙烯酯與可與其共聚合之其他單體之共聚物。作為可與乙酸乙烯酯共聚合之其他單體,例如可列舉不飽和羧酸類、烯烴類、乙烯醚類、不飽和磺酸類、具有銨基之(甲基)丙烯醯胺類等。
作為鏈狀聚烯烴系樹脂,除了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之類的鏈狀烯烴之均聚物以外,亦可列舉包含2種以上鏈狀烯烴之共聚物。更具體之例包括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丙烯之均聚物的聚丙烯樹脂、或以丙烯為主體之共聚物)、聚乙烯系樹脂(作為乙烯之均聚物的聚乙烯樹脂,或以乙烯為主體之共聚物)。
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係以環狀烯烴為聚合單元而進行聚合之樹脂之總稱。若列舉環狀聚烯烴系樹脂之具體例,可為環狀烯烴之開環(共)聚合物、環狀烯烴之加成聚合物、環狀烯烴與乙烯、丙烯之類的鏈狀烯烴之共聚物(代表而言為無規共聚物)、及藉由不飽和羧酸或其衍生物對該等進行改性而成之接枝聚合物、以及該等之氫化物等。其中,作為環狀烯烴,可較佳地使用降
烯系樹脂,該降
烯系樹脂使用有降
烯或多環降
烯系單體等降
烯系單體。
所謂纖維素系樹脂係指由棉絨或木漿(闊葉樹紙漿、針葉樹紙漿)等原料纖維素而獲得之纖維素之羥基中之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為乙醯基、丙醯基及/或丁醯基取代的纖維素有機酸酯或纖維素混合有機酸酯。例如可列舉包含纖維素之乙酸酯、丙酸酯、丁酸酯、及該等之混合酯等者。其中,較佳為三乙醯纖維素、二乙醯纖維素、乙
酸丙酸纖維素、乙酸丁酸纖維素。
聚酯系樹脂係具有酯鍵之上述纖維素系樹脂以外之樹脂,一般為包含多元羧酸或其衍生物與多元醇之縮聚物者。作為多元羧酸或其衍生物,可使用2元之二羧酸或其衍生物,例如可列舉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二甲酯、萘二甲酸二甲酯等。作為多元醇,可使用2元之二醇,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等。適宜之聚酯系樹脂之例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聚碳酸酯系樹脂係包含經由碳酸酯基而鍵結有單體單元之聚合物的工程塑膠,係具有較高之耐衝擊性、耐熱性、阻燃性、透明性之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亦可係為了降低光彈性係數而對聚合物骨架進行修飾之被稱為「改性聚碳酸酯」之樹脂、或對波長相依性進行了改良之共聚聚碳酸酯等。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係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結構單元的聚合物。該聚合物典型為包含甲基丙烯酸酯之聚合物。較佳為源自甲基丙烯酸酯之結構單元之比例係相對於所有結構單元而包含50重量%以上之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可為甲基丙烯酸酯之均聚物,亦可為包含源自其他聚合性單體之結構單元的共聚物。於該情形時,源自其他聚合性單體之結構單元之比例較佳為相對於所有結構單元而為50重量%以下。
作為可構成(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甲基丙烯酸酯,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類的烷基之碳數為1~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中所含之烷基之碳數
較佳為1~4。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甲基丙烯酸酯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可構成(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之上述其他聚合性單體,可列舉丙烯酸酯、及其他於分子內具有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化合物。其他聚合性單體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作為丙烯酸酯,較佳為丙烯酸烷基酯。作為丙烯酸烷基酯,可列舉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第三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類的烷基之碳數為1~8之丙烯酸烷基酯等。丙烯酸烷基酯中所含之烷基之碳數較佳為1~4。於(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中,丙烯酸酯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其他於分子內具有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化合物,可列舉乙烯、丙烯、苯乙烯等乙烯系化合物,或丙烯腈之類的乙烯基氰化合物。其他於分子內具有聚合性碳-碳雙鍵之化合物可單獨使用僅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膜1可為單層結構,亦可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之膜1可為2種以上熱塑性樹脂膜之組合,或熱塑性樹脂膜與其上所形成之其他層之組合等。作為單層結構之光學膜的膜1之具體例,例如包含:偏光膜;偏光膜用保護膜;相位差膜、亮度膜等光學補償膜;稜鏡膜等光偏向膜。偏光膜例如為於聚乙烯醇系樹脂膜上吸附配向有二色性色素者。二色性色素可為碘或二色性有機染料。單層結構之膜1可為單層結構之光學膜之中間體膜或原料膜,例如可為作為偏光膜之中間體的經延伸之聚乙烯醇系樹脂膜、或未延伸之聚乙烯醇系樹脂膜。
作為多層結構之光學膜的膜1之具體例,例如包含:於偏光膜之單面或兩面經由接著劑層而貼合有熱塑性樹脂膜(保護膜或相位差膜等)之偏光板;於該偏光板上積層有光學補償膜,或硬塗層、防眩
層、抗反射層、光擴散層、抗靜電層、防污層之類的表面處理層(塗佈層)之複合偏光板(包含橢圓偏光板);為了保護偏光板或複合偏光板之表面而貼著之保護膜(熱塑性樹脂膜與黏著劑層之積層體);於偏光板或複合偏光板之表面貼著有保護膜之附保護膜之偏光板;於熱塑性樹脂膜上形成有防眩層之防眩膜;於熱塑性樹脂膜上形成有硬塗層之硬塗膜;於熱塑性樹脂膜上形成有抗反射層之抗反射膜;於熱塑性樹脂膜上形成有光擴散層之光擴散膜;於黏著劑層之單面或兩面包含隔離膜之無載體膜;於偏光板或複合偏光板之表面形成有黏著劑層之附有黏著劑層之偏光板;於熱塑性樹脂膜上形成有光學補償層之光學補償膜。多層結構之膜1亦可為多層結構之光學膜之中間體膜或原料膜。
膜1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例如為1~500μm,亦可為5~200μm。
<加濕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加濕膜之製造方法係將長條膜連續地導入至加濕裝置而製造加濕膜之方法,參照圖4而包含步驟S101,藉由使該加濕裝置內之膜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而調整加濕膜之含水率。
本發明之加濕膜之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加濕裝置若為可使該加濕裝置內之膜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者,則無限制,除了上述本發明之包含可動導輥8之膜加濕裝置3以外,例如亦可為包含可向可調整內部之相對濕度的腔室內移動或向該腔室外移動之規定膜之搬送路徑的1個或2個以上導輥,可藉由該導輥之出入而使腔室內之膜之搬送路徑長度自由地變化者。其中,就設備之簡便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上述本發明之包含可動導輥8之膜加濕裝置3。膜加濕裝置3之詳細情況(具體之構成、其變形例、及腔室內之溫濕度條件等)可引用上文之記述。
於使用上述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之情形時,調整加濕膜之含水率之步驟S101包括調整膜加濕裝置3所具有之至少1個可動導輥8之位置。如上所述,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通常包含可動導輥8之平行移動。可動導輥8之位置移動方向為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之方法於可減低膜加濕裝置3之佔有面積(設置地板面積)方面有利。自水平方向傾斜之方向之適宜之一例為鉛垂方向。
如上所述,膜加濕裝置3可包含含有複數個室之腔室。較佳為該等複數個室分別以可使各室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自由地變化之方式包含至少1個可動導輥8。又,較佳為導出口6側之第2室4b內之相對濕度大於導入口5側之第1室4a內之相對濕度。藉由在通過相對濕度更低之第1室4a之後,通過相對濕度更高之第2室4b,可更有效率地進行膜1之加濕。膜加濕裝置3亦可包含3個以上之室。
於使用上述本發明之膜加濕裝置3之情形時,本發明之加濕膜之製造方法可參照圖4,較佳為進而包括:步驟S102,檢測自膜加濕裝置3導出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步驟S103,基於進行檢測之步驟S102中所獲得之檢測結果,而控制可動導輥8之位置。步驟S102可藉由上述檢測部10而進行,步驟S103可藉由上述控制部20而進行。
S101~S103之一系列之步驟可使用上述本發明之膜加濕系統而實施。藉由包括S101~S103之一系列之步驟的加濕膜之製造方法,可連續且穩定地製造具有所需含水率之加濕膜2。即,根據該製造方法,可基於進行檢測之步驟S102中所獲得之檢測結果,以加濕膜2之含水率成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之方式反饋控制可動導輥8之位置,由此反饋控制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
關於包括S101~S103之一系列之步驟的加濕膜之製造方法之具體例,例如如下所示。首先,藉由調整膜加濕裝置3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而製造含水率得到調整之加濕膜2(步驟S101)。其次,藉由檢
測部10檢測自導出口6所導出之加濕膜2之含水率(步驟S102),判定含水率檢測值是否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該判定可由檢測部10進行,亦可由控制部20進行。於含水率檢測值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之情形時,於步驟S103中,控制部20使可動導輥8之位置不發生變化而進行維持。另一方面,於含水率檢測值並非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之情形時,於步驟S103中,控制部20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而使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具體而言,控制部20於含水率檢測值大於所需值或所需範圍之情形時,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短之方式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於含水率檢測值小於所需值或所需範圍之情形時,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長之方式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並且,較佳為於使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後,再次藉由檢測部10而檢測加濕膜2之含水率,確認含水率檢測值是否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反覆進行以上之控制直至含水率檢測值成為所需值或所需範圍內。
較佳為檢測部10連續地、或每隔某時間地持續地檢測加濕膜2之含水率,與此相應地,控制部20連續地、或每隔某時間地持續地進行可動導輥8之位置之反饋控制。
於調整可動導輥8之位置而使腔室4內之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變化時,亦可預先調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量與加濕膜2之含水率之變化量之相互關係,基於其而決定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量。於膜加濕裝置3具備複數個可動導輥8之情形時,位置移動之可動導輥8或其數量、各個可動導輥8之移動距離等係以膜1之搬送路徑長度之變化量成為特定值之方式適當選擇。
檢測部10較佳為可一面搬送自膜加濕裝置3導出之加濕膜2一面於產線上檢測含水率者,作為此種檢測部,可適宜地使用紅外線吸收式含水率計。作為上述之含水率檢測值,可採用紅外線吸收式含水率計之含水率,或者亦可預先製成表示紅外線吸收式含水率計之含水率
與依據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之關聯的校準曲線,採用藉由該校準曲線而換算之依據乾燥重量法之含水率作為含水率檢測值。
於使用上述膜加濕系統之加濕膜之製造方法中,膜加濕系統可如上所述地包含配置於膜加濕裝置3之上游側之用以對膜1進行加熱之加熱裝置。加熱裝置之詳細情況(具體構成、其變形例、以及利用加熱裝置之膜1之加熱溫度及加熱處理環境之相對濕度等)可引用上文之記述。
關於供於本發明之加濕膜之製造方法之膜,引用關於使用膜加濕裝置3而進行加濕之膜1的上文之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