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907B - 捕捉網 - Google Patents

捕捉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907B
TWI702907B TW108122224A TW108122224A TWI702907B TW I702907 B TWI702907 B TW I702907B TW 108122224 A TW108122224 A TW 108122224A TW 108122224 A TW108122224 A TW 108122224A TW I702907 B TWI702907 B TW I7029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net body
net
opening
layer n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0011A (zh
Inventor
蔡若鵬
Original Assignee
程士銓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程士銓 filed Critical 程士銓
Priority to TW108122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290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90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0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001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捕捉網包含一第一層網體、一第二層網體及一拋繩。第一層網體 具有第一容置空間,第二層網體環繞該第一層網體以形成第二容置空間,拋繩連接第二層網體。其中,至少一捕捉物係從第一層網體的底端開口進入第一層網體的第一容置空間中,且從第一層網體的頂端開口進入第二層網體與第一層網體所環繞而成的第二容置空間。使用者操作拋繩可開啟第二層網體的頂端的伸縮式開口,藉以取出捕捉物。

Description

捕捉網
本創作係一種捕捉設備,且特別係有關於一種應用性較廣的捕捉網,其可用以捕捉水中生物且還可用以捕捉陸地上或空中之飛禽走獸。
傳統上,使用者要捕捉水中生物的時候,大多會使用拋網,要捕捉陸上生物的時候,則改用捕獸籠。此外,要捕捉空中飛禽的時候,則會改用定置網。然而,這三種捕捉工具的結構形式皆不相同,因此使用方式自然也不相同。以捕捉水中生物為例,使用者須先朝向預估有魚群之水面上拋出一張拋網,然後透過固定於拋網中央的拉繩逐漸往上引拉,藉以收合拋網捕撈魚獲。傳統的拋網係為圓錐形,頂端較狹窄和底端較寬大,用以覆蓋一大面積的水域。另外,在拋網的底緣要接合配重塊,以利拋網沉墬時收合開口。然而,此種傳統拋網由於係從寬大的底端收集漁獲,因此漁獲容易流失,且整理漁網及收集漁貨相當耗時且麻煩。
本創作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捕捉網,可用於捕捉水中生物,也可用於捕捉其他生物。在實際使用捕捉網時,水中、陸上及空中的捕捉物(獵物) 基於逃生本能會自動聚集至捕捉網的頂端,使用者只要開啟頂端開口就可取出捕捉物。因此,使用者可快速且有效率地取出捕捉網中所有捕捉到的捕捉物,甚至捕捉網可事先依據捕捉物的尺寸進行分類。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了一種捕捉網,其結構至少包含:一第一層網體、一第二層網體及一拋繩。第一層網體具有一底端開口位於一底端及一頂端開口位於一頂端,第一層網體係環繞出第一容置空間,其中至少一捕捉物係從底端開口進入第一容置空間中。
第二層網體環繞第一層網體以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第二層網體的一底緣固接於第一層網體上,第二層網體的頂端具有伸縮式開口,其中第一層網體的頂端開口係連通至第一層網體與第二層網體所環繞出的第二容置空間,藉以使得捕捉物經由頂端開口進入第二容置空間中。
拋繩之一端連接第二層網體,藉以控制第二層網體的頂端的伸縮式開口之開啟或關閉,以選擇性取出第二容置空間中的捕捉物。
其中,捕捉網還包含複數個配重塊設於第一層網體之底端開口。
其中,第一層網體的頂端係藉由複數條連接繩而連接於第二層網體之頂端上。
其中,第一層網體與第二層網體之網目尺寸係相同或不相同。
其中,捕捉網還包含第三層網體位於第二層網體與第一層網體之間,第三層網體環繞第一層網體且第三層網體的底緣固接於第一層網體,藉以形成第三容置空間。
其中,第三層網體之頂端具有伸縮式開口。
其中,第三層網體之頂端經由活動式繫繩連接第二層網體,藉以控制第三層網體之伸縮式開口之開啟或關閉。
其中,第三層網體的網目尺寸介於第一層網體與第二層網體的網目尺寸之間。
其中,第三層網體的網目尺寸小於第一層網體的網目尺寸且大於第二層網體的網目尺寸。
其中,捕捉網還包含至少一發光裝置設於拋繩上,且發光裝置之位置對應於第一層網體之頂端開口。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捕捉網,可提供以下優點:
(1)可應用於捕捉水中游的生物(例如魚、蝦)、天上飛的生物(例如鳥類)或地上跑的生物(例如野貓、野狗)。
(2)可從第二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取出捕捉物,可大量節省收集捕捉物及取出捕捉物的時間。
(3)可從第二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取出捕捉物,能有效地快速整理好捕捉網以方便進行下一次捕捉。
(4)可分別從第二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及第三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分別取出尺寸不同的捕捉物,可大量節省收集分類捕捉物及取出捕捉物的時間。
(5)藉由不同網目尺寸,收網的過程中即可自動區分捕捉物的大小。
(6)具有發光裝置產生光源,可有效吸引捕捉物往頂端開口集中而進入第二容置空間及/或第三容置空間。
10:第一層網體
11:網身
12:底端開口
14:頂端開口
16:第一容置空間
18:連接繩
20:第二層網體
22:底緣
24:伸縮式開口
26:第二容置空間
28:定位件
30:拋繩
40:第三層網體
42:底緣
44:伸縮式開口
46:第三容置空間
49:活動式繫繩
50:發光裝置
60:配重塊
圖1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的側視示意圖,其中伸縮式開口呈閉合狀態,且捕捉網僅展開約45度。
圖2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的外觀示意圖,其中伸縮式開口呈開啟狀態。
圖4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的外觀示意圖,其中第一層網體與第二層網體僅以輪廓表示。
圖5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捕捉網的外觀示意圖,其中第一層網體、第二層網體及第三層網體僅以輪廓表示。
圖6為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捕捉網的外觀示意圖,其中第一層網體及第二層網體僅以輪廓表示。
為利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圖式,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此外,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係以相同的符號標示來說明。且圖式所示的組件的尺寸比例僅為便於解釋各元件及其結構,並非用以限定。
另外,在全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所使用的用詞,除有特別註明外,通常具有每個用詞使用在此領域中、在此揭露的內容中與特殊內容中的平常意義。某些用以描述本創作的用詞將於下或在此說明書的別處討論,以提供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有關本創作的描述上額外的引導。
關於本文中如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並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其僅僅是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組件或操作而已。
其次,在本文中如使用用詞“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其均為開放性的用語,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
本創作係一種捕捉網,其可讓使用者捕捉水中、陸上及空中的生物。為了清楚描述以便明瞭本創作之結構及特色,本創作中之捕捉物(獵物)雖係以蝦子作為舉例。惟,本創作之捕捉網請求保護之申請專利範圍並不侷限於用以捕捉蝦子,其亦可用來捕捉其他生物。
請參閱圖1至圖4,在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中,本創作之捕捉網係至少包含第一層網體10、第二層網體20及拋繩30。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的相對兩側分別具有位於底端的底端開口12及位於頂端的頂端開口14,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可環繞出第一容置空間16,第一層網體10的底端開口12的周緣較佳平均分布有多個配重塊60,其中捕捉物係從第一層網體10的底端開口12進入第一容置空間16中。
在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中,第二層網體20環繞第一層網體10且第二層網體20的底緣22固接於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藉以使得第二層網體20與第一層網體10環繞出第二容置空間26。第二層網體20的底緣22固接於 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的方式可例如為採用編織法或綑綁法,但不限定於此。第二層網體20的頂端具有伸縮式開口24,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可例如藉由一條或多條連接繩18而連接於第二層網體20的頂端,藉以展開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藉此在使用者收回拋繩30的收網過程中,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6中的捕捉物可經由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進入第二層網體20與第一層網體10所環繞出之第二容置空間26中。
在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中,拋繩30係用以控制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之開啟或閉合,拋繩30的第一端固接第二層網體20,拋繩30的另一端環繞第二層網體20的頂端且活動式穿過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定位件28,而成活動式繫繩。
以捕捉物為蝦子為例,當使用者手持拋繩30且轉動身軀以拋出展開成圓形的第一層網體10及第二層網體20時,配重塊60藉由其重量可使得捕捉網整體往水下下沉並罩住蝦子。當使用者逐漸回收拋繩30時,配重塊60會逐漸靠攏,並將蝦子包裹在第一容置空間16中,而且在使用者回收拋繩30的過程中,第一容置空間16中的蝦子會因為求生本能而向上跳躍,進而經由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進入第二容置空間26並聚集在第二容置空間26中,捕捉物(蝦子)的動線如圖4的虛線所示。因此,使用者只要打開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就可快速倒出全部的蝦子,而無需像傳統技術一樣需要費時地逐一挑揀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的蝦子,並整理網體結構,才能順利將蝦子從第一層網體10的底端開口12取出並進行下一次撒網。
本創作之一項特點在於,在收回拋繩30的收網過程中或者拋出拋繩30的撒網過程中,由於拋繩係呈緊繃狀態,因此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 口24將維持閉合狀態,可防止已進入第二容置空間26中的捕捉物脫逃。待回收完拋繩30後,使用者可鬆開拋繩30以開啟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藉以快速地從伸縮式開口24取出第二容置空間26中的捕捉物。
本創作之另一項特點在於,相較於傳統漁網從底端開口取出捕捉物,本創作從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取出捕捉物,可大量節省收集捕捉物及取出捕捉物的時間,且能有效地快速整理好捕捉網以方便進行下一次捕捉。
在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捕捉網中,第一層網體10與第二層網體20係由軟性或撓性線體交織環繞而成,其中第一層網體10與第二層網體20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網目尺寸。於直立狀態時,第一層網體10的長度例如約為8呎至20呎,即圓形的第一層網體10的半徑約為8呎至20呎,第二層網體20的長度例如約為2呎至5呎,即圓形的第二層網體20的半徑約為2呎至5呎。第一層網體10於橫向攤開時,其形狀可為錐狀、盤狀或其他形狀,且在使用者收回拋繩30的收網過程中,第二層網體20的伸縮式開口24的高度較佳為實質高於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的高度,藉此有助於捕捉物由第一容置空間16進入第二容置空間26中。此外,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可例如藉由連接繩18而固定式或可拆卸式連接於第二層網體20上。舉例而言,連接繩18可例如藉由繩結而固定式連接於第二層網體20上,或者連接繩18可例如藉由掛鉤而可拆卸式連接於第二層網體20上。
請參閱圖5,在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中,本創作之捕捉網係至少包含第一層網體10、第二層網體20、第三層網體40及拋繩30。第一層網體10、第二層網體20及拋繩30的結構大致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的相對兩側分別具有底端開口12及頂端開口14,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可環繞出 第一容置空間16,其中捕捉物係從第一層網體10的底端開口12進入第一容置空間16中。
在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捕捉網中,第二層網體20環繞第一層網體10且第二層網體20的底緣22固接於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藉以使得第二層網體20與第一層網體10環繞出第二容置空間26。第二層網體20的頂端具有伸縮式開口24,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可例如藉由多條連接繩18而連接於第二層網體20之頂端上,藉以展開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且使得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相距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一段距離,藉此在使用者收回拋繩30的收網過程中,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6中的捕捉物可經由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進入第二層網體20與第一層網體10所環繞出之第二容置空間26中。
在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捕捉網中,拋繩30係用以控制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之開啟或閉合,拋繩30的第一端固接第二層網體20,拋繩30的另一端環繞第二層網體20的頂端且活動式穿過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定位件28,而成活動式繫繩。
本創作之捕捉網之第二實施例相異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還具有第三層網體40位於第二層網體20與第一層網體10之間。第三層網體40環繞第一層網體10,且第三層網體40的底緣42固接於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藉以形成第三容置空間46。其中,如圖5所示,第三層網體40的底緣42可以是與第二層網體20的底緣22重疊設置於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或者是共線設置於第一層網體10的網身11上(即第三層網體40的底緣42與第二層網體20的底緣22為同一條網線),但不限定於此。
第三層網體40的頂端具有伸縮式開口44,第三層網體40的頂端可例如藉由一條活動式繫繩49而連接於第二層網體20上,其中此活動式繫繩49的第一端固接第三層網體40,活動式繫繩49的另一端環繞第三層網體40的頂端且活動式穿過第三層網體40頂端的定位件(活動式繫繩49的結構可相似於前述之拋繩30,具體結構可參見圖2)。使用者可利用收緊或鬆開活動式繫繩49,控制第三層網體4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44呈關閉狀態或開啟狀態,藉以選擇性取出位於第三容置空間46中的捕捉物。其中,第三層網體40頂端的定位件的材質與結構可相同於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定位件28,其形狀皆可為圈狀且其材質皆可相同或不同於上述的網體材質,以供活動式繫繩49穿過其中,藉由緊縮或放鬆活動式繫繩49可達到關閉或開啟伸縮式開口44的效果。
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一特點在於第三層網體40的網目尺寸介於第一層網體10與第二層網體20的網目尺寸之間。舉例而言,第三層網體40的網目尺寸小於第一層網體10的網目尺寸,且第三層網體40的網目尺寸大於第二層網體20的網目尺寸。藉此,經由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的捕捉物,例如魚蝦,若尺寸小於第三層網體40的網目尺寸且大於第二層網體20的網目尺寸,則此捕捉物在收網的過程中可由第三容置空間46進入第二容置空間26,並留置在第二容置空間26中。因此,可達到尺寸篩選與分類的功效。
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另一項特點在於,在收回拋繩30的收網過程中或者拋出拋繩30的撒網過程中,由於拋繩30係呈緊繃狀態,因此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將維持閉合狀態,可防止已進入第二容置空間26中的捕捉物脫逃。待回收完拋繩30後,使用者可鬆開拋繩30以開啟第二層網體20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藉以從伸縮式開口24取出第二容置空間26中的捕捉物。此外, 使用者若鬆開活動式繫繩49,則可開啟伸縮式開口44,藉以取出第三容置空間46中的捕捉物。
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另一項特點在於,相較於傳統漁網從底端開口取出捕捉物,本創作從頂端的伸縮式開口24或伸縮式開口44取出捕捉物,可大量節省收集分類捕捉物及取出捕捉物的時間,且能有效地快速整理好捕捉網以方便進行下一次捕捉。
在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捕捉網中,第一層網體10、第二層網體20及第三層網體40係由軟性或撓性線體交織環繞而成。於直立狀態時,第一層網體10的長度例如約為8呎至20呎,即圓形的第一層網體10的半徑約為8呎至20呎,第二層網體20的長度例如約為2呎至5呎,即圓形的第二層網體20的半徑約為2呎至5呎,第三層網體40的長度例如約為6呎至7呎,即圓形的第三層網體40的半徑約為6呎至7呎。第一層網體10於橫向攤開時,其形狀可為錐狀、盤狀或其他形狀,且在使用者收回拋繩30的收網過程中,第三層網體40的伸縮式開口44的高度較佳為實質高於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的高度,藉此有助於捕捉物由第一容置空間16進入第三容置空間46中,第二層網體20的伸縮式開口24的高度較佳為實質高於第三層網體40的伸縮式開口44的高度,藉此有助於捕捉物由第一容置空間16進入第三容置空間46中以及由第三容置空間46進入第二容置空間26中。
請參閱圖6,本創作還具有第三實施例,此實施例大部分的結構與設計均相同於第一實施例,差異處在於本創作之捕捉網之第三實施例之拋繩30之一端具有發光裝置50,且發光裝置50的設置位置較佳為對應於第一層網體10的頂端開口14,用以產生光源吸引捕捉物往頂端開口14集中。此發光裝置50可 例如為防水材質且具有電池的LED燈。而且,發光裝置50可例如為固定式或可拆卸式設於拋繩30上。其中,發光裝置50可例如採用黏貼方式而固定式設於拋繩30上,或可例如採用勾掛方式而可拆卸式設於拋繩30上。惟,上述設置方式僅為舉例,發光裝置50可採用任何已知的方式設於拋繩30上。此外,在第三實施例中,本創作之捕捉網也可以設置於有第三層網體40,第三層網體40之結構請參見前述第二實施例之描述,在此不多贅述。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捕捉網,可提供以下優點:
(1)可應用於捕捉水中游的生物(例如魚、蝦)、天上飛的生物(例如鳥類)或地上跑的生物(例如野貓、野狗)。
(2)可從第二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取出捕捉物,可大量節省收集捕捉物及取出捕捉物的時間。
(3)可從第二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取出捕捉物,能有效地快速整理好捕捉網以方便進行下一次捕捉。
(4)可分別從第二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及第三層網體頂端的伸縮式開口分別取出尺寸不同的捕捉物,可大量節省收集分類捕捉物及取出捕捉物的時間。
(5)藉由不同網目尺寸,收網的過程中即可自動區分捕捉物的大小。
(6)具有發光裝置產生光源,可有效吸引捕捉物往頂端開口集中而進入第二容置空間及/或第三容置空間。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0:第一層網體
11:網身
12:底端開口
14:頂端開口
16:第一容置空間
18:連接繩
20:第二層網體
22:底緣
24:伸縮式開口
26:第二容置空間
30:拋繩
60:配重塊

Claims (9)

  1. 一種捕捉網,至少包含下列結構:一第一層網體,其可於一撒網過程橫向攤開且具有一底端開口位於一底端及一頂端開口位於一頂端,該第一層網體係於一收網過程中環繞出一第一容置空間,其中於該收網過程中至少一捕捉物係從該底端開口進入該第一容置空間中;一第二層網體,其可於該撒網過程橫向攤開且環繞該第一層網體以於該收網過程中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二層網體的一底緣固接於該第一層網體上,該第二層網體的一頂端具有一伸縮式開口,其中該第一層網體的該頂端開口係連通至該第一層網體與該第二層網體所環繞出的該第二容置空間,藉以於該收網過程中縮小該第一容置空間使得該捕捉物經由該頂端開口進入該第二容置空間中;以及一拋繩,其一端連接該第二層網體,藉以控制該第二層網體的該頂端的該伸縮式開口之開啟或關閉,以選擇性取出該第二容置空間中的該捕捉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捕捉網,還包含複數個配重塊設於該第一層網體之該底端開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捕捉網,其中該第一層網體的該頂端係藉由複數條連接繩而連接於該第二層網體之該頂端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捕捉網,其中該第一層網體與該第二層網體之網目尺寸係相同或不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捕捉網,還包含一第三層網體位於該第二層網體與該第一層網體之間,該第三層網體環繞該第一層網體且該第三層網體的底緣固接於該第一層網體,藉以形成一第三容置空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捕捉網,其中該第三層網體之一頂端具有一伸縮式開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捕捉網,其中該第三層網體之該頂端經由一活動式繫繩連接該第二層網體,藉以控制該第三層網體之該伸縮式開口之開啟或關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捕捉網,其中該第三層網體的網目尺寸介於該第一層網體與該第二層網體的網目尺寸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5項所述之捕捉網,還包含至少一發光裝置設於該拋繩上,且該發光裝置之位置對應於該第一層網體之該頂端開口。
TW108122224A 2019-06-25 2019-06-25 捕捉網 TWI7029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2224A TWI702907B (zh) 2019-06-25 2019-06-25 捕捉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2224A TWI702907B (zh) 2019-06-25 2019-06-25 捕捉網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2907B true TWI702907B (zh) 2020-09-01
TW202100011A TW202100011A (zh) 2021-01-01

Family

ID=73643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224A TWI702907B (zh) 2019-06-25 2019-06-25 捕捉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290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29061A (en) * 1964-11-12 1967-07-04 Momoi Kazuo Fishing net
TWM247007U (en) * 2003-10-02 2004-10-21 Bo-Liang Ch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trap net
TWM546941U (zh) * 2017-04-07 2017-08-11 Kai Yang Technology Co Ltd 輕型載具之收摺結構
CN207151666U (zh) * 2017-09-08 2018-03-30 姜鲁平 飞盘型手抛网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29061A (en) * 1964-11-12 1967-07-04 Momoi Kazuo Fishing net
TWM247007U (en) * 2003-10-02 2004-10-21 Bo-Liang Ch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trap net
TWM546941U (zh) * 2017-04-07 2017-08-11 Kai Yang Technology Co Ltd 輕型載具之收摺結構
CN207151666U (zh) * 2017-09-08 2018-03-30 姜鲁平 飞盘型手抛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0011A (zh) 202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7528161A (ja)
CN209914824U (zh) 一种水下鱼类科学捕捞诱导装置
KR101453990B1 (ko) 조식동물 포획을 위한 유인장치
CN108112546B (zh) 一种大面积浅海围网分级诱捕装置
JP6498468B2 (ja) 魚類捕獲装置
CN104798739B (zh) 一种野生大黄鱼活体种质的收集网具
KR20160003707U (ko) 주꾸미 및 갑오징어 포획 도구
US4373286A (en) Reaction gill net
TWI702907B (zh) 捕捉網
CN202172721U (zh) 设有分鱼装置和鲢鳙鱼苗安全逃生通道的灯光抬网
KR20110112517A (ko) 어류 포획용 통발
TWM586941U (zh) 捕捉網
US20020166279A1 (en) Device to assist in the throwing of a cast net
US20230371484A1 (en) Scallop trap
CN102349478A (zh) 设有分鱼装置和鲢鳙鱼苗安全逃生通道的灯光抬网
KR200455448Y1 (ko) 절첩식 어류 포획망
US8161676B1 (en) Deep throw casting net
JP2005110633A (ja) 曳網漁法における魚種分別網
KR20110056603A (ko) 어류 포획용 통발
JP2009044968A (ja) 貝類の養殖篭
Moreno Hook selectivity in the longline fishery of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Nototheniidae) off the Chilean coast
CN113678796A (zh) 一种大小分类的高效综合捕鱼装置
CN103098766A (zh) 一种简易虾类幼体灯光诱捕装置
JP2008011747A (ja) 網具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設けた網具
US4447978A (en) Reaction gill n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