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9430B -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9430B
TWI689430B TW107143217A TW107143217A TWI689430B TW I689430 B TWI689430 B TW I689430B TW 107143217 A TW107143217 A TW 107143217A TW 107143217 A TW107143217 A TW 107143217A TW I689430 B TWI689430 B TW I6894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ing force
transmission element
force transmission
brake
bra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3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1847A (zh
Inventor
郭榮彬
Original Assignee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3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943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9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943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1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84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包括:一連動煞車裝置及一載重偵測裝置。連動煞車裝置包括一本體、一平衡單元、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一連接鋼索及一第二連接鋼索,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單元及煞車操作裝置,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單元及第一煞車裝置,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單元及第二煞車裝置,第一連接鋼索連接平衡單元及載重偵測裝置,第二連接鋼索連接平衡單元及載重偵測裝置,載重偵測裝置隨搖臂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第一連接鋼索或第二連接鋼索。

Description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尤指一種利用連動煞車裝置及載重偵測裝置來即時調整機車前輪及後輪煞車力量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現今常用之個人交通工具一般有汽車及機車,機車形式之交通工具為一種由引擎驅動,主要利用手把操縱方向的二輪、三輪或四輪等之機車,由於有著操縱簡單、行動方便及價格低廉的特點,成為目前最常利用的交通工具。
一般來說,機車是利用設置於前輪及後輪的鼓式煞車裝置或碟式煞車裝置來進行煞車,如中華民國專利I593593所示,其為一種具備可調整連動煞車比例的技術,該技術是當施力於煞車手柄至一預設施力點,施力分配於前後輪煞車比例將由後輪漸進式的轉移到前輪煞車,以避免後輪因煞車時的機車重心轉移而產生打滑現象。
機車在單人乘載時,騎乘者的重量可趨近平均的分配於前輪及後輪,但當兩人乘載時,後座乘客的重量多數是分配在後輪上,也就是說,若連動煞車為避免在單人狀態時發生後輪打滑,則連動比例開始變化分配的起始點,必須在後輪發生打滑前就要進行煞車力量轉移,但當在兩人乘載時,一旦採用與單人乘載相同力量轉移點時,則會發生在後輪還沒即將發生打滑前,煞車力早已轉移到前輪,且此時前輪負載相對於整車重量比例偏低,反而更容易發生前輪滑倒危險現象。
因此,為解決上述機車煞車時前輪及後輪煞車力量分配的問題,本發明人基於積極發明創作之精神,構思出一種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利用連動煞車裝置及載重偵測裝置來即時調整機車前輪及後輪的煞車力量,改善煞車打滑的問題,幾經研究實驗終至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利用具有連動煞車裝置及載重偵測裝置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即時調整機車前輪及後輪煞車力量,改善煞車打滑的問題,本發明人思及以下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一搖臂、一轉向機構、一後避震器、一煞車操作裝置、一第一煞車裝置及一第二煞車裝置之機車上,搖臂及轉向機構樞接於車架上,後避震器之兩端分別樞接車架及搖臂,煞車操作裝置設置於轉向機構上,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及一載重偵測裝置。
在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中,連動煞車裝置設置於機車上,包括一本體、一平衡單元、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一連接鋼索及一第二連接鋼索,本體內容置有平衡單元,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單元及煞車操作裝置,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單元及第一煞車裝置,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單元及第二煞車裝置,載重偵測裝置設置於車架及搖臂上,第一連接鋼索連接平衡單元及載重偵測裝置,第二連接鋼索連接平衡單元及載重偵測裝置,載重偵測裝置隨搖臂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第一連接鋼索或第二連接鋼索。
上述平衡單元可包括有一平衡件及一滾輪,滾輪可於平衡件上自由移動,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滾輪及煞車操作裝置,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件及第一煞車裝置,第三煞車導線連接平衡件及第二煞車裝置。
上述連動煞車裝置更可包括一銷軸及一第一托架,銷軸設置於滾輪之中心並與第一托架接合,第一托架之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鋼索及第二連接鋼索連接。
上述連動煞車裝置更可包括一與銷軸及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之第二托架。
上述平衡單元可包括有一平衡件及一滾輪,滾輪可於平衡件上自由移動,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件及煞車操作裝置,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平衡件及第一煞車裝置,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滾輪及第二煞車裝置。
上述連動煞車裝置更可包括一與銷軸及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之第二托架。
上述連動煞車裝置更可包括一與平衡單元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之第三托架。
上述第一煞車裝置為碟式煞車裝置時,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位於平衡單元之同一側。
上述載重偵測裝置可包括一位移部及二固定座,位移部設置於搖臂上並與第一連接鋼索及第二連接鋼索連接,二固定座設置於車架上並分別與第一連接鋼索之套管及第二連接鋼索之套管連接。
上述平衡件更可包括一提供滾輪自由滾動空間之凹槽部。
上述第一煞車裝置可為鼓式煞車裝置或碟式煞車裝置,用以限制機車之前輪轉動,第二煞車裝置可為鼓式煞車裝置,用以限制機車之後輪轉動。
以上概述與接下來的詳細說明,皆為示範性質,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性與優點能更淺顯易懂,將在後續的說明與圖式加以闡述。
參閱圖1至圖7,其分別為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一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圖1之H區域之局部放大示意圖、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圖3之A方向之結構示意圖、圖4之BB方向之結構示意圖、圖5之透視結構示意圖及圖6之CC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一實施例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11、一搖臂13、一轉向機構14、一後避震器15、一煞車操作裝置17、一第一煞車裝置161及一第二煞車裝置132之機車1A上,搖臂13及轉向機構14樞接於車架11上,後避震器15之兩端分別樞接車架11及搖臂13,煞車操作裝置17設置於轉向機構14上。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一實施例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18A及一載重偵測裝置19。連動煞車裝置18A設置於機車1A上,包括一本體181a、一平衡單元(包括一平衡件182a及一滾輪183a)、一銷軸184a、一第一托架1831a、一第二托架1832a、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一第一連接鋼索185及一第二連接鋼索186,平衡件182a包括一提供滾輪183a自由滾動空間之凹槽部1823a,平衡件182a及滾輪183a容置於本體181a內,滾輪183a可於平衡件182a上自由移動,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連接第二托架1832a及煞車操作裝置17,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連接平衡件182a及第一煞車裝置161,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連接平衡件182a及第二煞車裝置132,載重偵測裝置19設置於車架11及搖臂13上,第一連接鋼索185連接第一托架1831a及載重偵測裝置19,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第一托架1831a及載重偵測裝置19,載重偵測裝置19隨搖臂13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第一連接鋼索185或第二連接鋼索186。
車架11安裝有座墊12可供騎乘者乘載用,搖臂13在速克達型之機車也是一引擎,搖臂13上裝置有後輪131及第二煞車裝置132,第二煞車裝置132設置有一煞車臂1321,當煞車臂1321被作動時,第二煞車裝置132將對後輪131產生一煞車力,使後輪131減速或停止轉動,搖臂13與車架11之間裝設有後避震器15,當搖臂13對著車架11轉動時,後避震器15可伸縮以減緩搖臂13的擺動,轉向機構14樞接於車架11頭部,轉向機構14向下延伸與前避震器16相接,前避震器16裝置有第一煞車裝置161、前輪162,第一煞車裝置161裝置有一煞車臂1611,當煞車臂1611被作動時,第一煞車裝置161將對前輪162施加煞車力,使前輪162減速或停止轉動,煞車操作裝置17是由固定架170與煞車槓桿171樞接而成,固定架170依配置位置的不同,可與轉向機構14接合,或與車架11接合。
連動煞車裝置18A之銷軸184a設置於滾輪183a之中心並與第一托架1831a接合,第一托架1831a之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鋼索185及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第二托架1832a與銷軸184a及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連接。
詳細而言,平衡件182a兩端分別為第一端部1821及第二端部1822,滾輪183a也可以是軸承,滾輪183a可於平衡件182a之第一端部1821與第二端部1822之間滾動,滾輪183a中心之銷軸184a可與第一托架1831a以及第二托架1832a接合,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部分範圍套設有第一套管175,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一端與煞車槓桿171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托架1832a連接,第一套管175一端牴觸固定架170,另一端牴觸於本體181a,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部分範圍套設有第二套管176,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一端與第二端部1822連接,另一端與第一煞車裝置161之煞車臂1611連接,第二套管176一端牴觸於本體181a,另一端牴觸於第一煞車裝置161的本體,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部分範圍套設有第三套管177,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一端與第一端部1821連接,另一端與第二煞車裝置132的煞車臂1321連接,第三套管177一端牴觸於本體181a,另一端牴觸於第二煞車裝置132的本體。
如圖2所示,載重偵測裝置19包括一位移部191及二固定座192,位移部191設置於搖臂13上並與第一連接鋼索185及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二固定座192設置於車架11上並與第一連接鋼索185之套管187及第二連接鋼索186之套管188連接,位移部191可隨時跟隨搖臂13擺動或轉動,位移部191的相對處車架11方向設有固定座192,隨著搖臂13擺動位置不同,位移部191與固定座192相對距離變化亦不同。
第一連接鋼索185部分範圍被套管187所包覆,第一連接鋼索185一端與第一托架1831a連接,另一端與位移部191連接,套管187一端牴觸於第一端部1821,另一端牴觸於固定座192,第二連接鋼索186部分範圍被套管188所包覆,第二連接鋼索186一端與第一托架1831a連接,另一端與位移部191連接,套管188一端牴觸於第二端部1822,另一端牴觸於固定座192,當後避震器15因座墊12乘載增加被迫壓縮時,此時搖臂13將相對於車架11逆時針轉動,而位移部191將依序拉動第一連接鋼索185、第一托架1831a、第二連接鋼索186至位移部191,當後避震器15因煞車時機車重心轉移而拉伸時,此時搖臂13將相對於車架11順時針轉動,而位移部191將依序拉動第二連接鋼索186、第一托架1831a、第一連接鋼索185至位移部191,也就是說,搖臂13隨座墊12乘載重量變化而擺動,將使滾輪183a在平衡件182a上滾動到對應的位置。
如圖6所示,當座墊12處於無乘載狀態,在連動煞車裝置18A之滾輪183a至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具有距離a,滾輪183a至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具有距離b。
參閱圖8至圖12,其分別為本發明之機車處於單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單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單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機車於單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重心轉移狀態示意圖及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如圖8及圖9所示,當座墊12乘載為一人狀態,則連動煞車裝置18A中滾輪183a位置則會變化,使滾輪183a至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形成距離a1,滾輪183a至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形成距離b1,若此時騎乘者操作煞車槓桿171,如圖10所示,滾輪183a受第二托架1832a所拉動以驅動平衡件182a,此時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b1/(a1+b1)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a1/(a1+b1)倍。
在連續煞車過程中,機車重心受慣性漸漸轉移往前,如圖11所示,此時避震器15跟隨漸漸拉伸,也代表後輪131對地面施力漸漸減輕,如圖12所示,搖臂13驅動滾輪183a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滾動,此時滾輪183a與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形成距離a2,滾輪183a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形成距離b2,此時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b2/(a2+b2)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a2/(a2+b2)倍,由於在平衡件182a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之間距離不變,因此a1+b1=a2+b2,由於滾輪183a受搖臂13作動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靠近,因此a1>a2,且b2>b1,所以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漸進式增加,以增加對第一煞車裝置161的施力,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漸進式減少,以減少對第二煞車裝置132施力,因此避免後輪131受煞車機車重心轉移影響負載變輕而發生打滑現象。
參閱圖13至圖17,其分別為本發明之機車處於雙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機車處於雙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重心轉移狀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如圖13所示,座墊12處於兩人乘載狀態,此時後輪131將承受更多荷重,也因此後避震器15長度與一人乘載比較相對的縮短,如圖14所示,連動煞車裝置18A之滾輪183a受搖臂13連動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滾動,此時滾輪183a與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形成距離a3,滾輪183a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形成距離b3,如圖15所示,滾輪183a受第二托架1832a所拉動而驅動平衡件182a,此時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b3/(a3+b3)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a3/(a3+b3)倍,由於在平衡件182a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之間距離不變,因此a1+b1=a3+b3,且座墊12在兩人乘載時,滾輪183a位置與座墊12一人乘載時位置更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靠近,因此a3>a1,且b1>b3,所以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在座墊12兩人乘載時所施加於第二煞車裝置132力量比座墊12一人乘載時所施加力量還多,使後輪131可以更有效地產生減速作用。
當機車連續煞車過程中,由於機車重心轉移作用,此時如圖16所示,後避震器15仍支撐部分來自座墊12荷重,使後避震器15並未完全拉伸,接著如圖17所示,連動煞車裝置18A之滾輪183a受搖臂13輕微擺動而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滾動,此時滾輪183a與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形成距離a4,滾輪183a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形成距離b4,由於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在平衡件182a距離不變,因此a3+b3=a4+b4,同時因機車重心轉移使滾輪183a些微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滾動,而使a3>a4,且b4>b3,因此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對第二煞車裝置132施力些微減少,以避免後輪131發生打滑,且a4>a2、b2>b4使a4/(a4+b4)>a2/(a2+b2)讓第二煞車裝置132在兩人乘載發生機車重心轉移後所產生煞車力大於一人乘載發生機車重心轉移時的煞車力,又同時能確保後輪131減速。
參閱圖18A至圖23,其分別為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二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圖18B之D方向之結構示意圖、圖19之EE方向之結構示意圖、圖20之透視結構示意圖、圖20之FF方向之結構示意圖及圖20之GG方向之結構示意圖,同時配合參閱圖2。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二實施例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11、一搖臂13、一轉向機構14、一後避震器15、一煞車操作裝置17、一第一煞車裝置161及一第二煞車裝置132之機車1B上,搖臂13及轉向機構14樞接於車架11上,後避震器15之兩端分別樞接車架11及搖臂13,煞車操作裝置17設置於轉向機構14上。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二實施例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18B及一載重偵測裝置19。連動煞車裝置18B設置於機車1B上,包括一本體181b、一平衡單元(包括一平衡件182b及一滾輪183b)、一銷軸184b、一第一托架1831b、一第二托架1832b、一第三托架1833b、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一第一連接鋼索185及一第二連接鋼索186,平衡件182b包括一提供滾輪183b自由滾動空間之凹槽部1823b,平衡件182b及滾輪183b容置於本體181b內,滾輪183b可於平衡件182b上自由移動,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連接平衡件182b及煞車操作裝置17,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連接第三托架1833b及第一煞車裝置161,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連接滾輪183b及第二煞車裝置132,載重偵測裝置19設置於車架11及搖臂13上,第一連接鋼索185連接第一托架1831b及載重偵測裝置19,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第一托架1831b及載重偵測裝置19,載重偵測裝置19隨搖臂13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第一連接鋼索185或第二連接鋼索186。
連動煞車裝置18B之銷軸184b設置於滾輪183b之中心並與第一托架1831b接合,第一托架1831b之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鋼索185及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第二托架1832b與銷軸184b及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連接,第三托架1833b與平衡件182b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連接。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與平衡件182b連接,滾輪183b經由第二托架1832b與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連接。
如圖21所示,當機車座墊12在無負載狀態,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在平衡件182b與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具有距離c,滾輪183b與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具有距離d。
參閱圖24至圖26,其分別為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及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如圖24所示,當座墊12為一人乘載時,滾輪183b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滾動,此時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在平衡件182b與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之間仍為距離c,滾輪183b與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形成距離d1,此時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d1/(c+d1)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c/(c+d1)倍。
當連續煞車過程中機車將發生重心轉移,如圖26所示,滾輪183b受搖臂13往遠離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方向滾動,此時滾輪183b與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形成距離d2,且d2>d1,因此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d2/(c+d2)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c/(c+d2)倍,且c/(c+d2)<c/(c+d1),因此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供給第二煞車裝置132施力隨機車重心轉移而漸進減少,以避免後輪131發生打滑現象。
參閱圖27至圖29,其分別為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及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如圖27所示,此為座墊12承受兩人負載狀態,滾輪183b受搖臂13往靠近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方向滾動,此時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在平衡件182b與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之間仍為距離c,滾輪183b與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形成距離d3,因此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d3/(c+d3)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c/(c+d3)倍,且由於d3<d1,因此c/(c+d3)>c/(c+d1),所以在兩人乘載時,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可分配到更多比例的施力,以滿足後輪131更有效率地減速。
當持續煞車狀態,機車發生重心轉移現象,由於座墊12仍有相當的荷重施力於後避震器15,此時如圖29所示,搖臂13使滾輪183b些微遠離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此時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與滾輪183b形成距離d4,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3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d4/(c+d4)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c/(c+d4)倍,由於d4>d3,因此c/(c+d4)<c/(c+d3),在機車重心轉移後,第二煞車裝置132所施加於後輪131的制動力些微減少,以避免發生後輪131打滑,且d4<d2,因此c/(c+d4)>c/(c+d2),第二煞車裝置132在全負載狀態經機車重心轉移後所施加於後輪131的制動力仍高於一人乘載狀態經機車重心轉移的制動力,因此可提高後輪131在全負載時更有效地減速。
參閱圖30A及圖30B,其分別為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三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及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三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同時配合參閱圖2。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三實施例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11、一搖臂13、一轉向機構14、一後避震器15、一煞車操作裝置17、一第一煞車裝置163及一第二煞車裝置132之機車1C上,搖臂13及轉向機構14樞接於車架11上,後避震器15之兩端分別樞接車架11及搖臂13,煞車操作裝置17設置於轉向機構14上,第一煞車裝置163包括一煞車碟盤1631及一煞車卡鉗1632。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三實施例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18C及一載重偵測裝置19。連動煞車裝置18C設置於機車1C上,包括一本體181c、一平衡單元(包括一平衡件182c及一滾輪183c)、一銷軸184c、一第一托架1831c、一第二托架1832c、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一第一連接鋼索185及一第二連接鋼索186,平衡件182c包括一提供滾輪183c自由滾動空間之凹槽部1823c,平衡件182c及滾輪183c容置於本體181c內,滾輪183c可於平衡件182c上自由移動,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連接第二托架1832c及煞車操作裝置17,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連接平衡件182c及第一煞車裝置163,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連接平衡件182c及第二煞車裝置132,載重偵測裝置19設置於車架11及搖臂13上,第一連接鋼索185連接第一托架1831c及載重偵測裝置19,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第一托架1831c及載重偵測裝置19,載重偵測裝置19隨搖臂13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第一連接鋼索185或第二連接鋼索186。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結構大致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第三實施例之機車前輪162之第一煞車裝置163為蝶式煞車裝置,且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位於平衡件182c之同一側,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包括一缸體1781、一柱塞1782、一彈簧1783及一油管1784。
滾輪183c到柱塞1782具有距離a,滾輪183c到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具有距離b,且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b/(a+b)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a/(a+b)倍。
參閱圖31A及圖31B,其分別為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四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及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四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同時配合參閱圖2。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四實施例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11、一搖臂13、一轉向機構14、一後避震器15、一煞車操作裝置17、一第一煞車裝置163及一第二煞車裝置132之機車1D上,搖臂13及轉向機構14樞接於車架11上,後避震器15之兩端分別樞接車架11及搖臂13,煞車操作裝置17設置於轉向機構14上,第一煞車裝置163包括一煞車碟盤1631及一煞車卡鉗1632。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四實施例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18D及一載重偵測裝置19。連動煞車裝置18D設置於機車1D上,包括一本體181d、一平衡單元(包括一平衡件182d及一滾輪183d)、一銷軸184d、一第一托架1831d、一第二托架1832d、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一第一連接鋼索185及一第二連接鋼索186,平衡件182d包括一提供滾輪183d自由滾動空間之凹槽部1823d,平衡件182d及滾輪183d容置於本體181d內,滾輪183d可於平衡件182d上自由移動,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連接平衡件182d及煞車操作裝置17,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連接平衡件182d及第一煞車裝置163,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連接第二托架1832d及第二煞車裝置132,載重偵測裝置19設置於車架11及搖臂13上,第一連接鋼索185連接第一托架1831d及載重偵測裝置19,第二連接鋼索186連接第一托架1831d及載重偵測裝置19,載重偵測裝置19隨搖臂13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第一連接鋼索185或第二連接鋼索186。
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四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結構大致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第四實施例之機車前輪162之第一煞車裝置163為蝶式煞車裝置,且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及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位於平衡件182d之同一側,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包括一缸體1781、一柱塞1782、一彈簧1783及一油管1784。
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之端點到柱塞1782具有距離c,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之端點到銷軸184d具有距離d,且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178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d/(c+d)倍,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174所分配到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172施力為c/(c+d)倍。
由上述內容可知,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利用連動煞車裝置18A,18B,18C,18D及載重偵測裝置19之連動結構設計,以載重偵測裝置19偵測搖臂13之擺動位置變化來即時獲得機車1A,1B,1C,1D上之載重狀態,同時載重偵測裝置19使連動煞車裝置18A,18B,18C,18D在持續進行煞車時,可以根據重心變化即時調整第一煞車裝置161,163及第二煞車裝置132之煞車力,使機車1A,1B,1C,1D之前輪162及後輪131可隨機車整體載重變化及重心變化即時地獲得最適當之煞車力,改善煞車打滑之問題。
上述實施例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A,1B,1C,1D:機車
11:車架
12:座墊
13:搖臂
131:後輪
132:第二煞車裝置
1321:煞車臂
14:轉向機構
15:後避震器
16:前避震器
161:第一煞車裝置
1611:煞車臂
162:前輪
163:第一煞車裝置
1631:煞車碟盤
1632:煞車卡鉗
17:煞車操作裝置
170:固定架
171:煞車槓桿
172: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
173: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
174: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
175:第一套管
176:第二套管
177:第三套管
178: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
1781:缸體
1782:柱塞
1783:彈簧
1784:油管
18A,18B,18C, 18D:連動煞車裝置
181a,181b,181c,181d:本體
182a,182b,182c, 182d:平衡件
1821:第一端部
1822:第二端部
1823a,1823b, 1823c,1823d:凹槽部
183a,183b,183c, 183d:滾輪
1831a,1831b, 1831c,1831d:第一托架
1832a,1832b, 1832c,1832d:第二托架
1833b:第三托架
184a,184b,184c, 184d:銷軸
185:第一連接鋼索
186:第二連接鋼索
187:套管
188:套管
19:載重偵測裝置
191:位移部
192:固定座
a,a1,a2,a3,a4:距離
b,b1,b2,b3,b4:距離
c:距離
d,d1,d2,d3,d4:距離
圖1係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一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     圖2係圖1之H區域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     圖4係圖3之A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5係圖4之BB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6係圖5之透視結構示意圖。     圖7係圖6之CC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之機車處於單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單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     圖10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單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11係本發明之機車於單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重心轉移狀態示意圖。     圖12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13係本發明之機車處於雙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     圖14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     圖15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16係本發明之機車處於雙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重心轉移狀態示意圖。     圖17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一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18A係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二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     圖18B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     圖19係圖18B之D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20係圖19之EE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21係圖20之透視結構示意圖。     圖22係圖20之FF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23係圖20之GG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圖24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     圖25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26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單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27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之結構示意圖。     圖28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進行煞車時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29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二實施例於雙人乘載狀態持續煞車時重心轉移之結構作動示意圖。     圖30A係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三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     圖30B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三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     圖31A係具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之第四實施例之機車構成示意圖。     圖31B係本發明之連動煞車裝置之第四實施例之構成示意圖。
172: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
173: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
174: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
175:第一套管
176:第二套管
177:第三套管
181a:本體
182a:平衡件
1821:第一端部
1822:第二端部
183a:滾輪
1831a:第一托架
1832a:第二托架
184a:銷軸
185:第一連接鋼索
186:第二連接鋼索
187:套管
188:套管
a,b:距離

Claims (9)

  1. 一種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係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一搖臂、一轉向機構、一後避震器、一煞車操作裝置、一第一煞車裝置及一第二煞車裝置之機車上,該搖臂及該轉向機構樞接於該車架上,該後避震器之兩端分別樞接該車架及該搖臂,該煞車操作裝置設置於該轉向機構上,該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係設置於該機車上,包括一本體、一平衡單元、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一連接鋼索及一第二連接鋼索,該本體內容置有該平衡單元,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煞車操作裝置,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第一煞車裝置,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第二煞車裝置;其中,該平衡單元係包括有一平衡件及一滾輪,該滾輪可於該平衡件上自由移動,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滾輪及該煞車操作裝置,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件及該第一煞車裝置,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件及該第二煞車裝置;以及一載重偵測裝置,係設置於該車架及該搖臂上,該第一連接鋼索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載重偵測裝置,該第二連接鋼索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載重偵測裝置,該載重偵測裝置隨該搖臂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該第一連接鋼索或該第二連接鋼索;其中,該滾輪在該平衡件上相對位置受該第一連接鋼索及該第二連接鋼索依該載重偵測裝置而移動,使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及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在該平衡單元可改變施力比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連動煞車裝置更包括一銷軸及一第一托架,該銷軸設置於該滾輪之中心並與該第一托架接合,該第一托架之兩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鋼索及該第二連接鋼索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連動煞車裝置更包括一與該銷軸及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之第二托架。
  4. 一種連動煞車系統裝置,係設置於一具有一車架、一搖臂、一轉向機構、一後避震器、一煞車操作裝置、一第一煞車裝置及一第二煞車裝置之機車上,該搖臂及該轉向機構樞接於該車架上,該後避震器之兩端分別樞接該車架及該搖臂,該煞車操作裝置設置於該轉向機構上,該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包括有:一連動煞車裝置,係設置於該機車上,包括一本體、一平衡單元、一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一第一連接鋼索及一第二連接鋼索,該本體內容置有該平衡單元,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煞車操作裝置,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第一煞車裝置,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第二煞車裝置;其中,該平衡單元係包括有一平衡件及一滾輪,該滾輪可於該平衡件上自由移動,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件及該煞車操作裝置,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平衡件及該第一煞車裝置,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該滾輪及該第二煞車裝置;以及一載重偵測裝置,係設置於該車架及該搖臂上,該第一連接鋼索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載重偵測裝置,該第二連接鋼索連接該平衡單元及該載重偵測裝置,該載重偵測裝置隨該搖臂之擺動位置變化而拉動該第一連接鋼索或該第二連接 鋼索;其中,該滾輪在該平衡件上相對位置受該第一連接鋼索及該第二連接鋼索依該載重偵測裝置而移動,使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及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在該平衡單元可改變施力比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連動煞車裝置更包括一銷軸及一第一托架,該銷軸設置於該滾輪之中心並與該第一托架接合,該第一托架之兩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鋼索及該第二連接鋼索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連動煞車裝置更包括一與該銷軸及該第三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之第二托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連動煞車裝置更包括一與該平衡單元及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連接之第三托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第一煞車裝置為碟式煞車裝置時,該第一煞車力傳輸元件及該第二煞車力傳輸元件位於該平衡單元之同一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裝置,其中,該載重偵測裝置係包括一位移部及二固定座,該位移部設置於該搖臂上並與該第一連接鋼索及該第二連接鋼索連接,該二固定座設置於該車架上並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鋼索之套管及該第二連接鋼索之套管連接。
TW107143217A 2018-12-03 2018-12-03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TWI6894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3217A TWI689430B (zh) 2018-12-03 2018-12-03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3217A TWI689430B (zh) 2018-12-03 2018-12-03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9430B true TWI689430B (zh) 2020-04-01
TW202021847A TW202021847A (zh) 2020-06-16

Family

ID=71134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3217A TWI689430B (zh) 2018-12-03 2018-12-03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94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721C (zh) * 1998-07-21 2004-10-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CN1227133C (zh) * 2000-03-31 2005-11-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后轮制动器连动装置
CN1240579C (zh) * 2000-03-31 2006-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后轮制动器连动装置
TWM535682U (zh) * 2016-07-05 2017-01-21 Jin-Quan Liu 兩端輸入源之連動煞車裝置
TWM549739U (zh) * 2017-02-23 2017-10-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動煞車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721C (zh) * 1998-07-21 2004-10-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CN1227133C (zh) * 2000-03-31 2005-11-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后轮制动器连动装置
CN1240579C (zh) * 2000-03-31 2006-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后轮制动器连动装置
TWM535682U (zh) * 2016-07-05 2017-01-21 Jin-Quan Liu 兩端輸入源之連動煞車裝置
TWM549739U (zh) * 2017-02-23 2017-10-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動煞車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847A (zh)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218148Y2 (zh)
JP3894733B2 (ja) 電動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TWI554434B (zh) 跨坐型車輛用煞車裝置及跨坐型車輛
US6557880B2 (en) Multiwheel self propelled variable output vehicle
JP2002079981A (ja) 自動二輪車の制動装置
TWI689430B (zh) 連動煞車系統裝置
CN210653518U (zh) 连动煞车系统装置
JP3706847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制動装置
JP4318780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制動装置
US20100007112A1 (en) Brake system and method and two-wheeled vehicle using the same
JP601268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TWI689441B (zh) 連動煞車系統
TWI757089B (zh) 連動煞車系統
JP5456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制動装置
JP3554435B2 (ja) 車両の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4132986B2 (ja) 揺動式車両
JP601268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3517806B2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3608123B2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TWI626181B (zh) 具有煞車力調整裝置之機車
WO2014116913A2 (en) Suspension-responsive brake-proportioning mechanism
JPH09272484A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3163275B2 (ja) バギー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JP3219805B2 (ja) 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装置
JP728895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挙動を制御する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