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4118B - A sewing device,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ewing product, and a sew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A sewing device,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ewing product, and a sew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4118B
TWI544118B TW102108538A TW102108538A TWI544118B TW I544118 B TWI544118 B TW I544118B TW 102108538 A TW102108538 A TW 102108538A TW 102108538 A TW102108538 A TW 102108538A TW I544118 B TWI544118 B TW I5441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wing
sewing machine
zipper
sewn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1619A (zh
Inventor
Yoshiyuki Sho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41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1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4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41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5/00Sewing units consisting of combinations of several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6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縫製裝置、縫製品之製造方法、及縫製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縫製裝置、縫製品之製造方法、及縫製方法,尤其關於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與1個以上之片材之被縫製品之縫製。
拉鏈不僅用於衣服類,亦用於多種多樣之製品。於相對於布料等(以下,亦存在將定義為「布料等」者僅稱為布料之情形)縫製拉鏈時,多要求生產效率良好地縫製。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於用於被套等之袋狀體(筒狀體)之縫製時,省略拼條(Gusset)而藉由拉鏈接合面料與襯裏。於該文獻中,如該文獻之圖4所示,僅於拉鏈7之一側緣藉由雙重鏈鎖縫而縫合面料1之一側緣之環(loop)1B之端部。其後,於該文獻中,如該文獻之圖5所示,於提起布料1之環1B之狀態下,自其上重疊襯裏2,對拉鏈7之另一側緣與襯裏2之側緣進行繃縫(interlock sewing)。藉此,縫製使面料1與襯裏2經由拉鏈7而連續之袋狀體。該文獻之圖4所示之電動縫紉機8係將以2根為一對之4根針中之一方之1對針除去者(參照該文獻之段落0019)。該文獻之圖5所示之電動縫紉機12係進行繃縫者。如該文獻之圖1及圖2所示,配置電動縫紉機5與電動縫紉機12(12A、12B)。
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藉由於拉鏈之一鏈布邊縫合「小拼條」,而使被套之縫製自動化,從而提高其效率。如該文獻之圖1所示,小拼條(3)與拉鏈(F)係輸送至內布料(1b)之一側緣,並藉由縫紉 機(M1)縫製(參照該文獻之圖2、圖3)。如該文獻之圖1所示,藉由包縫機(overlock sewing machine)(M2)而將表布料(1a)相對於內布料(1b)與小拼條(3)縫合(參照該文獻之圖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6-32786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公平7-55272號公報
如專利文獻1及2所示,於使用接近配置之一組縫針形成一組接縫之情形時(專利文獻1之圖4、專利文獻2之圖2),存在難以活用或至少無法容易地活用通用或既存之縫紉機之情形。例如,存在配置於進行上下往返之縫針下之下側機構彼此干涉之情形,於該情形時,無法使下側機構接近,從而形成接近且平行之一組接縫一事本身變得困難。再者,下側機構為梭、線鉤(Looper)機構等,但並不應限定於此。
如上所述,存在無法容易地形成接近之一組接縫之情形。再者,上述關於本案發明之課題之具體說明係用以說明課題之一例,不應以該說明限定解釋本案發明。
本發明之縫製裝置係縫製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與1個以上之片材之被縫製品之縫製裝置,且包含:第1縫製機,其於上述拉鏈之嚙合鏈齒排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之鏈布與上述片材之第1及第2接縫;及第2縫製機,其係縫製自上述第1縫製機搬送之上述被縫製品之第2縫製機,於上述拉鏈之上述嚙合鏈齒排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之上述鏈布與上述片材之第3及第4接縫。例如, 於以第1縫製機於左鏈布形成第1接縫且於右鏈布形成第2接縫,並以第2縫製機於左鏈布形成第3接縫且於右鏈布形成第4接縫之情形時,結果可使第1接縫與第3接縫接近,並使第2接縫與第4接縫接近。接縫之圖案任意。
較佳為進而包含至少1個中繼部,其於自上述第1縫製機向上述第2縫製機之搬送過程中使藉由上述第1縫製機縫製後之上述被縫製品進行上下反轉。藉由上下反轉而可實現被縫製品之姿勢之優化。
較佳為上述中繼部之至少1個包含沿上述拉鏈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部,藉由經由該軸部搬送上述被縫製品,而使到達該軸部前之上述被縫製品與通過該軸部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從而可簡單地進行上下反轉。
較佳為上述中繼部之至少1個包含向上述第2縫製機之縫製位置側導引上述被縫製品之搬送之導引部,藉由經由該導引部搬送上述被縫製品,而使到達該導引部之入口端前之上述被縫製品與通過該導引部之上述入口端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藉由採用導引部而可抑制被縫製品之其後之姿勢變形,又,亦可將導引部兼用作為中繼部。
較佳為於包括包含至少第1及第2中繼部之複數個上述中繼部之縫製裝置中,上述第1中繼部包含沿上述拉鏈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部,藉由經由該軸部搬送上述被縫製品,而使到達該軸部前之上述被縫製品與通過該軸部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且上述第2中繼部包含向上述第2縫製機之縫製位置側導引上述被縫製品之搬送之導引部,藉由經由該導引部搬送上述被縫製品,而使到達該導引部之入口端前之上述被縫製品與通過該導引部之上述入口端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上述導引部係以自上述第2縫製機向上述第1縫製機側突出之態樣設置。或,較佳為上 述導引部之上述入口端較上述軸部更接近上述第1縫製機。
較佳為上述導引部係以自上述第2縫製機向上述第1縫製機側突出之態樣設置,且於上述導引部之上方或下方配置有上述軸部。
自上述第1縫製機至上述第1中繼部之區間係上述被縫製品未反轉之非反轉區間,自上述第1中繼部至上述第2中繼部之區間係上述被縫製品反轉之反轉區間。
較佳為進而包含自上述第1縫製機向上述第2縫製機輸送上述被縫製品之輸送機構。
較佳為至少執行第1動作與第2動作,該第1動作係上述第1及第2縫製機分別使穿入有針線之2根以上之縫針一同往返,該第2動作係用以使底線相對於藉由該第1動作而貫通上述被縫製品之上述針線纏繞。
較佳為藉由上述第1及第2縫製機處理之上述拉鏈係處於使分別設置於一組上述鏈布之嚙合鏈齒排嚙合之狀態。雖並不受到限定,但如下述實施形態之說明可獲得各種效果。
本發明之縫製品之製造方法係縫製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與1個以上之片材之被縫製品而製造縫製品之方法,且包含如下步驟:藉由第1縫製機於上述拉鏈之嚙合鏈齒排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之鏈布與上述片材之第1及第2接縫;及藉由上述第2縫製機而縫製自上述第1縫製機搬送之上述被縫製品之步驟,於上述拉鏈之上述嚙合鏈齒排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之上述鏈布與上述片材之第3及第4接縫。
較佳為進而包含如下步驟:於自上述第1縫製機向上述第2縫製機之搬送過程中使藉由上述第1縫製機縫製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反轉至少1次。
較佳為進而包含如下步驟:經由沿上述拉鏈之寬度方向延伸之 軸部搬送上述被縫製品並使上述被縫製品上下反轉;藉由該步驟,而使到達該軸部前之上述被縫製品與通過該軸部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較佳為經由向上述第2縫製機之縫製位置側導引上述被縫製品之搬送的導引部而搬送上述被縫製品並使上述被縫製品上下反轉;藉由該步驟,而使到達該導引部之入口端前之上述被縫製品與通過該導引部之上述入口端後之上述被縫製品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本發明之縫製方法係縫製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與1個以上之片材之被縫製品之縫製方法,且藉由第1縫製機於上述拉鏈之嚙合鏈齒排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之鏈布與上述片材之第1及第2接縫,並藉由第2縫製機於上述拉鏈之上述嚙合鏈齒排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之上述鏈布與上述片材之第3及第4接縫。
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地形成接近之一組接縫(例如,第1及第3接縫組與第2及第4接縫組)。
10、20‧‧‧縫製機
11、21‧‧‧下部本體
12、22‧‧‧上部本體
13、23‧‧‧針座
14、14a、14b、24、24a‧‧‧縫針
15、25‧‧‧平台
16‧‧‧進料輥
17、26d‧‧‧凸部
18‧‧‧針板
19‧‧‧針孔
26‧‧‧導引部
26a‧‧‧下導引面
26b‧‧‧側導引面
26c‧‧‧上導引面
27‧‧‧進料輥
31‧‧‧返針形成單元
50‧‧‧反轉桿
51‧‧‧延伸棒
52‧‧‧導引棒
90‧‧‧被縫製品
91‧‧‧拉鏈
91a、91b‧‧‧鏈布
91c‧‧‧鏈齒排
92、92a、92b‧‧‧布料
100‧‧‧縫製裝置
P1、P2‧‧‧反轉中繼部
R11‧‧‧非反轉區間
R12‧‧‧反轉區間
SL1、SL2、SL3、SL4‧‧‧接縫
TL1、TL2‧‧‧外側緣
W9a、W9b、W14‧‧‧間隔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概略性側視模式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機之縫製機構的概略性部分橫截面模式圖。
圖3係自上方模式性地觀察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機之縫製位置的模式圖。
圖4係藉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第1縫製機而縫製的縫製品之俯視圖。
圖5係藉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第1及第2縫製機而縫製的縫製品之俯視圖。
圖6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反轉桿之概略性立體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中之搬送過程之被縫製品之狀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中之搬送過程之被縫製品之狀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中之搬送過程之被縫製品之狀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概略性側視模式圖。
圖11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概略性側視模式圖。
圖12係藉由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第1縫製機而縫製的縫製品之俯視圖。
圖13係藉由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縫製裝置之第1及第2縫製機而縫製的縫製品之俯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各實施形態並非各自獨立者,無需進行過多說明,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則當明白可適當進行組合,亦可把握由該組合產生之協同效果。原則上省略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而重點對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參照圖式係以發明說明為主要目的者,從而適當簡化。於該等圖中,藉由箭頭表示被縫製品之搬送方向。被縫製品係沿該搬送方向而自上游側向下游側搬送。
於以下之說明中,表示上下左右等方向之用語存在以拉鏈作為基準而使用之情形。於該情形時,上下方向係與拉鏈之表背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係與拉鏈之寬度方向一致。拉鏈係具有長度與寬度之長條體,相比於其長度而其寬度非常短。拉鏈之寬度方向亦為橫穿拉鏈之嚙合之鏈齒排之方向。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9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縫製裝置之概略性側視模式圖。圖2係表示縫製機之縫製機構之概略性部分橫截面模式圖。圖3係自上方模式性地觀察縫製機之縫製位置之模式圖。圖4係藉由縫製裝置之第1縫製機而縫製之縫製品之俯視圖。圖5係藉由縫製裝置之第1及第2縫製機而縫製之縫製品之俯視圖。圖6係反轉桿之概略性立體圖。圖7至圖9係表示縫製裝置中之搬送過程之被縫製品之狀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
如圖1所示,縫製裝置100包含縫製機(第1縫製機)10、及縫製機(第2縫製機)20,藉由該等縫製機10、20之協作而對被縫製品90執行所期望之縫製從而於被縫製品90上形成所期望之接縫。各縫製機之動作條件係分別進行適當設定。此處,各縫製機係為了形成直線狀之接縫而進行適當準備。
圖1所示之縫製機10包含下部本體11、及上部本體12,於上部本體12中,設置有上下往返之針座13。於針座13上藉由螺絲等安裝固定有一組縫針14。同樣地,縫製機20包含下部本體21、及上部本體22,於上部本體22上設置有上下往返之針座23。於針座23上藉由螺絲等安裝固定有一組縫針24。於各縫針中穿入有1根以上之針線。再者,於圖1中,以各縫針係配置於被縫製品之輸送方向上之方式描繪,但如圖2所示,沿被縫製品之拉鏈91之寬度方向設置各縫針(14、24)。
如圖1所示,下部本體11包含上表面平坦之平台15,於其上搬送被縫製品90,且對被縫製品90進行縫製處理。被縫製品90於其自上游側向下游側之搬送過程中,通過針座13之正下方,並於該場所(以下,存在稱為縫製位置之情形)進行縫製處理。再者,於圖1中,被縫製品90之搬送方向明確地以箭頭圖示。縫製機10包含馬達等驅動源,與自該驅動源供給之驅動力相應地使針座13上下往返。藉由針座之上下往返,而使穿入有針線之縫針14上下往返。又,縫製機10係藉由馬 達等驅動源而生成驅動力,並與此相應地使旋轉梭、線鉤等底線側之返針形成機構進行動作。縫製機10、20之具體構成任意,但此處為相同類型者,存在對縫製機10進行之說明亦適用於縫製機20之情形。
縫製機10係通常之縫製機,以適用於例如「鎖型針步」、「單線鏈鎖針步」、「雙重鏈鎖針步」等特定或任意之縫製方法之方式構成。縫製機10至少執行穿入有線之縫針之往返動作、及與該往返動作同步之返針形成動作。於「鎖型針步」之情形時,縫製機10包含用以形成返針之梭,並使其與縫針之往返動作同步地進行動作。梭通常內置捲繞有底線之梭芯(bobbin)。於「單線鏈鎖針步」、「雙重鏈鎖針步」之情形時,縫製機10包含用以形成返針之線鉤機構,並使其與縫針之往返動作同步地進行動作。省略梭、線鉤機構等之具體說明。
縫製機10除上述使縫針進行上下往返之機構與形成返針之機構以外,包含針板、角板、送布齒、壓片、及切線器等各種功能零件。於本技術領域中該等零件係眾所周知,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縫製機10之自動化之進展顯著,上述往返動作與上述返針形成動作之同步係藉由電腦(亦稱為微電腦)或邏輯電路而確保為高精度。縫製機20亦與縫製機10具有相同構成。亦可設置共同地控制縫製機10與縫製機20之控制系統。
參照圖2及圖3而對內置於縫製機10中之縫製機構進行補充說明。再者,於圖2中,為了方便下述說明,縫製機20之一組縫針24亦以虛線圖示。
如圖2所示,包含拉鏈91及左右一組布料(片材)92(92a、92b)之被縫製品90係處於在拉鏈91之鏈布91a上重疊布料92a之呈U字狀摺疊之部分,並在拉鏈91之鏈布91b上重疊布料92b之呈U字狀摺疊之部分的狀態。再者,拉鏈91之設置於各鏈布之內側緣之各拉鏈鏈齒排(嚙合鏈齒排)係嚙合之狀態,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未嚙合。自維持/提高 作業效率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於使拉鏈鏈齒排嚙合之狀態下進行縫製處理。布料92例如為長條之帶狀之拼條(Gusset),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衣服或外罩類之特定部分。拉鏈鏈齒排之種類任意。嚙合鏈齒排包含連續之線圈、金屬/樹脂鏈齒之列等。
如圖2所示,縫製機10之一組縫針14a、14b係沿拉鏈91之寬度方向隔開固定間隔而配置。於設置於下部本體11之針板18中,與一組縫針14相對應地設置有一組針孔19。又,於針板18之下方,與一組縫針14相對應地設置有一組返針形成單元31。於「鎖型針步」之情形時,返針形成單元31包含梭,於「鏈鎖針步」之情形時,返針形成單元31包含線鉤機構。於圖2中,作為返針形成單元31,例示有捲繞有線之梭芯。如圖3所示,於俯視縫製機10之針板18時,於一組針孔19之外側接近配置有一組返針形成單元31。
以「鎖型針步」之情形為重點簡單地對縫製動作進行說明。使穿線之縫針14下降而貫通被縫製品90,於較被縫製品90更靠下側產生針線圈。其次,梭之尖端(未圖示)捕捉該針線圈。其次,針線繞梭芯盒之外周於針線圈中插入底線。其次,提起針線,使針線與底線交纏。其後,以特定量輸送被縫製品90,藉此形成最小單位之接縫。
參照圖4及圖5,對藉由縫製機10及縫製機20之各縫製而於被縫製品產生之接縫進行說明。再者,虛線TL1、TL2表示左右鏈布91a、92b之外側緣之位置。圖4表示被縫製品90藉由縫製機10縫製後之狀態。圖5表示圖4所示之被縫製品90藉由縫製機20進一步縫製之狀態。如圖4所示,藉由利用縫製機10進行被縫製品90之縫製處理,而於拉鏈91之嚙合之拉鏈鏈齒排91c之兩側形成一組線狀之接縫SL1、SL2。如圖5所示,藉由利用縫製機20進行被縫製品90之縫製處理,而於拉鏈91之嚙合之拉鏈鏈齒排91c之兩側形成一組線狀之接縫SL3、SL4。再者,由於各接縫為線狀,因此可稱為接縫線。再者,亦可將接縫形 成為鋸齒狀等,但於該情形時,有易產生拉鏈與布料間之相對位置偏移之虞。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利用縫製機10進行被縫製品90之縫製而產生的一組接縫(SL1與SL2之組)係分別形成於閉合之拉鏈91之嚙合之拉鏈鏈齒排91c之左右兩側。藉由縫製機20而形成之一組接縫(SL3與SL4之組)亦相同。進一步敍述,藉由某縫製機而於被縫製品形成之一組接縫並非僅偏向拉鏈鏈齒排之左右兩側中之任一方而形成,而係分別配置於其左右兩側而形成。於該情形時,如圖2模式性地所示,即便使用通用或既存之縫製機,於縫製機10與縫製機20之關係中,如圖2所示調整縫製機10之縫針14與縫製機20之縫針24之間隔W9a,藉此,亦能夠以圖5所示之間隔W9b形成接縫SL2與接縫SL4。
如圖2所示,縫製機10中之一組縫針14之間隔W14充分,因此,位於針板18之下方之一組返針形成單元(以下,亦存在簡稱為梭芯之情形)之間隔亦可充分確保。假設,於圖2所示之縫針14a之正側面配置縫針24a之情形時,對應於縫針14a之梭芯與對應於縫針24a之梭芯會相互干涉,而需要再設定各梭芯之配置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充分地確保各縫製機中之各縫針間之間隔,從而此種干涉不會成為問題。
回到圖1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於縫製機10之平台15上,旋轉自如地配置有進料輥(feed roll)16作為輸送機構。進料輥16之旋轉軸與搬送中之被縫製品之拉鏈之寬度方向一致。亦可與設置於縫製機10之針板之眾所周知之輸送機構同步地旋轉驅動進料輥16。較理想為將進料輥16構成為主動輪,但亦可為被動輪。於該情形時,較理想為於平台15上設置用以輸送被縫製品90之其他機構。
如圖1所示,於縫製機20之平台25上,旋轉自如地配置有進料輥27作為輸送機構。上述對進料輥16進行之說明亦同樣適用於進料輥 27。
如圖1所示,於縫製機10與縫製機20之間,設置有2個反轉中繼部(中繼部)P1、P2。反轉中繼部P1包含安裝於縫製機10之反轉桿50。反轉中繼部P2包含安裝於縫製機20之導引部26。反轉中繼部P1與反轉中繼部P2係為了劃定使被縫製品90於其搬送過程中進行上下反轉之反轉區間R12而設置。如此,藉由於被縫製品90自縫製機10向縫製機20之搬送過程中,使被縫製品90進行上下反轉,而可適當地糾正被縫製品90之姿勢。再者,藉由縫製機10而縫製之被縫製品90有在自縫製機10向縫製機20側移動之過程中姿勢變形之虞,例如有拉鏈與布料之位置關係變形、或布料本身之姿勢變形之虞。
如圖6所示,反轉桿50係相對於縫製機10之一組凸部17可傾斜調整或不可傾斜調整地安裝。反轉桿50作為整體呈U字狀地構成,其開放端側係相對於縫製機10之本體之側面安裝。反轉桿50包含一組延伸棒51及導引棒(軸部)52。一組延伸棒51相互平行地延伸,且相對於縫製機10之平台15傾斜地安裝。藉由導引棒52而使各延伸棒51之前端結合。自進料輥16輸送之被縫製品90於到達導引棒52為止係沿延伸棒51而移動,其後,於導引棒52之外周上沿其曲面移動,藉此上下反轉,其後亦繼續向下游側移動。反轉桿50之具體構成任意,但較理想為包含沿搬送中之拉鏈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部。軸部並不限定於如導引棒52般為棒狀,亦可採用平板狀等任意形狀。
參照圖7至圖9說明圖1之A-A、B-B、C-C之切取剖面中之被縫製品90之概略剖面構成。如圖7模式性地所示,於自縫製機10(較詳細而言為其進料輥16)至反轉中繼部P1之非反轉區間R11中,被縫製品90之左右之外側緣向鉛垂方向下方垂下。再者,拉鏈91係處於中心張設有作為骨架而發揮功能之嚙合之拉鏈鏈齒排之狀態,而得以抑制因重力向鉛垂方向下方下垂。自此種觀點而言,於閉合拉鏈91之狀態下進行 縫製處理亦較為理想。
如圖8模式性地所示,於自反轉中繼部P1至反轉中繼部P2之反轉區間R12中,被縫製品90之左右之外側緣向鉛垂方向下方垂下。根據圖7與圖8之對比明顯可知,被縫製品90於自非反轉區間R11向反轉區間R12進行區間移動之過程中上下反轉,而布料之左右端之垂下方向亦反轉。藉此,藉由縫製機10進行縫製後,可糾正於被縫製品90產生之撓曲、錯位等不期望之姿勢變形。
如圖1所示,非反轉區間R11>反轉區間R12成立。藉此,可期待對被縫製品90賦予適度之反轉,從而適當地修正被縫製品90之姿勢。
反轉區間R12之終端係藉由反轉中繼部P2而劃定。反轉中繼部P2包含上述導引部26之入口端。藉由活用導引部26而進一步輸送被縫製品90,從而可抑制如上述般修正之被縫製品90之姿勢於其後再次變形。
如圖9所示,導引部26係為了包圍被縫製品90而構成。任意以單一零件或複數零件構成導引部26。如圖9所示,導引部26包含下導引面26a、側導引面26b、及上導引面26c。一組側導引面26b之間隔係對應於被縫製品90之最大寬度而略大於其地設定。下導引面26a與上導引面26c之間隔係對應於被縫製品90之最大厚度而略大於其地設定。藉由設置此種導引部26,而可一面保持被縫製品90之經糾正之姿勢,一面自導引部26之入口搬送被縫製品90至縫製機20之縫製位置為止。
如圖9所示,於導引部26之上導引面26c上,設置有向下導引面26a側突出、且沿被縫製品90之搬送方向延伸之長條之凸部26d。凸部26d係為了配置於拉鏈91之拉鏈鏈齒排91c上而定位於導引部26之寬度之大致中央。藉由凸部26d而自內側對布料92a、92b之U字狀之折返部分進行位置限制,藉此,可更確實地一面保持被縫製品90之姿勢一面搬送被縫製品90。
通過導引部26之被縫製品90係藉由縫製機20進行縫製處理,其後,藉由進料輥27而向更下游側輸送。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0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未設置反轉中繼部。即便於該情形時,除由反轉中繼部產生之效果以外,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第1實施形態亦可視為第2實施形態之改良案。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1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以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態樣設置有反轉中繼部P1、P2。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再者,如圖11所示,以虛線表示之反轉桿50相對於縫製機10或其他固定物以任意之態樣安裝。根據第1與第3實施形態之比較可知,反轉桿50之安裝態樣為任意,除縫製機10以外,亦可相對於縫製機20或其他固定物安裝。如何空間配置反轉中繼部P1、P2亦為任意,可根據縫製裝置100之導入環境而進行適當變更。
<第4實施形態>
參照圖12及圖13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2係藉由第1縫製機而縫製之縫製品之俯視圖。圖13係藉由第1及第2縫製機而縫製之縫製品之俯視圖。於本實施形態中,根據圖12及圖13可理解,係於拉鏈91敞開之狀態下藉由第1及第2縫製機而縫製被縫製品90。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再者,於該情形時,為了抑制被縫製品90之姿勢變形,較理想為於自縫製機10至縫製機20之範圍內一面儘可能保持被縫製品90之姿勢一面進行搬送。
如圖12所示,設置於被縫製品90之拉鏈91之左右鏈布91a、91b之各內側緣的拉鏈鏈齒排91c未嚙合,於左右鏈布91a、91b之各拉鏈鏈 齒排91c間產生有「間隔」。於該情形時,如圖12所示,藉由第1縫製機10形成之接縫SL1、SL2在與拉鏈鏈齒排91c之關係中,分別形成於其兩側。
圖13亦可與圖12同樣地進行說明,藉由第2縫製機20形成之接縫SL3、SL4於與拉鏈鏈齒排91c之關係中係分別形成於其兩側。
當以與嚙合鏈齒排之關係判斷接縫之位置時,「嚙合鏈齒排」之用語亦可理解為包含嚙合之嚙合鏈齒排與未嚙合之嚙合鏈齒排之雙方的上位用語,此種解釋與本案揭示之主旨一致。參照該解釋,當以與嚙合鏈齒排之關係判斷接縫之位置時,無需考慮左右鏈布91a、91b之各拉鏈鏈齒排91c間之「間隔」。
根據上述揭示,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則當明白可對各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將經過本案揭示之縫製步驟而獲得者稱作縫製品,但其未必指成品,亦可為半成品。
被縫製品較典型為於拉鏈之各鏈布上重疊有不同布料者,但並不限定於此。於下述情形時,藉由利用縫製裝置相對於拉鏈之各鏈布縫合各布料而製造縫製品。
拉鏈有金屬拉鏈、樹脂拉鏈等、水密規格、氣密規格等各種種類,但並不限定於特定之種類。拉鏈通常為長條之帶體,且於一組鏈布之內側緣設置有一組拉鏈鏈齒排。可說明拉鏈之長度方向/拉鏈鏈齒排之延伸方向/拉鏈鏈齒之配置方向係沿上述輸送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種態樣。於實施形態中,作為典型之情形,為使各拉鏈鏈齒排嚙合而使拉鏈閉合之狀態,但並不限定於此。拉鏈亦可包含可滑動或不可滑動之滑件。
縫製被縫製品之縫製機為通常者,關於其之詳細構成說明、功能說明、動作說明等已由於申請時點存在之適當資料充分說明。作為標準,縫製機可安裝之縫針之根數任意,並不限定於如本案揭示之實 施形態般以2根縫針為標準之類型。藉由縫製機而縫製之接縫可考慮各種圖案,並不限定於直線。
縫合於拉鏈布帶之對象並不限定於布料,亦可為紙、樹脂製膜等。片材通常為平坦且具有可撓性,但並不意在限定為此種。
10、20‧‧‧縫製機
11、21‧‧‧下部本體
12、22‧‧‧上部本體
13、23‧‧‧針座
14、24‧‧‧縫針
15、25‧‧‧平台
16‧‧‧進料輥
17‧‧‧凸部
26‧‧‧導引部
27‧‧‧進料輥
50‧‧‧反轉桿
90‧‧‧被縫製品
100‧‧‧縫製裝置
P1、P2‧‧‧反轉中繼部
R11‧‧‧非反轉區間
R12‧‧‧反轉區間

Claims (14)

  1. 一種縫製裝置,其係縫製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91)與1個以上之片材(92)之被縫製品(90)之縫製裝置(100),且包含:第1縫製機(10),其於上述拉鏈(91)之嚙合鏈齒排(91c)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91)之鏈布(91a、91b)與上述片材(92)之第1及第2接縫(SL1、SL2);及第2縫製機(20),其係縫製自上述第1縫製機(10)搬送之上述被縫製品(90)者,於上述拉鏈(91)之上述嚙合鏈齒排(91c)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91)之上述鏈布(91a、91b)與上述片材(92)之第3及第4接縫(SL3、SL4),其中上述第1縫製機(10)與上述第2縫製機(20)之間具有空間部,上述第1縫製機(10)與上述第2縫製機(20)分別具有輸送機構(16、27)。
  2. 如請求項1之縫製裝置,其進而包含至少1個中繼部(P1、P2),該中繼部(P1、P2)於自上述第1縫製機(10)向上述第2縫製機(20)之搬送過程中使藉由上述第1縫製機(10)縫製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反轉。
  3. 如請求項2之縫製裝置,其中上述中繼部之至少1個包含沿上述拉鏈(91)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部(52),藉由經由該軸部(52)搬送上述被縫製品(90),而使到達該軸部(52)前之上述被縫製品(90)與通過該軸部(52)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4. 如請求項2或3之縫製裝置,其中上述中繼部之至少1個包含將上述被縫製品(90)之搬送向上述第2縫製機(20)之縫製位置側導引的導引部(26),藉由經由該導引部(26)搬送上述被縫製品(90),而使到達該導引部(26)之入口端前之上述被縫製品(90)與通過該導 引部(26)之上述入口端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5. 如請求項2之縫製裝置,其具有包含至少第1及第2中繼部(P1、P2)之複數個上述中繼部,且上述第1中繼部(P1)包含沿上述拉鏈(91)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部(52),藉由經由該軸部(52)搬送上述被縫製品(90),而使到達該軸部(52)前之上述被縫製品(90)與通過該軸部(52)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且上述第2中繼部(P2)包含將上述被縫製品(90)之搬送向上述第2縫製機(20)之縫製位置側導引的導引部(26),藉由經由該導引部(26)搬送上述被縫製品(90),而使到達該導引部(26)之入口端前之上述被縫製品(90)與通過該導引部(26)之上述入口端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6. 如請求項5之縫製裝置,其中上述導引部(26)係以自上述第2縫製機(20)向上述第1縫製機(10)側突出之態樣設置,於上述導引部(26)之上方或下方配置有上述軸部(52)。
  7. 如請求項5或6之縫製裝置,其中自上述第1縫製機(10)至上述第1中繼部(P1)之區間係上述被縫製品(90)未反轉之非反轉區間(R11),自上述第1中繼部(P1)至上述第2中繼部(P2)之區間係上述被縫製品(90)反轉後之反轉區間(R12)。
  8. 如請求項1之縫製裝置,其中上述第1及第2縫製機(20)分別至少執行第1動作與第2動作,上述第1動作係使穿入有針線之2根以上之縫針一同往返,上述第2動作係用以相對於藉由該第1動作而貫通上述被縫製品(90)之上述針線纏繞底線。
  9. 如請求項1之縫製裝置,其中藉由上述第1縫製機(10)及第2縫製 機(20)處理之上述拉鏈(91)係處於使分別設置於一組上述鏈布(91a、91b)之嚙合鏈齒排嚙合之狀態。
  10. 一種縫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係縫製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91)與1個以上之片材(92)之被縫製品(90)而製造縫製品之方法,且包含如下步驟:藉由第1縫製機(10)於上述拉鏈(91)之嚙合鏈齒排(91c)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91)之鏈布(91a、91b)與上述片材(92)之第1及第2接縫(SL1、SL2);及藉由第2縫製機(20)縫製自上述第1縫製機(10)搬送之上述被縫製品(90)之步驟,其藉由上述第2縫製機(20)於上述拉鏈(91)之上述嚙合鏈齒排(91c)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91)之上述鏈布(91a、91b)與上述片材(92)之第3及第4接縫(SL3、SL4),其中上述第1縫製機(10)與上述第2縫製機(20)之間具有空間部,上述第1縫製機(10)與上述第2縫製機(20)分別具有輸送機構(16、27)。
  11. 如請求項10之縫製品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含如下步驟:於自上述第1縫製機(10)向上述第2縫製機(20)之搬送過程中使藉由上述第1縫製機(10)縫製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反轉至少1次。
  12. 如請求項11之縫製品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驟:經由沿上述拉鏈(91)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部(52)而搬送上述被縫製品(90)並使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反轉;藉由該步驟,使到達該軸部(52)前之上述被縫製品(90)與通過該軸部(52)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縫製品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驟:經由向上述第2縫製機(20)之縫製位置側導引上述被縫製品(90)之搬送的 導引部(26)而搬送上述被縫製品(90)並使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反轉;藉由該步驟,而使到達該導引部(26)之入口端前之上述被縫製品(90)與通過該導引部(26)之上述入口端後之上述被縫製品(90)上下隔開間隔地配置。
  14. 一種縫製方法,其係縫製重合有至少1個以上之拉鏈(91)與1個以上之片材(92)之被縫製品(90)者,且藉由第1縫製機(10)於上述拉鏈(91)之嚙合鏈齒排(91c)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91)之鏈布(91a、91b)與上述片材(92)之第1及第2接縫(SL1、SL2),藉由第2縫製機(20)於上述拉鏈(91)之上述嚙合鏈齒排(91c)之兩側分別形成縫合至少上述拉鏈(91)之上述鏈布(91a、91b)與上述片材(92)之第3及第4接縫(SL3、SL4),其中上述第1縫製機(10)與上述第2縫製機(20)之間具有空間部,上述第1縫製機(10)與上述第2縫製機(20)分別具有輸送機構(16、27)。
TW102108538A 2012-03-16 2013-03-11 A sewing device,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ewing product, and a sewing method TWI544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6925 WO2013136521A1 (ja) 2012-03-16 2012-03-16 縫製装置、縫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縫製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1619A TW201341619A (zh) 2013-10-16
TWI544118B true TWI544118B (zh) 2016-08-01

Family

ID=49160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538A TWI544118B (zh) 2012-03-16 2013-03-11 A sewing device,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ewing product, and a sew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34785B (zh)
TW (1) TWI544118B (zh)
WO (1) WO20131365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0542B (zh) * 2015-12-01 2018-02-16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中心线生产设备
US11406165B2 (en) 2017-02-02 2022-08-09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attached product
CN106930009B (zh) * 2017-04-24 2022-10-21 福恩达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拉链缝制装置、缝纫机及缝制方法
CN109385764B (zh) * 2017-08-07 2021-07-3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裁片自动化移送加工的双机头缝制机
CN109137282B (zh) * 2018-07-06 2021-05-14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用于帷帘的缝制装置
CN109440304A (zh) * 2018-11-19 2019-03-08 南通泰慕士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蕾丝面料多工序加工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85774A (en) * 1957-05-13 1959-05-12 Waldes Kohinoor Inc Methods of producing combined slide fastener and hook-and-eye closure units
JPS5446650A (en) * 1977-09-19 1979-04-12 Aisin Seiki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wing fastener to mattress sheath
JPS5637509Y2 (zh) * 1978-08-01 1981-09-02
JPH0135732Y2 (zh) * 1986-06-20 1989-10-31
JPH07265566A (ja) * 1994-03-31 1995-10-17 Juki Corp 玉縁形成装置
JP2898923B2 (ja) * 1996-07-12 1999-06-02 中小企業事業団 ファスナー自動縫付装置とファスナー自動縫付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4785B (zh) 2016-10-26
TW201341619A (zh) 2013-10-16
WO2013136521A1 (ja) 2013-09-19
CN104334785A (zh) 2015-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4118B (zh) A sewing device,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ewing product, and a sewing method
JPH03131291A (ja) 製織ウエブを加工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7118539B2 (ja) ミシン
CN209609956U (zh) 一种自动制作门襟的流水线装置
US4893574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illowcases
WO2015056327A1 (ja) ミシン及び針板構造、並びにエレメント列の縫製方法
CN109662371A (zh) 一种自动制作门襟的流水线装置
TWI703250B (zh)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WO2021234915A1 (ja) テンプレート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WO2019073922A1 (ja) ミシン
JP7088950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縫着方法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製品
JP5113482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6894251B2 (ja) ミシン
JP711607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縫着方法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製品
WO2023047539A1 (ja) 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JP2007296253A (ja) ミシン
WO2023021558A1 (ja) 固定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US366428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shirt parts
JPH02280791A (ja) 縫糸の縫い特性を試験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7296254A (ja) ミシン
CN109868568A (zh) 一种缝明门襟机的包边缝制装置
WO2021066776A1 (en) Automatic serging machine
JP2019088833A (ja) 縫製品
ITUD20070080A1 (it) Dispositivo di cucitura e rifilatura dei bordi di materiale tessile imbottito, relativo procedimento e macchina di cucitura multiaghi comprendente tale dispositivo
ITMI20001472A1 (it) Dispositivo e metodo per l&#39;esecuzione di cuciture a punto sopraggittoe cucitura con essi ottenu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