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5252B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5252B
TWI475252B TW101151128A TW101151128A TWI475252B TW I475252 B TWI475252 B TW I475252B TW 101151128 A TW101151128 A TW 101151128A TW 101151128 A TW101151128 A TW 101151128A TW I475252 B TWI475252 B TW I4752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imaging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51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9502A (zh
Inventor
陳思翰
陳雁斌
葉龍
Original Assignee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29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9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5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52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乃是與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相關,且尤其是與應用四片式透鏡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相關。
近年來,手機和數位相機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普及使得攝影模組蓬勃發展,手機和數位相機的薄型輕巧化也讓攝影模組的小型化需求愈來愈高,隨著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之技術進步和尺寸縮小,裝載在攝影模組中的光學成像鏡頭也需要縮小體積,但光學成像鏡頭之良好光學性能也是必要顧及之處。
美國專利公告號US7453654、美國專利公告號US8184383、台灣專利公告號TW M356127、台灣專利公開號201224568、201217852、201215941均為4片式透鏡結構,其第二透鏡的厚度較厚。
日本專利公開號2011-090127、2009-169005、美國專利公告號7777972、7920340、7277238、7957079及美國專利公開號20110115962均為四片式透鏡結構,該各透鏡間的空氣間隙總合設計過大,不利於手機和數位相機等攜帶型電子產品的薄 型化設計。
尤其是,其中美國專利公告號7920340第三實施例的鏡頭長度為7毫米(mm),不僅不利於手機和數位相機等攜帶型電子產品的薄型化設計,更無法滿足尺寸縮小的需求。
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趨勢是愈趨輕薄短小,因此如何有效縮短鏡頭長度成為目前產業界致力研發的課題之一,因此目前亟需研發鏡頭長度更短且同時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而維持良好光學性能,如:提高解析度之條件下,縮短鏡頭長度。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並包括一朝向物側的曲面,該曲面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並包括一朝向物側的凸面及一朝向像側的曲面,該朝向像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包括一朝向物側的曲面及一朝向像側的曲面,該朝向物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朝向像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 部及一位於該第四透鏡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鏡片僅只有四片透鏡。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可控制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相關參數,如第一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1、第二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2、第三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3、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4、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G23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G34 、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之三個空氣間隙總合為Gaa 、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為EFL、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合為ALT,使此些參數之間的關聯性滿足以下至少一關係式:(T3/G34 )≦10 關係式(1);(T4/T2)≦2 關係式(2);(G23 /T4)≦2 關係式(3);0.26≦(Gaa /ALT)≦0.65 關係式(4);1.8≦〔(T1+T3)/T4〕≦3 關係式(5);(EFL/ALT)>1.5 關係式(6);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關係亦可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 部結構及/或屈光性,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
本發明可依據前述之各種光學成像鏡頭,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機殼及一光學成像鏡頭組設置於機殼內。光學成像鏡頭組包括一鏡筒、如前所述的任一光學成像鏡頭、一模組基座單元(module housing unit)及一影像感測器。整體具有屈光率的四片式透鏡是設置於鏡筒內,模組基座單元用於供鏡筒設置,影像感測器是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的像側。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前述模組基座單元可額外包括一自動對焦模組及/或一影像感測器基座。自動對焦模組可包括一鏡座及一鏡頭後座,鏡座與鏡筒外側相貼合且沿一軸線設置,鏡頭後座是沿軸線並環繞著鏡座外側設置,鏡座帶著鏡筒及設置於該鏡筒內的光學成像鏡頭沿軸線前後移動,以控制光學成像鏡頭的移動對焦。影像感測器基座可位於鏡頭後座和影像感測器之間,且與鏡頭後座相貼合。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透過控制至少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相鄰兩鏡片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及四片透鏡之間的所有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之總和的比值在一預定範圍中,且合併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及/或屈光性之設計,以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明乃提供有圖式。此些圖式乃為本發明揭露內容之一部分,其主要係用以說明實施例,並可配合說明書之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明之優點。圖中的元件並未按比例繪製,而類似的元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元件。
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乃是由從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之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所構成,整體具有屈光率的鏡片僅只有四片透鏡。各透鏡之細部特徵如下: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並包括一朝向物側的曲面,該曲面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並包括一朝向物側的凸面及一朝向像側的曲面,朝向像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包括一朝向物側的曲面以及一朝向像側的曲面,朝向物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朝向像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及位於第四透鏡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前述具有正屈光率的第一透鏡較佳具有良好收光能力。具有負屈光率的第二透鏡較佳可修正第一透鏡產生的像差。具有正屈光率的第三透鏡較佳可分配第一透鏡的屈光率,以降低系統敏感度。第四透鏡較佳可修正場曲(curvature)和高階像差 (aberration),並壓低主光線角度(chief ray angle,系統光線入射於影像感測器上的角度),進而提高系統的靈敏度,因此可提供良好之光學性能。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可控制第三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3、及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G34 滿足以下關係式:(T3/G34 )≦10 關係式(1);由前述關係式(1)可知,在不改變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G34 的假設之下,當減少第三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3,以使T3與G34 滿足關係式(1)時,可使第三透鏡具有適當的正屈光率,並可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相對地,若不滿足關係式(1),即(T3/G34 )>10,代表T3較大,則會導致第三透鏡的正屈光率太大,而造成像差不易修正。考量到合理的空氣間隔距離,較佳地,關係式(1)可受一下限限制,如:4≦(T3/G34 )≦10,然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雖然0<(T3/G34 )<4也可達到縮短鏡頭且維持良好的成像品質目的,但在整個光學成像鏡頭縮短的過程中,所有的空氣間隙總合必然會縮小,因為第四透鏡朝向物側的曲面包括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所以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34 可以較其他空氣間隙小,因此若G34 設計較大,整個空氣間隙長度會變長,則不利整體鏡頭縮短。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可控制第二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 鏡片中心厚度為T2、及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4滿足以下關係式:(T4/T2)≦2 關係式(2);由前述關係式(2)可知,在不改變第二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2的假設之下,當減少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4,以使T2與T4滿足關係式(2)時,則T4不致於太厚。相對地,若不滿足關係式(2),即(T4/T2)>2,代表T4較大,則導致鏡頭的整體長度變大。考量到合理的鏡頭厚度,較佳地,關係式(2)可受一下限限制,如:1≦(T4/T2)≦2,然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可控制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G23 、及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4滿足以下關係式:(G23 /T4)≦2 關係式(3);由前述關係式(3)可知,在不改變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4的假設之下,當減少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G23 ,以使G23 與T4滿足關係式(3)時,可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且在四片式成像鏡頭中,第四透鏡光學有效徑(effective aperture)最大,因此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4不能太薄,否則會造成製作上的困難,因此當不滿足此條件時,即(G23 /T4)>2,第四透鏡會有太薄不易製作的問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可控制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之三個空氣間隙總合為Gaa 、及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合為ALT滿足以下關係:0.26≦(Gaa /ALT)≦0.65 關係式(4);由前述關係式(4)可知,在不改變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合ALT的假設之下,當減少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之三個空氣間隙總合Gaa ,以使Gaa 與ALT滿足關係式(4)時,則有利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相對地,若不滿足關係式(4),即(Gaa /ALT)<0.26,則Gaa 過小造成鏡頭設計與製作上的困難,或是(Gaa /ALT)>0.65,則Gaa 過大不利鏡頭縮短。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可控制第一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1、第三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3、及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為T4滿足以下關係:1.8≦〔(T1+T3)/T4〕≦3 關係式(5);由前述關係式(5)可知,在不改變第四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4的假設之下,當減少第一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1與第三透鏡的一沿光軸上的鏡片中心厚度T3,以使T1、T3與T4滿足關係式(5)時,則有利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且由於第一透鏡、第三透鏡都是正屈光率,鏡片厚度較厚,然而第四透鏡光學有效徑最大,考量現今的製作 技術亦無法製作得太薄,因此在鏡頭縮短的過程中,較佳地必需配置第一、第三及第四透鏡中心厚度使其滿足關係式(5)。相對地,若不滿足關係式(5),即〔(T1+T3)/T4〕<1.8,則第四透鏡的厚度較大不利鏡頭縮短,或〔(T1+T3)/T4〕>3時,則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的厚度較大不利鏡頭縮短。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可控制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為EFL、及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合為ALT滿足以下關係:(EFL/ALT)>1.5 關係式(6);由前述關係式(6)可知,在不改變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EFL的假設之下,當減少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合ALT,以使EFL與ALT滿足關係式(6)時,則有利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相對地,若不滿足關係式(6),即(EFL/ALT)≦1.5,則ALT大不利鏡頭縮短。在考量鏡頭長度與製造技術的均衡情況下,較佳地,關係式(6)可受一上限限制,如:1.5<(EFL/ALT)≦2.3,然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雖然(EFL/ALT)>2.3時,也可達到縮短鏡頭且維持良好的成像品質目的,但此時的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的厚度總合偏小會增加製造難度。
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上述關聯性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及/或屈光性,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 或解析度的控制,如以下多個實施例。須注意的是,在此所列之示例性細部結構及/或屈光性等特性亦可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並不限於此。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縮短鏡頭長度,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首先請一併參考第1圖至第5圖,其中第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第2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第3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之一透鏡之另一剖面結構示意圖,第4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1之詳細光學數據,第5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之各鏡片之非球面係數數據。如第1圖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一第一透鏡110、一第二透鏡120、一第三透鏡130、及一第四透鏡140。一濾光件150及一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60。光圈100置於第一透鏡110之前,搭配第一透鏡110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凸面111、一朝向像側的凸面112,且為正屈光率時可有效縮短光學成像鏡頭1的系統長度。濾光件150在此示例性地為一紅外線濾光片(IR Cut Filter),設於第四透鏡140的朝向像側的曲面142與一成像面160之間,濾光件150具有一朝向 物側的表面151,及一朝向像側的表面152,可將經過光學成像鏡頭1的光過濾掉特定波段的波長,如:過濾掉紅外線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波段的波長不會成像於成像面160上。
光學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細部結構如下: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光率,其係為塑膠材質所構成,並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凸面111,凸面111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未標示),及一朝向像側的凸面112,凸面111及凸面11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光率,其係為塑膠材質所構成,並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凸面121,及一朝向像側的凹面122,凹面122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未標示),凸面121及凹面1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光率,其係為塑膠材質所構成,並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凹面131,及一朝向像側的凸面132,凹面131及凸面1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光率,其係為塑膠材質所構成,並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凸面141,凸面141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未標示),及具有一朝向像側的曲面142,曲面142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21及一位於透鏡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22,凸面141及曲面142皆為非球面。
在本實施例中,係設計透鏡、濾光件150、及影像感測器 的成像面160之間沿光軸皆存在空氣間隔,如: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存在空氣間隔d1、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存在空氣間隔d2、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存在空氣間隔d3、第四透鏡140與濾光件150之間存在空氣間隔d4、及濾光件150與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60之間存在空氣間隔d5,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氣間隔,如:將兩相對透鏡的表面輪廓設計為彼此相應,而可彼此貼合,以消除其間之空氣間隔。由此可知,空氣間隔d1即為G12 ,空氣間隔d3即為G34 ,空氣間隔d1、d2、d3之總和即為Gaa (all air gap)。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隔之厚度,請參考第4圖,以此基於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算出實際數值分別為:(T3/G34 )=7.260;(T4/T2)=1.082;(G23 /T4)=1.173;(Gaa /ALT)=0.329;〔(T1+T3)/T4〕=2.939;(EFL/ALT)=1.563;從第一透鏡110物側凸面111至成像面160之在光軸上的長度為3.03毫米(mm),確實縮短光學成像鏡頭1之鏡頭長度。
在此須注意的是,在本發明中,為了簡明顯示各透鏡之結 構,僅顯示成像光線通過的部分,舉例來說,以第一透鏡110為例,如第1圖所示,包括朝向物側的凸面111,及朝向像側的凸面112。然而,在實施本實施例之各透鏡時,可選擇性地額外包括一固定部,以供該等透鏡設置於該光學成像鏡頭1內。同樣以第一透鏡110為例,請參考第3圖,其顯示第一透鏡110還包括一固定部,在此示例為由物側凸面111及像側凸面112往第一透鏡110邊緣外延伸之一延伸部113,以供第一透鏡110組裝於光學成像鏡頭1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不會通過延伸部113,該固定部之結構與外形無須限制於此。
第一透鏡110的凸面111及凸面112、第二透鏡120的凸面121及凹面122、第三透鏡130的凹面131及凸面132、及第四透鏡140的凸面141及曲面142,共計八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其中: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a2i 為第2i階非球面係數。
本實施例的透鏡110、120、130、140之各個非球面之係數K、a4 ~a12 之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第5圖。
另一方面,從第2圖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在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a)、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變像差(d)的表現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確實可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另請一併參考第6圖至第9圖,其中第6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第7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第8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詳細光學數據,第9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2之各鏡片之非球面數據。如第6圖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置於一第一透鏡210之前之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鏡210、一第二透鏡220、一第三透鏡230、及一第四透鏡240。
第二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類似,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隔之厚度,請參考第8圖,以此基於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算出實際數值分別為: (T3/G34 )=3.889;(T4/T2)=1.229;(G23 /T4)=1.647;(Gaa /ALT)=0.523;〔(T1+T3)/T4〕=2.295;(EFL/ALT)=1.890;從第一透鏡210物側表面至成像面260在光軸上的長度為2.98毫米(mm),確實縮短光學成像鏡頭2之鏡頭長度。
另一方面,從第7圖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在縱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變像差(d)的表現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確實可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另請一併參考第10圖至第13圖,其中第10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第1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第12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詳細光學數據,第13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3之各鏡片之非球面數據。如第10圖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鏡310、一第二透鏡320、一第三透鏡330、及一第四透鏡340。
第三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類似,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隔之厚度,請參考第12圖,以此基於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算出實際數值分別為:(T3/G34 )=9.200;(T4/T2)=1.154;(G23 /T4)=1.528;(Gaa /ALT)=0.421;〔(T1+T3)/T4〕=2.796;(EFL/ALT)=1.594;從第一透鏡310物側表面至成像面360在光軸上的長度為3.24毫米(mm),確實縮短光學成像鏡頭3之鏡頭長度。
另一方面,從第11圖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在縱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變像差(d)的表現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確實可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另請一併參考第14圖至第17圖,其中第14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第15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第16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詳細光學數據,第 17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4之各鏡片之非球面數據。如第14圖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鏡410、一第二透鏡420、一第三透鏡430、及一第四透鏡440。
第四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類似,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隔之厚度,請參考第16圖,以此基於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算出實際數值分別為:(T3/G34 )=7.469;(T4/T2)=1.520;(G23 /T4)=1.161;(Gaa /ALT)=0.377;〔(T1+T3)/T4〕=2.290;(EFL/ALT)=1.602;從第一透鏡410物側表面至成像面460在光軸上的長度為3.25毫米(mm),確實縮短光學成像鏡頭4之鏡頭長度。
另一方面,從第15圖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在縱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變像差(d)的表現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確實可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另請一併參考第18圖至第21圖,其中第18圖顯示依據 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第19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第20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詳細光學數據,第2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5之各鏡片之非球面數據。如第18圖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鏡510、一第二透鏡520、一第三透鏡530、及一第四透鏡540。第五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類似,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隔之厚度,請參考第20圖,以此基於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算出實際數值分別為:(T3/G34 )=4.229;(T4/T2)=1.047;(G23 /T4)=1.838;(Gaa /ALT)=0.544;〔(T1+T3)/T4〕=2.395;(EFL/ALT)=2.350;從第一透鏡510物側表面至成像面560在光軸上的長度為3.02毫米(mm),確實縮短光學成像鏡頭5之鏡頭長度。
另一方面,從第19圖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在縱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變像差(d)的表現都十分良好。因此,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確實可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另請一併參考第22圖至第25圖,其中第22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第23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第24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詳細光學數據,第25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6之各鏡片之非球面數據。如第22圖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鏡610、一第二透鏡620、一第三透鏡630、及一第四透鏡640。
第六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之主要差別為第四透鏡640具有一朝向像側的曲面641,曲面641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411、及一位於透鏡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12。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隔之厚度,請參考第24圖,以此基於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算出實際數值分別為:(T3/G34 )=6.383;(T4/T2)=1.509;(G23 /T4)=0.699;(Gaa /ALT)=0.290;〔(T1+T3)/T4〕=1.897; (EFL/ALT)=1.568;從第一透鏡610物側表面至成像面660在光軸上的長度為2.96毫米(mm),確實縮短光學成像鏡頭6之鏡頭長度。
另一方面,從第23圖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在縱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變像差(d)的表現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確實可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另請參考第26圖所顯示的以上六個實施例的T1、T2、T3、T4、G23 、G34 、EFL、Gaa 、(T1+T3)、ALT、(T3/G34 )、(T4/T2)、(G23 /T4)、(Gaa /ALT)、(T1+T3)/T4、EFL/ALT之詳細數據,可看出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確實可滿足前述關係式(1)~關係式(6)。
請參閱第27圖,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該可攜式電子裝置20包含一機殼2100,及一安裝在該機殼2100內的光學成像鏡頭組2200。在此僅是以手機為例說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20,但該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型式不以此為限。
如圖中所示,該光學成像鏡頭組2200包括一如前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如在此示例性地選用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一用於供該光學成像鏡頭1設置的鏡筒2300、一用於供該鏡筒設置的模組基座單元(module housing unit)2400,及 一設置於該光學成像鏡頭1像側的影像感測器161。該成像面160是形成於該影像感測器161。
須注意的是,本實施例雖顯示濾光件150,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省略濾光件150之結構,並不以濾光件150之必要為限,且機殼2100、鏡筒2300、及/或模組基座單元2400可為單一元件或多個元件組裝而成,無須限定於此;其次,乃是本實施例所使用的影像感測器161是採用板上連接式晶片封裝(Chip on Board,COB)的封裝方式直接連接在基板162上,和傳統晶片尺寸封裝(Chip Scale Package,CSP)之封裝方式的差別在於,板上連接式晶片封裝不需使用保護玻璃(cover glass),因此在光學成像鏡頭1中並不需要在影像感測器161之前設置保護玻璃,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光學成像鏡頭1具有屈光率的四片式透鏡110、120、130、140示例性地是以相對兩透鏡之間分別存在一空氣間隔的方式設置於鏡筒2300內。
該模組基座單元2400具有一鏡頭後座2401,及一設置於該鏡頭後座2401與該影像感測器161之間的影像感測器基座2402。其中,該鏡筒2300是和該鏡頭後座2401沿一軸線同軸設置,且該鏡筒2300設置於該鏡頭後座2401內側。
由於光學成像鏡頭1之長度較短,僅3.03毫米(mm),因此可將可攜式電子裝置20之尺寸設計地更為輕薄短小,且仍然能夠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與成像品質。藉此,使本實施例除 了具有減少機殼原料用量的經濟效益外,還能滿足輕薄短小的產品設計趨勢與消費需求。
另請參閱第28圖,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2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該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2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主要差別在於:該模組基座單元2400更包括一自動對焦模組2403,該自動對焦模組具有一鏡座2404、一鏡頭後座2401、一線圈2405及一磁性元件2406。該鏡座2404與該鏡筒2300外側相貼合且沿一軸線II'設置、該鏡頭後座2401沿該軸線II'並環繞著該鏡座2404外側設置。該線圈2405設置在該鏡座2404外側與該鏡頭後座2401內側之間。該磁性元件2406設置在該線圈2405外側與該鏡頭後座2401內側之間。
該鏡座2404可帶著該鏡筒2300及設置在該鏡筒2300內的光學成像鏡頭1沿該軸線II'移動。該影像感測器基座2402則與該鏡頭後座2401相貼合。其中,該濾光件150,如:紅外線濾光片則是設置在該影像感測器基座2402。該可攜式電子裝置22的第二實施例的其他元件結構則與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類似地,由於光學成像鏡頭1之長度較短,僅3.03毫米(mm),因此可將可攜式電子裝置22之尺寸設計地更為輕薄短小,且仍然能夠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與成像品質。藉此,使本實施例除了具有減少機殼原料用量的經濟效益外,還能滿足輕 薄短小的產品設計趨勢與消費需求。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透過控制至少一透鏡中心厚度對兩片透鏡之間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比值以及四片透鏡之間的所有沿光軸上的空氣間隔之總和與所有透鏡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預定範圍中,且合併各透鏡的細部結構及/或屈光性之設計,以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2,3,4,5,6‧‧‧光學成像鏡頭
20,22‧‧‧可攜式電子裝置
100,200,300,400,500,6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第一透鏡
111‧‧‧朝向物側的凸面
112‧‧‧朝向像側的凸面
113‧‧‧延伸部
120,220,320,420,520,620‧‧‧第二透鏡
121‧‧‧朝向物側的凸面
122‧‧‧朝向像側的凹面
130,230,330,430,530,630‧‧‧第三透鏡
131‧‧‧朝向物側的凹面
132‧‧‧朝向像側的凸面
140,240,340,440,540,640‧‧‧第四透鏡
141‧‧‧朝向物側的凸面
142‧‧‧朝向像側的曲面
1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1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150,250,350,450,650‧‧‧濾光件
151,251,351,451,551,651‧‧‧朝向物側的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朝向像側的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成像面
161‧‧‧影像感測器
162‧‧‧基板
2100‧‧‧機殼
211‧‧‧朝向物側的凸面
212‧‧‧朝向像側的凸面
2200‧‧‧光學成像鏡頭組
221‧‧‧朝向物側的凸面
222‧‧‧朝向像側的凹面
2300‧‧‧鏡筒
231‧‧‧朝向物側的凹面
232‧‧‧朝向像側的凸面
2400‧‧‧模組基座單元
241‧‧‧朝向物側的凸面
242‧‧‧朝向像側的曲面
311‧‧‧朝向物側的凸面
312‧‧‧朝向像側的凸面
321‧‧‧朝向物側的凸面
322‧‧‧朝向像側的凹面
331‧‧‧朝向物側的凹面
332‧‧‧朝向像側的凸面
341‧‧‧朝向物側的凸面
342‧‧‧朝向像側的曲面
411‧‧‧朝向物側的凸面
412‧‧‧朝向像側的凸面
421‧‧‧朝向物側的凸面
422‧‧‧朝向像側的凹面
431‧‧‧朝向物側的凹面
432‧‧‧朝向像側的凸面
441‧‧‧朝向物側的凸面
442‧‧‧朝向像側的曲面
511‧‧‧朝向物側的凸面
512‧‧‧朝向像側的凸面
521‧‧‧朝向物側的凸面
522‧‧‧朝向像側的凹面
531‧‧‧朝向物側的凹面
532‧‧‧朝向像側的凸面
541‧‧‧朝向物側的凸面
542‧‧‧朝向像側的曲面
611‧‧‧朝向物側的凸面
612‧‧‧朝向像側的凸面
621‧‧‧朝向物側的凸面
622‧‧‧朝向像側的凹面
631‧‧‧朝向物側的凹面
632‧‧‧朝向像側的凸面
641‧‧‧朝向物側的曲面
642‧‧‧朝向像側的曲面
2401‧‧‧鏡頭後座
2402‧‧‧影像感測器基座
2403‧‧‧自動對焦模組
2404‧‧‧鏡座
2405‧‧‧線圈
2406‧‧‧磁性元件
6411‧‧‧光軸附近區域凸面部
641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凹面部
2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2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3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3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4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4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5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5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6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6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d1,d2,d3,d4,d5‧‧‧空氣間隔
A1‧‧‧物側
A2‧‧‧像側
II'‧‧‧軸線
第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2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第3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一透鏡之另一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 鏡片之詳細光學數據。
第5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第6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7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第8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鏡片之詳細光學數據。
第9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第10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1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第12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鏡片之詳細光學數據。
第13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第14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15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 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第16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鏡片之詳細光學數據。
第17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第18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19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第20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鏡片之詳細光學數據。
第21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第22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23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第24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鏡片之詳細光學數據。
第25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第26圖所顯示的依據本發明之以上六實施例的T1、T2、 T3、T4、G23 、G34 、EFL、Gaa 、(T1+T3)、ALT、(T3/G34 )、(T4/T2)、(G23 /T4)、(Gaa /ALT)、(T1+T3)/T4、EFL/ALT之詳細數據之比較表。
第27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結構示意圖。
第28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1‧‧‧光學成像鏡頭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朝向物側的凸面
112‧‧‧朝向像側的凸面
120‧‧‧第二透鏡
121‧‧‧朝向物側的凸面
122‧‧‧朝向像側的凹面
130‧‧‧第三透鏡
131‧‧‧朝向物側的凹面
132‧‧‧朝向像側的凸面
140‧‧‧第四透鏡
141‧‧‧朝向物側的凸面
142‧‧‧朝向像側的曲面
150‧‧‧濾光件
151‧‧‧朝向物側的表面
152‧‧‧朝向像側的表面
160‧‧‧成像面
1421‧‧‧光軸附近區域凹面部
1422‧‧‧透鏡圓周附近區域凸面部
d1,d2,d3,d4,d5‧‧‧空氣間隔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13)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並包括一朝向物側的曲面,該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並包括一朝向物側的凸面及一朝向像側的曲面,該朝向像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及一第四透鏡,包括一朝向物側的曲面及一朝向像側的曲面,該朝向物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朝向像側的曲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及一位於該第四透鏡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鏡片僅只有四片透鏡,該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合為ALT,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光軸上之三個空氣間隙總合為Gaa ,ALT與Gaa 滿足以下關係式:0.26≦(Gaa /ALT)≦0.65;該第一透鏡在光軸的中心厚度為T1,該第三透鏡在光軸的中心厚度為T3,該第四透鏡在光軸的中心厚度為T4,T1與T3、T4滿足以下關係式:1.8≦〔(T1+T3)/T4〕≦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為EFL,EFL與ALT滿足以下關係式:1.5<(EFL/ALT)。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34 ,T3與G34 、及EFL與ALT滿足以下關係式:(T3/G34 )≦10;且1.5<(EFL/ALT)≦2.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在光軸的中心厚度為T2,T2與T4滿足以下關係式:(T4/T2)≦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34 ,T3與G34 滿足以下關係式:4≦(T3/G34 )≦1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 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23 ,T4與G23 滿足以下關係式:(G23 /T4)≦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34 ,T3與G34 滿足以下關係式:(T3/G34 )≦1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在光軸的中心厚度為T2,T2與T4滿足以下關係式:(T4/T2)≦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23 ,G23 與T4滿足以下關係式:(G23 /T4)≦2。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3與G34 進一步滿足以下關係式:4≦(T3/G34 )≦10。
  1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機殼;及一光學成像鏡頭組,設置於該機殼內,包括:一鏡筒;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所述的任一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該四片式透鏡設置於該鏡筒內;一模組基座單元(module housing unit),用於供該鏡筒設置;及一影像感測器,設置於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像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模組基座單元更包括一自動對焦模組,而該自動對焦模組包括一鏡座及一鏡頭後座,該鏡座與鏡筒外側相貼合且沿一軸線設置,該鏡頭後座是沿該軸線並環繞著該鏡座外側設置,該鏡座帶著鏡筒及設置於該鏡筒內的該光學成像鏡頭沿該軸線前後移動,以控制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移動對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模組基座單元還具有一位於該鏡頭後座和該影像感測器之間的影像感測器基座,且該影像感測器基座和該鏡頭後座相貼合。
TW101151128A 2012-09-07 2012-12-28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5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28571 2012-09-07
CN201210437198.0A CN103135206B (zh) 2012-09-07 2012-11-06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9502A TW201329502A (zh) 2013-07-16
TWI475252B true TWI475252B (zh) 2015-03-01

Family

ID=48495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51128A TWI475252B (zh) 2012-09-07 2012-12-28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976467B2 (zh)
CN (1) CN103135206B (zh)
TW (1) TWI4752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1587B (zh) * 2012-08-27 2015-02-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our-piece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ns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135206B (zh) 2012-09-07 2016-04-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31001B (zh) * 2013-08-02 2016-09-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020548B (zh) 2014-01-27 2016-08-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122656B (zh) 2014-03-10 2017-01-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238084B (zh) * 2014-05-29 2017-01-1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238085A (zh) * 2014-06-16 2014-12-2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238088B (zh) * 2014-06-17 2017-01-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680233A (zh) * 2014-10-28 2015-06-03 芜湖杰诺瑞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
CN104503002A (zh) * 2014-11-19 2015-04-08 南京联河讯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包含5枚镜片的微型联合光具组用第四镜片
CN106154493B (zh) * 2016-03-18 2019-03-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10174745B (zh) * 2019-03-07 2023-09-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297306B (zh) * 2019-04-15 2021-06-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236864B (zh) * 2021-11-23 2024-07-16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6360019A (zh) * 2023-05-30 2023-06-30 锐驰智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及具有此的激光雷达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8891A1 (en) * 2006-02-15 2007-08-16 Fujin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TW201122704A (en) * 2009-11-19 2011-07-01 Mcnex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autofocus function
TW201134062A (en) * 2010-03-26 2011-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TW201207462A (en) * 2010-08-05 2012-0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US20120200945A1 (en) * 2009-10-22 2012-08-09 Yoji Kubota Imaging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70428A (en) 1937-05-31 1939-08-22 Zeiss Carl Fa Four-lens photo-objective
US2310502A (en) 1940-07-12 1943-02-09 Taylor Taylor & Hobson Ltd Optical objective
US2767614A (en) 1955-03-31 1956-10-23 Eastman Kodak Co Optical objective comprising four airspaced lens elements
JPS4927700B1 (zh) 1969-08-01 1974-07-19
JPS59137916A (ja) 1983-01-27 1984-08-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全長の短い写真レンズ
US5274456A (en) 1987-12-28 1993-12-28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video camera unit using it and thei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3741788B2 (ja) 1996-07-23 2006-02-01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結像レンズ
JP4233062B2 (ja) 1997-03-26 2009-03-0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結像レンズ
US6108146A (en) * 1999-03-31 2000-08-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Zoom assembly having an improved cam barrel
JP3424030B2 (ja) 2001-01-31 2003-07-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4403672B2 (ja) 2001-06-05 2010-01-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3574427B2 (ja) 2001-09-19 2004-10-06 日本冶金工業株式会社 TiおよびAl含有鋼用連続鋳造パウダーおよび連続鋳造方法
KR100475052B1 (ko) 2001-11-26 2005-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감소된 비트라인 전압 오프셋을 갖는 멀티포트 반도체메모리장치 및 이의 메모리셀 배치방법
JP2003168780A (ja) 2001-12-03 2003-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86642A (ja) 2001-12-20 2003-07-04 Alps Electric Co Ltd 印刷装置及び電子データ配信装置
KR100431059B1 (ko) 2001-12-26 2004-05-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압전 트랜스포머를 이용한 냉음극관 다등 구동 dc/dc인버터 회로
DE10229249A1 (de) 2002-03-01 2003-09-04 Zeiss Carl Semiconductor Mfg Refraktives Projektionsobjektiv mit einer Taille
JP3564107B2 (ja) 2002-03-05 2004-09-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撮影レンズ
JP4334216B2 (ja) 2002-12-27 2009-09-3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KR100509370B1 (ko) 2002-12-30 2005-08-1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촬영 렌즈
US6982835B2 (en) 2003-02-05 2006-01-03 Fujinon Corporation Four-group zoom lens
JP4138552B2 (ja) 2003-03-31 2008-08-27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623993B2 (ja) 2003-04-22 2011-02-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6950246B2 (en) 2003-04-23 2005-09-27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035023B2 (en) 2003-04-24 2006-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system
JP2005004028A (ja) 2003-06-13 2005-01-06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024889A (ja) 2003-07-02 2005-01-27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024581A (ja) 2003-06-30 2005-01-27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004027A (ja) 2003-06-13 2005-01-06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7206143B2 (en) 2003-05-13 2007-04-17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form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3521332B1 (ja) 2003-08-06 2004-04-19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0541260C (zh) 2003-11-13 2009-09-16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JP4248379B2 (ja) 2003-12-02 2009-04-02 大立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撮影レンズ及び携帯機器
JP2005208236A (ja) 2004-01-21 2005-08-04 Sony Corp 単焦点レンズ
CN100543509C (zh) 2004-08-20 2009-09-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US7215492B2 (en) 2005-03-17 2007-05-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790471B2 (ja) 2005-04-15 2011-10-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279607B (en) 2005-05-05 2007-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rray
JP4980590B2 (ja) * 2005-07-04 2012-07-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0703469B1 (ko) 2005-07-07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용 광학계
JP4828317B2 (ja) 2005-09-29 2011-1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7277238B2 (en) 2005-10-10 2007-10-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rray
US7365920B2 (en) 2005-12-28 2008-04-2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our-piece lens assembly
KR100790716B1 (ko) * 2006-07-25 2008-0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US7274518B1 (en) 2006-10-06 2007-09-2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CN101373256B (zh) 2007-08-22 2010-04-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JP5090832B2 (ja) 2007-09-10 2012-1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2009069195A (ja) 2007-09-10 2009-04-02 Fujinon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5317480B2 (ja) 2008-01-15 2013-10-1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5074948B2 (ja) 2008-02-14 2012-11-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505765B2 (ja) * 2008-04-23 2010-07-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384254B (zh) 2008-10-16 2013-0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透鏡組
TWI395973B (zh) * 2008-10-22 2013-05-11 Young Optics Inc 定焦鏡頭
TWI388878B (zh) 2008-12-01 2013-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鏡片組
TWI406004B (zh) 2009-02-19 2013-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透鏡組
TWI421557B (zh) 2009-07-14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透鏡系統
TWI414840B (zh) 2009-08-11 2013-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透鏡系統
TWI401467B (zh) 2009-11-13 2013-07-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擷取透鏡組
JP5467342B2 (ja) 2009-11-25 2014-04-09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TWI436091B (zh) 2009-12-29 2014-05-01 Asia Optical Co Inc Imaging lens
TW201144889A (en) 2010-06-10 2011-12-16 Asia Optical Co Inc Image forming lens module
TWI439750B (zh) 2010-08-20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取像鏡頭
TWI434096B (zh) 2010-09-16 2014-04-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透鏡組
JP2012068355A (ja) * 2010-09-22 2012-04-05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TWI418876B (zh) 2010-10-13 2013-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系統
TWI421560B (zh) 2010-10-26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透鏡組
TWI421562B (zh) 2010-12-03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
TWI437309B (zh) * 2011-05-12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鏡頭
CN102955225A (zh) 2011-08-19 2013-03-06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03135206B (zh) 2012-09-07 2016-04-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8891A1 (en) * 2006-02-15 2007-08-16 Fujin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US20120200945A1 (en) * 2009-10-22 2012-08-09 Yoji Kubota Imaging lens
TW201122704A (en) * 2009-11-19 2011-07-01 Mcnex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autofocus function
TW201134062A (en) * 2010-03-26 2011-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Voice coil mot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TW201207462A (en) * 2010-08-05 2012-0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41731B2 (en) 2017-01-10
CN103135206B (zh) 2016-04-20
TW201329502A (zh) 2013-07-16
CN103135206A (zh) 2013-06-05
US20150138653A1 (en) 2015-05-21
US20140071340A1 (en) 2014-03-13
US8976467B2 (en) 2015-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525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163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5333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1679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8793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0772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4153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940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二)
TWI50772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1679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918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三)
TWI47918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6721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二)
TW201317618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0356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918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一)
TWI45902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1589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918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7159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37583B (zh) An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which the optical imaging lens is applied
TWI47159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49458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9268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1235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