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06118B -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506118B TW506118B TW089124993A TW89124993A TW506118B TW 506118 B TW506118 B TW 506118B TW 089124993 A TW089124993 A TW 089124993A TW 89124993 A TW89124993 A TW 89124993A TW 506118 B TW506118 B TW 50611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light shielding
- electrode
- shielding layer
- l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age sensors
- H10F39/802—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elements in pixels, e.g. address-lines or gate electrodes
Landscapes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506118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爭德;=¾ :Pl丨哭4 a ^ ^ ^德史德⑴〜像戊^為及其製造方法,特別 疋有關於一種景夕像感測器,使台扭也+ 明其&卜,1 一&杜P 其包括先電變換元件形成於透 月基底上母-兀件上具有一光電變換 極位於此層的下側及上側, 制、生曰且卜席汉上滑4 :目,丨哭$嘀A彳4亩、s ^ 以及I仏感測器的方法。此感 測器可適用於傳真通信、影像掃描 相關技術說明: 影像感測器結合於各錄沾直彡德成 ,廇吉、3 p b種的衫像感剩袭置或設備(例 如’傳真通k及影像掃描5| 1以補:目丨十 主r。Μ ☆ /f ,梅裔)以價/則或感測一欲感測物體 录面的反射光’例如文杜^_ A 游丨丨4 又件紙。此類型感測器線性地感測物 體上的影像’目而具有以光電二極體作為光電變換元件及 以薄膜電晶體(thin-film transist〇r,TFT)作為切換 (switching)元件之排置成一直線的典型結構。此典型 結構的一範例繪示於第1到4圖。 請參照第1圖’一習知影像感測器丨〇 〇包括一信號線 110向一特定方向延伸(此處定義為X方向)、光電二極體 11 2以固定間距沿線丨丨〇的X方向排置、TFT丨丨3以固定間距 沿線11 0的X方向排置。信號線丨丨〇、光電二極體丨丨2及TFTs Π3形成於一透明基底iqi上。 k號線110的一端向垂直X方向的方向延伸(此處定義 為Y方向)以連接至一接墊丨2〇,用以電性連接信號線11〇 至一外部電路或裝置,此接墊丨2〇近似〆方形。 每一光電二極體Π2形成於其具有近似方形的畫素
2127-3558-PF.ptd 第6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 (pixel)區域121。如以下解釋,藉由一形成光電二極體 112之圖案化的非晶質矽(a-Si)層來界定晝素區域121。 每一 TFT 113位於對應的光電二極體112附近。 每一晝素區域121、一對應鄰接的光電二極體112及一 對應鄰接的TFT 11 3形成感測器1 0 0的畫素。因此,感測器 1 0 0包括沿X方向規則排置的畫素。由於所有的畫素具有相 同的結構,為了簡化起見,以下以一畫素的結構作說明。 第2到4圖係分別為第1圖中沿I I — I I、!丨J 一丨J !及丨V— J V 線之剖面圖,其繪示出習之感測器1 0 0之詳細的畫素結 構。 一
請參照第4圖,一圖案化的半導體層1 3 0形成於透明基 底101的上表面’此層130形狀近似一矩形平板。此層13〇 施以選擇性摻雜雜質,以形成71^ 113的一對源極/汲極 區131a及131b。源極/極及區131a及131b之間未摻雜的半 導體層130部分形成一通道區132。操作時TFT 113的導電 通道產生於的區域132内。 形成一介電層102以覆蓋整個基底1〇1表面。此層1〇2 同樣覆蓋半導體層130。介電層1〇2位於通道區132的部分 作為TFT 113之閑極介電。
閘極電極1 3 3形成於作為閘極介電部分的介電層丨〇 2 上。此電極133僅位於通道區132上。 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〇4形成於介電層1〇2上以完全覆蓋 介電層102 ,同樣地,此層1〇4覆蓋閘極電極133。 請參照第2圖,光電二極體的下層電極1〇5形成於第一
2間層介電層104上。電極105具有一近似方形平板狀,包 =〜用於電性連接至源極/汲極區131b的連 連接部1〇5a外型近似一矩形且延伸至汲極區13^。3 質石夕(a-Si)層1〇6形成於光 。此a - S i層1 〇 6界定出感測器 具有方形平板狀的非晶 電二極體112的下層電極1〇5 1 0 0的畫素區域1 2 1。 光電二極體1 1 2的透明上層電極1 0 7,其具有近似方形 ”板狀,形成於a-Si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〇4上以覆蓋整個 :於下方的a-Si層丨。6。上層電極丨〇7包含一用:電盖:連個接 1仏號線1 10的連接部107&。此連接部107a外型近似一矩 ^。延伸此連接部1 〇 7 a以被信號線11 〇覆蓋。 請參照第2及3圖,一圖案化的阻障金屬層丨〇 8形成於 ^層電極107的連接部10以上。此層1〇8係用以防止内含於 仏號線11 0的物質擴散至上層電極丨〇7。 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09形成於第一中間層介電層ι〇4 上’覆蓋下層電極105及阻障金屬層1〇8。 、睛參照第2到4圖,信號線11〇及兩接線134及135形成 =第_中間層介電層1〇9上。信號線丨與上層電極的 奩接部107a及下方的阻障.金屬層1〇8重疊。信號線丨1〇與阻 ,金屬層108接觸且藉由介電層1〇9的接觸窗118與其電性 連接(及電極1 0 7 )。 、接線134的一端與光電二極體112之下層電極1〇5下方 =連接部l〇5a接觸且藉由第二中間層介電層1〇9的接觸窗 來作電性連接。接線1 34的另一端與下方的源極/汲極
丄丄δ 五、發明說明(4) 區131b且藉由穿過下方介声 — 電層104及1〇9的接觸第一與第一中間層介 命觸固7來作電性連接。因此,接線134 與下及TFT 113的源極加亟區mb互聯妾_ 由穿7¾ 一端與下方的源極/汲極區131&接觸且藉 ^ 層m及第一與第二中間層介電層104及 1 〇9的接觸窗丨38來作電性連接。 1〇2/m對Λ極/沒極區131a&131b、通道區132、介電層 -ς ^ η 33的結合,構成m 113。下層電極⑽、 1 6及上層電極107的結合,構成光電二極體112且 ^用内以儲存電荷的電容器(未繪示)產生於光電二極體 接下來,說明習知影像感測器丨〇 〇的操作。 #當入射光進入光電二極體112,光電二極體112内產生 ^荷且,時儲存於其電容器。儲存於電容器的電荷被相繼 ^出並藉由相繼驅動作為切換元件的TFT丨丨3而輸出電子 ‘號典型的TFT 11 3的驅動操作執行於幾百個千赫茲 (kHz )或幾百個百萬赫兹(MHz )。 習知影像感測器1 〇 〇以下列方法製造。 一首先,在透明基底101的上表面形成一複晶矽層(未 繪示)。基底1 〇 1因入射光而以透明玻璃製成。圖案化複 晶矽層以具有一既定形狀。為了TFT 113而在基底1〇1上形 成一圖案化的半導體層13〇。二氧化矽(Si〇2)沉積於基 底101上以完全覆蓋其表面及半導體層13〇,在基底1〇ι上 形成介電層102。閘極電極133選擇性地形成於介電層1〇2
^ϋόΐΐδ 五、發明說明(5) 上以與半導體層1 3 0重疊。接著,特定的雜質選擇性地推 雜於半導體層130,在其中形成源極/汲極區對131及 131b。此層130未摻雜的部分則形成通道區132。 隨後,沉積Si Ο?以覆蓋整個基底1〇1表面,形成覆蓋 整個基底ιοί的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〇4。在介電層上形 成一金屬層(未繪示)並圖案化以具有一既定^板形狀, 形成包含連接部105a的下層電極1〇5。舉例,金屬層由鉻 (C r )所製成。 厚度近似為1 #„1的3 —Si層(未繪示)形成於第一中間 層介電層104上並接著圖案化以具有一既定平板形狀,形 成圖案化的a-Si層106。經過圖案化製程之後,此層1〇6分 離成島狀物。這些層1〇6的島狀物界定出方 …如第(圖所示。每-區域121的四“二" m ° 透明的導電層(未!會示)形成於第—中間層介電層 弋以覆蓋整個a-Si層106。舉例’導電層由銦錫氧化膜 ^ndlum tln oxide’ IT〇)所製成。圖案化形成的導電 ;9以// 一既定形狀,在連接部1〇7&以外形成光電二極體 的透明上層電極107。⑨置電極m以覆蓋在層1〇4與層 106之間的階梯(即高度或平面差)。 阻障金屬層108選擇性地形成於上層電極m的連接部 l〇7a。層108僅設置於連接部1〇73與疊對信號線ιι〇的重疊 再者,介電層,例如氮化石夕⑶以)沉積於第一中間
506118 五、發明說明(6) 層介電層104以覆蓋整個基底101表面,形成第二中間層介 電層109。選擇性地去除層109以形成露出阻障金屬層108 的接觸窗118及露出下層電極105的連接部105a的接觸窗 136。同時,選擇性地去除第二及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〇9及 1 〇 4以形成分別露出源極/沒極區1 3 1 a及1 3 1 b的接觸窗1 3 7 及 138 〇 在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09上形成一金屬層(未繪示) 以便填滿接觸窗118、136、137及138。圖案化所形成的金 屬層以具有一既定形狀,以在層1〇9上形成信號線11〇及接 線1 3 4與1 3 5。舉例,此金屬層由|呂(a 1 )所製成。 經過上述製程步驟後,可製造出第1圖中的習知影像 感測器1 0 0。 習知的影像感測器100中,光電二極體112具有下層電 極105、a-Si層1〇6及透明上層電極107的堆層結構以覆曰蓋 、(或擴,)至第一中間層介電層1〇4與& —Si 1〇6之間的階 梯(即高度或平面差)來與疊對的信號線丨丨〇作電性連 ^。因此,如第2圖的箭號A所示,上層電極1〇7在靠近層 1 〇 6的上邊緣處會有斷開或斷裂的問題。 為=止電極107斷裂或斷開,a_Si層1〇6的厚度也許會 減V 而此情形之下,會引起層丨〇6的光吸收 使感测器1 00本身的靈敏度降低的另一問題。 - 62-20另45一7〇^面Φ,公告於1 987年的日本未審查專利公報第 ZU4570號中,揭示一錄「北日々( 器」,立中^ /人種非B夕(a~Sl)影像感測 八中田形成介電層以填入電極間所形成的下凹處或
506118 五、發明說明(7) 間隙時’下層電極排置於基底上的間距。此公告揭示另一 結構’基底表面具有下凹處且形成的下層電極嵌入於下凹 處中。再者’其揭示另一結構,具有下凹處的介電層形成 於基底上且形成的下層電極嵌入於下凹處中。 若上述習知影像感測器100採用公報第62-204570號的 任何結構’、沒有階梯或高度差發生於下層電極丨〇 5附近區 域’因此’ a-S 1層1 〇6的表面可大幅地平坦化。此對於未 被分離成f狀物的a —Si層1〇6而界定出晝素區域12ι的情形 有效。換έ之’圖案化層106成線性並沿著畫素區域121的 直線方向。 、;、、\、’汉’一個揭示於公報第62-204570號的結構可 解决上述上層電極1 0 7斷裂或斷開的問題。先前述, =7斷,或斷開係由於心層1〇6與上層電極;。7之間 ΪΓ:二’其可單獨存在或缺少下層電極105。結 π μ ;或斷開的問題不可能藉由使用公報第 62 204570唬的任何結構而解決。 1〇。,此如外第;=:具有島狀㈠1層106的習知影像感測器 的周圍,幾Γίΐ鄕即使有階梯或高度差存在於電極105 Ξ且t影響到感測器100本身的操作。 管⑽層10卜型要的^電極1〇5的厚度近似於1〇〇⑽,儘 收。因二;的厚度為了入射光的充分吸 器100的操作。周圍的階梯或高度差強烈地影響感測
506118 五、發明說明(8) 發明概述: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影像感測器以有效 防止光電二極體的透明電極斷裂或斷開及一種製造感測器 的方法。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影像感測器以增加其 靈敏度及一種製造感測器的方法。 又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影像感測器以有效 抑制影像模糊及一種製造感測器的方法。 藉由以下之說明使熟習此技藝者更明白上述目的及其 他未特別說明之目的。 根據本發明第一型態,提供一種影像感測器,其包 括: (a ) —透明基底; (b)在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 (c )在第一介電層上間隔排置下層電極; (d) 在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一圖案化的半導體層以與 各自的下層電極重疊; (e) 在半導體層上形成透明上層電極以與各自的下 層電極重疊; (f) 形成一第二介電層以覆蓋上層電極、半導體層 及下層電極;以及 (g )在第二介電層上形成一圖案化的信號線; 信號線藉由第二介電層的接觸窗而共同與位於半導體 層重疊部的各自的上層電極作電性連接;
2127-3558-PF.ptd 第13頁 五、發明說明(9) 其令圖案化的丰道… 〜—-- 的畫素區域,q ^ ㈢具有島狀畫素部來# # π 部’以及與具有二二:重電?:與信號線層重,的ir 之互Πίγ入射: 的每一畫素區域:聯 -及-對應的下層ii:?構:對f:半導體層的晝素之 根據本發明第—刑At構成—光電二極體。 至於第一介電層上且s=影像感測器,下層電極間P排 上以與各自的下層的半導體層形成於第一 以與各自的下豐;f形成於半“層: =覆蓋上層電極、半導體形成於第二介電層上 ,丨電層的接觸窗而共同與位:::、。信號線藉由第二 自的上層電極作電性連接。、…導體層重疊部的各 此外,圖案化的半導體層I —、 以接收入射光的島狀畫素部、與信赛=測^的畫素區域 及與具有一對應的重疊部之一的^二蚩玲重疊的重疊部以 部。每一上層電極、對應的半導體;互聯的互聯 應的下層電極之-構成了光電二極^的晝素部之-以及對 因此,透明的上層電極不與下 素部上邊緣接觸,換言之,上声 -層的各自的畫 有穿過半導體層的畫素部的上^緣附^信號線層延伸而沒 止光電二極體的透明上層電極斷裂戋斷因此,可有效防 同樣地,由於有效防止上層雷, 導體層的厚度可足夠大。意即可拗,裂或斯開’所以半 [了、加影像感測器的靈敏 $ 14頁 2127-3558-PF.ptd 506118
五、發明說明(10) 度0 很龈第一型態之感測器較佳實施例中,一 ==二成於半導體層與基底之間。光遮蔽: 止先經由基底而到達半導體層。在此實施例中,具—f 優點,其可有效抑制由於半導體層的重卜 收經由基底進入的光而使影像模糊。 及/戈互知4吸 的井ίϊΓΓ列中’較佳地’光遮蔽層遮蔽經由基底進入 的先而不會進入半導體層的互聯部及重聂之廼入 層整個重疊☆(或整個覆蓋導體i的互: 在此實施例中,最好光遮蔽層與上 接。此防止光遮蔽層、半導體層的重疊及/ 2聛邱性連 上層電極結合成光電二極體。 ’ v。卩以及 根據第一型態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 化的光遮蔽層附加形成於半導體層盥美^ w ,一圖案 層用以防止產生於半導體層之互聯部二的=光遮蔽 至半導體層的畫素部。A多餘的載 ::二子擴散 層互聯部^經過基底進人的光而產生。、错由及收在半導體 子擴遮蔽層的寬度等於多餘載 度的總和。及先遮蔽層與各自的下層電極之重疊區域寬 接。:::::蔽ΐ好ί遮蔽層與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 上層電極結ί::層電:::體層的重叠"或互聯部以*
五、發明說明(11) 又根據第一型態 一圖案化光遮蔽層附 層之間且同時,一第 間層介電層與基底之 的下層電極分離。設 第二光遮蔽層共同防 重疊及互聯部。 在此實施例中, 光遮蔽層及各自的下 在此實施例中, 共同電性連接。此防 重疊及/或互聯部以 根據本發明之第 方法。此方法可應用 包括下列步驟: 之另李父佳實施例之感測器中,一第 加半導體層與第—*間層介電 回二化光遮蔽層附加形成於第一中 ^ μ第=光遮蔽層藉由間隙而從各自 3 —光遮蔽層以覆蓋間隙。第一及 止、、里由基底進入的光到達半導體層的 蔽層以與第 較佳地,設置第二光 層電極重疊。 最好第—及第二光遮蔽層與上層電極 止第一及第二光遮蔽層、半導體層的 及上層電極結合成光電二極體。 二型態,提供一種製造影像感測器的 於根據第一型態之影像感測器製造, ί底上形成-第-介電層; (C)在第一二層上間隔排置下層電極; 各自的下層電極一重疊電層上形成一圖案化的半導體廣以與 層電極重疊; (e)形成一第-介 及下層電極;卩及"電層以覆蓋上層電極、半 ⑴藉由第-介電層的接觸窗使信號線層與位 ^重)疊在半導體層上形成透明上層電極以與各自的下 導體層 於爭
506118 五、發明說明(12) 導體層重疊部的各自的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接而在第二介 電層上形成一圖案化的信號線; 其中於步驟(C)中,形成圖案化半導體層以具有島 狀晝素部來界定感測器的晝素區域,以經由上層電極、與 信號線層重疊的重疊部,以及與具有一對應的重疊部之一 的每一晝素區域互聯之互聯部來接收入射光; 以及其中每一上層電極、一對應的半導體層的畫素之 一及一對應的下層電極之一構成一光電二極體。 根據本發明第二型態之影像感測器製造方法,因為與 根據第一型態感測器之踏體相同的原因,所以具有根據第 一型態之感測器所獲得的相同優點。 圖式之簡單說明: 為了清楚看到本發明的效果,以下配合所附圖式作說 明。 第1圖係繪示出習知影像感測器配置之部分平面示意 圖。 第2圖係繪示出沿第1圖中I I - I I線的剖面圖。 第3圖係繪示出沿第1圖中I 11 - I I I線的剖面圖。 第4圖係繪示出沿第1圖中I V- I V線的剖面圖。 第5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電 路配置之電路圖。 第6圖係繪示出根據第5圖中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 配置之部分平面示意圖。
2127-3558-PF.ptd 第17頁 五、發明說明(13) "一· 第7圖係繪示出沿第6 第8圖係繪示出沿第^ 第9圖係繪示出^第6 第10A到10C圖係分別 分剖面示意圖’展示出根 測器製造方法。 第11A到11C圖,係八 分剖面示意圖’展示出才; 測器製造方法。 第1 2圖係緣示屮齡 1X1裝配 像感測器之影像掃插器 第1 3圖係繪示出沿 展示出根據本發明 第1 4圖係繪示出沿 展示出根據本發明 第15Α及15Β圖係纷示 面示意圖,分別展示出『 測器製造方法。 & 圖 圖 圖中V I I - V I I線的剖面圖。 圖中VIII-VIII線的剖面圖。 圖中I X - I X線的剖面圖。 繪示出沿第6圖中V I I - V I I線的部 據第5圖中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感 別繪示出沿第6圖中I X- I X線的部 據第5圖中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感 有根據第5圖中第一實施例之影 面示意圖。 6圖中VII-VII線的部分剖面示意 二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的配置。 6圖中V I I〜VI I線的部分剖面示意 二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的配置。 出沿第6圖中VII—VII線的部分剖 據第1 4圖中第三實施例之影像感 [符號說明] 1、 101〜基底; 2、 102〜介電層; 4、 104〜第一中間 5、 105〜下層電杻;㈢’丨電層;
2127-3558-PF.ptd 第18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14) 5a、7a、105a、107a〜連接部; 6 、106〜a-Si 層; 6a〜第一(畫素)部; 6b〜第二(重疊)部; 6 c〜第三(互聯)部; 7、 107〜上層電極; 8、 108〜阻障金屬層; 9、 1 0 9〜第二中間層介電層; 1 0、11 0〜信號線; 1 2、11 2〜光電二極體; 13、1 13〜TFT ; 1 7〜儲存電容; 18 、36 、38 、118 、136 、137 、 138接觸窗; 2 0、1 2 0 接墊; 21、121〜畫素區域; 2 5〜重疊區域; 25a〜第一重疊區域; 25b〜第二重疊區域; 29〜導線; 30、130〜圖案化之半導體層; 3 1 a、1 3 1 a〜源極區; 3 1 b、1 3 1 b〜汲極區; 32、132〜通道區; 3 3、1 3 3〜閘極電極;
2127-3558-PF.ptd 第19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15) 34、35、134、135〜接線; 3 9〜光遮蔽層; 4 0、4 0 A、4 0 B、1 0 0 〜感測器; 4卜光感測部; 4 2〜掃描電路; 43〜第一光遮蔽層; 45〜第二光遮蔽層; 47〜間隙; 5 1〜光源; 5 3〜I T 0層; 5 4〜光纖陣列平板; 5 5〜文件; 56〜光; 56’〜反射光; L〜長度; ΤΙ、T2〜端子。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較佳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40配置繪示於第 5到9圖。 請參照第5圖,影像感測器包含一光感測部4 1及用以 驅動感測部41的掃描電路42。
2127-3558-PF.ptd 第20頁
以暫i f =包括作為光電變換^件的光電二極體12、用 的儲存電7對應的光電二極體12中入射光所產生的電荷 储存電谷17以及作為切換元件的TFTs 13。 拓雜^電一極體12與各自的儲存電容17並聯。每一光電二 * 2的一端連接至所對應的TFTs 13的汲極,同時另一 、接至一端子T1。此端子T1作為感測部41的一輸出端。 TFTs 13的源極共同連接至一端子T2。TFTs 13的閘極 ,接至各1的掃描電路42的端子(未繪示)。此端子42作 為感測部42的接地端子。 第6圖係繪示出感測器4 0之感測部4 1具體的配置。 、請參照第6圖,感測器4〇包括朝一特定方向(此處定 義為X方向)延伸的信號線1〇、鄰近信號線1〇的¥方向固定 j距排置的光電二極體12、鄰近光電二極體12的X方向固 定間距排置的TFTs 13。信號線10、光電二極體12及TFTs 13形成於一透明基底1上。 仏號線10的一端朝垂直X方向的方向(此處定義為Y方 向)延伸連接至一接墊2〇,用以電性連接信號線丨〇於外部 的電路或裝置。接墊2〇近似一方形。接墊20作為外部端子 T1,繪示於第5圖。 每一光電二極體1 2形成於對應的近似方形形狀的晝素 區域21。如以下所述,藉由一用於光電二極體12之圖案化 的非晶質石夕(a — Si)層(亦即a-Si層島狀物)界定出書素 區域21。每一TFTs 13係設置於對應的光電二極體12之一 的附近。
2127-3558-PF.ptd 第21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17) 每一畫素區域2 1、一對應鄰接的光電二極體1 2及一對 應鄰接的T F T s 11 3形成感測器4 0的畫素。因此,感測器4 〇 包括沿X方向規則排置的畫素。由於所有的畫素具有相同 的結構,為了簡化起見,以下以一畫素的結構作說明。 第7到9圖係分別為第6圖中沿VI I-VI I、VI I I-VI II及 I X - I X線之剖面圖,其繪示出習之感測器4 〇之詳細的晝素 結構。 請參照第9圖,一圖案化的半導體層3 0形成於透明基 底1的上表面,其用於T F T 1 3。此層3 0典型地係使用複晶 矽層。此層3 0形狀近似一矩形平板。此層3 〇施以選擇性摻 雜適當雜質,以在TFT 13内形成一對源極/汲極區31&及 3 1 b。源極/極及區3 1 a及3 1 b之間未摻雜的半導體層3 〇部 分形成一通道區32。操作時TFT 13的導電通道產生於的區 域3 2内。 形成一介電層2以覆蓋整個基底1表面。此層2同樣覆 蓋半導體層30。介電層2位於通道區32的部分作為TFT ! 3 之閘極介電。 閘極電極3 3形成於此部分的介電層2上。此電極3 3僅 位於通道區32上。 不同於習知影像感測器1〇〇,一圖案化的光遮蔽層39 附加形成於介電層2上。如明確繪示的第6圖,此層39具有 瘦長的形狀(例如,條狀)能夠有效遮蔽光經由基底丨進 入信號線10的附近。此層39位於信號線1〇下方且朝乂方向 延伸而平行於信號線10。
506118 五、發明說明(18) 較佳地,光遮蔽層39由相同於閘極電極^的 成。在此情形中’具有在相同製程步驟中形成此層3^ 極33的附加優點。亦可使用任何具有光遮蔽特性,適用; 感測器40的入射光之導電材料。 号f 適用於 第-中間層介電層4係形成於介電層2上 此層4同樣覆蓋形成於介電層2上的閘極電極33。-層’ 請參照第7圖,下層電極5形成於第一中間層介電層* 上以便部分重疊於下方光遮蔽層39,形成一重疊曰 電極5由-具有光遮蔽特性,適用於入射光之導電材料 製成。電極5,其近似於方形平板狀,包含一連 用以與半導體層30中源極/没極區315電性連接。連接 5a近似於矩形且朝源極/汲極區31b延伸。 ΰ 睛參照第6及7圖,圖案化的3士層6形成於下層電極^ 上’同時,朝Υ方向延伸以重疊於疊對的信號線1〇。此層6 與電極5外側的第一中間層介電層$接觸。 圖案化之a-Si層6具有第一部(亦即一畫素部)“, 整個大約重疊於各自的下層電極5並界定出各自的晝素區 域21、第二部(亦即一重疊部)6b,整個大約重疊於疊對 的信號線1 0,以及第三部·(亦即一互聯 (interconnection )部)6c,互聯於第一部以與第二部 6b。每一第一或晝素部6a近似於方形平板狀,其與畫素區 域2 1相同。第一或重疊部6 b朝信號線1 〇延伸且通常使用於 所有的晝素區域21。每一第三或互聯部6c近似於矩形平板 狀’其寬度約10到20/zm。在γ方向中第一、第二及第三部
2127-3558-PF.ptd 第23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19) 6a、6b及6c為連續的,因而位於透明基底1對側的第一、 第二及第三部6a、6b及6c的上表面大體上為平坦的。畫素 部6a與電極5接觸,同時重疊及互聯部⑼及“與第一中間 層介電層4接觸。 具有近似方形平板狀的透明上層電極7形成於a — Si層6 的畫素部6 a上,如第7圖所示。電極7包含一附加的連接部 7a,其用以與信號線丨〇電性連接。連接部近似於矩形且 垂直延伸至信號線1 〇而與其重疊,如第6圖所示。此部7a 位於a-Si層6的互聯及重疊部6c及61)上。連接部以具有與 互聯部6c相同的寬度。 ” 睛參照第7及8圖,阻障金屬層8形成於上層電極7的連 j部7a上而整個與其重疊。此層8用以改善與信號線1〇的 電性與機械接觸。此層8具有光遮蔽功能用以遮蔽不需要 的光進入8-8丨層6的重疊及互聯部61)及6〇:。 —第二中間層介電層9形成於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以覆 盍下層電極5、上層電極7及阻障金屬層8。 請參照第7到9圖,信號線1〇及兩接線34及35形成於 -中間層介電層9上。信號m◦與下方上層電極?的連接3 ΐίΐ:的阻障金屬層8重疊。信號線10與金屬層8接觸且 藉由金屬層8的接觸窗18與其電性連接(及電極7)。觸且 接線34的一端與下方下層電極5的連接部。接觸且 第二中間層介電層9的接觸窗36與其電性連接 : :另-端與下方源極Α及極區31,接觸且藉由穿過 、層2及第-與第二中間層介電層4及9的接觸扣與其^
I 第24頁 2127.3558-PF.ptd 506118 五、發明說明(20) 性連接。 接線35的一端與下方的源極 穿過下方介電声/及栈£3la接觸並藉由 厂乃”电屬Z及第一與第二中間層介 窗38與其電性連接。 1電層4及Θ的接觸 2及P爻合此對源極/汲極區…及315、通道區32、介電# 的苐一部6a即上層電極7而構成光 曰6 #雷-托丹战尤电一極體12及用以儲存 先電一極體1 2内所產生的電荷的電容器1 7。 a-Si層6的第一部6a的下表面形成光電 =明基I1:於同侧’受遮蔽於具有光遮蔽特性的下層 電極5。a-Sl層6的重疊及互聯部⑽及。的下表面盘基底1 2於同側,受遮蔽於光遮蔽層39。由於此層39與電極5之 =重疊區域’所以同樣可遮蔽傾斜進人的平行或繞射入 射光。 光遮蔽層39藉由導線29而與上層電極7電性連接。在 此it形中,光遮蔽層39、a-Si層6的重疊及互聯部6]3及6(2 以及上層電極7的結合無法作出一光電二極體。 接下來’以下參照1 〇 A到1 0 C圖及第1 1 A到11 c圖說明根 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4〇製造方法。 首先,藉由習知的方法,例如化學氣相沉積法 (chemical vapor dep〇siti〇n,CVD)於透明基底丨的表 面上形成厚度約50到1〇〇 nm的複晶矽層(未繪示)。基底 1,例如由玻璃所製成。藉由習知的微影方法圖案化複"晶 石夕層以具有一既定形狀,而在基底1上形成半導體層3〇。
五、發明說明(21) 接著’一適當的介電層 全覆蓋其表面及半導體^如81〇2 ’沉積於基底1上以完 接下來,在介電芦/卜 而在基底1上形成介電層2。 導電層(未繪示)。二 ,形成厚度近似100到300 nm的 具有-既定“,而::】知的微影方法圖案化導電層以 層39。此層39近似 ;上形成閘極電極33及光遮蔽 形成的a - S i層6的重A^狀而完全覆蓋後續製程步驟所 舉例,作為間極部及6C的下表面。 有光遮蔽特性的導電金遮蔽層39的導電層係由具 )。導電層亦可選擇成(例如’鶴⑴合金 複晶石夕下層的結合有;;蔽特性的導電金屬下層及 隨德,$ a & (亦即,堆層結構)所製成。 子佈植法選ϋ地Ϊ質’例如磷(Ρ)及硼(Β) ’藉由離 …及導體層3。,形成源極/没極區 幕。此声3〇ίΪί佈植製程中,閑極電極33係用作-罩 於第“及11A圖區形成通道區32。此階段的情形繪示 示)藉::二方法; '如CVD,沉積適當的介電層(未繪 層介電芦4。Y爲/覆蓋基底丨整個表面,形成第一中間 曰 二 θ4具有約2〇〇到500 nm的厚度。 ^ = ^ —中間層介電層4上形成厚度約200到500 屬ίί!層’例如。。藉由習知的微影方法圖案化 成的電^5 /下方具有連接部^的下層電極5。此時,所形 成的f極5與下方的光遮蔽層39部分重疊。 藉由-習知方法,例如CVD,在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
川6118 五、發明說明(22) =成厚度約1 的a-Si層6,接著圖案化此層6以具有一既 疋形狀以便在下層電極5上形成第一部6a及在光遮蔽層39 上形成第二及第三部6b及6(:。此時,第一部6&完全與各自 的電極5重豐。第二部β b具有近似於信號線丨〇的平板形 狀。此階段的情形繪示於第丨〇B及丨丨b圖。 ,厚度約100 nm的透明導電層(未繪示),例如ιτο層 形成於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圖案化此層以形成具有連 接部7a的透明上層電極7。 在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形成厚度約5〇到1〇〇 nm的金 屬層(未繪示),例如碳化鎢(ws % )層。圖案化此層以 形成阻障金屬層8,其位於a —si層6的第二及第三部6b及6c 上。 藉由一習知方法,例如CVD,在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 沉積一適當介電層,例如S i3 N4,形成厚度約2 〇 〇到5 0 0 nm 的第二中間層介電層9。 選擇性去除第二及第一中間層介電層9及4以及介電層 2 ’形成接觸窗1 8、3 6、3 7及3 8。此階段的情形繪示於第 10C 及 11C 圖。 隨後’在第二中間層介電層9形成厚度約5 〇 〇到1 0 0 0 nm的一適當金屬層,例如A1層。圖案化此層以形成信號線 10及接線34及35。形成的信號線10近乎完全盘下方a-Si層 6的第二或重疊部6b重疊。 最後,形成由S is比或聚醯亞胺所製的保護層以覆蓋信 號線10及接線34及35及下方結構之露出區域。因此,製造
2127-3558-PF.ptd 第27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3) 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4 0。 接下來’以下說明根據第—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4〇操 作。 第12圖繪示出一影像掃描器,其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 的影像感測器40、光源51及光纖陣列平板(fiber Plate, FAP ) 54 。 感測器40位於光源51與FAP 54之間,感測器4〇的光電 二極體表面(亦即,感測器40到基底1的反面)面向FAp 54。光源51、感測器40及FAP 54固定於既定間距。FAp 54 表面被I TO層53覆蓋。如一影像感測物的文件55置放於FAp 54下方一特定間隙處。典型的文件55為紙片或塑膠薄片。 如繪示於第12圖的影像掃描器,光56從光源51向下發 射進入感測器40穿過透明基底1的背面或底表面。進入感X 測器40的光56向下穿過光電一極體12的附近及fap 肉 部。因此’在FAP 54引導操作下,光56照射文件55的整個 表面。照射到文件55的光束56藉由本身的反射,形成反射 光5 6’ 。反射光56’向上穿過FAP 54的内部,再朝向感测器 40,進入感測器40的光電二極體12。 ° 當反射光56,進入光電二極體12時,光電二極體12由 於吸收反射光56,而產生電荷。因光電二極體12而產生的 電荷暫時儲存於電容器1 7。藉由相繼驅動(亦即,開啟或 =閉)TFTs U而使儲存於電容器丨7的電荷如電子信號般 頌出至感測器4〇外部。此驅動或讀取操作執行於幾百kHz 或幾百MHz。因此,光學式的讀出文件55表面的影像,而 !! 2127-3558-PF.ptd 第28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4) 在感測器内形成影像 根據尺寸、解析度及所使用的掃描器光學系統等等來 決定或調整感測器40的畫素區域2 1尺寸。舉例,若解析度 為20 0 dpi (dot per inch),晝素區域21的尺寸近似於 100 100 。若若解析度為4〇〇 dpi,書素區域的 尺寸近似於50 #mx 50 _。 一京匕以!的 如以上所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4〇, 層6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晝素、重疊及互聯)部h、 6b及6c,其中第一或晝素部6a位於各自的晝素區域2i中, 第二或重疊部6b位於信號線1〇的下方,且第三或互聯部6c 使畫素部6a與重疊部6b互聯。由於這些部&、⑽及吒為連 續的且它們的上表面大體上為平坦無階梯的’所以3_^芦 6的整個上表面近乎平坦。同樣地,包含連接部〜的透明 上層電極7排置於近乎平坦的a_Si層6表面。 Ή:止上層電極7斷裂或斷開的發生且同時,避 免了阻P早金屬層8及信號線丨〇斷裂或斷開。 關的或小的階梯形成於與第-中間層介電層4相 附广所以此階梯也許會㈣層6的平坦 所要的光學吸收,電極層= ^ 於100 遠薄於a —sjyf。特別地,電極5 (近似 近似於此層6得十分之一' 於1 #m)。電極5的厚度 極5的階梯而引起此層6的平二)降:此立’?幾乎沒有因電 電極7斷裂或斷開。 X降低。忍即沒有發生上層
506118
此外,如第1圖所繪示的習知感測器1〇〇,為了最小化 形成於a-Si層1 06附近的階梯或平面高度並充分吸收光, 此層106典型的厚度近似於。另一方面,根據第—者 施例的感測器40,a-Si層6的厚度可厚於1//m,因為確二 防止透明上層電極7的斷裂或斷開。在此情形中,此層6 光吸收率(亦即,a-Si層6的第一或晝素部6a)增加,、 此可增加感測器4 〇的靈敏度。 不同於習之感測器1〇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感測器幼 於信號線1 G下方具有光遮蔽層3 9用以遮蔽此線! 〇附近的人 射光。換言之,藉由此層39而確實地遮蔽光通過基 向&^1層6的第二及第三部6b&6c。因此,具有有效$ 係由於以下原因。 —額外優點。此 若光經由基底1而進入a-Si層6的第二及 6c,光會在這些部6b及6c產生多餘的★一 ° 子會橫向擴散至a-Si層6的第一部,造.与生的多餘載 器40的解析度降低。由於光遮蔽層39成^象模糊及感測 及6c ’所以可排除此缺點。 進入這些部6b 形成的光遮蔽層39與下方下層電極5部八 # 線平行基底1的法線時,形成重疊區域25 °。刀重疊’當視 藉由此層39與電極5之間的間隙進入㈣層6此防止_入射光= 部6b及6c。重疊區域2 5的尺寸亦可輕易的 弟—及笫一 慮到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的厚度及光進入的佳化,只要考 同樣地,光經由此層3 9與電極5夕网μ 向 <間的間隙繞射或傾
2127-3558-PF.ptd 第30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6) " 斜進入時,調整光遮蔽層39的寬度是很有效的。 第二實施例 第1 3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 40A,其配置與第一實施例的感測器40相同,除了提供一 縮小的光遮蔽層39a以取代光遮蔽層39。因此,此處為了 簡化說明,藉由在第1 3圖中奐感測器4 〇相同元件,標示相 同符號以省略相同配置的說明。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感測器4 0 A,請參照第1 3圖,細長 的光遮蔽層3 9 a,沿信號線1 0延伸,寬度小於第一實施例 的光遮蔽層39。光遮蔽層39a的寬度取決於以下方式。 請參照第13圖,長度L,係靠近晝素區域21邊緣與光 遮蔽層3 9 a較遠邊緣之間的橫向距離,設計成與載子(亦 即,電子及/或電洞)擴散長度相同。長度L與重疊區域 2 5的寬度之總合等於此層3 9 a相等。長度l設計成與載子擴 散長度相同的原因如下。 $ 入射光藉由基底1進入a-Si層6的第二及第三部6b及 6c,因而在這些部6b及6c中產生多餘的載子。在此情形 中’多餘的載子朝橫向擴散入此層6的第一部。然而,這 些載子不會到達長於擴散距離的地方,由此點看來,光遮 蔽層39a的寬度大於載子的擴散長度,因此沒有多餘載子 實質到達此層6的第一部6 a。意即此層3 9 a僅覆蓋由於橫向 擴散使產生其中的多餘載子到達此部6a的區域係足夠。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感測器4 〇 A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感 測器40相同的優點。
2127-3558-PF.ptd 第31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7) 第三實施例 第1 4圖係繪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 40B,其與第一實施例的感測器4〇具有相同配置,除了提 供第一及第二光遮蔽層43及45以取代光遮蔽層39。因此, 此處為了簡化說明,藉由在第1 4圖中與感測器4 0相同元 件,標示相同符號以省略相同配置的說明。 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感測器40B,請參照第1 4圖,第一 光遮蔽層43形成於介電層2上,同時第二光遮蔽層45形成 於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此層45鄰近於下層電極5。 第二光遮蔽層45位於信號線10下方遮蔽光藉由基底1 傳向信號線1 0及其附近區域。此層45沿信號線1 〇延伸(亦 即’X方向)。此層45由相同於下層電極5的材料所製成, 近似於矩形形狀。在此層4 5與各自的電極5之間形成間隙 47,露出下方的a-Si層6。此層45覆蓋整個a-Si層6的第二 及第二部6b及6c的下表面,除了因間隙47而露出的區域之 外。 第一光遮蔽層43,其正好位於間隙47下方,具有一寬 度以選擇性覆蓋經由間隙4 7而露出第三部6 c的區域。換言 之,此層43具有一第一重疊區域25a以與下層電極5重疊且 具有一第二重疊區域2 5b以與第二光遮蔽層45重疊。 由於以下兩原因所以提供第一及第二光遮蔽層43及 45 ° 第一個原因係光更難以藉由基底1傾斜進入3 — § i層6, 因為第二光遮蔽層45形成於與下層電極5相同的平面或水
2127-3558-PF.ptd 第32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8) 平。第二個原因係若此層4 5以相同於電極3 3的材料所製 成,則第二光遮蔽層4 5可在形成閘極電極3 3的相同製程步 驟中形成。 較佳地,第一及第二光遮蔽43及45與上層電極7導 電。在此情形中,這些層43及45、第二及第三部61)及6(:以 及上層電極7的結合並不作為一光電二極體。 接下來,參照第1 5 A及1 5 B圖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 例之影像感測器40B製造方法。 首先,以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法,在透明基底 1上形成用於TFTs 13的半導體層3〇,接著,在整個基底j 上形成介電層2。 道帝ί 了來,在介電層2上形成厚度近似於100到300 nm的 : J未繪示)°藉由習知微影方法圖案化導電層以具 1 疋形狀,在介電層2上形成閘極電極33及第一光遮 蔽層43,如第15A圖所示。此層“具 光遮蔽層45盥各自的下厣雷枚R 見又乂遮献第一 所示。 ”各自的下層電極5之間的間隙47,如第14圖 舉例,用於閘極雷極3 q芬# , & # 3及第一光遮敝層43的導電層係 w八疋心献特性的導電材料 擇具有光遮蔽特性的導電金屬H <列如鶴μ。亦可選 (亦即,堆層結構) 下層及複晶矽下層的結合 質於ΐί體=於;:3例的方法’選擇性摻雜適當雜 推雜區形成道:f及極區31a及31b。此層未 2127-3558-PF.ptd 第33頁 506118 五、發明說明(29) 藉由一習知方法,例如CVD,沉積適當的介電層( 繪不),例如Si〇2以覆蓋基底丨的整個表面,形成第一(中 間層介電層4。此層4的厚度約200到“ο nm。 ϋ μ ΐ ί :中間層介電層4上形成厚度約100⑽的 tiiL ’例如cr。藉由習知微影方法圖案 恪成,、有連接部5a的下層電極 5及第一光遮蔽層45。此時’形成的下層電極5與下 — 光遮蔽層43部分重疊。形成的第二光遮蔽層45為具有—寬 度及一長度的矩形形狀以幾乎覆蓋3_“層6的 夏 部6b及6c的整個下表面。 $ — 藉由一習知方法’例如CVD ’在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 形成厚度約1 的a-Si層6。接著圖案化此層6以且有一 定形狀。此層6的第-部6& ’近似於方形,位於各自的查 素區域21中。此層6的第二及第王部吒及仏位於第一光^ 蔽層43上。此時’第一部6&完全與各自的下層電奶重 疊。第二部6b具有近似於如信號線1〇相同的平板形狀以盥 其重疊。此階段的情形繪示於第丨5 B圖。 、 接著,執行相同於第-實施例所使用的製程步驟。特 別地’-透明導電I (未繪示)形成於第一中間層介電層 4上並圖案化以形成具有連接部7a的透明上層電極?。在第 -中間層介電層4上形成-金屬層(未緣示)並圖案化以 形成阻障金屬層8 ’其位於&_以層6的第二及 上。在第一中間層介電層4上沉積一適當的介電—層,例如 SH,形成第一中間層介電層9。選擇性去除第一及第一
506118 五、發明說明(30) 中間層介電層9及4以及介電層2,形成接觸窗18、36、37 及38。 隨後,在第二中間層介電層9上形成一適當金屬層, 例如A1層,並圖案化以形成信號線10及接線34及35。形成 的信號線10近乎整個與a-Si層6的第二部6b重疊。最後, 形成一由S “ N4或聚醯亞胺所製成的保護層(未繪示)以覆 蓋b號線1 0及接線3 4及3 5以及下方結構的露出區域。因 此,製造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4〇b。 第三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4 0 B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之感 測器4 0相同的優點。 差異 上述根據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4 〇、 40A及40B中,a-Si層6的第三部6c的寬度設計成近似1〇到 2 0 # m。此係藉由減少此部6 c的佔據區域來增加光傳達區 域。然而並不限定此部6 c的寬度且亦可隨意地改變。舉 例’若配置的設計係光經由晝素區域2 1之間的間隙進入此 層6,此部6c的寬度不需要減少。 再者,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40B中,第二光 遮蔽層45覆蓋a-Si層6的第二部6b的整個下表面,除了因 間隙4 7而露出的區域之外。然而,如同根據第二實施例的 影像感測器40 A,亦可形成此層45以僅覆蓋其中,由於橫 向擴散使產生的多餘載子到達此層6的第一部仏的區域。' 在上述第一到第三實施例中,作為光電變換元件的光 電二極體係沿直線排置,因為此感測器為所謂的線感測
506118 五、發明說明(31) 器。然而,本發明並未限定於此。光電變換元件亦可排置 成任何圖案。舉例,沿兩條以上的直線排置或是一矩陣陣 列。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接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 神和範圍内,當可作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 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127-3558-PF.ptd 第36頁
Claims (1)
- ?1年 ——§9124993 六、申請專利範圍 包括 i一種影像感測 :透明基底; Sc丨一 ^二介電層,形成在上述基底上; (d) 一心間隔排置在上述第-介電層上; 上,二上一述各日自的下+層導電體極層重叠形成在上述第一介電層 與上,:各自一的透下明層上電層極 上;⑷-圖案化的信號線形成在上述第二介電層 上述^號線藉由上述第- 於上述半導體層重疊層的接觸窗而共同與位 接; 的上述各自的上層電極作電性連 其中上述圖案化的半導 ,測器的畫素區•,以經由:述 線層重疊的重叠部,以及與 :,、與上述^唬 以ίί;ί!?互聯之互聯部來接收入射光; 的上述書素之一及一對應的上述半導體層 二極體: 及對應的上訂層電極之-構成-光電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璣 的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半導體/及^述基更底包之括間一;圖案化 第37頁 2127-3558-PFl.ptc 506118 ’ 案號 89124993 年月曰 修正 六、申請專利範圍 其中上述光遮蔽層用以防止光經由上述基底進入而到 達上述半導體層。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感測器,其中上述光遮蔽 層遮蔽經由上述基底進入的光而不進入上述半導體層的互 聯部與重疊部。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感測器,其中形成的上述 光遮蔽層與上述半導體層的互聯部及重疊部整個重疊。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感測器,其中上述光遮蔽 層與上述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接。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感測器,其中更包括一圖 案化的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半導體層及上述基底之間; 其中上述光遮蔽層用以防止在上述半導體層的互聯部 生的一多餘載子而擴散至上述半導體層的晝素部,上 二夕餘的載子係藉由經過上述基底進入的光的吸收而產生 ;上述半導體層互聯部内。 ^ ^如,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感測器,其中上述光遮蔽 卜、f欠度等於上述多餘載子的擴散長度及上述光遮蔽層與 ^自的下層電極的一重疊區域寬度總和。 爲t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感測器,其中上述光遮蔽 層與9上返上1電極共同電性連接。 -圖9案Πίΐϊ範圍第1項之感測器,其中更包括-第 介電層之間遮蔽層形成於上述半導體層與上述第一中間層 間層;電;盥:;匕圖案化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第-中 w /、上述基底之間;506118 案號 89124QQ3 修正 曰 六、申請專利範圍 電極7ί遮蔽層藉由間隙而與上述各自的下層 電極刀離^β又置上述第二光遮蔽層以覆蓋上述間隙; 上述基底^而料上述半導體層的重疊與互聯ΐ 第-1先0遮如蔽/Λ利範圍第9項之感測器’其中設置的上述 ::先遮ι上述第一光遮蔽層及上述各自的下層電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感測器,其 第二光遮蔽層與上述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接。述第-及 的製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透明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 (C)在上電層上間隔排置下層電極; 以與上述各自的下第層一電極電重層疊上;形成, 各自二)層在電上極述重半疊導體層上'^ 半導體層及上述下第層-電極電層以覆蓋上述上層電極、上述 幻⑴藉由上述第二介電層的接觸窗使… 與位於上述半導體層重疊部的上 使上“號線層 性連接而在上述第二介一二電極共同電 狀4;::驟(c)中,形成:案化半^ 狀旦素π來界疋上述感測器的畫素曰Μ具有島 電極、與上述信號線層重疊的重疊部,以及上述上層 /、具有一對應 2127-3558-PFl.ptc 第39頁 --^號 89124993_年月日 鉻 |Ί: 六、申請專利範圍 的上述重疊部之一的每一上述畫素區域互聯之互聯部來接 收入射光; 以及其中每一上述上層電極、一對應的上述半導體層 的上述畫素之一及一對應的上述下層電極之一構成一光電 二極體。 1 3 ·如申晴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方法,更包括一圖案化 的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半導體層及上述基底之間的步驟; 其中上述光遮蔽層用以防止光經由上述基底進入而到 達上述半導體層。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方法,其中形成的上述 光遮蔽層遮蔽經由上述基底進入的光而不進入上半導 層的互聯部與重疊部。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方法,其中形成的上述 光遮蔽層與上述半導體層的互聯部及重疊部整個重疊。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方法,其中上述光遮蔽 層與上述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接。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更包括一圖 案化的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半導體層及上述基底之間的步 驟; 其中上述光遮蔽層用以防止在上述半導體層的互聯部 内f生的一多餘載子而擴散至上述半導體層的畫素部,上 述多餘的載子係藉由經過上述基底進入的光的吸收而產生 於上述半導體層互聯部内。 ,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7項之方法,其中上述光遮蔽 .506118 六、申請專利範圍 層的寬度等於上述多餘載子的擴散長度及上述光遮蔽層與 上述各自的下層電極的一重疊區域寬度總和。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方法,其中上述光遮蔽 層與上述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接。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更包括一第 圖案化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半導體層與上述第一中間層 介電層之間的步驟; 以及第一圖案化光遮蔽層形成於上述第一中間層介 電層與上述基底之,間的步驛; 電極光遮蔽層藉由間隙而與上述各自的下層 電士刀離且叹置上述第^光遮蔽層以覆蓋上述間隙; 上述一及第二光遮蔽層共同來防止光經由 ί Λ Λ 述半導體層的重疊與互聯部。 21·如申明專利範圍第2〇項之方法,其 二光遮蔽層以與上述第一本、疮、认置上迷第 重疊。 迩第先遮蔽層及上述各自的下層電極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〇項之方法, 第二光遮蔽層與上述上層電極共同電性連接。述第-及 2127-3558-PFl.ptc 第41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33638599A JP3414343B2 (ja) | 1999-11-26 | 1999-11-26 | イメージ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TW506118B true TW506118B (en) | 2002-10-11 |
Family
ID=18298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TW089124993A TW506118B (en) | 1999-11-26 | 2000-11-24 |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6600172B1 (zh) |
| JP (1) | JP3414343B2 (zh) |
| KR (1) | KR20010061959A (zh) |
| TW (1) | TW5061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7057656B2 (en) * | 2000-02-11 | 2006-06-06 |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ies Co., Ltd. | Pixel for CMOS image sensor having a select shape for low pixel crosstalk |
| JP2004096079A (ja) * | 2002-07-11 | 2004-03-25 | Sharp Corp | 光電変換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
| KR100935771B1 (ko) * | 2007-11-28 | 2010-01-06 | 주식회사 동부하이텍 |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0971628B1 (ko) * | 2008-05-26 | 2010-07-22 | (주)세현 | 이미지 센서,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사무기기 |
| CN105789324B (zh) | 2016-04-15 | 2019-05-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S59110179A (ja) | 1982-12-16 | 1984-06-26 | Hitachi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
| JPS60130274A (ja) * | 1983-12-19 | 1985-07-11 | Toshiba Corp | 固体撮像装置 |
| JPS62204570A (ja) | 1986-03-04 | 1987-09-09 | Fujitsu Ltd | a−Siイメ−ジセンサ |
| JPS6480072A (en) | 1987-09-21 | 1989-03-24 | Ricoh Kk | Manufacture of image senser integrating tft |
| JP2910227B2 (ja) | 1990-11-15 | 1999-06-2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密着型イメージ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
| KR100294026B1 (ko) * | 1993-06-24 | 2001-09-17 | 야마자끼 순페이 | 전기광학장치 |
| JPH07248507A (ja) * | 1994-03-10 | 1995-09-26 | Matsushita Electron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H0864795A (ja) | 1994-08-19 | 1996-03-08 | Fuji Xerox Co Ltd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イメージセンサ |
| JPH10154815A (ja) * | 1996-11-25 | 1998-06-09 | Furontetsuku:Kk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010055074A1 (en) * | 1997-07-22 | 2001-12-27 | Hiroshi Komatsu |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cd with specific arrangement of common bus line, data electrode, and common electrode |
| JP3935246B2 (ja) * | 1997-08-18 | 2007-06-20 | エルジー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ルシーディ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3980167B2 (ja) * | 1998-04-07 | 2007-09-2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Tft電極基板 |
| KR20000031459A (ko) * | 1998-11-06 | 2000-06-05 | 윤종용 | 반사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1999
- 1999-11-26 JP JP33638599A patent/JP341434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
- 2000-11-22 US US09/718,603 patent/US660017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11-24 TW TW089124993A patent/TW50611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0-11-25 KR KR1020000070609A patent/KR20010061959A/ko not_active Ceased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US6600172B1 (en) | 2003-07-29 |
| JP2001156282A (ja) | 2001-06-08 |
| JP3414343B2 (ja) | 2003-06-09 |
| KR20010061959A (ko) | 2001-07-07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KR100669270B1 (ko) | 표시 장치 및 광전 변환 소자 | |
| JP4737956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 | |
| JP3607305B2 (ja) | 大領域能動マトリックス配列を製造する方法 | |
| US8049291B2 (en) | Semiconductor optical sensor having an inter-region light-shielding plug | |
| JP2008306080A (ja) | 光センサ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センサ装置、画像表示装置 | |
| CN104934455B (zh) | 光电转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 |
| JP2001356709A5 (zh) | ||
| US9018631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 |
| US20190237692A1 (en) |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x-ray imaging panel including the same | |
| JP4235611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用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 | |
| KR20000070910A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 CN108701701A (zh) | 光电转换装置 | |
| KR100265871B1 (ko) | 반도체 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 |
| CN111081724A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包含其的数字x射线检测器 | |
| TW506118B (en) |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 TW448577B (en) | Image sensor structur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 JP2010251496A (ja) | イメージセンサー | |
| KR101415226B1 (ko) | 방사선 검출 패널 | |
| KR101034474B1 (ko) | 엑스레이 디텍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 JP2009272452A (ja) | 固体撮像装置 | |
| JP2002111008A (ja)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ー | |
| CN114586162B (zh) | 半导体器件 | |
| CN111081715A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包括其的数字x射线检测器 | |
| KR102674957B1 (ko) | 디지털 엑스레이 검출기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지털 엑스레이 검출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 JP2025011894A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