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6660A - 蓄熱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蓄熱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6660A
TW202206660A TW110119040A TW110119040A TW202206660A TW 202206660 A TW202206660 A TW 202206660A TW 110119040 A TW110119040 A TW 110119040A TW 110119040 A TW110119040 A TW 110119040A TW 202206660 A TW202206660 A TW 2022066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structural unit
fiber
ether
storag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9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尻佐保
上田紘平
松井博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6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66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2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06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solid or vice versa
    • C09K5/063Materials absorbing or liberating heat during crystallisation; Heat storage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蓄熱性優異之組合物。 本發明之蓄熱組合物係包含物質A及聚合物2者,且 上述蓄熱組合物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及具有30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上述蓄熱組合物不具有海島結構,或者上述蓄熱組合物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為1.5 μm以下,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Description

蓄熱組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蓄熱組合物。
伴隨最近對舒適之追求之提高,開發有使用各種熱功能素材之纖維製品或建築材料。
專利文獻1記載有一種蓄熱材,其係將使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正二十醇進行反應所得之相轉移材與聚丙烯進行混練而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8-1887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就蓄熱性、紡絲性、延伸性、纖維之質感等觀點出發,而謀求改良蓄熱材。因此,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蓄熱性優異之新穎之組合物及纖維。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關於以下,但不限定於此。 [發明1] 一種蓄熱組合物,其係包含物質A及聚合物2者, 上述蓄熱組合物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及具有30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上述蓄熱組合物不具有海島結構,或者上述蓄熱組合物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為1.5 μm以下,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發明2] 如發明1所記載之蓄熱組合物,其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且其中之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發明3] 如發明1或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蓄熱組合物,其中凝膠分率為15重量%以下。 [發明4] 如發明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蓄熱組合物,其中物質A具有超過2000之分子量。 [發明5] 一種纖維,其包含如發明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蓄熱組合物。 [發明6] 一種蓄熱纖維,其係含有包含物質A及聚合物2之蓄熱組合物者,且 上述纖維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及具有5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上述纖維之蓄熱組合物不具有海島結構,或者上述纖維之蓄熱組合物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未達0.1 μm,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發明7] 如發明6所記載之蓄熱纖維,其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且其中之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發明8] 如發明6或7所記載之蓄熱纖維,其中纖維內之蓄熱組合物之凝膠分率為15重量%以下。 [發明9] 如發明6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蓄熱纖維,其中物質A具有超過2000之分子量。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組合物之蓄熱性優異。於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組合物之形狀保持性優異。於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組合物之成形加工性優異。於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纖維之紡絲性、延伸性優異,質感良好。
定義 關於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全部數,不論是否將詞語「約」或「大致」與其關聯使用,均為近似值。其等可以1百分比、2百分比、5百分比、或偶爾以10~20百分比進行變動。於揭示了伴隨下限RL 及上限RU 之數值之範圍之情形時,總會特別揭示範圍所包含之任意數。尤其是特別揭示範圍內之下述數。R=RL +k (RU -RL )(式中,k為每次增加1百分比之1百分比~100百分比之範圍之變數,即,k為1百分比、2百分比、3百分比、4百分比、5百分比、...、50百分比、51百分比、52百分比、...、95百分比、96百分比、97百分比、98百分比、99百分比、或100百分比)。進而,亦特別揭示由上述所記載之2個R之數所定義之任意數值之範圍。
表示數值範圍之「下限~上限」之記載表示「下限以上、上限以下」,「上限~下限」之記載表示「上限以下、下限以上」。即,該等記載表示包括下限及上限在內之數值範圍。
凝膠分率 凝膠分率(重量%)可藉由以下之順序獲得。 對測定試樣(經交聯之聚合物或含有其之組合物)約500 mg、及由金屬絲網(網眼:400目)製作之空網籠進行稱量。將封入有測定試樣之網籠與二甲苯(實施例中使用關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鹿特級二甲苯(鄰/間/對二甲苯及乙基苯之混合物,鄰/間/對二甲苯之合計重量為85重量%以上))50 mL導入100 mL試管中,於110℃進行6小時加熱萃取。萃取後,將裝有萃取殘渣之網籠自試管取出,利用真空乾燥機於80℃減壓乾燥3小時,對乾燥後之裝有萃取殘渣之網籠進行稱量。凝膠重量係根據乾燥後之裝有萃取殘渣之網籠與空網籠之重量差而算出。凝膠分率(重量%)係基於以下之式算出。 凝膠分率=(凝膠重量/測定試樣重量)×100
融解峰溫度 融解峰溫度Tm(℃)可藉由以下之順序獲得。 藉由示差掃描熱量計(實施例中使用TA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DSC Q100),於氮氣環境下,於下述任一測定條件下測定封入有試樣之鋁鍋(aluminium pan)。 測定條件1: 對於封入有試樣約10 mg之鋁鍋,(1)於200℃保持5分鐘,繼而,(2)以5℃/分鐘之速度自200℃降溫至-80℃,繼而,(3)於-80℃保持10分鐘,繼而,(4)以5℃/分鐘之速度自-80℃升溫至200℃左右。 測定條件2: 對於封入有試樣約5 mg之鋁鍋,(1)於200℃保持5分鐘,繼而,(2)以5℃/分鐘之速度自200℃降溫至-80℃,繼而,(3)於-80℃保持10分鐘,繼而,(4)以5℃/分鐘之速度自-80℃升溫至200℃左右。 測定條件3: 對於封入有試樣約10 mg之鋁鍋,(1)於150℃保持5分鐘,繼而,(2)以5℃/分鐘之速度自150℃降溫至-80℃,繼而,(3)於-80℃保持10分鐘,繼而,(4)以5℃/分鐘之速度自-80℃升溫至150℃左右。 測定條件4: 對於封入有試樣約5 mg之鋁鍋,(1)於150℃保持5分鐘,繼而,(2)以5℃/分鐘之速度自150℃降溫至-80℃,繼而,(3)於-80℃保持10分鐘,繼而,(4)以5℃/分鐘之速度自-80℃升溫至150℃左右。 測定條件5: 對於封入有試樣約5 mg之鋁鍋,(1)於150℃保持5分鐘,繼而,(2)以5℃/分鐘之速度自150℃降溫至-50℃,繼而,(3)於-50℃保持5分鐘,繼而,(4)以5℃/分鐘之速度自-50℃升溫至150℃左右。 將藉由過程(4)中之熱量測定所獲得之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曲線設為熔解曲線。藉由依據JIS K7121-1987之方法解析上述熔解曲線,而獲得熔解吸熱量成為最大之融解峰溫度。
玻璃轉移溫度(中間點玻璃轉移溫度)係藉由依據JIS K7121-1987之方法解析依照上述所說明之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方法所測定之熔解曲線而獲得。
熔化焓 熔化焓ΔH(J/g)係藉由依據JIS K7122-1987之方法解析上述熔解曲線之10~60℃或60~120℃之溫度範圍內之部分而獲得。 再者,實施例中關於多層之蓄熱組合物,以使用混練機(DSM公司製造之Xplore)或20 mm
Figure 02_image001
單軸擠出機於200℃混練後所得者作為試樣。
60~120℃之間之融解峰之數量 60~120℃之間之融解峰之數量係解析於上述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曲線之60~120℃之範圍內以吸熱方向為正之情形時表現出極大值之溫度之數而獲得。其中,於10~60℃觀測之第1峰之面積的1%以下之強度為雜訊,並非峰。
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及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 本發明之組合物、及纖維所含之分散相(海島結構中之島)之圓當量粒徑Di(μm)及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Dv(μm)可藉由以下之順序獲得。 於-70℃下使用切片機切下本發明之實施例或比較例之蓄熱組合物,於室溫下利用四氧化釕之蒸氣染色約3天後,於-70℃下使用鑽石刀,製作厚度1300埃左右之超薄切片。再者,於實施例中關於多層之蓄熱組合物(實施例A1~A3及比較例C1~C2),以使用混練機(DSM公司製造之Xplore)於200℃、5分鐘之條件下混練後所得者作為試樣。 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實施例中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EM-2100F),實施例A1~A6及比較例C1~C4中以15,000倍之觀察倍率觀察該超薄切片,實施例B1~B4及比較例D1中以60,000倍之觀察倍率觀察該超薄切片。再者,實施例中關於蓄熱組合物(實施例A1~A6及比較例C1~C4),觀察混練物之任意面。關於纖維(實施例B1~B4及比較例D1),觀察纖維徑方向截面。利用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15,000倍或60,000倍之觀察倍率拍攝到之利用CCD(charge-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元件)相機獲得之數位圖像,進行以下所示之圖像解析處理,求出分散相之圓之直徑(圓當量粒徑)及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
圖像解析處理 將自透射電子顯微鏡獲得之數位圖像(8 bit)導入電腦中,使用圖像解析軟體(實施例中使用Asahi Engineering公司製造之A image kun),以目視判斷根據染色之濃淡識別島相。1個視野之解析面積於15,000倍之情形時為約58~73 μm2 之範圍,於60,000倍之情形時為約4~5 μm2 之範圍,利用2個視野或3個視野之平均之數值算出。分散相之形狀為不定形,因此求出圓之直徑(圓當量粒徑Di(μm)),根據下述式求出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Dv(μm)。 [數1]
Figure 02_image003
式中,i為1~n之整數,Di為各粒子(各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
分散相之面積率 分散相之面積率(%)係基於以下之式算出。 面積率(%)=(分散相之合計面積/解析面積)×100 再者,關於染色濃度不同之分散相,作為不同之成分進行解析。
熔體流動速率(g/10分鐘) 依據由JIS-K-7210所規定之方法測定熔體流動速率(MFR)。只要無特別說明,則於測定溫度230℃、荷重2.16 kg進行測定。
剪切黏度(Pa・sec) 使用本發明之實施例或比較例之蓄熱組合物,於Capillograph 1B(實施例中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公司製造者(料筒直徑:9.55 mm))安裝直徑1 mm、長度40 mm、流入角度90°之毛細管,於測定溫度270℃、剪切速率1.216×103 sec-1 測定剪切黏度。
斷裂伸長率(%) 對於未延伸紗或延伸紗,依據JIS L 1013:2010,於下述條件下進行拉伸試驗,對斷裂伸長率合計測定3次,取平均值。斷裂伸長率之值越大,拉伸特性(延伸性)越優異。 測定溫度:室溫23℃ 拉伸速度:10 mm/分鐘 夾持間隔:10 mm
紡絲性 由3名測定者進行利用紡絲裝置對試樣進行紡絲時之紡絲性之感覺評價,確定統一見解(良好或有斷頭)。
柔軟性 利用下述方法,由5名測定者進行試樣之柔軟性(軟硬性)之感覺評價,確定統一見解(柔軟或堅硬)。 方法:將手放入所製作之短纖維之500 g中,測定者輕握,判定柔軟性。
以下,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之實施形態。
蓄熱組合物E 本發明之蓄熱組合物(以下有時亦稱為「蓄熱組合物E」)包含下文所述之物質A(有時亦稱為「相變物質A」)及下文所述之聚合物2(有時亦稱為「基底樹脂」), 蓄熱組合物E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及具有30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蓄熱組合物E不具有海島結構,或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為1.5 μm以下,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蓄熱組合物E於10~60℃之範圍內具有融解峰溫度,該融解峰溫度更佳為處於10~50℃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處於10~40℃之範圍內。
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其中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本發明之蓄熱組合物E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為30 J/g以上,較佳為40 J/g以上,更佳為50 J/g以上。
蓄熱組合物E不具有海島結構,或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Dv為1.5 μm以下,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較佳為島(分散相)之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Dv為1.5 μm以下,且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於上述蓄熱組合物E具有海島結構之情形時,島(分散相)與海(連續相)相比聚合物2之含有率較高。Dv較佳為1.3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下。再者,於存在複數種分散相之情形時,不區分全部種類之分散相所算出之Dv滿足上述。
於蓄熱組合物E具有海島結構之情形時,蓄熱組合物E之截面中之島(分散相)之面積率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3%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再者,於存在複數種分散相之情形時,不區分全部種類之分散相所算出之合計面積滿足上述。
蓄熱組合物E之60~120℃之融解峰之數量較佳為3以下,更佳為2以下,進而較佳為1。
關於蓄熱組合物E中之物質A與聚合物2之含量,以物質A與聚合物2之合計量為100重量%,較佳為物質A之含量為30~99重量%,聚合物2之含量為70~1重量%。更佳為物質A之含量為50~90重量%,聚合物2之含量為50~10重量%。進而較佳為物質A之含量為60~90重量%,聚合物2之含量為40~10重量%。於蓄熱組合物E主要包含聚合物之情形時,亦存在稱為「樹脂組合物」之情況。又,亦存在將蓄熱組合物E稱為「蓄熱材」或「蓄熱材料」之情況。
蓄熱纖維F 本發明之蓄熱纖維(以下有時亦稱為「蓄熱纖維F」)所含之蓄熱組合物E包含下文所述之物質A(有時亦稱為「相變物質A」)及下文所述之聚合物2(有時亦稱為「基底樹脂」), 蓄熱纖維F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及具有5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蓄熱纖維F所含之蓄熱組合物E不具有海島結構,或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未達0.1 μm,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蓄熱纖維F於10~60℃之範圍內具有融解峰溫度,該融解峰溫度更佳為處於10~50℃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處於10~40℃之範圍內。
較佳為蓄熱纖維F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其中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本發明之蓄熱纖維F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為5 J/g以上,較佳為10 J/g以上,進而較佳為15 J/g以上。作為一態樣,蓄熱纖維F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及具有20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蓄熱纖維F之蓄熱組合物E不具有海島結構,或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Di未達0.1 μm,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較佳為島(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Di未達0.1 μm,且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於上述蓄熱組合物E具有海島結構之情形時,島(分散相)與海(連續相)相比聚合物2之含有率較高。Di較佳為未達0.1 μm,更佳為0.09 μm以下。再者,於存在複數種分散相之情形時,不區分全部種類之分散相所算出之Di滿足上述。
蓄熱纖維F之於蓄熱組合物E具有海島結構之情形時,蓄熱組合物E之截面中之島(分散相)之面積率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3%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再者,於存在複數種分散相之情形時,不區分全部種類之分散相所算出之合計面積滿足上述。
較佳為蓄熱纖維F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其中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蓄熱纖維F之60~120℃之融解峰之數量較佳為3以下,更佳為2以下,進而較佳為1。
物質A 蓄熱組合物E含有具有10~60℃之間之融解峰溫度及30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的物質(有時亦稱為「物質A」或「相變物質A」)。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相變物質,係藉由相變而具有蓄熱性之材料。
物質A於10~60℃之範圍內具有融解峰溫度,該融解峰溫度較佳為處於10~50℃之範圍內,更佳為處於10~40℃之範圍內。
於一態樣中,物質A於10~60℃之溫度範圍內所觀測之熔化焓ΔH為30 J/g以上,較佳為40 J/g以上,更佳為50 J/g以上,進而較佳為60 J/g以上。又,上述ΔH通常為200 J/g以下。
就形狀保持性之觀點而言,蓄熱組合物E及蓄熱纖維F之凝膠分率較佳為15重量%以上,更佳為2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0重量%以上,進而更佳為60重量%以上。再者,上述凝膠分率係將蓄熱組合物E之總重量設為100重量%。凝膠分率表示經交聯之聚合物之交聯度,凝膠分率較高意指組合物或纖維所含之聚合物具有更多之交聯結構,形成更牢固之網狀結構。若凝膠分率較高,則該組合物或纖維之形狀保持性較高而不易變形。
另一方面,就紡絲性之觀點而言,蓄熱組合物E之凝膠分率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2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重量%以下。若凝膠分率較低,則該組合物或纖維有紡絲性較高之傾向。
作為物質A,可例舉高分子量物質(有時亦稱為聚合物1)與低分子量物質(有時亦稱為化合物L)。蓄熱組合物E可包含兩種以上物質A,於該情形時,可僅包含兩種以上聚合物1,亦可僅包含兩種以上化合物L,亦可包含聚合物1與化合物L之兩者。
聚合物1 聚合物1滿足物質A之要件,且具有超過2000之分子量。
上述聚合物1於10~60℃之範圍內具有融解峰溫度,該融解峰溫度較佳為處於10~50℃之範圍內,更佳為處於10~40℃之範圍內。
例如,藉由對聚合物1中之下文所述之結構單元B之數量與結構單元B之式(1)中之L6 之碳原子數進行調整,可調整聚合物1之融解峰溫度。其結果為,可調整包含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蓄熱性能等。
聚合物1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為30 J/g以上,較佳為40 J/g以上,更佳為50 J/g以上,進而較佳為60 J/g以上。又,ΔH通常為200 J/g以下。
例如,藉由對聚合物1中之下文所述之結構單元B之數量與結構單元B之下式(1)中之L6 之碳原子數進行調整,可將ΔH設為上述範圍。其結果為,可調整包含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蓄熱性能等。
上述聚合物1之流動之活化能Ea 就進一步減小成形加工時之擠出負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0 kJ/mol以上,更佳為50 kJ/mol以上,進而較佳為60 kJ/mol以上。又,為了使藉由擠出成形所獲得之成形體之外觀良好,較佳為100 kJ/mol以下,更佳為90 kJ/mol以下,進而較佳為80 kJ/mol以下。Ea 之大小主要依賴於聚合物中之長鏈分支數。含有更多長鏈分支之聚合物之Ea 更高。
流動之活化能Ea 可藉由以下所示之方法求出。首先,對於90℃、110℃、130℃、150℃、170℃之溫度中包括170℃在內之3個以上溫度,測定各溫度T(單位:℃)下之聚合物1之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上述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係以熔融複黏度(單位:Pa・秒)之對數為縱軸、以角頻率(單位:rad/秒)之對數為橫軸之雙對數曲線。其次,對於170℃以外之各溫度下所測得之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以分別疊加於170℃之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之方式,將角頻率設為aT 倍,將熔融複黏度設為1/aT 倍。aT 係以170℃以外之各溫度下所測得之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疊加於170℃之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之方式適當確定之值。
上述aT 通常稱為位移因子,為根據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之測定溫度而不同之值。 繼而,於各溫度T下求出[ln(aT )]與[1/(T+273.16)],利用下述(ii)式將[ln(aT )]與[1/(T+273.16)]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求出表示式(ii)之直線之斜率m。將上述m代入下述式(iii),求出Ea 。 ln(aT )=m(1/(T+273.16))+n   (ii) Ea =|0.008314×m|   (iii) aT :位移因子 Ea :流動之活化能(單位: kJ/mol) T:溫度(單位:℃)
上述計算可使用市售之計算軟體,作為該計算軟體,可例舉TA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Ochestrator。
上述方法係基於以下原理。 已知於不同溫度下測得之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雙對數曲線)係藉由將各溫度之曲線分別水平移動規定量而疊加於1條母曲線(有時亦稱為主曲線),其被稱為「溫度-時間疊加原理」。該水平移動量被稱為位移因子,位移因子係依賴於溫度之值,已知位移因子之溫度依賴性係以上述式(II)及(III)表示,式(II)及(III)被稱為阿列尼厄斯方程式。
利用上述(II)式將[ln(aT )]與[1/(T+273.16)]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時之相關係數為0.9以上。
上述熔融複黏度-角頻率曲線之測定係使用黏彈性測定裝置(例如TA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ARES等),於通常幾何形狀:平行板、板直徑:25 mm、板間隔:1.2~2 mm、應變:5%、角頻率:0.1~100 rad/秒之條件下進行。測定係於氮氣環境下進行。又,較佳為於測定試樣中預先調配適量(例如1000重量ppm)之抗氧化劑。
關於表示上述聚合物1之應變硬化之強度之伸長黏度非線性指數k,就例如T模膜加工時之縮幅較小、所獲得之膜之厚度不均較小、發泡成形時不易破泡等優異之成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85以上,更佳為0.90以上,進而較佳為0.95以上。所謂聚合物之應變硬化,意指於對該聚合物施加了應變時伸長黏度急遽增大一定應變量以上。又,就將上述聚合物1或包含該聚合物1之本發明之蓄熱組合物成形為所需形狀之容易性的觀點而言,指數k較佳為2.00以下,更佳為1.50以下,進而較佳為1.40以下,進而更佳為1.30以下,尤佳為1.20以下。
伸長黏度非線性指數k係藉由以下所示之方法求出。 求出以110℃之溫度及1秒-1 之應變速度將聚合物單軸伸長時之伸長時間t時之黏度ηE 1(t)、與以110℃之溫度及0.1秒-1 之應變速度將聚合物單軸伸長時之伸長時間t時之黏度ηE 0.1(t)。將任意相同之伸長時間t內之上述ηE 1(t)與上述ηE 0.1(t)代入下述式,求出α(t)。 α(t)=ηE 1(t)/ηE 0.1(t) 相對於伸長時間t繪製α(t)之對數(ln(α(t))),於t為2.0秒至2.5秒之範圍內,利用下述式將ln(α(t))與t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表示下述式之直線之斜率之值為k。 ln(α(t))=kt 採用利用上述式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所使用之相關函數r2為0.9以上之情形時的k。
上述單軸伸長時之黏度之測定係使用黏彈性測定裝置(例如TA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ARES),於氮氣環境下進行。
於伸長黏度測定中,具有長鏈分支之聚合物於高應變區域具有伸長黏度偏離線性區域而急遽上升之性質、即所謂應變硬化性。已知於具有應變硬化性之聚合物之情形時,α(t)之對數(ln(α(t)))係與ln(l/l0 )成正比地增加(此處,l0 及l分別為伸長時間0及t時之試樣長度)[參考文獻:小山清人、石塚修;纖維學會志,37,T-258(1981)]。於不具有應變硬化性之聚合物之情形時,相對於任意之伸長時間,α(t)為1,相對於伸長時間繪製α(t)之對數(ln(α(t)))而得之直線之斜率k為0。於具有應變硬化性之聚合物之情形時,尤其是於高應變區域內,該直線繪製之斜率k不會為0。於本發明中,相對於伸長時間繪製非線性參數α(t)之對數(ln(α(t)))所得之直線之斜率為表示應變硬化性之程度之參數,將之定義為k。
於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定本發明之聚合物1之聚苯乙烯換算重量平均分子量Mw時,通常流動相為鄰二氯苯,測定溫度為140℃。
聚合物1由於該聚合物1之成形加工性良好,故而較佳為包含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
關於聚合物1,由下述式(I)所定義之比A較佳為0.95以下,更佳為0.90以下,進而較佳為0.80以下。 A=α10 (I) 式(I)中,α1 係藉由如下方法所獲得之值:藉由使用具備光散射檢測器與黏度檢測器之裝置之凝膠滲透層析法,測定聚合物之絕對分子量與固有黏度,以絕對分子量之對數作為橫軸,以固有黏度之對數作為縱軸,繪製所測得之資料,於橫軸為上述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對數以上、z平均分子量之對數以下之範圍內,利用式(I-I)將絕對分子量之對數與固有黏度之對數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求出式(I-I)所表示之直線之斜率之值α1 。 log[η1 ]=α1 logM1 +logK1 (I-I) 式(I-I)中,[η1 ]表示聚合物之固有黏度(單位:dl/g),M1 表示聚合物之絕對分子量,K1 為常數。 α0 係藉由如下方法所獲得之值:藉由使用具備光散射檢測器與黏度檢測器之裝置之凝膠滲透層析法,測定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美國國立標準技術研究所製造)之絕對分子量與固有黏度,以絕對分子量之對數作為橫軸,以固有黏度之對數作為縱軸,繪製所測得之資料,於橫軸為上述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對數以上、z平均分子量之對數以下之範圍內,利用式(I-II)將絕對分子量之對數與固有黏度之對數進行最小平方法近似,求出由式(I-II)表示之直線之斜率之值α0 。 log[η0 ]=α0 logM0 +logK0 (I-II) 式(I-II)中,[η0 ]表示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之固有黏度(單位:dl/g),M0 表示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之絕對分子量,K0 為常數。
再者,於利用凝膠滲透層析法之聚合物及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之絕對分子量與固有黏度之測定中,流動相為鄰二氯苯,測定溫度為155℃。
於根據藉由光散射檢測器獲得之資料求出絕對分子量,藉由黏度檢測器求出固有黏度([η])時,利用Malvern公司之資料處理軟體OmniSEC(註冊商標)(第4.7版),基於文獻「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pringer(1999)」進行計算。
上述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美國國立標準技術研究所製造)係不含支鏈之高密度聚乙烯。
上述式(I-I)及式(I-II)被稱為表示聚合物之固有黏度與分子量之關聯之Mark-Hauwink-Sakurada方程式,α1 越小,則支鏈結構引起之高分子鏈之交聯數越多。由於上述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未形成支鏈結構,故而不會產生支鏈結構引起之高分子鏈之交聯。上述聚乙烯標準物質1475a之α1 相對於α0 之比即A越小,則聚合物中下文所述之結構單元A所形成之長鏈分支結構之量越多。
藉由使用具備光散射檢測器之裝置之凝膠滲透層析法所測定之上述聚合物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0~1,000,000,更佳為50,000~750,000,進而較佳為100,000~500,000。
再者,於利用凝膠滲透層析法之聚合物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中,流動相為鄰二氯苯,測定溫度為155℃。
聚合物1可例舉側鏈具有可分支、可經官能基取代之長鏈烷基或長鏈醚基之聚合物。作為聚合物,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以側鏈具有可分支、可經官能基取代之長鏈烷基或長鏈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作為主成分之聚合物;以側鏈具有可分支、可經官能基取代之長鏈烷基或長鏈醚基之乙烯酯主鏈作為主成分之聚合物;以側鏈具有可分支、可經官能基取代之長鏈烷基或長鏈醚基之乙烯醚主鏈作為主成分之聚合物;以側鏈具有可分支、可經官能基取代之長鏈烷基或長鏈醚基之聚烯烴主鏈作為主成分之聚合物等。作為側鏈,較佳為可分支、可經官能基取代之長鏈烷基,較佳為以(甲基)丙烯酸酯或聚烯烴主鏈作為主成分之聚合物。作為聚合物1,可例舉日本專利特開2015-091903、WO2016/098674、WO2017/217419所記載之聚合物。
可將兩種以上上述聚合物1組合使用。蓄熱組合物E及下文所述之本發明之複合體可含有顯熱蓄熱材。作為顯熱蓄熱材,可例舉:混凝土、碎石、鐵、銅、鋼、聚乙烯。
作為上述聚合物1之一態樣,可例舉包含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結構單元之聚合物。
較佳為上述聚合物1具有下述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有時亦稱為結構單元B)。 [化1]
Figure 02_image005
式(1) 式(1)中, 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L11 表示單鍵、-CO-O-、-O-CO-、或-O-, L12 表示單鍵、-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OH)-CH2 -、或-CH2 -CH(CH2 OH)-, L13 表示單鍵、-CO-O-、-O-CO-、-O-、-CO-NH-、-NH-CO-、-CO-NH-CO-、-NH-CO-NH-、-NH-、或-N(CH3 )-, L16 表示C14 30 之烷基。再者,關於L11 、L12 、及L13 之橫寫之化學式之各者,其左側對應於式(1)之上側(聚合物之主鏈側),其右側對應於式(1)之下側(聚合物之側鏈之末端側)。
R1 較佳為氫原子。
L11 較佳為-CO-O-、-O-CO-、或-O-,更佳為-CO-O-或-O-CO-,進而較佳為-CO-O-。
L12 較佳為單鍵、-CH2 -、-CH2 -CH2 -、或-CH2 -CH2 -CH2 -,更佳為單鍵。
L13 較佳為單鍵、-O-CO-、-O-、-NH-、或-N(CH3 )-,更佳為單鍵。
式(1)中之L16 為C14 30 之烷基,以使上述包含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成形加工性良好。作為C14 30 之烷基,可例舉C14 30 之直鏈烷基、及C14 30 之支鏈烷基。L6 較佳為C14 30 之直鏈烷基,更佳為C14 24 之直鏈烷基,進而較佳為C16 22 之直鏈烷基。
作為上述C14 30 之直鏈烷基,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正二十一烷基、正二十二烷基、正二十三烷基、正二十四烷基、正二十五烷基、正二十六烷基、正二十七烷基、正二十八烷基、正二十九烷基、及正三十烷基。
作為上述C14 30 之支鏈烷基,例如可例舉:異十四烷基、異十五烷基、異十六烷基、異十七烷基、異十八烷基、異十九烷基、異二十烷基、異二十一烷基、異二十二烷基、異二十三烷基、異二十四烷基、異二十五烷基、異二十六烷基、異二十七烷基、異二十八烷基、異二十九烷基、及異三十烷基。
式(1)中之R1 、L11 、L12 、L13 之組合例如可例舉以下者。 [化2]
Figure 02_image007
[化3]
Figure 02_image009
[化4]
Figure 02_image011
[化5]
Figure 02_image013
[化6]
Figure 02_image015
[化7]
Figure 02_image017
[化8]
Figure 02_image019
[化9]
Figure 02_image021
[化10]
Figure 02_image023
[化11]
Figure 02_image025
式(1)中之R1 、L11 、L12 、L13 之組合較佳為以下者。 [化12]
Figure 02_image027
[化13]
Figure 02_image029
[化14]
Figure 02_image031
作為式(1)中之R1 、L11 、L12 、L13 之組合,亦較佳為以下者: R1 為氫原子,L11 、L12 、及L13 為單鍵,且L16 為C14 30 之烷基之組合;及 R1 為氫原子或甲基,L11 為-CO-O-,L2 及L3 為單鍵,且L16 為C14 30 之烷基之組合。
式(1)中之R1 、L11 、L12 、及L13 之組合更佳為以下者。 [化15]
Figure 02_image033
式(1)中之R1 、L11 、L12 、及L13 之組合進而較佳為以下者。 [化16]
Figure 02_image035
上述結構單元B較佳為來自:正十六烯、正十八烯、正二十烯、正二十二烯、正二十四烯、正二十六烯、正二十八烯、正三十烯、正三十二烯、丙烯酸正十四烷基酯、丙烯酸正十五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七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正十九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一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三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四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五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七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八烷基酯、丙烯酸正二十九烷基酯、丙烯酸正三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三十烷基酯、十四酸正乙烯酯、十六酸正乙烯酯、十八酸正乙烯酯、二十酸正乙烯酯、二十二酸正乙烯酯、正十四烷基乙烯基醚、正十六烷基乙烯基醚、正十八烷基乙烯基醚、正二十烷基乙烯基醚、或正二十二烷基乙烯基醚。
上述聚合物1可具有兩種以上之上述結構單元B,例如可為具有來自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之結構單元與來自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之結構單元之聚合物。
上述聚合物1較佳為具有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有時亦稱為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以使該聚合物1之融解峰溫度以上之含有包含該聚合物1之組合物的成形體之形狀保持性與包含該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成形加工性良好。上述結構單元A係藉由使乙烯聚合所獲得之結構單元,上述結構單元A於聚合物中可形成支鏈結構。
上述聚合物1較佳為具有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與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
上述聚合物1可具有選自由下述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及下述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結構單元(有時亦稱為結構單元C)。 [化17]
Figure 02_image037
式(2) [化18]
Figure 02_image039
式(3) 式(2)中, R2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L21 表示單鍵、-CO-O-、-O-CO-、或-O-, L24 表示C1 8 之伸烷基, L25 表示氫原子、環氧基、-CH(OH)-CH2 OH、羧基、羥基、胺基、或C1 4 之烷基胺基。再者,關於L1 之化學結構之說明中橫寫之化學式之各者,其左側對應於式(2)之上側(聚合物之主鏈側),其右側對應於式(2)之下側(聚合物之側鏈之末端側)。
於式(2)中,R2 較佳為氫原子。
於式(2)中,L21 較佳為-CO-O-、-O-CO-、或-O-,更佳為-CO-O-或-O-CO-,進而較佳為-CO-O-。
於式(2)中,作為L24 之C1 8 之伸烷基例如可例舉:亞甲基、伸乙基、伸正丙基、1-甲基伸乙基、伸正丁基、1,2-二甲基伸乙基、1,1-二甲基伸乙基、2,2-二甲基伸乙基、伸正戊基、伸正己基、伸正庚基、伸正辛基、及2-乙基伸正己基。
於式(2)中,L24 較佳為亞甲基、伸乙基、及伸正丙基,更佳為亞甲基。
於式(2)中,作為L25 之C1 4 之烷基胺基例如可例舉:甲基胺基、乙基胺基、丙基胺基、丁基胺基、二甲胺基、及二乙胺基。
於式(2)中,L25 較佳為氫原子、環氧基、或CH(OH)-CH2 OH,更佳為氫原子。
式(2)中之R2 、L21 、L24 、L25 之組合例如可例舉以下者。 [化19]
Figure 02_image041
[化20]
Figure 02_image043
[化21]
Figure 02_image045
[化22]
Figure 02_image047
式(2)中之R2 、L21 、L24 、L25 之組合較佳為以下者。 [化23]
Figure 02_image049
[化24]
Figure 02_image051
[化25]
Figure 02_image053
式(2)中之R2 、L21 、L24 、L25 之組合更佳為以下者。 [化26]
Figure 02_image055
式(2)中之R2 、L21 、L24 、L25 之組合進而較佳為以下者。 [化27]
Figure 02_image057
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例如來自: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烯醇、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第二丁酯、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正丁酸乙烯酯、異丁酸乙烯酯、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正丙基乙烯基醚、異丙基乙烯基醚、正丁基乙烯基醚、異丁基乙烯基醚、第二丁基乙烯基醚、第三丁基乙烯基醚、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丙烯酸2,3-二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3-二羥基丙酯、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及甲基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
於聚合物1包含結構單元C且結構單元C係以式(3)表示之情形時,該結構單元可來自馬來酸酐。又,該結構單元C亦可藉由可自結構單元B、及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C重複選擇之2個結構單元之縮合反應所形成。
上述聚合物1可具有兩種以上之上述結構單元C,例如可為具有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來自丙烯酸乙酯之結構單元、及來自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之結構單元之聚合物。
上述聚合物1較佳為具有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之聚合物。 作為具有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之聚合物1,可例舉以下: 包含結構單元B之聚合物1; 具有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1; 具有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1;及 具有結構單元B、結構單元A及上述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1。
作為上述「包含結構單元B之聚合物1」,可例舉以下: 包含L11 、L12 、及L13 為單鍵且L16 為C14 30 之烷基之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的聚合物;及 包含L11 為-CO-O-、L12 及L13 為單鍵、且L16 為C14 30 之烷基之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的聚合物。
作為上述「具有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1」,可例舉以下: 具有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與上述結構單元A,且相對於該聚合物所含之全部結構單元之合計數100%,上述結構單元A與上述結構單元B之合計數為90%以上之聚合物,式(1)中R1 為氫原子,L11 、L12 、及L13 為單鍵,且L16 為C14 30 之烷基;及 為具有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A,進而可具有上述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1,且相對於該聚合物所含之全部結構單元之合計數100%,上述結構單元A與上述結構單元B之合計數為90%以上之聚合物,式(1)中R1 為氫原子或甲基,L1 為-CO-O-,L12 及L13 為單鍵,且L16 為C14 30 之烷基。
就增大ΔH之觀點而言,聚合物1較佳為相對於該聚合物所含之上述結構單元B與上述結構單元A之合計數100%,上述結構單元B之數量為50~80%之聚合物。
就成形加工性之觀點而言,聚合物1較佳為相對於該聚合物所含之上述結構單元B與上述結構單元A之合計數100%,上述結構單元B之數量為10~50%之聚合物。
作為上述「具有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1」,可例舉具有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與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式(1)中R1 為氫原子或甲基,L11 為-CO-O-,L12 及L13 為單鍵,L16 為C14 30 烷基,式(2)中R2 為氫原子或甲基,L21 為-CO-O-,L24 為亞甲基,L25 為氫原子。於該情形時,較佳為相對於該聚合物所含之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結構單元B之數量為80%以上之聚合物。
於聚合物1之一態樣中,相對於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B及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結構單元A之數量通常為0~99%,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通常為1~100%,相對於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結構單元B之數量通常為1~100%,結構單元C之數量通常為0~99%。
於一態樣中,聚合物1中之結構單元A之數量相對於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B及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而為1~99%,為了使包含本發明之蓄熱組合物之成形體之形狀保持性良好,較佳為70~99%,更佳為80~97.5%,進而較佳為85~92.5%。聚合物1中之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相對於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B及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為了使包含本發明之蓄熱組合物之成形體之形狀保持性良好,較佳為1~30%,更佳為2.5~20%,進而較佳為7.5~15%。
於一態樣中,聚合物1中之結構單元B之數量相對於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通常為1~100%,為了使包含該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蓄熱性能良好,較佳為60~100%,更佳為80~100%。
於一態樣中,聚合物1中之結構單元C之數量相對於結構單元B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通常為0~99%,為了使包含該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蓄熱性能良好,較佳為0~40%,更佳為0~20%。
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及結構單元C之數量可根據歸屬於藉由周知之方法所測得之13 C核磁共振譜(以下為13 C-NMR圖譜)或1 H核磁共振譜(以下為1 H-NMR圖譜)之各結構單元的訊號之積分值求出。
於聚合物1為藉由使下文所述之前驅聚合物P與下文所述之化合物α進行反應之方法所製造者之情形時,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及結構單元C之數量例如可藉由以下之方法求出。
<前驅聚合物P為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情形時之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1 及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C1 之數量>(單位:%) 於前驅聚合物P包含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之情形時,首先,求出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A1 及結構單元C1 之數量。於根據13 C-NMR圖譜求出之情形時,例如求出以下之a1 、b1 、c1 、d1 、及e1 之範圍之積分值,根據下述式求出結構單元A及結構單元C之二合物(AA、AC、CC)之數量,並代入下式中,藉此求出結構單元A及結構單元C之數量。再者,AA為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A二合物,AC為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C二合物,CC為結構單元C-結構單元C二合物。
a1 :28.1-30.5 ppm b1 :31.9-32.6 ppm c1 :41.7 ppm d1 :43.1-44.2 ppm e1 :45.0-46.5 ppm
AA=a1 /4+b1 /2 AC=e1 CC=c1 +d1
<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C1 向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之轉化率XB >(單位:%) 藉由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C與下文所述之化合物α進行反應,而形成聚合物1中之結構單元B,因此藉由以下之方法求出上述反應之結構單元C1 轉化為結構單元B之轉化率XB
將歸屬於前驅聚合物P之結構單元C之側鏈所含之特定碳的訊號(範圍f1 )之積分值(以下為積分值F1 )與歸屬於聚合物1之結構單元B之側鏈所含之特定碳的訊號(範圍g1 )之積分值(以下為積分值G1 )代入下式中,求出轉化率。
f1 :50.0-51.2 ppm g1 :55.0-56.8 ppm
<聚合物1所含之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C之數量>(單位:%) 於前驅聚合物P與下文所述之化合物α之反應中,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A不發生變化,因此聚合物1所含之結構單元A之數量與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A1 之數量設為相同(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A1 之數量)。聚合物1所含之結構單元B之數量係作為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C1 之數量與轉嫁率XB 之積而求出(結構單元B之數量=結構單元C1 之數量×轉化率XB /100)。聚合物1所含之結構單元C之數量係作為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C1 之數量與聚合物1所含之結構單元B之數量之差而求出(結構單元C之數量=結構單元C1 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
本發明之聚合物1所含之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B、及結構單元C之含量(重量%)分別可根據以下之式算出。
結構單元A之重量%=(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A之分子量)/(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A之分子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分子量+結構單元C之數量×結構單元C之分子量)
結構單元B之重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分子量)/(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A之分子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分子量+結構單元C之數量×結構單元C之分子量)
結構單元C之重量%=(結構單元C之數量×結構單元C之分子量)/(結構單元A之數量×結構單元A之分子量+結構單元B之數量×結構單元B之分子量+結構單元C之數量×結構單元C之分子量)
於一例中,前驅聚合物P可為具有選自由上述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及上述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其中,式(2)中,L21 為-CO-O-、-O-CO-、或O-)。
化合物α 用以藉由與前驅聚合物P中之結構單元C進行反應而形成結構單元B之化合物(有時亦稱為化合物α)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化合物: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醇、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胺、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烷基鹵化物、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羧酸、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羧醯胺、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羧醯鹵、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胺基甲酸、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烷基脲、及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異氰酸酯。
作為上述聚合物1之製造方法,例如可例舉:使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進行反應之方法;及使與聚合物1之結構單元相對應之各單體進行聚合之方法。上述化合物α之烷基例如可為直鏈烷基或支鏈烷基,較佳為直鏈烷基。
上述前驅聚合物P係用以製造聚合物1之原料,前驅聚合物P實質上不含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上述前驅聚合物P可包含不屬於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B、及結構單元C之任一者之結構單元。
上述前驅聚合物P較佳為相對於結構單元A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結構單元A之數量為0~99%且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為1~100%之聚合物,更佳為結構單元A之數量為70~99%且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為1~30%之聚合物。
作為聚合物1中之結構單元B之形成方法,例如可例舉:使前驅聚合物P所含之結構單元C與化合物α進行反應之方法;及使成為結構單元B之原料之單體進行聚合之方法;或使乙烯與成為結構單元B之原料之單體進行共聚合之方法。化合物α之烷基較佳為直鏈烷基。再者,使單體進行聚合之方法可使用偶氮化合物等聚合起始劑。作為上述偶氮化合物,可例舉偶氮二異丁腈等。
作為上述前驅聚合物P,例如可例舉以下: 丙烯酸聚合物、甲基丙烯酸聚合物、乙烯醇聚合物、丙烯酸甲酯聚合物、丙烯酸乙酯聚合物、丙烯酸正丙酯聚合物、丙烯酸正丁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乙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正丙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合物、甲酸乙烯酯聚合物、乙酸乙烯酯聚合物、丙酸乙烯酯聚合物、正丁酸乙烯酯聚合物、甲基乙烯基醚聚合物、乙基乙烯基醚聚合物、正丙基乙烯基醚聚合物、正丁基乙烯基醚聚合物、馬來酸酐聚合物、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聚合物、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聚合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甲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正丁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正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正丁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共聚物。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醇,例如可例舉:正十四醇、正十五醇、正十六醇、正十七醇、正十八醇、正十九醇、正二十醇、正二十一醇、正二十二醇、正二十三醇、正二十四醇、正二十五醇、正二十六醇、正二十七醇、正二十八醇、正二十九醇、及正三十醇。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醇,例如可例舉:異十四醇、異十五醇、異十六醇、異十七醇、異十八醇、異十九醇、異二十醇、異二十一醇、異二十二醇、異二十三醇、異二十四醇、異二十五醇、異二十六醇、異二十七醇、異二十八醇、異二十九醇、及異三十醇。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胺,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胺、正十五烷基胺、正十六烷基胺、正十七烷基胺、正十八烷基胺、正十九烷基胺、正二十烷基胺、正二十一烷基胺、正二十二烷基胺、正二十三烷基胺、正二十四烷基胺、正二十五烷基胺、正二十六烷基胺、正二十七烷基胺、正二十八烷基胺、正二十九烷基胺、及正三十烷基胺。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胺,例如可例舉:異十四烷基胺、異十五烷基胺、異十六烷基胺、異十七烷基胺、異十八烷基胺、異十九烷基胺、異二十烷基胺、異二十一烷基胺、異二十二烷基胺、異二十三烷基胺、異二十四烷基胺、異二十五烷基胺、異二十六烷基胺、異二十七烷基胺、異二十八烷基胺、異二十九烷基胺、及異三十烷基胺。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烷基鹵化物,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碘化物、正十五烷基碘化物、正十六烷基碘化物、正十七烷基碘化物、正十八烷基碘化物、正十九烷基碘化物、正二十烷基碘化物、正二十一烷基碘化物、正二十二烷基碘化物、正二十三烷基碘化物、正二十四烷基碘化物、正二十五烷基碘化物、正二十六烷基碘化物、正二十七烷基碘化物、正二十八烷基碘化物、正二十九烷基碘化物、及正三十烷基碘化物。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烷基鹵化物,例如可例舉:異十四烷基碘化物、異十五烷基碘化物、異十六烷基碘化物、異十七烷基碘化物、異十八烷基碘化物、異十九烷基碘化物、異二十烷基碘化物、異二十一烷基碘化物、異二十二烷基碘化物、異二十三烷基碘化物、異二十四烷基碘化物、異二十五烷基碘化物、異二十六烷基碘化物、異二十七烷基碘化物、異二十八烷基碘化物、異二十九烷基碘化物、及異三十烷基碘化物。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羧酸,例如可例舉:正十四酸、正十五酸、正十六酸、正十七酸、正十八酸、正十九酸、正二十酸、正二十一酸、正二十二酸、正二十三酸、正二十四酸、正二十五酸、正二十六酸、正二十七酸、正二十八酸、正二十九酸、及正三十酸。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羧酸,例如可例舉:異十四酸、異十五酸、異十六酸、異十七酸、異十八酸、異十九酸、異二十酸、異二十一酸、異二十二酸、異二十三酸、異二十四酸、異二十五酸、異二十六酸、異二十七酸、異二十八酸、異二十九酸、及異三十酸。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羧醯胺,例如可例舉:正十四醯胺、正十五醯胺、正十六醯胺、正十七醯胺、正十八醯胺、正十九醯胺、正二十醯胺、正二十一醯胺、正二十二醯胺、正二十三醯胺、正二十四醯胺、正二十五醯胺、正二十六醯胺、正二十七醯胺、正二十八醯胺、正二十九醯胺、及正三十醯胺。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羧醯胺,例如可例舉:異十四醯胺、異十五醯胺、異十六醯胺、異十七醯胺、異十八醯胺、異十九醯胺、異二十醯胺、異二十一醯胺、異二十二醯胺、異二十三醯胺、異二十四醯胺、異二十五醯胺、異二十六醯胺、異二十七醯胺、異二十八醯胺、異二十九醯胺、及異三十醯胺。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羧醯鹵,例如可例舉:正十四醯氯、正十五醯氯、正十六醯氯、正十七醯氯、正十八醯氯、正十九醯氯、正二十醯氯、正二十一醯氯、正二十二醯氯、正二十三醯氯、正二十四醯氯、正二十五醯氯、正二十六醯氯、正二十七醯氯、正二十八醯氯、正二十九醯氯、及正三十醯氯。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羧醯鹵,例如可例舉:異十四醯氯、異十五醯氯、異十六醯氯、異十七醯氯、異十八醯氯、異十九醯氯、異二十醯氯、異二十一醯氯、異二十二醯氯、異二十三醯氯、異二十四醯氯、異二十五醯氯、異二十六醯氯、異二十七醯氯、異二十八醯氯、異二十九醯氯、及異三十醯氯。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胺基甲酸,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胺基甲酸、正十五烷基胺基甲酸、正十六烷基胺基甲酸、正十七烷基胺基甲酸、正十八烷基胺基甲酸、正十九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一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二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三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四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五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六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七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八烷基胺基甲酸、正二十九烷基胺基甲酸、及正三十烷基胺基甲酸。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胺基甲酸,例如可例舉:異十四烷基胺基甲酸、異十五烷基胺基甲酸、異十六烷基胺基甲酸、異十七烷基胺基甲酸、異十八烷基胺基甲酸、異十九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一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二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三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四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五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六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七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八烷基胺基甲酸、異二十九烷基胺基甲酸、及異三十烷基胺基甲酸。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烷基脲,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脲、正十五烷基脲、正十六烷基脲、正十七烷基脲、正十八烷基脲、正十九烷基脲、正二十烷基脲、正二十一烷基脲、正二十二烷基脲、正二十三烷基脲、正二十四烷基脲、正二十五烷基脲、正二十六烷基脲、正二十七烷基脲、正二十八烷基脲、正二十九烷基脲、及正三十烷基脲。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烷基脲,例如可例舉:異十四烷基脲、異十五烷基脲、異十六烷基脲、異十七烷基脲、異十八烷基脲、異十九烷基脲、異二十烷基脲、異二十一烷基脲、異二十二烷基脲、異二十三烷基脲、異二十四烷基脲、異二十五烷基脲、異二十六烷基脲、異二十七烷基脲、異二十八烷基脲、異二十九烷基脲、及異三十烷基脲。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直鏈烷基之異氰酸酯,例如可例舉:異氰酸正十四烷基酯、異氰酸正十五烷基酯、異氰酸正十六烷基酯、異氰酸正十七烷基酯、異氰酸正十八烷基酯、異氰酸正十九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一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二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三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四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五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六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七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八烷基酯、異氰酸正二十九烷基酯、及異氰酸正三十烷基酯。
作為上述具有C14 30 之支鏈烷基之異氰酸酯,例如可例舉:異氰酸異十四烷基酯、異氰酸異十五烷基酯、異氰酸異十六烷基酯、異氰酸異十七烷基酯、異氰酸異十八烷基酯、異氰酸異十九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一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二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三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四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五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六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七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八烷基酯、異氰酸異二十九烷基酯、及異氰酸異三十烷基酯。
於前驅聚合物P包含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之情形時,將於製造上述前驅聚合物P時用作原料之乙烯之反應性比設為r1、及將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反應性比設為r2之情形時之反應性比之積r1×r2因包含來自該前驅聚合物P之聚合物1之成形體之形狀保持性變得良好,故而較佳為0.5~5.0,更佳為0.5~3.0。
乙烯之反應性比r1係如下值:於乙烯與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共聚合時,將乙烯鍵結於末端為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之反應速度設為k11,將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鍵結於末端為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之反應速度設為k12,而由r1=k11/k12所定義。該反應性比r1係表示於乙烯與上述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共聚合時,末端為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更容易與乙烯或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何者進行反應之指標。r1越大,末端為結構單元A之聚合物越容易與乙烯進行反應,因此越容易生成結構單元A之鏈。
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反應性比r2係如下值:於乙烯與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共聚合時,將乙烯鍵結於末端為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之反應速度設為k21,將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鍵結於末端為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之反應速度設為k22,而由r2=k22/k21所定義。該反應性比r2係表示於乙烯與上述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共聚合時,末端為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更容易與乙烯或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之何者進行反應之指標。r2越大,末端為結構單元C之聚合物越容易與形成結構單元C之單體進行反應,因此越容易生成結構單元C之鏈。
反應性比之積r1×r2係藉由文獻「Kakugo, M.; Naito, Y.; Mizunuma, K.; Miyatake, T. Macromolecules, 1982, 15, 1150」所記載之方法而算出。於本發明中,反應性比之積r1×r2係藉由將前驅聚合物P之根據13 C核磁共振譜所算出之上述結構單元A與上述結構單元C之各二合物AA、AC、CC之分率代入下述式中而獲得。 r1×r2=AA[CC/(AC/2)2 ]
反應性比之積r1×r2係表示共聚物之單體鏈分佈之指標。反應性比之積r1×r2越接近1,共聚物之單體鏈分佈之無規性越高,反應性比之積r1×r2越接近0,共聚物之單體鏈分佈之交替共聚物性越高,反應性比之積r1×r2較1越大,共聚物之單體鏈分佈之嵌段共聚物性越高。
依據JIS K7210於溫度190℃、荷重21 N下所測定之前驅聚合物P之熔體流動速率(MFR)較佳為0.1~500 g/10分鐘以下,更佳為1~100 g/10分鐘,進而較佳為5~50 g/10分鐘以下。
作為上述前驅聚合物P之製造方法,例如可例舉:配位聚合法、陽離子聚合法、陰離子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較佳為自由基聚合法,更佳為高壓下之自由基聚合法。
使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進行反應之溫度通常為40~250℃。該反應可於溶劑之存在下進行。作為溶劑,例如可例舉: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甲苯、及二甲苯。又,於該反應中產生副產物之情形時,為了促進反應,可一面於減壓下將副產物蒸餾去除一面進行反應,亦可使副產物與溶劑一起共沸,將經氣化之副產物與溶劑加以冷卻,將包含副產物與溶劑之餾液分液為副產物層與溶劑層,僅將所回收之溶劑層作為回流液返回反應系內並進行反應。
又,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之反應亦可一面將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加以熔融混練一面進行。於在一面熔融混練一面使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進行反應時產生副產物之情形時,為了促進反應,可一面於減壓下將副產物蒸餾去除一面進行反應。作為熔融混練所使用之熔融混練裝置,例如可例舉:單軸擠出機、雙軸擠出機、班布里混合機。熔融混練裝置之溫度較佳為100~250℃。
於使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進行反應時,為了促進反應,亦可添加觸媒。作為觸媒,例如可例舉:鹼金屬鹽或第4族金屬錯合物。作為鹼金屬鹽,例如可例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鹼金屬氫氧化物;或甲醇鋰、甲醇鈉等鹼金屬烷氧化物。作為第4族金屬錯合物,例如可例舉:正鈦酸四異丙酯、正鈦酸四正丁酯、及正鈦酸四(十八烷基)酯。觸媒之添加量相對於反應所使用之前驅聚合物P與化合物α之合計量100重量份,較佳為0.01~50重量份,更佳為0.01~5重量份。
為了使該聚合物1之融解峰溫度以上之本發明的成形體之形狀保持性與包含該聚合物1之組合物之成形加工性良好,上述聚合物1較佳為具有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
上述聚合物1可與未反應之化合物α、或為了促進反應所添加之觸媒形成混合物。該混合物所含之未反應之化合物α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聚合物100重量份,較佳為未達3重量份。
上述聚合物1可為經交聯之聚合物,亦可為未交聯之聚合物。
於一態樣中,上述聚合物1為未交聯之聚合物(以下有時亦稱為聚合物α)。
於一態樣中,聚合物α之凝膠分率未達20重量%。
聚合物α係相對於聚合物所含之全部結構單元之合計數100%,上述結構單元A、上述結構單元B及上述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95%以上、進而較佳為100%之聚合物。
交聯 於一態樣中,上述聚合物1及/或下文所述之聚合物2經交聯。即,上述聚合物1及聚合物2之分子之至少一部分於分子間藉由共價鍵而連結。再者,「聚合物1經交聯」係指如下之一者或兩者:聚合物1彼此於分子間藉由共價鍵而連結;及聚合物1與不同於上述聚合物1之聚合物(可為聚合物2,亦可為聚合物1及2以外之聚合物)於分子間藉由共價鍵而連結。
作為使聚合物交聯之方法,可例舉:照射游離輻射進行交聯之方法;或使用有機過氧化物進行交聯之方法。
於對聚合物照射游離輻射進行交聯之情形時,通常對預先成形為所需形狀之上述聚合物α照射游離輻射。成形使用公知之方法,較佳為擠出成形、射出成形、加壓成形。照射游離輻射之成形體可為僅包含聚合物1及聚合物2作為聚合物成分之成形體,亦可為除了聚合物1及聚合物2以外包含與其等不同之聚合物之組合物之成形體。於後者之情形時,作為與聚合物1不同之聚合物,可例舉下文所述之基底樹脂。於成形體含有本發明之未交聯聚合物與基底樹脂之情形時,相對於本發明之未交聯聚合物與基底樹脂之合計量100重量%,本發明之未交聯聚合物之含量較佳為1~99重量%。
作為游離輻射,例如可例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電子束、中子射線、及X射線,較佳為鈷-60之γ射線、或電子束。於包含聚合物之成形體為片狀之情形時,游離輻射自該片狀成形體之至少一面照射即可。
游離輻射之照射係使用游離輻射照射裝置進行,照射量通常為5~300 kGy,較佳為10~150 kGy。上述聚合物1與通常相比,可以較低之照射量獲得交聯度較高之聚合物。
於藉由游離輻射之照射獲得經交聯之聚合物1之情形時,藉由照射游離輻射之成形體包含交聯助劑,而可獲得交聯度更高之經交聯之聚合物1。交聯助劑係用以提高聚合物1之交聯度、提高機械特性者,較佳為使用分子內具有複數個雙鍵之化合物。作為交聯助劑,例如可例舉:N,N'-間伸苯基雙馬來醯亞胺、甲苯基雙馬來醯亞胺、異氰尿酸三烯丙酯、氰尿酸三烯丙酯、對醌二肟、硝基苯、二苯胍、二乙烯基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又,該等交聯助劑可組合複數種使用。
交聯助劑之添加量相對於照射游離輻射之成形體所含之聚合物之合計重量100重量份,較佳為0.01~4.0重量份,更佳為0.05~2.0重量份。
作為使用有機過氧化物進行交聯之方法,例如可例舉如下方法:對於包含上述聚合物α、聚合物2、及有機過氧化物之組合物,藉由伴隨加熱之公知之成形方法,使聚合物α進行交聯。作為伴隨加熱之公知之成形方法,可例舉:擠出成形、射出成形、及加壓成形。
於藉由有機過氧化物進行交聯之情形時,可適宜地使用具有蓄熱組合物E所含之樹脂成分之流動開始溫度以上之分解溫度的有機過氧化物,作為較佳之有機過氧化物,例如可例舉:過氧化二異丙苯、2,5-二甲基-2,5-二第三丁基過氧化己烷、2,5-二甲基-2,5-二第三丁基過氧化己炔、α,α-二第三丁基過氧化異丙基苯、過氧化2-乙基己基碳酸第三丁酯等。
蓄熱組合物E及下文所述之本發明之複合體可視需要含有公知之添加劑。作為此種添加劑,例如可例舉:無機填料、有機填料、阻燃劑、抗氧化劑、耐候劑、紫外線吸收劑、熱穩定劑、光穩定劑、潤滑劑、抗黏連劑、抗靜電劑、防霧劑、無滴劑、結晶成核劑、顏料、染料、吸附劑、金屬氯化物、鋁碳酸鎂、鋁酸鹽、聚矽氧化合物、抗菌劑、除臭劑、光吸收放熱材、吸濕放熱材、遠紅外線放熱材。
化合物L 化合物L滿足物質A之要件,且具有2000以下之分子量。
化合物L於10~60℃之範圍內具有融解峰溫度(最高結晶轉移溫度),該融解峰溫度更佳為處於10~50℃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處於10~40℃之範圍內。
化合物L之10~60℃之熔化焓ΔH為30 J/g以上,較佳為100 J/g以上,更佳為150 J/g以上。
化合物L之分子量為2000以下。化合物L只要分子量為2000以下,則可為分子中含有一個或複數個結構單元(重複單元)之化合物。化合物L之分子量較佳為150~500,更佳為150~400,進而較佳為150~300。化合物L例如可為二聚物等「聚合物」。
又,於一態樣中,蓄熱組合物E可包含聚合物1與化合物L之兩者。於該情形時,組合物中所含之化合物L之融解峰溫度與聚合物1之融解峰溫度之溫度之差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
熔解曲線之偏移溫度(熔解結束側之熔解曲線反曲點處之切線與基準線之交點)較佳為10~110℃,更佳為20~50℃,進而較佳為20~40℃。熔解曲線之偏移溫度與融解峰溫度之差越大,則為於越廣之溫度範圍內表現出蓄熱效果之物質。
作為化合物L,例如可例舉有機系低分子量物質。作為有機系低分子量物質,可例舉:石蠟、長鏈脂肪酸、長鏈醇、長鏈脂肪酸酯、糖醇等。該等可被封入有機微膠囊中,亦可利用凝膠化劑加以固定,亦可被封入塑膠等容器中。
化合物L較佳為具有C14 30 之烷基。作為C14 30 之烷基,可例舉:C14 30 之直鏈烷基、及C14 30 之支鏈烷基。較佳為C14 30 之直鏈烷基,更佳為C14 24 之直鏈烷基,進而較佳為C16 22 之直鏈烷基。
作為上述C14 30 之直鏈烷基,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正二十一烷基、正二十二烷基、正二十三烷基、正二十四烷基、正二十五烷基、正二十六烷基、正二十七烷基、正二十八烷基、正二十九烷基、及正三十烷基。
作為上述C14 30 之支鏈烷基,例如可例舉:異十四烷基、異十五烷基、異十六烷基、異十七烷基、異十八烷基、異十九烷基、異二十烷基、異二十一烷基、異二十二烷基、異二十三烷基、異二十四烷基、異二十五烷基、異二十六烷基、異二十七烷基、異二十八烷基、異二十九烷基、及異三十烷基。
化合物L可為選自由烴、脂肪酸、脂肪酸鹽、脂肪酸酯、脂肪族醚、脂肪族酮、脂肪族醇、脂肪族醯胺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蓄熱物質。進而,化合物L亦可為選自上述化合物中之2種以上化合物(可為同種,亦可為異種)之混合物。
上述烴較佳為直鏈飽和烴、直鏈不飽和烴、支鏈飽和烴、或支鏈不飽和烴,尤佳為直鏈飽和烴。作為直鏈飽和烴,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正十五烷、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二十烷、正二十一烷、正二十二烷、正二十三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六烷、正二十七烷、正二十八烷、正二十九烷、正三十烷等。又,烴包括各種石蠟化合物。
上述脂肪酸較佳為直鏈飽和脂肪酸、直鏈不飽和脂肪酸、支鏈飽和脂肪酸、或支鏈不飽和脂肪酸,尤佳為直鏈飽和脂肪酸。作為直鏈飽和脂肪酸,例如可例舉:正十四酸、正十六酸、正十八酸、正二十酸、正二十一酸、正二十二酸、正二十三酸、正二十四酸、正二十五酸、正二十六酸、正二十七酸、正二十八酸、正二十九酸、正三十酸等。
作為上述脂肪酸鹽,例如可例舉:上述脂肪酸之鈉鹽、鉀鹽、銨鹽等。
上述脂肪酸酯較佳為直鏈飽和脂肪酸酯、直鏈不飽和脂肪酸酯、支鏈飽和脂肪酸酯或支鏈不飽和脂肪酸酯,尤佳為直鏈飽和脂肪酸酯。作為直鏈飽和脂肪酸酯,例如可例舉以下: 正甲酸十四烷基酯、正甲酸十六烷基酯、正甲酸十八烷基酯、正甲酸二十烷基酯、正甲酸二十二烷基酯、正甲酸二十四烷基酯、正甲酸二十六烷基酯、正甲酸二十八烷基酯、正甲酸三十烷基酯; 正乙酸十四烷基酯、正乙酸十六烷基酯、正乙酸十八烷基酯、正乙酸二十烷基酯、正乙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乙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乙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乙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乙酸三十烷基酯; 正丙酸十四烷基酯、正丙酸十六烷基酯、正丙酸十八烷基酯、正丙酸二十烷基酯、正丙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丙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丙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丙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丙酸三十烷基酯; 正丁酸十四烷基酯、正丁酸十六烷基酯、正丁酸十八烷基酯、正丁酸二十烷基酯、正丁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丁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丁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丁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丁酸三十烷基酯; 正戊酸十四烷基酯、正戊酸十六烷基酯、正戊酸十八烷基酯、正戊酸二十烷基酯、正戊酸二十二烷基酯、正戊酸二十四烷基酯、正戊酸二十六烷基酯、正戊酸二十八烷基酯、正戊酸三十烷基酯; 正己酸十四烷基酯、正己酸十六烷基酯、正己酸十八烷基酯、正己酸二十烷基酯、正己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己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己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己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己酸三十烷基酯; 正庚酸十四烷基酯、正庚酸十六烷基酯、正庚酸十八烷基酯、正庚酸二十烷基酯、正庚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庚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庚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庚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庚酸三十烷基酯; 正辛酸十四烷基酯、正辛酸十六烷基酯、正辛酸十八烷基酯、正辛酸二十烷基酯、正辛酸二十二烷基酯、正辛酸二十四烷基酯、正辛酸二十六烷基酯、正辛酸二十八烷基酯、正辛酸三十烷基酯; 正壬酸十四烷基酯、正壬酸十六烷基酯、正壬酸十八烷基酯、正壬酸二十烷基酯、正壬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壬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壬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壬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壬酸三十烷基酯; 正癸酸十四烷基酯、正癸酸十六烷基酯、正癸酸十八烷基酯、正癸酸二十烷基酯、正癸酸二十二烷基酯、正癸酸二十四烷基酯、正癸酸二十六烷基酯、正癸酸二十八烷基酯、正癸酸三十烷基酯; 正十二酸十四烷基酯、正十二酸十六烷基酯、正十二酸十八烷基酯、正十二酸二十烷基酯、正十二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十二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十二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十二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十二酸三十烷基酯; 正十四酸甲酯、正十四酸乙酯、正十四酸丙酯、正十四酸丁酯、正十四酸戊酯、正十四酸己酯、正十四酸庚酯、正十四酸辛酯、正十四酸壬酯、正十四酸癸酯、正十四酸十二烷基酯、正十六酸十四烷基酯、正十四酸十六烷基酯、正十四酸十八烷基酯、正十四酸二十烷基酯、正十四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十四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十四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十四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十四酸三十烷基酯; 正十六酸甲酯、正十六酸乙酯、正十六酸丙酯、正十六酸丁酯、正十六酸戊酯、正十六酸己酯、正十六酸庚酯、正十六酸辛酯、正十六酸壬酯、正十六酸癸酯、正十六酸十二烷基酯、正十六酸十四烷基酯、正十六酸十六烷基酯、正十六酸十八烷基酯、正十六酸二十烷基酯、正十六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十六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十六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十六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十六酸三十烷基酯; 正十八酸甲酯、正十八酸乙酯、正十八酸丙酯、正十八酸丁酯、正十八酸戊酯、正十八酸己酯、正十八酸庚酯、正十八酸辛酯、正十八酸壬酯、正十八酸癸酯、正十八酸十二烷基酯、正十八酸十四烷基酯、正十八酸十六烷基酯、正十八酸十八烷基酯、正十八酸二十烷基酯、正十八酸二十二烷基酯、正十八酸二十四烷基酯、正十八酸二十六烷基酯、正十八酸二十八烷基酯、正十八酸三十烷基酯; 正二十酸甲酯、正二十酸乙酯、正二十酸丙酯、正二十酸丁酯、正二十酸戊酯、正二十酸己酯、正二十酸庚酯、正二十酸辛酯、正二十酸壬酯、正二十酸癸酯、正二十酸十二烷基酯、正二十酸十四烷基酯、正二十酸十六烷基酯、正二十酸十八烷基酯、正二十酸二十烷基酯、正二十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二十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二十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二十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二十酸三十烷基酯; 正二十二酸甲酯、正二十二酸乙酯、正二十二酸丙酯、正二十二酸丁酯、正二十二酸戊酯、正二十二酸己酯、正二十二酸庚酯、正二十二酸辛酯、正二十二酸壬酯、正二十二酸癸酯、正二十二酸十二烷基酯、正二十二酸十四烷基酯、正二十二酸十六烷基酯、正二十二酸十八烷基酯、正二十二酸二十烷基酯、正二十二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二十二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二十二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二十二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二十二酸三十烷基酯; 正二十四酸甲酯、正二十四酸乙酯、正二十四酸丙酯、正二十四酸丁酯、正二十四酸戊酯、正二十四酸己酯、正二十四酸庚酯、正二十四酸辛酯、正二十四酸壬酯、正二十四酸癸酯、正二十四酸十二烷基酯、正二十四酸十四烷基酯、正二十四酸十六烷基酯、正二十四酸十八烷基酯、正二十四酸二十烷基酯、正二十四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二十四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二十四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二十四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二十四酸三十烷基酯; 正二十六酸甲酯、正二十六酸乙酯、正二十六酸丙酯、正二十六酸丁酯、正二十六酸戊酯、正二十六酸己酯、正二十六酸庚酯、正二十六酸辛酯、正二十六酸壬酯、正二十六酸癸酯、正二十六酸十二烷基酯、正二十六酸十四烷基酯、正二十六酸十六烷基酯、正二十六酸十八烷基酯、正二十六酸二十烷基酯、正二十六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二十六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二十六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二十六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二十六酸三十烷基酯; 正二十八酸甲酯、正二十八酸乙酯、正二十八酸丙酯、正二十八酸丁酯、正二十八酸戊酯、正二十八酸己酯、正二十八酸庚酯、正二十八酸辛酯、正二十八酸壬酯、正二十八酸癸酯、正二十八酸十二烷基酯、正二十八酸十四烷基酯、正二十八酸十六烷基酯、正二十八酸十八烷基酯、正二十八酸二十烷基酯、正二十八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二十八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二十八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二十八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二十八酸三十烷基酯; 正三十酸甲酯、正三十酸乙酯、正三十酸丙酯、正三十酸丁酯、正三十酸戊酯、正三十酸己酯、正三十酸庚酯、正三十酸辛酯、正三十酸壬酯、正三十酸癸酯、正三十酸十二烷基酯、正三十酸十四烷基酯、正三十酸十六烷基酯、正三十酸十八烷基酯、正三十酸二十烷基酯、正三十酸二十二烷基酯、正三十酸二十四烷基酯、正三十酸二十六烷基酯、正三十酸二十八烷基酯、正三十酸三十烷基酯。
又,亦可為如三醯甘油般鍵結有複數個脂肪酸酯之化合物。
上述脂肪族醚較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醚、直鏈不飽和脂肪族醚、支鏈飽和脂肪族醚或支鏈不飽和脂肪族醚,尤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醚。作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醚,例如可例舉以下: 正十四烷基甲基醚、正十四烷基乙基醚、正十四烷基丙基醚、正十四烷基丁基醚、正十四烷基戊基醚、正十四烷基己基醚、正十四烷基庚基醚、正十四烷基辛基醚、正十四烷基壬基醚、正十四烷基癸基醚、正十四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十四烷基)醚、正十四烷基十六烷基醚、正十四烷基十八烷基醚、正十四烷基二十烷基醚、正十四烷基二十二烷基醚、正十四烷基二十四烷基醚、正十四烷基二十六烷基醚、正十四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十四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十六烷基甲基醚、正十六烷基乙基醚、正十六烷基丙基醚、正十六烷基丁基醚、正十六烷基戊基醚、正十六烷基己基醚、正十六烷基庚基醚、正十六烷基辛基醚、正十六烷基壬基醚、正十六烷基癸基醚、正十六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十六烷基)醚、正十六烷基十八烷基醚、正十六烷基二十烷基醚、正十六烷基二十二烷基醚、正十六烷基二十四烷基醚、正十六烷基二十六烷基醚、正十六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十六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十八烷基甲基醚、正十八烷基乙基醚、正十八烷基丙基醚、正十八烷基丁基醚、正十八烷基戊基醚、正十八烷基己基醚、正十八烷基庚基醚、正十八烷基辛基醚、正十八烷基壬基醚、正十八烷基癸基醚、正十八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十八烷基)醚、正十八烷基二十烷基醚、正十八烷基二十二烷基醚、正十八烷基二十四烷基醚、正十八烷基二十六烷基醚、正十八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十八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二十烷基甲基醚、正二十烷基乙基醚、正二十烷基丙基醚、正二十烷基丁基醚、正二十烷基戊基醚、正二十烷基己基醚、正二十烷基庚基醚、正二十烷基辛基醚、正二十烷基壬基醚、正二十烷基癸基醚、正二十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二十烷基)醚、正二十烷基二十二烷基醚、正二十烷基二十四烷基醚、正二十烷基二十六烷基醚、正二十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二十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二十二烷基甲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乙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丙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丁基醚、正二十二烷基戊基醚、正二十二烷基己基醚、正二十二烷基庚基醚、正二十二烷基辛基醚、正二十二烷基壬基醚、正二十二烷基癸基醚、正二十二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二十二烷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二十四烷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二十六烷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二十二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二十四烷基甲基醚、正二十四烷基乙基醚、正二十四烷基丙基醚、正二十四烷基丁基醚、正二十四烷基戊基醚、正二十四烷基己基醚、正二十四烷基庚基醚、正二十四烷基辛基醚、正二十四烷基壬基醚、正二十四烷基癸基醚、正二十四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二十四烷基)醚、正二十四烷基二十六烷基醚、正二十四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二十四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二十六烷基甲基醚、正二十六烷基乙基醚、正二十六烷基丙基醚、正二十六烷基丁基醚、正二十六烷基戊基醚、正二十六烷基己基醚、正二十六烷基庚基醚、正二十六烷基辛基醚、正二十六烷基壬基醚、正二十六烷基癸基醚、正二十六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二十六烷基)醚、正二十六烷基二十八烷基醚、正二十六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二十八烷基甲基醚、正二十八烷基乙基醚、正二十八烷基丙基醚、正二十八烷基丁基醚、正二十八烷基戊基醚、正二十八烷基己基醚、正二十八烷基庚基醚、正二十八烷基辛基醚、正二十八烷基壬基醚、正二十八烷基癸基醚、正二十八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二十八烷基)醚、正二十八烷基三十烷基醚; 正三十烷基甲基醚、正三十烷基乙基醚、正三十烷基丙基醚、正三十烷基丁基醚、正三十烷基戊基醚、正三十烷基己基醚、正三十烷基庚基醚、正三十烷基辛基醚、正三十烷基壬基醚、正三十烷基癸基醚、正三十烷基十二烷基醚、正二(三十烷基)醚。
上述脂肪族酮較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酮、直鏈不飽和脂肪族酮、支鏈飽和脂肪族酮或支鏈不飽和脂肪族酮,尤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酮。作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酮,例如可例舉以下: 正十四烷基甲基酮、正十四烷基乙基酮、正十四烷基丙基酮、正十四烷基丁基酮、正十四烷基戊基酮、正十四烷基己基酮、正十四烷基庚基酮、正十四烷基辛基酮、正十四烷基壬基酮、正十四烷基癸基酮、正十四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十四烷基)酮、正十四烷基十六烷基酮、正十四烷基十八烷基酮、正十四烷基二十烷基酮、正十四烷基二十二烷基酮、正十四烷基二十四烷基酮、正十四烷基二十六烷基酮、正十四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十四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十六烷基甲基酮、正十六烷基乙基酮、正十六烷基丙基酮、正十六烷基丁基酮、正十六烷基戊基酮、正十六烷基己基酮、正十六烷基庚基酮、正十六烷基辛基酮、正十六烷基壬基酮、正十六烷基癸基酮、正十六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十六烷基)酮、正十六烷基十八烷基酮、正十六烷基二十烷基酮、正十六烷基二十二烷基酮、正十六烷基二十四烷基酮、正十六烷基二十六烷基酮、正十六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十六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十八烷基甲基酮、正十八烷基乙基酮、正十八烷基丙基酮、正十八烷基丁基酮、正十八烷基戊基酮、正十八烷基己基酮、正十八烷基庚基酮、正十八烷基辛基酮、正十八烷基壬基酮、正十八烷基癸基酮、正十八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十八烷基)酮、正十八烷基二十烷基酮、正十八烷基二十二烷基酮、正十八烷基二十四烷基酮、正十八烷基二十六烷基酮、正十八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十八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二十烷基甲基酮、正二十烷基乙基酮、正二十烷基丙基酮、正二十烷基丁基酮、正二十烷基戊基酮、正二十烷基己基酮、正二十烷基庚基酮、正二十烷基辛基酮、正二十烷基壬基酮、正二十烷基癸基酮、正二十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二十烷基)酮、正二十烷基二十二烷基酮、正二十烷基二十四烷基酮、正二十烷基二十六烷基酮、正二十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二十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二十二烷基甲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乙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丙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丁基酮、正二十二烷基戊基酮、正二十二烷基己基酮、正二十二烷基庚基酮、正二十二烷基辛基酮、正二十二烷基壬基酮、正二十二烷基癸基酮、正二十二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二十二烷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二十四烷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二十六烷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二十二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二十四烷基甲基酮、正二十四烷基乙基酮、正二十四烷基丙基酮、正二十四烷基丁基酮、正二十四烷基戊基酮、正二十四烷基己基酮、正二十四烷基庚基酮、正二十四烷基辛基酮、正二十四烷基壬基酮、正二十四烷基癸基酮、正二十四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二十四烷基)酮、正二十四烷基二十六烷基酮、正二十四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二十四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二十六烷基甲基酮、正二十六烷基乙基酮、正二十六烷基丙基酮、正二十六烷基丁基酮、正二十六烷基戊基酮、正二十六烷基己基酮、正二十六烷基庚基酮、正二十六烷基辛基酮、正二十六烷基壬基酮、正二十六烷基癸基酮、正二十六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二十六烷基)酮、正二十六烷基二十八烷基酮、正二十六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二十八烷基甲基酮、正二十八烷基乙基酮、正二十八烷基丙基酮、正二十八烷基丁基酮、正二十八烷基戊基酮、正二十八烷基己基酮、正二十八烷基庚基酮、正二十八烷基辛基酮、正二十八烷基壬基酮、正二十八烷基癸基酮、正二十八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二十八烷基)酮、正二十八烷基三十烷基酮; 正三十烷基甲基酮、正三十烷基乙基酮、正三十烷基丙基酮、正三十烷基丁基酮、正三十烷基戊基酮、正三十烷基己基酮、正三十烷基庚基酮、正三十烷基辛基酮、正三十烷基壬基酮、正三十烷基癸基酮、正三十烷基十二烷基酮、正二(三十烷基)酮。
上述脂肪族醇較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醇、直鏈不飽和脂肪族醇、支鏈飽和脂肪族醇、或支鏈不飽和脂肪族醇,尤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醇。作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醇,例如可例舉:正十四醇、正十五醇、正十六醇、正十七醇、正十八醇、正十九醇、正二十醇、正二十一醇、正二十二醇、正二十三醇、正二十四醇、正二十五醇、正二十六醇、正二十七醇、正二十八醇、正二十九醇、正三十醇等。
上述脂肪族醯胺較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醯胺、直鏈不飽和脂肪族醯胺、支鏈飽和脂肪族醯胺、或支鏈不飽和脂肪族醯胺,尤佳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醯胺。作為直鏈飽和脂肪族醯胺,例如可例舉:正十四烷基胺、正十五烷基胺、正十六烷基胺、正十七烷基胺、正十八烷基胺、正十九烷基胺、正二十烷基胺、正二十一烷基胺、正二十二烷基胺、正二十三烷基胺、正二十四烷基胺、正二十五烷基胺、正二十六烷基胺、正二十七烷基胺、正二十八烷基胺、正二十九烷基胺、正三十烷基胺。
於一態樣中,為了進一步抑制化合物L之滲出,化合物L可以封入微膠囊中之形態含有於蓄熱組合物E中,亦可以填充於多孔性微粒子中之形態含有於蓄熱組合物E中。
於一態樣中,含有化合物L之微膠囊係內包化合物L且具有包含樹脂之覆膜作為外殼者。作為形成該覆膜之材料,可例舉:熱塑性樹脂或熱固性樹脂。作為形成覆膜之材料之樹脂具體而言可例舉:三聚氰胺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尼龍樹脂、烯烴樹脂。形成覆膜之材料較佳為於製造包含含有化合物L之微膠囊與聚合物1之蓄熱組合物E時、或製造包含該蓄熱組合物E之成形體時不會被破壞之樹脂。於一態樣中,含有化合物L之微膠囊(以下有時亦稱為一次粒子)之平均一次粒徑較佳為0.2~約1000 μm,更佳為0.2~500 μm。於其他態樣中,平均一次粒徑為0.2~50 μm、更佳為0.2~10 μm之上述微膠囊凝聚而形成二次粒子,該二次粒子之平均粒徑(平均二次粒徑)較佳為10~約1000 μm,更佳為50~500 μm。作為化合物L之含有石蠟類之微膠囊例如可例舉:Micronal 5001 X(BASF公司製造)或RIKEN RESIN PMCD-25SP(三木理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於本說明書中,「多孔性微粒子」意指具有自其表面貫通至內部之細孔之包含無機物質或有機物質的微粒子。多孔性微粒子可為其內部具有空腔之中空微粒子,亦可為不具有空腔之微粒子。作為包含無機物質之多孔性微粒子,例如可例舉包含如下物質者:二氧化矽、氧化鋁等金屬氧化物;矽酸鈣、矽酸鎂等矽酸鹽;碳酸鈣、碳酸鎂等碳酸鹽;磷酸鎂、磷灰石等磷酸鹽等。作為包含有機物質之多孔性微粒子,可例舉包含聚乙烯、聚胺基甲酸酯等各種樹脂之發泡體、膨脹石墨等。就機械強度及化學穩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無機物質之多孔性微粒子,又,具有均一粒徑之微粒子多有市售,就容易獲得之方面而言,更佳為多孔性二氧化矽。多孔性微粒子之粒徑較佳為0.2 μm~500 μm,更佳為0.2 μm~300 μm。
於多孔性微粒子為包含無機物質之多孔性微粒子之情形時,多孔性微粒子之表面亦可被樹脂層所被覆。作為上述樹脂層之樹脂,例如可例舉:三聚氰胺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等各種反應性樹脂;尼龍樹脂、聚烯烴樹脂等熱塑性樹脂。
被填充化合物L之多孔性微粒子可為於多孔性微粒子中導入成為化合物L之捕獲物質之成分,並由該捕獲物質捕獲化合物L者。例如,於化合物L為石蠟、多孔性微粒子為二氧化矽之情形時,作為捕獲物質,可例舉對石蠟具有親和性之物質,例如可例舉於聚異丁烯、聚氧丙烯、聚丙烯酸酯、聚醚多元醇、及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或聚合物鍵結對二氧化矽具有親和性及反應性且為相互鍵結之反應基之反應性矽烷基而成者。
聚合物2 蓄熱組合物E含有物質A、及於60~12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或玻璃轉移溫度之基底樹脂(有時亦稱為聚合物2)。
於一態樣中,聚合物2之融解峰溫度或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為60~120℃,更佳為70~110℃。
蓄熱組合物E可含有兩種以上聚合物2。
作為融解峰溫度處於60~120℃之範圍內之聚合物2,例如可例舉:高壓法低密度聚乙烯(LDPE)、乙烯-α-烯烴共聚物、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
作為玻璃轉移溫度處於60~120℃之範圍內之聚合物2,例如可例舉:環狀烯烴聚合物(COP)、環狀烯烴共聚物(COC)、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醇(PV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腈(PAN)、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及聚醚醚酮(PEEK)。
作為聚合物2之上述乙烯-α-烯烴共聚物係具有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與來自α-烯烴之結構單元之共聚物。作為該α-烯烴,可例舉: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4-甲基-1-戊烯、及4-甲基-1-己烯,該等可為單獨,亦可為兩種以上。α-烯烴較佳為C4 8 之α-烯烴,更佳為1-丁烯、1-己烯、或1-辛烯。
作為聚合物2之高壓法低密度聚乙烯(LDPE)、及乙烯-α-烯烴共聚物之密度為860~960 kg/m3
於一態樣中,聚合物2具有結構單元A及結構單元C,此處,上述結構單元A及結構單元C係如聚合物1中所說明般。聚合物2較佳為相對於結構單元A與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100%,而結構單元A之數量為0~99%、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為1~100%之聚合物,更佳為結構單元A之數量為70~99%、結構單元C之合計數為1~30%之聚合物。
作為聚合物2,例如可例舉以下: 丙烯酸聚合物、甲基丙烯酸聚合物、乙烯醇聚合物、丙烯酸甲酯聚合物、丙烯酸乙酯聚合物、丙烯酸正丙酯聚合物、丙烯酸正丁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乙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正丙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合物、甲酸乙烯酯聚合物、乙酸乙烯酯聚合物、丙酸乙烯酯聚合物、正丁酸乙烯酯聚合物、甲基乙烯基醚聚合物、乙基乙烯基醚聚合物、正丙基乙烯基醚聚合物、正丁基乙烯基醚聚合物、馬來酸酐聚合物、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聚合物、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聚合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甲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正丁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正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正丁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共聚物。 較佳為聚合物2為乙烯系共聚物。作為乙烯系共聚物,可例舉: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不飽和羧酸酯共聚物、乙烯-羧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 作為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可例舉: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及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 作為乙烯-不飽和羧酸酯共聚物,可例舉: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3-(二甲胺基)丙酯共聚物。 作為乙烯-羧酸乙烯酯共聚物,可例舉:乙烯-甲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乙烯-正丁酸乙烯酯共聚物。
聚合物2更佳為乙烯-不飽和羧酸共聚物、乙烯-不飽和羧酸酯共聚物,進而較佳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
聚合物2就成形加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依據JIS K7210於溫度190℃、荷重21 N下所測定之熔體流動速率(MFR)為0.1~100 g/10分鐘。更佳為0.1~30 g/10分鐘。
上述乙烯系共聚合樹脂之乙烯結構單元之量較佳為50~99重量%。
蓄熱組合物E可成形為任意形狀。於將蓄熱組合物E進行擠出成形、射出成形、真空成型、吹塑成形、或壓延成形之情形時,就成形加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230℃、2.16 kgf荷重下依據JIS K7210所測定之蓄熱組合物E之熔體流動速率(MFR)為0.1~30 g/10分鐘。
於如下文所述般將蓄熱組合物E紡絲而製成纖維之情形時,較佳為於230℃、2.16 kgf荷重下依據JIS K7210所測定之蓄熱組合物E之熔體流動速率(MFR)為0.1~1000 g/10分鐘。更佳為10~500 g/10分鐘,進而較佳為20~100 g/10分鐘。
於如下文所述般將蓄熱組合物E紡絲而製成纖維之情形時,較佳為利用毛細管流變儀獲得之270℃、剪切速率1.216×103 sec-1 下之剪切黏度η為3~100 Pa・s。更佳為4~80 Pa・s,進而較佳為5~60 Pa・s。
於蓄熱組合物E包含添加劑之情形時,可於蓄熱組合物E之製造步驟所使用之1種以上原料中預先調配該添加劑,亦可於製造蓄熱組合物E後調配。 於上述製造包括聚合物之交聯步驟之情形時,可於交聯前於聚合物中調配上述添加劑,亦可於交聯後調配。 於在製造蓄熱組合物E後於蓄熱組合物E中調配添加劑之情形時,可一面將蓄熱組合物E進行熔融混練一面調配添加劑。
該等添加劑之調配量相對於蓄熱組合物E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10重量份,更佳為0.005~5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1~1重量份。
作為無機填料,例如可例舉:滑石、碳酸鈣、及燒成高嶺土。
作為有機填料,例如可例舉:纖維、木粉、及纖維素粉。
作為抗氧化劑,例如可例舉:酚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內酯系抗氧化劑、及維生素系抗氧化劑。
作為紫外線吸收劑,例如可例舉: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三-二胺系紫外線吸收劑、醯苯胺系紫外線吸收劑、及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
作為光穩定劑,例如可例舉:受阻胺系光穩定劑、及苯甲酸酯系光穩定劑。
作為顏料,例如可例舉:二氧化鈦或碳黑。
作為吸附劑,例如可例舉:如氧化鋅或氧化鎂之金屬氧化物。
作為金屬氯化物,例如可例舉:氯化鐵及氯化鈣。
作為潤滑劑,例如可例舉:脂肪酸、高級醇、脂肪族醯胺、及脂肪族酯。
蓄熱組合物E可預先將相變物質A及聚合物2與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熔融混練,製備高濃度之母料後,進一步添加相變物質A及/或聚合物2進行熔融混練,而製造組合物。
蓄熱組合物E可藉由將相變物質A及聚合物2與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簡單混合而製造,亦可藉由將相變物質A溶解於溶劑中後混合聚合物2及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而製造,亦可藉由將聚合物2溶解於溶劑中後混合相變物質A及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而製造,亦可藉由將相變物質A及聚合物2與溶劑或將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溶解於溶劑中而成之溶液加以混合而製造,亦可藉由將於溶劑中溶解相變物質A而成之溶液與將聚合物2及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溶解於溶劑中而成之溶液加以混合而製造。
蓄熱組合物E亦可藉由預先將相變物質A及聚合物2與視需要之其他添加材等簡單混合、或溶於溶劑中後混合而調整高濃度之母料後,進一步直接添加相變物質A或聚合物2,或者視需要將其等溶解於溶劑中後添加並混合,而製造組合物。
蓄熱組合物E亦可藉由將聚合物1之單體或預聚物、聚合物2之單體或預聚物、及視需要之其他添加劑等加以混合而製造組合物,亦可藉由進一步聚合而製造組合物。作為聚合方法,例如可例舉:塊狀聚合、澆鑄聚合、溶液聚合、懸浮聚合、乳化聚合。
以利用上述方法所獲得之蓄熱組合物E作為原料,可製造聚合物及成形體。
成形體 藉由將蓄熱組合物E成形,而可製造含有該組合物之成形體。
將蓄熱組合物E成形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射出成形法、擠出成形法、真空成型法、壓空成形法、加壓成形法、轉移成形、澆鑄成形、壓縮成形、積層成形、吹脹成形、壓延成形、吹塑成形、中空成形、雙色成形、發泡成形、嵌入成形、模內塗裝成形、旋轉成形、手工塗佈成形、噴布成形、對模成形、真空注入成形、長絲纏繞成形、離心成形、抽拉成形等成形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成形體,例如可例舉:射出成形體、擠出成形體、真空成型體、壓空成形體、加壓成形體、轉移成形體、澆鑄成形體、壓縮成形體、積層成形體、吹脹成形體、壓延成形體、吹塑成形體、中空成形體、雙色成形體、發泡成形體、嵌入成形體、模內塗裝成形體、旋轉成形體、手工塗佈成形體、噴布成形體、對模成形體、真空注入成形體、長絲纏繞成形體、離心成形體、抽拉成形體、片材、膜等。該成形體可為單層結構,亦可為多層結構。
本發明之成形體亦可為多層結構體,即本發明之組合物之層與不同於該層之層的多層結構體。作為構成與本發明之組合物之層不同之層的材料,例如可例舉:不同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之樹脂、金屬、紙、皮革等。多層結構體可將本發明之組合物之層與不同於該層之層貼合而製造。
蓄熱組合物E由於成形加工性及形狀保持性優異,故而其形狀為任意,例如可例舉:球狀、角狀(立方體狀)、珠狀(beaded)、圓柱狀(顆粒狀)、粉末狀、棒狀(桿狀)、針狀、纖維(fiber)狀、線狀、絲狀、帶狀、繩狀、網狀、板狀、片狀、膜(film)狀、織布狀、不織布狀、箱狀(膠囊狀)、發泡體狀、及任意之立體形狀,可根據使用目的來選擇形狀。
又,於蓄熱組合物E為球狀、角狀(立方體狀)、珠狀(beaded)、圓柱狀(顆粒狀)、或粉末狀之情形時,可形成如下核殼結構,即蓄熱組合物E由不同於蓄熱組合物E之材料(以下有時亦稱為「材料D」)覆蓋之核殼結構、或材料D由蓄熱組合物E覆蓋之核殼結構。再者,材料D例如為有機化合物、聚合物、金屬、及金屬以外之無機化合物。材料D可為下文所述之熱功能素材。
又,於蓄熱組合物E為棒狀(桿狀)、針狀、纖維(fiber)狀、線狀、絲狀、帶狀、繩狀、或網狀之情形時,可形成蓄熱組合物E由材料D覆蓋之芯鞘結構、或材料D由蓄熱組合物E覆蓋之芯鞘結構。
又,於蓄熱組合物E為板狀、片狀、膜(film)狀、織布狀、不織布狀、箱狀、或膠囊狀之情形時,可形成蓄熱組合物E由材料D覆蓋雙面或單面之積層結構、或材料D由蓄熱組合物E覆蓋雙面或單面之積層結構。
亦可發泡體狀之成形體與 不同於發泡體狀之形狀之成形體、或材料D 形成核殼結構、芯鞘結構或積層結構。
蓄熱組合物E可經紡絲。上述蓄熱組合物E例如可成形為纖維之一部分、纖維、長絲、紗、布帛、不織布、裝填物、建築材料。
於一態樣中,蓄熱組合物E為蓄熱材(纖維、建築材料等)。該蓄熱材(纖維、建築材料等)之截面形狀可為圓形截面、多邊形/多葉形等異形截面、或中空截面。
於一態樣中,蓄熱組合物E為纖維狀,纖維之單紗纖度並無特別限定,就纖維化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dtex以上,就纖維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 dtex以下。
作為該纖維之製造方法,可例舉:乾式紡絲法、濕式紡絲法及熔融紡絲法,較佳為熔融紡絲法。又,一般紡絲法以含有蓄熱組合物之小片(chip)作為原料,且主要包括紡絲步驟與延伸步驟這2個步驟。作為適宜用於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製造方法之紡絲法,可例舉:連續聚合紡絲法,其不將蓄熱組合物E進行小片(chip)化而自蓄熱組合物製造步驟起連續地進行紡絲;直接紡絲延伸法(紡伸法),其以1個步驟實施紡絲步驟與延伸步驟;高速紡絲法,其無需延伸步驟;POY-DTY法,其經由半延伸紗(POY)而利用假撚步驟獲得延伸紗(DTY);或紡黏法等。該等方法係對上述一般紡絲法進一步合理化後之方法。
於一態樣中,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可為複合纖維。所謂複合纖維係指包含互不相同之成分之兩種以上纖維於單紗內接合而成之纖維。作為複合纖維,可例舉:芯鞘型複合纖維、貼合型複合纖維、分割型複合纖維、海島型複合纖維。
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複合纖維之單紗纖度並無特別限定,就纖維化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dtex以上,就纖維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 dtex以下。
作為芯鞘型複合纖維之結構,可例舉蓄熱組合物E由材料D覆蓋之芯鞘結構、或材料D由蓄熱組合物E覆蓋之芯鞘結構等,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由材料D覆蓋之芯鞘結構。作為材料D,較佳為上述聚合物2,更佳為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
作為係蓄熱組合物E由材料D覆蓋之芯鞘結構之複合纖維,較佳為纖維徑方向截面之芯部之面積比率為10~90%之複合纖維。就溫度調節功能之觀點而言,上述芯部之面積比率較佳為10%以上,就纖維強度之觀點而言,上述芯部之面積比率較佳為90%以下。於芯部包含聚丙烯之情形時,就纖維整體之染色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芯部之面積比率較佳為20~60%。
為了控制芯鞘之複合形態,較佳為鞘成分相對於芯成分之熔融黏度之比處於0.3以上、4.0以下之範圍。
貼合型複合纖維通常會因收縮率之差等而捲縮,於該複合纖維以螺旋狀捲縮之情形時,可為蓄熱組合物E為螺旋之內側,亦可為材料D為螺旋之內側,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成為螺旋之內側之貼合型複合纖維。作為材料D,較佳為上述聚合物2,更佳為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
作為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結構,於分割型複合纖維包含中心之放射狀纖維與周圍之複數個楔狀纖維之情形時,可為蓄熱組合物E為中心之放射狀纖維,亦可為材料D為中心之放射狀纖維,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為中心之放射狀纖維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作為材料D,較佳為聚合物2,更佳為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分割型複合纖維可藉由化學處理進行分割、開纖而獲得極細纖維。
作為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結構,可為蓄熱組合物E為海部纖維,亦可為材料D為海部纖維,較佳為材料D為海部纖維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作為材料D,較佳為聚合物2,更佳為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於海島型複合纖維中,可藉由化學處理將海部纖維去除而獲得包含複數個島部纖維之極細纖維。
作為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形態,可例舉:長纖維(複絲、單絲)、短纖維(staple)等。長纖維(複絲、單絲)可直接使用,亦可藉由假撚加工製成假撚加工紗,亦可藉由空氣混纖等製成混纖紗。短纖維(staple)可直接使用,亦可藉由紡紗製成短纖維紡紗,亦可藉由混紡製成混紡紗。可為於長纖維中複合短纖維而成之包芯紗,亦可藉由撚紗加工製成合撚紗、交撚紗、包覆紗。
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可含有抗氧化劑、顏料、染料、抗菌劑、除臭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惰性微粒子、光吸收放熱劑、吸濕放熱劑、遠紅外線放熱劑、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散射劑、紅外線遮蔽劑、潤滑劑、油劑、集束劑、其他添加劑。上述添加劑可於紡絲時或紡絲後添加。
作為所添加之抗氧化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可例舉:酚系化合物、磷系化合物、受阻胺系化合物等。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酚系化合物之抗氧化劑係具有酚結構之自由基鏈反應抑制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其中,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酚)丙酸酯)(例如,BASF製造之Irganox1010)、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均三甲苯(例如,ADEKA製造之Adekastab AO-330)、3,9-雙[1,1-二甲基-2-[β-(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例如,住友化學製造之Sumilizer GA-80、ADEKA製造之Adekastab AO-80)、1,3,5-三[[4-(1,1-二甲基乙基)-3-羥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例如,東京化成工業製造之THANOX1790、CYTEC製造之CYANOX1790)因氧化分解抑制效果較高而可適宜地採用。其中,3,9-雙[1,1-二甲基-2-[β-(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例如,住友化學製造之Sumilizer GA-80、ADEKA製造之Adekastab AO-80)、1,3,5-三[[4-(1,1-二甲基乙基)-3-羥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例如,東京化成工業製造之THANOX1790、CYTEC製造之CYANOX1790)於暴露於氮氧化物氣體中之情形時,由於酚系化合物自身不易變化為作為黃變之原因物質之醌系化合物,故而可抑制長期保管時由氮氧化物氣體引起之組合物之黃變,而可尤其適宜地採用。
磷系化合物之抗氧化劑係不產生自由基而將過氧化物還原且自身被氧化之磷系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其中,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例如,BASF製造之Irgafos168)、3,9-雙(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氧基)-2,4,8,10-四氧雜-3,9-二磷雜螺[5,5]十一烷(例如,ADEKA製造之Adekastab PEP-36)因氧化分解抑制效果較高而可適宜地採用。
進而,作為具有酚系與磷系之骨架之抗氧化劑,有2,4,8,10-四第三丁基-6-[3-(3-甲基-4-羥基-5-第三丁基苯基)丙氧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磷雜環庚烯(住友化學製造之Sumilizer GP),尤其於230℃以上之高溫加工中發揮出優異之氧化分解抑制效果,因此可適宜地採用。
受阻胺系化合物之抗氧化劑係具有因紫外線或熱而生成之自由基之捕獲、或者使作為抗氧化劑發揮功能而失活之酚系抗氧化劑再生之效果的受阻胺系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其中,可適宜地採用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或分子量1000以上之高分子量型受阻胺系化合物。於受阻胺系化合物中,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之鹼性較低。本發明者等人對由氮氧化物氣體或酚性化合物引起之聚烯烴組合物之黃變進行了銳意研究,結果發現,受阻胺系化合物之鹼性越低,越抑制作為抗氧化劑之酚系化合物、或包裝劑所含之酚性化合物變化為作為黃變之原因物質之醌系化合物。即,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可抑制長期保管時由氮氧化物氣體或酚性化合物引起之聚烯烴組合物之黃變,因此較佳。作為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之具體例,可例舉:碳酸雙(1-十一烷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酯(例如,ADEKA製造之Adekastab LA-81)、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1-(辛氧基)哌啶-4-基]酯(例如,BASF製造之TinuvinPA123)等,但不限定於該等。除了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以外,作為鹼性較低之受阻胺系化合物之具體例,可例舉:4-羥基-2,2,6,6-四甲基-1-哌啶乙醇與3,5,5-三甲基己酸之酯(例如,BASF製造之Tinuvin249)等,但不限定於此。分子量1000以上之高分子量型受阻胺系化合物可抑制洗滌或使用有機溶劑之清潔導致自聚烯烴組合物內部溶出之情況,氧化分解抑制效果之耐久性優異,因此較佳。作為分子量1000以上之高分子量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之具體例,可例舉:N-N'-N''-N'''-四(4,6-雙(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胺基)三嗪-2-基)-4,7-二氮雜癸烷-1,10-二胺)(例如,SABO製造之SABOSTAB UV119)、聚((6-((1,1,3,3-四甲基丁基)胺基)-1,3,5-三嗪-2,4-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亞胺基)-1,6-己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亞胺基))(例如,BASF製造之CHIMASSORB944)、二丁基胺-1,3,5-三嗪-N,N'-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1,6-六亞甲基二胺與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基胺之縮聚物(例如,BASF製造之CHIMASSORB2020)等,但不限定於該等。
包含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布料/質地可為梭織物、針織物、不織布之任一者。作為織物組織,可例舉:平紋組織(plain)、斜紋組織(twill)、緞紋組織(satin)及其等之變化組織、多臂(Dobby)、提花等。作為編織組織,可例舉:緯編、經編、及其等之變化組織。
包含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布帛/不織布之單位面積重量、隔距等並無特別限定。
包含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布帛/不織布可僅由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構成,亦可與其他纖維交織、交編使用。作為其他纖維,可例舉:碳纖維、無機纖維、金屬纖維等無機纖維;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使用比率並無特別規定,較佳為20~100重量%。
包含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不織布可含有熱熔黏合劑纖維。熱熔黏合劑纖維較佳為包含本蓄熱組合物E、及熔點與蓄熱組合物E不同之材料之芯鞘型、貼合型等複合纖維。作為熔點與蓄熱組合物E不同之材料,較佳為上述聚合物2,更佳為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
於使用該熱熔黏合劑纖維之情形時,其含量較佳為於不織布之纖維整體中設為5~20重量%。
包含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通常包括棉網(web)之形成步驟與棉網(web)之結合步驟。作為棉網(web)之形成步驟,可例舉:乾式法、濕式法、紡黏法、熔噴法、氣紡法等,作為棉網(web)之結合步驟,可例舉:化學黏合法、熱黏合法、針刺法、水刺法等。
包含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之布料/質地由於具有溫度調節功能,故而可減小布料/質地之單位面積重量,減小厚度,因此肌膚觸感輕且柔軟,亦不會損及衣物之時尚性。於一態樣中,包含含有聚合物1(高分子量相變物質)之本發明之纖維的布料/質地與包含含有被封入微膠囊中之化合物L(低分子量相變物質)之纖維之布料/質地相比,質感、洗滌耐久性優異。
熱功能素材 熱功能素材可例舉:接觸冷感素材、吸濕放熱素材、吸光放熱素材、遠紅外線放射素材、保溫素材、隔熱素材、吸水速乾素材等。熱功能素材例如可為纖維之一部分、纖維、長絲、紗、布帛(布料/質地)、不織布、填充物、建築材料。
作為上述接觸冷感素材,可例舉:含有無機填料之素材、高熱導率之纖維、迅速吸收水分並擴散而奪取氣化熱之素材等。作為表現出接觸冷感之纖維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較佳為製成布帛時接觸冷感評價值Qmax=0.2 W/cm2 以上之接觸冷感素材。上述Qmax係藉由Kato Tec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hermo Lab試驗機KES-F7-11進行測定,將加熱為環境溫度+10℃(或20℃)之試驗機之熱板置於布帛上,對自熱板向布帛移動之最大之熱移動量進行測定。
作為上述無機填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等碳酸鈣;碳酸鋇、鹼性碳酸鎂等碳酸鎂;硫酸鈣、硫酸鋇、二氧化鈦、氧化鐵、氧化錫、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鎂、鐵氧體粉末、硫化鋅、碳酸鋅、氮化鋁、氮化矽、氮化硼、緞光白、燒成矽藻土等矽藻土、矽酸鈣、矽酸鋁、矽酸鎂;非晶二氧化矽、非晶合成二氧化矽、膠體二氧化矽等二氧化矽;膠體氧化鋁、假軟水鋁石、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氧化鋁、氧化鋁水合物、鋅鋇白、沸石、多水高嶺土、黏土、鋁碳酸鎂、鋁矽酸鹽、滑石、葉蠟石、皂石、鋰膨潤石、鋅膨潤石、矽鎂石、蒙脫石、鋁膨潤石、綠脫石等膨潤石;蛭石、金雲母、黑雲母、鐵鋰雲母、白雲母、橙玄玻璃、綠鱗石、海綠石等雲母;斜綠泥石、鮞綠泥石、鎳綠泥石、錳鋁綠泥石、鋁綠泥石、片矽鋁石、綠脆雲母、珍珠雲母、錳黝簾石、葉蛇紋石、蜥蛇紋石、纖蛇紋石、中性岩(mesite)、克鐵蛇紋石、鐵鋁蛇紋石、鐵蛇紋石、暗鎳蛇紋石;高嶺石、狄克石、透輝橄無球粒隕石、多水高嶺土等高嶺土、剝層高嶺土、燒成高嶺土、海泡石、山軟木石、絲狀鋁英石、水鋁英石、水矽鐵石、膠矽錳礦、活性白土、膨潤土、絹雲母、石墨、碳纖維等礦物質顏料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作為上述無機填料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球狀、針狀、板狀等定型物或非定型物。
作為上述高熱導率之纖維,可例舉利用延伸、配向之導熱性經提高之高配向聚乙烯纖維或高配向聚苯并㗁唑纖維等。
上述吸濕放熱素材係利用將動能轉換為熱能之放熱反應(冷凝熱)者。吸濕放熱素材具有如下效果:於吸濕時產生吸附熱,於低濕度環境下釋放出水分,而對溫度與濕度進行控制。作為表現出吸濕放熱之纖維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
上述吸光放熱素材係吸收太陽光並將其轉換為熱能之素材。作為包含吸光放熱材之吸光放熱纖維,可例舉使吸收太陽光之特定波長並轉換為熱能之效率較高之碳化鋯或有機系色素等吸光放熱材固著於纖維之內部及表面而成之纖維等,並無特別限定,更具體而言,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
上述遠紅外線放射素材係藉由被加熱而放射遠紅外線之素材。作為包含遠紅外線放射素材之遠紅外線加工纖維,可例舉使遠紅外線放射較高之陶瓷等固著於纖維之內部及表面而成之纖維等,並無特別限定,更具體而言,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
上述保溫素材係於質地內積存大量熱導率較低之空氣且避免溫暖之空氣外泄之素材。作為表現出保溫性之纖維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中空纖維或羽毛等,更具體而言,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較佳為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
上述隔熱素材係遮蔽太陽光之素材。作為表現出隔熱性之纖維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混練有無機微粒子之纖維、藉由將纖維/梭織物設為層結構或中空而使太陽光反射/散射之纖維/梭織物等,更具體而言,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
上述吸水速乾素材係迅速吸收汗水加以乾燥而將衣服內保持為乾燥且舒適之狀態之素材。作為表現出吸濕速乾性之纖維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利用毛細管現象之超極細纖維、為了增大表面積而對形狀加以設計之纖維、組合了親水性/疏水性之纖維、利用濕度引起之纖維之捲縮狀態之變化的布帛等,更具體而言,可例舉: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
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之截面形狀可為圓形截面、多邊形/多葉形等異形截面、或中空截面。
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之單紗纖度並無特別限定,就纖維化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dtex以上,就纖維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 dtex以下。
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可為複合纖維。所謂複合纖維係指包含互不相同之成分之兩種以上纖維於單紗內接合而成之纖維。作為複合纖維,可例舉:芯鞘型複合纖維、貼合型複合纖維、分割型複合纖維、海島型複合纖維。
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之單紗纖度並無特別限定,就纖維化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dtex以上,就纖維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 dtex以下。
作為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之形態,可例舉:長纖維(複絲、單絲)、短纖維(staple)等。長纖維(複絲、單絲)可直接使用,亦可藉由假撚加工製成假撚加工紗,亦可藉由空氣混纖等製成混纖紗。短纖維(staple)可直接使用,亦可藉由紡紗製成短纖維紡紗,亦可藉由混紡製成混紡紗。可為於長纖維中複合短纖維而成之包芯紗,亦可藉由撚紗加工製成合撚紗、交撚紗、包覆紗。
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可含有抗氧化劑、顏料、染料、抗菌劑、除臭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惰性微粒子、光吸收放熱材、吸濕放熱材、遠紅外線放熱材、紫外線吸收劑、潤滑劑、紫外線散射劑、紅外線遮蔽劑、油劑、集束劑、其他添加劑。上述添加劑可於紡絲時或紡絲後添加。
複合體 本發明之複合體含有蓄熱組合物E。進而可含有上述熱功能素材。該複合體可任意成形,例如可為複合纖維、長絲、紗、布帛、不織布、填充物。
本發明之複合體可為複合纖維。上述所謂複合纖維係指包含互不相同之成分之兩種以上纖維於單紗內接合而成之纖維。作為複合纖維,可例舉:芯鞘型複合纖維、貼合型複合纖維、分割型複合纖維、海島型複合纖維。
上述複合纖維之單紗纖度並無特別限定,就纖維化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dtex以上,就纖維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 dtex以下。
作為芯鞘型複合纖維之結構,可例舉:蓄熱組合物E經熱功能素材覆蓋之芯鞘結構、或熱功能素材經蓄熱組合物E覆蓋之芯鞘結構等,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經熱功能素材覆蓋之芯鞘結構。
作為為蓄熱組合物E經熱功能素材覆蓋之芯鞘結構之複合纖維,較佳為纖維徑方向截面之芯部之面積比率為10%~90%之複合纖維。就熱功能之持續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芯部之面積比率較佳為10%以上,就纖維強度之觀點而言,上述芯部之面積比率較佳為90%以下。
貼合型複合纖維通常會因收縮率之差等而捲縮,於該複合纖維以螺旋狀捲縮之情形時,可為蓄熱組合物E為螺旋之內側,亦可為熱功能素材為螺旋之內側,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成為螺旋之內側之貼合型複合纖維。
作為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結構,於分割型複合纖維包含中心之放射狀纖維與周圍之複數個楔狀纖維之情形時,可為蓄熱組合物E為中心之放射狀纖維,亦可為熱功能素材為中心之放射狀纖維,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為中心之放射狀纖維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型複合纖維可藉由化學處理進行分割、開纖而製成極細纖維。
作為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結構,可為蓄熱組合物E為海部纖維,亦可為熱功能素材為海部纖維。
作為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複合纖維之形態,可例舉:長纖維(複絲、單絲)、短纖維(staple)等。長纖維(複絲、單絲)可直接使用,亦可藉由假撚加工製成假撚加工紗,亦可藉由空氣混纖等製成混纖紗。短纖維(staple)可直接使用,亦可藉由紡紗製成短纖維紡紗,亦可藉由混紡製成混紡紗。可為於長纖維中複合短纖維而成之包芯紗,亦可藉由撚紗加工製成合撚紗、交撚紗、包覆紗。
本發明之複合體可含有抗氧化劑、顏料、染料、抗菌劑、除臭劑、抗靜電劑、阻燃劑、惰性微粒子、光吸收放熱材、吸濕放熱材、遠紅外線放熱材、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散射劑、紅外線遮蔽劑、潤滑劑、油劑、集束劑、其他添加劑。上述添加劑可於紡絲時或紡絲後添加。
經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複合纖維紡紗之布帛、不織布可為梭織物、針織物、不織布之任一者。作為織物組織,可例舉:平紋組織(plain)、斜紋組織(twill)、緞紋組織(satin)及其等之變化組織、多臂、提花等。作為編織組織,可例舉:緯編、經編、及其等之變化組織。
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布帛或不織布可將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與熱功能素材之纖維進行混紡、交織、交編、交撚而使用。進而亦可與其他纖維進行交織、交編而使用。作為其他纖維,可例舉:碳纖維、無機纖維、金屬纖維等無機纖維;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 作為織物組織,可例舉:平紋組織(plain)、斜紋組織(twill)、緞紋組織(satin)及其等之變化組織、多臂、提花等。作為編織組織,可例舉:緯編、經編、及其等之變化組織。織物組織、編織組織可以蓄熱效果變得更有效之方式使蓄熱材偏向其中一者。
作為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布帛或不織布的布料或質地之單位面積重量、隔距等並無特別限定。
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布帛或不織布可經積層。可將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布帛或不織布積層1種,亦可積層兩種以上該布帛或不織布,亦可將該布帛或不織布與包含熱功能素材之布帛或不織布一起積層。積層之方法或積層數並無特別限定。於與接觸冷感素材積層之情形時,較佳為接觸冷感素材為肌膚側。於與保溫素材積層之情形時,較佳為蓄熱組合物E為中間層或肌膚側。
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不織布可含有熱熔黏合劑纖維。熱熔黏合劑纖維較佳為包含蓄熱組合物E及熔點與蓄熱組合物E不同之材料之芯鞘型、貼合型等複合纖維。作為熔點與蓄熱組合物E不同之材料,較佳為上述聚合物2,更佳為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醯胺6(PA6)、聚醯胺66(PA66)。
於使用該熱熔黏合劑纖維之情形時,其含量較佳為於不織布之纖維整體中設為5~20重量%。
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通常包括棉網(web)之形成步驟與棉網(web)之結合步驟。作為棉網(web)之形成步驟,可例舉:乾式法、濕式法、紡黏法、熔噴法、氣紡法等,作為棉網(web)之結合步驟,可例舉:化學黏合法、熱黏合法、針刺法、水刺法等。
包含(作為)本發明之複合體之填充物之製造中可混用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纖維與包含熱功能素材之纖維。可進一步混用其他纖維。作為其他纖維,可例舉:碳纖維、無機纖維、金屬纖維等無機纖維;萊賽爾(Lyocell)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Promix等半合成纖維;壓克力、壓克力系纖維、維尼綸、亞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醇纖維、芳香族聚醯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醯胺66(PA66)、或胺基甲酸酯等合成纖維;棉、纖維素系纖維、麻(亞麻、苧麻、大麻、黃麻)等植物纖維或絨(wool)、羊毛、獸毛(安哥拉兔毛、喀什米爾羊毛(cashmere)、馬海毛(mohair)、阿爾帕卡毛、駱駝毛等)、蠶絲等動物纖維即天然纖維;羽絨、羽毛(feather)等羽毛等。又,可於包含熱功能素材之填充物積層含有蓄熱組合物E之布帛/不織布。所謂包含本發明之複合體之填充物係於袋狀之外裝體之內部填充該複合體而成之製品。
包含本發明之複合體之布料或質地由於具有溫度調節功能,故而可減小布料或質地之單位面積重量,減小厚度,因此肌膚觸感輕且柔軟,亦不會損及衣物之時尚性。又,包含含有聚合物1(高分子量相變物質)之本發明之複合體的布料或質地與包含含有被封入微膠囊中之化合物L(低分子量相變物質)之複合素材之布料或質地相比,洗滌耐久性優異。
於一態樣中,蓄熱組合物E之蓄熱性能、成形加工性、形狀保持性、及透濕性優異,因此例如可適宜地用作直接或間接要求保溫/保冷性能之製品或其構件。再者,亦可將蓄熱性優異之本發明之組合物用於不需要蓄熱性能之物品。
直接或間接要求保溫/保冷性能之製品或其構件例如可例舉:建築材料、傢俱、室內裝飾用品、寢具、浴室材料、車輛、空調設備、電器、保溫容器、衣物、日用品、農業材料、醱酵系統、熱電轉換系統、熱輸送介質。
作為建築材料,例如可例舉:地板材、壁材、壁紙、天花板材、屋頂材、地板加熱系統、榻榻米、門、拉門、防雨門、隔扇、窗、及窗框。
於用作地板材、壁材、天花板材、或屋頂材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室內空間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與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或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上述隔熱材,例如可例舉:聚苯乙烯發泡體、聚胺基甲酸酯發泡體、丙烯酸系樹脂發泡體、酚樹脂發泡體、聚乙烯樹脂發泡體、發泡橡膠、玻璃棉、岩絨、發泡陶瓷、真空隔熱材、及該等之複合體。
作為上述隔熱材,例如可例舉:鋁板、鋁箔、不含鋁粉之塗料、陶瓷粉末塗料、及該等之複合體。
於用作壁材、天花板材、或屋頂材時,為了賦予防火性,例如可適宜地使用蓄熱組合物E與含有材料D之為阻燃性、準不燃性、或不燃性之防火材的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積層體。
作為上述防火材,例如可例舉:混凝土、石膏、木質系水泥、矽酸鈣、玻璃、金屬、發泡性防火材料、含有阻燃材之材料、及該等之複合體。
於用作地板加熱系統之構件之情形時,為了將自加熱線纜、面狀加熱器、溫水配管等放熱體產生之熱高效率地用於室溫之維持,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含有材料D之顯熱蓄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上述顯熱蓄熱材,例如可例舉:混凝土、砂漿、混凝土板、及該等之複合體。
於用作榻榻米之構件之情形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室內空間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含有材料D之榻榻米板、及含有材料D之榻榻米席面之積層體。又,於用於榻榻米板材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蓄熱組合物E與木質纖維之混合物之蓄熱榻榻米板,於用於榻榻米席面材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形成了纖維(fiber)狀或線狀之蓄熱組合物E與含有材料D之榻榻米席面材之芯鞘結構的蓄熱纖維之蓄熱榻榻米席面。
於用作門之構件、拉門之構件或防雨門之構件時,為了將由門、拉門或防雨門分隔之房間之室溫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含有材料D之表面材之積層體。
於用作隔扇之構件時,為了將由隔扇分隔之房間之室溫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並且賦予一定程度之透光性,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發泡體狀或不織布狀之蓄熱組合物E、或發泡體狀或不織布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扇紙之積層體。
於用作窗之構件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室內空間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並且賦予一定程度之透光性,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發泡體狀或不織布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玻璃、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積層體。
於用作窗框之構件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室內空間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並且減小窗框與室溫之溫度差而防止結露,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金屬製窗框或不同於聚合物1之聚合物製窗框之積層體。
作為傢俱、室內裝飾用品、寢具,例如可例舉:隔板、擋板、幕簾、絨毯、被褥、及床墊。
於用作隔板之構件時,為了將由隔板分隔之房間之室溫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含有材料D之表面材之積層體。
於用作擋板之構件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室內空間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並且賦予遮光性能,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例如於擋板之葉材如上所述般包含隔熱面與蓄熱面之情形時,夏季將隔熱面朝向外側使用,冬季日間將蓄熱面朝向外側使用,夜間將蓄熱面反轉為內側使用,藉此可根據季節或時段控制太陽熱量向建築物內之流入量,因此可減少空調設備之消耗電力。
於用作幕簾、絨毯、被褥時,為了賦予任意之質感或觸感,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形成了纖維(fiber)狀或線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纖維材之芯鞘結構的蓄熱纖維之蓄熱織布或蓄熱不織布。
於用作絨毯時,為了賦予任意之質感或觸感,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包含含有材料D之纖維之織布或不織布的積層體。
於用作床墊時,為了賦予柔軟性,例如可適宜地使用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
作為浴室材料,例如可例舉:浴缸材、浴缸蓋材、浴室地板材、浴室壁材、及浴室天花板材。
於用作浴缸材、浴缸蓋材時,為了相對於浴室內溫度之變動而將浴缸內之水溫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含有材料D之表面材之積層體。
於用作浴室地板材、浴室壁材、或浴室天花板材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浴室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車輛之構件,例如可例舉:引擎暖機系統、汽油防蒸發損耗裝置(罐)、車內空調、內裝材、保冷車輛之容器之構件、及保溫車輛之容器之構件。
作為空調設備之構件,例如可例舉:機體蓄熱式空調系統之蓄熱材、水蓄熱式空調系統之蓄熱槽之構件、冰蓄熱式空調系統之蓄熱槽之構件、熱媒配管材或其保溫材、冷媒配管材或其保溫材、及熱交換型換氣系統之管道材。
作為電器,例如可例舉以下: 電視、藍光錄影播放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功能光碟)錄影播放器、監視器、顯示器、投影機、背投電視、立體聲組合音響、收錄機、數位相機、數位攝錄影機、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個人電腦、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印表機、3D印表機、掃描儀、家庭用遊戲機、可攜式遊戲機、電子機器用蓄電池及電子機器用變壓器等電子機器; 電爐、暖風機、除濕機、加濕器、熱毯、暖爐、電熱毯、電熱護膝毯、電熱腳爐、恆溫馬桶圈、溫水清洗坐便蓋、熨斗、熨褲機、被褥乾燥機、衣物乾燥機、吹風機、燙髮器、溫熱按摩器、溫熱治療器、洗碗機、烘碗機、乾燥式廚餘垃圾處理機等加熱式生活家電; IH(infrared heating,紅外線加熱)電磁爐、加熱板、微波爐、烤箱、電鍋、製餅機、麵包機、烤麵包機、電子醱酵器、電熱鍋、電熱水壺、咖啡機等加熱式烹飪家電; 攪拌器/食物加工機、精米機等產生摩擦熱之烹飪家電;及 冷藏/冷凍庫、恆溫恆濕保冷庫、牛奶保冷庫、糙米保冷庫、蔬菜保冷庫、保冷米櫃、冷凍冷藏展示櫃、預製裝配型保冷庫、預製裝配型冷藏展示櫃、冷熱食品配送車、酒窖、食品用自動販賣機、便當保溫櫃等。
於用作電子機器之構件時,為了保護電子零件不因自構成電子機器之電子零件產生之熱而受損,例如可適宜地使用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尤其是於經高度積體化之電子零件等局部之放熱量較大之情形時,為了使自放熱體產生之熱由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高效率地吸收,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與含有材料D之高熱傳導材之積層體。
作為上述高熱傳導材,例如可例舉:奈米碳管、氮化硼奈米管、石墨、銅、鋁、氮化硼、氮化鋁、氧化鋁、氧化鎂、及該等之複合體。
於用作以與人體接觸之狀態使用之電子機器之構件時,為了抑制自構成電子機器之電子零件產生之熱通過構成電子機器之殼體傳遞至人體,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上述殼體材之積層體。
於用作加熱式生活家電之構件時,為了保護構成加熱式生活家電之其他零件不因自構成加熱式生活家電之加熱裝置產生之熱而受損,例如可適宜地使用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又,為了提高保溫性能而抑制消耗電力,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於用作加熱式烹飪家電之構件時,為了保護構成加熱式烹飪家電之其他零件不因自構成加熱式烹飪家電之加熱裝置產生之熱而受損,例如可適宜地使用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又,為了提高保溫性能而抑制消耗電力,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於用作產生摩擦熱之烹飪家電之構件時,為了保護食品不因摩擦熱而受損,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或片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高熱傳導體之積層體。
於用於帶電源之保溫保冷庫之構件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內部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或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保溫保冷容器,例如可例舉:檢體或器官之輸送/保管時之保溫保冷容器、醫藥品或化學物質輸送/保管時之保溫保冷容器、食品輸送/保管時之保溫保冷容器。又,於用於保溫保冷容器之構件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內部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或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衣物,例如可例舉:睡衣、防寒服、手套、襪子、運動服、濕式潛水衣、乾式潛水衣、耐熱防護衣、及耐火防護衣。又,於用於衣物時,為了將體溫保持為一定,並賦予任意之觸感,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形成了纖維(fiber)狀或線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纖維材之芯鞘結構的蓄熱纖維之蓄熱織布或蓄熱不織布。
於用於濕式潛水衣或乾式潛水衣時,為了將體溫進一步保持為一定而不因冷水下降,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或片狀之上述蓄熱組合物E、上述蓄熱織布或上述蓄熱不織布、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於用於耐熱防護衣、耐火防護衣時,為了將體溫進一步保持為一定而不因放熱體或火焰上升,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或片狀之上述蓄熱組合物E、上述蓄熱織布或上述蓄熱不織布、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日用品,例如可例舉:餐具、便當箱、水壺、保溫瓶、懷爐、暖水袋、保冷材、及微波爐加熱式保溫材。
於用作餐具或便當箱之構件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而將食品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以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及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之形式使用。
作為使業務或家庭排出廚餘垃圾、污泥、家畜等之糞便、或畜產/水產殘渣等有機性廢棄物或草木等醱酵而製造堆肥或生物沼氣之醱酵系統,例如可例舉:生物式廚餘垃圾處理機、堆肥製造用醱酵槽、及生物沼氣製造用醱酵槽。於用作上述醱酵系統時,為了相對於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而將使槽內溫度適於醱酵之溫度進一步維持為一定,例如可適宜地使用包含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與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之積層體。
作為農業材料,例如可例舉:塑膠棚用膜、農用保溫片材、灌溉用軟管/管道管、及育苗用農電墊。於用作農業材料時,適宜使用例如具有板狀、片狀、或發泡體狀之蓄熱組合物E與含有材料D之隔熱材的積層體,以將農作物周圍溫度更恆定地維持在適於農作物生長之溫度,從而應對外部環境溫度之變動。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例。
I.前驅聚合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所含之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A、及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C之數量(單位:%) 使用核磁共振分光器(NMR),於以下所示之測定條件下測定核磁共振譜(以下為NMR圖譜)。繼而,依據上述方法求出結構單元A、結構單元B、及結構單元C之量(數量[mol%]及重量[重量%])。
<碳核磁共振(13 C-NMR)測定條件> 裝置:Bruker BioSpi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VANCE III 600HD 測定探針:10 mm冷凍探針 測定溶劑:1,2-二氯苯/1,1,2,2-四氯乙烷-d2 =85/15(容積比)之混合液 試樣濃度:100 mg/mL 測定溫度:135℃ 測定方法:質子去偶合法 累計次數:256次 脈衝寬度:45度 脈衝重複時間:4秒 測定基準:四甲基矽烷
II.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重量%) 於各實施例之「物質A之製造」中,所獲得之產物為物質A與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的混合物。產物中所含之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的含量係使用氣相層析儀(GC)並藉由以下之方法所測得。該未反應之化合物之含量係將物質A與未反應之化合物之合計重量設為100重量%時的值。 [GC測定條件] GC裝置:島津GC2014 管柱:DB-5MS(60 m、0.25 mm
Figure 02_image001
、1.0 μm) 管柱溫度:將保持為40℃之管柱以10℃/分鐘之速度升溫至300℃,繼而於300℃保持40分鐘。 氣化室/檢測器溫度:300℃/300℃(FID(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氫焰離子化偵測器)) 載氣:氦氣 壓力:220 kPa 總流量:17.0 mL/分鐘 管柱流量:1.99 mL/分鐘 沖洗流量:3.0 mL/分鐘 線速度:31.8 cm/秒 注入方式/分流比:分流注入/6:1 注入量:1 μL 試樣製備方法:8 mg/mL(鄰二氯苯溶液) (1)校準曲線製作 [溶液製備] 稱量樣品5 mg於9 mL小瓶管中,並稱量作為內部標準物質之正十三烷100 mg置於其中,進而添加作為溶劑之鄰二氯苯6 mL,使試樣完全溶解,而獲得校準曲線製作用之標準溶液。將樣品之量變更為25 mg及50 mg,除此以外,以與上述同樣之方式,進一步製備兩種標準溶液。 [GC測定] 於前項之GC測定條件下測定校準曲線製作用之標準溶液,將縱軸設為樣品與內部標準物質之GC面積比,將橫軸設為樣品重量與內部標準物質之重量比,而製作校準曲線,求出該校準曲線之斜率a。 (2)試樣(產物)中之測定對象物(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測定 [溶液製備] 稱量試樣50 mg、正十三烷100 mg於9 mL小瓶管中,添加鄰二氯苯6 mL,於80℃使試樣完全溶解,而獲得試樣溶液。 [GC測定] 於前項之GC測定條件下測定試樣溶液,依據下式求出試樣中之測定對象物之含量PS 。 PS :試樣中之測定對象物之含量(重量%) WS :試樣之重量(mg) WIS :內部標準物質(IS)之重量(mg) AS :測定對象物之峰面積計數值 AIS :內部標準物質(IS)之峰面積計數值 a:測定對象物之校準曲線之斜率 [數2]
Figure 02_image060
III.原料 參考例1 <前驅聚合物之製造> cf1: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以如下方式製造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cf1)。 於高壓釜式反應器中,於反應溫度195℃、反應壓力160 MPa下,使用過氧化特戊酸第三丁酯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使乙烯與丙烯酸甲酯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cf1。所獲得之共聚物cf1之組成及MFR如以下所述。 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之數量:64.5重量% 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之數量:35.5重量% MFR(依照JIS K7210,於溫度190℃、荷重21 N下測定):30 g/10分鐘
cf2: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以如下方式製造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cf2)。 於高壓釜式反應器中,於反應溫度195℃、反應壓力160 MPa下,使用過氧化特戊酸第三丁酯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使乙烯與丙烯酸甲酯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cf2。所獲得之共聚物cf2之組成及MFR如以下所述。 來自乙烯之結構單元之數量:68.8重量% 來自丙烯酸甲酯之結構單元之數量:31.2重量% MFR(依照JIS K7210,於溫度190℃、荷重21 N下測定):40.5g/10分鐘
<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 B-1:GINOL-16(1-十六烷醇)[GODREJ製造] B-2:GINOL-18(1-十八烷醇)[GODREJ製造] B-3:Kalcol 220-80(1-二十二烷醇)[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觸媒> C-1:正鈦酸四異丙酯[日本曹達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參考例2 <物質A之製造> A-1: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對具備攪拌機之反應器之內部進行氮氣置換後,相對於cf1:100重量份而添加B-1:30重量份、B-2:62重量份、C-1:0.60重量份,將套管溫度設定為140℃,於5小時0.4 kPa減壓下進行加熱攪拌,而獲得聚合物A-1(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所獲得之聚合物A-1之融解峰溫度Tm(℃)及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及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重量%)如以下所述。 結構單元(A):84.5 mol% 結構單元(B):12.9 mol% 結構單元(C):2.6 mol% 融解峰溫度Tm:32℃(測定條件3) 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76 J/g(測定條件3) 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0.9重量%
A-2: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對具備攪拌機之反應器之內部進行氮氣置換後,相對於cf1:100重量份,添加B-1:86重量份、C-1:0.60重量份,將套管溫度設定為140℃,於5小時0.4 kPa減壓下進行加熱攪拌,而獲得聚合物A-2(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所獲得之聚合物A-2之融解峰溫度Tm(℃)及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及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重量%)如以下所述。 結構單元(A):84.1 mol% 結構單元(B):13.3mol% 結構單元(C):2.6 mol% 融解峰溫度Tm:23℃(測定條件3) 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65 J/g(測定條件3) 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0.9重量%
A-3:乙烯-α-烯烴共聚物 減壓乾燥後,於內部經氮氣置換之內容積5升之帶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添加含有α-烯烴C2024(碳原子數18、20、22、24、26之烯烴混合物,Ineos公司製造)706 g之甲苯溶液1.4 L,繼而以液量成為3 L之方式添加甲苯。將高壓釜升溫至60℃後,以其分壓成為0.1 MPa之方式添加乙烯,使系內變得穩定。於其中投入三異丁基鋁之己烷溶液(0.34 mol/L,14.7 ml)。繼而,投入二甲基苯銨四(五氟苯基)硼酸鹽之甲苯溶液(1.0 mmol/13.4 mL)、二苯基亞甲基(環戊二烯基)(茀基)二氯化鋯之甲苯溶液(0.2 mmol/L,7.5 mL),藉此開始聚合,以將總壓保持為一定之方式饋送乙烯氣體。 經過3小時後添加2 ml之乙醇,使聚合停止。聚合停止後,將含有聚合物之甲苯溶液添加至丙酮中,藉此使乙烯-α-烯烴共聚物析出,將過濾分離所得之聚合物進一步利用丙酮洗淨2次。 將所獲得之聚合物於80℃進行真空乾燥,藉此獲得369 g之聚合物。所獲得之聚合物A-3之融解峰溫度Tm(℃)及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重量%)如以下所述。 結構單元(A):84.6 mol% 結構單元(B):15.4 mol% 融解峰溫度Tm:34℃(測定條件5) 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83 J/g(測定條件5)
A-4:乙烯-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對具備攪拌機之反應器之內部進行氮氣置換後,相對於cf2:100重量份,添加B-3:120重量份、C-1:0.60重量份,將套管溫度設定為140℃,於5小時0.4 kPa減壓下進行加熱攪拌,而獲得聚合物A-4(乙烯-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所獲得之聚合物A-4之融解峰溫度Tm(℃)及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及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重量%)如以下所述。 結構單元(A):87.1 mol% 結構單元(B):10.9 mol% 結構單元(C):2.0 mol% 融解峰溫度Tm:51℃(測定條件3) 10~60℃之間之熔化焓ΔH:92 J/g(測定條件3) 未反應之具有C14 30 之烷基之化合物之含量:1.2重量%
<聚合物2> D-1:Acryft WH206-F(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融解峰溫度86℃)[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D-2:住友Noblen(丙烯均聚物,融解峰溫度163℃)[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D-3:ENGAGE8100(乙烯-辛烯共聚物,融解峰溫度57℃)[The Dow Chemical Company製造] D-4:住友Noblen(丙烯無規共聚物,融解峰溫度132℃)[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D-5:Hi-Zex 3300F(高密度聚乙烯,融解峰溫度132℃)[Prime Polym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D-6:Acryft WD106(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融解峰溫度101℃)[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有機過氧化物> E-1:CH-12(含有2,5-二甲基-2,5-二(第三丁基過氧基)己烷8重量%、及聚丙烯92重量%之混合物)(1分鐘半衰期溫度:180℃)[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E-2:含有2,5-二甲基-2,5-二(第三丁基過氧基)己烷50重量%、碳酸鈣及非晶二氧化矽之混合物(1分鐘半衰期溫度:180℃)[KAYAKU AKZ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交聯助劑> F-1:Hi-Cross MS50(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50重量%及非晶二氧化矽50重量%之混合物)[精工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F-2:Hi-Cross M(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精工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抗氧化劑> G-1:IRGANOX1010(季戊四醇=丙酸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酯])[BASF公司製造]
<加工熱穩定劑> H-1:IRGAFOS168(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BASF公司製造]
<潤滑劑> I-1:Alflow AD-281F(伸乙基雙油酸醯胺)[日油公司製造]
<包裝材料> J-1:EXCELLEN VL VL700(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融解峰溫度90℃)[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J-2:住友Noblen(丙烯均聚物,融解峰溫度163℃)[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擠出機> 雙軸擠出機(1) ・螺桿直徑D=75 mm ・螺桿有效長度L/螺桿直徑D=40 單軸擠出機(2) ・螺桿直徑D=20 mm 紡絲裝置(3) ・螺桿直徑D=20 mm 複合紡絲裝置(4) ・螺桿直徑D=25 mm 雙軸擠出機(5) ・螺桿直徑D=15 mm ・螺桿有效長度L/螺桿直徑D=45
IV.蓄熱組合物之製作、評價
實施例A1: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將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1:73.4重量份、D-1:23.8重量份、E-1:2.5重量份、G-1:0.1重量份、H-1:0.1重量份、及I-1:0.1重量份供向雙軸擠出機(1),於螺桿轉速350 rpm、噴出量150 kg/hr、料筒最高溫度220℃進行熔融混練,而製作樹脂組合物A1'。進而,將J-1供向單軸擠出機(2),於噴出量9 kg/hr、料筒最高溫度240℃進行熔融混練,而製作片狀之J-1。繼而,使用具備多層模具之多層板材成形機,以外層/內層/外層成為J-1/樹脂組合物A1'/J-1之方式,並且外層/內層/外層之重量比成為4.5/150/4.5之方式,將樹脂組合物A1'與J-1於模具溫度230℃進行多層擠出,而製作經包裝之蓄熱組合物A1之顆粒。 對於所製作之蓄熱組合物A1,利用紡絲裝置(3),於料筒最高溫度190℃、模具直徑0.8 mm
Figure 02_image001
、牽引速度48.5 m/分鐘進行紡絲,而製作未延伸紗,並進行未延伸紗之拉伸試驗。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實施例A2: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使用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1:62.9重量份、D-1:34.3重量份、E-1:2.5重量份、G-1:0.1重量份、H-1:0.1重量份、I-1: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A1同樣之方式,製作樹脂組合物A2之顆粒及未延伸紗,並進行未延伸紗之拉伸試驗。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實施例A3: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甲酯共聚物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使用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2:73.4重量份、D-1:23.8重量份、E-1:2.5重量份、G-1:0.1重量份、H-1:0.1重量份、I-1: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A1同樣之方式,製作樹脂組合物A3之顆粒及未延伸紗,並進行未延伸紗之拉伸試驗。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實施例A4: 含有乙烯-α-烯烴共聚物與乙烯-辛烯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將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3:69.9重量份、D-3:29.9重量份、G-1:0.1重量份、及H-1:0.1重量份供向雙軸擠出機(5),於料筒最高溫度220℃進行熔融混練,而製作樹脂組合物A4之顆粒及未延伸紗,並進行未延伸紗之拉伸試驗。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比較例C1: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丙烯均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使用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1:73.4重量份、D-2:23.8重量份、E-1:2.5重量份、G-1:0.1重量份、H-1:0.1重量份、I-1: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A1同樣之方式,製作樹脂組合物C1'。繼而,將J-2設為噴出量8 kg/hr,設為外層/內層/外層成為J-2/樹脂組合物C1'/J-2,並且外層/內層/外層之重量比成為4/150/4,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A1同樣之方式,製作組合物C1之顆粒及未延伸紗,並進行未延伸紗之拉伸試驗。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比較例C2: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使用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1:73.4重量份、D-6:23.8重量份、E-1:2.5重量份、G-1:0.1重量份、H-1:0.1重量份、I-1:0.1重量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A1同樣之方式,製作樹脂組合物C2之顆粒及未延伸紗,並進行未延伸紗之拉伸試驗。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比較例C3: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丙烯無規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將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4:78.2重量份、D-4:19.6重量份、E-2:1.0重量份、F-1:1.0重量份、G-1:0.1重量份、及H-1:0.1重量份供向雙軸擠出機(5),於料筒最高溫度220℃進行熔融混練,而製作樹脂組合物C3之顆粒。其後,嘗試製作未延伸紗,但產生斷頭,難以獲得樣品。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比較例C4: 含有乙烯-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與高密度聚乙烯之樹脂組合物之製作 將參考例2中所獲得之聚合物A-4:78.2重量份、D-5:19.6重量份、E-2:1.0重量份、F-1:1.0重量份、G-1:0.1重量份、及H-1:0.1重量份供向雙軸擠出機(5),於料筒最高溫度220℃進行熔融混練,而製作樹脂組合物C4之顆粒。其後,嘗試製作未延伸紗,但產生斷頭,難以獲得樣品。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1下進行。
V.含有蓄熱組合物之纖維之製作、評價
實施例B1 使用複合紡絲裝置(4),並使用實施例A1中所獲得之蓄熱組合物A1:40重量份與聚酯:60重量份,獲得鞘為聚酯、芯為蓄熱組合物A1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將所獲得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於80℃之浴槽中以3~4倍之延伸倍率進行延伸,而獲得延伸紗。對細纖度化進行研究,結果可獲得纖度達3.1 dtex之延伸紗。又,所獲得之延伸紗之融解峰溫度Tm(℃)如以下所述。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2下進行。 融解峰溫度Tm:32℃ 藉由示差掃描熱量測定而於10~60℃之溫度範圍內所觀測之熔化焓ΔH:24 J/g
實施例B2 使用複合紡絲裝置(4),並使用實施例A1中所獲得之蓄熱組合物A1:40重量份與聚酯:60重量份,獲得鞘為聚酯、芯為蓄熱組合物A1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將所獲得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於80℃之浴槽中以3~4倍之延伸倍率進行延伸,獲得延伸紗,且獲得纖度4.3 dtex之延伸紗。又,所獲得之延伸紗之融解峰溫度Tm(℃)如以下所述。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2下進行。 融解峰溫度Tm:32℃ 藉由示差掃描熱量測定而於10~60℃之溫度範圍內所觀測之熔化焓ΔH:25 J/g
實施例B3 使用複合紡絲裝置(4),使用實施例A2中所獲得之蓄熱組合物A2:50重量份與聚酯:50重量份,獲得鞘為聚酯、芯為蓄熱組合物A2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將所獲得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於80℃之浴槽中以3~4倍之延伸倍率進行延伸,獲得延伸紗,且獲得纖度3.2 dtex之延伸紗。又,所獲得之延伸紗之融解峰溫度Tm(℃)如以下所述。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2下進行。 融解峰溫度Tm:32℃ 藉由示差掃描熱量測定而於10~60℃之溫度範圍內所觀測之熔化焓ΔH:31 J/g
實施例B4 使用複合紡絲裝置(4),使用實施例A3中所獲得之蓄熱組合物A3:50重量份與聚酯:50重量份,而獲得鞘為聚酯、芯為蓄熱組合物A3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將所獲得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於80℃之浴槽中以3~4倍之延伸倍率進行延伸,獲得延伸紗,且獲得纖度3.0 dtex之延伸紗。又,所獲得之延伸紗之融解峰溫度Tm(℃)如以下所述。DSC測定係於測定條件2下進行。 融解峰溫度Tm:23℃ 藉由示差掃描熱量測定而於10~60℃之溫度範圍內所觀測之熔化焓ΔH:23 J/g
比較例D1 使用複合紡絲裝置(4),使用比較例C1中所獲得之蓄熱組合物C1:40重量份與聚酯:60重量份,而獲得鞘為聚酯、芯為蓄熱組合物C1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將所獲得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未延伸紗於80℃之浴槽中以3~4倍之延伸倍率進行延伸,而獲得延伸紗。對細纖度化進行研究,結果可獲得纖度達4.8 dtex之延伸紗。又,所獲得之延伸紗之融解峰溫度Tm(℃)如以下所述。 融解峰溫度Tm:30℃ 藉由示差掃描熱量測定而於10~60℃之溫度範圍內所觀測之熔化焓ΔH:22 J/g
[表1]
   實施例 比較例
A1 A2 A3 A4 C1 C2 C3 C4
物質A A-1(%) 73.4 62.9 - - 73.4 73.4 - -
A-2(%) - - 73.4 - - - - -
A-3(%) - - - 69.9 - - - -
A-4(%) - - - - - - 78.2 78.2
聚合物(2) D-1(%) 23.8 34.3 23.8 - - - - -
D-2(%) - - - - 23.8 - - -
D-3(%) - - - 29.9 - - - -
D-4(%) - - - - - - 19.6 -
D-5(%) - - - - - - - 19.6
D-6(%) - - - - - 23.8 - -
交聯劑 E-1(%) 2.5 2.5 2.5 - 2.5 2.5 - -
E-2(%) - - - - - - 1.0 1.0
交聯助劑 F-1(%) - - - - - - 1.0 1.0
抗氧化劑 G-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加工熱穩定劑 H-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潤滑劑 I-1(%) 0.1 0.1 0.1 - 0.1 0.1 - -
包裝材 J-1 - - - -
J-2 - - - - - - -
融解峰溫度 Tm(℃) 33 32 24 34 32 30 50 49
10〜60℃之間之熔化焓 ⊿H(J/g) 70 63 57 73 49 67 45 38
分散粒子(15k倍,n=3平均) Dv(μm) 0.28 0.09 0.16 0.11 3.5 2.5 4.4 1.9
面積率(%) 7.5 0.4 0.4 0.1 36 16 25 18
60〜120℃之範圍之融解峰溫度 Tm(℃) 82 83 83 64 - 101 - -
凝膠分率 (wt%) 2.9 3.7 2.2 2.5 18 12 60 65
MFR (g/10 min) 83 52 80 58 110 73 6.9 0.27
剪切黏度 η(Pa·s) 12 20 14 27 2.8 15 41 75
斷裂伸長率 (%) 620 880 810 670 450 460 無法獲得樣品 無法獲得樣品
[表2]
   實施例 實施例 實施例 實施例 比較例
B1 B2 B3 B4 D1
芯材 實施例A1 實施例A1 實施例A2 實施例A3 比較例C1
鞘材 聚酯 聚酯 聚酯 聚酯 聚酯
調配比率(芯材/鞘材) wt% 40/60 40/60 50/50 50/50 40/60
融解峰溫度 Tm(℃) 32 32 32 23 30
10〜60℃之間之熔化焓 ⊿H(J/g) 24 25 31 23 22
分散粒子(60k倍,n=3平均) Di(μm) 0.05 0.08 - - 0.10
面積率(%) 11 7.4 - - 36
分散粒子(60k倍,n=2平均) Di(μm) - - 0.06 0.04 -
面積率(%) - - 14 3.5 -
60〜120℃之範圍之融解峰溫度 Tm(℃) 82 86 84 83 -
紡絲性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有斷頭
纖度 (dtex) 3.1 4.3 3.2 3 4.8
斷裂伸長率 (%) 130 114 126 96 67
柔軟性 (-) 柔軟 柔軟 柔軟 柔軟 較硬

Claims (9)

  1. 一種蓄熱組合物,其係包含物質A及聚合物2者,且 上述蓄熱組合物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且具有30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上述蓄熱組合物不具有海島結構,或者上述蓄熱組合物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體積平均圓當量粒徑為1.5 μm以下,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蓄熱組合物,其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且其中之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或2之蓄熱組合物,其凝膠分率為15重量%以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蓄熱組合物,其中物質A具有超過2000之分子量。
  5. 一種纖維,其含有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蓄熱組合物。
  6. 一種蓄熱纖維,其係含有包含物質A及聚合物2之蓄熱組合物者,且 上述纖維於10~60℃之間具有融解峰溫度,且具有5 J/g以上之10~60℃之間之熔化焓, 上述纖維之蓄熱組合物不具有海島結構,或者上述纖維之蓄熱組合物具有海島結構,且島(分散相)之圓當量粒徑未達0.1 μm,或島(分散相)之面積率為15%以下。
  7. 如請求項6之蓄熱纖維,其具有複數個融解峰溫度,且其中之至少一者為60~120℃之範圍內。
  8. 如請求項6或7之蓄熱纖維,其中纖維內之蓄熱組合物之凝膠分率為15重量%以下。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蓄熱纖維,其中物質A具有超過2000之分子量。
TW110119040A 2020-05-29 2021-05-26 蓄熱組合物 TW2022066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3918 2020-05-29
JP2020093918 2020-05-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6660A true TW202206660A (zh) 2022-02-16

Family

ID=78744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9040A TW202206660A (zh) 2020-05-29 2021-05-26 蓄熱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4159903A4 (zh)
JP (1) JPWO2021241432A1 (zh)
KR (1) KR20230018401A (zh)
CN (1) CN115667599A (zh)
TW (1) TW202206660A (zh)
WO (1) WO20212414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2623A (ja) * 1997-01-22 1998-08-11 Kuraray Co Ltd 複合繊維
CN1103385C (zh) * 2000-04-10 2003-03-19 天津工业大学 自动调温纤维及其制品
JPWO2005040300A1 (ja) * 2003-10-29 2007-03-15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蓄熱材組成物
KR101256689B1 (ko) * 2005-03-04 2013-04-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네카 스타일 변경성이 우수한 폴리염화비닐계 섬유
WO2007119652A1 (ja) * 2006-04-11 2007-10-25 Idemitsu Technofine Co., Ltd. 蓄熱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からなる蓄熱性繊維、シート及びフィルム
EP2316990B1 (en) * 2008-08-20 2013-01-16 Toyobo Co., Ltd. Highly functional polyethylene fiber, woven/knitted fabric comprising same, and glove thereof
CN101845683B (zh) * 2010-05-07 2012-07-04 盈保纤维科技(仁化)有限公司 一种储热调温纤维
WO2012161278A1 (ja) * 2011-05-26 2012-11-29 Jsr株式会社 蓄熱材用組成物、蓄熱材及び蓄熱用装置
JP5773143B2 (ja) * 2011-06-23 2015-09-02 Jsr株式会社 蓄熱材用組成物、蓄熱材及び蓄熱用装置
JP6295586B2 (ja) 2012-10-10 2018-03-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架橋成形体、および架橋発泡体
JP2014189934A (ja) * 2013-03-28 2014-10-06 Toray Ind Inc ナノファイバー
JP6601393B2 (ja) * 2014-04-09 2019-11-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架橋物、および架橋物の製造方法
US10370467B2 (en) * 2014-12-15 2019-08-0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olymer
US11015060B2 (en) 2016-06-15 2021-05-2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olymer, molded body, foam, resin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polymer
JP6875205B2 (ja) * 2016-06-15 2021-05-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JP6837348B2 (ja) * 2016-07-29 2021-03-0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US11098229B2 (en) * 2016-07-29 2021-08-2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JP7081153B2 (ja) * 2016-08-18 2022-06-07 東レ株式会社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からなる仮撚加工糸
CN106801266A (zh) * 2016-12-20 2017-06-06 武汉纺织大学 相变储能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JP2018188752A (ja) 2017-04-28 2018-11-29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布帛
WO2019111358A1 (ja) * 2017-12-06 2019-06-1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樹脂部材、シート、蓄熱材、及び樹脂部材の製造方法
KR20200139167A (ko) * 2018-04-04 2020-12-11 쇼와덴코머티리얼즈가부시끼가이샤 수지 부재, 수지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및 축열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59903A4 (en) 2024-06-12
KR20230018401A (ko) 2023-02-07
EP4159903A1 (en) 2023-04-05
CN115667599A (zh) 2023-01-31
WO2021241432A1 (ja) 2021-12-02
JPWO2021241432A1 (zh)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93873B2 (ja) 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および発泡体
CN109311270B (zh) 层叠体、建筑材料、建筑物及保温容器
JP6123938B2 (ja) 重合体
JP7068168B2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JP6875205B2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WO2022244848A1 (ja) 蓄熱組成物
TW202206660A (zh) 蓄熱組合物
JP2018024820A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JP2020045400A (ja) 複合素材
EP3753962A1 (en) Polymer, resin composition, molded articl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poly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