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8372A - 訂書針移除裝置 - Google Patents

訂書針移除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8372A
TW202128372A TW109134577A TW109134577A TW202128372A TW 202128372 A TW202128372 A TW 202128372A TW 109134577 A TW109134577 A TW 109134577A TW 109134577 A TW109134577 A TW 109134577A TW 202128372 A TW202128372 A TW 2021283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bundle
staple
paper
pressing force
va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4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木信昭
箱崎克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8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837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1/00Nail, spike, and staple extr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訂書針移除裝置1A係包括:載置部,係可載置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的用紙束;用紙壓住部,係被設置於與在載置部所載置之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並構成為朝向用紙束可移動,藉移動將用紙束壓在載置部;除去部,係位於在載置部所載置的用紙束之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藉插入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負載檢測部,係檢測出除去部被插入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時之除去部的插入負載;以及控制部,係根據藉負載檢測部所檢測出之插入負載,調整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

Description

訂書針移除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訂書針移除裝置。
自以往,揭示一種從用紙束拆下訂書針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例如,日本特開2019-022923號公報)。這種訂書針移除裝置係藉由在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插入楔狀的板(以下,稱為楔板),從用紙束拆下訂書針。一般,在訂書針移除裝置,係為了在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插入楔板時防止用紙束之移動(偏移),而設置壓紙機構,該壓紙機構係用以將用紙束壓在載置部上的既定位置。
例如,在日本特開2019-022923號公報所揭示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係具有壓板,該壓板係藉彈簧在對用紙束加壓的方向偏壓,向下方移動,而在除去設定位置對用紙束加壓。
在日本特開2019-022923號公報所揭示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係藉壓板之對用紙束的壓住力被設定成總是成為定值。而且,該壓住力係被設定成最需要壓住力之裝訂處理可壓住可能之最大張數之用紙束的力以上。可是,在此情況,成為以可抑制最大張數的用紙束之大的壓住力壓住如由例如2張、3張用紙所構成之薄的用紙束般不需要大的壓住力之用紙束,而能源效率差。又,是相同之張數的用紙束,亦例如根據紙之種類、訂書針之種類、訂書針之對用紙束的裝訂狀態(例如,如咬入用紙般被強力地裝訂的情況),在對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插入楔板時的插入負載相異。因此,配合最大張數的用紙束設定壓住力,亦根據紙之種類、訂書針之種類、訂書針之對用紙束的裝訂狀態,係有楔板之插入負載超過設想值,而用紙束偏移的情況。
因此,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訂書針移除裝置,該訂書針移除裝置係作成能以最佳之壓住力將各種用紙束固定於既定位置。
本揭示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係包括:載置部,係可載置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的用紙束;用紙壓住部,係被設置於與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並構成為朝向該用紙束可移動,藉該移動將該用紙束壓在該載置部;除去部,係位於在該載置部所載置的該用紙束之該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藉該插入從該用紙束除去該訂書針;負載檢測部,係檢測出該除去部被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時之該除去部的插入負載;以及控制部,係根據藉該負載檢測部所檢測出之該插入負載,調整該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
本揭示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係包括:載置部,係可載置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的用紙束;用紙壓住部,係被設置於與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並構成為朝向該用紙束可移動,藉該移動將該用紙束壓在該載置部;除去部,係位於在該載置部所載置的該用紙束之該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藉該插入從該用紙束除去該訂書針;厚度檢測部,係檢測出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的厚度;以及控制部,係根據藉該厚度檢測部所檢測出之該用紙束的厚度,調整該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
若依據本揭示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因為根據在將除去部插入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時之除去部的插入負載、或用紙束的厚度,調整用紙壓住部之對用紙束的壓住力,所以能以因應於用紙束的種類之最佳之藉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
<第1實施形態> [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構成例]
圖1A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前方立體圖,圖1B係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後方立體圖。又,圖2A係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內部的右前方立體圖,圖2B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內部的左前方立體圖。圖3係表示裝訂用紙束P之訂書針S之狀態的圖。圖4係除去部120及其周邊元件的分解立體圖。圖5係壓紙機構160的分解立體圖。圖6係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方塊圖。
訂書針移除裝置1A係用以從藉訂書針所裝訂的用紙束自動地除去(拆下)訂書針的裝置,如圖1、圖2所示,包括:形成大致長方體之框體100;訂書針移除裝置1A係,載置部102,係可載置用紙束,該用紙束係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用紙壓住部170,係被設置於與在載置部102所載置之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構成為朝向用紙束可移動,並藉移動將用紙束壓在載置部102;除去部120,係位於在載置部102所載置的用紙束之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並藉插入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是負載檢測部之一例的電流檢測部60,係檢測出在除去部120被插入用紙束與訂書針之間時之除去部120的插入負載(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以及控制部50,係根據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插入負載,調整用紙壓住部170之壓住力。
在載置部102的上方(對載置部102載置用紙束之側),係設置覆蓋載置部102之一部分的蓋部104。在蓋部104與載置部102之間係形成既定間隙(用紙插入口)108,並在該間隙插入用紙束。在蓋部104的上面,係設置使訂書針移除裝置1A動作的起動開關106。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將設置收容部200之側當作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後側,並將其相反側當作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前側。
框體100係上方作成開口之大致長方體的箱體,並在內部設置除去部120、收容部200等。
載置部102係以覆蓋框體100之上方之開口部的方式所設置,並具有用以載置用紙束之載置面102a。在載置面102a,係以除去部120之一部分可突出的方式形成開口部102b。
參照圖3等,說明已裝訂用紙束P之狀態的訂書針S。訂書針S係具有:冠部Sa;及一對腳部Sb、Sb,係將冠部Sa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折彎所形成。用紙束P係使訂書針S之一對腳部Sb、Sb從被積層之複數張用紙之最下層的用紙朝向最上層的用紙貫穿,再將已貫穿之腳部Sb、Sb向內側折彎,藉此,進行裝訂處理。訂書針S之裝訂位置係例如是用紙之角部或緣部。在本實施形態,係從這種用紙束P除去訂書針S。
除去部120係如圖4所示,包括:楔板122,係被插入訂書針S的冠部與用紙束之間;板支架124,係由形成大致U字形截面之平板所構成;冠支架126,係支撐訂書針S之冠部Sa;以及一對齒條130、131,係被安裝於支架128與板支架124的側面,該支架128係被配置成與板支架124的上面重疊。
楔板122係如圖4等所示,包括:楔板本體122a,係從用紙束P除去訂書針S;安裝部122b,係被安裝於板支架124;以及訂書針扔下部122c,係用以使藉楔板本體122a從用紙束P所除去之訂書針S落下至收容部200。
板支架124係如圖4等所示,由形成大致U字形截面之平板所構成,在上面安裝安裝部122b,並被配置成與冠支架126的上方重疊。
冠支架126係如圖4等所示,以隔著板支架124的方式被配置於楔板122的下方,並支撐從用紙束P所除去之訂書針S的冠部Sa。冠支架126係包含:槽部126a,係在楔板122前進時用以防止與壓住部140的接觸;及開口部126b,係用以使從用紙束P所除去之訂書針S落下至收容部200。冠支架126的開口部126b與在板支架124所安裝之楔板122的訂書針扔下部122c被配置成在平面圖上位於同一位置。槽部126a係從冠支架126的頭端部至約中央部被加工缺口,並具有比壓住部140之寬度更稍寬的寬度。開口部126b係位於冠支架126之長邊方向的約中央部,並以與槽部126a之基端部連續的方式所形成,例如具有比訂書針S之冠部Sa的長度更寬的寬度。
在板支架124之另一端側的下面與冠支架126之另一端側的上面之間,係配置彈簧125,並藉彈簧125之彈力在楔板122之一端(頭端)側與冠支架126之一端(頭端)側接近的方向被偏壓。
支架128係由形成大致U字形截面之平板所構成。支架128係包含:開口部128a,係使楔板122露出;及支撐部128b,係至少在除去部120停在待命位置L1時將壓住部140限制成位於比楔板122之一端更下方。
在板支架124的左側,係如圖2B及圖4所示,配置板狀之齒條130,該齒條130係具有與板支架124之長邊方向大致相同的長度。齒條130係承受第2馬達152之驅動力。在齒條130的下面,係形成與後述之小齒輪158嚙合的複數個齒。
在板支架124的右側,係如圖2A及圖4所示,配置板狀之齒條131,該齒條131係具有與板支架124之長邊方向大致相同的長度。齒條131係承受第2馬達152之驅動力。在齒條131的下面,係形成與後述之小齒輪159嚙合的複數個齒。
在齒條130的左側,係如圖4所示,設置檢測出除去部120之位置的第2感測器134,並設置用以檢測出除去部120之在前後方向之位置的旗標安裝板132。在旗標安裝板132的後端部,係設置第1旗標132a,該第1旗標132a係用以檢測出楔板122之從待命位置L1往除去位置L2的移動。在旗標安裝板132的前端部,係設置第2旗標132b,該第2旗標132b係用以檢測出楔板122之對除去位置L2的到達。第2感測器134係由透過式感測器所構成,並檢測出在前後方向移動之旗標安裝板132的第1旗標132a及第2旗標132b。
第1驅動軸136係從框體100之左側朝向右側,被插入在各個旗標安裝板132、齒條130、板支架124、冠支架126以及齒條131所形成的開口部。
第2驅動軸138係從框體100之左側朝向右側,被插入在各個旗標安裝板132、齒條130、板支架124以及齒條131所形成的開口部。
依此方式,藉第1驅動軸136及第2驅動軸138,組裝楔板122、板支架124、冠支架126、支架128、齒條130、131以及旗標安裝板132,藉此,構成除去部120,而作為除去部120,成一體地可向前方及後方移動。
限制用紙束P及訂書針S之向插入方向之移動的壓住部140係如圖3及圖4所示,被配置於位於除去位置L2之冠部Sa的後方側,並構成為與藉楔板122所推入之冠部Sa可抵接。壓住部140的寬度係例如被選定成可支撐藉楔板122之推入力從前方向後方移動的冠部Sa,且可插入冠支架126之槽部126a的長度。
支撐壓住部140之壓住支架142係由被加工成在上視圖為大致U字形的平板所構成,並藉軸146將壓住支架142的後端側支撐成可轉動。在壓住支架142之比軸146更後方,係安裝拉伸彈簧144的一端部。拉伸彈簧144之另一端部係被安裝於未圖示之架。在壓住支架142的後側上端部,係設置與支架128之支撐部128b可抵接的凸部142a。
第2馬達152係由例如DC馬達或DC無刷馬達等所構成。 第2馬達152係藉由根據來自未圖示之控制部的指示驅動,經由齒輪153、154、155等之減速機構將第2馬達152之驅動力傳達至除去部120,而使除去部120向前方或後方移動。
用紙壓住部170係壓住在載置部102所載置之用紙束P,如圖2所示,至少一部分位於載置部102的上方,並構成為朝向載置部102可移動。藉第1馬達192驅動用紙壓住部170。
用紙壓住部170係具有:壓紙板176,係壓住在載置部102所載置之用紙束P;持定桿172,係支撐壓紙板176;以及一對壓紙齒條174、175,係被安裝於持定桿172。
持定桿172係被配置於框體100的後方側,且其上部側係被配置成從載置部102露出,並被蓋部104覆蓋。
壓紙齒條174、175係被設置於持定桿172的下方前端部。壓紙齒條174、175係由大致扇形所構成,並與壓紙小齒輪198、199嚙合。壓紙齒條174、175係將壓紙小齒輪198、199之轉動動作變換成大致直線狀的動作。
壓紙板176係為了在訂書針S的除去動作中避免用紙束P從載置部102之除去位置L2偏移,藉由朝向載置面102a的方向移動,推壓在載置部102上所載置之用紙束P。壓紙板176係以對載置部102成為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式被安裝於持定桿172。
第1馬達192係由例如DC馬達或DC無刷馬達等所構成。 第1馬達192係藉由根據來自未圖示之控制部的指示驅動,經由齒輪193、194、195等之減速機構將第1馬達192之驅動力傳達至用紙壓住部170,而使用紙壓住部170動作。
在持定桿172與壓紙齒條174之間,係如圖5所示,設置表示用紙壓住部170之位置的旗標183。在旗標183之附近,係設置第1感測器184,該第1感測器184係根據旗標183之檢測的有無,取得用紙壓住部170的位置資訊。第1感測器184係例如由透過式感測器所構成。 [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方塊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方塊圖。
如圖6所示,訂書針移除裝置1A係具有控制裝置整體之動作的控制部50。在控制部50,係分別連接第1感測器184、第2感測器134、第1馬達192、第2馬達152以及電流檢測部60。
控制部50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52及記憶體54。CPU52係作用為運算處理裝置,根據各種程式來控制訂書針移除裝置1A內的動作整體。記憶體54係例如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記憶體54係記憶CPU52所使用之程式或運算參數等。又,記憶體54係暫時記憶在CPU52之執行所使用的程式、或在該執行適當地變化的參數等。
第1感測器184係檢測出根據第1馬達192之驅動而動作的旗標183,並將該檢測結果作為壓紙板176的位置資訊,向控制部50輸出。第2感測器134係分別檢測出根據第2馬達152之驅動而動作的第1旗標132a及第2旗標132b,並將該檢測結果作為楔板122的位置資訊,向控制部50輸出。
第1馬達192係包含驅動電路,並根據從控制部50所供給之驅動信號,進行轉動驅動,而使壓紙板176在對載置部102接近或遠離之方向移動。第2馬達152係包含驅動電路,並根據從控制部50所供給之驅動信號,進行轉動驅動,而使楔板122從前方向後方及從後方向前方移動。
電流檢測部60係檢測出向第2馬達152流動的電流值,並將該檢測結果作為楔板122的插入負載,向控制部50輸出。 [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動作例]
其次,說明在從用紙束P除去訂書針S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的動作等。
圖7A~圖7G係表示從用紙束P除去訂書針S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動作之一例的側視圖。
如圖7A所示,在從用紙束P除去訂書針S的情況,係首先,對藉訂書針S所裝訂的用紙束P,將裝訂部插入用紙插入口108後,被載置於載置部102。在此時,使用者係將用紙束P之位置對準於在載置部102上所設置之表示除去位置L2的記號,並朝向載置部載置訂書針S的冠部Sa。
接著,使用者按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起動開關106時,第1馬達192驅動,如圖7B所示,壓紙板176在接近載置部102之方向移動(下降)。壓紙板176移至既定位置時,藉壓紙板176以固定推壓力推壓用紙束P。
然後,從第1馬達192之驅動開始經過既定時間後,驅動第2馬達152,而小齒輪159在順時鐘方向轉動。小齒輪159轉動時,包含齒條131及楔板122之除去部120前進(對框體100從前方向後方移動)。
除去部120前進時,因為除去部120之第2驅動軸138沿著未圖示之導槽移動,所以如圖7C所示,楔板122的頭端經由載置部102的開口部102b從載置面102a突出。楔板122係一面其上面與用紙束P之最下層之用紙的背面接觸一面進行前進移動。
楔板122的頭端移至除去位置L2時,如圖7C所示,被插入冠部Sa與用紙束P之間。楔板122進一步前進時,壓住支架142的凸部142a脫離支架128的支撐部128b。因此,壓住部140藉拉伸彈簧144的偏壓上升,與藉楔板122之推入力從前方向後方移動之用紙束P的冠部Sa抵接,而限制訂書針S之往前方的移動。
楔板122的頭端側通過除去位置L2並進一步前進時,如圖7D所示,在除去位置L2之在用紙束P與冠部Sa之間所插入的楔板122之在側視圖的厚度變厚,而訂書針逐漸地脫離用紙束P。壓住部140係藉拉伸彈簧144的伸長,在與楔板122及冠部Sa抵接之狀態以在楔板122之厚度方向追蹤的方式下降。因此,藉楔板122在遠離用紙束P之方向推冠部Sa,而向內側彎曲之訂書針S的腳部Sb、Sb成為以對用紙束P之用紙面大致正交的方式站立之狀態。如圖7E所示,在除去位置L2之楔板122之在側視圖的厚度變成更厚時,從用紙束P拔出訂書針S的腳部Sb、Sb。可是,因為因訂書針S之彈回而腳部Sb、Sb成為卡在楔板122之側面的狀態,所以在此階段訂書針S係不會落下。
如圖7F所示,楔板122移至移動範圍的終端位置時,訂書針扔下部122c位於除去位置L2,已除去之訂書針亦位於訂書針扔下部122c。因此,訂書針S之腳部Sb、Sb從楔板122之側面離開,而訂書針S落下至收容部200內。
如圖7G所示, 從用紙束P之訂書針S的除去結束時,第2馬達152反轉,小齒輪159亦在逆時鐘方向反轉。小齒輪159反轉時,除去部120沿著載置部102後退(對框體100從後方向前方移動),而除去部120從除去位置L2回到待命位置L1。又,從第2馬達152之反轉時經過既定時間後,以反轉驅動第1馬達192。隨著,藉由壓紙小齒輪199在逆時鐘方向轉動,壓紙齒條175向大致上方移動。壓紙齒條175向上方移動時,經由持定桿172,壓紙板176在遠離載置部102之方向移動而回到待命位置。 [壓紙板176之壓住力的控制例]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根據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調整壓紙板176之壓住力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動作之一例的流程圖。圖8所示的動作係主要藉由控制部50之CPU52執行記憶體54所記憶之程式所實現。此外,在載置部102上,係當作載置以訂書針S所裝訂的用紙束P。
在步驟S100,判斷是否使用者使起動開關106成為導通。在起動開關106未成為導通的情況,繼續監視起動開關106之導通的輸入。另一方面,在起動開關106已成為導通的情況,移至步驟S110。
在步驟S110,作為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設定第1電流值,並使第1馬達192以第1值(例如,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為0.5A時的壓住力)正轉。因此,壓紙板176從原點位置向接近在載置部102上所載置之用紙束P的方向開始移動(下降)。
在步驟S120,以既定電流值使第2馬達152正轉。因此,是除去部120之楔板122開始進行原點位置之前進移動。
在步驟S130,根據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限制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調整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此外,關於步驟S130之副常式的細節係後述。
在步驟S140,第2感測器134偵測到第2旗標134b (參照圖4)時,使第2馬達152停止。在此時,楔板122係移至在未圖示之導槽等之移動範圍的終端,是從用紙束P已除去訂書針S之狀態。接著,經過既定時間後,使第2馬達152反轉。因此,楔板122係後退而往原點位置移動。
在步驟S150,從楔板122之後退移動開始,經過既定時間後,使第1馬達192停止。在此時,是藉壓紙板176以既定壓住力推壓載置部102上之用紙束P的狀態。接著,經過既定時間後,使第1馬達192反轉。因此,壓紙板176係向遠離用紙束P之方向(上方)移動。
在步驟S160,第2感測器134偵測到第1旗標132a(參照圖4)時,使第2馬達152停止,藉此,使楔板122停在原點位置。一樣地,第1感測器184偵測到旗標183時,使第1馬達192停止,藉此,使壓紙板176停在原點位置。
圖9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係表示藉控制部50之第1馬達192之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在步驟S200,取得(讀入)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向第2馬達152流動的電流值。
在步驟S210,判斷是否所取得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未滿1.0A(第1臨限值)。作為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成為未滿1.0A的情況,例如是以細徑之訂書針S裝訂薄之用紙束P的情況,是從用紙束P除去訂書針S時之負載小的情況。即,是不太需要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之壓住力的情況。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未滿1.0A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220,而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1.0A以上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230。
在步驟S220,以壓紙板176之壓住力成為未滿第1值之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的電流值。在本實施形態,係藉由將第1馬達之電流值限制成0.5A以下,將壓紙板176之壓住力調整成未滿第1值。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弱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22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在步驟S230,判斷是否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未滿1.5A。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未滿1.5A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240,而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1.5A以上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240。
在步驟S240,以第1馬達192之壓住力成為未滿第2值之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的電流值。在本實施形態,係藉由將第1馬達之電流值限制成1.0A以下,將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調整成未滿第2值。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中間(標準)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24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另一方面,在步驟S250,為了使第1馬達192之壓住力成為未滿第3值,將第1馬達192的電流值限制成比1.0A大且1.5A以下,藉此,將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調整成未滿第3值。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強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25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根據在楔板122插入用紙束P與冠部Sa之間時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負載),控制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藉此,調整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因此,可防止如以往般與用紙束P之種類無關地總是以最大(固定)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P,而能以因應於用紙束P的種類之最佳之藉壓紙板176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P。又,因為例如在用紙束P薄的情況係能以弱的壓住力,而在用紙束P厚的情況係能以強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P,所以與總是以固定之壓住力推壓的情況相比,可防止浪費的耗電流。進而,可防止藉壓紙板176之壓住力對用紙束P過強所造成之用紙束P的受損。
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係作為第2馬達之電流值之臨限值的例子,使用0.5A、1.0A、 1.5A,但是,不是被限定為這些。又,作為一例,將根據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之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的控制分成3種型式(步驟S220、S240、S250),但是,亦不是被限定為此。 <第2實施形態>
在第2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B,係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的調整方法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藉由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係表示藉控制部50之對第1馬達192之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在步驟S300,取得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向第2馬達152流動的電流值。
在步驟S310,判斷是否從電流檢測部60所取得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與1.0A(第1臨限值)相同。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1.0A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320,而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不是1.0A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330。
在步驟S320,根據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以壓紙板176之壓住力成為第1值(例如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為0.5A時之壓住力)之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的電流值。
另一方面,在步驟S330,判斷是否從電流檢測部60所取得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未滿是預設之臨限值的1.0A。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是未滿1.0A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340,而在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超過1.0A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350。
在步驟S340,根據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以隨著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遠離1.0A而使壓紙板176之壓住力對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減少的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
在步驟S350,根據藉電流檢測部60所檢測出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以隨著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遠離1.0A而使壓紙板176之壓住力對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增加的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因為根據在楔板122插入用紙束P與冠部Sa之間時之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負載),調整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所此,能以因應於用紙束P的種類之最佳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P。 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係作為第2馬達之電流值之臨限值的例子,使用1.0A,但是,不是被限定為這些。又,作為一例,將根據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之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的控制分成3種型式,但是,亦不是被限定為此。 <第3實施形態>
在第3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C,係在根據來自第1感測器184之編碼器信號(用紙束P的厚度)來調整壓紙板176之壓住力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藉由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訂書針移除裝置1C的構成例]
圖11係第3實施形態之壓紙機構160的立體圖。圖12係第3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C的方塊圖。
訂書針移除裝置1C係不僅包括載置部102、用紙壓住部170、除去部120以及控制部50,還包括是厚度檢測部之一例的複數個狹縫183a及第1感測器184,該厚度檢測部係檢測出在載置部102所載置之用紙束P的厚度。
複數個狹縫183a係如圖11所示,是在厚度方向貫穿旗標183的開口,並以沿著壓紙板176之大致推壓方隔著既定間隔的方式所形成。第1感測器184係具有發光部184a及受光部184b,發光部184a與受光部184b係被配置成隔著旗標183。如圖12所示,第1感測器184之受光部184b係產生脈波狀之編碼器信號,並向控制部50輸出所產生的編碼器信號,該編碼器信號係與從發光部184a已通過狹縫183a之光的導通/不導通對應。
控制部50係根據從第1感測器184所輸出之編碼器信號,判斷在載置部102上所載置之用紙束P的厚度,並因應於根據該判斷結果所得之用紙束P的厚度,調整用紙壓住部170的壓住力。例如,控制部50係在編碼器信號之脈波數多的情況,因為壓紙板176之移動量多,所以判斷用紙束P薄。又,在編碼器信號之脈波數少的情況,因為壓紙板176之移動量少,所以判斷用紙束P之厚。 [壓紙板176之壓住力的控制例]
圖13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係表示藉控制部50之對第1馬達192之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在步驟S400,取得來自第1感測器184之編碼器信號。
在步驟S410,判斷是否來自第1感測器184之編碼器信號的輸出停止。即,判斷是否在壓紙板176已壓住用紙束P之最上面的狀態停止。在判斷來自第1感測器184之編碼器信號的輸出未停止的情況,繼續監視編碼器信號的輸出。另一方面,在判斷來自第1感測器184之編碼器信號的輸出已停止的情況,移至步驟S420。
在步驟S420,控制部50係判斷是否從第1感測器184所取得之編碼器信號的脈波數是8個脈波(第2臨限值)以上。即,判斷是否用紙束P之用紙張數少而用紙束P薄。在從第1感測器184所取得之編碼器信號的脈波數是8個脈波以上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430,而在從第1感測器184所取得之編碼器信號的脈波數是未滿8個脈波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440。
在步驟S430,以壓紙板176之壓住力成為未滿第1值之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的電流值。在本實施形態,係藉由將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限制成0.5A以下,調整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弱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43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另一方面,在步驟S440,判斷是否從第1感測器184所取得之編碼器信號的脈波數是4個脈波以上。即,判斷是否用紙束P之用紙張數多而用紙束P厚。在從第1感測器184所取得之編碼器信號的脈波數是4個脈波(第3臨限值)以上的情況,係判斷例如用紙束P是中間的厚度,並移至步驟S450,而在編碼器信號的脈波數是未滿4個脈波的情況,係判斷例如用紙束P厚,並移至步驟S460。
在步驟S450,以壓紙板176之壓住力成為未滿第2值之方式控制第1馬達192的電流值。在本實施形態,係藉由將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限制成比0.5A大且1.0A以下,將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調整成未滿第2值。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中間(標準)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45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在步驟S460,為了壓紙板176之壓住力成為未滿第3值,將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限制成比1.0A大且1.5A以下,藉此,將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調整成未滿第3值。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強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46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此外,在第3實施形態,係作為臨限值之一例,分別使用4、8個脈波,但是,不是被限定為此。又,將根據第2馬達152的電流值之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的控制分成3種型式,但是,亦不是被限定為此。又,在第3實施形態,亦可應用圖10所示之藉控制部50之對第1馬達192的控制。例如,在用紙束P的厚度是既定臨限值時係將壓住力當作第1值,在用紙束P的厚度超過既定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用紙束P的厚度遠離既定臨限值而使壓住力對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上升,而在用紙束P的厚度低於既定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用紙束P的厚度遠離既定臨限值而使壓住力對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減少。 <第4實施形態>
在第4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D,係在根據預設之待命時間來調整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藉由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圖14係第4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係表示藉控制部50之對第1馬達192之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在步驟S500,從利用楔板122之移動而藉第2感測器134之對第1旗標132a的檢測成為不導通的時間點,使預設之待命時間的計數開始。待命時間係意指楔板122從原點位置向後方移動開始,至訂書針S之從用紙束P的除去結束的時間,或至訂書針S之腳部Sb成為幾乎脫離用紙束P之狀態的時間。
在步驟S510,判斷是否已經過待命時間。在未經過待命時間的情況,係繼續計數至經過待命時間。另一方面,在已經過待命時間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520。
在步驟S520,例如,藉由將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限制成比起始值之1.0A更小的0.5A,將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調整成第1值(例如,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為0.5A時的壓住力)。這是由於在此情況,訂書針S之從用紙束P的除去作業結束或大致結束,而推壓用紙束P之壓住力是不太需要。因此,控制成壓紙板176以弱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52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第5實施形態>
在第5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E,係在根據預設之到達距離來調整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藉由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訂書針移除裝置1E的構成例]
訂書針移除裝置1E係因為與第3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C的方塊圖共通,所以在以下係僅說明相異的部分。圖11所示之第2馬達152係具有檢測出第2馬達152之轉動位置的編碼器。控制部50係根據編碼器的輸出,取得第2馬達152之轉動圈數,再根據該轉動圈數,算出楔板122之從原點位置向後方所前進的移動距離。 [壓紙板176之壓住力的控制例]
圖15係第5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係表示藉控制部50之對第1馬達192之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在步驟S600,從利用楔板122之移動而藉第2感測器134之對第1旗標132a(參照圖4)的檢測成為不導通的時間點,使根據來自第2馬達152之編碼器的輸出。開始計數預設之規定到達距離。規定到達距離係意指例如,利用楔板122之移動而從用紙束P之訂書針S的除去結束之與原點的距離,或至訂書針S之腳部Sb成為幾乎脫離用紙束P的狀態之與原點的距離。
在步驟S610,判斷是否已經過規定到達距離。在未經過規定到達距離的情況,係繼續計數至經過規定到達距離。另一方面,在已經過規定到達距離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620。
在步驟S620,例如,藉由將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限制成比起始值之1.0A更小的0.5A,將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調整成第1值(例如,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為0.5A時的壓住力)。這是由於在此情況,訂書針S之從用紙束P的除去作業結束或大致結束,而推壓用紙束P之壓住力是不太需要。因此,壓紙板176係以弱的推壓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步驟S620結束時,移至圖8所示之步驟S140。 <第6實施形態>
在第6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F,係在根據輸入之用紙束資訊來調整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藉由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訂書針移除裝置1F的方塊圖]
圖16係第6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F的方塊圖。
訂書針移除裝置1F係不僅包括控制部50、第1馬達192以及第2馬達152,還具有輸入部70,該輸入部70係輸入用紙束資訊,該用紙束資訊係有關於用紙束P的厚度及訂書針S的直徑等之用紙束P的狀態。
輸入部70係例如由在框體100所設置之操作按鈕、觸控面板、或以有線或無線與框體100連接的滑鼠、鍵盤等的輸入裝置所構成,並向控制部50輸出根據輸入的輸入信號。輸入部70係亦可是利用紅外線或其他的電波之裝置,亦可是與網際網路等之網路連接的攜帶式終端機、或電腦等的外部機器。
在本實施形態,用紙束資訊係例如,被分類成:第1群,係在除去訂書針時之楔板122的負載變大;及第2群,係在除去訂書針時之楔板122的負載變成比第1群更小。第1群係例如被分類成訂書針S之直徑大、用紙束P厚的情況。第2群係例如被分類成訂書針S之直徑小、用紙束P薄的情況。用紙束資訊屬於第1群或屬於第2群,這係亦可從輸入部70所輸入之用紙束P的厚度、訂書針S的直徑等,由控制部50自動地判斷,亦可作成由使用者直接選擇第1群或第2群並輸入。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係將負載資訊分類成2個群,但是,不是被限定為此,亦可分類成3個以上的群。又,將訂書針S之直徑的大小、用紙束P之厚度的厚薄作為分類成各群時的要素,但是,不是被限定為此,亦可進一步追加用紙之種類等其他的要素。 [壓紙板176之壓住力的控制例]
圖17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在根據用紙束資訊調整壓紙板176之壓住力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F之動作的流程圖。圖17所示之動作係主要藉由控制部50之CPU52執行記憶體54所記憶之程式所實現。此外,在載置部102上,係如圖7A所示,當作載置以訂書針S所裝訂的用紙束P。
在步驟S700,判斷是否使用者使起動開關106成為導通。在起動開關106未成為導通的情況,繼續監視是否起動開關106成為導通。另一方面,在起動開關106已成為導通的情況,移至步驟S710。
在步驟S710,控制部50係判斷是否所輸入之用紙束資訊屬於第1群。即,從用紙束資訊,判斷是否在訂書針除去動作時之楔板122的負載變大。在判斷用紙束資訊屬於第1群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720,而在判斷用紙束資訊不屬於第1群,即屬於第2群的情況,係移至步驟S730。
在步驟S720,係因為預測在訂書針除去動作時之楔板122的負載變大,所以藉由設定成1.0A來調整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並藉由將第2馬達152之電流值設定成2.5A來調整楔板122的負載(扭力)。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更大之壓住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各電流值之設定結束時,移至步驟S740。
另一方面,在步驟S730,係因為預測在訂書針除去動作時之楔板122的負載變小,所以藉由設定成0.5A來調整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並藉由將第2馬達152之電流值設定成1.5A來調整楔板122的推壓負載(扭力)。因此,壓紙板176係能以更小之壓住力推壓載置部102上的用紙束P。各電流值之設定結束時,移至步驟S740。
在步驟S740,以在步驟S720、S730所設定之電流值使第1馬達192正轉。一樣地,在步驟S750,以在步驟S720、S730所設定之電流值使第2馬達152正轉。
此外,在從步驟S760至步驟S790之處理,係因為與圖8所示之從步驟S130至步驟S160之處理相同,所以詳細之說明係省略。又,在步驟S760,係可應用第1實施形態之圖9的副常式、第2實施形態之圖10的副常式。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第6實施形態,藉由根據輸入之用紙束資訊來控制第1馬達192之電流值,而調整壓紙板176之對用紙束P的壓住力。因此,可防止如以往般與用紙束P之種類無關地總是以最大(固定)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P,而能以因應於用紙束P的種類之最佳之藉壓紙板176的壓住力推壓用紙束P。 <第7實施形態>
在第7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G,係設置重試控制,該重試控制係在楔板122未正常地動作(發生了動作不良)的情況使楔板122回到原點位置,再進行前進移動。此外,重試控制係可編入圖8等所示之除去動作的一部分。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藉由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圖18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具有重試控制的訂書針移除裝置1G之動作的流程圖。重試控制係例如可插入圖8所示之步驟S130與步驟S140之間。因此,關於圖8之各步驟的說明係省略,而只詳細地說明重試控制。
在步驟S800,判斷是否藉第2感測器134檢測出第2旗標132b(參照圖4)。即,判斷是否楔板122正常地移動至移動範圍的終端附近。在藉第2感測器134檢測出第2旗標132b的情況,判斷楔板122正常地移動,並回到圖8所示之步驟S140。另一方面,在經過固定時間亦藉第2感測器134未檢測出第2旗標132b的情況,移至步驟S810。
在步驟S810,判斷是否重試次數超過規定次數。在判斷重試次數超過規定次數的情況,移至步驟S820,執行錯誤處理。作為錯誤處理,係例如列舉第1馬達192、第2馬達152之停止處理、對未圖示之顯示部之錯誤訊息的顯示、警報之輸出等。此外,重試次數之計數器係作為起始值,被設定成「0」。
另一方面,在步驟S810,在判斷重試次數未超過規定次數的情況,移至步驟S830。
在步驟S830,係使第2馬達152停止,並在經過既定時間後,使第2馬達152反轉。在此情況,因為楔板122在移動範圍的途中停止的可能性高,所以控制成使楔板122回到原點位置。又,使重試次數之計數器進行「+1」後,再回到圖8所示之步驟S120,執行使楔板122從原點位置進行前進移動的重試控制。
以上,一面參照附加的圖面一面詳細地說明本揭示之適合的實施形態,但是本揭示之技術性範圍係不是被限定為那些例子。只要是具有在本揭示的技術領域之一般之知識的人,在專利請求的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性構想的範疇內,可想到各種的變更例或修正例,這係顯然,關於這些,亦當然屬於本揭示的技術性範圍。
1A,1B,1C,1D,1E,1F,1G:訂書針移除裝置 50:控制部 52:CPU 54:記憶體 60:電流檢測部 102:載置部 122:楔板 134:第2感測器 152:第2馬達 184:第1感測器 192:第1馬達 S:訂書針 P:用紙束 Sa:冠部 Sb:腳部
[圖1A]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的前方立體圖。 [圖1B]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的後方立體圖。 [圖2A]係從右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內部的立體圖。 [圖2B]係從左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內部的立體圖。 [圖3]係表示裝訂用紙束之訂書針之狀態的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拔出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之壓紙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的方塊圖。 [圖7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7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7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7C]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7D]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7F]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7G]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從用紙束除去訂書針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動作的側視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在根據第2馬達的電流值調整壓紙板之壓住力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A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9]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 [圖11]係第3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之內部的左前方立體圖。 [圖12]係第3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的方塊圖。 [圖13]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 [圖14]係第4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 [圖15]係第5實施形態之圖8所示之步驟S130的副常式。 [圖16]係第6實施形態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F的方塊圖。 [圖17]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在根據用紙束資訊調整壓紙板之壓住力的情況之訂書針移除裝置1F之動作的流程圖。 [圖18]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具有重試控制的訂書針移除裝置1G之動作的流程圖。
1A:訂書針移除裝置
50:控制部
52:CPU
54:記憶體
60:電流檢測部
134:第2感測器
152:第2馬達
184:第1感測器
192:第1馬達

Claims (21)

  1. 一種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係包括: 載置部,係可載置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的用紙束; 用紙壓住部,係被設置於與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並構成為朝向該用紙束可移動,藉該移動將該用紙束壓在該載置部; 除去部,係位於在該載置部所載置的該用紙束之該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藉該插入從該用紙束除去該訂書針; 負載檢測部,係檢測出該除去部被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時之該除去部的插入負載;以及 控制部,係根據藉該負載檢測部所檢測出之該插入負載,調整該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
  2. 如請求項1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 具有使該用紙壓住部移動的第1馬達; 該控制部係藉由控制該第1馬達,調整該壓住力。
  3. 如請求項2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 具有使該除去部移動的第2馬達; 該負載檢測部係檢測出該第2馬達的電流值; 該控制部係根據該電流值,調整該壓住力。
  4. 如請求項3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電流值未滿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壓住力未滿第1值,而在該電流值為該第1臨限值以上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壓住力成為該第1值以上。
  5. 如請求項4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電流值為該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第1值,而在該電流值超過該第1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該電流值遠離該第1臨限值而使該壓住力對該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上升。
  6. 如請求項1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 具有使該除去部移動的第2馬達; 該負載檢測部係檢測出該第2馬達的電流值; 該控制部係根據該電流值,調整該壓住力。
  7. 如請求項6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電流值未滿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壓住力未滿第1值,而在該電流值為該第1臨限值以上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壓住力成為該第1值以上。
  8. 如請求項7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電流值為該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第1值,而在該電流值超過該第1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該電流值遠離該第1臨限值而使該壓住力對該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上升。
  9. 5、7、8中任一項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電流值為該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第1值,而在該電流值低於該第1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該電流值遠離該第1臨限值而使該壓住力對該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減少。
  10. 如請求項1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 計數從該除去部朝向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開始移動後的經過時間; 在該經過時間達到既定待命時間的情況,使該用紙壓住部之壓住力變弱。
  11. 如請求項1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 計數從該除去部朝向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開始移動後的移動距離; 在該移動距離達到既定規定到達距離的情況,使該用紙壓住部之壓住力變弱。
  12. 一種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係包括: 載置部,係可載置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的用紙束; 用紙壓住部,係被設置於與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並構成為朝向該用紙束可移動,藉該移動將該用紙束壓在該載置部; 除去部,係位於在該載置部所載置的該用紙束之該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藉該插入從該用紙束除去該訂書針; 厚度檢測部,係檢測出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的厚度;以及 控制部,係根據藉該厚度檢測部所檢測出之該用紙束的厚度,調整該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
  13. 如請求項12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用紙束的厚度未滿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壓住力未滿第1值,而在該用紙束的厚度為該第1臨限值以上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壓住力成為該第1值以上。
  14. 如請求項13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用紙束的厚度為該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第1值,而在該用紙束的厚度超過該第1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該用紙束的厚度遠離該第1臨限值而使該壓住力對該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上升。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在該用紙束的厚度為該第1臨限值時係將該壓住力調整成該第1值,而在該用紙束的厚度低於該第1臨限值的情況,係隨著該用紙束的厚度遠離該第1臨限值而使該壓住力對該第1值連續或斷續地減少。
  16. 如請求項12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 計數從該除去部朝向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開始移動後的經過時間; 在該經過時間達到既定待命時間的情況,使該用紙壓住部之壓住力變弱。
  17. 如請求項12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 計數從該除去部朝向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開始移動後的移動距離; 在該移動距離達到既定規定到達距離的情況,使該用紙壓住部之壓住力變弱。
  18. 一種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係包括: 載置部,係可載置利用由冠部與腳部所構成之訂書針裝訂的用紙束; 用紙壓住部,係被設置於與在該載置部所載置之該用紙束相對向的位置,並構成為朝向該用紙束可移動,藉該移動將該用紙束壓在該載置部; 除去部,係位於在該載置部所載置的該用紙束之該冠部所露出之側,構成為可插入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藉該插入從該用紙束除去該訂書針; 輸入部,係受理在該載置部所載置的該用紙束之包含厚度資訊之用紙束資訊的輸入;以及 控制部,係根據在該輸入部所輸入之該用紙束資訊,調整該用紙壓住部的壓住力。
  19. 如請求項18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用紙束資訊係更包含裝訂該用紙束之該訂書針的直徑資訊。
  20. 如請求項18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 計數從該除去部朝向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開始移動後的經過時間; 在該經過時間達到既定待命時間的情況,使該用紙壓住部之壓住力變弱。
  21. 如請求項18之訂書針移除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 計數從該除去部朝向該用紙束與該訂書針之間開始移動後的移動距離; 在該移動距離達到既定規定到達距離的情況,使該用紙壓住部之壓住力變弱。
TW109134577A 2019-10-07 2020-10-06 訂書針移除裝置 TW2021283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4851A JP7467871B2 (ja) 2019-10-07 2019-10-07 ステープル取り外し装置
JP2019-184851 2019-10-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8372A true TW202128372A (zh) 2021-08-01

Family

ID=72752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4577A TW202128372A (zh) 2019-10-07 2020-10-06 訂書針移除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8913B2 (zh)
EP (1) EP3804909A1 (zh)
JP (1) JP7467871B2 (zh)
CN (1) CN112621671A (zh)
TW (1) TW20212837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7220B2 (ja) * 2019-08-01 2023-01-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ル取り外し装置
JP2024033856A (ja) * 2022-08-31 2024-03-1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ル取り外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1935A (ja) * 1994-11-09 1996-06-04 淳 ▲高▼橋 ステープル抜き取り装置
JP2000094363A (ja) * 1998-09-28 2000-04-04 Minolta Co Ltd 綴じ部材除去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00246667A (ja) * 1999-02-25 2000-09-12 Minolta Co Ltd 綴じ部材除去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46668A (ja) * 1999-02-25 2000-09-12 Minolta Co Ltd 綴じ部材除去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1653A (ja) * 2014-11-17 2016-06-02 グラドコR&D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834292B2 (ja) * 2016-09-23 2021-02-2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ル取り外し装置
JP7058441B2 (ja) * 2017-06-16 2022-04-22 グラド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ル除去装置及び周辺機器または画像形成装置
WO2019116426A1 (ja) * 2017-12-11 2019-06-20 株式会社Pfu ステープル処理装置及びステープル処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7871B2 (ja) 2024-04-16
EP3804909A1 (en) 2021-04-14
US20210101270A1 (en) 2021-04-08
US11478913B2 (en) 2022-10-25
CN112621671A (zh) 2021-04-09
JP2021058970A (ja)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28372A (zh) 訂書針移除裝置
EP1426155B1 (en) Stapl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electric stapler
US9681783B2 (en) Sheet product dispenser
JP2002052482A (ja) 電動ステープラ
WO2004004981A1 (ja) 電動ステープラにおけるステープル残量検出装置
EP3653342B1 (en) Electric tool
TWI833977B (zh) 訂書針移除裝置
JP6982851B2 (ja) 締付作業分析装置、締付作業分析システム、締付作業分析プログラム、締付作業分析方法、締付工具
US7314340B2 (en) Dual-module hole-punching and binding machine
JP2020078844A (ja) ステープル取り外し装置
JP2021024076A (ja) ステープル取り外し装置
JP2010262569A (ja) 券種判別装置
JP4234739B2 (ja) ローラスイッチ
CN113906364B (zh) 控制装置以及操作系统
JP2007191245A (ja) 用紙穿孔装置
JP2726514B2 (ja) カード計数装置
JP2598555B2 (ja)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
JP2019000944A (ja) 穿孔システム、その制御方法、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220032435A1 (en) Staple removing device
US2023017972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er saving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JPH057993Y2 (zh)
US20050133581A1 (en) Automatic actu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e in punching apparatus
JP2007190634A (ja) 用紙穿孔装置
JP2852523B2 (ja) 薄葉体繰出装置
JP20152304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